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

2024-05-31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通用8篇)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 篇1

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银监会、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当前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意见》强调,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切实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要坚持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精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帮贫脱贫、联动联考。力争到,贫困县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意见》明确,重点从八个方面推进产业扶贫。一是科学确定特色产业。科学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三是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五是增强产业支撑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特色产品品牌。加快有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强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六是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各级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可以向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倾斜的,要加大倾斜力度。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种养业的,扶贫部门应会同农业、林业等部门加强指导。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持力度。七是创新金融扶持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地方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八是加大保险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产品保险,探索开展价格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和贫困地区开展特色产品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意见》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建立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各省(区、市)明确由农业、扶贫部门会同相关产业部门共同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要组织规划编制,组织编制省、县两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科学设计项目,明确带动主体,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要建立调度机制,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产业脱贫信息报送制度,动态跟踪、及时更新产业扶贫信息,实现精准化管理与考核。要加强督查考核,建立产业扶贫县域考核指标体系,开展联合督查、行业督查、第三方评估,把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督查结果作为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意见的全文内容解读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是一部由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这涉及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我国已进入扶贫开发的攻坚拔寨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通过产业扶持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产业扶贫还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

该负责人说,当前推进产业扶贫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

因此,《意见》提出,到20,贫困县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在基本原则上,要坚持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精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帮贫脱贫、联动联考。

因地制宜选好产业,创新机制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

如何在贫困地区选准选好产业?

“各地资源条件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不能不顾实际,一哄而上,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这位负责人表示,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意见》提出要科学确定产业,就是要在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要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打造产业,积极发展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

促进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意见》强调,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就是要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带动贫困户增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意见》的一大亮点就是强调了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对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财政投资的前置条件。

“产业扶贫目的是为了贫困人口脱贫,必须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真正建立起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意见》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另一方面,要推广订单帮扶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共同开发特色产业,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

从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撑保障体系

产业扶贫,任务艰巨。《意见》从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要增强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撑保障体系。

一是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从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方面强化金融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二是健全科技和人才支撑服务体系,鼓励各级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地方特色农畜产品品种保护利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大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力度。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 篇2

意见提出, 重点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的国际化, 鼓励这七大产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并购, 吸收新技术。

意见明确,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就是要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 逐步深化国际合作, 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 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 从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应准确定位, 明确方向。一是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制造、营销等各环节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二是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企业、产业联盟、创新基地的国际化发展能力, 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三是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四是处理好两个市场的相互关系, 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国内基础。

意见指出, 通过政府引导、上下联动等方式, 力争到“十二五”末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明显提升, 国际化主体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 贸易和投资规模稳步增长, 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化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建设国际化示范基地。结合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门类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际化发展示范基地, 形成集群效应。

意见明确了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国际化推进的重点。

节能环保产业方面, 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国际化基地, 鼓励节能环保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建立进口再生资源监管区, 鼓励有条件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促进国际大循环。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为我国投资项目和技术援助项目提供配套的环境技术服务。新能源产业方面, 要鼓励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和新能源开发能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 要开展下一代信息网络、物联网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推动与具有核心技术的国外高端研究机构合作。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生物产业方面, 要鼓励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提升创新能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 要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发合作, 提升创新能力。新材料产业方面, 要支持国内企业并购国外新材料企业和研发机构, 加强国际化经营;鼓励新材料企业兼并重组,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 要推动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 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和新能源汽车跨国公司。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意见提出, 要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发展趋势, 按照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 把国际化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夯实国内市场基础, 着力营造良好环境, 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努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水平。

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 意见提出了包括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产业预警应对国际贸易保护等在内的支持措施。

意见明确, 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 落实各项财税支持政策, 利用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 支持相关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对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金额较大或能带动国内专利技术和标准出口的产品, 在出口信贷和出口信保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促进对外投资发展, 包括积极引导投资方向;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等。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 篇3

《意见》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当前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意见》强调,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切实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要坚持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精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帮贫脱贫、联动联考。力争到2020年,贫困县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意见》明确,重点从八个方面推进产业扶贫。一是科学确定特色产业。科学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三是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勞动力就业能力。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五是增强产业支撑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特色产品品牌。加快有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强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六是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各级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可以向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倾斜的,要加大倾斜力度。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种养业的,扶贫部门应会同农业、林业等部门加强指导。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持力度。七是创新金融扶持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地方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八是加大保险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产品保险,探索开展价格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和贫困地区开展特色产品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 篇4

(黔府发〔2007〕36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白酒产业是我省传统支柱产业,为促进我省白酒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正确认识当前贵州白酒发展面临的形势

