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发展

2024-07-16

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发展(精选10篇)

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发展 篇1

回顾走过的历程,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紧紧抓住改制机遇、实现企业规模发展

平遥县乡镇煤炭运公司成立于1992年,一直经营不善,到1998年时,公司年运输量不足3000吨,40多名员工包袱重、效率低下、人心泛散,业务量少导致经营困难、严重亏损,已到资不抵债、频临破产的边缘。面对严酷的现状,平遥县委、县政府提出对公司进行改制的决定,由平遥煤化有限责任公司联营兼并平遥县乡镇煤炭运销公司,改制组建平遥煤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的改制实现了体制上的创新,资源的整合,使产运优势得到了发挥,一方面,改制后的公司充分利用平遥煤化集团的先进的管理方法贯彻到公司的各项管理中来,使公司的管理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适应了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充分利用了集团公司的货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煤运公司改制前的货源是一等、二差、三不足,改制后集团公司现有的煤矿资源成为公司货源强有力的保障。三是,成立后的集团公司利用乡镇煤运公司煤炭运销经营资格、专业的运销队伍,短时间内公司的外运业务重新开展起来,在领导班干部的带动下,公司广大职工信心倍增,积极投身到企业的发展建设上来。改制后,在省市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当年就改变了企业亏损的局面,发运原煤由原来的3千吨,一举突破7万吨,第二年发运突破13万吨,企业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二、抓好货源基地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集团公司针对日益扩大的原煤需求市场,首先从两个煤矿着手,千方百计扩大生产能力。佛殿沟煤矿采取多改造、深挖潜的办法,利用短短的两年时间把一个连续十多年生产原煤9万吨的矿井,改造成为年产突破21万吨。对公司温家沟煤矿进行了60万吨/年的矿井改造,在晋中市首家装备了高档普采工作面,配套了MGN132/316—DW采煤机组与DWCT单体液压支柱,并采用了机械化掘进,开拓了回风立井、运输提升系统以及附属工程,现矿井改造工程基本完成,达到设计生产水平,并向90万吨/年改造迈进。

其次是,新建神家庄矿井,本项目是经省国土资源厅划界批准的一个项目,设计能力为60万吨/年,总投资为1.4亿元,该项目于2003年11月份开工,预计2005年10月份可完成井筒掘凿工程见到工程煤,到2006年底可正式投产。

第三,公司在发展煤炭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煤炭加工转化项目。2003年公司上马了60万吨/年机焦项目,该项目是经正式批准项目,项目采用2×50孔TJL4350D型双联下喷、单热式废气循环、侧装捣固焦炉。项目总投资为3.4亿元。2004年10月一期工程已完工投产,到今年10月可全部投产,年生产焦炭70万吨,焦油2.43万吨,硫磺900吨,硫铵8200吨,粗苯6500吨,电10152万度。年增销售收入6.8亿元,实现利税突破1.8亿元。

企业经过一系列的项目实施,大大地增强了铁路发运的货源基础,原煤年产为80万吨,焦碳70万吨,满足了企业发运的需要,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积极适应外销市场,全力创造发运条件

随着企业外销市场的不断开拓,铁路外销业务得到了的迅速增长,发运能力不足等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公司快速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决定上马煤焦铁路专用线工程,工程于2005年6月2日正式奠基开工,铁路专用线按两线三台、装车线有效长880米,可同时满足两个5000吨大列装车的要求设计,年发运能力可达100万吨。铁路专用线将于2006年5月建成,将大大提高煤站的发运能力,能新增运力100万吨,新增税金800万元,新增利润1500万元,同时这项工程的实施为增强企业的后劲打下良好的基础。

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发展 篇2

1 合理利用资源、科学饲养管理

目前的养猪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 已经注意到了能源的耗费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 正在努力改善各方面的设施、条件, 争取做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 但远远达不到低碳经济所提出的要求, 企业更多的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 或者是迫于政府或社会的压力去做而没有真正从环保的理念、为社会承担责任的角度来做好各项工作。

当然, “节能降耗、保护环境, 实现低碳养猪”, 也不只停留在口号上, 对于养猪企业而言, 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减少因养猪带来的“碳足迹”不仅能对环保做出应有的贡献, 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对新建猪场而言, 只要从科学设计猪场结构、采用先进的养猪设备、推广科学的饲养技术等措施做起, 就很容易做到节能减排, 但对于目前已大量存在的“老”猪场特别是规模化的“老”猪场而言, 不可能推倒目前正在进行的所有项目, 重新设计、建场, 这就要考虑如何在猪场现有基础上, 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结合自然资源对提高猪只生产效益的有利条件, 降低因养猪而产生的“碳足迹”。

1.1 利用猪场现有资源

现存的许多规模猪场, 都有较先进的机械化设备, 如饲料加工设备、猪舍温度控制系统、自动投料系统、自动饮水系统、自动除粪系统、人工照明装置等, 在如何降低能源消耗、如何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益上下足了功夫, 但也形成了一定的碳排放量。应合理利用这些现有的设备, 充分发挥猪场现有的资源来控制猪场的碳排放量。

