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七年制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024-06-16

军医七年制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共5篇)

军医七年制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篇1

军医七年制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对本学科及其它基础医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系统掌握这门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利用这些技术方法进行科研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近5年来,我们以七年制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为试点,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作 者:曹廷兵 叶治家 彭家和 周建新 张燕 何凤田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重庆,400038刊 名: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EDITION)年,卷(期):3(3)分类号:B420关键词:七年制学生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改革

军医七年制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篇2

淮海工学院海洋生物学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我在长期的海洋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与不足,通过对实验内容的不断整合与优化,对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改革与探索,参考兄弟院校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以“面向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海洋生物学实验课的可行性策略,激发学生实验动手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全面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海洋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质量。

一、严格实验规范,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海洋生物学实验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对极其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的感性认识,而且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实践教学经验证明: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技能是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内容。我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很差,缺乏基本的实验常识与素养,对大多数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和一般药品、试剂的配制知之甚少;还有的同学在实验中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缺乏主动性等,这些可能与他们以前上中学时实验课不受重视或开设较少,缺乏基本训练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理论教学开始就向学生阐明本门课程实验的重要性,强调实验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指出规范的实验操作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为此,我们专门在海洋生物学实验指导书中增编了《实验室行为规范》、《学生实验守则》,以及《海洋生物采集调查方法》等内容,明确了海洋生物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要求及实验方法等,从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规范的实验。此外,还对实验室所配备的各种重要仪器编订了简明易懂的使用操作规程,以便学生规范使用。

为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着重通过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要领及方法步骤,等等;实验时要爱护仪器设备并熟练使用,严格按规定完成实验操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讲究实验卫生等。在分组时基本上是一人一组,严格要求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实验,这样不但使每位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老师能亲手指导每一位学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操作中的错误。如在浮游生物的观察实验,学生做的临时装片有的会出现小气泡,有的观察不久即出现龟裂花纹,还有的水样会溢到盖玻片上,教师可及时指出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要求学生重新制作,反复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其要领。在海洋生物学实验中其他的基本实验技能如显微镜、解剖镜的使用和维护技术;生物绘图技术;常用试剂、染色液的配制方法;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分类、鉴定、计数、固定及保存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实验报告与实习调查报告的规范写作能力等都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熟练掌握与应用。

二、广泛采集海洋生物标本,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标本的观察与鉴定是海洋生物学实验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贯穿整个实验的一条主线。海洋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但各门类极具不平衡性、不均匀性,并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因此,每次实验课前海洋生物标本的准备和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突出常见的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种类,而且要体现出其物种的多样性特点。在海洋生物学实验课刚开设的头几年,标本的采集往往依赖教师个人去进行,受季节、地域、气候、工具等各方面的影响与限制,很多样品较难采集,尤其海洋中种类少的一些门类(如蓝藻、绿藻、轮虫,等等)中的样品更难随时采集到,因此实验中可供观察的种类较少,教学内容也显得较单薄,大多只能开展简单的验证型实验,不利于学生从多样性的实物观察比较中去培养探索的精神,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求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奥秘的兴趣。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

其一,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不仅组织有兴趣的部分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附近的海边或海水养殖池塘随时采集实验用活体样品,而且鼓励同学们利用周末、节假日去各地海边游玩的机会有意识地采集当地的标本。这样既丰富了标本的来源,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认知海洋生物的积极性。其二,密切同当地有关海水养殖、育苗企业的联系,利用帮他们鉴定水质机会,固定和保存样品。利用他们靠近海边的优势,请生产企业及时采集活体标本(如沙蚕、小型甲壳类等)以供实验随时使用。其三,实验室及有关研究室对一些具有科研价值的种类进行常年活体纯种培养,主要是海洋浮游生物(如螺旋藻、扁藻、变形虫、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这样不仅可随时提供实验活体观察之用,而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纯种分离和培养技术。其四,加强同当地海洋管理、科研等部门的合作,尤其近几年来我们同国家海洋局连云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成为学生实习基地,而且在项目合作中收集了江苏沿海不同季节、不同海域中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潮间带生物中极为丰富的标本种类,极大地充实了实验材料。其五,充分利用本院的海洋馆生物标本资源。从1958年开始,本校就有意识地对海洋生物标本进行采集和积累,在学院充分重视的基础上,加上采购、校友捐赠等渠道我院创建了江苏高校中唯一的一座近千平方米的海洋馆,内有各种大中型海洋标本两千余件;同时建有100多平方米的海洋生物教学标本室一间,固定保存有中、小型标本近千种,包括已近绝灭的长江鲥鱼,从而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整合实验内容,变革方法类型。

