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作品的特点

2024-06-21

冰心作品的特点(共9篇)

冰心作品的特点 篇1

小说

冰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淡淡数笔,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鲜灵灵地浮现在水面上。《六一姐》、《冬儿姑娘》、《小桔灯》分别塑造了三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少女形象。冰心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她们大多心地善良,温柔美丽,活泼大方,稳健端庄。她们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女性的尊严;以自身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获得男人的敬重。此外还有一系列热爱祖国的青年,慈怜温柔的伟大母亲,通情达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学风趣的老教授等众多形象,透出了温情。

在艺术表现上,冰心善于借鉴和运用抒情手法。在作品中,时而以叙述人的口吻直接抒发情感,时而通过人物的语言或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露作者的主观意态,使小说带着浓重的抒情色彩。

冰心往往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以“我”作为展开故事的线索,满蕴着深情,倾诉我的所见、所闻、所遭、所感、所触,使读者感到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全是人生的真实,没有虚构编织的成分,没有浪漫的色彩,没有人为的戏剧性的冲突,没有媚俗的诙谐,具有逼真性和亲切感。这给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可以更灵活地起讫,转折,变化,作者浓烈的情愫的抒发,可以表达得更加得心应手。

冰心的小说,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隽永的珍品。她的许多作品看起来情节单纯,却寓意深远,留给人无穷的回味。她撷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人生旅途中的一段机缘,展示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没有金戈铁马的壮举,却具有一种哲理的追求。她常常用机敏的目光,去观察社会,审视人生;从人际关系撞击中,爆发出火花,捕捉生活中蕴藏的哲理,寄托自己的情思,富有清新的哲理和诗意。

在小说的结构上,大多采用双向型的结构框架,互相映照的格式。她常以两个家庭、两个人物、两个事件,大洋两岸为主线,平衡展开,发展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的。通过鲜明的对比,给人们以启迪,发人深思。在小说的描写手法上,她常采用白描的手法,以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的形象,表现她特有的诗的情性。

冰心的作品,往往把人物活动的时间安排在清晨、黄昏、月夜;活动的场景设置在海滨、湖畔、公园、山间、船上;借助自然景物的描摹,将人物的美与环境的美,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造成特定的温馨的氛围。

散文

冰心的散文,题材广泛,寓意深邃。冰心通过自身经历的细腻描写,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一个世纪来,中国动荡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在冰心的散文里可以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阶级压迫蹂躏中国人民的惨景,以及英雄人民、爱国青年奋起反抗,英勇斗争的画面。同时,冰心的散文题材还扩展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以及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斗争,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国际知识,诸如埃及、印度的古老文化;源远流长的中日关系;意大利的今昔;苏格兰的民间艺术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等,给人以新的启迪。

冰心的散文体现着冰心自己所强调的独特风格。冰心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编织在自己的情感波澜之中,凭借着敏锐的眼力和细密的情思,把内在的深情和外物的触发溶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读者以崇高的美的享受。冰心十分注重散文内涵的美。她的散文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在看似平凡的题材中,创意出奇,构局善变。这是由她的思想造诣和生活环境凝聚而成的美的情思。

冰心在散文的创作过程中,特别注意感情的文字表达。冰心往往将自身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借助自然景物的点染表现出来。

冰心散文不仅清词丽句随处可摘,而且全文都写得非常精粹。冰心善于采撷文学语言中的精华,将那些精练、生动、准确、新鲜的语言,编织到作品中,使冰心的散文具有诗一样美的语言。而且兼及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像《往事(其二)》的第三篇和第十篇,从情绪的高低抑扬,到节奏的快慢,句式的长短,都很讲究。冰心的散文,不只是能看,而且能诵,读来音韵自然,让读者在吟味中,感受到音乐美。

儿童文学

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满着对少年儿童的爱和希望。冰心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寓教育于情趣之中,以情感人。冰心从不以少年儿童的教育者面貌出现,不以空泛的说教,生硬的训诫来教育儿童,而是采用与少年儿童促膝谈心的方式,以亲切、委婉的语调,述说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和内心的感受,并且叙述得那样有趣,那样娓娓动听,就像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小读者。冰心在倾吐自己的感受时又是那样情感淳厚,意绪绵绵,幽幽地牵动了少年儿童的心,促使他们在激动、快乐、振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的启迪,从中得到教益。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少年儿童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是冰心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冰心的作品并不是直接论述我们的祖国是如何伟大,怎样可爱,为什么应该爱国等等,而是以精巧的构思和生动的情景,抒发对祖国的爱。[8]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表现得更为浓烈。作者对祖国由衷的赞颂,不是抽象的,凌空的,而是通过冰心亲身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的。这感受是以耳闻目睹,新旧对比为基础;加上作者细密的观察,艺术的组合,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

冰心在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也往往根据少年儿童求知欲强的特点,艺术地穿插一些天文、地理、历史、科学诸方面的知识,灌输给小读者。但冰心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既不像教科书那样系统,也不雷同于科普读物,而是在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可以说是寓知识于形象之中,以艺术的手法,通过生动、活泼的形象的描绘,使少年儿童在趣味横生的阅读中,扩大了知识面,增添着新的智慧。

冰心作品的特点 篇2

一、恋母情结与“男性”意识

有人曾说, 一个人, 特别是一个作家, 他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影响会特别的大, 他的作品常常会受到他曾经过往经历的影响, 甚至是再现。所以在讨论冰心的创作中为什么缺少爱情作品这一原因时, 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冰心童年的生活。

冰心出生在一个十分优越的家庭环境中, 童年的她在家庭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她曾回忆说“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 开朗的, 首先是健康的, 该得的爱, 我全部得到了。该爱的人, 我也都爱了。我的母亲, 父亲, 祖父, 舅舅, 老师以及我周围的人都帮助我的感情往正常, 健康里成长。”[2]在这样一种健康、民主的家庭氛围中, 可以看出冰心的父母对她的疼爱远远超过了对她的管教和苛责。这也在无形中, 形成了冰心健康、善良的、一颗纯洁的心。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 这样一种温馨的童年生活和父母之爱也造成了冰心在成长过程中, 也无形间弱化了其在成长中作为女性应有的情爱之情。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 冰心仿佛是一个从来没有长大的女孩。

