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规范

2024-06-04

毕业设计规范(通用8篇)

毕业设计规范 篇1

第1.0.1条为保证宿舍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和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宿舍建筑设计。

第1.0.3条宿舍建筑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现行有关建筑工程的方针政策和面积定额。

第1.0.4条宿舍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国家或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第2.0.1条宿舍用地宜选择有日照条件,通风良好,场地干燥,便于排水的地段;应避免噪声和各种污染源的影响,并应符合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规定。

第2.0.2条宿舍应接近生活服务设施,如食堂、小卖部、文娱活动室、浴室、开水间等,其距离不宜超过250m。

第2.0.3条宿舍附近宜有小型活动场地、集中绿化用地、晒衣设施及自行车存放处等。

第2.0.4条宿舍的日照间距应按各地城镇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2.0.5条宿舍区内避免过境汽车穿行。

第三章建筑设计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1.1条宿舍内居室宜成组布置,每组规模不宜过大。每组或若干组居室应设厕所、盥洗室或卫生间。每幢宿舍宜设管理室、公共活动室和凉晒空间。厕所、盥洗室和公共用房的位置应避免对居室产生干扰。

第3.1.2条宿舍多数的居室应有良好朝向。炎热地区朝西的居室应有遮阳设施。

第3.1.3条宿舍内的居室和辅助用房应有直接自然通风条件;严寒地区的居室和辅助用房冬季应有通风道等有效的换气措施。

第3.1.4条宿舍的居室、管理室、公共活动室、公用厨房等应有直接自然采光,其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7。

第二节居室

第3.2.1条宿舍居室按其使用要求分为甲、乙、丙三类。各类居室的人均居住面积不应小于表

3.2.1的规定。

第3.2.2条居室的床位布置尺寸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一、两个单床长边之间的距离0.50m。

二、两床床头之间的距离0.10m。

三、两排床之间的走道宽度1.10m。

第3.2.3条居室应有贮藏空间,严寒,寒冷和温暖地区平均每人贮藏量不宜小于0.45m3;炎热地区不宜小于0.35m3。

居室类型表3.2.1

注:①一人居室的面积指标和功能标准,按国家规定或实际需要确定。

②居室包括睡眠和学习合用或分隔为两部分组成的空间。

第3.2.4条设固定书架时,其净深不应小于0.25m,每格净高不应低于0.30m。设壁柜时,其进深不应小于0.50m。设固定箱子架时,每格净空不宜小于0.80m(长)、0.60m(宽)、0.45m(高)。

第3.2.5条居室不应布置在地下室;不宜布置在半地下室。

第三节辅助用房

第3.3.1条厕所集中设置时,应设前室或经盥洗室穿入,厕所门不宜与居室门相对。厕所、盥洗室与最远居室的距离不宜大于20m。

第3.3.2条厕所、盥洗室卫生设备的数量应根据每层居住人数确定,设备数量不应少于表3.3.2的规定。

第3.3.3条居室内附设的卫生间,其面积不应小于2m2,使用人数在4人及4人以上时,厕所与盥洗应分隔设置。

厕所、盥洗室内卫生设备数量表3.3.2

注:①盥洗室不宜男女合用。

②盥洗室设置洗衣机专用位置时,应设相应的给、排水设施和单相三孔插座。

第3.3.4条无直接自然通风的卫生间和严寒地区的厕所,必须设置自然通风道。

第3.3.5条炎热地区应在宿舍内设淋浴设施,每个浴位服务人数不应超过20人;其它地区可根据条件设分散或集中的淋浴设施,每个浴位服务人数不宜超过30人。

第3.3.6条宿舍内宜在主要出入口设置管理室、其面积不应小于8m2。

第3.3.7条宿舍内设置公共活动室时,100人以下,人均面积为0.30m2;101人以上,人均面积为0.20m2。公共活动室的最小面积不宜小于30m2。

第3.3.8条宿舍内设公用厨房时,其面积不应小于6平方米。无集中供应开水时,宿舍内应设烧水间。公用厨房和烧水间应有排烟气设施。

第3.3.9条宿舍内设隔离室时,按100人设一个床位计算,隔离室应设专用厕所和单独出入口。

第四节层高和净高

第3.4.1条居室的层高在采用单层床时,不应高于2.80m;采用双层床时不应高于3.30m。

第3.4.2条居室的净高在采用单层床时,不应低于2.50m;采用双层床时不应低于3m。

第3.4.3条辅助用房的净高不应低于2.50m。

第五节楼梯、电梯和出入口

第3.5.1条宿舍安全出口数不应少于两个,但九层及九层以下,每层建筑面积不超过300m2、每层总人数不超过30人的宿舍,可设一个楼梯。

第3.5.2条通廊式宿舍和单元式宿舍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通廊式宿舍,七层至十一层应设封闭楼梯间,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应设防烟楼梯间。

二、单元式宿舍,十二层至十八层应设封闭楼梯间,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应设防烟楼梯间。七层及七层以上各单元的楼梯间均应通至平屋顶。但十层以下的宿舍,在每层居室通向楼梯间的出入口处有乙级防火门分隔时,则该楼梯间可不通至单层顶。

