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

2024-06-17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共13篇)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 篇1

花沟学校孙彩霞

(《探索与交流》2009年第一期发表)

小学语文教育要体现一种人文的关爱,必须从语言的特点入手。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语言训练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走进自己的心理,通过教师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去感悟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心境。

什么是感悟呢?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情感历程,同时它还是一种情感体验。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是唤醒,是点化,是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图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不光有理解,还要有发现。就需要教师去营造一种空灵的艺术魅力,学生只有感受并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美,能悟到许多老师由于没有充分展开抑或是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也许就是感悟的最高境界。

感是感性的认识,悟是理性的思考,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能算悟。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主动悟。

教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要引导学生以诵读原文为主线,对语言与文化信息的提供者的立场、观点的尊重与理解,尽可能准确弄懂,接近对方的原

意。如果是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他们真实的欢乐与痛苦。例如,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语

文下册《修鞋姑娘》一文时,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循循善诱之下,学生顺利地读懂了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任务。课末,老师提问:

“我为什么要冒着凛冽的寒风去寻找修鞋姑娘?”学生回答:“为

了还三角钱”。其实在此何止是三角钱?我被修鞋姑娘的行为所

打动,我去找她,体现的是一份真诚,一份信任,引领学生在此

感悟小姑娘真诚、善良的品质,比回答“还三角钱”更贴切。

其次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概括能力。能迅速抓住别人讲话的要

点成为文章的重点的能力。这在当今信息社会听读量较大的情况

下尤其重要,这只是“感”。完成了以上过程后,还有一个把别

人的话或文章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过程,这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不光理解,还要有发现的过程。首先要有与“自己”原有

东西的比较,也就是在旧知与新知的比较中,对所听到的或读到的语言材料作出判断,那些有价值,是新的创造与发现值得学习的,汲取过来,并通过联想与创造性发挥与深化,哪些是不足的,可质疑的,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应予以抛弃或改造。

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抄词、解词、析句,取而代之的是学

生数度被送充满灵性的感悟,学生不再无的放矢的改错、选择、判断,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卓有成效的整体吸收、内化,教师不再

是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

间的心灵碰撞。由此,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改变

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一名顾问,一名指点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

加者,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广泛的师生间、同学间的宣讲、讨论、交流。学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思维当然也改变了,他们不

但感悟到作品的思想,而且感悟到作品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

式,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师

“教”他们的,更不是教师“交”给他们的。他们的脑子不是被

别人的“马”践踏的草地,而是自己“制作产品”的加工厂。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情感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生活体验的感受。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语言学习的完成,而且必将影响能否继

续将感悟所得内化升华为一种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质;从终

身学习与发展的角度看,感悟结果的优劣高低正是将来能否实现

自身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说,如果单靠

翻字典,单靠课本,学生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感悟,惟有从生活

方面去体验,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积聚的越多,了解

就越多,认识就越深刻。让孩子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发现,发现生活世界的无限丰富与美妙;向数学题的一题多解一样,用

自己的眼光发现周围世界里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写进自己的作

文和日记,甚至写进自己的考卷,当然,更重要的是稀刻心灵。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 篇2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完全取决于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感悟。教师应该为学生认知活动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一、乐做“导游”,留给学生阅读的空间

教师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是 “导游”,应为学生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观察点,让他们自己去尽情欣赏和享受那美丽的风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教师的“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教学目标,制订阅读步骤;“导”就是要指导阅读方法,组织阅读交流,进行阅读评价,任何“引导”都应当有利于学生从感受中领悟。

1.循序渐进,先感后悟。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阅读,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是他们感悟课文的基本途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便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课本的提示和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具体做法是:先以生动的语言导入,特别是结合课文的内容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吊起他们的胃口”,然后告知阅读的初步目标,并明确要求以较快的速度通读全篇,画出文章中有助于表现中心的关键语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

2.大处着眼,整体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阅读教学应当始终把课文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感受和领悟。对课文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感悟,都应放在整体中进行,具有整体观的意识,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如对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感悟,就不能离开课文内容的感悟;反过来,离开课文的形式也不能感悟、分析结构。传统教学中,往往忽视整体,过于细碎的分析常常使文章支离破碎, 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

二、巧布疑阵,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为什么“问题”对阅读教学如此重要呢?首先,“问题”能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其次,“问题”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恰当的问题,是阅读目标的具体化,凝聚着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它引导着学生积极主动而又目的明确地进行阅读,从而使学习活动活泼有序地进行。再次, 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思考、品味、感悟,自然而然地成了阅读活动的主人。“问题”使“感”落到了实处,“悟” 也有了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要求,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既可以提出有关思想内容、结构思路方面的整体性问题,也可以提出一些引导学生反驳的迷惑性问题;既可以要求学生联想、想象,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析。

三、指点迷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知是阅读的开始,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其关键便是思维活动,恩格斯曾把思维称颂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要激活思维,需要科学的阅读方法点击,同时阅读能力也要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方法的历练才能综合形成。

发展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便是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读写听说的过程中进行。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这个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又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二者结合的方式就是读写听说。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着沦为水手,穷苦潦倒的于勒、菲利普夫妇唯恐躲之不及,假若是发财归来的于勒,正好在此相遇,又该是如何场景? 学生顿时七嘴八舌议论开来,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我适时点拨:请同学们将自已所思所想的场景写成一个片段, 注意不同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当时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写作的喜悦当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 篇3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朱熹语)的愉悦,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乐学境界。

