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考察报告

2024-06-01

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考察报告(共6篇)

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考察报告 篇1

发布时间:

2005-01-10

2004年8月中下旬,由北京市委农工委委员张新带队的北京农业合作经济考察团,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了考察。考察团所到当地政府、企业及农场,都受到

了热烈欢迎。现将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一、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

目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致有3种形式。

1.政府办的各种行业管理委员会。此类协会主要是各种大宗农牧产品协会。协会领导人由政府任命,农场主志愿加入,可以优先优惠享受协会提供的各种信息和服务。协会根据国际国内市场行情,确定产品收购价格、质量标准,与农场主签订种养合同。建立这类组织的目的,一是政府为了掌握大宗农牧产品,稳定市场;二是统一出口价格,保护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澳大利亚小麦委员会(AWB)、大麦委员会(ABB)、肉类与家禽委员会(AMLB)、奶业委员会(ADC)等。这些

机构虽然属于官办,但在市场行为上均是公司性质的。

2.全国农场主联合会(NFF)和各州农场主联合会。此类联合会也是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合作社。由于澳大利亚没有全国统一的合作社法,但各州都有自己的合作社法或与合作社有关的法律条文,所以,澳大利亚的农业合作社在各州发展程度不一。例如,南澳州的农业合作社由于有关法律限制合作社积累,所以合作社在坚持某些国际公认的合作社原则的基础上,正不断地向私人公司转变,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合作社又在不断产生。而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在立法和政府有关政

策上都给了合作社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所以,这些州的合作社不仅比较好地坚持

了传统的合作社原则,而且其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与经济效率都比较高。

3.股份制的私人公司,包括农场主、加工商等自愿组织起来的产业协会。目前,澳大利亚有很多的合作社组织来加强私营农场主或资本家的权力。在某些领域,合作社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农业合作社的种类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农业合作社类似,大致起源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有约150年的历史。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合作社登记局官员提供的资料,截止到1996年5月,澳大利亚共有2349家合作社组织,还有约350家金融合作社未包括在内。在2349家合作社中,维多利亚州拥有1013家,约占43.1%;新南威尔士州拥有897家,约占38.2%。总体来看,澳大利亚的合作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坚持部分合作社原则,如门户开放,入退社自由,惠顾者返还,一人一票加持股多少的表决原则等公司型的合作社,这种形式较普遍地存在于南澳州。另一种是传统型的农业合作社,坚持国际合作社联盟公认的门户开放、入退社自由,一人一票,股份红利限制,惠顾者返还,成员教育等原则,这种形式较普遍地存在于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西澳州和昆士兰州等地。进一步细分,则可将农业合作社分为以下几种:

1.加工合作社。为农场主所拥有,合作社按合同从农场主手中收购农产品。主

要存在于糖、奶制品、渔业、棉花和水果行业中。

2.市场合作社。为农场主所拥有,一般在水果和蔬菜行业中较普遍,主要从事

分类、分级、包装、运输和销售等工作。

3.供给者合作社。这种合作社专门与买主和加工商谈判,以帮助农场主获得更

好的价格。加南澳州政府设定一个葡萄的最高价与最低价,供给者合作社便与酿酒

商谈判葡萄价格。

4.服务合作社。这种合作社主要从事商品储备和其他服务,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如肥料等投入品和各种日用消费品,以及信贷、保险、住房等。近年来,在新南威尔士州还有一种特殊的合作社,叫网络合作社。它是以各种相关组织和合作社为成员基础成立的合作社,也可以理解为合作社之间的合作,成立网络合作社的目的是提高效益,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共享资源

和共享信息与思路。

三、农业合作社的运行

两国的农业合作社基本运行程序如下:合作社成员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雇佣执行主席(总经理),执行主席雇佣各部门经理,各部门经理负责合作社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通常董事会的职能是制订战略策略,监督执行主席执行董事会的决定,与合作社成员联系;执行主席的主要职能是执行董事会的战略策略,向董事会提出财政报告,决定营销战略和经营方针,管理部门经理;各部门经理的主要职能是实

施执行主席的营销战略和经营方针,雇佣本部门合作社雇员。

目前,两国农业合作社的运行普遍面临着三个方面的矛盾:

1.资本控制。合作社属于农民所有,而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希望增加投资,尽管农场主对此是欢迎的,但他们要控制合作社,不希望合作社被外来投资者所控制;

2.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过去,合作社出口的是原料,现在想搞深加工,在国

内就增加附加值,以期在国际市场销售时获得更大的利润;

3.董事会对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干预。一个好的农场主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合作社经理,但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受到经营管理能力较差的合作社董事会的干预。澳大利亚合作界正在通过各种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合作杜自身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正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自我,尤其表现在合作社的组织制度正在不断创新,重要标志就是引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四、政府对合作社的管理

尽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农业合作社组织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都缺乏一部统一的合作社法律来规范合作社行为,仅在联邦税法中的部分条文对合作社的定义和行为作出某些界定。不过,澳大利亚各州府均对本州的合作社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如新南威尔士州1992年的合作社法,1988年的合作社财务与稽核条例等。总体来看,政府对合作社的管理一是通过立法和制定某些政策框架来规范合作社行为:二是通过税收手段来调节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税收来调节合作社,有利有弊。利者,可以促使合作社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原则,使社员多分利润;弊者,不利于合作社的积累,不少合作社为逃税,而将利润分光,导致经济实力削弱,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目前,不少州的政府正在不断减少对合作社的干预,管理合作社的方式正在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方向转变。

五、几点体会

综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历史,我市郊区在发展合作经济时

应坚持以下基本思路:

1.应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和法制,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但是,规定不宜过细,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具体管理为宏观管理。

2.应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这样可大大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规模效

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

3.应鼓励区域性合作经济不断扩规,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各种规模的区域性合作经济可以鼓励发展,但一开始就应明确:合作经济是不应受行政区划束缚的。其一开始可以在某行政区域发展,但发展到一定水平和层次,一定会突破行政区划

束缚,扩大、影响到更大空间。

4.网络式合作社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新的合作形式,应积极鼓励发

展。

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考察报告 篇2

应新西兰维多摩市议会等单位邀请,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夏贤忍为团长的湖北省农牧业考察团一行六人,于10月19日至11月2日访问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重点了解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这次出访,除听取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外,实地考察了3个牧场、1个羊毛制品厂、4个畜产品经销店。通过考察,考察团成员对澳、新两国畜牧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及相关生产体系状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尤其对草地畜牧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畜牧业发展途径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为768.23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230万人,8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全境地势低平,草场辽阔,以养羊、养牛为主的畜牧业非常发达,在农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澳农牧业用地4.9亿公顷,其中牧业用地占55%。畜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常年养羊1.7亿只,年产羊毛10亿公斤,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1/3以上;养牛2620多万头,其中肉牛2340万头,奶牛约280万头,年产牛肉204万吨、牛奶1140万吨。

新西兰国土面积为26.81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10万人,其中140万人居住奥克兰市、55万人居住惠灵顿市。近年统计,新西兰农业用地1564.03万公顷(折合15.6万平方公里),其中畜牧业用地1152.91万公顷、耕地75.94万公顷。新西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畜牧业国家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约占农业人口的80%,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养牛最多的国家。新西兰各类牲畜存栏数量:奶牛516.16万头,肉牛449.47万头,奶牛和肉牛合计965.63万头;绵羊3954.56万只,山羊15.31万只,绵羊和山羊合计3969.87万只;鹿164.39万头,马7.59万匹。新西兰的大部分工业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农牧业产值约占国民收入的3/4,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商品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近一半。

二、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

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大同小异,概括地讲:

(一)生产发展迅速,波动较小。在澳、新两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畜牧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近120多年来, 畜产品生产没有大起大落,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二)畜牧业生产以草食家畜为主。在澳、新两国,家畜饲养以牛、羊、鹿等草食家畜为主,其产值均占畜牧业产值的90 %以上, 而猪和家禽所占比例一直较小。

(三)草食家畜饲养方式靠放牧。在澳、新两国,养羊、养牛采用铁丝栅栏或生物围栏放养的方式,没有畜舍,羊群、牛群昼夜都在栅栏内自由活动,不需人看管,喝的水来自自流井,烈日下自动走到巨大的树冠下遮荫。必要时,靠牧羊人培训的牧羊犬赶羊、赶牛或骑摩托车亲自驱赶。这种放牧方式,不仅比舍饲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生产成本低,而且畜产品的品质和风味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四)实行畜牧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劳动生产率高。澳、新两国所饲养的牲畜已全部良种化,并按各地的雨量、温度与自然条件饲养不同畜种,实行区域化、专业生产。目前,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已形成肉牛生产区,南部为肉羊、羊毛生产区。新西兰北岛北部以肉牛生产为主,南部以奶牛饲养为主,南岛以生产羊肉、羊毛为主。目前有将近3/4的牧场以经营某一产品为主,专业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械化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如牧草的种植和管理、饲料加工、挤奶、剪羊毛、屠宰和加工、运输、冷冻等,主要依靠机械设备完成。在新西兰,我们驱车前往牧场的途中,经常看见几百头奶牛自动排成长队缓步走向挤奶站等候机械化挤奶的壮观场景,令人惊叹!新西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肉0.92万公斤,奶5.2万公斤,高于世界上所有的畜牧业发达国家。

(五)畜牧业经济具有很强的外向性。由于澳、新两国地广人稀,国内市场有限,绝大部分畜产品需要到国际市场上寻求销路。近年来,澳大利亚年出口牛肉120万吨、原羊毛49万吨(占全世界贸易量的70%)、带毛绵羊皮15万吨,均居世界首位。全澳畜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高达30%。新西兰70%以上的畜产品供出口外销,每年出口羊肉38万吨、牛肉46万吨、奶粉62.34万吨,在全世界分别居第一、四、一位。其出口的肥羔肉和各种风味的干酪居世界前列,尤其是肥羔肉,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市场上极负盛名。

进入21世纪,澳、新两国创新畜牧业经营方式,注重把畜牧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成功实现由“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向“骑在游客身上的国家”的转变,为国家创汇带来滚滚财源。新西兰2003年接待海外游客216万人。我们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考察的天堂农庄,实际是一个旅游观光牧场,游览车、餐饮店、旅游品商店一应俱全,饲养的牛、羊、鸸鹋、袋鼠、考拉供人观赏,还举行剪羊毛表演,吸引了众多国外游客。

三、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途径

(一)大力建立低成本、高产出的人工草场。澳、新两国草地建设始于19世纪初或中叶,国家无偿投资建设水、电、路基础工程;家庭牧场自营部分的建设向国家贷款。全澳牧场约6.7万多个,面积从几百公顷到几千公顷不等,最大的达40万公顷,牧草施行喷灌,每隔3至4年施1次化肥。小块牧草由人工培植,大面积牧草地用飞机播种、施肥。目前,新西兰人工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67%,并全部围栏化。两国草地利用方式均以放牧为主,很少补饲。在草地经营的技术措施上,通过清理、施肥、播种(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和草地围栏化来兴建稳产高产优良的人工草地;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定时施肥。由于建立科学的草地利用制度,人工草地可以利用10年以上。通过兴建人工草地,极大地提高了天然草地的利用率。天然草地一般每公顷可养1只羊,人工草地可达5~6只羊。我们在新西兰路多路亚考察的一家私人合伙经营牧场,拥有140公顷人工草场,仅靠1.5个劳动力养了1500只绵羊、40头肉牛、30只鹿,加上果园、旅游业,年收入50多万纽元。目前,新西兰平均每公顷人工草场生产肉类76公斤、奶438公斤、羊毛45公斤左右,生产效率非常高。