猪粪是猪场最大的环境问题, 也是最可利用的现有资源, 许多规模猪场都建有沼气池、氧化塘等污水处理系统。两种系统均要求对猪粪进行干湿分离, 就是把猪粪收集起来, 存放到堆积池里,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收集起来的猪粪, 无论是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直接消化, 还是被有机肥厂回收, 都可增加经济收入。猪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自动流入化粪池, 最后进入沼气池或氧化处理系统。这一方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并不高, 普通的水泥圈舍即可。因此, 规模养猪场都能采用。

利用沼气技术, 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发电, 产生的电能可供应猪场生产所需用电及员工生活用电, 不仅解决了猪粪污染问题还大大节约了能源消耗, 可谓一举多得。

1.2 使用微生物制剂、酶制剂等产品,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当前许多养殖户采用抗生素作为有效药物广泛应用于生产中, 但由于长期、超量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 不仅控制效果不乐观, 药物残留也越来越严重, 对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 控制抗生素用量、寻找安全、高效、无抗菌药物残留的抗生素替代品亦是目前许多企业正在考虑的问题。当前市场上出现的许多益生素、酶制剂等抗生素替代品具有安全、高效、成本低、产率高、稳定性好、无抗菌药物残留、不诱导产生抗菌药物耐药性等诸多特点。作为养猪企业可多用一些适合本场的微生物制剂来调节猪群健康状况, 以达到增加猪群免疫力、减少猪只腹泻、提高猪群生长速度等效果, 亦可大大减少猪场因使用抗生素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在猪只上产生的药物残留。

1.3 自然资源对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

对于规模化猪场来讲, 不仅要从饲养管理、育种、疾病、原料等直接关系到猪场经济效益及节能环保等方面考虑, 自然资源也是个不可忽视的可利用因素, 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尤为重要。气候因素对猪只的繁殖性能影响也日益受到了广大学者及养猪企业的重视, 他们对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多。仅以杭州市种猪试验场为例, 该场技术人员利用多年的种猪生产记录并结合气候条件分析了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 气候资源对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1.3.1 气温对母猪情期受胎率的影响

根据杭州市种猪试验场资料分析, 随着气温的升高, 母猪断奶后在第1情期发情并受胎的比率显著低于常温及低温下的受胎率, 初产母猪对高温的应激要显著高于经产母猪。通过分析, 发现适当的低温对母猪的情期受胎率无显著影响甚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3.2 气温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通过对杭州市种猪试验场2004—2005年3 866胎长白和大白母猪的分娩记录、断奶后发情配种记录及75头长白公猪精液检测记录进行分析得到:气温与长白、大白母猪返情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 0.67, 相关显著 (P<0.05) ;与长白公猪精子活力的相关系数为-0.77, 相关显著 (P<0.05) ;与大白母总产仔、产活仔相关系数分别为-0.73, -0.72, 相关显著 (P<0.05) 。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到, 气候资源对养猪生产的影响非常大, 涉及到每个主要指标, 因此在不增加任何能耗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结合自然资源, 给猪群创造最佳的生产环境, 以提高猪场的生产经营效果, 无形之中也就大大降低了养猪生产的“碳足迹”。

1.4 科学引种、优化饲料配方, 实现节能降耗

众所周知, 种猪的生产性能具有较高的遗传力, 要想在同等饲养条件下产生好的生产成绩, 就需要在引种时除了参考外貌、体型等外在指标外, 还要注重种猪的其他各项生产指标, 特别是产仔数、达100 kg体重日龄、饲料转化率等遗传力高、对生产影响大的指标。因此科学引种, 引进优质种猪, 对于提高生产效益、实现节能降耗起着重要作用。

从原料价格到科学的配方, 饲料均对猪场效益产生重大影响。价格的高低不是猪场本身所能控制的, 所有猪场均在同一起跑线上, 要想在同等的耗能下创造出比其他猪场更好的效能, 只有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引进优质种猪等科学举措来实现降低耗料比, 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 以人为本, 倡导节能、低碳理念

任何工作的开展、宣传都很重要, 要实现低碳养猪, 也不可忽视“宣传工作”。好的宣传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况下, 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1 政府扩大社会宣传

2009年12月份“哥本哈根会议”后, “低碳”亦成了热门词, 我国政府承诺, 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宣传, 引起了养猪企业领导者的足够重视, 从大的方面着手, 调整猪场结构、建设排污系统、节能系统出发, 实现节能降耗;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做到在付出同等能耗、同等饲养成本的前提下, 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实现隐性的节能降耗, 向低碳养猪进军。

2.2 企业应注重内部宣传及管理

有过生产管理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 猪场一线员工节能理念的强弱, 对饲养同一批猪、产生同等饲养成绩的能源消耗差距很大, 特别是在饲料消耗、夏季用水及冬季用电等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这就需要做好宣传工作, 向一线员工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提高每位员工的环保意识, 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做起。同时, 从考核制度上制约员工对饲料、水、电等能源的浪费, 确保在产生同等生产成绩的前提下, 做到能源消耗最低。

