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2024-06-14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1

周礼蔓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我现作出如下的反思:

一、比较好的几方面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如果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学生能积极大胆的对其他同学计算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指正,对于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1)教学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2)要求明确,包括数学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

二、不足之处

1.在新旧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应多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过程,教师说得太多,因此没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挥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

2.在拓展应用环节,虽然学生的思路很清晰,但给学生的展示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有些仓促,没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展示自己。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复习铺势要到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旧知迁移效果会更 好。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1)必要性。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习时,先让学生口算几道题,特别是进位的加减法,因此,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2)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水长流,每天必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2

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页例1、做一做,练习七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估算习惯。

2.通过推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联想、迁移和类比推理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3.在推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联想、迁移和类比推理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评析】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但要明确具体,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做到切实可行;不但要考虑到双基教学,更要考虑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课内容,实际上就是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同化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完善笔算乘法模型,没有太大难度。所以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上,侧重于“培养学生联想、迁移和类比推理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学生较为深刻地领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更加牢固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如何利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此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谈话,提出新问题

1.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可以先组织练习,然后通过谈话提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问题。例如:

方法一,先复习,再通过谈话提出新问题:

(1)用竖式计算:

一辆汽车1小时约行45千米,1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计算后要求学生结合竖式说说45乘个位2与45乘十位1积的末位书写位置。在此基础上提问:如果把这道题中45的百位添上1,改成145,同学们还会算吗?

(2)在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揭示学习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 板书课题并出示49页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方法二,通过谈话,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谈话: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前几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如果遇到要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的问题,你们能独立解决吗?

在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揭示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出示例1(略)。

【评析】以上两种谈话方法,都是基于由教师率先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再提出新问题,学生思维比较顺畅,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向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方法三,通过谈话直接提出新问题。

谈话,上一小节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笔算乘法。

出示例1(略)。

【评析】第三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然后在下一环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回顾、联想,实现迁移,在迁移过程中虽有些难度,但更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二、引导迁移,推出方法

1. 组织审题,进行估算。

(1)组织读题,说说题意并说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列出算式:145×12=

(2)组织估算,记录自己的估算结果。

在学生估算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并说说自己的估算精度,如:你觉得你的估算结果误差大吗?

然后记下自己的估算结果,以备和计算的准确值进行比对。

例如,学生可以这样估算:145≈150, 12≈10,所以150×10得1500,得数估计大于1500;

也可以这样估算:145≈150, 150×10得1500, 150×2得300,得数应该小于1800。

对于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和估算值,教师不进行直接评价,只是要求记录下来,等计算出精确结果进行比对,看看怎样估算更快捷、方便,而且精度高。

【评析】培养估算习惯,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允许学生用不同的估算方法,并及时记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引导迁移,推出方法。

(1)组织讨论,引导迁移。

通过讨论建立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联系。

例如:145×12我们以前做过吗?它同以前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比,有什么不同点?怎样计算145×12?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145×12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在乘的时候,要多乘三位数百位上的1。

【评析】这里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直接去尝试,而是围绕问题先进行集体讨论,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学生的盲目尝试,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克服盲目性和主观性,论证在先;二是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使学困生有机会分享学优生思维成果和学习策略,实现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

(2)尝试计算,讨论算理。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计算后小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两位数个位2与三位数百位1相乘,和两位数十位1与三位数百位1相乘得数书写位置的道理。如图:

通过交流和讨论,使学生明白:先算145乘2,也就是2个145,其中两位数个位2与三位数百位1相乘,得2个百,所以2写在百位上;再算145乘10,也就是10个145,其中两位数十位1与三位数百位1相乘得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1个千,所以1写在千位上。

【评析】就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来讲,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学习起来都没有多大问题,但未必能把道理说清楚。正因为是这样,利用这个机会交流讨论算理,不但知道了怎样算,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算,学得深,学得透,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把第二条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3)核对正误,增强信心。

首先,组织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算,核对正误,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励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其次,组织学生把计算结果同估算值进行比对,看看两者之间的误差,说说哪种估算方法估算值比较好些。