贵州白酒酿造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美誉度。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坚持大力培育和发展以优质白酒为主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名牌带动战略,依托独特的酿酒环境、微生物资源及气候条件,发挥国酒茅台和贵州其他传统白酒的品牌优势和人才优势,继承和发扬独特、传统、科学的酿酒工艺,贵州白酒产业取得较快发展,酱香型酒产业发展集群优势突出,其他各类香型白酒竞争优势日益显现,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对丰富城乡市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2006年,全省白酒产量142万千升,销售收入66亿元。

我省白酒产业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发展不平衡,整体优势不明显,中高档白酒品牌发展相对滞后;一些白酒企业营销观念和水平落后,市场占有率较低,多数白酒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白酒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不足,企业改革滞后,债务负担较重;酒类生产流通环节制假贩假、侵犯知识产权情况时有发生。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白酒市场发展较快,给我省白酒产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各地区、各部门及有关企业要充分认识促进我省白酒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对全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努力促进我省白酒产业发展。

二、总体思路、指导原则和主要预期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巩固提升“国酒茅台”世界品牌地位,创建并全力打造“贵州白酒”品牌。以现有产业条件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加大政策支持、科技保障力度,促进资源整合,盘活存量,做大总量,提质增效,提升贵州白酒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名优白酒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扩大“国酒茅台”中国名酒基地,逐步建成“贵州白酒”中国名酒基地。

(二)指导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盘活企业存量资产与优化增量资产相结合,推动白酒产业的资产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区域优化重组;坚持品牌带动与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做强做大现有名优品牌,重点巩固世界性品牌和扶持全国性品牌,大力发展新兴名优品牌,积极培育区域性品牌;坚持择优扶强与抓大促小相结合,以重点骨干白酒生产企业特别是重点产品的调整为突破口,大力培育一批名牌产品,促进具有一定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结合,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三)主要预期目标。

到2010年,力争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达到28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10亿元,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国内市场占有率有较大提高。到2020年,力争全省白酒总产量达到60万千升。

在“国酒茅台”、“贵州白酒”品牌引领下,形成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世界性品牌“贵州茅台”的国酒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初步形成3-6个国内知名品牌和一批区域性优势品牌,高中档产品比重明显提高。到2010年,茅台等名优白酒总产量占规模以上白酒总产量的1/3以上。

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白酒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到2010年,争取形成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1户,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2-3户,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3-5户。

到2010年,重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循环经济技术得到推广,资源再生利用率显著提高,力争新增白酒国家级技术中心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促进茅台集团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国酒茅台”品牌带动作用。

切实加强赤水河流域及茅台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确保茅台酒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受破坏;指导茅台集团科学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十一五”新增茅台酒1万吨技改工程和原料基地建设;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茅台酒生产区域环境;保护好茅台酒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仁怀市中小白酒生产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加大科技、人才支持力度,积极促进茅台集团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对茅台集团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指导,帮助茅台集团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茅台集团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扩大“国酒茅台”的品牌效应,以品牌优势扩大高端产品市场,提高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国酒茅台”的国际国内地位,发挥好“国酒茅台”品牌对振兴贵州白酒业、“贵州茅台”酒对我省酱香型白酒、茅台集团对仁怀市酿酒上下游产业及相关服务业、茅台集团对茅台镇中小白酒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二)全力打造“贵州白酒”品牌,全面提升贵州白酒整体竞争力。

充分发挥贵州白酒业整体优势,加快贵州白酒业振兴步伐,以传统及新兴的优势品牌和现有产业基础为条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积极组织申报“贵州白酒”相关知识产权,创建“贵州白酒”品牌。围绕“贵州白酒”品牌的应用,制定并实施相应政策措施,加大“贵州白酒”宣传力度,逐步树立“贵州白酒”的良好品牌形象,力争把“贵州白酒”整体打造为国内乃至国际著名品牌。

在“贵州白酒”品牌引领下,确定一批省重点扶持的传统和新兴名优白酒生产企业,落实国家关于酒类发展的产业政策,兼顾总体形象和产品个性化,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优化调整产业发展布局,精心培育一批全国和区域性畅销的高中档品牌。大力振兴习酒、金沙窖酒、董酒、鸭溪窖酒、平坝窖酒、湄窖、安酒、珍酒等一批传统名优白酒,积极培育发展潜力较

大、前景较好的青酒、贵州醇、小糊涂仙酒等新兴名优白酒,利用重点企业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进行产业延伸,努力形成酱香型、董香型、浓香型及其他各种香型白酒共存和高中低档产品并举、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贵州白酒发展格局,提升“贵州白酒”品牌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促进贵州白酒及其关联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对纳入省重点扶持的传统和新兴名优白酒,建立扶优汰劣的动态管理机制,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适时予以调整。