第3.5.3条宿舍最高居住层的楼地面距入口层地面的高度大于20米时,应设电梯。

第3.5.4条严寒地区宿舍的出入口应设防寒门斗,保温门或其他防寒设施。

第六节阳台和垃圾道

第3.6.1条宿舍宜设阳台、平台或其它晾晒设施。

第3.6.2条宿舍出入口上部的阳台和高层宿舍的阳台,应做有组织排水。顶层阳台应设雨罩。

第3.6.3条四层及四层以上的宿舍,宜设垃圾管道。

第七节门和窗

第3.7.1条居室的窗应设吊挂窗帘的设施。卫生间、洗浴室和厕所的窗应有遮挡视线的措施。

第3.7.2条居室和辅助用房的门洞口宽度不应小于0.90m。阳台门和居室内附设的卫生间,其门洞口宽度不应小于0.70m。设亮窗的门洞口高度不应低于2.40m,不设亮窗的不应低于2m。

第四章建筑设备

第4.0.1条宿舍应设给排水系统。

第4.0.2条采暖的宿舍宜采用集中供热系统。采用火等供暖的宿舍应有出屋顶的烟道。

第4.0.3条每居室内设电气插座不应少于两处。公共活动室、●洗室应设单相三孔插座。

毕业设计规范 篇2

1 两规范条文规定不同处

1.1 检查口设置位置规定不同

在《设计规范》中“4.5.12在生活排水管道上,应按下列规定设置检查口和清扫口:铸铁排水立管上检查口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0m,塑料排水立管宜每六层设置一个检查口。但在建筑物最低层和设有卫生器具的二层以上建筑物的最高层,应设置检查口,……”在此条文中明确了铸铁管和塑料管检查口设置位置是不相同的。但在《施工规范》中“5.2.6在生活污水管道上设置的检查口或清扫口,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立管上应每隔一层设置一个检查口,但在最底层和有卫生器具的最高层必须设置。……”在此条文中因为未明确铸铁管和塑料管,所以按此条文执行铸铁管和塑料管检查口设置位置应该是相同的。

1.2 清扫口设置数量不同

《设计规范》“4.5.12在生活排水管道上,应按下列规定设置检查口和清扫口……

在连接2个及2个以上的大便器或3个及3个以上卫生器具的铸铁排水横管上,宜设清扫口。

在连接4个及4个以上的大便器的塑料排水横管上宜设置清扫口。……”在此条文中也明确了铸铁管和塑料管清扫口设置时卫生器具的数量是不相同的,但在《施工规范》中“5.2.6在生活污水管道上设置的检查口或清扫口,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连接2个及2个以上大便器或3个及3个以上卫生器具的污水横管上应设置清扫口。……”

在此条文中也未明确铸铁管和塑料管,所以按此条文执行铸铁管和塑料管清扫口设置应该要求是相同的,同检查口的设置一样。

1.3 塑料管的坡度规定不同

《设计规范》“4.4.10建筑排水塑料管排水横支管的标准坡度应为0.026”,但在《施工规范》“5.2.3生活污水塑料管道的坡度必须符合设计或本规范表5.2.3的规定”见表1。

在这两规范中生活污水塑料管道的标准坡度的取值是有很大不同的。

2 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2.1 问题

《施工规范》是2002年开始执行的,《设计规范》是2003年开始执行的,在规范修订过程中,两规范都对塑料管的新材料、新工艺作了调整,而且在施工规范中一般均有这样的条款:“……如设计无要求按下列规定执行……”。按这样的条款执行,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就由设计指导施工了。这样的话,施工规范就变得形同虚设了,后面所写的“按规定执行”也成了画蛇添足,甚至出现了与设计规范中的条文要求不同的问题。如以上所提的塑料管的问题,在塑料管应用过程中,由于塑料管内壁比较光滑,铸铁管内壁比较粗糙,这两种管材发生堵塞的概率不同,因此检查口、清扫口设置的位置和数量、管道的坡度当然也应不同。因此施工规范中自行制定的规定实际上也还是应遵守设计规范,而不是设计无要求就按自家制定的条文来执行。长期以来的设计施工分家,使得进行施工图设计的工程师不熟悉施工规范条文,进行施工管理的工程师不了解施工图设计规范条文。而且,规范在制定过程中本身也由自家人员制定,设计规范大多由设计单位组成制定和修改,施工规范大多由施工单位组成制定和修改,这就造成了以上问题的出现。

2.2 解决办法

2.2.1 完善规范,使设计和施工相辅相成

根据目前设计指导施工的现状,设计和施工规范我们应及时地补充和完善。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力量悬殊。环境条件各异,客观上要求规范能给设计人员更多灵活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去解决问题,指导施工。目前发达国家的设计规范及与之配套的各类技术标准,多由行业协会或专业学会编制及管理,规范的翻新周期短,而我们国家一般要长达几年以上。我国的学会与协会重复设置,分工不明,并且有的还依附于政府部门,基本上只起到政府职能部门非官方代言人的作用,距离独立和富有活力的健全机构还差的很远,如何发挥这些机构在技术标准编写和管理中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建议随着改革的深入,整顿合并有关的学会、协会,加强其职能,并逐渐成为技术标准编制管理的主体。

2.2.2 正确把握施工与设计的关系

作为国民经济的四大产业之一的建筑业,设计和施工在其中相互依存,这两方面的合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但需要配合,更需要提高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水平。设计指导施工,施工实现设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施工与设计的关系,施工部门作为设计实施的具体参与者,要积极介入,主动与设计沟通,同时设计部门也应对施工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补充和变更设计,弥补图纸中不完善的地方。