城市如何实现市场大规模外迁 篇3

目前,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也在纷纷展开市场外迁计划。

作为全国首批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郑州大规模的市场外迁触发了当地商业贸易流通模式的变革,大批商户迎接电子商务带来的冲击,学习新业态,建立新的营销模式,拓展业务范围,也有一些不愿接受市场磨洗的商户改行、转业。

市场如战场,如何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不断创新业态,保持商贸物流业繁荣,是个永恒的话题。在商业变革的大潮中,推陈出新,优胜劣汰是必然的。

在市场外迁过程中,如何鼓励并促进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是关键之一。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怎样适应新常态,创造新业态,引领商业变革?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能清晰地辨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径。

而當下正在路上的供给侧改革,无疑契合了这样的方向。

换句话说,我们要鼓励助推更多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的企业,大胆前行,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和市场提供这样的服务,政府责无旁贷,也应成为最有力的助手。

在城市新发展的蓝图中,如何实现批发市场大规模的顺利外迁,涉及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关系到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环境和产业规划的有机统一。

就这点来说,郑州三年时间的具体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比如,引进大资本,先建后迁,不仅把新市场建设起来,而且把城市地铁、快速路网全部修到相关县区,为市场新商圈建设打造公共服务基础平台。

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发展 篇4

首先对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毛主任一行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欢迎。

按照市经发[2006]102号文件通知要求,我们于2006年9 月20日召开了“急需贷款的重点企业法人会议”,传达了市经委《通知》精神,对我县工业企业急需解决流动资金情况进行了调查。下面我把有关情况简要汇报一下:

一、基本情况

年初以来,随着工业立县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县的工业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突飞猛进,实现了总量扩张,速度加快,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良好局面。截至8月末,我县工业企业总数已达到3781户,同比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户,同比增长15.6%;实现工业总产值89168.9万元,同比增长34.3%;实现工业增加值29821.9万元,同比增长38.9%;实现利润3740.4万元,同比增长45.5%。综合分析,我县工业提速增效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预计到年底还有15户工业企业可进入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达到53户,将大幅度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74000万元、工业增加值58000万元、利润4750万元的目标。

二、工业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虽然我县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项目开发持续升温,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是,我县绝大部分工业企业资金制约的问题日益突出,现行的贷款投资体系不尽合理,对企业贷款门槛要求过高。一些企业只能采取风险高、利率大的民间融资方式,解决资金维持生产;一些企业严重缺少资金,延长了建设时间,短期内达产达效无望;一些企业由于缺少资金,无法满负荷生产,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据粗略统计,全县3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需资金30000万元左右。根据近期对发展前景好的30户工业企业急需流动资金情况调查掌握,如果近期能注入部分资金,年底将有扶余县汇海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金涛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辽成瓦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5户工业企业可进入规模,预计到年底可实现产值43000万元,向上拉动全县工业产值2.1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4190万元,向上拉动全县工业增加值2.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230万元。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工业提速增效工作的组织力度。经济局要紧紧围绕工业提速增效这一主题,加强同相关部门合作,在落实全年工业经济目标上下功夫,加强生产组织和调度,对每个季度的运行指标都要进行分解落实,实行月调度、月分析、月通报制度,跟踪监控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及时协调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对一些好的项目,要广泛向社会推介,寻求合作,通过招商引资让资本流入到项目中来;积极组织申报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各项专项资金;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和规范力度,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融资对接活动;积极与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联系,更好地为企业融资和贷款提供服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平台,以满足工业经济日益迅猛发展的需要。

三要积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会同有关部门集中全部精力,突出抓好已经签约工业项目的建设,重点抓好雨润集团、大连鹏鸿木业、长春虹雨公司等企业在扶投资的工业项目的建设进程,推动汇海酒业等项目尽快投产达效,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速度、效益。

四要努力为企业争取各类专项资金支持。要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扶持政策,积极主动向省经委、省中小企业局、省乡企局汇报工作,推介项目,推介扶余,争取更多的扶持资金。

五要努力实施品牌战略。针对扶余绝大部分企业产品没有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实际。下一步,我们要积极邀请省内有关专家来扶余讲解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法人的品牌意识。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的产品进行包装,打造品牌优势,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发展 篇5

进一体化发展?

2015年08月11日16:55 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记者 乌梦达、孔祥鑫、鲁畅)日前,北京市与河北省启动为期5年的互派挂职干部行动,首批各选派100名,其中仅局级干部就达25名。官方称之为两地近年来“规模最大、层次最全的干部交流”。目前,两地挂职干部已经全部到岗。

专家指出,落实中央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重大决策,让协同发展的设计规划真正落地,干部是重中之重。此次启动的干部挂职,聚焦发改、交通、环保等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部门,创新实行双向任职模式,都是旨在破解行政区划“一亩三分地”的利益藩篱,保障和加速协同发展顺畅推进。

级别高、人员多,双向任职让干部在两地“都能说上话”