澳、新两国政府十分重视天然草场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严格限定载畜量。对人工草场的保护工作也做得很好,牧草由多年生品种组成,3年翻耕一次,每21天为一生长期。每个草场在使用时划分若干小区实行轮流放牧,每块小区放牧时间不超过2天,保证草场不受破坏和牧草的优质生长。在新西兰,我们从奥克兰驱车360多公里前往路多路亚牧场,高速公路两旁大多是由林地改造成的人工草场。牧场一望无际,绿草如茵,牧道绿树成荫,百花盛开,成群的羊、牛、马在蔚蓝的天空下,呼吸着特别清新的空气徜徉其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新西兰被称之为“花园式国家”,名不虚传!

(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部门配合,拓展国内外畜产品市场。澳、新两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农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所以政府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始终坚持培育国内市场、立足开拓国际市场。

国内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实现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从2O世纪6O年代以来,澳、新两国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澳大利亚1993年至2005年间GDP年均增长3.1%,2006年增长3.5%,2007年预计达到4.1%;2005年人均GDP由1960年的不足1万美元增加到3.2万美元。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从而潜在地刺激了本国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的主导方针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早年制定了《变澳洲为亚洲的超级市场规划》,目标是向亚洲每年至少出口160亿澳元食品。其办法是在当地寻找市场调研与推销人员,按亚洲人口来生产、加工食品。这一规划的实施由总理负总责,初级产业由能源部、交通部、工业部和贸易部4位部长共同参与。通过实施这一规划,国家已成功地将牛奶打入日本市场,将鹿肉、鸸鹋肉打入韩国市场。同时,澳还推出了“质量保险”计划及立法,保证商品的食用安全、质量和声誉。如规定:凡标有“澳大利亚产品”的,必须基本保证由100%的澳洲原材料制成;凡标有“澳制造”的产品,也必须保证其成本的构成绝大部分来自澳洲。在新西兰政府的主导下,国内三大乳业公司于2001年合并为新西兰最大的乳产品企业—方塔拉集团。通过统一的管理和运营,目前方塔拉集团已成为世界乳产品第一大出口商,其生产能力占全国的96%,收入占新西兰出口利润的20%。

(三)规模饲养,集约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总趋势是:牧场数量减少,饲养规模扩大,单产水平提高,畜产品总产量稳定增长。

澳大利亚1979年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0.96万个,下降了一半多;饲养量也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可是,奶牛场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全澳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只有919个,100~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237个。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由于所需的劳动力减少,加之拥有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以及现代化机械设备,单产水平明显提升。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 吨,到2004年增加到5 吨。

新西兰以家庭农牧场为主,牧场经营规模虽比澳大利亚小,但经营方式比较集约化。新西兰饲养牛、羊的农场平均规模为538公顷,拥有2 600只羊和214头牛。养牛和养羊农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占总数的43%的大农场拥有全国66%的牲畜, 而其余57%的农场只占有33%的牲畜。

(四)注重牲畜品种与牧草品种的改良。澳、新两国通过多年的选育和不断的引进欧美优良品种,目前饲养的牛、羊全部是良种。肉牛品种主要有安格斯、海福特、夏洛来、肉奶兼用西门塔尔等;奶牛品种主要有荷斯坦牛、杰西牛(Jersey)等。新西兰的纯种马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之一,新西兰马在比赛中的获胜率达58 % ,并获得多项国际赛马奖。新西兰良种马的年出口额,现己超过1 亿纽元。绵羊品种主要是澳洲美利奴、罗姆尼、边区莱斯特、考力代、萨福克、道赛特等。这些优良的家畜品种为澳、新两国生产、出口品质优良、数量众多的羊毛、牛羊肉、奶制品等畜产品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澳、新两国还非常重视特种经济动物的繁育及开发利用。驼羊,是原产南美洲的古老畜种,澳、新早年就引进国内培育,现己初具规模。目前,新西兰约有驼羊50万只。驼羊毛强度大、韧性好,保暖系数是棉花的2.5倍。驼羊绒毛制成品由于坚韧耐用,轻柔暖和,手感如丝绸,且不变形,价格昂贵,被人们称为”软黄金”。我们在羊皮毛制品免税店看到,一条驼羊皮毛床垫售价高达1500多美元。驼羊绒毛及制品,己成为澳、新两国出口和旅游创汇的“拳头产品”。

澳、新两国还注重高产优质牧草品种的选育工作,主要品种有三叶草、苜蓿和黑麦草等。目前,澳、新两国已普遍采用先进的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牧草(饲料作物)的育种工作;采用先进实验方法,研究草地牧业低成本、高产出的最佳模式。并设立专门经营牧草种子公司和种子繁殖场进行牧草种子的选育、繁殖和加工,由国家授权的种子检测部门进行牧草种子的检验和监控。

