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论文

2024-06-21

浅谈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论文(通用7篇)

浅谈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论文 篇1

网络营销人才奇缺

也许一些人会认为,网络营销不* 项目课题: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高职一般性研究项目“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GZYB01);郑州市2015 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郑州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884)。作者:石玺,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450046)。络营销以失败而告终,已经多少说明问题。不同于传统营销方式,互联网因其传播广泛而快速,网络营销的效果显现相对迅速。成功来得快速,失败也来得突然,网络营销的全案策划就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络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网上营销,也对网络营销人才需求大增。毋庸置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市场上这方面的人才奇缺。据调查,众多的阿里巴巴中小企业用户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都面临转型问题。电子商务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属于一种新的行业,也是一种亟待突破的行业,虽然企业开出很高的工资,但是常常找不到专业人才。因此需要改变网络营销教学方法,增强网络营销的实践教学效果。

网络营销课程实训环节的重要性 2004 年,《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出版,自此确定了网络营销的工具与方法。这些年来,这本书中的工具与方法一直是网络营销内容的主流模式。通过对网络营销工具与方法的掌握,并增强实践活动,能够逐渐发展成个人的网络营销应用能力。工具与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践是学习的应用,而网络营销能力的获得是学生要获得的学习结果。因此,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想要全面掌握网店的运营、推广、广告宣传等能力,必须加强实训环节,提升教学质量。

项目教学法的重要性 项目教学法的含义是在教学中引入一个综合案例,并将其分成几个模块,划分相应的任务,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任务领会知识内涵,也就是依照项目—模块—任务—问题—知识点的思路开展教学,最终完成知识点—模块—任务—问题—知识点的学习。这种互逆的过程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关联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学习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

项目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当前应用较多的教学模式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尤其是项目教学方法在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应该受到重视和推广。项目驱动教学设计步骤

谨慎选择教学案例 项目教学中应该以企业需求划分职业技能,然后根据相应的职业技能选取合适的案例,使得项目教学直接和企业的岗位技能相挂钩。这一环节直接关系着项目教学的效果,并且明确案例教学的指引方向。

案例细分关联知识点 选取综合性强的实践案例,分解案例之后,根据其中包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找到关联的知识点,形成具体的任务。

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整合 确定任务之后,选择基于工作过程分解模块和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可能和教材的编排顺序不同。

及时关注课堂反馈 使用项目教学方法,可能出现教学知识体系和教学进度不一致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教学进度过慢的情况,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因为实施项目教学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现象,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主宰,而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甚至会遇见很多新型的问题。因此,教师要积极备课,拓宽知识面,及时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对教案进行更改,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网络营销课程实训项目内容

网络营销能力的要求 高校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了解网站的建设、网页的设计与维护等内容;了解用户的需求;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如让学生使用论坛、博客等;了解网络营销的一些简单代码,尤其是HTML、DIV+CSS 等(即便学生并不会使用代码编写网页或程序,也需要有基本的了解,至少进行网页代码分析时能够发现其中的明显错误);熟练掌握网络营销的谈判技能,全面提升商务管理能力;加强对网络营销发展现状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开店项目培养电商全能力 通过网上开店的项目,让学生真正学会网店策划、网络广告等基本营销工作,并要求学生根据网店的不同情况制定网店营销策略,全面提升网络组织管理能力。(营销实战:电子邮件营销、店铺运营、关键词营销、网络广告投入、信息发布技巧。)

校园网络营销创业与实训 为了提高学生的网络营销实践能力,可以以“创新、创意及创业”为宗旨举办电子商务学生创业比赛,通过竞赛可以激发大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对网络营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将比赛活动变成技能训练的新课堂、技术交流的新平台。校园网络营销创业项目简述

随着网络营销的发展,校园网络营销兴起,并且在近几年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出现多种操作模式,如下文所述。

B2C 模式 B2C 模式以互联网为依托,商家或企业通过网站向消费者输出产品,从而形成的一种网络模式。这种商务模式在大学校园中应用最广。

浅谈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论文 篇2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彻底打破了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体制,这一改革形成了“双向选择找市场,立足市场靠竞争,竞争制胜靠实力”的局面,这些对广大大学生来讲,无疑将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和考验。每年都有相当没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据统计全国大学毕业生07年有100万人、08年有160万人找不到工作;政府已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当作重点来抓,从政策到措施,到落实,并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就业后因不能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面临失业或第二次择业!昔日的“天之骄子”已经变成了“天之焦子”了。有人说现在是“职业危机时代”,“毕业就失业”。

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刚毕业的大学生因其尚未具备适应社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心态,充其量是有知识基础的人,是“半成品”,对于“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的职业发展如何?”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认识,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越发需求有经验、有准备的“职业人”。因此,学生在大学阶段迫切需要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2 职业能力的定义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体包括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更注重以学生为本。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必须考虑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在认清目前的形势后,如何引导、如何培养就成为我们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是不是专门开设相关的形势教育课就可解决问题吗?显然不是,其实能力培养与教育体现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平常的活动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门的教学尤为突出。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也有很高的理论,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把一门学科的内容介绍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它是公共基础课,学生必须掌握,同时它也容易让学生感兴趣,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及吸引力,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相结合。