2.2.3 培养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新型人才

培养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新型给排水人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而且也是我国给排水事业走上国际舞台的必由之路。这类人才应位于项目管理前沿,是工程项目的生产者。他们既应该懂施工技术,又会施工图设计,还要随时根据建筑及环境的变化进行变更设计。如果把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引进设计人员上,或寄托于上级进行人力资源整合,那只是纸上谈兵,设计最终是由施工实现的,国际知名的工程方面的人才,根本就没有只进行设计而不管施工和只懂施工而不懂设计的“半拉子人才”。

3 结语

塑料管《施工规范》和《设计规范》条文的不同规定,只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一个代表。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施工规范和设计规范应打破各自为政的现象,设计指导施工,施工也应补充完善设计。

摘要:基于当前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对塑料管的相关条文规定存在着不同点,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给水排水,塑料管,设计,施工,思考

参考文献

[1]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S].

毕业设计论文审查与规范化管理 篇3

【摘 要】毕业设计是大学培养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把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培育期,是关系到培养系统是否完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期。本文对毕业设计论文审查与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做了简单的阐述,重点对毕业设计论文审查的完善与规范化管理提出了几点措施,为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毕业设计    论文审查    规范化管理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学习生涯的总结,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毕业论文的质量能较为直观地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重点关注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各大高校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毕业论文的审查与规范化管理中的缺陷主要源于学生和高校本身,社会层面上也有一部分原因,应引起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对缺陷予以深入研究,并找出相应对策是今后毕业设计主要的工作方向。

一、毕业设计论文审查与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学校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不合理。学校的毕业设计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论文选题、设计、实施、撰写及答辩的过程都需要学校的组织和监督。但由于有些事务的重叠,导致学校组织的分工不够明确,影响了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规程和基本制度不合理,学生、教师和院系之间未能互相监督。完善学校的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是保证毕业论文顺利进行的关键。

2.审查监控措施不够完善。毕业设计期间是学生正面临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找工作中,故最后的毕业论文质量便有待提高。学校为了提升就业率,对待这类现象,未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此类行为从个体现象逐渐成为群体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个别学校的毕业设计教师呈年轻化群体趋势发展,缺乏管理经验,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监督不完善,影响了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质量。

3.审查机制不合理。审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最后阶段,如何能合理地用成绩评价出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实践工作能力是毕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校对审查的标准不尽相同,现在的院校盲目地追求高标准,在审查时,过于追求科研成果,忽略了学生探索的过程,本末倒置,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的真实反映。

二、毕业设计论文审查的完善与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毕业论文旨在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实践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因此,要建立完美的毕业设计论文审查和规范化管理措施,贯穿于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1.审查和规范化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保证。毕业论文选题审查和规范化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论文的选题需要具有研究价值及创新性,符合社会的需要,应由从事专业教学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重大研究成果的老师进行选题。论文题目的高重复率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此现象,高校的管理层面应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从选题开始便严格规范,构建优良的设计基础。

2.加强论文实践工作的审核和规范化管理,实现对毕业设计的全程监督管理。强化对毕业论文中间实践环节的实时监督,确保学生独立完成了实验成果,保证实验时间、工作量符合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实践工作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环节,是对大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的一部分,实时地观察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是对学生最后综合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论文实践工作是一个系统理论知识的运用过程,是对就业技能进行全面了解的良好契机,实行实时监管,避免了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

3.加大对毕业论文内容审查和规范化管理力度。毕业论文内容需符合专业的学术规范,对文章的格式与字体都应有相应的规范化要求,论文立意需新颖,内容充实,符合毕业生水平。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对毕业论文内容的重复率方面严守把关,可能的话需对科研成果的数据进行验证,或让学生给予相关内容数据的解释,监督其合理性。

4.审查标准和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大毕业设计的审查力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不单单局限于最后科研成果的束缚,更多地注重毕业生在论文设计及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包括文献查阅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整合写作能力,对各方面进行审查,针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与专业要求进行标准化考核,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5.对参与毕业论文评定的教师专业能力进行严格的审查。学校选择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一系列工作,有经验的教师能合理地指导毕业生的论文时间分配,对学生的时间、工作给予相应的专业指导,能有效地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审查和监督。在开始时适时地进行设计任务和题目意向性工作,并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在实践工作技能中展开学习,与学生定期交流,掌握学生的难点。在今后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中,细化专业导师责任制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篇4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或设计说明书通常由题目(标题)、摘要、目录、引言(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构成。整个论文字数不少于两万字,书写方式须用计算机打印,并有电子文档。

1、毕业论文的结构

题目:即标题,它的主要作用是概括整个论文的中心内容。因此,题目要确切、恰当、鲜明、简短,精练。

目录:反映论文的纲要。目录应列出通篇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大小标题,分别层次,逐项标注页码,包括参考文献、附录、图版、索引等附属部分的页次,以便读者查找。

摘要: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概括,是长篇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求用中、英文分别书写,一篇摘要不少于400字。结尾要注明3—5个关键词。