1. 恋母情结压制了正常的女性情欲———母爱战胜了情爱。

在冰心幼年时期, 由于体弱多病, 得到了母亲细心的照顾, 也造成了冰心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依赖, 乃至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恋母情结。在她四五岁时, 母亲就开始教她识字, 成为作家后, 她每写完一篇文章, 总是先要捧到母亲面前。母亲一直都是她最忠实最热诚的批评者。所以她在母亲去世后, 写下了大量纪念慈母的文章。如《往事 (一) 》中写道:“母亲呵!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3]而同时期女作家张爱玲对人生却持一种并不乐观的态度, 她八岁起开始读《红楼梦》, 以后每隔几年读一次, 其中的悲剧不免给她深深的影响。她自小父母离异, 从母亲身上看到女性的不幸, 与胡兰成的恋情更让她寒心透骨。当种种因素在她身上沉淀下来时, 《多少恨》和《十八春》的问世便不难理解。

相比较来说, 张爱玲的家庭和其对母亲的态度都跟冰心呈现出很不同的情况。在冰心的作品中将母爱视为给予和牺牲、仁爱和温柔, 母爱既给了我们深沉的浓情厚意又给予了我们贴心的抚慰与解救灵魂和世界的强大感召力。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 强大的母爱力量战胜了男女情爱的力量, 充当了作者思维中的保护者, 给予了作者无穷的力量和创作灵感。冰心说:“在我的一生中, 母亲是最用精神来慰励我的一个人……”, 母亲在她的眼中是个保护者的形象, 母爱是崇高伟大恒久不变的, 母爱的光辉笼罩了也超越了人间其他一切情感, 包括爱情。

所以, 冰心在创作时就会在无意间“遗忘了”爱情这一题材, 有时又会刻意地避免尽量少的碰触到关于爱情的题材, 就算涉及也多表现为在爱情和母爱选择的问题上出现困顿和疑惑不解的心态。甚至更有时以不去碰触来保持自己对文学对母爱的一片“洁净”。

2. 从父亲的身上看见一个“男性”的自我, 淡化了女性的情欲。

父亲作为冰心童年时的另一个重要家庭成员, 对于冰心的创作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冰心的回忆性文字中这样说道:“环境把童年的我, 造成一个‘野孩子’, 丝毫没有少女的气息。[4]我们的家, 总是住进海军兵营, 或海军学校。四围没有和我同年龄的女伴, 我没有玩过‘娃娃’, 没有学过针线, 没有搽过脂粉, 没有穿过鲜艳的衣服, 没有戴过花。”“因着母亲的病弱和家中的冷清, 使得我整天跟在父亲的身边, 参加了他的种种工作与活动, 得到了连一般男子都得不到的经验。[5]为一切方便起见, 我总是穿男装, 常着军服。父母叫我‘阿哥’, 弟弟们称呼我‘哥哥’, 弄得后来我自己也忘其所以了。”虽然在冰心十岁以后回到家乡, “从父亲身边走到母亲的怀里”, 开始了她的少女时期, 使得她的男性气质得以一定的纠正, 甚至因为对于女性形象的极度迫切认同, 而更加显得女性化, 但这段经历, 无疑使之在第二次性意识的觉醒前, 就展现出一定的男性倾向和男性意识。如冰心在21岁时写的一篇散文《梦》。在这篇散文中, 冰心抒发了一种不能身为男儿过戎马生活的遗憾和慨叹。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她写了父亲在自己儿时着军装被人误解为男孩时说的一句话:“他是我的儿子, 但也是我的女儿。”[6]另外, 在冰心23岁写的散文集《往事 (其二) ·八》中, 记录了冰心同父亲谈论关于做守灯塔人的话, 父亲听到女儿的志向后赞赏道:“你若是个男儿, 是我的好儿子!”[7]冰心对于父亲这样看待自己是骄傲的。

在心理学上, 人们常常用“性别认同”来解释。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性别的自然认知。正确的性别认同, 决定了个人对自我性别角色的正确定位。性别角色决定了人的性角色和未来的社会角色, 它既包括对自身的认识, 也包括对他人及环境的认识。所以在这里虽然不能说冰心有性别认同障碍, 但男性意识和男性思维无疑在其幼年时期, 也就是人的第一次性意识觉醒时期, 对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就如冰心的这两篇散文中, 几乎都渗透着梦想不能实现的遗憾和感伤情绪。在她的潜意识中, 她其实想做一个能够得到父亲认同的儿子。在男性意识的影响下, 她更多地接受了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在她走上文坛之后, 跟同一时期的女性作家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气质, 也造成了她创作中爱情作品的缺乏。

二、平淡的婚恋与“诤友”

婚恋对于女性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期的女作家如萧红, 她的爱情作品也很少, 只有《小城三月》描写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无疑是萧红的宿命, 只是萧红把它表达的更为含蓄和更为隐秘。萧红的感情生活一路坎坷, 《小城三月》实际上表达了萧红的爱情理想, 在生活的实际中不能满足的东西, 往往会幻化成一种理想, 以一种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出来。但是纵观冰心的婚恋, 其一帆风顺和相对平淡的婚恋生活导致了其没有经历过爱情的挫折和坎坷, 更缺乏对爱情的深刻理解。也是其创作中爱情作品缺乏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平淡的婚恋生活, 缺少对爱情的深刻体验。

冰心和吴文藻的结合几乎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顺理成章的。她们属于情趣相投、性格特点互为补充的夫妻。两人从相识, 相恋, 到父母首肯结婚, 整个过程相当顺利, 几乎难以找到一般寻常恋人间的百转千折, 缠绵悱恻, 风花雪月, 甚至是肝肠寸断的一系列情感体验。在他们眼里, 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理性而谦和有度的。冰心做为一个温婉的贤妻良母, 完全沉浸在事业与家庭同步发展的快乐之中, 就注定了没有莎菲女士灵与肉的挣扎, 没有张爱玲式的尖锐批判。所以, 我由此认为一个婚姻家庭幸福美满, 但婚恋过程又相对平淡顺利的女人, 没有经历过灵与肉的挣扎, 不写或者不常写甚至不擅写爱情题材, 是可以理解的。