由于我们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标本资源和便捷的采集途径,这为我们不断调整和优化实验内容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首先,在实验材料的安排上,尽量选取当季海水中的样品,并与历史季节、不同季节的标本相比较,做到以观察固定标本为主,着重搭配一些代表性的活体种类。其次,在实验内容上与生产实际和科研紧密结合,体现当前海水养殖与育苗以及海洋渔业资源等的现状,调查相关水体的海洋生物种类组成、类群分布特点、现存量、初级生产力等,并根据其与生存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评价水体水质污染程度和渔业生产潜能。这样不仅使学生及时了解海洋生物种类在生产环境中的重要性,而且使学生学习了海洋生物调查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了对科研技能的培养。最后,在实验类型方法上,逐渐由以往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过渡到以创新性、综合性实验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做海洋生物实验时,不再是单纯地对某一门类的生物进行观察鉴定,而是综合起来进行多样性分析比较,如分析不同海水水体(或季节、年份等)环境中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的类群分布特点、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特点等。这样不仅使实验课上得内容充实,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技能。

(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教学情景。

学生在学习海洋生物分类时通常感觉比较枯燥,对物种形态结构的记忆尤其头疼。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我选择多种实验教学方式如动画、录像、图片、多媒体课件等,以精彩的海洋生物世界为主题,把每次实验所涉及的一些代表生物种类的栖息环境、运动方式,以及不同观察角度的形态结构特点等形象逼真地予以展示,可使学生对海洋生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海洋浮游生物实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数码显微镜的显示下:曲舟藻和布纹藻分别具有美丽的斜条纹和直条纹,但又都具有相同的运动构造———纵沟;原甲藻像瓜子一样只具有纵沟,而裸甲藻还具有横沟,但其都像树叶一样飘转而下的运动方式;乌贼幼体大小不过2厘米,但其触手、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等都清晰可见,尤其喷水倒退的运动情景都可使学生过目难忘。其他如颤藻、扁藻、布氏拟铃虫、中华哲水蚤、长腕幼虫等的形象展示都可激起学生探求海洋生物奥秘的兴趣。

(三)坚持实验室开放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实验课仅靠教师的讲授来让学生掌握知识,已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宗旨,也与海洋生物学专业教学的时代要求相去甚远。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全面开放海洋馆、标本室及相关实验室。学生可随时预约来进行标本观察、鉴定及解剖实验,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己设计实验内容,真正体会自己实验成功的喜悦。

(四)强化野外现场调查实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海洋生物野外实习是课堂实验的综合与提高,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锻炼和培养。我们通过实习动员使学生了解实习目的,海滨地区的基本情况、实习要求、分组及准备工作;通过对海水性质、潮汐运动、海岸底质特征的认识,了解海洋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基岩海岸生物的采集、观察和描述、了解基岩海岸的生物多样性、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对沙质海岸生物的采集、观察和描述、了解连云港沙质海岸的生物多样性、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态习性。通过对灌河口海洋生物的采集、观察和描述,了解河口生物的生态特点和形态特征,学会分析海洋生物之间的异同点,能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实验课考核方法,力求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实验考核是检验实验教师授课水平,以及学生是否掌握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重要环节。为了能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我们建立多元成绩考核评定方法。实验考核分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前者重点考核学生实验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以闭卷形式进行考核,后者重点考核学生现场操作能力,操作项目按照教学大纲预先拟定6套以上,考核前抽签决定考哪一套,一旦抽签成功就立即进入考场,力求反映学生真实的实验技能和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魏士平, 苏新.海洋生物学实践教学初探[J].中国地质教学, 2007, 16 (1) .

[2]徐敬敏.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 21 (2) .

[3]白秀娟, 卢伙胜, 肖寿松.海洋生物学实验及实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J].水产科技, 2008, (6) .

[4]曾呈奎.我国海洋生物学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J].海洋科学, 1980, (1) .

