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2024-05-06

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共12篇)

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1

主体性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性的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实质和具体体现。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过去应试教育阶段,教育往往过多地强调教师的管理和纪律的约束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多关注的是外在道德的灌输与强化,而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主观需求,造成教育的偏颇,致使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和竞争、创新的勇气。教育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学生素质发展的促进者,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是教育者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前教育家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说明了教育的真谛: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作为教育者要明确这个观念: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会是真正的管理,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我认为,学生要早日成才,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自知能力

在班级形成之初我就告诉学生,绝对不能任何事情都依赖班主任。要抛弃那种“保姆式”的管理方法,要争取达到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水准,促进良好班级的形成。具体的做法是:

1、教育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该守则和规范制定相应的班规班纪。由学生自己提出条例,条例要体现学生的意向,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

2、帮助学生制定自我教育学习发展计划。在制定计划前要使学生明确计划是为我自己制定的,所以要切合实际,目标要明确,内容要具体。计划制定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要督促并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计划。

3、充分发挥黑板报这一舆论阵地进行思想教育。黑板报的板式和内容由学生来设计。分组每周更换一次。主题要明确、内容要具有鼓动性和先进性。

二、实行班级管理自主化,努力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

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客体,管理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管理的主人。班级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自身的力量,让学生去鼓励学生,让学生去教育学生,让集体力量去教育个别学生。这种教育的作用有时比教师的教育更有效果。

1、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教师要明确,我们施教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因此,在班级形成之初不成立固定班委,班干部由全班学生轮流担任。具体办法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按时间先后,由每组学生轮流担任,在每组任期前,向全班学生介绍任期内的主要打算,并征得全班学生的认可;任期结束后,要进行总结评分,期末评选最佳班委和班干部。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以后,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同学们时时处处把班级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是班级面貌,还是学生的精神状况都有较大的转变,学生的能力也在自我管理中得到提高。

2、教育者的管理是做指导性的工作,要做好班干部的后盾,当好班干部的顾问,为班干部把握好大方向,善于指导班干部去克服困难,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促成学生自我教育

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是一种熏陶和感染,能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审美情趣。班主任应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的工作。

1、营造安宁、高雅的学习环境。教室的环境布置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能在窗明几净、课桌摆放整齐、空气清新秩序井然的环境当中,他们往往能自觉地爱护班级的卫生,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主动搞好学习。

2、培养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风不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显得被动懒散。班主任应在学风上狠下功夫。在班级管理中,我坚持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成才经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写一些心得体会,在班内进行交流,以此培养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激励学生以前人为榜样,自觉地搞好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具有特殊的激励和陶冶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友爱、团结互助,而且也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了解与沟通。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友谊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从而自觉地以集体的利益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力,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可以一切撒手不管,全盘交给学生,而是要教育者在下面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充当一个好的幕后指挥者。实践证明,班级管理自主化,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一批思想端正、工作负责、学习优良、能力较强的骨干队伍,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同时也是自己的主人,培养和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思想健康,学习上、生活上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有较强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一切都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完善自己而取得的。“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2

一、共同确定奋斗目标, 制订计划,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班集体具有促进学生个人社会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而自由发展、组织管理和教育学生的功能。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 必须依赖于创建班级的最佳状态, 即创建优秀班集体。因为, 只有在优秀班集体优良的氛围中,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 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 充分发展个人的创造性;同时能减少班级的内耗, 提高班级组织管理的有序化程度, 使班级内的群体目标与学生的个体目标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使班级内的所有力量融合成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一种新的力量, 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群体和个体的潜在力量,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在学期开始班主任应首先组织班委讨论本学期学校的工作计划,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 确定奋斗目标, 依据目标制订班级工作计划, 然后在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讨论修改。在讨论中, 要准确把握大多数同学的意见,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爱, 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的管理。

二、学生自我管理, 培养自立能力, 发展创造能力

学生的自我管理, 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班级管理中, 让学生自主管理, 班主任要把握好自己参与的度, 既不能放任自流, 也不能包办一切, 在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时, 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发展, 让学生自我管理, 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舞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养成独立思考、乐于求新、求异的精神, 逐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在班级的自主管理过程中, 应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班级管理机制, 首先必须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 使学生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班规的制订要根据学校的要求, 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 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从学习、纪律、品德、体育、卫生、日常行为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的规范要求。由于这些班规是学生自己参与制订的, 在执行中、学生都较为自觉遵守。其次要根据班规, 建立一整套学生自查自纠、值日班干部督促检查的自主管理的监督机制, 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自主管理能真正落到实处。班级的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学生的自主管理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班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并在工作上给学生指点和帮助, 使班级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不偏离正确轨道。在班级管理中, 要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安排计划, 选择方法, 勇敢地面对困难, 承担责任和义务, 同时要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 这不仅能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集力, 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 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 学会自我管理。那么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途径:

(1) 每次的班会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同学共同主持 (学生自报, 要求从班会设计及安排等各方面全方位考虑, 拟出方案及实施的具体措施, 经班主任审核后由主持人实施) 。

(2) 每天的值日班长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学生共同负责, 从学习情况、课堂常规、仪容仪表、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 及时与班主任联系, 反馈班级情况。

(3) 增设管理岗位, 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 得到锻炼的机会。

三、激发自我教育欲望, 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教育能激发和发展人的自主性, 使人能主动地去追求自我完善, 所以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需要, 主动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和完善自我。并由此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充分地发展自已的主体性。主体自我调控能力, 是学生主体能动地选择、加工、改造外部世界传递的信息及施加的影响, 从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发展完善的能力。因此要使学生不断地参与班级管理及社会实践, 从活动中激发自我教育的欲望, 发展和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形成正确的主体意识。正确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 是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而正确的主体意识是不会自发形成的。所以在学生进行班级管理时, 班主任不能当旁观者, 应该做具体细致的工作, 将管变为导、将绑化为疏, 做场外指导,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主体意识。

