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2024-08-08

村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共12篇)

村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篇1

xxx村环境卫生整治

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我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做到村民房前屋后卫生整洁,垃圾分类处理,打造绿色、生态、清洁的xxx村,结合《xxx镇“xxx”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经村“两委会”研究决定,根据本村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对全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推进村庄净化,环境美化,人居条件优化。重点整治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农业废弃物等,有效改变庭院、村社道路沿线等地方的“脏、乱、差”状况,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宜居环境,着力提升村社环境管理水平,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二、重点整治地段

我村环境卫生重点整治地段为:xxx村环乡路段、村社居民点主干道、村大队等地段及农户房前屋后院落卫生。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社干部为成员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成员的工作职责及卫生责任区。xxx村“四治六化一创”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组织召开党员、社长、村民代表大会对卫生清洁工作进行宣传引导,在村宣传栏设置环境卫生曝光台,对随意乱扔乱到垃圾的人和事及时进行曝光,遏制破坏公共卫生的不良行为,在全村形成人人参与卫生清洁活动的氛围。

3、组建队伍,完善设施。一是对全村53名享受低保且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纳入保洁员队伍进行统一管理,将公共地段的环境卫生整治落实到每位保洁员,安排定期进行卫生打扫,并由所在地段的社长做好考勤,将参与卫生整治和完成情况与下一低保评议挂钩,对不按要求完成卫生整治工作的低保人员取消下一低保评议资格。二是确定专人对新建的垃圾池进行定期维护和管理,督促引导农户将生产生活垃圾拉运到垃圾池进行集中处理。三是配齐配好相关环卫设施。

四、具体工作

1、经村两委讨论、广泛征询村民意见、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等方式,制定环境卫生整治、柴草清理村规民约。内容在村公共场所予以公布,并发放到每家每户,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良好机制,进一步规范村民卫生习惯,提高文明素养。

2、全面推行“门前三包”制度。农户对户内户外环境卫生实行“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清运),并实行垃 xxx村“四治六化一创”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圾袋装和定时定点倒放、按时清运。

4、开展一次以“四治六化一创”为内容的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工作,清理范围包括村内通村主干道及各社居民点道路两侧垃圾、各社周边渠道、荒地上的生活垃圾、xxx村文化广场卫生。集中对乱堆乱放、柴草秸秆清理未达到标准的农户开展义务帮扶清理活动。利用“三榜一台”定期对卫生清洁搞得好的农户和片区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得力、卫生清洁搞得差的农户给予通报批评,使全村上下形成一股奋勇争先的氛围。

五、奖惩办法

xxx村环境卫生清理领导小组将根据卫生检查及通报结果,对小组成员、保洁员队伍及农户严格履行奖惩措施。

一是领导小组成员的奖惩措施。组长能够及时督促农户自觉维护环境卫生,落实每周清运车清理工作,全组没有乱堆乱放、柴草秸秆乱堆乱放现象的,在考核中加分,评先树优时优先考虑。组管辖范围内卫生脏乱差,三堆杂物清理不彻底,柴草秸秆乱堆乱放、回院上房被通报的组长将在年底扣除相应工资,村上通报一次扣10元,镇上通报一次扣20,县级以上没通报一次扣100。

二是一般农户的奖惩措施。对能够积极配合村内卫生清理整治工作,及时清理自己院落室内卫生,无柴草秸秆乱堆乱放现象的农户,在评选低保、发放慰问物品及评选先进时 xxx村“四治六化一创”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优先考虑;对乱扔乱放垃圾,乱堆柴草秸秆又不配合环境卫生清理领导小组和保洁员队伍进行整治的农户,在评选低保、发放慰问物品及评选先进时不予考虑。

xxx村党支部 xxx村村委会

xxx村“四治六化一创”领导组

村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篇2

罗湖区某些城中村部分污水管道无出路, 直接排入河流或溢流进雨水系统, 混流现象严重, 使大量污水流入河流, 对辖区内的河流造成了极大的污染;部分管渠存在断面偏小、管网负荷大以及局部管段反坡等问题。

城中村生活污水一部分通过出户管直接排至房前的小明沟, 以明沟的形式流入片区内的管网, 另一部分通过出户管直接排到人工定期清理的化粪池, 然后再进入片区的管网系统。由于大部分生活污水采用明沟的形式排放, 实际卫生状况很差, 片区内存在乱倒垃圾, 乱扔废弃物, 地面积存的污染物较多等问题, 若下雨时, 初期雨水污染严重。由于各街道辖区城中村的合流制排水, 污水流至深圳河各支流, 最终流入深圳河, 对深圳河造成严重污染, 深圳河水质日益恶化, 严重影响到穿越区的环境质量及城市的总体形象。

1城中村现状排水体制存在的问题

(1) 市政道路排水系统不完善。

罗湖区城中村周围的市政道路的部分排水管道存在过流能力不足、管道破损、堵塞、倒坡、错接等情况;部分市政道路仍存在未设污水管道导致污水无出路等问题。

(2) 雨污混流现象严重。

罗湖片区的大量城中村基本没有污水管网, 多数片区只有一套排水管网, 雨、污水混流通过明沟暗渠进入市政雨水管网。

(3) 独立排水户偷排漏排现象严重。

独立排水户主要包括饭馆、发廊、商埔、洗车场、修车场、菜市场、垃圾中转站等。临街的餐馆商埔存在偷排、乱排以及乱接管现象。调查发现, 该类情况也比较普遍, 是重点污染之一, 此外菜市场、垃圾中转站、汽车总站的冲洗水也是重要污染源。

2整治思路及原则

整治的思路与原则是“一个原则”、“两项措施”、“三方面推进”和“四个同步”。

一个原则:坚持雨污分流的原则, 最大限度进行雨污分流的整改。

两项措施: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并重。

三方面推进:市政道路、城中村干道及巷道排水梳理整改, 三个层面共同推进, 做到上下游并重, 点面结合, 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 按照难易程度分批、分类逐步推进。

4个同步进行:①标本同治、正本与清源同步进行;②截污与治污同步;③工程措施、执法整改与管理措施同步;④系统完善、污染源达标排放与雨污分流改造同步进行。

3工程技术措施

(1) 考虑改旧合流制为分流制。

将旧合流制改为分流制, 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 由于实施雨、污分流, 可以将污水全部引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杜绝了污水直接排放对水体的污染。同时, 由于雨水不进入污水处理厂, 处理水的水质水量可维持较小的变化范围, 保证出水水质的相对稳定, 容易做到达标外排。要实施分流制, 对于现状条件的要求较高, 要求城中村道路的横断面有足够的位置, 允许新增管道的敷设。但由于城中村建成年代较长, 地下管线基本成型, 地面建筑拥挤, 路面狭窄, 如若将合流制改为分流制, 存在投资大、施工困难等诸多现实问题, 在城中村水环境综合整治中对有条件进行雨污分流的片区, 需坚决的进行雨污分流。

(2) 保留部分合流管, 实行截流式合流制。

如果水体环境有足够的自净能力, 大部分城市采取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系, 保留老城区部分合流管, 沿城区周围水体敷设截流干管, 对合流污水实施截流, 并视城市的发展状况, 逐步完善管网, 改为分流制。这种过渡方式, 由于工程量相对较小、节约投资、易于施工、见效快, 已得到广泛应用, 并取得良好效果。

针对城中村管网存在的不同问题, 提出的一些整改措施见表1。

4综合整治方案

罗湖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包括的层面有:市政道路排水管网的改造完善, 城中村主干道、巷道下排水管网的改造完善, 有条件的建筑排水立管的改造完善及独立排水用户的改造完善等。根据不同的层面提出以下3种整治方案。

(1) 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梳理整改, 并保留作为改造后的污水系统, 新建雨水系统。

在旧居住片区居民房的巷道内重新敷设雨水管接纳路面及天面雨水, 污水则利用现有排水明沟。

措施优点:将旧合流制改为分流制, 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由于实施雨、污分流, 可以将污水全部引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杜绝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对水体的污染。

措施缺点:该方案因涉及新建大部分单体建筑内雨水立管, 须要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梳理整改, 并保留作为改造后的污水系统, 实施有一定的难度。