(三)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加强技术改造,降低物耗、能耗,节约用水,开展废物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在行业中积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对重点白酒生产区域及周边区域特别是赤水河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和完善重点白酒产区水源地特别是赤水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严禁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入重点白酒产区水源地;抓好畜禽、水产养殖、农药污染防治,推广有机肥及无公害农药,最大限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重点白酒产区水源地沿岸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步伐并确保稳定运行。切实抓好重点白酒生产企业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和厂区及周边环境治理。

(四)加快专用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按照“贵州白酒”品牌的总体要求,围绕名优白酒生产具体需求,整合种植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立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优质原料基地。推行白酒原料基地标准化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基地环境标准、农田灌溉水质、农药和化肥等农业投入食品安全控制和合理使用准则等标准的编制修订,保障白酒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和产品质量安全。按照白酒对原料的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鼓励和支持重点白酒企业将原料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推广“企业+基地+标准+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建设优质高粱、小麦原料种植基地,扩大农户的种植规模,并制定惠农的原料收购保护价,确保种粮农户得实惠。促进有机高粱基地的规范化生产,努力把仁怀市及其周边县市建成茅台集团专用优质有机原料基地。

(五)鼓励发展白酒关联行业。

坚持立足省内配套的原则,大力发展塑料包装材料、彩印包装等白酒业关联行业,集中支持重点白酒生产厂的配套企业,加快形成为我省白酒业发展的配套产能。以健康、安全、绿色包装为指导,引进和发展包装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把包装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减少包装工业对非再生性资源的消耗,控制包装废物的产生,规范包装物回收利用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继续深化改革,推进白酒行业资产优化整合重组。

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引导和推进白酒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省经贸、发展改革、财政及国资等部门和各级政府要根据各自职能,积极协商有关金融机构,争取通过采取挂帐、核销、转增资本金等措施,帮助重点企业减轻债务负担;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

业走技术改造和兼并联合之路,以资产、品牌、企业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拍卖、租赁等方式促进企业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实施低成本扩张,尽快做大做强。

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意见》(黔府发〔2006〕14号),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大企业带动,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档次并重,调整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结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优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省中小企业局要将贵州酒业重点中小企业项目纳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规范整合无自主品牌的中小企业,适度发展满足城乡低收入人群需求的中低档名优白酒,提高中小白酒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鼓励和支持获得市场准入证的企业在规模化发展中,利用资金、管理、品牌等优势收购,或采取合作经营等形式,在小企业、小作坊建立白酒生产基地。

(二)推进技术创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产学研结合和实施技术创新项目为切入点,扶持重点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省科技厅要发挥好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和“贵州茅台科技联合基金”的作用,围绕贵州白酒特别是茅台酒开展白酒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以白酒企业为依托,建立集白酒生产技术研发、白酒成分分析、产品质量检验和技术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贵州省白酒技术研发平台。

加强产学研联合,在挖掘、继承和发扬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引进、推广、应用现代生物、现代检测、现代信息等高新技术和手段,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酿酒行业的应用,加强对贵州白酒健康成分研究、贵州白酒特征香味物质研究、贮存对白酒质量影响研究、重要香与味生成机理研究、贵州白酒中呈香呈味物质阈值测定研究、白酒年份酒研究、射频识别推广应用等。

加快我省白酒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各级人事、劳动部门要按照《贵州省“十一五”人才开发专项规划》的要求,结合我省白酒行业人才队伍现状,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着力整合和盘活现有人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引进急需人才。建立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体系,加快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我省白酒行业品牌优势的平台,把我省建设成为培养白酒行业各类人才的摇篮和聚集地。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各有关部门的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要向白酒业职业教育培训倾斜。

(三)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省发改委要会同商务、经贸、国土、建设、交通、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制定并实施有关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配套和完善交易设施,加强市场管理,逐步形成以初级市场为基础、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全省性批发市场为龙头、各种经济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并存、设施完备的专业化市场网络,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白酒集散地之一。加快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产业产品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形成覆盖全省的相关信息服务体系。鼓励和扶持企业建立、完善和发展以现代物流为基础和运用新型营销方式的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的市场营销网络,扩大营销规模,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大力宣传和推介贵州白酒。充分挖掘贵州白酒文化潜力,促进白酒生产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将酒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有机结合,积极宣传贵州白酒,整体塑造“国酒茅台?贵州白酒”良好形象。省各有关部门要把我省白酒重点企业、知名品牌、重点产品作为对外宣传、经贸洽谈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推介。有步骤、有计划开展贵州白酒专题和系列宣传,举办形式多样的展会。鼓励企业加大广告投入,通过各种商业广告投放、广泛参与各类大型公益活动或发布公益广告、开展白酒工业旅游等形式,宣传企业的文化、品牌和产品。省内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本省名优白酒产品,扩大和提升贵州白酒知名度。

促进白酒生产企业与省内外白酒经销商及关联产业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引导白酒生产企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市场营销,树立现代经营理念,运用市场代理制等现代营销方式,建立互惠互利的协作形式,增强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假冒侵权行为。

