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024-07-09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共10篇)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G645【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29-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是数学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眼、脑并用,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布鲁纳说过:“自主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自主性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那么,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我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强扭的瓜不甜”、“牛不喝水按不到河里”,如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也仅仅是做做样子给老师和家长看而已,其效果必定是很差的。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就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有用不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指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路上有用。如

(1)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帮助水产养殖户估算一池塘鱼的总质量;

(2)从一边为8,这边上的高线为6的三角形余料如何挖出一个最大面积的矩形;

(3)根据税率,找出税收与工资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帮助父母、邻居、亲戚快速计算工资税;

(4)判断运行的导弹能否击中目标,出手后的篮球能否投进篮框等。这些是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的例子。

又如当学生在长年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尤其数学模型可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了一种语言、思想和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迅速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强化学生的动力机制,提高后继学习的动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表面上看,数学似乎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问,但如果把它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也可讲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一种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象棋,为了对这位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粒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聪明的你认为国王能够满足这位大臣的要求吗?假设以100粒/克计算,结果应该是多少吨?这样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导向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和预习目标。目标的展现我一般用导学案的形式出现,课前发给学生。模式:独立学习教材,完成针对性练习,编制练习题,提出问题(至少一个)。其中编制的练习题和提出的问题可以自己自主解答,也可以在小组内让你的伙伴解答,对于一些较难的,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在课堂上展示,进行小组互助,全班总动员,讨论,形成结论。由于学生自己编制的题或提出的问题自己可以不解答,而是可以交由组内伙伴甚至是全班同学来解答,所以他们逐渐注重自己编制的题和提出的问题的难度,深度,广度,而不是随便敷衍完事,这就促成了学生学习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主动意识。

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三、创造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有关经验表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行为参与,而且要有合理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实际上,认知参与涉及学生“会学数学”的,而情感参与涉及“喜欢数学”或“喜欢数学学习”的问题。数学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以及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和对数学的正确态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难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得到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四、参与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众所周知,如果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评价是无法实现这一功能的转变的,教师教学中问题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在现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教师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传授,忽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成长轨迹,致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缺乏自信,大部分学生没有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的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在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形成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映学生的成就和潜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自己。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坚持合作的原则,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应当互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在学生的最终评价必须占有一定的比例。

例如:恰当地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评价理念之一。而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着力点是对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评价。对于数学知识而言,以往的评价主要集中检验学生是否记住这一内容,或者从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知识的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相近的知识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知识。但是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不止这些,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背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评价的题目必须设计得非常全面,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定义的理解上,针对什么叫做二次函数?结合具体的函数和图象,解释你是如何理解二次函数的。这个问题不仅要回答什么是二次函数,而且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自己举出二次函数的正例和反例,并能够在几种不同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之间比较它们的异同,而且还会体会到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要将二次函数从文字的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象的描述。这就要求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概念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单凭简单的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又比如可以问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解法,你的同桌不能正确求解方程,你将如何向他(她)讲解?建议你在讲解时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这道题不只是要求初中学生简单地记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为他(她)要向同桌解释清楚,就必须对一元二次方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否则就不能解答此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考查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创设情景,增长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新课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究数学奥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学习。当然,这也离不开老师上课时的精心策划和指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各方面,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去发现一些与数学有联系的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编辑一些问题。从问题中找出规律。

如:我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

(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中的题目条件变改,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

我又要求学生将(△)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 a 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 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 a km,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 km”的条件, 第一类题与(△)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

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始终在愉快,兴奋的过程中努力自主的思考、揣摩。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2

