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年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6-28

当前青年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8篇)

当前青年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新形势下,青年的就业问题日益显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青年在失业人群中的比例较高。以龙湖区为例,据调查,35岁以下青年在该区失业人群中的比例,2000年为66.21%;2001年为69.3%;今年为46.2%。而且每年新增的劳动者中,青年占绝大多数;大量外来员工到我市务工,主要也是青年。二是无学历、无技术、无经验的“三无”人员的比例大。三是就业期望值过高。很多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影响到正常的就业和再就业。四是重女轻男现象严重。在就业门槛较低的行业,如电子、服装、超市和餐饮等行业,男青年就业的难度明显大于女青年。五是下岗失业青年对技能、业务求知上进的热情不大,他们中敢于自主创业的人很少。

如何切实做好我市青年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笔者认为,首先,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事关我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大局,事关能否代表和维护好广大青年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共青团组织作用的发挥及其在青年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不仅劳动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各级团组织更要增强责任意识、紧迫意识和作为意识,将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列入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第二,要切实加强对青年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下岗失业青年就业和再就业难,主要是因为他们就业观念陈旧,文化素质偏低,技能比较单一,适应能力较差。各级团组织要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下岗失业青年职业设计的指导,帮助其寻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强的职业培训,提高青年的素质,有效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第三,要着力扶持下岗失业青年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都有可能遭遇“就业――下岗――再就业”这样的经历。因而,对下岗失业青年强化创业素质教育,扶持他们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是十分必要的。政府要加大对下岗失业青年创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励他们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之路。

第四,要切实加强就业竞争意识的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劳动力供过于求将是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劳动力的供大于求,势必使就业面临竞争。要教育下岗失业青年正视这个现实,增强危机感,树立强烈的就业竞争意识。要使下岗失业青年认识到,竞争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作为青年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成为就业竞争中的强者。

第五,要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的短缺,尤其是适应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岗位的短缺,可以说是制约再就业的“瓶颈”问题。因而,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特别是开发适合下岗失业青年中男青年的就业岗位,既是劳动保障部门,也是各级团组织扩大就业的“重头戏”。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工作岗位,是新的就业增长点。各级团组织可以把扩大就业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社区阵地,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服务,向社区要岗位。

要在广大团员青年中提倡灵活的就业方式。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季节就业、承包就业(或协议工作、合同工作)、家庭就业、兼职就业等灵活就业方式,具有用工灵活、工作时间灵活、劳动报酬灵活、就业岗位灵活等特点,对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支持经济结构的调整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劳动保障部门和团组织都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开辟领域,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强服务,使灵活就业形式在我市促进就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青年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当前广东就业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 就业岗位缺口较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并与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从全国来看,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十一五”期间, 我国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劳动力2400万人, 而在需求方面, 按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 以现有的就业弹性, 每年可新增800万到900万个就业岗位, 加上补充自然减员, 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 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20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 尚有1亿多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待转移。

而从广东的情况来看, “六普”数据显示, 广东已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人口基数大, 加上人口总量高峰与第四次生育高峰重叠, “十二五”时期广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仍处在高峰期, 且广东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本省和内地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差短期内难以消除, 对本省和外省新增劳动力仍具有较大吸引力, 预计每年需就业的劳动力总量将达到300万人, 相对于每年约200万个就业岗位而言, 供求缺口将达100万左右, 未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且, 广东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必然要改变粗放型和外延式发展方式, 力求通过科技进步、管理改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其生产效率来发展经济, 能够增加的就业岗位数量小于实际需要量, 因此就业岗位缺口在短期内将难以消除甚至会有所扩大。

(二) 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前的就业难题是在人才供需总量失衡的前提下, 劳动力供求结构错位引发的深层次悖论。同时, 还与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劳动力市场培育不完善、教育体制的既有弊端、国家现有产业经济结构的需求现状, 以及各种体制障碍交织在一起, 复杂而深远。突出表现为当前人力资源供求之间存在技能、专业、年龄、区位等方面的不匹配现象, 特别是80后、90后的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择业期待同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条件存在较大差距。

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例,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调查数据显示, 广东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全省农民工总量的75%, 主要来自湖南、四川、广西、湖北、河南和江西六个省区。他们的文化程度比前代高, 接受新观念、新事物较快, 权益保护意识也较强, 有父辈打下的物质生活基础, 不如父辈那样能吃苦耐劳, 对工作条件、工资待遇、职业前景和文化生活要求较高, 甚至宁愿处于失业或待业状态, 也不愿从事不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 因此就业稳定性较差。“父辈是什么活都可以干, 新生代是什么活都可以不干。”这是一些地方用来描述新生代与前代择业区别的一句话。

大学生也是就业难的主要群体之一。这一方面和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攀升相联 (2010年全国高校录取比例69%, 毕业人数660万) , 另一方面更与毕业生技能、专业、地区结构与市场需求错位有关。如一些地方出现了占求职者90%的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去竞争占用人总需求10%的工作岗位, 而占用人总需求90%的技工类工作岗位只有10%的求职者应聘的现象。又如扎堆就业, 高校毕业生择业意愿过于集中, 使就业矛盾进一步加深。调查数据显示, 95%的广东大学毕业生希望在广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就业, 其中, 愿在广州、深圳的占76.9%, 而这一地区企业的用工需求只占总需求的38.3%。且这些城市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 少量新增需求往往要求较高, 面向全国招聘, 竞争异常激烈;粤东西北地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潜力较大, 但是毕业生往往又不愿意去这些地区工作。行职业取向也呈现类似状况, 调查显示, 国家机关成为毕业生择业首选, 而本应成为社会就业吸纳大户的民营企业则排在末位, 这就不难理解近年来公务员招考的特殊热度。现有高校某些教育专业同实际需要脱节, 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深层原因之一。这些矛盾相互交织, 使“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状况愈演愈烈。

(三) 相关劳动就业法规监督力和执行力有待改善

国家为促进和规范就业,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如除了宪法做出相关规定外, 全国人大先后制定了《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国务院及其所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办法和规定。广东在此基础上, 根据本省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政策, 对就业条件、收入分配、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事项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但“徒法不足以自行”, 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 仍存在监督执行不力、部分企业违反相关劳动就业法规的现象。例如, 超时工作现象比较普遍。《劳动法》对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有明确规定, 一般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能够严格执行, 但一些小企业往往存在违法问题。尤其是小型私营企业, 普遍存在加班时间过长、工资水平过低现象。我们2010年曾对广东十几家企业工人劳动情况进行了调研, 有46.2%的工人每天工作时间在11小时以上, 也就是加班超过3小时;每月休息时间只有1-2天。又如, 部分企业工作环境较差。有的企业设备陈旧, 技术落后, 工作场所的粉尘、噪音、温度和有害气体超标, 安全条件不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对员工身体构成危害, 甚至引发工伤事故。一些矿山和建筑工地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深圳市一项问卷调查表明, 在一些工作场所存在的影响职业健康的因素中, 危害因素最大的是噪音过大或者震动, 占34.4%;其次是高温或者低温环境作业, 占24.3%;第三是粉尘, 占16.9%;第四是有毒化学物质, 占15.5%。职业危害比较突出的行业是加工制造业和建筑行业。深圳市的企业工作环境在全省是相对较好的, 其他地方一些企业的工作环境可能更差。此外, 部分企业员工就业未签劳动合同。一般大中型企业能够按《劳动合同法》规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小企业则或多或少存在不签劳动合同的问题。在我们2010的调查中, 只有54.5%的人签了书面劳动合同, 且相当一部分是员工认为签劳动合同“没有用”、“不需要”、或者“不愿意受约束”。也有相当部分老板或管理者都反映《劳动合同法》对经济补偿的某些规定不够合理, 难以操作, 甚至可能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劳动纠纷。

