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07-23

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精选3篇)

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篇1

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财务局: 为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以全科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建立健全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加强各级各类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提升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了《“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现印发给你们(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 财政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7年1月20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

培训规划

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为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以全科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建立健全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加强各级各类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提升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特制订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国家高度重视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十二五”期间,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加大全科医生等各类人员培养培训力度,有力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截至2015年底,我国卫生计生人员总量已达1069.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03.9万人,注册护士数324.1万人,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22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长期存在的医护比例总体倒置现象得到根本性扭转。毕业后医学教育取得重大突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在全国各省(区、市)全面推开,在培医师达到12万人。全科医生增加明显,达到18.9万人,初步实现每万城乡居民平均有1名全科医生的阶段性目标。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有力提升了各级各类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为深化医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同时,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紧迫需求相比,卫生计生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人才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临床执业医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58.8%,且大多未接受过严格、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基层人员学历、职称层次低,能力提升受到很大限制。全科医生奇缺,仅占医师数的6.2%,儿科、精神科、妇产科、护理、助产等人才十分短缺,防治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公共卫生人才稀缺,与健康服务、养老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教育培训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学科、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与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制定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提高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医改、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调整完善人口生育政策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医教协同,严格标准,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持续提高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胜任力,促进学科专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均衡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服务大局。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大局,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和医学教育规律,建立健全毕业后医学教育制 度,发展完善覆盖全体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加强法律法规和医学人文培训,满足各级各类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的需求。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紧紧围绕“强基层”要求,以全科医生为重点,以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为重要着力方向,大力培养基层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才、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骨干人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重点薄弱学科领军人才和其他各类急需紧缺人才,整体推进其他各类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实行教育培训全员覆盖。鼓励发达地区和有关单位发挥引领示范与对口帮扶作用,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根据学科、岗位特点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以岗位职责和胜任能力为核心,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内容与标准,分层分类制定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指南,整合培训基地、师资、资金、课程、教材等教育培训资源,优化各级各类人员教育培训计划与项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重在成效。

——规范管理,重在质量。加强对毕业后医学教育和各类继续医学教育的规范管理,坚持教育培训的科学性、公益性、规范性,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组织、教育培训机构等方面的优势与积极性,完善设计、执行、指导、监测、考核、评估,严格监督 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四、发展目标

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以急需紧缺专业为重点,建立健全适应行业特点的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初步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形成完整的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综合素质。

五、主要任务

(一)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过程管理,严格督导评估,规范结业考核,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以岗位需求为基础,统筹兼顾培训需求、毕业生数量和培训能力制定培训规划,发挥示范基地等典型单位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数量适宜、布局合理、条件良好、管理规范、质量过硬的培训基地网络。加强培训能力建设,依需求和条件适当扩大培训规模,着力提高参培医师能力素质,合理增加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人才供给。以全科和儿科、精神科以及妇产科、病理、麻醉、康复等急需紧缺专业为重点,统筹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到2020年,力争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50万名,实现“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定一批师资培训基地,健全临床带教激励机 制。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强化东西部对口支援。

(二)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在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通过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等途径,到2020年,培养全科医生15万名以上。支持综合性医院部分专科医生和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经培训合格后转岗为全科医生。随着全科岗位职业吸引力的增强,适时扩大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招收规模,增加合格全科医生供给。建立由综合医院牵头、基层实践基地和高等医学院校、有关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共同参与的全科培训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培训水平。

以提高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实施基层卫生计生人员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药、护、技等各类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多种形式的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强化岗位培训,推进骨干进修,全面提高在职在岗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围绕卫生计生工作形势、人口形势、卫生计生政策以及依法行政要求,加强乡村两级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培训。

(三)加强其他急需紧缺专业人员培训。以紧缺专业为重点,通过“导师制”专科进修等方式,开展县级医院骨干 医师培训,鼓励地方以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强薄弱学科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培训。加强市县级产科、儿科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培训和儿科、精神科医师及助产士转岗培训。大力加强其他各类紧缺专业人员岗位培训,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强药学人员培训,提升药事服务能力,促进合理用药。适应“互联网+医疗健康”需求,进一步加大卫生信息化复合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康复、临床营养、心理健康等适应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培训。加大医用物理师、检验师、视觉师、听力师等医学技术人员培训力度。

(四)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培训。试点起步,逐步探索,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框架下,到2020年培训公共卫生医师5000名。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使用激励和培养培训机制,着力提高新形势下公共卫生医师的岗位胜任能力。强化卫生计生监督人员培训,注重卫生监督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提高,着力提高卫生监督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加强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卫生应急、食品安全、计划生育、出生缺陷防控、采供血、实验室检测等各类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临床知识培训以及临床医师的公共卫生知识培训,满足新形势下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全面推进中医专业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开展中医类别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继续做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等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围绕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岗位设置,着力培养中医临床紧缺人才和中医养生保健等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规范并加快培养具有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建立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继续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到2020年,培训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农村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含民族医药人员)6.65万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00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1.56万名,名老中医药专家及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达到2200个。

