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的作文:月色背景

2024-06-20

月色的作文:月色背景(精选16篇)

月色的作文:月色背景 篇1

月光冰凉,把空气中弥漫着的雾也照得有些冷。孤独的烛光在月光下轻轻跳跃着,温暖了一丝周围的空气。还有,还有悠长的琴音,让沉默的夜显得更加寂静。

静谧的竹林,缓缓走过一个身影,那是一个剑客。他行走江湖多年,手中的剑除去了多少大罪大恶的人,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仿佛也是罪恶的,一直充当“正义”的背景。鲜血一次有一次冲刷过剑上还未长出的锈,这一刻,他的空气里满是血腥的味道。

剑客离开了竹林,却把陪伴了他一生的剑留在了竹林里,他决定退隐江湖。剑尖深深的插入土里,把吹过的风割碎。月光大在剑刃上,泛着冰冷的白光,或许还透出一丝血红。当了多年的背景,现在,剑成了竹林中的主角,夺走了竹林静谧的美丽,月光,是背景。偶尔路过的人们,也许会猜到,这把剑的主人,曾经是怎样的一位英雄。

这一夜繁华,总会有些情趣。不知是谁有如此雅兴,一缕烛光,一壶好酒,一把古琴,一双纤细的`手轻抚琴弦,那动人心弦的乐音回荡在竹林里。不,不,那不是女子,那是一名白衣男子,恐怕世间再也难寻到如此优雅的男子。他的琴声安抚着刚刚被路过的剑客惊起的鸟儿。

嘴角微微翘起,一丝得意的微笑。琴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毫不突兀,它远远的传到了远去的剑客的心里,一声高调,一起高弹,仿佛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山林。呵!剑客那忧虑的心情也被这微妙的琴声抚摸平静,方才所闻的血腥味也随之烟消云散。

一杯清酒入喉,再来一曲《广陵散》,这一次,惊得近旁的剑也不住的发出鸣响,天空中的冷月也躲进云里,周围的一切一切都仿佛在那一刻定格。

剑客停止脚步,闭上眼睛,凝聚心神,听这琴声,竟不知不觉走回原地,抚琴的男子递过一杯酒,同是江湖之人,不妨交个朋友。美酒下肚,剑客问这男子:既然同是江湖之人,为何我却没有你这番雅兴呢?

男子“嘿嘿”一笑,透出一股不凡的气质来。他说:心静自然平,兄弟你的心从未平静过,也就多了这么多的忧虑。目光还是放远些好,其实,你总是想着自己心里所认为的一面,却从未想过,你其实才是主角,别人,才是你的背景。

剑客惊讶,为何这白衣男子会如此清楚自己的心事,而转眼间,白衣男子、古琴、美酒、烛光全化为一缕轻烟,消失不见!剑客仿佛做了一个梦,只有身旁鸣响着的剑告诉自己这是真的。他解开了他心了的那个结。

哈哈哈哈!他仰天长笑,终于明白,自己不一定要做谁谁谁的背景,自己的世界,自己主宰,放出自己的光彩,自己就是主角。他转身大踏步向前走去,不时传来声爽朗的笑声。

那把剑发出一阵鸣响,然后从中间断裂开来。

月色的作文:月色背景 篇2

一、构思精巧, 剪裁得当

《荷塘月色》一文, 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 紧密构思, 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出丰富的内容。他的结构艺术可谓是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 从高到低, 由近及远, 形成鲜明的空间顺序, 通过观赏视线, 依次将各个景物串连起来, 有机地组合起来。《荷塘月色》表达的是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似的智者情绪, 是因自己高于芸芸众生而不被人理解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喟叹和悲哀,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活力的憧憬。我读《荷塘月色》文中的“妻”, 每次均自然联想到欧阳修的《秋声赋》里的“童子”。在《秋声赋》里, 欧阳文忠公对秋声发了一声高颂, 寓慨甚深。但结果呢“童子莫对, 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如助余之叹息。”真是“知音世所稀”啊!人最怕的是寂寞, 是渴望宣泄的时候没有人共鸣。寂寞的极致是连最知心的人也不理解自己。智者的孤独是一种曲高和寡的孤独。“童子”对欧阳修的外形是熟悉的, 但对欧阳修的遭际和因一贬再贬而产生的满怀伤秋情绪却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可以想象, 当欧阳修落笔“童子莫对, 垂头而睡”的时候, 那心中深沉的孤独只有当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朱先生撰文很吝惜笔墨。短短的一千余字的散文结构中的构思安排“妻”这一人物不是为了烘托静谧的夜景, 也绝不是对“妻”酝酿的静谧夜景报以欣赏的口吻, 而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似的责备!

二、语言凝练, 精雕细刻

《荷塘月色》一文, 细腻秀丽, 善于精雕细刻的功夫, 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 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同时, 又注意文字的锤炼加工, 注意措词炼字, 把景物写得神采飞扬。如:描摹眼前的景色: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 隐隐约约的远山, 曲曲折折的荷塘, 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 静静的花叶, 薄薄的轻雾等都有一种音韵美。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 一个“泻”字, 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 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 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 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采莲赋》和《西洲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那就是赞美爱情, 歌颂青春, 作者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 所以他就幻化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 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 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这里虽有“过人头”的莲花, 却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真是“花有意而水无情”啊!那么现实生活中究竟有什么呢?有的是“什么声息也没有。”

《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 是圆形的。外结构与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 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 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 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 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 恰到好处的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三、手法多样, 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 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 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等手法, 融入作家自我的感情色彩, 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在景物描写中,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 但处处有月, 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 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 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这里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 而且是刚出浴的, 这样的感觉肯定不是真实的。相反, 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 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写荷花的缕缕清香, 微风传送, 向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 时断时续, 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 如在嘈杂的白天, 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 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 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 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 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象和联想, 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 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四、写景抒情, 紧密结合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 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 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突出了优雅, 朦胧、幽静之美。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愣愣地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 还是写月色, 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愣愣地如鬼一般”, 仅此一句, 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 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愣愣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 没有喜悦, 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 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作者的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 处于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 处于喜悦之中受忧愁的牵掣。他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 而是有所掩抑的, 情感的抒发是有阶节制的, 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 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

五、追求口语, 雅俗共赏

朱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中的语言有朴素的美。他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 说“用语为的是求真化俗, 化俗就是争取群众。”所谓求真的“真”, 一方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 在另一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 自然才亲切, 才让人容易懂, 也就更能收到化俗的效果, 更能去获得广大群众。“回到朴素, 回到自然” (《今天的诗》) , 以为“藻饰过甚, 真意转晦”, 便不可取。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事物, 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单纯的朴素, 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 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 凭借丰富的想象, 使物象灵光闪现, 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 却亲切自然, 鲜活上口, 幽默风趣, 雅俗共赏, 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拥有更多的读者, 这正是朱自清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关于《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 篇3

摘 要:对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一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归于政治因素,有的归于日常家庭生活的因素,这都是源于读者对《荷塘月色》写作背景的看法不同所致。如果客观地分析其写作背景,那么“颇不宁静”的原因应该归于作者面对的复杂社会现实和特殊的家庭现状。

