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导论论文

2024-09-03

欧洲文化导论论文(共8篇)

欧洲文化导论论文 篇1

摘要:文艺复兴的兴起既是中世纪黑暗之后的必然后果,也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作为一次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欧洲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文艺复兴背景:

1.宗教因素:中世纪的文明是基督教的文明,一教统治的文明,它对异教的文明是消极的,甚至是敌视的。在思维上是超理性的,它的道德规范是安分守己、容忍谦恭和卑视财富。这些教谕是符合农业社会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的。而这些教谕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同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又急于冲破其思想束缚。

2.阶级因素:资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前提和基础。资本主义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文艺复兴是一个长达三百年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不仅有光辉的艺术,宏伟的建筑,人民的起义,还有连绵的战争,肆虐的黑孔病。如果当时的意大利城市共和国还建筑在中世纪手工业的经济基础上,很难设想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期能取得辉煌的成就。资本主义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文主义者对财富、对自由和民主的歌颂,反映了新生资产阶级的要求和世界观。可以说,正是资本主义引导着文艺复兴发展的方向。

3经济因素:经济方面的因素包括贸易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的快速崛起。由于新的商人阶层的形成,这使商人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商业和贸易依靠的是市场,而市场恰恰是城市经济的中心。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复兴步伐加快,加之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西欧从古典时代继承下来的民主制度,城市自治运动在这时期兴起并得以发展。

二.文艺复兴成就:

1.文学三杰:

①但丁(1265—1321年),是新旧交替时代承上启下的一位作家,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其代表作《神曲》主要描写作者在梦中由罗马诗人维吉尔和他的恋人碧雅特丽丝引导他遍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

②彼特拉克(1304—1374年)他的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了一代诗风,他也是最早搜集、研究古典著作的学者,开创了研究古典文化的新风,他反对经院哲学,猛烈抨击罗马教廷,把它称为“野心狼的寺院”,他对欧洲人文主义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簿伽丘(1313—1375年),其代表作《十日谈》,书中主要暴露了教会神职人员的虚伪、贪婪和淫荡,揭露了贵族的昏聩、卑鄙和残忍,并把批判的锋芒指向罗马教廷,它全力歌颂资产阶级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感官享受和个人主义。2.艺术三杰 :

①达·芬奇(1452—1519年),代表作品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②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著名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代表作品有《大卫像》、《摩西像》。

③拉斐尔(1483—1520年),画有各种圣母像,他笔下的圣母都被塑造成充满母性幸福感的世俗母亲的形象,而不带丝毫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成分,这类画的代表作有《草地上的圣母》、《西斯廷圣母》等。3.自然科学:

①天文学: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②物理学:伽利略通过多次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抛物体和振摆三大定律,使人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他的学生托里拆利经过实验证明了空气压力,发明了水银柱气压计;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发现液体和气体中压力的传播定律;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发现气体压力定律。

三.文艺复兴影响:

以下主要讨论其在思想和现实的影响。首先文艺复给思想在意识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关于人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其次,它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封建制度,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思想的基础。在现实方面,它推动了科学了发展。可以说,没有科学便没有近代的世界,而科学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奠定基础的。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的瑰宝,永放光芒。

欧洲文化导论论文 篇2

当前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社会大众的利益诉求和政治理念的表达方式日趋直接和急切。缓和社会矛盾,凝聚民心,达成共识,实现国家政权的稳定,不但是重大政治任务,而且是重要的文化任务。红色文化,作为新中国政权合法性的文化证明,既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提倡引导,更有赖于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推动。红色文化的实践发展历程表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文化能量和文化智慧,只要党和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就能成为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文化力量。然而,我们观察当前红色文化内部情形,发现在当前社会利益和意识形态大格局中,红色文化内部不同活动群体之间,存在着某种既“合作”又“区别”的关系,一方面党和政府有着对红色文化传统的继承诉求,并开展大量红色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民间广大普通群众对红色文化传统也有着继承的诉求,并自发开展大量红色文化活动,但民间相当部分的这种红色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跟弱势群体追求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现实目标有关。也就是说,民间自发开展的某种红色文化活动,尤其是广场红色文化活动,同政府主导的追求社会稳定的红色文化活动,形成了一种张力。由此上溯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发现由于当时红色文化在中国文化版图中的淡出,导致民间对国家政权是否还是红色政权存在疑问;再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们发现以红卫兵为主体而开展的广泛而激烈的“民间红色文化活动”,表达出当时民众崇拜偶像的情感。进而上溯至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发现人民群众用各种美好的文化方式歌颂新中国和新生活,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开展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大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红色文化活动与国家政权稳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经过了一个什么样的历程?今后应如何走下去?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处理的文化和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仅可以从文化的意义上解决红色文化的内部结构、历史传承和未来走向问题,还可以从政治的意义上解决新中国民间红色文化活动与国家政权稳定的关系问题,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反之,则可能影响国家文化战略布局。我们应该高度重视。