2.“诤友”和“畏友”的身份, 淡化了双方的夫妻角色。

在冰心的婚恋过程中, 她和吴文藻之间一直以“诤友”和“畏友”的身份出现。吴文藻初次给冰心的感觉是“诤友”和“畏友”。两人的书信往来, 也是吴文藻指导她看哪些书;两人之间的关系更像良师益友或兄妹。虽不能随意定义冰心和吴文藻的爱情性质, 但在很大程度上, 冰心更像是一个朋友式或母亲式的妻子, 而不是给人以具有热烈情绪和激情的一个恋人或情人。当然在这里无意去评论这种关系是否好或是不好,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 这种“诤友”和“畏友”的身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多或少的弱化了两人彼此间“夫妻”的这一社会角色,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也淡化了冰心作为女性作家心中的情欲成分, 从而造成了她爱情作品的稀少。

三、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和秘密化的爱情观

1. 从小受基督教影响, 拥有广博的胸怀, 情系社会疾苦的入世思想和博爱思想。

王统照在评论冰心的创作时说:“冰心的全体做篇, 处处都看出她的‘爱的实现主义来’这种‘爱的实现’就是指冰心建立在基督教文化上的, 这种爱也就是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之爱。”[9]

冰心从小受基督教熏染甚深, 从小在教会学校所接受的基督教义, 教会学校的教育对冰心思想的形成、性格的发展以及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很大作用。可以说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是深入其精神对其影响巨大。在冰心创作中始终融入了“永远的爱心”她所反复陈述的“爱的哲学”, 也常常带有宗教蕴含的“自然”、“母亲”和“永恒的博爱”。在这样一种博爱的思想的感召下, 使冰心入世救世, 努力的追寻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在冰心的作品中也反复进行着“爱”与“憎”的争论。她坚信“爱”是人生在世的根本, 世间行为都要遵行“爱”的原则, 每个人都应该无原则的, 不分阶级对象的, 具有宽恕精神, 要把男女之爱扩大为人类之爱, 要“博爱———即爱一切的人”。用对民族, 国家的大爱去替代男女私情, 情欲的“小爱”, 这或许也是其爱情题材极少述诸笔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相对保守, 在爱情上持私密化的爱情观和不安。

作为从五四时期开始觉醒的一个女性作家, 冰心从大家庭中走来, 所以中国传统的思想, 她毕竟逃脱不了。但是, 她思想的保守并不和她致力于在作品中表现出若干改良主义的色彩有所冲突。也不同于“五四”时期的其他女作家, 如庐隐的倾诉哀怨, 陈横哲的炽热浓烈, 苏雪林的缠绵悱恻。她作品中对异性情感的描绘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离去情欲的爱”“一种母性的怜悯, 一种儿童的纯洁”[10]。在作品中, 寻求一个道德的基本, 一个和平的欲求。诚如郁达夫说冰心的文章, “言在意外, 文必己出, 哀而不伤, 动中发度。”[11]所以虽然说其文学创造受到一定封建礼教的影响而相对保守, 但却也自创出一种文学体验和美学的旨趣, 并不因此而有损了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因此造成了冰心在文学创作中爱情题材的缺失, 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 或许也因为受到这种相对保守思想的影响, 或是其本身天生易感、内敛性格的作用。冰心一般很少正面谈到她的爱情观。在《关于女人·后记》里, 有一段评论:“我不敢说怜悯女人, 但女人的确很可怜。四十年来, 我冷眼旁观, 发现了一条真理, 其实也就是古人所早已说过的话, 就是:‘男人活着是为事业, 女人活着是为爱情’……靠爱情来维持生活, 真是一件可怜而且危险不过的事情”。在冰心看来, 女人一旦投入了爱情, 就难免无法自拔而失去自我, 她还认为, 在爱情中, 男女所处的位置是不平等的, 女人往往是被动而从属的, 且“男子在共营生活上, 天生是更自私, 更偷懒, 更不负责的”[12]。虽然这本书是以男人的立场描述“十四个女人的事”, 但文中也说“连带着也呈露了我的一生”, 所以这些话也多少透露了冰心自己对于爱情婚姻的恐惧感和不安的态度。同样, 在冰心的一些小说中, 也从侧面表现了对男女爱情无法把握和缺乏安全感的情绪。尽管如此, 现实生活中的冰心同丈夫吴文藻从恋爱到婚姻却是顺利、幸福的, 拥有一个温馨美满的家, 但客观现实生活却同她主观上对爱情婚姻所持有的恐惧感存在着矛盾, 更与她对爱情观秉持的私密化所相左, 从而导致了冰心无法在自己的创作中调和这种矛盾, 所以也不排除索性将爱情排除在其创作的题材之外。

郁达夫说:“对父母之爱, 对小弟小兄小朋友之爱, 以及对异国的弱小儿女, 同病者之爱, 使冰心的笔底有了温泉水似的柔情。但她笔下写异性爱的文字却不很多, 写自己的两性间的苦闷的地方尤其独少。[13]

综上所述, 冰心缺少爱情作品的原因是因为她身处于我国社会一个极度动荡变革的年代, 其自身就是这个社会矛盾的展现, 受到了来自家庭、婚恋、宗教、意识形态的各方面影响。既受到父爱的影响, 在其幼年时具有了某种程度的“男性意识”又极具恋母情结;既有着幸福美满顺利的婚姻生活, 但夫妻间“诤友”和“畏友”的身份又弱化了彼此间的夫妻社会角色的认同, 更无法感受爱情本身所具有的灵与肉的挣扎或尖锐批判, 减弱了女性自身所拥有的情欲成分。既深受西方宗教影响, 充满博爱思想, 又受到一定的封建思想的影响, 对爱情观持相对保守和私密化的态度。所以本文认为冰心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以“爱的哲学”而闻名于世的女性作家正因为受到了这三组矛盾的影响, 从而造成了其创作中爱情作品的缺失, 从这一角度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当然关于这一问题或许还应有其他更为合理的原因或是解释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去研究和探讨。

摘要:冰心, 著名现代女作家。“爱的哲学”和“冰心体”散文以及清丽娟秀的文风让她的文学创作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受。但是在创作中, 冰心却很少有提及爱情题材的作品。本文旨在从家庭生活, 婚恋生活, 和思想宗教三个方面来探究冰心创作中爱情题材的缺失的原因。

