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2024-07-03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精选8篇)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篇1

在道德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正确处理道德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把握道德建设的文化特征,用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的.态度正视道德建设的发展,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

作 者:张为清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机关党总支,安徽,马鞍山,243002 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9(3)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道德建设   传统文化   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篇2

一、台湾道德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的表现和特点

台湾的道德教育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 一直被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或者同行们的重视。

主要表现有:1.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台湾德育以通识教育为载体, 有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较为全面的课程。台湾大学通识教育以荀子甲上为通识课的主要课程让学生仔细研读《荀子集解》从而让学生健全自己的心智。台湾宜兰大学的周易与人生则是希望以周易来研究人生的现象和道理, 用周易来解释认识的变化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2.“在台湾宗教信仰中大量传播的善书, 全教人们为善, 要崇敬祖先, 孝顺父母, 诚信人爱等细想都与西方只要信我者既得永生概念不同, 是全人们必须修身行善加上新样才能得到福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人们做人的要求确实不谋而合的。3.台湾地区的民间传统。台湾人民在清明节扫墓和在重阳节追思祭祖一系类的习俗基础活动, 另外台湾大量的社会服务团体和非营利机构的成立和运行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台湾从大到四百多万志愿者的慈济公会到小到几十人的小团体。

呈现的特点:1.全面推行儒家道德伦理, 弘扬民族文化。一方面强调孔子的仁、义、谦、忠、孝、恕等观念是中国固有的传统美德, 有助于人们重新反省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另一方面又将其中的一些观念和内容进行现代解释, 用传统的伦理思想塑造自己努力的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在时代上的完美结合点, 把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2.学校、政府和民间组织、民间风俗形成了一个发扬传统文化教育的大环境, 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台湾的学校道德教育当中, 把道德教育寓于全人教育当中, 通识教育指导中心提供的参考书目保证了完整的资料来源, 任课教师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同时注意锻炼培养有研究能力专业素养的老师担任, 从根本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规定了学生必须参加德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团和志工服务, 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到实际当中, 这种理论加实践的道德教育课程更有助于学生用实践加强认识。政府和民间都倡导传递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1989年、1994年、1995年、1999年先后五次进行了课程改革, 更注重道德教育人格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增加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台湾教师节是孔子的诞辰日, 这充分体现了台湾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台湾民间的一些社会团体组织、宗教等等也处处可以找到传统文化的根。

二、台湾德育对大陆德育的一些启示

大陆在对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发掘以及道德教育的认识和建设上和台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陆所进行的道德教育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

(一) 在德育的过程中,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专门的传统道德的资源开发和整合, 并在解说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在大陆的德育课程大多都集中在入学后的思想品德修养课上, 并且对于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简单的一些条目, 因此在将是讲课的过程中, 遇到知识储备丰富知道中国文化在德育中的重要的老师, 便会详细的给学生讲解, 遇到不负责任或者能力欠缺的老师, 则会简单的带过。因此大陆的道德教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 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传统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来让学生们认可和接受。

(二) 道德教育要紧跟时代, 随着时间的发展, 赋予德育新的方式和内涵

台湾道德教育重视运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教材中大量引用古代的文化经典, 而且始终把儒家思想所宣扬的道德理念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 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教育充满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台湾就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治理与道德教育的改革,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反观大陆对于学生的德育只是还是沿袭以往的简单的讲解知识一种简单的形式, 对于其中的传统文化也只是停留在讲解的阶段。

(三) 增加日常生活行为实践和渗透, 注重德育的时效性

道德教育的过程, 也就是使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行为当中, 去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台湾教育体系中, 有全面的学校生命教育实施计划, 台湾把生命教育纳入课程纲要, 学生每个学期都要自己安排参与志工服务, 社会组织非盈利社团服务性质的、学术性质的娱乐性质的、还有慈善服务团体等等,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推到道德教育推崇的那些规范。

(四) 加强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结合, 形成一个综合的德育体系

台湾加强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社会的结合, 让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学校德育的实践和改革。台湾的道德教育极为重视整体性的发挥, 不仅在学校内部通过道德教育的教学, 以及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而且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式的, 以家庭为基础, 以学校为核心, 以社会为整体, 在三者的紧密有序的配合下稳稳的推进和发展。

目前中国有些学校和学生忽视德育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敲响警钟, 德育不能流于形式。德育的责任不只在于学校, 家庭和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转移消亡的古老文明。在中国道德教育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主题内容。因此, 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是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 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道德教育,台湾,传统文化,发掘,启示

参考文献

[1]陈宏志.台湾社会儒家思维的体现[J].理论探讨, 2011:12.

