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2024-07-10

《新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共8篇)

《新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篇1

《新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研究性学习2.劳动与技术教育 3.自主学习

4.“任务驱动”教学法 5.信息技术教育 6. 综合实践活动

二、简答题

1.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哪三个阶段的指导? 2.“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为什么要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5.为什么劳动技术课要从“动手做”转向“动脑做”? 6.你认为信息技术案例的设计应包括哪些方面?

二、辨析题

1.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要统一,不要随意更动。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修的内容。

3.信息技术课只是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兴趣,不用介绍计算机的原理。

四、观点论述

1.你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怎样的课程?它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

2.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指定领域的划分你有什么想法?你是如何理解四方面的融合的? 3.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你如何理解“授人以‘鱼’,授人以‘渔’”这句话?

五、案例分析:

1.请分析“网上交个好朋友”教学案例,p21。

案例: “网上交个好朋友”

[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传统的学生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精神。在《网上交个好朋友》(浙江省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中,我充分利用初一学生对 信息技术课的浓厚兴趣,通过学生相互访问好友的文件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尝试通过好友合作完成操作,在学习中互相帮助,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相互之间信息沟通和表达的能力,通过合作来完成 学习任务。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个片段: [活动实录]

片段一:情境激趣,引入课题

师:播放一段精彩的Flash动画,但只播放一部分。生:怎么没有了? 师:大家想不想把Flash动画欣赏完整?

生:想。

师:在教师机上有这个动画,大家可以怎样把它取到自己的计算机上去与朋友共同慢慢欣赏呢?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通过“网上邻居”设置共享,再将文件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上。师:在教师机上设置了共享才能让大家访问。(引出课题)

教师播放一段精彩的flash,但只播放一部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教师趁势提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把文件取到自己的电脑慢慢欣赏。通过情境激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利用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解决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设置共享文件夹,在网上交个好朋友”。

片段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过程一:新建文件夹

师:要设置共享首先要建立一个存放共享文件的文件夹。

生:能力好的一个学生演示“新建文件夹Folder”,并表达出操作过程。

师:大家可以把新建文件夹命名成自己喜欢的名字,并把上节课的作业“自我介绍”复制到此文件夹。

全体学生动手实践“新建文件夹”。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上节课作业“自我介绍”复制到要建立共享的文件夹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面的网上交朋友做好 铺垫。

过程二:共享文件夹

师:为了能让你的好朋友共享你的资料就需要将文件夹设置成共享。

教师演示“共享文件夹”。

师: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式求助:①查阅教材②与临近的同学商量③向老师求助。好了,开始行动吧!

学生实践操作,在操作工程中遇到困难通过能力好的学生帮助或两个学生合作探讨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扫清学习障碍。培养学生协同学习的精神,同时加深操作的印象。

过程三:相互访问

师:大家已经设置好了共享,并且文件夹中有了相应的文件,接下来请大家根据教材的指导去访问其他同学的资料。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将老师提供的在线网站中的FLASH、图片等文件下载到共享文件夹

供其他同学欣赏。看谁先设置成功并访问到其他同学的文件。

学生自主探究,依靠教材完成共享设置。有能力的学生利用在线网站下载更多内容进行共享。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发现可以设置三种共享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让学生根据任务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本领,教师的讲解为自主探究的学生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利用下载其他精美Flash、图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四:特别交流

师:通过上面的操作大家,发现了设置共享有三种方式,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中的区别? 生:发现了。

学生尝试回答其中的区别。

师:为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区别,请同学们两个人一组,设置不同的共享方式。并利用其中的某些方式进行个别访问。最先将三种共享设置好并正确说出区别的小组将得到“最佳拍档奖”。

学生分组探索实践,归纳总结。

利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实践尝试一实践验证”的学习方法。

片段三:拓展延伸,知识升华

师:大家除了利用网络共享实现交流外,Windows系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传递短讯的小程序Winpopup。通过Winpopup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网上的另一种交流方式。

教师演示。

学生实践利用Winpopup交流。

通过一个有趣的小程序实现即时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对信息技术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片段四: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引导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感想和体会。师:利用随堂练习3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汇报交流,深化提高。利用自我评价让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进行评测,兼起课内复习小结的作用。

2.请分析案例“关于肺结核的研究”,并阐述你的看法。

案例: “关于肺结核的研究”

[活动主题]

一个学生发现他所住的社区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患有肺结核,常常咳嗽,而且他还发现肺结核可通过空气传染。为了帮助这些人,同时了为了引起人们对肺结核的关注,这个学生将肺结核作为他 的研究项目。他证明了社区中肺结核的发病率在上升,并对肺结核的传染性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告诫人们要学会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决心将这一研究落实到实际行动 中去,他准备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支持专业机构进一步进行肺结核的研究,希望能够研制出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药物。这类社区研究方案既可独立进行研究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研究。这个案例是由一个学生 独立完成的,花了八个多星期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外,只是在最初全班同学帮助他为方案的计划编制了一些问题。[活动步骤]

1.制定计划;2.收集信息;3.制作模型;4.调查研究:

5.撰写报告;6.编宣传册;7.张贴海报;8.社区服务。

[活动实录]

一、制定活动计划

计划包括研究主题、研究原因、注意事项和评价标准等。

二、查找有关肺结核的资料

(一)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打“1800美国之肺”,“美国肺病协会”的电话等途径来收集信息。(二)向医生咨询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组织的,并请某医生修改其方案。

三、制作和展示模型。(图略)上图向人们展示了肺组织与肋骨的关系 下面是学生制作肺模型的具体过程: 肺模型的制作

1.收集材料:几块橡木牌子和一个金属的盒子,卷尺和剪刀。2.查阅医学书籍,发现了一个标明有肺及肋骨位置的图片。3,剪一个中心柱和一些矩形的金属带,其中一条比其他的要宽些。4.把每条金属带包住中心柱上,每边缠四条。

5.用宽的那条金属带包住中心柱同时夹住这八条金属带。6.用橡木牌子做成肋骨壮。7.再把铝箔将肋骨包好。

8.把肺画在橡木牌子上,开始制作肺。9.改了部分并画下其轮廓,再次作了修改。10.将每叶肺模型钉住,并将报纸塞在里面。11.最后一步就是肺涂成桔红色。

四、设计调查问卷

学生为了完成研究任务,调查许多人对肺结核的了解程度,在选择调查对象时学生考虑到了抽样问题,他选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作为调查对象,因为只有小学高年级学生才学习了有关部门疾病的方面的知识,而低年级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背景。但是问卷本身有些问题是有局限的,因为这些问题并不能真正彻底地调查出被调查对象的知识状况。

这是学生在调查前的考虑:

1.看看人们对你的主题有多少了解。

2.样本要足够的大。

3.社区包括学校、参加研究的学生、父母、仓库、俱乐部以及建筑物。

4.调查目的是看看你是否知道人们所想的、所做的、所努力的、所吃的、所学的、所爱的和所恨的等等,以及组织,设计新系统,改善系统。

5.创造的部分:问题是清楚的,这些问题会向你提供你想要信息。友好地、按顺序开展调查,限定问题的数量(9—12个)。

下面是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结核病调查

1.你知道什么是结核病吗?()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2.它对肺、大脑和生殖器器官有什么影响吗?()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3.它是如何传染的?