(四) 就业歧视拷问公平就业

每一个社会成员理应平等地拥有就业的机会和权利,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 并进入相应的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 也是公平就业的首要之义。但是,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 从年龄、性别、户籍到容貌、身高、体重, 甚至向血型、生肖蔓延。更令人忧虑的是, 基于“出生背景”的歧视近年来正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公务员招考内定、领导子女超常升迁等负面新闻屡现报端, “好脑子不如好老子”、“恨爸不成刚”等怨言不绝于耳, 社会关系网的根深蒂固与势力强大固然与制度、历史、思想观念、国情等有关, 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 但是, 对此问题若不加以重视, 并倚赖有效制度进行遏制和纠正, 长此以往将会动摇现代文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甚至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破坏性后果。个人在改变命运前途的重要机会面前, 比的不是“能力”而是“背景”, 这样的不公待遇将会使年轻一代过早领略“人间世故”, 甚至愤世嫉俗、否定个人努力的价值、产生心灵阴影, 今后更难以一颗公正之心去应对社会。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 关系网形成的“马太效应”将会加剧贫富两级分化, 影响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甚至形成社会阶层固化, 这将对社会的创造力和创新力造成莫大伤害。

走出困境的对策思考

(一) 在全面拓展三次产业就业空间的同时调整和优化就业结构

业为安身立命之本。广开门路、挖掘潜力, 积极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同步是化解当前就业矛盾的首要任务。目前广东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不同区域三次产业潜力大小有差异, 但总的来看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升级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提高劳动者收入。尽快实现三次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协同拉动, 全面拓展三次产业的就业空间, 在继续扩大就业的同时调整和优化就业结构。

1.挖掘第一产业的就业潜力。在经济结构调整中, 将第一产业的部分劳动力转入第二三产业是必要的;但是第二三产业面临激烈的国内外竞争, 迫切需要实现技术升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城镇大批新增劳动力需要安置, 能够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数量有限。广东就业人口多, 全省不同区域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差异, 在短期内还难以消除。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对增加就业有相当潜力, 除了种植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可以增加收入之外, 还能为其他产业提供部分原材料和消化吸收部分排放物, 并在城镇之间保留视野比较开阔的田园空间, 有利于大气和水体循环。其中经济效益可以部分为其他产业替代, 生态效益则不能为任何其他产业替代。要积极推广应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发展农产品深度加工和市场营销, 支持和鼓励农业生产骨干、各种专业户和种植养殖能手安心从事第一产业, 并通过大中专农科毕业生分配等途径为第一产业输送和补充高素质劳动力。广东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 海洋经济中的第一产业还有一定拓展空间。在“十二五”时期, 要通过内陆和海岸带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使第一产业就业比例稳定在20%以上。

2.稳定发展第二产业就业。第二产业的企业要调整研发、制造加工和销售环节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使更多的人力进入“微笑曲线”的两端 (即研发和营销) , 建立旨在创造和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队伍、旨在经营自主品牌的销售网络,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向高端优化, 使人力资本发挥更大作用, 相应增加知识技术密集型就业岗位, 逐步缓解现有经济结构中高层次劳动力就业岗位不足、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此外, 广东承接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并未消失, 可以选择那些技术档次高、市场潜力大, 就业机会多的外资项目加以引进, 大力发展资本劳动技术三类混合密集型企业。加强省内各区域和泛珠三角省份之间土地、资本、技术、人力等要素的合作, 通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就业人口均衡分布水平, 缓解局部因就业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造成压力过大的问题。力争“十二五”时期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稳定在40%左右或略低一点。

3.增强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改造和提升商贸、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 在稳定就业的同时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积极发展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信息咨询、医疗健身、托幼养老、休闲娱乐和家政服务业, 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以幼儿园、中小学和养老服务机构为例, 现在广东一些城市的幼儿园和中小学不足, 许多职工特别是外来农民工的孩子没有地方入托和上学, 不少中小学学位紧张;而随着老龄化的到来, 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总的来看, 社会上需要建立更多更好的幼儿园、中小学和养老院, 只要区位配置得当, 就能增加就业岗位。力争“十二五”时期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达到40%左右。

(二) 实行更加积极灵活的招工用工办法

“十一五”时期, 各地为扩大就业实行了不少积极灵活的措施, 包括建立劳动就业信息网络, 定期举办各种招聘会等, 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十二五”时期要加强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和信息建设。坚持定期举办各种职业招聘会, 办好劳动就业网站, 充分发挥网络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加强区域之间的劳动就业信息交流, 防止信息不真实和不完全造成对劳动力流动的误导。企业要根据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灵活掌握招工条件, 通过提高工资待遇和改善劳动条件来吸引劳工, 探索工作岗位分享制等灵活就业方式。如在生产任务不足时可以实行部分工作岗位分享制, 即让两个以上的人分享一个工作岗位, 他们按一定时间轮流工作, 等到生产任务充足时即可恢复一人一岗, 减少重新招聘和培训人员开支。在扩大正规就业的同时鼓励和支持非正规就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社会和企业要引导80后、90后青年人 (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 适应现实的需要, 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择业意愿, 不因他们的择业挑剔而拒绝录用。重视大中专学校各种学历结构和部分专业设置同实际需要脱节的问题, 调整学历结构和专业设置, 加强校企合作, 推行订单式教学, 尽可能缩小学用差距;毕业生在原来所学专业同现实需要不吻合时要敢于跨专业就业, 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尽快适应现实需要;企业则应适当放宽招工专业限制, 创造条件让新员工干中学。采取提高待遇和适当补贴等措施,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相对偏远的地区工作。

(三) 完善就业标准, 加强劳动执法监督

就业标准或劳动标准是关于劳动就业的一系列最低条件的法律规定, 制定比较完善的就业标准并严格加以执行, 对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关于就业标准的规定分散在不同法律中, 有些规定不够明确。全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 一时还难以制定全国统一完备的就业标准法。广东可以从实际出发, 制定地方性就业标准, 对就业的最低年龄、工作时间, 最低工资、加班工资、职业培训、公众假期、带薪年假、产假等内容做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 以利于规范劳动就业活动。例如, 最低工资标准就是一种劳动标准, 国内现行最低工资标准偏低, 在执行中被一些企业当作实际工资基准。这些企业按照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水平制定实际工资标准, 使得低工资合法化。针对这个问题, 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要充分考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衣食住行等因素的新变化, 反映各种必要费用特别是住房和医疗等费用的基本需要, 并探索更科学的计算方法;把最低工资制度同工资指导线政策结合起来, 防止最低工资成为企业实际工资基准。适当充实劳动执法队伍, 建立健全劳动就业检查员制度, 对劳动就业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更有效的监督检查并加大惩戒力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检查《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执行情况, 特别是对一些企业工人超时工作和工资过低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四) 在农村、城镇和企业分阶段抓好劳动技能培训

