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4-06-26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精选11篇)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

通渭县鸡川中学 丁昌盛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本文就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优化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一直是从事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教师们所关注的问题,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在当今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它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集于一体,并可以有机地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向学生传递信息,它的应用可以更新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以下是我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几点认识: 一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教学重点、难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由于认知手段的单一性,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但利用多媒体可以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为它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比如讲“血液循环”时,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是重点和难点,心脏的结构比较复杂,涉及到的血管很多,学习起来容易混乱,特别是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个腔连接的血管,各腔的壁的厚薄及瓣膜就一目了然,容易理解。对于循环过程及血液成分的变化,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分别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flash动画课件演示,再将整个循环演示循序渐进,依次显示,学生思路就比较清晰了。通过反复操作,印象加深,最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巩固练习,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只要恰当地加以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放、定格特技手段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虽然初中生物的大部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能够很好的理解,但毕竟还有一部分很抽象的知识,光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必须要配有一定的动画效果,通过感官的认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抽象知识。特别是生理方面的知识,如讲“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时,关于兴奋在神经中的传导,假如没有多媒体动画,教师只能把兴奋的传导途径在黑板上写一下,学生就得死记这个传导途径了,时间一长就忘记了。如把这部分知识配上多媒体动画,把兴奋形象的转化为一个“红点”,学生只要看一下这个“红点”在反射弧中的运动路径,就能通过感官的认识,理解性的记住这部分知识,教师也只要引导一下就行了,从而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记住。

三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在生物教学中常常有因受地理分布区域的限制而无法观察到的动植物,或因节令、时间的限制而难以与教材同步的动植物,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各种生物及现象搬到课堂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如在严寒的冬天,很难寻找到桃花;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在大西北很难见到一些名贵的植物品种,学习保护动物儒艮时,学生多数没见过这种海洋生物,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可将辽阔的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展示在我们的学生面前;学习企鹅时,教师不可能带学生去南极洲亲自考察吧。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南极洲的光盘,同学们一看,企鹅的生境、形态、运动、孵卵、育雏等一目了然,形象直观生动。

四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化微观为宏观,突破观察范围的限制。

有些生物的生理活动过程是微观的、连续的,因而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无法直观地、科学地展示。运用信息技术技术,可以化微观为宏观。将微观的变化宏观的再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如学习病毒相关知识时,病毒个体非常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利用超微摄影技术记录病毒的录像。在解剖并观察种子的结构中,由于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较小,学生很难看清,通过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讲“分析尿液的形成”时,其中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整个过程是微观的生理过程,常规教学无法直观地、科学地展示出来,我在搜索到相关的一个课件,它采用了三维动画技术,制作一个肾小管的模式图,用不同颜色的小圆圈代表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用大些的圆圈代表蛋白质、用更大的圆圈代表血细胞,用以说明肾小球过滤的原理。当动画播放时,学生犹如亲临其境,目睹了整个微观动态的生理过程,对内容有了很好的理解、记忆。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生物教学,应用,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中。为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中学生物教学在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引入信息技术对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进行改进,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生物教学的优势

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生物教学模式下, 教师大多照本宣科, 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 学生只被动接受书面知识, 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这种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抵触, 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而在中学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形象具体,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 播放音乐和视频, 能够给予强烈学生听觉和视觉冲击,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2 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能够将生物知识具体展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生物, 观察生物学科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增强学生主学习的意识。另外,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将人类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世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 还可以全面地展示整个宏观世界, 将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的动植物呈现给学生。使原本抽象的书面知识, 变得形象具体。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有利于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提高学习效率。

1.3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改革中, 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查询, 并对所得信息加以思考和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准备不足

虽然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准备不足。首先, 有些教师习惯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 认识不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甚至认为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浪费时间;其次, 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不了解, 无法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最后, 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 放弃了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课件制作和内容讲解的方式。

2.2 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 大多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 由于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以及追求新事物的观念, 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课的时候, 有些学生会转移注意力, 由注重知识转而注重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比如, 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播放是视频和录音, 使得学生出现放松的心态, 只注意接收网络视频和录音, 而缺乏知识的联系。

2.3 教师直接引用教学视频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方便了教师备课和信息的搜集, 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教师为了省力, 直接将网上找来的教学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学生在学习中依旧处于被动地位, 缺乏独立思考和对问题的分析。另外, 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一, 弱点不同, 这要求教师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直接引用教学视频缺乏针对性, 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毫无益处。

