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2024-05-31

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通用8篇)

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1

凌海市白台子镇中心小学

翟洪侠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学校环境文化、师生的精神文化、校园师生生活文化、校园师生心理文化、社区文化等几方面,提出当前农村小学建设校园文化必须结合本校的特点,深入挖掘各种有用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

校园生活

校园心理

社区文化

文化建设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回答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也就是说,学校的师生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因此,学校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且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特别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实验活动中,加强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能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将无疑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殊组织里,以学校组织成员为文化主体,通过组织内部的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文化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学校群体的价值观与准则、校史传统、习惯作风、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以及语言符号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编码、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文化模式。它表现了学校的综合个性,简而言之,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做为农村小学,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的创建

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包括校园文化的外部环境和师生的精神文化。

(一)建设校园文化的外部环境

具有生命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长期处于某一校园文化环境正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建设学校文化时,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作为农村小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但由于资金有限,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美化校园,可在校门口左右两边栽种两排树,建设两个花坛,在校门的外墙上题写几个醒目的大字,在与极具个性化的学校大门相衬,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好的,使人感觉到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学校的两个宣传栏书写了课改的丝语,向社会家长宣传课改。在教学楼的栏杆上标有“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体现了学校的课改方向。教室也应进行布置,黑板上方正中是国旗,国旗两旁写着“团结活泼,诚实勇敢”八个大字,体现了育人的目标,黑板的一侧安排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鞭策学生的日常行为。教师办公室的墙壁是《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应均有位置,明确规定了教师职责,把校规校训放在了显著的地方。黑板报的内容定期更换,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等,使学生时时刻刻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同时学校周围栽种柳树、槐树,开辟了一条绿化带,每个班级前设置一个花坛,为校园增添了色彩,给人以秀丽清雅、生机勃勃之感。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作用。

(二)营造师生的精神文化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的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差,现在国家的“三优两平台”使农村小学拥有了一些新的硬件设备,还是远远比不上城市小学,但也应开展一些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乒乓球等兴趣活动小组,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开放图书馆里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用健康的读物吸引学生,正确引导他们,杜绝其他精神垃圾腐蚀学生。倡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使学生在书本里学到的知识得到良好运用和发挥。支持鼓励学生自己创作班级小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等比赛活动,同时,学校还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学生开辟名为《我最棒》的专栏,把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在橱窗里的《我最棒》栏目里,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人人讲学习,人人爱学习,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士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起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师中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辟问题中心,充分利用一些闲暇时间,进行研讨。通过这些群众性组织的构建,既能把师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健康上来,又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少先队活动,是主要的载体,针对这一特点学校还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班队活动,充分展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模范作用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规范的校园生活氛围的形成

规范的生活氛围指学生生活的规范化,包括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生活秩序。规范的生活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律修养,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指导,制约行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生活效率,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要形成规范的生活氛围,就必须有严格而科学的管理作保证。因此,学校应制定了《小学生一日生活细则》、《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优秀班级评比细则》、《教师考核细则》等规章。以严格的制度约束学生,以科学的管理制约学生。有了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规章就只是一纸空文,也谈不上对学生起到规范作用。为了使制定的规章能一一落实,学校应成立少先队检查小组,定期进行检查,选择固定的时间公告检查结果,并发给流动红旗以兹奖励。校领导定期对教师的备课、作业进行考核,评定等级,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通过检查、评比等活动,使师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为教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的创设

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融通。师生间的心理融通在教育中的具有重要意义。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重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着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法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互相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的成长。理解和关心学生不只把他当作普通的孩子,应该尊重学生,把他当作独立的人来对待,在学习和生活上多关心、爱护、关注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知心的朋友,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班级教学。

在农村小学中,要创设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应要求每位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被理解、被关注、被接纳、被支持的宽松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老师的爱,用爱去浇灌花朵,用爱去自滋润心田。教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学习师德师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提高师德修养,以名人为表率,开展“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依法执教”等系列活动。特别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有正确的育人观,学会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能够善待学困生,甚至要偏爱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应“增加一点感情投资,优先一点学习指导,多给一点锻炼机会,放宽一点表扬奖励。”不歧视他们,并教育其他学生能够主动帮助学困生,采取家访、单独谈话等形式,找出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找到症结,对症下药,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鼓起其上进的勇气,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让他们同样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待遇,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四、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的营造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1世纪的学校是开放的学校,它将不再是闭关自守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它与社会上的各种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利用各种德育阵地,加强与社区的交流与互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学校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开座谈会、讲座、心理辅导,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共建活动。把学生家长作为参与者之一,农村家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的意识与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客观上造成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交流不紧密与缺少有效性。这都需要沟通,要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教育下一代的良策。通过向家长汇报演出、通讯往来,让家长了解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意义,自觉地支持、配合学校,并使校园文化向家庭延伸,是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包括软件的、精神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硬件的、环境建设方面的内容,在农村小学硬件建设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使校园里不但有书声,而且还有快乐,成为师生舒展心灵、放飞理想的处所。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洪涛:《教育局长谈治教》,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贺乐凡:《中小学教育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3、郭振武:《学校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4、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2