通过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来促进就业, 是“十一五”时期促进就业的一条重要经验。一是由政府和乡村组织在农村开展劳动力转移前培训, 根据城镇就业市场和二三产业需要进行基本知识技能培训, 择优排序推荐到城镇就业;二是由城镇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 对进城务工农民和城镇初次就业人员进行就业前培训, 为他们就业牵线搭桥;三是由企业组织对新招员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 使他们尽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并开展经常性的继续教育培训。一般大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职业培训机构;中小企业可委托专门机构和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对员工进行劳动技能培训;鼓励企业采取师傅带徒弟、员工互帮等形式提高劳动技能。在就业标准中设立岗位技能培训的最低任务指标, 政府主管部门据此定期对企业教育培训进行检查。继续采取政府拨款、企业投资或补贴、个人交费等多种办法筹集教育培训经费, 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基金。政府拨款的支付方式应当更加规范灵活而便于操作, 既要防止滥用培训经费, 也要避免因条件苛刻和手续繁杂而使一些必要费用开支难以报销。设置不同等级和阶段性培训标准, 分等级和阶段进行考核支付。行业商会、生产力发展中心等中介组织可以通过合法渠道建立各种专项培训基金, 用于资助劳动者参加教育培训。

(五) 做好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工作

目前在企业生产一线员工中, 80、90后占绝大多数。他们具有思想活跃、知识面宽和接受能力强等优点, 但是也存在对生活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我调解力不强等弱点。现代社会生活竞争非常激烈, 往往对员工产生很大心理压力。针对这种情况, 要重点加强对80后、90后员工心理素质教育和疏导。由政府主管部门从大学相关专业教师和正规医院相关专业医生中聘请心理辅导员, 定期到企业给员工讲授劳动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知识;企业也可以邀请这些专家去给员工进行心理辅导, 同时在本单位选择合适的人员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 给员工印发一些心理学知识材料, 组织员工学习;在员工中建立各种兴趣小组, 开展交心谈心、互相开导劝慰活动, 使员工有心理负担或思想包袱能够及时发现, 及时疏导, 及时释放。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心理沟通和疏导, 组织企业员工建网页、办个人博客, 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进行心理咨询;同时注意网络安全和健康, 防止一些不健康网站和错误虚假信息对员工的消极影响。把劳动技能培训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疏导工作结合起来, 继续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丰富员工文化生活, 帮助员工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六) 积极促进公平就业

反就业歧视制度是世界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制度, 我国2008年1月开始实施的《就业促进法》也设立专章 (第3章) 对几种具体劳动就业歧视进行了界定。如禁止用人单位对就业者以性别 (第27条) 、民族 (28条) 、健康状况 (第29条残疾人歧视、30条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歧视) 和身份 (第31条农村进城劳动者) 等为由在招录用工中实行就业歧视。但在实际应用中, 操作性并不强。特别是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隐性歧视, 如年龄、身高、容貌和甚至家庭背景等难以纳入立法保护范围之内, 难以真正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

这一问题的解决显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与我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与成长、公民素养的不断提升、有效监督机制的形成与完善等息息相关。但在现阶段, 推动信息公开透明、加强公众监督、严格招聘各阶段的程序纪律监督和责任追究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并应重点解决群众权利受侵时申诉渠道不畅等问题, 使公共权力能够提供及时、有力、低成本的救济, 使已被立法确认的劳动权利在实体和程序上都得以落实, 并为最终实现公平就业, 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尊严, 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使人力资本 (资源) 在全社会得到更有效利用, 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 促进群众乐业社会和谐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项目组.中国广东省劳工权益政策研究[R], 2010年10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号) ]

当前青年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目前青年教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急功近利,缺乏计划性;二是千人一面,缺乏针对性;三是低投低效,缺乏激励性。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加速培养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我认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订合理的培养规划

切实可行的师资建设规划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前提。学校要根据各自学校的规模情况和师资结构的特点,遵循“高起点定位,分类型推进,抓重点突破,促全面提高”的青年教师培养思路,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师资培养的总体规划。规划要着眼发展,突出计划性,既有近期目标,又有远景规划。要确定学校近一阶段青年教师培养的对象及培养的方向,针对青年教师的整体情况和每个教师的个性特点,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确保各项

培训活动的科学性、计划性和针对性。

二、采取有效的培养措施

1.夯实基础

(1)教学业务基本功,必须按期达标。根据青年教师成长的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学校对所有青年教师的学历、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三能一会(能上课、能评课、能说课、会搞教育科研)、多媒体课件制作、信息技术运用等提出了具体的达标要求,限期达标。

(2)理论业务学习,必须按时完成。理论素养不仅影响青年教师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决定着青年教师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必须把强化青年教师理论业务学习作为教师快速成长的一项基础工程。每位青年教师每学期都要围绕一定的专题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完成一定数量的理论业务学习笔记。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让广大青年教师从理论学习中尝到甜头,让学习成为内在需求。

(3)教育研究课题,必须人人拥有。引导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他们业务能力,促进他们快速成长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学校要设立更易于操作、便于申报的校级科研课题,让广大青年教师立足课堂、贴近自己的工作实际从事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积极申报或参与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的课题研究,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提升他们的从教品位。

2.搭建平台

为了让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学校还适时举办一些竞赛评比活动,积极营造一种催人奋进的学校环境,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平台。

(1)举行“青年教师教学业务基本功大赛”。教学业务基本功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前提。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各科教师的专业技能竞赛,如语文老师的朗读竞赛、数学老师的编题、命题和解题竞赛、英语老师的口语对话竞赛等,用竞赛来推动老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学校还每两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基本功大赛”,对全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基本功进行一次综合评定,以激励先进,帮助部分青年教师寻找差距与不足,找准努力方向。

(2)举行课堂教学竞赛评比活动。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战场,也是锻炼教师的主阵地。教师的真正本领、真实水平应展示在课堂教学上。学校每学年都要按计划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评定等级,实施分层推进、分类要求,以促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举行教科研论文评比活动。这不仅可以引导和促使青年教师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整理,还可以引导青年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4)开展“骨干教师”评比活动。对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这有利于促使其快速健康地成长。因此,学校要制订各类“骨干教师”评比的细则,按照客观、公正、严格的要求,每学年从教育、教学、科研三个方面进行“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教学骨干”、“教科研先进工作者”等称号的评比认定,从不同方面肯定青年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