3 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提升教师素质

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生物教学的应用过程中, 学校应全面提升教师素质。首先, 端正态度,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其次, 与时俱进, 提高教学技能。教师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 并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 提高自身素质;最后,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增强责任心, 端正工作态度,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3.2 加大重视程度

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但是仍有一些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对于这中现象, 学校和政府应提供资金支持, 加强硬件建设, 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条件。另外, 即使有些学校有多媒体设备, 但由于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极少使用而成为摆设。对于这种情况, 学校应积极重视, 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习惯。

3.3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 会造成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转移注意力。面对这一问题,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使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用途和作用。同时, 积极鼓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 在学习的过程中, 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查询资料, 探讨问题以及分享学习资源, 使信息技术发挥最大功能。

3.4 采取预防措施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生物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 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 应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例如, 多媒体的应用安全问题, 多媒体设备的保护以及网络资源的筛选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校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制定相关方针, 引导教师和学生正确对待和运用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提高教学质量。

3.5 探索科学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具有巨大优势, 但是如何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 学校应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在备课, 讲课以及测评环节做到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在备课环节, 不只是将教案做成PPT, 更要积极搜集相关资料为课堂讲解做好准备。在讲课环节, 运用信息技术, 增强知识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但是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将重心放在知识的学习上。另外, 在测评环节, 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 借鉴优秀的测评模式, 使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

4 小结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引起人们的重视。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拥有巨大优势, 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同时,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的较学模式, 提升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新春.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2]周长梅.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教育技术.2007 (12)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来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首先要求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生物学中的难点,体现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

一、运用信息技术演示生物现象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制作课件和演示文稿,将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现象科学、客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我在讲解北师大版七下生物“肺内气体交换”的第一步“肺通气”这一知识点时,由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学生很难理解“人体吸气时,胸廓容积扩大是由于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的横径加大;膈肌收缩,膈顶下降,使胸廓的纵径加长”。因此,我在网络上下载了多媒体动画“呼吸运动”,分别演示了人体吸气和呼气时,呼吸肌变化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展示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的,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讨论中,并亲自做“深呼吸”,切身体会吸气和呼气时,呼吸肌所处的状态。借助多媒体动画的播放,将学生无法观察到的生命现象以接近实际的情境呈现在学生眼前,使知识点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无形变为有形,由抽象难懂变为直观,使教学上难点的突破取得一定的效果。

再如,初中生物“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这一知识点,教材上是以桃花为例,限于上课时间并不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为了让学生能够较直观清楚地了解整个过程,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桃花各部分相应的变化,很快便理解这个过程主要跟雌蕊中子房的结构有关,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到子房各部分结构对应形成果实和种子的相应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化抽象的知识为简单易懂的知识,比单纯依靠语言的讲解效率来得高,在突破重难点方面获得较好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课若要精彩,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那么如何进入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呢?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加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

如:我在讲“预防传染病”这一节课时,课前我播放了视频“我不想说我是只鸡”,视频中的歌词一下就把学生带到自己经历的禽流感日子里,幽默的歌词给整堂课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借此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视频中提到的是哪一种传染病?传染病可怕吗?传染病是不是不可预防?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传染病?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再如,北师大版七上生物的绪论部分是学生首次接触生物这一门课,其内容涉及整个生命世界,要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带入生物的世界里,给学生展示生物世界的奇妙之处,如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杂交水稻、太空育种、生物与人生命的奥秘、生物与健康以及生物与环境,所有的这些内容简单用语言的叙述只会显得苍白枯燥。我在备课时利用网络收集大量的资料、图片及相关信息资料,上课时借助多媒体呈现给学生,通过互动导入新课,给学生一个了解生物世界的情境,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维、归纳等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教学

在生物学科中,实验教学占有较大的比例,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有些实验由于操作时间较长或是结果不明显以及课堂时间的限制,很多老师会选择将多媒体技术和实验相结合,在实验课上,首先播放优质的实验操作视频来导入本节实验课,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关该实验的目的、所需的器材、实验的过程、操作的关键点,这是比较常见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重视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的“学”提供相应的环境。如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利用微课进行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实践中来,同时又发挥了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如“光合作用的实验验证”一节中,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分别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等实验,分别录下所进行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最后制作成几分钟的微课,作为实验演示视频供课堂使用,由于是学生自己操作,比较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也比较容易促进学生的思考,并对实验操作过程的不严谨之处和实验方法等的改进进行讨论和总结。这样做既让学生体验了实验操作,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微课也可以成为很好的课程资源。

