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的哲理故事

2024-07-05

贡献的哲理故事(共9篇)

贡献的哲理故事 篇1

有个秀才,自命不凡,走到哪里都要吟上一俩句诗,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这一天,秀才坐船过江。船行至江中,见江中巨浪滔滔,气势宏博。突然诗兴大发,激动得站起来准备吟诗一首。

船家急忙阻止他道:“客官您快坐下,风大浪急,很危险的。”

秀才被船家打断了诗兴非常不悦地说:“你嚷嚷什么,到嘴的诗都被你嚷嚷忘了。像你这等俗人全然无法体会像我这种诗人胸怀旷古佳句,还没吟出口就被人打断的`痛苦。”

寻找世博的贡献 篇2

芝加哥:世博就是激活

19世纪30年代初,第17届世界博览会在芝加哥揭幕。历史的火把,照出1933年前后的美国“病状”:由于盲目扩大生产,帝国经济摇摇欲坠,原本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经济危机出现,并很快波及美国各地,失业率急剧上升。综观当时的美国经济走向,可谓险象环生,社会各界对一蹶不振的美国世况忧心忡忡。这届以“一个世纪的进步”为主题的世博会,对美国而言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在如此背时的经济大环境中举办世博会,能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芝加哥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在要不要举办世博会这个问题上,美国政府的分歧也很大。但是,这届世博会的召开,却奇迹般地转变了人们的经济视角,看到了经济复苏的曙光。

果然,芝加哥世博会的举办,将经济頹势下的美国带出了泥淖。这场“盛宴”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弱化了美国经济危机造成的消极影响。危机发生后,虽然财政短缺,但芝加哥办博筹资的热情不减,由此演绎了一种灵活的生存方式。这届世博会除了有政府承诺的一部分资金作为扶持外,组委会还通过发行债券等融资渠道进行融资,并与食品、运输、娱乐等行业的15家提供商签订了赞助协议。为了节省开支,主办方甚至还将场馆设在了密歇根湖岸边的伯纳姆公园,这块1.7平方公里的土地原来大部分是垃圾填埋场。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会民众参与呢?主办方颇花了一番心思,发起“博览会会员招募”活动,社会民众可以用5英镑购买博览会会员的身份,享有10次免费进入会场的机会。“招募”活动获得了巨大成功,募集到了60多万英镑。这届世博会吸引72300多万人次参观,给芝加哥带来了近4亿美元的商业利润,创造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原本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大批失业者,面对博览会上的各种新产品、新技术,信心大振,勇敢地撑起了希望的风帆,开始走向新生活的彼岸。

巨大的世博“引擎”,拉动了美国经济,很多人在这场“盛宴”中品尝到了经济复苏的快乐。这届世博会不仅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参展国带来了经济利益。

布鲁塞尔:世博会推动危机化解

在经济危机时期,世博会有效地拉动经济,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个希望的平台;在战争年代,世博会不仅拉动了经济发展,而且对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就是在战后首次举办的。1951年,比利时国王博杜安向世界宣布:由比利时承办的1958年世博会,选址于距首都布鲁塞尔城外7公里的风景如画的海色尔公园。

在战争的废墟上,人们要重建家园,要重建信仰。组委会在征集世博会标志性建筑物时,选中了由工程师沃特金设计的原子球建筑方案。原子球建筑成了这届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影响很大。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人们的心声:“科学主导的文明与人道主义”。

经历了二战,人们对原子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原子球体现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主体意识,即人类如何和平地利用原子能,如何解决科学技术与人道主义的问题。这届世博会,更多地体现了人类对于世界和平的渴望,主办者实现了办博的初衷:世博会,推动世界向着文明、向着人道,迈出一大步。此后举办的世博会,主题逐步开始由“展品和技术”为主导,转向以“文化和理念”为主导。

爱知:世博会将经济延伸到了“循环建设”

在经历了10余年后,日本经济稳定回升。然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涉及能源的消耗,明摆的事实是,日本的发展受制于矿产资源的缺乏,引起了日本民众的思考:如果仅仅为了今天的经济效益,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否值得?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日本希望能够将亚洲传统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为此,在日本爱知召开的世博会将主题定义为“自然的睿智”,其意是要让世博会成为各方围绕“自然的睿智”汇合各种智慧和文化的“地球大交流”的场所。

爱知世博会使人类社会更多地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会场设置看,会场中心是依地形建成的不规则圆弧形空中回廊主通道,各个展馆通过由回廊主通道分岔出来的辅道相连接,完全不破坏原有地形和环境。从材料使用看,无论简单的生活用品还是其他建筑材料,都尽可能地采用可降解或可再生、无污染的材料;从能源看,更加突出了获取能源是在无损于环境的前提下的未来循环型社会的能源模式。日本注重公众环保意识的培养,爱知世博会共有235个环保项目让市民参与。

1997年至2005年,从筹办到举办,爱知世博会创造了高达7.7万亿日元的经济效益,收益颇丰,为45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除了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爱知世博会推动了全球的循环建设,这是以往任何一届世博会所没有企及的。爱知世博会无疑是一次规模宏大的环保教育活动,拉动了全球循环型社会的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共建迈出了一大步。

上海:世博影响传递中

如今,上海世博会的引擎正在发动,世界充满期待。由美国信贷危机引起的这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使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不少国家寄希望于中国。若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相比,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全球经济环境要恶劣得多。

据预测,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会直接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拉动中国民众的信心,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

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占地5.28平方公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资为180亿元,新造建筑230万平方米。占地5.28平方公里的土地,有1/3将被用于绿化。这些,都会因投资而起到巨大的拉动效应;上海世博会为期半年,届时约7000万人次躬逢其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参观者会在长三角其他城市逗留,衣、食、住、行、游、玩等消费将大幅增长。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不仅会拉动上海地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同样也会拉动泛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其他旅游设施的建设速率。有专家说,上海世博会会催生中国国内的“历史文化名胜之旅”、“文化之旅”和“邮轮旅游”等三大旅游线,为中国旅游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拉动旅游消费。