3.创造条件

(1)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在青年教师成长的初始阶段,根据青年教师任教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进行“师徒结对”、对口帮扶。学校为聘请的“老师”颁发聘书,师徒双方签订“责任状”,制订出具体的帮扶目标和计划。

(2)实行“名师引导工程”。为了促使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于发展潜力较大的青年教师,学校在其成长的关键时期,专门聘请知名教育专家担任导师,进行带教指导,实施“名师引导工程”,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提供动力

为了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表现突出、实绩明显的青年教师的进修、晋级、晋职予以优先,为广大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条件。

(1)外出学习优先。学校每年优先安排赴境外、省外、市外参加学习、学术交流或研讨。

(2)享受津贴优先。学校制定青年教师进步奖励制度,凡被学校评为各类骨干称号或获得一定级别以上表彰的青年教师,可享受一定数额的津贴和奖励。

(3)晋升职称优先。职称评定向优秀青年教师倾斜,对于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可实行“低职高聘”,符合条件的教师可以享受高一级职称的各种待遇。

(4)晋升职务优先。在提拔使用年轻干部上,学校把一个个青年教师的工作实绩作为衡量“能”和“绩”的重要参照标准。把“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同志推荐到重要岗位,让其得到更好的锻炼,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资金投入到位

在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中,学校在做到“措施得力”的同时,还要做到“保障有力”。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的资金投入,并保证资金的足额按时发放,以便及时为青年教师添置必要的办公设备,购买必要的学习资料,提供足够的学习、参观经费等,保证各项培养计划按方案如期实施,为广大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强有力的物力和资金支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加速培养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也是学校长期需要面对的课题。我们要不断分析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新情况,克服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的新问题,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努力打造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

当前青年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来源:作者:

一、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形势分析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安全生产这件关系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作作为三个代表的实践过程。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接连出台了《矿山安全生产法》、《重大事故行政领导责任追究制》、《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安全法规和政策。特别是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这正是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集中体现,从而使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2、安全生产工作在企业、事业单位中逐步得到重视,安全生产与经济工作的关系趋向融洽

首先,由于国家各项经济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化,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法规的出台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完善,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再者,由于安全事故造成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事实使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受到了警示。有些事故对企业的危害是灾难性的。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给企业带来的致命打击,各单位加强了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与生产的辩证统一促进了经济工作的发展。从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与各类事故相对减少的事实来看,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是有实际效果的。

3、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是,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重特大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这种局面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但绝不能姑息事故的不断发生和持续增长。,特别是当前“非典型肺炎”疾病的流行,同样是对国家卫生安全管理和安全预防科学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科学、安全技术科学和安全应用科学等方面。

安全管理和安全科学不断发展的好形势令人振奋,安全生产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感催人奋进。安全事故的出现令人焦虑和不安。加强安全工作,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对安全事故的预防和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我们安全专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对当前社会上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较普遍的问题进行剖析,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企业及其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安全生产意识有待提高

所谓安全生产意识,就是“安全”工作在企业人员头脑中所处的位置。是否真正把安全工作放在了第一的位置上。据调查,社会中单纯重视企业经济效益、轻视安全生产工作的现象还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国家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特别是《重大事故行政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的出台就是针对部分不重视安全工作、安全意识不强的领导者。督促其树立牢固的安全责任意识来保证企业的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是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由于部分企业存在安全意识不强的观念,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特别是在少数联营、民营等非公有制多种经济成分企业中,安全生产组织不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覆盖面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企业重视眼前经济效益、轻视甚至忽略安全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思想是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

不重视安全工作还表现在企业进行减人增效的改革时,首先裁减的是安全部门和人员。安全工作出现空白或者由缺乏安全知识、不能深入生产开展安全工作的人员担任安全管理工作。这种不尊重安全工作科学性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

2、安全生产措施费用投入不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其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的发生多数是由于缺少安全措施费用投入,导致生产系统及其中的设备设施存在隐患而处于不安全状态,从而引发事故。《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由于当前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激烈的竞争致使劳动力价值较低。一些生产单位在巨额的安全措施费用投入与低廉的劳动力价值之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和决策。表面上重视安全,事实上却采用不惜牺牲劳动者健康甚至生命的不人道做法来换取经济效益。这种现象在煤矿企业、手工业制造企业及化学工作企业中较为普遍,近年来发生的群死群伤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多数来源于这样的企业。

3、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安全运行机制

规范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核心。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组

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极其广泛而复杂的工作。它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行业众多、作业条件多种多样,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不同行业间执行不同的安全标准,缺乏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机制。

加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是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的有力保障。这顶工作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多数企业中存在着安全管理工作松懈的现状。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各种安全生产检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开展安全生产活动等内容。由于安全检查不及时、不到位,使各种安全隐患以不同形式长期存在于生产作业环境之中。这些隐患成为了生产作业人员的杀手,时刻威胁着作业人员的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空白点。这种现象在临时工、合同工中较为突出。个别企业的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不到30%。习惯行违章现象极为普遍。这种现象导致了由“人失误”诱发安全事故的机率大幅上升。由于部分企业无基层岗位安全员或安全员文化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记录习惯,交接班时没有安全记录,安全生产措施计划不能认真执行等。这些习惯性违章行为都是安全运行机制失效的表现。

4、安全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习惯是,人们更重视行政管理学科和科学技术学科等“热门专业”,忽视了安全专业的重要性,开设安全专业的学校也比较少,从而导致生产单位中安全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这种情况严重的制约了安全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某企业共有安全管理管理人员及安全管理网络成员六十二名,却没有一名是安全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安全管理群体会取得怎么样的安全成果。从事安全工作凭得就是经验和对生产现象的粗浅了解。这样的安全管理队伍怎么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就是不出现安全事故,安全管理工作也只能在低水平徘徊。这将非常不利与 我国安全事业的发展和与世界安全工作的接轨。

5、安全教育培训不严格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的各种安全教育培训和企业中开展的各种安全学习教育工作,是保证安全管理者和操作者具有相应资质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安全管理制度要求企业法人、主管安全的副职及安全技术干部都必须持证上岗。生产岗位上的各个特种作业人员更是必须做到持证上岗。企业新员工上岗前同样需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由于安全认识上存在问题,有些企业不能认真对待这项工作,不是缺少必须的安全认证、安全培训,就是应付差事走形式。慎至花钱买证的现象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种态度和现状导致企业安全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

证上岗率不能达到100%,有证的操作者其技术水平含金量也大打折扣,安全教育培训不严格是导致“人失误”等各种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

6、农民工、临时工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是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临时工加入了各种工业生产活动。这些劳动者的优点是体力好、劳动积极,缺点是文化水平低、安全技能差。这部分人往往是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各种伤亡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加强对这部分劳动者的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体防护是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据统计,在2002的伤亡的人群中,超过半数的伤残人员是这一类劳动者。

三、解决这些存在的安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制订可行的解决方案。安全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解决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应本着系统工程系统解决的思路。绝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的解决办法。安全工作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必须按照系统安全工程的要求去实现安全生产。

1、坚持安全工作的法制原则

《安全生产法》在2002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对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进行了积极的调整,成立了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由此可见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对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关心。

