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

2024-09-11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共11篇)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 篇1

2.向量知识:向量具有数与形的双重性,高考中向量试题的命题趋向:考查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律;考查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考查平面向量与几何、三角、代数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3.不等式知识:突出工具性,淡化独立性,突出解,是不等式命题的新取向。高考中不等式试题的命题趋向:基本的线性规划问题为必考内容,不等式的性质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二交函数等结合起来,考查不等式的性质、最值、函数的单调性等;证明不等式的试题,多以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等知识为背景,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命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解不等式的试题,往往与公式、根式和参数的讨论联系在一起。考查学生的等价转化能力和分类讨论能力;以当前经济、社会生产、生活为背景与不等式综合的应用题仍将是高考的热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立体几何知识:已经变得简单,难度依然不大,基本的三视图的考查难点不大,以及球与几何体的组合体,涉及切,接的问题,线面垂直、平行位置关系的考查,已经线面角,面面角和几何体的体积计算等问题,都是重点考查内容。

5.解析几何知识:小题主要涉及圆锥曲线方程,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锥曲线几何性质的考查,极坐标下的解析几何知识,解答题主要考查直线和圆的知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知识,涉及圆锥曲线方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定点,定值,范围的考查,考试的难度降低。

6.导数知识:导数的考查还是以理科19题,文科20题的形式给出,从常见函数入手,导数工具作用(切线和单调性)的考查,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往往与公式、导数往往与参数的讨论联系在一起,考查转化与化归能力,但今年的难点整体偏低。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 篇2

关键词:地理图像,图像类型,发展趋势

地理教科书中的图像系统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分类, 根据地理图像的表现形式和性质, 地理图像可包括: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地理统计图、卡通图及漫画。地图按内容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如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主要农作物分布图等。地理示意图按其表现形式分为地理剖面图、地理过程图、地理关联图和地理概念图。在地理教材中如:东西半球分界线、冷暖锋、褶皱、断层示意图等。地理景观图是按内容可分为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教材以各幅自然带景观图片与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展现。地理统计图分为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等。地理统计图多出现在教材“活动”环节之中。地理教材中漫画表示某种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规律, 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本质的认识, 但地理教材中对漫画的使用越来越少。

一、地理图像系统在地理教材中的分布现状

俗话说“无图不成地理”, 可见地理图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教材中统计得出:该教材共103页, 共5章16节内容, 含有各类图像合计151幅, 平均每章含有图幅31幅。各类图像的数量及分布见下表:

1. 地图在本册书中的比重偏小, 分布不均。

从表1可以看出, 地图在必修一中的比重偏小, 共有21幅, 只占全书图像总数的13.9%, 其中21幅地图中有12幅出现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 由于其他章节教学内容的不同, 地图出现的次数较少。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表示全球气候分布规律及特点。专题地图一般反映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及分布规律, 以普通地图作为地理基础, 突出表示某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要素的地图。

(单位:幅)

2. 地理示意图和景观图数量多, 分布广。

表1中地理示意图的数量在地理图像的总数中最多, 共有59幅, 主要分布在“太阳系的层次”、“岩石圈物质循环”、“水循环示意”等内容, 约占39%。地理示意图是用来说明某种地理原理或某种地理原理现象成因、发展演化过程及演化规律的比较简明形象的图形。“水循环示意”反映海洋水和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使用示意图代替文字阐述, 使地理过程具体、形象、直观,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地理景观图有56幅, 主要分布在侵蚀地貌景观、堆积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景观图, 约占37%。由于地理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 不能直接观察到地理事物。地理景观图的使用把地理现象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地理统计图篇幅少, 分布均匀。

统计图表广泛应用于地理教学及地理考试中, 认识和阅读统计图表是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之一。在必修一教材中地理统计图共15幅, 约占10%, 较多出现在“活动”环节, 几乎在各章中都有使用, 地理统计图反映地理事物数量变化、地理事物间数量关系的各种抽象的地理数据。地理统计图反映的地理事物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的特点。地理统计图的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4. 卡通图及漫画在本册书中未使用。

根据初中生和高中生个性心理差异性,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 卡通图及漫画没有使用。从感性地了解地理现象上升到理性地认识地理规律成因, 所以较多出现地图、示意图及统计图表, 更具有理性特点和地理逻辑思维的培养。