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第二课堂的教学

传统的生物第二课堂常常是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与生物有关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如时间、资金等,但是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网络可以给我们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如海洋世界http://ocean360.net,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czsw,植物分类专区http://www.nature.sdu.edu.cn/artemisia/default.php,中国科

普博览http://www.kepu.net.cn/gb/index.html等,这些网站上的资源丰富,知识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生物课题的研究,生物论文的撰写和实验设计等,利用现在的微信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并进行交流;而教师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传阅和点评。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开展生物第二课堂,不受时间,空间和资金的限制,同时丰富了活动的内容,拓宽了第二课堂的教学范围,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五、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教学应当恰到好处

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使教学模式发生改变,课堂内容呈现丰富多样,不仅拓宽了教学空间,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是信息技术运用的同时信息量也增大,有的老师流于形式,播放课件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未能真正夯实基础。有的老师上课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播放大量的图片,使得学生眼花缭乱,看似很热闹,实则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混乱,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备课时,没能抓住知识的重点,有点喧宾夺主的倾向。有的老师不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就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只能是事倍功半。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只是简单地收集图片和影像资料用于上课播放,要能够结合当前的知识进行合理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同时还要体现知识的整体结构。此外,如果什么课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是无法适应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效地选用,适时适量,信息技术就一定是教师的得力助手,而不是生物教学中的点缀。

参考文献:

[1]高小其,娄恺.新疆地区地震前后泉水中微生物异常反映的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C],2012:269.

[2]刘慧.浅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2):128.

[3]刘恩山,肖尧望,郑春和.生物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3-55.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浅略的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声、形动感,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声、形动感手段,采取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

例如,在上《黄河颂》一文时,笔者在课前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同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色图片。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很容易就进入了课文。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信息技术的图像可以帮助学生由抽象变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为了很好地展现这一情景,笔者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踏在老羚羊背上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从而激起了他们对生命礼赞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激发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难以得到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浓郁轻松的教学氛围,深入对课文的理解。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再配以适当的《命运》作为背景音乐。在让学生仔细观看紫藤萝图片的时候,利用音乐的起伏,结合当时作者的心境,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此有何感悟?

通过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紫藤萝花的旺盛与作者内心凄凉的矛盾,进而理解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这一难点,舍弃了教师烦琐的分析,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如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篇课文时,我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信息技术在网上下载了总理为国操劳的工作片断和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记录影响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播放。

首先向学生播放了总理为国操劳的影像资料,尤其是深夜工作的情景,使学生深受感动,接下来播放另一个短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长安街肃穆的氛围中,心随着总理灵车的移动而起伏,和长安街的群众一起缅怀敬爱的总理,甚至有的女生实在控制不住情感,放声大哭,情景短片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教学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下来播放另一个短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长安街肃穆的氛围中,心随着总理灵车的移动而起伏,和长安街的群众一起缅怀敬爱的总理,甚至有的女生实在控制不住情感,放声大哭,情景短片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教学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四、运用信息资源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最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所需要的快捷资源。然而资源的丰富甚至是繁杂,就需要我们团结合作,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组辨析。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会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辨析、总结,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拓展和探究。

如在《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之前,笔者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在大量的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学有余力的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集体的、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个性的、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

信息资源是优化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能开阔思路,了解到百家思想。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精心考虑应该利用哪些信息资源,如何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最新、最有吸引力的信息。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构建工具,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应用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蕴含着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可以强化这些因素的教育成效。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内容后,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尊敬与爱戴,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教育。为了巩固教育成效,我在班级开展了“共和国敬爱的总理”主题学习活动,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周恩来总理冒着余震视察灾区、朱基总理深入抗洪救灾第一线、温家宝总理日夜指挥抗震救灾等感人场景,使学生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心为国为民的崇高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敬意。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5

同心路初级中学 王慧君

摘要

本文结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相关经验,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意义,一般步骤,注意事项,及良好效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 一般步骤 注意事项

我们都知道,当今社会是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而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是信息技术的课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教育不再仅仅是“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进入教学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必然会成为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这样,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教学的准备。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我们应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譬如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查看省内外的化学教学信息,或者选用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教学。

(二)教学过程

学习新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有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认识上、理解上的模糊或错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象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使之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其规律。实践证明,正确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1、情境创设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的特点,通过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时,上课开始先播放一段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使学生对它们又有了新的认识,渴望知道它们是如何制取的,还有哪些性质,有自己想试一试的冲动,给新授知识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里氛围。