3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体现职业能力是毕业生的需要,也是企业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及日益普及,计算机已不再是高端科技,而仅是一门类似于驾驭汽车一样的通用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已是一般大型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中小型企业也已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包括人事,财务等,对录用的大学毕业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已成为一项技能要求。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法律知识等方面能力等就可在计算机操作中体现。

3.2 教学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增强社会竞争力。

计算机教学中这一点尤为突出。计算机教学尽管是相同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但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的做法但得到的效果却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及时把学生的新思想、新思路进行鼓励表扬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学习和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3.3 教学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推进教学的改革。

强调职业能力就是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改变,使其符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与教学相结合。

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学思想,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教学的方向,我们要及时研究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来研究、探讨、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认真考虑学生的能力培养。

其次,根据教学思想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这一门课教学的影响非其它课程可比,它所涉及的范围广,且有一定的深度,一部分内容又是学生感兴趣或爱好的。如果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教学有机地结合,将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己管理能力等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有一个非常好的效果。

3.4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改变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认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培养的教育,即如何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门化人才的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可以使大学生看到自己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加强,会增强自信心,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由此可以影响高职大学生对树立正确的职业、择业观,正确定位,根据社会及企业需求,可以更客观、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配置。

3.5 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来引导、推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的教学达到较高的层次。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来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参加计算机竞赛、参加计算机职业资格考试及其它类考试、讲座、参观等多种方式来影响、引导学生。

4 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4.1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的教学源于传统教学,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通常的教学实际并没有认真考虑职业能力如何有机地结合,而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4.2 学生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程度及关注度尚需加强。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很多学生都不懂得何谓“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不知道自己想从事或能从事何职业、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将找到工作作为自己根本且唯一的目标,他们将职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等同于“找工作”,对于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根本谈不上主动设计、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4.3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但至于学生的特长是否得到了发挥,是否从事专业相关性工作,在就业的岗位上是否有“发展力”,则无从知晓了,学生步入企业后往往有诸多的“不适应”。

5 关于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的建议和对策

5.1 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修订学期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修改。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通过多年来对企业员工培训的经验,以及收集到的企业对计算机操作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编写教学内容,使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学生所学知识才能为企业所用。例如哪一部分内容可能与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有关,应如何结合。

5.2 根据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分类,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先讲授理论,再介绍相关操作的方式,应以案例教学为主,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制定不同要求,每次课有每次课的要求,基础好的与基础差的分开要求,使其能够完成,增强其信心;所选取案例必须有特点,与实际应用密切关联,并能充分体现计算机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可多介绍一些有趣的小型软件,一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时候,学生是因为感到有趣才会去认真研究,注意引导,就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才真正落实到实处。

5.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教学水平。

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及日益变化,各种软件更新变化太快,教师也需要及时有效地学习,才能及时了解、掌握计算机的相关新技术、新发展方向。尽管当今计算机已细分成十五大类以上,教师无法一一学习及掌握,但可选择某一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学习,也才可能去真正从职业能力方面掌握最新动态,把握发展方向,为提高教学水平做好准备。

5.4 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当然,如前所述,仅通过一门课的教学,要想提高其职业能力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如在今年学校组织的计算机竞赛中我们把题目定为要求“根据毕业时所具备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份个人求职简历”,这就是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主要就是要引导学生尽早认识并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类似的方式可以很多,如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走访用人单位,请毕业生回校作报告、谈体会,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相关要求,认识到计算机不只是游戏机,而是一个工具,是能对工作有极大帮助的、顺手的工具。

摘要: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也是学校发展中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本文试图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的教学中如何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做一个探讨, 以期使这一门课的教学不光解决教学任务, 也能把职业能力培养这一观念带进教学中, 起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 为将来毕业走入社会做好思想及能力准备。

关键词:职业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大学计算机基础》张洪民.云南大学出版社.

[2]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辽宁高职学报, 2002年5期.