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及有效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我国的法制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开展安全工作就必须认真坚持这项原则。《安全生产法》的是我们开展安全工作的指南,其对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做了完备细致的规定。

2、进一步加强安全措施费用的投入

以前,某企业由于安全措施费用投入不足,加之设备老化、安全设施不健全,常有生产事故发生,并导致生产作业人员伤害。仅一年就投入医药费二十多万元。经过认真反思和学习。不断加大了设备更新、安全设施维护、劳动者个体防护的资金投入,为生产中的关健安全设施配备了冗余安全保障系统。经过积极努力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安全工作的被动局面,已连续六年没发生一起伤亡事故。在新建工程项目中认真执行安全生产“三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贯彻安全工作“五同时”等安全政策都要求建设单位要有相应安全设计、安全设施、安全装备的投入。在进行新建、改扩建工程中认真坚持“三同时”、“五同时”原则,也就是把安全设计、安全设施、安全设备及安全技术及时投入到生产系统中,因此这项工作的实质就是安全投入工作。

3、加速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安全技术研究工作尚属起步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单位很多,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很大成果。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了安全人才的培训,特别是高级安全人才的培养,安全研究工作还处于落后地位。在当前大力提倡安全工作、重视安全工作、发展安全工作的社会环境下,急需掌握安全知识、勇于献身安全事业的安全专业高级人才。来促进安全科技和研究工作的发展。只有大力培养安全人才,具有丰富的安全技术队伍和人才贮备,才会使我们的安全工作的被动局面得到改善。

通过加速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根本上扭转企业安全工作是薄弱环节的不利局面。目前有些企业也并非完全不重视安全工作,可不论你如何重视安全工作,事故还是发生了。这是为什么呢?深究其根源,企业缺乏安全专业人员,不会开展安全工作,安全工作防范体系、防范技能不科学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者,由于企业缺乏安全专业人员,企业的安全技术管理和研究工作只能在表面肤浅的进行。简单的说叫“粗放型管理模式”,严格的说,还是个不懂安全防护科学的问题。开展安全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所谓本质安全,是指实现设备或系统的本质必须安全,一旦设备或系统发生故障时,能自动排除、切换或安全地停止运行;当人为操作失误时,设备、系统能自动保证人机安全。只有加速安全人才的培养,才能使之立足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实际,利用系统安全评价、事件树分析、事故树分析等安全科学技术手段来预测分析企业安全状况、系统预防机制、个体防护体系及安全技术研究工作。因此,加大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为我国安全事业的发展基础。

4、理顺安全工程学科的学术地位是当务之急

在全国安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安全技术科学的学科地位的望在近期得到升级。据最新权威媒体报道,国家有关机构正在进行将安全学科从原来的二级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的工作。其名称将由原来的“安全工程与技术”更改为“安全科学与技术”。学科地位从原来隶属于矿业工程的二级学科地位升级为独立的一级安全科学学科。

这项改革举措不仅仅是学科名称由工程向科学的改变,学科级别由二级向一级的改变。它将提高安全科学的知识含量、适用范围、技术水平并进一步规范化,加快了我国与国际先进安全科学技术和管理工作的接轨工作。

5、积极推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规定,实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该制度是我国刚刚开始实行的安全行业管理准入制度。并在今年四月份首次认定了一千五百名注册安全工程师。经过这次认定后,国家将执行安全工程师的考核准入政策。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工作和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都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是指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单位、安全工程技术工作等岗位及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可在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监督检查、安全技术研究、安全工程技术检测检也安全属性辨识、建设项月的安全评估等岗位和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终中介机构等范围内执业。注册安全工程师在执业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定,坚持原则,遵守职业道德。注册安全工程师应当定期接受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6、积极推广企业安全评价工作

安全评价,在国处也叫“风险评价”,风险是指任何系统都有可能遭受损失和失败。根据这种已知条件,事先对风险进行评价,看看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会造成多大损失,从而进行曲有效的预防工作。开展企业安全评价工作,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安全评价手段来有利于促进企业实现本质安全。在美国,重要工程项目的竣工安全报告中,都要进行安全评价。日本通产省要求液化天然气方面的企业就必须作综合性安全评价。英国自1974年后作了严格规定,新建企业若没有安全评价就不许开工。我国的企业应积极地参照国外成功的安全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乎我国国情的评价标准。首先对危险性大的原子能工业、航空航天业和矿山企业、机械制造等实际上有许多伤害事故发生的危险行业进行安全评价。然后再对所有企业进行安全评价普及。

实行安全评价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科研工作中,通过安全评价,对企业的安全工作现状进行诊断,肯定其已取得的成就,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了安全隐患,督促其进行完善和整改。增加企业的安全防范能力。

当前青年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一、我区的招投标监管工作的现状

我区招投标主要分成三个方面,一是100万以下的工程建设项目,二是政府采购目录中的货物采购,三是根据区长办公会议纪要对单一来源的工程进行询价,谈判。

我从2010年7月开始负责对招投标现场监管工作,一年多以来,基本上每天都有招标、采购或谈判发生,多的时候一天有7、8个项目。虽然在现场中也曾多次发现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存在多处雷同情况,并制止了一些不规范行为,但发生在现场的违规问题毕竟很少,问题多发生在标前或标后。

二、根据会议纪要进行谈判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块的问题最严重,可以说基本上根据区长办公会议纪要进行的谈判都与现行的招投标法律法规相违背,根据会议纪要进行询价、谈判的,多是一些重点项目、大项目,资金额也基本在100万元以上,多的甚至达到上亿元,为赶时间,而不走正常的招投标程序,不进市大市场,而这一点也最经不起上级检查的地方。

1、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越位”,我们不是在行使监督职能而是在行使谈判的职能,区长办公会议纪要中,不管是装饰装修、还是设计、绿化、工程建设都要求区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谈判,我们有时都戏称自己为“全才”,专家只懂某个方面的内容,而我们什么都

懂。这样谈出来的价格又能有多少公信力呢?但根据会议纪要我们又必须去参加,不参加又不行。

2、工程先施工,后谈判。提请政府区长办公会议的不少项目,在谈判前己开始施工,或己施工完成,或材料己进场,在谈判中,如果我们对某种材料的单价有疑问,再谈时,建设方就会有“己建好”、“不信我把进货单给你看”等理由,甚至有时甲方也站在对方的立场,甚至会以“耽误工期责任由你们担”的理由反驳我们,迫使我们作出让步。

三、工程招标与货物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招投标活动中,从参与的角度划分,可大致分为“四方主体”,分别是:招标人、投标人、评审专家和监督部门。这四方主体在招投标活动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能或利益,在当前的招投标活动中,这四方主体均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招标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1、招标人搞虚假招标,明招暗定。招标人在招标前与投标人私下谈妥低价条件,基本内容确定后才开始招标,并找来一些企业“陪标”;招标过程中,或利用招标条件设臵“门槛”,不根据工程实际要求提出若干不合理的投标入门条件;或在招标条件上暗做手脚,“量身”设立倾向性条款,为意向中投标单位开方便之门。更有甚者,个别招标人先行施工,在工程进行中或者完工后再提请区长办公会议讨论进行单一谈判。