冰心作品的生态性解读 篇3

关键词:生态文学;整体性;自然观;和谐

王诺在《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一书中提出“一、生态文学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而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的利益价值判断之终极尺度的文学。二、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三、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的文学。四、表达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力量,预测人类未来的文学。”冰心作品中,尤其有自然渗透的作品中,人只是自然的一隅而并非以人为中心。她大部分作品都能表现出人与宇宙,人与自然整体性特征。对于海与湖的描写,将其富裕了亲情与友情的形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大量的雨意象描写侧面烘托出人性的缺失,以及社会的阴冷。冰心爱的哲学观与自然观渗透在冰心作品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现代性的视野下和谐的生态思想。

一、自然观的整体性意识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侵略性的,盲目的扩张必然使得自然承受着肆意的践踏,自然运用灾难来反抗人性,却带来了人类更加坚定的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然而冰心认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界每一个生命的存在空间。

冰心在五四时期,文学精英们开始集中精神探讨“人”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整体性。人类只是自然界众多的组成元素中的一个,人类如落叶,如草虫,在自然中并没有任何特权。因此,在冰心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随处可见的宇宙、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繁星》第一首诗:“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天空,何曾听见他们的对话,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相互赞许了。”冰心用柔和的声音表达对自然对宇宙的敬畏之情,在自然的语境中,人类并没有过高的姿态,是灵动的个体,在宇宙的面前,又是如此的渺小。繁星闪烁的天空,并没有人为“聒噪”的情感衬托,也没有夸张的表达。闪动的群星是在用自然的语言传递安静祥和的夜晚的静谧。冰心说:“我们只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又说:“自然啊,请你容我之问你一句话,一句郑重的话,我不曾错解了你吗?”在自然的面前,人们应该学会谦卑,怀有敬畏之心,而不是自以为是。在自然与宇宙面前应该如此,在人际交往中更应该如此。

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往往是人的社会性凌驾于自然之上,以征服自然为目标,而不能与自然进行友好的对话。生态整体思想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呼吁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或者一贯的屈服于自然,而应该与自然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稳定的生态关系。冰心经常与自然进行平等的对话:“黄昏—深夜,槐树下的狂风,藤萝上的密雨,可能容我暂止你?病的弟弟刚刚睡浓了呵!”另外更有“许多话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而一声声打击湖岸的微波,一层层的没上杂立的潮石,直到我蔽膝的毡来,似乎要求我将她介绍给我的小朋友。”在冰心与自然的对话中,并没有人类所具有的高傲的姿态,而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怜惜与祈求。人类可以凭借智慧与工具肆意的践踏自然,同时也可能遭受到自然无情的报复。冰心与自然平等的对话中,有自然对冰心的要求,也有冰心对自然的期盼。在融洽的氛围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交融,创造出了和谐的整体性的氛围。

冰心的自然观传达出了公平、和谐与整体性的观念。其文学精神的突出价值就在与她对于人类本质精神的把握。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类”而存在,人与自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以一个相互尊重的整体而存在。

二、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文学作品描述的大多是悲剧性的事件,这与现代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的背景分不开,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的危机意识,在人们的内心中为生态造就一种崇高感,来唤醒内心的生态意识。正如王岳川所说:“生态文学在文学文本中空前地凸显人类的重大困境,激目的是探索人与自然发展的互惠型的人类自然新伦理。”

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生活方式质的飞越,但是面对千疮百孔的生态现状,冰心对人们的生活状态产生了质疑。在《山中杂记·机器与人的幸福》一文中:“休息的时间内,山前耕地的汽机,轧轧的声满天地。农人所节省的一天半天的工夫,和这几十个病人,这半日精神上所受的痛苦和损失,比较起来,相差远了!机器又似乎未必能增益人类的幸福。”工业化在改变自然的面貌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困境。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造成了生态的悲剧,而人们并没有分析总结最根本的原因,反而利用现代技术强行为生态的疮口打上补丁。在《广岛——控诉的城市》中又写到“十年过去了,日本人民不断地辛勤劳动,仍然没有能够掩盖起这一大片废墟!十年过去了,万千受伤者的血和泪仍在不断地涓涓地流!这人间地狱的惨状,已经引起我们对于原子狂人们的无比愤怒。”冰心痛斥现代战争对于生态的摧残与毁灭,这是人类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伤痕。同时生态用悲剧开始向人们反击,他恶魔一样在人类的血肉上,传布着有毒的猖狂。

冰心具有独特的生态审美意识。在人与自然不协调发展的悲剧面前,试图用诗意描绘的方式来解读自然,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爱与哲学融于自然,将自由与童心融入自然。《山中杂记》:“我愿意终身在森林中,我足踏枯枝,我静听树叶微语。清风从林外吹来,带着松枝的香气。白茫茫的雪中,除我外没有行人。我所见所闻,不出青松白雪之外,我就似可满意了!”冰心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大自然,温暖又祥和。她与自然融为一体,用平等的眼光打量自然的变化,感悟自然、包容自然。而非将人性泛滥到自然中,玷污自然的净土。她充分让自然性爆发本源的光辉,有泪而不觉得悲凉,有伤而不觉得痛苦。冰心《我的童年》中:“当我忧从中来,无可告语的时候,我一想到海,我的胸就开阔了起来,宁静了下去。”冰心的自然中时刻透露着童真的气息,这是冰心对于阐释生态性的贡献。人们应该回到本真中看待自然、体会自然。自然是冰心孩时的记忆,是不掺杂任何审美经验以及抽象意义的自然本真,而感受自然美的过程更是不应掺杂过多理性认识与人格力量。在生态意识的反思中,人们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应平等的对话,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参考文献】

[1]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7-220.

[2]冰心.新编冰心文集(第二卷)[G].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8.

[3]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2009(02).