[2]朱作俊, 赫其宏.台湾学生伦理思想教育的特点[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4.01.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篇3

关键词:木雕艺术;道德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J5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83-2引言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展现和传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其将忠义思想、爱国情怀、孝悌观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当下充斥在各种高科技产品中的我们依旧能够受到洗礼,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所以,将渗透着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木雕艺术一直传承下去是当下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 传统木雕艺术

传统的木雕艺术是一种以装饰纹样以及动植物等为主要表现内容,并以木构件作为载体传达给民众道德内涵和审美思想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道德文化现象。我国传统木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木雕这种形式将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雕刻出来,促使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精神层次的意义,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国传统木雕艺术具有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绝大多数的木雕作品都渗透了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儒家思想的渗透主要是雕刻木雕的劳动人民借鉴小说、戏曲、历史人物以及神话故事等来完成木雕作品,其不仅渗透了儒家思想和学说,更寄托人们对安定、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传统木雕艺术善于运用神作为保佑人们生活幸福,“福满人间”(图一)这个木雕作品中的弥勒佛是个乐天派长耳垂肩,弯眉笑眼,面相丰润饱满寓意为幸福洒满人间;弥勒佛手执佛珠,寓意为以慈悲为怀,宽恕人们的过错,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给他们以幸福,美满的生活;弥勒佛又脚踏金元宝,象征招财纳福,金元宝更是象征财富和荣华富贵寓意招财进宝。这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雕刻“福满人间”将所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寄托在弥勒佛祖的身上。可见,传统木雕艺术所传达的意义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的思想和精神。

传统木雕艺术也是歌颂历史人物的一种方式,通过雕刻古代历史人物,将他们或大义凌然、傲骨清风、坚强不屈的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以此来祭奠历史人物。例如“李白”(图二)木雕艺术品中李白双手背在身后,头高高地扬起,相似在深思、亦相似大义凛然,充分的体现了李白不为权贵折腰的形象。相信木雕艺人是怀着敬佩和感激的心情执起雕具将李白的淡然、从容、脱俗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能够成为我国艺术瑰宝是有原因的,将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所具有的高风亮节、坚强不屈、不同流合污等精神充分的展现出来,以此来无声的教导人们要学习历史人物所具有的精神。

图一“福满人间”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图二“李白”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二、 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简单来说,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艺术息息相关。传统木雕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中国传统道德意识,还在内涵上反映中国道德思想,这使得传统木雕艺术与传统道德文化一直紧密相连。如若要具体说明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从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和传统美德的展现来说明,会更加的适合。更加真切,更加具有说服力。

(一) 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的展现

“爱国”在我国古代是仁人志士一生所追求的。当然,作为战乱牺牲者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也是非常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爱国将士的表达方式不同,他们是通过木雕作品的创作来展现的。

1、 以戏曲人物为题材,展现忠义思想。

在我国古代,通过木雕来表达人民群众对国家的热爱是非常盛行的,尤其是在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臣子、将士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对君主的忠义都是深入骨髓的。将士以战死沙场的决心来表示对国家的忠诚,为人臣子的学士大夫等是通过举荐对策来捍卫国家,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是通过雕刻各种戏曲中的英雄人物来表达爱国之心,像古代人民所雕刻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将自己的爱国思想通过木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代表作品之一。这说明传统木雕艺术能够将人们心中忠义思想表达出来,而这也正是表达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忠义思想的良好方式。

2、 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达爱国思想

古人有通过诗词歌赋描写山水花鸟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当然,也有木雕艺人借山水素材来一展心中的爱国思想的行为。是的,我国古代的传统木雕艺术善用山水素材来体现爱国思想。看似简单的山水雕刻艺术其实是雕刻艺人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自己爱国思想,这种借山水花鸟来抒情的雕刻方式充分的将我国道德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展现出来。