【评析】一是使用计算器的练习;二是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对前面的估算有个照应,理解了怎样估算才能使估算值更贴近准确值,更有效,为下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进行了铺垫。对自己的估算结果负责,也是责任心的表现。

(4)比照练习,深化算理。

练习49页练一练。

计算结束后,首先核对计算的正确性,然后像例1那样,结合竖式书写过程,组织学生说一说两位数个位与三位数百位相乘,和两位数十位与三位数百位相乘得数书写位置的道理。

【评析】没有急于得出方法,而是比照解决例1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不同的例子深化算理,烙印更加深刻。

(5)归纳总结,及时拓展。

首先,组织学生结合以上5道题的计算过程,推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重点使学生明确两点:

第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先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数,再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数;

第二,所不同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比,乘的过程中要多乘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

其次,及时对乘法法则进行类推、拓展。

例如:

教师提问: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我们推出了三位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如果是四位数乘两位数、五位数乘两位数呢?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呢?

然后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说一说,比如2314×21, 213×123。

【评析】在经过了三个以上的例子之后才总结方法,是归纳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有助于学生避免将来形成见到一个个例就下结论的片面思想。

三、实践应用,巩固方法

1. 基本练习,巩固方法。

50页练习七第1题。(略)

2. 变式练习,深化方法。

下面两道题算的对吗?错在哪里?试着改过来。

(注:如果学生在练习七1题中有类似的错误,就利用学生计算中的错误进行讨论,强化计算方法。如果没有,可以用上面的题目进行练习。)

【评析】考虑到学生实际计算情况,体现互动性。

【总评】某种程度上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比学科学习更重要。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又不能游离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外。所以,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各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课的设计,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重视的:

一是设计之初,就从实效性出发,给出了三个不同的思路,适合于不同的教师和学生,也可以作为三种不同的尝试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进行探讨。

二是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数学思想出发进行设计,算理和算法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突出算理,明确算法,印象深刻,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仅仅抓住两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联想、类比推理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体现了联想、类比推理的学习策略;通过三个以上的例子总结算法,体现了归纳思想。

三是重视完整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在设计中,通过拓展提问,兼顾了四位数乘两位数、五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等问题的思考,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四位数乘两位数、五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等问题的计算方法,初步形成了多位数乘多位数法则模型表象,很有深度。由于现代计算工具的发展,这种深度的意义不在于学生初步形成了多位数乘多位数法则模型表象,而在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因为思维的深刻性是人的创造性的必备特质。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反思 篇3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使学生掌握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方法;第二段教学相应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并结合笔算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相关的乘法口算。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我改变了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时,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的经验,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思路和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对于如何笔算144€?5,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启发,共同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解决问题。在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4€?5的计算过程,使他们懂得如何有序地操作与思考。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都很快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我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是探索者,由于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了、主动了。从作业和测验情况来看,本节课内容学生掌握得不错。

在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具有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经验,所以在教学例题时,我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各有一个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的“想想做做”1,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探索一个乘数末尾有一个0、两个0、三个0,两个乘数末尾各有一个0,一个乘数末尾有一个0、另一个乘数末尾有兩个0的情况下,怎样简便笔算。

本节课内容学生学得快,但作业的错误非常多,原因是有的学生没有熟练简便笔算,有的学生没有用简便算法的竖式,有的学生总忘在积的末尾添够0,有的学生在算乘的时候,不应该出现0的地方出现了0,不能彻底地理解“0先不看”的做法。针对这种现象,我多加了一次专门练习,并当面批改加强个别指导。

本单元教学,老师讲的少,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索的多,老师只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加以指点并对个别学生加以辅导。从单元测验情况来看,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基本方法掌握得很好,但部分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不高,有的是乘法口诀不熟练,有的是粗心,还有的在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忘了用简便方法,或者少加了0。总之,这单元的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恰当,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快。至于计算的准确性,只能靠加强练习。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4

第二段教学相应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并结合笔算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相关的乘法口算。

整个教学过程,我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是探索者,由于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了、主动了。从作业和测验情况来看,本节课内容学生掌握得不错。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课本P49—P5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竖式练练手: 45×12= 145×2=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心得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三、互动情境探索(一、)新知学习

1、教学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提问: 李叔叔的城市离北京有多远?你能解决吗?