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因为这是一个党和政府及学者尚未系统深入地开展专门研究的课题,所以理论界目前能提供的直接的参考资料比较少,但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党政工作者和学者对红色文化的各种论述而间接获得一定的参考意见。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到对外要防止敌对势力文化渗透,对内要加强文化凝聚力,这实际上说明了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创造条件使民间红色文化活动同政权稳定相适应。党内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不少高级干部和学者也强调指出,弘扬红色文化传统,讲到底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共产党建党的宗旨,能够造福天下老百姓。有人认为,中国政府和民间对红色文化传统的重视,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必然会出现的文化现象,事关中国社会稳定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还有人认为,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应大力加强建设;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推进红色文化创新,创造性地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切实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教育功效。这些提法,大多数并不直接涉及民间红色文化活动与国家政权稳定关系,但我们仍可从中寻找到有益启示。

关于民间红色文化活动与国家政权稳定关系研究的更直接更丰富的资料,应该到“民间”尤其是网络上去寻找。网络上有大量各地民间红色文化活动的报道及评论(例如相关网络文章的跟帖),特别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网站和红色网站,开辟了专门的民间红色文化活动报道和评论专栏,引起民间社会的极大反响,成为聚集民间红色人士人气的舆论阵地。这些民间红色文化活动一般具有群众性、自发性、自觉性、与政治经济诉求密切相关的特点,它们是群众自发地自觉地参与的,没有官方组织,少则数人,多则上万人,座谈会、茶话会、聚餐会、唱红歌、跳红舞、喊红色口号、印刷红色读物、散发红色传单、发表红色演讲、组织红色文艺汇演、进行意识形态论战等,是这些民间红色文化活动的基本形式。而配合这些民间红色文化运动的评论,其有思想价值者,或者长篇大论,具有学术性,或者三言两语,直截了当。这些评论虽然思考深度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大体上都指向这么一个令人思考的结论:遍及全国各地开展起来的民间红色文化活动,反映了广大普通民众的政治信念和利益追求,如果党和政府能够充分利用好,引导好,则不仅能够倾听人民呼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人民群众中蕴含的无穷智慧和活力,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民众的和谐。这里蕴含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和谐稳定思想、追求中国梦的愿景,去加以指导,使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服务。近年来网络上评论得比较多的几个例子可作证明。北京、常州、深圳等地民间自发组织的红歌会,开展大量民间红色文化活动,政府举办重要文化活动时,邀请红歌会参与,主流媒体正面报道,官民关系良好,各尽所能维护社会和谐;但在洛阳等地,民众举行红色文化集会时造成了某种冲突。从深层看,这些网络言论表达着民间红色文化力量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的某种关系。总而言之,这些事件及其网络评论为我们研究民间红色文化活动与国家政权稳定关系提供了直接而丰富的材料。

3. 研究目标

主要目标是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红色文化活动与国家政权稳定的关系。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大力开展红色文化研究,重新审视红色文化传统,正当其时。而研究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民间红色文化与国家政权稳定的关系史,从中寻找治国安邦的文化方略,可以成为此方面研究的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视角,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化价值和政治作用。

4. 主要内容

深入全面地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红色文化活动与国家政权稳定的关系,梳理其历史演进过程,分析其当前情状,评估其在当前中国文化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解析其内部结构、历史传承和未来走向,从中寻找社会管理启示,为国家文化战略布局和国家文化治理提供参考意见。大体包括如下各方面内容。

欧洲文化摇篮 篇3

不久,其他的新兴商业港口城市如马赛、利物浦、汉堡、安特卫普、里斯本等地的咖啡馆像雨后春笋般建了起来,在短短的数十年内,从奥斯曼帝国创办的带有土其耳风格的简陋的咖啡馆,很快发展成为高雅舒适、铺着地毯和悬挂着水晶吊灯纯欧洲式咖啡馆。接着它就成了新兴的中产阶级聚集的中心。

咖啡馆使原来上层社会封闭的沙龙生活走上了街头,在许多城市,它曾是欧洲市民可以自由聚会的公共社交场所,人们在这里看报、辩论、玩牌、打桌球、听音乐、组建各种社会团体。它成了雄心勃勃的共和党人的政治沙龙,启蒙主义信徒传播激进思想和文化上的“芬尼大学”,自由报界新闻来源的俱乐部,诗人、文学家和艺术家相会的乐土。

到了18世纪初期,仅在伦敦一地,就有近3000家咖啡馆,许多政客把咖啡馆看做是宣传他们观点的好地方,这就为日后欧洲很多国家的多党政治奠定了基础。席卷欧洲各大城市的共和革命的狂热浪潮,不少也是从咖啡馆开始的,从崇尚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卢梭、伏尔泰和鼓吹暴力和极端主义的法国大革命先驱雅各宾党人,都有自己固定聚会的咖啡馆。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拥有广泛影响的“政治咖啡馆”,都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扮演了作为民主政治前身的“大众议会”的角色。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以批判风格著称的作家巴尔扎克,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先锋派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卡夫卡、勋伯格、毕加索、布莱希特,直至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等一连串大人物,都与咖啡桌有着不解之缘,也就是这些不朽的大知识分子谱写了咖啡桌上的欧洲文化发展史。