(二) 传统木雕艺术对传统美德的展现

传统木雕艺术除了表达古人的爱国情怀外,还充分地展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运用传统木雕艺术展现传统美德的方式有雕刻吉祥图案、雕刻风俗民情等等。

1、 雕刻吉祥图案,寄托美好的愿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处在战乱中,对于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强烈。雕刻作为古代劳动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雕刻在木雕上,它因此成为人们寄托情怀的一种手段,这使得各种不同类型吉祥图案的木雕出现。传统木雕艺术中对于美好祝愿的传达是通过将各种动物、植物等雕刻在木雕上,通过动植物的谐音来构造吉祥图案,像比较常见的“鱼”的谐音为“余”,人们将其寓为年年有余之一。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也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

2、 雕刻风俗民情,表达孝悌观念

“孝”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木雕艺术通过风俗民情来体现孝悌的观念。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尽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内容之一,其中包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在我国传统木雕艺术中以各种风俗民情为素材,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孝道充分地表达出来,促使人们在欣赏传统木雕艺术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尽孝这一美德。所以,传统木雕艺术将孝悌观念表达出来,就相当于间接地传颂我国传统道德文化。

结束语

传承至今,传统木雕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一直在深深地吸引人们,使人们致力于木雕事业,更加注重传统木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要说传统木雕艺术的魅力,笔者认为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木雕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比如爱国思想、传统美德。不管怎样,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渗透在传统木雕作品中,促使传统木雕艺术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徐伟.谈传统木雕花板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J].成功(教育),2009,(02).

[2]李建华,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04).

[3]孙文营.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思考[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4]段小青.花腰傣传统民居的文化功能与生态意义——对新平南碱村“傣卡”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

[5]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关系之我见[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

[6]梁昭华,高国珍,李永轮.明清民居木雕装饰图案造型的多样性[J].美术大观,2008,(11).

作者简介: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篇4

弘扬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谈百善孝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

“孝行天下”一组报道在<贵州日报>刊登读后颇有感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遭到巨大的冲击,在物质的欲望中,为猎取金钱,有人迷失了自我,他们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丑,骨肉相残,视老人为累赘,对他们漠视、打骂、禁食、遗弃、驱逐甚至杀害自己的父母.

作 者:李茂林 作者单位:贵州仁怀洒都高级中学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年,卷(期):9(6)分类号:B82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篇5

中国历史上没有什么“道德中心主义”,所谓道德中心主义不过是后世学者心造的幻影。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主导是法家,而不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也不是“道德中心主义”,而是专制主义加功利主义。过去夸大了儒家文化、显文化的作用,对制度文化、隐文化的作用估计不足,用幻觉代替了真实的历史。

作 者:王磊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人文研究所,陕西,宝鸡,721007 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0 29(1) 分类号:G04 关键词:传统文化   法家   儒家   显文化   隐文化  

中国传统道德的名言 篇6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3、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管子形势解》

6、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7、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8、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9、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10、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1、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2、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1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17、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8、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19、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2、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23、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赏罚》

2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6、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

2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儿,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4、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3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36、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3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3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39、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4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i)。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41、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4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4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4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

4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4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49、衡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淮南子·主术训》

50、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51、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

5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53、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54、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55、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56、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九章

5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5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9、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60、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6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6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6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6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65、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6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6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8、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69、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70、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7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72、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篇7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交流、碰撞, 所长期衍变并最终形成的一种具备民族特点、地域特征的广泛存在的思想形态。传统是指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共同遵守的民俗、风情、道德、思想等, 其包含的外在行为习惯和内在思想认识紧密集合,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以贯之的规范力量, 并由此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行为规范。不管古今中外, 传统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道德的建设, 但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 古圣先贤所向往的最高理想就是突出人伦道德, 重视思想规范, 形成以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在中国社会四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 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流文化,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长期衍变的发展进程中, 传统文化是一种较为包容的文化形态, 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它既避免了非理性主义的失控, 也排除了思辨偏差出现的可能, 这使得文化充分展现出博大精深的魅力和莫测高深的特点。历史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含之中, 中国绵延五千年的历史进程, 形成了海纳百川的伦理道德品格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传统文化长期以来, 以其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实现了对外文化的完美交流。