关键词:朱自清 《荷塘月色》 写作背景 颇不宁静 政治 生活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多年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由于读者对写作背景的理解不尽相同,于是对文中“颇不宁静”缘由的理解出现了一定的分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对一些赏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又有新的看法,分歧也比较大。目前,对“颇不宁静”缘由的看法,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类是完全归因于当时的政治;另一类是归因于日常家庭生活。如吴宏聪、范伯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写到:“《荷塘月色》于良晨美景之中吐露心中的抑郁和‘不宁,折射出动乱的现实在知识分子精神上引起的忧思。”吴仕文主编的《中国语文多角度解析》中写到:作者的思想状态是‘对现实的不满,思想是矛盾复杂的”。这两种说法都归因于政治。而高远东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丛书》2001年第一期发表的《〈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让我发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一类观点,他认为:“与其把‘我心绪不宁的原因归于政治,还不如把它归诸这种日常家庭生活更为可信。”基于这一观点,“荷塘月色”添上了“爱欲境界”的色彩。前一类观点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一些联系,学者基本认同,教学上灌输的也是这种观点。而后一类观点与文章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关系,见解独到。但这两种观点都只看到某一方面,对此,笔者赞成高秀川在《功利性解读与审美的消渴》中的说法:“精神分析学有其文本解读上的独到之处,然而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操精神分析之刀不加选择地解析所有文本必然误入歧途。”所以再认识《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有利于正确赏析此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于日常家庭生活。从文章上看,丝毫没有家庭日常生活引起的不愉快的痕迹。“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墙外马路上的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杉,带上门出去。”回来时“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家庭在这月夜里是何等的和谐和静谧:院里乘凉,墙外欢笑,屋内哼眠歌。“悄悄”、“轻轻”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体贴入微,哪像因日常家庭生活而引起的“颇不宁静”?如果是根据课文上多次出现的与女性有关的句子来判断或推测的话,一方面,它与事实不合。高秀川说:就在《荷塘月色》发表的同一天,朱自清作了一首旧体诗《凛凛云暮》,恰是以女性身份曲折地体察来自黑暗社会的威压,来自理想逃亡的迷茫,以及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这正好是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真正诠释。另一方面,本文采用与女性有关的比喻,暂且别说是传统手法,就朱自清本人写景时也是常常采用的。如他在1924年写的《绿》中,是这样描写梅雨潭的:“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这难道也是“爱欲境界”?再看,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句子,是因为看到眼前的景物而联想到的人,这是很自然的事。眼前的静寂、自己的孤独,感到“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如果有人在此采莲那多好”,所以自然联想到以往一群一群的男女青年在湖里嬉游的情景和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当时朱自清才29岁,但在这个动乱的年代早已无福消受了,想到以往这些嬉游的无忧无虑的年轻人,让他到底掂着江南了——想起与自己和睦相处、志同道合的好友们,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是根据“这几天”而并非“这几个月”来说明是因为家庭日常生活引起的“颇不宁静”,那朱自清怎么要在工作之余,回家之后,而且是在和谐的月夜里“悄悄地披上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为什么感觉到“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感到“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所以他的“不宁静”来由已久,并非是这几天的事,而是“这几天”极度烦闷而已。

“颇不宁静”的原因不能完全归于当时的政治。理由是作家的复杂思想状况。一是来自于当时文学界的政治潮流对他的影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促进了许多作家向无产阶级转化。1925年,蒋光慈发表《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沈雁冰发表《论无产阶级的觉悟》,1926年,郭沫若发表《革命与文学》、《文艺家的觉悟》,更进一步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要求。”郭沫若的文章,还向作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你们应该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旋涡中去!你们要晓得我们所要求的文学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由于当时许多革命家、作家都先后参加了实际斗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配合无产阶级单独领导革命斗争的形式,在文学上也要提出鲜明的主张来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学和一部分动摇、妥协的小资产阶级文学划清界限。在这种情况下,朱自清本身既没有参加革命,也没有参加反革命,作为一个作家该何去何从,思想上在作激烈的斗争。二是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想逃避。因为他亲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之后的他感到眼前一片虚无,文化启蒙、教育救国的梦想在血的恐怖面前无情的幻灭,无路可走,于是开始彷徨。写《荷塘月色》的时间是1927年7月,正是国家连续发生重大事件的历史时期。“四·一二”大屠杀刚过不久,5月又发生“马日事变”,6月底国共关系空前紧张,所以这种彷徨在经受1927年接连不断发生重大事件的撞击以后,变得更加严重。而写此文的这几天正是国共关系严重分裂的时候,“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即将爆发,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黑暗的现实、紧张的政治气氛,犹如暴风雨来临前一样,让人沉闷,令人窒息,所以作者“这几天心里”感到“颇不宁静”。三是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想逃避而不能。作为一个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的教授,他曾参加过“五·四”运动,耳闻“五卅”事件,目睹“三·一八”惨案。曾在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也写出对光明和十月革命的向往。在1925年为五卅运动写了《血歌》,强烈控诉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1926年为“三·一八”惨案写下了《执政府大屠记》,明显地反帝反封建。这样一个爱国作家看到国家动荡不安,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可能无动于衷,不可能不担心不焦虑国家的安危。四是他面对家庭现实的苦恼。他到清华任教才两年,举家迁到清华园才几个月,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告别当东西过日子的生活,可是国家的不安又要影响小家的安宁,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对孩子的教育上,面对家庭的压力他都很苦恼。他是个有责任感的父亲,当时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妻又有身孕了,生活的压力,正如他1928年6月在《儿女》中所说:“现在是一个媳妇,跟着五个孩子;两个肩头上,这么重的一副担子,真不知怎样走才好。”“想到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声,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之后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靠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所以,面对国事和家事,看到革命作家们选择的道路,在1927年9月《一封信》中,把这种心迹继续表露:“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明白。”迫使他与多数文人一样必须面对同样的问题——往哪里走?所以心里“颇不宁静”使他在夜深宁静的夜晚到荷塘去排解烦恼,这种烦恼延续到1928年仍没有得到解决。这年2月写的《哪里走》中仍流露出来:“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避的一法。”“惶惶然”、“避”继续流露他当时的复杂心态。

综上所述,根据朱自清《荷塘月色》写作背景的复杂性,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缘由,不完全是政治因素,更不是家庭日常生活的因素,而应该是作者面对的复杂社会现实和特殊的家庭现状,对民族危难的忧虑与个人处境的艰难所产生的复杂心态,表现出在彷徨苦闷中既想“逃避”、“超然”又想“挣扎”而不能的情绪。

参考文献:

[1]高秀川.功利性解读与审美的消渴[J].语文月刊,2002,(7-8).

[2]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267-272.