(2) 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梳理整改, 并保留作为改造后的雨水系统, 新建污水系统。

在旧居住片区居民房的巷道内重新敷设污水管接纳各户生活污水, 雨水则利用现有排水明沟。

措施优点:可实现雨、污分流, 杜绝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对水体的污染。

措施缺点:该方案因涉及大部分单体建筑内合流排水立管的改造, 有一定的实施难度;因片区街面店铺往往为图方便而就近将废水排入雨水口, 易恢复成改造前的雨污合流, 导致改造工程前功尽弃, 改造后的雨水管沟易受污染。

(3) 现有不具备源头彻底雨污分流的条件局部位置, 以截排的形式作为临时的辅助措施处理, 为最终的雨污分流奠定基础。

措施优点:工程量相对较小、节约投资、见效快、可操作性强, 旱季时可将污水全部送入污水处理厂, 雨季可截流污染严重的初期雨水。同时相对分流制而言, 无须改造各建筑单体内合流立管。符合老片区内现状生活情况和文明程度。

措施缺点:①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仍然属于合流制, 由于污水、雨水共用一个管道系统, 在旱季, 会有臭气通过雨水口溢至街面, 影响片区内大气环境质量;②雨季时, 通过截流设施, 只能将部分合流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 超出截流水量的污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入附近水体, 对水体造成局部和短期污染。

5实例分析

(1) 建筑单体入户合流立管改造布置, 原合流管改造用作污水管, 并增设伸顶通气帽及立管检查口, 将屋面雨水单独接出, 就近排入附近检查井或者雨水口内 (见图1)

(2) 巷道中仅存在污水管线且有足管的管位新建一条雨水管的情况 (见图2) 。

如图2, 在适当的位置新设一条雨水管, 原排水管线作为污水管线, 并对接入原排水管线的雨水口进行封盖, 实现雨污分流。

(3) 巷道中仅存在污水管线但巷道狭窄且地下管线复杂的情况 (见图3) 。

如图3, 在适当的位置增设雨水盖板沟, 可避免跟巷道内的各类管线交叉, 是一种具有机动灵活性的排水方式。

(4) 对于城中村干道的部分雨水管线由于部分住户的错接乱排, 导致雨水管在旱季有污水存在, 而改造的难度也比较大, 此种情况可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截污井, 对旱季污水截流, 使旱季污水进入城市污水系统。

摘要:通过对罗湖城中村的水环境改造, 实现了城中村的雨污分流。并且针对各种情况, 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 积累了城中村水环境改造的经验, 为以后的城中村水环境提升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城中村,水环境,雨污分流

参考文献

[1]侯帅华, 贾宝秋.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新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10 (2) .

[2]杨根权, 崔丽琴.浅谈旧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的改造[J].给水排水, 2001, 27 (5) .

[3]王佐成, 李明水.浅析深圳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8) .

村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篇3

摘 要:云南省传统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玉龙县白沙村传统村落是纳西民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的结晶。然而白沙村因其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经济建设突出,同时给当地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经过日积月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该地区进行方案设计,将从源头解决现有问题。将项目区生活污水通过污水收集设施,收集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后排放,消除污水负荷的影响;垃圾通过村户收集,集中收集入垃圾集中房,定期清运至垃圾处置地,进行减量化处理。让污水、垃圾将不再影响周围环境及村民身心健康,且得到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环境整治;污水;垃圾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拥有7000年文明农耕史,在全国各个区域遍布各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古村落。我国传统村落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历史积淀深厚、文化个性鲜明。云南省传统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急速退化的现状。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7个乡镇(办事处)102个村委会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玉龙县各民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玉龙县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文化。白沙村隶属玉龙县白沙镇,其北面为玉龙雪山景区,因其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经济建设突出,同时给当地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经过日积月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对当地土壤、水体造成危害,进而影响着生态食品的安全,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身心健康。为有效保护、深入研究幸存于世的形式与类型丰富、地域与民族特色突出、历史文化信息承载厚重的传统村落,改善项目区传统村落生态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项目区基本概况

1.1 地理位置

白沙村隶属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为行政村,辖兴都村、岩脚村、忠义村、三元村、街尾村、新文村6个自然村(其中三元村、街尾村、忠义村和新文村四个自然村位置相连,以下称这四个村为“古街”)。东邻木都村,南邻丽江市古城区,西邻文海村,北邻新善村。村委会所在地离乡政府1.5 千米。村内交通便利,村道以五花石板路、水泥路为主。其北面为玉龙雪山景区,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开发潜质。本项目区域范围为南起新文村,北至三元村,东北向太平村与白沙完小齐平以南,东边以束白公路为界,西边以岩脚村紧邻山体等高线为界,西南向包括兴都村。

1.2 自然环境概况

白沙村所在地为平坝区,周边多为平整的农田,源自玉龙雪山融水的青龙河从村落西面蜿蜒流过,是当地重要用水供给河流。白沙村西面紧邻山体,地势较陡峭,山体自然风貌保留较好。白沙村紧邻玉龙雪山,项目区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白沙村河流流入青龙河,属漱河流域,金沙江水系。

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白沙村委会,属于坝区。 国土面积12.90平方公里,海拔2430.00米,年平均气温8.90℃,年降水量935.8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5565.00亩,其中人均耕地3.70亩;有林地16286.00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06户,有乡村人口1622人,其中农业人口1507人,劳动力83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23人, 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见表1)。

2 项目区传统村落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对本项目区环境现状查看,白沙村饮水为自来水厂供应,设施完善,家家户户通有自来水,自来水水质卫生部门定期检测均合格,且水源点已做保护,不存在饮水安全隐患。

2.2 生活污水污染现状分析

据现场查看,村庄道路均已硬化,为石板路。项目区农村生活污水涉及1622人,生活污水年排放量33153.68t/a,主要污染物有COD 10.89t/a、TN 1.26t/a、TP 0.24t/a。项目区村庄三元村、街尾村、忠义村和新文村(以下称这四个村为“古街”)分布集中,古街排水已经统一规划,主干道上已经建有污水收集沟,收集后的污水进入城镇污水管网,但次干道的污水收集沟还不完善,不能满足收集率,需另增设污水收集设施。岩脚村和兴都村两个自然村距古街较远,污水不能纳入古街的城镇污水管网,村内无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对村内环境造成污染,需新建污水收集设施,对收集后的污水进行统一处理。

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村民生活习惯基本相同,自来水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洗浴等。依据《云南省用水定额标准》(DB53/T168-2013)规定,Ⅱ类区域(亚热带)农村居民(集中供水)生活用水定额为60~85L/(人·d)。白沙村位于坝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平均用水量约为70L/(人·d),污水转化系数取0.8。污水收集率按60%计算。生活污水排放的污染负荷COD、TN、TP分别按23.00g/人·d、2.56g/人·d和0.51g/人·d计。

2.3 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分析

目前白沙村无完整的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其现状表现在如下几点:

2.3.1 村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也有所增加,种类增多。

2.3.2 村民家中户用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分类不够清楚,村庄内垃圾收集设施不完善,产生的垃圾堆放地零散,不集中,部分村民垃圾乱丢至附近沟渠,对周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2.3.3 虽然村中已经有拖拉机清运车清运垃圾,但清运不及时,不能定时定点相结合收集运输。

根据现场勘察及参考相关资料,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取0.6kg/人·d,参照相关文献,另参《全国总量核算技术方法》,垃圾回收率为15%,垃圾中污染物溶出率约15%,取样垃圾中含有机成分的量为10%,含N量0.5%,含P量0.2%,

2.3.4 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分析

粪便处理现状:根据现场调查,村民饲养的畜禽不多,大都自行沤肥处置,不外排,故本项目不再考虑畜禽养殖污染。

综合以上污染现状分析,项目区总污染负荷排放量见表2。

通过上表分析可看出,COD、TN、TP三个污染物指标中,COD、TN、TP对生活污水污染贡献率最高,其次为生活垃圾。根据项目区实际调查情况,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村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为从源头削减村庄污染源,减少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改善村庄环境状况,应重点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处理。