贯彻国家和贵州省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建立健全规范白酒生产流通的规章制度,全面、深入落实商务部颁布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制定贵州省酒类生产流通管理规定,适时启动贵州省酒类流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强化白酒市场准入管理,重点抓好质量稳定、风味稳定、各项理化和卫生指标稳定等技术保障工作,确保白酒在原料、加工、包装、运输和食用等全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加强对白酒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各级商务、工商等有关部门要从严要求白酒经销单位认真执行国家及省有关白酒市场管理的各项规定,切实加强对市场白酒质量的检查监督,对在我省销售的省外白酒建立起申报和流通渊源制度,构建公平、有序的白酒市场竞争环境。

加大白酒业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重点保护“贵州茅台”、“贵州白酒”品牌及其知识产权,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继续深入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侵权“贵州茅台”酒专项行动,适时组织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侵权其它贵州白酒产品行为的专项行动,净化白酒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与国家和兄弟省(市、区)相关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打击跨省、跨境侵犯贵州白酒特别是“贵州茅台”酒知识产权行为,维护好“国酒茅台?贵州白酒”的整体良好形象。

(五)加大财税、金融、用地等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重点扶持基础好、市场潜力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规划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省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发展等相关专项资金要切实加大对省重点扶持的白酒企业在贷款贴息、专项补助等方面支持力度,省财政其它有关专项资金也要把白酒产业作为扶持重点给予支持。其中省技改资金要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技改投入;省商务厅要在国家有关部委下拨我省的品牌发展资金中,优先安排用于“贵州白酒”品牌的建设和市场推介;各级发改、农业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原料基地建设;重点企业所在市(州、地)、县(市、区)财政也应根据自身财力情况给予支持。对被评定为国家级、省级的重点白酒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及贵州著名商标、贵州名牌产品的酒类企业将予以奖励。

各级税务部门要切实落实好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并主动帮助企业依照税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有关税收的减免手续。同时,正确引导有关白酒企业依法如实申报税金,全额征收入库,杜绝税款挂帐而产生大量欠税。各级经贸部门要把重点白酒企业列为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将支持白酒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市场开拓所需资金等给予贷款支持。继续巩固和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商业银行加大对符合信贷条件的重点项目的有效信贷投入,加大白酒原料基地建设的金融支持。对列入省重点扶持企业的发展用地,纳入全省用地计划统筹安排并依法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六)加强行业指导,建设白酒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政府对白酒行业的引导和扶持,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对白酒业相关企业兼并重组、项目备案和核准、质量检测、专利审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发挥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国家白酒及饮料检测中心等中介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纽带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保障中小企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探索建立白酒企业的沟通交流、互动发展有效服务机制和模式,鼓励企业之间、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之间定期交流,加强在管理、营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促进白酒企业合作发展,增强贵州白酒整体合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

省人民政府建立由分管领导为召集人、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省促进贵州白酒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解决促进白酒产业发展中需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承办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由省经贸委主任兼任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主任。省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指导意见,认真履行职责,制定有关工作措施和方案,确保工作落实。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把促进贵州白酒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的白酒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及时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本地重点白酒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贵州省人民政府

精准脱贫精准扶 贫困群众社会帮 篇5

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以来,团省委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动员优势,精确瞄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工程,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全力帮助挂钩扶贫点保山市昌宁县大田坝镇文沧村实现如期脱贫目标,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不忘初心,青春贯彻十九大精神

大力实施产业富村。为了发展产业,团省委邀请相关龙头企业、专家,到文沧村实地考察、调研市场、反复论证,指导文沧村成立豪猪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项目以“集体经济+贫困户+社员”模式入股,走合作社发展、集中化服务、订单式销售的发展路子,将资金进行股权量化,量化一部分资产股权给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特别是缺劳力、缺技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都能从中受益,增加资产性收益,拓宽增收渠道。团省委项目支持20万元、协调资金支持23万元,目前圈场建设已全部完成,首批计划养殖豪猪270只,在养114只。与此同时,葡萄种植项目也在火热推进中,通过团省委积极协调,引入企业投资1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50万元,在文沧村成立兴隆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期计划种植葡萄150亩,目前项目场地平整已结束,种苗培育、种植农资备齐,根据节令按期种植,初步预计可为参与群众带来直接收入500万元。除豪猪和葡萄产业以外,团省委积极争取各方资源,2017年全年落实项目12项,争取资金711.94万元,用于文沧村生产建设。