冰心的作品伟大的友谊 篇4

从苏联回来,行装未卸,家人邻居就热烈地围上来,争先恐后地询问我参观访问的经过,也问我对苏联的哪一种事物印象最深。我应当从哪里说起呢?我心头热烘烘地,回忆把感激的热泪,引上我的眼睛。苏联的人民,对我们真是情深似海!我就从他们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中国人民的亲如骨肉的炽热的情谊说起吧。我个人的感受是,到了苏联,从不会使人有作客的感觉,一踏上这个伟大盟邦的国土,热烘烘的人海的暖流,就会把你包围起来。在这暖流中,有党政机关的领导人、有工人、有农庄庄员、有教师、有作家……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乳牙未脱的孩子。他们对于从中国来的客人,好像迎接招待多年未见的亲兄弟姐妹一样,一束一束的鲜花、一张一张的画片、一件一件的精巧的小礼物、一条一条的红领巾……塞到我们怀里,系到我们的颈上;他们拥抱我们、亲吻我们,向我们投以最亲切最热烈的问讯,使得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我们在苏联的三个星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我们参观访问中,无论是党政机关,或是工厂、农庄、学校……的负责同志,都分出百忙的时间,不厌其烦地对我们介绍这些单位的建设情况,使我们得到了很深的启发和莫大的鼓舞;同时他们也极其关心中国的建设情况,以中国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并为此而兴奋欢呼。当我们代表团团员中负责领导人民公社的同志,向集体农庄庄员报告人民公社的丰产成就的时候,全场欢声雷动,兴奋欢喜的脸上,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们怎能不为这休戚相关的真挚情感的涌现而深深地受到感动呢?

苏联人民在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和台湾海峡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正义凛烈的.敌忾同仇之感,尤其使我们感动。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侵犯中国就是侵犯苏联”,这是多么伟大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呵!

最难忘的是那些群众集会的场合。专为欢迎我们的集会不必说了,那情况总是万分热烈的。但是有两次在莫斯科,一次在基辅,不是专为欢迎我们的集会,我们是去观看轻歌舞剧、芭蕾舞和歌舞会演的,当剧场经理、导演和歌舞、音乐会的主席,在台上宣布有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在座,并且向我们祝贺的时候,会场观众鼓掌欢呼,有两次还全场起立。这种发自内心极其自然的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使我们突然地惊喜、激动,不知道该怎样地来表达我们感谢的情意。

在欢迎我们的各种集会上,我们也看到了苏联人民是怎样地喜爱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他们朗诵着鲁迅的作品,奏着中国的乐调,唱着中国的歌曲,跳着中国的舞蹈——如扇舞、灯舞等,而且表演得十分精彩。明斯克的白俄罗斯歌剧院,还准备在我们国庆十周年的时候,上演歌剧《白毛女》。剧场经理极其热情地对我们说:“苏联人民十分关心中国人民的生活,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舞台艺术,来促进我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了解。”我们却发现苏联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了解是很深刻的,他们密切地关心报刊杂志上的关于中国的一切消息、收听中国的广播、喜爱中国的戏剧电影。我在莫斯科街市上,看到上演曹禺的《雷雨》和《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电影的广告。在各地的书店中,看见有用苏联各种民族文字出版的中国近代和古代的文学书籍。有一位作家告诉我,在苏维埃政权时代,苏联出版了中国作家四百四十三种著作,一共发行了两千二百六十一万三千册。这是多么巨大的印行数字啊!

苏联的作家们对于中国作家在我们祖国建设中的创作生活,感到极大的兴趣。在基辅作协的欢迎会上,大家围住我们的青年作家马烽,询问他担任县委书记后的写作情况,大家眉飞色舞,举杯祝贺,就像家里办喜事一般地热烈高兴!

冰心作品《一个忧郁的青年》 篇5

我从课室的窗户里,看见同学彬君,坐在对面的树下,低着头看书;在这广寂的院子里,只有他一个,窗外的景物,都是平常看惯,没有什么可注意的;我的思想便不知不觉的移到他身上去。

他的性情很活泼,平日都是有说有笑,轻易不显出愁容的。近一年来,忽然偏于忧郁静寂一方面。同学们都很怪讶,因为我和他相处最久,便常常来问起我,但是确实我也不知道。

这时我下了廊子,迎着他走去,他慢慢的抬起头来,看见了我,便微笑说:“你没有功课么?”我说:“是的,我看见你一个人坐在这里,所以来找你谈谈。”他便让出地方来,叫我坐下,自己将书放在一边,抬头望着满天的白云,过了一会才慢慢的说:“今天的天气很沉闷啊!”我答应着,一面看他那种孤索的态度,不禁笑了。他问道:“你笑什么?”我说:

“我想起一件事来,所以笑的。”他不在意的问道:“什么事?”

我笑说:“同学们说你近来有些特别,仿佛是个‘方外人’,我看也……”他便沉着的问道:“何以见得呢?”我这时有些后悔,但是已经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说了,就道:“不过显得孤寂沉静一些就是了,并没有什么——”他凝望天空不语,如同石像一般。

过了半天,他忽然问我说:“有忧郁性的人,和悲观者,有分别没有?”我被他一问,一时也回答不出,便反问道:

“你看呢?”他说:“我也不很分得清,不过我想悲观者多是阅世已深之后,对于世界上一切的事,都看作灰心绝望,思想行为多趋消极。忧郁性是入世之初,观察世界上一切的事物,他的思想,多偏于忧郁。然而在事业上,却是积极进行。”我听了沉吟一会,便说:“也……也许是这样讲法。”他凝望着我说:“这样,同学们说我是悲观者,这话就不对。”我不禁笑说:“却原来他们批评你的话,你也听得一二。”他冷笑说:

“怎么会不听得,他们还亲口问过我呢,其实一个人的态度变了,自然有他的缘故,何必大惊小怪,乱加推测。”我说:

“只是你也何妨告诉他们,省得他们质问。”他微笑说:“其实说也不妨,不过……不过不值得破工夫去和他们一一的细说就是了。”我说:“可以对我说说么?”他说:“那自然是可以的。”

又过了一会儿,他说:“从前我们可以说都是小孩子,无论何事,从幼稚的眼光看去,都不成问题,也都没有问题,从去年以来,我的思想大大的变动了,也可以说是忽然觉悟了。

眼前的事事物物,都有了问题,满了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我?’——‘我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念书?’下至穿衣,吃饭,说话,做事;都生了问题。从前的`答案是:‘活着为活着’——‘念书为念书’——‘吃饭为吃饭’,不求甚解,浑浑噩噩的过去。可以说是没有真正的人生观,不知道人生的意义。——现在是要明白人生的意义,要创造我的人生观,要解决一切的问题。所有的心思,都用到这上面去,自然没有工夫去谈笑闲玩,怪不得你们说我像一个‘方外人’了。”