()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4.在美国它是一个超级杀手吗?()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5.什么是MDR结搁病?()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6.常用来治疗结核病人的体检叫什么?()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7.用来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的名字是什么?()知道

()基本知道 8.结核病的症状是什么样的?()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9.任何人都会得此病吗?()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感谢您做这份问卷。想了解更多的信息,请参看我的小册子。

五、进行问卷调查

六、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学生总共收回了有效问卷42份,通过统计分析,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发现有些人知道肺结核是什么,却不知道它是会传染的,而且还是一个超级杀手。他们也不了解肺结核的症状。所调查的42 人中约有一半的人有一个患肺结核的朋友。

七、写研究报告

学生的报告写明了他进行这项研究的原因、研究的大致计划、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中的收获和碰到的问题、最终的研究结果、继续进行研究的决心以及如何评价研究等方方面面。尽管表面看来,这个研究报告比较零散,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研究过程,他确实是很努力在做这项研究,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下面就是研究报告的摘录:

社区探究

需要注意些什么?人们不要在大街上吐痰,因为肺结核无处不在。有太多的人在大街上吐痰,尤其是那些需要药物治疗的无家可归的人。我们该如何做?我们可以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做一次免费的体检,并鼓励人们把痰吐在纸巾上。先要了解些什么?我认为先要知道能否治疗无家可归的人,还要知道有多少人还没意识到他们会传染肺结核。

我必需做的:写研究报告、调查、访谈和观察。

我的系统设计了些什么?我会张贴一些海报,并向人们展示一些模型,如肺模型以及一个栓图示。

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的:这可以通过小册子来向大家展示。你知道吗?我会在相关的说明中告诉你。

评估——如何知道我的设计是否是成功的你?如果人们向我提一些有关肺结核方面的问题,并想知道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那我就知道我的设计是成功的了。

我以肺结核作为我研究的主题是由于我所住的街区的缘故。在我所在的街区里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而且他们常常咳嗽。因为我们的研究要以社区的问题为基础,而肺结核就是一个问题它还通过空气 传染。

亲爱的__________先生:

我很愿意把我所做的告诉您,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集到了四条信息。其中的一条就是我有十四个地方可以做调查。但我还需要调查一些无家可归的人,问他们是否做了免费体检。我还要去向医生咨询 有关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组织的问题。我已经设计了一个肺模型。制作时需要用到的有:粘土、金属薄片和管子。要检验肺结核的影响还要用到一个栓。

如果我能在周四完成这个模型。那么我就有一个好的开始了。

我给肺及其组织设计了一个模型。我准备设计一个洞来告诉人们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功能的。在设计方案完成的时候,我将在肺模型上钻个洞,并用栓堵住。这样可以向人们展示各个方面的情况。

在说明中,我已经准备向医生求助,还请________先生修改我所做的方案。我在家中用录像带把谈话内容录下来。然后,通常是在诊所,我会展示给大家看肺结核是如何破坏肺组织的。最后就是分发我 的小册子,并告诉大家我将在两周后发放问卷。

不幸的是,由于妈妈和秘书的缘故,我不得不取消我在私人医生诊所里要做的口头报告了。现在我打算到另一家诊所去做一次展示,以便得到校方对该方案的批准。

在我看来,评估自己方案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我谈论肺结核时人们是否会向我提些问题。这样我就可以知道他们是否对我所讲的感兴趣。如果人们想要我的小册子而且很认真地做问卷,那我就知道他 们真正理解了我所写的以及我想要说的。最后,如果人们都停下手头的活来看我的海报,那就说明我的海报是吸引人。

我已经向少年和成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有42个人填写。之所以在少年以上的人群进行调查是因为我调查的内容是高年级才有的,如六年级及以上就有了有关疾病及其缩写形式的学习内容。既然他们 学了这方面的知识,我要看看他们学习了多少有关结核病的知识。而且这会让我明白他们的了解程度。

在调查中,我发现有些人知道肺结核是什么,却不知道它是会传染的,而且还是一个超级杀手。他们也不了解肺结核的症状。所调查的42人中约有一半的人有一个患肺结核的朋友。

我也上了几次网,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但它们大多是相同的,这使我不得不仔细检查,以便发现不同的东西,也是为了防止记下相同的内容。当我找到独特的主题时,我会把它写下来,或提供给同学作 参考资料。

在我的图书馆里,有一台计算机可上因特网。它用起来相当简单,你只要用鼠标点击网页就可以了。你只要键入“肺结核”这个词,点击“搜索”,在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有关肺结核的目录,还有一个提示:“更多的内容:肺结核”。

我把海报贴在第33街、第2大道以及一些车站旁边。但是在我站在那儿时海报还在,等我回来时被撕毁了。

我用的栓有点像肺结核病菌,这是因为,为了生存,结核病菌必须进入到肺内,于是形成了洞,而我能找到堵住洞的最好的东西就是栓。

我的论文中有些内容显示出呼吸时空气得通过胸部和头部。

当有些人得肺结核病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传染上的,因为你不是经常与病人接触,也不是每次都与他呼吸一样的空气。

如果呼吸了同样的空气,也不要担心,因为(这将在第10个问题中提出)在你不得不接触一个病人,而且呼人他呼出的带有肺结核病菌的空气时,你的免疫系统会形成一面防护墙来抵抗病菌。

结核病菌尤其会影,向肺是因为肺阴冷和潮湿,很适合细菌的生长。它还会影响到大脑、生殖器官、淋巴结等等。

我亲身经历了一个困难,那就是我很难确定哪些信息应该保留舍弃。因为因特网上的内容很相似,我很记住哪一页上的内容是已经记下来了哪些还没有。

最近,我向“美国之肺”求助,以弄清我怎样才能筹集资金支持肺结核的研究和开发研制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他们告诉我,我需要为他们的一些特殊研究寻找赞助。我必须做更多的调查和宣传肺结核的危害。我已经落后了,我得加油干。

八、写有关肺结核的宣传小册子。

学生在经过查找资料和调查获得了很多有关肺结核的知识,他将这些知识整理成了小册子。结核病

1.产生的原因:真菌性结核菌导致。

2.会攻击身体的很多部分,尤其是肺部。

3.肺结核在美国曾经可以致死。

4.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黑人还是白人,也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任何人都可能患肺结核病。5.肺结核是通过空气来传染的。

6.肺、咽喉、肾、脊椎和大脑都可能感染结核病菌。7.它还能通过血液来传播。8.通过交谈、咳嗽和打喷嚏来扩散。

9.患肺结核病的人会把它传染给家人、朋友和同事。大多数免疫系统能控制肺结核病。10.肺结核细菌的复制就像白血病一样。11.肺结核细菌很活跃。12.三月二日国际肺结核病日。

肺的结构

1.主要部分:气管、支气管、毛细血管、肺泡、左肺和右肺等等。肺有很多支干,且由不透明的空腔构成。

2.呼吸时的空气通道:咽—喉—通气孔—气管—细支气管—细支气管末端—呼吸组织—肺泡—肺部毛细血管—换气

九、张贴海报

学生通过张贴海报告诉人们肺结核的危害,但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是当他在大街上和车站旁贴上这些 海报后,等他从别处回来时,海报早已被撕掉了。

十、在诊所里做口头报告

3.请分析案例“《航模与车模》-------《电动模型》”,p62.。

案例:

“《航模与车模》——《电动模型》”

[背景分析]

