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业形势下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

2024-06-12

新创业形势下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精选6篇)

新创业形势下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 篇1

现今,我国已经面临最严峻的就业形势。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增加了2170万就业人口。而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境况堪忧,正面临裁员和倒闭的危险。如此巨大的矛盾,导致的就是将近20%的失业率。当然,造成就业压力的还不仅仅这一个因素,还有我国不断增长的大学生人数,这都是未来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创业已成为大趋势,为了支持创业的主力军,青年一代创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其中包括创业基金、创业贷款等资金支持;各级政府也都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为青年创业大开方便之门。

但作为青年初创业者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渡过初创难关,平稳起步?面对复杂的商业竞争环境,该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在我国青年初创业者创新能力及创业经验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这些问题都应急需正确应对和解决。

由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办、我国首个面向初创业者的服务平台——“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经过长期努力,已建立了完善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社会初创业者进行“能力培训、项目对接、教练指导”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帮助我国青年初创业者提高创业能力、找到优势项目、获得教练指导来解决初创业时面临的困难,渡过初创难关。

该工程主要以大学生、社会初创业者和退伍军人等青年一代为服务对象,通过实地培训和考评认证,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自启动以来,已有近千名青年初创业者走进了工程。

新创业形势下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 篇2

创新创业能力是个人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的复杂、高水平的结合。不同领域的创新, 能力的结构也各不相同, 但都存在着共同的五个方面:知识储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成功的体验。厚实与合理的知识储备是创新活动的基础, 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任何创新只能是“无米之炊”;创新个性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与各种基础能力协调配合来发挥作用;成功的体验是指在学习、生活或科研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体会。创新创业能力与知识储备、创新个性、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成功的体验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 且是一个多维的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五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果我们把人的创新能力比作一个能量球, 那么知识储备在最里层, 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个性是动力和保障, 处于第二层, 创新思维作为创新能力的核心, 处于中间层, 实践能力在外层, 是创新能力直接外在的表现, 而成功的体验则处在最外层, 是信息反馈纽带与创新的催化剂。成功体验又促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加强, 创新思维积极活跃, 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等等一系列过程, 从而实现创新目的。这五要素只有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一个人完整的创新能力, 缺少任何一个因素, 都会使创新能力大打折扣, 甚至根本无法发挥出来。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创新能力组成要素入手, 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改革策略

(一) 更新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先导

人们在强调高等教育的经济和文化功能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创新特征。教育观念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先导。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观。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强调个性的自由及思维的扩散, 同时这也是现代教育体系价值观和素质教育的延伸, 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反映。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不仅仅局限在理想认知方面, 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 全方位培育综合素质人才。 (2) 把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创新教育的目标, 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创新趋势的要求。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人智力和能力的综合反映, 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检验标准, 也是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的真实体现。 (3) 加强“通才”教育。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综合化趋势的要求。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实质是指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为了使创新教育理念真正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首先学校要从战略高度上引起足够重视, 否则, 只是流于口头文件。

(二)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是关键

长期以来, 高校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 对学生能力尤其是是创造性活动能力重视不够, 要改革这一弊端首先应该对高校教学的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我认为, 知识的积累确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 人正是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才具备利用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才能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然而,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对于习惯性被动接受理论与实践应用知识的大学生而言, 从分数为标准底线而随即转为创新创业为主的标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进一步的引导与规范, 在理念转变及创新思维提升中实现转换。在校园范围内应注重培育学生深厚的系统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技术, 不断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 对于实践应用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引导, 培育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 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1. 第一课堂—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工作及实验实训任务作为教育的基本形式与重要方式对于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创新创意意识的培育、综合素质的培育及发展思维的恒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的创意性对于学生创新思绪的养成、全方位推动学生参与创意创新活动的意识及热情具有重要推动意义。同时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的创意性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起到承接启迪的效果, 教学教育方法的创新与改革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教学教育内容的发散性。教育教学内容要深刻全方位阐述理论内容的前沿性和系统性, 彰显本学科的连贯性和集约性, 更要系统阐述该学科的研究创新点和热点, 系统化和全方面折射出该学科对于大学生逻辑辨析和价值观的展现, 从而进一步培养创新思辨能力和做法。 (2) 交互式的互通方式。教学教育内容预设现场情景和模拟境界, 进一步激发创新创意意识和思维, 提升创新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3) 多种答案的题目。教育教学内容中要设定多种答案的题目内容, 引导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散思绪, 寻求多种路径和方式解决相关问题。 (4) 运行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2. 第二课堂—以课外活动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育范畴内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及培养内容是大学生创新体系的基础环节和关键动因, 课堂领域内的传授的创新理论知识和创业思维能效是个体创新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单元, 但是只有真正融入实体化和具体性的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爆发出惊人的效能,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效融通。学校理应开展形式多样及丰富多彩的创新科技校园活动, 这样才能进一步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紧密契合, 可以通过学术讲座及项目研讨的方式提升创新能级和理论知识,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兴趣社团等方式迅速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创新欲望, 培养创新能力。应着重强调指导老师的指导, 改变目前指导老师只是起到活动联系人或发起人的作用。因为正确科学有力的指导, 能使学生比较容易进步、取得成果, 有实实在在的满意感和成就感。同时, 通过榜样的模范、激励作用, 形成活动的良性循环。

