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总结

2024-08-27

野外实习总结(共8篇)

野外实习总结 篇1

此次实习地区选在北京西山的九龙山、愁儿岭、香峪大梁一带。行政区划属门头沟区的门头沟乡和军庄乡,包括城子、龙泉务、军庄、灰峪等自然村。实习区交通发达,风景优美。地处华北平原西北边缘,气候温暖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晴燥,夏热多雨,春旱多风,秋高气爽。多年平均雨量600mm。第一天的路线是三家店水闸到西山林场。

1.窑坡组页岩,此地属于山岭,植被繁茂。岩石土灰或黄色,页片状,泥质结构,破碎风化严重。本组富含植物化石,含煤情况自西向东减少。接着观看龙门组(J1)砾岩,砾石较破碎,风化严重,土黄色,分选性不好(大小差不多)粒径1--20cm,砾石磨圆度较好。砾石泥质胶结,胶结状态不好。岩层产状3°<33°。九龙山组(J2)砾岩成分复杂,多为火成岩,粒径2—5mm。

2.九龙山向斜。J1--J2--J1的向斜构造。岩石主要为紫红色的凝灰质

砂岩,凝灰质含粉砂泥岩及凝灰质粉砂岩,夹含砾火山岩屑砂岩。

3.九龙山砾岩风化严重,岩石成土黄色。九龙山向斜北的砾岩岩石坚硬

完整,粒径1~10cm,磨圆度一般,主要为泥沙岩硅质胶结,分选性一般

第二天的路线是龙泉务到琉璃渠。

4.该点为石炭系岩系。岩石主要为砂岩,硅质胶结,解理较发育,呈灰

色。此地的页岩为灰色,产状为116°<50°。火成岩有崩塌,坡积物较多。然后观看了红庙岭组石英砂岩,主要为肉红、砖红色、浅绿色石英砂岩。

5.此地为断层破碎带。魁心阁的红庙岭组砂岩,次一级的小断层。地貌

属于山崖垭口。泥质胶结,风化严重,未土黄色,粒径0.5—10cm。南大岭组(Jβ)主要为辉绿岩,灰黑土黄,隐晶质成分,新鲜面灰绿色。主要为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风化严重。此处大约宽900米,坡30°,植被较多。上有断层,有5—10米的分化层。

6.琉璃渠断层。底层缺失,土黄灰黑色,主要为砂岩页岩和砾岩。第三天的路线是斜河涧到老虎头。

7.此点为工程点,铁道隧洞。洞口前侧岩石主要为纯净的石灰岩,呈灰

白色,产状混乱,有断层破碎带。上面是土黄色的泥质石灰岩。隧洞洞口衬砌,边墙衬砌有锚杆支护,表面喷射混凝土。

8.奥陶系和石炭系的分界点。隧洞打在石炭系上,全衬砌,岩石主要为

页岩砾岩。石炭系的岩石主要为砂岩页岩,风化较严重,破碎,植被繁茂。奥陶系的岩石主要为纯净的石灰岩,方解石脉,有小断层。沉沙孔有水土保持的作用。2号隧洞只加洞口衬砌,3号隧洞断层面与轴线斜交,而正交最好。

9.此点为岩性点。奥陶系与石炭系的分界点,O2的石灰岩性脆,易弯

曲,沿途观测C2主要为土黄色和褐色。老石灰岩内断层解理多,可以用于建材石灰炼钢溶剂。

第四天的路线是军庄到三家店。

10.此点为岩性点。主要为石炭系的砂岩页岩,岩石风化严重,层理倾向

南偏东,球状分化。此处的砾岩分选型不好,磨圆度不好,硅质胶结,产状为203°<39°。此处的辉绿岩无层理,火成岩主要为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有一些白条的石英岩。

11.三家店水库左坝肩。植被繁茂,开挖边坡70°,自然30°。主要为

南大林祖辉绿岩,岩石风化严重,风化层3—5m。岩石完整有气孔杏仁构造。灰绿色无产状,对下游防渗不利。九龙山组砾岩,倾向南,1—15cm,分选性不好,硅质胶结,风化不严重,解理不发育,魔猿较好。

12.香峪向斜。核部由太原组的砂页岩组成,北翼为太原组没系地层以及

奥陶系和寒武系组成,南翼仅有出露太原组煤系地层。两翼倾角不等,北陡南缓。向东南方向倾斜。

13.此点为岩性点,九龙山组紫红色凝灰质粉砂岩,青灰质粉砂岩。产状

为47°<15°。断层破碎带有压碎岩,断层泥,碎砾岩确实啦。本次野外实习观察了实习地区的地形地貌,详细观察了各个系的岩石的岩性,以及一些特殊的地质构造,比如向斜背斜。以及一些工程地点,比如大坝,隧洞等,深入了解了工程地质条件。

野外实习总结 篇2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地质专业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注定野外是地质研究的主战场,决定了野外地质综合实习是地质课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地质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野外地质实习不仅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上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理论知识与实践认识得以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起正确的地质思维模式,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检验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因此做好野外地质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合理的地质思维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地质教学中一项“教书”与“育人”并举的教学活动。当前地质实习面临着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地质实习教学效果将得以有效提升。

1 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缺乏有效保护

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的选择要求较高,根据地质学科的特点,一般都是选择地层出露齐全,分层分界清楚,地质现象丰富,便于观察的地点,并且实习地点周围能够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生活和工作条件。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实习地点和路线先后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典型地层剖面、地质结构的观察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地质现象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利用地质资源进行教学的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如何有效保护地质资源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 高校扩招,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人均教学资源匮乏

近年来由于各大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各个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实习教师队伍及教学资源规模变化缓慢,远远跟不上学生的扩招速度。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556.09万人,专任教师46.28万人,生师比为12.02:1。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021.02万人,专任教师123.75万人,生师比为17.23∶1。“1个茶壶灌30个杯子”,生动显示了目前国内高校扩招下师生比例失调的现象。这种变化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人均占有教学资源急剧下滑,严重制约了野外地质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当前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首要难题。