一、创设情景, 激发探索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 “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 新观点, 新材料, 展现得越多, 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 求知兴趣就越浓厚。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 提出问题, 构建猜想, 形成智力思考场; 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 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 重视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例如, 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 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 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 厘米、宽是3 厘米, 面积是18 平方厘米,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 厘米、高是3 厘米面积也是18 平方厘米时, 因为长方形面积= 长 × 宽, 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 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 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取决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景。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索愿望,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激发探索的动机。又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 老师让学生先取出一盒橡皮泥, 盒底部留下一个小孔。在橡皮泥上边放一个长方体木块, 用力压下, 就从小孔里挤出一些橡皮泥, 这时教师问学生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 把他们看到的情况总结为: 长方体把橡皮泥压出来, 占据了橡皮泥的位置, 还有些学生说: “小长方体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位置……”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这时教师不急于总结, 继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 只是当学生说到恰到好处时给予表扬, 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 如“占空间”等, 再通过老师适当点拨,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这一抽象概念。这种以创设问题情境入手, 激发学生兴趣的做法, 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 也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索新的知识。

二、引导发现, 教给探索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 并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让学生有法可循; 不是盲目地进行, 而要有一定的探索方向, 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之一。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 当揭示课题之后, 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索性的问题: 一是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存在怎样的关系? 二是怎样求圆的周长? 教师必须做好“向导”, 要使学生明确, 第一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 圆的周长 ( 操作、计算) 与它的直径关系, 第二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 灵活运用) 求解。在学生探索圆的周长公式时, 教给他们三种学习方法: 第一, 猜想。让学生大胆猜想, 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有怎样的关系? 第二, 操作计算。探索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第三, 推导。利用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习过程, 让他们动手操作、计算、观察、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能, 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探索方法, 学会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 发现规律, 形成概念。

三、动手操作, 提高探索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画画、拼拼、比比, 通过摆弄和操作学具获取知识, 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重要形式, 也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途径之一。例如, 教学“有余数除法”中“余数”的含义时,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 引导学生按如下方法操作:

1. 8 根小棒, 每份分4 根, 可分几份? 每份分2 根, 可分几份? 学生边操作边回答, 教师板书:

然后,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1 题分下来的情况和第2 题分下来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到: 分东西往往有两种结果, 一种是正好分完, 另一种是分后有余, 这个余下的数叫余数。这样, 通过操作, 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下一步学习“余数要比除数小”打下基础, 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的学习能力。

四、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 切忌课堂教学放羊式。自主探究式教学虽然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集体讨论, 但绝不是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调控, 把握所讨论问题的量和度, 使课堂得以高效地进行。

( 二) 注意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合作相结合的原则。独立思考是自主探究式教学最主要的特点, 但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小组讨论和集体合作, 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在讨论时要注意保留自己的意见, 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 学会与他人合作,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只要我们更新观念,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 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

摘要:小学数学课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索。由于小学生受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 教师必须组织和引导学生, 激发探索热情, 引导发现, 教给探索方法,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提高探索能力。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自主探究 自主性 创新性 独立性 内省性

自主探究主要是通过学生独自进行探究和分析来习得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技能,掌握英语学习方法的学习方式。这就像人们要去泰山旅游一样,山顶的日出有多么漂亮和壮观,只有亲自等到山顶才能够看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的学习能力会逐步提高,实现学生在探究中积累英语知识,归纳要点,实现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学会了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会逐步提高,变得乐学、善学。

一、学生自主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

在英语探究中,学生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能够逐步掌握英语规律和英语词汇。只有学生亲历了学习过程,才能够感受到英语知识学习的乐趣和快乐。学生看到美味的大餐后,每一种食品都希望自己去品尝,从而了解事物的味道,形成自己的味觉体验,感受到事物的美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当然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了。学生通过感悟会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的品质,形成能力,在课堂绽放光彩。

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英语词汇,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听写、背诵的检测方式,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被单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玩“单词接龙”的游戏,也就是教师说一个单词,学生根据这个单词的结尾字母再说出一个新的单词,依此类推。如:animal-letter-read-dog...为了使学生在游戏中可以积极参与,学生就必须具有一定单词量的积累,兴趣驱动了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和记忆单词,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使学生可以积极地探索英语词汇,夯实学生的词汇基础。