1.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 对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 农村中小学的硬件建设得到了加强, 但办学理念依旧, 管理还是老办法, 学校文化建设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的意识和机制还未有效建立, 校园文化生活单调乏味。部分师生仍存在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倾向, 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短期效应的制约, 师生的兴奋点过多放在课堂教学上, 学校建设规划中欠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前瞻性思考。

(2)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模糊不清。大多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形式, 追求时尚, 缺乏创新性。现今, 各校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一些学校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很模糊的。不少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的功夫花在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上, 并称之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的内容也大多大同小异:花草假山、名人画像、校园雕塑等。如果“名人”和雕塑不被校园里的多数人“认识”和认同, 这样的建设有何意义?它违背了校园文化的本义, 或者说这是一种“没有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 却在大张旗鼓地抓“校园文化”建设, 必将导致领导随心所欲, 教师无所适从, 学生漠然置之。

(3) 忽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大多忽视队伍建设, 缺乏完善的制度和人文关怀。当前, 农村中小学普遍认为, 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某些人特别是主管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事情, 与学校其他部门没有什么关系, 全体师生参与不够, 在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时, 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人文性体现不够, 执行的严肃性不强, 使制度不能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意识, 不能很好地起到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即使有完整的规章制度, 但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队伍不够广泛和强大。

(4) 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建设, 重在建设, 而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造成今天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落后, 投入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农村,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 适龄少年儿童少了, 学校规模也就越来越小。一些学校, 只有十几个、二十几个学生, 两三个老师, 但“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课程一门也不能少, 每门课都得开齐。因此, 每个老师, 一个星期几十节课, 一天到晚都待在教室, 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文化建设。

2. 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在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同时, 突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在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同时, 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明, 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 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 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要求的, 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 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 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与现存社会文化趋同, 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坚持“两手抓”的政策, 使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 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农村中小学要创建的校园文化, 既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摈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 同时又要积极吸收有益的外来校园文化的新观念、新经验, 使传统的文化向现代文化方向发展, 使校园文化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独创性。

(3) 加强校园活动建设, 重点突出师生,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 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性, 设计和采取多样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 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3

摘要:本文主要以重建学校文化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学校环境文化、师生精神文化、校园师生心理建设、校园师生生活文化、社区文化共建等几方面,提出在当前农村小学重建校园文化必须结合自己的特色,深入挖掘各种有用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快课程改革与创新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

G621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特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活动中,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课改工作能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将无疑是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做为农村小学的我校在重建学校新文化上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建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

1.校园文化环境的重建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在重建学校文化的今天,做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为此,我校在舞台正前方左右两边建造两个花坛,配合极具个性化展板,给人第一印象是良好,感觉到学校的文化气息浓厚,校园优美。学校两个宣传栏书写了课改的语丝,向社会、家长宣传课改。使学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心中装有自己的学校,再依次是教风、班风、学风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小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教室的黑板上方正中是国旗,国旗两旁写着“热爱祖国,勤奋好学”八个大字,寓示着中华儿女应胸怀祖国,长大为祖国作贡献。教师办公室《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等一一上墙,不仅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职责,并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具有梅兰竹菊的品格,把校规、校训放在最显著的地方,黑板报内容定期更换,装贴名人画像及名言,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等,使师生无时无刻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实现“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同时,学校上下操场栽种松树,开辟了一条绿化带,创设了两个园型的花坛,栽种柳树、國槐、火炬树,真正做到了阳春葱笼滴翠,盛夏鲜花似锦、凉秋红枫似火,寒冬松柏长青。置身其中,给人以秀丽清雅、生机勃勃、意起盎然、四季皆春之感。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2.师生精神文化的营造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为此,我校开展的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学校开辟的二个栏目:《才艺大比拼》,《放飞想象

遨游苍穹》,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教师中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辟问题中心,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进行研讨。通过这些群众性组织的构建,既能做到把师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健康活动上来,又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再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少先队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鉴于此,学校与集新的果林场进行定期挂钩,充分利用这个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果树栽培种植的技术,懂得管理果树,同时也受到劳动思想教育,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治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祥和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创设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