在机械化逐步代替手工劳动的今天,电动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机器之一。自从有了电动机,就实现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途径。学生对电动机虽然很熟悉,但对它的工作原理总是觉得讳莫如深。我们如果把已学过的知识与生活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在劳动与技术课上让学生制作电动机模型,他们学得的知识就会与生活很贴近,对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劳动与技术课的目标与一般的学科教育目标相比,它更强调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认识上、情感意志和精神境界等方面获得升华。劳动与技术教育要求学生经过劳动实践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与人沟通和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

1.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实践,了解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通过观察、访问、调查、仿制模型等,让他们以发现者的姿态进入角色,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会分享与合作。经过学生的直接参与,形成一种开放的环境,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现代的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的相互合作,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学生利用人与人的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活动实录]

中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过程,基本上没有从探究角度思考问题的经验,还不会独立地选择课题,因此需要由导师代替挑选一个合适的课题供他们选择。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查相关资料的方向,由他们进行资料收集。

通过协作、考察、搜集、访问、制作实验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了解电动机的分类,电动机的使用及工作原理和结构,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同学们创新能力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调查、上网查询、访问、收集、制作,合作设计、品味体验、交流。具体活动进程:

1.活动准备

(1)了解电动机的分类,基本构造及原理,了解电动机发展前景。

(2)对机电师傅、老师访问,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电动机的用途 动机信息,并对工作原理要详细了解。

(3)根据了解的电动机结构,自由组合(4人一组)进行方案设计,并对所需的器材进行准备。

2.活动实施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有非常大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参与者,学生则由单纯接受传授间接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经验的学习主体。

(1)资料的收集

当课题及探究方向确定后,各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环境分头行动。一般来说采用综合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的对象是各机械厂和机械维修部门,进行实地观察。对工人师傅和维修技师进行访谈。

预想的问题:

① 电动机的分类及型号?

② 电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什么7

③ 电动机有哪些用途? ④电动机发展趋势如何?

⑤各类电动机的优缺点?

⑥访谈时要注意的问题?

⑦询问、交谈要有礼貌,要有中学生应有的素养。

⑧访谈时要准确,快速地记录访谈的内容(包括问题和回答的内容)。

⑨每个组员要有团队精神,各司其职,不要发生意外。

(2)方案设计

经过二个星期左右课余时间搜集、访问,学生对电动机有了初步认识,这样可以着手方案设计。电动机可以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两类,工作原理相同,都是由于通电的线圈由于受到磁场力矩的作用而发生转动,从而实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技术问题:线圈必须能连续转动,线圈套受到逆时针力矩,使线圈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当转动中性面(即与磁场方向垂直位置)时,力矩为零。可以依靠惯性继续转动,但过中性面时力矩变为顺时针方向,将阻碍线圈转动。如何才能使线圈继续转动?

方法有两种:

①使电流方向及时变化,使力矩始终为逆时针方向;

②电流方向不变时,依靠惯性连续转动。

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案:

经过资料收集,访问,对电流方向的变化,可采用交流电即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采用直流电供给,要使电流方向变化,需采用换向器,如不采用换向器,当从竖直面转过1800后,线圈就会反转,设计时可使引线保留半个柱面,使电路不通,因此线圈不出现反转,依靠惯性经过半周后再次通电,从而使线圈继续转动。

方案实施:

制作方法一:

①④⑤转子的制作:用直径0.3左右毫米的漆包线在长方木板的边沿上密绕100匝取下,用细线将线圈的四个边扎紧,成一长方形线圈。用木线轴做换向器的骨架,剪两片薄铜片在铅笔上弯折成瓦状,用橡皮筋或绝缘胶布固定在木线轴两侧,同时将长方形线圈的两个线头表面的漆皮刮光分别压紧在两个铜片的下面,做成换向器。

把一个小螺栓紧压人木线轴上方的孔里,再把长方形线圈用尼龙线绑扎在木线轴上,截取一段废圆珠笔管,将较粗的一端插进木线轴中间的孔内制成转子。

在木箱顶面上中心部位钻一个小孔,将一段上端磨尖的自行车辐条竖直插入小孔中做转轴,将制好的转子套在转轴上。

②定子的制作:用两块同样大小的木块将条形磁铁垫高,摆放在长方形线圈的两侧。

③电刷的制作:取一块宽度跟换向器外径相同的小木块,用绝缘螺钉将两块薄铜片固定在小木块两侧制成电刷。将两电刷夹在换向器上,用螺钉将小木块固定在底板上,这样给线圈通上电流,拨动线圈,就可以转动了。

制作方法二:

①用裸铜线做2个支架,固定在底板上,在支架间放上小磁铁,使磁铁的一个极向上。

②用漆包线制作一个约10匝的矩形线圈,使导线两端沿线圈的中轴线方向引出。

⑧用剪刀刃按图将线圈引线半个柱面上的漆刮去。

④将线圈放在支架上,用导线将干电池的两极与两支架相连,用手指轻轻拨动线圈,如果没有故障,可以看到线圈会连续转动起来。

3.活动总结

制作方法l:是一个一般电动机的模型,各部件较完备,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在老师和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它困难不是很大。

《新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篇2

.“微”课程应去繁就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微”课程应明确小组合作任务,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合作态度;“微”课程应体现生活化,在生活技能、操作技巧、问题处理方面可作为重点;“微”课程应强化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 促进学生边做边学边问,在科学研究方法方面有所提升;“微”课程的单位教学时间应尽可能短,便于日常管理。

二、“微”课程设计要求

1.教学内容主题化

根据初中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我们把课程设计成一个个小主题活动,将科学知识隐喻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在活动案例《我的废旧衣服我做主》中, 其可分成3个小主题活动,如表1所示。

2.教学环节程序化

不论是课堂教学活动,还是课外调查活动,都可以设定一个活动程序,制定一些规则,让学生有程序进行活动,使教师有方法指导活动,令学校有规则管理活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与现行的课程有机融合了。具体教学模式如图1、图2所示。

3.教学任务简单化

初中学生喜好活动,对任何事物都愿意参与, 但他们也存在着知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思维简单等缺点。因此,布置给学生的实践活动任务应切口小、耗时短,且难度不宜太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任务。

例如,主题《笔筒的今天与明天》的教学任务可分成若干个小活动:一次购买笔筒的经历———课上展示如何选购笔筒(1课时);简易笔筒的制作—— 课上制作(1课时);不同形状笔筒储物量的研究———课上研究性学习(1课时);创意笔筒的设计———课上创新设计(1课时)。

三“、微”课程教学形式

1.“微”设计

“微”设计是一种微型化的创新设计,它要求设计者充分发挥科学想象能力,利用所学知识,对世界上的现有事物进行创新构思,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生活融汇在设计之中,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性的事物。如生活中实用物品的外观设计、信息技术中的网络页面设计、美术作品中科幻绘画设计、主题班会的程序设计等。“微”设计所注重的是创新理念的运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操作时可从以下几个侧重点出发。

(1)从事先设定的主题出发,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创新设计。如为残疾人献爱心的实践活动———拐杖凳的设计。

(2) 从挖掘现有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功能出发, 赋予老产品以新的外观、新的功能和新的用途。如扫除工具的创新设计、科技场馆的创新设计等。

(3)围绕主题活动的创新方案设计。如体育节中队列表演展示活动的方案设计、“绿色社区文明社区”之小区垃圾桶分布方案设计等。

“微”设计活动由于切口小、活动简捷、主题明确,非常适合初一年级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微”制作