巴黎和维也纳的“咖啡馆作家”,几乎在咖啡馆度过了他们的整个文学生涯。当时的作家大都生活拮据,家中没有一间可供写作的书房,所以把咖啡馆当作了办公室,每天以固定的时间在咖啡馆内进行写作活动,和同行们相聚讨论文学、哲学、音乐和文艺批评等,同时也展开激烈的不同政治观点的辩论。此外,他们还跟常来咖啡馆的出版商和报刊的编辑洽谈稿约和合同。巴尔扎克说:“咖啡馆是作家的生活中心和文学基地,也是最能激发创作灵感的地方,一踏出咖啡馆,我的灵感也会随之而去。”18世纪不少欧洲文坛上的名篇巨著,并不是在紧闭的书房里,而是长年累月在文友汇集的咖啡桌上写成的。他们几乎总是在午夜关门时自己把椅子放到桌子上去的最后一批客人,有时还结群再去一个关门较晚的咖啡馆,直到第二天清晨早报上市后才慢慢回家。

巴黎的许多小咖啡馆都在行人道上设摊以招徕顾客。巴黎有不少街道都有两层行人道,外行人道和内行人道,中间是一条种满花草的供行人休憩的绿化地带。外行人道供人走,咖啡馆只要按月向市政当局交纳一笔租金,就可占用门口的一块内行人道,让顾客坐在大伞下喝咖啡,变成了巴黎市民休憩和交际场所。

对那些咖啡馆的常客来讲,到咖啡馆去不仅是为了喝咖啡,而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场所,各种不同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都有自己的特定咖啡馆,如“绅士咖啡馆”、“画家咖啡馆”、“记者咖啡馆”、“大学生咖啡馆”、“议员咖啡馆”、“工人咖啡馆”和“演员咖啡馆”等,各种不同政治色彩团体的咖啡馆,例如在英国,拥护保守党的咖啡馆就有上百家之多。

法国人有一种传统说法,要人换一个咖啡馆也许要比使人换一种宗教信仰还要难。法国人不仅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咖啡馆,连来咖啡馆的时间和坐在哪张咖啡桌上的习惯也是固定不变的。这当然和咖啡馆老板的“公关手段”也有一定的关系。顾客一进门,不用打招呼,熟知自己常客脾气和嗜好的老侍应生就会端来他最喜欢喝的那种咖啡,配上一盘特色点心,甚至还会随手带来他最爱看的报刊,这就是一个正宗咖啡馆的特色。

《企业文化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4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代码:04001103 2.课程类别:公共素质课 3.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

32理论学时:32

实践学时:0 学分:2

4.适用专业:学院各专业 5.课程接续关系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无

6.编订日期:2010年3月10日 7.修订日期:2010年7月19日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企业文化导论》是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自主开发的、针对全院各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建设,是在原“国学与企业文化”课程基础上重新设置改革而来的,从10级学生开始正常授课,集中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

本课程的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通过对企业文化基本知识的介绍,加强在校

大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特别是熟悉和了解海航企业文化,懂得如何融入企业文化,从而为学生毕业后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自觉发挥自己的才能打好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企业文化的内容与构成要素等; 2)海航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3)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2.能力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思想目标:

1)培养学生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维护企业形象的意识,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四、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1.第一章 企业文化概述,建议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文化的定义

2)文化的分类

3)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4)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第二节: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的含义 2)企业文化的功能 3)企业文化的内容与结构 4)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原则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学习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2.第二章 企业价值观,建议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价值观概述 1)企业价值观的定义 2)企业价值观的形成 3)企业价值观的地位 4)企业价值观的发展 第二节:企业价值观的塑造 1)企业价值观的作用 2)企业价值观的塑造

3)企业价值观与企业发展——以海航发展为例

4)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价值观的内涵、作用和发展,认识企业价值观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在工作岗位上自觉践行企业价值观。

3.第三章 企业物质文化,建议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物质文化概述 1)企业物质文化的含义 2)企业物质文化的功能 3)企业物质文化要素 第二节:企业物质文化内容 1)企业标识

2)企业环境和建筑物 3)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4)企业物质文化建设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企业物质文化基本知识,识别不同物质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了解企业物质文化构建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4.第四章 企业行为文化,建议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行为文化概述 1)企业行为文化的含义

2)企业行为文化功能 3)企业行为文化的内容 第二节:企业行为文化建设 1)企业人的行为 2)企业人际关系 3)企业行为文化建设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企业行为文化的丰富内涵,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深刻理解企业行为文化中的职业道德,掌握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5.第五章 企业制度文化,建议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制度文化概述 1)企业制度文化的概念 2)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 3)企业制度文化的作用 第二节: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1)以人为本的理念