2、机理解剖

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机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计算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了解的知识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充分的认知手段。例如,利用三维动画可将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即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展示出来,计算机能使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一般化学反应都进行得较快,无法控制,学生难以看清,难以理解,利用信息技术技术二维或三维动画软件,可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同步控制。信息技术信息量大而快,增大了知识的密度,加快了教学的速度,提高了课堂效益。

3、实验模拟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即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初中化学中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浓硫酸稀释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产生的危害;还可以使用vcd播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录像片,如易燃易爆知识及危害等等。通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4、演示整合

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展示相异反应类型、相似反应过程等。诸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的比较、小结。以上内容,重做实验,既浪费时间,又无新鲜感,利用信息技术文字声音图象表格动态再现化学实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进一步得到同化,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学习总结

在初中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cai课件,即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进行o2、h2、co2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部分的复习中,用传统的方法若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很浪费时间,用一些挂图,又没有动态效果,如果制成cai课件,只需一按键即呈现出来,运行极为方便。也可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实验,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在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一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反馈检测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这一点必须明确。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从属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四个不宜”。

(一)不宜替代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取代教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误认为只要采用了电脑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有的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动态的画面、千姿的文字等,可谓十分丰富。教师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其实,初三学生大多十四五岁,他们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如果整个过程完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那么很有可能扼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望提高,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二)不宜取代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说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信息技术模拟,也是可取的;或者实验中涉及有毒气体的,我们可以事先做好实验的实录,到时再播放。

(三)不宜照搬别人 信息技术教学要以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使用现成的教学软件,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有所选择和加工,注重择优,千万不要图省事,照搬不误。最好是根据教学情况、学生实际和教者风格自己制作课件。

(四)不宜顾此失彼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计算机在使用时,学生容易关注生动有趣的画面,而忽视教师的点拨,教师应留心观察,随时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之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6

众所周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也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而传统的思品教学偏重灌输,而讲授灌输对学生道德观念的理解、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行为的指导都起了阻碍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成了接收器,被动地学习,就不能适应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观、质量观,要把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整合。所谓整合,也就是在思品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知识,接受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新手段、新形式,实现自主化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真实起到思品内化目的,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确实提高教学实效。通过对这两年新课程的理念的不断深入理解及自己的亲身实践与探索,我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课整合的重要意义首先表现在有力的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了生动情景,激发了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课程,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教材声文并茂、生动、形象、逼真,还能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活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亮出你自己》一课时,课的伊始我请同学们看了一段2004年中国奥运健儿勇夺金牌的录像,在这段录像中集纳了各种体育项目。本来就喜欢体育的他们一下子被牢牢吸引住了。看的过程中我允许他们叫出自己认识的运动员的名字,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动物身上,给予动物更多的关注,从而兴趣盎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又如在教学《法律是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一课时,在讲“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一特点时,我利用课件进行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播放胡长清受贿案的视频,重点播放胡长清被法院审判这一重点情节,最后展示胡长清被法院宣判为死刑并立即执行这一决定。这一段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对法律的这一重要特征牢记在心。

可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道德情感,灌输为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教学《勿以恶小而为之》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展示些触目惊心的事例,启发学生思考:难道这些人生来就是这样糊涂吗?那么他们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引起学生思考。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引导他们抒发心中的情感,能起到传播情感强化全体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作用。如教学《师生之间》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的事例,表露出自己对老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绪共鸣。接着,播放录像《烛光里的微笑》,再出示一幅平时老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录像中赵老师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事迹联想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体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课件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说说想对老师说什么,想为老师做什么。此时,学生已经很想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情了。可谓情到深处,一触继发。

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脱离实际的品德课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思想品德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学中可选用当今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感人事例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他们用知识指导行动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我在教学《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一课时,发现教学目标中强调“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尊重他人的生活态度,与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能力,懂得自尊与自耻”,而课文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相对不足,于是我找来《2004年奥运冠军录》这套光盘,节选下“刘翔勇夺奥运冠军”这一精彩片段。虽然仅有短短的三分钟,但美丽的画面、亲切的讲解,使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了中国人的自信,丰富了教材的内容。

再如我在讲《团结就是力量》一课时,在学生汇报完自己的调查资料后,我适时播放2003年上半年,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支援抗击“非典”的斗争的影片片断。这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深深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的情感。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思想品德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现实生活、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蕴含了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教育资源,我们应随时注意收集。把它们融入到思品课中去,教材的说服力和时代感就能明显增强。