3 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缺乏合适定位

对于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性,部分同学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把野外地质实习当做一次游玩,实习过程中,仅仅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遇到地质现象,不主动思考,无法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实习报告相互抄袭,千篇一律。同时,在相当多的学生看来,室内研究已经逐步取代了野外工作。学生对野外实习的目的性认识不清,最终导致其实习态度漫不经心。

4 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需要转变

实习过程中,很多的带队老师充当了“讲解员”、“导游”的角色,将看到的地质现象,详细的为学生进行讲解。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其实是剥夺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野外实习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学习知识,是每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针对目前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4.1 保护好现有的实习基地,开发新的实习路线

野外实习地点的选择是经过多年的勘测和实践定下的,因此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加以爱护,对于个别遭到破坏的观测地点,及时予以为修补和维护,为下一次的实习做好准备。同时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与基地共建单位协商,建立“厂校共建”的发展模式,既促进学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又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实现双赢,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同时部分实习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一些合适的、良好的地质现象无法保存良好,这就需要我们地质人员重新勘测新的实习基地,开发新的实习路线,以备今后选用。

4.2 根据学生人数,配备合适数量指导教师

每个实习小组应该严格控制师生比例,学生过多,教学效果不好,学生过少,浪费师资力量。每个实习老师带的学生人数以15人左右为宜,保证实习质量的同时,又不至于浪费师资力量,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4.3 严格要求,积极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性

转变学生的实习态度,是保证实习质量的根本。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性,才能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野外地质实习与课堂教学的要求相差甚大,要在保证安全和纪律的基础上,达到实习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因此,除了必要的实习动员外,也应对学生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确立合适的实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性。同时,对于野外实习的重要性,带队教师可结合野外实习的特点、地质学科的发展以及已经毕业学生的亲身工作经历,对其启发引导,使其认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对于其今后从事相关地质的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4 启发式教育模式代替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任何一个课程的教学,其效果主要看学生的主动性,如果能使学生认识到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那么其他的困难就都能够克服。实习老师应充分利用野外实习的特点,抛开过去灌输式的简单的讲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实习中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样,给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空间,使原本枯燥的地质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实习质量自然得以保证。

同时,做好野外地质实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那就是务必保证学生的安全,野外实习一般都是在暑期进行,天气炎热,住宿条件有限,对周围环境不够熟悉,容易突发伤病,比如中暑、过敏、扭伤等等,同时还存在一些比如交通、游泳等安全隐患。这些都要求实习老师认真对待,准备一些应急药品,同时掌握一些必要的常用的急救措施。

野外综合地质实习,是课堂知识与野外实践的一个完美结合点,对构建基本的地质知识框架、创建完整的地质思维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不断探索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的从野外地质实习中受益,使其在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心源等.安徽省巢湖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与改革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7.2.

[2]无花果.地质基础教学与野外地质实习及我见.石油教育,2000.9.

[3]赵靖舟等.提高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石油教育,1999.

野外实习总结 篇3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 野外实习 总结 探讨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①该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三个部分,野外实习往往安排在前两个环节完成之后。我校从上世纪70年代建立中药学专业之初,即开始该课程野外实习,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实施模式,其具体实施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 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实习基地的选择是关系野外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合适的实习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实习质量,因此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交通设施便利、人为干扰影响较少、基础资料充实、自然环境优美、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种类丰富、②便于灵活安排实习路线、具有大规模接待能力的地点。我校曾经先后在湖北神农架、咸宁九宫山、武汉植物园、江西庐山等地进行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依据以上原则我校最终将庐山作为实习基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北临长江,南靠鄱阳湖,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242科803属1859种,其中野生的维管植物171科756属1027种,包括蕨类植物27科38属64种,裸子植物7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37科710属952种。③常见药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贯众、庐山石韦、何首乌、益母草、鱼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荞麦、杠板归、孩儿参、黄连、大血藤、箭叶淫羊藿、华中五味子、山鸡椒、独行菜、垂盆草、枫香树、杜仲、仙鹤草、野葛、盐肤木、紫花前胡、过路黄、夏枯草、薄荷、栝楼、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刘寄奴、淡竹叶、天南星、百合、多花黄精、玉竹、粉背薯蓣等。药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药类型,有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等。药用植物种类几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庐山独特的资源优势为野外实习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2.1 物质准备

预先整理准备好实习期间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学物品,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庐山植物志》、《药用植物学》等工具书;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枝剪、锄头、采集袋、标本纸、标本夹、吸水纸、号牌、GPS、相机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和常用急救医疗装备;个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证件等。

2.2 思想准备

实习前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端正实习态度;通报实习期间的基本安排和必要的相关准备;强调组织纪律性,实习过程中要服从纪律听从安排,展现良好的当代大学生风貌,同时着重加强安全教育,包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3 人员准备

根据实习情况和有关教学安排,协调好带教老师,医生、班主任等人员。根据学生专业、性别、带队教师的人数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实习分组。

2.4 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实习队伍较庞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参与实习),路途较遥远,挈带物品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换乘而采取直接由学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便于灵活安排。因此,野外实习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车安排以及各乘车小组的划分等。

3 野外实习的教学实施

3.1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中部地区资源特点,选择传统大宗药材基源植物的识别和采集为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识别的基本技能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两百余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实物进一步加强对蓼科、毛茛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点科特征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对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观察)、种子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培养。

3.2 野外教学方法

对于植物的识别主要从“眼观”(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鼻嗅”(闻植物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嘴尝”(品尝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触摸感受其质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时将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区别比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进行归类总结,并结合一些口诀、俗语、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致以便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常见植物的识别特征。

3.3 野外实习考核

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结束后,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我校的野外实习考核主要是现场考试,即随机选取30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种名、科名,能独立完成腊叶标本的制作,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等给出综合表现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得出野外实习综合成绩。

4 小结与讨论

多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地尝试、总结和变革,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形态结构以及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识别和鉴定常用药用植物,并熟悉其药用部位以及功效;掌握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熟悉不同类型药用植物的野外分布规律等。同时,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促进了其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动物野外实习总结 篇4