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惟,多种感官联合加工,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人、事物、事实、现象等融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这样,他们才能对语言文字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触摸与感受,逐步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灵悟文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如,《燕子》中有一句:“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这里的“掠”用得非常传神。为了让学生体会它的情味,可让学生试着换一个词,如“擦、穿、飞”等,但都失去了原文的韵味,“掠”展现了燕子飞行时的轻快、灵活。又如,笔者指导读《落花生》父亲一番话时,让学生理解对比的写法,学生找出了对比的方面:“埋”与“挂”,“枝上”与“地下”,“高高”与“矮矮”,“一见就生……”与“必须挖起来才知道”等,体会落花生与苹果的鲜明区别,学生在品析中感悟,在品尝中提高,自然领悟了落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品格。这样的比较与分析,让学生入情入境,在词语的品味中体验细节,领会文章所描绘的人和物、动态的场景和丰富的景色描写,在丰富的心理和思维活动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在阅读中体验情感

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象描绘对每一个个别学生的影响,是会有一些细微差别的,对课文的理解就不一定完全相同。如果我们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照他的思考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文艺作品,那就很难做到使他们在阅读课上活跃起来。”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用心灵去感应。《麻雀》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教学中,笔者始终抓住文章的感情线索,紧紧围绕母爱之情,设计了“激情入境—动情共鸣—入情悟道”的三部曲教学程序。课始,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故事内容,配以由中速欢快到急促紧张再到缓缓抒情的乐曲,学生不由地沉浸在故事的情境里。接着引导学生将朗读与品词析句结合起来,抓住重点词句,“落”、“扑”、“尖叫”、“扎煞”、“绝望”、“强大的力量”等理解课文内容。朗读中品味、理解后朗读,学生的情感从体悟老麻雀紧张、恐惧、绝望而又奋不顾身地與猎狗对峙、用身体做屏障保护自己幼儿的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中得到了升华,在品读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对老麻雀由喜爱到敬爱。进而,学生从课文叙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母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能战胜恐惧,甚至战胜死亡的威胁。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内涵、韵味、美感,以读来检验学生对文章言语的理解,感悟中实现了情感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把握。

三、在阅读中体悟美感

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些美通过语言文字之美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悟意境美,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用生动的语言揭示艺术美,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文学艺术之美。

古诗中的语言美表现在独特的音乐美以及语言的精确、凝练和含蓄美,同时,古诗中诗情画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净化学生情感的宝贵资源。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悠远深邃的意境。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想象,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乘坐的船是怎样消失的?当时你的心情怎样?教师的点拨,激发了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学生美妙的想象喷涌而出:晚春时节,小草碧绿,鸟语花香,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江中的帆船渐渐远去,小小的白帆载着友人慢慢消失在遥远的天边,只剩下滔滔江水缓缓逝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样的阅读感悟完全融入了美的理解和创造,体验到了语境的美感因素。

总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从自我出发去感悟和体验语文,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深深喜欢上这神奇的方块字。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反思 篇4

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张亚215126

我是一名高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刚接新班,经常会发现部分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如作业拖拉、字迹潦草,上课不够遵守纪律,关心集体不够,缺乏钻研精神,同学之间玩笑过头出现打闹现象,碰到挫折容易气馁„„

面对学生的这些“不是”,我产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三种:严厉批评、委婉指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反思。而后者是我用得最多的,效果也是相当好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在榜样引领中反思。

有些学生的字写得马虎、潦草,书面不整洁。我们许多青年老师有时会大声训斥,令其改过,有的甚至撕掉本子等。我在批改这类学生的作业本后会特别工整的书写这样的文字:“要认真写字,你今后看到老师的字写得马虎或不正规时希望你及时指出来,老师一定改正!”好多学生看到我这样的批语后,接下来的作业字迹会工整一段时间。当然挑选班级里字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展览,让学生进行对比也是很好的办法。通过榜样的引领,学生在比较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进步。

二、在读后感中反思。

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一些涉及到写人物的文章,我总是有意让学生就某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写感受。如,学了《霍金》一文,就霍金在严重变形的身体条件下,坚持研究方面,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读后感的形式谈自己的感想。应该说,好多学生都能从中汲取力量。读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后,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不屈不挠”。

学生有看课外书的习惯,我一般两个星期布置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可长可短,只要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从他人身上得到启发就可以。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学生在无意中对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怎样做人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三、在口语交际中反思。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但训练学生的口语,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进行自我解剖,自我反思。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练习5中的“小小辩论会”。通过辩论,(1)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看课外书的重要,平时不大喜欢看课外书的学生进行了自我批评,认识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决心好好看书;(2)个别学生讲述了自己迷恋上网打游戏导致成绩下降,结果不单遭爸爸的打,还被妈妈禁止上网。教训是沉重的,反思是深刻的,同时也引起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坚决不沉迷电脑游戏,合理利用电脑。这样以点带面的交流,思考以及受益学生面更广泛,触动也更大。

四、在交流中反思。

平时,学生总违规的时候,怎样有艺术地去教导学生,使其改正呢?批评是一种方式,但不是上上策。我通常会找和学生犯错误相近的一个正面事例,通过交流让该学生明白该怎样做,然后让他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是错的,以后该怎么做。如:同学之间出现打架现象,老师除了了解情况进行正面教育后,还会举例班上某同学碰到类似事情是怎样合理处理的正面事例,引导学生从自己层面寻找问题,想想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原谅对方?现在有什么后果,今后碰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办?从而使学生得到自我教育。这样以正面事例的引导说服力

更强,学生更容易接受,认识也更深刻。

五、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反思。

一个班级经常会开展一些活动,有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样肯定会出现活动比较顺利以及失败的小组。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都会让小组长对自己小组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小结,找出成功的因素同时寻找失败的成因,思考完善的办法,从而让学生知道在团队活动中合作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要以集体利益为首,一切行动听指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互相帮助,同时还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这种活动促反思,能增强班级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很有帮助。

其实潜移默化的反思还有很多中途径,如测试后的反思,做事、交友失败后的反思„„主要重在让学生要学会思考,思考问题的原因,思考问题的过程,思考该怎样从中获取教训,思考今后该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当然反思不则是思过,让学生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也是我经常在班级里要做的事情之一,同学们会在听他人成功的事例介绍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经验走向成功。

一人的错误,全班学生反思

文/吕强

带这个班快两年时间了,期间发生过不少令人振奋的事儿,也有两件让人纠结的,我心里至今很难平静。面对学生干得傻事、坏事却找不出“肇事者”,我真无奈极了。对于这样的隐形问题生,我该怎么办?