前言:前言相当于论文的开头,它是三段式论文的第一段(后二段是本论和结论)。前言与摘要写法不完全相同,摘要要高度概括、简略,前言可以稍加具体一些,文字以1000字左右为宜。前言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①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对论文研究主题范围内已有文献的评述(包括与课题相关的历史的回顾资料来源、性质及运用情况等)。

③说明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手段、方式、方法。明确研究工作的界限和规模。④概括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意义。

正文:论文的正文是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详细的表述。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理论分析部分:

详细说明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等基本情况:指出所应用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实验方法等,哪些是已有的,哪些是经过自己改进的,哪些是自己创造的,以便指导教师审查和纠正,这一部分所占篇幅不宜过多,应以简练、明了的文字概略表述。

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分别以下面几种方法说明。

用实验方法研究课题,应具体说明实验用的装置、仪器、原材料的性能等是否标准,并应对所有装置、仪器、原材料做出检验和标定。对实验的过程和操作方法,力求叙述得简明扼要,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分析,对人所共知的或细节性的内容不必过分详述。

用理论推导的手段和方法达到研究目的的,这方面内容要精心组织,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推理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要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以论点为中枢,组织成完整而严谨的内容整体。

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达到研究目的的,调查目标、对象、范围、时间、地点、调查的过程和方法等,这些内容与研究的最终结果有关系,但不是结果本身,所以一定要简述。但对调查所提的样本、数据、新的发现等则应详细说明,这是结论产生的依据。

③结果与讨论是全文的心脏,一般要占较多篇幅。

在写作时,应对研究成果精心筛选,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应尽量避免事无巨细,把所得结果和盘托出。在对结果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交代理论推导中认识的由来和发展,以便别人以此为根据进行核实验证。对结果进行分析后所得到的结论和推论,也应说明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恰当运用图表作结果与分析,是科技论文通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结论:结论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联系实际结果,指出它的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结论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课

西北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规范

题的见解和主张,是全文的思想精髓,是全文的思想体现,一般写得概括、篇幅较短。撰写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结论要简单、明确。在措辞上应严密,但又容易被人领会。

结论应反映个人的研究工作,属于前人和他人已有过的结论可少提。要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研究的结果,切忌言过其实,在无充分把握时,应留有余地。

致谢: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提过有益的建议或给予过帮助的同学、同事与集体,都应在论文的结尾部分书面致谢,其言辞应恳切、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对那些重要的学术性强的,在论文中所引用过的文献,一般都应列出来。

毕业设计小结:主要内容是写本人对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认识,以及自己有哪些心得体会和见解。

附录:在论文之后附上不便放进正文的重要数据、表格、公式、图纸、程序等资料,供读者阅读论文时参考。

2、毕业设计说明书的结构

解决某一工程具体问题的题目属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包括完成设计说明书和图纸两部分。毕业设计说明书是对毕业设计进行解释与说明的书面材料,在写法上应注意与论文的区别点是:

(1)前言由下面三部分组成: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设计项目发展情况简介,设计原理及规模介绍。

(2)正文包括方案的论证和主要参数的计算两大部分。

3、毕业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要求按书稿的规格撰写毕业论文。

①撰写的字迹要工整、文字要规范,不可潦草马虎,滥用简化字、异体字、或生造汉字;原文的标点要准确,标点符号写在行内。

②文稿要完整。要用学校统一印制的毕业论文稿纸书写。③文章标题层次及同级标题序码,必须段落分明前后一致。

(2)论文中有关实验数据的表格、图、照片的表达一定要规范化。

①图的纵横坐标比例的选择和原点的位置,即图的高宽比和曲线所占图的位置与形状,应该适合。

②凡是经过实验判断是自变量,应画在横轴上,参变量应画在纵轴上,不具有误差的量纲应标在横轴上。

③图必须有简明的图题,纵横坐标必须标明标度即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名称、符号和量纲单位。除方框图外,图内尽可能不标注文字解释和说明。必要时,可在图内标注代号(如A,B„„),说明文字则作为脚注列在图题下。

④实验结果已用图表示了的一般不再列表。表中内容不必在正文中再做说明,尽量避免重复。

⑤每个表要有序号和表的名称。

⑥表格各项目一般要有名称、代号和量纲单位。表内数据的数字后不再附注单位,如果有要说明的细节,可用脚注列在表的下面,脚注序号用(1)、(2)„„”标于相关词的右上方。

(3)列举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注意:

①所列举的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包括期刊、书籍、论文集和会议文集。

②在论文结束处,要罗列主要的参考文献,格式为:序号、作者姓名、书或文章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章节与页码等。

③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文献资料的先后顺序,依次列出,不宜以文献的重要程度或名家非名家的顺序排列。

④在论文中应用参考文献处,应注明该文献的序号。

(4)论文的引文:论文的引文一般要摘要引自经典著作,引文的内容要完整、准确,切忌断章取 2

西北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规范

义、贴标签。

① 引用经典著作中的名句,要按作者姓名、书名(或篇名),集名、卷数。版本(出版社名、出版年份)、页码的先后顺序注明。科学的公理、定义。要注意内容的正确

②引用报刊文章的名字依次注名作者姓名、篇名、报刊名称、年月、日或期数、页码。

凡是排在同一页上接在一起的几个引文,如果引自同一本书,而页码不同,第一个引文按规定格式作注,以下可依次简写:“同上书,第xx页”。如页码也一样,则写“同上”即可。