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是一个民族发展、振兴的必由之路, 那么, 我们要寻找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经验, 主要是要提炼出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的, 可以对当今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有价值的文化内容, 所以,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提炼, 对现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比结合, 创造出我们民族所独有的德育思想理念, 以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继承发展我们民族传统文化, 惟其如此, 我们才能有信心在未来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有所作为, 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 当今社会, 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蓬勃发展的多元文化,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一系列深刻影响, 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 诸如:诚信缺失、贪污腐败、思想僵化、道德失范, 等等, 这些不良现象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 因此, 我们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拥有清醒的认识, 大学生普遍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 对时事问题的判断较为准确, 能够运用科学发展的思想, 对身边的社会现象做出理性的判断, 并在完善外在人格和内在道德品质上, 主动与社会、集体保持高度一致, 在思想道德建设上, 也能自觉地抵御不良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动接触西方先进思想理念, 自觉完成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在思修课教学中的扬弃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乡土,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以自强不息, 奋发有为作为思想价值的核心。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对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具备清醒的认识和精确的判断。作为高校老师, 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一些有积极价值的东西和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 因此我们要注重教学体制改革, 深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利因素, 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要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优势, 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 使其尽快认清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尽早树立起敢于担当、热爱祖国、服务社会、报效人民的思想认识, 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必要条件, 中华民族的爱国思想也是经过了几千年文明发展与碰撞的考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 就是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品质, 例如, 我国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 在他的著作《离骚》中表白:“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态度, 并在理想破灭后投身汨罗江以践行自己的誓言, 其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后人世代传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 被奸臣陷害后坚决拒绝妥协, 最后慷慨赴死, 留下“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丽诗篇, 表现了一位民族英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都彰显了古代爱国人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君子理应以此为道德标准, 树立忧患意识, 具备自省精神。“宽仁慈爱”的儒家道德标准, 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价值观, 都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诸多帮助。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思修课教学中的应用

1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渗透于思修课教学

在思修课程的教学中, 对传统道德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关注, 有利于学生深切体会人生的使命和生命的价值, 将古代人文精神与以人为本的当代价值观紧密结合, 会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类尊严维系, 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责任意识, 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真谛的思考。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根本理念贯穿于思修课程教学中,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社会现状等诸多状况, 将课程与优秀德育思想有机结合起来, 并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理念, 进行科学理性的引导, 根据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认识境界的不同, 因材施教, 通过认真设计, 视频、音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拓展课堂的内容, 传统“忠孝”等道德思想, 会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是知识架构与思想境界, 可以借鉴讨论式教学的优势, 充分发挥新时期大学生心理条件和知识水平的优势, 保持审慎乐观的心态、灵活开放的态度, 使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乐观心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充分利用不同地域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来进行实践教学活动, 开展一些列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热情,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魅力的向往, 在思修课中组建相关学生考察团队, 利用类似苏东坡故居、尧舜文化研究所、柳侯祠文化教育基地等传统文化教育机构, 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和普及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 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完善的意识, 充实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积累。增强传统文化在大学课程教育中的一系列正面导向功能, 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

2组织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由教师组织学习进行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当今大学生大多没有机会走出课堂, 缺乏足够的人生经验, 而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必要的素材, 根据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 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已有知识进行修正和完善, 利用法定节假日, 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组织诸如务农、务工等有传统色彩的趣味活动, 行之有效地推动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 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新突破, 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中吸收新的精神力量, 感受新时期新的思想观念和科技成果, 还可以组建读书会、诗词会、书画会等社团组织,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实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机统一, 促进大学生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的持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思想理论体系, 在人类6000年的文明史上, 只有中国文明从未间断, 也只有中国按照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稳步运行直至今日, 而其他国家大都出现过文明的间断和文化的断层, 有的甚至走向消亡。中国文化历尽艰辛, 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 历经了多个朝代更替和多个民族的主导, 最终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 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逐渐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偏远地区文化, 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具备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 完全可以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成为支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强大动力。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宽厚的包容性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注重挖掘优秀教育资源,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篇8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德育;道德;内在联系