一、教室门事例

我们班的教室门不知被谁破坏了,一个兵乓球能通过的圆洞,一看就让人痛心。当然门板也有质量问题,是五合板的不是天然木板的,即使是纸糊的门板,如果没有人为因素一定不会有破洞,问题主要是出在学生上。那洞很有可能是门板与拖把杆猛烈相撞所致,人是给力者,是起因。门板坏了固然可惜,但学生无意(或有意)损坏门板死不承认的品行更让人担忧。我设法想让“肇事者”认识错误做个自我反省,不承担任何经济赔偿责任,但是学生都说不是自己干的,也没看见是谁干的,事情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或许能变成一种教育资源?何不以此为切入点让全班学生进行反思呢?在引导下,同学们就此展开了大讨论,最后达成共识:破坏门板是小错(也许是失误),虚荣爱面子,失去诚信,逃避责任,不敢担当,知错不改,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这是大错特错。当事者,或许你能逃避一时,却很难逃避一生,迟早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一个失去良知、执迷不悟的人,害人害己,到头了把自己推向深渊„„这样引导的反思性的教育方式比由自己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灌输大道理效果要好些。

二、挖“眼睛”事例

有位校领导在北京出席了一次特别的会议,领导身影登上了报纸,报纸上了橱窗,这是学校史无前例的荣耀。但是就有这样的学生,用小刀把报纸上领导的双只“眼睛”挖了,这真让人七窍生烟(或许学生没有我们当初想象的那么坏)。该领导是学校百里挑一的好老师,对我们班的学生真好,学生爱这位老师,爱的让我当班主任的羡慕甚至有点嫉妒。这位好老师曾经承诺把我们班的学生从初一带到初三毕业,但初二刚开始,老师被上调进县城了,老师无奈,学生更无奈。那橱窗就在我们班的教室前面,我们班是橱窗前唯一的班级,十有八九就是班里

学生所为。领导对此事大度到了若无其事,也没有批评学生,事情就落在我当班主任的身上,无论如何不得不管。以此丑事为切入点,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反思,展开大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这是影响极不好的恶作剧。当事者挖去老师“眼睛”同时,也挖去了自己的心灵美;伤害有时是无意的,而反思伤害是校正心灵扭曲的一剂良药。如果“肇事者”不认错,我替“肇事者”向老师道歉!这是大多数同学的呼声。

时下德育问题越来越复杂,面对隐形问题生(当然这样的学生并不多,即使有一两个,一个班主任就够应对的了,其影响更不容忽视)制造事端的评判,我的做法是“错误在一人,反思在全班”(仅对典型事件)。经过引导学生反思达成的教育往往比由教师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灌输大道理效果要好的多。

在阅读中学会感悟 篇5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能够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感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感悟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师必须创造条件,用合适的方式,使学生在对话中学会感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感悟,真正使学生感有所得,悟有所进。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 对话 自主 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阅读实践,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更有助于提高听话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现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感悟。

一、在对话的过程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阅读教学中强调“对话”,是对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阅读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文本,教师和文本形成的三级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获得情感体验。

(一)创设民主、信任、和谐的对话情境,让对话走进学生心灵

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过程,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氛围,以师生互相唤起,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为宗旨,指向学生人格心灵的唤醒。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创设一种民主、信任、和谐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增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

教学《燕子》一文时,先让学生找春天,自己绘一幅春天的图画,课堂上演唱歌曲《小燕子》,通过图、文、曲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提出问题:“燕子是什么样子的?”“你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美?” 从情境中,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说出自己的想法:“燕子有美丽的翅膀。”“燕子穿着一身花衣。”“燕子飞得很快。”“燕子飞回来了,我感受到春天很美。”学生的这些想法,正是他们的心声,通过对话,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让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在互动中表达自己的体验

学生与文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阅读教学的三组互动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这三组互动关系。

1、与文本互动。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共同成长的平台,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作品的意义就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是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取的,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可以凭借自己的文化水平与文本在阅读中进行对话,会心交融,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凭借文本,借助文本提示、课后思考练习及相关资料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中构建知识,归终达到学生与文本的交织。

例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如何让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呢?可以找一些松树的图片资料和影片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犹如走进了美丽的黄山中,思维很快打开了,学生就会很快借助相关资料与文本对话,就会自主思考问题,体会大自然的美丽,获取新的体验。

2、师生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教学的对话不仅仅是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是师生双方各自精神的敞开和彼此的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不能以解读为代表而忽略了文本所隐含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要做到:(1)巧妙点拨,引导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对话的本质,要求每一位学生参与发言,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所回答的问题是否会引起其他同学的

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的、积极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巧妙点拨与评价,让学生在对话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产生新的方法,(2)恰当地设计话题。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特点等设计对话的话题,便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善于倾听,恰当评价。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认真倾听,把赞许的目光和微笑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桃花心木》一文告诉我们:要想生存,必须想方设法的面对挫折,找出方法,克服困难,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师:种树人是怎样中桃花心木的?