我说:“即或是思索着要解决一切的问题,也用不着终日忧郁呵。”

他抬起头来看我说:“这又怪了,你竟见不到此!世界上一切的问题,都是相连的。要解决个人的问题,连带着要研究家庭的各问题,社会的各问题。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连带着要考察过去的事实,要想象将来的状况。——这千千万万,纷如乱丝的念头,环绕着前后左右,如何能不烦躁?而且‘不入地狱,不能救出地狱里的人’。——‘不失丧生命,不能得着生命’。不想问题便罢,不提出问题便罢,一旦觉悟过来,便无往而不是不满意,无往而不是烦恼忧郁。先不提较大的事,就如邻家的奴婢受虐,婆媳相争;车夫终日奔走,不能养活一家的人;街上的七岁孩子,哄着三岁的小弟弟;五岁的女孩儿,抱着两岁的小妹妹。那种无知,痛苦,失学的样子,一经细察,真是使人伤心惨目,悲从中来。再一说,精神方面,自己的思想,够不够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件事;物质方面,自己现在的地位,力量,学问,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又是一件事。反复深思,怎能叫人不忧郁!”

我凝神听到这里,不禁肃然道:“你的忧郁,竟是悲天悯人。——这是一个好现象,也是过渡时代必有的现象。不过一切的问题,自然不能一时都解决了,慢慢的积极做去,就完了。何必太悲观……”

他立刻止住我说:“你又来了!‘悲观’两个字,我很不爱听。忧郁是第一步,奋斗是第二步。因着凡百不满意,才忧郁;忧郁至极,才想去求那较能使我满意的,那手段便是奋斗了。现在不过是一个忧郁时期,以后便是奋斗时期了,悲观者是不肯奋斗,不能奋斗的,我却不是悲观者呵!”

我注目望着他,说:“这样,——你忧郁的时期,快过尽了么?奋斗的目标,已定了么?你对于这些问题,已有成竹在胸么?”

他微微的笑了一笑,说:“你慢慢的看下去,自然晓得了。

我本来只自己忧郁,自己思虑,不想同谁谈论述说的,而且空谈也无裨实际,何必预先张张皇皇的,引人的批评注意,今天是你偶然的问起来,我们又是从小儿同学,不是泛泛的交情,所以大略对你说一点,你现在可明白了罢!”

这时我站了起来,很诚恳的握着他的手说:“祝你奋斗到底!祝你得最后的胜利!”

他用沉毅的目光看着我说:“谢谢你!体能以和我一同奋斗么?”

冰心作品中的“爱的哲学” 篇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冰心是一位独具个性的女作家。她的名字是和母爱、童真、自然美联系在一起的。她用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抒情的笔调,写出了一篇篇“爱的颂歌”,将其文学创作的主题“爱的哲学”推向了极致,整整坚持了七十余年。她的“冰心体”作品温暖、感动了几代人的心灵。我们上学时,教科书上就学过《寄小读者》和《小橘灯》《只拣儿童多行处》《纸船》《雨后》等。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冰心文学思想的核心,这种爱可以归纳为“爱的哲学”,它是冰心作品中最具生命力,最感动人的亮点。冰心作品中的“爱的哲学”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总的来说,分为“人类之爱”和“宇宙之爱”。

一、人类之爱

冰心是一位善良的、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作家。她的作品总是在颂扬“人类之爱”,主张“爱一切人”和“爱人如己”。她在诗中这样写道:“人类呵!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她的“人类之爱”具有十分广博的内容。

1、母爱

母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人类天然感情,是母亲对于子女真挚而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心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最纯洁、伟大的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能与母爱相比。冰心就是将这种母爱发挥到极致的人,写下了许多歌颂母爱的经典之作。她这样写道:“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种饱含深情,满怀挚爱的颂歌,在冰心作品中还有很多。她将母爱的无私、圣洁、高尚、伟大描写得情真意切,细腻感人,引起了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在五四以来的女作家中,冰心是第一人。­

2、童真

歌颂童真,就是热爱孩子。冰心认为:“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她一生都在为孩子们写作,坚持了近六十年。她热情地赞颂:“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在儿童身上,作家看到了淳朴的天性、真挚的感情和明澈无邪的童心。她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散文、诗歌、小说。如《寄小读者》、《陶奇的暑期日记》、《最后的安息》、《小橘灯》等等。能一辈子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陈伯吹语),并且坚持六十年不改变,确实难能可贵。冰心不愧是我国儿童散文创作的先驱者和优秀的儿童文学家。

3、民众之爱

冰心虽然出生在优越富裕的家庭,身为知识分子,却对贫苦的人民大众抱着一种友善、同情、关爱的态度,写作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她这样说道:“先驱者!绝顶的危峰上,可曾放眼?便是此身解脱,也应念着山下,劳苦的众生!”在短篇小说《三儿》中,冰心写了一个名叫三儿的贫苦孩子,以捡拾破烂为生。一天偶尔经过军营的打靶场,为了拾几个弹壳多卖点钱,被当场打死。冷酷的军官竟以三儿不认识牌子上写的“闲人不得入内”的字为由,只用了二十块钱就了结了命债。冰心对三儿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同时对他的坚持和忍耐满怀赞美和敬意。这种反映民众之爱的作品还有许多,正如冰心自己所说:“广大的人民是广阔的天空,人民的诗人就该像天空下透明的大海,它永远忠实地反映出天空的明暗阴晴,呼叫出人民的苦乐和希望。这样,他的诗里才有颜色,才有感情!”冰心自己不就是这样一位“人民的诗人”吗?