3 项目区环境整治方案设计

结合项目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实施本方案,切实解决项目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将从源头解决现有问题,项目区生活污水进入污水收集设施,收集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后排放,消除污水负荷的影响;垃圾通过村户收集,集中收集入垃圾集中房,定期清运至垃圾处置地,进行减量化处理,从而解决村庄垃圾污染问题。让污水、垃圾将不再影响周围环境,且得到资源化利用。

3.1 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

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结合该村落内现有污水收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完善古街次干道污水收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收集后的污水进入城镇污水管网。岩脚村和兴都村两个自然村需新建村落污水收集设施,充分利用项目区地形,将村落的生活污水引入污水处理系统场地进行集中处理。

3.1.1 污水的收集 结合村落的实际情况,拟采用截污沟的收集方式,根据村落地势新建污水收集设施,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村庄地形,将污水引至村落较低点,在较大的环境容量下进行处理净化,这样不仅实现了污水收集的无动力运行,减少了不必要的投资。

3.1.2 污水的处理 由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经济条件好、地形条件不复杂、污水适宜集中收集,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如地形、可利用土地等,综合考虑各处置工艺的适用性、经济性、进水水质情况、出水水质要求以及考虑未来工艺的运行成本,维修成本及改扩建成本,长远考虑,拟选用污水处理工艺组合技术处理污水,采用的塘化处理系统组合工艺为:隔油隔渣沉淀+厌氧塘+景观好氧塘+兼性塘+生物反应过滤池的工艺组合,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污水处理主要工程设计参数见表3。

3.2 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工程

根据当地情况,由于白沙村村庄城镇化程度较高、离县城较远的村庄,采用“户分类 、组保洁、村收集(垃圾房暂存)、乡镇运输处置”的模式。村庄每个村民每户首先把生活垃圾自行分类,将可回收垃圾回收利用,将有机垃圾进行堆沤然后还田,从而实现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对于不可回收垃圾,村民自觉地放入垃圾桶中,村庄公共场所垃圾桶由村庄指派专人每天清扫;清扫后集中收集在垃圾房中,每周由村委会组织人员对垃圾房中的垃圾进行清运。根据地势地形条件,在乡镇选择适宜的位置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站,每周将垃圾清运至集中处理站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置。

4 整治方案工程量及结论

根据该地区环境现状及方案论证,白沙村传统村落环境整治方案结论如下。

4.1 项目区现有的污水排放体制为雨污合流制,但是污水收集设施不完善,项目区将根据实际需求新建污水收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

4.2 污水处理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系统采用隔油隔渣沉淀+厌氧塘+景观好氧塘+兼性塘+生物反应过滤池的工艺组合。

4.3 结合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村民愿意在村庄设置垃圾集中房,对村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通过垃圾清运车定期收运至集中点进行减量无害化处理。为解决好项目区垃圾污染问题,项目区采用“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清运、村集中处理”的模式治理项目区垃圾。

4.4 本项目主要工程量

4.4.1 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新建污水收集系统截污沟:0.4m×0.6m的300m,0.3m×0.3m的1000m,新建白沙村污水处理系统(40m3/d)1座。

4.4.2 村落垃圾收集清运处置工程:新建垃圾房(8m3)3座,垃圾桶(60L)150只,并配套垃圾减量化设施1套,户用垃圾桶406个,保洁工具6套。

通过对本方案的初步设计,工程量见表4。

4.5 主要环境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以削减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为COD:12.15t/a、TN:0.86t/a、TP:0.23t/a。

白沙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实施,一方面能削减进入外环境的污染负荷,另一方面能改善村落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协调农村生态与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从而提高该村形象,促进经济产业的发展,因而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等四项文件的通知(云环发[2013]130号).

[2]《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云环通[2011]64号).

[3]《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云南省用水定额标准》(DB53/T168—2013).

[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7]《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8]《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范》CJJ142—2008.

[9]《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10]《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74—2010).

[11]《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村村庄环境整治方案 篇4

为贯彻落实镇委、镇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做好村级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加快村庄环境整治的总体要求,以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为着力点,切实解决村庄存在的脏乱问题,不断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逐步提高广大农民文明素质和生态环境意识。

二、工作目标

到2012年底,村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本形成村容洁净、生态良好、空气清新的农村环境。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

村庄环境整治的主要任务是“一清两治三加强”,立足整治,注重长效,重点解决农村脏和乱两大问题。

1、治理垃圾。全面清理村内、村外村庄连接处的积存垃圾、死角垃圾,清除河道、河沟、坑塘内多年积存的垃圾渣土,捡拾村庄周边的白色污染。

治理乱堆乱放。主要指清理村内柴草、杂物,清除村道两侧的私搭乱建。全面整理收拾主干道,清理房前屋后的堆物堆料,村内做到柴草码放整齐。结合村庄开展的植树建绿活动,以绿治脏,以绿挤乱,选择成长快、易管护、适宜当地的植物进行绿化,逐步提高村庄绿化美化水平。

2、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村内要设立专职的环境管护人员,明确卫生清扫、垃圾消纳、绿化管护、公厕保洁的范围和责任,确保能扫得净、看得住、管理好;结合村规民约的制定、完善和宣传,建立健全村庄环境管理和维护制度。调动全体村民参与村庄整治,自觉遵守环境管理制度,自觉维护村庄环境,确保整治有成效、不反弹。

四、基本考核标准

通过村庄环境整治,使每个村基本达到以下标准,并按标准进行检查考核。

1、干净。从村外到村内,基本达到干净卫生,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

2、整洁。村内无侵街占道的私搭乱建、无残墙断壁,村巷无乱贴乱挂、无乱堆乱放。

3、村绿。街道两侧因地制宜植树、种花,村边、路边、沟边、房前屋后绿化美化。

**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篇5

为进一步做好**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贯彻落实镇人居环境会议精神,结合我村实际,经**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制订以下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为进一步做好美好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加快推进乡村建设,大力营造清洁、优美、和谐、幸福的人居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自然村要充分尊重村情,根据各村的资源禀赋、风俗传统等方面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一村一策”建设方法,坚持分类指导、分类实施。突出以人为本、注重生态建设,突出村庄特色。

(二)政策激励、长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重、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各自然村要整合村内资金、集中力量,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推进工作机制,巩固和发展工作成果,推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三、工作措施

(一)普家村

全体村民具体负责打扫,每月10号,20号,30号为打扫日,日常打扫由普保忠,普理文具体负责打扫,并支付其每人每月400元的卫生清扫费。费用来源:每个村民每年筹资10元,不足部分由村集体的草原生态资金中列支。负责打扫区域:公共厕所、主街道,并清运垃圾。由村小组长、支部书记负责监督。

(二)**上寨

全体村民具体负责打扫,每月10号,20号,30号为打扫日,日常打扫由普正保,普金安具体负责打扫,并支付其每人每月400元的卫生清扫费。费用来源:每个村民每年筹资10元,不足部分由村集体的草原生态资金中列支。负责打扫区域:公共厕所、主街道,并清运垃圾。由村小组长、支部书记负责监督。

(三)**下寨

(1、2组)

全体村民具体负责打扫,每月10号,20号,30号为打扫日,每个村民每年筹资10元,日常打扫由全体村民具体负责打扫,分为3组,每月5号,15号,25号为打扫日,负责打扫区域:公共厕所、所有街道,并清运垃圾。由村小组长、村民代表负责监督。

(3组)

全体村民具体负责打扫,每月10号,20号,30号为打扫日,日常打扫由赵学文具体负责打扫,并支付其每月400元的卫生清扫费。费用来源:每个村民每年筹资10元,不足部分由村集体的草原生态资金中列支。负责打扫区域:主街道,并清运垃圾。由村小组长、村民代表负责监督。

(4组)

全体村民具体负责打扫,每月10号,20号,30号为打扫日,日常打扫由赵建辉具体负责打扫,并支付其每月260元的卫生清扫费。费用来源:每个村民每年筹资10元,不足部分由村集体的草原生态资金中列支。负责打扫区域:主街道,并清运垃圾。由村小组长、支部书记负责监督。

(5组)

全体村民具体负责打扫,每月10号,20号,30号为打扫日,日常打扫由普文玉具体负责打扫,并支付其每月300元的卫生清扫费。费用来源:每个村民每年筹资10元,不足部分由村集体的草原生态资金中列支。负责打扫区域:主街道,并清运垃圾。由村小组长、支部书记负责监督。

