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蝶恋花》诗词赏析

2024-09-11

李清照《蝶恋花》诗词赏析(共10篇)

李清照《蝶恋花》诗词赏析 篇1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这首词建炎三年上巳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所述,赵明诚建炎三年己酉春三月罢建康守,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当涂),五月至池阳(贵池),又被旨知湖州,遂驻家池阳。六月,独驰马赴建康陛辞,冒大暑感疾,七月于建康病危,八月卒。卒前,李清照急返建康看视,已不可救。葬毕明诚,金兵已迫建康,清照携带图书逃出,终生未再至建康,亦不可能在他处召亲族。故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上巳无疑。上片首韵“永夜恹恹欢意少”,采用一起入情、开门见山的手法。南渡以后,政局动荡,金兵不断攻迫,忧国伤时的激越情绪,使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词人此时心情不愉,入手即表明此意。次韵“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长安”代指汴京。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屈原在《哀郢》中惊呼:“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返之何时”,同样沉痛。结拍“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和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诗:“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样沉郁苍凉,感慨万端。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今年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今年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宜相照”的“宜”字,作“本来应该”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建康是当时“行在”,皇帝临时驻跸之地,又是军事重镇,可是高宗却不接纳宗泽、李纲、岳飞的誓师北伐主张,不但不能收复失土。连建康也危在旦夕了。

过片点题:“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日,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这两韵,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所以煞拍着意勾勒:“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里把“花”拟人化。两句有几层的意思。清照有一首《菩萨蛮》云:“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词意与“醉里插花”同。

“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这一层词意,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国将沦亡。《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令词,这一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

李清照《蝶恋花》诗词赏析 篇2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 (上) 】的课外背诵篇目里选录了李清照的这一首词。在九月这夏末秋初的季节里, 它犹如一缕甜美清新的风, 带着溪畔暮色中荷花的清香, 带着词人盈盈的笑脸、浓浓的游兴、淡淡的醉意扑面而来, 让人不由得悠悠然、醺醺然, 恍惚间, 夏日的酷暑已经消尽……

对于刚刚踏进初中校门的学生来说, 这样的一首词是容易理解的:它的篇幅短小、语言又明白如话, 情感健康清新。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的内容:“常记溪亭日暮”——首句给我们传达了几个明显的信息:词人叙述的是一件已经过去的事, 但这件并不久远的往事却让词人难以忘怀;接着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地点——溪边的亭子, 时间——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可以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她为什么会“沉醉”她是不是在这里从日出一直呆到日落是不是酒意正浓, 还是被如画的美景所陶醉, 因而流连忘返都有可能, 更可能的是二者兼而有之, 要知道, 有酒才有兴、有酒才有诗, 饮酒赋诗, 流连于山水之间正是古时的文人墨客最喜欢也最向往的生活。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一句名言“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来表达女词人此时的情绪。在这美酒美景的熏陶下, 她“醉”了, 醉得忘了来时的路。“兴尽晚回舟”, 言“兴尽”, 其实意犹未尽, 可是暮色苍茫, 天色已晚, 总归是要回去了, 于是乘船而返。却又“误入藕花深处”——一个“误”字用得极妙, 前文“日暮”、“沉醉”、“不知”的着力铺垫至此有了精彩的回应, 我们也似乎更加清晰地看到, 令女词人欣赏陶醉到日暮时分都不忍离去的美景:是那清可见底的溪水, 环绕着水中的一座凉亭, 盛夏的水面上, 高大的荷叶重重叠叠, 迎风飘举, 一朵朵娇艳的荷花亭亭玉立, 风姿绰约;又有清风送爽、薄酒添醉, 此情此景, 怎不让人迷恋、怎不让人忘返水道回环曲折, 荷叶密密层层, 穿梭的小舟、双桨激起的水花惊动了在这静谧的美景里自在栖息的鸟儿, “一滩鸥鹭”打破了这暮色中的宁静, 使画面有了更加灵动的色彩。——全词就在鸥鹭的飞翔中戛然而止。