学号:094120

姓名:

班级:09级应用生物教育B班

2011年6月19日,我们开始进行动物学野外实习,动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学专业基础课程——动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或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而具有特别的意义。而研究型动物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同时也为我们以后走上教育岗位更好的胜任教学。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将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通过这次野外实习参观,我们了解了动物进化的历程,尤其是侏罗纪恐龙时代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恐龙生活和前寒武纪生命起源与生命大爆发事件的认识。而通过观察标本,使我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完成了这次野外实习的任务,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动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学专业基础课程。动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2.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

(1)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面向中小学学生,云南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对周围环境中动物的识别具有现实的需要。

(2)野外实习的经验对于中小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和课外兴趣活动具有很大帮助。强化生物学基础课教学,增加学生对宏观生物学的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

二、实习内容概要:

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蛭纲,多毛纲)

节肢动物:(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脊椎动物:鱼纲(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纲:(蛙类)

爬行纲:(龟鳖目,蜥蜴类,蛇类,鳄类)鸟纲:(游禽类,路禽类,猛禽类,鸣禽类,攀禽类)

哺乳纲:(灵长目,食肉目,奇蹄目,偶蹄目,长鼻目,鳍脚目)

三、野外实习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了参观和记录各种动物的特征,各种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命形态,包括侏罗纪的恐龙和前寒武纪的化石群。

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博物馆:6月19日,我们到了美丽的澄江。参观在生物生命史上很有知名度的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博物馆。澄江生物化石群出现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期,除了低等植物藻类外,大量代表现生各个动物门类的动物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大多数现生各动物门类代表在澄江生物化石群中都有其发现。而在寒武纪之前,除了分散的海绵骨针外,还没有出现过这些动物。虽经5亿多年的沧桑巨变,这些最原始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海洋动物软体构造保存完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好的一个多门类动物化石群;生动如实地再现了当时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引起世界科学界的轰动,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其中以软躯体化石的罕见保存为特色,现在已经识别的化石就有120多种,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鳃鬼动物、叶足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等种类,还有一些没有命名的奇异种类。这里埋藏着距今5.3亿年的澄江动物化石群,该动物化石群再现了距今5.3亿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实面貌,为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帽天山化石带,呈带状蜿蜒分布,这条分布带长20公里,宽4.5公里,埋藏深度在50米以上。标本馆不是很大里面的种类已不是很多,但是每种动物的化石的发现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小组进行分工记下了许多的化石名称,并通过短片的观看进一步了解到了帽天山的发现史。

昆明动物博物馆:6月25号我们参观昆明动物博物馆,昆明动物博物馆库存标本56万号,展示标本数量为2277号,包括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90余种,还有许多珍惜、濒危种、观赏种、药用种、资源种及食用种等,实为无价之宝。展览规模庞大,展品丰富精致,充分展现了云南“动物王国”的风采。通过动物的姿态标本、骨骼标本、皮张标本、浸泡标本、生态景观等,按照动物的进化、生息和分布规律,集中反映这些动物的特征、习性、分布等,体现物种和生境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次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成员认真的做笔记,听讲解员的讲解,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收获。

圆通山 :6月26日下午,我们到圆通山动物园参观并很详细地记录了各种很有代表性的各种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动物园饲养有猴、熊猫、犀鸟、狮子、亚洲象、金钱豹、斑马、孟加拉虎、孔雀、丹顶鹤等珍禽异兽500多种,还有孔雀园,鸟园,水族馆,陈列各种鱼类。我们认真观察记录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对于有些本土不分布的动物,我们观察动物的特征与常见的种类对比,对照课本内容,加深对各种动物的深刻印象。特别是在鸟园里,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种,包括黑天鹅Cygnus atratus、银耳相思鸟Leiothrix argentauris黄胸织布鸟Baya Weaver、金雕Aquila chrysaetos等47个种的鸟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动物的展区,这已是我们这次参观的重点,通过我们小组成员的认真统计与记录我们了解到全园有动物140多种,大小近千只如大象、野牛、还有来自国外的袋鼠等等。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在动物园中的动物都缺乏一种在自然界中的灵气。

禄丰恐龙博物馆:6月29日,我们去了禄丰恐龙博物馆。禄丰恐龙生活在一亿八千万年前的晚三迭纪,大约又在八千万年前突然消失了。它是中生代地球上早期恐龙起源、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禄丰恐龙分属于蜥龙目和乌龙目两大家族,包括禄丰龙、云南龙、兀龙、芦沟龙、中国龙和大地龙等六个属的至少八个种,体形有大有小,食性有素食者和肉食者之分。禄丰恐龙时代较早,代表性强,是阐明恐龙起源、演化和发展的珍贵化石证据。我们到禄丰县城参观了恐龙博物馆的各种恐龙化石和已经组装起来的恐龙完整化石,那时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在恐龙博物馆里看到了四只组装完整的恐龙化石和各种恐龙骨骼化石,然后,我们又坐车到达化石采集地点,在那里,我们看到了真正完整的恐龙化石:两具还在土里的恐龙完整化石。恐龙留给我们太多的谜,现在我还在思索问什么禄丰恐龙没有恐龙蛋化石的存在。为什么所有出土的恐龙无一例外的头偏向东北方。在禄丰现在发现并被记录的恐龙化石有:

1.双脊龙

Diclophosaurus 1999年12月在禄丰县金山镇黑龙潭村后山出土出土,身长6米,时代为晚三迭纪,距今1.8亿年前大型的兽脚类肉食恐龙。

2.新洼金山龙

Jinshanosaunus Xinwaenyis 1999年12月在禄丰县金山镇黑龙潭村后山出土出土,身长8.6米,高4.2米,时代为中生代晚三迭纪,距今1.8亿年前,大型原晰脚类恐龙。

3.巨型禄丰龙

Lufengosauvus magnus 1994年6月在禄丰县金山镇清凉山出土,身长8.2米,高2.5米,时代为晚三迭纪,距今1.8亿年前,属大型原晰脚类恐龙。