四、加强班级体建设, 提高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 在班干部队伍的建设方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班干部是旗帜, 是班级的领路人。因此, 平时应注重班干部榜样的树立与完善, 严格要求班干部以实际行为来影响学生, 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树立榜样。这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舞力。

其次, 在培养学生自身“修养”“能力”方面。谁都承认, 学习成绩对于学生来说永远是最主要的。但谁都不会否认, 学生仅仅学习成绩好是不够的。因此, 我在抓学生学习的时候, 也不敢忽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天生我才必有用, 每个人都是一块料子。成功者与落魄者, 并非命运使然, 两者之区别在于人的勤奋及其潜力是否充分挖掘。在教育实践中, 以主题班会的形式, 以“友谊永存”“珍惜每分钱财, 让班级充满勤俭的风潮”“勤奋是成功的基础”等主题, 从学生自身的立场出发展开讨论, 加强教育, 帮助他们克服“拜金主义, 重利忘义, 忽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的培养”等不良行为, 端正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净化自己的心灵, 陶冶情操。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非智力因素中的潜能, 并将这一认识转化成学习的精神动力,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搞好学习和品行。

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 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制度的完善, 使班级的管理工作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了, 已成为班级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教育也不再是外在的、强加于学生的, 也成为一个自我教育的自觉过程。这样, 班级的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就得以减轻, 工作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摘要:在班级的管理中, 学生不仅仅是客体, 更应该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在班级的管理中, 班主任不能唱独角戏, 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采取师生双向交往的方式, 才能使对班级的管理和教育学生得到保证。因此在班级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3

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及对学生的教育,都要经过学生的响应及接受,付之实施,才能使对班级的管理意愿及管理目标得于实施,因此在班级的管理中,班主任不可唱“独角戏”,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双向交往的方式。使对班级的管理及教育学生得到保证。我们所管理的特殊对象(聋生)是具有意识、情感、意志、能动性和创见性等这些主体性因素,所以,要有目的的发展学生,就不可回避学生意识、情感、意志、能动性和创见性等主体性因素的中介作用。

因此在班级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日常工作的检查督促及总结等),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一、共同确定奋斗目标、制订计划,培养聋生的主体意识:

班集体具有促进学生个人社会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而自由发展、组织管理和教育学生的功能。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必须依赖于创建班级的最佳状态,即创建优秀班集体。因为,只有在优秀班集体优良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创造性;同时能减少班级的内耗、提高班级组织管理的有序化程度,使班级内的群体目标与学生的个体目标协调一致,相互促进,使班级内的所有力量融合成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一种新的力量,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群体和个体的潜在力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于充分发挥。

因此,学期开始首先组织班委讨论本学期班级的工作计划,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确定奋斗目标(校先进班集体),依据目标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然后在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讨论修改。在讨论中,准确把握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爱,更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管理,更加锻炼了本班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二、聋生自我管理,培养自立能力、发展创造能力:

聋生的自我管理,更体现了聋生的主体性,更能培养聋生的自主能力,在班级的管理中让聋生自主管理,班主任要把握好自己参与的度,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包办一切,在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发展,让学生自我管理,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养成独立思考、乐于求新、求异的精神,逐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班级的自主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否则会造成无人负责、无人管理的“放羊”形式,要完善自主管理机制,首先必须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班规的制订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从学习、纪律、品德、体育、卫生、日常行为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的规范要求。由于这些班规是学生自己参与制订的,在执行中、学生都较为自觉遵守。其次要根据班规,建立一整套学生自查自纠、值日班干部督促检查的自主管理的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自主管理能真正落到实处。

班级的管理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学生的自主管理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班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在工作上给学生指点和帮助,使班级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不偏离正确轨道。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安排计划,选择方法,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和义务,同时要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这不仅能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集力,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如何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我主要采取以下3个途径:

(一)每次的班会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学生共同主持(学生自报,要求从班会设计及安排等各方面全方位考虑,拟出方案及实施的具体措施,经班主任审核后由主持人实施)。

(二)每天的值日班长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学生共同负责,从学习情况、课堂常规、仪容仪表、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反馈班级情况。

(三) 增设管理岗位,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得到锻炼的机会。

三、激发自我教育欲望,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教育能激发起和发展人的自主性,使人能主动地去追求自我完善,所以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要注意激发聋生产生自我教育的需要,主动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和完善自我。并由此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主体性。主体自我调控能力,是学生主体能动地选择、加工、改造外部世界传递的信息及施加的影响,从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发展完善的能力。因此要使学生不断地参与班级管理及社会实践,从活动中激发自我教育的欲望,发展和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形成正确的主体意识。正确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是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而正确的主体意识是不会自发形成的。所以在班级的管理中,学生的自我教育班主任不能当旁观者,应该做具体细致的工作,只是将管变导、将绑化为疏,做场外指导,在平时的班级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確的主体意识 。

聋生主体意识的提高,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制度的完善,使班级的管理工作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了,而成为班级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而教育也不再是外在的,强加于学生的,而成为一个自我教育的自觉过程。班级的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得于减轻,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4

主体意识是指在对象性的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本质意识,即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主体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是素质教育取得实效和新一轮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更新、转变观念