中国每个省、市、自治区,在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区都有自己的展区和为期五天的活动,这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起到共同拉动的合力作用。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对于抵御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对于中国民众的意识觉醒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当下,办博对民众信心起到了积极的导航作用。

世博会聚集人气,孕育机遇,为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和企业的品牌建设提供“路径”。有人指出,世博会对国际品牌和城市品牌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大批参观者也有机会接触上海企业的品牌,产生由认知到熟悉,由熟悉到接受,从而促进消费。

除此以外,上海世博的召开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有着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巨大影响。

一个国家从世博申办开始到结束,至少能在10年的时间内让全民普遍关注。从上海申博到2010年世博结束,从前期的“人人盼世博”到后期的“人人都是东道主,全民支持办世博”这是个长期祥和的局面。而这10年正是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主办世博会无疑将为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主办世博会还会让主办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度,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大型事件,要求主办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按国际惯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最后,承办世博会会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热情和有活力的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对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能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更好地带动国内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除了企业自身要有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产品,还需要企业所属国在国际上有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就是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实际上是需要国家这一大品牌支撑的。主办世博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打造“国家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看来有了世博会,上海不仅能解决数万个就业岗位,还将衍生出一些新型产业。更重要的是,世博会为中国在加入世贸后加快与世界全面接轨创造了条件。奥运会和世博会都是万众瞩目的全球性顶级盛会,能够强力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创造出无限的商机和财富。

牛顿的贡献 篇3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其研究领域包括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神学、自然哲学和炼金术。牛顿的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实际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为了纪念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牛顿”后来成为衡量力的大小的物理单位。

在物理学方面,牛顿取得了巨大成就。牛顿运动定律是牛顿提出了物理学的三个运动定律的总称,被誉为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它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及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第—运动定律是伽利略发现的。这个定律阐明,如果物体处于静止或作恒速直线运动,那么只要没有外力作用,它就仍将保持静止或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个定律也称惯性定律,它描述了力的一种性质: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到运动和由运动到静止,也可以使物体由一种运动形式变化为另一种形式。力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物体在类似情况下如何运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了这个问题;该定律被看作是古典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描述了力能使物体的运动产生变化。它说明速度的时间变化率(即加速度a与力F成正比,而与物体的质量里成反比,即a=F/m或F=ma;力越大,加速度也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力与加速度都既有量值又有方向。加速度由力引起,方向与力相同;如果有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就由合力产生加速度,第二定律是最重要的,动力的所有基本方程都可由它通过微积分推导出来。牛顿根据这两个定律制定出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对于两个直接接触的物体,这个定律比较易于理解。书本对子桌子向下的压力等于桌子对书本的向上的托力,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引力也是如此,飞行中的飞机向上拉地球的力在数值上等于地球向下拉飞机的力。牛顿运动定律广泛用于科学和动力学问题上。

按照牛顿所说的这个体系的原理,人们利用描写物体运动的坐标及速度的初始值,就可以确定地知道该物体的未来和过去。牛顿建立了经典物理学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完整体系并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他所建立的力学体系不仅能说明已有的理论已经说明的现象,如充分地解释伽利略发现的惯性定律和自由落体定律,而且能说明并解释已有的理论不能说明的现象,如完满地说明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更重要的是,牛顿的力学理论能预见到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并能以天文观测或实验证实它们的正确性。在万有引力理论的基础上,人们后来发现并证实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存在,这是牛顿力学理论的有力佐证。牛顿力学既可以用予说明地面上的物质运动,又可以用予解释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充分证明了新理论具有的自然规律的普遍性法则。

藏族的历史与贡献 篇4

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又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藏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西藏地处西南边陲,日军也未曾入侵西藏,一般人都认为藏族人民和抗日战争没有关系。有的学者则突破了这一点,他们认为西藏地方军民没有直接投入抗日战争,只是第五世热振**和西藏各寺庙喇嘛多次诵经祈祷中国军队抗战胜利,抗日的态度十分鲜明。把藏族人民的抗日仅仅停留在态度上,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抹煞了藏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伟大贡献。在此我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宗教界人士的抗日爱国举动

(一)第九世**的抗日爱国举动

1、积极宣传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时,第九世**恰好在内地,他迅速地投入到了反帝爱国的行列中去,不遗余力地宣传抗日。他首先通电全国,严正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接着发表了告边疆民众书,告诫祖国西陲的各族同胞,一定要认清这场战争是我们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争生存的战争;随后又呼吁后方民众应同仇敌忾、团结一致抗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加强生产,振兴经济,做前方将士的坚强后盾;后来又号令蒙古诸旗军队及僧众加强团结,严守疆土,密防敌之奸细,誓愿执戈报国,共驱倭寇。第九世**的抗日宣传极大地鼓舞了西藏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信心和斗志。

2、捐助抗日战争前线

面对如火如荼的抗日形势,第九世**除了振臂疾呼,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以外,还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捐助抗战前线。当他闻知上海“八·一三”抗战中抗日战士伤亡惨重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沉重,立即奉上大洋1000元,并时常为国家平安祈祷,诵经追荐为国牺牲的忠魂。他在弥留之际,仍然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抗战捐款30000元,购公债30000元并发动行辕全体同仁踊跃捐款汇寄前线,慰劳抗战将士及救济伤兵与难民。另外,第九世**为了抗日大局,不顾自己在外漂泊多年,毅然遵照国民政府命令,推迟进藏行程,真正做到了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毫不计较个人恩怨荣辱,全力以赴支持抗日。第九世**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支持抗日,成为藏族人民抗日的楷模和典范。国民政府后来追封他为“护国宣化广慧圆觉大师”,应该说是实至名归的。

(二)第五世热振**的抗日爱国举措

1、抗击英帝国主义入侵西藏,与抗日战争遥相呼应

英帝把抗日战争时期看作是侵略西藏的最有利的时机。第十三世**喇嘛去世后,第十四世**喇嘛产生前,西藏地方事务由西藏三大寺和噶厦僧俗官员共同

举荐出来的摄政王———第五世热振呼图克图(即第五世热振**)代理。1934年,第五世热振**刚一上台,英帝就在拉萨强设办事处,建立了医院和无线电技术学校,派驻士兵和情报人员,以监视西藏地方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政府办事处之间的往来。1944年,英帝更进一步,公然派驻锡金行政长官古德等人到拉萨,明目张胆地向西藏地方政府提出领土要求,威胁西藏地方政府承认并把白马岗及门达旺以南地区割让给英国。与此同时,美帝也不甘落后,于1942年派遣了一个军事代表团刺探情报,进行活动。