二、大胆实践创新,关注学生创新性发散思维

教师要避免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不要害怕学生不理解,在课堂上灌输太多。美味、新奇的食物,如果色香味俱全,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大吃、特吃,根本用不着别人喂或者是催促。教师的英语课堂如果足够有吸引力,学生当然也会主动地探究知识规律,而且可以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学生喜欢,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英语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共同创新。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课堂关注度;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的创新,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来习得知识,改变认识,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七上第四单元topic2 would you like to go for a picnic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个野炊计划,让学生可以针对野炊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和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练习学习过的句型。很多学生在练习中都用到了we would like to have hamburgers/chicken/milk等句型,可以说学生们对于野炊中与食物相关的词汇及句型已经非常熟悉。有一个小组大胆地进行了创新,他们说到了Would you like to sing songs?这种创新的表达先是让其他学生感觉到惊讶,接着学生想到了野炊中愉快的氛围,加上一些歌曲来助兴当然会更好,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在这个小组的启发下,其他小组也进行了创新性的思维,提出了很多新奇的想法和建议。创新的思维使学生很多奇特的想法都可以得到展示和练习,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创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可以积极思考,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独自思考归纳,提高学生独立性总结能力

独立探究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的一种能力和技能,它是学生能够独立做事和学习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会成为探究的主体,在思考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能够独立学习会受益终身。就像是一个刚刚学习走路的孩子一样,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于身边的事物很是渴望探险,但是自己的能力有限。当他们能够独自进行探险和摸索着走路时,他们内心里充满了喜悦。在英语的探究中,如果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学习也会倍感快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过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和分析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不断反思判断,鼓励学生内省性学习习惯

内省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很多时候,学生在接受了知识后并没有进行加工和整理,导致了对于英语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听懂了但是不能够灵活应用。学生要不断地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反省,达到熟练应用和脱口而出的程度。在反省中学生会更加科学地了解英语知识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能够在大脑中建构出英语规律和体系,促进学生在应用中能够灵活自如。反省会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去应用英语,提高能力,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进步,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之,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形成独立自主地探究习惯,从而在探究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学生掌握了自主探究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发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丹.初中英语有效教学和谐课堂[M].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5.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4

作者:瞿桥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记、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学习。那么教师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呢?这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熟悉的困惑。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观念,这肯定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解放自己的思想,敢于打破旧的教学模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一贯正确的指导者”,而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指出活动程序和方案;‚做学生活动的参谋者——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不干扰,仅仅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知识,不代替学生作出决断;ƒ做学生学习的询问者——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装作不知,而是询其因由,查其漏洞,促其探究,督其进度;④

做学生评价的鉴赏者——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教师不阻拦,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而是通过评价,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思想和做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如教学《轴对称的性质》时,教师提出问题: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哪些性质?它们的大小和位置有什么关系?此时,教师便可放手让学生按照课本“画点、折纸、扎孔”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注意监督,使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画点,折纸,穿孔,展平,观察,分析,归纳,表述。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探索的乐趣。

二、教师应寻找可行的教学结构,使教学过程走向自主

新课程要求建立开放的,灵活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现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施教班级学生实际,采取学生自主取向的探究式学习,把数学教学变为数学活动的教学。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因此,在自主教学的全过程中,更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为学生的质疑创造机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富有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为中心。“思考,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努力实现探索,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能动地建构数学的认知结构,把落实双基和培养能力有机统一起来。”

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我以“观察邮票上的图案中小方格的个数”作为情境创设,让学生发现什么,激发探究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由“邮票上的图案”联想到数学图形,再展开猜想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接着让学生寻找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很容易想到割补法计算图形面积)。教师适时点拨:把图形进行割或补,两种方法体现的是同一种思想——化归思想,即把不能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化成可以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教师再提出:其他直角三角形中有此关系吗?继续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做实验,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将正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边长建立关系,从而归纳出勾股定理,接下来再进行勾股定理的使用训练。这种“创设情境——探究活动——质疑点拨——交流归纳——反馈训练”的结构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意学生研讨过程。它遵循科学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步骤掌握知识。学生是探索的主体,教师是“顾问”和“引路人”。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另外,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变式训练——归纳总结——反馈回援”的结构模式,也可以突出学生尝试活动,并采取训练的方法进行知识的理解、深化、巩固、应用,这样就造成一个比较理想的认识、发生、发展的环境,给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学习,学生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需指点迷津,有利于教学过程走向自主。