浅谈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房地产营销操作实务;探讨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24-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对受教者职业能力的教育,这种职业能力包含工作需要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1]。在“中国制造2025”、双创和“一带一路 ”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将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按照国务院要求,2020年我国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由于职业教育专业针对性强、符合市场需求,高职大专院校的初次就业率甚至超过众多“211”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忠诚度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职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意义

1.1 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优势

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就业形势非常艰巨。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已经历农业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发展至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最稀缺的是技能型人才和能将知识发生转化率的人才,而现在培养的大学生基本都是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是现代教育体制下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与普通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息息相关的。与之相比,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以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够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社会上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1.2 是职业教育取得社会认同的基本要求

職业能力是衡量职业教育好坏的依据,而职业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教育内部的自我评价,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社会的集体认知,尤其是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认知。当学生家长切实看到子女在职场中的表现和获得的认可时,从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时,职业教育的质量才会被更多的人发现和认可。当企业等用人单位发现所用工人的劳动效率高并且具有更高的提升及发展的潜力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自然会提升。

1.3 是高职毕业生快速适应职业及谋求职业发展的基础

职业能力赋予受教育者立身之本,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除了要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独立完成岗位上的工作任务之外,还要学会与领导、同事密切沟通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工作之余,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制定更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谋求更高的职业发展空间;这些职业能力恰恰就是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的专业能力、一般能力和关键能力。

2 如何在房地产营销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房地产营销操作实务课程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课程设置旨在为房地产企业和项目培养营销策划岗位专业技术人才。本门课程内容分为洽谈委托代理业务、策划人员市场调查、房地产项目市场定位、房地产项目营销策略四大模块。

2.1 通过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识

专业教师结合在房地产企业任职近3年的工作经验,将在工作中实际操作过的营销案例引入到本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在委托洽谈代理业务模块,教师结合曾合作过的知名营销代理公司世联地产,讲述了营销代理公司的组织架构、策划岗位主要工作内容,以及世联地产和新城首府项目签订的合同范本;在策划人员市场调查、项目定位模块,结合工作案例-新城悠活城、新城兴业路项目拿地时的调查报告和定位报告,进行了模块内容的拓展讲解;在房地产项目营销策略模块,结合曾参与过的新城香溢澜桥、香悦半岛等众多项目的营销策划案例,对房地产包装、广告、活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讲解。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还提升了学生对房地产营销策划岗位工作的认识。

2.2 通过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本课程的内容安排:成立房地产营销代理公司,寻找代理项目,对拟代理的项目进行调查、定位、策划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操作过程。本课程从本地国土资源局网站上寻找一个最近新交易的具有代表性的商住地块,模拟其成为一个拟代理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让学生根据代理公司提报需要的内容对地块展开实地调查(包含区域经济环境调查、区域房地产市场调查、区域消费者调查等内容),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项目的SWOT分析,然后进行项目的客户、产品和形象定位,最后对已定位完成的项目撰写策略报告(含推广时点、价格策划、广告策划、主要活动策略等)。这个模拟真实项目的教学过程,将全课程中的理论教学点以项目实践的形式重现,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边学边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2.3 通过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项目教学以提交策略报告和现场汇报为成果,计入期末总成绩。在完成形式上采用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相当于一家房地产营销代理公司,公司内部根据需要设置组织架构,每个组员对应于公司相应岗位上的一名职员,有各自的工作职能分工,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采用“总经理”协调制。在任务的驱动下,组员之间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策略报告内容,每个组员的工作成果都将直接影响报告的质量。为了形成任务驱动法的竞争机制,在汇报时采用小组集体汇报的形式,在评分时采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有效规避了个别同学浑水摸鱼的现象,更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4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学生的职业视野

教学研究及实践表明,房地产营销教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不仅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而且通过实践分析和研讨,还可以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从事房地产营销的职业判断力和房地产实务的操作能力[2]。本门课程在教学中也引入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走出去”是在进行房地产项目策划模块的教学前,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了在售的房地产项目,通过项目人员的介绍和现场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了解项目的定位、包装和策划内容,在策划模块的教学中,让同学分享他们“走出去”收集到的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请进来”就是聘请多年从事房地产营销的的专家,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针对企业用人、个人成长经验和工作知识传递三个角度来进行交流,交流中,同学不仅了解了企业的用人岗位和用人要求,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了方向,还能在专业的操盘案例中汲取经验。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不管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都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职业视野。

3 小结

职业能力是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五年制高职教学中,专业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影响,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课程教学方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上课程的教学方式经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能够并乐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通过校外实习的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有所提升。

参 考 文 献

[1] 夏丽英.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0.

浅谈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论文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职业能力,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旅游越来越多地成为我国居民度假休闲的第一选择, 酒店业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旅游环节中重要的一环, 发挥着旅游过程中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的“吃、住”要素,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酒店业异军突起, 数量剧增。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大规模的酒店兴起, 需要数以万计的酒店工作人员,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已经被各大酒店招聘, 走上工作岗位。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成了“香饽饽”, 学生数量与用人单位提供的数量是1:4, 即一个学生有四个岗位等着选择。从表面上看来, 供需两旺, 好像学校与酒店之间的人才衔接过程很顺利, 学校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1]。酒店常常会面临学生就业后心理落差大、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人才流失严重等情况[2]。究其原因是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上存在严重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 本文以高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作为研究内容, 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研究, 通过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分析, 探讨高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一、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概念