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融通。师生间的心理融通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被理解、被关注、被接纳、被支持的宽松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老师的爱,用爱心浇灌花朵。近几年来,我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学习师德师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以名人为表率,开展“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依法执教”等系列活动,并开展了如何处理偶发事件,如何实施减负的大讨论,创造性地总结出本校的工作方法。特别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的教师应有了正确的育人观,学会了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能够善待学困生,甚至要偏爱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我们的教师是采用“倾斜政策”的办法,即:“增加一点感情投资,优先一点学习指导,多给一点锻炼机会,放宽一点表扬奖励。”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鼓起了上进的勇气,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与压力,让他们同样享受到做为人的尊严与待遇,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三、形成规范的校园生活氛围

规范的生活氛围指学生生活的规范化,包括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生活秩序。规范的生活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律修养;有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指导,制约行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规范的生活氛围来源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我们制定了《小学生一日常规》、《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优秀中队评比细则》、《班主任考核细则》、《文明班级评比细则》等规章。有了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规章就只是一纸空文,对学生缺乏规范作用。我们利用少先队值日员检查落实。每周一公布,还开展规范教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我们每学期规定开学初的第一个月为日常行为规范强化月。通过看、练、比的方法,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21世纪的学校是开放的学校,它将不再是闭关自守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它与社会上的各种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利用各种德育阵地,加強与社区的交流与互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例如请派出所、司法所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开座谈会、讲座、心理辅导课,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共建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工厂,进行实习、考察,调查研究。做好家校联系,办好家长学校,及时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能与家长紧密联系,接受群众的监督,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好下一代的良策。许多家长能够为了改善学校办学环境,支持学校课改工作出力。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浅谈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1 篇4

石桥镇中心学校孟久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优美的环境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我区教体局5月30日组织全区寄宿制学校校长参观了魏庄联小等学校并召开“解决三难、优化环境”现场会后,我深受启发和教育。现就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我谈几点看法,和大家一起商讨。

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途。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校园文化的知识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建设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在环境施加积极影响。自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近两年,国务院出台了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三难”问题,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比如农村学校,物质文化硬件建设相对要差些,所以需要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及其功能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如厌学、迷恋网吧等。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等,如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他、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二是课处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净化校园、经常保持教室、寝室内外环境卫生等义务劳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春游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止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第二要加强舆论文化,学校集体可能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的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入”。首先是加强道德规范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守则》、《规范》、法规制

度、道德修养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微,编写校歌,尽可能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当十星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抓紧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互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第五、狠抓学生良好的学习、卫生、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摒弃陋习;禁止发生乱抛纸屑、果皮、食品袋、随地倒饭菜和说脏话等不文明现象。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不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第六、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第七、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自己动脑动手,建好教室文化和寝室文化,让每个墙壁都倒说话,处处都有规范行为、温暖人心、启迪智慧、激人奋进的标语,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能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第三、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中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首先是德育功能。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纪律、行为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教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

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当你进入豪华的大厅时,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声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那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肯定不会!这些不良行为一般都会自动消失。每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上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其次是美育功能。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的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的生活现实。

再次是实践功能。随着国家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竞争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5

府谷镇贵峁完全小学 校长苏万亮 学校需要怎样的校园文化?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师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要让学校的每一块空间,都能彰显师生的精神面貌。只所以需要这样的校园文化是因为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正如人们所说,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一所好学校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是领导与管理是我校的一句流行语。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立起多种各类文化规章制度,牢固树立“文化兴校,文化强校”的理念,坚持“以文化育人立校,素质立身树人”的思想,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创建明荣知耻、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坚持以优美的校园环境感染学生,以优美的校园文化滋养学生,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品位,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逐渐形成了我们贵峁完小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熏陶感染,校园精神积极进取,学校管理者必须努力培养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一个正能量的校园文化主题能给师生以辅助成长的关键作用,方便我们的教育真正达到育人潜移默化,立德润物无声的境界。

一、构建有教育感染的环境文化

环境宜人的小学校园当然能让学生有回到家的感觉,能让学生体会家的温馨和亲情,具有熏陶人的作用,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是色彩缤纷的百花园,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这些都需要学校的“硬件”设施,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而前进。但是农村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有其先天的缺陷,这也是导致部分学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无法进行的最根本原因。当然,这样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我们可以集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如建设大门文化、围墙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班级文化、绿色文化、德育文化、责任文化、墙壁文化等。

大门文化:现在经过建设及配套完善的大多数农村小学都有学校大门,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做一些文化的文章。可以在大门两旁书写上具有号召力时代特征的标语,如振兴中华在教育,振兴教育在教师,使人们从校门经过感受到一

种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

围墙文化:走进大门的围墙墙壁上可以贴上祖国的地图、世界地图、教师风采、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和雷锋像、《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长寄语等。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走廊中,天天受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与熏陶。走进大门,在最显眼的教学楼墙壁上刻写上富有本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班风、校魂等语言。当然这些语言要经过提炼,或者可以发动教师进行全校研讨,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精神及创造性、使人进入校园便觉得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时时激起教师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做有志少年的决心。