行为的转变往往是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理论,学习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才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价值观和教学观。教师观念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观念的不同,在施教过程中,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观念的指导下,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挖掘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做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如果不熟悉教材,不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那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会拿着教材、教师用书不放。同时,教师如果对教材所提供素材的精髓,即灵魂部分——思想方法缺乏了解,那么将很难跳出教材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按照课程标准、而不是按照教材,通过仔细地思索课程标准后,再把教材里的相关知识多读几遍,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还需要对课堂上自己所教的学科的起码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在课堂上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教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然后通过与学生一起有针对性地讨论,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内都有成功的体验,不断强化学生的成功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多采用启发课、自学课、讨论课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学习,有机会进行沟通、交流和交往,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们发表的看法。让学生议一议、做一做的,要让学生自己亲自演示和完成。课堂教学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体验等活动,学生有事可做,有问题可以思考,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思考——模仿——醒悟——创造——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独立、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其主体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四、理解、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只有自尊、自信方能自立、自强,自尊与自信的缺乏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严重障碍之一。关注学生,不仅是看看他们的学习成绩,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需要更多的是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关注学生,要求在课堂上眼睛要利,看看学生的表现,其表情是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耳朵要灵,听听来自教室每一角落的声音,那怕是细小的声音(对学生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也是学生思考后的表白。对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进行理、加工、分析,并及时反馈评价,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冲动和欲望。

五、教学语言丰富、有幽默感

教师语言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语言组织教学、传递信息,与学生沟通。因此,教师语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吐字清楚、悦耳动听,富有美感,学生听起来是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像语文教师的教学,在保证生动性的基础上,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亲切和有幽默感,要有鲜活的个性和风格。这些是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一个必要基础。课堂上,教师平淡的语言、没有起伏的语调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难想象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尽管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中都会参与活动,但是否主动参与,却影响着课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目标就会让学生在愉悦中完成;同时更影响着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学生对教学目标设定的参与

传统的“教师中心型”教学活动,是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说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就完全不适合学生,但起码缺少学生的参与,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相脱离或不能完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制定的目标,更能真正地适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学生对教学内容选择的参与

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真正的喜欢,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才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激发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同样,才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对教学方法运用上的参与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要使教师的教法和学生学法达到最佳组合,做到合理有序、协调和谐,就要调动学生的参与,通过学生的参与,会使教师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态度等等。从而使课堂教学模式,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多样,避免千篇一律、呆板单调的僵化模式。做到“常中有变,变中有常”,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学生对教学活动设计上的参与

有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做了精心的教学设计,但学生的表现却与教师的要求相去甚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活动中来,就应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教学设计,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5

好习惯会让人一生受益,坏习惯可能会使人抱憾终身,因此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好习惯”。所以我认为班级管理中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

一、什么是习惯,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

1.什么是习惯?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当代教育家叶老在1945年7月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习惯成自然”》。文中说:“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说法,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实践,逐步养成的不需本人意志努力和旁人提示、监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一词,当初只用于人的动作模式和身体反映,后来,词义在扩展、深化,也用于知觉、认知、情感、性格、作风等层面。古人也说:“习与性成”,就长期养成的习惯会形成一定的性格的意思。

看来,人们对“习惯”这个词,似呼应做如下一些理解。它是长时间反复实践养成的,不是偶一为之的,一时难以改变的行为方式。它是自觉、自律的,用不着本人“故意费什么心”,也不需要他人提醒和纪律约束,达到“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地步。

2.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

往大处讲,好习惯利于社会群体,甚至利于国家声誉,从小处说,利于个人的身心发展,利于一个人将来是否有所大作为。从前有记者采访诺贝尔获奖者,问:一生中最受益的教育是哪个阶段?回答是:在幼儿园,在那里他养成了饭前便后洗手,把玩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做错了必须说对不起等好的习惯,一生都受用。教过几年书的老师都遇到过学困生,其实他们大多是聪明的学生,没有成功往往因为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如:没有认真的钻研、不会严谨的思考,甚至不能规范的、清晰的书面表达,当然不能够专注的学习更是影响他们学习的根本。当“非典”肆虐时,讲卫生的好习惯与个人生命、社会稳定、国家民族安危密切关系体现的更为突出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而有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片刻安宁。可见人的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二、发现问题探索方法

(一)学生存在那些不良的习惯

做为教师每天和学生打交道,会遇到学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如:有的同学在教室及公共场所里高声喧哗,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环境等坏习惯;在家里不能帮助父母做家务,甚至不尊重父母,在外对别人没礼貌,不尊重老师和同学等坏习惯;书房书桌乱糟糟,经常找不到书和作业本,没有形成整理好自己物品的好习惯。上课专注时间不能长久,走神、说话,不能规范的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没有计划性,业余时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是没有形成学习的好习惯;对班级和集体漠不关心,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不肯为他人喝彩,没有养成关心他人和爱护集体的习惯;经常迟到、吃零食、不能按时就寝和起床,不能及时清洗衣服,没有形成生活自理的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就是班主任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二)带着问题寻找方法