生: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来浇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时间也不一定,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师:种树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为了让树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师:种树的结果怎样呢?

生:桃花心木慢慢地长高了,种树的人不再来了。师:大家说得真好,那么从种树人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生2:我们要像桃花心木一样,不依赖别人生活,要学会独立自主。

生3:我们在生活中要想方设法的克服困难和挫折。… …

以上师生间的对话,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能够放开思路,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厚哲理。

3、生生互动。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群体实践活动,也

是一种学生的交流活动,教师要留给学生交流对话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中感悟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这一唯一途径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习他人、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知识,阅读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一)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按阅读提示,围绕重点来理解课文,预习中要能画出不理解之处并能大胆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的怀疑,让学生产生查阅和探究的动力,产生争论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其次要明确学习目标,如果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能弄清学习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心中有数,有学习的方向,就能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二)阅读教学要指向每一个学生个体

阅读教学应扩张开放自由多元化的精神空间,让学生自主寻找选择问题答案的现实可能,培养学生个体的思维发展和精神体验。《轮椅上的霍金》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霍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面对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地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教学中,抓住霍金受到病魔地残酷折磨下依然进行科学探究地事迹,让学生体会到霍金是一位非凡地科学家,教育学生学习霍金勇敢顽强地伟大人格。学生从而明白: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很多地磨难和挫折,要像霍金那样,做生活地强者,勇敢地承受磨难,顽强地面对生活,让学生说说哪些语句你感受最深?最后,表达自己的心声,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对霍金说点什么?以上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从自身出发,体会霍金顽强的精神。

(三)加强教学过程的双向性(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遵循自主性、操作性、平等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原则,依靠一系列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其教学基本结构为:

教师(导):导语激趣 答疑解惑 引导点拨 深化评价 巩固学会 教学过程

学生(学):主动阅读 讨论交流 操作练习总结归纳 延伸阅读

加强教学的双向性,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保障,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学生学会阅读提供了条件,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引导学生把从课内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熏陶。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追求生活

(一)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快乐的生活。

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体会语言之美,感受祖国之美,体会幸福的生活,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语文教师应该有力的运用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把学生带进幸福的生活乐园。

《快乐的节日》是一首优美的小诗,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欢度节日的场面,歌唱孩子们的幸福和快乐。在教学中,抓住“像春天”、“像朵多花儿”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大家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鲜艳的红领巾,迎着扑面而来的和煦春风,在小鸟带领下赶来参加节日庆祝时的欢乐、幸福情景。课文把花儿、白杨、小鸟当作人来写,渲染了节日的欢乐气氛、烘托出孩子们愉快的心情。抓住“感谢”“健康”、“成长”等词语,体会孩子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通过着首小诗的学习,学生真正领悟到: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快乐的。

(二)运用语文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积极生活目标

语文教材本来就是以生活教育为主的人文教育。大多数课文都是反映生活教育的文章。所以,在组织生活教育时,把和生活相关的语文资源作为生活教育的重点,把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把语文技能和生活技能联系起来,利用语文资源让学生学会生活,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享受幸福的生活。

四、让阅读过程充满体验和创造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该是主观态度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充满体验和创造的过程。

(一)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它不像自然科学中问题的结论是唯一的,文章是针对具体事物和现象“有所为而作”。文章是生活的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充满发现、质疑和探究,不同个体的阅读及其个性化,教师应当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的新发现、新观点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当给予适当的评价。如:在学习《落花生》一文,有这样一句话:“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产生爱慕之心,”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同意作者的说法,苹果、桃子、石榴它们的外表美,味道也美,高高的挂在枝头,说明它们很自信,敢于推销自己,这样的人才会被人认可,才能吸引人们,所以我更喜欢苹果、桃子和石榴。”这位同学的回答的确有新的体验和理解,于是我对他的感受给予了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用于思考敢于回答。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每个学生的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过

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质疑,开拓学生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思考与探索中就会有新的发现,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让学生在做中学语文 篇6

[摘要]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今教师不必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爱怎么学就怎么学,给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

[关键词] 快乐

画画

对话

动动手、试一试、演一演

争当小能手

新课程改革历时已近四年,个人认为贯穿“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念。而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觉得如今教师不必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不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爱怎么学就怎么学,给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一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基础中的基础,一开始就要建立一种新的语言课程文化,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探究精神,营造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读得用心,想得开阔,说得畅快,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和学生在动手、动脑、商量、讨论、实验、争论中平等交流,在相应的课堂中我尝试着做了如下教学:

一、快乐识字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识字量很大,识字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教材编写意图,探索识字教学方法。一年级(上、下册)语文教材识字部共有

四种形式;一种与汉语拼音穿插安排的“认一认”;一种是“词串识字”,一种是“转转盘识字”,一种是“看图会意识字”。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识字主动识字,体验识字过程的乐趣,并尝试探究自主识字方法,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

案例1: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识字》与《练习》编排的象形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识字》中出现几个象形字“川、燕、舟、水、石”以表格形式展示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一看就能迅速地了解到汉字,尤其是象形字的造字方法:由画到字。教学时先从文字画入手识字,再引导学生将一个个文字画通过想象、说话、绘画,演变成一幅美丽的画,让学生在欣赏中学。最后再出示几幅文字画让学生猜字。