3. 第三课堂—以社会实践为中心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1) 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内涵, 实现运作方式的市场化

各高校应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思想指导下, 积极拓宽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层面,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组织好参加社会实践的各志愿服务队, 积极依靠当地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 建立长期活动基地, 把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长期的岗位挂职锻炼相结合, 把单纯意义上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实习和毕业分配相结合, 把传统的实践活动与扶贫帮困, 学生课外科技、勤工助学工作相结合, 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 实现强校带区, 努力建成一批既能长期坚持又能取得成效的实践基地或锻炼岗位。

(2) 与导师制相结合, 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将社会实践形式分作教学计划内的实践如生产见习和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等形式;教学计划外的实践如社会调查和考察、科技文化服务、勤工助学、义务劳动、挂职锻炼及社会事务活动等形式。教学计划内的由教务部门落实, 而计划外的由校团委和各院系分团委组织, 这种社会实践的运作机制会导致教务和学生工作处沟通不够, 产生两张皮的现象, 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不够。应在广大教师中积极倡导“教书育人”, 并与导师 (指导老师) 制相结合。有导师来主要承担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环节, 团委和教务部门配合, 主要承担咨询、指导和事后的评比工作。

(3) 机制保障。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应积极构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个性化的考核、奖惩和评价体系, 着力引导、激励学生参加实践, 引导青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 增强动手能力, 拓宽素质, 实现全面发展。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整合校内外资源、设立学生实践创新基金和实践创新基地, 为学生开展科研和创新实践提供物质保障, 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向项目化、阵地化、机制化方面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时椿, 刘冠.关于创业与创新的内涵、比较与集成融合研究[J].经济管理, 2012 (16) .

新创业形势下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 篇3

【摘 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未来的竞争之一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同时,就业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现代教育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教育改革,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作为目标,多角度、多层次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社会的调整,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体应做到: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各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基地,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增强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 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 是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 不仅对现行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也预示着未来中国教育必将发生深刻变革,势必要求高校进行一系列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高校应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教育理念,探寻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新意识, 迎接新世纪挑战。

二、积极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创新创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人才,人才培养是驱动创新的原动力。各高校必须制定和实施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加快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优化师资队伍和专业结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以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修改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同时,增加实习实践的内容,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还必须发挥政府、社会和行业协会的作业,推进相互间的合作,充分吸收和利用国际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除此之外,更应注重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各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对于教师开展专项培训,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通过教师的培养带动更多的人才的培养。全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及全国高校要加强长远战略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协调指导,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让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增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传授创业方法,展示创业过程,剖析创业规律。

第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者,培养出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和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

第三,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的协调发展,使学生树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意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意识和精神是基础,要实现培养目标,还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专业知识对于学生创新创业具有直接的推动和导向作用,掌握的专业知识越多越深,创业活动就越能有效地开展。学校应通过不同的课程培训及实习实训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注重非专业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能够综合发展,形成“T”型知识结构,正确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学有所长,为创新创业的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指导。

五、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应注重对大学生的以下三方面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者必须具备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展开竞争,获取竞争优势。其次加强锻炼,着重提高人际协调能力。要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大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创新创业不是单一的活动,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意识地培养与他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以更好的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支持,对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树立全局观念,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大学生要实现创新创业,还必须面对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和风险,要使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必须具有战略阳光和整体观念,重视经营管理。管理活动贯穿于组织运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不仅是组织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经营管理能力是创业者在管理上的体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创新创业团体,更应注重管理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董云飞.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5