2)制度建设同精神文化的一致性 3)制度的调整、变革

4)制度文化不是企业文化全部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企业制度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解企业制度文化的重要作用,掌握企业制度

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6.第六章 企业精神文化,建议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精神文化概述 1)企业精神的内涵; 2)企业精神文化的内容; 3)企业精神文化的作用。第二节:企业精神文化建设。1)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 2)培育参与、协作、奉献的企业精神 3)打造企业的个性企业文化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企业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深刻理解企业精神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掌握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7.第七章 海航集团企业文化,建议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诚信 业绩 创新

1)诚信的内涵、特征、作用、海航的诚信理念 2)业绩的内涵、特征、作用、与诚信的关系 3)创新的内涵、特征、表现形式、作用 第二节:精进人生 1)“内明外用”的学养

2)做人与做事

世事与人生 3)以德平天下人心

4)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管理干部 5)生有所立 死有所归 6)有益身心书常读

第三节:海航集团员工守则。1)指导思想 2)文化体系 3)行为操守 4)仪程仪规 5)组织实施 6)其他事项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海航企业文化,海航理念,为海航两个世界级目标而努力学习。8.第八章 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创新,建议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文化的塑造 1)企业文化塑造的目的 2)企业文化塑造的基本步骤 3)海航企业文化的塑造 第二节: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 1)企业文化的创新

认同

2)企业文化创新的价值 3)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企业文化比较

民生、松下、大庆、索尼、IBM文化。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如何塑造企业文化,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和实践意义,掌握企业文化塑造和创新的基本方法,了解不同企业文化的特点。

五、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试

六、建议使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海航内部资料: 2008年9月版。参考书:

1)张仁德、霍洪喜.企业文化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2)谭伟东.公司文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3月第二版

3)庄培章.现代企业文化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修订版

4)应焕红.公司文化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 5)余易、老木.企业文化新绿.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6)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9月第二

7)刘光明.著名企业文化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9月第二版

七、说明 修订说明:

1.本课程教学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

欧洲文化导论论文 篇5

注:09年最新复习指导中央电大未曾公布,这里转载08年的以资参考。

《中国文化导论》考试说明

目前,中央电大正在积极全面推进考试改革工作,为此,我们对《传统文化导论》的考试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考试时间由原来的120分钟改为90分钟。

二、试卷分量和原来相比减少了。

三、试卷题型有以下三种:

1、单项选择题,2、填空题,3、简述题。

四、试卷各题要求与分值分配:

(一)单项选择题: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写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小题,计20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计20分。

(三)简述题:每题15分,共4题,计60分。

五、试卷题目范围全部属于课程教学大纲里的内容。

六、考试方式为闭卷。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的2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分的80%。总成绩60分为及格。

七、必要的说明:

《传统文化导论》课程主要依据历史线索,学习由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现代的文化状况。就教学目的及任务而言,是要使学员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并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在学习中扩展思维空间、增强感受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试卷涉及的内容最主要的是文化基础知识,包括最有影响的典籍,文化名家,重要文化思想与重要文化现象。

在考试答题时,要注意思路清晰,语言流畅,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对问题进行阐述说明时要充分具体,全面周到。

本课程的网上课堂里有复习题,请注意练习掌握。

传统文化导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

A

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

B

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

C

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

D

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 “恕”的本意是指()

A

原谅别人的过失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严格地要求自己

D

严格地要求别人

3.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

A

B 仁

C

博爱

D 兼爱

4.儒家从一开始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了人生的最佳道路是()

A

吾日三省吾身

B 学而优则仕

C

自强不息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A

B 道

C

君子

D 仁

6.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A

仁、礼

B 无为

C

兼爱

D

法、术、势

7.关于八卦的起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是()

A

《河图》所出的形状

B

上古时期结绳改书契时留下遗迹

C

是一种生殖崇拜

D

是一种占卜的方法

8.下列诸子人物中,不是军事家的是()

A

吴起

B

孙武

C

苏秦

D

孙膑

9.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

A

B

西汉

C

东汉

D

10.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

A

《诗经》

B

《春秋左氏传》

C

《史记》

D

《庄子》

11.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思想,并将之视为最高范畴。

A

天理

B

天命

C

天人感应

D

天人合一

12.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

A

古代只有琴这样一种乐器

B

古代帝王对琴有特别的喜爱

C

琴作为原始图腾代表着上天的意志

D

自古以来,乐教即被视为至神至妙的统治术,而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13.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

A

魏源

B

冯桂芬

C 孙中山

D

郑观应

14.“心性本觉”是()佛教的思想

A

印度

B

西藏

C

中国

D

南亚

15.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

A

东北亚文化圈

B

中原亚文化圈

C

南方亚文化圈

D

西北亚文化圈

16.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正确的是()

