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战斗的成语

2024-05-28

描写战斗的成语(精选9篇)

描写战斗的成语 篇1

1、兵勇将猛:士兵勇敢,将帅勇猛。形容战斗力很强。

2、枪林刀树:犹言刀枪林立。形容激烈战斗的场面。

3、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4、粮尽援绝:粮食用尽,援兵断绝。比喻战斗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

5、弹雨枪林:弹下如雨,枪立如林。形容战斗剧烈。

6、持枪实弹:持:握。手握钢枪,子弹上膛。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战斗。

7、硝云弹雨:硝烟如云,子弹像雨。形容激烈的战斗。

8、不战而溃:溃:溃败。没有开战就自行崩溃。形容毫无战斗力。

9、肝髓流野:形容战斗激烈残酷、尸横遍野。

10、飞箭如蝗:飞:飞快,迅速;蝗:蝗虫。飞快的箭像成群的蝗虫一样多。形容激烈的战斗。

11、枪林弹雨: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12、擦拳抹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13、刀折矢尽:折:断;矢:箭。刀也断了,箭也用尽了。()形容战斗到最后,无力再战了。

14、金鼓连天: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15、炮火连天:形容炮火非常猛烈。

16、兵强马壮:兵力强盛,战马健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17、鸣金收兵:用敲锣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

18、兵微将乏:乏:缺乏。形容军队战斗力薄弱。

19、弓开得胜:弓:射箭的武器。形容战斗一开始就获得了成功。也用来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20、战火纷飞:形容战斗频仍、激烈。

成语在动作描写中的使用技巧 篇2

一、紧贴生活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成语在动作描写中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上做出了积极的改进和创新,但就目前来看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一些教师较为注重写作速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则因为学生缺乏足够的观察能力。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久而久之还会降低写作质量,极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作文学习来源于生活,强调的是通过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够为作文写作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紧贴生活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全面解决成语使用贫乏的问题。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有一段描写父亲爬上月台的一句话,“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得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蹒跚、攀着、向上缩、爬”等词句是作者描述父亲时典型性的动作描写,可以说是栩栩如生。为了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应用,首先让学生联想与上述动作词语相关的词语,如“蹒跚”联想到步履蹒跚、歪歪倒倒,“攀着”联想到跌跌撞撞等,其次让学生观察并使用成语描述学生或者老师的行为动作。如表现学生走路姿态的有“昂首阔步、大步流星、连蹦带跳”等成语,表现学生动作神态的有“聚精会神、呆若木鸡、神采飞扬”等成语;表现老师认真批改作业的有“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等成语,表现老师上课的成语有“声情并茂、妙语连珠、绘声绘色”等成语。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在动作描写时学会合理运用成语,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二、创设成语学习情景,增强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上文说到,动作描写在人物描写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是人物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最直接的体现。具体而言,通过描写动作可以使人物表现得更生动和更令人难忘,倘若动作描写过少,就会促使人物变得呆板,毫无感染力。因此,动作描写对提升作文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语是作文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属于固定短语,在语句中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应用。由于成语包含多种意义,因此在作文表述中可以起到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作用。但在作文写作中,必须恰当使用成语,这样才能避免词不达意、滥用成语的现象发生。例如,为了让学生合理地运用成语,教师可通过创设学习情景进行指导和教学。首先,由教师演示人物动作,让学生观察后并使用成语进行描述。如教师轻轻推开门,面带笑容走到讲台前,拿起课本认真讲课等,由此让学生掌握和蔼可亲、专心致志等成语的运用。其次,可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恰当使用成语的重要性。如教师用力撞开门,表情严肃地走上讲台,这里就会反映出教师令人生畏、盛气凌人的样子。如此一来,便能让学生明白在作文中描写人物时,合理使用成语,能够积极反映人物的作风、思想品质等内容。从而避免描写不贴切等写作问题的发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正确指导成语使用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在中学生作文的动作描写中,如何正确运用成语仍然是目前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现阶段,一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累了很多不同措辞、不同类型的成语,但在实际写作中运用的并不多,甚至错误使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予以重视,同时根据现有情况正确指导成语的使用方法。例如,在作文写作时,指导学生对人物动作进行分步写作,以使人物形象鲜明,层次更为清楚。就拿《柳叶儿》中“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这一句话来说,作者通过“踩、响、勒紧、吐、抱、爬、开、蹭”等动词将人物的做事情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人物动作特点准确使用成语,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成语应用的重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描写树木的四字成语_成语 篇3

【解释】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

【出处】汉・王充《论衡・吉验》:“城郭郁郁葱葱。”

古木参天

【解释】参天:高入云天。古老的树木枝茂叶繁异常高大。

【出处】唐・杜甫《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遮天蔽日

【解释】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三回:“远远望见辽兵盖地而来,黑洞洞遮天蔽日,都是皂雕旗。”