美丽的月色作文 篇4

当最初的几颗星星在蓝色的天幕上定位已后,一轮皎洁的明月冉冉升起。初生的月亮像云朵一样苍白,但是每一刻都在变得更加明亮。

在柔和的月光下,奔腾了一天的小河平息了,月儿倒映在河面上,晚风一吹,波光粼粼。整个宽阔的河面就像一面明镜,像一块洁白长玉,像一条缀满宝石的绸带。

月光照在房屋上,如烟如雾的笼罩着大地,给地上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露,给庄稼罩上了轻纱的梦。

月儿是个善良,最易动感情的姑娘,谁有什么不幸和忧愁,她总怜悯的注视着你,为你流泪,为你分忧,有时甚至痛苦得扯过半片白云掩住哭泣的脸。月儿也是快乐、开朗的姑娘,跟星星玩捉迷藏,躲进白云里;给星星讲故事,讲得星星直眨眼。

美丽的月色作文 篇5

中秋的月色下,风景如画,美丽得不知道说什么。中秋的晚上我们一家来到楼上看月亮。这天晚上,亮得很,也很白照得天地雪白的很美,树叶被照的银光闪闪也很美,湖水被照得银光四射,美丽无比。我们看着夜色闪着银光,美丽得无话可说。

这时我说:“这个中秋节的月亮比其它的中秋节的月亮都圆”,妈妈纠正说“这个中秋节的月亮比平时和其它的中秋节都要圆,还有天上的星星比平时的星星亮”。忽然我的弟弟拾起石子向月亮抛去,他抛了几下,我就说:“月亮离我们很远很远,这石子是抛不到的”。弟弟说:“我一定要抛中,你们不要拦我抛石子。”我说:“你在抛也还是抛不中。我爱中秋节,爱月色下的中秋,爱月色下的中秋美景,以及景中人。

高一描写月色的作文 篇6

夜晚,最美丽的景色是什么?是天空那迷人的月色。

傍晚,夕阳的余晖已经消失,月亮从云层里慢慢地露出,好像一个害羞的姑娘,慢慢地把它整个身姿展现出来。它既不圆,也不弯,好像一个被咬了一口的大月饼。

月亮挂在高高的夜空,非常明亮,它把光亮带给了人间,让我们能够看清月光下的美丽。明亮的月亮像一位婀娜的仙子,她把月光洒在花朵上,花儿看到了,自愧不如,害羞地低下了头;她把月光洒在小草上,小草看见了,恭恭敬敬地弯下了腰。一阵风吹来,树叶儿沙沙地摇摆,好像在欢迎月亮仙子的大驾光临。

我们古代的大诗人们特别喜欢描写明月,如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杜甫的“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诗人们借着月不同时间的情景,表达着不同的情感,成为千古佳句。

月亮是迷人的,月色是柔和的。皎洁的月光照着漫步的人们,一切都感觉那么宁静祥和,让人们忘却了一天的疲劳,精神舒畅。

世界上有了月亮是多么美好,月光下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呀。

高一描写月色的例文2

诗几乎是美的近义词。如诗如画是风景美;诗情画意是氛围美;诗礼之家是修养美……可谁知道,月光也如诗?

我们家的传统是定要陪爷爷过中秋的,年年有余,周周复始,看似简单的件件小事,承载着满满的甜蜜与温馨,谱出悠远而绵长的月光的诗。

起·甜甜的诗

有记忆开始,3岁的中秋,是月光诗的序。

晚饭过后,爷爷抱着我,走到楼前的空地,轻轻告诉懵懂的我,中秋的来历。我窝在爷爷怀里,把啃过的月饼一个劲儿的往爷爷嘴里送。月光温柔的注视着这一老一小,轻声絮语,娓娓动听,是月光的诗。

夜静静的,梦甜甜的。

承·悠悠的诗

不知不觉,月光的诗悠悠的转了几个春秋,14岁的我照例来到爷爷家过中秋。

赏月,是一定要的,旷地变成了停车场,却不碍我雀跃的脚步,爷爷则不紧不慢的跟在身后。爷孙俩抬头望向那颗令人迷惑的星体,飒飒晚风在身边缠绕,一轮冰盘素月恬静的倚在深邃的苍穹,倾泻着淡淡光芒,顿时漫天的星晖,遍地的银白。“明月当空洒银泄玉,中秋正至喜世悦人。”我不禁轻声诵出,竟引得身旁的老人合不拢嘴,月光将他嘴角的笑和额头上的褶子弯出了温柔的弧度。我看到了月光的笑,她笑靥如花,纯白的流苏裙在她身上精灵般跃动,在夜空中与我低低暗语,诉说她没作完的诗。

夜静静的,心悠悠的。

转·深深的诗

18岁的韵律紧凑到密不透风,月光的诗也有些散了味道。照例去爷爷家过中秋,难得的团聚让学业压抑的心情松了一拍,也紧了一拍。

年近八旬的爷爷被我搀着,走到窗边,院里的老槐树,被小小的窗剪成了一幅画,勾勒着定格的美。静下心,抬起头,却只望见淡灰色的一个圆形轮廓,几缕月光吃力的从层层云雾中筛下,透过玻璃,印在爷爷脸上,并不分明,正是这种朦朦胧胧让我感觉恍惚,爷爷的皱纹在惨白的月光中愈发憔悴,老年斑也被映得格外清晰,心头仿佛被一柄重锤狠狠地敲了一下,这样的中秋节团聚,还会有几次。一瞥之时,忽然看到那无力的月光,默默地悄悄的流泪,用泪拍击出最忧伤的诗意,最深刻的诗词。

夜静静的,情深深的。

合·继续的诗

一个一个的中秋节过去,月光谱成的诗越来越完整,在月光中沉醉,在月光中思索,在月光学中叹息;爷爷用了多少关怀来谱写我的人生呢?恐怕,只有去翻翻月光的诗才知道吧……

高一描写月色的例文3

前几天晚上,在奶奶家的院子里乘凉。忽然想起自己每次回家时走过的那片麦田,在这样的月光的照耀下,应该别有一番风味吧。

月亮渐渐升高了,院子外孩子们的嬉笑声,阿姨、奶奶们的聊天声,都已经听不见了。

我叫醒了弟弟,拉上他去麦田。

我们走的是一条有落叶铺成的小路。这是一条僻静的路,白天就很少有人走,夜晚就更加寂静了。

小路两旁种满了品种不一的树,每棵树都长得很高大,葱葱茏茏的。

路上只有我们俩,安静极了。

到了麦田。也不知这片麦田有多少天没打理了,竟长出了一排排杂草;也不知为何在这干燥的天气里,竟闻到了一股湿润的麦香。既然这样,就让我享受一下这麦田月色吧。

麦田上,杂草看上去就像是舞裙一般。拨开层层杂草,望见的便是一只只小蚂蚱。

麦田周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的袅娜地开着,有的羞涩地打着朵儿。

月光如流水一般,轻轻地泻在麦子上。薄薄的青雾浮在麦田里,那些麦子像是笼着轻纱似的梦。虽是圆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使月光不能更加明亮。

田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就如同钢琴上的那些黑白键一样。

一阵微风吹来,不觉有些寒意,我拉着弟弟,结束了这次麦田之旅。

月光洒在我们脚踏过的叶子上,发出沙沙的声音……

高一描写月色的例文4

一轮皓月高悬在夜幕之中,天空是那样的深邃。遥望夜空,不禁使人们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就如同李商隐写道:“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月光,留给了多少人思念和幻想啊。