三、教师应对学生策略引导,使自主学习顺利的进行

学习策略在此主要是指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和自始自终都能使自己处于最佳学习状态的监控技巧。

第一,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学习时间,老师首先要唤醒学生科学安排学习时间的意识;接着是帮助学生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有效和高效利用学习时间;最后是监督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要交给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合作时间,探究学习的方法。古人说的好:“善教者能使人得其法”。十八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劣等教师传授真理,优等教师是传授真理的方法”,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掌握了点石成金之术,终生受用不尽。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授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际中导致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质疑问难提供时间和空间,并启发诱导学生多思多问,同时积极并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第三、引导学生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包括“自我监视”和“自我调控”,前者是指随时随地监视自己的学习是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的意识;状态的意识;后者始终使自己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的调控策略。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习惯不好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时,学生要立刻意识到是不对的、有害的,估后强制自己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控制自己,调整自己,以学习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又能控制自己的学习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学生必然会取得好成绩。

四、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生生关系,使自主学习更好的实施

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情感、思想、信息的双向交流,教与学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学中的沟通和合作,互动与交往是教学的互动性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角色,而是具有主观能动的人。教学并不是教师将已经掌握了的知识通过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不断交往、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广泛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只有参与才能实现主体发展,学生的参与面要达到80%以上。

⑵,形式多样。教师或有针对性的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或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或鼓励学生自己实验探究,或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同时鼓励学生既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要虚心倾听他人意见,反思自己的见解,形成共识,从而较好地实现人际互动、合作学习。

⑶,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反馈应包含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式多样如个别交流、组内交流、质疑、倾听、训练等。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5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培养探究能力

我作为语文教师,感受到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讲授语文,那么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就不能在课堂上展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继“双基”之后的又一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重点应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应 1

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窃读记》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让小组里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地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就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的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再如我在教六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有的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得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是重点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跑进家来的松

鼠》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松鼠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课文结束前,我让学生介绍你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父母的称赞或否定,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获得称赞或否定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我校是以特色教育为龙头,只有抓好特色教育学校才能在竞争的浪潮中求生存、求发展。语文教学也同样是这样,作为教师如果不改变教的方法,学生不改变学的方法,教师学生都将被社会所淘汰。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熊开明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关文信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6

摘要:新课程强调我们要培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自主型英语学习者。笔者从自主学习的概念,如何创设其环境,创设新型师生关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懂得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等几方面来讨论在小学英语中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关键词:小学英语

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实验研究由福建王永、余文森、张文质三位学者在个别的数学教学教研基础上提炼而成。其中“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它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早越好,自主能力越早形成,学生的学习收益越大。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有目的的有步骤的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二、如何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自主学习符合儿童的心理儿童对世界的一切都是充满好奇的。因为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完全是新鲜的,包括知识,包括世间的色彩,包括自然的物种,而这个好奇心的过程也正在转变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自己的学习中不断进步,虽然对每样事物的认识不一定正确,但那种求知欲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永这一点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语言学习,靠的就是交际。在英语教学中,一方面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另一方面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英语交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轻轻松松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时刻注意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感受、接受新的知识。小学生好动,学习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因此,教师必须压缩“讲”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3A第二单元B认识水果中,我把讲台变成一个水果摊,让学生上来买水果,把水果都放在袋子里,让学生来摸,T:Can I help you?S:Apples?如果包里真是苹果,那就把苹果“卖”给他,其后又在小组中进行购物活动„„在购物交流活动中,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购物活动中去,这样,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饶有兴趣,并在购物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就这样我在下课后测了一下学生的达成度竟然达到了95%。在6A At Christmas一文中,为了营造圣诞气氛,我让学生出谋划策来布置教室,还借来了圣诞树,上面挂满了B部分的礼物,学生得知后都很兴奋,回去后都认真预习课文,有的学生甚至还每等我教就把课文背好了。自主学习在这一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曾听过一节英语示范课《A B C D》,授课教师将A、B、C、D创造性地设计成形体语言。例如:教学A时,她将双手掌心相对,举过头顶,边振动双臂边用不同的声调,带领学生说:A、A、A、A、A。教学B时,先用右手从头顶至腰间划半圆,再从腰间至脚跟划半圆,同时用升调、降调说:B、B、B、B。接下来她让学生设计形体语言表示C、D。从学生想象迥异的动作之中,在场教师感受到了浓浓地自主学习氛围。