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要解决实际问题,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因此要求学生研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而科技制作就是锻炼手工技能最好的方式之一。 经常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工具使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绘图表现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可将一些科技制作转化为“微”制作,每个“微”制作的目标不高,要求也不复杂,只需自行设计图纸、寻找材料、完成制作即可,老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和注意安全规范等,这样就在开放式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例如,在《伸缩衣架》“微”制作活动中,钢锯、尖嘴钳、手电钻、木工锉刀等操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则为重点培训内容,具体要点如下。

(1)钢锯的使用:安装锯条时,应使其锯齿朝向前推进的方向;锯的速度要均匀、平稳,且快慢有一定的节奏;用力不能太大,推进的方向应与锯口一致,防止锯条弯曲、折断。

(2)手电钻的使用: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钻头,并熟练拆装钻头;钻孔时用力适当,防止电机因过载而损坏;操作时禁止带线手套,因为旋转的钻头容易将手套卷入而伤人。

(3)木工锉刀的使用:木工锉刀不得用于金属加工;只能朝一个方向锉,且速度不宜过快,用力不宜过大,以免过早磨损;锉刀不宜与其它刀具堆放在一起。

3.“微”创造

将发明创造教育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既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科技含量,还能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但发明创造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周期性很长的活动,要完成一项发明作品,从选题到制作成型,往往需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如果将发明创造教育引进课堂,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不然,要想实现创造型课堂教学,只需引入“微”创造教学,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简单的创造,初步形成创造意识,为其日后创造与革新打下基础。

在进行“微”创造活动中,重点应放在创造课题的寻找、创造技法的应用、创造技巧的实施上,不必追求作品的高质量和档次,只要完成作品就一律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不断去寻找和解决更多的问题,时刻激励他们挑战自己、实现梦想。如表2所示的“试试你的创造力”活动中,给学生设置好创造范围,指明一些创造方式,让学生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借鉴,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开发。

以表2中“带USB插座”的创造为例,购买一个现成的电源插座,再找一个废弃的手机充电器(一般家里都有),将充电器内的电路板和USB接口拆下,然后将电路板安装到插座内部、USB接口安装在插座面上,适当接线即可。当然,在操作前应培训学生如何使用电烙铁工具进行电线的焊接。本“微” 创造活动1节课即可完成,且具有操作简便、容易实施、安全可靠等优点,创造效果显著。

4.“微”探究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既要活动,也需创新,还要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究。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这是十分宝贵的。所以,应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敢于钻研、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敢于探索。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大胆尝试, 不管他们想法如何,不能随意加以批评,更不要为他们代言。正确做法就是与他们一起合作探究,共同分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由于每个学科都有其特色和规律,如数学侧重于运算和推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侧重于实验操作和原理运用,语文和社会侧重于人文素养的积淀等,因此在综合实践教学中,要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思想,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兴趣点,引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创造,让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阵地。部分 “微”探究活动如表3所示。

5.“微”实践

“好动”是初中学生的本色,很好地利用学生这个特点开展综合实践,可大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积极参与、认真实践、合作探究、共同发展。 例如,在进行《矿泉水瓶的应用》这一环保主题活动时,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将矿泉水瓶转变成一件有用的东西。于是,经过女孩子的用心打扮,美丽的芭比娃娃、艳丽的花篮、漂亮的笔筒一一问世;在男孩子的手中,一个个矿泉水瓶瞬间变成了会“跑”的玩具, 如空气动力小车(一个瓶子作为小车主体,四个瓶盖当作车轮,在车身上固定一只气球,以气球释放的气体为动力)、双体电动船(将两只瓶子绑定在一起作为船体,在其上安装电池、马达和螺旋桨)、水火箭等。此时的学生已经不是讲台下被动的观众, 而是实践活动真正的主人。

既然是“微”实践活动,那么其主题就不能太大,过程不能太复杂,目标不可太分散,形式不宜太单调,内容不局限于课本。所以,在设计“微”实践活动时,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既要照顾到课本,也需与本地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活动在学生兴致勃勃的情感体验中成功开展。

四、“微”课程实施课例———“走近电磁炉”

1.活动背景

电磁炉,因其煎、炒、炸、煮、炖无所不能,现已成为厨房中家用电器中的一大“神器”,且带给人们一场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但许多学生由于不烧饭、不做家务,并不了解电磁炉,甚至不认识电磁炉。有些学生家里虽然有电磁炉,但不敢操作电磁炉,怕发生意外。为此,我们走近电磁炉,让学生了解电磁炉,正确使用电磁炉,并且还要创新电磁炉。

2.活动过程

(1) 活动一:“走进电磁炉大卖场”———社会实践(1课时)

1课前制定任务,让学生们自由结组去完成, 如网上调查电磁炉相关信息、市场调查电磁炉售卖情况、采访电器销售员、家庭电磁炉使用调查……

2学生制作好PPT进行展示,一起讨论、交流, 教师边指导边总结,寻找活动中的问题,再解决这些问题。

(2) 活动二:“一起来烧菜———电磁炉的使用”———劳动与技术(1课时)

1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出一个会使用电磁炉的同学担任组长;

2每组准备一台电磁炉(品牌不同)和一些蔬菜(如鹌鹑蛋),组长带领煮菜。

3试验对比:将500mm水烧开需要多长时间, 然后与煤气炉烧水时间进行比较;不同品牌电磁炉烧水时间比较等。

(3) 活动三:“电磁炉工作原理的探究”———研究性学习(1课时)

1问题:电磁炉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什么锅具适合电磁炉呢?

2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

a.拆装电磁炉,观察其内部结构,让学生猜一猜内部大线圈有何用途?

b.将一个连接着发光二极管的1匝闭合线圈放到电磁炉加热区域,开通电源,让学生们观察有何现象?

c.将不同材质锅具,如铁锅、铝锅、陶瓷锅等,分别放在电磁炉上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d.用电磁炉烧水,然后手持一个连接着发光二极管的200匝闭合线圈,不断接近电磁炉四周和锅具内部,观察现象。

3小组讨论,写实验报告,然后展示。

(4)活动四:”电磁炉的明天“———创新设计(1课时)

1将学生划分成几个组,然后积极思考,对电磁炉进行创新设计。

2各组派代表展示创新设计成果。

五“、微”课程实施效果

1.学生活动能力的提升显著

人的活动能力所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科技创新活动能力等等。 任何一种活动能力都不可或缺,它们都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 “微”课程的教学,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爱做家务劳动了,一些学生喜欢科学研究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小发明和小创造产生了兴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能够运用观察、分析、实验、论证、创造等科学手段进行问题的探究,科研素质明显提高。常规素质检测与评价如表4所示。

2.教育教学理念的迁移明显

综合实践活动“微”课程的魅力在于目标明确, 课堂容易实现;锻炼能力,学生非常喜欢;学科融合,知识交叉补充;合作参与,师生共同进步。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问题意识、综合能力明显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迁移到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学校的教学面貌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新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篇3

.“微”课程应去繁就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微”课程应明确小组合作任务,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合作态度;“微”课程应体现生活化,在生活技能、操作技巧、问题处理方面可作为重点;“微”课程应强化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促进学生边做边学边问,在科学研究方法方面有所提升;“微”课程的单位教学时间应尽可能短,便于日常管理。

二、“微”课程设计要求

1.教学内容主题化

根据初中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我们把课程设计成一个个小主题活动,将科学知识隐喻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在活动案例《我的废旧衣服我做主》中,其可分成3个小主题活动,如表1所示。

