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2024-07-11

中学美术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精选8篇)

中学美术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1

一、活动目的:

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课外美术兴趣第二课堂,在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美术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为了给爱好美术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将美术兴趣第二课堂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艺术的乐园。更通过美术兴趣第二课堂的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

二、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开始一个月为每个双周的周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活动。(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反映良好,可另行增加为每周一次。)

2、活动地点:美术活动教室。

3、活动对象:美术小组成员。

三、活动内容:

1、素描主要是对他们进行造型能力的训练,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首先辅导学生写生石膏,以便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再辅导学生静物写生素描,目标达到造型形神兼备。还应该主张让学生多临摹,在临摹的过程中,体会素描的趣味,了解素描技巧的运用。

2、开展简笔画、想象画创作活动,这是为了让学生提高美术素养的一个好办法,也就是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

3、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一些物品。根据学生的特点主要让学生认识工艺美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立体造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4、中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画技法,培养学生能通过对花果蔬菜的表现,了解中国画写意的精髓。

5、充分利用本土美术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中学美术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2

一、素质教育中的中学民间美术教学

2011年国家教育部在最新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要求“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民间美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利于拓宽美术学科的学习范围,同时有利于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交流。

民间美术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它完全符合我国新课程标准下美术课程对于体现鲜明的人文性、视觉性、实践性和愉悦性的要求,不仅能够把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很好的结合起来,还能通过民间传统美术教育学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主义热情和爱国思想,让家乡的非物质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民间美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学习所达到的能力也是多重并举的。民间美术具有装饰趣味浓、手工性强以及容易入手等特点,这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体验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从中更直观、更深入地接受和传承民间美术文化。

二、区域性民间美术与中学美术课堂

湖北民间美术是当地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审美智慧的“活化石”,它特有的地域和历史环境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楚文化。其中地处鄂东南幕阜山脉的湖北阳新县,由于其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阳新长期处于农耕文明的时代里,形成了具有阳新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阳新布贴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其独特的审美特性成为中学民间美术教育的“活教材”。

两千多年前,湖北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活动的中心,孕育了璀璨夺目的楚文化,例如青铜铸造、漆器和丝织艺术,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两千多年以来,湖北民间美术传承楚文化的影响,保留着想像浪漫、情感炽烈、造型奇异的显著特点。

阳新布贴是由阳新农村女性灵活运用不同布料,在底布上构图设计,经裁样、剪拼、粘贴、锁绣制作而成的传统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种类繁多、制作精良,涉及家庭日用品、妇女婚嫁饰品、儿童衣物、庙堂蒲团、吊幡等近30多个系列,其内容以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及传统的吉祥图案为主。

阳新布贴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便是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风格,执着、古朴、野逸。其物象造型原始稚拙,组合构成浪漫不羁,尤其是在色彩上吸收了楚国漆器黑漆点金的表现方式,多以黑色棉布做底,拼贴多种色彩艳丽的图形布块,形成厚重绚丽的视觉效果。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造型,尽随作者的巧手拼贴而成。因此,同一题材的千百件布贴实物中,还从未发现彼此雷同的组合图案。一个简单的“仙桃”,就有纵剖、横剖、组合剖、桃内饰桃、桃内饰叶或饰以其他吉祥图案的多种表现形式。

阳新布贴图案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具有深厚而独特的魅力。这些凝练概括的图形可以直接现运用于现代设计作品。简化而抽象的造型,天真而无邪的气韵,符合现代艺术表现性的要求,与现代人的审美心态、艺术趣味有很多相似之处,对现代艺术教学工作的审美感受能力和想象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因此,阳新布贴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特征。

三、阳新布贴走入中学美术课堂实施方案

阳新布贴的灵活性和抽象性正符合中学生这个学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在快乐的动手过程中促使孩子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传承和体会楚文化的民族精神。

1. 教学设计

教师应在对阳新布贴充广泛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哪些可以用到美术教学中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和创新,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及学情特点,运用教学原理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开发思维,创作出多样和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作品。