今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几个月来,以交通、环保、公共服务为先导的协同发展不断推进。但三个地缘相接、发展程度截然不同的地区,实现协调发展,各地利益诉求不尽一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中央通过协同发展规划,对拥有上亿人口、6万多亿元生产总值的京津冀地区而言,意义巨大。“协同发展20多年前就曾提起,推进一直遇到种种难题,要在短期内取得明显进展,不仅顶层设计要明确,还要在基层不打折扣地实施,在这个意义上,干部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三地政府和一些学者看来,要完成这样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破解“一亩三分地”的行政区划,项目是基础,干部是关键,机制是保障。而北京和河北启动最大规模干部选派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两地组织部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互派干部有三大特点。

——级别最高、人员最多、长期实施。根据两地组织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京冀干部人才双向挂职的意见》,暂定互派干部挂职工作连续开展5年,每批干部挂职时间1年,首期各100人。首批干部中,选派的局级干部达25人,县处级干部123名。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交流干部级别较高,在各自领域能够参与影响政策制定,有助于京津冀公共政策一体化水平提高。

——聚焦京冀协同重点领域,主要负责协同工作。北京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建春介绍,此次干部互派,有三个聚焦,一是聚焦发展改革、交通、环保、科技、水务、规划等重点部门;二是聚焦疏解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任务较重、有重点合作项目、地域相邻的重点地区,如北京市西城、海淀、门头沟、房山、通州、大兴,河北省承德、张家口、唐山、廊坊、保定等区县市;三是聚焦协同发展重点行业互派专家,促进联合攻关和项目深度合作。

河北一位挂职干部表示,原来为了从北京招商引资,他每周跑几趟,甚至一天派出七八路人马到北京各部门区县拉项目。“现在,直接在一栋楼里谈,效果好很多。原来北京一些科研成果一出来就飞到长三角、珠三角,现在河北也有机会了。”

——不免现职、双向任职。张建春介绍,挂职干部实行双向任职,不免派出单位职务,以挂职单位工作为主。对此,一位挂职干部表示,京冀协作一些产业对接、项目合作要求干部同时在两地“都能说上话”,因此双向任职这项措施很实在,让干部真正有能力做事。

从“喊一喊”到真抓实干,有干部称“工作常态是两地折返跑”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表示,通过挂职,北京的干部更能认识到,不协同发展北京的城市病很难解决;河北的干部也更能理解北京的难处,而不是一味抱怨。双方不再在一些问题上“扯皮”。河北的干部来北京挂职,可以把好的项目带回去,而北京的干部到河北挂职可以对接此前的一些资源,推动河北的发展。

北京市一位到河北挂职的干部表示,虽然距离很近,但过去对邻居的行政区划都搞不清楚,现在挂职,要干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协同发展,不少干部已经从原来的“喊一喊”“议一议”变成真抓实干了。

对此,一位干部举例,“北京一些产业园区土地资源有限,一些好项目无法落地,结果一拒了之。但把合适的项目推荐给河北一些园区,却能解决河北的大问题。”他表示,以往北京干部有能力,但没这个意识,也没动力,通过大批干部的互换挂职,能建立起两地干部协同发展、整体布局的大局观。

挂职承德市农牧局副局长的北京市怀柔区农业局副局长郅景平说,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北京很多产业需要外迁,但在项目外迁过程中,落地在哪并没有固定区域。“我们将联系北京的部门逐一‘攻关’,如果遇到困难,就争取一点一点跑下来。”

“除了具体产业项目的对接,干部的互换也助于打破信息交流、人才流动的壁垒。”挂职廊坊市发改委副主任的北京大兴区团委副书记靳璐以自己为例说,虽然工作跨度较大,但可以在推动多角度资源对接和人才交流方面提供更多信息和渠道。

一些干部感慨,双向任职,对干部也是锻炼和挑战。一位干部举例:“现在的工作常态就是两地折返跑,上午在北京参加会议,下午就回河北参加调研,为准备第二天一早的会议,晚上又回到北京。”

主要负责疏解和对接,成绩和进展是考核重要方面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铁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方面要解决北京的发展困境,另一方面必须使京津带动区域整体提升,尤其是要解决环京津的河北贫困带的发展问题。

对此,汪玉凯等专家表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主动作为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协同发展的成败。北京应该更积极主动,从过去大树底下“不长草”到大树底下“好乘凉”,把“资源虹吸”变成“资源辐射”。

据河北省介绍,1年多来,河北从北京引进资金4500多亿元,项目5600多个,人才39000多人。

一位北京到河北挂职的干部坦言,到了河北后发现,产业输入地对干部考核往往会涉及招商引资,但功能疏解地一般没有考核输出、协同、对接的明确指标。“通过挂职发现,河北对协同发展积极性很高,对于加速发展、产业对接有迫切的现实动力和压力。”

一位组织部门负责人表示,挂职考核对两地干部而言,主要负责的是疏解和对接,成绩和进展也就成为考核干部挂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可以改变协同发展只是“一把手”的事、发改委的事的错误认识,让更多部门、更多干部有主动服务的意识。

以紧邻北京的廊坊为例,北京派出的干部挂职担任了廊坊市委常委、副市长、政府副秘书长,并在发改、环保、财政、商务、国资、规划等多个重要部门任职。

河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梁田庚表示,互派干部挂职是落实规划纲要和实施意见的重要抓手,河北将对北京挂职干部在工作上放手使用,希望挂职干部为京冀协同发展允公允能。