面对英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第五世热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对于英帝提出的无理要求,第五世热振**坚决予以回绝;对于英美帝国主义的情报活动,第五世热振**打击和削弱了西藏上层人物中的亲英美势力,罢免或处罚了这些民族败类,切断了英美帝国主义情报活动的内应;对于英帝的文化侵略,第五世热振**积极支持西藏僧俗爱国人士,坚决反对英帝在拉萨办学校等等。在第五世热振**的坚决斗争下,英美帝国主义入侵西藏的图谋纷纷破产。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战争。那么,第五世热振**抗击英美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也是民族解放运动,两者性质完全相同。因此,第五世热振**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反对英美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上,这本来就和抗日战争遥相呼应,是对抗日战争最大的贡献和支持。

2、努力管理西藏地方政务,为抗日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

第五世热振**执政时期,正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后,面对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形势,面对西藏纷繁复杂的社会局势,第五世热振**一方面表示积极支持抗日,另一方面他又把大量精力用在了治理西藏地方政务上,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首先,他一上任就向国民政府禀报了第十三世**喇嘛圆寂和自己就职的情况,表明了他对中央政府的尊崇和听命之意。其次,他对中央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办事处表示了极大的赞同和支持。另外,他还派人到内地各大城市募捐修葺热振寺,客观上沟通了藏汉之间的往来。最为重要的是,在寻访第十三世**喇嘛转世“灵童”一事上,他多次向上呈报情况,以求得国民政府的帮助和批准,这加强了西藏和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第五世热振**的所作所为,促进了西藏的发展,维护了西藏的安定,密切了西藏同中央的关系,这种安定团结的局面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这无疑在客观上是对抗日战争的一大支持。

3、诵经祈祷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五世热振**亲自领导三大寺的僧人日夜念经,祈祷祖国抗日战争胜利。1939年6月7日,第五世热振**致电蒋介石称:“兹设坛修法事,已择自国历五月陷日起经,开始在三大寺、二密院、各古刹诸处一律广修玄法,同时进行,唪我军得胜之经,诅倭寇立灭之咒,继续忏诵到最后之胜利”。

在他的影响下,西藏各寺庙喇嘛也曾多次诵经祈祷中国军队抗战胜利。西藏人民的抗战心情和盼望抗战胜利的心愿由此可见一斑。需要指出的是,以诵经的方式抗日,这在唯物主义者看来似乎可笑,但对于宗教界人士来讲,这已是用了自己最为特殊重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最虔诚的心愿了,也应该算是一种最直接的抗日行动。

第九世**和第五世热振**的抗日爱国举动深深地感染和鼓舞了西藏人民,对西藏社会各界的抗日行动起了十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他们的影响下,西藏社会各界也都纷纷行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积极支持抗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藏族人民群众的抗日爱国行动藏族人民历来都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1888年的隆吐山战役和1904年的江孜保卫战便是永载史册的铁证。抗日战争爆发后,宗教界人士抗日爱国行为的感召,使得藏族人民群众纷纷行动起来,自觉地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

1、支持红军长征,保留抗日火种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一方面奉行对日不抵抗主义,一方面大肆“围剿”主张抗日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途经四川、西康的藏区时,红军得到了藏族人民的积极支持和无私奉献。以白利寺著名**格达**为首的藏族人民,在听到红军的抗日宣传和看到了红军严明的纪律后,认识到红军才是藏族人民的亲人,穷人的救星,抗日的希望,于是就竭尽全力支援红军。他们征集了大量的粮秣、皮毛等补充了红军的吃穿,他们把当地必须的辣椒、青稞酒等拿来为红军御寒,他们为红军当向导、当翻译,一大批青年还踊跃参加了红军,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1936年5月,藏族历史上第一个革命政权———“中华苏维埃博巴(藏族)政府”在甘孜县庄严宣告成立,格达**当选为自治政府副主席。自治政府提出的施政纲领的第一条就是:“推翻国民党、蒋介石在藏区的衙门,打倒英日帝国主义”,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抗日主张。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先后北上之后,面对国民政府、各省军阀和地方反动僧俗上层的镇压与屠杀,藏族人民没有退却,他们不顾白色恐怖与迫害,想方设法掩护红军滞留人员和伤病人员。

藏族人民在红军长征途中,为祖国的革命事业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后来成为全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藏族人民积极帮助红军长征,客观上起到了保留抗日火种,间接支持抗日战争的作用。一大批藏族优秀分子参加了长征,为党和红军输送了新鲜血液,更是直接地投入到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去。

2、捐助慰问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藏族人民十分关心祖国内地的抗战,他们纷纷行动,为抗日前线捐钱捐物,以示慰问。最突出的代表是康区著名政治活动家格桑次仁和

拉卜楞寺著名**第五世嘉木祥呼图克图。

1938年,康区著名政治活动家格桑次仁,联合在重庆的康藏人士青攘呼图克图、刘曼卿等人发起组织了“康藏民众抗敌赴难宣传团”、“西康民众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赴各大战区慰劳宣传。他们将在藏区募捐所得的金银首饰、钱币、氆氇等献给国家,并在各大战区举行慰劳前线官兵的活动。后来格桑次仁又在重庆向周恩来副主席敬献锦旗和哈达,向正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八路军将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慰问。1942年他又发动群众和学生,在家乡龙王潭修建了“抗战建国纪念塔”,激励前方抗日将士奋勇杀敌。