③引义注释分为页末注(脚注),文末注(段落末或篇后)和文内注(夹注)三类。我校学生论文规定用文内注,用小号字体,穿插在引文后面。

4、毕业论文计算机打印排版规范

页面设置:纸型为A4,标准A4版芯。

(1)中文摘要:

①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字符。

②“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

③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

(2)英文摘要

①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两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②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空字符。

③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 WORDS”,其后为关键词用小写字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3)目录:“目录”二字为小二号黑体,居中打印: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小四宋体)。章、节、小节分别以第1章、1.1、1.1.1等数字依次标出。

(4)前言:“前言”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打印;二字之间空—字符。

(5)正文:每章标题以三号黑体居中打印;章下空二行为节,以四号黑体左起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小四号黑体左起打印。换行后以小四号宋体打印正文。

(6)图:图的标题采用中文,中文字体为五号宋体。引用图应在其标题右上角标出文献来源。图号以章为单位顺序编号。

(7)表格:按章顺序编号,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

(8)公式: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排列。公式序号按章顺序编号。

(9)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

5、其它

(1)、外语文献译文要求

外语文献译文字数2000-3000字,要求译文与原文相符并于论文内容相关。

(2)、毕业论文装订次序要求

第一

封面(外封、内封)

第二

任务书

第三

中文摘要 第四

外文摘要 第五

目录

第六

论文: ①前言 ②正文内容 ③结论、讨论和建议 ④参考文献 ⑤致谢 第七

毕业设计小结 第八

附录 第九

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规范 篇5

一、论文有关内容装订顺序与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封面);

2.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3.摘要(要求中、英文摘要约300~400字,3~8个关键词)

4.目录;

5.正文;

6.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附录(包括开题报告、设计图纸、程序、外文文献译文及原文等);

9.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

10.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语;

11.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

以上各项用A4纸, 1—7项装订成册,8项另行装订成册, 9、10 、11项等其它有关内容一并存入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

二、开题报告基本要求

学生经调研,向指导教师提出一份完整的开题报告,要求字数不少于1500字。

内容包括:

1.综述(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及已有成果);

2.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系统功能);

3.实现方案及目标(实施的初步方案、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开发工具以及环境);

4.对进度的具体安排(要求详细到周);

5.参考文献。

要求指导教师、督导教师签署意见并在开题报告上签字,领导小组审查并签字。

三、任务书基本要求

1.主要内容以及目标:毕业设计完成的主要内容,设计任务达到的目标;

2.成果形式:毕业设计完成具体工作量;成果形式;验收方式等;

3.基本要求:设计技术参数、数据及来源、调试所用仪器设备及毕业设计规范化等要求;

4.实习调研要求:对部分有实习教学环节的专业,提出实习或调研的具体要求,包括实习调研提纲、实习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要求;

5.主要参考文献:指导教师提供有关参考资料、工具书、期刊论文等;

6.主要仪器设备:根据毕业设计题目情况的需要填写;

7.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计划(起止时间、工作内容):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计划提出要求,至少详细到前期、中期和答辩阶段。

对不同专业任务书的填写可根据专业特点由各系提出更详细的要求。

四、封面基本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封面(包括附录)采用教务处统一格式印制的论文封面(见附表[11]、附表[18])。

五、论文正文基本要求

一般包括综述、设计方案、理论分析、研究方法与手段、结果与讨论、结论等。计量单位统一用国际标准制,引用的技术数据或重要论断要注明出处。

基本工作量标准:毕业设计工作量适当,论文正文(不包括图表和程序等)不少于1.5万字。

六、译文基本要求

结合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应阅读一定量的中、外文参考文献,应至少翻译一篇专业外文资料。要求译文不少于5000汉字。

七、参考文献及其著录基本格式

参考文献是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包括参考书和引用书,数量不少于10篇;按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列出。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1.源于期刊者:[序号] 作者姓名.文题.刊名或其缩写,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源于图书者:[序号] 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源于会议论文:[序号] 作者姓名.题目名.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4.源于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学位论文].地点:单位,年

八、文字基本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

2.毕业设计(论文)用A4纸打印,打印格式要求参见“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撰写参考格式” 。

3.论文文字要求:章,宋体3号;节,宋体4号;论文内容,宋体5号;行距,最小值,18磅。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2厘米;上、下边距不小于2厘米。

九、图表、源程序基本要求

1.图表布局合理、图面整洁,线条粗细均匀,尺寸标注规范,符合国家标准。

2.源程序必须按程序流程图加以注释,且准确无误。

十、附录

附录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补充项目,附录要求与论文分开,另编成册。附录的内容和装订顺序如下:

1.开题报告

2.设计图纸(按专业可统一选择是否装订)

3.计算机程序

4.其它(重要原始数据、注释、数学推导、框图等)

5.外文文献译文

6.外文文献原文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规范2 篇6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规范(非英语专业)

(2013年5月修订)

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量要求

1、毕业论文正文:汉语简化文字书写,字数为6000—8000,有创新的论文,可适当增加。

2、参考文献:(不含教科书)不少于10篇。

二、毕业设计(论文)具体要求

(一)文体

主要包括工程设计类、实验研究类、软件设计类、综合类、文科和管理类(避免把此类论文做成文献综述)、理论研究类(原则上不提倡过多选用此类课题,除非选题确实有意义)。论文中应有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方案和自己的观点等,有必要的数据资料及分析,计算、绘图等。