在对词作内容的鉴赏中,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对诗词中的“美”有所感悟, 以及对诗歌“意象”有初步领会。在这首词中, 出现了溪亭、日暮、舟、藕花深处、鸥鹭等等意象, 给我们营造的是一种清新优美、淡雅怡人的意境 。我们要知道, 在唐诗宋词的传统里, 象“亭”、“日暮”等意象, 通常都传递着一种离别和感伤的情绪。李白的《菩萨蛮》里有“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的句子, 写尽思念离愁;柳永的《雨霖铃》里更有“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的哀怨缠绵;柳宗元的《风雪夜归人》“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也是一派冷清萧瑟的景象。可是在李清照这首词里, 我们却没有丝毫的忧郁愁绪, 这是因为女词人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然美景、闲适生活的喜爱和愉悦之感。而在她精心选择的意象群里, “溪亭”和“日暮”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这如画的美景, 或者说, 都是这如画美景的一部分。在这一首词里, 绿水环绕的溪亭是美的, 日落西山的暮色是美的, 盛开的荷花是美的, 翩翩飞翔的鸥鹭是美的, 甚至, 连“误入”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而我们薄醉微醺, 童心未泯、流连山水的女词人更是美丽动人。

李清照还填过另外一首《如梦令》, 我们也来看一看: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果说上一首同调词勾画的是夏日美景, 那这首词所表现的却是春日情怀。在一个雨后的清晨, 刚刚醒来的女词人酒意未消, 睡眼蒙眬, 心里最牵挂的却是庭院里的海棠花, 经过一夜风吹雨打之后, 它们是否都已凋零可是问者有心, 答者漠然, 女词人不禁叹息, 或许还有一点“薄怒”也未可知:卷帘人怎么如此不解风情, 难道你不知道这时的海棠花瓣应该

早已飘落满地, 而绿叶经过雨水的洗礼却会更加鲜艳滋润。——在短短三十三个字的词中, 词人把她的惜花之情, 对春日美景的热爱之情表达得起伏跌宕, 荡气回肠。与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相比可说更加含蓄婉转, 更见风致。

李清照《蝶恋花》诗词赏析 篇3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原文】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作者:宋·李清照

(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①罗②衣脂粉满③,④四⑤叠阳关,唱⑥到⑦千千遍。人道⑧山长山⑨又断,萧萧微⑩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⑾把⑿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释】

①湿:《翰墨大全》、《留青日札》、《诗女史》、《彤管遗编》、《花草粹编》、《名媛玑囊》、《林下词选》、《历代诗余》等作“揾(wèn)”。

②罗:《翰墨大全》、《留青日札》、《古今名媛汇诗》、《诗女史》、《彤管遗编》、《花草粹编》、《名媛玑囊》、《林下词选》、《历代诗余》等作“征”。

③满:《翰墨大全》、《留青日札》、《古今名媛汇诗》、《诗女史》、《彤管遗编》、《花草粹编》、《名媛玑囊》、《林下词选》、《历代诗余》等作“暖”。

④此句四印斋本《漱玉词》注“别作泪揾征衣脂粉暖”。

⑤四: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作“三”。

⑥唱:《历代诗余》作“听”。

⑦到:《翰墨大全》、《诗女史》、《彤管遗编》、《花草粹编》、《名媛玑囊》、《林下词选》、《历代诗余》等作“了”。

⑧道:《历代诗余》作“到”。

⑨山:《历代诗余》作“水”。

⑩微:《留青日札》作“风”。

⑾好:《翰墨大全》、《留青日札》、《诗女史》、《彤管遗编》、《花草粹编》、《名媛玑囊》、《林下词选》、《历代诗余》、《古今名媛汇诗》、《古今女史》作“若”。

⑿把:《翰墨大全》、《留青日札》、《诗女史》、《彤管遗编》、《花草粹编》、《名媛玑囊》、《林下词选》、《历代诗余》、《古今名媛汇诗》、《古今女史》作“有”;四印斋本《漱玉词》注“别作有”。

