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2024-05-31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共4篇)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篇1

这几天学习了李冬梅教授的讲课,对于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存在比较普遍的非专业教师,教学方法还是比较欠缺这方面感触颇深。学习到了“教学是有目的的学习,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优化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研究学生,研究学习过程

不同类型的内容,不同的人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知识

知识也分不同类型:

(1)识记概念

如:键盘、鼠标、按钮等,苹果等水果名,英文单词。对于这些规定性的、具体的概念,人采取的是识记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即认识了,记住了。

(2)理解概念

如信息,信息技术等概念,这些是抽象概念,对于抽象的概念,人必须理解了才能去学会,如何理解,那就要再现抽象的过程。.技能

(1)动作技能

如:鼠标操作,打字,图片的旋转等,开车,收发电子邮件,这些属于动作技能,是需要人们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

(2)智力技能

如:信息的特性,判断信息的某个特征是需要经过大脑思维比较判断最后做出决定,这属于人的智力技能。也是需要通过反复训练培养的。.过程与方法

一些内容,如什么是程序设计,什么是网页设计,这些内容靠理解、靠反复练习均不能掌握,需要人们亲身经历一段程序设计或网页设计,从中感悟的。一些方法也是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亲身实践,从中提炼出来。所以这些内容的学习相对前面所说要难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

还有一些内容,如喜欢上信息技术课,规范使用电子邮件,有条理地管理个人文件,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其中包含了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或一种由价值观影响的态度,所以,这些内容的学习方式又是不同。

(二)研究教学设计

其实,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扮演着教学设计者的角色。

从理论上讲,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采用新课程理念和系统化方法,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前期分析

首先,搞清楚课标(或教材)要求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哪些内容属于知识,哪些内容属于技能?哪些内容又是方法或过程?哪些内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各个内容要求的程度是什么? 其次,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现状怎样?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开课的不均衡,可能有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那么就要搞清楚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如果是部分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有一部分学生掌握,那么这个比例有多大?还有哪些内容是教材上没有但需要补充给学生的?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学习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学习需求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少,也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多。

此外,在分析教学对象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怎样的状况?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多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多强?生活环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分析结果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2)根据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什么?因为人学习不同类型的东西,方式不同。所以,建议老师们分三个维度来写教学目标,当然这样会有一定难度,这个问题我会有专题来讲,此外,撰写教学目标还要注意目标的可操作性。

(3)设计教学策略

有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方式或手段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策略。这里包括了课题如何引入、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与呈现、选取什么 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应用教学媒体、提供哪些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如何组织与呈现等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也是教师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的最佳阶段。

(4)设计评价策略

如何使数学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篇2

【关键词】预设 生成 课堂教学 小学 数学

新课程改革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重视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顺利进行课程改革的前提。

预测是指预测和设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制定计划,进行科学的设想与安排,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在进行预设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内容与讲授方法进行创新和开发,既要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又要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进行预设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教师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制造心灵共鸣、思维共振的机会和场景,将学生置于核心位置,随机应变,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生成是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和课堂环境等的变化,调整教学程序和相关内容,使课堂效果达到最好。课堂生成是一个个生命体在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在课堂生成过程中,很多因素影响预设中的生成,例如学生能否各尽所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发挥,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是否达成真实效果等。预设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使教师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灵活机制的创造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就是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的过程。即使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预设,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和其他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所以注重预设,关注生成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是顺利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前提。

一、留足空间,弹性预设。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有计划、有目标的预设活动,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任务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较为科学的安排,在活动安排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会有其他情况发生,所以在预设中就要留有空间,做到弹性预设。即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从最大范围内设定学生活动的空间,但是因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化,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和个性不同等方面的影响,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在课堂上留足空间。

例如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课堂教学时,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当中已经有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购物过程中无意接触到小数的加减法,有这个生活经历,并且个别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所以,我大胆启用预设中的预留空间,对教学程序进行了整合,缩短教学时间,利用学生现有基础,通过实践和交流解决问题。我将提前做好的纸尺子用米做单位标出长度为1.75米,然后撕掉0.65米,让学生观察剩余的纸尺子还有多长?学生们很容易的自己就解决了这道两位小数减去两位小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刚才的过程用厘米作单位来描述一遍,即175厘米减去65厘米等于110厘米,从而让学生比较出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区别与联系。我再进一步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特殊情况,思考、讨论、记录一条龙,然后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探讨,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们讨论非常热烈,相互启发,积极发言,三课时的内容,一节课全部拿下,而且效果良好。

二、营造氛围,尊重生成。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学生不可避免的在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中创造预设之外的内容,出现了有价值的生成,此时教师应采取积极地鼓励态度,让这瞬间的火花燃烧成熊熊火焰,而不应该泼冷水、敷衍或者模棱两可、一带而过,给学生造成失望的感受。如果学生的这个突发灵感或者新的发现不能随即在课堂上展开探讨或研究,千万不可敷衍了事,应该留到课下或其他时间成熟时再做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给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布置一下,草草了事,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在没有老师的参与下再做深入的研究,那么这一次机会就会白白的丧失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只要是学生提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不管能否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教师都很重视,并且想方设法和他们一起创造条件进行研究,久而久之,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就会源源不断的显露出来,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会不断加强。