(二)文风

符合科研论文写作基本要求:科学性、创造性、逻辑性、实用性、可读性、规范性等。写作态度要严肃认真,立论科学正确、论据充实可靠、结构合理、推理严密,文笔通顺、撰写规范,使用科研论文特有的科学语言。

(三)论文结构与排列顺序

毕业论文由封面、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组成并按前后顺序排列。

1、封面:毕业设计(论文)封面(版式见毕业论文模板)。论文题目应能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切题、简洁,有概括性,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加副标题。

2、摘要和关键词:摘要是对论文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目的及重要性;所用的实验方法;总结研究成果、结论及其意义。摘要中不列举例证,不描述研究过程,不做自我评价,字数为300字左右。

论文摘要正文后下空两行书写“关键词:”三字,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内容的通用词条,一般为3~5个,按照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无标点符号。

3、目录: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一级、二级、三级标题、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以及各项所在的页码。目录自动生成,word的文章目录生成方法见:毕业论文模板—目录-自动生成目录提示。

4、正文:包括前言、论文主体和结论三部分。

前言:正文第一部分内容,简要说明本项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及其与本论文的关系,明确研究目的、意义及要解决的问题。

论文主体:全文核心部分,分章节撰写,各章独立成页。正文中应将调查、研究中所得的材料和数据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提出论点,突出创新。内容一般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对实验结果或调研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等。要求论点正确、数据可靠、推理严谨、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涉及他人观点、数据或计算公式等要标明出处,引用文献不得超过全文字数的10%。

结论:正文最后一部分,是对主要成果的归纳和总结。结论要突出创新点,并以简练的文字对所做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要实事求是,切忌言过其实。

5、参考文献:它既可反映毕业论文工作中取材广博程度,又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还可以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

结论之后刊出参考文献,列出作者读过的近期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著作、学术期刊及相关资料等。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应与正文中引用文献的顺序一致。正文中所引用的内容在最末句右上角用上标的形式标注,如:“······科学技术[1]”,表示此结果原引自参考文献[1]。[ ]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序号一致。

6、致谢:对整个毕业论文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对给予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帮助的组织或个人表示感谢。

7、附录:凡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确有作用的资料可编成附录。如:长的推导公式、重复性数据、有关图、表、软件源程序清单、主要符号表等。附录内容不计入论文字数数量。

三、毕业论文版式、格式

毕业论文应使用学院统一规定的论文样式,具体可参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模板,对于未按规范规定撰写的毕业论文,最终成绩可相应的下调一个等级。

1、封面及论文开本:字号、字体要求见非英语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板。申请答辩学生点击“论文封皮下载”,打印平台自动生成的论文封面。论文开本大小:B5纸(182mm × 257mm)。

2、页边距:上边距:30mm,下边距:20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0mm3、页眉:封面不设置页眉。从摘要开始,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页眉均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楷体小五号 字,加粗,居中书写。

4、页码:封面、开题报告不编页码,前置部分如摘要、目录部分的页码用小写罗马数字小五号字单独编排,如:ⅰ,ⅱ„„。从正文(即第一章部分)开始页码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位于页面底端居中,采用Times New Roman小五号字。

5、层次和标题:每章应另起一页,每章标题末尾不加标点(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一般分三级,一、二、三级标题均采用宋体四号(加粗)。

一级标题:第一章XX、第二章XX„„,段前段后间距1行、居中、单列一行;二级标题:1.1XXX、1.2XXXXX„„,段前段后间距1行、左对齐顶格、单列一行;

三级标题:1.1.1XXX、“1.1.2XXXXXX„„,段前段后间距1行、左对齐顶格、单列一行;

四级及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均空四格写序数,序数后空一格接标题内容。四级标题采用“(1)”、“(2)”、“(3)”„的序号,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数字加括号后不再加其它标点。正文行间距采用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倍,字体为宋体小四号不加粗。

6、公式、图、表

公式:公式一般居中放置,按章编号,编号需加圆括号并居右放置。如“见式(3-3)”,表示第3章的第3个公式,有说明时,应顶格书写“注:”,“注:”后书写说明。

图:图号和图名居中置于图下,五号宋体。图号按章编排,如“图2-4”表示第2章第4张插图,图号后空一格写图名。

表:表序和表题写在表格上方正中,用五号宋体。表序按章编号,同图。表序后空一格写表题,表题末尾不加标点。表格可下页接写,接写时表题省略,表头应重复书写,并在表格右上方写“续表××”。表中各栏应注明量和相应的单位,表内数字或内容须上下对齐。

非自己做的图、表等应说明出处,在引用图表的图题、表题右上角加引用参考文献号。

7、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及示例

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顺序编号。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作者姓名写到第三位,余者写“,等”.内容为宋体小四号,格式要求如下,引用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说明参见毕业论文模板。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空一格)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举例如下:

(3)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如下:

(4)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举例如下:

(5)专利

[序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举例如下:

(6)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8、附录:具体要求见模板。

9、毕业设计(论文)装订要求与顺序

装订要求:封皮采用B5蓝色铜版纸左侧胶订。

装订顺序:(1)封皮;(2)开题报告;(3)摘要;(4)目录;(5)正文;(6)参考文献;