1940年,拉卜楞寺著名**洛桑嘉木祥·益西丹贝坚赞(即第五世嘉木祥呼图克图)自拉萨学法回到安多本寺后,随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中。他借助自己**的身份,游说甘、青、川、康四省边区,每到一地,随时随地向边区广泛地宣传抗日救国的纲领,揭露日寇的暴行,号召四省边区藏族同胞团结起来,忠诚拥护中央。1941 年,第五世嘉木祥呼图克图下令拉卜楞寺所属108寺组织慰劳抗日前线将士代表团前往重庆献旗致敬,并献羊皮万张。两年后,他又委派其长兄黄正清(即洛桑泽旺)带队,率所属寺庙藏族僧民致敬团抵渝致敬,至各战区看望慰劳前线将士。为资助抗击日寇,他捐献飞机30架,计国币600余万元,创边民向国家献礼最高纪录。

藏族人民对抗日前线的慰问,从精神上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抗日热情和抗日斗志,他们对抗日的捐助更是从物质上对抗日前线的最有力支持,这都有利于激励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报效祖国,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3、组建民间抗日武装

在抗日战争中,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把反抗阶级压迫的斗争同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自觉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组建了许多民间武装,在同统治阶级的斗争中,逐渐地走上了抗日战争的道路,这其中首推肋巴佛领导的甘南农民起义军。1942年陇南大旱,民不聊生,饿殍载道,怀来仓·肋巴佛秘密召集各族兄弟,建立“饥民团”,并决定成立“反蒋抗日民族联军”。翌年2月,肋巴佛率领以“草登草哇”为核心的临夏、卓尼两县藏、汉、土等各族儿女3000人正式起义,他本人被众人推举为“反蒋抗日民族联军”总司令。在攻破洮州城后,肋巴佛率领义军同王仲甲义军会合,联合组成了“西北各民族抗日义勇军”,由张英杰担任总司令,肋巴佛、王仲甲为副总司令,肋巴佛兼任洮泯路藏军司令。肋巴佛率领义军一路斩关夺隘,连获胜利,使得国民党惊恐万分,蒋介石急调胡宗南7个正规军、两个骑兵旅,马步芳三个团,并联合当地驻军共同围剿义军。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失败了,肋巴佛和手下官兵分散隐蔽,并加紧寻找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正式抗日的道路。

另外牞1936 年同仁县藏族人民反对青海军阀拦阻红军,拒绝摊派出工,三个乡的藏胞被迫逃亡到甘南。1938年果洛藏族人民因驻军横行不法,聚众包

围了白玉寺,将一团驻军全部消灭。1936年中甸藏族农民组织暴动,反对苛捐杂税。这些农民起义武装,都和肋巴佛领导的甘南农民起义军一样,起初都是为了反对阶级压迫,后来在抗日形势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宣传下,都逐渐倾向了抗日,有的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直接投入到抗日战争的前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浴血奋战。这是藏族人民直接参加抗日战争的代表和证明,也是藏族人民对抗日战争所做的最为直接的贡献。综观藏族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表现,可以说,藏族人民的各个阶层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积极地参与了抗日,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历史事实,也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历史功绩。

全球治理的中国贡献 篇5

全球治理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其他方面,说到底是个国际秩序问题,而国际秩序的变革和调整有渐进式和突变型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目前世界各国正经历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所体现的是,国际秩序渐进式的变革和调整,也就是在维护总体框架的范畴内进行修补和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构想以及倡导亚投行,就是基于我们对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性质的认识。

2008/09年对全球治理体系来说,是个历史拐点或者说转折点。此前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发号施令”的是七国集团(G7),偶尔G7也与其衍生品八国集团加发展中五国(G8+5)进行形式大于内容的磋商。全球经济治理这种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被暴露无遗,要求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呼声日益响亮。在这一大潮推动下,2009年二十国集团(G20)匹兹堡峰会决定,由G20来取代G7和G8+5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首要平台”。全球治理历史新篇章展现在世人面前,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增大,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印尼、墨西哥等主要新兴大国进入全球治理决策的“核心圈”,或者说“坐上了主桌”,初步形成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东西方共同治理”的格局。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大多了,国际秩序的变革也随之拉开帷幕。

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主要代表,在G20等全球治理机制中地位明显上升,“世界大事都需要与中国商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常态”。这并不是中国自说自话,而是其他国家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客观评估。中国人现在常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全球治理这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对世界和中国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西方近年来的反应有些混乱,一会儿是“唱衰中国论”,一会儿又是“中国威胁论”,此起彼伏,交替出现,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事实是,中国主张“渐进式”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调整而非“突变式”的“重起炉灶”,表明了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道路的决心和意志,有助于摆脱大国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所谓历史铁律。

亚投行和“一带一路”设想就是中国希望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最好写照,因为无论是“一带一路”构想本身还是亚投行,都是在尊重现有国际体系的前提下,提出的全球治理的改革和修补方案,而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性方案”。

中国提出筹建亚投行和建设“一带一路”,是破解全球化和去全球化对峙瓶颈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设想和亚投行的筹建都标志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而“去全球化”和“狭隘、排他性的区域安排”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从全球利益出发,对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的顶层设计,是摒弃“零和”思维、全新的国际和区域合作模式。

20世纪最后30年和新世纪头10年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期,但随着全球化弊端的显现,“去全球化”和狭隘或排他性的“区域化安排”也在蔓延,全球治理改革进入“瓶颈期”,全球化在部分领域甚至有倒退,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G20通过的决定和措施的落实率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联合国体系金融机构的援助长期以来在西方控制下,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主要被美国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华盛顿共识”所左右。这就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不愿从这些机构寻求贷款,而不得已接受了贷款的国家往往陷入经济和金融危机而难以自拔。从亚洲金融危机到拉美“中等收入陷阱”,再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面临全球化困境和金融危机的打击,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才真正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什么样的国际合作模式才真正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平衡、公平发展。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到期,对于2015到2030年的15年,联合国将提出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目前各国正在紧张地磋商。中国在落实MDG中做出了表率,减贫等目标都最早实现。同样,中国对SDG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给予支持。