2、故意或无意泄露标底,在现行的招标活动中,是由招标

人编制预算后,请报审计中介进行预审,审计中介预审后将预审价反馈招标人,然后再报区审计局进行核算,区审计局在很多情况下没有核减,招标人会在有意或无意的情况下将中介的预审价告之投标人,造成投标人的报价虚高不下。

3、故意拖延时间。招标人前期工作不主动,计划不周密,或故意拖延时间,造成招标时间紧,不够公告时间,往往以时间紧、任务重,便提交区长办公会要求单一来源谈判。

(二)投标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1、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虚假招标。

2、投标人之间互相串通,损害招标人利益;一些投标企业之间相互串通,彼此达成协议,轮流坐庄中标或借用资质进行围标,损害招标人利益,使招标投标流于形式。

3、投标人不平衡报价,投标人在一些单项中故意报低价,一些单项故意报高价,将总价降低,中标后,串通招标人或以其它方式,变更工程量,对报低价的项目工程量进行削减,对报价高的工程量进行大量增加,最后决算审计时造成工程总价变大。部分投标企业恶意低价中标后,找各种理由拖延工期,手段、性质非常恶劣,以达到变更工程追加投资增大利润空间的目的。

(三)评审专家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评审专家委员会的功能无法实现;现在招标项目众多,项目规模专业差异很大。对大部分项目而言,评标时间仅仅有几个小时,在这么短时间内要求评标专家拿出高质量评标成果不现

实,往往仅是履行法律上的程序而已。

2、评标专家丧失原则,定向评标;一是打极端分,故意抬高或压低某投标单位的评分。这种专家往往抵挡不住“红包”的诱惑,见利忘义,在评标中为特定的投标企业“保驾护航”,做出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二按业主意向评标,不讲原则,丧失立场。这种专家以为评标委员会要向业主负责,应按照业主的意向进行评标并推荐中标候选人,导致评标过程中,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过多的考虑业主的想法,甚至主动去揣摩和询问,最终沦落为“暗箱操作”的工具。

(四)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多头监管”现象普遍;有关法规将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划归各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这种行政监督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导致招投标管理出现政出多门、政令不统一、管理边界不清,管理职责交叉、缺位越位和管办不分离等种种弊端的出现,降低了招投标管理制度监管功能。

2、监督力量薄弱;现在招标项目数量巨大,内容纷繁复杂,需要监督的内容众多,从公告的发布到招标文件的审查备案,从开评标现场到评标报告核准,从合同签订到项目实施,期间还要处理各类投诉,以现有的人员和设施根本无法完成,大部分监督都流于形式。

3、招标项目的后续监管存在盲区。行政监督部门注重对招投标过程的监管,而忽视了对中标工程的施工、验收和结算过程

监督,导致投标承诺与施工现场不一致,转包和分包工程,不合理地变更设计以及高价结算等现象发生,这些现象都需要严格后续监督和纠正。

四、解决当前招投标问题的一些思考

上述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规范现象的产生,除了政府职能存在错位、越位、缺位,还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及其招投标的体制设定存在缺陷有关,同时也与多年招投标活动中形成的社会“潜规则”有关。党中央,国务院对招标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视,200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当前招标投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研究对策,加以解决。今年3月25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重申要着力解决招投标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招投标有形市场,同时加强招投标活动和标后监督管理。对借用资质投标和出借资质收取费用、违法违规转包分包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要解决当前招投标方面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现行的规章体系;例如法律规定的歧视性条款如何把握?如何认定串标、陪标、围标及虚假招标等违法行为?目前有的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建筑工程虚假招标投标行为认定和处理办法》,对当前招投标市场出现的的虚假招标、围标、串标及其他弄虚作假行为做出了

明确的认定标准,这样既规范了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和评审专家的行为,也给行政监督部门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创新招标投标监管体制,推进统一招投标平台建设;要进一步理顺招标投标监管体制;真正实行“管办分离,监管分离”,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各自为政、自我监督等问题。将各行政监督部门的招标投标管理职责划归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由该部门统一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监督招标投标活动的专业执法队伍。许多省、市都成立了招投标监督管理局(办),超越了现行部门界限,能够统一行使行政监督权,值得借鉴。

(三)加快推进电子评标,网络远程评标系统建设;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电子招投标是一种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的全新招标方式。在电子化招投标中,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评标专家、监管机构在同一个交易平台上,实现从网上报名到合同备案的全部过程,其中在计算机辅助评标过程中,减少了评标专家的工作量,规范了评标专家的评标程序和行为,规范了评标专家的自由裁量权,确保了计算统计的准确性,保证招投标过程能在有效的监督下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暗箱操作等虚假招投标现象,实现了办事的公开透明和高效廉洁,降低了招标投标成本,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实现真正的“阳光交易”。

(四)建立和完善电子监控系统。重点加强对招投标全过程的电子监控。通过监控系统对招投标全过程进行录像和录音;设

立指纹门监督系统,对进出评标区域的评标专家、工作人员和监控人员等人员用指纹进行确认;对整个评标区实施通讯屏蔽,以确保评标过程的保密等。通过这些手段着力规范和约束招标人、代理机构、评标专家、监督人员以及招标投标参与者的行为,提高其自律意识,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五)纪检监察机关正确行使监督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到位而不“越位”,履职不“缺位”,监督不“错位”。不能过分强调监察机关的监督,而弱化职能主管部门的监督。监察机关负责对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履行监督执法职责情况的行政监察,调查处理行政主管部门越权履职、行政不作为及乱作为等行为,严肃查处非法干预和插手招投标活动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当前青年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党的事业走向成功的法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有认真做好群众工作,才能有效

地协调好各种利益各不断化解各类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只有认真做好群众工作,才能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的群众基础;只有认真做好群众工作,才能使我们的党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

*当前农村群众工作的主要特点

新形势下,农村群众经过20多体制改革的实践和国家调控政策经历,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当前农村群众工作出现新的主要特点:

一是因社会经济成份、从业方式和利益分配多元化,农村群众大多处于社会低收入层次,群众工作出现点多、面广、量大,且呈多样化

二是农村社会的发展现状,群众的经济利益与外来政治文化、思想意识相互交织,冲击着农村群众长期以来固有的思想基础,群众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观念退化,从而增加农村工作的难度

三是随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前农村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不断学习贯彻,广大基层干部加深了对党的群众工作路线的再认识,能够把群众观念贯穿于整个工作始终,但我们也不难看到当前农村群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有的甚至还很尖锐

(一)官僚主义作风仍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基层的一些干部不深入基层和接触群众,不注意发现和总结群众的经验,把群众的意见置之脑后,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

(二)工作的方式方法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当群众的意见与干部不一致,不去用说服、教育、引导、示范的办法进行,习惯于用命令、强迫、压服要求群众;在政治、政策的宣传上,认为现在电视、报纸、电脑等现代化传媒已经普及到一定程度,不需要也不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去教育群众;在群众的联系上,认为现在的农民是自己干自己的事,无需干部再去指手画脚。