学校电气相关的设计规范 篇7

JGJ 36-2005《宿舍建筑设计规范》

本规范经建设部第377号公告予以发布,于2006年2月1日起实施,原JGJ 36-87《宿舍建筑设计规范(试行)》同时废止。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1.扩大规范的适用范围;2.增加了术语;3.重新规定了居室的分类标准及居室的最小人均使用面积和高度;4.对辅助用房的组成、标准及设计要点进行了细化;5.对楼梯、扶手、阳台栏板、门窗等部位的设计有明确要求:6.对宿舍建筑的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与建筑设计有关的部分作了相应的规定。

本规范分为6章和2个附录,包括:总则、术语、基地和总平面、建筑设计、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其中在第6章建筑设备章节中对电气设计作了具体规定。

JGJ 38-99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7]71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原JGJ 38-87《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

修订工作主要是对上述技术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必要的修改,其中主要有:1.增加了开架阅览的有关技术内容和规定;2.增加了藏、阅空间合一,采用统一柱网、层高和荷载的有关技术内容和规定;3.增加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有关技术内容和规定;4.根据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对藏书量设计估算指标进行了修订和补充;5.对照现行防火规范修订和补充了相关内容。

本规范分为7章和3个附录,包括:总则;术语;选址和总平面布置;建筑设计;文献资料防护;消防和疏散;建筑设备以及附录。在第7章建筑设备章节对电气设计作了具体规定。

GB 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本规范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885号公告批准、发布,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原GBJ 99-86《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同时废止。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1.将适用范围扩展为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校(含非完全小学)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设计,不适用于中等师范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设;2.适应教育部自2007年底起陆续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全部课程的新课程标准,对学校设计的有关规定进行了修改和补充;3.在相关章节中增加了安全保障方面的规定;4.修改和补充了采用低投入、高效率而且成熟的新技术。

本规范共分为1 0章,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场地和总平面,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和生活服务用房,主要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指标和净高,安全、通行与疏散,室内环境,建筑设备等。

JGJ 76-2003《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规范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桥梁桩基础设计规范探讨 篇8

办法。

关键词:纳金大桥;桩基检测;低应变;声波透射法;桩基础设计规范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4-0022-03

1 概述

西藏拉萨市纳金大桥,位于拉萨市城郊,连接纳金路和川藏公路。该桥主桥上部构造采用70m+117m+117m+70m斜拉桥,纳金大桥地质条件为下部结构基础均为摩擦桩。桥址区地层依次为松散卵石、稍密卵石含粗砂土、中密卵石含粗砂土、密实卵石含粗砂土。

图1 纳金大桥主桥桩位布置图

2 提出问题

2.1 低应变检测法检测桩基完整性原理及方法

2.1.1 测试原理。其检测原理为:在被测桩头施加一个瞬时激振力,使桩身产生压缩应力波,应力波通过并沿桩身向下作质点运动,同时把桩看作一个一维弹性杆件,应力波在桩身中的运动规律满足一维波动方程,即:

式中:

u——桩身轴线位移

E——弹性模量

c——应力波传播速度

ρ——质量密度

当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界面(如桩底、断桩或严重离析等部位)或桩身截面积变化(如缩径或扩径)部位,将产生反射波。经接收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检测分析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幅值、相位和波形特征,得出桩身缺陷的位置、大小、性质等信息,最终对桩基的完整性给予评价。

2.1.2 测试方法。现场测试时,传感器放置距桩心2/3R处且安装位置平整尽可能使传感器垂直于桩头平面,用一特制的锤子敲击桩顶,RSM-PRT(T)检测仪采集桩身反应曲线,并储存起来,室内用专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分析。测点布置示意图参见图2:

图2 低应变反射波法测点示意图

2.1.3 测试仪器。低应变检测采用设备如下:(1)中科智创岩土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RSM-PRT(T)检测仪1台;(2)加速度传感器1只;(3)专用锤击设备1个;(4)计算机软件1套;(5)计算机1台。

2.2 桩身完整性分类

根据《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 F81-01-2004)规定,桩身完整性类别应按下表1划分:

2.3 施工现场桩基完整性检测结果

桩径1.2m的摩擦桩设计文件中没有布设声测管,桩基完整性检测采用低应变检测法。由桩基检测原理我们知道,声波在桩基内传播确定桩基的桩底和判断桩基的完整性,检测结果的好坏和判断桩基完整性的根本是要在应力波幅中看到桩底的反射信号,而后才是判断桩基是否有断桩、离析、夹层等完整性问题。由此得出,低应变检测桩基完整性的检测中,判断桩底信号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列举几个油低应变检测的声波信号,下图是2号桩的检测分析数据,在重复检测多次后才检测到了微微的桩底信号:

经过多次复测才检测到了桩底的信号,像2号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部分桩径为1.2m的桩都是经过了多次复测后才检测出了桩底信号,才能给桩基的完整性判断提供可靠依据。多次的重复检测,不但给检测人员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增加了检测成本,而且也给施工单位的上部结构施工拖延了工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特别是在西藏地区,地质情况主要是以松散鹅卵石为主要地质形式的地区,全年施工工期有限,是仅在夏季和秋季初才能施工的区域,这种由于检测带来的成本增加所造成的影响施工进度问题就尤为突出。