1.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界定

核心职业能力最早是1974年由德国人提出的, 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有很高的认可度和关注度。我国从1986年开始重视职业教育, 开始对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 研究内容大致如下: (1) 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行业的初、中级管理人才, 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 (2) 行业专家认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即较强的团队意识和服从意识, 有高度的责任心, 能担当一个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 还有懂礼貌, 是一个受人欢迎的员工, 这几项是调查过程中排在前面的内容。同时, 对于毕业生的外语水平的关注度较高,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外语表达交流能力影响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能快速的进入岗位, 当一名合格的酒店工作人员, 即学生和员工的转化“零距离”; (3) 酒店工作过程中, 每天遇到新的客人, 出现新的问题, 对于毕业生来说, 灵活的、巧妙的处理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调查表明, 与人沟通, 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核心职业能力的范畴。

在研究核心职业能力中, 需要关注员工个体差异, 个人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在校期间, 教师要将内在素养和日常行为规范联系起来, 将素质教育的无形的、宏观上要求进行具体化, 变无形的素质为有形的可以量化考核的项目, 将宏观的要求进行具体的分解。通过观察学生行为的变化进行教育, 一个人内涵修养是通过行为外显的, 行为的改变过程中发现素养的提升, 核心职业能力得到培养。

本文对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职业能力的概念界定为:核心职业能力是一种通用能力, 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备能力, 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 是酒店行业发展对员工的必然要求。核心职业能力的研究对象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 研究目的使学生适应酒店行业需要、成为行业精英。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构成

从深度合作酒店、专业教师、优秀毕业生问卷调查中, 可以得出,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3]。这3种核心职业能力, 是酒店管理学生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是酒店管理专业所有岗位都要求具备的, 可以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 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是伴随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可以把这3种核心职业能力再细分为:基础核心能力 (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拓展核心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

三、主要结论

1. 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可以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4]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有67%来源于学院自主招生, 招收中职院校相关学生或者是高中学习较差的学生, 生源质量较差, 其它33%来源于高考招生, 文理兼收, 一志愿报考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比例不到23%, 专业调剂学生多, 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和行业的了解少, 实施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后学生对于专业认同感提到了35%, 对于行业的了解迅速提高了90%, 学习愿望也随之提高;2013-2014年各项技能证书通过率为95.6%, 生均4.5个专业技能证书, 为学生的就业开拓的了广阔局面, 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学生在毕业时挑选自己心仪的单位。实践证明, 核心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成为行业欢迎的员工。

2. 核心职业能力实现的途径是通过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参与为辅的课堂称为“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的课堂, 以学生参与课堂, 教师作为领路人的一种课堂。这种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强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与人协作能力, 组织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达到教学目标。通过“第二课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核心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组织了学生社团, 参与了社会活动, 帮助学生在校提升综合素养。“第一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授式传授知识、技能, “第二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提供核心职业能力, 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可靠的现实途径, 同时体现在活动中培养能力, 在活动中提高内涵, 在活动中内化知识。

3. 引进行为导向教学法, 培养核心职业能力

早在1998年, 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中就提出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合适于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方法, 并且设计了OTPAE五步[4] (Object目标, Task任务, Prepare准备, Action行动, Evaluate评估) 来组织教学和进行能力训练。研究实践中借鉴了行为导向教学法与五步训练法, 并结合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完善。实践表明, “五步法”遵循了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养成规律, 融“教、学、做”为一体,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导性、参与性、协作性、创造性, 是培养核心职业能力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

4. 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建立在教学体系的保障机制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建立在教学体系的保障上, 形成教学体系的一部分, 保障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核心职业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系, 不能只依赖校内的课题研究和自发实践活动, 应该依靠高职院校全员参与, 共同努力, 完成目标。近年来, 教育部要求和鼓励职业院校把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写入教学体系中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计划等得以体现。通过制度层面的保障, 确保完成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系统培训,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强化教师教学质量意识出发, 构建一套包括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管理、考核评价、教学反馈等在内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管理应该主要抓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以政府法律法规保障和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作为学校工作重心的保障机制。

5. 建立以确立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包括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目标和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校内实训室和网络化的校外实训基地, 建立专兼结合的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团队, 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 :8-11.

[2]陈初.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文汇, 2011, (27) :59.

[3]丁磊, 陈年和.高职建工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13, (11) :55-57.

[4]刘楚佳.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2) :81-84.