4.禄丰龙

Lufengosawrus huene 1989年在禄丰县大荒田恐龙山出土,身长为2.4米,时代为中生代晚三迭纪,距今1.8亿年前,标本为未成年个体。

5.许氏禄丰龙

Lufengosaurus huenei 1999年4月在禄丰县金山镇新洼村恐龙山发现,身长5.4米,高3米,时代为中生代晚三迭纪,距今1.8亿年前。四 实习心得

通过此次实习,我在知识和技能上获得了丰收。在实习,我们巩固在课堂上所学动物学知识,不仅使我以前所学的课本知识在自然界中得到了验证与加深,而且对各门各纲的动物的分类有了清楚的辨别,更通过与动物的近身接触了解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更对它们的存在价值有了新的反思与认识。

其次,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动物学实习时间很短,但工作量不少。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各尽其责,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记录名录时,大家互相协作,培养了我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将有利于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因为实验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学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

野外实习总结 篇5

野外实习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课,能够让我们复习、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让理论能够更好的联系实际,与实际结合才能更好的掌握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此次的野外实习过程不仅进一步掌握了学科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我们热爱自然的热情,进一步增强我们对自然环境中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

在野外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动物组的实习活动,由于近期国内禽流感病毒H7N9的传播,为避免接触鸟禽类,我们主要采取望远镜观察的方式对鸟类进行观察和辨认。鸣禽的叫声主要是宣示领地及吸引配偶,当然同时也会由于自己的鸣叫声招来天敌。看到的第一只鸟是牛背鹭,它是一种很少居山,喜临水的鸟。类似此种鸟都有嘴长,腿长和脖子长的特点,名为涉禽,居水旁却不会游泳。接下在山上的行走,我们观察到了黄腹礁鹰,鹰鹃,褐胸噪鹛,灰喉山椒鸟,海南蓝仙鹟,蛇雕,橙腹叶鹎,树鹨等多种鸟类。此次也为实习认识了吊罗山常见的鸟类;了解生活习性、分布特点及动物资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从而从根本上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在野外实习中也锻炼和培养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整个实习后回首这一段经历,无论在知识能力方面还是精神意志方面均是收获颇丰。通过野外实习,亲手收集并鉴定了部分动物,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掌握了制作标本的方法及要求,激发了我对学习的极大兴趣和对大自然强烈的求知欲,摆正了学习的态度,在此次实习中,我同时得到了一次自我锻炼的机会,逐渐地更加喜欢我们生物这个专业,并在此次野外实习过程中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同时在向老师询问问题的过程中,在同样一个问题,我们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看,一起讨论,也往往产生不同的效果。

野外实习总结 篇6

我会在将来的日子里,更加努力地学习、认真的实践,争取在牢固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吸收和消化新的专业精华!

一、概述

1、实习任务及目的:

通过本次实习了解和熟悉内蒙古自治区哈拉干拉乌苏一带的基本地质状况,如出露地层及分布特点(分层描述、分布与发育概况、岩性、接触关系、厚度),岩石(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及含矿情况),构造(总构造特征及构造位置、褶皱、断层及其在空间分布的特点),地质发展阶段;并通过此次实习了解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高精度磁测的基本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对地质调查和高精度磁测的主要工作阶段进行深入了解、认真实践。同时对探槽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中的实际应用、勘探线的布设,再到编录岩芯、探槽以及后继的室内资料整理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

2、实习时间:20xx年8月10日至10月20日3、实习工作量:

实习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xx年8月10日20xx年9月10日,对上一年的工作成果进行了解,并对今年的工作地区区域地质概况进行熟悉,接着上一年继续开展调查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高精度磁测,针对不同的地质体,采用相应的1∶5万区域地质

填图方法,查明调查区的基本地质特征。

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日20xx年10月20日,到霍各乞矿区进行采样工作,编录、采集岩芯,对已做过的高精磁测进行高值检测。本阶段主要对矿区进行了一系列的野外勘察工作,同时在彭老师指导下我们练习编录、采集岩芯。

二、关于区域地质背景的认识

内蒙古哈拉干拉乌苏地区地处华北陆块北缘西段,区内地层属于华北地层区,因受后期多期次构造挤压、改造和岩浆侵入的破坏,出露不全,有缺失。由老至新,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有新太古界乌拉山群、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白垩系、二叠系、侏罗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出露的岩体以海西期中-酸性花岗岩和闪长岩为主。此外,有元古宙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小型侵入岩体。

乌拉山群是区内变质最深的一套区域变质岩系,主要由灰色、灰黑色含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混合岩化的各类片麻岩组成。

渣尔泰山群是一套浅变质-热变质地层,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和多期次岩体侵入改造,岩石普遍变质,形成了片岩、板岩、石英岩及局部混合岩化的片麻岩,其中含硫、磷等沉积变质矿产及铁、铜、铅锌等多金属矿产,是狼山-渣尔泰山多金属找矿带的最重要含矿岩系。主要由碎屑岩、碳质页岩、粉砂岩及碳酸盐岩组成,主要岩性有板岩、变质砂岩、石英岩、结晶灰岩、千枚岩、白云岩以及少量糜棱岩,原岩属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建造,夹有少量基性火山岩和次火山岩。

侏罗系零星出露于工作区西南端,下岩段主要为一套内陆盆地砾岩、砂砾岩及砂岩为主的粗碎屑沉积,上岩段为砂岩、泥岩的湖相沉积。

本区第四系较为发育,主要为一套不等粒灰色粗砾岩,黑灰色松散状细中砂及粘土夹少量粉砂。此外,还有风积砂,河床冲积物及洪积物等。

三、实习实际工作及心得

1、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本次实习主要为哈拉干拉乌苏一带1:2.5万高精磁测和1:5万地质调查,时间近两个月。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大致查明了研究区内地表出露地层、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了地表小型构造的发育及分布特征,并量测了地层、构造的产状及其变化,大致分析构造运动的期次,对研究区的地质情况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