×12=(板书:145×12=)

师: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没有0……)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12

2、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3、通过估算我们知道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谁估的更准确一些呢?这需要我们计算出128×12的准确答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竖式计算,计算机计算)

4、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有困难的,可以问问你旁边的同学。

5、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6、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同桌之间交流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与同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2)、全班交流,汇总方法

(3)、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应说以下几点:(1)数位对齐;(2)先算2×145;(3)再算1×145(10×145);⑷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4)、讨论:⑴、290和145分别是怎么得到的? ⑵、为什么145与290不用对齐?

三、巩固练习(课件展示)1用竖式计算。

842×23 514×34

(先完成前一个反馈后再练习,最后将514×34改为34×514)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反馈交流。

小结:

1、数位对齐;

2、分位相乘;

3、合并相加;

4、满十向前一位进1 知识拓展:1452×17

2、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1、要求学生能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本节内容是在三年级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本节内容在课本的第三单元第二节安排的,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之后教学。为后面的因数中间有零和因数末尾有零教学做好铺垫。

3、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1.学生对计算题学习兴趣不浓,部分学生计算时很粗心,没有验算的习惯。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是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方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

3.学生认知障碍点:进位时口算错误;书写不规范,影响相加时的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师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积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指名说出计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改动情境图,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让学生尝试计算245×12。

2、交流算法,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

3、教师设疑,让学生答疑。(引出算理,并同时强调该注意的地方。)

4、初步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同桌合作完成情境图中剩下的两个问题)

三、巩固强化,内化新知

1、改错题。(强调难点)

2、看谁是我班的神算手。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7

一、两道典型试题测试结果比较的思考——为何测试结果如此悬殊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 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表内乘法, 能进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 会口算、笔算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将为学生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作好铺垫。本人有幸参加了市2011年中小学生三年级学业质量结果分析, 两道典型题的测试结果引起了我的深思。题目如下:

1.学校买来23本书, 每本14元, 下边的竖式计算出了23本书的总价, 竖式中箭头所指的这一步的结果表示的是 () 。

2.笔算45×58=______。

两道试题测试的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一题市平均得分率为63.9%, 第二题平均得分率是81.1%, 相差17.2%。为什么同样内容的题目, 同样的学生, 测试结果如此悬殊?这一现象深深地扣问着我。专家们也剖析原因:学生对笔算乘法的算理理解还不够。张天孝老师曾在《计算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中阐述:“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算出答案, 要正确解释第二层的积似乎很困难, 这与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相去甚远。”基于以上学习思考, 笔者觉得充分感知算理是教学这课时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点。

二、三种版本教材比较分析——各教材如何呈现笔算乘法的算理

带着思考, 笔者翻阅了更多关于“笔算乘法”的教学资料。现将三种版本的教材罗列如下:

通过梳理比较, 我们可以解读到三种版本教材编排的共性和差异。

共性:

1.各版本教材都非常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采用“买图书”“订牛奶”“数楼房”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都安排在三年级下册。

2.各版本都用到了横式拆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 而且都注重横式与竖式的沟通联系。人教版与北师大版都非常明确地在竖式旁边写上横式, 苏教版则是通过分步笔算与完整笔算相结合。

差异:

各版本横式拆分呈现有所不同。人教版用了一种方法, 北师大版与苏教版用了两种方法。

三、我的思考与实践———如何数形结合, 内化笔算乘法的算理

基于学业测评结果悬殊的现象以及各版本教材的分析比较, 我觉得应该融合各版本教材,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原有知识出发, 优化教学设计。

1.基于各种版本的共性, 笔者觉得都应该予以坚持。《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调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这些版本的材料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场景, 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思考。横式拆分、加强横式与竖式之间的联系是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算理的重点。