四、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是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思品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可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们并不完全相信,他们总爱追着我问:老师,真有这个人吗?(是不是为了教育我们编出来的人物)他还活着吗?他长什么样?”可见,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榜样,而教材的介绍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则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例如,我在教《直面挫折》一课时,发现大家对挫折及如何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并不很熟悉。我就号召同学们去收集资料,增加对材料的了解。自己则找到展现一些人物在挫折面前的事例的视频,让同学们观看。孩子们被一些人物所深深震撼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孩子们亲眼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信服了,也乐于向榜样学习。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活现了榜样形象,强化了正面教育的效应。

综上所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因素,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态下,在令人信服的实事中,接受教育,明白道理,对提高思品教学实效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对信息技术与思品课堂整合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例如,以往的思品课往往是一只粉笔、一言堂的灌输式,而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们反而不如孩子们反应快,在很多方面他们远胜于我们,我们没有理由在站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而应该更多的让孩子们发表见解。既然网络是五彩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也应该抛弃答案唯一,在坚持是非标准的大前提下,允许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孩子们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传统的先分析典型事例再导行的固有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例如,我在教学《理解诚信》一课时,首先通过看图、听故事、讨论的方式,使同学们明确了诚信的重要性及诚信内化为美德,外化为行动的实质。学生们当即展开了大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样的明理过程远比分析课文中的单纯事例更有意义,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和思想,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如教学《公共生活中的礼仪、礼貌》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文明礼貌用语,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新闻发布会,学生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感受到掌握文明交往的技巧,收获很多,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而这不正是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把握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吗? 总之,信息技术的到来,正吻合了思品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扩大了阅读的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感性和思维空间,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学习自由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浓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同时也密切了师生关系,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知心朋友。有人曾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最辉煌的一段。那么,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将为“辉煌的历程”增添更为神奇绚丽的一笔。潜心钻研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整合,必然给增强实效性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我将不断求索。

参考文献

1、陈庆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2004年

2、丁玉英 《运用多媒体 优化思品课》 2003年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西藏地区汉语文教学存在的困难

1. 语言文化背景的制约

西藏地区以藏语为母语。人们从出生开始,接触的就是藏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以藏语进行沟通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藏族学生,对于汉语没有深刻的认识,也没有良好的汉语沟通的环境,只能够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学习汉语,因此,藏区学生学习汉语言存在一定的难度[1]。

2. 藏区的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限制了汉语言的应用

西藏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当地人多以畜牧养殖为生,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西藏。而且,西藏的地理位置偏远,与内地的交流不通畅,这样的条件就使得藏区缺少汉语言文化环境,增加了初中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的难度。

二、信息技术在西藏初中汉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西藏地区的经济水平落后,人们的生活质量不高,在这种情形下,藏区学生接触的事物少,视野狭窄,这对于初中汉语文教学的开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传统的汉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只能通过教材上的知识以及教师的讲解来学习汉语言文化,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汉语言学习失去兴趣,对汉语文教学的开展造成重大的阻碍作用[2]。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藏区学校在初中汉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藏区之外的人们的生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信息技术在西藏初中汉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运用信息技术,将形象和视听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西藏地区,传统的汉语文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以及一块黑板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落伍, 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是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图片、声音、 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形象,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例如:教师在讲解《三峡》这一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三峡的美景有一种直观的感受,可以播放一些和三峡有关的视频或是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见到三峡的美景。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暂时没有机会走出藏区的孩子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让藏区学生对学习汉语言文化充满热情。

2.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藏区传统采用的教学手段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提高汉语言文化在藏区中的地位, 藏区采用了信息化手段进行初中的汉语言文化教学。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配合小组活动实践,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汉语言文化的交流,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增加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为学生课后进行汉语交流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促使汉语在藏区中逐渐被应用,实现藏区汉语言文化教学的意义。

3. 体现综合学习的特点和功能, 引领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课程;整合

高中生物的内容主要是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尤其是微观知识较多。如必修一中的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结构及细胞器结构,细胞的生命历程等。还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知识是学生高中学习生物的基础,也是高中生物的重点,但由于微观知识较多,给学生学习生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光靠老师的讲解和挂图模型是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的,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不利的。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整合是指根据学科的需要,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优势,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教育。所谓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就是通过生物课程把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研究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我在日常教学设计时的原则是:以学生“学”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主动探索,协作学习;分层教学,面向全体;激励学生创新,培养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