2. 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

第一,让学生了解和欣赏阳新布贴的基本概念及历史背景,通过实物展示、图片介绍、观摩教师及民间艺人的现场制作、课后参观博物馆等活动感受阳新布贴的魅力。第二,虽然在传统的阳新布贴的制作过程中,手工艺人无需谱本、直接拼贴,但是考虑到中学生相关经验的不足,所以要求学生先在纸上进行草图设计,通过教师审核后再复制到布上,最后再进行拼贴和闭合线缝制。第三,通过评价展示,学生自评和互评,大家相互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肯定与展示机会,这也是一股正能量的积极传递。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没有给学生进一步扩展,所以课后带学生参观各种民间美术博物馆,并不是让学生完全掌握这些内容,而是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熏陶,引起共鸣,感悟中国民间美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民间美术形式本身的魅力,而这正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设此课的意义所在。

3.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到的问题是,除了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范图外,还应设法为学生提供布贴实物和实际操作示范教学,力求直观、详细,以便让学生看清楚,有所借鉴,并且要使学生充分了解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运用的方法。

在教学中,由于初中学生对阳新布贴艺术比较陌生,对于工具材料的运用和对布贴中点、线、面的构图、组合等方面会有一些难度。所以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欣赏和学习布贴艺术,其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阳新布贴的制作工艺,更是通过这个窗口去了解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博大精深,在学生心中树立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加对于民间工艺美术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中学美术课堂练习活动的优化设计 篇3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练习;活动设计;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26-01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说法,即要求学习者能够“在劳力上劳心”, “手脑双挥”,借助“做”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展现人的主体精神、促进自我的主体发展。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在美术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中,练习活动环节是最难把握的:在精彩的学习探索后,练习活动效果常常并不理想。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明确“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精心谋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那么,中学美术课堂练习活动如何设计,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明确目标,练习活动“层次化”

教师在练习活动设计中必须心中有学生,眼里有教材,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达成目标,因材施教,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和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教学要求有所选择与取舍,“量体裁衣”式地设置不同的作业类型与难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这对学生的发展及教学实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设计作业,应考虑作业难度太大,就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难度适中,学生就会表现较强的主动性,信心百倍的完成作业。因此,适宜的作业要求可以给学生很大的表现空间,自由灵活的层次化练习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现。

二、植根生活,练习活动“活力化”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托,精心设计练习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三、丰富形式,练习活动“多样化”

教师应该突破以往的框架,可以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状况,构建中学美术学科各种各样新的练习活动。如从人员组合上可分为一人完成、小组合作完成、全班共同完成;从练习形式上可分为书面练习、口头练习等等。

四、循序渐进,练习活动“阶段化”

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往往会在课堂中设计一个总练习,将重难点集中在这个练习上反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开始作业时,往往会忘记老师上课时所提示的问题解决方法甚至示范的难点技巧,有些学生到做练习时就高喊:“我不会!”或者敷衍了事;有些学生在老师讲课时就忍不住开始根据理解绘画或设计,但是后面的讲解、活动等都不能认真参与了。这些都造成课堂练习活动的低效。美术教师在上课可以考虑适当插入一些小练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难点,降低学习难度,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美术课堂中的小练习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 激趣性小练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因此老师在课堂上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如何维持学生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设计激趣性小练习,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激发兴趣,同时在练习时熟悉美术媒体属性,促进教学。例如在第14册《奇妙的肌理》一课中,由于课前学生对肌理的概念不熟悉,教师可在导入时就设计个小练习,让学生迅速感受肌理的“奇妙”。教师事先准备海绵、麻布、树叶等不同肌理的物品和颜料、印泥等物品,让学生进行拓印,并用语言描述印记的特点。这样学生就在玩中体会了肌理形成的原理,并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