婀娜多姿

【解释】形容姿态柔和而美好。

【出处】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四角龙幡,婀娜多姿随风传。”

生机勃勃

【解释】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出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三产业生机勃勃,发展非常迅速。

千姿百态

【解释】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出处】蒋子龙《好景门》:“食客五花八门,论服饰千姿百态,论肤色黄白都有。”

枝繁叶茂

【解释】枝叶繁密茂盛。

【出处】明・孙柚《琴心记》:“愿人间天上共效绸缪,贺郎君玉润水清,祝小姐枝繁叶茂。”

根深叶茂

【解释】茂:繁茂。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

【出处】汉・刘安《屏风赋》:“维兹屏风,出自幽谷,根深枝茂,号为乔木。”

遒劲挺拔

【解释】形容物体直立高松且挺立。

描写春天的成语 篇4

描写春天的成语1

【宠柳娇花】:惹人宠爱的柳色、娇艳的花枝。形容春色。

【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露红烟紫】:形容花木的色彩鲜艳。

【锦花绣草】:形容花草长得非常美丽。

【含苞吐萼】: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状态。

【琪花瑶草】:琪、瑶:美玉。原为古人想象中仙境的花草。后也形容晶莹美丽的花草。

【桂馥兰馨】:桂:桂花;馥:香气;兰:兰草;馨:芳香。形容气味芳香

【秋菊春兰】:秋天的菊花,春天的兰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

【柳暖花春】:是指花柳荣茂,春意正浓。

【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是指春秋美景。

【恨紫怨红】:紫、红:紫色和红色的花,这里泛是指各种颜色的鲜花。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让人心烦意恨。形容花姿引起人的伤感。

【花不迷人人自迷】:花不会去迷人,因人喜欢而美丽。是指人对某事倾注了感情色彩。

【百卉含英】:卉:草的总称;英:花。各种各样的草都含着花朵。形容冬去春回,花草争妍的景色。

【花红柳绿】:1.形容花木繁茂的`样子。2.比喻颜色鲜艳。

【出水芙蓉】: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桂馥兰香】: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

【繁花似锦】: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像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暗香疏影】:暗香:清幽的香气;疏影:稀疏的枝影。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千红万紫】: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花明柳媚】:形容春天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

【群芳争艳】:各种美丽、芳香的花草在比美、斗妍

【百紫千红】:形容繁花似锦,色彩繁多。

【砌红堆绿】:形容春日花木繁荣的景象。

【百草权舆】:权舆:草木萌芽状态。是指花草萌芽,春天到来。

【奇花异卉】:卉:草的总称。原意是是指希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的文章作品等。

【含苞未放】:苞:花苞;放:开放。形容花朵将要开放。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

【纷红骇绿】:形容花叶繁盛,随风摆动。

【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白白朱朱】:白的白,红的红。形容不同种类、色彩各异的花木。

【桃红柳绿】: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斗色争妍】:形容花盛开,竞相逞美。

【桃李争辉】:桃花和李花竞相开放。用以形容春色美丽。

【奇葩异卉】:珍奇难得的花草。

【火中生莲】:火里生长出来的莲花。比喻稀有或难得。后是指深陷火炕,遭到不幸,但能洁己不毁。

【百花争艳】:各种花草树木竞相开放出艳丽的花朵。

【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露红烟绿】:形容花木的色彩鲜艳。同“露红烟紫”。

【柳莺花燕】:是指柳上莺歌,花间燕语。是指美好的春景。

【金枝玉叶】:原形容花木枝叶美好。后多是指皇族子孙。现也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

【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花好月圆】: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奇花名卉】:奇异名贵的花草。

【并蒂芙蓉】: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芙蓉:荷花别名。两朵荷花并生一蒂。比喻夫妻相亲相爱。也比喻两者可以相媲美。

【红情绿意】:红:是指红花;绿:是指绿叶。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

【花明柳暗】: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姹紫嫣红】: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奇花异草】:原意是是指希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的文章作品等。

【春暖花香】: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花香袭人。

【含苞欲放】:苞:花苞;欲:将要;放:开放。形容花将开而未开时的样子。

【百怪千奇】:形容花样繁多。

【琪花玉树】:古人是指仙景中的花木,亦以形容霜雪中的景色。

【柳绿桃红】: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百卉含英】:卉:草的总称;英:花。各种各样的草都含着花朵。形容冬去春回,花草争妍的景色。

【逞娇呈美】:是指花草显示出美丽的颜色。

【兰质蕙心】:蕙、兰:都是香草名。兰花似的本质,蕙草样的心地。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

【团花簇锦】: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同“花团锦簇”。

【暗绿稀红】:犹言绿肥红瘦。形容叶盛花稀的暮春景象。

描写春天的成语2

1. 【百草权舆】权舆:草木萌芽状态。指花草萌芽,春天到来。

2. 【傍柳随花】春天依倚花草柳树而游乐的情调。比喻的是狎妓。

3. 【半晴半阴】又晴又阴,阴晴不定。形容春天至初夏季节阴晴不定的天气。

4. 【春冰虎尾】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的是处境非常危险。

5. 【寸草春晖】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的是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