浅谈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论文 篇5

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形式, 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已成为高职院校探索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已在高职院校得到广泛的开展, 顶岗实习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顶岗实习,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 学生可接受来自学校和企业的双重培养,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 并能够将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个重要实践和学习阶段, 是一门必修的课程。

2 专业建议

笔者本学期指导了市场营销专业91名学生的顶岗实习, 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交流的过程中, 不断的思考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专业技能的提炼与培养, 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如何进行培养等许多与专业相关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

通过顶岗实习指导, 我们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 四川省内特别是成都市场, 对从业人员的结构性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中。学生实习和就业人数较多主要集中在除了房地产行业, 销售, 电话营销外, 今年有5名同学加入了教育咨询行业, 5名同学加入了物业管理行业。

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经过近几年的市场调查与校企业合作企业的企业专家们的沟通和交流, 在课程体系上相对较为完善, 不仅开设了房地产营销的专业选修课, 在沟通与销售技巧方面、客户管理方面的专业课程设置也较为合理, 但在教育咨询和物业管理这一块方面还有所欠缺, 建议增设相应的选修课。

2.2 专业能力培养

(1) 营销能力。11级市场营销学生, 从事专业相关性工作的比例达90%以上, 包括直接从事产品销售、渠道拓展、客户与市场开发, 客户的维护等。他们在实习中表现最大的特点是专业意识较强。这些学生在企业的上岗之前的培训期, 能有意识的从企业产品、企业文化、客户特点这几面重点入手, 较快的适应企业, 尽快的开展销售与客户服务等相关工作。在我和企业人员交流中, 他们都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这与在校期间良好的专业理论学习分不开的。

(2) 客户管理能力。从成都市学生岗位实习的实际情况分析, 不少同学进入了投资信贷行业, 大约有6人左右在从事金融贷款业务;另外, 是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也较为快速, 有约7人左右在从事电商平台业务;这些工作都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客户关系的整体管理能力。

(3) 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应该是专业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学生工作实习过程中, 需要与上下级、平级的同事、客户等等进行360度的全方位沟通。因此我们发现, 沟通能力的较强的同学, 适应工作时间短, 在工作表现出较强的个人能力。

同时, 学生的文案写作能力、谈判能力、策划能力、市场洞察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也对他们出色完成其工作起重要作用。

2.3 培养方式

学校的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主, 尽管我院本期进行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改革, 也在努力探索寻求“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 并取得了不错的绩效。但从在顶岗实习中反馈出的信息, 本专业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需做一些实践性工作。

首先必须加大学生实践性教学的力度。构建工学一体化的、全新的营销教学场所:学生实习超市、模拟营销公司、营销策划工作室、校外实训基地等, 采用“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 同时, 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社团功能, 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性活动。

其次, 构建师生一体的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在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中,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市场营销实战演练中。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相对独立地学习, 而教师从昔日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工作的管理者, 而由于主要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今后工作中的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不再是一个演讲者, 而必须是操作示范者、建议者、指导者、考评者。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指导, 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并不断促进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最后, 实践基地一定要高效的使用。校企合作开发的一些实践基地教学资源, 要变成学生实习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平台, 亲身实地的开展营销岗位相关活动, 汲取实际的工作经验。同时希望学生能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并注重运用专业知识, 以便使学生能在顶岗实习中表现得更为出色, 为更好的融入和适应社会, 起航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 是一种教育体制的改革,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以“顶岗实习”的方式与企业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阐述了通过指导顶岗实习, 探讨实习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专业能力的获得问题以及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问题。

关键词:顶岗实习,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耿青松.高职财经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5) .

[2]赵文颂, 郝群荣.创新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科技与企业, 2010, (6) .

浅谈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论文 篇6

长期以来, 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成了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如今,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职业化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 已成为摆在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面前的突出问题, 并引发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变革。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注重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职教育则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在各类教育中, 建立健全通识教育体系均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 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实践, 也同样涉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以及工程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交流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的训练与养成。可见, 职业交际能力是大学生步入职场必备的一种能力, 也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职业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大多依托口语交际与写作技能类课程, 这类课程是高等学校的文化基础公共课, 也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 其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据调查, 世界一流大学对沟通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 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会开设表达与交际的相关课程并提供咨询与辅导, 以培养相应的表达与交际能力。许多学校专门针对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阅读与写作、表达与交流、沟通训练等通识教育课程。大多数美国著名大学以不同形式要求本科生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和写作技能, 并将其作为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可见, 加强学生职业交际能力的训练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开设此类课程也有利于完善高等学校通识教育体系。

职业交际能力是在职场上表现出来的人际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语交际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与职业相关的职业交际能力业已成为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 人们往往过度重视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汉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职业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以口语交际类课程和应用写作类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为途径, 笔者拟以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为例分析其教学现状, 并探析职业交际能力提升的途径, 拟从复合型、职业化人才培养的视角, 分析汉语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的现状, 阐述此类课程的重要性, 并就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加以探讨。

二、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交际类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的融合已露端倪

口语交际和应用写作课程一直以来是中小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但在高校中, 这类提升职业交际能力的课程还未受到广泛重视。在高等学校争创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 人们往往过度重视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则强调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都不同程度地忽视汉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职业交际能力相关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有些高校开设了“语言交际艺术”“口才与交际”“公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但口语交际教学与应用写作教学一般是分离的。从学科的角度来看, 分而治之是完全必要的, 但作为通识课程, 则应将口语交际教学与应用写作教学进行整合, 使之融为一体。近年来, 诸如《社会知识职业交际能力》、《口语交际与应用文写作》、《实用沟通与写作》、《有效沟通与实用写作教程》等一批面向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材应运而生, 将口语交际类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科学融合已渐成趋势。