A

封建社会里清官是一种普遍现象

B

封建社会里清官是压迫者的心愿

C

封建法制不健全

D

封建法制十分健全

17.自然山水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

A

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山水本身的秀丽

C

热爱祖国的情结

D

没有必然的联系,山水人文气息是近现代人加入的。

18.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

A

在善地停止下来

B

停下来即是至善

C

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D

到了至善之境就停止下来

19.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A

先秦时期

B

秦汉之际

C

西汉时期

D

两汉之际

20.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

A

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

B

唐代的“安史之乱”

C

永嘉之乱

D

靖康之难

21.古老的仙文化在后来跟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究其源头,却可从多个方面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下面所列,不正确的是()

A

先秦时期神仙之说就已广泛流行

B

仙文化与原始天文学有关

C

仙文化表现出万物有灵的思维,是道教所不具备的。

D

仙文化中有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的迹象,跟先秦道家学说很不一样。

22.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

A

远避于深山老林与世隔绝

B

出仕朝廷随波逐流

C

身在市朝却保持着隐退的情怀

D

因为隐居而出大名

23.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是()

A

苏轼

B

林逋

C

陆游

D

辛弃疾

24.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就开始的。

A

先秦

B

C

西汉

D

东汉

25.从本源上讲,炼丹是()的思想

A

道家

B

道教

C

神仙家

D

佛教

26.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六家之中,对后世影响甚巨的是()

A

儒、墨、道、法

B

儒、墨、道、名

C

儒、道、法、阴阳

D

儒、道、墨、阴阳

2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

A 太宗对道教的崇奉

B

科举制的实施

C 武则天的圆融三教

D 韩愈的排佛

28.佛教在中国民间流行起来的时间是()

A

两汉之际

B

魏晋时期

C

东汉末年

29.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

A 敦煌

B 洛阳

C 河北

D 长安

30.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

A 唱

B 念

C 做

D 打

31.明代市民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

A

唐诗

B

宋词

C

元曲

D

32.关于我国古代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历朝统治者都建立了健全的法制

B

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封建法律只针对百姓而不对官吏

D

封建法制是相当严密的,只是与现在相比显得落后了。

D

隋唐时期

宋元话本 5

33.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以示与汉学区别。

A

理学

B

道学

C

考据学

D

宋学

34.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以示与汉学区别。

A

理学

B

道学

C

考据学

D

宋学

35.最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

A.郑关应

B.冯桂芬

C.薛福成 D.魏源

36.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

A

邹容的《革命军》

B

陈天华的《猛回头》

C

陈天华的《警世钟》

D

陈独秀的《新青年》

37.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

A

民主与博爱

B 和平与民主

C

民主与科学

D

自然与科学

二、填空题

1.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

2.“自强不息”一语出自。

3.“礼”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作为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指

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指。

4.古代中国对人的区别,主要有两大类,即君子和小人。如果在面对现实时取

就被视为君子;否则,如果取以私欲为重,就被视为小人。

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君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基础,就在于“君”背后有一个巨大的不可抗拒的。

6.汉代对先秦儒学进行全面清理与升华的人是。

7.秦汉时期对外文化非常发达,除张骞出使外,另一重要事件是

率众出海东渡。

8.古代的中庸之道,从消极的方面看,它扼杀了

,但另一方面,它又维护了传统的,在封建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尽管在后来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也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9.魏晋时期,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导致了

的出现。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的融合;其二是

的融合。

11.佛教把一切现实世界中引发人内心欲望的东西,都称为。

12.唐代儒学复兴最初是以

的形态和

的形式出现。

13.针对不断涌来且表现出高势能文化特性的西学,明代的科学家在经过深入思索之后提出了

的命题。

14.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

15.剑文化原本跟侠文化的关系不大,但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趋势,第一种就是跟侠文化结合起来,第二种就是跟

结合起来。

16.禅宗宗旨主要有两点,即单刀直入、。

17.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是

。它对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都有极大的影响。

18.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有僧侣的士大夫化倾向,也有士大夫的僧侣化倾向,其中士大夫僧侣化常被称之为。

19.如果说琴是沟通天人的工具的话,那么,棋就是

彼此沟通的工具了。

20.中国书法所负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形象思维和。

21.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融合道教的太极理论,配置出太极生化万物之图,还专门写下了《

》来阐述其思想。

22.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改革,都会受到保守派的极力阻挠,作为其依据的,就是所谓祖宗家法前所未有,与所传之

相悖不能相容。

23.“安土重迁”意即安于故土,不轻易搬迁的意思,作为中华文化一种重要的特色,它体现出来的是

、的特征。

24.宋代理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其开创期的代表人物是、邵雍,发展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25.宋学的理论体系是以

作为宇宙最高本体和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

26.宋代理学家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必须经过由内圣达于外王的过程,他们一般将这个过程分为修身、齐家、、等几个步骤。