(四)**中寨

全体村民具体负责打扫,每月10号,20号,30号为打扫日,每个村民每年筹资10元,日常打扫由全体村民具体负责打扫,分为3组,每月5号,15号,25号为打扫日,负责打扫区域:公共厕所、所有街道,并清运垃圾。由村小组长、村民代表负责监督。

(四)阿拉莫村

全体村民具体负责打扫,每月10号,20号,30号为打扫日,每个村民每年筹资10元,日常打扫由全体村民负责,分为4组来打扫卫生,一个星期打扫一次,负责打扫区域:公共厕所、所有街道,并清运垃圾。由村小组长、支部书记负责监督。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以村总支书记普学寿任组长,主任普锋任副组长,其他村三委干部为成员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量化任务,细化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强组织保障。

(二)宣传发动,成效明显。及时召开村三委干部会议及群众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不定期召开加压促进会和调度会,对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再强调,同时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文化墙等形式,让广大群众知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和意义,在全村营造“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村党总支

**村民委员会

村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篇6

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根据改善我村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建设文明和谐幸福家庭,根据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现就我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原则,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幸福XX为目标,以建立农村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为核心,全力推进我村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积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夯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以“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标准,进一步建立农村垃圾“户集、组收、村运、乡处理”的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形成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促使全村农村整体的卫生面貌得到显著改变,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发展的基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具体做到“四有四无”:即有垃圾处理设施,有卫生保洁队伍,有专项经费保障,有村民自管理机制;农村庭院无生活垃圾,村庄内无散放垃圾,沟渠农田无漂浮垃圾,村交通干道无白色垃圾。

三、实施步骤和内容

1、完善村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今年我村建设垃圾处置设施43处。

2、建立村环境卫生工作队伍。按照乡领导小组统一安排,按照至少每600人口配置一名村垃圾保洁收集转送人员。

3、根据上级要求,保障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经费,同时发动广大农民投工出物,一家一户的事自己办。

4、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自现在起到5月份中旬利用一个月时间内,在村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月活动。我村要邀请城乡结对的共建单位干部职工,同时动员我村居民对居住地周围、村庄道路、渠渠等地的环境卫生集中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全力清除我村各类存量垃圾并在整治后加强对农村环境的日常管理,建立农村环境整治活动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好本村卫生责任范围内集中垃圾的清除及垃圾日常处理工作。

5、建立和强化农村环境卫生的运行机制。通过村规民约、庭院卫生自治等方式,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卫生管理制度。

6、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和整治工作示范点。村两委干部分片包组开展工作,落实责任。

四、工作要求

1、通过悬挂横幅、出宣传栏、公开栏等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农村清洁工程的内容和重要意义,要加强对农村的文明素质教育和卫生意识教育,培养农民讲究卫生、受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让广大农村居民自觉地参与到这项工程中。

2、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根据工作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安排,明确分工,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切实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抓实、抓细、抓好、抓出成效。

3、齐抓共管,合力攻坚。村负责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负责村内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和道路的管护、保洁员的日常管理、建立落实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净化小环境、清洁上学路”、“劝导别乱丢”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的作用,宣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4、严格奖惩,实行常态化管理。我村将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对工作不彻底、成效不明显影响我村考核的要坚决否决。切实把环境卫生整治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紧抓不放,切实建立起长效机制,实行常态化管理,深入、持久、长期的开展。

村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篇7

1 伦理困境及其表现

伦理困境是指对社会发展中的某一行为或事物进行选择和评价时会面临不同道德原则、规范或政策法规,依据不同的选择评价标准就会得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行为结果,并以不同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权利、义务与义务之间的冲突形式表现出来[3]。其中村卫生室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也会面临着不同的价值判断、规范以及角色扮演,并引发不同政策主体间的利益冲突,阻碍了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与推进。

2 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出现的伦理困境

2. 1 村卫生室经营定位的角色混乱引发利益冲突而产生伦理困境

当前我国村卫生室的服务功能定位以及机构性质缺乏政策性明确,没有明确固定的财政性收入保障,只能靠创收性经营方式,村卫生室呈现了明显的“市场属性”。同时我国新医改政策要求“公益性”回归包括村卫生室在内的农村卫生事业,村卫生室又具有“公益属性”特征。但是当前公益性内涵及回归路径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标准与制度法规保障。村卫生室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在“市场属性”与“公益属性”角色之间摇摆。一旦“公益属性”为主导方向的基本药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损害了村卫生室的个体利益,而财政补贴又不能及时有效的弥补,村卫生室的“市场属性”角色就会占据上风,就会出现政策执行不力甚至阻碍政策推进现象,这也会影响到乡村医生及患者对基本药物的优先利用。

2. 2 乡村医生职业定位的角色混乱引发利益冲突而产生伦理困境

乡村医生是村卫生室的经营管理者与服务功能体现者,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市场属性”与“公益属性”角色冲突,但更为重要的是乡村医生身份不明确与养老保障缺乏,财政补贴不及时不到位甚至缺失,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又给乡村医生造成了收入的绝对损失。同时,基本药物制度目录品种不足、生产配送缺乏监督惩罚机制等问题均造成村卫生室日常备药不能满足医生与患者的正常用药需求与用药习惯,导致患者就诊人数降低,又进一步影响了乡村医生的收入并对其正常生活与生存产生了威胁。这对本质上是掌握一般诊疗技术的农业劳动者的乡村医生来讲,“医务人员”与“农业劳动者”只是一种谋生手段与方式[4]。也就是说,如果政策没有对乡村医生是从事“农村医务工作”的职业定位进行身份明确与政策保障,那么“医务人员”与“农业劳动者”角色冲突就会在乡村医生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集中爆发。

ERG理论认为人的更高层级需要如果不能够实现,就会倒退到低层级的较容易实现的需要。这就是说一旦乡村医生缺乏职业前景信心与发展动力,就会更加追求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实现个体收益最大化,削弱“白衣天使”角色地位,偏爱“农业生产者”角色,可能会放弃“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崇高目标,仅把“乡村医生”作为为赚钱手段而不是事业追求,这必然会促使乡村医生采取“变通行为”,采取对非基本药物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行为或者与社会药店“共谋”损害患者行为,甚至直接对基本药物采取抵制行为[5]。

2. 3 患者决策角色定位的混乱引发利益冲突而产生伦理困境

患者既是一般社会中的普通消费者又是卫生领域中的特殊消费者,这就决定了患者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扮演着“完全理性人”的角色,追求“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另一方面至高无上的生命健康权促使患者扮演着偏爱“健康最大化”的“有限理性人”角色。一旦产生正常用药需求,患者就会出现“完全理性人”与“有限理性人”的角色扮演,对其用药决策产生影响。如果基本药物与非基本药物的质量、疗效具有一致性,并且符合正常用药习惯,患者就会倾向“完全理性人”角色,追求等收益的最小成本,就会优先使用价格更为低廉的基本药物; 如果基本药物的质量疗效低于非基本药物,患者就会倾向“有限理性人”角色,就会追求“健康最大化”,可能会流向社会药店或者更高层级的医疗机构购买疗效质量更好的药物,而不再考虑药品价格因素。

3 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伦理困境的形成机制探析

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农村新医改政策、基本药物制度及其配套政策的顶层设计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造成政策相关主体扮演了多重角色并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引发了利益冲突,产生了伦理困境,具体过程及其作用机理见图1。

4 对策与建议

4. 1 制定明确的新医改政策伦理行为指引并以法律形式固化公益性判断标准

尽管2009 年新医改政策文件要求我国卫生事业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效统一”,但是“公平与效率”的伦理矛盾始终没有解决,更没有阐明“公平与效率”谁是“手段与目的”,公益性是“机构属性的公益性”还是“服务属性的公益性”,更缺乏可操作性的回归标准与规范,不能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考察,卫生领域中的创收经营模式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可见我国新医改政策只是形式上浅显的政策改良,并没有深入到政策伦理价值追求的确认与思量,致使新医改始终缺乏根本性方向的明确与法规支撑。因此当前必须尽快制定明确的新医改政策伦理行为指引,树立“公平性”的核心伦理价值取向,发挥“公平”框架下的“效率”工具手段的作用[6]。此外,我国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判断标准不仅仅只考虑医疗机构举办性质,更主要的是考虑患者医药费用获得补贴或救助程度的“服务属性”是来自“政府还是私人投入”,同时还要加速基本医疗卫生法的立法进程,从法律层面对政府的责任与义务给予明确与固定。