2.基于各种版本的差异, 笔者觉得应该融合优化。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算法与算理, 所以笔者觉得要重点呈现把第二个因数拆成十加几, 再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 最后相加的这种方法。

教学实践片段:

片段一:数形结合, 尝试探究, 感知横式算理。

(一) 情景引入, 尝试自主计算

出示例题:学校广播操比赛开始了, 三年级组同学出场了, 每行14个, 排成12行。课件出示广播操比赛的图片。

思考: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参加比赛?算式怎么列? (板书:14×12)

师: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识。老师把这么多学生简化成点子图 (课件出示14个一行, 共12行的点子图) , 你能用拆数的方法自己试着进行计算吗?可以在老师给你提供的点子图中画一画、想一想。

(二) 交流

1. 小组内相互交流方法。

2. 全班交流, 各组派学生代表展示点子图与计算方法, 交流如下 (生1、生2是同一种思路, 生3与生4也是同一种思路) :

生1:14×10=140 (先算10个14)

14×2=28 (再算2个14)

生2:14×2=28 (先算2个14)

14×10=140 (再算10个14)

生3:12×4=48 (先算4个12)

12×10=120 (再算10个12)

生4:12×10=120 (先算10个12)

12×4=48 (再算4个12)

师: (交流中结合点子图重点理解每一步的算理) 同学们, 仔细观察这两幅图, 其实这两种计算思路都是把小圆点分成两部分来算的。同学们真会思考, 通过自己学习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识了。

我的思考: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裂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思想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数学思想。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教材的特点, 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广播操比赛情境, 并简化成点子图, 让学生直接尝试学习。学生在直观点子图上画一画、算一算,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计算方法。在交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点子图, 将计算方法与直观形象的点子图巧妙、和谐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使抽象的横式算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为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算理作好充分的学习铺垫。

片段二:数形结合, 沟通联系, 内化笔算算理。

(一) 尝试竖式计算, 交流方法

请学生结合刚才的学习思路, 尝试列竖式来计算14×12。学生试学, 教师巡视, 指名板演。

师:大家看得懂吗?谁来说一说?28、140分别是怎么来的?各表示什么? (同桌先试着说一说)

全班交流…… (请几位学生回答)

师:28是怎么算出来的?实际是我们刚才点子图几行的人数?

生:用2乘14得出28, 是表示两行的人数。 (师引导学生联系点子图)

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得到了28, 积要与哪一位对齐?

生:积要与个位对齐。

师:那么第二部分的积又是用什么乘什么?积表示几个几?其实是哪几行的人数?

生:用10乘12, 也就是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求出的是10行的人数。 (师引导学生联系点子图)

师:140这个积又应该怎么写?

生:……

(二) 小结计算方法

师:现在你能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吗?

(同桌先说, 再指名小结) 生: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教师根据以上交流完善板书 (如下图)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创新 篇8

关键词:口算;笔算;估算;兴趣

首先是口算的教学,孩子们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看了例题后很快就掌握了算法;学习能力差的孩子只想着用笔算代替口算。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孩子们上课不注意听、不认真学。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口算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意识,在学习教材上的例题前,我先给孩子们出了一组练习题:“我会连线”“动动脑有不同的填法”。让孩子们先充分认识到口算的作用和优点,深刻体会到学有所用,再进行口算的学习。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好。

其次,在学习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孩子们常漏加进位、进位写错位置影响笔算的正确。原因是孩子们对竖式的结构和算理理解不够透彻,于是,我给孩子们安排了一节讨论课,在讨论课上我依次提出“竖式为什么能这样写?”“什么时候要进位?”等问题让同学们讨论。经过讨论交流,孩子们了解了笔算的特点、笔算与口算的联系,对笔算的算理和竖式的结构有了更深的了解,笔算的正确率提高很多。