随着识字量增大,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且易混淆,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去商量、讨论、分析字形,辨别字音字义,熟记新词,学生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好多学生课堂上想出了独特识记方法。变机械枯燥识记为新鲜好玩的识字。如:新旧字比较识字、拆字法、换字法、编字诀、猜字谜、编歌谣等,而且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自己的识记方法,相比之下,教师的语言显得生硬,使其他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通过画画与作者对话

画一画,既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同时也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内化。

案例2: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月亮湾》课文按照方位顺序来

介绍月亮湾这个村子周围的景物,我是这样来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师: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学生按照喜好,在老师引导下分好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书。)

部分学生用画画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小节,老师让画画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以下自己画的景物。一生:我画了村子前面“月牙一样的小河”是弯弯的。一生:我画了清澈见底的河水以及河上的小石桥。一生:我用粉色画了河岸边盛开的桃花,许许多多。师:你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画的呢?(生商量)生:先画村子前面的小河、倒影,再画河岸边的桃花、农田,最后画村子后面的山坡、茶树。师: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观察的。最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画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师加以点拨理解。课后小练笔,居然有不少同学模仿《月亮湾》一课,描写自己的村子或自己家的周围景色,有模有样,叙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真的让我感动。

在一些难以用话语向孩子解释的语句,课文也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图画或简笔画来进行释疑。

三、动动手、试一试、演一演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做一些小试验、小制作)探索科学,获取真知,满足自己的好奇新。如《乌鸦喝水》、《晚上的“太阳”》等课文,新教材上另有一些课文故事情节精彩,易于表演如《狼和小羊》、《青蛙看海》、《小松树和大松树》、《蚂蚁和蝈蝈》等等。案例3:《蚂蚁和蝈蝈》一课在教学完第一自然段后,先让学生在小

组内表演蚂蚁们正在搬粮食,搬得满头大汗的场面,然后指名戴上头饰表演,其他同学朗读句子(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学生表演得入情入景,可别小看了头饰的作用,它能把孩子带入文章的情境中,和课文产生共鸣。表演练习感情朗读,有的学生认为小蚂蚁太热了,重音读“满头大汗”;有的学生认为小蚂蚁搬粮食的方式多种多样,应强调读“有的”、“有的”。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个个”上,强调蚂蚁没有偷懒„„《语文课标》指出:“阅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在表演中既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又体会到了小蚂蚁的辛苦,表演后指名朗读时,充分体现了读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争当小能手

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比赛对于他们来说容易调动情趣,吸引注意力,老师如果在课堂中恰当运用比赛,便能收到意象不到的教学效果。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8》转字盘识字“晴、睛、情、蜻”。开始上课出示“青”字,谁能说说“青”喜欢和哪些偏旁做朋友组成一个新字,学生自由说,然后问:“你是怎样知道这些字的,又是如何识记的呢?分小组讨论交流,比赛哪组说的多,说的好。一分钟学生就迫不及待的举手想说。有的组说是预习书上知道的,有的同学是查字典知道的,有的同学说在路上看见的,回家问妈妈知道的。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与“青”有关的形声字“晴、睛、情、蜻、清、请、倩、菁”,并通过商量讨论出区别识记的方法。一堂课下来每位同学都能熟记“晴、睛、情、蜻”四个字。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 篇7

在心理学中, 问题是指个人面临的不能用自己的经验直接处理的一种情境。按常规, 我们每个人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境, 即遇到问题。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许多学生都发现不了问题。即使有些学生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诸如这个字怎么念, 这个词什么意思等等。但这些问题往往流于表面, 比较肤浅, 质量不高。这就反映了我们的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 他们还是习惯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不会提问, 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这一事实无疑会影响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施。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已成为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是新课标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也是我们学生未来成为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要让学生会提问, 做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让学生想提问———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

1. 让学生明白提问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无疑是问号”, 我国古人也曾经说过“学起于思, 思缘于疑”。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积累名人名言这一形式, 让学生收集关于思考、提问重要性的名言警句, 使学生明白古今中外的伟大发现都归功于问题的提出,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产生疑问。逢事问个为什么, 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提问, 意识上想提问。

2. 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提问

比如在学生预习时, 一改教者给出预习题的做法, 而改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于那些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要大力表扬, 久而久之, 让提问成为学生的一个学习习惯。

二、让学生爱提问———激励学生提问的兴趣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逐渐有了提问的意识。但如果学生对此缺乏兴趣, 那么提问终究会中途而废, 不能“长寿”。激励学生提问的兴趣, 让学生由意识中的“我要提问”转变为喜爱提问。这样学生提问才能真正成为习惯, 才能持久, 不至于“夭折”。

1. 捕捉学生的“兴奋点”

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周围的生活, 对自然、对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具有敏感性, 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能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例如, 班上有同学热衷于上网, 而学校和家长普遍认为学生上网没有什么好处, 总会影响他们的学习, 因此, 不主张学生上网。许多学生很不服气, 常常是“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防不胜防。笔者引导学生对“中小学生上网利弊”进行研究, 让学生理性上网。

2. 激励学生的“表现欲”

初中生大多具有强烈的荣誉感和自我表现意识。教者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高质量的问题记录下来, 给每个学生一个问题记录袋, 并把它纳入学生成长档案, 以此激励学生提问题, 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热情, 让学生以提问题尤其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为荣, 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

三、让学生提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1. 观察法

世界每天都是新的, 学生可以对日常生活、社会生活进行观察, 从而发现问题。有的同学发现, 每个星期一和星期四同学们穿校服的情况比较理想, 而其他几天则不然。究其原因, 周一举行升旗仪式, 周四是学校德育处例行检查校服的时间。由此看来, 大多数学生不爱穿校服, 是因为校服的款式、颜色等太过单一, 而很多时候学生穿校服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这样一来, 只有设计出让中学生喜爱的款式新、能体现中学生个性特点的校服,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发现法