大力实施文化育村。全力推动“文化上墙”“核心价值观上顶”工作,从进入文沧村地界到各村民小组,每个交界处都有一块“署名石”,在村委会顶上及文沧村每个活动室墙体印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致富内容等文化标语,鼓励群众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完善村内文化活动阵地功能,引导机关干部职工和社会企业开展图书捐赠活动,帮助充实农村书屋实用类、文艺类、教育类等类目的图书存量,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组织保山学院艺术系师生根据文沧地方民间故事创作并绘制活动场所壁画,制作安装各社地名石,提升文化品位,不断提升脱贫致富的动力和后劲。依托团省委派驻文沧村的扶贫工作队组织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乡风文明行动,进村入户引导村民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开展村规民约、健康生活、爱国主义等方面的宣讲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生产生活氛围。

砥砺前行,青春融入基层党建扶贫

大力实施党建强村。团省委在定点扶贫工作中,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团联动共建,整体推进基层党、团的组织建设、基层工作和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焕发基层活力。

一是加强服务群众意识。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组织基层党员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用党的纪律约束自身。坚持把党课学习延伸到基层。团省委书记唐源带领机关干部多次到文沧村看望挂钩扶贫户并为群众上了生动的党课,2017年1月为文沧村党员和群众上了脱贫攻坚党课,鼓励基层党员提高履职能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鼓?罟愦笕褐诔浞址⒒又鞴勰芏?性,争取早日脱贫致富;2017年12月向大田坝镇、文沧村党员群众代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文沧村实际,重点就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等问题向大家作了讲解,鼓励大田坝镇文沧村的党员群众不断增强发展的信心;2017年12月,为大田坝中学110多名师生代表宣讲党的十九大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精神,近年来全国、全省和保山市、昌宁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帮助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锻炼提高思维能力。深入开展“两联系一共建双推进”活动。在党组成员示范带动的同时,充分发挥各党支部主体作用,把机关联系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联系贫困群众,机关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工作引向深入。机关各党支部与文沧村党总支及下属4个党支部以2对1的形式结对,结对的机关党支部、村党支部建立了联系挂联点制度,机关支部每年组织党员干部至少2次深入联系点,开展走访慰问。

二是大力推动党建带团建工作。2017年开始,团省委与昌宁县开展团的基层组织共建活动,在全县124个村民小组党员活动室加挂“青年之家”牌子,活动室由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团组织共用共管,进一步活跃基层青年工作。团省委2017年按每个乡镇2万元标准给予昌宁团县委工作经费支持,用于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探索抓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亮点。此外,还按照“先建后补”原则,由团县委开展乡镇“青年之家”建设,通过验收后,团省委按每个“青年之家”3万元资金标准给予创建补助。三是深入联系贫困群众。团省委党组成员时刻心系群众,有机会就带领机关干部到大田坝镇走“亲戚”,自挂钩联系文沧村以来,走访慰问了217户“挂包帮”困难群众11次;团省委选派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以入户走访调查、个别谈心、集体座谈、志愿服务等形式加强挂钩的贫困户的常态化联系,全程参加昌宁县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先后召开60余次座谈会,进行72轮走访。在团省委所确定的“三个着力”,突出“六大重点”的帮扶思路下,带领文沧驻村工作队狠抓工作落实,文沧村从2017年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505人,到年底动态管理调整后,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9人,贫困发生率降到2%以下,形成了助力脱贫攻坚的“文沧模式”。团省委派驻文沧村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得到了大田坝镇和文沧村干部以及贫困群众的认可,经过测评,满意度为100%。经省一级评定已脱贫出列。

奋勇争先,青春践行新时代使命

大力实施生态美村。依托团省委派驻文沧村扶贫工作队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行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参与大田坝镇“河长制”工作,组织志愿服务队清理河道垃圾,规范垃圾焚烧场地,示范带动群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雨季动员党员、村干部和广大群众赴塌方路段开展救灾疏通工作,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在全县殡葬改革工作期间,主动请缨参与“活人墓”“生基墓”“已葬墓”的登记造册工作,助推绿色殡葬制度实施。

大力实施旅游惠村。文沧村竹洼码头依山傍水,是块旅游休闲宝地,团省委在帮扶规划中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帮助文沧村设计了一套“旅游套餐”,并积极发挥团省委在对接联系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大力推介竹洼码头旅游优势,计划依托竹洼码头优美景观,充分挖掘成形的旅游环境和良好的消费市场,通过招引有意向的企业到竹洼码头考察发展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等特色体验项目,丰富旅游配套服务业,实现村内劳动力部分在企业就业,部分从事配套服务业,部分自主创业的良性循环,带动增加当地村民三产收入。