(六)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贯彻《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文件,选择需求大、条件成熟的专业试点起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遴选认定培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培养一批素质能力较高的专科医师,到2020年,初步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特 色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县级医疗机构和边远地市医院培养一批专科医师。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卫生计生(含中医药管理部门,下同)、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加强领导,强化协同。各地要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培训管理职能,完善政策措施,分解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进度,指定专人负责,加大指导监督力度,严格考核,确保规划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规划目标切实落实。

(二)明确职责分工。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制定全国性的培训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培训指南和培训基地认定标准,对全国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并组织实施全国性的培训时间1年以上(含1年)的重大培训项目。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统筹安排并组织实施相关培训项目,整合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避免重复培训,严格培训过程管理,保证培训效果。地市级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和上级有关规定,制定具体办法,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三)保障经费投入。通过政府、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多渠道筹资,加大对卫生计生人才培训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按照规定落实投入责任,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医疗卫生机构要合理安排职工培训经费,保障本单位开展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合理支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支持、参与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四)加强基地建设。对现有各类培训基地进行系统梳理,针对各级各类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需求,集成各类优势学科、医疗卫生机构以及行业组织、医学院校资源,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等基地建设,逐步构建“国家-省-市-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布局合理、满足需求的培训基地网络。充分发挥各级卫生计生委所属培训机构、人才机构、能力建设机构、疾控机构、医院以及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等在培训中的作用。

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篇2

推进节能低碳发展 ——在中德能效论坛上的致辞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 徐绍史

(2014年4月22日)

尊敬的加布里尔副总理,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在加布里尔副总理率德国经贸团访问中国之际,我们在北京共同举办中德能效论坛,这是双方共同落实两国领导人今年3月达成的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共识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化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框架下能效合作的具体行动,对推动中德两国节能低碳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

资源环境约束、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取得了积极成效,能耗强度持续下降。“十一五”时期,也就是2006—2010年的五年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9.1%,相应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十二五”前三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9.03%,相应节约能源3.5亿吨标

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亿吨以上,为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面临着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艰巨任务,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全社会能耗仍将呈刚性增长的态势。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会也不可能放任能源资源无限制地消耗,重复一些国家高消耗、高污染实现工业化的老路。中国新一届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把节能提高能效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努力找到节能降耗与发展经济的合理平衡点,实现在发展中节能、在节能中发展,坚定不移地把节能理念融入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化新路子。近期,我们将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16%、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着力加强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深入实施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从源头严格控制建设高耗能项目,新建项目能效水平必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力争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节能医生”、能源审计等第三方节能机构,再建设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核电,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二是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创新节能资金使用方式。启动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节能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今明两年实现技术节能能力1.5亿吨标准煤。建立节能低碳技术推广机制,定期发布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目录,强化节能科技支撑。

三是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强企业节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建立节能管理长效机制,今明两年实现重点企业节能1亿吨标准煤。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今明两年新增绿色建筑3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亿平方米。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有效降低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水平。

四是健全节能法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节能法制化,完善配套法规,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加大节能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法用能单位。建立节能标准动态更新机制,提高能耗准入门槛。今明两年将发布100项左右节能标准。加强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强制性节能标准落到实处。

五是推行市场化节能机制。完善和落实支持节能的财税政策,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壮大节能服务产业。推进节

能量交易制度建设,建立节能量交易市场,推动开展项目节能量交易。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定期发布终端用能产品、高耗能产品生产企业和公共机构等能效领跑者名单,对能效领跑者给予政策扶持,鼓励生产、购买和使用高效节能产品。

六是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完善节能考核制度,严格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长,加强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落实考核奖惩问责制度。强化能耗统计监测分析,定期公布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营造全民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女士们,先生们!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持续加大节能工作力度,必将在节能环保领域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德国在节能环保领域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和尖端产品,拥有先进的节能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把中方的市场和德方的技术结合起来,在能效领域实现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多形式的务实合作,不仅对促进两国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高全球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也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借此机会,我对深化中德能效合作提出三点倡议。

第一,加强两国政府能效政策交流。中德两国国情不同,节能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也不完全相同,双方政府部门要在运用现有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发挥好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研讨、论坛、培训等多种形式,多搭平台,多开渠道,加强政策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为两国企业和机构开展务实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强化企业之间的务实合作。企业是市场主体,是把享誉全球的“德国质量”和“中国市场”、“中国速度”有力衔接起来的重要纽带,期待两国的企业界人士围绕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努力建立无障碍、市场化、一体化的双向合作关系,加强能效技术交流,在建筑、工业等领域,加快合作实施一批节能示范项目,不断深化、实化双方的合作关系。

第三,抓好能效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落实。中德能效合作联合意向声明明确了双方实施能效合作的具体内容和合作方式,前不久双方又签订了谅解备忘录,成立了能效工作组,商定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双方要在此基础上,尽快设计具体的合作项目和实施载体,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联合意向声明和谅解备忘录的内容落到实处。

女士们、先生们!

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是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之策,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世界各国加大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力度的大背景下,我们共同举办中德能效论坛,积极回应世界发展大势,对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双方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拓展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合作形式,为两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美丽地球做出更大的贡献!