[2]张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

作者简介:

新创业形势下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 篇4

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珠三角发挥「试验田」的角色,为全国经济发展探索新的方向,並提供积极的示范作用。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

先行地区,30年来,广东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南粤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东在过去的30年中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

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是社会主义中国蓬勃生机和光明前景的一个生动反映,是我们党勇于

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一个有力印证。三十年后,《珠江三角洲

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再次赋予珠三角「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空间。

三十年来,广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逐步赶超亚洲四小龙:一九九八年广

东的本地生产总值(GDP)规模超过新加坡、二OO三年超越香港、二OO七年超过台湾,估

计再有五年左右便可超过韩国。在此新形势下,珠三角应以互惠共赢为原则,共同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立足当前,著眼长远」,推进

和优化珠三角的整体发展,实现广东的再出发,实现第二次腾飞,进而强化国家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实力。

其实对比30年前,当前珠三角已经进入了截然不同的改革发展阶段。首先,珠三角经

济社会发展目前进入转型期,一是产业模式面临迫切的转型升级需要,长期形成的外向型产

业为主体、港台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占主体、“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体的产业布局

和运行模式,已经被事实证明边际效应进入持续下滑阶段;二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社

会发展不够协调、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

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正如《纲要》本身所指出的,“改

革攻坚难度越来越大”。

虽然最近“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单出炉,广州摘得桂冠。广州凭借

其经济活力(上升13位)和创新能力(上升8位)的提升及经营成本(下降2位)的相对

降低,首次摘得中国最佳商业城市的桂冠。借力2010亚运会,广州2009年GDP的增速达

到11.5%,今年上半年更是高达13.6%,将有望继北京、上海之后,跨入GDP过万亿元的行列。但是最佳商业城市是通过8大项、100多个小项指标,确定各个城市的投资环境排名。

人才指数是第一大项指标,包括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每万人拥有硕士学历人数、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总量和人均拥有量等小指标。广州以人才指数0.8512,只位列

全国第18位,与去年持平。是广州发展的一个相对“短板”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

济能不能快点发展,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作为广州本地的大

学生,我们是广东发展的人才,我们对于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的发展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作

为中国当代知识文化的主体和代表、推动中国未来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的大学生,成为

了国家和人民的希望。中国能否屹立于世界东方,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能否在知

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站于有利位置,取决于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的整体素质,取决于当代大

学生的成长状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也呼唤着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发挥自身

独特的成长优势。大学生们正处人生精力最旺盛的青春时期,朝气蓬勃,接受能力强,富有

创造力,勇于尝试,有理想、有抱负。这些青春财富无人能比,为我们成人成材、迈向成功

提供了优厚独特的先天条件。而且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的大学生,我们的思想开放,眼

界开阔,拥有其他地区大学生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时者却有成为了我们的绊脚石。

最近有幸参与了学院党支部党员活动,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校友进行了访谈。同他们

谈到广东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的优势与劣势时,现在站在用人单位角度的他们告诉我们,广东大学生的确是拥有其他省份大学生不具备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注重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但是相比其他省份大学生,却又觉得广东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尽管上手快,发展潜力却不足。而且也着重提到了广东大学生的优越感。他们觉得广东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总会存在着他们生活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对外经济贸易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对自身发展前景与实力的优越感。但是这种优越感却造成了广东大学生在工作中不够踏实虚心,学习力不足的缺点。

确实,广东的大学生与广东一样过于市场化,许多大学生的目标只定在了找个好工作,有份好薪水,在大学力学习氛围也不如其他省份许多高校。由于广东地域文化的特点,导致广东大学生人文修养和理论修养有所欠缺,大部分大学生对文史哲等学科也没有给予足够应有的重视,有的学生甚至一听思想政治理论就立刻避而不谈了。

其实无论是经济、教育、文化、城市建设、环保建设等方面,广东原来的优势已经逐渐在消逝。可是,就像广州一样,许多广东人从上而下还活在改革开放前十年的光辉岁月中。巨大的经济成就使广东人形成自满懈怠的情绪,使广东人躺在前人的功劳上不思进取,小富则满,小富则安,这对于广东的发展是及其有害的,同样对于广东大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所以我们说到广东再出发,就是要理清思路,放低心态,广东大学生要自觉增强忧患意识,辨证地看待形势和成绩,坚决克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切实增强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把这种忧患意识转变成实际行动,自觉地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挑战,化解风险。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叫“要看今日之社会,且看今日之大学生”。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用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我们要积极主动思考国内国际发展路径,珍惜大学时光,加强学习,尽可多地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极参与社会调研与实践,深入研究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知识和思想去影响周围的人,自觉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新创业形势下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 篇5

