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讨论文

2024-08-06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讨论文(共10篇)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讨论文 篇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校作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需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旅游行业输出更加高端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加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主要策略。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的大型旅游客源输出国。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必须有大量的旅游人才作为支撑力量,但是就目前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真正符合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虽然我国旅游专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专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多,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发展严重脱轨。面对这种现状,高校应该意识到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学校之间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一些学校为追求经济利益和学生数量的增长量,严重忽略了学生质量的培养,导致学校在教学计划设立方面忽略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学校人才培养没有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的实际发展相结合,难以达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虽然很多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行了明确的划分,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各个专业的课程相似性较大,导致学生在专业基础学习方面没有突出特征。

(二)缺乏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

传统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多都是按照专业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选择的,忽略了旅游专业和其他专业在知识体系上的相似性,导致一些专业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被反复讲授,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同时,这种重复率较高的教学内容还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三)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知识,可以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教学现状来看,很多高校都采用传统的理论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抑制了教学的实践性发展。

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体系确立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才质量和总体类型的规划。旅游专业本身具体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过程中应该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在确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一些笼统人才培养目标之外,还应该结合学校本身的办学理念和生源状况设定教学目标,对教学资源和培养人才的师资队伍进行明确划分,采用专业性师资队伍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构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部分。教学设置中,需要合理安排这三个部分的内容,例如,公共课程教学中,应该突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上,需要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各个领域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例如,可以安排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景区管理以及饭店管理课程让学生学习。选修课程是在基础课程的平台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发展方向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针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学校可以加强同相关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施教学。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专家作为执教老师到学校开展教学演讲,让学生能够增长见识,提高技能。同时,学校的教师也可以作为人才培养导师深入企业,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传播到旅游企业的各个领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此外,高校可以同旅游企业共建旅游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参与实践教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企业可从实践基地选择优秀的学生进行培训,作为自身管理中的人才储备军。不仅如此,学生深入实践基地参与旅游课程实践,为教师进行旅游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讨论文 篇2

根据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信管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能在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 实施管理和评价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信管专业涉及信息技术、商务基础、系统理论等多个领域, 如何使其融合各类知识, 完成综合实践任务, 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信管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相关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而为有效建设专业课程群, 必须对核心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从三峡大学信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入手, 结合商务智能方向的发展趋势, 探讨如何构建商务智能课程体系, 以及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 商务智能与信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关系

1.1 开设商务智能相关课程的实际需要

目前国内外企业已基本解决信息系统的基础化建设问题, “信息时代”逐步向“知识时代”转变, 大数据已成为当前IT领域发展的研究主题之一, 而商务智能亦成为众多信息服务商的攻关点和着眼点[3]。商务智能的应用领域已逐渐渗透到电信、银行、金融业、保险业、制造业等各个领域和部门, 其功能也大大增强, 开始注重产品模块的集成, 并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随着BI市场的发展, BI人才需求日益增长。高校作为人才供给的重要团体必须要迎接挑战, 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迎合市场需求, 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在2013年底召开的“第二届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论坛”上, 信息领域巨头IBM公司领导于报告中指出, 大数据时代的人才需求倾向于寻找数据管家, 寻找具有数据建模能力的数据管理者, 并进一步指出BI课程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培养内容之一。

然而据近年信管类专业报考及就业情况反馈, 市场和招生不对应, 且本科生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当前信息化经济稳健持续的发展并未提升高校信管类本科专业的招生人气, 甚而部分毕业生初步就业还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一是部分学生没有全面了解信管类专业的广泛需求, 而市场也没有显出对该专业的需求偏好;二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存在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够、创新思维不强的深层次问题, 因而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2]。有本科毕业生反映, 学得的知识较“空”, 不知如何使用, 或者认为技术类课程较难, 不好领悟等, 学生感到“底气不足”, 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该专业的看法。于是到2013年, 部分地区本科的招生人数锐减。此外, 据不完全统计, 该专业招生大多面向本地生源, 外省招生人数较少, 生源较单一。而就业地多以沿海及大中型城市为主, 竞争压力较大。结合本校信管专业的发展历程, 除以上因素的影响之外, 还与部分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不足和实践能力较差有关。根据以上信息反馈, 该专业从教者认为高校信管类本科专业的定位和专业课程设计不够合理是使该专业本科人数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解决信管类专业发展困境, 要求该专业开设的课程既要适应市场需求, 又要紧跟时代风向标、推动热点行业发展;既要走在技术市场前沿, 又要结合商业管理特点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无疑成为商务智能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和目标。

1.2 信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三峡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信管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设计既考虑到课程之间学习难度与内容衔接问题, 亦顾及各学期学时学分的分配问题。课程模块类目被分为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调整专业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信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分别向两方面进行拓展:一是管理创新能力的拓展;二是项目实践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管理创新能力的拓展以ERP原理及应用为背景, 结合信息分析与预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等课程, 致力于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项目实践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则以信息系统开发为主轴, 基于项目管理的思想, 将软件开发工具、数据库新技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相关技术课程纳入核心课程之中, 致力于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核心体系中, 若加入商务智能的相关课程, 则应用性和方向性将更为明确。

2 商务智能方向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自2011年开始, 三峡大学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在继续强调开发技术的基础上, 向商务智能方向转变, 并在2013级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信息分析与预测、商务智能前端开发、ETL设计等相关课程。相关课程的增多一方面导致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 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课程间支撑不足的情况, 而后者又进一步导致前者情况加剧。