走廊文化:有教室就有走廊,我们还可以发挥创意创设走廊文化。可以在走廊上建立学生作品展示栏,贴上学生的各类作品,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美的欣赏能力,另一方面激起学生创作的动力。同时,可以在走廊上贴上名人名言,有激励性和教育性的标语,师生的教育理想,学校的办学目标、育人目标„„,这样富有文化气息的走廊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园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道风景。

墙壁文化:有教室就有墙顶,墙顶就是墙壁上方,我们还可以发挥创意创设墙壁会说话的墙壁文化。可以在墙壁上方建立切合学生实际的相关文化。我的校园我爱护,我的班级我管理,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的管理文化;人人有责在肩,人人负责在先的责任文化;育有文化底蕴的现代人,树有人格魅力的高尚人,做有艺术修养的文明人的素质文化,点亮德育魂,放飞教育梦,育人先育心,重在学做人,学校德育工作始终坚持以幽雅的环境陶冶人,用先进的榜样鼓舞人,以浓厚的情操感染人,用丰富的活动锻炼人,使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德育文化;有效教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创设情境、走进文本、自主感悟、交流展示、突显效果的高效课堂文化;以礼为魂,和谐育人的礼仪文化,文明礼仪童谣、安全三字经„„这样富有文化气息的墙壁应是学生学习的优美环境,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教室文化:教室内贴上名人画像,名言警句,黑板上方贴上激励性固定标

语,黑板后不定期办好黑板报。各年级教室分别确定班级文化主题,一年级“礼仪”,二年级“爱心”,三年级“慧心”,四年级“孝心”,五年级“诚信”,六年级“感恩”。各年级各班教室以班级主题创设出温馨的班级氛围,学生的意见栏,好人好事栏,班级园地„„,只要激发起每位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欲望,相信这里是文化建设最为有特点、最为精彩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感悟,塑造健全人格的好地方。

绿色文化:校园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学校要注意进行绿色建设。每个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及获得资金支持的不同进行学校绿化建设。但不是栽下几棵树,种上几种花这么简单。应统筹兼顾,合理地对校园进行绿化,使人有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当然我们也可发动学生自我建设,如“大手牵小手,美化我来做”活动。特别是山区就有这种便利的条件,山上有各种野生的花草树木,经过大家的努力与巧手也一样能布置出“精品”来。做到花草能育人,墙壁能说话的育人功能。

洁净文化:洁净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五无”,即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意识。做到校园内外干干净净、清清洁洁、室洁园净。

二、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单单体现在学校硬件设施上,还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因此我们要加强农村小学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起各类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动,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在制度方面,要改变过去学校负责定,教师遵照做的老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依据“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建设氛围。要让学校各项制度制定走群众路线,让教师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修改,然后在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这种人性化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融于一体。教师在制定、讨论、修改过程中明确制度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制度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导纪,严于律己。好的制度

文化可以引导教师在平凡岗位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不断磨练迅速成长。正如学生不到位一定是教师不严格,教师不优秀一定是领导没把关,领导不出色一定是校长不细致是我校的一句流行语。在制度的引导下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会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真诚帮助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特困和留守孩子采取“倾斜政策”,使他们感受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信心,鼓足了上进的勇气。

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抓好学校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集体是由一定数量个体组合起来的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动的团体,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情感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培养集体意识,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有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发扬团结友爱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反对个人主义。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以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它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了基础。可以采取对舆论的强化诱导,培养学生向上的品格,也可以时时总结,召开会议,,通过宣传栏,广播室总结优缺点,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

三、构建美好心灵的校园精神文化

学校在对师生精神文化营造上,善于运用教学设施,活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教育等。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常说,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提炼校园文化是校长的教育艺术,校长的教育艺术也就是办学思想集锦。有人说,校长是钢琴家,弹好一个音符,组成一首优美的曲子;校长是建筑师,让一个一个的工程队伍按设计图纸造起一幢精美的大厦;校长是指挥家,把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部协调组成一支优美的曲子。因此,校长要用文化熏陶每一个人,用精神激励每一个人,用榜样感召每一个人。用人所长,团队合作;宽容理解,激励奋进。良好的团队协作,离不开校长的人格魅力。只有教师成长,才能有效促进学校的

发展,学校渴望教师人人做新时代的优秀教师。下细功夫备课,下苦功夫备课,下深功夫备课,人人兢兢业业当好一名人民教师。

加强学校传统文化建设。虽然是农村小学,只要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各种活动,在各项活动中会逐步形成一种舆论或氛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入手:开学典礼,每周一国旗下讲话、作文、演讲、唱革命歌曲、国歌、队歌、校歌、美术等竞赛,庆元旦,庆“六一”,庆国庆等队会活动以及“我为队旗添光彩”、“文明从我做起”、“文明礼仪四招”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取得了显著效果。