(五)建立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澳、新两国都有完善的畜牧业服务体系。牧场主如需药物、草籽、机械等生产资料,只要打一个电话,有关厂家或销售商就会送到。澳大利亚全国有1.5万人的流动剪毛工,打个电话剪毛工就来剪羊毛,剪毛由专门定级工人按粗细、长短、软硬、光泽度分级分类,每包印上等级、重量,交澳大利亚羊毛局统一组织出口。新西兰路多路亚的一位牧场主告诉我们,出售肉牛、肉羊,大多是采取拍卖形式,保证公平交易。

(六)重视科技进步,教育、科研和推广紧密结合。澳、新两国的牧业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内一流的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梅西大学、林肯大学承担,这4所大学设有草原、畜牧、兽医等专业和各种学位课程。澳、新两国十分重视农牧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

新西兰草地畜牧业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由农业部的23个研究站(所)承担,有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国际市场研究三类,各研究站(所)均设有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推广服务包括指导牧场主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协会、合作组织或出口部门规定的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占整个科研经费的70%,其他的由企业、社团赞助或来自合作研究、技术转让及各种有偿服务的收入。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和科研机构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运行机制很活,从良种引繁、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灾害预测防范、产品保险与供应等均为服务内容。

澳、新两国的农牧业执法工作非常到位,对保护自然环境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国前,有关人员告诉我们澳、新是世界上动植物检疫最严格的国家,不要带鲜水果、蜂产品等食品入境,当时不以为然。当我们踏上澳、新国土时,在海关遭受非常严格细致的检查,体验深刻。近几年,当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肆虐全球时,唯有大洋洲保持了一块净土。通过这次考察,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四、启示与建议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尤其是草地畜牧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虽然两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但是我们湖北也有自身的优势:一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山草坡面积大,且青草期长,饲草资源丰富,适宜牛、羊等草食畜禽生长;二是目前全省人均仅占有牛羊肉3.8公斤、奶类2.3公斤,消费水平很低,省内潜在市场大;三是农村劳动力多,劳动成本低。因此,我们应当继续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草地畜牧业。

(一)正确处理农林牧关系,切实解决发展草地畜牧业“无立锥之地”的问题。建议省、市、县人民政府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出发,确定草山草坡的利用方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宜牧草山草坡,应当逐户落实和发放使用权证,由政府扶持逐步建立人工草场。要以武汉“8+1”城市圈为重点,大力发展乳牛业,拿出一部份耕地建立高产优质的饲草基地。

(二)加强畜牧业的地方立法工作。澳、新两国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立法与执法工作,先后颁布了《自然资源管理法》、《兽用生物制品管理法》、《动物福利法》、《肉类管理法案》及其配套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规范了畜牧业生产、经营者行为。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己颁布实施多年,建议省人民政府和省人大常委会通力合作,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这两部法的湖北省实施办法,以利提高湖北的以法治牧、以法兴牧水平。

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考察报告 篇3

为了更好地适应wto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面临的形势,了解澳大利亚、新西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我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健康发展,由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组织的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建设”考察团一行11人,于20xx年6月16日至7月1日对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团先后到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农业园艺职业培训中心、jamiegrants农场、banchory农场、国家制造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维多利亚州初级产业部和新西兰的国家资格认证局、农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园艺职业标准研究中心等部门考察访问,与有关管理、研究、教学人员和农场主等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对两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情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考察到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有关基本概况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在南半球,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属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通用英语。澳大利亚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周围海岛组成,面积为769.2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不足20xx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大部分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气候干热,雨水稀少,是世界降雨最少的大陆。新西兰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东南部相望,由北岛、南岛和斯图尔特岛及周围海岛组成。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近400万,境内山地、丘陵占总面积3/4以上,平原狭小。绝大部分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年温差小,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农牧业在两国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都已高度机械化。澳大利亚农用土地面积4.55亿公顷,20xx年农业人口有41万,不足全国总人口的3%。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大麦和燕麦,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甘蔗和亚热带水果等。天然牧场辽阔,其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5%,羊和羊毛驰名世界,羊的存栏数和羊毛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肉、乳畜牧业十分先进。农业总产值390亿澳元,占国民总产值3.8%,加上加工后的部分所占比例超过10%。新西兰全国2/3的土地适宜农牧,农牧产品占国民总收入的3/4,占出口总量的60%以上。主要饲养羊和牛,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牛最多的国家,人均10只(头)。农作物有小麦、燕麦、大麦、新西兰麻和水果等,粮食不足自给。

在为期半个月的考察期间,考察团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澳、新两国农牧业资源的丰富和生产的发达,我们到的季节虽然已是这里的初冬,但整个大地依然都由绿色的植被所覆盖,在郊外参观的旅途中到处是绿草葱葱,不时可以见到成群的牛、羊在大自然中悠闲的生活着。其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也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名不虚传。

二、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基本情况

1、主要发展历程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全面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标准化、规范化时期。初期的职业教育是在大学内设有部分的应用技术和实践课程,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二战结束后,由于大批的退伍军人需要就业,同时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统工业部门进行了技术改造,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部门开始建立,现代管理制度逐步引入,这些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样,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一线就迫切需要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传统大学重学术科研、轻技术应用的教育思想,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这种需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应运而生,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得到快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使职业培训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提高培训质量,保持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政府认为应推动职业教育培训行业管理,更大限度地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政府组织产业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在国家制定的职业培训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以此作为职业培训机构认证、课程设置审批和技能考核鉴定的主要依据,职业教育培训全面走向标准化、规范化。