青年干部是税务队伍中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培养和造就优秀的税务青年干部,是应对当前税务管理手段科技化、税收知识结构综合化和纳税服务需求升级化的必然要求,是税务事业持续蓬勃发展、实现全面转型和升级换代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以对青年干部的一些认知结合时下背景和本局情况,浅谈对基层税务青年干部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基层税务青年干部现状

(一)基层税务青年干部结构现状

当前,税务系统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对税务干部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服务理念等需求大大增加,加大了公务员招录力度,使一定数量的青年税务干部逐步充实到基层一线,但总体来看,新鲜血液的注入量仍未达到基层机关的“营养”需求。年龄断层、青黄不接问题较为突出。一是税务系统虽然自X年就开始引进大学生公务员,但引进力度较小;二是基层干部老年化严重。以X县税务局为例,在岗干部职工X名,10年前平均年龄X岁,目前平均年龄X岁,35岁以下的青年干部仅X名,仅占全局职工X%,而50岁以上干部职工占全局X%;三是年轻干部流失较多。以X县税务局为例,近10年共向省局申请统一招录了5批干部。截止今年10月,我局招录的年轻干部有X人,因工作调离目前仅存X人,除去而前四批招录的青年干部,现仅剩X人,共计被抽调年轻干部X人。还不包括辞去公职等情况流失的优秀青年干部。

(二)基层税务青年干部思想工作现状

税务系统近年加大了青年干部的培养力度,使青年干部能更快更好适应当下的税收工作要求和节奏。基层税务机关的青年干部通过一年的各项培训,很快成为各部门的骨干,甚至成为全局重点项目工作的“救火队”。如我局在“推综”和“营改增”工作中,分散在各部门的青年干部自发组成“先锋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青年干部在工作中将自身优势完美呈现的同时,其短板也显露无遗:他们学历较高,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又强调个性和崇尚自由,大局观念、纪律意识、团队精神较为淡薄;他们工作积极,敢想敢干,但又耐性不足,思想情绪波动大,服务意识、工作礼仪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他们青春无限,活力十足,但又缺乏党性锤炼、社会历练和环境考验;他们满怀憧憬通过国考,但基层工作繁琐单调,会让他们的优越感、新鲜感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失落与彷徨。

(三)基层税务青年干部生活现状

基层税务机关结合实际,尽可能满足青年干部的生活需求,如提高职工食堂质量,安排单身职工宿舍,建立职工健身房和图书室等,但影响青年干部生活的其他因素还包括:一是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唯利主义对青年干部的冲击较大;二是税务系统公务员工资和津补贴不断规范,总体收入水平呈下降态势,难以满足青年干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同时物价不断升高、购房成家的刚性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加重青年干部的生活成本,使其开始滋生对未来生活支出的焦虑情绪;三是当前新录用干部多为外地青年,人地生疏,交际面窄,甚至在生活几年后都未完全融入当地,缺乏长期扎根基层、服务当地的心态。

二、当前基层税务青年干部培养的问题分析

(一)职业培养较为欠缺

虽然税务系统率先创新“3+2+X”的培养模式,对新进青年干部会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基础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养和实训,也持续开展后期跟踪培训以巩固成效。但这些培训还缺乏对个人能力成长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

(二)职务晋升相对狭窄

职务晋升是激励青年干部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受晋升机制和基层晋升职数的限制,一些成长迅速的青年干部得不到及时晋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三)激励手段比较单一

基层税务机关现有的激励手段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系统年终考核和各项评先选优,较为单一,且激励效果不佳。一是年终考核一年一次,时间跨度长,名额有限,且考评程序尚欠缺科学性,有些部门在评选中易受老资格,老好人思想左右,激励功效大打折扣。二是各项评先选优是对单项工作的认同肯定,但在前期评选和结果运用上缺少大力宣传和深度挖掘,未有效形成激励效应。