1.整合的优势

(1)由微观到宏观的转变。高中生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微观性较强。运用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的整合,从网络中得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癌变和细胞衰老等有关课件和资料,通过老师的加工、整合,运用于探究性教学。例如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节课的教学时,先演示整个细胞的结构,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然后通过细胞器的闪烁和颜色显示,让学生能正确区分各种细胞器。接着逐个放大细胞中每一个细胞器及内部精细结构,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主动探究地去掌握每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最后通过展示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学生讨论分析各种细胞器的分工和合作。这样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了,才能真正掌握。

(2)由抽象到直观的转变。高中生物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抽象性。三本必修课本中几乎都有抽象性知识。例如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的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光与光合作用”和第四节“能量之源——细胞呼吸”,必修三的“内环境与稳态”等都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光靠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讲解和板书,老师的讲解再详细条理,板书再认真清晰,只能让学生记住这些生理过程的顺序,想象着生物体内发生这些生理过程。这种方法即枯燥无味,又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制作课件,先由大到小展示植物体——叶——叶肉细胞——叶绿体,让学生复习加工厂——叶绿体的结构,一边慢放光合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是看不见的又抽象的生理过程,变得既生动形象又直观易懂。

(3)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高中生物的又一个特征是生命性。生物体内时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生物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比如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中的“细胞增殖”,必修二中的“减数分裂”等都是非常复杂的变化。传统教学是教师讲解+教师板书+教师画图,把许多动态变化展现不出来,我们就把课本上的这些静态变化给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重复放映,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既达到了学习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也学的轻松愉快。

2.整合的方式

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的方式一般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件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要辅助教师讲解的多媒体课件,这类课件一般呈现一条主线,按照教师的讲解过程逐步演示,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详细;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它可以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这两种课件中,我觉得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起来才有兴趣。这种课件也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也是今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方向。

3.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演示教学软件,这些软件虽然把知识讲解清楚了,难点也分析得非常好,学生也有兴趣学,学生虽然能够轻松的掌握知识,但是,它仍然就是知识论知识,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驾驭知识、发展知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情感教育也不到位,所以达不到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要求。

4.解决的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例如,新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根据我们学校高一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喜欢趣味性内容的特点,我从教材、教学工具书及网络上挖掘并组合出适合于他们探究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视频材料、动画及网上资源等等,并将这些材料制作成一个适合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网页课件。在上课一开始,教师打开课件,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就是有着精彩画面的课件;点击“导入新课”,呈现的是一个精心布置的氛围,学生的神经、情感都被激活了。在随后的探究—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都沉浸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在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可让学生点击“探究学习”栏,了解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生物进行独立思考,发现新问题,获得新认识。之后我将学生分成三个组,至于分到哪个组,则由学生自愿选择,分别讨论、探究既定任务及学生在 探究过程中新发现的问题。同组的人就本组的任务和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到一定程度后,再由他们推出一人将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后进行展示。

三、整合对生物教师素质的要求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思想支配着行动,课程整合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有远大的目光,能根据科学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确定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观念上要有创新意识,不断更新思想,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媒体。进入新世纪,教育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特网、卫星远程教育等新的教育媒体的运用, 逐渐显现出其强大的教学效率。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成为衡量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现代教育技术在扩大教育规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等方 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就必须学习和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检索资料、统计分 析,能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并能制作简单的课件。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涛源中学

赵元梅

现代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现代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是辅助教学的重要策略,应用于生物教学本应取得良好效果,但由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必须还原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属性,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整合创设教学情景

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教师连篇的生物学术语,而是希望通过视觉、听觉来感受和领悟生命的现象和奥秘。在中学生物课的教学中,若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整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便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利用下载的课件“细胞”、“光合作用”、“气体交换”等。讲授“细胞”时,涉及到细胞的生理活动,即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如果采用以往的教学手段,讲课时总是用挂图或模型,且要带上实验器材给学生演示,翻来复去地讲多遍,仍有学生不理解。现在用下载的动画来显示整个细胞吸水与失水的过程,既简单又快捷,而且由于使用大屏幕投影,即使后排学生也看得真切、看得明白。必要时加上教师的讲解,整个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计算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形,光,声和色彩等多种功能作用