2.教学环节程序化

不论是课堂教学活动,还是课外调查活动,都可以设定一个活动程序,制定一些规则,让学生有程序进行活动,使教师有方法指导活动,令学校有规则管理活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与现行的课程有机融合了。具体教学模式如图1、图2所示。

3.教学任务简单化

初中学生喜好活动,对任何事物都愿意参与,但他们也存在着知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思维简单等缺点。因此,布置给学生的实践活动任务应切口小、耗时短,且难度不宜太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任务。

例如,主题《笔筒的今天与明天》的教学任务可分成若干个小活动:一次购买笔筒的经历——课上展示如何选购笔筒(1课时);简易笔筒的制作——课上制作(1课时);不同形状笔筒储物量的研究——课上研究性学习(1课时);创意笔筒的设计——课上创新设计(1课时)。

三、“微”课程教学形式

1.“微”设计

“微”设计是一种微型化的创新设计,它要求设计者充分发挥科学想象能力,利用所学知识,对世界上的现有事物进行创新构思,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生活融汇在设计之中,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性的事物。如生活中实用物品的外观设计、信息技术中的网络页面设计、美术作品中科幻绘画设计、主题班会的程序设计等。“微”设计所注重的是创新理念的运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操作时可从以下几个侧重点出发。

(1)从事先设定的主题出发,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创新设计。如为残疾人献爱心的实践活动——拐杖凳的设计。

(2)从挖掘现有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功能出发,赋予老产品以新的外观、新的功能和新的用途。如扫除工具的创新设计、科技场馆的创新设计等。

(3)围绕主题活动的创新方案设计。如体育节中队列表演展示活动的方案设计、“绿色社区文明社区”之小区垃圾桶分布方案设计等。

“微”设计活动由于切口小、活动简捷、主题明确,非常适合初一年级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微”制作

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要解决实际问题,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因此要求学生研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而科技制作就是锻炼手工技能最好的方式之一。经常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工具使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绘图表现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可将一些科技制作转化为“微”制作,每个“微”制作的目标不高,要求也不复杂,只需自行设计图纸、寻找材料、完成制作即可,老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和注意安全规范等,这样就在开放式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例如,在《伸缩衣架》“微”制作活动中,钢锯、尖嘴钳、手电钻、木工锉刀等操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则为重点培训内容,具体要点如下。

(1)钢锯的使用:安装锯条时,应使其锯齿朝向前推进的方向;锯的速度要均匀、平稳,且快慢有一定的节奏;用力不能太大,推进的方向应与锯口一致,防止锯条弯曲、折断。

(2)手电钻的使用: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钻头,并熟练拆装钻头;钻孔时用力适当,防止电机因过载而损坏;操作时禁止带线手套,因为旋转的钻头容易将手套卷入而伤人。

(3)木工锉刀的使用:木工锉刀不得用于金属加工;只能朝一个方向锉,且速度不宜过快,用力不宜过大,以免过早磨损;锉刀不宜与其它刀具堆放在一起。

3.“微”创造

将发明创造教育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既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科技含量,还能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但发明创造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周期性很长的活动,要完成一项发明作品,从选题到制作成型,往往需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如果将发明创造教育引进课堂,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不然,要想实现创造型课堂教学,只需引入“微”创造教学,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简单的创造,初步形成创造意识,为其日后创造与革新打下基础。

在进行“微”创造活动中,重点应放在创造课题的寻找、创造技法的应用、创造技巧的实施上,不必追求作品的高质量和档次,只要完成作品就一律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不断去寻找和解决更多的问题,时刻激励他们挑战自己、实现梦想。如表2所示的“试试你的创造力”活动中,给学生设置好创造范围,指明一些创造方式,让学生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借鉴,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开发。

以表2中“带USB插座”的创造为例,购买一个现成的电源插座,再找一个废弃的手机充电器(一般家里都有),将充电器内的电路板和USB接口拆下,然后将电路板安装到插座内部、USB接口安装在插座面上,适当接线即可。当然,在操作前应培训学生如何使用电烙铁工具进行电线的焊接。本“微”创造活动1节课即可完成,且具有操作简便、容易实施、安全可靠等优点,创造效果显著。

4.“微”探究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既要活动,也需创新,还要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究。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是十分宝贵的。所以,应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敢于钻研、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敢于探索。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大胆尝试,不管他们想法如何,不能随意加以批评,更不要为他们代言。正确做法就是与他们一起合作探究,共同分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由于每个学科都有其特色和规律,如数学侧重于运算和推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侧重于实验操作和原理运用,语文和社会侧重于人文素养的积淀等,因此在综合实践教学中,要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思想,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兴趣点,引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创造,让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阵地。部分“微”探究活动如表3所示。

5.“微”实践

“好动”是初中学生的本色,很好地利用学生这个特点开展综合实践,可大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积极参与、认真实践、合作探究、共同发展。例如,在进行《矿泉水瓶的应用》这一环保主题活动时,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将矿泉水瓶转变成一件有用的东西。于是,经过女孩子的用心打扮,美丽的芭比娃娃、艳丽的花篮、漂亮的笔筒一一问世;在男孩子的手中,一个个矿泉水瓶瞬间变成了会“跑”的玩具,如空气动力小车(一个瓶子作为小车主体,四个瓶盖当作车轮,在车身上固定一只气球,以气球释放的气体为动力)、双体电动船(将两只瓶子绑定在一起作为船体,在其上安装电池、马达和螺旋桨)、水火箭等。此时的学生已经不是讲台下被动的观众,而是实践活动真正的主人。

既然是“微”实践活动,那么其主题就不能太大,过程不能太复杂,目标不可太分散,形式不宜太单调,内容不局限于课本。所以,在设计“微”实践活动时,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既要照顾到课本,也需与本地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活动在学生兴致勃勃的情感体验中成功开展。

四、“微”课程实施课例——“走近电磁炉”

1.活动背景

电磁炉,因其煎、炒、炸、煮、炖无所不能,现已成为厨房中家用电器中的一大“神器”,且带给人们一场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但许多学生由于不烧饭、不做家务,并不了解电磁炉,甚至不认识电磁炉。有些学生家里虽然有电磁炉,但不敢操作电磁炉,怕发生意外。为此,我们走近电磁炉,让学生了解电磁炉,正确使用电磁炉,并且还要创新电磁炉。

2.活动过程

(1)活动一:“走进电磁炉大卖场”——社会实践(1课时)

①课前制定任务,让学生们自由结组去完成,如网上调查电磁炉相关信息、市场调查电磁炉售卖情况、采访电器销售员、家庭电磁炉使用调查……

②学生制作好PPT进行展示,一起讨论、交流,教师边指导边总结,寻找活动中的问题,再解决这些问题。

(2)活动二:“一起来烧菜——电磁炉的使用”——劳动与技术(1课时)

①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出一个会使用电磁炉的同学担任组长;

②每组准备一台电磁炉(品牌不同)和一些蔬菜(如鹌鹑蛋),组长带领煮菜。

③试验对比:将500mm水烧开需要多长时间,然后与煤气炉烧水时间进行比较;不同品牌电磁炉烧水时间比较等。

(3)活动三:“电磁炉工作原理的探究”——研究性学习(1课时)

①问题:电磁炉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什么锅具适合电磁炉呢?