该册教材第60页有这样一道探究估算方法的例题: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看到这样的题目,孩子们肯定会埋头笔算,根本想不到用估算来解决。等同学们算出后,再引导说:“这类题目并不需要计算准确值,可以估算。”把估算强加给孩子,培养不了孩子们灵活运用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效率也不高。我把问题改为“准备4900元够吗”“准备5000元够吗”,这样孩子们就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估算,使孩子们理解估算不是抽象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因需求而产生的。后面的练习题我也稍加改变,使孩子们在实践中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

意识。

这些改动和调整为课堂教学增加了亮点,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创新不需要太多理论和方法的学习,需要的是我们深刻理解教材和习题,多观察、多了解孩子们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认知需求,洞察孩子们表达不出来的疑难,从孩子们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和尝试性地改动或调整教材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本第47页的例1

【课程标准描述】

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理解并说出每一步算理,提高类比迁移能力。

2.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

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说每一步的算理,和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的道理,以及改错练习,评价目标1。

2.通过自主尝试竖式计算以及学习检测,评价目标2。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出示问题:李叔叔在哈尔滨工作,过中秋节了,他很想念家中的亲人,决定在中秋与国庆双节期间回北京老家一趟,他买了12斤月饼,每斤45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李叔叔买月饼一共花了多少钱?

(1)

引导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

(3)全班列式计算,然后指名板演并说说其计算过程。

12×5的积

×

0

12×4个十的积

0

提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思考:这里的48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二、导入新知

出示问题:在回老家的时侯,李叔叔为了节约钱,决定不坐飞机,坐火车,当他到家时,他算了算,从哈尔滨到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那你们帮李叔叔算一算从哈尔滨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45×12)

(2)学生说说怎么计算(揭示课题,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估算

提问:那你认为哈尔滨距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现在同学们来估算一下。

思考:如何估算的?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估算方法。

2.笔算

(1)提问:现在我们已经估算出来了,145×12大约是在1500至1800之间,那么如何准确算出145×12的积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自主尝试,教师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2)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竖式计算过程,并说明计算过程。

(3)提问:第一步算什么?得数中的末位和因数中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

第二步算什么?5要和因数中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

第三步算什么?

(4)思考:为什么先用145×2,再用145×1个十,最后再把结果加起来就是145×12的积?

引导学生理解:要算12小时行的路程,可先计算2小时行的路程,然后再算10小时行的路程,最后再将两部分加起来。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

(评价目标1)

145

表示什么?表示几个小时行的路程?

×

290

表示几小时行的路程?

145

1740

(5)观察45×12和145×12,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评价目标1)

小结: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3.验算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

4.巩固练习

(评价目标2)

132

176

425

×

×

×

学生练习本上完成,投影展示,集体订正。

四、仔细琢磨,细心计算,巩固新知

1.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评价目标1)

(幻灯片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2.实际应用题

(评价目标2)

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32吨。一天可以地下吸出85吨水。

(1)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可以滞尘多少吨?

(2)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天可以地下吸出多少吨水?

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保护森林的思想。

五、谈谈收获,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竖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目标检测】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99×42=

538×48=

138×16=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10

这次是市课题揭题汇报课,自己感觉应该要像平常课一样上,所以就根据自己上课的进度选了一堂计算课,计算课教学中很难体现 我的课题《培养低段学生提数学问题的能力》,本来试教时只设计一个题目让学生根据信息提数学问题的,由于时间很匆促,加上大家都很谦虚,没有作出太大修改。只是为了更能体现我的课题内容,我把导入作了重新修改,从自己给定问题到学生从各信息中观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并逐步解决。从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整十数口算引入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本课的设计,没有孤立地看待三位数乘两位数,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上,而是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的技能,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会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思考问题并且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而且掌握了新知笔算方法。

自我感觉自己教学时学生掌握比我试教时有所进步,但是教学中某些环节的处理还是有待优化的。

1.时间安排上存在欠缺。原因是让学生尝试笔算时请的第一个孩子笔算过程是错误的,等教学后又请这位学生上台来订正了,而其他学生是看着她修改的,这里如果让其他孩子在下面都互相说说笔算过程。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人人都参与笔算方法的掌握中。还有是练习笔算时本来打算让其他学生自由上来修改并用红笔作上记号,可是我说的学生自由上来修改,都成了上来板演的孩子自己上来修改了,所以修改的地方不是很明显,而且有一个学生明明是对的,改来改去被改错了,并且很费时。如果把这里的时间省下来学生就有机会让学生在提高练习中说说思考过程了,我在学生做题时问了几个孩子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方法很灵活,我相信他们的答案很精彩,我错过了让其它学生倾听他们精彩汇报的机会。