此外,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以及其它课程都有自己的内容体系, 且在教学活动中积累了相应的案例, 但因为课程间缺乏协调, 导致学生在学习不同课程时需要理解不同的案例。这种重复劳动不仅浪费时间, 而且使得学生对每个案例都没有深入思考,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懈怠、学习成果肤浅。

最后, 翻转课堂、MOCC等新型教学形式的出现为改进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针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 必须有选择地逐步改进。

3 商务智能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信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结合商务智能系统实例, 构建以商务智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确定课程群建设内容, 改进实验与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等, 形成商务智能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3.1 商务智能相关课程建设

由于三峡大学信管类专业不属于重点学科, 因而与各大重点高校没有完全的可对照性, 但却可以作为建设参考。根据三峡大学信管专业2013年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稿, 本专业的特色定位于培养管理加技术的复合型IT人才。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校企合作等手段, 培养学生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ERP项目的实施、商务智能系统开发方面的能力。这一定位, 正式确立了商务智能方向在信管专业发展上的地位, 因而需要构建适应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商务智能方向的相关课程。

商务智能课程体系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 其核心的课程群包含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库新技术、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分析与预测, 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必修课程, 学时也较多。在此核心课程基础之上, 增开数据库性能优化、ETL系统开发、商务智能前端开发及商业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小课时的相关选修课程, 并且加大实验环节的课时与投入, 保证商务智能方向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延展性和可操作性。

本课程群的建设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以应用为导向来倒推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 有利于将核心课程统一起来, 并与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齐, 从而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更明确、更长远。 (2) 通过课程之间衔接的梳理, 减少课程间内容的重复, 并为后续课程提供合理支撑。 (3) 通过将一至二个案例贯穿于主要的核心课程, 减少学生在案例学习方面的重复劳动, 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贯穿的案例将不同课程的知识有机地连接起来, 提高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改革考核方式特别是阶段性考核, 促使学生由注重考试转移到注重学习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学习效果。

本课程群的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 梳理教学内容, 整理每门课程的知识点, 清理与消除重复内容。 (2) 更新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案, 精心选取教材, 并通过知识点 (或章节) 设计翻转课堂的翻转方式、过程及时间等。 (3) 改革考核方式, 细化对课程设计的考核要求, 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提高成绩的客观公正性。 (4) 将整个课程群的开发案例统一起来, 并按课程分解。 (5) 统一开发习题库。

商务智能方向课程群建设的目标主要面向信管类本科生高年级学生 (第三、四学年本科生) 。通过基础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从管理、技术和实践应用三个角度考察商务智能, 培养学生利用大规模数据进行信息分析、获取知识、支持管理决策的能力。它不限于技术层面, 其教学大纲根据本专业特色, 从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组织、课程教材及参考书和课程安排来进行说明。商务智能课程参考书拟选用赵卫东撰写的《商务智能》 (清华大学出版社) 和姚家奕撰写的《多维数据分析原理与应用》, 或参考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B.Liautand和M.Hammond撰写的《商务智能》。而商务智能课程群中数据仓储、数据挖掘方面以及ETL系统开发等课程可选用四位知名国内外学者的专著, 即Jiawei Han和Micheline Kamber编著的《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 David Olson和Yong Shi编著的《商业挖掘导论》, 以及蒋斌教授的《基于MGO的数据仓储技术》等。

3.2 商务智能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1) 校企合作,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专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 利用专业实习基地, 和企业合作, 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开展各类活动, 如: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去软件园参观学习;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电子商务挑战杯、ERP实施等竞赛;定期邀请ERP等IT企业经理、企业信息化主管与学生交流;定期邀请往届毕业生与学生交流等。

实践环节引入软件服务外包方面的实训、实战课程;部分课程由软件企业的一线工程师担任;从四年级开始分方向培养, 部分学生可到软件企业进行实训。

此外, 鼓励和支持信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政府调研和校企合作项目, 促使师生共同努力取得好成绩, 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2) 改善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过程考核。对于课程实验, 要求开课率达到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 精心设计实验题目, 注意课程的衔接性;对于课程设计, 选择信息系统开发实战 (UML、Java/.NET) 或企业信息系统应用实战 (SAP ERP) ;与企业联合开设开放性创新实践课;积极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或项目实战 (服务外包) ;加强毕业设计的实践环节。所有实践环节都要求撰写规范化文档, 并进行科学化管理和考核。

总之, 信管专业商务智能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从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入手, 分析商务智能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构建实践环节, 形成该方向具体可行的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

摘要:随着商务智能企业对综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 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三峡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入手, 分析商务智能方向课程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探讨如何构建商务智能的课程内容与实践环节, 形成该方向具体可行的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商务智能,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徐晨.面向信管类本科生的商务智能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13) 11-0027-06.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安排序化教学体系,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联系起来,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显著特征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相连,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适应高职学生思维特征。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课程的开发设计全面展开,但课程开发往往停留在研究层面,真正走进课堂的很少。本研究吸收和借鉴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岗位需求、能力培养、学生未来五年之内的可持续发展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与职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体系。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酒店行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调酒和制作咖啡为特色、以酒店服务与管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面向酒店及相关行业,具有较强酒店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工学交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实习相结合。课程设置依托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来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整合与序化。全面促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合理化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快速发展。

3.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专业酒吧和咖啡厅、星级酒店、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自主创业等方面就业。主要从事调酒、制作咖啡等饮品和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

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人际交往的沟通、外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一般通用知识;具备调酒与咖啡制作和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及食品营养卫生等专业知识。

4.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完善,取决于设置哪些课程,通过什么方式去完成。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前提。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如何突出特色,把握核心专业课程,明确它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核心课程对应核心技能,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各课程衔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2](德)劳耐尔.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讨论文 篇4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各个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和培养规格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旅游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较多问题.