三、创建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朋友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这一职业的含义已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迫切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角色。

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与融洽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满活力,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真诚地投入到师生互动活动中,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课内学习离不开课外沟通,英语学习也是如此课外的关心、谈心、交心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尤其对后进生和胆怯的学生,教师更要在课堂上热心提问,细心观察,例如:在我的六年级班里总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举手,我和他们谈心,得知他们由于胆怯害羞多种原因不想举手,想举手又怕说错,不举手又怕别人笑话,我就告诉他们如果不会就举左手,会就举右手,那当他们举右手的时候,他们就有发言的机会,而且不会被别的学生笑话了,这样一来学生和我的心拉近了许多。

新型的师生关系,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这种合作式的、平等的、民主的、不带支配性的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往往事半功倍。

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自主能力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自主能力,这是培养学生从小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如何的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步骤的分阶段的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英语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就下一节课所学的新知识在上一节课结束时留出五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然后布置在家和父母反复听录音磁带的任务,以此来培养其预习的意识。对于小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进行预习。布置的预习内容要细,就语音,词汇及有关课文内容都有相关的具体要求。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如自己查字典解决词汇方面的问题)允许学生犯错,教师要对学生的自我能力敢于肯定,让学生获的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在下节课检查预习作业,这样即敦促了学生,又可使教师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教学。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已显露出来。因此,在预习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分层次进行预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让其明白课文的大致含义,告诉他们通过询问其他同学或其他渠道,学会几个新词汇,为进一步学习扫清障碍;对于中等同学,能通读课文;对于优等同学,引导学生思考篇章的深层含义,或能模仿课文进行自编对话的练习,以便充实课文

2、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会学习。开发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贯穿“学会学习”的思想,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指导。例如:在教序数词时,我让学生先观察1-25的序数词,然后让他们自己你编顺口溜来记住他们。最后编出的效果还真不错。再者有些学生一直分不清is,am ,are的用法,我就把全班分成4组来研究,让他们自己造句,再得出结论,结果出乎我意料,短短5分钟,4组学生都自编好了顺口溜,而且很实用。又如:在教一些单词时我用形象的方法: spoon中的p就像个勺子,联想法:教fork时让学生想到pork。等等方法,学生很快就接受了,并把这些方法用到记忆其他单词中去。我还启发学生自己研究学习方法,比如:学生将所学的单词、句型自编成顺口溜、儿歌、Chant等形式,学习起来就容易的多了。有利地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总之,对小学生而言,离开了教师学法的指导谈自主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

五、懂得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自主学习过程中有可能枯燥乏味,有可能困难重重,教师应及时为他们的学习过程添色加彩。苏霍姆斯基认为,学生成功体验来源于两个因素:一是自己获得知识、技能的价值感的满足,这是内在因素;二是别人的表扬、奖励所带来的荣誉感的满足,这是外在因素。教学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一本奖励的英语本,都会无形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呐喊助威;课堂中读准一个英语单词,掌握一个英语短语,运用一个英语句子,理解一篇英语短文,书写一篇连贯的作文,进行一个简短表演,学生会在教师为他们搭建的平台上时时感悟到成功带来的乐趣,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愉悦。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个成功点便会变成他们成长历程的一个个加油站。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7