1、提高认识,剖析自己学习他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自我分析能力,也已经形成一些固有的习惯。要改正自己固有的不良习惯,学习好的习惯,要首先有个正确认识,才会产生要养成良好习惯的内驱力,我在新学期的主题班会上,讲了几个小故事,《邻居的富有》:说的是我的邻居家,从院子到客厅、卧室和厨房,都堆积满了杂物,儿子幼小时回家告诉妈妈,“隔壁张大大家,很趁(富有),到处都放满了东西,”这小个故事学生一听就明白了,听完后立刻整理自己的书桌。我趁机讲了方便和麻烦的辨证关系,把用完的东西立刻送回原处,物品存放有序的好处。我又对同学讲了《天安门广场黑渍》的故事,泡泡糖有清理口腔和促进经济之功,但随地乱吐,却带来很多麻烦,仅天安门一次清理,就花掉了整整100万元。其实在班级等公共场合也会看到黑黑的污渍,非常难清掉。所以集体环境需要每个人爱护,卫生的习惯还能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荣誉,例如:巴黎飞机场竟然立着一块中文牌子:请不要吐痰。中国人看了怎么能不脸红。《店员的拖鞋》说的是因为尊老为单位赢来了800万的生意;《大意与清华失之交臂》反映出马虎大意带来的灾难等等,小故事寓意着大道理,学生听起来欣然,接受起来自然。然后我进一步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反思自身的不良习惯,相应找出班级有好习惯的同学,做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如:仪表干净利索、书桌整洁的,作业清晰、写作业专注时间长的,自修课纪律好、善于独立思考的等等,并在班级交流,受到肯定的同学体验到了好习惯的快乐,会更加的注意。并在学期末选出了各种好习惯的同学,结合成绩上报学校成为表扬生。

2.用规矩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理论上的学习和理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距好习惯的真正养成还有一段距离。叶老指出:“心里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要让学生改掉已经形成了的,甚至自动化的习性,有赖于班主任的督促、鞭策。因此,很有必要制定一系列使学生“去做”的规矩。从新生入学我就结合入学教育,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还制定了便于记忆的10条班规,在执行中有减有增,用规矩约束是规范学生行为的最好方法。在入学初的军训中,严格要求学生学习军人的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好习惯,学习军人内务整洁和坚强的意志力的好习惯等等„„。但措施的落实需要班主任和班干部检查督促。对于屡教屡犯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惩罚也是非常必要的.3.用真诚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形成一个好习惯困难,找到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方法更不易,因此老师必须带着爱学生的真诚,用心去发现去寻找,并付出长久的辛劳才可能达到目的。(1)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班主任是学生的表率,教师言谈举止就直接反映了教师的习惯。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就必须有强烈时间的观念,踩预备铃声进教室就是我的习惯。我给自己制定,如果迟到就罚当众给大家唱歌,所以学生监督我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学生军训站军姿的时候,我和他们一起在烈日下一动不动,全班都能以顽强的意志接受了锻炼和检阅。当然班主任言行一直,做事公正爱心和宽容,更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榜样。

(2)用责任和目标引导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独生子在家娇生惯养,不能体会父母的辛勤劳动,学习缺少主动性,我就设计了系列班会进行加以引导。如在《我的责任》主题班会中,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的文章《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的责任有哪些,整理出家庭、社会、学校应尽什么责任,每人写出自己在这三个领域的责任,班级墙报上刊登了整理的统一稿。通过责任引领学生形成好习惯。在《我人生美好愿望》系列主题班会中,首先要求学生认真思考自己人生的美好愿望,带领学生憧憬美好愿望实现的感受,并在班级交流,让大家见证。然后要求学生细化成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形成书面材料存档。使每个人认识到,确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形成良好的习惯,如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3)反复训练,强化习惯。为了增强学生实现目标的决心,设计统一的格言条,把自己最崇拜的人,最喜欢的名言,最突出的优点和要最想改正的习惯填上,统一帖在书桌上。学生每节课都能看到,强化了好习惯的意识。为了使学生养成有计划学习的好习惯,我要求每个学生建一个计划本,把每天晚上要做的事情,形成先后顺序,并计划好所用的时间,每完成一项就写上所用的实际时间,然后每天象作业一样上交,我每天检查签字或留言,开始学生不习惯,嫌麻烦,计划和实际也有差距。半个学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了要自主学习时事先计划一下,先做什么,用多长时间。本学期在原来的计划本上,我又增加了当日学习的效果和当日的心情记录两项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平时记录中发现自己一个阶段的学习表现和心理状态,形成自我调节心理的习惯。养成良好习惯不会一蹴而就,班主任更要“勤”,要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让做得好的同学有光荣感,让做得不好的同学有耻辱感要以前者为目标,不懈地努力改正。

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6

文/郭丽侠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质的须求,班主任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演出一个新的剧本,可以预言,新世纪中国课改中的教师,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上最具变化的职业,班主任的角色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一个累积性的发展、外延缩小而内涵扩大的演变规律,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再也不能固守原来的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本人就此谈几点拙见:

一、班主任应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参与者

过去在班级管理教育中,班主任既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班主任说的话就是 “圣旨”,学生只能惟命是从。然而,班级管理和教育仍不尽人意,师生之间经常出现“老鼠戏猫”的场面,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班级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为探索班级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我从班主任工作手册和中小学班级管理文献中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班主任必须放下管理者的架子,把班级管理的主体交给学生,自己由原来的管理者转换为参与者和引导者。

首先就是班主任须在班上培养、选拔、建立一批有组织能力、能吃苦耐劳、有奉献意识的班级干部队伍,让学生干部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其次是班主任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班级组织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思想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与学生一同学习讨论,增进互信;第三,班主任通过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对学生的优、缺点就能及时地进行肯定和纠正。对一些特殊的个案,还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联系的形式,进行多重教育和引导。实践证明,通过班主任的角色转换,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班级的“班风”正了,“学风”也浓了。一个争当“新三好”、争创“文明班级”的势头正在形成。

二、班主任应由“严师”转变为“良师”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师道尊严”。无论老师教学的水平如何、教学的方法怎样?只要学生在“严厉”目光和“凶狠”面孔的老师面前显现出害怕的心里,老师就误认为学生的确怕自己,说明自己有“威严”,自己教学有水平,其实并不然。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简单、对人态度粗暴的“严”师,不但教不好学生而且也得不到学生的欢迎。因此,班主任老师应由过去的“严厉、凶狠”的老师转变为学生信赖的“良师”。因为一个优良的老师,既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又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的老师既能向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又能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中最尊敬、最信服、最崇拜的“良师”。