1.1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现阶段,很多高校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追求学生数量的增长,而忽略学生培养的质量,这就导致高校在教学计划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不能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因此,难以达到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很多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化为酒店管理、旅行社和景区方向,但是其各个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一致的,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缺乏.

1.2专业教学的实践性较差

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可以把实践性的培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目前,一方面由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陈旧,导致教学的实践性较弱.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学生上课沿用听和记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开设的实践课程也较少.另一方面,现阶段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一个完整的专业实习的体系.实习环节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高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方向大多仅限于酒店,而且实习的时间要求较短,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实习只是一种形式,难以从实习环节中得到锻炼.

1.3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

教师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就必须要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就目前来说,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要求,教师的.能力相对来说较为单一,教师或者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或者偏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有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些高校一味的跟风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而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适合,而这些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由其它专业转过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培训,很难符合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4缺乏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括了众多其它的学科内容,如民族学、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对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只能从其它国家的课程设置中借鉴.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很多高校没有依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只是一味的抄袭,导致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而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化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等多个方向,但这些方向的课程设置都会包括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虽然表面上专业进行了划分,但在课程设置上却相差不大,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性.

二、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对现代旅游业的适应性,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2.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创新

各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导向是学生的就业,宗旨是为学生服务.要依据社会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高校自身的特色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高校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够满足新时期的新要求.

2.2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使教师成为同时拥有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水平,具备教师教学的资格和职业资格,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能够成功的引导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一,高校可以将本校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派到其它高校进修,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使之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第二,可以有针对性的聘请一批经过专业学习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到校任教,给本校的教师队伍增添新的活力;第三,定期聘请旅游业比较权威的企业家或者学术界专家为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旅游业最新的管理经验与需求,为更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奠定基础.

2.3建立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

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课程教学是其中最基本、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高校必须要对各门类的课程进行整合,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从而建立有效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可以依据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及侧重点,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实习等.在进行课程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都是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因此,在课程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2.4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侧重的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直接在实训室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及时讨论关于如何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的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得来说,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实施,能够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5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讨论文 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视角;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自国务院提出在高校中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在随后的和提出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大力扶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人才成为社会中各个领域的一大重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作为企业立足的根本,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还能为市场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探讨论文 篇6

一、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适应复杂经济环境的现实需要

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日趋复杂,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新经济常态。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1)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企业不仅要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行跨国投资,也要遭受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以分散风险,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治理模式都出现了全球趋同的趋势。

(2)需求多样化,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是多变的,企业要围绕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重新规划其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周期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加快。

(3)经营网络化,电子商务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半径扩大,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4)竞争规模化,技术进步使技术合作成为可能,产业协作增强,企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企业很难获得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必须专注于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专业领域,形成规模化的竞争优势。

为了应对多变的经营环境,企业只有不断创新,采取主要依靠品牌和核心技术、依靠核心知识和竞争力,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发展模式,也必然要求其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不断创新和变化,特别是在战略管理、成本管理、风险控制、投融资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因而,企业需要大量既懂会计核算,又懂得管理的会计人才。

(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海量日常业务的处理,需要自动化,信息技术使这种自动化处理成为了可能,也成为了现实,业务处理自动化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会计信息处理自动化,以业务驱动财务进行会计核算。其次是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联系更加紧密,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大数据时代来临,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越来越依赖于会计信息系统之外的其他信息,会计信息系统不能也不再独立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第三是会计共享服务,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另一个后果是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距离增加,财务人员对业务的核算和监督都不再需要与业务人员面对面交流,财务人员依靠业务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核算和监督,财务系统从业务系统中独立出来,会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大部分将实现自动化,甚至是日常的财务分析和纳税处理也将实现自动化,会计行业的核心业务将受到严重地削弱。会计要生存和发展,转型成为唯一出路:一方面,是财务会计的转型,财务会计应将核算的重心转移到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业务处理上来,更多关注企业未来事项的处理;另一方面,是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信息技术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持,会计人员应该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反映了企业价值运动这个独特优势,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引领企业专注于价值创造。要实现这种转型,会计人员也需要转型,企业需要大量既懂财务会计又懂管理会计的会计专业人才,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管理会计人才的内涵及知识结构

(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误区

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明确管理会计人才的内涵。目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认识,存在几个误区:

(1)将财务会计人才和管理会计人才严格区分开来,认为财务会计人才不需要进行管理,而管理会计人才不需要进行核算。

(2)矮化财务会计,拔高管理会计,认为财务会计中低端人才即可胜任,而管理会计则需要中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片面强调企业中高层会计人员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忽视普通会计人员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

基于这些认识,通常认为管理会计人才应该是高端人才,应该掌握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或技能,在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中发挥作用。

(二)管理会计人才的内涵

会计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会计的本质就是信息的加工和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两个部分,其中财务会计侧重于信息的收集、加工与提供,而管理会计则侧重于信息的分析与利用。在实践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象都是企业的资金运动,都属于价值管理的范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信息是共享的,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信息都来源财务会计。因而,实务中的会计人员,只是因为岗位的设置而导致的分工不同,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无法完全将两者职能分开———从事业务核算的会计人员也要负责进行日常管理,而从事专门管理的会计人员也需要进行会计核算或利用会计核算的资料。目前,在实务中,我国企业财务人员超过85%的`在从事财务会计工作,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主要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随着我国企业会计转型,会计工作要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目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都将转型成为从事管理会计的人,那么,我国紧缺的不仅是300万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更为缺乏的是数量庞大普通管理会计人才。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财务会计人才主要是从事数据收集、加工和提供的人才,而管理会计人才则是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应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预算、组织实施及控制的人才。