2.当我问到学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时,有一学生说:4个卫星环饶地球多少分?师:一周吗?好(未作出任何其它评价)因为板书内容有效,我没有将这一学生的提问资料板在黑板上,是否会让这一学生感到失望,或许在没有板书的同时我要给这个学生作出更好的评价,以呵护她,我可以说:你真勇敢第一个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就更能培养这一孩子的学习自信了。

3.当学生估算85乘12时,生:把12估成10,等于850,应该问:你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估小了几个几呢?而且学生计算后还得让学生对比与刚才估算的接近不,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启示 篇11

不曾忘的公开课

12年前的一堂公开课,我在课堂上先创设购买南康特产“月亮花生巴”的情境(每袋24元,要买12袋),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写出算式后,直接问学生:“怎么计算呢?”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胆小的学生还低下了头,生怕被我指名回答。我又说:“可以先用哪一位去乘呢?”终于,有个聪明的孩子回答“先用个位”,我马上表扬这个聪明的“合作者”,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解用个位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的方法。接着又启发学生:“个位乘完后,再用哪位去呢?”这时,发言的学生更多了,我便慢条斯理地给学生演算了第二步和第三步。最后,还展示了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法则,要求学生记下来。

课后,备课组教师评课时,大多数老师认为这节课上得不错,条理很清晰,讲解很清楚,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而当时年轻的我,心里也充满着喜悦。但是,当我再一次上这个内容时,我认识到了12年前的我是多么的不称职,12年前的课是多么的肤浅,12年前的学生是多么的“可怜”。

今天的同一节课

今天再讲这节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课件出示王老师购买课外书的情境图:每套课外书14本,2套一共多少本?10套呢?让学生计算这两个问题,唤醒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记忆,为学习24乘12做好铺垫。运用自主建构方法,画一画,算一算。

师:买12套一共多少本呢?请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试着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然后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

生1:我先算买10套一共多少本,24×10=240(本);再算2套多少本,24×2=48(本);然后合起来:240+48=288(本)。

师:你是把新知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化难为易。真了不起!

生2:既然两位数乘一位数可以用竖式计算,我想两位数乘两位数应该也可以,所以我用竖式计算:,但是我没有想出怎么计算?

师:哪个小组已经探究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生3:我们也是化难为易的,把这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划分为我们学过的三个竖式:

师:真了不起,这三个竖式分别和生1的哪个算式是相同的?

师:看来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化难为易,分成三个竖式来计算,可不可以把这三个竖式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简便的竖式呢?请在演算本试试。

(然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再集体交流。)

生4:

我故意迷糊地追问: 这个算式是点子图的哪部分?又是点子图的哪部分?呢?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圈一圈。

课后给学生留一些思考性的作业。比如,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组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概括一下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两次执教的感悟

启示一:教师要读懂教材 这两次执教《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启示: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读懂教材是基本功。要领会编者意图,认真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的编排是非常合理的,它以简单生动的对话创设了买书这一生活情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明了设计理念和本节课的重点及关键,而2003年,我不重视教材,花了很多的精力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却依然偏离教材编写意图。

启示二:教师要用心读懂学生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了解学生的意识和能力。《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003年,我没有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生长点,而直接教学24×12的计算方法。而今,课伊始,我让学生在情境中计算解决24×2和24×10,唤起学生笔算经验,为建构24乘12的计算方法搭建桥梁。在探究完笔算方法后,我让学生做了三个对比:第一,合在一起的竖式和分开的三个竖式有什么联系?第二,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第三,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三个对比,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感悟到原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么简单!