中国提出筹建亚投行和建设“一带一路”也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国际合作模式,突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理念,是破解全球化和去全球化对峙瓶颈的“中国方案”。中国的全球治理新思想和新方案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倡导全新的“天下观”,希望人类走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5年中国成为净资本输出国。在全球化框架内资本在全球自由流动已是常态。中国的资本输出也将完全不同于过去西方的资本输出,不管一切只追求资本的利润。中国奉行的睦邻、富邻政策和希望中国发展成果惠及周边国家的思路已经告诉各国,中国“达则兼济天下”,自古以来就不自私,希望与世界各国同步发展,同舟共济。

再则,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和倡建亚投行,标志着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的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已经形成,并付诸实践。2008年以来,中国以新的姿态积极投身全球治理,从应对金融危机到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等宏观经济和金融问题,从未松懈,出钱出力,与国际社会一起成功地遏制了金融危机的蔓延,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现在中国从“中国智慧”“中国思想”汲取营养,开始更深入地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改革,提出了一系列“中国方案”,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一带一路”设想、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等,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责任,中国的全球主义思想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国从地区大国到全球大国和强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及其体系的改革是必然和必须要走的路径。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博鳌论坛和印尼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大会上先后提出建设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开展亚洲文明对话的倡议,源于中国文化“和平共生”“和而不同”“和谐和睦”“以和为贵”和“求同存异”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体现。中国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精神宝库,应该也可以在全球治理思路和体系的改革中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

亚投行的筹建标志着世界近代史上首次由中国主导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新国际秩序的塑造

亚投行之所以引起如此轰动,受到广泛关注,其原因也在于此。各国都在观察亚投行下一步将如何运转,如何与世界其他金融机构对接。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ADB)的行长都已明确表态,将与亚投行密切合作,前景看好。

中国思想和方案的出台确实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做出了贡献,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各国通过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将中国的思路与其他国家好的想法进行对接,将中国的发展战略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战略予以对接,相互补充、相互丰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通过内部的调整和改革,破除陋习,摒弃带有意识形态的各种“条件”,真正从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出发,使我们的治理体系和各种机制更加公平、公正、合理,从而推动新的国际秩序在新世纪逐步成形。21世纪很可能是亚洲的世纪,也是亚洲的东方智慧引领全球治理理念的世纪。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现在是中国人发挥聪明才智的时代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国高端智库的要求正逢其时。

平凡的岗位,卓越的贡献 篇6

下了白班,我来到站里的书架前,想寻一本好书借来读读,就当我面对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无从选择之时,那本《邓稼先的故事》赫然间映入了我的眼帘,不禁使我感慨万千。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当初中初读这本书时,我便被邓稼先前辈们深深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但现在,再次品读回味这本书,让我感触更深的便是在当年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前辈们依然能够不忘初心,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奉献与付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试想一下,在那个年代里,没有飞速发展的科技,没有包罗万象的信息化时代,那么支撑前辈们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工作的动力是什么?如今,我有了新的思考。当然,国家情怀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便是对于工作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合上书,我不禁联想到了我的工作岗位,作为一名高速人,我深知大家的辛苦。在很多人看来它可能是一个很平凡的岗位,不及邓稼先等前辈们的核事业伟大。但在我看来,我的岗位也是不平凡的,我们做出的贡献也是卓越的。我们高速行业与核工程行业如出一辙,都是国家极其重要的行业。我们国家高速公路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绩。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前景一片大好,为国家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社会贡献的主要事迹 篇7

xx,19xx年x月出生,20xx年至20xx年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招标重点项目生物质裂解液化技术;201x年至201x年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课题生物质先进裂解制取生物燃油关键技术;申请获得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独创陶瓷球热载体循环加热下降管裂解系统,运行稳定,生物油收率高。领导了系统的理论研究,研究了生物质闪速热挥发规律,发现其热化学动力学参数表现为准物性。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利用piv和换热测量系统研究测量了多种颗粒在垂直和倾斜下降管内部流动与混合规律、颗粒间热交换规律,形成了相关理论。

发明的生物质粉喂料机攻克了粉体生物质稳定喂入的难题;发明的射流冷却器和生物质热解液化用层流冷凝器确保了生物油高效收集。攻克了系统热密封、热解炭高温分离技术和热载体循环加热技术,促进了系统节能。开展了生物质/塑料复合材料研究工作,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在生物质裂解液化方面,研究工作技术水平赶超国际前沿,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生物质/塑料复合材料方面取得核心技术,研究水平国内先进。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多年来支撑相关企业或者数亿经济效益,获得201x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01x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xxx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工作对推动我国农业工程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王力先生的文学贡献 篇8

王力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自己“是一个不会写诗的人”,“不是诗人”,这自然是王力先生的谦虚。《龙虫并雕斋诗集》表明,王力先生不是“不会写诗”,而是很会写诗;王力先生哪里“不是诗人”?他乃是一位经常诗兴大发、出口成章、才华横溢的诗人。当然,他不是一位专业诗人,而是一位业余诗人。如前所说,他的专业是他的语言学,他的翻译、诗歌、散文统统都是“业余”,都在“龙虫并雕斋”中占据从属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力先生不承认自己是“诗人’倒也有几分是“写实”,而不全是谦虚,何况王力先生所写,又几乎全是古诗词呢?

说起古诗词,话就长了。“五四”之后,写古诗词曾一度被讥为“骸骨的迷恋”,被认为是一种复古倒退行为。即使兴起写上几首,也没有地方发表,只能锁在抽屉里,自我欣赏,或者在酒席宴前吟诵给三五知己。在一些新文学家看来,作为一种诗歌形式,古诗词已经死亡,不会再有艺术生命了。鲁迅先生就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这当然是一种幽默,不乏半开玩笑的性质。因为是写给友人的书信,是不妨开开玩笑的。但玩笑中也有严肃和认真,认为今人写古诗难以企及唐人水准,大概并非不是鲁迅的本意。而这样一种意见,在新文学作家中,恐个白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绝非鲁迅所独有。本文无力也无法全面论述鲁迅上述意见的得失,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今人的古诗创作,无论如何是无法从总体上超越唐诗了。就此而言,鲁迅的上述意见确平具有总体上的科学性。“五四”之后,提倡新诗,应该说也是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发展白勺历史使然,唐诗宋词发达的黄金时代毕竟已经一去不返了。然而,无法从总体上超越唐诗宋词,不等于说今人不可以再写古诗词,更不等于说今人也写不出一首好的古诗词了。任何诗歌形式都只不过是感情表达的方式,只要感情真挚(最好激情澎湃),才华横溢,又掌握了必要的写作技巧,运用任何的诗歌样式,应该说都是可以写出好诗的。艾青可以写出他的自由体新诗《大堰河,我的保姆》,闻一多可以写出他的“半格律师”《死水》和《红烛》,毛泽东可以写出古典诗词《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即使鲁迅先生自己的古诗写作,又何尝不是佳篇连连呢?这就说明,古诗词并未死亡,尚有艺术生命力,就看您是否善于驾驭它的艺术形式,并具有足够的激情和才情了。对于王力先生的古诗词,也必须作如是观。