地质路线调查是区域地质填图的主要手段。一般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工作中布置的路线均为地质调查与找矿相结合的综合路线。调查区中-低山丘陵荒漠区,相对高差较小、地形条件较易通行。所以在地质矿产调查路线布置上以相对平行的穿越路线为主,为了了解地质体、构造的空间特征,尽量布置翻越山脊或山沟的路线。地质矿产调查路线不平均使用工作量。根据地质复杂程度、残积层覆盖程度、地形地貌条件及磁法解译效果的不同,划分的不同级别工作区分别对待,合理布置,重点突出。点距按1∶5万填图精度要求定点,如没有地质界线可定岩性控制点。

查区变质岩地层发育,在变质岩地层分布区,垂直地质体走向布设,路线间距500600米;对于火山岩体及大理岩等,以穿越路线为主;对于区内规模较大的褶皱构造,布置弧形转弯路线,力求路线与各处地层走向间保持较大夹角;第四系地层分布区路线间距放稀为1000米。对穿越路线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重要矿化地质体、大型断裂破碎带、重要标志层等,辅以必要的追索法路线进行控制。

路线调查时,地质观测点全部采用GPS三维定位,所有地质界线均要有观测点控制。野外地质路线必须连续记录所观察的地质体、矿化线索、矿化体、接触变质、围岩蚀变以及各种有意义的地质矿产、构造形迹等内容。地质点记录内容翔实,测量数据准备齐全,重要地质现象进行必要的素描、照像,并采集相应的岩矿鉴定测试样品和实物标本。路线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矿化线索应及时取样,并追索控制其出露的大致形态和规模,对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化线索及时通报矿产组开展进一步的专门性矿点检查工作。

工作区每个填图单位都必须有地质路线控制。地质观察点要定在地质界线、重要地质构造、矿化现象等有地质意义处。观察点的标定要以GPS、地形图结合进行,力求准确,标定误差不超过50m。野外手图采用1∶2.5万地形图。对发现的蚀变带及矿化要及时采取样品、追索,并进行记录。

记录格式:

①填图路线的开始,要记录日期、天气、起点坐标、预期目的、人员及分工等。②地质点记录内容:首先是点号,然后分行依次记录点位、点性(地层界线点、侵入体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化石点、岩相点、岩性点等)。

再另起一段为“地质描述”,其内容主要是地质点前后或左右附近的地质情况。最后接着另起一段为本点到下点间的“路线(点间)地质”,要求依次描述先后观察到的这段路线地质剖面的地质情况。

③填图路线除在各种界线、矿化点等上定点外,定点距离不能大于500m。

2、高精度磁测

野外物探主要是进行1:25000地面高精度磁测。按照线距250m、点距40m布网,测线布设遵循垂直构造和探测对象的走向,为北东向135°。

在地质成矿背景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高精度磁测,建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标志,达到成矿远景预测的目的。

详细研究技术路线如下:

①室内搜集华北陆块北缘西段相关矿床资料,对比分析该区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等特点,着重研究内蒙古哈拉干拉乌苏地区基本地质特征,分析开展磁法勘探的地质前提条件;

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掌握研究区基本的地质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③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和工作任务,合理有效进行磁法勘探的测网布置,其中包括:确定主测线布置方向,比例尺大小,线距及点距等;需要注意的是测线应尽量垂直勘查目标体(岩体)主要走向布置;

④按进度如期开展磁法测量及数据采集工作:启动地磁日变观测→野外磁力仪在基点处进行早基点磁场值观测→开展工区磁测工作(同点连续两次观测误差小于1nT,方可保存观测磁场值)→测区磁测结束→在基点处进行晚基点磁场值观测(早晚基点磁场量值误差要求≤5nT,则全部野外观测结果才有效)→结束地磁场日变观测。测量过程中要尽量避开铁磁性物质,避免外场的干扰,确保仪器正常工作及读数的准确性;

⑤野外工作结束后,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处理和异常解释,研究区内基性岩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等,并初步判断岩体内是否存在铜镍铁矿化相关磁异常,为下一步工作部署提供直接依据;

⑥综合地质、物探、化探研究成果,建立综合找矿标志,优选找矿靶区。

野外对磁异常进行处理和转换,并对磁异常进行简单的定性、定量和地质解释。根据磁异常延拓前后的平剖图及平面等值线图等成果图件,研究区内基性岩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等,初步判断含矿基性岩体内是否存在铜镍矿化相关磁异常。

3、岩芯采样工作

实习期间我们还到霍各乞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实习,主要进行采样工作,同时利用本次机会熟悉霍各乞的各种资料,编录岩芯、磁法检测等野外工作。本阶段主要对矿区进行了一系列的野外勘察工作,同时在彭老师指导下我们练习编录岩芯,以下是我的一些心的体会。

岩芯采样时,要先查阅相关的勘探线,了解矿化情况、位置、深度等,以便采样时方便快捷。采样前要对所选的岩芯箱进行清理,并找出好的矿化、构造现象。然后进行拍照,拍照要细致、全面,很好的显示出矿化和构造现象,并在相应的记录本上进行记录、描述。其中分层时需进行分层描述,依次描述岩石颜色、岩性、结构、构造、成分比例、蚀变、深度范围及再细分等。

四、结束语

本次的野外实习,让我们在书本之外得到很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学习!不仅使我们能在实践中巩固书本并接受新技术新理论,而且还能在学习书本的同时学着联系实践。

在野外头的日子里,我们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的快乐与艰辛;渐渐意识到了作为一个准地质工作者,我们肩上任务与责任的分量;我们得到了大量实际工作地机会、经验和老师们的宝贵交流…….这一切都让我们欣喜不已!