4. 2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顶层设计,提高“以人为本”的政策核心伦理

基本药物制度是以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为最终政策目的,但是政策在基本药物招标药品生产配送与利用环节的顶层设计仍然存在限制核心伦理价值实现的缺陷,最终阻碍了村卫生室对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因此,当前必须完善政策的顶层设计,一方面降低基本药物“价格标”并提高“经济技术标”的地位,以此提高基本药物的质量、疗效以及可获得性,来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 另一方面建立基本药物生产配送惩罚退出机制,对于不符合政策规定与要求的企业,必须给予惩罚责令其退出,并禁止期限内不准参与基本药物相关事宜,保证基本药物在村卫生室的配备与使用,满足乡村医生与患者的用药可获得性。通过上述两方面的优化与完善,才能保证乡村医生与患者对于基本药物使用的优先权益,实现“以人为本”的政策核心伦理。

4. 3 明确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的地位及角色,提高其伦理身份认同

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承担着农村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等服务职能,是实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农村居民健康保障的“守门人”,但是我国卫生政策制定时却没有考虑到农村社会文化特殊性,没有给予卫生室地位及乡村医生身份制度性明确,致使乡村医生身份与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改变,村中“知识分子”与“社会高层人群”的光环不断被剥夺,伦理身份认同出现异化,乡村医生渐渐不满意自身角色扮演,开始追求身份与编制,以及它们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及养老保障收益。然而基本药物制度没有对当地政府在基本药物财政补贴的及时率与到位率方面进行制度监管与奖惩,导致依靠药品收入维持生存与发展的乡村医生的药品收入大幅度减少,面临生存困境,乡村医生出现离职倾向以及“优离劣留”的人才逆向选择现象[7]。因此,在坚持新医改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保障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能弥补药品收入损失的基础上,将村卫生纳入与当地乡镇卫生院相同的卫生行政管理编制序列,并给予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正式员工的身份,确保其经济收入才能有效缓解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的伦理困境。

4. 4 合理运用解决患者伦理困境的政策宣传与健康干预工具,促进患者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患者具有药品知识匮乏、用药习惯不合理的特点,这就会造成患者一旦产生用药需求就可能会产生不合理用药行为,不会优先选择使用基本药物,可能会流向社会药店以及声誉品牌更好的大医院,加重患者用药负担,造成了基本药物制度政策预期目标的落空,影响了村卫生室实施政策难度。既往研究显示[8],政策宣传与健康干预能有效的提升患者政策知晓,丰富用药知识以及改善不良用药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特殊的村落环境文化、人缘与地缘关系结构,吸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成功经验,选择特色鲜明、针对性强以及农村居民易接受的政策宣传方式与健康教育形式,加强政策宣传的深度与广度,并辅之以常见病多发病用药知识的健康干预机制,提高基本药物政策认知,增加患者对合理用药知识的了解与把握,减少患者正常用药需求时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致使的不合理用药习惯与行为,保障用药安全[9,10]。

参考文献

[1]王洪涛,杨廉平,唐玉清,等.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2,25(7):53-55.

[2]徐战英,孙利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房,2011,22(16):1521-1523.

[3]毕肖红.伦理困境下的医疗行为选择及社会认同与评价[D].广州医学院,2010.

[4]毕肖红,刘俊荣.伦理困境下医疗行为选择的社会认同之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2,33(7A):28-30.

[5]王晓燕,吕兆丰,彭迎春,等.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的伦理困惑研究—基于北京市H区的实地观察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5):66-67.

[6]胡金伟.新医改以来我国卫生经济政策伦理价值的偏离与矫正路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4):10-12.

[7]顾萍.当前中国农村新型人际关系合理价值取向的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3):21-24.

[8]张旭平,吕兆丰,王晓燕,等.落文化境遇中的乡村医生—北京市H区村落实地观察个案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3):60-62.

[9]邵辉,李士雪,徐凌忠,等.山东省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医生基本药物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2):904-906

村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篇8

1.充分认识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重大意义

2006年以来,全省相继在108个镇、3331个行政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了泥草房改造、绿化村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人畜分离、道路建设、美化亮化、村内小流域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但是,总体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远没有到位、任务相当艰巨,主要表现在部分村屯脏乱差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畜混杂的状况依然存在,畜禽粪尿污染环境现象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东西乱放、乱涂乱画和街道、庭院、室内不整洁现象突出,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制度建设和经费保障缺位,环境整治存在着东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等不平衡问题。

深入开展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清新整洁新农村的当务之急,是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是积极改善民生、拉动内需快速增长的战略任务,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条件同质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工作当成大事、要事来抓,确保一年见成效、两年变面貌、三年达标准。

2.明确开展环境整治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开展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为动力,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为内容,以加强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和城镇郊区环境建设为重点,以建立环保队伍、规章制度、经费保障为前提,加强组织领导,全民动员动手,社会广泛参与,集中力量打好农村环境整治攻坚战役,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尽快提升农村环境建设水平,努力创建“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生态环保、文明向上”的新农村。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2.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遵循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民俗文化特点,实行分类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行旧村改造、异地新建、迁屯并村、民改居、功能分区、社区管理等多种模式,保留传统,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因村制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确保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有序推进。

2.2点面结合,分层推进 开展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既要抓面、改变整体面貌,又要抓住重点、突出改造重点部位;既要实现普遍推进、全面达标,又要提升一批重点村屯、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2.3广泛发动,全民动手 广泛动员乡(镇)、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美好家园。推行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村务理事会管理建设新农村的做法,充分发挥农民群众自我建设、自我投入、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建立队伍,完善制度 从长远建设需要出发,以村屯为单位,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和各项规章制度,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巩固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3.细化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建设任务

要按照“四清、四改、两化”的总体要求,细化和落实各项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任务。具体有20项:

3.1道路建设 通村、通屯的道路和屯內巷道实行水泥路、油路硬化,道路两侧建有畅通的排水沟并及时清除污物,农户庭院保持整洁。做好道路清扫保洁工作。

3.2.房屋整修 泥草房改造成节能环保新式农居砖瓦房,有条件的对旧砖瓦房统一换彩钢瓦、墙面抹水泥粉刷涂料,更换塑钢窗。

3.3大门院墙 做到统一规划、整齐美观。有条件可进行统一改造,定做铁大门,统一修砖墙、水泥墙面、水泥柱栏杆、铁栅栏、铁丝网栏。也可建设生态榆树墙。

3.4柴草垛堆放 远离村屯,整齐规整,统一堆放在下风头。

3.5垃圾处理 实行户收户集,统一堆放、转运和填埋,做到日产日清。主要村屯(含公路、铁路沿线和旅游景区等村屯)设有垃圾箱和垃圾堆放点。

3.6清理粪堆 清除村屯内、道路旁大小粪堆,选择村屯外适宜地方合理堆放。

3.7卫生厕所 推广粪尿分集式生态无害化卫生厕所、沼气厕所等多种类型,保证通风、清洁、无污染。有条件的建设室内水冲卫生间。中心村屯要建标准化公共卫生厕所。

3.8清洁能源 结合改厨,积极推广沼气池、秸秆汽化炉、秸秆气化站,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推广节能吊炕或“地火龙”。

3.9人畜分离 结合改圈,推广建设远离村屯的畜禽养殖小区,推进牲畜、家禽标准化集中饲养,逐步杜绝散放散养。做好畜禽粪尿无害化处理。

3.10安全饮水 保证村屯地表水和地下水没有污染,无异味、臭味,排灌沟、渠,河、湖、水塘等里边的水保持清洁。饮用水没有高氟、高砷、高汞和其它有害物质超标,有条件的推广引用自来水。

3.11绿化美化 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道路两侧及村屯四周、荒山、荒坡、荒滩、荒沟种植树木,巷道两侧及庭院前后有序种植花、草和树木,有条件的打造村屯景观带。