具体操作过程是:找出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或事, 确定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进行了解, 全方位地发散联想, 给自己提出很多问题。再从这些问题中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 最后形成一个问题系列。

3. 追源法, 又叫寻根刨底法

它是指针对某一现象或事物采取一问到底、连续探究的方法, 逐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最终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它是独立思考常用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使大脑不停运转, 就能找到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会学习 篇8

关键词:学生 课堂 学会学习

一、什么是 “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会学习”指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前提下,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实践性的学生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学生学会学习的途径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内容,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如何搞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2、 自主学习实施

(一)营造亲切的课堂气氛。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单靠教师的积极性不够,首先必须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多给一点微笑,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给予微笑,是一种欣赏、一种激励,学生即使出错,做错了也不访“容错”,给予其热情的鼓励,引导其“改错”。

其次,要给予学生信任,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多用新用语,如“请选择你喜欢的内容学习”、“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等,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保证高涨的热情。

(二)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成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更聪明。”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和善,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轻易否定学生奇怪的观点、莫名的想法,经常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自信,体验成功。

四、合作學习

1、合作学习原则

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情促知。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成绩给予积极地评价,尽量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亲切的话语及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2、合作学习的实施

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师生互动、自学交流、小组学习、全班讨论等都是合作学习。

(一)分组合作,分工明确。

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尽量考虑到学生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或学生轮流担当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管过程,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或是辩论人或是记录人,或是其他角色。

(二)选择学生有兴趣的合作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的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这样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定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带来生生合作。

(四)重视小组汇报。

扩大小组学习的成果,全班交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组织交流时,一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的特有典型的问题或不同意见的学生交流。

(五)评价合作,适当奖励。

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小组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对于要表扬的合作小组,更要关注的是小组成效的合作程度,可采用个人自荐、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每周评出优秀合作小组奖流动红旗,调动每一个学生都为集体做出贡献,激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有效的活动恰好为课堂增添了很多色彩。它强调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相信广大师生在充满活力乐趣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能教的舒心,学的更好,这样我们就不必担心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会了学习,这就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让孩子在对比中学会知足 篇9

对于男孩来说,天性使然的易激动、易情绪化,粗线条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是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一旦男孩养成了花钱随意的习惯,他们就会对“贫穷”和“富有”毫无概念,认为父母为自己花钱是应该的。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有的男孩因为父母不能满足他的一个小小要求,就对父母怀恨在心,觉得父母不爱他,于是对父母进行百般刁难和报复,甚至动不动就“以死相逼”;

有的父母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为的是供自己的“心肝宝贝”就读名校,将来能考上重点学府。谁知那孩子却整日泡在网吧里,对学习根本心不在焉,对父母的教诲也充耳不闻……

很多父母都认为“儿子需要的,我一定满足”,是对儿子的一种爱。可这种太过富足的爱,究竟会给男孩的一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无数的事实证明,如果我们给予孩子太多太好的物质生活和享受,他们就会永不休止地光顾着索取,而忘记了奉献和创造;如果我们时刻为他们遮风挡雨,他们就会变成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鸟”,永远地丧失展翅高飞的能力……

给父母的建议

有句老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贫穷”反会让孩子“早当家”呢?原来在这句通俗的话语中包含着一个很深的教子哲理:

只有“贫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苦”和“累”的滋味,于是发愤图强,努力想办法摆脱困境;只有“贫穷”,才能让孩子在磨难的生活中得到锻炼,从而成为具有不屈不挠精神的“社会栋梁”。所以,家长不如试试以下的教育方法,让你的儿子“贫穷”一回:

方法一:故意“贫穷”

某年轻夫妇收入极其丰厚,生活自然过得富裕安逸,他们穿的是名牌衣服,用的是高档电器。但自从他们的儿子出生以后,夫妇俩就故意装扮成“穷苦”人家。

在家庭生活中,他们注意克勤克俭,衣服不再追求名牌、时尚,吃的不再刻意要山珍海味。他们还时不时在孩子面前唠叨: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让幼小的孩子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家里的经济并不富裕。

在夫妇俩“贫穷”教育法的培养下,他们的儿子自小就学会了勤俭和节约,从不乱花零用钱。平日,家里没用的纸箱皮,他会一个一个地存起来,积累够一定数量时,就拿去卖给那些收纸箱皮的人。看到小鬼“当家”的一副认真样,夫妇俩心里乐滋滋的,对儿子的行为赞赏不已。

这对夫妇别出心裁的教育方法,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也可以触类旁通,借鉴一下呢?

俗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孩子习惯了花钱如流水、伸手钱便来的生活,面对父母的拒绝或家境的变故,他又怎么会理解和接受呢?而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意识,长大成人的他也必然会对财富倍加珍惜,并感恩父母为自己所创造的一切。

方法二:接触“贫穷”

家长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如果我们老是在他面前念叨自己以前生活如何贫苦、如何艰难打拼等等“老掉牙”的事情,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孩子反而会嗤之以鼻,甚至反驳道:“都什么年代了,难道你们想社会大倒退,让我们回到你们那个穿破衣、啃红薯的年代?”