(四)人文关怀略显不足

在年龄老化的税务队伍中,有限的青年干部承担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各级领导对他们都委以重任,给予厚望,但也存在重使用、重应对紧急工作、重工作结果,轻长期针对性培养、轻人文关怀、轻思想沟通交流的情况。长此以往,容易让这部份青年干部丧失个人职业成长期望,缺少组织温暖和归属感。

(五)文化传输传承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税务系统都致力于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了广受赞誉的系统文化和软实力。然而,税务系统文化传达强度呈现逐层递减的趋势。同时,在开展组织收入工作、应对上级税务系统与本级政府的双重考核的情况下,疲于工作的基层组织容易弱化对税务文化的建设与弘扬,不足以对青年干部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甚至行为模式形成积极影响。

三、对加强培养基层税务青年干部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思想教育方法,让青年干部走正确方向

青年干部的思想紧跟时代潮流,基层组织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也要尝试进行适当改进和更新。根据时下最新的主题、理念、社会现象,采取各种灵活生动的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如举办“热词”沙龙,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播放一段励志演讲视频,组织青年干部表达感悟;建立微信群让青年干部随时寻找身边的感动人物等,以青年干部最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注重职业生涯规划,让青年干部积极成长

职业生涯规划是自身和组织对其职业生涯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对政府部门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基层税务机关在职业规划管理与教育培训、工作实践结合方面可做一些有效尝试,以提高青年干部培养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青年干部职业培训的实用性和期望值。

一是根据青年干部的性格特征和专业技能,结合部门需求安排相应岗位。同时,建立轮岗交流机制,包括上级与下级机关上下交流,科室与科室间左右交流,让青年干部基本了解税务工作的各类岗位特性,便于他们做出适合自己的岗位目标定位,有利于组织全面了解青年干部的岗位适用性;二是邀请职业规划师指导基层组织的职业规划工作,定期为青年干部开展专业培训,引进新理念,新方法,提升青年干部的规划水平;三是组织本单位或系统内各类岗位的优秀干部或领导,向青年干部介绍职业成长经历,让他们感受到职场榜样的力量,引领他们向预期的职业目标努力前行;四是赋予重任,对青年干部要严格要求,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提升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潜力;五是人事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和分析“数字人事”各类数据,组织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在组织选人用人决策上提供科学参考,引导青年干部自觉补齐短板、比学赶超,作好职务晋升和胜任力测试准备,为下一步的个人职业成长打牢基础。

(三)强化组织人文关怀,让青年干部感受温暖

强化组织人文关怀,能有效加强青年干部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一是在当前政治激励渠道狭窄和经济激励受限前提下,在干部晋升、调整、交流和评优等干部管理工作上,加强透明化操作,避免错误导向。二是要让青年干部感受到重视和关注,当他们受挫折时送上一份关爱,犯错误时送上一份宽容,取得成绩时送上一份肯定,遇到困难时送上一份力量。作为基层工作的老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不仅在工作上要发挥正确的“传、帮、带”作用,更要在生活上主动关心和爱护。三是组织搭建平台,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设青年论坛,创办青年干部刊物,组织开展系统内外青年干部交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等,增强青年干部的互动性,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四)推进税务文化建设,让青年干部提升个人修养

新创业形势下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 篇6

一 大学生创业切莫闭门造车,鼓励团队合作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发挥集体优势是创业后期能否做大做强的不二法门,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课业有专攻,不可能面面俱到,难免顾此失彼,所以一个不善于合作的人就很难获得大的成功,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万事万物更新速度都极快,比如做一个软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即使一个人能力再强也负担不起时间成本。所以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着重关注大学生团队协作的培养,也许你不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觉得可能不善于协作,但是我告诉你什么事都可以锻炼出来,只要有坚持,友好,即使不善言谈,同样受到团队的欢迎。所以鼓励大学生团对解决问题,给他们一个略微高出他们个人能力的课题,或者营销任务,促使他们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最后获得成功,这样就能让他们体味到团队的优势和困难的渺小,意识的培养必须深入到细节,平时的锻炼往往是日后创业成功的奠基石。