我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的预设问题是:同学们,想一想,经过预习和思考之后,请回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各学习小组派出代表纷纷发言,有的说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的大小有关,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地边上的高有关系,也有的说和平行四边形的斜边有关系,还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边与斜边的夹角大小有关。前三个说法都在我的预设之中,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和斜边的夹角有关却在我的预设之外,学生的这个生成果然不一般,我改变原有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研究,找出规律,尤其是第四个说法,我亲自参与到学生的研究当中,设定定量和变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学生们在我的鼓励下,探索热情空前高涨,下课的铃声响过很久,学生们还处在津津有味的探索之中,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关内容掌握的非常牢固,并且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调整预设,顺应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使预设与生成互为补充,使生成为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纵然预设精细,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全部囊括其中,但是教师不可能预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生成,所以,当学生提出超出预设之外的问题后,对于有价值的生成,我们不能不加评判的予以否定,应该及时调整预设,为学生的积极性提供鼓励和展示机会。

有一次在讲《角的认识》时,我预设了一道开放性型题目: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关于角的知识有哪些?这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七嘴八舌,牛角、羊角、墙角、读书角…… 虽然学生们说得很多,是他们生活中认识的角,但不完全是预设中教师准备的“角”。我启发学生们,“大家说得角,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角,与我们今天数学课本上想要认识的角有所不同,要想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角,首先要从今天我们数学课本上的角学起,那么大家认真看课本,并动手画出一些角,看看这些角与我们刚才说的角有什么异同点?”学生们非常积极,动手过程中了解了很多课本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教学资源。

总之,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设非常重要和必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预设过程中,要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活动按着预定设计进行。对于在生成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教师应善于应变,在不打消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对于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应适当调整预设,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篇3

如何写教案才能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如何写教案才能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1、主要了解学生思想基础,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特点等。了解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阅读、分析书面材料、调查访问、开座谈会、个别谈话、观察了解等。 2、主要应做好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组织选择教材,选择确定教学方法,安排好教学过程等工作。 3、授课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单元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三种。教师在备课中要写好三种计划。(前两种计划在钻研新课标,学习《纲要》,通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的基础上,在开学初制定出)。 4、物质的准备主要有熟悉教案,准备好教具,需要进行演示、实验的.课,还需要事先检查仪器设备,进行预演操作等。 5、师生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不仅指教师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也包括教师在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篇4

播音主持气息控制“以情运气”

播音中强调以情运气,气随情动。就是说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认识准确了,还要使思想感情随之运动起来,只有真正的动起来了,才可能气随情动,才能动得自如。播音中如果总是用冷眼旁观的态度对待稿件,无动于衷,即使嗓音条件再好,呼吸再通场,基本功再扎实,播出来的东西,也是平平淡淡,毫无味道。所以,调动思想感情的运动至关重要,只有思想感情动起来了,有了强烈的播讲愿望,呼吸才能自如地变化,语言也会富有色彩。

播音员在播送具体稿件的时候,要能轻松自如的表达长短、繁简不同的句型和深度不同的稿件,为此,必须学会多种不同的呼吸方法。在话筒前比较常见和多用的呼吸方法有如下几种:

偷气

当句子较长,意思不能中断,不允许中间停顿换气时就得偷气。偷气吸得少,动作要快而且小,不能让听众感觉出来,即快而不露换气。一般在一个句子完了之后,可以换口气给自己一个喘气的机会,也给听众一个喘息和思考的时间。一般来说换气比偷气时间稍长。

补气

句子比较长,中间有逗号等标点,或感情要转入高潮,为了表达更激昂的感情,积蓄力量,中间要补气。这个动作和时间比换气要快、要短,比偷气又慢些、长些。

大吸气

一般用于感情比较激昂或气势比较大的一句话的开头。用大吸气来表达这种激昂的情感,大吸气有点像“闻”或深呼吸时的感觉,倒吸气,一般要作为一种表达的技巧使用的,以口吸气,并且要发出吸气的声音,多用于表达惊讶、恐怖、悲伤等感情。

提气

不要把气调到上胸部,而是下面要用丹田拉住,上面又好像已把气从丹田提起来,或提出来似的。这时的气息控制力比较强,一般播比较振奋的好消息,比较兴奋的内容时,常用提气的方法,但是切忌一激动气就浮上来或吊到嗓子眼上去的毛病,一定要用丹田拉住。

挺气

一般用于抒情的、亲切的内容,气好像被托着一样,比较轻,比较柔和。

沉气

小腹放松,气下沉,出来的声音比较深沉、饱满,多用于表达内在、深沉、凝重的感情和内容。

憋气

话说了半截又咽住,这时气息憋住而不能松懈,一般多用于感情更强烈的爆发之前,或为引起听众对下面的话注意的地方,还有就是给人以悬念的地方。

长呼气

一般多用于感慨、感叹、叹息时,边说边往外大呼气,一口气伴随语言同时一呼儿尽,话说完了,气也呼尽了。

顿气

感情非常激动,或哭或笑,或喜或悲而形成的一种气抖声颤的效果。

呼吸的方式是多种多样,但宗旨是为了适应表达稿件思想感情的需要,在话筒前实际的语言再创作中的呼吸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渗透、综合运用的。

一般来讲,新闻、评论等信息性、事实性较强的节目,由于内容比较平和,气息也比较平稳,只要加强语言的逻辑性,从语法关系上找出换气的位置及时补气就可以了。情感比较昂扬或激愤的诗歌、散文、通信等,气息控制要强,两肋要扩展开,小腹控制住,增加气息的压力和声带的张力,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结实饱满、明朗有力。像内容比较轻松、愉快、娱乐性较强的文艺节目,如音乐、戏剧、电影剪辑等,气息就要托着点或提着点用,使声音和气息都比较柔和轻巧。

上一篇:民族团结月总结下一篇:六一节目串词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