关于药用植物野外实习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药用植物,采集,鉴定,野外实习

药用植物课程结束后, 就要进行野外实习。药用植物野外实习通常是利用暑假时间整班进行。在掌握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植物分类的基础上, 以采集标本、分类鉴定和生态观察为目的, 学习植物标本的采集、鉴定与制作。此外, 在植物生态和植物地理等知识的基础上, 可进一步学习实习资料的分析和整理, 进行排序调查和植物地理学研究。整个实习过程, 具有参与人数多, 时间集中, 任务多且重的特点。

如何组织好药用植物野外实习, 发挥人数多、时间集中的特点, 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实际工作, 对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的安排阐述几点认识。

1 做好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前期准备工作

药用植物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多, 涉及面广。主要包括:确定实习地点、预算经费、准备物资、制订实习计划、分发《药用植物实习指导手册》、确定实习内容和目标等。

在以往的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中, 学生主要是进行药用植物个体的采集和辨认, 以野外采集为主, 兼顾植物标本的鉴定和前期制作。多采取教师讲解, 学生学习的方式。在同样的时间和资金条件下, 应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独立操作技能, 能够采集和发现更多的药用植物资源和植物新种;使学生在具有药用植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全面了解该地区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及蕴藏概况。在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前集中时间强化植物分类中常用术语的记忆和练习, 达到正确、灵活应用专业术语的程度。必须掌握的专业术语包括: (1) 植物器官质地; (2) 植物表面毛的类型; (3) 花的形态; (4) 花冠类型; (5) 花序类型; (6) 雄蕊类型; (7) 花药着生位置类型; (8) 花药开裂方式; (9) 雌蕊类型; (10) 胎座类型; (11) 花托类型; (12) 花在花托上着生位置类型; (13) 叶片形态类型; (14) 叶片缺刻类型; (15) 叶基类型; (16) 叶尖类型; (17) 叶缘类型; (18) 叶脉类型; (19) 叶序类型; (20) 叶的类型; (21) 果实类型; (22) 根的类型; (23) 植物类型。只有熟练掌握以上专用术语, 才能为顺利地、准确地描述植物, 完成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练好标本鉴定技能

在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前, 以实习小组为单位, 提前安排学生到标本室学习植物鉴定方法及过程。通过观察植物标本或采集环境带鲜花标本进行解剖, 练习准确描述植物特征。在准确描述植物特征的基础上, 学习植物鉴定操作过程, 掌握检索表, 训练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

目前, 广泛采用的检索表有定距检索表和二歧检索表。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检索表, 包括:分属检索表、分科检索表、分种检索表等, 分别用于检索属、检索科和检索种。正确使用检索表, 就必须掌握植物的特征, 通过检索, 指出各属、各科、各种之间的共同特征和主要区别。

在使用检索表进行植物鉴定时应注意: (1) 选择的标本尽可能完整, 除营养体外, 应有完整的花、果。 (2) 使用检索表时, 要顺次查找到底, 绝对不能跳跃查找。 (3) 每查一项都必须查出它的对应一项。 (4) 检索出的结果, 应寻找有关资料进行核对, 确保结果正确。 (5) 学习和掌握植物命名的规则和特点。基本格式为:属名+种名+人名。

3 熟悉标本制作

在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前, 以实习小组为单位, 安排学生到标本室学习蜡叶标本制作。

蜡叶标本制作使用以往的未上台纸的干燥标本进行练习。选择那些压制完整的植物, 用纸带或者线绳固定到台纸上, 制成永久性的蜡叶标本。粘贴标签:注明标本的种名、学名、生境、习性、采集时间、地点、鉴定人及标本编号。做好防腐处理。

制作好的标本按系统分类, 放置在恒温、密闭的标本柜内, 避免光线直射而损害标本。

通过练习, 先让学生知道一份完整标本的制作过程和基本要求。

4 落实专人指导

在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中, 每项实习内容都要有专人指导。

4.1 现场采集

采集植物标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实物 (原植物) 的典型性、代表性:采集标本应该特别注意采集具有繁殖器官 (如:花、果实或孢子囊、子实体等) 的植物作为标本。寄生植物应带寄主。高大植物一般采集具有代表性的部位。标本采集时间应选择在代表性部位生长的季节。标本采集应在此期间进行。

(2) 草本植物全株采集:草本植物特别是体形偏小的种类, 应全株采集。在一个植株上, 能见到各个器官者最好, 有利于以后的标本鉴定工作。

(3) 木本植物选择代表性强的部位采集:木本植物多高大, 不可能全株采集, 一般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部位采集, 采集那些既带果又带叶的枝条, 制作成标本。

(4) 丛生植物应保留其丛生特征:如菊科植物银莲花为丛生草本植物, 采集时应注意保留地面部分的丛生状态, 留少量叶片做成标本。

(5) 藻类植物采集3~5份。

(6) 菌类植物采集3~5份。

4.2 采集记录

在整个标本采集工作中, 记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凡是在标本上不能直接表现的特征, 都必须在记录本上详细记载。如:松树的记录上还应该注明:高大乔木、单生、海拔、生境等特征。另外, 对植物的茎、叶、花、果、枝的颜色、气味等特征也要特别记录。要求记录内容涉及的项目应全面。

4.3 标本处理

采集到的高等植物应及时压制、干燥。采集高等植物时, 对重要部位的压制要妥善处理, 突出代表性部位。在标本压制时选择植物的典型部位 (包括草本植物) , 如高大乔木、藤本植物、灌木植物及大型草本植物, 其他特征在记录本上记录。

标本夹里的标本应及时换纸, 防止原植物霉烂。换纸时间一般是:开始3天, 一天更换一次;3天后, 每隔一天更换一次;更换3~4次之后, 每隔三天更换一次;待植物大部分干燥之后, 每隔一周更换一次;待植物完全干燥之后, 不再换纸。

藻类植物采集后立即用福尔马林溶液处理。

菌类植物采集后立即切片、压制、吸水、干燥, 制成标本。

4.4 现场鉴定

标本的整理与鉴定、调查数据的整理与统计等工作, 最好在实习驻地或居住地进行, 这样如果在材料或资料处理过程中、在标本的压制中出现破损和鉴定中出现破坏或者出现资料、数据、标本遗失时都可以就近弥补。尽可能多的工作应该在现场完成, 原因是标本和数据可以再次获得。

4.5 植物特征介绍

实习期间, 利用雨天和休息时间, 进行代表植物典型特征的介绍。陈列样品, 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室内实习, 包括:整理标本、补充记录、解剖鉴定、专题介绍等。