(三)管理会计人才能力与知识框架

在确定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时,我国学者和实务界人士较多地从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专业)的角度来阐述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框架。黄培认为会计人员岗位层次不同能力要求也不一样,但一般应具备财务基础工作能力、财务管理及规划能力、税收筹划能力、预算管理能力、参与决策能力、非财务分析能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九项能力。但是,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工作岗位也是不断变换的,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固定的,因此,单纯从工作内容的角度来界定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是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对此,余绪缨指出,管理会计人才要实现从“硬人才”向“软人才”转变,“软人才”是知识广博,能将相关学科领域的成果融会贯通、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的“通才”,而不是只在一个狭隘的专业领域术有专精的“专才”,即“硬人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能力框架,包括一般教育、商学教育和会计教育三部分”,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也明确指出“会计人员未来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计算机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教导、说服和沟通的能力”,同样体现了管理会计人才首先应该是通才,然后才是专才。基于此,本文认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与知识框架主要包括五部分:足够深度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足够广度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法律等综合知识;卓越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如何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争议很大,第一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人才不是仅靠学校就可以培养的,会计人员只有与企业的管理实践相结合,在实务中采用师傅带学徒的方式才能培养;第二种观点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招之能用,企业不愿意招聘没有经验的会计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也不对在职人员的进行后续培养,有关调查显示43%的企业没有针对管理会计的年度培养计划。这两种观点都过于偏激,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企业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师傅带学徒方式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只能停留在过去的经验框架中,难以应付未来多变的管理需要;而高校的培养给予了毕业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变化万千的商业环境。因此,只有以学校的优质教育为前提,继以企业的岗位培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另外,考虑到我国在岗的1600多万会计人员中,将有相当比例将转型成为管理会计人才,针对这些人的继续教育也非常关键。综合这些因素,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体系是:在政府的积极导向下,以高校教育为基础(特别是本科教育)、企业的岗位培养为主导、职业团体的职业培训为补充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

(一)政府积极导向

政府应在推进全面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过程中,继续“坚持人才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宣传引导,以会计职称考试为突破口,将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正式纳入考试内容,形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新的会计人才评价体系;将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纳入后续教育课程体系,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会计人才队伍的整体管理会计水平;继续推进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总会计师提升工程等项目,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形成示范效应,使全社会都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二)高校教育为基础

高校教育,首先是本科教育,应以“管理”为立足点,推进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为社会提供大量能够成长为高素质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后备人才队伍。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和知识框架为基础,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队伍;要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应继续推进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改革,使专业学位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形成良性互动,在广大的在职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升中发挥主导作用,促进财务会计人才转型,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最后,高校教育应注意与职业团体合作,将职业课程体系纳入高校课程,联合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三)企业的岗位培养为主导

企业的岗位培养是具备良好基础的后备会计人才能够成长为合格、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的关键,企业应坚持自我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人才聘用模式,让后备人才经过岗位的历练,获取足够的管理实践经验,使其成长为既熟悉企业的情况,又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会计人才,为企业所用。企业岗位培养过程中可以继承传统师傅带学徒的模式的优点,但一定要突出创新,不能墨守成规。另外,企业应制定管理会计人才的培训计划,结合企业的管理转型,对现有会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使其转型为管理会计人才,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职业团体的职业培训为补充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讨论文 篇7

1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给该专业的受教育者制定一个培养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该专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且规定了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征,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了专业的培养模式,就可以设计出适合这一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成立伊始,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专门组织班子认真研讨管理科学专业发展思路。在了解国内外管理科学专业发展现状、市场需求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院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创新地提出了管理科学专业在认真贯彻教育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培养职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树立自己的竞争地位。充分利用学院质量管理专科专业办学积淀成果及现有师资状况,在管理科学专业下设质量管理方向。

管理科学专业根据其专业方向的设置,紧紧围绕“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铸特色”的培养目标,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湖南省重点专业——管理科学专业建设为基础,依托“区域经济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湖南省民营经济研究基地,围绕培养复合型质量管理人才这一核心,整合质量管理专科专业20年的办学经验和长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所形成的优势,构建以能力为纽带的“H”型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建立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政府合作的联合培养机制,管理科学专业已建设成为 “学科知识宽厚、专业技能精深、质量管理专长”的人才培养基地。

2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培养21世纪“博识、专长”人才为目标,围绕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和优化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即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结合。通过与企业、质量管理协会、机械类专业、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课程、工程技术课程、质量管理课程、实践课程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起校校、校企、学校-协会,学校-政府合作的新型联合培养机制(见图2)。

专业培养方案以“H”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深刻把握管理科学的应用性特点,按照“拓宽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突出“既掌握科学管理又懂得工程技术的质量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打破以知识递进逻辑为指导的传统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拓展、经验形成为核心的课程模块。通过设置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工程材料及热处理、CAD等工程技术课程模块,强化工程素质教育。设置质量管理学、质量管理体系及认证、标准化工程、计量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质量管理课程模块,落实特色专业教育。通过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ISO9000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见表1)。