结束语

2003年,因为笔者的包办代替,学生没有经历自主探究,尽管学生计算正确率高,但它仍然是一节失败的课,因为它缺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缺乏学生智慧的火花。“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与“懂”中的学问有多深,不是教师天生就能体悟和参透的,只有读懂教材,用心地读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关注每一节课的细节,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再迈上更高的台阶。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12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1课时

笔算乘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6×4=

230×4=

19×3=

180×4=

140×7=

24×5=

210×5=

136×32=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口算136×32的学生会有困难,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2.引入: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就可以算出正确的结果来,如果因数是两、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要学习笔算。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指名读题。

(2)怎样计算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指名列出算式:145×12=

(3)讨论:怎样计算145×12呢?

学生讨论中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A.145接近150,12接近10,所以145×12≈1500。

B.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

C.用笔算:

×

0

0

(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笔算的过程,完成答题。

(5)议一议。

A.计算中“5”为什么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呢?

使学生明确:

A.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到的积表示几个十,因此要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教材第47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呢?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八”第1题。

(1)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提醒学生注意54×145这样的算式怎样笔算比较方便)

(2)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完成,然后用计算器验算。

2.教材“练习八”第2题。

指名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自己列式、计算、解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步骤和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13

大港完小

钱勤 教学片断:

师:文具店新购进一批圆珠笔,一盒是24支.请每个同学都猜一猜,这样的圆珠笔12盒大概有多少支?并说说你是怎样猜的?(学生猜测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结果各不相同。)师:看来大家猜想的结果很不一致,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哪种结果最准确呢?(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嘀咕,算算不就知道了.)师:这几位同学说的很好,算算就知道了.下面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猜测的结果写在纸上,然后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算12盒这样的圆珠笔到底有多少支?看看自己猜的是否准确。

(老师布置任务后,很多学生说“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呢?”)师: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全班学生开始对算法的思考,教师则分组进行指导。)

师:老师刚才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如果相互交流一下就可以学到不同的方法。在同学们相互交流之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想想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 通过交流,全班一共发现了近十种解法: 1)24+24+……+24=288(12个24相加)2)12+12+……+12=288(24个12相加)3)24×2×6=288 4)12×3×8=288 5)24×3×4=288 6)24×10+24×2=288 7)竖式计算 8)24×20-24×8=288 在比较各种算法特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法,归纳法出笔算法则。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经验,尝试解决新的计算问题。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我没有进行复习铺垫,而是直接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的问题时,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面对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和教师真诚的鼓励,学生必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寻求问题的答案,必定会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用信息,从而提高了学生根据目标需要检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14

城关镇中心小学 徐 琳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对整堂课的教学顺序初步打算是,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围绕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展开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心引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理清:

1、掌握乘的顺序。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在实际教学时,估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算出结果是多少,所以本课基本思路是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同时也提倡算法多样化。

实际教学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改正:

1、在“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这一环节上,我处理上有不当之处,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拆因数法,有正确的坚式计算,也有错误的坚式计算,组织讨论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观察黑板上同学的算式,你有什么意见或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于是学生就从错误的坚式入手,说明它的错误点,导致再去观察其他坚式时出现了重复现象,破坏了层次感。其实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从横式即拆因数法出发逐一去分析,将错误的方法放在最后处理这样层次感更强些也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2、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再让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复述,说过程、说想法,这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注意。

3、在组织学生练习时,没有分组练习,所有的学生去计算所有的题目,造成时间不够,以致后面的教学不能游刃有余,把握住节奏。连最后一个闯关活动都没有完成。例题中的竖式计算,虽然在课件中演示了,但一放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后面的计算留模板,应在黑板上再写一遍。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15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

大源二小 周燚华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重点分析情境图,找出今天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14×12,最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口算方法,即14×10=140,14×2=28,140+28=168(本)。当学生用竖式计算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结果,尤其是理解为什么可以省略十位末尾的0不写。本节课特别重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本节课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还需进行课后辅导。

上一篇:上饶留学360:2017年加拿大留学各阶段申请条件下一篇:(机电类)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