大力实施人才兴村。团省委与所挂昌宁县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团省委领导每次到挂联点工作期间主动与昌宁县交流工作,定时不定时联合开展工作项目落实情况督促检查。于2017年8月与昌宁县委县政府共同召开团省委挂钩昌宁县扶贫工作座谈会,通过反复研究挂钩扶贫工作,结合双方实际,共同商定着力在招商引资、劳动力转移、产业扶贫、对外宣传推介、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突出服务青年创业就业,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与昌宁县共同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明确了责任目标、工作任务和责任期等内容,确定在2017年完成团省委所挂包建档立卡贫困村文沧村脱贫出列,在2018年、2019年、2020年抓好脱贫后的巩固提升。开展乡村教师、少先队辅导员、村完小校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养殖、种植能手、土专家的培训,不断提升镇、村教育质量和种植养殖技术。逐步实现助学金对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教育阶段的补助,有效减少和防止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情况发生,向2017年高考录取的37名学生发放了14.8万元的“爱心圆梦大学”助学金,助力教育扶贫。筹集到“爱心励志基金”28万元,采用无息贷款、循环使用的方式,帮助群众发展生态土鸡养殖、黑木耳种植等产业,在村里掀起了创业致富的热潮。

扶贫产品促进精准脱贫汇报材料 篇6

扶贫产品促进精准脱贫汇报材料 3 篇

扶贫产品促进精准脱贫汇报材料第 1 篇

一、经验做法

(一)全面完成了县高原生态野生菌供销一体化建设项目,厂房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建设、设备采购及相关配套建设。县供销社按照 2017 年高原生态野生菌产供销一体化项目推进方案的安排积极开展工作,于 2017 年 8 月中旬已完工并已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竣工验收,野生菌加工设备已采购完成并安装完毕,可投入使用。

(二)努力打造野生菌品牌。我社已申请商标保护 2 类,申报 9 类,申报图形保护 5 类,注册图形设计 1 个和著作权保护 1 个;申请注册中英文网络域名 4 个,手机域名 1 个。目前正在学习申请中华供销 e 家电商平台,与邮政洽谈快递下乡合作,以解决农村网点农资快递困难和问题,扩大野生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品牌市场占有率。

(三)以企业为龙头,加快龙头产品的推介,带动生态农产品为农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以县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积极申报对已注册的 qs 质量安全许可证变更为 sc 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正在努力向三品一标上下功夫,以进一步拓展野生菌及土特产外销渠道,提升野生菌品牌效应,为农牧民增收创造平台。

(四)积极探索上下贯通、双线运行的供销行业指导和

网点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平台和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一是筹措资金,建好农资土特产品小超市。对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门市进行改造,配齐农业生产资料、边销茶专销产品、农药、化肥、农用工具、野生菌收购加工销售及农村日用品等,逐步将混合管理功能转变为以农资经营配送服务中心。二是初步建立起 11 个县、乡、村上下贯通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并探索建立了以供销社行业指导、各网点具体经营服务的双线运行机制,既可以解决农牧民变废为宝,又可以为城乡环境治理和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五)依托精准扶贫电商项目,抢抓机遇,全力推进电商发展。

依托电商,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和渠道,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促进的产业发展,助力特色品牌产品销往全国。

1.政府主导,构建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政府在电商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主渠道作用,编制电商发展规划,设立 500 万元电商专项发展基金,建立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一个,搭建乡镇村三级物流服务站点 8 个,电商服务站 5 个,利用县供销社对接农户,建立定点采购网络,提升网络平台质量,形成了 6 大类 30 余个品类的网销产品。

2.立足优势,创建特色品牌。将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独特优势,努力创建县域公共品牌,开发了菜籽油唐卡石刻藏香牦牛肉等系列特色产品,制定支持电商助推脱贫的专

项政策和销售特色产品的奖励政策。

3.线下体验,拓展运营空间。在等已建成 4 个较具特色的集产品销售、旅游咨询、文化分享、手工工艺制作展示等一体化的线下体验店,通过直观的线下店铺结合线上网店平台的宣推运营,提升知名度,为旅游+产品的互联网结合增加销售渠道及销售数量。仅成都、绵阳两店月平均销售额牦牛肉,藏香等多种产品在 15 万左右,截止 2018 年 5 月,共计销售 55 万多。其中 70%的交易是通过电商平台实现的,体验店即成了体验的地方,也成了快递发货的地方。为特色产品走出,开启了新通道。随着时间和宣传的推广,销售一定会成几何倍的增长。这为种养殖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贫困户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新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1.知名度低,销售渠道受限;产品生产制造未形成规模;缺乏认定标准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供销扶贫资金补助额小。

2.传统经营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电商发展有待加快步伐。供销社的主营业务主要是供应农资,传统业务主要是烟花爆竹、边销茶、日用百货购销、农副土特产品、废旧物资收购等,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日用消费品下行方面还更多停留在线下实体销售上,农村电商发展还需加快步伐。

(二)建议意见

1.加大净土品牌建设,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建议将品牌作为净土大品牌下的一个品牌。

