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语文试卷

2024-08-24

山东高考语文试卷(共8篇)

山东高考语文试卷 篇1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菜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菜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门阵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炒,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

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

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票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装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

“,”,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3)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 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交相辉映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①,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②,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③,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B.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D.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山东高考语文试卷 篇2

一、从总体上看, 在2007年以前, 海南考高试卷形式与内地大体一致。试题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言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现代文阅读, 这部分属于议论类或说明类的文章;第三部分是文言文阅读;第四部分包括文言文的翻译、诗歌鉴赏和对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或是文学常识的考察;第五部分是现代文阅读理解, 这部分属于文学类的文章;第六部分是语言运用方面, 例如整合句子、改写句子、缩写句子或是一些实践性更强的对联、请柬的仿写等等;第七部分是作文, 较多是话题作文, 后来逐渐发展成根据材料, 自选角度的作文形式。总体题目数量从开始的25道减少到21道。

从2007年开始, 试卷结构做了较大的调整。高考试卷由第Ⅰ卷 (阅读题) 和第Ⅱ卷 (表达题) 两部分组成,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他题为必考题。以往, 文学类和实用类阅读都是必考题, 现在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题量相对来说减少了, 而扩大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增加其积极性。学生在选择时需要考虑这两类文章的差异性, 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方式是不一样的, 而针对不同的文体, 应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这样,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优势作答, 体现出试卷命题逐渐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具体来说:1.在第1卷中包括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选考题。这两个部分考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首先, 现代文阅读有三道题组成, 分别对关键词、关键语句段落和原文意义的推论的理解。例如2008年的试题中1—3题, 这篇文章摘编自曾祖荫、曾新的《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 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变形”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 对它的理解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2) 下列理解,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按照原文的表层意思来理解。 (3) 根据原文的内容,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需要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从试题设计上可以看出一种从点到面的设计思路。对文章的理解, 先从核心词语到关键语句、重点段落, 再到全文, 形成一个由点到面的全面的理解。这样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设计方式,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命题, 预示着高考试卷命题逐渐地科学化和人性化。

2.在古代诗文阅读中, 相对来说, 对学生的要求低一点。这部分也由三个部分组成: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在文言文的阅读中, 包括4道题, 一般是基本词义的解释、关键词语的理解、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相关语句的翻译。第一题是词语解释, 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第二题根据提示词把选项进行归纳, 第三题进行文义的理解和分析, 最后一题把自己的理解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2009年试题中4~7题:这篇文章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选文的基本词义的理解。 (2) 以下句子中, 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这道题需要理解所给的全部选项, 再挑出符合题意的选项。考察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相对来说, 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整体的把握。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考察的是, 在理解的基础上文言与白话的转换能力。可以把这道大题看成这样一个过程, 先是基础理解, 在此基础上根据归纳的要点, 演绎出来, 找出文章中对应的语句, 再形成整体的理解, 最后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这部分考察了学生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古代诗歌阅读部分, 根据诗歌的鉴赏原则, 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出题, 表现在针对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涉及的表现手法上。例如2011年的试题中, 阅读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 完成8~9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那么学生的阅读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试卷从这些角度出题, 符合文学阅读规律和相关的文艺理论, 对学生日常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指导意义。

在选考题中, 由学生自主选择, 根据类型的不同, 学生也要用不同的方式切入。文学类的阅读, 是根据文章人物、环境、细节和作者的感情和思想等来设计题目的, 考察的主要是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实用类阅读关注的是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文字的理解力, 例如2008年的试卷中选用的是一则传记, 所以题目是针对传记这种体裁的特点进行设计的。这部分的题目考察的是学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和归纳能力。这两部分最后都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根据文章, 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是考察学生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可以说也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进一步的考察。学生能提炼出文章的主题精神, 再根据这些要点和自己的理性经验, 表达自己的看法, 推演开来。这既考验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也是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

4.在第Ⅱ卷中, 分为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在语言知识运用中, 一般考的是语义、语病、语境和虚词、表述方式还有补写句子, 改写句子和拟写句子。较之以前, 增加了语境的考察, 根据上下文把所给的语句依次填入文中。对词语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有语法结构都有涉及。同时, 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 不是只停留在语音、语义等基础知识的考察, 学生需要按要求分析句子并能仿写句子。例如2012年的试题中的13~17题。 (1) 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4)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 在下面而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 语篇连贯, 逻辑严密, 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 每句不超过20个字。 (5) 仿照下面的示例, 自选话题, 另写两句话, 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句式与示例相同。从这套试题的题干看, 它考察了成语理解, 病句修改, 语句衔接, 句子补写和仿写。从试题的变化趋势来看, 语言知识的考察方式逐渐走向多样化, 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对这部分的重视。

最后, 作文的命题形式也改了, 不指定题目, 也不规定话题, 而是给出一段材料, 学生根据材料, 自选角度来写。这样一来, 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大, 考察了对材料的理解和主题的提炼, 又考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文仍然是高考的重头戏, 假大空的作文仍然频繁出现。这样的出题形式, 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师生投机取巧的猜题或是模式化的写作训练。

二、从分值的变化上, 对近十年海南省考高试卷的分值分析, 可以看出海南新课改的几个发展阶段和它发展的新趋势。虽然试卷版块有所变化, 但是根据考察的内容可以做一个分类:总分150分。

从分值的变化上, 可以看出对语言基础知识考察的分值降低的幅度较大, 而古代诗文和现代文阅读的分值增加。这里是不是也提出一个问题:这是否是导致语言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地位遭到忽视的原因, 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在语文课堂上语言知识及运用的地位问题和教学方式问题。从题目设计的版块来看, 现在的高考试卷着重考察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说到底还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在此应该深入思考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学好语言, 提高实际的语文能力。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分值的增加, 跟现在对传统文化日益受到的重视程度有关系。中文的特殊性就在于有两套语言系统:文言和白话。虽然现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文言, 但它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不具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可以说就不能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现代文阅读所占分值也是有所增加的, 它的考察形式有所变化, 更具有开放性。综合以上, 现在海南高考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 从深层次看, 语言基础知识部分分值的降低并不是对语言知识的忽视, 从整体试卷分析中可以看出, 不但不是这样, 而是日益重视, 语言运用已经融入到以上的各个部分中了, 开放性的题目大量增加, 就是很好的体现。不能看到表面上分值的降低而武断的下结论。仔细看题目的设计, 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要求都有所提高。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 当然这不是简单停留在字义、字形、语音和语法等的教学上, 而是认真思考和斟酌语言和思维, 语言和文化的统一关系上,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九) 篇3

1.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 车/水瓶皮/吃里外

脸/转弯期/久不归 

B. 世/人才届/有尽有

/词夺理 铜/遗万年 

C. 善/高山景 栗/颤悠悠

横/人所难 防/心吊胆 

D. 复/鞭入里 凉/手成春

/级而上 样/棱两可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

A. 现代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直接导致了时空观念的变化,它不但刷新了人类历史,而且改变了时空对人们交往的限制。

B. 校车管理是否规范是学生安全的重要保证,针对近期校车事故频发的现象,温家宝总理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法规监管校车运行。

C. 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2月20日会见了南京访问团代表,在谈及“南京大屠杀”时宣称“没有这回事”。此次会谈在媒体公布后,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

D. 重庆巫山县骡坪村的村民自发出钱出工,靠肩挑背扛手刨,在山崖上修了一条10公里的路。有人提议把筑路人做成手模即手的模型,收藏进博物馆。 

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空线上填出有关“图书馆云计算服务”过程的四个关键性短语。(4 分)

是否能够用“云计算”技术解决数字图书馆发展遭遇的种种难题,成为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国外,云计算技术已经在图书馆服务中得到应用。2009年,总部位于美国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推出云计算服务——“Web级协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将世界上一万多个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全球图书馆知识库,用户只需通过一次检索,就可以得到所有图书馆的信息。此项服务的推出,被认为是图书馆“云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对主持人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极高。但不少地方电视台近几年先后推出各种地方特色栏目,其主持人以极富亲和力的形象让这些栏目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尤其是本土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但同时也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

你如何看待这些地方特色栏目主持人用“地方方言”主持节目的现象?请在赞成意见或反对意见中,任选一方观点写出你的理由。(不超过50个字)(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张敷,字景胤,吴郡人,吴兴太守邵子也。生而母没。年数岁,问母所在,家人告以死生之分,敷虽童蒙,便有思慕之色。年十许岁,求母遗物,而散施已尽,唯得一画扇,乃录之,每至感思,辄开笥流涕。见从母,常悲感哽咽。性整贵,风韵甚高,好读玄书,兼属文论,少有盛名。

高祖见而爱之,以为世子中军参军,数见接引。永初初,迁秘书郎。尝在省直,中书令傅亮贵宿权要,闻其好学,过候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

时义恭就太祖求一学义沙门,比沙门求见发遣,敷赴假还江陵,太祖谓沙门曰:“张敷应西,当令相载。”及敷辞,上谓曰:“抚军须一意怀道人,卿可以后艑载之,道中可得言晤。”敷不奉旨,曰:“臣性不耐杂。”上甚不说。

迁正员郎。中书舍人狄当、周赳并管要务,以敷同省名家,欲之。赳曰:“彼若不相容,便不如不往。讵可轻往邪?”当曰:“吾等并已员外郎矣,何忧不得共坐。”敷先设二床,去壁三四尺,二客就席,酬接甚欢,既而呼左右曰:“移我远客。”赳等失色而去。其自摽遇如此。善持音仪,尽详缓之致,与人别,执手曰:“念相闻。”余响久之不绝。张氏后进至今慕之,其源流起自敷也。