2、组织管理体系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管理职能明确,机构设置清晰、体系完善。澳大利亚有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各级政府都在教育培训部设立“职业培训委员会”专门负责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联邦政府“职业培训委员会”,负责全国职业教育培训的规划和体系构建,指导、协调各州政府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全国职业教育培训的统一政策;向联邦政府议会提交有关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律和经费保障议案,下达全国的指导性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划拨该项政府拨款。各州政府“职业培训委员会”,负责统筹和规划本州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负责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批、评估和监督,负责对政府培训项目进行招投标,负责监督培训质量和管理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等,并且各州政府有较强的`独立性,都有一些不完全相同于联邦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新西兰有联邦和地方两级政府,也是由各级政府的教育培训部负责统筹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3、职业培训实施机构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分为四类:①联邦政府办的tafe学院,是国家实施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有些tafe学院是独立设置的,有些则附设在高校内。其规模大,设备先进,专业设置广泛,培训层次多样化,学制长短结合,培训模式灵活多样。②成人与社区培训机构,主要提供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为失业人员再就业和人员岗位流动提供岗前技术培训。③私立培训机构,国家鼓励私立培训机构参与对tafe学院竞争,通过立法形式规范职业培训竞争机制。④产业部门、企业集团兴办的职业培训机构,一般负责初级培训,开展实用型技术的在职培训和职业技能再教育等。在上述职业培训机构中,前两类属公众性培训机构,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少量收取学费(澳大利亚收10%);私立培训机构的经费,一部分靠收取学费,另一部分通过参与政府职业培训项目招标,获得政府拨款;产业部门和企业集团兴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经费则主要由产业协会和企业负担。

4、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

澳、新两国的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步由政府和产业协会组建成立的,并经认可注册的机构。如考察团访问的澳大利亚制造业职业技能标准研究中心、新西兰农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和园艺职业标准研究中心。这些专门的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负责进行本行业的就业需求预测和职业分析,包括了解国内外企业、学员的职业培训的需求,研究制定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经教育培训部审核、批准、颁布。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还负责向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向tafe学院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依据和咨询。其工作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和行业资助,与政府有工作协议,并接受政府的工作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影响政府的拨款。据新西兰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lanshepherd先生介绍,该机构每年有1200万元新币的经费,其中70%是政府拨款,30%是建筑业资助。

5、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澳、新两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被社会普遍认可,证书作用明显,含金量高。政府有关法律规定,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国通用,只有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职业的技术性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成了求职就业的必备条件,雇佣者以此作为上岗、确定报酬的依据,同时也是其免除相应法律责任的依据。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六级,其中一、二级为初级,三、四级为中级,五、六级为高级(相当于我国职业学校的大专和本科);新西兰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十级,其中一至四级为普通职业资格证书、五、六级相当于大专,七、八级相当于学士,九级、十级分别相当于硕士、博士。

三、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特色

1、学分制修业

职业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和技能鉴定的内容,严格按照统一的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内容全面、详实,不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要求,而且按职业功能模块和级别具体细化分解为学分,学员可以通过累积学分完成学业。这种学分制修业方法使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就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级证书和二级证书要求的职业教育课程,高中毕业进人tafe学院后,在高中教育阶段所得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得到承认,即不必从头学起,可直接学习后续的课程模块。学生从tafe学院毕业后,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其在tafe学院学习的相关专业的课程全部(若大学的专业实践性较强)或部分(若大学的专业理论性较强)得到承认。这为tafe学院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取得大学学位创造了条件。由于课程设置为模块式的,学生可以进行全日制学习,也可以在就业后进行部分时间制学习,同时,职业培训机构对学生通过自学或在工作、生活中获得的相关专业技能也予以承认,使就业前教育和就业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根据个性发展需要进行选择学习,也有利于学生逐步分段攀登,更为在职人员提高职业岗位技能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幅度提升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实用人才的效率和效益。

2、注重技能训练

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都与企业集团建立有广泛的、有机的和密不可分的协作关系,以确保获取最切合实际的训练和最新的专业信息。企业集团研制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往往都无偿地予以提供,及时纳入职业技能标准和培训课程。职业技能标准和培训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行业企业和学员的培训需求,特别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各职业培训机构都有实践基地或实习企业,大部分的学业是在实践基地、行业企业或农场完成。对学员的技能鉴定,也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马上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适应期。另一方面行业企业通过参与职业培训运作与监督,对职业培训有很好的认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受到行业企业的普遍欢迎,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也到tafe学院接受职业培训,才能有比较广泛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了职业培训的社会地位,增强了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和含金量。

3、实行资质管理

政府对培训机构的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实行资质管理,通过评审认证注册登记。经过认证注册的培训机构才能有资格参与政府职业培训项目的招投标,获得政府拨款。担任职业培训的教师一般要有5年的专业工作经验,受过教育专业培训和具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其聘用的教师成为产业协会的成员,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在职业培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比例的兼职教师,他们聘自于产业协会和行业企业,大多是企业集团的老总、部门经理或技术骨干。考察团在新西兰访问的国家资格认证局,是联邦政府教育培训部下设机构,负责组织质量审查组对职业培训机构的认证注册,对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评价认可。其对培训机构认证收费每小时100—150元新币,一次认证收费一般为1600元新币左右。认证注册有效期为3年,期间培训机构还要接受质量审查组的年度监督审查。对审查出的不符合项,培训机构要予以整改,问题严重的将被停业整顿或撤消注册。

4、市场机制运作

政府主管部门每年根据职业培训框架和培训计划,确定职业培训项目和指标,以职业培训这个“特殊商品”的“购买者”身份,在有资格的学院、社区、私立和企业的职业培训机构中进行招标,哪一个职业培训机构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且质量高(学生的巩固率高、毕业生获证率高、就业率高)、成本低(生均经费低),政府就“购买”哪一个的“特殊商品”,中标者获得该项政府投入,以此来不断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这种市场运作机制和拨款方式成为政府发展职业培训的指挥棒,体现了政府引导市场的作用。这种管理模式促使职业培训机构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效率地利用教育资源。同时,政府鼓励职业培训进入社会市场竞争,得到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资助。