心理学研究证明,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在课堂上要运用一切手段, 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直接的兴趣,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整合对人的思想、情感产生巨大的感染和冲击, 使学生尽快地将身心投入其中。如在讲英法火烧圆明园时, 先用多媒体展示被洗劫前的圆明园皇家园林的壮观景象, 使学生从心底油然生出民族自豪感。继而再展示现在圆明园内满目疮痍、一片废墟的场面, 学生不禁会问: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为什么会遭到侵略?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 灵活运用教学形式, 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问题意识, 引导主动探究

1. 故意设疑, 学生解疑

古人云:“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有时教师留下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脑解疑效果要比老师讲好得多。如学完中国近代史之后, 学生已经掌握了为挽救中国命运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都失败了,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了等基本史实。但中学历史教学绝不仅仅限于对历史问题的一般性掌握, 更主要的是对史实进行比较分析。所以, 我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史实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样, 就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引向了一个较深的层面, 学生们积极地思考讨论, 自主性得到了发挥。

2. 巧设悬疑, 启发质疑

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怎样让学生肯问, 而且主动问?教师要巧妙构思, 设置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好奇心, 使其发挥自主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如何为“巧”呢?即问题设置要隐秘、自然, 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能超越学生的思维水平, 让学生“跳一跳, 就能摘到桃子”。因此, 教师要选择重点的、有价值的问题, 组织学生探究。让学生质疑、相互辩驳的过程就是深思求解、新思路酝酿的过程, 也是他们自主学习的过程。

三合作交流是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活动, 学生看到同伴的成功, 会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兵”教“兵”, “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是典型的合作学习, 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如讲到近代英国为何首先成为世界强国,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并指导分别从四个角度去探究问题:从政治的角度——较早地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从经济的角度——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文艺复兴传到英国促进思想解放;从地理的角度——新航路开辟, 使大西洋沿岸工商业发达, 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学生通过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 既激发了学习兴趣,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增进了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四注重赏识评价, 保持自主学习热情

1. 多鼓励、多赞赏

学习的最大内驱力来自于学生对成功的体验, 多多鼓励学生发表独创性见解, 要求学生不是被动地掌握现成的知识和结论, 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建构中。当学生提出探究设想或在探究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 教师应以敏锐的洞察力, 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如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时, 可以鼓励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查资料, 写历史小论文, 然后老师推荐到学校校报上发表。学生不断获得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 在自我成功体验的喜悦中不断提升学习热情。

2. 巧用评语, 进行期望性评价

心理学告诉我们, 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成为他们继续探究的动力。对于学生的进步或积极因素, 哪怕只有一点点, 也要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帮助他们体验进步乃至成功的欢乐, 那么, 学生会在愉快的氛围中, 意识到今我胜昨我, 充满自信地向下一个目标发起冲击。当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有气馁迹象时, 教师应用热情的言语和恰当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8

【关键词】自主学习;目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的研究行为和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参与和积极思考的精神。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体验过程。自主性学习可以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自主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数学课程教学必须反映数学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根据学生的个性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猜测和质疑体现认知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学生最重要学习方式。在数学课中,初中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应该是自主性和自发的,而不应该是强迫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数学学习,只用这样才能学习成果的最大化。

数学来自于社会实践,但又具有纯理论性。规范化是数学的固有特点,也是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体现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应该让学生体验富有个人特点的数学学习过程。比如初中的学生在学习化简、应用题等数学题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差异化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又不至于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数学教学,老师在学术上相对于学生处于优势地位,学生只能只能作为跟从者,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这显然是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和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引导的作用。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对学生的答案不应该责怪,而是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不能被忽略,应给予灵感;学生“创造性”的答案,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等等,使教学变成探索真理的过程,数学与感情沟通的过程。