【作品介绍】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的作者是李清照,也题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被选入《全宋词》。这首词是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探夫途中晚上宿昌乐县(今属山东)驿馆时怀念其家乡姊妹而作。全词双片六十字。上片通过“脂粉满”的描绘,“千千遍”的夸张,“山又断”的比喻,“闻微雨”的气氛烘托,表现雨中伤别的境界;下片从正面对作者的心理作了更细腻的刻画。此词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

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庚子)赵明诚知莱州,李清照未与之同去,仍居青州。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辛丑)秋天次年起身赴莱州与丈夫团聚,行到昌乐,遇雨宿于旅馆中,一时难以见到久别的丈夫,又思念家中姊妹,寂寞凄苦中写了这首《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讲解】

李清照,是北宋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在今山东省)人,从小受到父母的熏陶,爱好文艺,结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从事金石书画的收藏和研究工作。她擅长诗文,词的成就很高。她的词格调清新,语言朴素,长于白描,自成一格。前期主要写女子的生活和感情。一一二七年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后,她逃难到南方,经受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这在她后期的词中有所反映。

这首词是李清照路过昌乐(在今山东省)时,晚上在客馆里怀念姊妹而作。

词是在眼泪和歌声中展开的。看,她哭得多么伤心。丝绸的薄衫被泪水浸湿,脸上的脂粉也和在泪水中沾满衣衫。她已经把著名的送别曲——《阳关三叠》唱过无数次了。《阳关三叠》即唐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所以称为“三叠”,是因为按照曲谱的规定,“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在演唱时应反复三遍,以表现依依借别之情。苏轼《论三叠歌法》里说:“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指每句都重唱一遍,到重唱第四句称“四叠”。这里称“四叠阳关”,即着重在重唱第四句,就更加突出了这支送别曲的惜别深情。她为什么这样难过地再三唱起送别曲呢?原来,就象绵延不断的山岭竟然断裂了那样,她和姊妹分别了。萧萧的细雨声,更增添了她独处客馆(孤馆)的寂寞。这支她的姊妹在分别时唱过的歌曲,她每重新唱一遍,看来都能使她重新回味分别时的情义,这或许可以稍稍慰藉她那充满思念的情怀吧!

就这样,在上片中,作者通过“脂粉满”的描绘,“千千遍”的夸张,“山又断”的比喻,“闻微雨”的气氛烘托,把我们引进了她雨中伤别的境界。

词的下片,从正面对她的心理作了更细腻的刻画。“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方寸”,指心。“酒盏[zhǎn]”,酒怀。她由于怀念分离的姊妹而心烦意乱,以至连饮酒话别时,杯中斟了多少酒也记不清了。为什么单单提到酒盏呢?这是和上片“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相呼应的。她的姊妹曾唱着“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歌词,为她斟酒送别。一般说来,同亲人分手的`种种情景,常常是难以忘怀的。特别是思念心切时,更会去搜索记忆。李清照在为伤别而努力回忆时,却记不起饮别时的“酒盏深和浅”,可见她的思绪之乱了。

回忆产生于思念,却不能解除思念。她只好自我宽慰。“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音书”,即书信。“凭”,这里是托付的意思。当时,李清照从青州(在今山东益都县)到东莱(在今山东省掖县)去,她的丈夫正在东莱做地方长官。

而蓬莱呢,却是神话中的海中仙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她在无可奈何之中,安慰她的姊妹,她到东莱去,离姊妹所住的地方,究竟不算太远,还是可以通过写信来致意的。在这里,她用了大雁传书的传说,并且将东莱与蓬莱巧妙地加以联想,表示了要和姊妹通信的愿望。原载:《唐宋词选讲》(陆永品)