5.技能鉴定便捷

由于职业技能标准是按职业功能模块和级别分解叠加,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功能模块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使学员修业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只要其能力符合某个功能模块的要求,即可以通过技能鉴定,获得该项的学分,待全部通过某个级别若干个功能模块的技能鉴定,积够学分,即可获得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设置于职业培训机构,其鉴定活动受控于认证注册制度。职业资格证书由职业培训机构颁发,全国统一格式。这种培训与鉴定的结合,既促使培训机构不断按职业技能标准更新培训内容,也使学员根据自己的精力与培训要求,灵活支配时间完成培训课程。同时,国家鼓励职业技能标准、培训教材和技能鉴定市场化,通过市场激烈竞争,刺激职业教育培训事业蓬勃发展。

四、体会与建议

澳、新两国社会、经济的发达,与其从业人员拥有良好的素质和技能密不可分,归结于国家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视,归结于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认可。两国政府都把职业教育培训放到了提高公民劳动力素质,保证国民经济“高质量,高效益”运作的高度来认识,投入巨额资金,颁布有利于职业培训发展的配套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各界,对职业培训和资格证书制度投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标准研发、职业培训运作、课程设置、技能鉴定等工作。各类教育形式相衔接,教育资源得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职业培训机构不断壮大发展,并形成多元化的格局。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求职就业的通行证,得到求学者和雇佣者的普遍认可和信任。

我国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多、素质差,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尤为短缺,直接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制约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造就农业人才队伍,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农业行业的实施,农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发展时间短,认识不到位,国家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机制,各方面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农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农机人才队伍是农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是各级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广大“农机人”的共同事业。结合澳、新考察和我国实际情况对农机行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责。协调农机系统内、外部关系和政策,整合系统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和部署,确定发展目标和工作目标,落实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人员,纳入考核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推动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2、制定配套政策,强化主导作用。在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农机修理工就业准入制度的同时,加强农机行业其他职业(工种)就业准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在农机大户培训、购机补贴、跨区机收、维修网点审定、整顿农机市场等业务和项目中,对人员能力和职业资格提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将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与行业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政策约束力和利益驱动力,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机从业人员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推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农机行业顺利实施。

3、加强宣传发动,提高社会认知度。注意收集和整理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在提高人员技能水平,提高作业效率,保证维修质量,减少机械事故和故障,增加获证人员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典型事例,结合科普宣传、年审年检等活动,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作用的宣传。同时,通过组织业务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扩大社会影响,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知度,为推动农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4、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加强农机行业职业培训方法和技能鉴定模式研究,探索单元化教学、学分制修业、模块化鉴定的途径,促进农机专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衔接。以促进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技能水平为目标,鼓励涉农院校和农机化学校推行“双证制”,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招投标等竞争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机行业企业、农机服务组织和其他社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培训运作、课程设置和职业标准研发,增强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信任度。同时,通过技能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逐步搭建起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上岗的直通平台。

5、夯实基础工作,保证“证书质量”。进一步加强农机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内容和功能作用的研究,及时了解农机新技术、新工艺,分析行业新职业、新需求,不断完善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使其成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已颁布职业标准的实施和统编职业培训教材、技能鉴定试题库的利用。同时,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的培训与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农机化中专和农机化培训学校的“双师制”,使农机职业培训的教师具备讲师和技师资格。按照“统一标准、教材、试题,统一鉴定工作程序,统一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行为,保证工作质量,使农机职业资格证书在行业企业和全社会有良好的质量信誉。

五、其他考察情况

通过接待我们的desmcgarry先生和昆士兰大学jefftullberg教授的介绍以及到jamiegrants和banchory两个农场的参观访问,使我们对澳大利亚的农业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家庭农牧场为主,而且规模很大,一般土地面积在几百或上千公顷,机械化程度高,社会化服务完善,生产效率高。如考察团到的昆士兰州多尔比市附近的jamiegrants农场和banchory农场,分别拥有土地5千多公顷和2千多公顷,这两个农场都是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场,主要种植的作物有小麦、高粱、棉花和向日葵等,前者平时有3个人从事生产和经营,后者平时只有1个人打理。banchory农场的主人诺瑞斯(译音)先生告诉我们,他有拖拉机、小麦播种机、高粱播种机、植保机和运输车各1台(辆),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播种和田间管理工作都由自己完成,只是在农忙时(主要是收获)从服务公司雇请帮手和作业服务。可见科学的生产方式、高度的机械化水平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为农场高效率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持,减轻了生产压力和管理的负担。

澳大利亚是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较早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desmcgarry先生向我们介绍“免耕、轮作和固定道作业”是澳大利亚保护性耕作方式的三要素。在澳大利亚由于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了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各农场普遍采用动力在10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业机械。同时,由于大型机械反复在耕地上作业,造成土壤压实,不仅增加了机械动力的消耗,而且不利于雨水入渗,降低土壤的蓄墒能力,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经过多年研究,澳大利亚农业科技人员总结了一套固定道机械作业方式,该项技术主要是根据作物的行距、机组的轮距和作业的幅宽等,在农田中划定出若干组一定宽度的固定机组作业道,适当调整机组轮距,使每次作业时机组的承重轮都能在固定道上行走。据jefftullberg教授介绍他们多年的研究表明,固定道作业方式比传统的非固定道作业方式:一是避免了机组在松软的土壤上行驶、在压实的土壤中播种,可以节省机组50%左右的牵引力,减少能耗,减低成本;二是避免了土壤被轮胎反复碾压,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蚯蚓含量(jamiegrants农场实行固定道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0增加到1.8,蚯蚓含量增加20%),适宜作物生长;三是减少压实土壤面积,利于雨水入渗,增加土壤蓄墒能力,同时减少地表径流,一般压实土壤的地表径流是未压实土壤径流的3倍以上;四是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0%—20%。