生物学对照实验教学探索与反思 篇3

【关键词】对照实验教学 探索 反思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中有许多活动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而对照实验的探究活动在生物学课改教程凸显其中.教师如何开展较为有效的对照实验教学,发挥生物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质,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崭新问题。

1.对照实验教学探索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对照实验的探究活动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乐于思考,努力探索,重在过程。逐步摸索出对照实验探究活动的教学规律,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效率。

1.1明确探究程序 掌握探究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科学地去参与对照实验的探究活动,教师就要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掌握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即: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如何让学生逐步掌握对照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

(1)创设问题情景 视频播放“响尾蛇捕鼠的过程”。通过观看视频,将学生引到一个趣味盎然的探究情境中,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2)提出问题 看完视频后,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引导所要探究的问题是:响尾蛇是根据什么标记去追寻被它咬过的老鼠?

(3)收集与整理材料 教师课前事先布置学生查找与响尾蛇有关的信息,老师汇集材料,并印发给学生在课堂中阅读以帮助学生对问题的假设提供相关信息。

(4)作出假设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针对各种的假设进行分析、质疑、排除、提取。从而选定假设: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老鼠。

(5)设计实验方案 掌握设计实验方案是对照实验探究活动的重点。教师要补充对照组和实验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等有关概念并结合本实验加以解释,教师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案,由各小组代表汇报,其他组进行质疑,确定最佳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对照实验设计必须遵循的四大要素: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6)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根据视频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分析,让学生尝试着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现象推测实验结论。

通过该案例使学生初步明确了对照实验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虽然学生没有参与实际的探究活动过程,但已对对照实验的探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参照,使他们对对照实验的探究程序有了直观的、整体的认知和领悟。

1.2 实践演练 学生初步学会对照实验设计方案

理论的学习,终归要付诸于实践。逐步学会对照实验的探究,才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光影响鼠妇的分布”的探究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是:

(1)培训小助手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要求小助手们学会正确实验设计、操作和观察方法,尤其要掌握关键步骤的要领,还要了解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和易错点(如是否遵循对照实验的四要素等),对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是具有重要作用。

(2)创设问题情境 强调学生注意观察鼠妇生活环境特点,及其活动状况并作好客观记录,为问题提出提供事实依据。

(3)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让学生自主提出各种问题和假设,但应强调指出假设要围绕提出的问题不能漫无边际。最后教师要主导本次探究活动的方向: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4)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要引导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应遵循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光,让学生思考如何营造“有光”与“无光”的环境条件;实验组与对照组所用的鼠妇的数量要等量且不能太少(特别强调不能只用一只鼠妇进行实验,同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需要哪些用具等应注意的问题。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设计方案,教师发现不合理的地方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避免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的实验变量(如光与温度),强调对照实验只能探究的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以确保实验结果只是光照因素引起的,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接着让各小组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5)体验实验的偶然性 在实施实验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只用一只鼠妇进行多次实验,观察鼠妇的活动情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实验的偶然性,感悟为什么要进行多组实验,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平均值。通过这次实践演练,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初步具备对照实验的探究能力,为今后的对照实验的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3变式实验练习,提升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自主完成“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后,教师可借机提出问题:“湿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你将如何探究?实验的单一变量是什么?你能预测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推测结论?”通过对已探究问题的变式训练,学生不但检验了学生对照实验的设计能力,而且又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

2.教学反思

2.1 切忌越俎代庖 学生初学对照实验的探究活动,要积极鼓励学生根据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通过思考、分析、讨论,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有机联系起来,通过知识整合,自行完成探究活动。

2.2 充分发挥小助手的作用 分组实验时,小助手们大多数能按教师的要求尽心尽责,耐心指导,提高了实验的参与率与成功率。

2.3 “导”有尺度,“活”有分寸 在对照实验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老师的“导”和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活”,要有收有放,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提高实验课的学习效率。

2.4 防止实验过程中同时出现多个变量 在对照实验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明确了单一变量原则在对照实验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防止以后对照实验探究过程中类似问题的出现。

2.5 注意循序渐进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依据认识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对照实验的科学探究,切忌一蹴而就的跃进心态。