迁黄门侍郎,始兴王浚后军长史,司徒左长史。未拜,父在吴兴亡,报以疾笃,敷往奔省,自发都至吴兴成服,凡十余日,始进水浆。葬毕,不进盐菜,遂毁瘠成疾。世父茂度每止譬之,辄更感恸,绝而复续。茂度曰:“我冀譬汝有益,但更甚耳。”自是不复往。未期而卒,时年四十一。

琅邪颜延之书茂度曰:“贤弟子少履贞规,长怀理要,清风素气,得之天然。言面以来,便申忘年之好,比虽艰隔成阻,而情问无睽。薄莫之人,冀其方见慰说,岂谓中年,奄为长往,闻问悼心,有兼恒痛。足下门教敦至,兼实家宝,一旦丧失,何可为怀。”其见重如此。世祖即位,诏曰:“司徒故左长史张敷,贞心简立,幼树风规。居哀毁灭,孝道淳至,宜在追甄,于以报美。可追赠侍中。”于是改其所居称为孝张里。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A. 乃录之 缄:封存

B. 敷赴假还江陵 会:正赶上

C. 以敷同省名家,欲之 诣:拜访

D. 琅邪颜延之书 吊茂度曰 吊:凭吊

6.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敷“孝道淳至”的一组是(3 分 ) ( )

①年数岁,问母所在

②每至感思,辄开笥流涕

③见从母,常悲感哽咽

④敷不奉旨,曰:“臣性不耐杂。”

⑤葬毕,不进盐菜,遂毁瘠成疾

⑥长怀理要,清风素气,得之天然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④⑤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A. 张敷从小就懂得孝道,虽然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母亲,但却非常想念她,所以当他得到母亲的遗物后就收藏起来,每当思念时就拿出来观瞧。

B. 张敷也是一个依自己性情做事的人,当皇帝让他带一个僧人去见江夏王时,他以难以忍受闲杂人为由,拒绝了皇上的要求,使得皇上很不高兴。

C. 张敷虽不慕权贵,但对于同官阶的狄当、周赳拜访自己时,却能以礼相待;只是在接待的最后自己先有事离开了。

D. 父亲死后,张敷悲伤万分,当伯父劝他时,他悲伤得就更加厉害了。 由于他优良的品行,使得琅邪的颜延之和他结成了忘年交。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

nlc202309030538

(1) 中书令傅亮贵宿权要,闻其好学,过候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3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言面以来,便申忘年之好,比虽艰隔成阻,而情问无睽。(4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足下门教敦至,兼实家宝,一旦丧失,何可为怀。(3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古诗词鉴赏 (10 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灞上①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②久,何年致此身③?

【注】 ①灞上:又作“霸上”,唐长安东。②郊扉:郊外居所。③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尽力,意即出仕任职。

(1) 诗中哪些意象点明了“秋”?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颈联历来为人们称道,请赏析其表达技巧。(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试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名句名篇默写 (8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2)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 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节选)]

(3) ______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4)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5) 上善若水,____________,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

(6) 历览前贤国与家,____________。 (李贺《咏史》)

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围 墙

素 素

①2002年夏天的一个早上,阳光强烈地照在这面斑驳而苍老的莱奥内围墙上。如果从围墙中间那个门洞走进去,我就走进了梵蒂冈。

②我对围墙并不陌生。中国有无数条比它长得多也比它老得多的围墙。记得博尔赫斯曾说,如果给菜圃或花圃筑一道围墙是常有的事,把一个帝国用城墙围起来就不一般了。博尔赫斯还说,修筑防御工事是君主们常干的事,始皇帝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行动的规模,那是一条长得没有尽头的城墙。博尔赫斯是阿根廷作家,他从没来过中国,只在书里看见那条横在中国北方的长城。长城投在地上的影子,却一直延伸到这个伟大人物的心里。

③它叫莱奥内围墙。它的长度尽管不能与中国的长城相比,可同样是防御工事。只不过修筑它的人不是中国皇帝,而是罗马教皇。它包围的不是一个国家,而只是一座教堂。被莱奥内围墙环绕着的梵蒂冈,过去曾经是欧洲的先知和圣人发表预言的地方之一。公元1世纪,萨拉切尼人侵袭罗马,将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也洗劫一空。几年后,罗马教皇莱奥内决定修筑这条围墙,于是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

④围墙是一种抵挡。最开始抵挡的是抢劫,后来抵挡的则是岁月。漫长的岁月里,莱奥内围墙始终保持着一种姿态,看守着墙里的梵蒂冈,凝望着墙外的罗马,以及比罗马更远的地方。可是,墙外那个古老而辉煌的罗马,如今只剩下几块残骸,而墙内的梵蒂冈依然灿烂。也许因为罗马是物质的帝国,而梵蒂冈只是一个精神的府邸。

梵蒂冈在围墙的后面,它让我感到遥远。那里不是小时候的家,没有祖母讲过的童话,也没有自家的葡萄架和门前的那条小河。它不在我的生命里,只在我的想象里。它也不在我的思念里,而在我的梦里。更主要的是,它在西方,而我在东方。记得在我有了一点汉语知识的时候,我知道了什么叫西方。它是一个指示代词,表达的是一个方位,西方的另一面是东方。在我学了一点地理知识的时候,知道了西方是由地球自转和太阳公转决定的,不论我站在哪里,不论我的脸朝着哪个方向,西方就是西方,它永远就固定在地球的西半部。在我懂得了一点政治常识之后,我明白了西方还有另一种解释。当我弄懂了这种解释,我就几乎忘掉了指示代词和自转公转,我对西方这个地方就有了一种本能的拒绝。

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西方这个词在我们的话语里已不多见,我们习惯地叫它欧洲。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东方与西方之间的那一道墙塌到了地面,不用翘起脚跟,彼此都可以坦然地相望了。莱奥内围墙虽然还站在这里,可我看出它已经成了摆设,像一个忠厚然而颤颤微微不中用的老仆,只是在守着最后的本分。

⑦欧洲的门敞开着。当那个穿着露背装的西方女人走远了以后,就有一个东方女人,从莱奥内围墙右侧的一孔门洞走了进去。

11. 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章中“围墙”的含义。(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 分)

(1) 长城投在地上的影子,却一直延伸到这个伟大人物的心里。(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当那个穿着露背装的西方女人走远了以后,就有一个东方女人,从莱奥内围墙右侧的一孔门洞走了进去。(2 分)

nlc20230903053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章第⑤自然段开头写到:“梵蒂冈在围墙的后面,它让我感到遥远。”作者为什么会对“它”感到遥远?(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章写“莱奥内围墙”,却在第②段写了有关长城的内容,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我们如何与后现代主义对话

谭晓婷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一种异化了的发展,已脱离了人类所追求的本来目标。在深刻批判现代性的同时,后现代主义深层次地体现出对人的根本关怀,积极寻求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倡导一种多元化的社会生态环境,去实现全球化所需要的一种既有文化多样性又有全球整体性的哲学突破。

有人说,如果西方属于后现代的话,当代中国则属于前现代,既然我国的现代性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又何谈抛弃现代性去关注后现代呢?然而,事实上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正是在后现代的全球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中国成为整个全球后现代时代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大卫·格里芬在《后现代科学》一书中文版序言中指出:“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国家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样做的话,中国实际上是‘后现代化’了。”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大众传媒迅速普及,消费文化市场已经形成,商品化逻辑、资本逻辑已渗透市场经济诸多领域,后现代语境氛围日渐浓厚。然而,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沉迷于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后现代思想家坚决反对科学至上的观念,抨击科学话语的霸权。后现代学者指出,科学的价值实现既依赖于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和实用性,也依赖于对科学的应用方式。科学本身并没有对与错,但是科技的不当应用会给人类带来害处,科技的价值既依赖于使用者及其使用方式,还取决于应用的文化环境条件。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科技话语的霸权地位,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良性互动,实现一种绿色和平。在中国,对科学应用方式的研究,在体制上还缺乏相关论证和保障体系,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的反思和批判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

当下的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阶层正在重组,不同社会阶层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断拉大,各种社会矛盾、摩擦和冲突交错汇集。如何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发展状态?格里芬曾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思维拒斥支撑着现代社会政策的实利主义以及被这种实利主义信条所驱动的追求无限增长的政策。”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虽然在理论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但在实践中,对社会发展所设定的规划指标,基本上是围绕经济增长制定的;文化、环保、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等方面则被当做次要手段而忽视。经济指标是现代化建设的硬指标,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社会的现代化,但只有社会、文化、自然、经济综合协调发展,才预示人们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才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5. 后现代主义有哪些代表性的主张?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中国在走向后现代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中国与后现代思潮对话有什么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作文 (70 分)

18. “一半”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社会现象:天有时是一半艳阳,一半蓝天;人有时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有人说话留一半,叫“欲说还休”,做事做一半,叫“有始无终”。一半既可以看做是与成功的距离的拉近,又可以看做离奋斗的目标还很遥远。社会文明一半靠物质文明,一半靠精神文明。改革成功一半源于经济改革,一半源于政治改革。

请以“一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江苏省黄桥中学 尹继东提供)

山东省高考英语试卷答案解析 篇4

21.【答案】A

【命题透视】代词词义辨析。考查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运用。

【试题解析】本题来自《朗文双解词典》2632页,是whoever词条中的一个例句。句意为“你看完书后,把书给Lucy或Helen,或谁都行”。Whoever在这里作代词,是“不管什么人,无论是谁”之意。

【思维拓展】whoever在这里作宾语,和whomever的用法是一样的。

22.【答案】D

【命题透视】情景交际。考查英语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上一句表达歉意,根据下一句后面的语境,此处应表示“没关系”,用never mind表示。其他选项中,you are welcome回答thank you;I have no idea是“我不知道”;that’s right意为“那是正确的”,都不符合句意。