2. 体验性小练习。体验性小练习的目的是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本课媒材的使用方法,或熟悉所学内容的简单操作,在简单的练习活动中进行学习、体验。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初步经验,进入创作情境。例如在教授第16册《最亲近的家具》一课时,教师先示范用纸板插接躺椅,然后展示一张躺椅图片,要求学生用纸板通过折叠、剪切、插接、黏贴等方式快速制作出这个躺椅。通过这个小练习,让学生熟悉纸板加工的技巧,消除对纸板家具制作的陌生感,对下一步的设计制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 诊断性小练习。诊断性练习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缺漏而设计的一种练习。供学生练习刚学习的基础知识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信息,诊断出班级或学生个人对教学目标达成度情况,便于查出学生在哪一步出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以适当调节后续教学。

让练习活动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总之,中学美术课堂练习活动的优化设计,需要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总结。优化设计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长作业,不仅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也能激励、唤醒学生潜在的能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篇4

弘毅新华中学美术教师/王萍

摘自:《岳阳市弘毅中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对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推动美术课程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意义十分重要。我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美术作品评价三个方面实行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享受“组织教学”所带来的简约之美,去体验看似平淡却充溢着智慧的对话场景,去感受轻松幽默所营造的笑声。

一、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组织方法、多媒体的使用等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框架和蓝图,是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针对教材教学大纲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建构了“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注重学生获取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实践与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发展观念,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应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制定适宜具体、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美术教材内容体系之间存在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教学设计理念过程中应重视教材内容的结构和前后之间的衔接,从宏观的角度来钻研、分析,把握教材构建美术的知识体系,明确教学程序、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媒体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并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预见性、适应性地设计教学方案。

二、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策略

(1)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美术课应强调构建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平等和尊重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我的真实感受,描绘自我内心世界,展示自我的独特作品,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真诚沟通,共同探究。因此,教师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尊重、信任、热爱学生,使学生具有个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优化发展。

(2)创造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美术课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可促使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主探究,敢于质疑,争论求异,敢于发表个人独特见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融洽、民主的课学氛围,对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要持一种欣赏、尊重和引导的态度,多采用鼓励、肯定、表扬、探讨等语气给予互动,使美术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相互促进与发展的“舞台”。

(3)形成互动的生态课堂美术课堂是开放,互动为体的教学理念,它不仅局限于机械的“教师教”到“学生学”的层面,而更多是对话,互动和完成。课堂的对话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互动使师生体验到探索和求知的乐趣,有效地促使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美术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互的衔接,教材知识系统与生活逻辑广泛的渗透,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融合,教材内容与生活相接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通过生活观察、体验感受的过程,拉近美术与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物化于生活情境之中,使美术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5)设计启发性的教学情境美术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巧妙设置疑问、以旧导新、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方式创设一个能激发潜能,形成创造性学习的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认知困惑----主动探索----知识掌握”,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情感的价值观上相互交融,自我完善。

(6)有效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美术课是一种现实视觉艺术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录像、投影、幻灯、摄像机、照相机、计算机等现代媒体的运用,拓展学生的体验空间,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广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三、美术作品评价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美术作品评价十分重要。应从学生美术学习过程到学习态度、情感、绘画表现技巧、美术知识的掌握,及学习兴趣、美术素养、人文素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勇力、创新精神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全方位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1)美术作品评价主体作用评价美术作品可采用多种形式,不只强调教师“单一权威”评价,可以多面对话的形式,学生由被评价到去评价转换角色。如:学生完成作品后,可先让学生小组自评,谈谈作品设计思路,作品的优缺点,获得的经验等。然后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相互探讨,互相评价。最后,教师适宜评价,总结,使师生在自评互评中反思,自我完善。

(2)美术作品评价方式的样化美术作品评价标准应以真诚、尊重、关怀的态度、促进激励的方式,让每位学生体验到沫浴成功阳光的同时增强自信,形成健康和良好的身心状态。作品评价可分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展览评价,建构成立体,综合,全面的评价系统,实现诊断性评价、形成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整合。,例如:学生建立美术成长记录袋存放美术作品,记录作品时间,作品评价卡,探究报告,反思记录等。这样不但对学习情况有所记录,还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评价改进的意识,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创造性。

让乡村中学美术课堂活起来 篇5

让乡村中学美术课堂活起来

在时下的广大农村中,许多学校都没有开足够的美术课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因为学校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有些是美术课不在升学考试之列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然而,不管何种原因,农村孩子喜欢美术课,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城市孩子相比而言,农村的孩子们接受美术学习的机会少了些,每周只有一节来之不易的美术课.