2.建立商品标准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开展名优产品评定。

3.制定奖惩办法。以奖代补,奖励扶助品牌创优和影响力大的企业,奖励销售业绩突出的企业。

扶贫产品促进精准脱贫汇报材料第 2 篇

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培训会召开后,我办组织专人到精准扶贫工作点贺家乡花石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了解,现将了解的情况和打算采取的帮扶措施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贺家乡花石村共有 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1050 人,扶贫人口 36 户、146 人,全村共有水田 553 亩,山地 3300亩,水塘 30 口,水利浇灌渠道 4000 米,连村水泥公路 4000米。村里主要产业是水稻、西瓜、香瓜种植,其他没有什么资源优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全村共有两台变压器,20XX年实行电改后,实现了户户通电。水塘 30 口,已水泥硬化 8口。电视信号均到户,但未通广播,没有村卫生室。全村适龄儿童均已入学。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产业发展不优,严重制约着村民脱贫致富。村里

种植水稻基本上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品种不优,产量不高,效益不佳,靠种植水稻脱不了贫,而且村民种植积极性也不高。在种水稻之余,村民种了 10 多年的西瓜、香瓜效益也每况愈下。

2、基础设施不完善,所需资金缺口较大。还有 5 个村民小组没有通水泥路,除了一事一议解决几万元外,其余下差 70 多万元。有 800 米水渠年久失修,需资金 20 万元。在未硬化的十多口山塘之中,有三口山塘急需进行防渗防漏维修,需资金 12 万元。

3、劳动力素质不高,需下大气力对村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无论是发展农业产业,还是进行劳务输出,都需进行系统的劳动技能培训,而这一工程却是十分浩繁复杂的,真正要脱贫致富这一举措是必不可少的。

三、扶贫打算

精准扶贫工作队进村进行深入的了解后,正在采取有力的措施,对该村进行系统的帮扶,我办作为后盾单位之一,决心顷心尽力,服从工作队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切实发挥我办应有的作用,并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1、根据工作队的统一安排,我办将按结对帮扶的办法,帮助 3-5 户贫困户摆脱贫困。

2、千方百计为改善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献计出力,每年为该村筹措部分建设资金,争取三年内使该村道路和水利

设施状况有根本的改观。

3、引进产业新技术、新品种,助推农业产业发展。每年在该村扶持 10 户以上农户作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引进美国黑提种植和中药材种植,实行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指导和包产品销售三结合的模式,为当地通过产业致富提供可靠的保证。

扶贫产品促进精准脱贫汇报材料第 3 篇

20XX 年,本公司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及扶贫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着力抓好经营管理,在抓品牌创专利,提升效益的同时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扶持茶农增产增收。本公司通过与当地农户建设合作关系,实施技术服务、收购保障、组织示范三大体系,带动了周边 4760 户农民种植茶叶,促进 4750 多户茶农增产增收。目前,我公司已和 433 户农建立合同关系(建立其它合作方式的有 4317 户)。一年来,我们在实施产业扶贫工作方面的主要做法有:

一、做大做强产品品牌,建立扶贫保障基础

我们认为要做好产业扶贫工作,首先是要做大做强产品吕牌,建立强大的产业示范基地,才能真正确保产业扶贫的工作长久实施,增加农户信心,提高农户热情。20XX 年,我公司通过三个方面来提升公司利润,扩大产业基地。

一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产品利润空间。目前,我公司的包装盒茶御茗香、心眉红茶、红心铁观

音、明前香芽茶等七项申请专利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产品在市场的影响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是继续巩固和开拓销售市场,增加销售量。在巩固老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宽销售网络,以市级城市为中心,辐射到各个县域。目前已建立的有潮汕,珠三角、广州三大主销售区,形成固定销售网的有南京,昆明,赣州等地。

三是进一步扩大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增加优质原材料。完善了在大北山高寒地带兴办茶叶示范基地 3660 亩,新建了大洋、良田等 20XX 多亩示范基地。在公司产品热销,茶叶基地创收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下,本地农户种茶、产茶的热情高涨,20XX 年农村共增种茶叶 8300 亩,增产茶鲜叶 2125吨。

二、建立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技术保障

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大北山区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的有关工作,依托基地,积累的高产优质茶叶栽培技术经验,引导茶农走科学种茶致富道路。

一是科学选种,因地制宜。我们邀请省、市专家到公司和周边考察,对周边各个镇村的山地土质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地理环境、气候、水源等各方面情况,针对实际环境情况选择最适茶叶种植品种和种植方式,给群众种植茶、管理茶叶,实现茶叶增产供提了科学保障。

二是建立专门的技术服务队伍。公司派出多名技术

人员经常到镇到村去作技术指导。从茶叶的栽植、施肥到产品采收全过程,每个产区均有 1 名技术员作指导服务,农户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可及时得到帮助解决。