澳大利亚低碳农业考察报告 篇4

根据2012-2013中澳农业交流团组计划,去年11月,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检测所、农业部国际交流中心组成的低碳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赴澳大利亚进行了考察。根据澳方安排,考察团走访了墨尔本市的莫纳什大学和梅尔基金会、悉尼市议会、瑙拉市马尼拉生物乙醇厂、多尔比市生物乙醇有限公司、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单位,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议题与澳方有关单位进行了深入座谈,对澳大利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系统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澳大利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澳大利亚十分重视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从农业布局到具体技术措施都围绕着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环境进行。一是努力提高耕地质量。近10年来,该国政府每年投入5000万澳元,支持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研发。以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例,政府对购买免耕播种机的农民补助10%的购机费,对改传统播种机为免耕播种机的农民补贴50%的技术改造费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澳大利亚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耕地面积已占80%。据澳大利亚农业部协调员Colleen女士介绍,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改善耕地土壤结构、提升有机质含量的同时,能够节水30%-40%,促进粮食增产20%-30%。二是有效节约水资源。在农业用水方面,澳大利亚规定灌区内的农户对灌溉和畜牧用水拥有的使用权与其拥有的土地面积相挂钩。同时,在灌区内建设和完善用水信息计量监测系统。例如,在新南威尔士州部分重点监控的农业灌区内,地表水用水计量设施普及率达94%,地下水用水计量设施普及率达34%。三是推行适宜的耕作方法。许多农场在麦茬地放羊,以羊粪肥田,并利用豆科植物,实行麦豆轮作,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四是平衡土壤营养成分。澳大利亚土壤缺乏活性的硼、铜、锌、锰等微量元素,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羊毛的产量与质量,通过增施微量元素肥料,提高耕地产出率,效果显著。

(二)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澳大利亚建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用途的公共基金,各级政府可以从中获得资金支持。例如,为了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地方政府在事权和财权上的相互推诿,1997年澳大利亚环境部和农牧业部共同成立了预算总额为15亿澳元的自然遗产保护信托基金会。该基金会通过对项目提供资金帮助,带动了其他资金的投入,促进了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协调和统一。在农业方面,该基金近年来的最重要贡献是改善了澳大利亚农业主产区――墨累?达令盆地主要河流的生态系统和水体质量。在这个区域,信托基金会提供1.63亿澳元,以鼓励农民使用生物防治、天然农药、低氮低磷化肥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同时为农民从事生态恢复的投工投劳支付报酬。经过10年的努力,盆地内土地盐碱化趋势得到遏制,河流局部蓝藻爆发事件大大减少,墨累?达令流域河岸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三)开展农业生态补偿。澳大利亚向潜在排放污染或破坏生态的农业生产者征收一定的税收,用来补偿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澳大利亚针对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向畜牧业生产者征收一定的税收。近年来,政府还探索实施“押金―返还”制度,实现对生态的补偿。例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生产之前必须缴纳一定的押金,保证将其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并合理施用到田间。这样,企业在某一地区生产,就必须租用一定面积的耕地来消纳粪肥。而且,押金是否返还给企业必须通过验收来决定,通常是将土壤质量同邻近未遭破坏的相似区域进行比较。如果企业未能通过验收,那么保证金就会被罚没,充实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中。为了避免加重企业负担,澳大利亚政府并不要求用现金支付保证金,而是通过银行或其他经认可的财政机构采用全额担保的方式实现保证金的财务担保。

(四)建立农业生态产权交易市场。由于大面积垦荒和过度放牧,澳大利亚的森林草原覆盖面积一度萎缩。为解决这个问题,澳大利亚政府探索开展市场化的生态产权交易。考察团拜访的新南威尔士州就在碳汇产权交易方面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该州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碳汇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二氧化碳排放较多的造纸、钢铁等企业既可花钱购买其他企业的指标,也可以购买森林、草原等农业资源所有者的碳汇产权。配合碳汇市场,该州通过立法赋予碳汇产权法律地位,对超标碳排放者加重处罚力度。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将新南威尔士州的经验推广至全国,国会于2011年通过农业碳汇首次授信法案,规定农民和其他土地经营者可以通过保护森林、草原甚至合理耕种农作物而获取碳汇信用额度,其他碳排放者可以通过市场从农民手中购买碳排放额度。这样,农业的生态价值就通过市场化的产权交易方式得以实现。

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考察报告 篇5

一、是简约,更是和谐!

踏上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绿草如茵,是花繁树茂,牛羊成群,一派自然、清新、和谐的美妙景色。我们感动于大自然的恩赐,我们更感慨于在他们的学前教育领域里,也洋溢着自然、质朴和简约的风格。

环境和材料是简约的。在新、澳两国,我们走访的托幼机构,没有气派的房舍,没有豪华的设施,更没有任何昂贵的材料。幼儿活动的户外场地,基本上都是用泥、沙、草和软木屑等铺成的。孩子们在小山坡上滚爬,在废旧的车轮胎上翻跃,在木质的攀爬架上嬉戏……快乐而自由,简单而又充满生机。教室里幼儿学习与活动的材料也是简约的.。在区角里,随处可见的是树叶、贝壳,沙石、纸绳,还有木制品、纸制品、布制品的玩具等。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探索着,充满想象地游戏着,一切都是那么简简单单、自自然然。

课程和活动是简约的。在新、澳两国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的大多是结构化程度很低的课程,教师注重的是观察、了解和分析孩子的行为与发展水平,注重的是如何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与活动。没有繁复的“设计”,鲜有“高结构”的教学,在平平谈谈、真真实实的活动中,与幼儿一起游戏,一起生活。课程是简约的,而孩子们的“成长档案”却是非常“复杂”的。每个婴幼儿都有一本详尽而又丰富多彩的记录本,记下了孩子成长的案例,记下了孩子发展的轨迹,也留下了教师们对每一个孩子的关爱。

简约是美好的。简约的背后是质朴,更是另一种和谐!