二 积极组织创业社团

社团是学生的舞台,对创业社团的着力建设是快速加强同学就业意识的必由之道,现在据有关调查的研究,江西的社团总量在逐年增多,而其中的主力军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创业行社团组织,集中在创业服务行,创业营销行等,事实证明,大学的商业社团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成效的,就江西师大而言,第三传媒开展的有声有色,形成了一道系统的管理体系,完全融合了商业元素,就是校园中的商业集团,同时校内的kab社团也是大学生交流思想,培养商业能力的平台,社团讲究集体合作,同时不失个性,并且成功的举办了像创想2015等活动,前瞻性的为创新型创业开辟道路,做了有效的尝试,我校领导对同学们创业的关注也是无微不至的,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活动热情,我计算机学院虽然未开设专门的创业社团,但也在积极探索就业之路,力求让同学就好业,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所以我院一次就业率在学校是名列前茅的,像我院开展的acm既是为有致力于创新发展的同学的平台,同时我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开设电脑爱好者协会,教授大家维修电脑等基本操作,组织大家相互学习,构建创业团队,努力的培养同学们的创业技能和人际交流能力,但是社团的建设还是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因为社团不能面临商业竞争,即与社会还是存在脱轨,不能很好和社会“兼容”,所以势必要通过多种措施与之配合。

三:鼓励社会实践

现在许多同学希望出去找兼职,想要锻炼能力,我想这些想法是好的,确实社会实践更加贴近现实,也更有利于同学们了解社会动向,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力,但是往往社会上又存在许多诈骗行为,所以社会实践是个很好的方法,但是还是没有很好的推广开来,但是从一些同学看来,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学院有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在电脑城,新大地等场所学习,发现他们平时学习用功了起来,于是就找他们谈一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他们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发现社会竞争很激烈,现实很残酷,一些没有专业基础的就只能很劳累的做售货员,而一些有专业技能的像维修师往往就能获得更大的回报,同时他们也通过一些与老师傅交谈和经历,了解了一些创业方面的知识,所以回来之后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所以社会实践不仅有用,相对其他而言是很有必要,效果更好,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现在提早经历社会考验,将更有利于以后的社

会发展,向发达社会他们就很强调社会实践,在美国就算总统的子女往往也要进餐馆端盘子,所以就我的想法,师大应该和企业达成一些合作,定期参与他的一些工作,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供有兴趣的同学参与。四:老师进行的启发式教学,夯实专业基础

大学是解放个性,提高能力的平台,也是个人差异性培养的重要阶段,所以上大学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已往的填鸭式教学必须遭到唾弃,但是这绝不代表当代大学生不受约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学习,市场经济往往更需要专业技能,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因此我们大学生想要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首先当然要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力,当专业技能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可以说创业往往是水到渠成,但是现实是很多学习很好的同学反而在社会上不能发挥优势,所以说成绩不能代表的一切,我们所说的专业技能是立体的多方面多角度,它体现在观察力,思考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等多个方面,现在好的学校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开展多方面的课程,课程要贴近社会,学校当然要不拘一格,最好请一些成功企业家充当兼职老师进行启发式教学,提供实实在在的平台,实实在在的专业能力,使同学们少走弯路,现代大学教育绝不能是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同学们要创新,教授们也应该顺应社会,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专业动手能力,之后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方能更好教育学生,总之培养同学创业意识,学校要扮演积极地角色,海纳百川,包容不同的学说,引进社会专业人才,启发学生的意识和能力。

五:扶持学生创业,增大资金投入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往往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所以在尔虞我诈的商战之中,相对于蓝海的社会商业,我们大学生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我们没有社会的优势的人力资源,没有充足的启动资金,没有商战的处理经验,有的只是一个

充满创意的想法,和一份执着和热切的心,所以经常,一些好的想法,往往还没启动就被一些大公司收购或窃取,创业的主干人员就分崩离析,各飞东西了,所以相对学生的弱势,学校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许多学校往往把学生的社会创业看做不务正业,就更提不上为学生提供社会资源,但是现在学校必须适应时代发展,改变观念,扶持学生创业,毕竟学校的未来靠的是学生,学生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如场地,资金,人力,相关协做企业等,便是走上了迅速成功的便捷达到,学校可以前瞻性的占有相关股份,但绝对不可以剥夺学生的领导权,这样保障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在拥有这样的前提下,自然极大地调动了同学,在他们有了好的想法,先期赞助少量资金,而后在成功运作之后,学校作为第一投资人,具有优先权,然后认真考虑是否要进行风投,这是双向受益的,学生在实战的运营中自然要克服许多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同学无形得到了创业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关于理性的作文素材下一篇:保险公司电子商务部竞聘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