5 注重环境了解

实习前后, 对实习地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做必要的、周到的研究与了解。初步掌握实习地区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研究与了解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1) 地理位置:即实习地区范围大小, 所在行政区划 (省、地、州、市、县、乡) 及经纬度。实习地区及附近的山脉、河流、湖泊、交通干线等。实习地区的生活条件及经济水平。 (2) 地形、地势:选择实习地区典型地段作为实习点。地区内的河流、海拔、主峰高度、坡度、坡向等。 (3) 气候:查询、记录当地气象资料。调查当地农作物的下种、收割等情况。常见树木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等物候情况。气候记录的主要项目包括以下几个。 (1) 温度:年平均温度、最高月平均温度、最低月平均温度、绝对最高温度、绝对最低温度、初霜期温度及终霜期温度。实习期间的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 (2)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最高月平均降水量、最低月平均降水量、冬季积雪时间及厚度。实习期间的降水 (平均) 量。 (3) 湿度:年平均湿度、最高月平均湿度、最低月平均湿度。实习期间的湿度 (平均) 量。 (4) 风:常风情况、季风情况及风力等。实习期间的风向、风力等。 (4) 土壤:记录土壤的种类和分布。可从自然剖面 (例如:开山、修路、矿坑、水井等剖面) 观察土壤层次、深度、颜色、结构、质地等。有条件时, 可测定土壤水分, 腐殖质含量, 有机物含量, 酸碱度, 氮、磷、钾含量, 碳酸根离子浓度, 对岩石种类、土壤母质可作一般了解。

对实习地区内实习期间发生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洪水、飓风等现象做记录。

6 开展植物地理学研究

在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中, 确定一个实习小组, 专门进行植物地理学内容的工作。结合实习, 开展课题研究, 进行植物地理学探讨和药用植物的排序。

植被是一个地区植物区系、地形、气候和其他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采集到的每一份标本都可以用于科研、教学。在初步了解实习地区的植被特征和植物种类后, 还要大量采集标本以满足分类学鉴定和研究的要求, 为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资料。

(1) 实习中, 对实习地区植被类型、分布、面积等也可分别调查和记录。特别是对实习地区内的典型植物群落, 进行样地调查并分层记录。

(2) 样地调查:在调查范围内选择不同的地段, 按不同的植物分布设置样地, 在样地内做细致的研究工作。样地设置多按照不同环境 (包括各种地形、海拔、坡度、坡向等) 拉上工作线, 在工作线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样地 (样地可以是方形、圆形和长方形。草本植物:1~4米;灌木:4~50米;乔木:100~1 000米) 。在样地内也可以对药用植物的株数、多度、盖度 (郁闭度) 及每株植物的湿重、干重等分别测量和统计。

对植被群落的调查和记录包括: (1) 植物群落的名称:一般是根据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类来命名。若植物群落中有成层 (上、中、下等层次) 现象, 就各层次取其主要代表植物命名, 同层中, 种名与种名之间用“+”号连接, 异层之间用“—”号连接。例如:落叶松—兴安杜鹃—草类植物群落;羊草+贝加尔针茅+粗隐子草群落等。如果植物群落被破坏 (砍伐、开荒、火灾等) 应多加注意。

(2) 多度的确定:多度是某种植物在植物群落中分布的密度。多度常采用计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计算。计名计数法:即在样地中统计全部植物的个体数目, 代入下列公式: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规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的多少, 一般用布朗-布朗喀 (Braun-Blanguet) 的多度等级。5表示非常多;4表示多;3表示比较多;2表示比较少;1表示少;+表示很少。

(3) 盖度的确定:盖度即植物覆盖地面的程度, 以百分数来统计, 常用布朗-布朗喀 (Braun-Blanguet) 的盖度等级。5级表示100%~75%;4级表示74%~50%;3级表示49%~25%;2级表示24%~5%;1级表示5%以下。

(4) 频度的确定:频度是指植物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样方的百分率, 计算出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目, 代入下列公式可得频度 (用百分比表示) :

例如:调查兴安杜鹃在某落叶松—兴安杜鹃—草类植物群落中的频度, 共设置20个样方, 调查统计有10个样地出现兴安杜鹃 (不计多度的大小) :

其调查统计中必须设置10个样地。

7 做好后期资料处理

一段时间的药用植物野外实习结束后, 整个工作就转入了室内整理及植物标本后期制作阶段。

调查材料的整理包括:植物标本的整理与鉴定;调查数据的整理与统计等。

(1) 植物标本鉴定:对采集到的样品都应该进行鉴定和确认。明确实习地区植物种类和分布。对新发现的变型、变种和新种, 详细记录其形态特征及其他。

(2) 对新种进行理化分析, 确定其药用价值及开采价值。记录分析结果和分析过程。

(3) 根据掌握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实习地区大小、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植物种类、分布、多度、用途等资料信息, 对该地区进行全面的分析, 对实习地区资源 (药用植物) 排序。也可以进行单品种药用植物的深入调查和研究。

(4) 编写植物名录和药用植物名录。归纳出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储量, 并根据药用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参考文献

[1]傅承新, 丁炳扬.植物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2]路金才.药用植物学实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

[3]杨祯禄.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5]孙启时.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

[6]魏学智.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贵阳市中学生物野外实习的组织 篇8

摘 要 组织中学生进行生物野外实习的意义;贵阳市中学生的生物野外实习应该如何组织;中学生生物野外实习的内容与安排。

关键词 生物学 野外实习 知识准备 器材和资料

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初步具备比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对生命自然界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并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而组织野外实习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生物大自然的机会,这对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一、为什么要组织中学生进行生物野外实习

组织一次生物野外实习,对生物学老师来说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情,有很多繁杂的事情要准备,而且这样的活动或许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我认为,野外实习对于中学生物教学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一)通过野外实习活动,将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野外观察、标本采集等科学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并对生物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手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可以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中学生物野外实习的知识准备

组织实习之前,一定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准备,否则实习就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变成一次普通的郊游。