作 者:盖文军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口中学,甘肃,定西,743000刊 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因地制宜 二度开发 美音结合 农村中学

中学美术老师教学计划 篇6

一、教学原则: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处处体现着美育教育成果,对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二、学情指导:

本学期我的教学工作将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于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通过美术课教学,将欣赏、绘画、手工融合贯通在一起。以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美术的知识面,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具体工作:

1、认真分析教材和联系身边资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依托各种资源环境,学习并实践美术新课程标准,加强业务学习,深化教学观念。本学期,我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紧密结合,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美术课堂教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梳理教学流程,分析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学生的情况差异,决定了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并且疏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在美术学科学习时,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3、认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各种相关活动,为自己的教学和成长积累素材。同时,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4、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活动为依托,认真备课、上课、总结、反馈和反思,理论联系实际,为进一步学习积累宝贵经验。

5、为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本学期,将课前预习中的工具和材料的收集作为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

6、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以点带面,以强带弱,强强联手,互帮互助。

7、美术教学注重课内外的联系,尤其表现在身边资源和其它学科的联系上,既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功效,又能从中汲取所需养份,自我成长。

8、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认真学习并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为自己的教学积累素材和智力支持。

9、根据学校安排结合本组计划,积极参与各项美术展评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共同努力,在活动中展现自我。

中学美术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7

在1927年至1934年这段极为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开辟了以江西赣南地区为中心的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称为中央苏区。主要包括:兴国、瑞金、于都、 宁都、会昌、安远、石城、寻乌、赣县、南康等地区。在这片被鲜血染红的红土地上,诞生了伟大的苏区革命红色文化和艺术,包括群众文化、戏剧、音乐、舞蹈和美术。

赣南苏区红色美术在战争时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强有力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革命性、大众性、地域性、实用性和艺术性。赣南苏区红色美术形式多样,主要有各种绘画、标语和设计等几大类。

(1)绘画:红色绘画形式十分广泛,是苏区红色美术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绘画是最形象、最直观和最通俗的革命宣传武器,也是最能接近大众的表现形式,直接鼓舞了赣南地区人民特别是男女青年参军参战,对革命战争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绘画作品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百姓迫切需要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生活的革命气概。

(2)标语:在抗战时期,苏区的宣传活动很多运用了标语形式;今天,苏区仍然保留下来了数以万计的激动人心、酣畅淋漓、 大快人心的标语。

(3)设计:主要有服装、邮票、钞票、建筑等艺术设计。红色特色运用到各个方面的各类设计,在赣南苏区战争年代甚至是以后的很长岁月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赣南中央苏区这段独特的历史时期的红色美术,历史价值厚重,开创和倡导了大众化的美术宣传形式,真正实现了团结人民群众,打击和肃清敌人的伟大任务,为苏维埃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赣南苏区红色美术,蕴含着丰富、深厚的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信念。在赣南苏区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珍贵的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

作为生活、工作在这片热土上的革命后代,面对革命前辈和先烈留下来的珍贵的精神和财富,我感到负有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用我自己的知识来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将先进的、优秀的赣南苏区红色美术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传授给我的每一位学生,努力将赣南红色美术所折射出来的苏区精神鼓舞和激励我的每一位学子。特别是我的学生基本都是赣南的学子,他们对赣南红色美术有一定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的长辈和亲人是革命先辈,因此在情感上对赣南苏区美术更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我认为,这对于未来祖国的栋梁之材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中,我不断地探索各种方法和途径,将赣南苏区美术有机地融合在课堂实践。我主要是这样做的:

首先,教授教材的美术理论和技法等知识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会用学生自身所生活的这片红土地上的活生生、现实的赣南红色美术加以探讨和讲解,让他们觉得美术知识和理论并不深奥和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其次,在引领学生感受美术作品所表达和传导的主题、情感和思想时,我常会将学生有一定了解的赣南苏区红色美术作品作为范例,深入挖掘红色美术的情感和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赣南红色美术所传达和表现的炙热的、激烈的情感和澎湃的英雄气概,使学生学会如何真切地去领会和感受美术作品所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加深对真情实感的体会。

再次,在教学实践中,我向学生讲授赣南苏区红色美术的同时,不仅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而且将赣南苏区红色美术所蕴含的宝贵财富———苏区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教育引导和推动作用。

当然,我做的这些探索和尝试还远远不够,今后我将努力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争取寻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和途径。

中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情感教育;美术课堂;有效教学

一、中學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美术在中小学课程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美术教师的课堂研究相对薄弱,美术教师自觉研究课题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美术课堂上的体现还有待加强。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是:注重求同思维的训练而忽略求异思维的训练;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创新思维的训练;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种种不规范教学行为普遍存在,部分教师在主观上不重视美术课堂教学。除教师自身的素质外,有很大一个原因是领导主观上的不重视,对美术课堂教学不闻不问。因不用考试,美术教学没有任何压力,对于备课,部分老师为了应付检查抄写教参,不注重教学效果。作业的批改只见分数,少见评语,甚至不批,以致于到底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学生浑然不知。教师惧怕上研讨课,反映出教师缺乏教研意识,这种状况急需正确引导和改进。

二、中学美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涵义以及要求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其核心问题就是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属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教学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形成互动的生态课堂,实现美术课堂有效教学

美术课堂是开放,互动为体的教学理念,它不仅局限于机械的“教师教”到“学生学”的层面,而更多是对话,互动和完成。课堂的对话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互动使师生体验到探索和求知的乐趣,有效地促使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美术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互的衔接,教材知识系统与生活逻辑广泛的渗透,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融合,教材内容与生活相接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通过生活观察、体验感受的过程,拉近美术与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物化于生活情境之中,使美术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四、通过强化美术作品评价,实现美术课堂有效教学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美术作品评价十分重要。应从学生美术学习过程到学习态度、情感、绘画表现技巧、美术知识的掌握,及学习兴趣、美术素养、人文素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勇力、创新精神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全方位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学生完成作品后,可先让学生小组自评,谈谈作品设计思路,作品的优缺点,获得的经验等。然后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相互探讨,互相评价。最后,教师适宜评价,总结,使师生在自评互评中反思,自我完善。美术作品评价标准应以真诚、尊重、关怀的态度、促进激励的方式,让每位学生体验到沫浴成功阳光的同时增强自信,形成健康和良好的身心状态。如:学生建立美术成长记录袋存放美术作品,记录作品时间,作品评价卡,探究报告,反思记录等。这样不但对学习情况有所记录,还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评价改进的意识,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创造性。

五、有效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实施有效教学

美术课是一种现实视觉艺术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录像、投影、幻灯、摄像机、照相机、计算机等现代媒体的运用,拓展学生的体验空间,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广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把上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也持不欢迎的态度。将电脑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当你欣赏经典著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美术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六、通过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实施有效教学

美术课也可以像化学物理一样安排实验课的形式开展。让学生参与其中,自己操作观察。增加兴趣,增强记忆。比如,《色彩基础知识》一课,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色彩三原色,三间色,复色。我课前用三个矿泉水瓶子装调好的三原色色水,再用一个带盖的矿泉水瓶从中切成两半,瓶底这边用来装实验后的脏水,盖那边做实验调色。在课堂中先让同学认识三原色(红、黄、蓝)及原色的定义,扩展光的三原色(红、黄、绿)对比记忆。进入实验阶段,分三组:红+蓝=紫,红+黄=橙,黄+蓝=绿。并让同学观察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变化,这样通过让同学们自己去动手,观察、体会、总结,既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慢慢养成自觉探索学习,并能很轻松愉快地把相应的知识点记住。同时还增强同学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谢雱.中学美术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永军.中学美术教材教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周勇、赵宪宇.说课、听课与评课[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学生朗读调查报告下一篇:红尘里,没有不散的缘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