(二) 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和学生均不重视, 教学针对性不强

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和高职院校不重视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是一个普遍现象。此类课程虽然是文化基础课, 但常以选修课的身份出现, 处于边缘地位。文化基础课涉及的学生众多, 专业差别较大, 众口难调, 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蜻蜓点水式的教学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教学内容来看, 口语交际涵盖主持艺术、演讲艺术、辩论艺术、领导艺术、推销艺术、教学艺术、采访艺术等, 因专业的差异, 学生有不同的需求, 也就不可能样样精通, 致使教学浮于表面。应用写作的文种繁多, 学生对写作格式和规范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一看就懂”, 但往往“一写就错”。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应用写作有不同需求, 如法律类学生注重司法文书的学习、经济管理类学生对财经文书感兴趣、理工类学生偏好科技文书的写作等。教学缺乏针对性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2. 过分重视理论教学, 实践训练不充分

口语交际训练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堂训练机会, 小班授课方能保证课堂训练的效果。但受到师资和课程性质的限制, 很多学校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开设全校性公共课, 效果甚微。应用写作旨在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 仅仅通过教师课堂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教学中, 理论知识的传授必不可少, 但如果课堂教学过分重视应用写作理论的讲解, 必将枯燥乏味, 学生也不感兴趣。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了解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 所以, 加强写作训练是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但学生人数众多, 作业量大, 逐一修改、指导的难度很大。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都重在训练, 但因教学学时的限制, 课堂训练很不充分;写作训练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3. 辅助学习材料不足, 有待补充和完善

口语交际课程对教师的授课能力要求极高, 虽然可资使用的教材不少, 但不同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差异较大。首先, 口语交际课程具有观摩性的特点, 因此, 视频材料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 但目前相关的辅助视频材料明显不足。口才与交际类的视频资料在商业领域较多, 但如何将演说大师的相关视频作为辅助学习材料引入课堂, 还值得探讨。其次, 用于写作课堂讲授的案例分析不够丰富。各类应用写作教材越来越轻理论、重实践, 注重精选范例、精心点评, 但案例的选取多以国家有关机关单位的应用文书为主, 很少选取病文或普通案例进行修改、评析。优秀、典范的党政公文固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模仿, 但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常常觉得“范例”离大学生活有点遥远, “高不可及”, 写作练习就无从下笔, 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参与性, 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4. 教学方法单一, 考核方式机械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过去通常以“格式加例文”式的讲授法为主, 训练项目不多, 或者因课堂学时的限制, 无法实施实践教学, 互动性不强, 致使教学双方热情都不高。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程也是被动接受, 课堂训练时进行象征性练习, 受益面不广。当然, 学生的主动性也有待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不够丰富, 有纸上谈兵之嫌,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考试形式相对单一, 一两次平时作业或期末试卷考试肯定无法全面测评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交际与写作课程的学习效果也不是短期内能立竿见影的, 又因这类课程考核的主观性很强, 难以制定可操作性很强的评价指标。

三、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一) 口语交际课程与应用写作课程的自然融合

语言沟通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其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重在对口才与交际的心理、思维、体态、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训练, 锻炼汉语交际基本技能;书面语表达能力注重提高应用写作能力, 突出应用写作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因学科的划分, 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被人为割裂, 但在现实生活中,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演讲艺术与演讲稿的撰写、主持艺术与主持词的撰写、求职面试与求职文书的撰写, 它们之间理应自然融合。因此, 建议将口语交际课程与应用写作课程科学融合,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取不同的授课内容, 不宜大而全, 应有所侧重, 适量讲解党政公文, 多讲事务文书和日常文书, 使日常文书与口语交际更具有天然的联系, 这样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 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与定位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的外在表现。因此, 在训练交际能力的同时, 还必须注重学习基础文化知识, 培养和锻炼创新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他能力, 了解和掌握一般的礼仪知识。就这类课程而言, 教师要当好导演, 学生要做好演员, 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训练, 训练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达到从“敢说”到“能说”再到“会说”的目的;在应用写作方面达到从“能写”到“会写”的要求。要正确定位师生角色, 教师搭台, 学生演戏, 增强师生互动式教学, 采用情境模拟、师生互评、平时课外写作、课堂点评、课下指导等教学手段, 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 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思考

口语交际课程的授课方式要灵活多样, 可在讲解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之前安排学生试练, 以便发现问题, 再引导学生学习、强化;也可在讲解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后再安排学生练习, 以观察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娴熟程度。口语交际训练要更多地关注不善言辞、不敢交流、性格内向的学生, 给他们提供相对较多的课堂训练机会。针对口语交际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 教师可精心搜集、整理、编辑相关交际艺术的视频, 供学生课后观摩。课堂训练以即兴演讲、面试问答等耗时较少的训练项目为主, 将主持类、辩论类耗时较长的训练项目采用课外彩排的形式进行, 要求全体参与, 然后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课堂展示, 其他学生采用录制视频的形式进行课外分享。这样, 既可延伸课堂教学, 又可增加课外训练时长。