2.6强调观察意识并如实记录 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结果是学生直接获取探究结果的一种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卢文祥 新课程理念与中学生物课程改革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61-80

军医七年制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篇4

1根据实验内容的连贯性, 调整实验安排

《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合理高效地安排实验课,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以往的实验课和理论课穿插进行, 这样的安排由于实验课时间零碎, 学生在每次实验课中不可能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实验, 因而只能以看示教为主。为了让学生能在近似真实科研条件下进行实验课的学习, 笔者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进行, 各成系统。如细菌学部分我们重点讲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生理、分布、遗传变异、感染与免疫, 然后集中时间上实验课: (1) 培养基的制备; (2) 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3) 微生物的染色与形态的观察; (4) 消毒与灭菌; (5) 细菌的生化反应; (6) 化脓性细菌的鉴定程序; (7) 肠道杆菌的鉴定程序等内容。可以看到, 调整后的微生物实验教学集中体现了前一部分实验为后一部分实验作基础、前一部分实验结果又直接影响着后一部分实验的进行、实验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 使学生从第1个实验开始就进入角色, 认识到一旦前面的实验结果不正常将会影响到后续实验结果, 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的责任心。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精选实验内容

实验课的目的, 是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的能力, 消化升华所学知识, 达到对概念的强化记忆, 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上实验课, 学生不仅加强了基本功的训练、验证了理论知识, 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今后的工作受益匪浅。为了配合教学内容, 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和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笔者在保证实验特有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删除某些纯属验证理论、不具备基本技术训练的项目, 增加学生实验操作项目, 加强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 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如细菌学实验中, 笔者安排了两个专题实验, 即: (1) 化脓性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2) 肠道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经过2年来的使用,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内容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3讲究教学艺术,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 应该根据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 并根据学生特点, 根据实验内容, 择其适用而为之,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施教。

3.1 开设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目的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科研思维, 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设计性实验, 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设计的基本程序、科研方法、结果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的基本要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与综合素质[3]。

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课能够初步受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实验设计、查阅文献、基本操作技能、材料总结等方面的训练, 笔者为学生确定了免疫学方面3个设计性实验内容: (1) 人血T细胞正常值的测定; (2) 人血T细胞功能的检查; (3) 人正常IgG的测定。细菌学方面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和开展校内外实验活动。如校园不同区域空气中细菌含量的实验设计;常用消毒剂对人体手指皮肤消毒试验的实验设计;菏泽环城公园水质情况的实验设计等等。从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学生认为, 设计性实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由以往的“让我学, 让我做”变成“我要学, 我要做”, 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营造了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

3.2 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法

目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已成为国际上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引导, 以疾病为线索提出问题, 目标明确, 自我指导学习, 让学生自己利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及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课程模式。其目标是:运用基础与临床知识, 建立有效的临床推理过程、发展自学能力, 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创造力。PBL的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教学中应遵循“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原则[4], 变单向“灌输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 变以强调重点为主的“填鸭式”讲授为探究理论研究为主的引导式讲授,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医学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 开展以常见的、多发的传染病病例为问题的PBL较为实用。