确立属于学校师生的节目。如,艺术节、运动会等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式,满足学生发展的 内在需求。

定期表彰奖励“文明班级”“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先进工作者”,给有进步的学生发进步奖,鼓励学生立志成才。

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创办宣传橱窗,反映校风校纪,表扬先进典型事例,定期更换。

设立阅读栏、宣传栏、黑板报等,每班至少订有一种报纸,每周更换。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一份报纸,看一本好书,会唱一首好歌,会说一句格言。学校图书室每周开放,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图书,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乒乓球、绘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

加强教风建设。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学校各组管、各科教师,要求互相信任、团结协作、互相支持,“文人相亲”组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弘扬奉献精神,形成“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良好校风。重视教师的理想教育。教师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要对学生充满爱心。

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教师才有可能平心静气的研究教材,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够包容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

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要重视学风建设,重视学生的理想教育。开展各种活动教育学生一定要有理想,这是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创设培养健康心理的情境,让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辨清生活中的真善美,认识现实中假丑恶;树立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雄心壮志与毅力胆识。

校园是一方净土,在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要营造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教师的精神乐园,实现人生价值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树立理想、开启智慧、塑造人格、点燃火种的知识殿堂。

经过构建,有环境校园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我校师生工作在和谐的校园,心情是舒畅的;学习在和谐的校园,思维是活跃的;行走在和谐的校园,思想是空灵的。与此同时,贵峁完全小学能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能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能以规范科学的校园制度约束人。是一所散发着文明气息的山村学校。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反思 篇6

松滋市王家桥镇王家桥小学

乔华平

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曾经讲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他说,他走过许多地方,到过许多学校,每当他问起学校的校长,你们学校坚持了十年以上的一个教育细节是什么的时候,很多校长就沉默了。有位校长抓耳挠腮了半天,倒也算是正面回答了他,他尴尬地问道:“不知道升国旗仪式算不是?”

好的故事是一则隐喻——“故事如风,来自远方,你心自知。”她就像一枚打火石,唤醒你去体味,去深思,去反省。

我也不例外。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则故事,我深深的被震撼了。我所在的农村小学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可以称之为学校文化的教育细节呢?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是不是一如故事,苍白而乏力呢?又应该如何建设健康美好的农村学校文化呢?

观照周遭的农村学校,不得不一声长叹。坦率的讲,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与故事中的描述如出一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是,学校文化建设 “应付化”。当前的很多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文化是由上而下“被建设”的,而不是由学校内部、师生中间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上好之,下必甚之,于是很多学校为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校文化建设“运动”。至于这种“学校文化”是否切合学校实际,是否为全校师生所认同,是否是这所学校据此而存在、而生活的根本,是否是这所学校朝向所在、并且在每日的教育努力中,践行并有所体现的,则不在这些学校的考虑之列。由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应付化,由于学校文化建设在当前的很多农村中小学是应景之作,是“形象工程”,也导致了学校文化建设“空洞化”。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学校谈到校园文化起来头头是道,但真实地深入到学校,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校园文化只是纸上谈兵,只是坐而论道,只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没有可以依附的教育行动,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这些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说到底是虚假的表象,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伪教育和假教育。

其次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物表化”。“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正是这些不成文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促使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迎接挑战和面对失败。”但惋惜的是,一谈到校园文化建设,校长们就侃侃而谈学校的硬件建设发展如何迅猛,学校的建筑、墙壁,绿化做得如何活色生香,唯独缺少了对学校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关注,缺少了对学校校风校训的厘清,缺乏了对学校制度的内化,缺乏了对师生行为的养成和熏染,缺少了对学校仪式节日与庆典的赋予,缺少了对学校师生榜样英雄的梳理和传承。即便是学校的硬件建设也是徒有其表,没有历史文化的印痕,无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建筑的设计也无层次和美感,没有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标识,没有成为师生生命和记忆的组成部分,是和师生的生命成长是互不相干的,“没有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它们就只是一个建筑、一个图案、一个景物或者只是一种装饰或摆设。”

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边缘化”。这突出表现为,要么过分强调质量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不是抓住学校文化建设的牛鼻子,而依然是以分数论成败,以应视为上,素质教育叫的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踏踏实实,穿新鞋走旧路,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依然吹不动学校的一潭死水。要么曲解文化内涵而忽视校园现实,认为“文化”是宏大叙事,一所学校搞文化建设只能是蚂蚁撼树,学校小天地既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没有可行性。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是面对其他“更重要的”建设,随时可以延后,随时可以打住,随时可以牺牲,可有可无的一项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的陈旧和落后则是另外一种现象。在一些办学历史比较长的农村学校,保留了一些与今天的时代相隔膜的东西,陈旧的标语、口号几乎比比皆是。走到这里,才知道什么叫“山高皇帝远”,什么是“与世隔绝”。当然,这有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够的原因。但是农村虽然偏僻,虽然不能跟城市相比,农村教师也不能象城市老师那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具有时代气息的先进文化,但总不能象“桃花源”中人“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吧?