二、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图像系统的发展趋势

地理知识的图像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 经历三十年的发展, 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的图像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地理图像系统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1.地理图像由单幅地图向同一原理的多幅地图趋势发展, 增大地理图像的图幅, 丰富图像的类型, 降低图片的难度, 减少了单幅图载的信息量, 突出了所要表达的地理信息。

2.在上世纪80年代的地理教材中图像色彩主体内容全是黑白色, 从90年代到现在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中的图像全是彩色图像, 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清晰、布局科学、美观, 更加形象直观性。

3.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电子地图的使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已成为趋势, 尤其是以GIS为技术的电子地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 》已经把地理信息技术纳入必修课程内容, 并在选修课程中设置以GIS为主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以GIS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地图, 比传统的纸质地图有着更大的优势:GIS精确的空间定位和空间分析功能, 灵活、方便的地图缩放和综合图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把GIS引入课堂教学, 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电子地图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清晰展现地图空间思维认知过程, 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关系认识更加直观、具体, 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地理学具有空间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学生要学好地理需要具备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三维立体图就是培养这一能力的重要的方法。地理教科书的图像系统都是采用平面图的组合, 缺乏与立体图的组合,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因此增设立体图与平面图组合或立体图的组合是地理教科书发展的必然趋势。

5.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不同于其他版的地理教科书, 其新增了“阅读、活动、案例、读图思考”四个板块, 地理图像贯穿于地理教材中的各个板块。图像功能加强, 图文结合、以图代文、以图释文, 用图像分析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三、结语

地理图像是中学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图像系统在各章节的分布状况是由于各种地理图像的特点和功能决定。地理图像是传递知识和辅助理解教材的工具,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将地理图像与教学内容紧密配合, 二者在教学中相辅相成, 共同阐明地理特征、地理现象、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等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 培养学生素养、培养学生地理科学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袁孝亭, 王向东.重视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与地理观点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10) .

[2]王仕莲.试论新编初中地理图像系统[J].楚雄师专学报, 1997, (03) .

[3]刘枫.高中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的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 (Z1) .

[4]苏小兵.中学地理电子教学地图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5]唐根宝, 骆菊玲.新课标下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政史地教学, 2004, (12) .

[6]章玉明.浅议地理图像及其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J].池州师专学报, 2006, (03) .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 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这方面,人教A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以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而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的个案

一、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案例一:“函数单调性”,由f(x)=x2的图象观察y随x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0f(2-x)的解集。我把f(x)和x比喻成戴帽的人与没戴帽的人,两个人比高,要相同条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时戴帽,增函数可理解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个子戴着仍然是高个,矮个子戴着仍然是矮个子,减函数可理解为魔术帽,矮个子戴了变高,高个子戴了变矮。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选择,应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应找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捕捉学生的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和热点,同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通俗、更具体。

二、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也就是说,要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点的时间进行笔头练习,自己过早地抛出题设结论和过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识技能作基础。

案例二: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y=2x,y=2x,y=x2,y=log2x在(0,+∞)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三、学生实际水平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案例三:“函数”,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模式。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是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一事物。二是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2006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 篇4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夜缒而出(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

(2)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4)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6)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

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7)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界)

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

4、一词多义

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稍微,略微)

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二、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介词,拿,用敢以烦执事

(3)连词,因为以其无礼于晋

(4)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越国以鄙远

(5)连词,表目的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2.而

(1)连词,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2)连词,表修饰夜缒而出

(3)连词,表转折朝济而夕设版焉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

(3)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

(4)代词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

(5)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

(6)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7)顷之,烟炎张天(调节音节,不译)

(8)辍耕之垄上(往,到,动词)

4.焉

(1)语气助词,表陈述子亦有不利焉

(2)疑问代词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3)兼词,于之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

5.其

(1)代词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2)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吾其还也

6.且

(1)连词,表并列,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连词,表递进,况且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

(4)邻之厚,君之薄也

(5)失其所与,不知

2.疑问句

(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

(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

3.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

4.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

(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故振慑(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2.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②名词作动词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同上

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穿衣服,戴帽子)

乃朝服(朝服:穿上朝服)

③动词使动用法

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④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⑤形容词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

(6)形容词作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亲,亲近,接近)

荆轲废(废:倒下)

4.一词多义

①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

②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

③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

④敢

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⑤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

计日以还:动词,归还

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马上,立即,读xuán

⑥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如姬资之三年: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准备)

⑦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动词,振动

振奋作声:动词,振作奋起

⑧图

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⑨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