27.明代朱载堉用“新法密律”建立起科学的,其科学性至今仍得到肯定。

28.明代市民文化的发达,为我国

作了准备。

29.明代以来,人文的潜流不断壮大,思想家

将“国家”与“天下”区别开来,以前者为一家一姓的封建王朝,以后者为万民共有之天下,这种思想到清末由梁启超概括为

八个字。

30.清代商业经济已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有些士子亲自投身于商业大潮之中。这些人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特殊的一类阶层,即

阶层。

31.统一的清王朝为了对四周少数民族实施有效统治,创造性地在中央设立了。

32.名士跟隐士不同,名士虽也视

为人生第一要义,但仍心存兼济之志,其价值观显然与隐士不同。

33.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具有地域特性之外,还形成了独特了文化群体,从某种程度上。

34.在清末思想启蒙运动中,提出了“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深刻命题,他翻译的《天演论》中,阐述了

的进化论思想。

讲,茶正体现着

的审美情趣。

35.中国人办报始于林则徐组织人员编译的。

36.作为近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除梁启超、张君劢师徒二人外,还有熊十力、、冯友兰等人。

37.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它们是:首先表现出从物质文化方面接纳西学,即洋务运动;失败后,又开始从

方面接受西学,即戊戌变法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之后,才转到

上,于是掀起了狂飙突进式的“五•四运动”。

38.西方的“博爱”可以说是先秦

思想的最好对译,它还脱去了西方“博爱”的宗教色彩。

39.爱国的表现有多种多样,首先表现在天下为公,其次表现在,再次,表现在,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

40.“五•四”运动时喊出的 口号,为几千年封建文化鸣响了丧钟。

41.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仅要

,更重要的任务是还要促其前进,使之。

42.是官商知识分子对西学入侵理性应对,太平天国和

则是贫民百姓对西学入侵的应对。

43.从文化学的角度透视毛泽东思想,它有两个来源,一是进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是。

三、简述题

1.简述文化原典对现代的影响。

2.简述西周时期神本文化转向人本文化的表现。

3.简述春秋时期士的崛起有哪些原因。

4.简述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及其基本特点。

5.简述秦汉时期出现中华文化大一统局面的原因。

6.简述“百家”学派共同的文化特征。

7.简述古代中国文化南移的过程。

8.简述董仲舒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9.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10.简述魏晋时代“人性的自觉”的文化特征。

11.简述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12.简述唐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13.简述唐文化开放性的意义。

14.简述南宋文化中心南移的表现。

15.简述宋代理学的发展过程。

16.简述宋代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7.简述宋型文化的特点。

18.简述宋型文化的现代影响。

19.简述明代知识分子对西学传入的几种不同态度。

20.简述明代封建专制主义走向极端的表现。

21.简述明代市民文化发达的主要表现。

22.简述新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23.简述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欧洲文化导论论文 篇6

一、问题之提出:

何谓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包含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态和信仰习俗,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当前一些强国(主要是美国)的文化正在深刻的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

维护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民族最关切的问题。如何能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既吸收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自己的独立性?

二、历史之回顾

(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1840鸦片战争;1861年洋务运动;1894甲午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1898戊戌变法,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最后失败。

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但是被袁世凯窃国。

1919新文化运动,检讨我们深层次的思想意识,针对儒家的宗法、血缘、封建制度进行批判。但同时,梁启超等人游历一战后的欧洲,通过对比与反思,掀起一个国学热。不过整体上还是西化的方向。

(二)西化浪潮的下的三种主张

19世纪30年代以来,存有:复古派,折中派,西洋派。

(三)《中国文化本位建设宣言》,1935年王新命等10位教授联合发表。

“在文化的领域里去展望,现在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而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没有了中国人。”

“中国是既要有自我的认识,也要有世界的眼光,既要有不闭关自守的肚量,也要有不盲目模仿的决心。”

“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58年新儒家张君劢、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联合发表。

《甲申文化宣言》,2004年9月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文化名人联合发起。

(四)现当代的国学热

三、关键理念之分析

现代化是否等于西方化?

现代化是否一定与传统相对立?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在哪里?

四、结论之获得

(一)内忧外患的中国文化

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龚自珍

(二)传统是现代化取之不尽的源泉

走向现代化的动力根植于传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寻根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的保护。那么,如何才是保护文化遗产?要克服我们对传统的先入为主的狭隘偏见。

(三)重点在于树立文化的主体意识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

欧洲文化导论论文 篇7

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的创业投资事业在美国的带动下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已成为继美国之后又一创业投资和高科技企业集中的全球领导地区。本文主要以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等五个经济相对发达且创业投资业比较繁荣的欧洲国家的创新和创业文化培育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

1 创新文化培育措施总览

我们可以将欧洲国家创新文化培育措施的数量归纳如表一所示。从表一可以看出,欧洲国家创新文化培育措施包括:教育和培训、鼓励人才流动、提高公众意识、创新管理政策、创新集群的培育等方面。

2 创新文化培育具体措施

2.1 教育和培训

在创新文化的培育方面,欧洲国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建设:

一是在教育与培训政策方面:教育、培训和研究被认为是创新的源泉和保持创新的根本手段,因而欧洲各国对教育和培训都非常重视,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建立完善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如比利时的终生学习计划、德国的学习社区计划、荷兰的培训促进计划、英国的科学与工程大使计划等。

注:本文数据除标明外均来源于http://trendchart.cordis.lu/Datasheets.