对于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我们不如来点“新鲜”的教育方法,让他们亲眼目睹社会中下层人们的穷苦生活情景。比如收集一些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有关边远山区人们生活工作的图片、报道和录像给孩子观看,以此触动他们的心灵;或带他们到下岗工人的家里、陪他们去孤儿院看看那些孤独无助的孩子,使他们领悟到自己的幸福所在……

一个刚12岁的男孩,平日花钱如流水,小小年纪就好吃懒做、贪图安逸,还总是逃学。父亲对此忧心如焚,于是就安排儿子到一个朋友的`工厂里去做调查,让他观察民工的日常工作。在工厂里,男孩第一次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知道了自己生活的优越,明白了的父亲的良苦用心……

子女只有懂得贫富的明显差别,才会调整好心态,在对比中学会知足,在对比中学会珍惜,从而自觉反省自己平日的奢侈行为。

方法三:体验“贫穷”

男孩是固执的,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一旦定型就很难改变。因此,如果我们不让其身临其境,不来点“苦肉计”,他们就很难真正感受到“贫穷”的味道。

一位母亲的方法很有独到之处:

放暑假时,妈妈把10岁的儿子明明带到了乡下的大伯家里,让儿子寄居在农村,和农家孩子一起放牛、耕种,吃着油花并不多的饭菜。

从来没有干过什么活的明明自然是十分不习惯,才待了两三天时间,就嚷着要回城里。大伯也不忍心看着白净柔嫩的侄儿受苦,于是劝“狠心”的妈妈来把儿子接回家。可是孩子的妈妈丝毫没有因为电话里儿子的诉苦和哭声而动摇,她还语重心长地教导了儿子一番。儿子明白了妈妈的初衷,于是就安心地住了下来。

两个月的假期生活,明明渐渐爱上了憨直可爱的农家孩子,喜欢上了淳朴宁静的农村生活,而且增长了不少农家知识,学会了很多农活。回到城里后,甚至连他那晒得黑黑的皮肤,也成为了城里小朋友们羡慕的对象。

让孩子在压岁钱中学会理财 篇10

美国教育基金会会长夏保罗认为,在孩子IQ(智商)、FQ(财商)、EQ(情商)的教育培养中,FQ(财商)培养最为重要。要想子女成材,就一定要从他们小时候开始进行理财教育。因此,家长们没必要强行将压岁钱收回,以免造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学会怎么花压岁钱是一个很好的理财学习机会。

那么,选择哪种理财方式更为合适呢?曾有报道说,重庆有一位老股民觉得炒股应该从娃娃抓起,所以就让才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揣着5000元压岁钱一头扎进了股市。然而,理财专家认为,这种方式并不科学。孩子往往没有足够的金融知识,思维也比较简单,不容易理解股市是怎么回事儿,对他们来说,很容易造成“赌一把就能赚钱”的错觉,这会让他们变得非常浮躁。而且,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频繁地关注资本市场的波动,会使他们的情绪也被涨跌左右,很难专心致志地学习。

因此,孩子的压岁钱并不适合做高风险投资,而更应该注重长期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基于以上三点考虑,保险是最好的选择。用压岁钱买一份保险当成礼物送给孩子,既能表达家长浓浓的爱与关怀,也不会对家庭经济支出造成新的负担,并且能让孩子在这项充满乐趣的理财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能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真可谓一举多得。

保额的高低代表着保障力度的大小,所以家长们在给孩子购买保险时往往容易陷入“保额越高就越好”这一误区。

中国人寿理财专家杨先生指出,孩子并不是家庭收入的来源,因此保额没必要过高。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保险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应该随时加保。

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健康免疫系统毕竟比成年人脆弱很多,发生意外和感染疾病的几率也会更大。而中国的孩子是不在社保体系之内的,一切费用全部由家庭负担。对许多家庭而言,这都是一笔巨额而无保障的`支出。相形之下,保险自然是提供保障的最佳选择。

其次,可以考虑购买分红保险。这种保险通常具备储蓄、保障和投资三重功能,可以为教育、创业乃至养老作好比较充足的准备。杨先生向记者推荐了中国人寿目前正在热销的“金彩明天两全保险”(分红型)。这款保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保障周期长、返还金额高,而且投保越早,获益越多。“金彩明天”每三年一次的定期返还可以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婚嫁基金、旅游基金;65岁和80岁的“祝寿金”返还将是未来养老金的有力补充;而每年的高额红利分配可以交由孩子自行支配。

让孩子在数学课堂中学会“说” 篇11

关键词:说题意   说算理   说操作   说思路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244

“说”是通过大脑的思维,将自己真实的想法用语言展现出来,它既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又有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了学生“做”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说”的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思维光会做不会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说”的训练,这样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一年的实践,我发现:放手让学生说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抓住机会,放手让学生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北师大版教材的特点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教材中的情境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直观而又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从激励学生叙述图意、找数学信息、提问题入手,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二)在计算教学中训练学生说“算理”

计算教学中的算理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通过直观演示或动手操作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算理。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首先结合平均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比如计算42÷3,我先让学生把4捆又2根小棒(1捆是10根)平均分成3份,分完后我让学生说分的过程,有的学生就说我先分的是4捆,每份最多分一捆,还剩下一捆不够分,我就把它拆开和另外2根合起来又分了, 12根平均分成3分,每份正好是4根,这样把42根小棒分完后每份分得14根小棒。当学生说完分的过程之后,我趁机写出竖式,引导学生概括和提炼竖式的算法,学生在刚刚经历分小棒的过程后,很容易地就掌握了竖式的算理。在练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模仿教师边说理边做题,这样学生不仅对算理理解深刻,口头表达能力也明显提高。

(三)在动手操作中训练学生说“操作”

说操作,主要训练学生“说”的条理性和准确性,通过“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如我在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有这样一道题:把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图形,并算出新图形的周长。我让学生在课前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做好了学具,课堂中我让他们动手拼,拼完后将不同的拼法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并算出新图形的周长。然后让他们分别说说自己是怎么拼、怎么做的。为了避免学生说不清楚,我出示了说题的思路:

1.你是横着拼了还是竖着拼了?