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

二、文言虚词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以次进

④已经: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其人居远未来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

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

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

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

献(于)秦王(省略介词)

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

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

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顾计不知所出耳(所出,宾语前置)

4、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将奈何(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有所: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岂&8226;&8226;&8226;乎:表反问,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岂&8226;&8226;哉: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四、重要词义

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请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诚】①果真,如果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诚】②的确,确实

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轲自知事不就:【就】成功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唯大王命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以次进:【次】顺序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殿前的台阶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打开

五.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8226;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本文:“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鸿门宴》

--司马迁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据守;内:同“纳”,纳入)

(2)要项伯(要:同“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早上)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同“隙”,隔阂,嫌隙)

(6)因击沛公于坐(坐:同“座”,座位)

(7)拔剑切而啗之(啗;同“啖”,吃)

(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同“毫”,丝毫)

(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同“纳”,使……纳入)

(10)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11)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虜(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2.古今异义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古义:指意外之事今义:十分,很)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细说:(古义:指小人离间之言今义:详细叙说)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省名)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河南(古义:黄河以北、对南地区今义:省名)

(6)持剑盾步走(走:古:跑今:步行)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肉:古:鱼和肉今:鱼上的肉)

(9)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吾得兄事之(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一样用翅膀)

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在当夜)

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

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

(2)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籍吏民(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示意)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刑人如恐不胜(刑:处罚)

(3)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善)/

豪毛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

(4)形容词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急:危急的事)

(5)动词使动用法

臣活之(活: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同“纳”,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阻止)

(6)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

4.一词多义

(1)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副诃,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故交,老交情)

(2)如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如同)

不如因善遇之(动词,及,比得上)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固不如也(比得上)

万事如意(顺、随)

(3)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动词,料想)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神情,神态)

(4)举

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孙叔敖举于海(推举)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

(5)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使君谢罗敷(告诉)

(6)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呢,也可不译)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在時間名詞之后表示停頓,助詞)

亞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并起判断作用,助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人,代词)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用在数词后,有个或种的意思)

二、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具告以事

(2)介词,用:请以剑舞

(3)介词,凭:不然,籍何以至此

(4)连词,来:项王未有以应

(5)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樊哙侧其盾以撞

2.为

(1)动词: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军中无以为乐(作为)/使子婴为相(做)/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我为鱼肉

(3)介词,被:吾属今为之虏矣

(4)介词,替、给:君为我呼入

(5)介词,对,对于:为之奈何

(6))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何辞为

3.因

(1)动词,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2)副词,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且

(1)副词,将: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且为之奈何

(2)连词,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之

(1)代词立而饮之(指代“酒”)

(2)动词,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助词,的:今日之事何如

(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于

(1)介词,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介词,对于:贪于财货

(3)介词,比:长于臣

(4)介词,在:得复见将军于此

7.与

(1)介词,同:未得与项羽相见/欲呼张良与俱去

(2)连词,和: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动词,送与,给:则与斗卮酒/欲与亚父

8.而

(1)连词,表并列:劳苦而功高如此

(2)连词,表修饰:项王按剑而跽

(3)连词,表承接:拔剑切而啗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9.然

(1)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沛公默然

(2)代词,这样:不然,籍何以至此

(3)连词,然而: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表判断)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断)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

(5)此亡秦之续耳(语气词“耳”,表判断)

(6)客何为者(动词“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7)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2.疑问句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

(2)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代词“安”,表疑问)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词“为”,用在句末,表疑问)

(4)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

(5)公岂敢入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省略句

(1)毋从(之)俱死也(前面省去主语“你”,后面省去动词宾语“之”)

(2)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省去介词“于”)

(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去介词宾语“之”)

(4)拔剑撞(之)而破之(省去动词宾语“之”)

(5)则与(之)斗卮酒

(6)竖子不足与(之)谋!