3.3 引入病例教学, 开展综合性实验

在基础课教学阶段打破学科界限, 设置若干专题, 以临床病例问题为引导, 要求学生自己查找所需知识。此方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临床病例, 让学生完成由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组成的几大实验: (1) 脓汁或血液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 (2) 粪便标本中病原菌分离鉴定; (3) 痰液标本细菌学检查; (4) 流感患者含漱液的病毒分离鉴定。学生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及药敏测定。每个实验既自成体系, 同时又将各种基本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验全过程均在教师指导下合作进行,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各论部分是在掌握总论部分的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而设计的综合实验。采用病例引入实验课, 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总论学到的理论和基本的实验技术, 引导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 树立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思维方法。例如:在肠道细菌感染这一综合实验时, 选择了这样的病例“患儿, 7岁。因发热、腹痛、脓血便来诊。询问病史得知患儿前天跟随家人旅游回来后突发高热, 最高达39.2℃, 同时有腹痛、腹泻, 大便每天10余次, 为少量脓血便, 伴里急后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WBC 11.4×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 淋巴细胞百分比22%, 大便常规显示黏液脓性便, WBC 20 ~ 30个/高倍, 偶见成堆脓球 RBC 3~ 5个/高倍”。学生看到这样的病例就必须先应用学到的肠道感染相关的疾病进行初步的鉴别诊断, 然后如何利用实验手段进行诊断。包括采集什么标本?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可能的结果即病原体是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制定实验方案, 实验过程需要什么实验材料和设备等。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做实验。改变过去盲目为实验而实验的被动局面, 使课堂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医疗实践相联系, 使学生尽早进入临床, 同时, 教师通过以病例为引导, 以实验为主线, 提高学生临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多元化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理想的实验考核体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并可合理地评估学生的基本技能, 相对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5]。实验考核方法由单一的实验报告为主转化为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实验报告、病原体形态辨识等多种方法。其中操作考核还与实验室开放和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相结合, 考核前实验室开放, 学生可根据自己平时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选择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笔者分别对2008级、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尝试。如技能操作考核, 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认真讨论, 从《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实验操作技术中挑选了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 3项具有本课程代表性的基本技术, 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细菌涂片制作与革兰染色法、细菌的接种技术等。并重新修订了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使之更加合理细致, 以减少监考老师评分的随意性与主观性。考核时每个考场设 3个教师, 每次每个考场进 3个学生, 学生抽签后进行相应项目的操作, 监考老师严格按照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百分制) 。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 笔者认为通过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 学生的技能操作以及对常见病原生物形态辨认等能力比往届学生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考试方法改革的启示下, 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上实验课时, 学生既注重自己动手操作, 又注意配合及观察其他同学的实验 , 书写实验报告也比过去认真细致, 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而提高了《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质量。

在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中, 突出“以学生为本, 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 不断完善改革, 力求使学生们在掌握实验操作技术的同时,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这对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一线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是现代医学课程中实践性和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之一, 因此, 实验课教学就成为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省平, 陈琼珠, 夏丹.综合性大学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4) :1-5.

[2]张雄鹰, 武延隽, 胡德华, 等.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8 (5) :508-509.

[3]杨宗琪, 杨继文, 赵勇, 等.开设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 (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7, 22 (3) :291-292.

[4]李秀真, 薛庆节, 吕厚东, 等.优化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J) .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7) :776.

军医七年制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篇5

[关键词]神经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生;创新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119-02

神经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形态结构和活动规律的综合性、实验性学科。北京理工大学的神经生物学课程已经开设七年。以往神经生物学主要采用的是以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本专业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缺乏实验教学,这导致大部分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在对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空间。为了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借助生命学院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2011年我们尝试为研究生开设神经生物学实验课,使学生能更有效全面地掌握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以适应神经科学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与改进,奠定了以基础实验操作为主和科学研究实践为辅的实验教学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神经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缺乏

我校研究生生源专业背景宽泛,与医学院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不同,综合类大学在神经生物学课程设置上缺乏解剖学、组织学等前期基础课,给我们的神经生物学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这需要综合性大学教授神经生物学的教师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在讲授神经生物学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当地为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专业知识。实验课程设计是教师预先安排好的一些基础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由于缺乏自主进行实验的选择,学生在各种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上了解很少,缺乏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方法有机联系的能力。

(二)指导教师缺乏经验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内容、方式都是由老师来安排、设计,往往教师都有一定的惯性思维,在与学生交流和指导学生实验的时候,容易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路产生定性,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自信心,控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反映了教师在创新方面缺乏经验。[1]

(三)课程自身特点复杂

神经生物学学科的主要特点是范围广、牵扯面多,需要讲授的内容繁多,而且发展极为迅速,每章内容都是一个新的体系,所涵盖的知识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因此,神经生物学实验教学常常面临着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经费仪器不足等诸多问题。[2]在教学内容方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实验涉及的技术方法多,步骤多,操作复杂,实验周期长,实验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实验失败无结果的现象,但学生没有进行再尝试再实验的机会。在考核成绩方面,仅限于考核实验报告、技能和理论考试,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二、课程建设的关键措施