二是在提高公众创新意识方面:只有当创新能够被社会所承认时,它才能不断发展并得到普及。因此欧洲各国注重提高公众意识,鼓励大众接受科学与技术,并刺激消费者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具体政策见表二。

三是在促进企业组织与管理的创新方面:创新首先是企业的责任,管理的变化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之一。尤其在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咨询机构提供的相关培训及咨询信息,从而影响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对新的综合管理实践经验的吸收能力。因此,外部支持对小企业来说尤为必要。上述欧洲五国促进企业内部组织与管理创新的措施非常广泛,包括:(1)促进企业能力的提高,适应市场、技术、相关设计方法、产品、组织的变化;(2)增强企业对技术的吸收能力,并掌握技术秘诀;(3)建立现代化结构与组织,重新确定组织方法、角色及任务;(4)开发人力资本(企业内部培训);(5)提供技术、商业和管理咨询服务等。

2.2 政策制定

在比利时,对创新与研发的监督和分析是由联邦及地方政府分担的。在该国联邦层面,联邦科学、技术和文化事务办公室负责合计数据,而地方通过对企业研发和CIS的调查来收集数据。在一些地区,存在大量的机构支持创新政策的制定,但更普遍的是对科学与技术政策的支持。弗拉芒科学与技术评估协会(VIWAT)作为弗拉芒国会的一部分,其任务是为地区研发提供年度分析,同时它还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作出评论,并提交国会。此外,瓦隆地区在1998—2000年间执行了地区创新战略计划,这些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力支持。德国对创新政策的支持来源于多个渠道:第一,在部级或者是单个计划内设有专家小组支持政策的制定。第二,与创新相关的研究。如德国的技术创新表现年度报告由政策评论、指示器报告和大量的主题研究报告构成。第三,大量的专题研究报告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几个统筹机构确保信息在不同创新政策者之间流动,如创新与技术政策委员会、科学委员会等。法国对创新政策制定者最重要的支持政策是创新记分板。为了提高广大公众及公众管理者的意识,经济、财政与工业部建立了创新记分板,每年更新两次,在每年3月和9月公布。除了创新记分板外,各种年报和工业统计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支持。荷兰则建立了科学、技术与信息政策委员会(CWTI),为政策制定者提出相关建议。2001年,英国政府出版了科学与创新战略,其中一个主要目的便是为了促进部门之间战略决策者的统筹协调。

2.3 促进创新集群与合作

创新政策是一项水平方向的活动,它涉及诸多领域政策制定者,包括研究、教育、行业和企业等。欧盟很多国家都在努力从整体角度来看待创新政策,必要时将不同部门聚集并创建新的单一组织。在鼓励公司之间、公司与学术研究机构之间、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合作的众多机制中,集群政策最为流行。在比利时的创新政策中,集群支持的重要性日益增加。1997年,佛兰德地区推出了集群计划,其目的是支持企业与研究中心的网络建设,以促进普通的研发、产品开发和培训等。1999年,在佛兰德国会创新法案中,集群的概念由“佛兰德合作创新网络”(VIS)的概念所取代。2001年,佛兰德科技创新协会制定了第一个VIS计划———创新竞争风险,取代了原来的集群政策。瓦隆地区也制定了集群政策。如horizon欧洲,对于欧盟支持的研发项目,政府提供津贴以便加强企业和研究中心的国际合作。德国也非常重视集群政策的完善。早在1954年,在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推出的IGF联合工业研究促进计划中就涉及对创新集群与合作的促进。1997年欧洲创新行动计划实施后,德国的创新计划更加强调地方与部门的集群策略,各种计划不断推出,如EX-IST计划、学习领域计划、地方增长支柱创新计划等。2002年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又推出了新的NEMO计划来加强东德中小企业的创新网络管理。这些计划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鼓励地方和特定部门公会(至少有一个小组)的建立,以便制定联合创新战略。显然,这些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地方范围内各部门间的集合(如慕尼黑的生物技术)。1999年的法国法律强调了加强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之间合作的必要性。法国的管理部门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来促进创新合作与集群。例如,国家研究部建立了国家技术研究中心(CNFR),其目标是将政府研究图书馆和大型的私人研究中心聚集起来,以加强技术研究活动的合作。1999年,建立了地方孵化组织,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公会组织的交互式模型,大学和公共机构可以更好地促进创业公司的建立。1998年建立的主题研究与创新网络,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共研究与企业间的联系,鼓励创新(产品、服务、过程)。在荷兰,集群政策非常重要。2001年5月,荷兰经济事务部出台了技术合作计划,拨款6800万欧元来支持研究与开发领域的技术合作。该计划合并了以前的三项政策,使得对技术合作的支持政策更加明朗。该项新的计划包括两部分:一是总的概括(包括所有技术领域),二是特定部分———与欧洲之外的国际化合作,如美国、日本或新加坡,同时还包括与新兴国家的合作(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南非或印第安)以及与沿海地区的合作等。英国最高水平的集群政策指导委员会,由科学部长、地方政府、小企业服务局、私人部门、学术界、英国劳工联合会等领导组成,他们的任务是研究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英国工贸部早期的支持研究为此项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外,英国地方发展机构制定创新战略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集群的发展,包括科技园与企业孵化器的建立。实现这些目标的资金可由地方创新基金获得。