(7)沛公军(于)霸上

(8)卫士仆(于)地

(9)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4.倒装句

(1)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

(2)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3)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

(4)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5)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宾语前置)

(6)贪于财货(于财货,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7)良曰:‘长于臣;(于臣,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8)具告以事(以事,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5.被动句

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为”表被动)

鲁速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 篇5

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 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一般的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例:世界上最高的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教室里面所有的人……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例: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例:{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1)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R| x-3>2} ,{x| x-3>2}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 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6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

发达国家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晚

(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 篇7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教案 篇8

x藏自治区经济社会飞跃发展

2015年9月8日上午10时,x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举行。1965年,x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x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x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自x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和批准了300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定、决议,有效地维护了x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x藏各项事业的发展。50年来,x藏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飞跃发展。

设问:结合材料,说明x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x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审题指导]

命题立意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我们坚守不渝的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与国家统一领导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前一小问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依据课本所学回答即可;后一小问主要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四个方面的优越性角度并结合材料分析对x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尝试解答]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x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x藏的实际。

作用:

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x藏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把人们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情感结合起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证了x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保障了x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也使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充分尊重和保护,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少数民族特殊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调动了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x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1.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世居广西的12个民族心相连、手相牵,共同缔造了一个文明和谐大家庭。可见在我国

A.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B.民族差异已经消除

C.伴随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问题已经消除

D.各民族逐渐走向大同

解析:选A由于我国民族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差异,从而导致民族差异与民族问题仍旧存在,B、C错误;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并不是要消除民族个性,D错误;“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世居广西的12个民族心相连、手相牵,共同缔造了一个文明和谐大家庭”体现了我国当前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x藏和平解放60年》-指出:60年来中央对x藏的直接投资超过1600亿元,关系x藏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大工程项目陆续得以实施。这一事实说明()

A.中央政府坚持贯彻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B.民族平等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C.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D.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已经形成

解析:选A中央对x藏的直接投资关系x藏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说明中央政府坚持贯彻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故答案选A。B、D与题意不符,C说法错误。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

A.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所有国家机构

B.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C.乡政府、镇政府、自治州和自治区政府

D.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解析:选B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而不是所有国家机构,故A错误,B正确;C错误,自治机关不包括乡、镇政府,自治州和自治区的-也是自治机关;D选项错误,自治机关并不包括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4.关于自治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②自治权是我国各族人民普遍享有的一种权力③自治权是自治机关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力④自治权只涉及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利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①③

解析:选D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机关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力,不是我国各族人民普遍享有的一种权力,①③说法正确,②说法不对。④说法不对,自治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权利。

5.在我国,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都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行干涉。这表明我国()

A.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C.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D.倡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解析:选A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都是公民的自由选择,这是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体现。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能够使正常宗教活动得到法律保护②能够真正实现公民宗教信仰自由③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④能够使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A材料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体现了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能够使正常宗教活动得到法律保护,能够真正实现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A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7.习总书记在做好x藏民族团结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努力把x藏建成民族团结的典范。”之所以强调维护民族团结,是因为()

①民族团结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②民族团结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③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国家统一的基础

④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D①说法错误,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排除;②说法错误,国家的统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故排除;③④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故本题答案选D。

8.某班高三同学就老师提出的“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涵”回答问题。下面是四个同学回答问题的要点,其中正确的是()

A.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乡三级

B.自治机关由地方的-和人民政协组成

C.民族乡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

D.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解析:选D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而不包括自治乡,故A错误;自治机关由地方的-和政府组成,而不是由-和人民政协组成,故B错误,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民族乡并不是自治机关,C错误。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9.下列关于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②我国公民有信教自由和不信教自由③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④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①错误;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③错误;②④属于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故选C。

10.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国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法官的培养。例如,截至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藏汉双语法官培训师资库和5个培训基地;x藏自治区有兼通藏汉双语的法官799名,约占全区法官总数的62%。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汉双语法官有利于()

①民族地区各级法院变通执行国家法律

②保障民族地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诉讼权利

③民族地区各民族的相互沟通和团结

④确定民族语言作为民族自治机关公务语言的地位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C本题的题眼是“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国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法官的培养”。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汉双语法官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参与诉讼的权利,也有利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团结,故②③符合题意;变通执行权是民族自治机关享有的权利,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不享有自治权,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双语法官的培养,与民族语言能否成为民族自治机关公务语言无关,④排除。

11.自治权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下列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是()

A.x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开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

B.湖北省恩施州-审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修订草案)》

C.香港特别行政区积极落实年行政长官普选工作

D.湖北省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政府表彰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解析:选B自治地方是指进行区域自治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因此选项A排除;C不属于行使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不同于民族自治地方,故排除;民族乡不是自治地方,排除D。