三是依托基地给茶农举办技术培训班。全年共培训人员 20XX 人次。我公司通过实施技术服务,给合作茶农提供了茶叶的技术保障,确保茶叶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了茶农增产多产优质茶叶的良好效果。

三、保障产品收购,建立合作营销模式。

我们共与 5 个镇 8 个村 476 户种茶农户建立合同购销关系。在茶叶原材料收购的价格的制定上,公司作出大幅度的让利,给农户提供了最大的保障系数。我们制订的收购保价,充分考虑市场行情,根据农户的产品的交通、品质等情况,给予区别对待。

对于高山种植产品,因其交通不便,投入成本高,产品质量好,我们用高于市场价收购。近几年来,公司与农户约定的合同收购价不断上调。同时,年底公司还综合考虑农户的销售量和公司利润的情况,给高产大户一定的奖励,给个别农户提供了肥料补助。此外,针对其它没有建立合作关系的农户,我们在同样提供咨询技术服务的同时,在茶叶原料高产季节,为防止农户自制茶叶不及时造成鲜叶老化和变质,我们同样按照市场行情给予收购。

四、提供种植资金,增强农户种植信心

为充分调动农户发展茶叶种植的积极性,增加农户信心。我公司针对一些种植面积较大和新加合作农户,提供了预支种植资金的帮扶服务。农户在与公司签订定价合同时,如果自己存在资金投入方面不足的情况,可向公司申请预支一部份资金作为购买茶种和肥料的费用。通过预支资金的帮扶,调动了农户发展茶叶种植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信心。

一年来,通过我公司对茶叶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使京溪园镇粗坑等村、五经富大洋等村、南山镇归善等村共37 户贫困户摆脱了困境,帮扶效益比较明显。参与合作的农户平增收 2760 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公司建立的有机茶叶示范基地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了村域经济的发展。幅射区域内的群从出现了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该项目实施成功,使大部分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发展茶叶种植的经济效益,思想基本上从要我发展转变到了我要发展的观念上来。

二是经营理念的转变。项目实施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茶叶加工、对外销售生意人,催生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 篇7

根据意见, “十二五”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任务包括:加强以客运为主的枢纽一体化衔接;完善以货运为主的枢纽集疏运功能;提升客货运输服务质量。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有效推进科技创新, 集成、整合现有信息资源 (系统) , 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建立不同运输方式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 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及时发布、实时更新、便捷查询, 提高综合交通枢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发展联程联运。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客运联程系统建设, 普及电子客票、联网售票, 推进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往返、联程、异地等各类客票业务, 逐步实现旅客运输“一个时刻表、一次付票款、一张旅行票”。推进大宗散货水铁联运、集装箱多式联运, 实现货物运输“一票到底”。;统筹枢纽建设经营等四大方面。意见指出, 要统筹货运枢纽与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的空间布局。按照货运“无缝化衔接”的要求, 强化货运枢纽的集疏运功能, 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 降低物流成本, “港口应重点加强铁路集疏运设施建设, 大幅提高铁路集疏运比重;积极发展内河集疏运设施。集装箱干线港应配套建设疏港铁路和高速公路, 滚装码头应建设与之相连的高等级公路。”

意见提出, 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国需基本建成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各地政府将组织编制其综合交通枢纽规划, 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审批。

在保障措施方面, 意见中表示, 对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节点城市, 其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由所在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审批 (或修改城市总体规划时进行审批) , 用于指导城市交通枢纽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在规划工作中, 应统筹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客运与货运之间以及既有设施与新建枢纽之间的关系, 衔接相关规划, 注重规划的全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创新管理机制。要切实打破行业分割、突破地区分割, 创新体制机制, 破解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中的难题。城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枢纽的规划、设计、建设等事宜, 国家相关部门应予以积极支持。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调整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同时, 要创新盈利模式, 探索以企业为主体、资本为纽带的投融资方式,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和运营, 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 建立稳定的综合交通枢纽投融资渠道。

鼓励综合开发。要在保障枢纽设施用地的同时, 集约、节约用地, 合理确定综合交通枢纽的规模。对枢纽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及周边区域, 在切实保证交通功能的前提下, 做好交通影响分析, 鼓励土地综合开发, 收益应用于补贴枢纽设施建设运营。

完善技术标准。按照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 在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协调各行业的设计标准和规范, 逐步研究制定符合国情、经济适用的综合交通枢纽设计、建设、运营服务等标准和规范。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 篇8

农业部近日印发《关于促进草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草量达到10.5亿吨,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重点天然草原超载率小于10%,全国草原退化和超载过牧趋势得到遏制,草原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建立,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3.5亿亩,草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牛羊肉总产量达到1300万吨以上,奶类达到4100万吨以上,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上一篇:那根墙边的小草滋润着我的心田初二作文下一篇:临床实习生带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