三、班主任应由老师转变为“父母”

俗话说:“师徒如父子。”长久以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当老师的总是把自己看成是比学生高一等。平时看到学生做错事、学生身上染有不良行为习惯时,不是严厉批评一番,就是凶狠的训斥一顿。虽说学生当时低头不语,但事后不但没有悔改相反还会造成师生对立,老师生闷气,学生生怨气。要解决师生间对立矛盾,当班主任老师的,只有变老师为学生的“父母”,用“慈母”的爱心和耐心来关心、体贴学生,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前一时期,我也有过上述的经历。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明白了“师徒如父子”的真正含义。从此,我对那些学习不用功、多次违犯纪律的学生,不再采取严厉批评和凶狠训斥的简单方法了,而是把她们视为自己的孩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礼的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明辨是非,自觉地去掉不良行为,进而安心学习。如:洪博文、曾剑锋同学,以前他俩染上特别贪玩、上课不听讲而且还不做家庭作业的坏习惯。后来在我的“爱心”感召下,不但改掉了那些坏毛病,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四、班主任应由老师转变为“朋友”

过去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上尊下卑”、“师道尊言”的说法。也正是由于有了“上尊下卑”、“师道尊言”之说,才极大地阻碍了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过去我也曾深受其害。现在作为一个新型的人民教师我来说,理应转变“上尊下卑”、“师道尊言”的观点,变换老师的角色,以其真挚的感情和深情的爱心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真正与学生形成一种朋友关系,这样才容易融入学生群体,更有利于班级教育和管理。

一年来,我经常利于课余时间参与到班级活动之中。运动场上我积极为班上运动健儿助威、呐喊;班队会上,我还与同学们一起讲故事、说相声、做游戏,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去年“十一”期间,我还专门约了班上八个同学到荆门炼厂公园看菊展,同她们探讨实景习作、同她们聊家常、同她们照相合影。另外,我还为她们买来比较精致的小手提袋,作为此次相聚的纪念。通过以“朋友”的角色与同学们开展活动,不仅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加深了师生间的美好情感。班主任热爱学生,学生热爱班主任,从而更加激发同学们热爱自己的学习,由爱而激发学习兴趣,由兴趣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7

一、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要想让学生健康成长, 就要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能时时体会到“爱”就在身边,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进而渗透德育教育。

要做到这些并不难, 班主任首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常言道:“微笑能缩短人与人的距离。”的确, 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 我首先放下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 不论在校园, 还是在街道, 不论在课堂, 还是在课外, 我总是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 用宽容去善待学生的每一次错误, 让我们学生从老师的微笑中体会到“爱”就在身边。

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为人师表, 力争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 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这句话说明了要想教育好学生, 教师应以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优雅的仪表风度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俗话说“身正为范”, 这就要求班主任努力完善自身形象, 力争用高尚的品德去感染学生, 在学生面前树立德育榜样, 这是做班主任的根本。

在班级管理中, 为了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首先为自己所任学科“充电”, 不断阅读古今中外各种文学作品, 利用网络查阅各种教学资源, 观看各种优质示范课等;其次, 还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如音乐、美术等其他相关知识。最后, 我还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 从仪表上去感染学生, 树立教师形象, 因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

(1) 培养学生干部的“自主”管理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干部的自主管理能力, 我在班级管理上常采用竞争上岗的形式选拔班干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班干部确定后, 由班长牵头, 对其他学生实行“一日班干轮值制”的管理, 让每位学生轮流当一天值日班长, 都来参与班集体的管理, 都有为集体出力的机会, 这样一来, 班干部的工作量减轻了, 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 能力增强了, 思想道德品德自然转变了。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的班级卫生值日 (包括擦黑板、打扫教室卫生和清洁区卫生等) 实行“一人包干制”的改革, 即学生自己找最佳合作伙伴, 主动与其他学生合作、配合完成自己的值日。这种管理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性, 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了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本领, 从而推动了班集体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勇于创新,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们知道, 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是班主任的天职。因此我常常结合学生特点, 经常和班干部一起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用“我最喜欢的人物”“话说……”等活动让学生各自充分发表对典型人物的评价。这些主题活动, 内容实, 形式新, 教育效果非常好。

五、美化教室环境, 营造学习氛围, 增强学习激情

常言说“环境造就人”。好的学习环境是建立良好班风的核心。我在班级管理中抓住“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环节, 对教室进行了精心设计, 在教室内张贴国旗、科学家、伟人等的画像, 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张贴《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规范学生言行, 利用学习园地中学生艺术作品的宣传来美化学生的心灵, 用学生优秀的学习成果来激励其他学生学习热情, 这样一来, 学生在充满生机活力的环境中, 品德端正了, 学习态度转变了, 学习热情有起了,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