3.12村屯亮化 有条件的村屯实施亮化工程,主要街道、巷道和庭院大门两侧设立路灯,主要街路的商铺、企业设置美观灯饰。积极推广节能灯和太阳能灯。

3.13村屯小流域 村屯内流经的小河流,河岸两侧砌浆砌石,河道清理干净,河岸上边要绿化美化,铺好人行道。

3.14村部等建设 村部、村卫生所、村小学和其他公共服务场所,房屋院落建设新颖美观,绿化美化层次分明,室内外卫生整洁,办公物品摆放整齐有序。

3.15健身广场建设 按照城建部门绘制的效果图,建设健身广场,广场硬化,艺术性地种植花草树木、修建桥涵、水系、雕塑,配套各类体育健身设施。

3.16广告标语 村部、健身广场等地方可设美观整齐的村务公开栏、各种宣传栏,主要街道两侧院墙可粉刷醒目的宣传标语,也可绘制各种有益健康、文明、向上的宣传画。

3.17功能分区 以村屯为单位,进行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建设。有条件的可划分生活居住区、工业开发区、特色农业园区、畜禽养殖小区、办公健身区等。有旅游条件的,还可划分旅游景观区。

3.18集市管理 有农贸市场或定期集市的村屯,要设立指定的贸易场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保证道路畅通。

3.19旅游景点 有自然景观、古迹、旅游景点的村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环境卫生管理,确保旅游舒适和安全。

3.20其它方面 保证村屯内无乱搭乱建、乱摆乱放、乱泼乱倒现象,管理有序。无违法焚烧秸秆垃圾等现象,空气质量好。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破坏生态环境事件,杜绝随意砍伐林木、破坏草原、开山采矿、乱挖中草药及捕杀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积极消灭村屯及室内外老鼠、蟑螂、蚊子和苍蝇,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4.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的推进措施

开展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必须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全力推动,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4.1加强领导,纳入日程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加强部署,统筹安排,明确任务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齐抓共管的局面。各地每年都要在春秋各规定1个月时间作为环境整治月,进行集中整治、突击攻坚、重点突破。

4.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开展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重大意义,多渠道、多侧面宣传报道环境整治先进典型,利用图片、展览、现场观摩、介绍经验、文艺表演、新旧村面貌对比等多种形式展示环境整治取得的重大成果,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4.3加大投入,提供支持 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民生改善力度的有利契机,多争取和谋划一批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村屯绿化美化等建设项目,加快环境整治步伐。省、市、县三级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中,都要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专门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采取专项补助、以奖代投等形式,调动基层和农民群众开展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4.4建章建制,规范管理 要建立健全村屯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村屯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要建立保洁制度,落实农户包保责任,保证街路、巷道、庭院、村屯整体干净。建立每周一次的全民卫生日制度,集中搞好室内外卫生,不留死角,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

村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篇9

为贯彻落实镇环境整治会议精神,切实改变战斗村环境卫生面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村实际,决定在全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三清”、“五乱”为主要内容,建立以长效环卫管理机制为目的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二、成立组织

成立战斗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整治范围、内容和标准

整治范围:全村内环境卫生与村外道路两侧边沟

整治内容:对重点范围内的村地角、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公共场所、住户厨房、厕所、公共场所等进行“三清”治理“五乱”。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针对乱放、乱倒、乱扔、乱建等现象打一场垃圾歼灭战及制定长效环卫管理机制。

整治后达到的标准:做到“三有、三无”,“三有”即:一有工作网络、建立战斗村一环卫管理机构、垃圾清扫、清运队,清洁员健全;二有环卫设施;三有保障机制。建立环卫投入机制,保障农村环卫工作正常运作的资金来源明确。“三无”即:一无暴露垃圾。做到路面干净,村容整洁;二无卫生死角。实行层层分明,责任承包,不留死角;三无乱堆垃圾。做到处置有序,路面畅通。

四、实施方法和步骤

(一)筹备阶段:(2012年6月4日——6月7日)

一是动员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召开相关会议,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全面部署;二是制定方案,深入调查,结合实际,根据乡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活动实施细则;三是组建队伍。组建一支保洁队伍,随时调动,突击整治;四是建好环卫设施。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2年6月7日——6月15日)各村要按照先点后面的顺序、重点突破,逐步推进,全面开展集镇、道路、河道、村庄存量垃圾清理突击大行动。对集镇路面及道路两侧的垃圾、堆积物、乱搭乱建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整治。

(三)巩固推进和考核阶段:(2012年6月16日——6月19日)

一是形成制度。在集中整治的同时,要着手抓好每天的卫生清扫保洁和“户集、村收、村运”的垃圾处置机制,逐步形成环卫管理长效机制,巩固推进整治成果,使农村的环境卫生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二是督促检查。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全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巡回检查。三是组织考核。每个阶段结束后领导组织验收,检查进行情况,把督察情况纳入全年工作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我乡新农村建设的一次全局性的工作。乡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整治领导小组,抽调专人具体负责落实此项工作,分片、分段包干,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以党委、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二)落实责任,确保投入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单位、各村对照各自职能做好相关工作。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村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篇10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净化美化村内环境,提高卫生管理水平,创造整洁卫生、文明有序的居住环境,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整治村内脏乱差状况,改善居住环境,做好创城工作为目的,围绕广大村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建管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在城区范围内,对影响村容村貌的乱倒垃圾、乱贴乱画、违章建设等进行重点整治,确保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改观。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效果,给村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二、目标任务及责任划分

1、规范环境卫生管理

按照寒政办发[2005]75号文件精神,认真搞好各自卫生责任区内街巷、市场等清扫保洁工作。做好垃圾收集、清运管理,做到定点收集、定时清倒,及时清运,避免重复污染,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处理。

2、乱贴乱画专项整治

定期对在沿街建筑物及其它公共设施和树木上乱贴、乱

画、乱写、乱挂的各种广告及宣传品进行清理。

3、违章建筑专项整治

拆除有碍村容观瞻的违章建筑,及时制止尚未开工建设的违法建筑,未经批准的各类棚、亭、厦等,搞好道路两侧建筑物的立面整治。

三、组织领导

成立由支部书记任组长、其他两委成员、小组长任成员的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此次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监督检查、考核等具体工作。

凡以前规定与本方案不符的,以本方案为准。

村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篇11

华西村曾被称为“别墅村”, 鳞次栉比的别墅群成为华西的独有印象之一。伴随人地矛盾、劳动力外流、土地空置的出现,华西村开始面临“空心村”局面,成为阻碍发展的一道难题。

从2004年开始,华西村逐步探索建立多层公寓住宅和高层塔楼,以取代容量有限的别墅式住宅。用原村支书吴仁宝的话来说,华西村要建成一个“增地空中新农村”。从别墅到塔楼,再到后来的摩天大楼,从传统农业到高标准农田、科技园,华西村向天增地、提升产能的理念得到显现,也实现了真正的“寸土寸金”。

平地扩容的转向

“向天增地”理念的转变始于2001年。当时的华西村,根据江阴市有关政策,通过土地流转,陆陆续续兼并了周边的华明村、前进村、泾浜村、三余巷等20个村庄,联合组成“大华西”,并将其划分为13块区域。依次命名为华西一村、华西二村,直到华西十三村。华西村的土地面积由此增加到35平方公里,人口从2000增至3.5万。

按照当时的规划,华西村并村后实行“一分五统”模式: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

经过如此土地流转之后,“大华西”虽然面积增加,“一山一河”地分隔成农业、工业、生活三个较为明显的功能区,但土地总量与利用率依然受限。为了能在平地扩容,华西村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到村外买地。但是,在城镇发展与土地集约节约看似对立的矛盾上,华西村认识到:完全依赖平面增地只能是无止境的扩张,也只会离华西村的发展中心越来越远;只有科学用地,盘活现有土地才是最佳出路。