3 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达到预定培养规格的基础和保证。一定的课程体系也能体现出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1 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就管理教育的课程结构来说,国外有三种典型的见解:①“事业式”课程设置法。按照各种特定的行业(即事业)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识来制定课程设置方案。其主要内容是以专业技能或工作方法为主,多是由企业按照其行业或职务的需要设计课程并负责撰写教材,主要是培养该行业所需要的基层管理干部。②“职能式”课程设置法。按照各管理职能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识来制订课程设置方案。其主要内容是以学习职能管理的基础课程为主,并培养学生从事某一具体职能管理的工作能力。③“整合式”课程设置法。按照高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技能、知识、责任感、价值观等来制订课程设置方案。其主要内容是培养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观念为主,不再强调某一具体专业技能,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企业经营环境、识别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拟订比较合理的决策、制订企业的经营目标、评估企业经营的风险程度、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战略[2]。

显然,以上三种课程结构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不足。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不可能培养“事业式”或“职能式”那样适应面较窄的专业管理人才,也不可能按照“整合式”培养那么多的高级管理人才。笔者认为,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在现阶段是尽可能培养出适应面宽一点,不但要懂得各职能管理的一般原理和工作方法,并且还要有高级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决策能力。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通才式”的培养模式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地方院校本科生的特点是绝大多数毕业生是面向基层。所以,地方院校本科生也要有一技之长。也就是说,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应有某一具体职能的管理能力,质量管理就是其中之一。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在设计管理科学专业质量管理方向的课程时,一方面要按照管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开足与管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实行类内通才,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从事类内不同专业工作的适应性。同时,管理科学专业是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的,它特别强调数学、计算机、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管理学方面的交融应用。除一般的组织理论和决策理论外,运筹学、计算机技术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主干课程[3]。另一方面,管理科学专业属理科招生、文理交叉培养专业,它不属于部门管理类专业。因此,在设定专业方向时有一定难度。实际上,在管理中,每个管理问题都需要科学化、现代化及信息化。对质量管理而言,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组织质量管理已迫切需要引入管理科学中的新成果,形成符合组织质量发展的新理论。

综上所述,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应该找到具体的切入点,在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上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对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质量管理本身,因为质量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科学管理的一部分。所以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意将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着重培养学生解决质量管理方面的基本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生产实际中解决质量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3.2 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设想,同时考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特色,将管理科学专业质量管理方向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理论教学部分由四个阶段若干个模块组成,如图3所示。

第一阶段:理工科基础模块。主要由数理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外语基础课如英语;工科基础课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以及计算机基础课、人文基础课等构成。在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是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时间跨度是第一到第三学期。

第二阶段:管理类基础课。主要以管理科学、管理工程、经济学科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习为主,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系统工程、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这部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论功底。通过这一阶段学习将有利于培养从事管理事务工作的能力,熟悉管理相关专业原理性知识。本阶段的学习放到第三至第五学期进行。

第三阶段:管理科学专业核心课程。这是体现管理科学特色、培养专业素质所必须的课程,是开展专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设置的最低限度的主干课程。这些课程及相关课程承担着管理科学专业的特点,它们与学科联系紧密,专业知识含量大,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本阶段课程的学习放到第五至第六学期进行。

第四阶段:专业方向(质量管理)课程。为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考虑学生的发展。设置几组不同的专业方向。对于质量管理专业方向可以开设以下方面的课程:标准化原理及方法、企业标准化、质量管理学、质量管理体系及认证,环境管理体系及认证等。本阶段课程的学习放到第六至第七学期进行。

实践教学部分包括军事训练、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活动及英语交流能力等[4]。

参考文献

[1]林孝贵.管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J].高教论坛,2002(5):68-70.

[2]朱海霞.管理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5(4):124-128.

[3]郭师虹,蔡安江,杨桂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4-76.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讨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动漫; 建设与改革; 对策; 应用型人才

引言:在新形势下,动漫产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动漫产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实现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对接,就得加强对动漫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动漫产业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多强调对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学侧重实践性。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理论教学相比更具有实践性、针对性与综合性,有利于强化现代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培养动漫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与必要方式。

一、目前高职动漫专业所存在的现状

经过数几年的教学改革,动漫专业的实践教学逐渐受到高度重视,动漫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动漫专业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专业,其特点是着重突出其实践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别于一些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对动漫人才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些许不足,概括起来主要为:一是所培养的人才大都缺乏创新意识,二是这部分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这些都体现了目前的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1、生源欠缺专业素养

我國许多的高职院校都采取自主招生的招生模式,其招生人数占据计划招生数的一半,这些学生只需要参加所报院校的语数外考试,考试的录取分数线也由这些院校自主决定,其入学难度不大,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低,这就使得最终招收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学习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专业课跟不上,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

2、课程设置欠妥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特别是动漫专业的设置不一致,部分高职院校习惯将动漫专业分至艺术类甚至是计算机类,课程设置同于本科院校,所学知识要么过于广泛而不精深要么偏向对技术的掌握,学生只能机械式地模仿学习,不具备创新能力,因而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3、师资力量弱

当前,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其教师以前大多从事计算机、艺术等方面的研究,这就导致教师不够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容易误导学生的学习。近年来,存在本科优秀动漫专业教师从教于高职院校,其教学师资逐渐向专业化靠拢,但是对于刚开始任教的老师来说,他们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只能将本科所学知识应用于对高职学生的任教中,这就容易影响科研团队的发展,使得团队普遍存在分歧,使得对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难度加大。