在《龙虫并雕斋诗集》的《自序》中,王力先生追述了自己从小热爱古诗词的家学渊源,也介绍了青年时代习作古诗的经过。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古诗词的根底是相当深厚的。收入集中的两首早年习作《中秋望月》和《十月刈禾》,已经表现了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熟稔。之后的六十多年中,除了留学法国的五年外,王先生一直未曾中断古诗词的写作。特别在粉碎“四人帮”和改革开放之后,王先生的古诗写作更进入鼎盛期。《龙虫并雕斋诗集>共收入古诗91题104首,1974年之前的仅有16题18首,仅占约1/5。国家形势的好转,个人心情的舒畅,激发了作者的诗情,单单1982年,他就写了32首。王力先生说,自己遵循的是“诗言志”的古训。他的诗的确是言之有物、耐人寻味的“言志”之作,不空洞无物,也不无病呻吟。

如果容许我们稍稍分类,王先生的一百多首诗大致可分这样几类:一是个人抒情诗(赠人、怀人、怀古等),共约45首,几占全部诗作之半。它们是诗情最浓郁、感情最真挚的心灵的歌唱,最能代表王力先生的诗歌特点和水平,也最具感人力量。

比如写于1927年的七言古风诗《悼静安师》,便对自己投昆明湖自杀的导师王国维先生发表了由衷的哀悼。诗歌结尾云:“似此良师何处求?山颓梁坏恨悠悠。一自童时哭王父,十年忍泪为公流!”诗中也委婉批评了王国维甘当遗老,为清朝殉葬,但他还是忘不了恩师的教诲,忍不住“十年忍泪为公流”了。

这样的王氏“悼亡诗”,王力先生还写了《哭元任师》《哭莘田》《怀一多》《忆佩弦》《挽田汉》《五哀诗》(哀老舍、翦伯赞、吴哈、周予同、刘明遂)等,皆情真意切,还原了这些文化名人的音容笑貌。其中,最感人的是《怀一多》与《忆佩弦》:

《怀一多》

旷世奇才有令名,诗人烈士两蜚声,

心思聪敏天生就,肝胆刚强铁铸成

注屈笺唐精髓得,横眉拍案鬼神惊

玉溪妙笔常山舌,激发群伦万古情、

《忆佩弦》

促膝论文在北院,鸡呜风西滞南疆

同心惠我金兰谊,知己蒙君琬琰章

子厚记游清见底,伯荑耻粟永流芳

荷塘月色今犹昔,秋水伊人已渺茫

既是同事,又是朋友,一起度过抗战八年的艰苦岁月,但眼看着闻一多拍案而起却倒在罪恶特务的枪弹下,朱自清坚决不领美国救济粮终至贫病而死。诗人的哀痛与愤怒交进而发,怎能不感人肺腑呢?

除“悼亡友”外,王力先生还写了一些与友人的交往诗(如《叶圣陶先生过访》),为学界泰斗的祝寿诗(如《马寅初先生百岁志庆》),为青年学子的劝勉诗(如《送袁行霈赴日讲学》)等,这些抒怀之作亦皆语重心长,诗兴盎然。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剖析。他的写给老伴儿夏蔚霞女士的《赠内》以及几首《赠儿》《赠女》和那首写给小孙子的《幼孙》,因为接受对象是自己的亲人,这些诗的感人程度和角度又“另具别肠”了。这里不妨看一看《赠内》和《幼孙》:

《赠内》

甜甜苦苦两人尝,四十五年情意长

七省奔波逃犷狁,一灯如豆伴凄凉,

红羊溅汝鲛绡泪,白药医吾铁杖伤

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

《幼孙》

老幼相差八十年,童颜白发两相怜

出门频把爷爷唤,领路常将奶奶牵

手按鳌头骑石上,掌摩猫背戏阶前,

儿歌唱了听音乐,倦抱麒麟自在眠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赠内》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怀。或日:王先生学坛大师,威加海内外,何“贫贱”而?但诗中明明写的是“七省奔波逃严狁(指日寇),一灯如豆伴凄凉。红羊溅汝鲛绡泪,白药医吾铁杖伤。”万里逃难,七省奔波,一灯如豆,凄凉度日,加之“文革”中的迫害和摧残,这些苦难老夫妇都尝过了。这岂不比“贫贱”更加难熬?然而,诗的主调是乐观、开朗、幸福、甜蜜的。特别终联“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更是生花妙笔,写尽了老夫老妻“四十五年”的深长情意,也写尽了老夫老妻对健康长寿的美好向往。这样的赠内诗,在同类同体诗歌中,似可夺冠矣!《幼孙》则表现了一位老学者、老爷爷对孙辈的爱抚,写尽了幼孙的活泼、天真。“童颜白发”相映成趣,似亦可作描摹幼儿诗的范本。