二、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

学生在进行自主性学习时应该是系统性、严谨完备的学习,所以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就很重要了。并且应该知道数学知识掌握到什么深度和怎么达到这个深度。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进行自主性学习前应该先写下学习目标,明白学习的对象和方法。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检查学生的目标是否合适以及方法是否得当;同时,教师应该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这就要求这些题目必须和现实关系要很密切,这样学生才能感兴趣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我们在教学之中应该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和表扬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的表现,不可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在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中,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比如,在学习概率问题时,学生可能就不能很好理解试验次数越多概率越趋于稳定这个知识,教师这时候就应该主动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抛一次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二次呢?二十次呢?通过正确的引导,学生才能在明白这个知识,在思维上建立完备严谨的概率知识。

四、完备而严谨的自学提纲

首先学生应该具有完整的自学提纲,再根据自学提纲的指导开始自主学习,但自主性学习不是让学生泛泛阅读,而是系统性的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结构,她是学生自己在自主性学习时重要的助手。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予以富有个性化的指导,因人而异,发挥不同学习能力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优点,使学生思维开阔、视野宽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们应该反映出以学生为主导思想,学生可以自主独立完成,可以独立学习一切新知识的学习。比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加法和减法的原理和规律,在十进制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原则和规律的启发下,可以让学生尝试,类比,总结十六进制加法和减法的法则。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大纲的引导下,积极探索问题。从而推动学生站在探索新知识的“第一线”,并在探索矛盾和差异的过程中感知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师的激励,学生讨论并纠正错误,发现真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转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在课后复习方面,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反思

在学习了新课之后我们需要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反思,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缺乏信心,绝对化课本和教师的权威,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所以,我们在课后总结和反思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知识点,这样才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反思的时候,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研讨,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只有这样才能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主性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做学生的引路人,学生应该做一个探索者。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从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探究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情感和思维的积极性,由他主学习逐步走向自主学习。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改变过去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同时,鼓励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我价值,从而自觉地投入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杜利民.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年11期:13-14

[2]王蓉.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7,97-98

[3]李改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和自主学习,《成才之路》,2012年21期:13-15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9

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习惯,终身受用。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好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这时候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图画就是什么图画。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

那么,我们如何来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呢?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

只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1、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贯穿于各学科教学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寻找教材内容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2、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中心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学校抓

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加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的学习和生活。

三、寓养成教育于各项活动中,把握实效性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除在课堂教学中抓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训练和加强。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归根结底教育就是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学生只有懂得了这些道理,才会自觉地去遵守,使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规范》第一条规定:“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行注目礼,少年队员敬队礼。”要求学生尊敬国旗,就必须帮助他们了解国旗的含义,懂得为什么要尊敬国旗,怎样尊敬国旗。可以通过晨会、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向他们讲解国旗的含义,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应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为国旗增添新的光彩,以此激励学生尊敬国旗的光荣感和责任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明白道理,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同时,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变成了自己内

在的需要,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我们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通过家访、开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监督,不断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六、考核评估,促进行为规范化。

评估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我们加强了学生干部的巡查、执勤,通过检查反馈,督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学习”四大

评比,在评比中坚持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周评比以流动红旗鼓励促进,月总结不断提高深化。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竞争,使每位学生时时处处既能自觉管理好自己,又能监督别人,按照常规要求去做,也促使少数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学生自省,从同学的批评中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10

刘小沅

摘要:浓厚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正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动机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来源于正确的理论和指导。因此,我们要体育课上得好,首先就必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四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没有健康的体魄任何伟大的理想都是泡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本文就在体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析,从掌握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体育教学 激发 学习兴趣

当前,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些新的体育教学观念和体育教学方法正不断出现,终身体育、健康第一、让学生学会锻炼、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正在被广大的体育老师所接受,那么,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这也是广大体育老师所关心的,我认为要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个关键。下面我想对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掌握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学生的骨骼、肌肉都生长很快,心肺机能也不断增强,灵敏性好。大脑也在不断地发育,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对新生事物尤为感兴趣,他们喜欢竞争和趣味性强的运动。例如,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高、跳远等。但是,他们的神经很容易疲劳,因此,他们对那些要求长时间站着不动的活动很不耐烦,对没有趣味性的活动不感兴趣。因此,作为体育老师必需要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对于我们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