其实说到底,这都是对学校文化建设认识不清,认识不到位,不能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四是,随着校长的更迭,学校文化建设朝令夕改,缺乏一种统领性、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与文化理想。“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魂之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校长往往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基本形象和办学品质。”但是,我们很遗憾的看到,农村学校的一任新校长入职,不是挖掘学校长久积淀下来的历史和传统,而是另起炉灶,总是举起自己的大旗,再下一盘很大的棋。这样,一所学校经历了几任校长,就出现了几种不同样式的“学校文化”。而无论是哪种学校文化,都只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碎片,都最终将像浮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掩埋,被抛弃。学校文化的碎片化,使学校的文化建设裹足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学校教育缺乏文化,或者学校教育的文化千变万化,热闹非常,“会把孩子带到一个抽象、片面的地带,文化的缺失带来精神的浮躁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有知识没灵魂、有记忆没有根底的 ‘怪物’。”要解决学校文化建设的功利化、庸俗化、片面化、激进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物表化、文本化、标语化,就要让学校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

一是,校长要确实担当起学校文化建设的重担,领导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怪现状,其产生的根源就是对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学校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理解不透,贯彻不力,落实不够。

文化,为学校立魂。朱永新先生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是他们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神话的聚合体。它决定着人们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同时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学校的节日、仪式、庆典、教学,以及各种具体的行为规则等)、各种物质载体(建筑、logo、色彩、绿化、教室、课桌、座椅、装饰、校服、网站甚至校徽、纸杯等)和全部的符号体系(校训、校歌、校徽、学校吉祥物,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的语言表达)之中。”朱永新先生的说辞当然值得争议。但是只要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解构和建构学校的文化,那么,我们就会至少避免出现学校文化建设的偏颇和误差。那种学校文化建设和老师无关,和学生无关的想法自然就会销声匿迹。而以为只要搞好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了校园,就是完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任务的观点,也会至此方休。

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对学校文化的定位,校长也就会敢于理直气壮的抓校园文化建设,聚精会神的抓学校文化建设,全神贯注的抓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将被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不再边缘化。

其次,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千江映月,而不是千篇一律和千人一面。

管理就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就是做正确的事。学校校长首先不要满足于正确地做事,而是要敢于做正确的事。他必须做出发自内心的决定,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为自己在制度之外寻找生活的中心。他当然还需要发现学校当中的思想领袖,并和这些尺码相同的人形成志同道合的共同体,接下来,他们应该要单独花一段时间,和全校师生一起,挖掘学校的文化历史内涵,在传统和历史的基础上,通过集思广益,既把握当下,又面向未来,在对话中建构学校独特的文化品牌。

学校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定案的。它需要全体师生共同穿越过去和未来,需要反复酝酿和修订。起草、讨论、修订,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坚守的过程,更是一个学校文化浸润学校的旅程。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学校还要善于找准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学校的建筑,作为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当然需要建设。但应该是量力而行,不是要建成楼堂馆所。农村学校的建筑,也不可能美轮美奂。缺少投入,当然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一支蜡烛。大学者,非有大楼也,而是有大师也。因此,农村小学的文化建设,物质文化的建设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学校师生的生命状态,是学校的精气神和精神气象的建设。即便是物质建设,它也应该处处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具有鲜明的个性——学校建筑是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长”出来的,由师生们共同完成,体现儿童立场和对生命的尊重。民族文化的精华,当地文化的精髓,本校历史的叙事,脚下这片大地的特色都应该能在学校的建筑中体现出来,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建设而建设。总之,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要有农村的特色和山野的味道。

第三,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想些大问题,做点小事情。马卡连柯曾经指出:“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么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 ——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意义。”这样的话,用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上同样成立。同样的,龙应台在就任台北市文化局长时,面对一位议员提出的究竟什么是文化的问题,也曾经做出如下解释: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 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如果他在会议、教室、电视屏幕的公领域里大谈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在自己家的私领域里,他尊重自己的妻 子和孩子吗?他对家里的保姆和工人以礼相待吗?„„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 然环境„„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据此,我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批判性的思考,建设性的投入,同时又生态性的植入——如果你不能做“大事“,那么请以一种伟大的方式做小事。