谈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风气,有一些年岁的人不免会回忆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认为那时的社会风气很好。同时,对今天的状况则不免感到担忧,并将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归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实际的情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良好道德状况的基础是政治信念,是人们对执政党的信任、拥护及其对新生政权的热爱,而非文化和道德的自觉。但是,政治教育毕竟不是道德教育,也不可能代替道德教育。如果一个社会只有政治教育而无基于中华文化之上的道德教育,那么当现实社会出现严重问题,在人们的政治信念发生动摇时,基于政治信念的“道德”也将随之崩溃。这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人常言的所谓中国社会出现道德“真空”现象的原因。

的确,对当今的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稍有体察的人想必都不会感到满意。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乃至制度性的原因,但其中有一点不可回避和否认,即我国的文化和道德建设和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民心理结合的不够好,以致部分人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缺失,进而是精神空虚、道德沦丧。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是固化于人们内心的积淀,基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道德实质上是人们恒定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自省”,它不易因现实社会的变易而发生根本的动摇。正所谓:世有道则兼济天下,世无道则独善其身。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尽管进入到近代社会、由于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危机和进退两难的艰难抉择。但纵观历史发展的历程,在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长期成功地把千百万以农业为本的中国人稳定的维系在一起,创造出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世界上最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另一方面作为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体系,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凝聚、不屈价值。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基本价值观和丰富内涵,因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现实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求国家大一统和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主题,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的体现。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到“见义勇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不屈精神等等,其核心内容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能够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抗争,并成为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2、传播、教育价值。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可以这样讲,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德性文化,中国传统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伦理社会,中国古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这种道德教育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所以,学习、研究并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经验对今天我们现代德育构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伦理、道德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色彩。中国自古以来自称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与理论中充满了道德观点,道德甚至成了他们全部思想的焦点。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流派,儒学从其整体上说就是一个道德学说。儒家创始人孔子学说的道德学说占居着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道德精神。这一点,在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五千左右的历史文化中到处可见,而中国也因此常常被称为礼仪之邦。这种把道德看作文化的核心并进行不间断的建设和推广,的确是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体系所罕见的。

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主要可归结为儒、佛、道三大流派,而其中以儒家思想对世人的影响最深,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对炎黄子孙的影响尤为深远。儒家提倡“忠恕之道”,“仁爱”原则;推崇“内省、慎独”的道德修养法,强调“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以及“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方法,这些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 事物都是两方面的,传统文化有其积极正确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粗糙的一面, 如“忠、孝”的观念,过分强调愚忠、愚孝,把对一个人、某个人的忠孝看成唯一的道德准绳而推崇,其实是封建专制在伦理道德上的表现形式,与我们提倡的科学、民主、文明的先进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对此, 我们要批判, 要否定。面对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要让自己既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体系,培养高尚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又要结合时代特征培养民主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道德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关系,实际上是道德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因而分析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关系,必须首先认识道德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蕴含着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的进步而发展,是人类文明深层积淀的产物。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这表明一切文化活动,都自觉不自觉地指向一定的道德价值。文化在“化人”的过程中,与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是一致的,它隐性地执行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因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道德教育的基本活动。

道德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由于道德教育与文化具有内在的联系,因而道德教育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道德教育内容非常丰富。从内涵看,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从社会关系看,道德教育内容隐含在人际关系之中,其范围涉及到人类生活和交往的各个方面;从内;容来源看,道德教育信息源多种多样。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内容实际上涉及每个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与道德教育内容相互融合,在现代道德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古为今用,把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延续它的价值。

在当前的文化时代中,道德教育应当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即文化自觉。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意味着:面对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冲击和挑战,确立道德文化的本土意识,促进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性转换,重新筹划人的道德性,重塑道德理想,培养新的道德人格,引领人们寻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样,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地走向文化自觉,真正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2]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 艾菲,文化的价值导向与精神追求.[N].人民日报.2009-06-25.

[4]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李宜威.浅谈德育过程与规律.[J]西安社会科学,2010(3)

上一篇:晋江实验小学下一篇:“我与税收”征文暨小微企业税收政策知识竞答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