黑,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天空,夜,飘然而至。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寂静和昏暗。那是一种令人胆颤,束手无策的昏暗。我望着窗外孤洁的月光,内心却平添了几分宁静。我闭上了眼睛,静静地,我感到双臂轻如羽翼,身体飘浮了起来,四肢轻巧得就如同飞鸟一般。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我变成了庄子笔下的飞鸟,去寻觅了无踪影的月光。

无数五彩的灯光化作一条条流线,从我身边流过。我抬起头,此时,月亮离我那么近,我仿佛看到了嫦娥翩翩起舞的身影,听到她凄美孤独的歌声。不知飞了多久,我眼前出现了连绵起伏的山峰,山峰上,一条巨龙正沉睡着――长城到了。如水的月光下,长城失去了白日里的喧闹,它裹着银白的月光,周身闪烁的霓虹灯将它衬托得如同一条坚硬的铁链,紧紧锁着中华的土地与骄傲。崇山峻岭之上,它融化在无边的黑夜中,沉默着,等待着天明。月光,是那样庄重威严。

我扇动翅膀,挥别长城,赴往下一个站点,我想在黎明之前赶到那儿。空气中的湿度越来越高,厦门到了。月光照在厦门的海上,海面平静下来。月亮淡雅的影子映在轻轻浮动的海平面上,月光由远而近,由远而近,如同一条银白的丝带。海浪抚摸着沙滩,月光浮在海上,飘过来,飘过来,亲吻着晶莹的沙粒。我落在一棵树上,月光从杂乱的树叶缝隙间透过来,一遍又一遍地与我告别,黎明,要来了。月光,是那样的温柔优雅。

远处的天空露出鱼肚白,月亮渐渐地淡出了我的视线。一切都恢复了平静,我又坐在窗前。阳光浸透了窗纱,我拉开窗纱,淡蓝的天空纯净的没有一丝杂质,淡淡的颜色一直延伸,蔓延了整片天空。

高一描写月色的例文5

今天是荷花节,也是荷花仙子的生日。所以,我们去荷塘月色赏荷。

到了那里,电视台的节目已经结束了,我们来到了迎客石,迎客石上写着荷塘月色四个字,好像是在欢迎我们呢!

然后我们到了亚马逊王莲观赏池。

亚马逊王莲原产非洲热带水域,多年生或一年生大型浮叶草本,刚长出来的叶子像一把把的小勺子,是嫩嫩的黄绿色,长大了像有围边的盘子,渐渐地变成了青绿色,远远望去,河面上浮着很多绿色的“盘子”。

接下来我们到了荷韵栈桥,荷韵栈桥是在河中央,桥两边一眼望去,全是荷叶和荷花,几乎看不到河面,这里荷花的名字叫(红嫂)那些荷花当它们是花包的时候是紫色的,开的时候是粉色的,要谢的时候是白色的,一阵风吹来,满塘的荷花变成了荷花仙子在翩翩起舞,我开心的惊叫起来!

这时候大雨像马一样的从远处奔过来,雨水落在荷叶上像晶莹透亮的珍珠在荷叶上跳来跳去,雨水打在荷叶上,有些荷叶支撑不住就一弯腰把水倒下去,正好,倒在了下面一片荷叶上,下面的荷叶又接着一弯腰倒在了河里。

我们再去了荷花仙子的地方看了美丽的荷花仙子,我在荷花仙子的旁边发现了一好看的荷花,我凑过去闻一闻,真香!

我们还去了荷文花长廊和浮香索桥,想起画家张大千的话来:“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荷塘月色》教学流程 篇7

一、背景音乐:

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 清新悠扬, 给学生情景氛围。

二、教学目标: (幻灯片放映)

(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 揣摩语言,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2) 能力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彷徨苦闷的心境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4)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语言美, 画面美、音乐美。本课时着重语言美。

(5) 能力拓展:比喻修辞。

三、教学过程:

听着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 我们仿佛进入朦胧又美丽的荷塘世界, 想象一下这唯美的画面, 我们开始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1、作者简介。 (学生简单介绍)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2、再次通读全文, 品味语言, 之后思考。 (幻灯片)

(1) 比较下面几组句子, 看看哪一句的语言更好?

(1)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曲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叶子。

(2)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月光如流水一般, 安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3)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微风过处, 送来一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学生回答:恰当地运用叠词, 创造了独特的语言美。

(2)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看看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1)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月光静静地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以动写静、以虚写实的表现手法, 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美。 (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境)

(2)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

薄薄的轻雾升起在荷塘里。

学生回答:月光如流水一般倾泻, 赋予月光以动感。

雾的轻柔, 月光映照, 朦胧恬静, 表现了叶与花的飘渺姿容。

3、请找出下面两句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通感)

(1)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有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小结语言特点。

通感;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创造出一种意境美;叠词的使用———语言美。

以动写静、以虚写实的手法———艺术美;用博喻、通感等修辞———意境美。

四、知识拓展:

比喻修辞

1、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 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 下列几处情况, 虽有喻词, 但不是比喻。

(1) 同类相比。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 表示猜度。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 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 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节。

(4) 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 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2) 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比喻的种类:

(1) 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 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 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 中间没有比喻词, 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3) 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 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 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4)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 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 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 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小试身手:

请以“青春”为中心写一个片段。

月色里的鞋匠 篇8

初春犹寒,寂寥的街道上只剩下我的脚步声在回荡。我紧了紧外套,在路口转了个弯,就看到了他——那个沉默的鞋匠。老鞋匠据守这一隅已许多年了,他总是架一张小木桌子,上面摆着各类修鞋工具,寡言少语的老鞋匠就用这些工具娴熟地穿针引线,耐心缝补鞋子。

这天生意有些冷清,老鞋匠没有干活,在那个小小的角落呆呆地坐着,目光不知投向何方。此时,月亮如一泓静水,陪衬着无尽的夜空。

我把鞋子提到他跟前:“师傅,我这靴子的底磨烂了,靴头的两边也裂了,您看有办法补补吗?”老鞋匠接过我的靴子,仔细看了看鞋身。这时,我才隐隐从夜色中看到了他的十指,瘦削而黝黑,布满了起伏的皱褶。这密密麻麻的褶纹里,大概隐藏着他一生的沧桑吧。

老鞋匠一番细看后,把靴子还给我说:“姑娘,这鞋真修不得了,就算修好了,穿不了多久也还是会破的。”

“嗯,那好吧。”我拿回靴子,谢过鞋匠,便转身走远。

“姑娘!”是老鞋匠。

我回头,只见他追了上来:“姑娘,这鞋不要的话,可以给我吗?”我有些错愕,低头看了看我那双破靴子——棕色的皮革面料已经褪了色,鞋身也破得不像样,这双靴子他拿来能有什么用处呢?