学校文化有三个层面: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最顽固,器物文化最花钱。但是我们知道百川归海,水不是没有遇到障碍,而是因为它巧妙的绕开了障碍。因此,我们不妨从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入手,抓住一处细节,以点带面,循序渐进,进而开花散子。譬如,江苏省有个农村中学,二甲中学,它就以厕所文化为起点,着力营造了师生的行为文化,进而开辟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气象。厕所文化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起点,那么还有什么细节不能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呢?随手关灯这个细节小吧,但我觉得它其实也够大,就从这点开始,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全面推行低碳生活的学校文化?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在现有框架之中加进一些异数”,不直接和现有框架、体制对抗,而在力所能及的、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按照我们的理念去做我们的教育工作,创造具有内在对抗性的“第二文化”、“第二教育”,并在这一过程中追求自身有意义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找到罅隙,开辟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新境界。

教育是慢的艺术,学校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因此学校文化建设不妨慢一点,再慢一点,慢而不息。当我们认定要做一件事,就做到底,绝不停止,绝不放弃。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面对我们的批评和指责,要做到即使落后,也要坚持做;不怕慢,只怕站着不干。张文质先生的故事,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其实就是行动,就是执行,就是不放弃,永不放弃。

当然,脚踏实地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仰望星空。当我们的小事做得足够好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开始想些“大问题“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翻译我们的实践,从中提炼出我们的学校文化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而此刻,我们曾经做过的小事,就变成了依附于它而得到阐释的全部学校生活存在的理由与证据——梦想是今天对明天问题给出的答案。如此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将水到渠成,学校也就有了文化自觉。全体师生也就有了对学校文化品牌的信任、信心、信念、信仰,教师就能够书写自己生命的传奇;校长和师生拥有了这样的“信”,就能够真正让学校拥有灵魂。

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7

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 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它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文化体系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2]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 它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3]校园体育文化是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处延的独特文化现象, 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同时, 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 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1.1 规范行为, 树立理想

中小学生的认知还不成熟, 体育运动, 特别是学校大型的运动会或体育节等以其隆重庄严的仪式将学生团结在一起, 通过运动项目的规则、竞争, 能使他们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学校的基本要求, 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参与运动竞赛, 经过团结协作, 勇敢拼搏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或是失败的酸痛, 使他们从小就体验人生创业、成功、失败及荣誉的艰辛, [4]从而在他们的人生道路的初始阶段就促使他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2.1.2 发展个性, 展示自我

中小学阶段正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确立基础的时候, 为他们创造条件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是有必要的。校园体育文化,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每个参与其中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在运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不同的运动项目中, 由于内容和方式的差别, 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有的需要勇猛果断, 有的需要稳重镇定, 有的展示柔美和谐, 有的凸显阳刚顽强, 丰富的项目为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生长营养。

2.1.3 开阔视野, 增加知识

农村中小学的条件和师生的体育知识、视野都有限, 缺乏体育文化建设的气氛和设施。在广大城市中小学生为申办奥运加油, 亲自到现场为球队呐喊助威的时候, 农村中小学生却只能作壁上观;当城市中小学生开始玩轮滑、跆拳道, 进行定向越野的时候, 农村中小学生却还在泥巴球场上拍橡皮篮球。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对于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育知识的丰富、文化视野的开阔是很有帮助的, 能够有效的拉近他们与现时代的距离。

2.2 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农村中小学校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 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而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 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从小就将体育的概念突破出锻炼身体的范围, 走向文化的领域。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体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 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公平竞争意识, 激发民族自豪感。[5]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 体育文化对于学生将来走入社会, 为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关键作用。

2.3 对全民健身的基础作用

在农村中小学, 通过以体育教学和运动会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建设, 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掌握终身体育的技能, 了解和认识全民健身对人、社会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念, 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对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3 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3.1 抓好常规的体育活动

体育课、两操和课外活动是中小学常规的体育活动, 抓好这三项内容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体育课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为核心目的, 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教材的全面性、整体性和趣味性;两操是中小学生参加锻炼的最基本的内容, 但它有一定的强制性, 在实施的时候要注意变换方式, 争取变被动为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 较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 但要注意利用时间充裕的条件和学生的积极性。

3.2 抓好运动队的建设

运动队的建设是向上一级学校或专业队输送人才的保证, 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 是学校展示自我、树立形象的头号招牌, 运动队的优秀成绩能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运动队的成绩好, 学校的运动基础就好, 参与运动的人才梯队也就能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 也就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运动和锻炼的队伍中来。

3.3 开展文化节、体育节、体育周等体育文化活动

农村中小学校应该效仿城市的体育传统学校, 广泛开展文化节、体育节、体育周等体育文化活动, 实验证明这是一条很有效的传播途径。在这些体育文化活动中可以进行针对学生、体育教师、学校教职员工等不同人群的各种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宣传等活动, 还可以结合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进行各种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 有条件的甚至还可以邀请到本土的体育明星现场讲说。既丰富了师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同时又能吸引众多学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拓宽视野, 丰富体育文化知识。