②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

a.拆装电磁炉,观察其内部结构,让学生猜一猜内部大线圈有何用途?

b.将一个连接着发光二极管的1匝闭合线圈放到电磁炉加热区域,开通电源,让学生们观察有何现象?

c.将不同材质锅具,如铁锅、铝锅、陶瓷锅等,分别放在电磁炉上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d.用电磁炉烧水,然后手持一个连接着发光二极管的200匝闭合线圈,不断接近电磁炉四周和锅具内部,观察现象。

③小组讨论,写实验报告,然后展示。

(4)活动四:”电磁炉的明天“——创新设计(1课时)

①将学生划分成几个组,然后积极思考,对电磁炉进行创新设计。

②各组派代表展示创新设计成果。

五、“微”课程实施效果

1.学生活动能力的提升显著

人的活动能力所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科技创新活动能力等等。任何一种活动能力都不可或缺,它们都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微”课程的教学,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爱做家务劳动了,一些学生喜欢科学研究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小发明和小创造产生了兴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能够运用观察、分析、实验、论证、创造等科学手段进行问题的探究,科研素质明显提高。常规素质检测与评价如表4所示。

2.教育教学理念的迁移明显

综合实践活动“微”课程的魅力在于目标明确,课堂容易实现;锻炼能力,学生非常喜欢;学科融合,知识交叉补充;合作参与,师生共同进步。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问题意识、综合能力明显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迁移到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学校的教学面貌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新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篇4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指导和()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和()四大领域。

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即:学生与()的关系、学生与()的关系、学生与()的关系。

4、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有关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家庭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2、下列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三条主线的是()

A.学生与自我B.学生与他人社会

C.学生与家庭

D.学生与自然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

A.综合性

B.实践性 C.知识性

D.自主性

E.生成性

F.开放性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校本课程

5.下列对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B.面向学生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发展空间 C.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实现学生发展

D.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储备,推进学生知识结构发生变化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选择不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尊重每个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

B.反映学校所在地区特色

C.有利于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

D.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学校中哪些活动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领域结合开展?

2、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或总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基本方式有哪几种?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首先要确定活动的主题。请结合教学事例,论述活动主题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方面。

2、请结合教学事例,论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作用。

240#《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13-14-2

五、分析回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王老师在<零花钱该怎样花>主题活动设计中,设计了以下活动目标

(1)、学会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同学们零花钱的使用情况。(2)、形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理财,合理使用零花钱。你认为该活动目标设计的是否全面,为什么?

2、“学生对主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倡导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是:

3、你对下面的说法有何看法? 有人说”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重过程,轻结果,也可以不要结果的课。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只关注活动过程,不必要考虑活动结果或成果如何。”根据你对综合活动课程的理解,对此有何看法?

参考资料:

一、填空

1)地方、学校; 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3)学生、自然、他人和社会、自我;

三、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13-14-2 还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交流和共享。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则起着指导作用。但是,自主不等于自由。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不是放手完全由学生自己去选择、去实施,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应该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主体这一核心理念,又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把教师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结合起来。

3、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过程的教育价值,可以说没有实践过程也就没有了这门课程的价值。学生们实践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重视这一过程,而不能盲目的追求直观性、直接性的结论。

关注过程不等于不要结果,而应兼顾结果。因为任何教育活动都应追求一定的结果。但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相对于发挥过程的教育价值只能兼顾结果,而不能刻意追求结果,但也不能不要结果。

《新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篇5

在学习《新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之后,我知道了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以间接经验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以学生的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获得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学科课程有很大的不同,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素质,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这门课程中,第二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学设计与评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展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设计与活动过程。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程的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怎样进行学生实践活动有了一些思路。案例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综合活动”四个领域,其中,综合活动展示的是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主题班会与学校大型活动的活动设计与流程,更便于我们教师有针对性地借鉴。

人与自我教学案例中,“学生与网吧”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活动设计:主题的提出、活动目标、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活动计划和活动展开两个方面)教师反思、点评。在这一部分里,不仅学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法,而且明确了一种让我的学生能更好的对待网吧使用网络的教育方法,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比老师家长的说教更有效果。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了能力。“学生与网吧”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从而主动拒绝网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篇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复习资料合集

一、考试范围与内容

(一)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知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理念与功能。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段目标。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领域。4.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组织。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评价。6.不同内容领域的主要评价要素与内容。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的原则与策略。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策略。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主题活动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基本技能与能力 1.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1)理解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2)了解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原则;(3)掌握实施方案设计与案例编写;(4)掌握多种课程资源整合利用。

2.掌握实践活动有关的各种文体材料的撰写和活动过程性记录评价表格的设计制作

3.掌握科研方法

(1)科研选题和过程设计:了解科研选题的依据和途径,懂得确定研究的技术路线,对活动形式、内容及过程进行规划,熟练掌握研究类和项目设计类实践活动的设计流程与方法,掌握活动方案设计、撰写内容与要求;

(2)文献研究:懂得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发现问题,提出观点;(3)调查研究:懂得抽样方法,编制问卷,访谈调查;(4)观察记录:懂得选择对象,抓住重点,记录过程;

(5)实验探索:懂得选择变量,控制无关因子,检验分析;

(6)资料检索:了解图书目录组织,熟悉检索工具,掌握文献资料检索。4.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基本手段和工具(1)文字处理;

(2)电子表格简单统计和各种图表的制作;(3)电子演示制作与应用;

(4)能应用各种信息表达的交流方式:收发电子邮件,即时和非即时在线交流工具、在线研讨、网络日志等;

(5)掌握搜索引擎的应用、网络信息精确查询、模糊查询的方法。

(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能力

1.目标确立:确立合理的活动目标并规范地加以表述。

2.内容指导:分析活动相关资料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指导重点与难点。3.方法指导:了解并能在指导中应用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范例教学法等方法,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与指导手段。

4.过程指导:根据活动环节,适时、适当、适度指导,及时反馈处理,提高指导有效性。

5.媒体选用:课件的设计与应用,网络应用等。

(四)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与评价能力

1.能准确把握活动主题的可行性、适宜性和科学性要求,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制定活动方案。

2.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学校和学生实际,设计活动过程的管理与指导方案。3.了解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身心特征、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此为根据指导学生组建并实现活动小组的管理与自我管理。

4.掌握提高学生研究兴趣、强化信心的手段方法,及时根据活动变化情况,激发、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5.掌握资料筛选、整理的要素、方法,指导学生加工处理活动信息,撰写活动报告。

6.掌握适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研讨、交流和总结活动进行过程和效用评估。

7.能设计表格、档案袋、活动记录单、评价量表等,并依据不同的反馈形

式,对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与讲评。

8.能根据针对性、全面性、发展性、鼓励性原则,撰写学生活动评语。

二、名词解释

1、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4、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主题,原本指文艺作品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泛指文章的中心思想。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指实践活动的主导价值取向,如主要问题、核心技能、预期的实质性成果等。

三、填空题 1、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结构性)突破,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

3、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4、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个指定性学习领域。

5、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

6、综合实践活动除四个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科技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可与其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

7、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8、对学校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评价。

9、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和规划)、(管理和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

10、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四、简答题

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2、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基本理念。

答: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

3、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

此外,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4、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答: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圄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5、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

答: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6、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答: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基本要求:(1)正确处理学生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2)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克服形式化倾向。(3)恰当处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规范性与开放性的关系。(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7、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

答: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的建立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与制定教师指导方案,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指导常规。