二是政治抒情诗,大约也有三十几首。政治抒情和个人抒怀本来难解难分,因为“抒情”“抒怀”者皆属一人也。然而个人抒怀题材范围较小,不外家人、亲戚和师友;而政治抒情则多写党国大事,世界风云。像《悼念周总理》(1976)、《悼念毛主席》(1976)、《粉碎“四人帮”》(1976)、《怀陈毅同志》(1978)、《四化颂》(1980)、《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1981)等,皆然。这类诗很难写好,因为容易流为空泛,甚至喊口号,说大话,变成“善颂善祷”,让人摇头。王先生的这几十首虽然也有祝有祷,但却不让人摇头,而令人喜爱,因为每首诗说的都是真话、大实话,发自内心,也就和那些个人抒怀并驾齐驱了。特别让人感动的是诗人在“文革”中饱受折磨,“铁杖”伤身,但他却不改其志,仍能坚信国家的美好前途,仍能科学评价一代伟人毛主席的是非功过,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因此,这些诗也就具备了极大的可读性。其中,《悼念周总理》《悼念毛主席》《怀陈毅同志》《赠朱光》等,皆不失为佳作。

第三类就是纪游诗、题跋诗了,其中,也不乏佳作。篇幅所限,仅举二例:一是《登长城最高处》:“老翁忽发少年狂,要把长城好汉当。历井扪参惊碧眼,拿云挹翠俯高岗。秦皇雄略留墙堞,李广威名震朔方。当代更多檀道济,边防今有健儿郎。”那种老当益壮的精神状态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实在廉顽立懦,让人敬佩。二是《题蒲松龄故居》:“穷愁自古铸文豪,穷到极时风格高。砭俗刺奸凭妙笔,灵狐山鬼续离骚”。蒲氏地下有知,会不会惊呼:“知我者,博白王生也!”

至于王力先生诗歌的声律之美,恕我避而不谈,因为我对声律一窍不通,实在不敢妄言。好在有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等专著以及《王力诗论》在,人们不难比照欣赏,又何劳不才妄作解人呢?!

《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等专著,奠定了王力先生中国古典诗歌评论家的历史地位,毋庸赘言。如何让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美在现代焕发异彩,这也是王力先生多年关注的课题。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他就写了《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诗律余论》《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略论语言形式美》等论文,试图解决古典诗歌的声韵美以及诗歌形式的古为今用问题。他指出:

要建立现代格律诗,必须从历史发展看问题。重视中国诗的传统也就是重视格律诗的民族特点,这是历史发展问题的一方面:但是,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语言发展了,现代格律诗也不能不跟着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格律诗的时代特点,这是历史发展问题的另一方面。可以肯定地说,现代格律诗应该是从中国的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建立起来的。

对于格律和技巧的关系、“民歌体”和“歌谣体”应不应分开、外国诗的声律可否应用于我们的诗歌创作等问题,王力先生也都发表了独到的见解。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把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美概括为“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为中国新诗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难怪著名元曲专家王季思先生说:

了一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有些鸿编巨制,早已传播中外:《诗论》里收的是他历年在报刊发表的论诗歌语言美的文章,以及部分赏析古今词篇的散论。这些文章篇幅大都不长,而内容包涵深广,说理透辟明快,而论述平易近人,它在诗词格律方面给读者以可靠的有用的知识,同时在治学态度和科研方法上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了一先生的《诗论》和遗诗在语言学及诗词欣赏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精美的精神营养品。

张爱玲的文学贡献 篇9

她系出名门,家世显赫,本应无忧无虑的生活,却有着黑暗混乱的童年,颠沛流离的生活造就了她不同于常人的性格和才情,轰轰烈烈的情感生活也是她不平凡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奇异而脱俗,高贵又现实;她如同笼罩在一个神秘的纱幕下,神秘而又奇异,让人想要去靠近,想要去探究,想去揭秘。

张爱玲,以一种哀艳而悲凉的书写风格以及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一时之间在这个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发光发亮,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她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而直白,拥有独特的视角看待人生百态,读者们喜欢用“苍凉美”诠释其作品展现出来的思想富有深层次的人生悲剧意识,以及其在文学上不可忽视的贡献。

【关键词】张爱玲 苍凉美 女性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一、形成独特的苍凉美学基调

张爱玲,19出生于名门之后,有着显赫的身世,却高傲地声称她是一个自力更生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却能洞悉泛泛之辈“可笑”背后的“可悲”,但她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却显得冷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无论是在自己的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还是现实生活中待人接物都表现出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她无意于政治,但却在作品中直指混乱的政治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她无意于革命,却直指遗老遗少之风所带来的荒淫;她无意于金钱所带来的权势,却直指金钱给人套上的黄金枷锁及这个纸醉金迷的浮世里的丑恶嘴脸。

她冷静地审视着动荡岁月中芸芸众生的人生百态,用她的独特方式抒写着真实人生。

她以一种哀艳而悲凉的书写风格以及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一时之间在这个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发光发亮,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读者们喜欢用“苍凉美”诠释其作品展现出来的思想富有深层次的人生悲剧意识。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说她为“奇葩”也不为过,文字在她笔下栩栩如生,成为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

张爱玲的写作基调--苍凉之美,呈现出无尽的苍凉感,她的作品结局多数是凄惨的,她用冷漠的情感描述人们悲剧性的世俗生活故事。

苍凉,这是一种别样的美,它成为了张爱玲写作风格的核心内涵,也是她中心思想内容的主要情感基调。

然而苍凉是一种生命格调,在文化上,审美上,意蕴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体会自身在命运面前是那么的渺小,她还处在难以驱使的、充满变数的、不可预测的世界里,没有人可以帮助她,拯救她逃离这个时代的悲剧命运;但她又不甘愿退出这场挑战,不甘愿任人摆布,不甘愿就这样毫无反抗的消逝;心里悲痛而无奈,孤寂而抑郁,也许苍凉就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情境。

苍凉是一种境界,是生命价值层面上人生哲学的感悟,是一个生命个体的情感缺失性体验。

而这种苍凉之感便是张爱玲的美学风格,从而散发出浓厚的悲剧意识,结下了一朵朵奇葩。

张爱玲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苍凉为一种书写底色,这便确立了苍凉美学的创作风格为张爱玲个人专属。

这个富有戏剧性人生的才女,用她戏剧性的经历书写了一个个具有戏剧性人生的主人翁,哀艳而又凄凉,悲壮而又伤感,细腻而又深刻,从而奠定了她独特的苍凉美学的创作基调。

二、对女性文学真空的填补

女性文学,是以“五・四”青年运动开始,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下萌发。

它是以女性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女性意识、女性情感以及女性命运;研究视野趋向更全面,系统更加完整,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和主旨。