二、高职动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与时俱进培养应用型动漫人才

高职动漫教育一般致力于对当今动漫的发展研究,因此对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准确定位需要与教学条件与学生的素质相结合,其发展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其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了解培养对象的需求,符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并对课程体系加以完善,找准动漫产业与学生自身发展的连接点。高职动漫专业开设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因此,合理地规划培养计划于方案能够更好地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特色,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促进动漫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以课程开发为核心

加强对动漫专业的课程机构改革是改革动漫专业技术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决定着动漫专业改革的成效,因此动漫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充分体现动漫产业的特色,将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的目的,同时保持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加强体系化建设,根据经济发展与产业导向来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之符合市场需求。

三、对动漫专业建设与改革现状提出的相关对策

1、合理划分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要想改变动漫专业就业率低的情况,首先得细化动漫专业,分清与不同专业的界限,将之设置为动漫制作与动漫设计专业,如动漫设计专业可以归为艺术类专业,对即将入学的学生设置入学要求,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与技能,并且设置与该专业相关的入学考试,要求学生拥有艺术素养,着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动漫制作专业归为计算机类专业,要求即将入学的学生对电脑有极强的兴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

2、完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合理化

例如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而开设的艺术鉴赏、理论知识与绘画写生等具有极强艺术性的课程;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开设的前期动画制作、故事镜头设计、剧本创作与试听语言等课程;为了培养擅长绘画的学生的技能而开设的漫画制作与设计等相关课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大部分企业的人才类型多为复合型以及模仿型人才,创新后备军不足,中国的动漫企业要想走出世界,做出招牌就得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动漫技术专业来说,相关课程也应当考虑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技术设计;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应当结合学校的特色与学生的自身需求来开设相应的课程,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另一方面也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为我国的动漫产业培养实用、专业、创新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增强就业。

3加强对师资力量的专业化建设

对于不同的高职院校,应当紧密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设置创立符合实际的特色团队,同时要求教师本身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与实际工作经验。例如对于设在计算机类专业下的动漫制作专业而言,要求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同时具备动漫专业与计算机专业要求的能力与经验,使得技术与艺术真正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地提升专业技能,满足市场与企业的需求。

结语:

我国目前的动漫产业的发展有不断上升的势头,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率低下问题却与之相违背。高职院校是动漫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提高动漫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目前我国动漫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有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想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对策,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培养动漫产业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华西 李文华. 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 职业教育.2016(01):186

[2] 刘红琴. 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报.2015(09):119-122

我国会计管理体系建设探讨论文 篇9

2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

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目前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虽然呈现稳步上升状态,但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动荡因素,例如:体系建设缺乏核心方法,制度建设缺少秩序以及管理模式滞后,缺乏创新等。针对各个领域的种种问题,建设完善系统的会计管理体系,需从以下3个基本方向入手:

2.1理论管理体系的建设

2.1.1理论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理论体系建设是我国会计管理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组成部分,需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具体的实践情况,进一步提升与企业和社会的接壤,实现经济与手段的完美契合。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稳步前进的上升时期,正在从事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方向转变,而有效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必将成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事实上,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管理理论大多借鉴外国系统,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我国的国情以及具体发展状况,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应该是指导我国社会和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指南针。

2.1.2理论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

会计管理体系的理论建设要从以下三点进行整体的考虑:第一,明确企业与单位的建设目标,促进各项管理决策的整体作用发挥,以整体带动局部,实现由”散”到“整”的综合性发展;第二,为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提供明确的知识结构管理规章,从管理体系的内部入手,由内而外逐步推进体系建设;第三,帮助各部门制定完善的会计政策制度,对不成熟、不成文的各项理论体系建设进行综合的整治、治理和整合。

2.2预算管理体系

2.2.1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体系包括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和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指在企业正式的资金经营和运作之前,对企业各部门、各单位需要资金运转的所有资源进行考查、计算、预估、整合的预计过程。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是在企业与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的同时,编制财务预算,做出财务报告,确保企业正常的年度利润所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它连接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各个环节,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带功效,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所在。促进企业的科学管理,提高综合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风险规避的有效性。

2.2.2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

“预算管理体系建设要源于实践,同时又高于实践”,这意味着我国的会计管理体系建设要结合我国企业与单位的具体实际。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大中型企业的分支公司分布零散且种类繁多,造成了很大的资金管理麻烦,因此,预算管理体系必须做出全方位的考虑。首先,预算管理体系建设要求对企业、单位各部门的财务预算制度进行核算、分配、管理,为了完成最后的盈利目标,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资金投入、存放、运行和回收做出具体的资金预算、业务预算和全面预算。其次,企业应该秉承稳固对等的原则,确保真实的经营方针,围绕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以流动的资金收入与支出为基础进行整合,并编制详细具体的财务报表进行记录。最后,对于预算管理体系来说,应该将建设的重点放在管理工作上,对财务预算的管理,对内部会计责任经济制度的制定,对母公司资金的组织整合上,进行升级管理,制定具体的预算管理规定,保证各项成本、受益、效率实现最大化。

2.3资金管理体系

2.3.1资金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资金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货币资金管理,货币资金管理是企业全部资产中循环性最强的资产。目的在于保证正常的经营生产之外,减少货币的持久持有量,增加货币短时间的流动量,让货币资金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有利优化货币组合,在资金安全、监控和使用效率上完美整合,防范企业经营所带来的未知资金风险。

2.3.2资金管理体系的内容

资金管理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应收货款,增加货币资金的流入量,同时,延缓货币的流出量。因此,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资金完备的首要手段,有利于保证资金的安全。再次,对于资金的回收率也要做好严格的把控,资金的支出显示出了一个企业整体的规划能力。资金管理体系的建设应该注重各企业、各单位财政部门的重要作用,坚持机制创新,协同发展。重点完善诚信创新、会计管理体系,更好地在财务部门进行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集体管理职能,让企业和单位做好会计管理体系的建设。