二、爱运动,是终身的受益!

晨曦中,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旁,三口之家在海滩边游泳、晒太阳;夕阳下,新西兰的红森林里,忙碌了一天后的“上班族”们,三五成群地在长跑、锻炼身体。白发老人在绿荫场上挥杆打高尔夫球,牙牙学语的孩童在露天泳池里扑腾嬉闹……这是一个热爱阳光、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民族!这是我们在考察中又一个强烈的感受。

缘何那里的人们如此热爱运动?我们在幼儿园里找到了答案。

在新西兰基督城教育学院的早期幼教中心,孩子们正在洒满阳光的户外场地上活动。教师们创设了多样的、又富有野趣和挑战的运动环境,刺激婴幼儿大胆地锻炼。我们看到,一位老师正积极鼓励一个只有2岁的男孩,从足有一米半高的距离上往下跳。开始,男孩有些惧怕,在老师的鼓励下,试跳一次成功后,他就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跳跃,不断体验着过程的乐趣,体验着成功的愉悦。幼教中心的老师向我们介绍,运动,能让婴幼儿获得身心真正的健康。一个从小爱运动、会运动的孩子,将来一定是个热爱生活,意志坚强,人格健全的人。

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考察报告 篇6

1.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农业与农机化发展情况

澳大利亚面积约769万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约460万平方公里,年均降雨量为500毫米~1000毫米,地区分布极不均衡。澳大利亚人口约2000万,其中农业人口约90万。新西兰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7%,其中50%的土地为永久性牧场。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年温差小,是农牧业生产的理想场所。新西兰人口约400万,从事畜牧业的约占农业人口的80%。

无论澳大利亚还是新西兰,农牧业都是其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之一,都是国际上的主要农产品供应国。澳大利亚2003年~2004年度农业总产值385.6亿澳元,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总值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超过10%;农产品40%用于出口;牛肉、羊毛、奶制品是三大出口畜牧产品,2005年小麦总产2500万吨,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新西兰主要饲养羊和牛,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牛最多的国家,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占国民总收人的16%,90%以上用于出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建立了严密的卫生检疫制度和健全的动植物检疫系统,十分重视农牧业疫病的防控工作。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农牧业生产基本单位是农场,均为私人所有,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农场。其规模不等,最小的50公顷,大的达几千公顷。一般而言,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是农场的主要劳动力,只在农忙时,请一些人做辅助工作。大部分农活都由农业机械来完成。

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两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依靠机械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扶持下,20世纪60年代两国农业生产的耕种、施肥、喷药、植保、收获、运输等都实现了机械化。目前,澳大利亚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呈现低耗型、环保型、智能型的特征,250马力~300马力的大功率、多功能的组合式机具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得到广泛运用,农用航空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比较普及。昆士兰州农场主新购置的拖拉机很多都带有GPS系统,可比传统方式节约燃油15%。

农业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生产,使得一些经营不善、效率不高的农场主放弃、出卖或出租_十地,所以几十年来两国的农业人口呈下降趋势,而农场规模逐步扩大。由于采用现代农业装备和规模经营,两国的主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均保持了较高的竞争力。两国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大多数农场主的收入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且一般都是当地的富裕阶级,成为很多人羡慕的职业。

2.澳大利亚、新西兰扶持农机化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1)通过税收政策来鼓励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更新。20世纪中叶,澳大利业处于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农机化高速发展期,联邦政府法,对购买新型农机第1年减免40%的税金,以后改为25%。一些州对农场主购买新设备时提供18%的补贴。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政府鼓励小农场放弃土地,提供贷款资助重新创业,成功后贷款变为无偿赠予。

目前,澳大利亚的农机化处于平稳发展期,在农机购置环节已经没有补贴措施,国家主要通过税收政策支持农机化发展:①对农业机械返还燃油税,鼓励农机作业。为筹集公路建设资金,政府于1957年开始征收柴油国内消费税,但对不上路的农业机械发放免税证书,农场主凭证购买免税燃油。1982年免税证书废除,《柴油补贴方案》出台,所有柴油均含燃油税,但农业机械等非公路使用者可以申请全部或部分退税。2000年出台新的《燃油和代用燃料补助方案》,对农用柴油实行全额税款补贴,补贴率为0.38143澳元/升。即农场主购买农业机械后注册登记,作业时按市场价格购买柴油,然后凭购油发票每3个月向税务部门申请退税。为了避免骗税,法律要求农场主将购油发票保存7年以上,时刻准备接受税务部门核查。税务部门加强监控与抽查,对违反规定者给予双倍惩罚。②实施快速折旧优惠税,鼓励大

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更新。即农场主购买新的农业机械,可以通过快速折旧的方式,加大年度分摊成本,进而使其应纳税额相应减少。在新西兰,政府也实施了农机折旧优惠税收政策,但不是分年度而是一次性计入当年成本,冲减应纳税额。

上一篇:住宅室内设计师评审认证标准下一篇:工程质量安全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