女性意识的觉醒也逐渐强烈,许多具有新思潮的女性作家也逐渐崛起,例如:丁玲、凌淑华、冰心、萧红、白薇等等。

她们作为那个时代众多女性的发言人,用文字作为武器抒发了自己的理性认知,开创了女性文学。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的文学真空里,张爱玲书写了在封建文化寄生于男权之下的一部分女性群像。

因为她们在经济上不能自理,所以无论年纪大小、有无知识的女性都被男性控制于鼓掌之中,成为男性的附庸品。

比如,有点知识文化的女性如小寒、白流苏;无知识文化的如霓喜、曹七巧、梁太太、顾曼璐,她们同样需要依靠男人存活。

只有做封建男权社会的寄生虫,将自己一生的喜怒哀怨寄托于男人身上,让她们忘却了原来自己是可以拥有独立的人格。

她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因为封建的枷锁沉重的压在这些丧失了独立人格的女性身上,更重要的是她们无法承受经济上的开销进而一步一步地造成了女性沦为男性的奴隶。

张爱玲的作品《花凋》中的郑太太看着自己的亲生女儿病入膏育而伤心落泪,却眼睁睁地看着花季般年龄的女儿葬送生命。

其原因并非是没有钱给女儿找医生医治,而是害怕丈夫知道自己藏有私房钱。

这种思想意识不仅葬送了女儿的生命,终究是害人害己。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女主人公是张爱玲又一个创作成功的女性形象DD葛薇珑,一个干净纯洁而又率真有个性的女孩子。

在初入社会时,她起初是保持着高度警惕之心,但在现实社会的形形色色的诱惑下,她为了追求自认为的爱情却葬送了自己大好青春年华。

用自己的肉体一次次的当作商品来交换金钱,最后成为当地知名的交际花,然而她的这种自毁式付出只是为了得到一个放浪形骸的纨绔子弟乔其,用挣到的钱换取到的只是丈夫的一次次利用。

张爱玲的著作中书写了各种各样的女人,每个女性所表达出来的呐喊与思考是不相同的。

然而同样是作为女人,她却拥有着超时代的思想、独特的视角、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生存在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的地方。

张爱玲用犀利的眼光写出女性个性解放还需一段时间,她的作品探讨女性奴性、情欲、理智的心理矛盾冲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张爱玲弥补了当时女性文学的亏空,成为女性文学史上的一抹奇异的风景。

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张爱玲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那才是女性在意识上、行动上的真正地觉醒。

然而张爱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所处底层地位的经济、物质的反抗;另一方面是对被抑制的个体在意识、思想、行为以及个性的张扬,讴歌女性大胆地追求个人爱情。

这两个方面集中的反映出张爱玲思想、视野上的高度和深度。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现代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那时并没有太多的女性作家能在其作品中能表现出这两个方面: 一、女性的觉醒意识可以从对外在的追求、他人的认同感转向女性对自己自身的自我审度;二、以及封建传统意识和社会意识对女性生存的封闭影响给予深刻的思考。

张爱玲较之丁玲,她能把女性追求爱情和自身理智的内心矛盾写得更加跌宕起伏;张爱玲较之萧红,她能把人类对某种精神的寄托写得更加超越时代;张爱玲较之冰心,她能把对女性的赞美写得更加深刻精辟。

张爱玲曾说,她写的东西不过是那些最广泛、最常见、最细微的家庭生活,因此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只有在细微的事件中才能揭示出具有恒定不变的规律性,记录最不起眼的家庭生活展现大环境下的社会现象,显现出表层现象背后的深层传统意象。

她是一位具有“别样苍凉美”与“彻底悲剧性”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笼罩着苍凉、哀怨的气氛,充斥着浓厚的凄惨、悲剧的色彩。

她直面生活的残酷,观察并描绘在困难和痛苦的世俗生活中的人物,她以冰冷的态度嘲讽人的价值,描述人们悲剧般的生活,上演了一幕幕真实的悲剧人生。

张爱玲,一个孤寂的灵魂洋溢着浓重的悲凉人生,诠释了她对生命、亲情、爱情的理解和感悟人生的真谛,造就了一部“苍凉”的人生历史,以及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诸多贡献。

例如:长篇小说《半生缘》和《怨女》;短片小说《倾城之恋》、《留情》和《情场如战场》;散文《老照片:对照记》、《烬余录》和《到底是上海人》等等,这些著作都是张爱玲这辈子的心血。

我们是否可以说,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书写了香港沦落为殖民地的沉痛反而给白流苏一个尚且算圆满的收场;那么中国上半个世纪遭受巨大的苦难和沦陷也成就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张爱玲。

一抹奇幻的色彩,一个孤傲的灵魂,也便是给予了张爱玲较之传奇的人生最好的概述。

这是一种别样的“苍凉美”,是一种彻心彻骨的悲剧性,是文字和形式双重融合而蕴含出的悲剧意识――它深沉而又凄惨,神秘而又飘渺,带有一定的宿命色彩。

从此在中国现代文学界留下一个平凡而又炫目的名字DD张爱玲,一个伟大的女性作家,以及刻下了苍凉的印记和留下了独特的贡献。

张爱玲对中国小说史的独特贡献【2】

【摘 要】张爱玲的小说对中国小说史的贡献是独特的,“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特别的格式和超越雅俗的先锋性,以及对边缘化的小人物、尤其是对女性的深入描写都是超越时代的。

【关键词】张爱玲;先锋性;女性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十分微妙的,她对文学创作是不抱任何功利主义态度的,可以说张爱玲是为数不多的“为创作而创作”的现代作家之一,她把写作视为自己的工作,“因为我是写小说的人,这是我的本分,所以能把人生的来龙去脉看的很清楚”[1]。

由于其作品边缘化的题材以及婚姻所牵扯的政治原因,与主流作家冰心、萧红等相比,她是寂寞的,被文学史所遗忘。

上一篇:原来,温情还在作文700字下一篇:金鱼的启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