3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深远意义

会计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实现各单位、各部门会计内部策略的有效整合,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实现会计人员自身职务的有效发挥,保证会计体系建设的提前完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会计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把握管理会计实务的发展需要推进理论体系的建设,并在实践中实现“扭转”效应,促进实践的发展,促进管理会计职能的有效运用。

4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讨论文 篇10

[关键词] 应用性教育 英语语言文学 学科专业建设

进入 21 世纪,北京联合大学坚持“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努力实践“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统筹学科专业布局与发展,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

[1]。面对北京市大众化高等教育以及建设国际大都市英语人才市场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外语系提出了建设一个以英语语言文学为基础、以商务技能为特色教育的应用性本科英语专业;坚持面向首都社会经济建设,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培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较高的人文素养,掌握国际商务、文化交流、英语教育、外事文秘等基本技能并能娴熟地用英语服务于首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高级应用性英语人才。

一、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

“应用型大学必须通过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来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科要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专业发展要对学科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科以发展科学研究为目标,而专业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两者侧重点不同,因为两者的构成要素、设立原则以及划分方法不同[3]。北京联合大学应该“以为地方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原则,主动 适应首都产业结构变化,建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和面向应用的专业。贯彻面向应用、依托学科的专业建设理念,以应用为向导、以学科为支撑,带动专业发展”。

英语语言文学是属于“文学”学科门类中“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在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下,中外文化思潮相互渗透、交流、碰撞和融合,社会市场对英语人才规格的要求已经从“岗位稳定型”向“岗位适应型”

过渡。英语专业过分单调、传统和强调模仿记忆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既然北京联合大学已经明确了“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目标,那么我们就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为首都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原则,与时俱进地调整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建构一个融传统学科优势与应用性专业特色为一体的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最大限度地培养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建设的高级应用性英语人才。

二、应用性英语学科建设

应用性英语学科建设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建设一支具有应用性英语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解决好应用性英语学科的研究方向与方法问题。2005 年末,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确立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三年多的学科建设有效推动了外语系教学科研工作,提高了教师对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职责的认识。然而,我们的学科建设带有较大的专业属性,尚未形成自己的应用性特色。因此,它仍然是在为英语专业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持,还谈不上以学科建设拉动或者带动专业建设。尽管如此,我们十分注重挖掘传统学科建设中的创新意识,既世界教育信息 2010.10与时俱进,又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去培育自己的科研特色和优势。“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所谓优势就是人有我强”。2008 年,我们根据这一原则,对英语语言文学院级重点建设学科的研究方向做了微调,下设“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与专门用途英语”两个研究方向。

1.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属于英语语言文学的基础性学科研究方向。我们强

调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解读和影响研究,为建设一个应用性英语专业提供基础性学科支撑。

我们首先强调认真研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挖掘其中的西方文化元素,强化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在《“从放弃中得到拯救”———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 < 彻底的奉献 >》一文中,黄宗英用史实证实了这首诗歌不愧为“一部用十几行无韵诗写成的美国历史”。当弗罗斯特在这首诗中说美国人“拥有着当时不被[他们]拥有的东西”时,他一方面指当时他们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被英国所剥夺,而另外一方面他指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真正爱上这块土地。这种“软弱”只有当美国人真正意识到他们必须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爱自己的国家时才能够被克服。

为了“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们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奉献”,因此“立刻从放弃中得到拯救”这一研究体现了文学文本文化释读的应用性文学研究价值。

由于英语专业学生最核心的能力是文本的解读能力,因此如何通过貌似简单的文本语言外壳去解读深邃的文化意义,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与文化类课程的目的所在。外语系近年有不少毕业论文得益于学生在“高级英语”和“英美文学”等课程上的文本释读。比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2002 级英语专业徐文静同学的《< 女勇士 >:一首由女性复仇走向自我歌唱的赞歌》(2006)、2003 级张睿靖的《〈瓦尔登湖〉中的朴素意义》(2007 年)和 2006 级侯蕾的《心灵的旅行: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象征意义解读》(2010 年)等校级优秀一等奖毕业论文,都是学生在认真研读经典原著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看到了中西文化差异或者西方文化精髓给现代人生命意义所带来的启示。

其次,我们加强翻译实践研究,打造学术著作翻译优势。近年来,外语系连续翻译出版了几部学术译著:《筑就我们的国家———20 世纪美国左派思想》(三联出版社,2006)、《圣经文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和《罗蒂自选集———哲学、文学和政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这些学术译著起点高、难度大,颇有影响,为打造外语系英语学术著作翻译的优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外语系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和质量。

第三,2008 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黄宗英主持完成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汉英北京2008 年奥运会、残奥会常用词语手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外语系多位教师参与了这项任务。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先生认为它“必将成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以上这些科研成果都说明北京联合大学在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英语学术著作翻译等方面的进步和实力,为探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性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2.第二语言习得与专门用途英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与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方向属于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的应用性交叉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主要涉及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过程的观察、描写和解释,人们通常从语言学、社会、心理、认知等角度去研究它。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指导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外语教师的教学、外语能力的评价有直接而显著的作用。专门用途英语是指在某一社会领域中使用的、用于实现某些特定交际功能的英语。