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生态系统这节课中,首先播放生物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认识到除了地球这个家园以外我们就不能生存,同时能引起学生思考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进而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另外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播放精彩的动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感受由于环境破坏而不得不搬迁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栖息地遭到破坏时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要珍爱生命珍爱地球。通过影片的播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为环保献身的精神。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很多抽象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知识又经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如果在教学中将这些抽象知识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具体化、形象化,配合学生的讨论、交流,其知识的接受和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效果。如:在《开花和结果》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由桃花变成果实的过程,再播放图形动画,配以教师讲解,学生很好地弄清花的结构、传粉、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的过程。多种感观的刺激使学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从而掌握了更多知识。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方式和以指导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都采用 “传递”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现代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校园网的出现,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展的学习环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现代技术,也必将从演示教具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工具。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是多向互动的,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源,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这种新型的,比较民主的教育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和促进其创新精神、信息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五、信息与生物整合有助于教师讲清抽象的知识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过程都是动态的、抽象的。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矿质营养、等都是抽象的内容。传统教学中对这些内容的处理只能通过语言和板书进行讲解,让学生记住这些复杂生理过程进行的顺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死记硬背的过程,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运用现代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从网上下载课件用于教学过程,使无法看见而又抽象难懂的生理过程,变得既生动形象又直观易懂。例如:在讲解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时,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挂图,则学生难以理解这一抽象的内容。如果应用适当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可以从大屏幕上看到花粉粒的萌发,花粉管的伸长,精子的释放,以及2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

核细胞融合的有趣的动态过程,可收到化抽象为具体,变难为易的奇特效果。

六、信息技术与生物整合能变静为动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技术可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生物过程。运用计算机超媒体集成展示信息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选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对课文的内容、情境、模型、状态、生理过程等进行生动呈现,就能使学生容易地理解复杂抽象的生理过程。比如:《排泄》这一章知识结构复杂,内容较丰富,知识点较为抽象。传统教学运用的挂图、模型及板书等都是静态过程,不便学生理解。而且,完成此教学需要大量时间,较难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入现代技术,可运用多媒体技术集成展示的优势,连续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结构图片,尿液的形成及排出过程的动画,从而形象、直观、生动地表达出复杂抽象的生理过程,教学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七、信息技术与生物整合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讲解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很难让学生有形象立体的思维,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再现教学内容中生物生长、发育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内容。当然,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在选择媒体和材料时要从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出发,要做到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创新活动相结合。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时,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三个实验,一个是叶片在

呼吸中吸收氧气,一个是叶片在呼吸中释放二氧化碳,最后一个是种子在呼吸中放热,这样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到我在教学媒体创设的情景中来了,然后,我边演播刚才的实验过程边描述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感受多媒体所呈现的情景,然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对情景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加深对本课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生命化课堂”实验研究要求之一是坚持互动性原则,即通过语言、问题、活动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媒体互动、学生与环境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动”起来,进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各种感官,接受声、光、实物等多种刺激,在头脑中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复杂的联系,而且能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单,大大降低课程难度,让学生乐于学习,轻松学习。现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介绍一下:

一、视频导入,感官刺激,把学生“吸”起来

“生命化课堂”倡导在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探究欲望。以往的教学教师只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或现象提出质疑,枯燥乏味,渠道单一,往往还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而多媒体组合这种方式则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创设多种问题情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突破了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直观看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远方或过去的事情,使信息通道无限的延伸和扩展。例如:《急救》这节课,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急救常识并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认识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对人的日常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呢?没有经历过紧急事发现场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信息技术就帮助我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网络收集,我选择了一段“新闻”视频导入——一个车祸的事发现场。当学生听到刺耳的紧急刹车声和司机声嘶力竭的求救声,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着货车司机被挤在车里命垂一线的危机时刻,在座的学生无不惊慌失措,七嘴八舌的献计献策,有的学生还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寻找办法,相信这时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饥渴”程度也已达到了极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良好开端的一堂课,才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或发人深省,或悬念重重的视频导入,就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它能让课堂一下子“热”了起来,让学生一下子被“吸”了起来,进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二、动画剖析,难点突破,让内容“动”起来

初中生的思维认识处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对新知识还依赖于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而获取知识的阶段。而生物学科中的很多规律是抽象的,也往往是学习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在观察时,无法看到这些规律的变化和事物的演变,不利于教学。如:“光合作用”,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孔吸进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往往经过老师多次反复的讲解和模拟演示之后,学生仍然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欢快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以及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对于初中生物学中很多无法用语言叙述清楚,且又不能提供真实事例展示在学生面前的生理作用或生命现象,我们都可以借助于电教手段,通过类比、模拟的方法建立一个声、光、色、形于一体的形象化模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概念。而实验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三、课堂内外,完美结合,让情感教育“丰富”起来