“姑娘,可以吗?”老鞋匠的问话让我回过神来。我朝他笑了笑,把靴子递给他,说:“好的,您拿去吧。”老鞋匠拿过靴子,忙不迭地道谢。

翌日夜晚,我在车站等公车,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环抱着双臂走过来,他衣衫单薄,在初春还有些寒意的风里瑟瑟发抖。我侧目打量了他一眼,令我吃惊的是,他脚上竟穿着我那双破靴子!不过已经被精心改装了:鞋头被割开,缝接上另一双黑色皮鞋的鞋头,鞋侧破裂的地方缝上了大块补丁,鞋上满是密集的针脚。我这才明白过来,老鞋匠为什么要我把破旧不堪的旧靴子送给他。

我凝视着流浪汉脚下的这双靴子,一针一线,都蕴藏着老鞋匠的良善与真挚。这双被我弃用的丑靴子,在老鞋匠细心的缝补改造后,成了流浪汉足下的一双新鞋。

我离开车站,走到前方的拐角处。分明看到,不远的角隅旁,有一盏昏黄的灯,在微寒的风中颤着几丝明亮。

迷人的月色450字作文 篇9

夏天的夜晚,总是那么宁静,连蝉儿也都不愿意打扰这寂静的气氛。我从床上爬起,独自走到屋后的小池塘那里。

银色的月光照在了我的身上,我低头看看自己,又抬头看了看池中娇媚无比的荷花,不禁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渺小。一阵凉风吹过,我不禁又有了些凉意。我从池中摘下一片荷叶,荷叶上还有一些大水珠,我将水珠洒在了脚上蚊子咬过的地方,只觉得凉凉的,甚是舒服,真好比花露水一样。

我抬起了头,看着月亮,它真像一块美玉。我想,我要是有一块色泽那么柔和,打磨得那么圆润,微微有种凉意的玉就好了。一会儿,从月亮两边各飘来一朵云,将月亮两边遮住了,好像一个美少女秀丽的脸庞。我想,月亮它一直为人们照明,一年,两年,一世纪,两世纪,一个国家,两个国家,甚至全世界,全宇宙,都因为它,而变得美丽多姿。

这时,月光从我身旁移开了,又照在了荷花上,这让我可以更好的观察荷花了。我聚精会神的盯着这些荷花,突然发现了一朵美丽的荷花正在开放。只见它的叶片一点一点的降落下来,每一片都如此,直到看见里面嫩黄的花蕊。

家乡的月色500字作文 篇10

傍晚,夕阳的最后一道霞光拉下了姗姗来迟的夜幕。天,终于黑了。这时,知了便亮起了它雄浑的歌喉。一首气壮山河的曲儿便从它那高嗓门的`嘴里脱颖而出——知了……知了……

夜幕下,夜间的守护神——月亮,羞答答地进入了舞台。微风在林间吹起了口哨,大树也拍响了它千万双手掌,共同欢呼月亮的到来。月亮穿着一身银衣裳,把整个村子都渲染成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晚风吹来,与我撞了个满怀,好清爽!夜风中,从田野传来的一阵余香,在我心中回旋流淌……

知了与树叶的沙沙交响成了黑夜中万众瞩目的乐曲。我伏在阳台上,一边欣赏着这美丽动人的银色夜景,一边用心去聆听自然的声音……这确是一件让人感到惬意的事情!

这时,我家的猫进入了我的视野,它在觅食呢!在这银色的漩涡中,看着这美丽的夜空,看着月光下的村子,渐渐地,我不知不觉地像进入了梦境……啊,真好!

突然,我感觉很奇怪,咦?奇怪了,知了怎么安静下来了?——是它演奏完了么?或者,它是飞到别处去了?

过了一会儿,天突然寂静下来,月亮也沉睡在夜空中了。整个村庄沉浸在祥和与安宁之中了。说古老的维尼亚,不如说沉睡的张集小村。我带着矇胧的睡眼,打了一个深深的哈欠,我实在要睡了,但还不时地回头……

张家界的月色 篇11

从小学课本上见识具有野性美的索溪峪,到置身于如大自然般神奇迷宫的武陵源,月光无时不在,一片银华溢洒人间。忽记起唐代诗人王维云:“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以物外起田园。”与友同住武陵源,在世外桃源的清幽夜色中,畅抒胸臆,实乃人生乐事。而许慧欣似也有一首关于月色的歌,“有多少思念,像蜂糖一样甜,一转眼就蔓延在某个瞬间”,优美的歌声令人遐想无边,而据说这动人的歌词就写于张家界。

此刻,歌中的“某个瞬间”就在我的脚下。张家界的月色,比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似要清雅些许,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几乎最本真的原始自然生态中。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千山万壑中,娃娃鱼、鸽子花等珍稀动植物沉浸在月色中,诉说着张家界不为人知的故事。张家界早先叫青岩山,易名的事还得从汉留侯张良说起,相传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滥杀功臣。留侯张良悄悄上了天门山,辗转登上青岩山,之后隐居此地,修行学道,并留下了一脉张氏子孙。

后有一方财主想驱赶张家,强霸此山,菩萨本就隐在月色后面,蓦然间在月镜中活动起来。于是,月色朗照之中,普降了六月瑞雪,雪地上竟留下“人间仙境张家界”的字样。众人一看,急忙伏地跪拜。菩萨轻甩水袖,笑盈盈隐入茫茫云海,向黄石寨方向飘然而去。

春夏季的农历月中,久雨初晴的晚上八九点钟,在天子山月亮垭看到的圆月会是红色的。红色的月亮如早晨初升的太阳,鲜艳瑰丽,红色光环把贺龙公园、石家檐、神堂湾一带照得通红,这种现象会持续一个多小时。有人说,这是昔日财主被制服的显影。

我是学气象的,当然不信这种附会。至于为何出现“红月”,那是因这里群山环抱,水汽不容易散失。当久雨初晴后,水雾非常重,太阳波长短的蓝端光被水雾吸收,红端光转投到月亮上,便使月光“红化”了。

不过,更多时候,群山环饲的张家界,都是一轮清幽的明月高悬天空,穿云弄雾惹起世间的明暗纷争。但对我来说,月色是心灵的故乡,可以寄存最无瑕的梦。月色中,旅人独对青山白月,思绪豁然深远开阔。拥有这样一份清净情怀,无思,无忧,无我。月华如洗,山川默然如禅者。蓦然察觉发丝上即将坠落的露珠,心境即刻变得澄明起来。

千江月色印丹青 篇12

“月印千江水, 千江月不同。”对于画家来说, 可以把“月”喻为万象, 江水喻为画作。千条江水上不同的月色, 是月印在千条不同江水上的幻象, 画家描绘在画面上的物象, 已不是原来现实中的物象, 那是每个画家印在画面上不同的心象, 所以同一景物, 千人表现到画面上, 千人不同。这很禅意, 很哲学。

十四五年前, 张筱膺于鲁迅美术学院本科毕业, 从东北来到南京, 报考我的山水画研究生, 她说她喜欢江南的山水画。考取后住在黄瓜园。过惯了东北冬天室内有暖气的她, 南京冬天教室内那时没有暖气或空调取暖, 使她感到彻骨的寒冷, 三年的苦读生涯, 切身体会到真正的“寒窗”之寒冷。

然而, 南京不仅只有冬天, 江南的春天是很迷人的, 每当春风沉醉的江南夜, 望着窗外印在秦淮河上的“淮水东边旧时月”, 一定不同于辽东大洋河上的月色吧!她那时随我研习新安画派, 江南三月, 春暖花开的时候, 我带着她和一群学生去皖南, 住在齐云山上的月华街, 每晚都可以看到印在横江上的齐云山月色。去樟潭、许村写生, 登上歙县南山拜谒渐江墓, 在博物馆观摩垢道人程邃的篆刻印章、焦墨山水。印在新安江上的月色当然又是一番景致。她回校后便以《纸上山河金石声》为题, 撰写了研究程邃的论文, 并且用焦墨浅绛完成了她的毕业创作。