12.2015年是x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50年来,政府斥巨资对寺庙进行保护维修,整理出版佛教典籍;同时创新寺庙管理工作,从底开始,自治区陆续选派7000多名优秀干部进驻全区1787座寺庙,与高僧大德和僧尼代表一起组成寺庙管理委员会或片区管委会,共同落实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能。材料反映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B.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C.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解析:选D选项A、B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否适应国情,也没有涉及民族团结的问题,故排除;选项C说法正确,但是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自治区派干部进驻寺庙,反映了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故选项D正确。

13.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8月13日清晨,上海玉佛禅寺全体僧众举行了祈福法会。8月15日上海玉佛禅寺、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上海觉群慈爱功德会共同捐款50万元,用于天津塘沽爆炸事故的救助救援。材料表明()

A.我国宗教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宗教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C.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D.国家鼓励宗教界积极开展宗教活动

解析:选BA错误,宗教依然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其本质没有发生变化;B正确,材料中“上海玉佛禅寺、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上海觉群慈爱功德会共同捐款50万元,用于天津塘沽爆炸事故的救助救援”有利于社会和谐,体现了宗教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C与题意无关;D错误,“鼓励”说法错误。

14.60年来,宁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初,全区生产总值只有3.29亿元,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基础设施十分落后。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各方努力,宁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8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8年增长了59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85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58年增长了26倍和30倍。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绝对贫困人口从的52.7万人减少到目前的8.8万人。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意气风发地朝着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阔步前进。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可从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宁夏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国家的支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1)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3)宁夏回族自治区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4)宁夏回族自治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5)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的优势,发展了本地的经济、文化,同时,也是国家大力支持和发达地区大力支援的结果。

15.2015年,x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x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各族人民充分享有宪法法律赋予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利;反-斗争深入开展,社会持续保持稳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今后,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x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定不移开展反-斗争,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我们党为什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x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解析:解读设问,本题有两个构成部分,一个是中国共产党,一个是民族问题。具体来讲,首先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可以从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进行分析民族团结对国家的重要性和对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其次,设问的行为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共产党原因类的题目,大致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执政方式、宗旨、执政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已经形成了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局面。

(2)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重视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4)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依法执政,提高执政能力;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 篇9

1、文题

“论”,文体。本文为史论。“过”,错误,过错,这里用为动词;过秦论,即论秦之过。《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课文所选为上篇。

写作目的: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目的劝谏汉文帝治国施以仁政,对百姓实行宽缓政策,以使国家长治久安。

2、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20岁为汉文帝朝博士,后迁太中大夫,深受倚重;因主张改革,遭权贵排挤、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复召回朝,旋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骑马坠地而死,贾谊“自伤为傅无状”,年余后郁郁而死。时年33岁。

主要著作: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较有影响的作品:《吊屈原赋》、《鵩鸟赋》、《陈政事书》(《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二、字词与语言

1、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 通 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 通 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 敝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 通 呵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 通 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 通 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 通 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 通 殁

2、古今异义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今:喜爱、热爱 古:吝惜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今:划船的工具 古:盾牌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今:泛指河流 古:专指黄河

山东豪杰遂并起亡秦族也             今:山东省 古:崤山以东地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今:全球、世界 古:一定范围的国家

分裂山河                           今:有矛盾而分开 古:划分

3、一词多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                      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weì 给予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刀戈剑戟类金属武器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棍棒类武器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军事策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爱惜、疼爱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请,放进来

延至孝文、武、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延续到

4、虚词把握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助词 (定语后置标志)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助词 相当于“的”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 (宾语前置标志)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连词  表修饰关系

尊贤而重士                         连词 表并列关系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连词 表转折关系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连词 表因果关系

5、词类活用句

a)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 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             用绳子

b)使动句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同列)来朝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却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c)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                         看重

e)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f)成语

度长絜大            量一量长短,比一比大小

同年而语            比喻一样看待,相提并论

6、文言句式

a)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省略句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委命(于)下吏

蹑足(于)行伍之间,倔起于阡陌之中

三、理解与分析

1、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叙述秦王朝兴亡过程

(1) 势力的崛起

(2) 进一步扩张

(3) 始皇统一天下

(4) 王朝的覆灭

第二部分 分析秦王朝灭亡原因

对比: 陈涉与六国比    秦的盛与衰比     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写作借鉴

(1) 以观点统率材料,叙议结合;

(2) 对比的论证方法;