竹立家建议,在第一年互派的基础上,未来可以探索更高层次、尤其是部门“一把手”的交换,考虑延长交流期限到一个行政任期,更好带动协同的规划实施;可以在行政和科技领域之外,把交流范围扩大到高校、医院等文教公共服务领域。赵弘表示,两地在工作上的沟通机制还应该建立起长效机制,防止由于挂职结束而导致“人走茶凉”。

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6

当今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无论是企业内部的人员、资金、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还是企业外部如政策、经济大气候和自然环境等。如果我们无视这种变化,我们的未来将会变得岌岌可危———企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可持续卓越的优秀企业。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并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同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发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1 可持续发展历程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史上,对可持续性的关注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的演变。这些改变的种子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就已经种下了。早期的一个很重要进展标志着可持续性商业运动首次出现,即与新的投资方式有关的,所谓的社会责任投资。到了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和私有化塑了全球市场。这时可持续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也赢得了更多信任。地球峰会、非政府组织的举起、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可持续发展的日程。事实表明,地球峰会代表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一种角色转换。这种转变因为全球非政府组织的快速发展而得到了加强。这些组织为可持续性的推动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时很多企业在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可持续性的含义以及这一概念对公司发挥作用。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公众意识的不断增强。

2 中国在全球持续性发展中的地位

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为全世界敲响了警种。它给人们以严酷的提示:任何人都不能对未来扬扬自得。金融危机显示,21世纪初那些出色的财务绩效并不是来自有机的需求,而是来自各种各样的信用。纵观全世界,许多公司都在从人待续力和财力方面重新评估资源的使用。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降低成本,但结果体现了持续卓越的一个核心原则:制定灵活的战略来面对全面的挑战。正如金融危机所提示的,在一个信用稀缺和资源昂贵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比维持获得能力和记得的挑战更重要。

但在这种严峻的经济开式下,只有中国能在萧条之后变的更强盛。中国在为衰退的世界经济提供缓冲的同时,它正在重建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这对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经济具有深刻的含义。

3 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消费者方面———鼓励消费者改变行为。

营销是关于公司与消费者、雇员和广大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复杂艺术。当公司开始谈论绿色的时候,意味着公司随后就要为此负责并开展绿色行动。不过公司对消费者的改变和教育需要一个过程。全球对可持续性问题日益增长的关注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沟通与市场营销活动实现的。很多公司在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已经认识到了公司在消费者教育中所担当的角色。通过教育,让消费者了解到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对可持续性的支持及其原因,从而将持续卓越带入个人家庭和社区的管理之中。

总之,让可持续消费不再是引起利润下降的同义词,而是一种将创新与可持续性原则相结合的更改认识,是一种以新产品、新经营模式、新经营过程满足消费者的方式。

3.2 对于一个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公司而言,打造市场所欢迎的

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消费者买不到放心的产品会引起很大的隐患,“绿色”产品打消了消费者的疑惑。这些产品是可降解的、可再生的、无毒的,所用的包装材料由植物和矿物原料制成,并不含石油成分,公司没有用动物做测试对象。这些产品并没有丧失原有的功能,这是能否与消费者达成交易的关键。

可持续性包括很多方面,如消费者的需求、监管制度的改变、社会价值的转变、可接受的最低利润率,这些要求体现在各行各业,然而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创造性的、动态的、富有成交的做出反应。顾客希望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富有经验的公司应当能够甄别这些需求,然后精心设计产品去满足它们。但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企业过多的关注的是产品本身而忽视了满足一种需求。

3.3 价值链方式的改变。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价值链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得供应链的问题更容易理解。如不减少一些低端产品的碳密度,如我们穿的T恤、我们喝的饲料,以及在母亲节送给母亲的花,是很难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到21世纪中期削减碳排放这个目标的。如果没有改变延伸供应链的解决方案,我们也不会拥有低碳的日常用品。因为延伸供应链为我们提供最基础的产品,我们可用以交易。想一想,一件衣服的剪裁、缝制、完工和经销,这个过程可能会在大陆的不同工厂里完成。供应链和一些传统的竞争优势和概念相结合,最初只是用于降低成本:到最廉价的地方开展业务。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打破供应链环节提供了可能,将各个环节分布到全世界。这个过程无疑大大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例如一件棉T恤,制造过程中需要1500升水,而制造这件T恤所需的棉花,却需要四倍多的用水量来种植,另外2700升的水用于消费者的洗涤。如果你只关注节约制造过程中的用水量,你只能影响不到15%的用水量。因此价值链方法对减少全球贸易带来的环境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3.4 企业领导人意识的转变。

要取得持续发展,企业的领导人必须展示他们将为建立可持续经济会付出实实在在努力的决心。他们必须牢记21世纪中期全球人口将增长到90亿所带来的需求以及显著地养活自然资源使用的这一艰巨任务。只有这样,人类的繁荣才能为全球所共享。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每个行业的领导人都面临着严峻的选择。那些认为化石燃料可以随意使用、忽视可持续性与效率提高之间的关联、认为企业可以照常规发展的公司将会给人类带来环境危害和学生的灾难。