(三)群众情绪还存在着对立。在农村基层群众中,群众认为干部不象话,干部认为群众不听话,群众不信任干部,干部不理解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干部一些经常性的事情缠身,很难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经济发展上。

原因分析

分析当前农村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既有干部的群众的,又有历史的、现实的,还有主观的、客观的一是认识上的误区、素质上的差距。具体工作中,由于群众在认识处理总是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群众争取一些个人利益成为基层干部工作上的矛盾,甚至还激化成激烈的冲突。一些干部认为自己比群众先进,不爱学习,不善于思考,要求群众是一套,自己做的是另一套,表率作用差,办事不服众,群众缺乏信任。

二是发展上缓慢,保障不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相比,仍显得十分落后,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依赖性较大,抗御、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实施了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比较普遍,贫富悬殊还在进一步扩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导致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有心无力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能完整建立,老无所养,因病致贫的现象不断出现,带来了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一些怨气。

三是教育手段落后,办法不多。因基层干部忙于日常事务较多,疏于对农民进行经常性教育,群众平时接受教育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缺乏生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宣传教育覆盖面狭小和传播过程中的失真,造成不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精神吃不透,理解不准,出现了执行过程中的抵触甚至对抗。

做好当前农村群众工作,必须把握的几个方面

要做好农村群众工作,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研究农村群众工作的新变化、新特点,探索新机制,不断推进农村群众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群众利益为上。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任何情况下,广大基层干部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办任何事情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推进具体工作,也要采取群众能理解接受的方式方法,最大可能地实现和维护好群众利益。

二、实事求是为策。党的政策是原则,它来自于基层的实践,但不一定完全适应某一地方的实际。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吃透精神实质,认真研究实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要反对唯书、唯上、不唯实的做法,也要反对借口不符实际,延缓党的正确政策的贯彻,做到上情与实情相结合,党的主张与群众愿望、群众能力相统一。

三、多予少取为本。农村、农民的全面实现小康是全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要更多从政策、资金、智力等方面给农村、农业、农民予支持,以帮助农村、农业、农民尽快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三农”问题不很好解决,国家不稳,群众不富,民族不兴。要切实减轻不合理的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致富。

四、宣传示范为重。做好基层群众的宣传教育,一定要突出针对性,扩大覆盖面,强调实际效果。要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群众接受的方式,切忌生硬难懂、简单说教。在推进一些根本上有益于群众,但群众一时又难以理解或认同的工作时,一定要用典型引路,用事实启发,不能一味埋怨指责,甚至强制推行。

五、方便及时为限。群众工作无大事,群众反映的问题基层干部通过努力大多数都能解决;群众工作也无小事,群众反映的问题如果基层干部解决不力或不及时,群众就有看法,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对群众反映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分析,能办的马上就办,一时不能办的要给群众一个明确的时间,不可能办的也要给百姓讲清楚,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六、感情储备为先。新的形势下,做农村基层群众工作矛盾会更多,需要各级干部用更真挚的感情去换取老百姓更大的理解和支持。要用亲人般的感情去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干部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情,群众也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干部。

当前青年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 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但纵观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平衡, 部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存在着思想认识误区、教育形式单调、受益面不广、专业师资短缺等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积极思考相应的对策, 有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 以便更好地调整自我、适应社会, 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顺利成长、健康发展的目的。这二者之间既有培训, 劝说学生把职业决策的低水平信心与职业相关的失败经验归因于努力的缺乏。结果显示, 在归因方式重新培训后, 那些原来在职业外部控制项目上得分较高的学生现在更多地选择了内部信息。

1 0. 自信心水平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 某一领域内的自我效能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泛化到其他领域中去。研究发现, 个体的学业自我效能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交互作用, 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科学、技能使用、写作、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自信心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1 1. 自尊水平

个体的自尊与其职业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Betz等认为缺乏自尊的个体, 很难在自我和职业角色之间实现一个联系, 更有区别。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的重点是着重于人的社会化的教育, 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 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显然, 前者更注重学生的思想, 而后者则更侧重学生的心理。许多教育工作者误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或品德教育, 在心理咨询中照搬套用思政或德育工作的经验、方法, 违背心理咨询的原则、特有规律和要求, 往往对咨询对象的心理产生负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途径单一, 受益面不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

当前, 高校已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实施起来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长期以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内容, 尤其是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哪些途径方式开展方面存在许多迷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 多数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诚然, 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和形式, 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几个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咨询, 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有的高校片面强调开设心理知识类课程, 将心理知识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不够。而有些高校在心理咨询中重障碍咨询, 轻发展咨询, 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这些错误倾向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3.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匮乏, 队伍非专业化。

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不足, 已成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的一大障碍。目前国外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比1500到2000, 而我国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 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比较缺乏, 从专业素质上看,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一支既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又精通心理咨询辅导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但目前, 我国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中专业出身者少, 且兼职居多, 接受培训、学习进修机会较少。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4.互联网带来的冲击。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工具, 为大学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完美的匹配,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认为自尊在职业行为方面起着这种调节作用 (Osipow, 1983) 。

此外, 个体的学业能力、身体健康状况、时间态度等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金良.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提高策略[J].职教论坛, 2005, 11:28-3.

[2]张华.研究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获取渠道, 但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带来了一些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意心理迷失、角色心理混淆、交往心理失衡和道德心理失范, 同时由于网络隔绝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互动, 使得青年大学生在现实世界的孤独感日益严重, 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 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 这些负面影响必然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 甚至影响着社会的心理健康、秩序和安全等。因此,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 积极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充分认识当前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根本任务决定的。

未来国际上的激烈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任务。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必须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塑造和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试能力, 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身心疾病, 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 大学生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然而这一重要转变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将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矛盾, 将会体验到伴随成长的苦恼、焦虑、郁闷、孤独、彷徨、悲观、失望和恐惧。大学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 产生的困扰和冲突, 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三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 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前提。反之, 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三观”的确立。因此,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 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3.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生理发育成熟的时期, 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 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急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为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三、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提高认识,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不是简单相加, 而是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 两方面若配合得当则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因此, 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 将两者有机结合, 取长补短, 相互配合, 才能使教育更有成效。对心理、精神问题的研究, 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认识方面的研究和指导, 对因这两方面因素交织而产生的问题, 可以从心理方面切入。

2. 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途径, 扩大受益面。

既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又要开展针对个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在重视课堂教学、课外渗透和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这些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径的同时, 还应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大学生心理社团, 以及自我、家庭和同学“朋辈”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建设专业化的队伍。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必须有一批懂心理、会教育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 必须下力气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 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针对当前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 必须下力气加强培训, 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 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同时, 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 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 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重视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网络发展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网上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本身就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网上心理辅导, 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顾虑, 使学生主动讲出心理话, 因而也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针对大学生网上易形成道德心理失范, 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 同时要加强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工作, 依法对网络进行管理, 运用技术手段, 加强网上监控。

总之,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跨世纪的高质量的人才, 而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成材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这就需要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寻找对策, 尽快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导入正确的轨道上, 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 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我们应充分认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寻找对策, 尽快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正确轨道上来, 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川大学出版社.