摩天大楼与多层别墅

向高空发展,以高度换总量,走更加集约的路子,是华西村的一大尝试,也让大华西的“增地”获得新的可能。

在华西村塔群西南侧,有一座被吴仁宝称之为“空中新农村”的摩天大楼,建立在原带钢厂、毛纺厂等村企搬迁后的存量土地上。之前,由于铜厂等老村企的污染较高,在华西村进行产业调整时被淘汰掉,毛纺厂搬到了村南部的工业区,这块占地21亩的空地正好就被利用起来,建造了目前中国农村最高的摩天大楼和世界最高的农民公寓大楼。

大楼共有74层,高达328米,总建筑面积为21.2987万平方米,可以安置400户村民。华西村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摩天大楼为华西村节省了近400亩土地,相当于十分之三个华西村。

“增地空中新农村”开启了华西高楼运动的序幕。2010年,华西村在江阴市外滩筹备开发一栋超高层大楼,占地面积366亩,主体建筑 129层、高600多米,其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摩天楼。

本质上说,“空中增地”直白表露的是华西村对土地的渴求,但更重要的,是透射出华西村增地、用地、节地理念的不断升华。“我国长期以来村庄是没有规划的,这样土地的利用性很差,房子东建一块西建一块,造成资源浪费。因为土地分到各家耕种,所以房子只能在自家宅基地上建。”

华西村新当家——现任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如是说,“但华西一直是有规划的。把零零碎碎的村庄集中起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集中修建基础设施,自来水管道、道路修建的成本大大降低了”。

目前,华西村已建设了10多座塔式农民公寓,每座塔楼建筑面积 1.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仅 2.4亩,可住 48户村民。和原先的别墅相比,每户节约土地 0.4亩;和上世纪70年代的联排平房相比,不仅实现了空间上的优化,更在硬件与配套设施上实现了飞跃。因此,在华西人看来,向空间要地,既节约了土地,更是造福百姓的好事。

科技化的高标准农田

向天增地,向地要产。华西年产值以百亿的速度速增,得益于华西三大产业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从2005年开始,华西村投入资金5亿元,对龙砂山北侧4个村的土地全面进行基本农田整理,新增耕地全部用于生态农业项目,目前已建成一个由“高产农田、苗圃基地、粮油基地、休闲廊架、百花牡丹园、百果生态园、百树生态园、智能化农业大棚”等组成的“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区”。除3000亩种水稻外,其他土地全部种植观光花木、瓜果蔬菜。利用高科技进行大棚种植,成熟的南瓜有的可达150公斤。

可以说,农业作为华西的发家之本,带动了工业,工业发达了,反过来又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发展了,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又兴旺起来。近年来,华西村把目光转向发展第三产业,相对于华西村的传统产业,这些行业往往不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单位面积土地收益同样不小。

“有人说我们这里人多地少,寸土寸金。其实我并不这样理解,中国大地上,哪怕是沙漠,都是很宝贵的,关键是如何利用,这需要我们去用心。用心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土地都能有高产出,我们国家也就能强盛起来。”对于土地利用的价值,吴仁宝如此总结。

工业用地“增值”

回顾华西村消除“空心村”的措施与规划,整合工业企业,提升土地单位的产值与产能,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与建立高标准农田一样,具有弥足重要的地位。严格来说,华西村产业最关键的资源既不是人力也不是技术,而是土地。原因就在于,要以一个村的面积为基本条件,铸造“天下第一村”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增值幅度较大的工业企业用地加以高效利用。

以华西村的功能分区而言,龙砂山以北的农业生产区是华西村的“粮仓”,中间华西中心村及周边共3平方公里区域是居住区,而向南跨过张家港河的5平方公里区域就是华西的工业区,也被认为是华西村的“钱庄”。

从2005年开始,为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华西村就通过技改等途径,不断调整和提升传统产业,对那些占用土地资源多、产出效益低、污染大、产能落后的旧工业企业,逐步予以淘汰,调整产业结构,并大力发展旅游、仓储、物流、金融等服务业。通过将传统工厂企业搬迁,揉入新的工业区加以重组和整合,华西集团拥有的60多家下属企业,横跨了钢铁、纺织、仓储、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从提升工业产值的经济效益上来说,吴协恩所在的华西集团,给员工发完工资,税后还有30多亿元的可用资金。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也是华西老百姓的宝贝。目前的华西村老百姓收入人均超8万元,过上了“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保养、住有宜居、信有手机、行有好车、路有大道”的“八有”幸福生活。这也充分证明,华西村的科学用地并不只是一句口号。

(部分资料来源:《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

延伸

近年来空心村整治三类主导模式

城镇化引领型模式

区域特征——城市郊区,以及平原农区、山地丘陵区和草原牧区的城市或城镇边缘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民以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为主的村庄。

农民意愿——农民外出打工较多,农民对耕地依赖性不强,具有推进村庄整治、盘活存量土地,实现中小城镇化的强烈愿望。

整治内容——产业和居住用地向市区或中心城镇集中,发展加工业与农村服务业,整合村委会组织,形成新的社区化管理模式和行业协会组织。

中心村整合型模式

区域特征——平原农区中远离市区或中心城镇,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土地闲置面积大,村落比较密集,具有集聚化趋势。

农民意愿——农民扩大耕地规模意愿较强,能够接受的耕作半径大,推进村庄整治和中心社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意愿强烈。

整治内容——迁村并居,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整治旧宅基地、退宅还田;规划中心村产业发展,建立新的村庄行政组织和经济组织。

村内集约型模式

区域特征——山地丘陵区和草原牧区,以及平原农区中村庄空心化问题不很突出,但闲置土地面积大,基础设施条件差,且与其他村庄距离较远。

农民意愿——农民外出打工较少,对扩大耕地规模的意愿不强,能够接受的耕作半径小,但对整治村庄环境、改善生活条件意愿强烈。

村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 篇12

1.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大规模的出现

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基本的土地国情。在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存在着土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生产率较低;土地开放利用粗放, 浪费严重, 耕地大量减少;城市用地增长远快于城市人口增长, 农村居民点占地规模过大, 建设分散, 空心村、闲置地大量存在;农田生态环境受到污染, 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1]通过村庄用地整理将原本分散零乱、功能落后的自然村庄调整、缩并, 加速人口向集镇和中心村转移, 既可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 又可通过退宅还耕增加大量耕地。[2]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是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分散居民宅基地置换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以村为单位, 通过实施村庄合并、新村建设和土地流转, 促进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该措施不仅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而且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 拉动农村消费, 实现土地大规模流转。通过对分散居住的村民的宅基地拆迁, 集中到建房安置, 空心村治理, 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 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耕地质量, 增加可利用土地耕种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 近几年来, 在东、中部地区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大规模出现。截止目前, 安徽省通过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的方式已经置换建设用地指标13.8万亩, 并逐步扩大。

2.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对农民的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民群体已经高度分化。从收入来源看, 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的农户:一是纯农户, 二是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 三是以农业为次的兼业户, 四是外出务工经商已不再兼业的农户。[3]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措施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 而且有利于现实大规模集中土地流转, 集中种粮经营, 从而实现机械化耕作与提高生产效率, 发展现代农业,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 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我们通过对皖南新村的调查发现: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也会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种粮大户进村承包耕地播种粮食, 他们是运用市场化的逻辑进行土地承包及流转, 往往关心的是经济收益而并不关心村庄的公共品供给与村庄中的公益性事务。一旦种粮大户遇到经营不顺及困难, 他们就会选择撤离村庄, 当他们撤离村庄后谁来维护村庄中的公共品供给, 谁来管理村庄事务呢?在农民不断分化的状况下, 实行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使那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彻底离开村庄;那些以农业为次的兼业型农民中大多数人也选择离开村庄;那些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与靠种地的纯农民因集体搬迁安置后, 其收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获得根本性改善的情况下, 这对于他们来说将最为不利, 甚至陷入生存困境, 无心关系村庄事务。而这部分人一直是村庄中生产生活的主体, 他们一直维系着村庄社会内部结构的稳定, 是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因此, 在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政策的实施下, 将会消解一直维系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将会导致农村公共事务与公共品供给陷入无治理状况, 这不仅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难题, 而且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皖南新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的意义与农民的现状