【赏析】

“泪湿罗衣脂粉满”,词作开首词人即直陈送别的难分难舍场面。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两个典型细节来作文章:“泪”和“脂粉”,词人泪流满面,自然要要袖子去擦拭,结果衣服上满是泪水,满是脂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无限的伤感。次写“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热泪纵横,犹无法表达姊妹离别时的千般别恨,万种离情,似唯有发之于声,方能道尽惜别之痛,难分难舍之情。“四叠阳关”,苏轼《论三叠歌法》中的说法可参为注解:“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由此观之,“四叠阳关”的说法无误。“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写姊妹的别离场面,竟用如此豪宕的笔触,一来表现了词人的笔力纵横,颇具恣放特色,在其《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有“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似同出一机杼;二亦展现了词人感情的深挚。“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词人的笔触在结拍处一折,纷乱的思绪又转回现实。临别之际,姊妹们说此行路途遥遥,山长水远,而今自己已行至“山断”之处,不仅离姊妹们更加遥远了,而且又逢上了萧萧夜雨,淅淅沥沥烦人心境,自己又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词作上片从先回想,后抒写现实,从远及近,词脉清晰。

下片,词人的思绪又回到离别时的场景,但笔触则集中抒写自己当时的心境。“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直陈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这是和上片“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相呼应的。她的姊妹曾唱着“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歌词,为她斟酒送别。一般说来,同亲人分手的种种情景,常常是难以忘怀的。特别是思念心切时,更会去搜索记忆。词人以记不起饮别时的“酒盏深和浅”这一典型细节,真切而又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同时也是“方寸乱”的最佳注释。歇拍二句:“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的思绪依然飘荡在那令人难忘的别离场合,但词作的笔力却陡地一振,奏出与前面决然不同的充满亮色的音符。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像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厮守在一起。词作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蓬莱”,传说中的仙山。李商隐《无题》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此词不仅有李清照词作特有的抒写心理细腻、敏感的特点,更有笔力健拔、恣放的特色。以此特色来写离别之情,对一个女词人来说,尤显难能可贵。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李清照集校注》,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词牌介绍】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蝶恋花》此词牌作者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或抒写心中愁的情感为多。虽有部分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

【格律对照】

双调,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其规范格律如下:

例词:【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李清照《醉花阴》诗词赏析 篇4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①此词调首见于北宋一毛一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双调,五十二字,仄韵。

②永昼:悠长的白天。

③瑞脑:即龙脑,香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④玉枕:瓷枕的美称。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⑤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⑥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⑦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⑧黄花:指菊花。

【品评】

这首重九怀人词是李清照寄给她丈夫赵明诚的。元伊世珍《琅环(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这则轶闻说明此词歇拍三句极为脍炙人口,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一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乎无“词语尘下”之嫌。全词以含蓄蕴藉见长,“莫道不消魂”三句固然最为工妙,但其余各句亦堪玩味:“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有暗香盈袖”,则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庭中有奇树》)的夫妇睽离之感。凡此,都有玩赏不尽的底蕴。

【诗词赏析一】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一团一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一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一团一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一情一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一情一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诗词赏析二】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现在先看看它的全首。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朦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菊)有黄花”。“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一引起人的离愁别恨。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并且是词眼。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李清照《蝶恋花》诗词赏析 篇5

一、早期闺情诗词已透露出隐约的“丈夫气”

李清照在早期的《鹧鸪天·桂》中, 就写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2], 道其“何须浅碧轻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自喻自己有桂花一般淡雅高洁的内在美, 而无须与妖娆鲜艳的牡丹争艳。她自信连士大夫屈原的审美情趣都比不上自己, 因为屈原的众多诗作都不曾吟咏过桂花。李清照的这首词作于早期, 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 透露着她不愿逊于男子争强好胜的性格。

秋瑾同样有不少以花自况的诗词, 如:

九畹齐栽品独优, 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 羞伍凡葩斗艳俦。[3]

——秋瑾《兰花》

兰花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中, 有“花中君子”之称。屈原多次咏叹兰花, 唐太宗李世民也有“会须君子折, 佩里作芬芳”的咏词[4]。秋瑾对兰花的吟咏, 体现她对君子的向往, 并以兰花羞与流俗为伍的品格自比。同样, 她对“铁骨霜姿”的菊花也充满赞美之情, 又说菊花若是“不逢彭泽志徒雄”, 感叹若是没有遇上人生的知己, 即使志向再远大也是徒然, 正是诗人对知己挚友的渴望。秋瑾的咏花诗多是以物言志, 透露着诗人的豪侠之气。