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8

关键词: 职业中学 班级管理 主体作用

1.鼓励学生参与班级制度制定,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

要想切实有效地在职业中学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鼓励学生参与班级制度的制定,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由此在整个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风气。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第一,引导学生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以主人翁身份出谋划策,老师则组织学生学习、讨论,经过共同努力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且被学生认可的班级制度,一是为了更方便地实施,二是在整个制度制定过程中进行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第二,引领学生确立班级工作目标,此处的目标分为纵向目标和横向目标两类,其中横向目标涉及班级风气、组织纪律和班风班貌,纵向目标则指“横向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不同标准。所以职业中学老师必须带领全班学生以实现横向目标为基础,随后在此前提下致力于纵向目标的探索与实践,最终让职业中学学生通过参与班级制度制定的过程,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使得班级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进而为后续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建构班级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论及职业中学的班级管理,不少学生会不自觉地将管理任务与责任推到班主任和班干部身上,让自己置身事外,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班级管理是每个学生的事情,必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管理中,共同建构班级学生自我管理机构,方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首先,老师要着力在此阶段充分发挥主体指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诸如值周制度、主题班会等班级管理活动,此类活动看似过于简单,却足以展现活动方案设计、组织准备、主持活动、总结评价等完整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处于共同管理阶段,老师仍旧要适时发挥主导作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班级干部的培养上,同时努力发挥班级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热情、有激情参与到班级活动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管理班级的时间空间和尺度;最后,自我管理阶段的学生要不断强化自身,发掘主体作用,在此阶段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学会管理自己、教育自己,以便实现既定的目标。

3.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班级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治水平

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职业中学班主任务必借助外部实践活动实现教育的外化至内化,组织并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自治水平。一方面,老师要和学生合理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原因在于每个学期学校的工作计划都不甚相同,这必然导致班级管理目标随之变化,加之学生年龄的成长与推进,班主任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亲自准备和设计适宜现实、适宜身心、适宜自己年龄特点的主题班会,旨在实现人人参与,加上整个主题班会的设计组织再到最后的顺利开展,学生都亲自参与其中,这对于学生自治能力的提高是极为有益的。另一方面,职业中学老师要依据实况设置一些新颖别致的晨会课,为学生提供创造表演的机会和舞台,随后由值周小组长据实安排具体的晨会内容,囊括新闻交流、演讲、辩论赛等诸多形式。此种既有针对性又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定然会给班集体的建设带来积极影响,对于提高职业中学学生自治水平也大有裨益。

4.依据实况建立班级竞争机制,推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最后一条方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条方略,就是依据实况建立班级内部竞争机制,从而推进班级每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不仅适用于职业中学的班级管理工作,更适用于广大中学的班级管理。据笔者了解可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才能的一大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竞争,毕竟竞争意识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竞争意识,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才能真正得到进一步的培养,等到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才能更快适应整个社会发展节奏。这就要求老师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并鼓励每一位学生自行在班级中找出一个竞争目标(对手),随后老师依据对手之间的可比性进行适当调整,再将竞争对手的名单列表上墙,将主动竞争者和竞争对象的各自成绩公布于表,以便时时刻刻激励双方。通过这样简单的竞争,班级中自然而然就会营造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总的来说,职业中学老师一定要竭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真做好班级制度制定、建构班级管理机构、组织班级活动和建立竞争机制四方面工作,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只有这样,职业中学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被有效挖掘,进而实现既定的班级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兴,王素雅.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方法探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2]苗洪敏.浅析“人本化”班级管理策略[J].职教通讯,2011(06).

[3]唐妙言.高职院校“2+1”模式下班级学生干部梯队的培养[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1).

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9

自主意识就是指主体具有不依赖于外在力量,而自由自主地支配自身一切活动的意识。具体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其次表现为一种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综观教育的许多成功人士,他们都是在探索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的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卓然大成的。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参与管理,集体的整体力量才能得以凸现,个体的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管理者只有确认主体在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才能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个集体才能成为主体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者,而学生是班级体的主体,所以学生的自主意识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活力和灵魂。班主任要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建设班级集体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新课改理念重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提倡“自主化的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环,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班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本文的主要内容探讨作为班级管理核心和素质教育实施者的班主任,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管理实践的尝试。

一、引导学生制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班级管理制度

新课标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制定班级制度不仅是为了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更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对学生的要求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根据班级的特点,首先打破了原有的少数班干部管理多数同学的局面,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管理:建立学生干部轮换制,把管理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定期进行班干部竞选、试用评议和正式任命。鼓励学生自我推荐,参与竞争。让学生锻炼了自己,增加了胆量,增强了民主意识,每一位同学都体验到了当家作主的滋味。

三、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责任和权利还给每个学生

定期让班干部把班级一周来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班干部职责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考核评定,接着负责不同班务的班干分别根据将自己记录下来的成绩和问题,依据班级公约对全班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考核,实施奖惩。

四、建设班级文化,把创造个性的任务还给学生

班级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象征,更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根据本班学生人才多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把教室装扮成既富有学习的书香气息,又富有少年儿童的蓬勃朝气的愉悦的场所。

五、发生干群纠纷,班主任公正裁决

让学生自己学会管理自己,并不是代表老师就可以撒手不管了,他们毕竟仍是孩子,还需要我们把握方向。

六、尊重差异,发掘同学的潜能

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是唯一的,他们相互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在班级建设中,不仅承认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关注个体差异,更把这种差异当作一种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七、导而不牵,引领学生走上自主之路

班级管理的另一特点便是它的“发展式半自治性”。所谓半自治性,是指学生作为参与班级管理、班级活动时,由于其角色意识水平的自治性倾向和依赖性倾向并存、其组织调控技能(如组织技能、平衡技能、协调技能、评价技能)的不成熟等原因,不能完全靠自身的力量管理班级,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班主任的力量进行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我针对学生自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困难,予以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授之以渔,让其自渔。