1.土地整村推进的意义及新村现状

1999年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 严格的规定了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制度, 赋予了国土部门组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职责, 以此补充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 完成耕地占补平衡和动态平衡任务。一方面我国人口不断增加, 为解决十几亿人吃饭问题, 确保粮食安全, 在确保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再减少的情况下, 国家提出保证18亿亩耕地的政策;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 第二、三产业的兴起, 城镇化不断的推进下, 耕地的后备储量明显不足;同时, 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后农村中出现空心村与土地撂荒的现象。因此, 各级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的目的是将闲置的土地复耕, 整治空心村与土地撂荒及宅基地过多占有土地的现象, 使耕地集中连片, 便于实行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推进城镇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

针对农村宅基地居住分散, 占用农田随意性强, 村庄内荒坡地多, 水塘、堰渠没有充分利用, 田埂占地面积大;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经常不回村庄住, 村庄内存在闲置住房及宅基地等现象。皖南新村在县、镇政府指导与统一规划下, 拆掉4个村民小组81户人家的住宅, 并分为县城安置、集镇安置与货币安置三种方式进行补偿。在安置补偿政策的实施下, 那些离乡离土外出打工经商的人中没有人反对, 同意拆迁;那些以经商为主农业为副的农民中也没有明显的反对, 只是在拆迁赔偿费用上存在某些争执;持反对意见的人是那些种地的纯农民与以农业为主兼副业的农民了, 在乡镇干部与村干部工作策略下最终完成了拆迁工作。

2.新村农民的现状

新村由于地处于皖南, 是属于泛长三角之内,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 村民的分化情况较为严重。从上述四种类型的农民的划分看, 在从业上是存在差异的:一是纯农户完全是在家从事种粮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类为自耕型, 另一类为在自耕的基础上租亲人或朋友土地耕种型;二是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这部分农民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5~65岁之间, 他们的从业方式是以种粮食为主, 兼搞副业。三是以农业为次的兼业户。这个群体主要是从事经商或者在附近城、镇打工, 耕种的田地不多, 只能够满足自己吃饭需求, 平时从事经商或打工, 农忙时务农。四是外出务工经商已不再兼业的农户。这个群体也称为离土离乡的农户, 他们基本脱离村庄, 至多每逢过节回村庄短住上几天, 其耕地一般是由亲人或朋友租种。显然, 在农民已经高度分化的情况下推行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遇到的阻力是很小的, 在政府统一布置下折迁工作进展顺利, 很快将四个村民小组的房子拆掉, 没有出现过激行为的钉子户, 没有出现集体上访。这是因为在分化的农民中, 离土离乡的农民是非常支持拆迁的 (以农业为次的兼业型农民也表示赞同) , 因为在他们中有部分人已经不居住在农村, 或有部分已经意向去城镇买房子;而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房屋被折会得到相应的赔偿, 自己再添一点钱就可以到城镇买房子了。以农业为主的兼业型农民基本上是处于中立状态。相反, 靠种粮食为生的农民是不愿意拆迁房子的, 即使是补偿金额高, 他们也不愿意, 因为房子拆迁后被集中安置在镇上不方便种地, 但在政府的政策推行下, 他们不得不服从拆迁。同时, 新村还进行了田梗改造, 水塘整治, 开垦荒山复耕, 毁林开荒, 等等。

三、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对农民的影响

1.农民的生活成本增加

将居住分散的村民从村庄拆迁到城镇上集中安置的目的是为了将宅基地置换为耕地, 同时, 村民们去城镇上居住也是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 具有双重意义。但从新村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民并不乐于接受, 在他们看来:在农村里居住的时候, 不仅可以种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 还可以副带养殖家禽与牲畜;被集中安置到城镇后, 住在商品房里, 每户的居住面积仅有几十平方米至二百平方米以内的空间, 不可能再从事家禽、牲畜养殖;同时由于远离耕地, 也不可能再种蔬菜及瓜果之类的农作物。到城镇居住后, 基本上所有蔬菜、家禽肉类都需要用钱来买 (除自己种水稻、小麦可以家用以外) , 这使农民的生活成本增加了。显然, 拆迁后农民们的生活成本增加了, 在经济收入没有相应增加的情况下, 必然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2.农民的生产生活不方便

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后, 住房被拆迁的农民被统一安置到城镇附近新建设小区, 住房的设计完全是按照现代城市商品房模式修建, 被安置的住房面积是有限的, 房子的空间大, 意味着要花去的钱多, 而拆迁补偿的钱并不多,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农民自己掏一部分钱才能够到县城及镇上买到住房。从新村的情况看, 一般是三口之家较多, 即:一对夫妻加上孩子, 这种核心家庭通常在农村的房屋居住面积是一百五十多平方米左右, 附加上喂养家禽、牲畜及堆放生产农具的小房屋, 在农村居住感觉非常的宽敞。一旦要通过拆迁补偿统一安置到城镇上, 大多数人的住房面积只有一百平方米左右, 有的甚至更低, 使他们感到房屋的居住空间非常小, 生产农具没有地方可以堆放, 从事生存生活不方便。因此, 被安置到城镇居住后, 农民们不旦房屋的居住面积缩小了, 而且对农业生产也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 为了生计迫使他们将农闲的时间转移到从事二、三产业上来, 使他们被迫接受城镇生活。同时, 由于居住在城镇的小区里, 公共娱乐空间、方式与娱乐主体的转变, 人与人之间的往来被门、窗、墙分割, 已经不在是农村社会里的熟人社会, 这使他们不得不开始转变生活方式, 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样以来, 原本依靠农业就业的这部分人群慢慢地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 并进一步走向分化。

3.农民从分化逐步走向分离

随着农民的逐步分化, 在收入、从业、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村的农民在没有土地整村推进之前, 农民事实上已经分化成四类。但随着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政策的实施, 村庄上房屋居住分散的农民拆迁到县城或镇上集中安置, 离开了村庄, 远离耕种的田地, 这就使离土离乡的农民被彻底的分离出去。因为他们本身已经不在从事农业, 通过政策的拆迁安置后, 他们唯一与村庄发生关联的是自己的耕地, 但随着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政策的实施, 种粮食大户进村大规模的承包耕地, 他们可以很顺利的以满意的价额把自己的耕地承包给种粮大户, 每年只要按时收租金就可以了。同时以农业为次的兼业型农户中有部分人也被分离出农村, 这个群体中的家庭收入关系一般是父辈在家务农, 子辈外出打工的居多, 在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的过程中拆迁安置上有回报的, 子辈到达结婚年龄后会回到城镇买房结婚, 定居城镇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村庄剩下的就只有以耕种粮食为主的农民和以种粮食为主兼业为副的农民, 在这两个群体被集中安置到城镇上后, 他们还需回村里耕种土地, 但受居住地理区位的影响, 他们已经与村庄的关联度逐步降低。这就使原本一直维系着村庄内部结构稳定的农民被慢慢地瓦解, 村庄中的公共品供给与维护逐步陷入困境,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

四、结语

1.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进一步加速农民分化

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不仅关系到我国过现阶段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而且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其意义重大。但从皖南新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的实践告诉我们:现阶段我国农村中的农民已经处于分化的状态下, 这项政策的实施将更多农民推向劳动力市场, 又因为他们获取货币收入的机会和能力的差异而导致他们的分化持续加剧, 并进一步消解了一直维系着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这可能会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村庄事务管理带来新的困难, 对新农村建设造成不利影响。同时, 随着农民生活的市场化、货币化程度逐步加深, 在农民收入目前仍然没有获得根本性提高的情况下, 势必增加农民的生活压力, 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带来新的隐患。

2.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进一步导致农民分离

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是为了保障国家耕地18亿亩红线, 提高耕地质量, 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在农民已经分化的情况下实行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政策, 无疑将那些已经离土离乡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与以农业为次兼业为副型的农民分离出去。同时, 村庄中那些以农业为主兼业为副型的农民继续分化, 在分化的过程中仍将部分农民分离出农村。也就是说村庄中的农民在不断分化, 分化后又进一步分离, 原本与村庄保持关联的那些纯农民与以农业为主兼业为副的农民事实上已经不居住在村庄。

参考文献

(1) 彭立芹, 冯文钊, 曾志远.我国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3, (04) .

(2) 程久苗.现阶段土地整理若干问题研究——以当涂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 (04) .

上一篇:首次沿途导游下一篇: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