通过咨询相关设计人员及查阅《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和《桩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4)后笔者发现,规范中并未明确规定桩基础的完整性检测要根据不同桩径和桩周地质情况而变化,而是建议设计人员在选择是超声波检测或者是低应变检测桩基的完整性时查阅《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 F81-01-2004)。而在《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 F81-01-2004)中也只是规定了各种检测桩基完整性方法所适用的桩径大小,同样没有对桩周地质情况对低应变检测时会遇到的问题加以说明和建议或规定。以至于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虽然满足了设计规范,却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从事低应变检测桩基完整性的工作人员带来了

不便。

3 解决方法

在桩基的完整性检测中除了低应变检测法,还有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就是声波透射法,该方法的测试原理及方法如下所述。

3.1 测试原理

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受其内部结构特性与外部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其声波传播特性反映了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根据弹塑性介质中波动理论,应力波波

速为:

式中:

E——介质的动态弹性模量

ρ——密度

μ——泊松比

而弹性模量与介质的强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参数(声时值、声速、波幅、衰减系数等)与混凝土介质的物理力学指标(动弹模、密度、强度等)之间的相关关系就是基桩超声检测的理论依据。当混凝土介质的构成材料、均匀度、施工条件等内、外因素基本一致时,超声波在其中的传播参数应基本一致;而介质中存在缺陷时,超声波则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绕射、反射、衰减等现象,使其声时、声速、声幅、频谱等产生变化,高精密声波发射-接收仪器及传感器可记录与描述混凝土的内在质量。

3.2 主要仪器设备

本次超声检测主要采用北京市康科瑞工程检测技术公司生产的NM-4A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1台及N-YH40园管形径向换能器2只。

3.3 检测方法

检测前向所有受检混凝土灌注桩预埋声测管内注满清水,用钢卷尺测量桩顶声测管之间的净距离。将声波跨孔测试换能器分别置于预埋管中的两个声测孔的底部,以同一高度等距离同步移动,逐点测读声学参数并记录换能器所处深度,测点间距为20cm,桩基声波透射法现场检测示意图参见图7。各测点发射与接收换能器累计相对高差不大于2cm,并随时校正,当发现读数异常时,则对数据可疑的部位进行复测或加密检测。采用对测、斜测、交叉测及扇形扫测等方法,确定缺陷的位置和范围。

在同一基桩检测中,以每两声测管为一个测试剖面,分别对所有剖面进行检测,其现场检测声测管编号示意图参见图8。

图7 桩基声波透射法现场检测示意图

图8 桩基声波透射法声波覆盖面示意图

3.4 数据处理及判定

桩身混凝土异常的临界值用以下三种情况来判定:

3.4.1 声速判据。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波速)Vp依据实测声时值tp、测距L计算得出:

tp=t-t0-t'

式中:

t0——声时值初读数

t'——声时值修正值

式中:

D——测管外径

d——测管内径

d'——换能器外径

Vt——检测管壁厚度方向声速

Vw——水的声速

Vp=μp-2σv

μp(μt)、σv(σt)——波速平均值、波速标准差

当实测混凝土声速值低于声速临界值时,应将其作为可疑缺陷区。

3.4.2 波幅判据。用波幅平均值减6dB作为波幅临界值,当实测波幅低于波幅临界值时,应将其作为可疑缺

陷区。

AD=Am-6

Am=

式中:

AD——波幅临界值(dB)

Am——波幅平均值(dB)

Ai——第i个测点相对波幅值(dB)

n——测点数

3.4.3 PSD判据。采用斜率法作为辅助异常判据,当PSD值在某测点附近变化明显时,应将其作为可疑缺

陷区。

PSD=

式中:

tci——第i个测点的声时

tci-1——第i-1个测点的声时

Zi——第i个测点的深度

Zi-1——第i-1个测点的深度

所以,我们能通过声波透射法很轻易地检测出桩基的完整性。对于混凝土声速和波幅值出现异常并判为可疑缺陷区的部位,还可以采用水平加密、等差同步或扇形扫测等方法进行细测,结合波形分析确定桩身混凝土缺陷的位置及其严重程度。

4 结语

根据以上所述声波透射法检测的原理,可以发现声波透射法比低应变法有很大的优势,即声波透射法不受地质条件的影响。所以笔者建议在桩基础设计规范中可以加入一点,即根据地质勘探的结果在设计桩基础时如果地质是松散卵石、稍密卵石含粗砂土、中密卵石含粗砂土、密实卵石含粗砂土等波阻抗与混凝土相近的地质情况时,可以在设计之初就将桩基础设计为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桩基完整性。它通过预先埋好的声测管,再通过水的耦合,可以快捷、准确地检测出桩基的完整性。不存在数据采集后传输到电脑上后会有无法判定的问题,会给检测人员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也不会由于重复检测而给施工单位造成拖延工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S].

[2]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S].

[3] 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JTG D60-2004)[S].

[4] 公路旧桥承载能力鉴定方法(试行)[S].

[5] 大跨径混凝土桥梁的试验方法[S].

[6] 交通部.公路桥涵养护技术规范[S].2004

[7]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S].

作者简介:杜建华(1983—),男,河北保定人,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桥梁检测与加固。

上一篇:给客户的感恩节祝福语下一篇:李营中心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