(3) 语言铺排渲染的辞赋色彩。

四、补充与拓展

1、补充注释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卬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卬,愿与为好会而罢 兵。会盟既已,商鞅掳公子卬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首次合纵在前334年到前332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纵,任从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前3,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从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此外,前2,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括方式,跟史书记载不同。

伏尸百万

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73年击魏华阳军,斩首13万(《年表》作15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其余不足十万者皆略而不书。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这句话是对陈涉起义的肯定。陈涉于起义后半年即被叛徒杀死,但作者认为他是成功的,功业极大。司马迁也表示过同样的意思。《史记.陈涉世家》云:“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王将相竞亡秦,而涉首事也。

2、知识拓展

(1)与苏洵《六国论》比较阅读;

(2)阅读与贾谊有关的几首诗: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载同惜长沙傅 ,空白汨罗步尘埃。

(3)有条件通读《过秦论》中、下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优秀作文 篇10

这次的《开学第一课》主要以“担当”“团结”和“科学”三个篇章展开讲述。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篇章——“担当”,尤其是青年人之担当。那些九零后的医护人员们通过一张张照片,讲述了他们在一线抗疫的故事。

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用于担当,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

在抗疫期间,武汉市的方舱医院里,这一群青年人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直面死亡,守护生命。原本平日里很在乎“颜值”的他们,任由厚实的口罩和护目镜遮住脸庞,让汗水里三层外三层的在防护服中流淌,这一切只为了让感染者尽快的好起来。看到他们鼻梁上的口罩勒痕没有,那是这个季节最美的妆容。

我们作为零零后大军的一员,也是未来的希望之师,可我们有为未来做了些什么呢?整天不务正业,喜欢追剧上网,零食不离口,爱睡懒觉……。我们做着八、九十岁的老爷爷奶奶都能做的事……。如此这般长大后的我们又将如何担当国之重任呢?

如饥似渴的学习文化,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将青春的汗水尽情的抛洒在祖国的大地上,才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最应做的事请吧!

时间会永远铭记,有那样一群青年,他们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扛起重担。经受住了历史与生命的考验,绽放绚烂的青春之花。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 篇11

1、荷塘月色

知识与能力目标: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板书文题)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 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兴趣识记: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情节串联法)

四、整体感知

学习写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写的。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写出游的时间、地点和缘起(心不静)。

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

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求静)。

2、(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静)。

3、(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出静)。

第三部分:(7-完)荷塘归来。

文章的4,5,6三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行文层次清楚,写景形象生动: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作者的观景角度富于变化: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近及远,从里到外,层层铺陈,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传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风采,给人如临其境

幽僻:幽深、僻静。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梵婀玲:小提琴。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板书]: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路 感受:自由——(苦闷)

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业: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板书]: 田田(多)荷叶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娜、羞涩(态)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象闪电(快)

荷波 动态美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二)讲解第五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

(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反面)(侧面)黑影、倩影(三)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

袅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 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四)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二、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 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本文有两例: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有意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中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三是叠字的运用。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

四、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作业:

1、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A.参()差()差()别 参()见 差()劲 人参()差()遣 B.脉脉()的流水 山脉()脉()搏

2、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有袅娜()地开着的 ①nà ②nuó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①zhàn ②chàn C.这是独处()的妙处()①chù ②chǔ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①mò ②mài

3、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写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_,影: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词(见注释)

教后记: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认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我认为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1.生字正音

蓊蓊(wěng)郁郁

霎(shà)时 倩(qiàn)影 袅娜(niǎo nuó)

梵婀(f„n ē)玲

媛(yuàn)女 櫂(zhào)

鹢(yì)敛裾(liǎn jū)踱步(duó)2.音形辨析

袅(袅娜)濯(濯濯)

谐(和谐)裾(敛裾)缀(点缀)

枭(枭雄)

櫂(桂櫂)

揩(揩油)锯(拉锯)辍(辍学)

岛(海岛)戳(戳穿)

楷(楷模)据(拮据)啜(啜泣)

凫(凫水)

擢(擢升)

偕(偕老)踞(盘踞)掇(拾掇)3.词语集锦

(1)幽僻:幽静偏僻。

(2)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3)踱:慢步行走。

(4)受用:本文中的意思是享受,动词。(5)弥望:满眼。弥,满。(6)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7)袅娜:柔美的样子。(8)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9)宛然:仿佛,好像。

(10)脉脉: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11)风致:美的姿态。

(12)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是深浅不一的意思。也写作“班驳”。(13)倩影:美丽的影子。(14)一例:一概,一律。(15)大意:文中的意思是轮廓。(16)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