【考场雷区】回答sorry时可以用that’s all right,不能用that’s right。

23.【答案】C

【命题透视】“介词+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考查基础语法知识并运用其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句中的先行词是two novels,而且后面是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因此用both of which引导。That不能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也不能跟在介词后面;如果选them,则后面需要有并列连词and或者是独立主格结构,即both of them made into...。

24.【答案】D

【命题透视】名词词义辨析。考查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运用。

【试题解析】句意为: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个善良而有思想的年轻人。First impression意为“第一印象”。其他选项中,attention是“注意”;expression是“表达;表情”;satisfaction是“满意”,都不符合句意。

25.【答案】B

【命题透视】名词性从句。考查基础语法知识并运用其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前面的it是形式主语,后面的whether...是真正的主语,句意为:在这个商店中用现金或信用卡支付都可以。whether引导主语从句,意为“是否”,其他选项都不符合句意。

26.【答案】A

【命题透视】非谓语动词,动词不定式作结果状语。考查基础语法知识并运用其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句意为:乔治战争后回到家,结果被告知妻子已经离开了。此处是动词不定式作结果状语,表示意料之外的结果,而且George和tell之间是被动关系,因此用to be told。【方法规律】句中的only是关键词,only to do/be done表示意料之外的结果。如果用动词ing形式,则表示意料之中的结果。

27.【答案】A

【命题透视】状语从句,as引导时间状语从句。考查基础语法知识并运用其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句意为:当Mary为她喝醉了朋友道歉时,他礼貌地微笑着。根据句意,此处只能用as引导这个时间状语从句,相当于while。其他选项中,though表示让步,不符合句意。unless意为“要不是”,可以排除。

28.【答案】C

【命题透视】动词时态:一般过去时。考查基础语法知识并运用其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句中的两个动作的时间先后和前句中的after判断,start的动作应该是在send之后,send是“过去之过去”的动作,所以后面的动作应该用一般过去时。

【技巧点拨】判断两个动作的先后,首先要根据连词如after, before, by the time...等,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判断。

29.【答案】B

【命题透视】冠词。考查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运用。

【试题解析】不可数名词可以和不定冠词连用,表示名词的具体化。句中的a drink表示“一杯饮料”,后面的a comfort意为“慰藉者;安慰的事”。句意为:在那些难熬的时光中,能买得起一杯饮料是一个莫大的安慰。

【思维拓展】可以和不定冠词连用,表示具体化的不可数名词还有:a success, a failure, a while, offer sb. a lift, a must等。

30.【答案】D

【命题透视】虚拟语气与动词时态。考查基础语法知识并运用其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后一句中的wouldn’t have been so successful是虚拟语气,句意为: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会议就不会如此的成功。虚拟语气中与过去事实相反的情况中,主句用would have done,if引导的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用过去完成时。

【考场雷区】因为此句是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条件句,因此从句中应该用过去完成时,而不是一般过去时。

31.【答案】C

【命题透视】特殊句式;倒装。考查基础语法知识并运用其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后面一句中的I can’t stand all this rain可知,此处与上一句中的I’m sick and tired of the weather表达同样的感受,因此应该用So am I,表示“我也是”。选项A和D都与后面一句话矛盾;B的意思是“很难说”,不符合句意。

32.【答案】B

【命题透视】状语从句:where引导的地点状语从句。考查基础语法知识并运用其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句意为:很多高楼在一年前还是废墟的地方出现了。where引导地点状语从句,表示“在……地方”。其他选项中,when表示“当……时”,与后面的a year ago矛盾;before和until都不符合句意。

【考场雷区】此处不是定语从句,因为定语从句需要有先行词,而此句没有先行词。

33.【答案】A

【命题透视】形容词。考查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运用。

【试题解析】本题来自《朗文双解词典》1904页,句意为:要讲道理,你不能指望她一个人干所有的工作。其他选项中,confident意为“信心”;creative表示“有创造力的”;grateful意为“感激的”,都不符合句意。

34.【答案】D

【命题透视】动词时态:过去将来时。考查基础语法知识并运用其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句意为:听到自己最信任的两个职员要离去,经理很关注。动词leave发生在过去,而且表达的是“要离去”之意,因此用leave过去进行式表示过去将要发生的动作。

35.【答案】B

【命题透视】非谓语动词:过去分词作定语。考查基础语法知识并运用其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句意为:完成并签名后,请把表格放入我们提供的信封内送回。动词provide与其逻辑主语envelope之间是被动关系,在句中作定语,相当于which is provided。

完形填空

【语篇解读】这是一篇记叙文,叙述的是一对德国夫妇为了帮助无家可归的人所付出的努力,并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作者的感受:给予爱,也收获爱,这非常有意义。

36.【答案】B

【命题透视】名词词义辨析。考查学生的词汇量与词汇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前面的but表转折,句意为:但是事实上无家可归的到处都有。句型the truth is that…意为“事实上……”。

37.【答案】D

【命题透视】逻辑关系。考查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或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上文,此处表达的是“一个像德国这么富有的国家”,与前文的for example和后面的like Germany一致。

38.【答案】C

【命题透视】逻辑关系。考查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或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后文,此句句意为:他们为德国首都柏林的无家可归者做饭已经十一年了。

39. 【答案】A

【命题透视】动词词义辨析。考查学生的词汇量与词汇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由上句,此处意为:他们从一个漫长而炎热的夏天开始。上句提到他们为无家可归者提供食物有十一年了,所以此处应该表达何时开始。其他选项中,met是“遇到”;left是“离开”;called是“打电话;叫”;都不符合句意。

40.【答案】D

【命题透视】逻辑关系和副词词义辨析。考查学生词汇的理解和对上下文的理解或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后面的Kurt and his wife stayed at home,此处是用大多数德国人与Kurt夫妇作一对比,句意为:他们从一个漫长而炎热的夏天开始,此时大多数德国人都外出度假了。

41.【答案】B

【命题透视】动词短语词义辨析。考查学生的词汇量与词汇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句意为:Kurt和他的妻子呆在家里做三明治,他们在街上布置好桌子,给无家可归者提供食物。动词短语set up意为“安装;布置;临时搭起”,符合句意;其他选项中,put aside是“储存;撇开”;bring up意为“提出;抚养”;gave away是“无偿赠送;暴露”之意,都不符合句意。

42.【答案】A

【命题透视】逻辑关系。考查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或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由后句中的what people also need…可知,此处应该表达的是“穆勒夫妇意识到只有食物和衣服并不够”,用enough。

43.【答案】D

【命题透视】名词词义辨析。考查学生的词汇量与词汇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句意为:他们也需要温暖和关怀。名词caring意为“关心;关怀”,符合句意。其他选项中,fame是“名誉;名声”;freedom是“自由”;courage是“勇气”,都不符合句意。

44.【答案】A

【命题透视】逻辑关系。考查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或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由后文中的somebody at home to answer the phone可知,穆勒夫妇很愿意把电话号码给那些街上的需要帮助的人,因此此处表示“很愿意;毫不犹豫地”之意,可以用didn’t hesitate to表示;选项B和D的意义与后文矛盾;pretend是“假装”之意,不符合句意。

45.【答案】C

【命题透视】逻辑关系。考查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或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承接上句而来,前面说到穆勒夫妇把电话号码给街上的人,因此此处应是:Rita确定家里有人随时接电话,make sure意为“确定”,符合句意。make sense意为“有道理”;find out是“找出;查明”;work out是“算出;制定”,都不符合句意。

46.【答案】A

【命题透视】逻辑关系。考查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或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由上句,此处意为:她家对那些不能在街上再呆一夜的人是敞开着的。Be open to意为“对某人是敞开的;对……开放”。

47.【答案】D

【命题透视】动词词义辨析。考查学生的词汇量与词汇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句意为:穆勒夫妇马上就要花完他们的时间和金钱了。此处用动词过去进行时表示过去将要发生的动作。选项中,waste的词意不符合句意;cost意为“花费”,但主语不能是sb;take也可表示“花费”,但其主语一般是sth.或形式主语it。

48.【答案】B

【命题透视】动词短语词义辨析。考查学生的词汇量与词汇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承接上句而来。句意为:因此Kurt去了几家食品厂和服装厂请求捐赠。动词短语ask for意为“请求”,符合句意。其他选项中,pay for是“支付”;look into是“调查”; carry out意为“贯彻;执行”,都不符合句意。

49. 【答案】C

【命题透视】副词词义辨析。考查学生的词汇量与词汇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句意为:如今,三十多家公司经常为他们的事业捐赠食品和其他物品。副词regularly意为“经常性的”;符合句意。其他选项中,completely是“完全地;完整地”;calmly意为“平静地;镇定地”;roughly是“粗略地;粗暴地”之意,都不符合句意。

50.【答案】C

【命题透视】动词词义辨析。考查学生的词汇量与词汇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顺接上句而来。句意为:志愿者帮助向无家可归者分发这些食品物品。动词deliver意为“传送;递送”,符合句意。其他选项中,advertise是“作广告”;lend是“借”;sell是“卖”,都不符合句意。

51.【答案】A

【命题透视】逻辑关系。考查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或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上文提到很多公司为无家可归者捐赠,此处表达的应该是:公众也给衣服和钱,而且一家制鞋商捐赠新鞋。动词donate意为“捐赠”,符合句意;其他选项中,produce是“生产”;design是“设计”;collect意为“收集”,都不符合句意。

52.【答案】B

【命题透视】逻辑关系。考查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或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由后文,此处意为“穆勒夫妇没有因为他们的工作而得到报酬”,payment是“报酬;付款”之意,符合句意。其他选项中,permission是“允许;许可”;direction是“方向”;support是“支持”,都不符合句意。