由于现在野生动物在城市周边已经很难找到,在加上采集和观察等方面的难度,所以我们选择植物作为野外考察的对象,这样实习效果更有保障,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也相对要容易一些。因此,在进行野外实习之前,我们主要针对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

(一)对中学生物学教材中的关于植物和生态的内容进行强化:

(二)对贵阳市常见的植物,如:马尾松、杉木、柏树、侧柏以及一些草本植物等,拾要介绍其叶、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并指导学生使用《植物检索表》,作为必要的课外知识补充,以便学生在野外辨识常见植物。

(三)教授学生掌握采集和保存植物标本的方法以及选择合格标本的条件。

三、中学生物野外实习的事前准备工作

野外实习对于每个中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短暂但又终生难忘的学习经历。要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充分践行和检验学过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实习基地的选择。

一般来说,植物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应遵循地形地貌复杂,植物资源丰富,交通设施方便这几个原则。根据以上原则,我推荐两个地方作为贵阳市中学生野外实习的基地。

1、黔灵公园。

黔灵公园园区山岭沟壑众多,坡向齐备,具备各类型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现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自然更新的次生植物为主。植物已知共计128科350属476种,其种数约占全省植物的8.17%,(其中蕨类植物占10.12%,裸子植物占26.56%,被子植物占8.06%),在面积不大的区域里含有如此多的植物,再加上交通极其便利,所以是贵阳市中学生进行植物野外实习的首选之地。

2、香纸沟。

香纸沟位于贵阳市东北35公里的乌当区新堡乡,植被为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区系并重。拥有天然柏树林、天然松树林、马脚冲天然林、锅底箐天然林、四寸沟天然林、天然杨梅林、葫芦冲古树林、灯杆坡古树林等几大天然林场。虽然交通相对不太便利,但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在此野外露营延长实习时间,学生学习兴趣会更高,实习内容也可以安排得更丰富一些。

(二)实习的组织与要求。

中学生活泼好动,拉到野外更加兴奋,因此要搞好野外实习,组织工作至关重要。一般来讲,应有一个实习领导小组,由生物老师、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组成。实习前,生物老师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野外实习的知识培训。然后根据小组成员的具体情况,将全班按照10-15人划分为若干小队。每个小队由1到2名学生干部带队。生物老师和班主任为总领队,生物老师负责全班实习指导,班主任负责全班组织纪律。

组织工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实习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实习要求,以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我总结了三个基本要求:

1、学习要求。

(1)掌握藻类、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基本特征。

(2)熟悉运用《植物检索表》来鉴定和认识主要的常见植物,每人至少能辨识20种常见植物。

(3)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被的分布规律。

(4)每人采集并制作3-5份优质小标本,小组制作20份不同植物优质小标本。

2、纪律要求。

由于实习地一般设在景区或者保护区,所以必须遵守实习所在地规章制度,在实习过程中,尤其是在采集标本的时候,要爱护保护区的植物,听从带队老师和当地管理人员的要求和指导。

3、文明要求。

要发扬团结互助、尊师爱生的精神,讲文明,有礼貌,不乱扔垃圾,照顾好公家及私人物品。

(三)实习器材和资料的准备。

1、小队需带物品:

A.参考书:《贵州植物志》、《常见植物检索表》。

B.仪器设备:简式解剖镜1架、海拔表1个、指南针1个、望远镜1个、温度计1支、湿度计1支、皮尺2条、钢卷尺2个。

C.采集用具:采集袋2只、枝剪2把、高枝剪1把、号牌60个、吸水草纸1捆、标本夹2个、绳子若干、采集记录本1本、花锄1把、集气瓶2个。

2、个人需带物品:

笔记本、旧杂志(夹标本用)、铅笔、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刀片。生活用品不在此列出,带队老师应根据需要另外提供一份详细的生活用品清单。

四、中学生物野外实习的内容和安排

野外实习是一个周密安排且十分紧凑的野外教学过程。学生将在这一过程中,运用自己已学到的知识,亲自到自然环境中去验证、感受和观察,从而有效地消化和吸收这些知识,并将之运用到实际中去。根据中学生物学习的要求,野外实习的基本内容与安排如下。

(一)野外观察与识别

1、指导学生观察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构成,植被的分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运用湿度计在对应时段记录森林中空气湿度值,并与市区普遍数值进行比较;采集森林中的空气样本,通过小实验与在市区采集的样品进行二氧化碳含量高低的对比;用感官感受森林空气与城市空气质量的不同等。

3、藻类、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4、辨认各种常见植物: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各个感官的作用,除了用眼睛观察叶、花、果等标志性特征,还要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特点,如果只是机械地听老师介绍或者用检索表检索,很快就会忘记,而通过感官感受后往往容易形成牢固的记忆。比如:鱼腥草有特殊的气味,蝎子草会扎人,辣蓼的叶片是辣的,大戟科的植物有白色乳汁等等。

(二)植物标本的采集与鉴定

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分工,采集和压制小标本并填写完整的采集标签。

(三)野外生活体验

贵阳周边山林有丰富的野菜资源,如:蕺菜(折二根)、蒲公英、落葵(木耳菜)、钻形紫苑(剪刀菜)、小藜(灰灰菜)、地肤(扫帚菜)、蕨菜等,在午休时间可带领学生采集野菜体验野外生活。注意:采集野菜时尽量不要连根拔起,只采摘可食用部分即可,量不要多以品尝和体验为主,以免破坏当地野生植被;最后的烹制一定要由老师鉴定后进行,以免误食;老师没有此经验的,则取消本项内容。在体验野外生活时向学生宣传安全意识、森林防火、环境保护等户外行为准则。

五、实习小结和考核

实习完毕后,应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实习进行小结和考核,巩固实习成果。主要内容有:使用《植物检索手册》对采集的小标本进行辨认,并从中选取有价值的标本于实验室保存;写总结笔记,简明扼要地介绍实习地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由哪些植物构成,分布特点,与环境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冯志坚等.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上一篇:中望CAD教程之退出程序下一篇:离职手续办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