4、祖国之爱

祖国是生命之根,生命之根扎在祖国的泥土里,必然枝繁叶茂。冰心是一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在她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深挚的祖国之爱。五四时期写作的“问题小说”,初显了她作为一名爱国青年想要感化大众,改良社会的美好愿望。留学美国期间,她这样抒发自己的思乡爱国之情:“北京纵是一无所有,然已有了我的爱。有了我的爱,便是有了一切!灰色的城围里,住着我最宝爱的一切的人,飞扬的尘土啊,何时容我再嗅着我故乡的香气……”。反映这种祖国之爱的作品还有许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冰心在八十岁高龄以后,仍然写出了一批关心国计民生,关心祖国教育事业的文章。她无言的大爱,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读者的心田,令人钦佩,感人至深。

二、宇宙之爱

简单地说,宇宙是指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物质、时间和空间是组成宇宙的最基本的要素。冰心的作品中不仅有人类之爱,也充满了深情的“宇宙之爱”。她热情地赞美宇宙中的万物,赞美大自然,在她的笔下,高山大海日月星辰朝晖夕照……,都被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和温情。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是一位海军军官,冰心十一岁之前都是在山东烟台的海边度过的。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想象力,致使她终生都如痴如醉地眷恋着大海,讴歌着大海。她这样说道:“父亲啊!我怎样的爱你,也怎样爱你的海!”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心中有爱,冰心手中的生花妙笔,行云流水般,赋予了宇宙万物鲜活的色彩和生命,可谓是描写大自然的高手。

冰心“爱的哲学”是怎么形成的呢?除了传统家教中“仁爱”思想的熏陶、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对时代精神需求的积极响应外,基督教“博爱”思想对她的影响是最深的。冰心中学和大学上的都是“教会学校”,基督教是“爱的宗教”,它倡导的是“爱、博爱”,倡导“宽恕、善良、谦卑、柔和、忍耐、感恩、施恩”……,这所有的一切,根源都是“爱”。不是男女之爱,不是亲情之爱,而是无条件的“博爱”。在这种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下,冰心学到了爱,也学到了美,奠定了她日后创作的基础。

冰心“爱的哲学”影响是深远的,意义也是非凡的。今天,我们都在构建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果社会上人人都具有冰心这样的一颗“广博的爱心”,爱自己、爱人类、爱宇宙中的一切,人类将减少多少问题和矛盾!世界将减少多少危机和苦难!就连大自然,也将得到人类的呵护和关爱!这人人心中向往的和谐社会,还愁建不成吗?

冰心作品的特点 篇7

第八届“海西”杯暨第十八届“海峡·冰心”杯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主题为“远离危险健康成长”, 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 推进校园安全教育工作, 在青少年中广泛宣传安全知识, 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他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各级有关部门和广大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活动于2015年9月启动, 2016年4月截稿, 共收到征文4万余篇, 近千所学校参与。经过专家名师两轮严格评选, 共产生各组别 (小学低、中、高年级三个组别) 一等奖作品800篇, 二等奖作品1500篇, 三等奖作品2000篇。具体获奖名单已公布在《快乐语文》网站 (www.klyw.com) 上, 欢迎大家查询、阅读和品评。

本届获奖作品立意健康、体裁多样、题材丰富、内容翔实、情感真挚, 既有运用新颖形式介绍安全知识的, 也有通过讲述亲身经历来说明道理的, 更有发挥想象、创新思维, 为防范危险献计献策的, 充分反映出同学们安全意识与日俱增, 对“珍爱生命”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本期《快乐语文》选登了16篇一等奖作品, 让我们一起来赏读吧。

冰心作品的特点 篇8

一、现实主义思想贯穿的艺术特点

鲁迅创作作品之前,他首先是深入生活,以丰富的生活积淀为创作起点。从高度的现实主义思想出发,以高屋建瓴之势,把现实主义的勾画原则贯穿全文的始终。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对平凡小人事物的刻画。尤其是对浓厚的乡土气息、市井描述得淋漓尽致。如闰土的形象,其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因为它是旧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从题材上说,鲁迅先生作品写的是普通人物的今昔变化,而非重大题材;文体上说,它就好像是记录生活点滴的杂文,而不像是一部小说。鲁迅寓情于文,其中饱含着热切的情感、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在这深刻入理的描述中,多方面的彰显现实主义思想。

二、白描艺术运用的艺术特点

鲁迅作品中,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白描”。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最简练、文字运用最少,不加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刻画出生动传神的艺术特征。鲁迅对白描手法的运用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他的作品中,时常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脉络,犹如还原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现实人物。例如: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出场时的描写,笔墨不多则刻画得犹如身临其境:“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又懂的”。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几个字,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点睛之笔却是抓住了孔乙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把几个不同特点凝练成这么一句话,使得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经济和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 “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属于“短衣帮的”,而“穿长衫”则表明他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客人有某些共同之外,“唯一”恰恰说明在酒馆客人中,他是作为一个异类存在的。他独特的饮酒方式与着装打扮的不对称,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

三、画龙点睛艺术的思想性分析

鲁迅作品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还有画龙点睛,运用具有鲜明特性的一个又一个细节刻画以表达人物性格。鲁迅注重在创作过程中,在树立人物形象时紧紧抓住关键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发展变化的眼睛来进行刻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刻画能够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绪波动。在《祝福》中,对祥林嫂表情中眼睛、眼神、眼态的描绘和刻画,达到了12次,通过多角度、不同侧面描写眼睛的发展变化,揭示了人物的悲剧性格以及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悲催命运。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和她第二任丈夫去世、儿子死亡之后,重新回到鲁四老爷家时,前后的鲜明对比,充分地诠释和表达出她的丧夫之痛。当祥林嫂向四婶说起儿子被狼吃掉时,文中写道:“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当她反复陈述自己痛苦的遭遇時,她“张着口怔怔地站着,直着眼睛看她们”。鲁迅仅仅用了“直着眼睛”这4个字,就把祥林嫂屡屡遭受重创。性格剧烈变化,呆滞、木讷的神情特征准确地表现出来。

四、性格塑造艺术的思想性分析

鲁迅作品的另一个特有的艺术特点是对人物性格塑造。鲁迅惯常采用相反的刻画手段和手法,类似于正话反说。用喜剧的笔触去书写悲剧结局,悲喜交集的创作文笔中,塑造出既有喜剧性的悲剧性格,又通过喜剧性与悲剧性在鲁迅作品中达到了对立统一的高度,使人物性格的塑造达到了巅峰。“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这句话是其高超性格塑造艺术的完美体现。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即是无价值的东西,鲁迅打破现有的刻画手法,采用喜剧方法将其打烂,从反面的角度以写实主义方法来展示,却能引起人们的反省和深思。阿Q是一个悲情人物,他的性格中掺杂着喜剧和悲剧两种情结,悲剧和喜剧的情结原本是不和谐的,但是由于鲁迅预埋的伏笔,使它们得到了对立的统一,让人物在读者口碑和评价中获得了良好的喜剧效果,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让人不断的深思、反思。读者在发笑之余,却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其中的苦楚深有体会、感到难过。