总之,为了生存和繁荣,企业领导者必须探索持续卓越和发展的方案。公司以财务指标来徇成功是不够的。公司要面对竞争就必须达到持续发展和卓越。可持续性是一种未来的挑战,为了达到卓越,它们必须关注可持续性。那些制订战略来满足这些条件的公司交会为投资者创造持久的价值,并且能够为21世纪最大的社会与环境挑战提供解决方案。这就是持续发展与卓越的关键所在。

摘要:企业发展永远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这确是被许多企业所忽视的一个问题。尤其当这个世界正在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和变化着,因此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就变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关键词: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伦.克拉默持续卓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8.

[2]郑石明.企业可持续发展力.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4.

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发展 篇7

关键词:管理;措施;人才

一、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明确今后的任务

当前,路桥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地方施工队伍增多,施工难度加大,效益增长乏力,职工期望值增高,施工一线员工收入偏低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将面临市场经济的考验、持续发展的考验、生存质量的考驗。能不能始终带领职工群众走在持续发展的前列,是对路桥施工企業各级组织的严峻考验。要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就需要企业抓好各个环节,树立竞争意识,强化企业管理,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对采取应对措施的一点设想

(一)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加大制度执行力

管理的重点是提升制度执行力,核心是对制度的掌握,关键是对制度的落实。为持续开展“内部管理年”,我们制定和完善了以责任管理为核心的内部责任管理制度,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及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公司《工程招投标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通过明确岗位责任、责任目标等,细化责任内容,建立责任目标体系,建立责任目标考评体系,建立责任目标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工期、质量、安全、成本等多目标综合优化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分析,落实项目成本责任,形成项目部成本控制预算和内部监督机制,从而真正做到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二)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实施精细化管理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路桥施工企业要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零缺陷的低成本战略为目标,追求以最好的战略、最优的配置、最低的成本和最大的价值为核心的精细管理理念。在路桥施工中,原材料支出及设备使用费用所占比例较大,因此,要严控各项费用支出,勤俭办企业,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及生产模式,促进企业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型。

(三)打造企业品牌,提高竞争综合实力

品牌是经过企业长期经营形成的具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信誉,具有较高无形资产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品牌的内涵是“知名度+美誉度”,品牌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品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内在而持久的。多年来,公司一直把打响港通路桥的品牌为己任,以过硬的工程质量和良好的信誉度,高标准地完成了一大批交通重点工程项目和各乡镇、开发区的骨干道路,尤其是近几年,公司自取得一级资质后,先后承接了多项苏州市域外工程,各项工程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得到了上级领导、业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港通路桥”这个品牌在苏州市乃至江苏省都得到了认可,这在我们投标时能处于有利地位。今后,我们更要在树品牌上狠下功夫,关心好、呵护好港通路桥这个品牌,从细微处入手,切实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狠抓形象进度和现场文明施工,确保职工以高昂的斗志,良好的素质,娴熟的技能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还要借助新闻媒体,适时宣传港通事、港通人,扩大路桥集团的影响,真正把港通路桥打造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品。

(四)实施人才资源战略,为企业搞好人才储备

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人,人是企业管理的第一要素。不能拥有和使用最强人才的企业,永远成不了最强企业,更谈不上做大做强企业。路桥施工企业要构建动态的、竞争的、开放的、有利于各类人才快速成长的现代人力资源体系,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充分发挥企业在加快发展中的队伍优势,积极储备和使用最强人才。打造品牌职工队伍,是应对业内竞争,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必然要求。当前,路桥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资源、技术、管理、安全、劳动效率,还是市场的竞争,最后都集中体现在人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优质充足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优势。要在企业中营造建立学习型企业氛围,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积极采取专业理论培训与岗位操作培训、内培与外培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企业发展的各类人才培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选派专业技术管理骨干到国内、外学习深造,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五)强化党政工作,建设有路桥特色的企业文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路桥施工企业要通过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来凝聚职工,凝聚士气,培养团队精神。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经营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最有效的员工凝聚剂,一个企业要想成功长久地持续下去,必须要有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因此,路桥施工企业一定要改变生产队式的管理模式,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展示企业形象、培育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在全企业形成“奋勇争先、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打造企业核心价值观,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吸引人、凝聚人、鼓舞人、激励人,创建和谐企业,打造路桥施工行业的先进模范。

三、结语

综上所述,路桥施工企业目前在发展中虽面临一些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更应看到交通大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过硬的作风,严格的管理,创新的思维,为路桥施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兴国.新形势下我国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4):43-50.