九年前我和学生在江苏省美术馆做过一次师生展, 我为张筱膺写的评语是:张筱膺从传统中国山水画研习前人的笔墨技法, 从对景写生中提炼出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她笔下的皖南山村、浙东田园、武夷景色, 都是以枯笔焦墨勾皴, 用淡墨浅绛渲染, 枯笔与淡墨, 浓淡相宣, 焦墨与线条, 苍润相济。

近十年时间转眼即过。在这十年光阴中, 筱膺从事艺术教学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她带学生外出上课, 游历了更多名山大川, 远至云贵甘南, 近则苏鲁浙赣。已经历尽千江月色后的她, 笔墨更加成熟, 风格更加鲜明。

荷塘月色的初中作文1300字 篇13

火蛇般热腾腾的火燄在夏天甚事嚣张,到处乱窜,让人心浮气躁,人心惶惶。但,夏天就像个矛盾综合体,因为夏天的夜晚却总是叫人心旷神怡!

西坠的太阳拖着汗流浃背的云朵,雨滴伞兵争先恐后的集体一跃,跃离满溢出来的“老母机”——乌云。剎那间,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澄澈透明的水滴如千针万刺般直捣入地面,但他们的身影却一去不复还,被饥渴的大地,瞬间大口大口的喝入肚子里。

雨停了,云散了,天晴了!阳光从云中渗透出来,久违的阳光照亮了大地,小花小草上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亮如星光,美如碎钻,地上一片闪闪耀眼金光。一场雨后,大地容光焕发,大树小草神采奕奕,流水淙淙,连脾气暴躁的太阳都稍减怒气,不再火力全开了。在地平线上光束微弱的太阳,以及成群结队归潮的白鹭鸶,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风景画。在太阳掉下的那一剎那,黑夜的幕纱渐渐拉下,皎洁的月亮缓缓上爬。

银白的月亮赶走了火红的太阳,沁凉的微风吹走了烈焰的热煞。我被太阳弄得头昏脑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烦躁不安。辗转难眠的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让我快抓狂!起身跳下床,走出让人闷热紧张的屋子。

漫步在羊肠小径上,徐徐微风迎面而来,在我身边轻盈的跳跃着。月光把地面照得清楚明亮,亮白的月好像黑夜中的大太阳,不过没有炙热的火焰,反而释放出些许淡淡的清凉和温柔。幽幽的清香随风飘散,香气无法可挡,诱人一步步走向荷塘,真是名副其实的——“牵着鼻子走”呀!荷塘的月色真美啊!荷花亭立,不时在微风吹抚下随风跳舞,摇曳生姿;荷叶形如巨盘,还有些水珠顽皮的在上面跑跳翻滚,摇摇晃晃,摇出曼妙的舞姿,晃着皎洁的月光。荷塘的月色,就如“云开月来花弄影”的诗句一般,甚是有趣!

当我正陶醉在婀娜动人的荷塘月色之下时,耳旁又传来一阵阵“呱呱呱”的哇唱,连在荷塘间翩翩起舞的蜻蜓,也停在荷叶上伫足欣赏。青蛙们天籁般的歌声源源不绝,由远而近的传入耳中。我抬头仰望万千星斗,一闪一闪的他们好像在对我眨眨眼的说:“欢迎参加夏夜派对!我们会帮你把烦躁的心驱离,灌输舒爽的气息给你喔!”我也还他们一抹微笑,然后兴奋的继续我的夏夜旅程。突然感觉到,我烦躁的心真的沉淀了,我又昏又胀的头,也清醒舒畅了,连疲劳痠痛的脚,也健步如飞呢!

走着走着,看到静立在街道两旁的路灯,也在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我见夜幕低垂,繁星点点,虫鸣蛙唱,千里荷香,翠峰为屏,绿竹作衬,在一旁的.稻田、细水、小农舍齐齐烘托出夏夜的慑人美丽,夏夜的安宁静谧,夏夜的清新凉爽。

夜深了,我又寻来时蜿蜓小径回家。皓月当空,我掩门入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爬上屋顶,月亮依旧皎洁,繁星依旧闪闪发光,但好像铺上一层细细的薄纱,夜空好像晕染的一幅画。远处荧荧路灯依旧明亮,但不同的是他们睡了,全都睡了。朦胧的,山峦、田野静静的睡了!朦胧的,荷花、青蛙静静的睡了!

我躺在已然冰凉的床上,思索着“古月照今尘”的古人诗句和情怀。月亮依然还是以前的月亮,但看着着这皎洁明月的人已经不一样了,以前古代诗人都喜爱在这个“大银币”下饮酒作乐、吟诗抚琴,想着我和文学作家、大师们曾经欣赏过这美丽动人、千百年不变的夜空,我就倍感欣喜。转思又想,但墨人骚客都已经不在人世,真是令我喟然!

月色作文 篇14

月色

梨花院落融融夜,柳絮池塘淡淡风。

----题记 灯光终究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遥望远处,那混沌的灯光里竟巧妙地融进了一丝清辉,真是奇迹!形同于伟大建筑师的作品,天衣无缝,别出心裁...... 在经一番春雨的洗礼后,月亮出落得更加精神了。她宛同一个刚出浴的美人,盈盈地上了天空。

暖暖月光下,蒲公英在游荡,小草儿在低唱,花朵在梳妆打扮。看,在那起风地地方,随手一抓,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伞便在你的手掌里了,月空的慈母将它们带到了美丽的大千世界,给了它们一次周游大地的机会,让它们找寻一个合适自己居住的定居之所,铸就了“处处白满山川”的景象,嘘!慈母在唱歌呢!听,是那首柔和的摇篮曲作文人网 ,万物舒适地倾听这美妙的天籁,一个又一个的`音符从慈母口中传播,万物舒适惬意地进入了梦乡......月色下的万物,是宁静的,惬意的。

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月光斑斑驳驳地印在地上。白白的,玉玉的,银银的,就像一块奶白色的手帕,期盼人们的捡拾,但又不忍心去破坏这内在的美感,我飘出去的心又收回来了......月儿时不时地透过那累累地花朵偷偷地窥看我们。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以前从来没有切身的去体会它实在的美感,近日也未曾饱览,但我却也大饱眼福,也不枉此行。

朱自清与《荷塘月色》 篇15

但是, 有个姓陈的读者却给朱自清写了一封信, 说蝉在子夜是不叫的。朱自清看完信, 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他首先回信给陈先生, 表示感谢, 然后又问了好些人, 大家都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

为了进一步确认, 朱自清又写信去问一个昆虫学家。这位昆虫学家在回信中说, 蝉在特殊情况下是有可能在夜间发出鸣叫的, 但不确定在子夜也会叫。

既然不确定, 那就要改。因此, 朱自清心里默默决定在自己的散文集《背影》再版时, 删掉月夜蝉声的句子。

此后, 朱自清在子夜的时候特意会留心倾听, 有好多回都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所以, 最后他仍然保留了文章中的这一段文字。