目前北京联合大学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有旅游英语、秘书英语、商务技能(商贸英语)等。这些课程着重于培养学习者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如何有效地使用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手段的能力。20 07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周明、王洪主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收录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外语系教师撰写的19 篇论文,为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2008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黄宗英主编的《传统与创新的契合———英语语言文学研究论文集》,收录外语系教师教学与研究论文 27 篇,充分展示了北京联合大学在探索应用型大学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于 2007、2008 年两次联合举办“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之上。它将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World Education Information 2010.10来,探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建设的新路径,既体现了继承英语语言文学的学科传统,又体现了外语系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创新精神。

三、应用性英语专业建设

1.专业基础教育外语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已经从原来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要目标转变为以培养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比如,根据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网站介绍,该院英语专业商务方向主要培养能够“适合在跨国公司从事商务管理实践”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其办学特点是实施“英语+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将有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扎实的商务理论基础,较强的商务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实现两种能力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听、说、读、写、译等专业基础课以外,增加了涉及管理、经济、贸易、金融、会计、营销等方面的“主干方向课程”,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原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语言学概论”等高年级核心课程被列入“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然而,这种培养模式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矛盾。李赋宁教授在他的自传中说“:我国的外语系首先要满足国家对于各方面外语人才的需要。最重要的一点是打好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这虽是老生常谈,但一定要保证做到。课程设置应是多方面的,但不可能很深,因为不可能使外语教师专业化”。当然,许多综合性大学可以通过整合多学科教育资源优势来解决外语教师专业化问题,但是如何保证外语专业的教学质量问题却经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应用文理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入学总成绩并不理想,且英语单科成绩总体偏低。显然,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教学质量,确保我们的学生能够享受一个英语专业学生所应该享受的高等教育学习过程。

2006 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之后,我们尊重外语教育的规律,研究教学对象,注重因材施教,重视英语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想方设法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认真实施教学质量工程。2008 年,应用文理学院英语专业 2004级全体学生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的一次性通过率达到了 58.33%,超过全国一次性平均通过率 13.05个百分点,超过其他同类院校一次性通过率 16.84 个百分点[10]。

2008 年,外语系英语专业 2006 级全体学生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的一次性通过率达到了 72.22%,超过全国一次性平均通过率 10.39 个百分点,超过其他同类院校一次性通过率 16.08 个百分点,取得了优异成绩。

2.理论联系实践目前,应用文理学院在英语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英语专业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接触社会机会较少,理论与实践基本脱节,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不能体现应用性教育的特点。第二,重语言能力轻素质培养。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忽视创新素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第三,学习方法陈旧。在学习上主要还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资源,开拓第二课堂进行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学生的知识面不宽,难以适应北京建设国际大都市新形势的要求。第四,专业特色不明显。大部分课程仍然以语言技能为主,虽然在高年级开设了商务文秘技能类课程,但没有形成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在专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2009 年建成了联合大学“同声传译实验室”,加强了商务文秘技能类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初步构建了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与此同时,拓展校外就业实习基地,增强学生接触与服务社会的机会,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第二,狠抓教学六个基本环节:朗读、课外阅读、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考试,保证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三,增强素质教育意识,强调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挖掘英语语言外壳之下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语言世界观。第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学习方法,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第五,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提高“出国率”,2010 年英语专业共毕业 51 名学生,其中 12 人已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士攻读硕士学位。

3.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体现应用性英语专业特色,英语专业已经在逐步实施一个以英

语语言文学为基础、以商务技能为特色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英语基础课、商务技能课、人文素质课。(图 1)4.实践教学随着发展应用性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北京联合大学英语专业积极挖掘社会资源潜力,同时充分利用校内良好的实践教学硬件环境,切实有效地开展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008 年春季,应用文理学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署了协议,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基地。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了解了国内外英语教材的发展态势,外语教材编写、编辑、出版的过程,编辑的职责与能力要求;通过调研全国高校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公共英语所开设的课程及使用教材情况,学生更加明确了全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不同院校对英语教学的不同要求、所开设的课程及其教学效果等。这些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明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思考就业出路和充分认识英语语言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都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国家级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英语专业利用同声传译实验室开发了“新闻听译”、“秘书英语”、“商务技能”等实践教学课程,培养了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比如,“英语新闻听译综合实践”教学项目的具体教学步骤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新闻听写、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新闻口译、新闻笔译和评论写作。教师首先将录制的BBC/VOA/CNN/CRI等权威英语电台新闻节目分句播放,学生进行听写;然后是“分组讨论”和“代表发言”;接着进行“新闻口译”,即每 4 人一批分别进入 1~ 4 号译员间,对教师播放的新闻同时进行口译训练;之后,是“新闻笔译”,即用新闻体中文将所听写的新闻译成中文并进行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最后是“评论写作”课外作业环节,即根据所听写的新闻内容,自拟题目并进行调研,然后用英文写出 400 字以上的一篇评论性文章。这项练习融听力、阅读、翻译、作文为一体,不仅能够提高同学们的听力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新闻文体的认识、口译能力、笔译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我们提出了建设“以英语语言文学为基础、商务技能为特色教育”的应用性英语本科专业的设想,并且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做了许多扎实工作。目前,应用文理学院外语系教师不但能够注意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而且能够自觉地将文化意识融入应用性英语学科和专业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创建一个适应培养首都社会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级应用性英语人才的基地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徐永利.重温邓小平教育理论 奋力改革锐意创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5-7.[2][6] 柳贡慧.办人民满意的应用型大学 [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7.

上一篇:青春励志主题演讲稿3分钟下一篇:三月演讲比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