8、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

答: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1)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应包括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2)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主要包括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论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3)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主要包括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

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

1、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发展个性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过程

1、准备过程;

2、具体实践阶段;

3、不同类型活动的实施过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交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方法

审议法;师生民主评议法;档案袋法;自我评价法 综合实践的活动方式

游戏活动方式;探究活动方式;交往活动方式;表现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教学方法

观察法;考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模拟体验法;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

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3、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综合实践课程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3、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五、论述题

1、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注重整体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在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作品等)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依据;另一方面,强调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突出多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评价。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不仅由指导教师来完成,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有效利用学生家长的评价、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等。第二,评价标准灵活。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呈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不以“科学参照”为评价标准,注重学生“自我参照”为评价标准,以发展性评价为主要标准,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说存在的问题。第三,评价方式多样。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过程,兼顾结果。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突出对学生活动体验和收获的评价;应注重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重视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2、论述学生信息技术领域学习活动评价。

●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

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以学生在操作或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记录和评价学生在信息素养、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实际表现,避免采取一次测验或考试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局面;评价以诊断学习、鼓励进步为主,弱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分数排名。除成长记录之外,信息技术活动的评价主要以典型作品评价和项目型实践活动评价为主。典型作品评价主要是通过作品,分析学生的作品设计思路、制作过程以及技术应用的合理性,而不能只评价作品本身的优劣;项目型实践活动评价主要观察、记录并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加工处理信息的深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包括信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实际表现。

●实时观察、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社会责任感、有关价值观念和使用习惯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教师应在学生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典型社会现象、道德两难情景或相关案例的方式,把握他们的情感、态度及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实际行为表现,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将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指导自己的实践。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不是为了给出量化分数,而是为教师的教育引导提供依据,教师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预防、适时的关怀或适度的引导,要避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简单量化甚至打分排名。●避免只考察机械记忆的机考和考察死记硬背的纸笔测验。

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采用上机评价的方式,考察学生实用性的技术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难以组织上机评价时,也可以采用纸笔式的评价,设置理解性、探究性等面向实践的开放式问题(如问题解决分析、项目设计、作品规划、短文写作等),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有关,对作品制作的设计规划和技术应用方案是否合理,或把握学生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看法。避免假借机考之名,实际考察对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命令的机械记忆,杜绝通

过“偏、难、怪”的选择题、填空题来误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甚至使信息技术教育误入“只重应试,不重实践”的误区。

六、教学评价分析题

1、参考答案: 【案例评价分析】

《茶文化》这一主题活动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妥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指定领域的关系,指导学生把该活动主题分解为研究性学习环节、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劳动与技术实践环节,并将信息技术贯穿全过程。如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茶文化方面的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带领学生走进茶园学采茶,学种茶树,开展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实践,进行劳动与技术方面教育;鼓励学生走进社区不定期举行义务送茶活动,让在田间干活的农民,让路边开车口渴的人们能及时喝一口浓香四溢的凉茶,在为人民服务中体会做人的意义;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调查、考察和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删选和整理,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成果展示和答辩;鼓励学生向广大群众宣传中国5000年茶文化,并在校园举行有关《茶文化》成果展示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具体的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过程中,《茶文化》主题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完成某一领域的具体任务上,而从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注重各领域任务和内容的相互渗透和延伸。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既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又较好地把握了综合实践活动各指定领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即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认知自然、了解社会,反省自我,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关爱自然、尊重人格、承担社会责任等一系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茶文化》主题活动这种以综合主题的形式高度融合四大领域既符合学生认识心理规律又体现课程综合化课改要求。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应人为地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机械地割裂开来,不能简单地把综合实践活动划分成相对独立的四门课程来教学。要明确的是,按分科的方式对待综合课程是明显的错误。这四个领域不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内容,而是实践或活动的方式,如研究、服务、调查、劳动、信息实践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的内容是学生的活动主题,是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兴趣出发提出来的,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在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活动的主题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方式的实践过程,使各领域得到有效整合。另外,《茶文化》主题活动以综合主题的形式高度融合四大领域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理念。

2、参考答案: 【案例评价分析】

(一)活动设计在实施方面体现特点:

1、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我看盐官》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来探究问题,以少先队小队为小组单位分配好各人任务。就拿“豆豆”实践小队来说,他们不仅在网上查资料、在书上找传说,了解盐官的文物古迹,而且去盐官实地调查,采访文物管理人员,了解文物的价值所在,还在家长的指导下,拍摄了风情一条街的录像„„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与人打交道要文明礼貌,学会了收集资料的方法,学会了合作等。这样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还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体验和理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学生经过了启动课、实践课后,将收集的材料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在大家面前进行展示时,教师总结评价的不是学生这次完成的“作品”“成果”质量的高低,而是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的经历、体验、感悟和探究,这样就引导学生加强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生活范围和发展空间,使学生获得了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亲历体验,并能健康而愉快地生活,个性也得到了健全发展。

3、主题活动加强与各门学科课程的联系,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知识。整个活动集语文、常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班队等学科知识为一体。就拿研究潮文化的小队来说,他们在活动中拍摄了闻名中外的海宁潮,运用绘画技术勾画出整齐的“一线潮”,用优美的旋律跳出汹涌澎湃的“回头潮”和“碰头潮”,又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了“一线潮”形成的主要原因等等。把各门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体现综合性的特点。

4、让学生学会在矛盾与不解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要求学生研究自己发现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问题在综合实践探究性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明确的探究性问题就没有活动的目标,发展适合于孩子们特点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起始阶段的主要任务。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所有的探究性问题都是在学生遇到困惑与不解时,通过讨论产生的。这样,通过活动,既解决了困惑,又增长了知识,还让学生更加亲近海宁,热爱家乡。

5、在搜集资料中学会合作与分享。综合实践活动中探究性课题的开展,搜集资料十分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搜集资料,关键在于合作与分享。人们常说:“两人交换一个苹果,最后扔是一个苹果,两人交换一条信息,最后变成两条信息。”所以在资料搜集阶段,培养学生合作与分享的意识是教师引领。

6、较好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课程特点。

(二)活动设计在内容整合方面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由于各自表现了不同的性质、特点和价值取向,因而二者之间具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二者之间并非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各种实际的教育活动都不是各自独立地个别地进行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

本主题活动设计看,以少先队小队为实践活动小组基本单位,通过围绕《童眼看盐官》主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性学习,走进社区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性活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在调查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手抄报、绘画、舞蹈、日记等形式进行活动成果展示。从组成形式来看,本主题组织形式将少先队小队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单位;从活动评价看,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评价与少先队雏形争章活动结合起来;从活动成果展示看,采用了主题

班队活动课形式。全体学生通过协作、考察、搜集、访问、社会调查、分析研究、写课题小报告等实践活动,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盐官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认识了周围的生活环境,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社会综合实践、与他人共同工作和从事集体工作、解决问题等能力。可以说,《童眼看盐官》主题实践活动中较好处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关系,在实现各自目标的前提下,最终通过整体的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发展,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招教考试真题卷一

一、单选

1.1806年出版的——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教育学D新教育大纲 2.教学相长最早出现在我国的——著作中 A论语B师说C学记D劝学篇 3.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是——

A八班斯基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赫尔巴特 4.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

5.小宝活泼爱动乐观灵活,但做事经常粗枝大叶,他属于——气质类型 A粘液质B胆汁质C多血质D抑郁质

6.利用图表,模型,幻灯片等进行直观教学的被称为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D动作直观 7.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巧技能 B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C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血色的健康水平D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