旧时月色下的传奇 篇16

从前看《傅雷家书》,知道傅雷与钱钟书是好友,但却不知道傅雷与钱钟书是在宋淇的上海家里认识的。从宋以朗的书中才得知,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江苏路284弄安定坊一条街上的十五栋洋房都是宋家所有,其中5号住着宋淇一家;3号租给了傅雷;1号住着萧乃震与成家和夫妇一家,其女儿萧方方后来在香港出演电影《女人四十》的主角,获柏林电影节影后;7号则住了一个生意人。1949年5月,宋淇带着刚生下两周的宋以朗和两岁的女儿举家逃到香港,5号楼房的一楼便留给了傅雷居住,直到1966年傅雷夫妇自杀。因此,现在5号成了“傅雷故居”。宋淇比傅雷小十一岁,比钱钟书小九岁,而他当时却是风度翩翩的沙龙主持人,差不多每个周末都有沙龙活动,傅、钱便是在宋家的沙龙上认识的,《围城》中苏文纨的家,仿佛有一点那种沙龙的味道。

杨绛在“《〈傅译传记五种〉代序》”中说:“抗战末期,胜利前夕,钱钟书和我在宋淇先生家初次会见傅雷和朱梅馥夫妇。我们和傅雷家住得很近,晚饭后经常到他家去夜谈。”在《我们仨》书中,她也回忆到:“李拔可、邓振铎、傅雷、宋悌芬、王辛笛几位,经常在家里宴请朋友相聚。那时候,和朋友相聚吃饭不仅是赏心乐事,也是口体的享受。”包括夏志清都是在宋淇家的沙龙上首次认识钱钟书的。

有趣的是,本书讲到了傅雷的两段情感纠葛。其中一段涉及到住在隔壁的成家和、成家榴姐妹。1927年,十九岁的傅雷到法国留学时爱上了一位钟爱艺术的法国女子玛德琳,可是傅雷出国之前已经与远房表妹朱梅馥订婚。爱上玛德琳后,傅雷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提出婚姻要自主,要求解除与朱梅馥的婚约。信写好之后,傅雷找到刘海粟谈心事,把信给刘看了,并要刘将信寄出。较为成熟的刘海粟却自做主张,将朋友的信压了下来。几个月之后,由于性情不合傅雷与玛德琳各分东西,此时傅雷懊丧万分,后悔自己不该鲁莽写信回家退婚,痛苦之中乃至想到了轻生。于是,傅雷又找到刘海粟谈心事,刘便得意地拿出那份信还给傅雷,傅雷感激万分。

1932年1月,傅雷回国后与朱梅馥完婚,同时应刘海粟之邀出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办公室主任,并教授美术史与法文。傅雷美术史班上有位学生是成家和,1933年成家和成了刘海粟的妻子;十年后,由于刘海粟长年在海外举办画展,疏于照顾妻子,致使成家和离家出走,与萧乃震结合,成了傅雷的邻居,世界上的姻缘际会都可以说是一种邂逅或巧合。成家和有一个妹妹叫成家榴,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长得出奇地妩媚艳丽。出于一种上苍的巧妙撮合,这位融合着绝色之美和艺术细胞的成家女在四十年代初成了傅雷的红粉知己,创作和翻译的缪斯。据傅敏回忆说:“只要她(成家榴)不在身边,父亲就几乎没法工作。每到这时,母亲就打电话跟她说,你快来吧,老傅不行了,没有你他没法工作。时间一长,母亲的善良伟大和宽宏大量感动了成,成后来主动离开了父亲去了香港,成了家,也有了孩子。”多年之后,成家榴还亲口对傅敏说:“你父亲很爱我的,但你母亲人太好了,到最后我不得不离开。”

更为有趣的是,宋以朗在张爱玲与宋淇的通信中,发现了一封张写于1982年12月4日的信,上面说,张发表于1944年11月的短篇小说《殷宝滟送花楼会》“是写傅雷的。他的女朋友当真听了我的话到内地去,嫁了个空军,很快就离婚,我听见了非常懊悔”。张爱玲当时刚发表《金锁记》和《倾城之恋》,是上海滩上一个如旭日初升的年轻作家,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殷宝滟是叙事者爱玲在圣约翰大学的同学,因爱情烦恼上门向爱玲请教,年轻作家给的忠告是快到内地去,另觅所爱。想来傅雷的艳闻在当时的知识圈里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以致一位初出道的走红作家把它写成了小说。耐人寻味的是,张爱玲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又称无法与“教授那样有神经病的人”结婚,无独有偶,安定坊街上的佣人们也称傅雷有“神经病”,经常大喊大叫,有时打自己的两个孩子,说明傅雷的口碑并不是很好。

二、钱钟书

从1979年开始,在中断了差不多三十年后,宋淇又恢复了与大陆友人的通信。1985年,宋淇给钱钟书写信说:“亡友吴兴华在华北时自修旧诗,昔年曾抄录其戏作旧诗四首,根本未经人指点,亦从未向人提过,今录上以博一粲。”其中有一首七律如下:

哀乐相寻剧可怜,故都乔木又风烟。

铜仙去国三千岁,锦瑟留人五十弦。

北里笙歌犹昨日,西台披发忆当年。

蓬莱弱水今清浅,输与麻姑一怆然。

没想到钱钟书读信后,竟误以为这些诗作是宋淇所写,在回信中用挖苦讪笑当今海外旧诗名家的妙语,来恭维宋淇的诗才:“与兄交近四十年,不知兄作旧诗如此工妙,自愧有眼无珠,不识才人多能,亦克善藏若虚,真人不露相,故使弟不盲于心而盲于目耳。今日作旧诗者,亦有美才,而多不在行,往往‘吃力’,‘举止生涩’;余君英时、周君策纵之作,非无佳句,每苦无举重若轻,‘面不红,气不喘’之写意自在。尊作对仗声律无不圆妥,而温籍风流,与古为新,盖作手而皆行家矣。欣喜赞叹,望多为之。”

吴兴华在1939至1942年与宋淇一同在燕京大学西语系读书。吴熟读中西诗歌,创作了大量的新诗和十四行诗;由于当时北平在沦陷区,吴的很多诗作都寄藏在至友宋淇的手中,后来宋淇在香港出版了《林以亮诗话》,评点了故友的诗作(“林以亮”的笔名都出自吴兴华的诗作)。吴的博闻强记和出口成章的才气,时人常常将其与钱钟书相比。直到本世纪初,《一滴泪》作者巫宁坤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曾说,他相信吴兴华的英语比钱钟书还要好。可惜吴在1966年被迫害致死。

钱钟书信中对余英时、周策纵诗作的调侃奚落,难免令人感到钱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气,但同时也不能不佩服钱的比喻之精妙。就以余先生的诗来说,1978年,余首次在北京三里河俞伯平的寓所里与钱钟书晤谈,回美后写下了两首七绝,可说是今人七绝诗中的佼佼者,其哀怨悲怆的情怀,堪与“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断肠诗相媲美,如下面这首七绝:

凤泊鸾飘廿九霜,如何未老便还乡。

此行看遍边关月,不见江南总断肠。

钱钟书说余诗缺乏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意自在”,那恐怕钱是在拿余先生与中国诗歌全盛时期的王右丞和苏东坡等专业诗人相评比了!