53.【答案】D

【命题透视】动词词义辨析。考查学生的词汇量与词汇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句意为:我们感觉就像父母,父母是不应该因为帮助孩子而期望得到金钱的。动词expect意为“期望;期待”,符合句意;其他选项中,borrow是“借”;raise是“募集”;have是“拥有”,都不符合句意。

54.【答案】C

【命题透视】逻辑关系。考查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或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这是一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句意为:尽管Rita承认有时感到累,但她说她会继续这工作,因为她喜欢这种让世界变得不同的感觉。

55.【答案】B

【命题透视】名词词义辨析。考查学生的词汇量与词汇运用能力。

【试题解析】由上一空的解析,此处应该表达的意思是“对世界有意义;让世界不同”,应该用短语make a difference表达。

阅读理解

【语篇解读】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介绍了太平洋岛国瑙鲁由一个美丽富饶的海岛到一个生态灾难的贫瘠的海岛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对其他国家是起到警示的作用。

56.【答案】B

【命题透视】写作意图题。考查对作者写作的目的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第一段Nauru’s heartbreak story could have one good consequence―other countries might learn from its mistakes.一句可知,作者认为瑙鲁的故事可以让其他国家从他们的错误中学到一些东西,作者的目的.是警示其他国家。

57.【答案】C

【命题透视】细节理解题。考查对文章特定细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由第二段中的…lived on the remote island of Nauru和第五段最后一句中的Gradually, the lovely island of Nauru started to look like the moon可知,瑙鲁以前是一个平静美丽的小岛。

58.【答案】B

【命题透视】细节理解题。考查对文章特定细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瑙鲁岛上的生态灾难是因为对磷酸盐的过度开采。由第五段中的Strip-mining totally destroy the island和Gradually, the lovely island of Nauru started to look like the moon可知答案为B。

59.【答案】A

【命题透视】细节理解题。考查对文章特定细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由第七段中的Unfortunately, the leaders invested the money unwisely and lost millions of dollar可知,领导人投资的不明智,加上还要花更多的钱用在个人消费上,所以导致了财政问题。

60.【答案】A

【命题透视】推理判断题。考查对文章言外之意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能力。

【试题解析】文中最后一段的最后两句话暗示,瑙鲁的生态灾难几乎很难恢复。不要选答案D,最后一段讲的是岛上百分之九十的地方被破坏了,并不是矿被破坏了。

【语篇解读】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讲述了牛津英语词典的编撰者之一的Dr. Minor的不一般的人生,他博学,但被关在精神病院。他对牛津英语词典贡献很大,并与Prof Murray因为共同的爱好成为好朋友。

61.【答案】D

【命题透视】细节理解题。考查对文章特定细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第一段中的…serve as editor for what was to be the most ambitious dictionary in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可知答案选D。

62.【答案】C

【命题透视】细节理解题。考查对文章特定细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第三段的第一句话Minor joined the army of volunteers sending words and quotations to Murray可知答案选C。

63.【答案】A

【命题透视】细节理解题。考查对文章特定细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由第四段中的…he found Minor locked in a book-lined cell at the Broadmoor Asylum可知,Minor被关在一家精神病院里,这是他不能去牛津的原因。

64.【答案】B

【命题透视】细节理解题。考查对文章特定细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第五段的Murray and Minor became good friends, sharing their love of words可知,他们成为好朋友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都对词汇很热爱。

65.【答案】D

【命题透视】推理判断题。考查对文章言外之意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能力。

【试题解析】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可以推断Minor很博学,对做学问很投入,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精神病人。因此用devoted, scholarship, unusual等描述他最贴切。

66.【答案】C

【命题透视】主旨大意题。考查考生整合浓缩文章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文章的关键词有两个:Minor和Oxford Dictionary,主要讲述的Mr. Minor的特别之处和他对Oxford Dictionary的贡献,因此文章的大意应该把这两个词都包括进去。

【语篇解读】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Longview的名胜Nutty Narrow Bridge的由来。因为Peters发现经常有松鼠因为横穿马路被车压死而萌生了为松鼠建一座桥的想法,经过议会批准,他和其他人建成了这座专为松鼠通行的桥,他也为此而受到人们的纪念。

67.【答案】D

【命题透视】细节理解题。考查对文章特定细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由第二段中的to give squirrels a way to cross the busy road without getting flattened by passing cars可知,修建Nutty Narrow Bridge的目的是保护松鼠安全地过马路。注意不要选A,因为这座桥不是给松鼠提供吃干果的地方。

68.【答案】B

【命题透视】细节理解题。考查对文章特定细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第四段中的…and that day’s coffee break discussion turned into squirrel safety…cooked up the squirrel bridge idea可知,在某一天喝咖啡时间的讨论中,Peters和其他人萌生了给松鼠建座桥的想法。

69.【答案】D

【命题透视】词义猜测题。考查对文中特定词语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前面的guiding their young,可以推断此处应该是松鼠教它们的孩子如何使用绳索,而不是给它们递绳子,也不是给它们一个教训。

70.【答案】C

【命题透视】细节理解题。考查对文章特定细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文章倒数第二段中的In 1983, after 20 years of use, Peters took down the worn-out bridge. Repairs were made and crosspieces were replaced.可知,绳索用了后,Peters进行了修缮,并替换上了新的绳索。文中没有涉及是否替换的绳索更长;第五段中提到绳索是铝制的,而且是一个architect设计的,只是说Peters和Hutch开始建设,因此可以排除其他选项。

71.【答案】A

【命题透视】推理判断题。考查对文章言外之意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最后一段中的…a ten-foot wooden squirrel sculpture was placed near the bridge in memory of its builder and his devotion to the project.可以推断,Peters因为爱动物,倡导修建这座桥而被人们记住。文中没有提到他是否因此得到奖章,因此可以排除D。

【语篇解读】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介绍了一种可以用智能手机控制的洗衣机。

72.【答案】C

【命题透视】推理判断题。考查对文章言外之意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文章第二段中的… “my wife already does that” was a common response…可以推断,大多人对于这种新型洗衣机不大感兴趣,因为大多都是妻子洗衣服。

【考场雷区】从这句话看不出来很多人觉得这种洗衣机是很成功的;也没法判断他们对这种洗衣机很熟悉;注意不要选B,因为从这句话无法推断妻子都喜欢洗衣服。

73.【答案】B

【命题透视】细节理解题。考查对文章特定细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从第一段中的…when your laundry is done via a smartphone app.可知,这种洗衣机是由智能手机操控的,因此答案选B。文章中没有提到这种产品的价格,可以排除D。

74.【答案】A

【命题透视】推理判断题。考查对文章言外之意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能力。

【试题解析】由第六段Samsung的发言人的举得例子可以推断,这种生活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简单。智能手机不能缩短烘干衣服的时间,故可以排除C。

75.【答案】C

【命题透视】主旨大意题。考查考生整合浓缩文章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从最后一段…is what all good technologies do―enable laziness可以得知,这种新型洗衣机和其他科技一样,也能让我们变懒,这是一个弊端。

阅读表达

76.【答案】To create a place for teenagers to meet and talk.

【命题透视】写作意图题。考查考生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与判断。

【试题解析】根据第一段,Asley Power经常上网,但是没有供青少年说话的网站,因此他想创办一个专门为青少年提供交朋友的网站。

77.【答案】Power’s website became a success.

【命题透视】主旨大意题。考查考生整合浓缩文章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这一段的关键词是his website和successful,因此可以总结出其大意。

78.【答案】He wrote a book.

【命题透视】细节理解题。考查对文章特定细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第三段提到他的网站关闭后,有人请他写了一本书,后面就是对这本书的介绍。

79.【答案】Happy, crazy and stressed.

【命题透视】细节理解题。考查对文章特定细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由第三段Power的自述中可以得出答案。

80.【答案】others say something/others give you advice/people talk about you

【命题透视】细节理解题。考查对文章特定细节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试题解析】由后句中的because I heard “no” a lot可以推断,此处表达的应该是“不要听别人说”。

写作:

One possible version:

As a high school student, I consider English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 In order to learn it well, apart from English class, I took an active part in English corner and other after-class English activities, which benefit me a lot.

In the English corner, I meet many friends, who share the same interest with me. Besides, sometimes, some foreigners are glad to join us. By talking with them, my oral English improved a lot. I also find it useful to keep English diaries. I keep on doing it these years and it is helpful to my English. As a saying goes, practice makes perfect. Only by practice will we make more progress. Finally, some good English study websites contribute a lot to my improvement. Through these websites, I can read some classic English passages, poems and stories. What’s more, I can learn some learning skills and methodologie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my study process.

All in all, every road leads to Roma, but I believe hard work pays off.

山东高考语文试卷 篇5

(八)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

一、基础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安谧(mì)互联网呵护倍至时不我与(yǔ)..B.曝晒(pù)无名火无上光荣着(zháo)三不着两 ..C.碑碣(jié)一摊血击起千层浪不稂不莠(láng)..D.胴体(tîng)天秤座冥思苦想蚍蜉撼大树(pí)..

2.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极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现在却看不到这画廊了。

B.历史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C.面对记者的提问,陈思思说:一要身体力行;二要起到名人本身的呼吁和引导作用。作为名人,自身要肩负起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责任。

D.“张爱华下跪不是求我们放他走,而是让我们离开饭店。”记者在小区里又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张爱华是害怕垮塌出危险,下跪求我们离开的”。3.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记者在现场看到,李克强召集参与救灾工作的各部门负责人,在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打着手电筒,(2)市民吐槽5年买房史,被房产中介忽悠成家常便饭。

(3)受到诸多政策因素、制度因素的制约,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尚不规范完善。创新理财产品的结构设计是解决的问题。

A、部署心酸亟待B、布置辛酸急需 C、布置心酸急需D、部署辛酸亟待 4.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所记人物中,弱者哭,强者也哭;失败者哭,胜利者也哭。作者种种人物哭相的刻画,可谓穷形尽相,入木三分。.... B.他年纪轻轻,为什么这样一副死气沉沉、少年老成的模样呢? ....