8.小明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怕讲不好被别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九年义务教育 A1985B1995C1986D1992 10.在我国当前课程管理的改革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新增的课程管理是 A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二、多选。

1.知识学习的过程——

A知识准备B知识理解C知识巩固D知识复习E知识运用 2.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

A布鲁纳B赞可夫C杜威D克伯屈E瓦.根舍因 3.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成—— A图像记忆B声像记忆C按语意记忆 D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E主观组织 4.教育目的明确了受教育者的——

A发展方向B发展阶段C发展结果D发展过程

5.班主任应树立崇高的威望,影响班主任威信的因素有: A权力因素B情感因素C才能因素D品格因素 6.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遗传B环境C教育D成熟E人的能动性

7.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评价能力发展,一般经过—— A评价他人――评价自己B从结果――动机

C从片面――全面D从自律――他律E从他律――自律 8.布置作业时,老师应该遵循的要求

A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B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适当 C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D经常检查作业和批改 9.2006年9月1日起执行的新教育法,其内容包括

A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B国家鼓励教科书的循环利用 C国家实施教科书审定制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D教师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10.关于素质教育,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的教育B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C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D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E素质教育是学历教育

三、判断。

1.中国第一个实行现代学制的癸卯学制。

2.学校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形式。3.“不凌节而施”这句话充分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4.一个班级里有了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这班集体的形成。5.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是流体智力。

6.学习时教师对学生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就是罗圣塔尔效应。7.专家解决问题时由于善于应用一般解题策略,所以他们比新手解决问题会而不易出错。8.独立性认知风格的学生一般喜欢听别人讨论,上课喜欢听老师讲。9.二年级的儿童学会用学具拼搭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这是动作技能学习。10.改变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学习方法,也是改变生活方式。

四、问答。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3.国外中等学校课程改革理念的趋势。4.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五、案例分析。

在一次写作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说说“我的理想”,这时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怯怯地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小老鼠„„”课堂上学生哄然大笑,老师说:“理想是美好的,崇高的,不能是大家都反对的,坐下吧!”小男孩哭的很伤心。十年后,小男孩长大了,给老师邮寄了一封信:“我的理想是做一只小老鼠,搬走所有的黑暗,给世界以无限的光明;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小偷,偷走夏日的酷暑,冬日的严寒,把舒适留给人间„„”这位老师懊悔不已.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教育理念知识分析此案例。

六、作文。

杨元庆说联想每卖出一台电脑,就帮别人买了一个视窗,帮因特尔卖了一个芯;崔永元

说:中国人挣得是包装的钱,并非科技的钱;商务部长***说:中国卖8亿件衬衣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

《新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篇7

关键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分析

一、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的使用本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实际技能以及数学基础知识为前提条件的, 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以数学新课标为依据,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 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 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反射

在对数学进行综合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务必要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关注, 立足于社会对现代化新型人才的需求, 对初中数学课程进行完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拓性, 而且它还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例如, 在对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平面图形认识》进行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三角形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三角形的相关特性进行探究,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的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二)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践性

在初中数学新课标中, 着重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同时还对教材的实践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处于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学,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其动手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的生活经验来制作一些学习道具, 提高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 将教材延伸到实际生活中

新形势下,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也不再仅限于课堂教学, 它已开始向着学生的实际生活延伸。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以及自然环境中发现数学知识, 并学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并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问题。

二、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 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基本上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老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衡量的。这种教学方式就使得老师对学生的授业解惑变成了强推硬灌, 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是被动地接受。处于新形势下的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 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尽量将课本中的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例如, 在对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进行讲解时, 可以设置一二堂实践活动课,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与教材中所提到的图形具有较高相似度的物体, 以此来对课本上所提到的图形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清晰地认识。

(二) 课前的准备以及教学目标的定位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不仅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掌握有较高的要求, 而且它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为了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数学技能与知识, 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老师, 就必须制订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且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按照相应的课程规划来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学生已经逐渐替代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 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 老师必须要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进行全面地分析, 并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以此来对初中数学进行多元化教学。

(三) 利用情境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掌握能力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因此, 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老师在对实践活动以及数学教材进行选择时, 一定要尽可能多地融入生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学知识, 并能够将书本上的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开展教学工作

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心理特点为基础, 对数学教学的方式进行优化。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利用一些辅助工具来使书本上的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多元化发展, 整个社会对于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扩大, 素质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新形势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必须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彩霞.苏科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的使用与分析[D].苏州大学, 2011.

[2]孙朝仁.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基于动手“做数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1 (10) :33-39.

《新课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篇8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综合实践

语文实践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新课标中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以及加深学生语言体验,培养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大语文观的重要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认真上好语文活动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课大致包括:传统教育、爱国教育、了解大自然、口语交际和生活体验等方面。这些综合实践课的设置,整合了学科知识,有利于培养學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新课改理念下,谋求学生“完整的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一、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第一,多元智能理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重视学生发展的多元性。第二,需要层次理论。基于需要层次理论教学,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类型和需要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第三,建构主义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要求教师不断丰富教学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经历,使学生更多地根据自身所感所悟教学。

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1.渗透综合性,开拓语文实践活动的资源。

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要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系统,充分开展和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课程资源,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教学体系,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结合,为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中有很多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它往往围绕某一教育主题,通过主题班队活动、专题教育、社会公益性服务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展开,其活动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尤其是能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引起感情共鸣。如在教师节来临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我心目中的老师”的语文实践活动;清明节我们可以到高台、临泽烈士陵园或西路军纪念馆去参观,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开展“教你一招”等交流演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样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长了见识,贴近了生活,同时融思想教育与语文学习为一体,真可谓“一举多得”。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我们从学生身边的“世界”引进“课程资源”,精心组织实践活动,把语文实践活动融入日常的语文教学,在人人参与,全程参与之中,在丰富多彩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乐趣,习得方法,强化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原则。

面对教师的谆谆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很多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难发现,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于学习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习感兴趣,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活动。对低年级来说,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从而扩大识字量。因此,教师可在课上设计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识字,这种记忆对学生来说可能会终生铭记。教师还可以找准时机布置课外识字任务,通过检测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学生展示的同时,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带动了其他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自信与满足。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教师可以组织活动,比如画一画、说一说、课本剧表演等学生更感兴趣的活动,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中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选择,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说什么。教师应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把说出来的东西写下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不会让他们感到有负担。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社会和自然充满着好奇与幻想,所以对他们而言,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就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班级,走出校园,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3.突出主体性,加强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互动”。

实践活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以文化为中介的互动。师生互动反映了师生双方在活动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往而进行的不断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师生互动是融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能力培养和活动管理于一体的,它的有效运行不仅表现为教师善于组织、精于指导和适当监控,而且表现为学生的乐于参与、勤于创新和勇于自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问”的信息交流,使活动过程成为“立体的结构”。

4.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始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信心、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适时采用生生互评、父母评议等形式,激励内在动机。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避免甄别和选拔的负效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民主、充满期待的氛围。

毋庸置疑,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其语文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语文综合素养犹如春风化雨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书本与生活的墙垛,淡化了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小学生构筑了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场,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翅膀翕然张扬,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雷健,罗安丽,白春花,郑守珍,吴红霞,杨敏.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

上一篇:《草房子》好句摘抄作文下一篇:全国大学生新闻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