李清照的两首游湖作品《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与《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都写得风流倜傥, 景物壮美。李清照的《如梦令》曾被误作是苏轼之作, 可见她的这首游词堪与须眉匹敌。年轻的词人投身于明丽的齐鲁山水之间, 意象开阔, 豪情逸兴, 可见李清照即使是在待字闺中时期, 就已不乏豪迈的男子气概。同样, 李清照的《忆王孙》写秋景一改普通女性作者悲秋的写法, 写得清新明快。在“秋已暮”, 已是“红稀香少”的季节, 作者看到的是荷花已长成了莲子, 一派“蘋花汀草”的壮丽自然之景。“它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充实之感, 体现出作者的一种倜傥豪迈、青春焕发之气。”[5]

秋瑾同样有游记之作《踏青记事》:

西邻也为踏青来, 携手花间笑语才。昨日卿经贾傅宅, 今朝侬上定王台。

——秋瑾《踏青记事》之三

秋瑾的三首踏青诗作, 写的是普通的春景, 当中隐含着伤春的愁情。但是她看到的除了“芳草萋萋绿满堤”“珠帘斜卷海棠枝”之外, 更看到了“贾傅宅”“定王台”, 她曾在《题郭诇白宗熙湘上题襟集即用集中杜公亭韵》之二中写到“贾傅祠前载酒回, 新声才赋管弦催。……他年书勒燕然石, 应有风云绕笔来。”从贾傅祠, 她想到了悲凉的战场, 联想到了中日甲午战争。再想到学祖逖报效祖国的报负, 显示出雄豪的气魄。可见, 秋瑾即使是在与女伴踏青游玩之时, 也仍不忘像士大夫那样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二、豪迈奔放的诗词直接体现“丈夫气”

1、李清照有议论时政的诗歌以及雄浑壮美的词作《渔家傲》, 表现卓越不凡的政治见识, 体现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

两汉本继绍, 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 至死薄殷周。

——李清照《咏史》

李清照的诗作主要是用来议论时政的。《乌江》通过对项羽的思念来讥讽不图规复的南宋朝廷。《咏史》诗是把当时降金的张邦昌、刘豫建立的傀儡政权嘲为多余无用的“赘疣”。“南渡衣冠欠王导, 北来消息少刘琨”也是借古讽今, 既为南宋王朝缺乏王导那样具有“戮力王室, 克复视州”[6]之志的文官而忧虑, 亦为北方不再有像刘琨那样志枭逆虏的武将而遗憾。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 李清照可以超越自己的闺阁生活、相思离愁, 把目光投向历史, 投向时政, 在诗中表现出清醒的意识、深沉的爱国情怀, 这便是李清照诗作“丈夫气”的最直接体现。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这是李清照的“丈夫气”词作代表, 一改她词作的婉约风格, 写得气势磅礡, 意境开阔, 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此词写的是她的梦境, 但却是她携家中铜器等物辗转追随高宗, 欲洗“玉壶颁金”之诬的现实磨难之下创作, 历经战乱, 流离失所, 又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 让李清照这位失国失家的嫠妇备受煎熬。但是在这样的生活境况下, 她能在逆境之中创作出如此奋发向上的词作, 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展现出她绝胜男子的豪迈气概。清代的黄苏《蓼园词选》中赞其“浑成大雅, 无一毫钗粉气, 自是北宋风格。”[7]

2、秋瑾诗词中的“丈夫气”分别表现在:对女英雄的歌颂以及对女界解放的呼喊;歌咏宝刀宝剑的尚武精神, 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及为革命而献身的勇气与决心。

秋瑾生性坚强豪侠, 她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况。在她的早期作品《题芝龛记》当中, 就有“莫重男儿薄女儿, 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 始信英雄亦有雌。”对女英雄秦良玉、沈云英的热情歌颂, 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的批判, 正是秋瑾女权思想的集中反映。