2.拼成的新图形是什么图形?

3.你能找出新图形的哪些信息?

4.你是怎样算新图形的周长的?

在这样的提纲引领下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虽然他们语言不是多么流利,但都能围绕教师给出的提纲有序地讲述出来。坚持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完整性。

(四)在解决问题时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

“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就是要求学生把题中的数学信息、数学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列式理由一一叙述出来,这样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我是这样要求学生说的:

1.指出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说清列式理由。

3.该怎样列算式计算?

例如,有960个苹果,每袋装8个,这些苹果可以装多少袋?学生叙述时可以这样说:题中的数学信息是有960个苹果,每袋装8个,求的问题是这些苹果可以装多少袋?要求这些苹果可以装多少袋?也就是求960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除法来计算,列式为960÷8,我是这样计算的……久而久之,学生在应用题的解答分析中形成了一种基本的分析思路定势,不仅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解题,而且讲解水平也大有提高。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讲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抽象性和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不论是说算理,说操作过程,还是说解题思路,教师都应该教给学生说的途径,不同的题型有着不同的途径,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教的方法,教给学生相应的说法,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无话可说或是词不达意的现象。另外,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语言展示的规范用语。如:“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这个问题应该这样解决……;我有疑问……;我来补充……。”当学生说理时,如果语言不正确,不够简练或语言条理性不清楚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指导纠正,尽量做到让学生说得连贯,说得简练,说得完整有条理。

三、树立榜样,以点带面

在实施“说数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因为胆小怕羞或害怕出丑,轻易不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说:“放心说,说错了不要紧,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并不断改错的过程。”在我的不断鼓励下学生渐渐地活跃起来,再后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起来了。我并没有为此而满足,而是抓住机会,树立榜样,以优带差。让胆小的学生在优秀生的带动和帮扶下,先在小组内说或同桌互说,然后再面向全班说。总之,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四、课堂上说,课后也要说

语言的发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说,而且在课后也要说,把“说”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学生说多了,自然会理解得透,掌握得牢固。例如,我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中尽量做到少而精,但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论是什么类型的题,做完了一定要说给家长听,并要求家长在作业单上对孩子的“说”给予评价。这样做,便于教师、家长检查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更增加了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提高学生 “说”的质量,需要教师们常抓不懈。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说数学,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说”出口才,“说”出胆量,“说”出本领,更“说”出智慧!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篇12

一、转变教学观念, 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 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 是一种“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必须创设教学中探究的气氛,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恰当的情境创设, 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自主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创设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情境:

1.源于生活生产, 创设探究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 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 在上绪言课的时候,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 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由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由纳米材料的研制联系现代科技、医药的应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 既做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扩大学生的视野, 又强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意识, 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标.

2.通过化学实验, 引发探究情境

问题源于学生、源于实验,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 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而一些新颖、奇特的现象, 更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促使暂时联系的形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调整实验步骤, 改进实验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教材中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除了实验 (6-6) 外, 用紫色石蕊试液分别滴入稀盐酸和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作对比, 说明碳酸使石蕊试液变色而不是二氧化碳的作用.在实验 (10-6) 中, 氢氧化钠溶于水发热, 学生一一触摸耗时多, 改用向盛有少量接近沸腾水的试管里加氢氧化钠固体, 很快看到沸腾现象的方法, 使实验现象显而易见.

3.利用化学史实, 感知探究精神

化学教育给学生以知识, 化学史教育给学生以智慧.课改也强调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要求教学中应该善于创设各种化学史的教育时机,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研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例如, 学生在学习空气时, 其发现史既能创设情境, 又可以学习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设计多种方案, 引导自主探究

学生是教学质量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教师是外因,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条件,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学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求发展.在探究性教学中, 开展化学实验是问题探究的主要途径, 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实验方案, 比较分析各种方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比较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挖掘创造潜能.

四、利用媒体手段, 优化探究教学

媒体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工具, 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 为化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变革,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对课堂教学中一些难以实现的问题, 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性效果, 又能避免化学实验所引起的人身安全、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的产生.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通过一些化学虚拟实验, 为学生提供动手和思考的机会, 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改进实验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运用信息技术的尺度, 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所有的实验.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 篇13

一天,在带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我的胳膊不小心扭了一下,一时间动都不能动。午睡起来后,孩子们仍像往常一样围在我身边,要我帮助做这做那的,但有几个孩子看到我受伤的胳膊,懂事地自己穿起了衣服。过了一会儿,几个平时一直要我穿衣服的孩子,竟然也穿“好”了。虽然,他们的衣服钮扣扣错了,鞋子穿反了,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穿的。我猛然发现,这些事情他们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想做。

那么,我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于是,我便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老师的胳膊不小心弄伤了,医生说要过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好,看来这几天,老师不能帮你们穿衣服了,你们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扣钮扣,好不好?”绝大多数孩子都答应了,但仍有少数几个孩子拿着衣服坐在床沿上一言不发。我知道,他们的确不会自己穿,于是,我一边叫能力强的孩子帮他们一下,一边告诉他们回家后让妈妈教他们,自己也多练习练习,争取早日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孩子们满怀信心地点了点头,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终于全部穿好了衣服,系好了鞋带,扣上了钮扣。望着一张张通红的小脸,我心里感到了―阵欣慰。

经过这件小事,长时间困扰着我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对于如何提高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见解。有的时候,老师做个旁观者,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动手,在实践中学会自强、自立。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

上一篇:对少队辅导员的评价下一篇:史铁生作品_史铁生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