C.与会领导表现出了极高的姿态,一再让工人们实话实说,对造成这次停产事故的责任人进行批评,可大家就是不赞一词。....D.鉴于意大利政治僵局难解,当地时间4月20日,已是耄耋之年的意大利总统乔治·纳波利塔诺临危授命,成为意大利战后历史上第一位连任的共和国总统。....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4月18日,原巨人网络女总裁刘伟接替史玉柱出任公司CEO。事业之外,刘伟的时尚姿态也十分优雅。

B.面试开始,按照抽签顺序,1号候选人率先被召进了外企老总办公室。C.“‘秋风起,蟹脚痒。’现在正是抓螃蟹的好时节到了,大人小孩都在湖里呢,我上哪给你找人去!”老赶叔一边吮着他的蟹脚一边说。

D.旧北京城经元、明两代的建造经营,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城设计的基础上,最后完成的杰作。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试论李安华语电影影像风格特征

许波

李安华语电影创作以其思想深刻、故事性强、画面优美、叙事从容而为广大观众津津乐道。他的影片,在娓娓道来的好看故事中,倾注着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人生的探究,通过对主人公情感的抒写而达到对人性意义的探寻。在李安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学的浸润,又有西方文明的熏陶,他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融为一体而为他所用,但他又是有根的,他的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观念、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对李安华语电影创作影像风格进行分析,无疑可以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与帮助。

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一般都会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风格是艺术家“创作成熟的标志,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风格反映出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以及艺术家的思想内涵,并通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集中表现出来,是艺术家所独有的气质个性的外化。李安在自己十余年的电影创作过程中,通过将自己“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他的影片,从总体上体现出“淡雅平和”的艺术特征。“淡雅”侧重于李安电影外在表现形式,“平和”则多从李安电影的思想内容体现出来。李安的影片很少有人数众多、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场景,画面相对干净雅致、朴素自然,似中国水墨山水画般充满意境,给人以典雅素洁之美。无论是《卧虎藏龙》中的江南水乡,抑或是《色戒》中旧上海的街景、旗袍,都蕴含着典雅的韵味。那种素净与雅致在华语电影中只属于李安,这种“淡雅”来自于李安的修养与文化。由于李安作品所具有的浓郁的文化意蕴,致使他的作品自然流露出“雅”的气息。而在思想内容方面,李安的电影表面看虽然充满矛盾冲突,但本质上追求和谐、融合。他的影片,矛盾冲突虽然看似激烈但不极端,最终都归于“和”的统御之下。从李安华语电影作品来看,既没有大团圆式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又没有令观众痛哭流涕的悲剧苦情结尾,他的影片结尾多是矛盾各方“各退一步”的中庸和谐之美。“和”是李安电影创作的出发点,更是其电影创作的归结点。这种“平和”源于李安自身的性格、教养以及中国传统“中庸”思想的熏陶。“淡雅平和”构成李安电影创作的风格特征,在这一风格特征下,李安进行着有别于人的独特的艺术创作。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被认为是李安的早期创作。在这三部影片中,李安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家庭伦理、东西方文化冲突、新旧观念冲突等一系列矛盾充分展现在银幕上,创造出华语影坛不曾有过的艺术形象,拓展了题材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影片内涵。同时,这三部影片展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美学观念与现代电影观念、表现技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延续到李安以后的电影创作中,构成重要的艺术内容,李安华语电影的叙述手法质朴自然,人物对白风趣幽默,故事情节紧凑别致,整个剧情圆融流畅。影片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父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为华语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

李安自1991年起正式步入导演的行列,迄今已近二十年。在近二十年电影创作过程中,李安为观众奉献了十一部精彩的影片,其电影创作风格随着其电影创作实践而不断发展与完善,并最终形成以“淡雅平和”为特征的独特的电影美学风格。他的电影始终围绕着文化、父亲、家和性这四个母题进行创作,通过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最终达到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和谐的结局。在他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有着或激烈或平缓的冲突和意想不到的结局,在有趣的故事的外表下,是内涵丰富的文化主题和哲理意蕴,是对人生与世界的形而上的思考和追问。

(节选自许波《试论李安华语电影影像风格特征》,有删改)

6.下列对李安华语电影的总体风格“淡雅平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淡雅”是指李安华语电影的表现形式,常以中国特有元素为介质,既表现出李安自身的印记,又彰显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B.“淡雅”指李安影片没有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无论是《卧虎藏龙》中的江南水乡,抑或是《色戒》中旧上海的街景,画面都雅致、朴素。C.“平和”是指李安华语电影的思想内容,结尾均不是大团圆的结局,而是各自退让、妥协后达成的一种和谐,体现出中庸之美。D.“和”是李安电影创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其影片即使冲突重重,最终也能达到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和谐结局。

7.下列对“李安华语电影创作”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李安华语电影创作画面优美,故事性强,叙事从容,娓娓道来,同时又饱含内涵丰富的文化主题和哲理意蕴,是对人生与世界的形而上的思考与追问。

B.李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学的浸润和影响,因而他的华语电影创作常常表现得非常唯美、宁静、平和而少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C.李安华语电影创作在后期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探索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美学观念与现代电影观念、表现技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D.《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影片创造出华语影坛不曾有过的形象,但是它们都属于李安的早期华语电影创作,还不够成熟。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研究分析李安华语电影创作影像风格,能够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与帮助。

B.艺术风格一般都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践中形成的,经过十余年的电影创作过程,李安也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

C.叙述手法质朴自然,人物对白风趣幽默,故事情节紧凑别致,整个剧情圆融流畅,是李安华语电影的几个重要特点。

D.李安的电影是有根的,他将根深深地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之中,将古今中外文化融为一体而为他所用,为华语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

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坦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贺圣朝〃留别叶清臣

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9、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浪淘沙欧阳修 A、而皆有侈心焉侈:奢侈 .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B、有不可欺者矣欺:欺骗、蒙骗 .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C、而文采表于后世表:显扬 .(1)叶清臣《贺圣朝·留别》中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设想奇特,不D、而行乎利害之涂涂:通“途”,道路 落俗套,给人以新颖巧妙的感觉。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这两首离别词中的下片,词人都巧妙地借助花来抒写别情,请加以简析。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白部分,任选三个小题作答。(6分)A、而自比于老、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1),千金散尽还复来。B、而不自以为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C、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亦余心之所善兮。D、天之生是人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到黄昏,点点滴滴。..

11、下列句子中都表现韩忠献公才华出众的一组是()(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①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②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齐彭殇为妄作。③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④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4)君子坦荡荡。⑤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⑥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渺沧海之一粟。A ①②⑥B ③④⑤C ②④⑤D ②③⑥

五、语言运用(12分)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6、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A、韩忠献公所建的“醉白堂”的名字取自白乐天的《池上》一诗,并把此诗作为醉白语言简洁,态度鲜明,不超过30字。(4分)堂的歌赋。据报道,如今南京街头小商店林立,店名也千奇百怪,好多店主明确表示,为了B、韩忠献公是北宋的名臣,辅佐了三位帝王,能文能武,为国家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增加商店的个性,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记忆力,进一步促进生产蒸蒸日

上,他们在店名上着实花了一番功夫,有人给服装店命名“衫国演绎”,水果店叫“榴深得人民的爱戴。

莲忘返”,饭店叫“食全食美”,游戏厅叫“一滴血”“死光光”“大屠杀”等等。C、作者认为,真正的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韩忠献公就是这样一位

17、用“音乐”开头,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单句,不得改变原意。(4分)难得一见的君子。

各种非理性的欲望,都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净化,那是指听众中那些敢于忏悔自己D、韩公既不凭自己所拥有的来自我夸耀,也不因自己没有的而轻视自己,作者推崇两

一生过错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心底欲望的人,方才可以让各种欲望在音乐中得到净化。人相同的地方作自我寄托。

18、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第Ⅱ 卷(共114分)

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四、(24分)

材料:华中师大教授晓苏炮轰《人再囧途之泰囧》是典型的“低俗、庸俗、媚俗”

13、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电影,如此电影却能赢得高票房反映了国民欣赏水平偏低,对于国民素质提高毫无意

(1)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3分)义。此言一出,立刻遭到网友普遍吐槽:老百姓劳累一天,看个电影就是娱乐放松自

己的,又不是找教育的,凭什么要被羞辱?现在国内的电影市场里又有多少好电影可(2)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3分)

看?

(3)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4分)网友的吐槽其实想说明:电影不是教科书,不是百家讲坛,不是新闻联播,它①

。阳春白雪固然高雅,但它和寡;

②。不能单方面要求观众去提高欣赏水平,业界也不应【注】本文为苏轼被贬密州期间所作。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

该只停留在对它票房的嫉妒上,而 ③。

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她比他高十七厘米。

自从他俩结婚时搬进这大楼,楼里的老住户无不投以好奇莫解的目光。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大楼里一些闲得没事儿的婆娘们,看到这可笑的情景,就在一旁指指画画。

楼外是个很大的院子,院门口有间小门房。门房里也住了一户,户主是个裁缝。裁缝的老婆是个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尽管裁缝老婆能耐,她却无法获知这对天天从眼前走来走去的极不相称的怪夫妻结合的缘由。不管人们惊奇也好,质疑也好,困惑也好,高女人的孩子呱呱坠地了。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两口子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

后来,裁缝老婆做了团结大院的街道居民代表。她在协助户籍警察挨家查对户口时,终于找到了多年来经常叫她费心的问题答案。原来这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工资达一百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化验员,收入不足六十元。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 为了钱,为了地位,为了过好日子!