秋瑾在《寄徐寄尘》诗中苦心劝勉女性朋友不要迷恋于家庭, 只知道吟风咏月。现在祖国已经沦亡, 即使是女性也应该奋发起来, 为同胞为祖国抗争。若只是躲在家中, 即使诗词作得再好, 也只能像花蕊夫人那样, 吟唱的是亡国词。从中可见秋瑾的胸襟抱负。

秋瑾另有一首词作《满江红》:“肮脏尘寰, 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 时闻杰出。良玉勋名襟上泪, 云英事业心头血。醉摩挲长剑作龙吟, 声悲咽。……”不仅是对男尊女卑思想的批判, 更是认为女子比一些苟且偷生的男子更为杰出。她认为, 在国家危难之时, 妇女也应该奋发起来, 参与救国救民的革命活动, 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缠足等陋习更应该改革。秋瑾把女性的解放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可是一种超越时代的见识。

秋瑾诗词表现出“丈夫气”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她对宝刀、宝脸的吟咏, 表现豪勇尚侠的性格。她虽出身士大夫家庭, 接受的是儒家教育, 但她有着鲜明的叛逆性格。她喜着男装, 身佩宝剑, 而且毅然抛弃“小家”, 前往日本留学, 以求救国之路。这样的生活经历让秋瑾在她的诗词中表现出超乎男子的豪迈气概。如:

……我欲只手援祖国, 奴种流传遍禹域。心死人人奈尔何?援笔作此宝刀歌。宝刀之歌壮肝胆, 死国灵魂唤起多。宝刀侠骨孰与俦?平生了了旧恩仇。莫嫌尺铁非英物, 救国奇功赖尔收。愿从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兮, 铁聚六洲。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 澄清神州。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 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

——秋瑾《宝刀歌》

秋瑾另外还有《宝剑歌》《红毛刀歌》《宝剑诗》, 同样是对武器的歌颂。因为在秋瑾看来, 只能通过武装斗争, 才能解救危难的祖国。所以她对作为武器的宝刀与宝剑有着特殊的感情, 希望通过手中的三尺宝剑来搭救祖国被瓜分的命运。她也认识到, 能够改变历史命运的是人的意识与行动, 不是武器。这些诗作充分表现了秋瑾的爱国之情以及为救国救民而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秋瑾诗词表现“丈夫气”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她对祖国的命运的担忧以及参与革命的行动。如:

万里乘风去复来, 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 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 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尚在少女时代的秋瑾就有《杞人忧》, 写对祖国陷于战争的命运忧心, 叹息自己身为女子, 报国无门。等她找到了报效祖国之路, 毅然舍弃家庭的牵绊, 东渡日本, 投身革命战争之后, 对祖国要被列强瓜分的命运更是忧心忡忡, 并立下救国志愿:“拼将十万头颅, 须把乾坤力挽回”。她决心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完整, 作为一个封建家庭出身的女子, 她的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正是因为她对祖国有着深沉的热爱, 勇于为祖国的革命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 表现在她的诗词中已不仅仅是类同于其他男子的“丈夫气”, 而是一种伟大的爱国情怀与战斗激情。

李清照与秋瑾之所以能在诗词当中表现出异于普通女性文人的“丈夫气”, 与她们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1、李清照出生于山东, 受到齐鲁山水的滋润养育, 形成北方人的豪爽性格。而她的父亲李格非作文尤其强调“诚”字, 就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客观地吐露自己的心声。所以李清照在创作时也受其影响。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广博的学识也培养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

2、李清照的“丈夫气”也源于她坎坷的人生经历。她在后期经历了国家的沦亡, 丈夫的离世, 又为湔洗“玉壶颁金”之诬, 携着家中值钱的铜器追随高宗逃跑路线辗转飘零, 可谓历尽沧桑, 便大多表现在诗词创作中。