3 对我国创新政策及创业投资体系发展的一些建议

3.1 创新文化的培育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国家在培育创新文化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创新文化的培育对于创新体系的建设承担基础性的作用。只有让全社会树立创新的意识,创新活动才能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得以开展。在培育创新文化方面,上述欧洲国家大多着力培养公众意识,我国可以利用各种与创新相关的组织,如各种科学基金会、科学研究组织开展广泛的普及性活动,推进整个社会,尤其是青年的创新意识培养。

其次,各科研部门和机构应广泛开展各种有关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术的推广活动,切实从技术层面培育较为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培育创新文化方面还要着力培育一批创新组织。这些组织应广泛分布在各类型企业和科研机构中,并且需要建立相应的桥梁促进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融合,发挥集群优势。

3.2 创新的政策框架的完善

(1)鼓励竞争。竞争是创新的驱动力之一。从欧洲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些国家大多通过反垄断、开发并解放市场等政策来改善竞争环境。此外还包括那些不影响竞争的确保技术转移和专利开发的措施。比如,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制定了市场自由化及非管制方案,联邦政府希望借助此方案来提高国有企业产品及服务的市场竞争性。事实上,该项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无线电通讯行业的价格水平大幅下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新的企业。

(2)加强知识与工业产权保护。知识与工业产权保护对于鼓励创新,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激励创新的要求。在这方面,主要应完善的工作包括:首先,要提高公众专利意识。这是建立产权和专利保护体系的基础。其次,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这是建立产权保护的根本保证。最后,要建立执法体系。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建立完善的体系,产权保护体系才能真正保护创新者的成果,才能激励创新者的持续创新动力。

4 结束语

我国的创新活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明显,但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应尽快在培育创新文化、健全创新机制、建立创新政策框架体系、完善投融资和经济激励等方面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让创新真正成为企业、行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摘要:创新文化体系对于培育创新活动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欧洲国家的技术创新,特别是其创新文化的培育长期走在全球前列。本文对部分创业投资业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在创新文化培育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创新文化的培育以及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创新文化,欧洲国家,培育

参考文献

[1]刘健均.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税收政策评述[J].证券市场导报,2007,(4).

[2]卢伟航.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机制[J].南方经济,2004,(1).

[3]梁平,兰建勇.风险投资业的政府角色分析及国外经验[J].经济纵横,2005,(2).

[4]凌春华,沈静.我国风险投资供给体系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4).

[5]程静.外国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政策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0,(1).

蒙斯,欧洲文化之都 篇8

每年,欧盟委员会都会遴选两座欧洲城市作为年度“欧洲文化之都”,成功入选的城市将在1年的时间里展示本市或本地区具有象征性的文化遗产,以及在文化领域中所取得的创新成果。

整个2015年,蒙斯将举办数十场大型展览,以及上百场戏剧、音乐、文学、时尚等各种类型的大型文化活动。其中包括为曾经居住在蒙斯的画家梵高、音乐家拉索、诗人魏尔兰和圣乔治这4位艺术家举办特别展览。首先登场的是1月23日在蒙斯美术馆蒙斯开幕的“梵高在博里纳日”梵高作品展。对于梵高来说蒙斯有着特殊的意义,正是在这里,他完成了从牧师到画家的转变。

Exhibition at a Glance

Shake! teamLab未来公园/2014年11月29日—2015年3月1日/东京科学未来馆/teamLab是日本的数字艺术家团体,此次其与东京科学未来馆合作,制作了一场多媒体的创意展出,打破艺术、技术、玩耍和学习的界限,让孩子在游戏和玩耍的同时,发现科学技术以及艺术的本质。

萨金特给艺术家和朋友们的画像/2月12日—5月25日/伦敦国家肖像馆/约翰·辛格·萨金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肖像画家。这个展览展出的超过70幅肖像创作于萨金特在伦敦、巴黎和波士顿的时光,以及他在意大利和英国乡村的旅行。他的作品很少是受雇而画,因此他的创作比那些正式肖像画更具亲密感和试验性。

上一篇:整顿作风、提升效能、服务发展的规定下一篇:拍卖成交确认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