五、结语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对不同作品的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展示特点,产生了极其深刻的思想性。有的截取横断面,有的直现纵剖面,有的多用对话,有的近乎速写,有的采用由主人公自述的日记、手记体,有的采用由见证人回述的第一人称,有的则用完全由作者进行客观描绘的第三人称,有的抒情味很浓,有的讽刺性很强,有的专析心理,有的兼表哲理,其表现形式种类极为多样,而正是由于上述丰富多彩、艺术手段高超的创作技巧,得以让我们来品味其作品的思想性,来企及今天和未来。

参考文献:

[1]童秉国.鲁迅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2]鲁迅全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

[3]李霞.漫谈鲁迅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思想性[J].大家,2010(8).

论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篇9

[摘 要] 冰心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讴歌母爱、童真及自然之爱是其作品的显著特色,但她 还在作品中借助女性人物形象,鲜明地体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表现出她们反抗封建思想、反对集权专制,争取婚姻自由、积极参加革命的自觉诉求,清晰地传递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而表达了她 对男权社会的批判。

[关键词] 冰心;女性;意识;批判

冰心作为“五四”时期崛起的著名 女作家,在诗集《春水》、《繁星》和散 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作 品中,清晰地传递出她“爱的哲学”的 思想,冰心以纯洁的童心、爱心,极 力讴歌“母爱”、“童真”及“自然之 爱”的同时,还通过《张嫂》、《别后》、《两个家庭》、《第一次宴会》等作品,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描写了她女性意 识的觉醒。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表现 女性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对自我被压 抑人格的恢复与弘扬,是对女性价值进 一步的思考与肯定。在一切以男权价值 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会中,女性被置于 多重清规戒律的束缚下,很少有人能对 其自我价值有明确的认识与判断,她们 在价值取向上往往表现出随波逐流。在《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等一系列作品中,冰心的作品多从女性 主义的视角出发,自觉赞美女性,彰显 女性的自我意识。在《冬儿姑娘》中,冬儿姑娘乐善好施、坚忍大胆,不信鬼 神,完全没有了冰心前期作品中女性的 软弱;在《两个家庭》中,亚茜与其他 “娜拉式”的新女性不同,她把家庭看 作是施展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舞 台,她大学毕业后以自己的能力助推丈 夫的事业蒸蒸日上。到了后期,冰心经常强调自己女性 作家的身份,她从不讳言自己的女性意 识立场,不隐瞒她对女性认可的真实情 感。尤其是她在《关于女人·后记》中 认为女性和男性相比较,“女性感觉更 加的敏锐,更加的活泼,也更加的深 沉;更加的细腻”。[1] 这些话体现出在 西方蓬勃发展的女性思想解放运动的影 响下,冰心对女性意识内涵的新解。马 克思说:“如果没有女性的觉悟醒来,就不可能有社会这么伟大的变革。人类 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妇女的社会地位的高 低来准确的衡量。” [2] 所以,冰心在作品 中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彰显,有力地表现 了她的女性意识观。

二、对平等意识的追求 从古至今,在以男权话语为主导的 社会里,女性只能是从属男性、从属于 男权社会,女性在夫权、族权、神权等 重重枷锁的束缚下,处于社会的最底 层,森严的等级制度让她们失去了所有 的话语权,冰心无论是在《繁星》、《春 水》、《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梦》,还是《南归》、《我的母亲》等作品中,不但极力提倡“爱的哲学”,还积极维 护与争取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合法地位 与权力。冰心在留学美国期间,对哈佛大学 不招收女学生,不让女同学进图书馆提 出过强烈的抗议。她在日留学期间,建 议日本的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争取 受教育的机会。而在呈贡简易师范任教 期间,极力反对女性不能入学的旧习,大力倡议招收女同学,这些行为都有力 地践行了她男女平等的思想。冰心还在 《对于妇女参政的意见》中,向当时政 府部门提出让那些有能力的女性参政议 政。新中国成立后,冰心建议有关部门 要重奖社会上成功的女性,让更多的女 性享受成功的喜悦,享有和男性一样的 社会地位和尊严。冰心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 象,在战争来临之时,在历经家破人亡 的战争伤痛之后,能够迅速振作起来,像男性一样走向战场,投身革命,谋求 民族和自身的解放,在血与火的洗礼中 去塑造自我的形象。她们从反抗传统的 封建思想道德、封建专制,到争取婚姻 的自由,进而参加革命,以自己实实在 在的行动彰显了女性意识从觉醒到反抗 的过程。

三、对男权主义的批判 冰心笔下各类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 出的女性意识,不仅从一个侧面衬托出 中国男权主义无所不在的事实,而且进 一步激发了女性大胆挑战男权中心文化 的信心和勇气。在小说《我的邻居》中,M 太太作 为“五四”后的知识女性,被丈夫囚于

家中相夫教子,每天生活在痛苦煎熬之 中,战争爆发后,作为家庭主妇的 M 太太尚且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她的 丈夫则“总是警报前出去,解除后才回 来,还抱怨家里没有早预备饭。”[4] 在 一家老小面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懦弱无 能,令人汗颜。在《我的朋友的母亲》当中,那位 师范毕业生不顾自己和妻子的多年情 分,在抗日战争期间想着离婚,娶漂亮 聪明的助教小姐。《张嫂》中那位懦弱 的丈夫自己也承认“她(他的妻子)做 得好,我不中用。”[5],在《我的同班》 中,L 女士自尊、自立、自强,无论是 上学、还是工作,都是巾帼不让须眉,让周围的男士自叹不如。结语 冰心通过作品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成 功塑造,对女性只能囿于家庭的传统观 念提出了有力的质疑,对男性主导和支 配女性的行为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同时 也打破了“五四”以来,人们对中国男 女平等乐观的期待,让读者看到了处于 男权文化专制下的中国女性,觉醒与解 放的道路任重道远。

上一篇:眼科护士长竞聘演讲下一篇:壮观的文峰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