钱钟书的博学与机智风趣是全世界有名的。洋人艾朗诺(Ronald C.Egan)在《谈〈管锥编〉》一文中说道:“1979年钱钟书先生来哈佛访问……在开会的时候,他的发言那么精彩、幽默,而且好几种语言轮番上阵,用了许多谐音、双关的语言游戏,把大家都看呆了,没有人想到当时的中国还有这样的人物。”可惜当时钱的即兴发言没有录像,而宋以朗给钱先生描摹的画像,便是用钱与宋淇的书信旁证了钱的机趣博识。

1981年1月3日,钱给宋淇的信中抱怨接待国外访问团浪费时日,说:“此等事皆游谈费日,those who can do; those who can't teach; those who can't teach, go on lecturing tours & attend learned conferences. Philip Larkin 诗 ‘Naturally the Foundation will Bear Your Expenses’嘲讽此等学者,想鱼目、牛皮辈未必读,读亦如未读。What's the bloody use of writing satires?!”

信中的英文可以译为:“有能者做事,无能者为师,不能为师者,则四出演讲,参加学术会议。费利普·拉金的诗说,‘自然一切开销都会由基金会负担’。写讽刺剧又有什么鸟用?!”钱钟书的独特精辟之处在于,其刻薄之语都有经典的出处,原来此语出自英国幽默大师萧伯纳的《革命者箴言》(He who can does;he who cannot teaches),钱在此处则创造性地发挥了这句箴言。钱钟书在“说笑”一文中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萧伯纳先生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莫逆于心”,并对钱翁“相视而笑”了!

1981年1月19日,钱给宋淇的信谈到David Hawkes和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翻译:“前日忽得Hawkes函,寄至The Story of the Stone第三册,稍事翻阅,文笔远在杨氏夫妇译本之上,吾兄品题不虚;而中国学人既无sense of style,又偏袒半洋人以排全洋鬼子,不肯说Hawkes之好。公道之难如此!弟复谢信中有云:‘All the other translators of the“Story”–I name no names–found it“stone”,and left it brick’.告博一笑。”

信中的英文宋以朗译为:“其他《石头记》译者——我没有指名道姓——总是以‘石头’始,以‘砖头’终。”妙就妙在,钱钟书的话用相反的意思套用了罗马开国皇帝奥古斯都所讲的名言:罗马在他接手时只用砖头砌成,但他留给后世的罗马则用大理石建成。(He had found it (Rome) built of brick and left it in marble,语出苏托尼斯(Suetonius)的《罗马十二皇帝传》。同时“石头”一词又正好代表《石头记》一书。先不说“半洋人”的说法有如鲁迅的“假洋鬼子”一语同样刻薄,奥古斯都如果地下见到钱钟书,也必定“会心而笑”!细心的读者则会看出,宋以朗用含蓄的春秋笔法,在众多的击赏中,对钱钟书也有所讥讽。如在本书一百八十一页,宋写道:“钱钟书有问题不懂得答,也会旁证博引,妙语连珠,好像他不懂的时候比他懂的时候还要博学……”

三、张爱玲

本书“张爱玲”一章的篇幅最长,在全书三百五十五页中占了一百五十六页,想来是因为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往来书信以及其手稿资料最为丰富,而且宋淇晚年曾说过想写一本《张爱玲传》,只是当时他已经是力不从心了,所以本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实现了宋淇的一个遗愿。但也许是张爱玲已经被人写得太多太滥,本书写张爱玲的大量文字却也显得有些薄弱,相对而言,新意并不是很多。以笔者之见,本章主要只有两点作者试图用权威的资料来更正前人的说法。一是关于张爱玲五十年代的两本英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指出前者是张爱玲根据自己国内的生活经验写成的颇有创意的作品,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受香港美国新闻处资助的“反共宣传作品”,同时也确认《赤地之恋》的确是受“美新处”定购的(Commissioned)作品,主题意念均由“美新处”所定。

另一点则是关于张爱玲晚年的生活细节。2013年初,夏志清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首先在台湾出版后,据说一些媒体以“生活拮据”、“生活狼狈不堪”、“像狗一样工作”来形容张爱玲的晚年。作者想根据他所拥有的第一手资料来推翻媒体对张爱玲晚年的这类描绘。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我发觉作者彻底失败了,本书不是推翻,而正好是强化了张爱玲晚年的悲凉处境!

作者援引了张爱玲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在1995年11月写的《有缘得识张爱玲》一文中的细节文字(张死于同年9月8日),张去世的房间里只有一张窄窄的行军床,床前一个电视机,落地灯,厨房里一把折叠椅,一具折叠梯,再加一张折叠床,这些就是全部的家具了。林写道:“对门朝北的床前,堆着一叠纸盒,就是写字台,张爱玲坐在这堆纸盒前面的地毯上,做她的书写工作。”林还说,此外房间里全是纸袋,没有看到一本书!宋以朗纠正说,张有一套《红楼梦》和一本赖雅送给她的书!我想说,一个靠写作为生的名作家,晚年弄到只有两本书随身带着漂泊,也够令人心酸的了。从这样的描述中,媒体报道“像狗一样工作”的作家,我想并不是很失真。宋以朗还披露,张爱玲去世时银行里有两万八千多美元存款,同时他在其母亲邝文美的遗物中又发现了一张字条,显示张爱玲存放在宋家的钱有三十二万美元。就算这张字条具有法律效力,凭着这点资产,张爱玲当时要安度晚年还是相当艰难的,因为张爱玲在美国的工作年份,恐怕还没有达到可以领取“社会安全金”的资格。

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的友谊四十多年,尤其是与邝文美几乎是情同姊妹。1992年,张爱玲在一封给邝文美的信中说:“我至今仍然是事无大小,一发生就在脑子里不嫌啰嗦一一对你诉说,暌别几十年还是这样,很难使人相信,……在我,你已经是我生平唯一的一个Confidante(知己)了。”但是,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友情也并不是没有任何波折的。1961年1月,应宋淇之邀,张爱玲由美赴港为电懋公司编剧,在同年2月20日给丈夫赖雅的信中,张爱玲道出了赚钱养家的艰辛:“我提前完成了新的剧本,……宋家认为我赶工粗糙,欺骗他们,每天有生气的反应。宋淇说我行前会领到新剧本的稿酬,意味他们不会支付另外两个剧本。……我在此地受苦,主因在于他们持续数月的迟疑不决,……宋淇标准中国人,完全避开话题,反要我另写个古装电影剧本。……我全力争取的一年生活保障,三个月的劳役,就此泡汤,……元宵节前夕,红红满月,我走到屋顶思索。他们不再是我的朋友了。”这封信的结语是:“暗夜里在屋顶散步,不知你是否体会我的情况,我觉得全世界没有人我可以求助。”(转引自刘绍铭:《蓝天作镜》)

上一篇: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下一篇:情感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