应用写作的教学要精讲多练, 少讲理论, 多讲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 注重结合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写作需求, 密切联系大学生实际,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选用教育领域的案例、大学生身边的案例, 适量涉及一些将来工作中的常用文书, 以求教学和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应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实际案例, 学习别人的经验可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而吸取别人和自身的教训, 同样可以提高自身的水平。通过范文的学习, 有利于引导学生领会优秀的作品好在哪儿;通过对病文的简析, 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普通案例和病文的缺点与错误所在。

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培养写作能力不能只靠在课堂上学习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 还要学以致用, 靠严格、科学的训练。课堂上, 教师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讲评, 学生应认真完成每次写作练习并认真听取教师的点评意见, 也要认真与同学交流、分享写作经验并听取同学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见。除了课堂练习外, 还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后练习题, 设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 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点评和针对性指导, 让学生从教师的修改意见中领悟写作技巧和行文规范。应引导学生先练习好大学阶段的文书写作, 然后循序渐进, 为参加社会工作后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思考

口语交际不宜采用笔试, 建议采用口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可采用逐一口试形式, 通过完善口试的评分标准, 合理分配教师和学生的评分权重, 讲求师生共同参与,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成绩;也可采用小组面试的形式, 这样可以增强考核的可比性。但这两种形式都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还需创新考核方式, 如可增加视频作业考核方式。应用写作不宜采用集中笔试, 可采用课外写作的多次测评来完成, 将教师评改、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有机结合, 实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测评。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应符合通识教育的要求, 我们建议摒弃传统的知识识记能力考核和试卷考试形式, 而由反映整个学习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多种检测指标综合评定。就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而言, 课程考核内容应从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能力, 转移到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目的应从单纯指导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转移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健全完善人格;课程考核方法应由单一的考试分数, 转移到将学生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的多样化考核标准。

(五) 课程教学效果的跟踪与反馈

教学改革是一项持续性工作, 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措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 并不断修正、完善。这类课程讲求学以致用, 因此, 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是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切入点, 跟踪并观察学生在第二课堂对相关理论知识、交际和写作技能的运用情况, 对促进教学改革大有裨益。教学改革的效果离不开持续的跟踪与反馈。从跟踪方式来看, 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进行跟踪, 也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获取学生在职场中应用实效的反馈, 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课程内容, 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孙康宁, 傅水根, 梁延德, 等.浅论工程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对策及通识教育属性[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9) :17-20.

[2]管晓宏, 胡成臣, 杨嘉琪, 等.加强本科生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 完善我国理工科通识教育体系[J].西安交通大学发展研究报告, 2012 (6) :16-19.

[3]陈桃源.高等学校应用写作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68-71.

[4]朱宪玲.高职院校应用写作“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4 (29) :34-35.

[5]刘琼秀.参与式方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 :180-183.

浅谈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论文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能力本位,定向运动,课程教学改革

定向运动传入我国内地是1983年, 同年3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首次在广州白云山组织了“定向越野试验比赛”, 至今已发展近30年。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定向运作体系。定向运动作为北欧一些国家的传统项目, 小学—中学—大学—俱乐部 (职业、业余) 是一条龙体系, 定向运动爱好者、赛事安排、定向俱乐部等比比皆是。我国推广这一新兴项目从大学开始, 逐步到中学、小学。虽然发展缓慢, 但迄今为止, 绝大多数有条件的高校都开展了定向运动, 把定向运动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之一。在以能力本位为主导的高职院校, 可以通过定向运动体育课程的教学与改革, 培养和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将来的个人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定向运动的功能与作用

定向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 在国际上被称为“智者”的运动。快速识读地图、明辨方向、对各检查点之间的路线做出最佳选择, 以最快的速度按顺序到达所有“点标”是定向运动的精髓所在。它具有很强的竞技性、趣味性、知识性、观赏性。学生经常参加该项目锻炼, 不仅能强健体魄, 而且能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 以及在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快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 是集体能与智力为一体的运动项目, 也是现代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因此, 受到我国教育部门的重视, 并且很快在各地大中学校中开展起来。

定向运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学生体育:定向运动是一项学生体育项目。通过定向运动的参与, 学生们可以增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快速的决断能力。二是社交体育:定向运动是一项广交朋友的社交性体育项目。参与者不论男女老幼、种族背景、社会地位、文化差异, 都可以尽情参与、相互交流、共享人生。三是环保体育:定向运动是一项自然环境体育项目。参与者可以在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同时, 体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四是大众体育:定向运动是一项相对来讲不算昂贵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参与者不需配备特殊装备, 而只需一张好的定向地图和一个指南针便可尽享比赛乐趣。当然, 服装可以是定向专业套装, 也可只是普通运动服装。五是商务体育:定向运动具有的时尚、自然的特点, 使其在商业领域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通过举办特别主题的商务定向活动, 传递一种健康、环保、自然、崇尚运动的理念。六是精英体育:定向运动是一项精英人才体育项目。因为它富于挑战, 选手们需要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脑体高度配合, 才能找到既定的目标。