一九六六年,来了一群人,在院内外贴满大小标语,用十八张纸公布了这矮子的“罪状”——晚上回家把研究成果偷偷写成书,打算逃出国。人们围绕着那本“书稿”,唇枪舌剑地向高女人发动进攻。你问,我问,他问;尖声叫,粗声吼,哑声喊;大声喝,厉声逼,紧声追……高女人却只是摇头。真诚恳切地摇头。

裁缝老婆忽然跑到台前,指着高女人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

这句问话使研究所的人一怔。高女人也怔住了。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张皱巴巴枯叶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

高女人没有点头,也没摇头。她好像忽然明白了裁缝老婆的话。眼里闪出一股傲岸、嘲讽、倔犟的光芒。

“好,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

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高女人被强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单单的身影。不知她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了,只是偶尔才接回家住几天。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

“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

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上班下班。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浑身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褪去了光泽和血色。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因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

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

一天早上,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了。二十多天后,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被抬进小门房。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象刷一层粉那样难看。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当院遛两圈。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团结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的点头了……

高女人离去后,他被落实了政策,抄走的东西发还给他了。不少人都来帮助他续弦,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

“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

裁缝老婆在矮男人家里,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几年过去了,至今矮男人还是单身,只在周日,从外边把孩子接回来,与他为伴。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仍旧半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有删改)19.请简要分析第五段突出的语言特点。(4分)20.请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21.“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22.小说着力塑造的是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这对忠贞的夫妻,为什么还要在裁缝的老婆身上花费较多笔墨?请结合原文试作探究。(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别忘了农村“80后”

赵丰

在对“80后”的众多评论中,人们往往只看到城市的“80后”而忽略了农村的“80后”——他们既和城市的“80后”大不相同,也和农村的“70后”相去甚远。

农村“80后”不自我社会学家分析“80后”时,很喜欢用“独生子女”来描述这一代人,并认为“独生子女”独特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形成“叛逆”的思想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农村部分“80后”有兄弟姐妹,这些人的幼年并不孤单,他们不缺少玩耍的伙伴,也不缺少一起干活的伙伴。

在社会学家看来,自我、情绪化、颠覆性是“80后”的普遍标志。实际上,农村“80后”由于过惯了艰苦生活,很早就知道上学、干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在大学校园里,最保守、最传统的学生往往就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大多刻苦学习,践行着父辈的教诲。走出农村、山沟,就是他们最朴实、最原始的动力。那些没有考上大学和过早失学的农村“80后”,离开学校马上投身到农活中,或成为民工大军中的一员进入城市,在各种各样的工地挥洒汗水。他们年轻,上过几年学,比起他们的父母,他们是属于有知识(知识在农村有时仅仅指识字)的一代,在他们身上看不到颠覆,看到的是勤劳和责任。

民工的“城市化冲动”

根据年龄划分,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形成了两代农民工。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中的“80后”越来越多。他们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受教育程度较高;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将谋生、赚钱作为第一目标,新生代农民工则还有“享受现代生活”等目的,部分人开始试着去认同流入的社会,如参加当地社会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加入当地一些社会组织等;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对农活没兴趣,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不认可,甚至持批评态度。总之,他们具有更多的“城市化冲动”。

农民工逐渐习惯城市的繁华和快节奏的生活,难以忍受农村贫穷和慢节奏的生活。虽然自己的“根”在农村,却与农村生活格格不入,这常使他们尴尬。

“我不是来赚钱的”

据统计,在珠三角地区,“80后”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其中,以挣钱为目的的人只占18.2%,而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和“在家乡没意思”的人共占71.4%。

广东省东莞市一家制衣厂的女老板,2006年新招了一个年轻杂工。小伙子刚满20岁,是一个没在厂里干过的“生手”。他经常在上班时间跟车间里的其他工人聊天,老板告诫他:“不要影响大家干活。”没想到,小杂工毫不含糊地回答:“我又不是来赚钱的。我妈说了,没钱了让我管家里要。你这几百块钱根本养不活我。”工人“不是来赚钱的”,“扣工资”“开除”等惩罚很难约束他们。“我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位老板苦恼地说。

这种现象在珠三角地区很普遍,制衣厂老板和她朋友的工厂每年都要招很多这样的“生手”,这些“生手”几乎都是1985年以后出生的,老板们习惯把这批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工人叫“八字头”农民工。与“老”农民工相比,“八字头”农民工一是不能吃苦,二是对自身权益有了更高要求,仅仅提高工资已吸引不了他们,他们还要求更多的闲暇时间、城市的娱乐方式以及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等等。对老板来说,这些新变化无疑对他们过去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八字头”农民工中不乏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也是惟一的“宝贝疙瘩”。尽管在户口本上他们仍是农民身份,但其中相当多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

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在“七字头”和“六字头”农民工看来,工作只有“挣多挣少”的区别,而“八字头”农民工已开始寻找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

然而,现存的户籍管理城乡分治的二元制结构,使这些进城工作、生活的外来青年,难以真正融入到城市的主流社会中,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的不适应状况。2006年,一项针对在杭州务工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对“新杭州人”的身份缺乏认同感,认为自己“和杭州本地人不一样”。许多青年外来务工人员自18岁离家,到杭州打拼10余年,即使已在杭州安家,仍坚称自己“不算杭州人”。

由于收入不高,“八字头”农民工的生活方式依旧节俭,吃饭、住房占据了他们“日

常开支”的第一、第二位。令人意外的是,占据第三位的竟是“买衣服”。“寄钱回老

家”的意向逐渐被抛在后头。一些专家分析,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后,其生活方式在有意无意间逐渐向城市靠拢,在言行、衣着上的城市化,显示了他们适应城市的主动性。不过,受种种因素的局限,青年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仍显得贫乏而单调,“看电视、影碟”是他们首选的业余活动,“读书看报”居其次,还有人选择“待在寝室,睡觉发呆”……

由于工作、生活、社交方面的局限,青年民工对城市人的看法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有的青年外来务工人员明确表示,杭州市民“排外、冷漠、看不起外地人”,这无疑也加大了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困难。

19.人们对于“80后”的观察评论中有哪两个显著特点?(4分)20.根据文本,简述文中的调查结论。(4分)

21.请用自己的话阐释“他们既和城市的‘80后’大不相同,也和农村的‘70后’相去甚远”。(4分)

22.本文为调查报告,请简要回答本文的写作特色。(6分)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位记者曾经采访作家卡波蒂,问他:“你说的‘控制力’的准确含义是什么?”作家回答:“我指的是始终在风格上和情感上掌控你的材料。一个句子,尤其是临近结尾的句子,如果乱了一处节奏,或者分段失败,甚至标点有误,就可能把整个故事给毁了。亨利·詹姆斯就是善用分号的大师,海明威则是一流的分段行家,而弗吉尼亚·伍尔芙从来没写坏过一个句子。”

山东高考语文试卷 篇6

亲爱的同学:

请用智慧与热情、细心与信心,尽情展示你的个性与精彩,相信你定会拥抱满园花开!答题前,请仔细阅读以下说明:①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②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20分,其中5分为卷面分。③本试卷共8页,须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祝你成功!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有一项是()。(2分)A.狡黠(xié)呱呱坠地(gū)蛮横(héng)

执拗(niù)B.排闼(tà)

干瘪(biě)

骇人听闻(hài)期期艾艾((ài)C.剔除(tì)奔丧(sāng)禀告(bǐng)

缄默(jiān)

D.叱咤风云(zhà)

皴裂(cūn)

炽热(zhì)

恻隐(cè)2.请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田字格中订正。(2分)言简意赅

恣睢

辩伪去妄

坐无虚席

忧柔寡断

引 颈受戮

莫明其妙

谮害

慰藉

物竞天择

3.根据提示,用古诗文填空。(从下列题目中任选4题作答,8分)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③

,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④小明在重阳节陪父母登鲁山,面对夕阳映照下的满山秋色,她不禁想起了王绩《野望》中的诗句“

,”。

⑤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意象。吴均在《山中杂诗》中用“鸟向檐上飞,”体现 山居的自然有趣;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

,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下列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转折复句)

B、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内心十分紧张。(句子的宾语是:紧张)

C、这个秘密让他知道了。(主动句)

D、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主干:发明提供材料)

5.下面语段的三句话中都有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分)①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②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③我们要树立“威海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参与到投身创建活动中去。①句应改为:

。②句应改为:

③句应改为:

6.在你四年的初中时光里,你不仅见证了自己的成长足迹,更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成长,这其中有灾难,更有自豪。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神七航天……让我们骄傲自豪。请你自选一个事件,拟写一条60字左右的微博,至少用到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你最真的感受。(3分)7.仿写句子(2分)名著是美的。《繁星•春水》美在它对母爱、童心的赞美;《

》美在它____

__

___

____ ;鲁智深美在它疾恶如仇、有勇有谋的性格;

_ ______美在他_____

______

____。

二、文言文阅读(13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8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惧其不已也

则其读书也必专

B.而山不加增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D.甚矣,汝之不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闻寡人之耳者

操蛇之神闻之

B.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箧曳屣

C.或异二者之为

一食或尽粟一石 D.杂然相许

高可二黍许 10.翻译句子(2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

11.通过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你的学习生活谈一谈。(2分)

__

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4分)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分)①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

②赖以示予()1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__

14.回答下列问题。(2分)①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 __,”一句中。②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

松 子 茶

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 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 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A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B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粒停泊在温柔海边的细沙,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15.当朋友知道我要将松子下油锅后,为什么要“大惊失色”?(3分)