3、秋瑾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 其祖父、其父都曾在清朝政府为官, 秋瑾也得以幼年在家塾中读书。1895年春, 她随丈夫进京居住, 期间读到《时务报》、《国闻报》、《湘学报》等报纸, 受到民主思想的启蒙。所以秋瑾可以毅然抛弃家庭的牵绊, 投身救国, 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

4、秋瑾生活在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 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命运。秋瑾作为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 当然不甘于目睹祖国的灭亡, 积极寻求救国之路。她东渡日本, 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 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组织革命运动, 这样的经历开阔了秋瑾的视野, 反映在诗词创作中便呈现出浓厚的战斗激情与豪迈气概。

总的来说, 李清照诗词中表现的“丈夫气”脱离不了封建士大夫的局限, 看着国家沦亡, 朝政苟且偷生, 却只能是抒发感慨, 无法以身救国, 笼上了一层愁绪, 而看不到光明的出路。秋瑾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民主思想的女性, 她在为祖国的命运担忧的同时, 也在积极地投身革命, 寻找救国之路, 所以她的诗词表现得积极向上, 洋溢着战斗激情。

不管是生于封建时代的女子李清照, 还是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积极救国的秋瑾, 她们的爱国之情是一样的, 正是因为有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所以让她们为祖国的命运思考的时候, 在诗词当中表现出来的“丈夫气”便可以深深地感染读者。这样的爱国主义是时至今日仍然是值得我们推崇与学习的, 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

摘要:李清照与秋瑾的诗词中都表现出独特的“丈夫气”。她们早期的闺情诗词就已有隐约的透露, 在后期的豪迈奔放的诗词中就直接体现。李清照有议论时政的诗歌与气势磅薄的词作《渔家傲》, 秋瑾对女英雄及宝刀宝剑的歌颂, 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表现出浓厚的“丈夫气”。她们诗词表现出的“丈夫气”是由她们的身世以及生活经历决定的。

关键词:李清照,易安居士,秋瑾,女性文学

参考文献

[1]、《李清照集笺注》, 徐培均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4月。

[2]、《漫云女子不英雄——秋瑾诗词注评》, 郭蓁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李清照诗词赏析一剪梅 篇6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写作背景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11(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实在是条极不吉祥的预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条法老的诅咒,“谁要触动了我,谁就不得好死”那样,其应验之灵之准,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际遇,那难以自主的命运,果然脱不开“花自飘零”四字谶语。

蝶恋花 李清照 答案 篇7

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攲,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1、该词上阕中的“柳眼梅腮”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2、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称赞结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为“入神之句”,试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在分析这个句子时,首先要分析出句子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这个句子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答案】此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补充起句的景语,又极为简练地刻画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在分析时还是要先判断句子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其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李清照《蝶恋花》诗词赏析 篇8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译文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

⑵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⑶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⑷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⑸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⑺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⑻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赏析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眼泪湿了衣服,脸上胭脂妆容化开。词开头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感。四叠阳关唱了几千遍但是还不足以形容自己内心对妹妹的万种离情。“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妹妹此行路途遥远,而自己已经到了“山断”之处,离妹妹更加遥远了,加上又有潇潇微雨,自己又是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

柳永《蝶恋花》诗词 篇9

蝶恋花 柳永 北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有憔悴。

【注释】:

①伫倚:长时间地倚栏站立。

②拟把:打算。

③疏狂:狂放不羁,不受约束。

④强(qiǎng)乐:勉强寻欢作乐。

⑤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译文】:

春风轻轻地吹,那样温柔。含着愁意,我向远望,空旷的原野无边际。油然而生春怨千丝万缕,夕阳斜照碧色的草地,朦朦胧胧,那景致更是伤感迷离。我久久地无言站立,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本打算狂饮大醉一场,消我心中愁闷。可是对着美酒歌舞,虽然强装寻欢求乐,却感到索然无味。因为相思,可我为了你,我宁可忍受一切,日日消瘦,一再憔悴。

【赏析】:

蝶恋花古诗词 篇10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译文翻译

帘幕在微风的吹拂下,款款摆动,燕子轻语呢喃,像是交流着情话。酒醉醒来,柳絮随风纷飞凌乱。整整一个春天,心里所想的情人至今仍未见。长满青苔的庭院,连晚开的花儿都凋落殆尽了。

在百尺高楼之上,将所有的栏杆倚遍,但那细雨和浓云,总是将视线遮拦。还不知道情人早晚归来的确切消息,只能望着斜阳映照水流,流向远方。

注释解释

撩乱:纷乱,同“缭乱”。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待的事。

犹:还,仍。

百尺朱楼:朱楼即红楼,富家女子所居,“百尺”形如其高。

倚(yǐ):靠。

抵死:总是,老是。

平波:平缓而广漠的水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晚春的景象令词人惜暮春思远人,于是创作了这首伤春怀远的作品。但也有记载这首词的作者是欧阳修,作者是否为晏殊,尚有疑问,学术界较支持作者为晏殊的说法。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怀远之作。

上片主要是写主人公伤春怀人的悲愁和由此引发的纷乱心绪。开篇三句写闺妇触目所见之景,以景起情:晚春的和风轻轻地吹动着帘幕,燕子双双在檐廊的巢上啾啾话语。如此的良辰美景,愈加勾起了对远方恋人的深切怀念,以至主人公借酒浇愁。然而,愁而饮,饮而醉,碎而睡,一觉醒来,只见庭院的柳絮随风舞。“双语燕”在手法上用的是反衬,即以乐景写哀情,以成对燕儿的亲切话语,对照闺妇块然独处的孤独和凄冷。一个“醉”字,展示了主人公忧愁之深。两句合起来,写出了主人公所处的季节(晚春)、时间(午后)、地点(闺房)和眼前的景物(燕、柳),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的风物图画,明里写景,暗里抒情,写物亦人。“心事”一句,明点出闺妇的心态。整整一个春天,在孤单、愁寂中度过,心里想的是什么,自己也说不清。“犹未见”与柳絮的“飞撩乱”相呼应,用的是陪衬,即以哀景写哀情,沸沸扬扬的柳絮在风中飘飞与闺妇思念情人的纷乱心绪是极相吻合的。“余花”句,进一步点染了暮春时节的浓重氛围。长满青苔的庭院,连晚开的花儿都凋落殆尽了。然而,花落人不在,燕语人不归,春老红残,香消色减,青春飞逝,衬托出主人公的悲伤。整个上片,以景语为主,景语与情语互见,物象与心绪交融,反衬与陪衬杂用。特别是最后一句,写得情味隽永,深曲委婉,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下片通过对景的拓展来达到对情的深化,进一步从视野的被阻隔来表现相思之无极。“过片”三句,写闺妇为相思所折磨,禁不住登楼望远,以从“天际识归舟”中求得一丝半缕精神上的安慰。可是,展现在她面前的是如烟的春雨和布满浓云的灰黯的天空,眼前的一切都被严严实实地遮盖了,什么也看不见。“百尺”句,勾勒出闺妇倚楼怅望的痴情形象,朱楼而“百尺”,状楼之高,望之远。“闲倚遍”,言登楼之频繁,盼归之殷切,怀人之情深,惆怅之浓重。“薄雨”句,再次点明季节的特征。“抵死”句,说视线被阻,世事多艰,难如人意。主人公不能“望尽天涯路”,而是“抵死遮人面”,望而不能,盼而难求,足见“天地终无情”,其愁苦之深可想而知。由于主人公盼归不能,音信又断,所以就只能是“消息未知归早晚”,游人什么时候回来,无处得知。末句“斜阳只送平波远”,写得极为疏淡、含蓄,具有丰富的表现层次:一说闺妇登楼倚望从薄雨之日到斜阳之时,景观的变换暗示盼归持久;二说游子取水路而归;三说闺妇等待心爱之人而每每落空,终究失望;四说闺妇盼归的离情愁绪如悠悠江水,“无穷无尽”、“欲断更流”。

上一篇:《父母的爱》教学设计专题下一篇:“说课标 说教材”竞赛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