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发展 篇8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支撑,是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解决的最为重要的依托。通过艰苦努力和顽强拼搏,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贡献增大,让全县人民看到了加快竹溪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新的希望。为了不麻痹大意,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为了更好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解决好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以此促进我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六月中旬,在常委会领导张胜全同志带领下,我们对全县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我县坚定不移实施了“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1亿元,实现20.1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完成3.6亿元,20完成8.3亿元,是年的1.3倍;规模以上企业个数,2004年为27家,年底达到32家,净增5家;规模以上工业税收2004年实现1225万元,2007年实现3281万元,是2004年的1.68倍;2004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55亿元,2007年实现6.51亿元,是2004年的1.55倍。

以上数据变化,反映了我县工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得到了质的加强:

(一)依托优势资源,形成四大支柱,特色产业有了较好规模和质量。一是水电产业。全县7大流域均得到开发,总装机达到23万千瓦,去年发电量突破5亿度,实现发电收入1.5亿元,税收2700万元。今年可新增装机10万千瓦,明年可再新增8万千瓦。二是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先后培植了龙王垭、梅子垭、银松果汁等20多家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4亿元,增加值1亿元以上。三是医药化工产业。云浩药业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创艺皂素公司引进了国家863 科技项目成果,华驰化工公司开发的双稀和奥氏氧化物产品,被省科技厅评为高科技产品。医药化工业年产值3亿元以上,税收2500万元。四是矿产建材产业。百万吨水泥生产项目已完成投资9800万元,今年10月份将正式投产。板石企业和煤炭企业通过市场开拓和资源整合,生产能力大大加强。到年底,矿产建材企业将规范为15家,产值将超过1.5亿元。

我县通过培育特色品牌,推动了产业升级。全县有5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6家企业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32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 2家列入了省级龙头企业,5家列入了市级龙头企业,6家列入了全市中小企业成长工程,1家企业列入了市政府支持的双亿企业。

在加快工业发展同时,我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茶叶、魔芋、中药材等板块基地达到了40多万亩,为工业加工提供了厚实的农产品原材料来源,正确处理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关系,逐步形成了农业和工业良性互动长效机制。

以上情况还说明,我县工业经济投资结构已经发生质的变化,正在向良性方向发展,除开水电产业以外,农林特色资源、医药化工、矿产建材等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的项目,正在形成我县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搭建了工业发展平台。县工业园区实施特殊政策优惠和服务受到欢迎。截止2007年12月,园区占地面积达到27.38公顷,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到近1亿元。入园企业总数达到15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2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亿元,实现税收278万元。在全省92家县(市)级开发区经济指标统计考核中,竹溪工业园区固定资产和税收增幅分别比上年增长170.9%和272.2%,增幅排名在全省分别为第8位和第5位。综合排名第21位,居全市8家开发区之首。

(三)建立了机制。,县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意见》,近期还将出台《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意见》。政府定期召开工业运行分析会、银企项目对接会、工业生产现场调研会和企业业主座谈会,及时掌握情况,研究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引进项目的有功人员和企业纳税大户,每年都进行奖励。

(四)逐步加大了企业家队伍培训。企业家队伍建设正在得到重视。今年以来,政府先后两次组织部分企业法人到外地参观学习,并积极筹备成立我县中小企业协会,为实现企业家自律和维护其合法权益搭建平台。

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我县工业经济,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出现良好势头,已经和即将发挥富民强县的重大作用,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工业经济的基本方法步入科学轨道。经过多年实践,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最终认识到,竹溪地处偏僻,交通信息阻隔严重, 远离大城市大市场,发展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项目,成本高,反应迟钝,代价的`昂贵,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要想有出路,只有着眼外地和本地两大市场,按照效益原则,依靠本区域内优势资源,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好的产品项目,才能站住脚跟, 稳步发展,做强做大。在这一思想观念指导下,没有出路的项目被淘汰,市场形势看好的产品不断得到开发,链条不断延长,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增加值不断增多,逐步促成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调查中,很多同志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近几年我县工业经济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理清了思路,走上了发挥优势资源的路子。

(二)县域经济民营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县域经济民营化,是我县实施的重大战略,一方面,通过改制,将原国有和集体企业及时转化为民营性质,另一方面,改善环境,强化服务,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创业。这一措施,对聚集生产要素,兴办产业,创造财富,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量。近年来,制约因素很多的竹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经济运行质量,在全市一直名列前茅,而政府投资比例只有的0.6%、2007年的0.55%、元至5月份的 3%,由此可见,我县工业类项目投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为私人自筹或银行贷款,社会自然人与私人企业的投资意愿主导着我县工业投资领域。

(三)招商引资起到了决定作用。近几年,我县坚持把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取得了可喜成绩。通过集中招商、地域招商、亲情招商、小分队招商、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招商,20至205月,全县共引进内资达到22.04亿元,利用外资达到505.5万美元。引资总额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历史上,我县最大资源优势是水力。近几年来,我县水电产业建设完成投资22.5亿元,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实现的。这一资源快速开发,书写了我县工业发展辉煌。其他方面,如建筑材料、医药化工、绿色食品等领域,如果没有招商引资的成功,也同样没有目前的理想成就。

(四)不断改善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几年来,在宏观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我县提供了最大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诸如“零地价、零收费、零距离”和银行信贷闸门放宽等,在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服务方面,用刚性措施规范执法执收部门行为,形成了行政主管部门经济局、龙头企业平台工业园区、各专业办公室、办事服务机构民营办,还有各种形式的社会民间组织等,建立起了立体的服务与管理网络。我县优势资源依靠良好的发展环境,产生了强大吸引力,在开发中,使得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地向本县集中,一批又一批的外商进得来,留得住,能发财,有贡献。