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10

初一年级二班班主任田英

近年来,在担任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我发现本班的学生性格迥异,各居特点。有的个性内向孤僻,上课从不发言,有的个性粗鲁冲动,下课经常打打闹闹,有的个性自卑,碰到一些困难或挫折就止步不前,还有些孩子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下问长问短,十分热情„„。面对如此性格纷繁的复杂个体,我深感到在学生性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班集体对其影响是巨大的。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浅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一、创造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熏陶学生的良好性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学初始,我班的学生经常因一些琐碎小事导致同学之间的冲突。我从性格因素加以分析:第一,因为性格小气狭隘,容易产生矛盾和“磨擦”;第二,个人主义观念浓厚,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第三,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差,容易冲动。针对诸上的种种原因,我采取了如下的管理措施:

1、当班级成为学生自己的家,班级就如同有了一个集体的生命。

要想让班级成为学生自己的家,首先,每一个孩子不仅对自己要有责任感,也要对班级的进步有责任感,他们在其中可以享受互相帮助和互相关爱的温润的气氛,更愿意通过每个人的努力使其更加浓郁。其次,要通过营造班级和睦融洽、民主平等的氛围去熏陶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为此我常常教育学生“班集体是我们的大家庭”,人人应民主平等,团结互爱,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同学之间就像兄弟姊妹,要互帮互助。同时,我还充分发挥“表扬和赞许”的作用,尽量多一点表扬、鼓励,少一点批评、责备。因为过多的批评,只会给予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加速“性格”的“退化”进程,同时也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

国外一些学者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孩子生活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引自多萝茜·洛·诺尔特的研究观点)„„。可见,“儿童的个性只有在集体当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最全面的发展;而 一个班集体的性质和特点更是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好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狠抓课堂教学的改革,形成人人向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只有当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共同合作学习、劳动之中,才能缔造友情,缔造共同的远景,他们精神的家园才可能交融在一起,使班级成为自己的家,更有益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诱导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

“一把钥匙解一把锁”,一些学生的性格问题必须个别对待,进行个别辅导。我班的曲勇同学,他性格古怪,上课不好好听课,从不举手发言;但是下课后,却“生龙活虎”般捣捣这个,撞撞那个,为了扭转他的个性,我首先在学生中了解,而后与家长沟通,摸清他的个性特点以及成因;最后又无数次找他谈心,逐步敲开他的“心门”,与他交朋友,投其所好,逐渐感化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他开始吐露他的“心声”:原来上小学时在一次课堂提问时,因一时答错问题被同学取笑,以后便逐渐减少课堂发言,性格逐渐改变直至今天的状况,学习成绩因此受到影响。针对他的情况,我用很多的事例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地与之沟通,又给他推荐一些优秀读物,让班委多关心、帮助他,最后他变得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开始关心班集体,变成一个人人喜欢的孩子。

4、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待人的礼、谦虚诚恳的性格。

班级德育需要唤醒学生的向善之心,贵在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有德性的生活,它理应悄然无痕地进人学生的心田,正如印度哲学家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撞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变得如此美丽。”如果倡导人人都能做到《老子》所说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班级必然能成为塑造学生良好性格的温床,人人会变得温文尔雅,谦逊高贵,谦虚忍让,又何愁不能养成良好的性格?

又者,培养学生良好礼仪,是营造和谐、民主的班级气氛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学生相处时能够用真心相待就一定能够培育出真情,勿以“粗言”相待,侍强凌弱。进行礼仪教育,是性格教育的当务之急。我经常利用周一晨会、下午读报课、班会课教育学生:首先,与人相处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做到以“真”待人。要认识到“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是一个人爱心的体现。其次,要经常使用礼貌用语,做到以礼待人。如经常使用“你好”、“谢谢”、“再见”、“不用客气”、“没关系”、“不要紧”、“对不起”、“见到你真高兴”、“你需要帮助吗”、“请你帮个忙好吗”、“不用谢”等礼貌用语。再次,要杜绝不文明语言。对讲“污言秽语”的同学,能够相互指正,让讲不文明语言的丑陋现象在班级内外逐渐消失,乃至杜绝。

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良好性格。

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事事代劳,结果使大部分孩子的性格变得任性、倔强、自大,样样依赖别人,缺乏吃苦和独立精神。在七年级伊始,我本着”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的指导思想,实施了“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新机制。让每个学生轮流当“值周班长”,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当家作主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性格和能力,力求“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叶澜语)。”

孩子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当你放开扶他的双手,当你给他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机会并相信他们时,你就会发现,他能行。

班级管理中主体性教育的培养的论文 篇11

关键词:自我管理能力;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5.1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主任在的时候,学生们都很老实,遵守纪律,学习认真;可教师一走,班级里就像开锅的水,热闹非凡。在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中,我遇到了很多类似的案例.下面我列举一个案例: 第一天接任这个班,上课铃声响了。当我走进教室时,还有十几位同学没到。随后,随着时间的间隔,在陆续的“报告声”和不断的开门声中,五分钟后,总算到齐了,开始上课了,当我扫视了整个班级一遍后,发现男生女生的仪表仪容不符合中学生要求的将近有二十来个,其中有几位仿超男超女的打扮。一节课下来,强调纪律有七八次,最多的一位提醒了三次。第一次午睡课,当我走进教室时,稀稀拉拉只有十几位同学,有的在吃东西,有两位在看小说,有几个在讲话,又等了十来分钟,参加午睡的同学总算到齐了。一星期下来,值周班送来了五张扣分通知单。第一个星期的值日劳动,我几乎和值日生一起完成。有几个班干部和团员自身行规表现还存在问题。同时我暗暗观察任课老师,每次上下课教师脸上看不到一种幸福感。但同时我也惊喜的发现,班里有十几个同学不仅学习好,行为表现突出,而且有几个男生工作能力强,威信高。