16.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

修辞,表达效果是(3分)

17.文中说,“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为什么?(4分)

18.文中A B两段有人说有些多余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19.台湾作家林清玄是参禅的大师,本文也不例外,处处充满禅意,启发读者领悟生活的哲理。读完这篇文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13分)

不必勉为其难争第一

木梓

我近期的头等大事,是致力于打消我3岁半的女儿奋勇争第一的念头。

有一天,从幼儿园接女儿,问她晚饭吃的是什么,她答非所问却充满自豪地告诉我:“我第一名。”黄昏的阳光照在她得意洋洋的小脸上,镀了一层金黄色。

费了半天劲,我总算闹明白,她的意思是说,她吃得最快,老师夸了她。结果我一路都在给她讲,吃好吃饱最重要,不用第一名,和小朋友们差不多就行。

我着实担心这种争第一的教育,会从这类一粥一饭的小事上开始影响我的宝贝,渗透进她的价值观,最终影响她一生的幸福指数。

以做妈妈的对她使用筷子和勺的能力,以及日常吃饭速度的了解,我知道她百分之百没吃够,也肯定吃不好。果然,那天晚上,她很早就缠着我说饿了。这个第一,是勉力“争”来的,超越了她的能力范围,代价是对她自己的损害。

人生不是竞技体育,不需要“永远争第一”。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现实地说,简直是永远也争不来“第一”——圈子稍稍拓开一点,就又有比你这儿强那儿强的了,哗啦啦一数一大串,谈何“第一”呢?

主流教育混同了进取心和争强好胜的概念。是的,有进取心的人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但上进和争强好胜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

上进是纵向的,是个人的、线上的比较。每往前走一点,每有一点长进,都可以让人对自己满意。“自我感觉良好”在汉语体系里永远含着些许贬义,但细想一下,这有什么不好吗?难道非得自我感觉很糟,才是美满的人生?我知道“幸福”的一种定义,就是“对自己满意”,这是一位很有阅历的大姐给出的,让人服气。

争强好胜,要点在“争胜”上,这决定了横向比较的方式。而“人比人,气死人”,那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啊!这种比较之下,永远都不会快乐。

我跟谁谁都差不多,凭什么他就如何,我就不能如何?抑郁、焦虑、不满、愤愤不平乃至嫉恨等种种负面情绪均根植于此。

争强好胜,让人对自己的状态不满,而长期困于对自己的不满意里,往往还导致对别人的不满意,好像别人哄抢了他的机会、他的资源,由此充满被掠夺感,受虐意识强烈。这种情绪恶性蔓延,会不可扼制地迁怒于人,致力于发掘别人的差劲儿、别人的不足,直至觉得全世界都欠自己的。

主流教育在这两个重要概念上的混淆,是很多不幸人生的开始。

一个很有智慧的忠告是:如果有一样东西,你踮踮脚尖就够着了,那就去够吧,这叫做努力,叫做进取;如果非要跳起来才能够到,就别费劲了,因为你努力着跳高,还是会落下来的,超出能力了,这叫勉为其难。那些咬牙切齿的攀升,用力过猛的向上,代价是对自己的 损害。像我可怜的为争第一而没吃饱的小女儿。

(选自《广州日报》)20.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一句话:(2分)

21.作者在文章开头讲“三岁女儿吃饭争第一”的故事,在文章中有何作用?(4分)

22.作者认为“上进和争强好胜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在作者看来,上进和争强好胜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3.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对“主流教育引导人们争第一”这一问题的看法。(3分)

四、作文(50分)

24.请以“坚守精神的家园”为题作文 要求: 1.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山东高考语文试卷 篇7

一、回归教材

在为期近一年的高三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对高考模拟试卷的训练和讲解中,试图以题海来增强学生的应考能力,而课文教学则以减省为上,甚至将教材置之一旁,这种做法无疑是舍本逐末,我认为语文复习教学有必要引导学生重新回归教材。

1. 回归教材基本篇目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对课文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进行回顾与复习,尤其要重视教材中的基本篇目(主要指现代作品中的讲读课文和所有的古代作品)。教师在复习时可以根据教材编写的顺序按单元依次复习,也可按照文学(文体)知识系统展开复习。

例如,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2题为“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作为现代文压轴题,通常需要考生结合阅读内容,联系教材内容或社会现实拓展理解。如要答好这道题,学生就要对高一课文《蒹葭》的内涵和意蕴有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把握。

2. 回归教材古诗文篇目的背诵、理解和运用

近年来的高考语文第一篇文言文阅读题型比较稳定,前三题分别为四个词语解释、一道选择题(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和两句翻译。例如,2011年的第18题词语解释“秋冬则劝民山采”的“劝”解释为“勉励”,课文《劝学》的“劝”即此用法。“民不知所从”中“所从”的结构与初中课文《桃花源记》“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的“所闻”相同。而“民皆乐其生”中“乐”的意动用法在高中课文中也比较常见。第24题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关键要理解“其”的用法,这里的“其”表示祈使语气,与《伶官传序》里“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相同。由此可见,古诗文的复习除了背诵名句外,还要注重词句的解释和内容的翻译。

此外,背诵名句除了可以应对默写填空题之外,还可以在写作中作为论据来表达观点,营造意境来抒发情感等。如针对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高中教材中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赤壁赋》《告别权力的瞬间》《草莓》《相信未来》《<宽容>序言》《兰亭集序》等多篇作品都可以提供学生重要的思想生发点,从而展开针对社会、历史、文明、艺术等诸多方面的联想和开掘。可以说,语文教材是学生作文的思想源泉、语言基石和文化宝库。

二、构建系统

高三复习的过程应该是不断“结网”的过程。面对零散的语文知识与答题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与整合。

1. 构建文学(文体)知识系统

尽管高中教材篇目数量有限,但由于其选文的经典性和代表性,可以通过作品了解相应时代的文学特征与风格。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朝代不同体裁的文学发展特征。以诗歌为例,可以让学生结合高一第二学期《诗赋论(节选)》一课,从时代、代表作家的作品、诗歌体裁及其特点进行列表,这样的整理可以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诗歌体裁的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不同体裁的风格特征,在诗歌阅读(尤其是对该类体裁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考查中能从容应对。

2011年第14题考查对诗歌体裁的识别,第15题考查诗歌的艺术特点,如果学生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所运用的比兴手法比较熟悉,则不难回答。

此外,不同文体的阅读题有不同角度与侧重的考法,叙事记人类文本通常要考人物形象的概括,第20题即“概括孙叔敖的性格特征”;议论类文本通常要考论点的归纳、论证的方法和论据的作用,如第26题“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因此,教师还可以根据文体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答题程序系统。

2. 构建答题程序系统

答题程序反映了常态的阅读过程,表现为答题的表述形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经过一定量的题型训练后总结规范的答题程序,这不仅便于阅卷教师批改,也能帮助学生加强文章和题意理解的全面性与完整性。

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写了什么”,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涉及考点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等;二是“怎么写”,即文章写作形式(包括语言与结构)与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的关系,涉及考点有“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三是“为什么写”,即文章对时代与自身的意义与价值,考点为“揭示写作意图”,多以拓展阐述题的形式出现。

第一类题目如第2题“第⑥段画线词语‘年轮’的含义”,第4题“分别写出第④⑤段中‘空间’一词的含义,并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概括两种空间的不同作用”。这类题型在每年的高考中都会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类词语含义题的指向,区分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第21题“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则需要从文中孙叔敖的具体做法来概括其策略。.

第二类理解题如第9题“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考查修辞的表达效果、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及与标题的关系。这一类的题目在回答时不能简单套用术语,而是要联系文章内容。

又如第16题“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语言),答案的组成部分依次为诗中所写的“我”的动作——这些动作反映的“我”的状态——“我”的状态所表达的情感——“我”产生情感的原因或情感的表达对象。这四部分内容正对应我们阅读诗歌从揣摩词句、把握意象到体验情感、理解思想的过程,这同样也就是诗歌鉴赏题的答题程序。

第三类题目需要在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回答。第6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多方面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需要学生对世博会比较熟悉,才能找到其中体现的相应要素。这一类答题程序一般为“举例(世博会)——分析(体现的要素)”。

三、拓展积累

在作文应考准备阶段,教师切不可以押题等方式误导学生。一方面如果题目范畴完全出乎意料,会引起学生的焦虑和紧张;另一方面即使侥幸猜到了与考题相关的内容,学生如果不仔细理解题目的独特性,一时兴奋而盲目套题,恐怕会得不偿失。不过,教师针对高考作文依然可以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和积累,具体包括思想积累与素材积累。

1. 思想积累

2011年高考作文题“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在逻辑上是互为矛盾的否命题,且语句出处又不相干,然而在一定范畴下两句都存在充分的合理性:“一切都会过去”属于现实和客观物质层面,体现了达观、释然、淡泊等心态;“一切都不会过去”指向历史和主观精神维度,体现了铭记、继承、责任等意义。针对这两句具有普遍哲学价值和思辨色彩的铭文,作文题目表述中还明确出现“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的提示语,意在引导考生对诸如“变与常”“铭记与忘记”“当下与永恒”“历史与未来”等人生问题进行思考,很好地起到了考查学生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作用。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个体的生命成长到人类的文明发展等问题展开思考,对于诸如“东方(民族)与西方(世界)”“传统(古典)与现代(后现代)”“流行(通俗)与经典(高雅)”“统一(和谐)与多元”“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等文化论题,都应有全面而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与积累,逐步提升自己的审题立意水平和辩证思考能力。