3.4 创造性地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在农村中小学校, 由于硬件设施和经济条件都有限, 肯定无法随心所欲地开展活动, 但是只要开动脑筋, 其实也是有很多途径可以选择的:校园的大型图片、标语、广播等可以为学生经常性的提供知识和信息, 创建良好的氛围;遇到重大的或者有本土运动员参加的比赛的时候, 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电视实况转播、录像等, 陶冶情操, 提高欣赏水平;结合电视实况对某些项目进行讲解和推广, 丰富体育知识;农村中小学校一般有比较丰富的传统体育资源, 如打陀螺、荡秋千、舞龙等, 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也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4 结语

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文化建设除了要抓好体育课、两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常规体育活动外, 还要抓好运动队的建设, 积极开展各项文化节、体育节、体育周等体育文化活动。同时, 各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 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 决定了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和途径有所不同。因此, 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 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 发展校园体育文化, 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6]

参考文献

[1]潘晓波, 华厚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严赛君.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 2000.

[3]杨德银, 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 2001.

[4]田玉军.论学校体育文化及建设[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吴桂宁.应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体育函授通讯, 2001.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8

我校是一所地处闽西南交界处的农村小学,先后被授予“福建省农村示范小学”“漳州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漳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合格学校”“漳州市首批小学教育质量信得过学校”“南靖县初等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历来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近几年,一直在孜孜以求,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几年下来,有些收益。下面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和思考。

一、培育精神文化,注重内涵发展

毛泽东曾说过:“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如果有了一种精神,那么什么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学校精神文化体现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

首先,学校领导要带头弘扬、实践学校精神,用自己的行动代替空泛的说教和行政命令式的要求。其次,在教育教学中培育创新进取的学校精神。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更需要教师既要有一种创新的精神,也要有一种务实的精神。在这个方面,我们强化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一学校的生命线。

二、规范行为文化,促进养成教育

往最简单的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1.我校把学校文化细化成全校师生可操作的、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2.我们要求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还制订了具体的习惯要求:(1)轻声慢步,不打扰别人;(2)爱环境,看到废纸捡起来;(3)见到老师敬个礼,见到客人问声好;(4)仪表美,干干净净上学校;(5)楼梯文明行,在做小事中显大气。我们还结合学校实际,每周确定一个具体的习惯养成训练主题。每周一,学校针对行为规范训练主题召开动员会,再由少先队各个中队组织训练、督查、评比,从而实现一周一规范养成教育。

3.我校精心设计开学仪式、迎新会、运动会、毕业典礼、入队仪式等活动,让仪式使人感到庄严肃穆,或是激动人心,或是亲切温暖,或是感人至深,从而形象地感知学校人文精神。课堂教学也要讲究仪式。

4.我们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经营制度文化,体现人文管理

学校的制度是学校在执行教育方针和达成学校整体工作目标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非标准与是非曲直,对师生都有一定的约束力,是全体教师的行为准则。如何把它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成为全体师生的思想,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这是学校制度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

1.科学管理,形成合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必须有科学制度的保障,而科学管理,既能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又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形成合力,使政令畅通,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刚柔并济,以人为本。制度的形成、落实具有强制性,能约束人,但存在忽视人本身的感受的弊端。因此在经营制度文化的同时,要体现人文管理。例如,我们尊重、信赖、依靠、激励全体教职员工,涉及教职员工利益的事,如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绩效考评等,都交给职工大会或教师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不搞“一言堂”,发扬民主决策,让教职员工做学校真正的主人,让师生员工感受到学校各项制度的形成与落实都是以人为本,他们就愿意想学校之所想,谋学校之所谋了,这样,各种制度就能成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了,从而促进人的发展。

3.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成熟优质的学校制度文化既有刚性又有弹性。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懂得居安思危,因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环境的日新月异,学校的制度难免会出现滞后,所以,在制度建设上,学校一定要坚持刚性制度的原则性,发挥弹性制度的灵活性。

四、设计环境文化,创建育人氛围

2014年2月,我校进行学校校区整体搬迁。搬迁前,我们对学校文化进行了精心规划、科学设计,校舍建筑、师生休闲公园、室内室外文化设计等都凸显出良好的人文环境,折射出学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

我校是一所异地重建的校安工程项目校,在规划建筑中我们力求建筑风格新颖,积极探索一条极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对校园的运动场、花圃、树木、道路进行高规格建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围墙、走廊等场所,开辟教育园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校将积极实现由传统管理模式向文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育人的最终目标,努力构建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校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及人文精神家园,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立华夏传统美德,树德才兼备之人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孙子兵法》读后感心得作文下一篇: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