“生命化课堂”倡导: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但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及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利用多媒体,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欣赏力、观察力,从而达到预期效果。例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节,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人类的家园》,当学生看到西部大草原因为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而逐渐演变成沙漠,导致许多无辜的生灵无家可归、危在旦夕时,整个课堂安静了,同学们的眼睛也湿润了。这时,教师无需再有过多的言语,相信每一位学生内心的感触也是深刻的。而在这一课结尾,我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威海的宣传片,从屏幕中学生亲眼目睹了人们为创建文明、卫生城市而做的诸多努力,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前后对比,无疑给学生巨大的震撼,当学生从屏幕中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竟然这么美好、和谐和充满魅力时,无不为之惊叹,无不为之自豪!

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空白与无奈的,语言总显得那样乏味与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视频,就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影像,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爱护环境,势在必行”,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创建情景,渲染气氛,教师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实验,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物理教学中,一些不易观察、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用多媒体仿真实验来进行模拟演示能够较为真实地再现物理变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获得感性认识并对物理规律进行探究,从而弥补学生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分子的运动、伽利略理想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原子的结构、核裂变和核聚变等实验在现有条件在课堂上无法实现、不易实现或者不易观察,我们用Flash多媒体课件来模拟这些实验,使不易观察的物理现象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也是一个较复杂实验.在学生实验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操作步骤和要求图文并茂展示出来,然后要求学生按要求实验.对本实验记录的分析,及结果的理解是光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在总结这节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实验,将学生的实验过程再现出来,找到凸透镜的成像的两个转折点“焦点”,“二倍焦距处”及“物体向焦点移动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这样可降低学生理解这一规律的难度.

3.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人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成人如此,中学生更不例外.思维训练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無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所以必须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信息,使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正能提供真实的动感画面,学生在欢乐有趣的情境中调整出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

比如在研究“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时,学生对变阻器滑片移动时:电阻线长度变化与流过该电路的电流之间的变化比较难接受,教师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常常既做实验,又板演,由于不能做到同步进行,学生的认识上比较模糊,印象不深刻,效果不甚理想.如果在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对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电流会变化有了感性认识后,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将这个实验再配以电流流向的情景展现在大屏幕上,可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只有电流流过的电阻线才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配以滑片移动时,电流移动方向的模拟动画实验,可通过层层直观的透析,不但使学生很快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初步理解了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

4.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扩大教学容量

传统教学方式在传授内容时,教师需要在黑板上写板书,画图,费时又耗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把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按照教学程序把图,文呈现出来,既清晰又规范,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加大了课堂传递的信息容量,多媒体教学速率明显加快,教学环节和信息变换频繁,学生必须快速反应,学习习惯随之而来.

二、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而被削弱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致使学生感觉是看教师演戏,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师合理操控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2.投影屏幕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板书

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会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入进去而生出许多遗憾。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3.实验教学不能用多媒体模拟演示代替

实验是为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获得知识,因为它是真实地再现变化过程,所以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操作过程与操作技巧。在教学中,用多媒体可以模拟一些实验,例如模拟一些不易观察、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的确有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毕竟是“模拟”实验,因此,可以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用多媒体模拟。如电学中有关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模拟。而在凸透镜成像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利用光具座自己操作,观察物体与像的关系,学生对像的性质有了直观、零碎的概念。再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通过拖动物体观察像的变化,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容易理解又记忆深刻。不少教师为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来进行演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4.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会舍不得割爱,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其实有时用得不当和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在介绍参照物的概念时,有些教师制作了非常精美的动画场景,学生也很感兴趣,但却把注意力放到了观赏动画上,似有喧宾夺主的意味,对参照物的有关教学没有多大帮助,这样的辅助或许还是不要好。我认为我们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般的原则应该是:用语言、文字、图形等多媒体形式就能表现得十分清楚的内容,就不需要也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影像资料、制作动画片断,否则,效果虽然提高了一些,但投入过大,就显得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绝对不能华而不实,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好。

总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是现代科技的进步,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大改革。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实效,因此,使用多媒体技术就更应注重教学实效。多媒体技术尽管有许多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的作用只是辅助教学,因而它不能代替教师,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衡量多媒体的作用及应用发挥得如何,主要看多媒体的优势是否真正体现,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做到简易而效果最好。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用好用活多媒体手段,避免“书本和黑板”搬家的现象。

上一篇:职业病防治宣传活动小结下一篇:寄宿生在校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