2.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教本课程依据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此基础上, 提出“一个核心、二个构建、三个结合、四个体系”的课程设计思路。

2.1 一个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基本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 前三个为基础, 而后一个是灵魂。具体到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能力,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能力。一是适应能力:大学生应该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 其思想和行动都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二是耐受能力:包括生理和心理的耐受能力。三是控制能力:人必须能够控制自己, 在一定的场合中说适当的话, 做适当的事。四是知觉能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 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感觉到身边的信息。五是思维能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六是社交能力:大学生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是离不开人际交往的。七是康复能力:人的一生中, 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 如何调整自己, 使自己尽快康复, 是人们重新积极追求高质量生活必须学好的。八是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 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2.2 二个构建:能力资源群构建、自然资源群构建。

适应能力:当发现自己的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 能够迅速进行自我调节, 以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假如你不能改变你自己, 那么你就去改变世界;假如你不能改变世界, 那么你就去改变你自己。耐受能力:当身体感到疼痛时, 应尽量忍耐,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便可缓解疼痛, 否则对身体更加有害;当心理受到刺激时, 应沉着冷静, 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人的情绪必须有所控制, 如果不能自控, 任意发泄情绪, 就必将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伤害。知觉能力:只有掌握了所需要的信息, 才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 正确安排行为去实现理想, 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思维能力: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价值片段和逻辑推理, 在生活、学习中才不至于走弯路。社交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 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康复能力:主要指心理的康复, 通过运动调节自身心理, 使自己尽快摆脱各种伤痛带来的心理压力或压抑, 尽快融入集体, 恢复生活常态。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 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 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建立能力资源群目的在于既要抓住课程教学的目标, 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此处自然资源不是指向石油、天然气、矿产、水资源等之类的资源, 而是专指大自然环境中原生或改造的为课程服务的自然资源, 如城市、公园、校园、野外的自然环境。在这些自然环境中包含多样的自然界组成因素, 如河流、湖水、小桥、道路、建筑、山体、树木、草地、空地等。建立自然资源群就是为了建立课程活动后备资源库, 根据课程需要, 选择教学活动的地点和路线, 既可避免课程的单一性和校园定向运动的枯燥乏味的特点, 又可增加课程资源。

2.3 三个结合:理论讲授与技能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拓展相结合。

“结合”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是实现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桥梁。理论来自实践, 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接受实践的检验, 推动实践的发展。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 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个过程就是“结合”, 就是解决问题。定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指导, 就是为了去指导技能实践, 再由技能实践反过来提升理论水平。比如, 学生掌握了路线选择的基本知识, 才能更好地完成路线选择的基本技能实践。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就是要把教学计划制定的课时完成后, 结合实际情况广泛开展课外自学活动。比如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查阅文字、图片、视频或利用课程网络平台在线交流。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遵循课内为主, 课外为辅的教学原则。校内实践与校外拓展相结合就是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尽量提供给学生更多技能实践的机会, 既在课内实践, 又在课外锻炼。亦可参加学校和社会团体的定向运动比赛或者竞赛组织工作, 使在校内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到社会实践中得以拓展。

2.4 四个体系:理论体系、实践体系、竞赛体系、考核体系。

理论体系: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课时计划;制作教学PPT、绘制地图;建设精品课程、搭建网络平台。

实践体系:课内实践、课外自学、校内实践、校外拓展。

竞赛体系:课内教学竞赛、校内实践竞赛、社会竞技比赛。

考核体系:平时考核、出勤考核、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体能考核。

3.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根据“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本课程设计了两个教学模块, 分别为“校园定向”和“公园定向”, 其中“公园定向”是“校园定向”的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分别涵盖在“地图绘制”、“技能实践”、“组织裁判”三个项目中。为了始终贯穿“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方法与理念, 学生每次课都进行两个不同组别的分工, 分为“运动员组”与“裁判员组”, 人数依据各课次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而确定, 每名学生在整个学期当中可有均等的机会参与不同组别, 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成“轮岗循环式”。这样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教学内容中, 通过两种不同角色的扮演或转换完成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诸葛伟民, 朱建清主编.定向运动[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0, 第1版:15-16.

[2]刘玉江, 郑寿星主编.徒步定向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第1版:30-31.

[3]吴寿虎主编.定向运动路线设计与技能训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9, 第1版:8-9.

[4]钞飞侠, 陈华东王常青.定向运动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 (5) :16.

上一篇:红五月演讲稿下一篇:学生文化交流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