2. 素材积累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三) 篇8

1.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 地/金蝉脱 邪/开天

蔽/头转向

B. 车/千之国 变/体裁衣

/咬文

C. 赘/罪行子/张牙舞

声/引高歌

D. 气/费苦心 耗/百不挠

/积居奇

2.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

A. 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B.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要因势利导,及时调整,应对得当,就能化不利为有利。

C. 而令人惊诧的是,几乎每一起非法集资大案中,都有当地官员染指其中,坐收渔利,并能在最后清偿之前全身而退,个中蹊跷引人关注。

D. 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火中取栗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检查与处罚力度。

3. 50年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50年后,他留下的雷锋精神被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某校高二年级组织了一场辩论会,论题是“雷锋精神是否过时?”正反双方的代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阅读反方的辩词,然后拟一段正方的辩词,要求:表达鲜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5 分)

反方:说雷锋精神过时,是因为60年代人们思想简单,乐于助人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学雷锋成为那个时代的潮流,可现在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好心办坏事,好心没好报,诸如此类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不时发生。此外,在一个多元选择的时代,人们有权保持自己的价值观,运动式的学雷锋活动只会引发人们的逆反心理,是很不适宜的。

正方: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振华中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营造精神家园,提倡人文关怀,校内标语就较好地配合了校园文化建设。试模仿示例从下面的场景或对象中选择2个编写校园标语。(4 分)

教学区 阅览室 图书馆 实验室 运动场

考场 寝室 餐厅 围墙 水池 车库

示例: 草坪——手上留情花自香,脚下留情草如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孙恩因民心骚动,自海岛帅其党杀上虞令,遂攻会稽。会稽内史王凝之,羲之之子也,世奉天师道,不出兵,亦不设备,日于道室颡跪咒。官属请出兵讨恩,凝之曰:“我已请大道,借鬼兵守诸要,各数万,贼不足忧也。”及恩渐近,乃听出兵,恩已至郡下。甲寅日,恩陷会稽,凝之出走。恩执而杀之,并其诸子。凝之妻谢道蕴,奕之女也,闻寇至,举措自若,命婢肩舆,抽刀出门,手杀数人,乃被执。吴国内史桓谦、临海太守新秦王崇、义兴太守魏隐皆弃郡走。于是会稽谢针、吴郡陆、吴兴丘、义兴许允之、临海周胄、永嘉张永等及东阳、新安凡八郡人,一时起兵,杀长吏以应恩,旬日之中,众数十万。

恩据会稽,自称征东将军,逼人士为官属,号其党曰“长生人”,民有不与之同者,戮及婴孩,死者什七、八。醢诸县令以食其妻子,不肯食者,辄支解之。所过掠财物,烧邑屋,焚仓廪,刊木,堙井,相帅聚于会稽,妇人有婴儿不能去者,投于水中,曰:“贺汝先登仙堂,我当寻后就汝。”恩表会稽王道子及世子元显之罪,请诛之。

谢琰以资望镇会稽,不能绥怀,又不为武备。诸将咸谏曰:“贼近在海浦,伺人形便,宜开其自新之路。”琰不从,曰:“苻坚之众百万,尚送死淮南;孙恩小贼,败死入海,何能复出!若其果出,是天欲杀之也。”既而恩浃口,入馀姚,破上虞,进及邢浦,琰遣参军刘宣之击破之,恩退走。少日,复寇邢浦,官军失利,恩乘胜进。己卯,至会稽。琰尚未食,曰:“要当先灭此贼而后食。”因跨马出战,兵败,为帐下都督张猛所杀。吴兴太守庾桓恐郡民复应恩,杀男女数千人,恩转寇临海。朝廷大震,遣冠军将军桓不才、辅国将军孙无终、宁朔将军高雅之拒之。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日于道室颡跪咒

稽: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

B. 借鬼兵守诸

津:津要,水陆冲要的地方

C. 既而恩浃口 寇:进犯

D. 恩乘胜进 径:从小路

6.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

A. 羲之子也

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B. 及恩渐近,听出兵

今其智反不能及

C. 杀长吏应恩

属予作文记之

D. 要当先灭此贼后食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是会稽内史,世代信奉天师道,他既不出兵也不设防戒备,只是每天去道堂上磕头念咒。结果,孙恩顺利攻克了会稽城。

B. 王凝之的妻子谢道蕴,是谢奕的女儿,听说贼寇来到,一举一动跟平常一样,从容应敌,后被抓住;而桓谦、司马崇、魏隐都放弃了郡城逃走。

C. 孙恩占据了会稽,逼迫有关人员充当他的属官,并把手下的人称作“长生人”,百姓中如果有不跟随他的人,就连婴孩一起杀掉,民众死在他的刀下的有十七八人。

D. 孙恩抵达会稽城,谢琰还没有吃饭,说:“我准备先消灭了这个贼盗之后再吃饭。”他跨上战马,出城迎战,结果遭到惨败,被帐下都督张猛杀死。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醢诸县令以食其妻子,不肯食者,辄支解之。(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lc2023090401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谢琰以资望镇会稽,不能绥怀,又不为武备。(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诸将咸谏曰:“贼近在海浦,伺人形便,宜开其自新之路。”(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进行时》语文冲刺卷(十三)第2页(共4页)

三、 古诗词鉴赏 (10 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1) 诗歌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简析其描写特色。(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颔联写法颇有特色,试简析之。(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四联主要内容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名句名篇默写 (8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早生华发。人生如梦,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4) 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丹青不知老将至,____________。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6) 面壁十年图破壁,____________。 (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

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银 杏

郭沫若

①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理解的。

②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③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老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下来的奇珍。

④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

⑤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在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⑥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那样久远了吧。

⑦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⑧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⑨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澄洁,多么的精巧呀!

⑩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B11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B12熏风会媚抚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B13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B14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江湖气息。

B15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搓枒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B16那是多么的嶙峋而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会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B17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B18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B19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B20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没有读过中国的诗人咏赞过你的诗。我没有看见过中国的画家描写过你的画。

B21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B22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B23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B24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B25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B26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B27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B28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11. 本文紧扣“银杏”构思行文,试结合对文章思路的分析概括各层次的主要内容。(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试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这是一篇咏物言志的散文,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所歌咏的银杏有哪些特点?其象征意义是什么?(5 分)

nlc2023090401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试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城市的灵魂

余 杰

巴黎人将卢浮宫中的《蒙娜丽莎》看作他们的骄傲。1911年8月21日,《蒙娜丽莎》被盗。据说,那一天几乎成为法国人的国殇日,4万多巴黎市民走上街头痛哭流涕。1913年1月26日,警方终于将一个庞大的盗窃团伙一网打尽,《蒙娜丽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卢浮宫。为了庆祝此事,巴黎市民上街纵情狂欢,全市所有的商品都削价40%出售。

城市是有历史的,城市是有性格的,城市也是有灵魂的。我可以想象出巴黎人在《蒙娜丽莎》丢失和失而复得的两个时刻的悲痛欲绝和欣喜若狂。他们甚至以亏本的买卖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他们还有真性情在。在巴黎人对《蒙娜丽莎》、对艺术、对文化的热爱和痴迷中,我发现了巴黎的性格和灵魂。巴黎人生活在艺术和文化中,就好像生活在空气和水之中一样。他们对《蒙娜丽莎》的爱,绝对没有半点的夸张和造作,他们的泪水和笑容都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

然而,与巴黎相比,我们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没有性格、没有灵魂。北京在大肆建设“中央商务区”,上海也在上马同样的项目,广州和深圳也在紧紧跟上。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面貌正变得越来越近似。我们城市的街道可以修建得比巴黎气派,我们的城市的面积可以拓展得比巴黎更大,我们市民的收入也可能超过巴黎的市民,但是我们是一群生活在“失魂落魄”的城市里的“失魂落魄”的人。在我们当中,有几个人会为了一幅艺术品或者一座老房子而大动干戈?北京的老房子被成批地拆除了。这一轮的房地产热对老北京的破坏,可以与刚刚建国时的拆掉城墙相媲美。房地产的老板大都是些“有背景”的人物,他们的眼里只有利润,哪里有“文化”呢?

记者娜斯在《中国丧失审美力了吗?》一文中感叹说:“北京有些新东西是比赛似的难看,选出一个冠军来还真容易。”当然,这不能单怪建筑师,他们也是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还失掉了“魂”——哪个城市还有自己的灵魂呢?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20年以来,我们已经失去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更多的大城市,现在我们还在失去定海、佛山、景德镇这样的一些中小城市。那种本来适合公共厕所的瓷砖像潮水一样席卷了中国的东南西北。从县城到首都,都像是一群风格统一而尺寸不一的公共厕所的集合。

巴黎人为了一幅

《蒙娜丽莎》而悲痛欲绝,北京人却对身边消失的四合院投去冷冷的一瞥。这种差别是细微的,却也是关键的,它不是多办几家工厂和企业、多销售几台手机和电脑就能够弥补和改变的。当年,北京的城墙被拆除的时候,只有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心痛如刀绞。假如换了是在巴黎,巴黎会有多少人奋起保卫他们的历史传统呢?金钱是买不来灵魂的。我们的城市,需要有更多的“灵魂的守护者”。

15.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城市的灵魂”指的是什么。(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为什么说“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20年以来,我们已经失去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更多的大城市,现在我们还在失去定海、佛山、景德镇这样的一些中小城市”?(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对城市“失去灵魂”现象所持的态度。(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作文 (70 分)

18. 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已不能按捺住自己驿动的心,守住自己可贵的冷静、淡定、孤独和寂寞,而变得越发盲目浮躁,急功近利。

请以“感受_______________”(冷静、淡定、孤独、寂寞,以上四词任选一词)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 立意和角度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或套作。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韩守宏提供)

上一篇:实习生职业规划培训下一篇:医院工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