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就要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内容。在过去的年代里,体育教学受苏联的影响,在体育课程里编选了许多带有军事性质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带有成人化的性质。例如:投手榴弹、越野跑、障碍跑等。有些内容的教学时数比重过大,例如:单杠、双杠、技巧等,这一切一切都不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因此,造成了在课堂上老师教学费时费力,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正如中国教育部体卫司司长说:在过去的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不够,学校体育所关注的主要是运动技能的传授和某些身体素质(主要是运动素质)的提高。诚然,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原先认为,一个人的健康无非是生理方面的,体质好、四肢发达,没有疾病就是健康。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生理上的健康固然重要,而心理方面的健康同样重要,进而提出了身心健康的概念。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需要实施主体教育。体育教学既要满足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考虑到学生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要确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观。因此,在体育教学时,我们不但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并且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并且还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到快乐。那么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必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选择适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强调娱乐性、健身性、终身性。例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这些内容历来都深受学生喜爱,我们应加大这些内容的教学比重,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一定的专业化水平。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情感与行为取向是受心理活动制约的。人们在接触事物时,便开始了对它的认识过程,继而或多或少地产生情绪体验。越是情感为主的事物,就越会动员内部力量去采取相应的意志行动。另外,情感总是与兴趣结伴而行的。大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事情,定能唤起他们较多的注意力,并产生一定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因此,在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1)提问法

提问法,就是在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中的某个问题向学生提问,然后让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通过看、听、触摸、思考、判断、决断来获得并实现的,而人的注意力和兴趣往往是受外界影响的,当外界传来一个强烈的信号时,人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当他对这个信号感兴趣时,他就会集中注意力去听、去想去思考、去判断,并且由此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样的道理,在体育教学中,当老师把教学中的某个内容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时,因为关切到是否要自己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并对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时,老师可以对学生提问说:“跨越式跳高由那几个部分组成?同学们想一想,等一会我请一位同学回答。”经老师这样一提问,同学们的注意力就会被老师的提问所吸引,注意力一下子就会集中起来,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了。(2)用优美的示范打动学生

一般来说,人们在心理上都喜欢美好的东西,换句话说美好的东西往往最能打动人。例如:人们一般都喜欢华丽的衣裳、甜美的歌声、美丽的容貌、优美的动作等。人们之所以被美好的东西事物所吸引,是因为人们在心理上怀有向往美好的愿望,在心理学上叫审美观。在众多美好的事物当中,有时候人的优美动作是最令人难忘的。例如:我国的体操运动员刘旋在奥运会上的体操比赛中,她那技压群芳的优美体操动作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在做示范动作时,能够做出优美的示范,也同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武术教学时,如果你能完整的做出一套动作优美、标准的武术套路,相信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一定会高。

(3)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目光都将被这个外国人所吸引,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求异心理。求异心理在人类当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必理现象。当人们处在相同的环境中的时间越长,对相异情境的向往就越强烈。这在青少年当中反映尤为突出。因此,在体育教学时,体育老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求异心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适当选用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北海这个地方,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利用靠海的优越条件,在夏天的时候,开展一些游泳课,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煅练的积极性会很高的。叧外,还可以选择如棒球、橄榄球等新颖的体育教材。在教学的手段上也尽可能做到动与静,难与易、新与旧的合理搭配。使学生每次都能尝到新颖的东西,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长久保持。(4)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人的情感有悲有喜之分,追求快乐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一般来说,凡是能够让人高兴的事人们都喜欢去参与。而趣味性强的活动一般都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在体育教学时,当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强,而且一旦参与其中会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时,他们一般都很感兴趣,并且愿意参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应当想方设法把教学内容按排得有趣味一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体育课中按排一些游戏。游戏是一种集娱乐性、健身性、趣味性、智慧性、机敏性、集体性于一体的一种活动。它很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学生都很喜欢。通过做游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有些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也能把它当作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就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上一篇:美国习惯用语:蓝色的筹码下一篇:在经济开发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