三、我县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我县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目前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规模以上企业块头小,主导作用不突出。主要反映在在全县经济份额中所占比重和财政贡献率依然较低等方面。2007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32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3亿元,占全县20.1亿元的41%;实现工业增加值3亿元,只占全县生产总值17.5亿元的17%,占全县工业增加值6.5亿元的46%;实现税收0.33亿元,仅占全县1.2亿元财政收入的27%。

(二)规模以上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扩张困难。发挥主导作用的水电企业,今年以来,由于降雨较多,水量充足,遇到了难得的好形势,但在全省发电的统一调度中受到限制,不能满负荷生产,下降严重。元至5月份,龙滩电站、宏林公司、新正公司同比分别下降了21.5%,33.7%和18.5%。销售市场在外, 特别是面向大城市、沿海和国外的产品加工,如黄姜、魔芋、中药材、茶叶、板石、黄豆制品等,要么大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不能快速向终端延伸,要么依赖传统消费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富养便捷需要,要么流动资金不足、污染环境而停产半停产,虽然市场空间巨大,利润空间却很难拓展。

制药企业如何实现节能减排 篇9

1 制药企业的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情况

1.1 水和废水

制药企业首先对水的消耗量非常大,在制药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来完成药剂的制造,相对于用水量来讲,制药企业废水的排放量也占生产企业的首位,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可分为发酵废水、提取废水、洗涤废水和冷却废水,这部分废水如果处理不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其严重。

1.2 能源和废气

发酵过程需要供应压缩空气,还需要机械搅拌混合,培养基的无菌消毒需要高温,这些都消耗大量的蒸汽和电能,部分企业采用自备燃煤锅炉发电或供蒸汽,燃煤过程会排放高浓度烟尘和SO2,对环境空气造成污染。

1.3 原材料消耗和固废

发酵过程菌种的生长和繁殖要消耗很多营养物质,包括淀粉、豆粉、玉米浆等农副产品和氯化钠、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等无机盐类,发酵制药发酵液提取后所剩的药渣(废菌丝体)、燃煤后所残留的炉渣和粉煤灰、废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泥等固体废弃物,直接排放环境也会造成危害。

1.4 噪声

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发展 篇10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必要性和主要作用

首先,成立農机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机械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人干”的矛盾,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实践效果上看,农机合作社对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作用是直接的、明显的。随着农机化特别是大型农机具的普及推广,必然要求土地适度集中和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但在玉岗镇土地耕种面积34.56万亩,机械化作业面27.6万亩,由机械化促进的规模化土地面积只有1.04万亩,仅占耕地总量的 3%。这充分说明农业机械化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主要面临的问题有:(1)农户对土地连片经营的合作意识及认识程度有待提高,虽然农机部门大力推广试验、合作社通过反租倒包、农户自发联合等形式来组织引导规模经营,但是连片仅仅是局部的、小面积的。主要原因是 一方面第二轮土地承包完成后,家庭式的小地块、分散式的土地权属相对稳固,种植分散、大型机械难于作业,多数农民仍习惯于一家一户的小农式生产,觉得生产什么自己作主心里踏实。愿“利益共享”,怕“风险共担”的思想也很突出;客观上限制了合作经济的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不愿签定长期转包合同,转包土地不确定性大,一些老人和妇女觉得把土地转包了,无是可做,也不想把土地承包出去。(2)目前,农机合作社的主要合作模式还是“菜单式农机服务”模式。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可选择合作社为其提供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并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日常相对轻松的田间管理自己承担。(3)县乡政府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引导宣传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一些县乡政府觉得国家政策是农民自愿,就放弃引导宣传,有的乡镇职能改革后责能弱化,随着机动地的公开,引导土地合理流转的难度也加大了。

三、正确处理发展农机合作社与土地规模经营的对策和措施

1.加快农机合作社提档升级

一要推进农机装备现代化,积极利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以及农机以旧换新政策,针对实际需要集中采购一批大型现代化农机具,依法淘汰和更新高耗能及陈旧的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的转变,从发展小型机械到发展大中型机械的转变。二要推进服务社会化。把农机服务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服务产业来谋划,认真抓好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农机销售和技术咨询等各项服务,以良好的服务吸引农民将承包土地流转。

2.积极探索农机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的有效途经

一是以标准化作业促进规模经营,对玉米、水稻、大豆等优势产品种植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基地推行大型农机具标准化作业,通过采取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等办法,促进农户之间的土地集中连片种植,让大型农机具真正派上用场。二是通过土地租赁促进规模经营。顺应土地流转的新趋势,组织动员农机合作社以土地租赁形式耕种农民土地,引导土地合理有序地向合作社集中流转,切实解决“有机无田耕,有地无机耕”问题。三是有关部门积极协调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即增加收入,也缓解了劳动力的压力。

3.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优势和引导作用

上一篇:大学生应届生自荐信下一篇:全文庭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