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篇3

【文件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发改农经[2005]9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水利厅(局)、卫生厅(局):

根据国务院第84次常务会议纪要和会议原则通过的《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现就进一步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近年来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的力度。2000-2004年,各级政府和群众投入资金共计200多亿元,可解决农村6000万人口的饮水困难。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实施,减少了疾病,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减轻了农民取水的劳动强度,解放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是,各地反映还有一些地区的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血吸虫病区等水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不足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东北、华北、西北和黄淮海平原区,高氟水、苦咸水的分布范围很广。长期饮用高氟水,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出现氟斑牙和氟骨症,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长期饮用苦咸水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一些地区还新发现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的地区,易导致疾病流行,有的地方还因此暴发伤寒、副伤寒以及霍乱等重大传染病,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局部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疫区群众因生产和生活需要频繁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造成反复感染发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上各种饮用水不安全的问题,急需抓紧解决。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原则和保障措施

针对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有关政策的要求,今后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强化项目管理,防止资金挪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今后需要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在深入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好本地区不同阶段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编制规划。规划经批准后,即作为项目建设的依据。目前,经国务院同意的《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正在执行中,计划在两年内在全国进行2120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如何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将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研究确定。请各地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统筹考虑,先急后缓的原则,抓紧做好本地区的规划工作,为编制全国规划奠定基础。今后,凡在当中实施的建设项目,必须符合规划,并且必须按照建设程序做好前期工作和履行审批手续。

(二)防治并重、综合治理。水源保护要与水质处理相结合。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和供水工程管护范围,制定保护办法,特别是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严格监控化肥、农药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加强禽畜养殖环境管理,严格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网等形式的水产养殖活动,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在地下水水源地周围建设灌溉等各类机井,建设之前要进行科学论证,防止乱打井超采地下水或引起不同含水层水质混合,造成饮用水源的氟砷等有害物质超标。今后建设农村饮用水水源工程,水利、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咨询和技术指导,涉及防病改水,要听取卫生部门的意见。饮用水水源地附近要严格禁止发展高污染工业,防止和减轻对农村饮用水水源的污染。工业和城镇用水的治污费用(成本加微利),要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收取,采取市场机制进行治理。

(三)因地制宜、建管并重。要按照先急后缓、标本兼治、既保证用水安全又节约资金的原则,分类采取有效措施。在研究和制定供水标准时,首先要保证饮用水的水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同时解决其他生活用水。为了尽快解决饮用水的水质安全并降低工程成本,部分地区的饮用水与其他生活用水可实行分质供水。为保证供水水质和便于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实行集中供水。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其他设施建设统筹考虑,距县城、集镇自来水厂较近的农村居民点,可依托已有自来水厂,进行扩建、改建,辐射延伸供水管线,发展自来水。有良好地下水源条件的地方,可建设集中供水井或分户供水井。在农户居住分散的山丘区,可建设分散式供水工程。严重缺乏淡水资源的地方,可建设雨水集蓄工程。对有可能移民的居民点,修建临时性供水设施。各地要建设好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工程,保证学生喝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今后在规划、项目审批、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要借鉴已建工程的经验教训,完善和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要进一步加强前期工作,强化项目管理,所有工程项目都要按建设程序审批。将需要解决饮水困难的人数落实到村组或农户,对人数实行名册管理,通过报刊等形式予以公示,县以上水利部门要建立电子档案,实现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工程建设前,要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明确工程建成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精简管理机构,降低管理成本,按成本合理确定用水的收费标准。要建立产权明晰、责权统一、管理到位、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对于建成的饮水工程,要建立验收、跟踪调查和水质监测制度,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四)增加投入,加强资金管理。要充分认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拓宽投入渠道,多方增加投入,安排好与中央投资相配套的资金,省级安排的资金不低于地方配套资金的30%。要引导和组织好受益群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专款专用,制定和强化监督检查等制度,防止挪用、滞留资金。要大力推广资金报账制、工程施工监理制和工程材料设备集中统一采购的招标投标制,提高投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五)落实责任、加强配合。上下之间、有关部门之间、不同学科之间,要加强配合。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商有关部门,落实好规划的编制和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工作。水利部门商卫生等部门负责编制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组织和指导项目的实施及运行管理。在前期工作中,水利部门要充分征求国土资源、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卫生部门负责提出急需解决的地氟病、地砷病、血吸虫病病区需改水的范围和项目建成后的水质检测、监测。环保部门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监管。为了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地方卫生部门与水利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与工作配合。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水质监测中心或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水质监测工作。以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站为依托,分区域设立监测点。对于集中供水工程,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对于分散供水工程,分区域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的完善和运行以及饮水卫生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落实人员、任务、责任、仪器设备和必要的经费,并实现信息畅通、资料数据准确及时,所需资金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

各地区发展改革、水利、卫生部门要根据上述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并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每年12月20日前将落实情况上报。

二○○五年五月三十日

上一篇:指导老师下一篇:聋哑学校校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