(一)注重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授

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是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神经生物学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科知识有较大的深度、广度和跨度,理论知识更新迅速。因此,实验内容的安排不可能面面俱到,注重研究方法的教授可以使学生从纷繁的知识中掌握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形成自主钻研和独立科研的能力。神经科学研究涉及的研究方法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形态学、组织学、生理药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电生理学方法、细胞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脑成像技术等,从形态到功能,从整体到分子。通过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在研究中到底采用哪种实验方法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在实验课前,介绍常用的实验技术和搜集资料的方法,帮助学生查找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关内容。实验课后,仍要求学生继续查阅相关文献,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一方面强化了文献阅读,让学生自己去努力探究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科研中,针对他们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养成学生自学习惯和探索精神。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神经生物学实验内容的特点是抽象复杂,单纯的讲授和文字图片演示都无法达到理想且准确的教学效果。[3]因此,针对神经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在展示图片和文字PPT的基础上,我们还自行录制实验教学视频,即在每个实验操作之前播放相关技术操作视频,让同学们对每节课要进行的实验操作直观了解。依托本院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良好的实验硬件条件,并结合实验室神经生物学研究方向,实验课内容开设了脑结构与功能、神经细胞培养、原代神经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以及Q-PCR技术等内容。目前已完成细胞系培养、乳鼠鼠脑提取、皮质神经元细胞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培养、黑质神经元细胞培养、小脑神经元细胞培养、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方法、流式细胞术八个内容的实验视频教学资料,兼顾科学性、技术性和综合性,培养了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的神经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能力。

建设本课程的视频教学资料,可以有效提高神经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还具有以下优点:1.强化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验课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对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复习。2.视频教学形象生动、信息量大,同时对复杂实验内容的操作步骤进行演示,加强对复杂抽象的实验技术方法的准确掌握。避免课上操作演示效果差的弊端。3.可灵活学习,提高效率。视频教学材料不受时间、空间、人员的约束,可让学生自由学习。

(三)严把教师授课质量,准备工作要充分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每学期教研组老师都要进行授课培训,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技术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探索新的文献报道,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对教学内容及时充实更新,重点反映本学科前沿领域发展新动态、新理论、新技术,有效引领学生掌握神经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术操作;合理编排实验内容,既能够初步掌握神经生物学所涉及的基本方法,又能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还要避免与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课程过多重复;进行实验技术培训,优化实验内容,更新教学视频,讨论确定讲解和指导重点。[4]

授课教师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高效学习的保证。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精心制作教学演示课件,熟悉实验涉及的不同操作单元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其次,根据每次实验内容安排好教学时间,准备好实验所需灭菌器械、试剂配置等,保证实验课顺利有序地进行。

(四)创新性实验深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生创新性实验是本课程教改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改革旨在课时数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条件延伸和丰富实验教学,结合实验室条件真正实现个性化培养,通过将本校的科研成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有意识地为学生建立一种浓厚的学术气氛,激发研究生探索神经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创新性实验一般选择在完成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的基础课阶段之后,研究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进入指导老师的课题组,通过师生交流、组内讨论,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对神经生物学基础实验操作教学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学院现有的技术平台加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和创新,通过参与课题组研究项目或是自拟感兴趣小型研究课题来继续深入了解和掌握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在强化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

三、严格考核,评价教学效果

为了使学生的实验技能有正确评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实验考核标准,既考核对实验原理的掌握,还要考核学生在实验环节上的综合能力与水平。[6]还有一部分是考查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实验的情况,包括实验设计、操作、结果和研究论文等,以此对学生的实验效果进行全面评价。这一实验考核体系能较系统、客观地反映和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实验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神经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操作,能够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采用现代神经生物学技术进行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创新性实验设计让学生能借鉴和应用神经生物学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方法,使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在实验教学和实践中得到提高,适应神经科学快速发展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范娟,任维,郭玲,等.师范类院校本科生神经生物学教学的几点心得[J].大学教育,2013(18):52-53.

[2] 赵小贞,王玮.构建创新型神经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路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3):289-291.

[3] 庆宏,王冉,洪杰,等.研究生神经生物学教学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4(1):106-107.

[4] 白永胜,李祥瑞,徐乐天.建设有科研特色的神经生物学实验课程[J].教育与现代化,2003(3):21-24.

[5] 范晓棠,徐海伟,蔡文琴,等.神经生物学实验内容安排与教学手段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514-516.

[6] 赵君朋,周岩,徐群渊.神经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145).

上一篇:“三个意识”党课讲稿下一篇:秋季学校运动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