[2]刘萍, 方乐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6) .

[3]刘以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与途径探索.福建青少年研究, (22) .

[4]陈芨钦.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新途径[J].福州大学学报, 2001, (4) .

当前青年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字:腐败;技术侦查;侦查情报;

腐败,是指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私人目的的行为,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非公共、非规范的运用。经过多年的治理,腐败蔓延的势头有所遏制,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当前的腐败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的预防和惩治措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场合重申了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反腐败问题解决不好,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如今,社会的大变革使反贪侦查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困难与挑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反贪工作实践,在此着重剖析检察机关反贪侦查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困难和问题,并试探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一、当前反贪侦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案件线索来源渠道不够通畅,且举报信件质量不高

过去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的线索,主要依靠群众举报。但近几年来,因为实际情况,举报线索匮乏,且质量不高,内容的可靠性不强,可查性不大;直接通过举报线索调查案件的成案率不高。

(二)办案阻力依然很大

腐败犯罪大多是智能型犯罪,涉及高级官员的腐败行为更加隐蔽。腐败犯罪的主体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他们实施腐败犯罪总是想方设法地企图隐瞒犯罪行为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因而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从近些年来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例可以发现,一些腐败分子因为隐蔽性和欺骗性很大,往往是一边腐败堕落,一边还被提拔重用。并且,这些腐败案件的作案手段比较隐蔽,一般难以从正面侦破,大部分这类案件都是由于其他原因涉案或者由知情者举报,才被侦破的。同时,腐败分子总是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号以种种理由欺骗组织,蒙蔽群众,以这样那样的借口中饱私囊,增强了腐败的欺骗性;甚至有些腐败分子以各种借口美化自己的腐败行为,以便蒙蔽组织和群众。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特别是大案中的嫌疑人不同于一般的公民犯罪,他们都是国家工作人员,有的还手中握有重权,本身就有复杂的关系网,往往是案件一办理,关系找上门,千方百计为犯罪嫌疑人解脱,很少有哪个案件没有人说情的;甚至少数地方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以保护干部积极性和稳定干部队伍的名义想方设法干预反贪部门办案 所以反贪工作不仅仅要和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还要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才能使案件顺利办结。

(三)调查取证难度加大

当前贪污贿赂犯罪较之于过去,手段更趋隐蔽、更为"合法化",嫌疑人的反侦查能力更强,调查取证、指证犯罪的要求和成本更高。特别是贿赂犯罪,行受贿双方"一对一"的格局难于打破,佐证获取艰难,行贿方的口供更难突破,有时受贿方已经供认不讳,而行贿方仍拒不交代,还有的嫌疑人传唤前已受"高人"指点,抱着"只要不开口,神仙难下手"的顽抗、侥幸心理来对付审讯。而我们的侦查工作却还是多沿袭传统的办案模式,靠的是"一支笔、一张嘴",在案件侦查过程中,运用科技手段获取和固定证据的能力还停留在较低水平。

(四)没有建立专门化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和自己的技术侦查网络

目前,反贪部门中没有设立专门的情报机构和相应的工作人员,情报信息工作基本停留在侦查人员各自为战阶段。侦查人员凭借个人的经验,通过对社会观察、人际交往等方式获取情报信息,并自行相应处理。这种模式对办案人员的社会经验要求较高,年轻的、社会阅历较少的侦查人员是很难摸排到成案线索的。同时,侦查人员在了解到大量的信息和情报后,由于没有专门化的情报信息工作处理,这些情报信息只能停留在侦查人员个人的头脑中,无法与人交流共享,导致信息资源的分散,并可能导致无法利用而浪费。最终,丰富的办案经验和社会阅历,都只能是个人的侦查资本,而不能成为集体的财富而延续。在技术侦查手段上当前只有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拥有自已的技术侦查网络,而检察机关如需要使用技术侦查手段,在经过严格审批手续后,必须借助于公安机关技术侦查网络来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侦查活动的正常快速的开展,同时增加了泄密的可能性。

二、解决反贪侦查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对策

反贪侦查工作机制的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既有立法层面、更新司法观念等方面的改革,又有组织体制方面的改革。然而,这些改革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在日常的侦查工作中逐步加以推进和完善。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反贪侦查工作面临的这些困难与挑战,笔者作一些粗浅的应对策略和思路:

(一)多管齐下破解案源枯竭问题,加强案件线索来源机制建设。案件线索是反贪办案的源泉,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最大程度地解决案源枯竭问题。第一,在线索的获取途径上,一靠群众举报,二靠主动摸查,三要加强与纪检、审计、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系;第二,深挖窝案串案,扩大线索初查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建立多渠道获取案源机制。完善初查工作机制,提高案件线索成案率。初查是立案前进行的活动,是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初始.初查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初查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一案多线的择重点线查,一案多罪的择重点罪查。初查必须严格保密,失密就失去主动权。"初查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在立案侦查前的调查活动,能否做好初查工作是顺利开展整个侦查工作的关键。因此,要把初查作为立案的基础性环节来抓,坚持做到秘密初查与放开初查相结合,牢固树立初查就获取足够证据的观念,以堵住犯罪嫌疑人串供、翻供的退路。初查时不惊动初查对象,并严格限制知情人员范围,防止说情泄密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同时,采取"三放开"的方法,即不受举报内容的限制,放开初查的时间、放开初查的对象、放开初查的范围,拓宽初查视野,对尚不符合立案标准的案件线索,仍有扩大空间的,由专人负责,长线经营,在条件成熟时,继续开展初查,力争一查成案。

(二)建立反贪侦查情报管理机制,整合情报信息资源。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在反贪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情报信息机构,配备专门的情报信息工作人员,建立动态性情报信息库,保持数据的适时更新,同时对外在各行业秘密聘请情报信息联络员(也就是俗称"线人"),构建社会化的情报信息收集、处理网络。对所获取的信息要改变过去侦查人员将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报信息记在笔记本上的模式,要把相关的涉案信息录入信息库,以避免在侦查人员调动、轮岗等情况下导至情报信息的流失。

(三)加强侦查技术和信息化应用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已成为侦查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增长点,应当着力加强侦查技术和信息化应用建设,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构筑信息资源平台。可以通过现今已经使用的组织机构代码查询和民航信息查询,通信信息联网、银行系统联网、公安网联网、人事信息联网等方式构筑信息资源平台。第二,加大投入,引进设备。可以考虑安排专项资金,重点购买一系列反贪侦查亟需的设备设施。第三,加强培训,培养侦查技术人才。应当培养专门人才,熟练掌握各项信息和设备,推进反贪侦查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沪宁.反腐败:中国的实验[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6.

[2]王太广、王玉如.权力腐败的危害与遏制对策[J].领导科学,2006,(23).

[3]林喆等.腐败犯罪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9.

上一篇:教学设计剪纸团花下一篇:三岁宝宝怎么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