(二)课外拓展 1.同义词辨析

以至-以致:前者有三个意思,一是表示范围的放大,略相当于“一直到”,如“这个经验可在全乡推广,在全县推广,以至在全国推广。”二是表示程度的加深。如“这个人开始偷人的粮食、青菜,以至发展到抢国家的银行。三是表示上面意思的自然结果,如“变化太快了,以至一时间很难适应”。“以致”和“以至”的第三个意思差不多,只是“以致”多用于表示不好的结果,如“你不注意保护视力,以致小小年级就成了深度近视”。

化妆-化装:二者皆为动词。但区别很明显:一是使用物品不同:前者只用化妆品,后者化妆品和服装等都可能使用;二是部位不同:前者仅限于面部,后者可指整个身体;三是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使容貌美丽,后者为了适合演出或娱乐的需要,或者是不让别人认出本人。

2.同义成语辨析

[截然不同 迥然不同]二者都含有“两种事物有差别,不相同”的意思。不同点是前者的语意轻,表示差别很大,很不相同,后者的语意重,表示根本不同、完全不同。

[装模作样 矫揉造作]两者都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姿态”。不同点是前者不能用于形容诗文,而后者则可以。同是形容人的姿态,前者偏重不真实,后者偏重不自然。

[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二者都含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不同点是前者多指随便批评、诬蔑,后者指随便乱说。前者含有掩盖真相、抹煞事实、恶意陷害的意思;后者一般不含有这个意思。后者有时用来形容谈话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而前者则不能这么用。3.写月名句集锦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资料集锦

1.关于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关于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不满现实,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内心苦闷彷徨。本文就反映了作者当时的真实感受。

3.关于《采莲赋》

[原文]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重点精析

1.怎样结合背景来理解文章的感情?

时代背景是理解作者感情的一把钥匙。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任何文章,总会烙下深深的时代的印迹。《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当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及革命青年进行血腥屠杀,朱自清被这残酷的现实弄得“目瞪口呆”。他一方面觉得这种现象绝对不能再持续下去,要打破;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又想躲进学术的“象牙之塔”,脱离政治,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但实际上,作为受五四启蒙精神哺育的他,完全脱离时代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当时作者处于极度的痛苦和矛盾之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当时的这种思想感情的折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中的荷塘实际上成了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了解了以上内容,再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不是很难了。

2.本文的关键语句的是什么?

散文中有些语句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时要重点抓住这些句子。如《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既印证了我们在背景中所提到的内容,同时也点出了自己夜游荷塘的缘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宁静。再如“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两句明显流露出一种暂时摆脱现实的轻松感、喜悦感。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以及“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又明显流露出一种怅惘、失意之情。从以上几个句子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矛盾的。

3.本文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借景抒情是散文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它的特点是景与情融合在一起,在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通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我们也可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是很美的: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荷香缕缕,月色溶溶,像一首诗,又像一个梦,整幅画面给人以无限的艺术享受。从总体上看,不管是月下的荷塘,还是塘中的月色,都有一种朦胧美,而这种朦胧的意境正好折射出作者当时的心境:既有暂时摆脱现实的淡淡的喜悦,又有不能永远摆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这样通过对景物特点的分析,我们就很好地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今后同学们在阅读散文时,不妨经常运用以上几种方法,相信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4.怎样理解文章中的妙语佳句?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是《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作者在此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若改为平实的说法,就是:叶子中间零星地开着些白花,有的已经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而这样一来原文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首先,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荷花的不同情态。“羞涩”一词写荷花含苞待放,“袅娜”写荷花饱满盛开的样子。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的娇美姿态、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荷花以生命活力和感情,写出了荷花的姿态和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无尽的遐思,真可谓“形神兼备”。其次,作者连续用了三个比喻来写荷花。因为作者是在晚上,在月光下欣赏荷花,而此时又 有晚风吹拂,景象自与白天大不相同。“如一粒粒的明珠”写荷花的光亮,“如碧天里的星星”则写风吹荷塘,荷花在浓密的荷叶间闪闪烁烁的丰姿,“如刚出浴的美人”更是写出了塘中月下荷花的朦胧柔美圣洁,简直让人觉得仿佛进入了仙境。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上一篇:丁立梅散文阅读训练下一篇:初中七年级上册音乐优秀教案《男儿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