我对于这种繁杂的工作周而复始的现象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我该如何提高工作的效率?该如何把同学们的潜能挖掘出来,让他们能自我管理和约束呢?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逐步摸索出一套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模式,通过小组合作与竞争,让同学们有主人翁意识,提高自我管理和自觉性。具体的模式流程和操作如下: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在实施小组合作管理之前,首先做好对所任班级学生的调查工作,为成立班级合作小组做好铺垫。在学生入学后对每位学生进行全面而细致地观察和了解,逐个分析学生的原有素质,如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特长、生活习惯、家庭情况及在校表现等,合理进行分组,力求每个小组在各方面趋于平衡,以便在接下来的小组竞争中实现公平竞争。

二、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自我管理依赖于制度建设,民主制度的形成过程远远胜于制度本身。班级制度形成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二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规律以及班级管理的需要。

班级管理制度的形成过程非常重要,一定让学生参与、学生认可,同时能够反映老师的价值取向和班级管理的价值向。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一旦形成就会对学生具有更广泛的约束力。

在初一入学时,我便会安排一节主题为《我承诺》的班会课。班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创建班规。基于国家、学校的各项行为准则,制定具有班级特色、渗透班主任管理思路的班级规章制度。

班规当中融入了学校八好班集体评比的各项规定,但是比八好班集体评比的规定更加细致,以八好作为最底线要求。学生们普遍认为,只有要求高于学校的规定,才能保证班级在八好班集体的评比中保持领先。

经过学生们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班规制定完成。书写在壁报上,每一名同学经过自己的慎重考虑,把自己的名字签在壁报上,郑重向班级体承诺:我能做到。

其实,在讨论班规的过程中,学生们就在进行着自我教育,在制定自我管理的规定中,自我教育在悄然进行。

三、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

在我们班,设立了7个小组,每组分别有一个组长,负责管理小组中的各项工作。例如:收作业、值日、课堂表现、课下纪律等等。根据学校部委制改革,设立各项班委负责各个专项工作的管理。每天有一名值日班长,负责对班级一天的具体工作的监督、记录与总结。

班级的管理以七个合作小组为单位,把学校的八好班集体建设、年级的量化考核、甚至每次的考试成绩、每一项活动都融入到这个管理模式中,采用量化评分的方式由值日班长进行记录,每天反馈,每天总结,定期评比,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组长,并进行奖励。 通过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学生在团体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群体的力量,在为小组共同目标努力的同时,也在为班级共同目标努力,齐心协力完成共同的任务与目标,既有较强的凝聚力,也有较强的战斗力,促进集体建设的发展,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四、明确班级和小组发展目标

在班集体组建之初,我便给全体学生提出班级建设的目标:“校级优秀班集体”、“县级优秀班集体”和“永州市优秀班集体”。为此,我们班专门召开主题班会,讨论什么样的班集体才是优秀的班集体。有了标准,学生自然可以为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卫生是什么标准?学生可以通过标准检查值日效果。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同学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懂得互帮互助,从未放弃过班级任何一个学习差或纪律差的学生。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风是什么样的?上进、好学、团结、勤奋。于是学生提出了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的行为准则。

明确了班级发展的目标,我便会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目的在于明确各小组的奋斗目标。每个小组会起一个名字,比如藏獒小隊、超级星小队等等,并结合名字公布本组的发展目标。

通过小组竞争与合作模式的建立,学生们都各有所属,为集体的荣誉而学、为小组的荣誉而战成为学生们每天挂在嘴边的话。张贴在班级醒目位置的量化评比分数时刻提醒着同学们要严格按照班规、校规去行动,否则必将会受到小组、班级舆论的批评。自管自育的氛围在班级形成,要比班主任每天看、管、盯来的更加有效。我还发现,在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还能有效地减少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冲突,因为班规是学生自己确定的,考评是学生们轮流做值日班长时记录下来的,受到批评的学生心服口服,受到表彰的小组干劲十足。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 篇12

一、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所谓规则意识,是指人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如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等。规则意识不仅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一个社会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规则意识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规则,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课外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尤其要重视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的语言灌输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通过班会课、晨会课教育学生上课注意听讲、不随便讲话、要按时完成作业等。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生动形象的游戏活动进行教育,从而把呆板的书面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现场展示,优化教育效果。再次,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活动,引导他们现场感受规则的重要性。如,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十字路口现场观察,让他们看到遵守交通规则的人都很安全,而随意横穿马路甚至闯红灯的人则险象环生,从而亲身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文明意识是文明标准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文明意识的形成,约束和指导文明行为,反映在个人的文化修养、科学修养、道德修养、作风习惯等领域在社会中的表现。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的学生,其身体和心理还很不成熟,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我们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在班级管理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要从日常的点滴抓起。如在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到按时作息、讲究卫生、尊敬师长、平等待人等,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习中,我们要教育学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独立作业、尊重他人等,引导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学好各门功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活动中,我们要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关爱同伴等,引导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活动习惯,为班级、学校有效开展各项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协作意识,即团队协作意识,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协作意识的核心是协同协作,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玩伴,因而在入学前一般都缺少协作意识。入学后,良好的协作意识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很快地融入班集体,更能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协作意识很难通过单纯的语言灌输得到培养。它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我们所采用的班级授课制本身即为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大力开展集体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逐步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同伴之间应互相关爱等道理。如通过小组学习竞赛、集体游戏活动等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并强化同伴协作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表现得平常而又朴素。责任意识也是一种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理解、体谅父母,尽到对父母的责任;作为学生,要热爱集体,维护集体形象,尽到对班级和学校的责任;作为公民,要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尽到对国家的责任。与此同时,作为个人,还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尽到对自己的责任。

上一篇:爱一个人没有理由甜蜜句子下一篇:线段第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