6. 【春蚕自缚】缚:缠束,捆绑。像春天的蚕作茧那样,自己把自己缠束起来。

7.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春风:春天的和风;风:吹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夏天的雨水滋养人。比喻的是帮助了别人,人家也会给予回报。

8. 【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的是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9. 【春风雨露】像春天的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的是恩泽。

10. 【春光明媚】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11. 【春光漏泄】原指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将至的信息。比喻的是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漏出来。

12. 【春晖寸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情。

13. 【春回大地】好像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14. 【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的是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的是学习有成果。

15. 【春花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的是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的是学习有成果。

16.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17. 【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的是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18. 【春暖花香】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花香袭人。

19. 【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的是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20. 【春去冬来】春天过去,冬天来临。形容时光流逝。

21. 【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22. 【春去夏来】春天过去,夏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23. 【春笋怒发】春天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比喻的是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

24. 【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25. 【春色撩人】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26. 【春色恼人】恼:撩拔,挑逗。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27. 【春事阑珊】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28. 【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29. 【春山如笑】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30. 【触手生春】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术高明神奇。

31. 【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32.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的是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33.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的是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34. 【春宵苦短】为春天的夜晚太短而苦恼。形容人处在欢乐之中,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35. 【春意盎然】意:意味;盎然:洋溢,深厚。春天的意味正浓。

36. 【春意阑珊】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37. 【回春妙手】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的是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38. 【和风细雨】和风:指春天的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的是方式和缓,不粗暴。

39. 【花明柳暗】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的是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40. 【花明柳媚】形容春天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

41. 【红情绿意】红:指红花;绿:指绿叶。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

42. 【虎尾春冰】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的是处境非常危险。

43. 【花香鸟语】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44. 【九春三秋】九春:春季共九十天,故称“九春”;三秋:秀季三个月,故称“三秋”。指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时光。

45. 【九十春光】九十:指春季三个月,共九十天。指春天的美好光景。

46. 【枯木逢春】逢:遇到。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的是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47. 【觅柳寻花】觅:寻找。欣赏春天的景色。也指狎妓。

48. 【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的是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49. 【满园春色】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描写秋天的成语 篇5

摘要:秋天是一个多么令人魂牵梦绕的季节,倾听大自然“秋”的絮语,文人墨客们各有不同的情感。秋天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小编整理了关于秋天的成语,秋天的诗句,秋天的词语,秋天的作文等内容,与大家分享!

【描写秋天的成语】描写秋天的四字成语

果实累累 北雁南飞 满山红叶 五谷丰登 芦花飘扬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千秋万古 千秋万岁 千秋万世 秋实春华 秋收东藏

千秋万古 秋实春华

秋高气爽 秋风团扇 秋风纨扇 秋高马肥 秋高气和 秋高气爽

秋高气爽 秋风习习硕果累累 天高云淡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送爽 秋菊怒放

秋高气肃 千秋万代

秋高气肃 秋毫不犯 秋毫见捐 秋后算账 秋毫无犯

秋毫勿犯 秋毫之末 秋豪之末 千秋人物 千秋万代

秋菊傲骨 秋色迷人 秋色宜人 金桂飘香

秋收冬藏 秋色平分

秋收冬藏 秋扇见捐 秋色平分 秋水伊人 秋水盈盈

秋水伊人 秋水盈盈

秋荼密网 秋行夏令 秋月春风 秋月春花 秋月寒江

秋月春风 秋月春花

秋月寒江 秋风习习

秋月无边 秋高气和 秋高气爽

霜气横秋 社燕秋鸿 微察秋毫 望穿秋水 万代千秋

天高去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光辉的战斗檄文 篇6

那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今天,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列宁的这本书是否还有用呢?列宁在书中所阐述的哲学观点,尤其是反映论问题是否过时了呢?是否正确呢?近几年来在学术界对这些问题是有争论的。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传统的哲学体系的各部分(物质观、自然辩证法、反映论和唯物史观)结合的根基是错误的,是以自然为本体,结果人类历史沦为“无主体的过程”,使人成为“必然规律的追随者”。有的同志说得更为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某些具体结论和重要论点本来就是错的,如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和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一些基本思想。”还有同志认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阐述的反映论是机械反映论,并说这种机械反映论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不难看出,这类意见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阐述的基本理论是持否定的态度。

当我们近几年来读到这类文章和见到这类观点时,是有许多想法的。恰恰是这几年我们正在从事《列宁全集》第二版第十八卷(即《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卷)的校订工作,任务要求我们写出自己的前言,和编写出自己的注释,我们把完成这项工作当作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结合学术界争论的问题来思考、分析,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今年纪念这本著作发表八十周年之际,《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卷书的新版问世了。我们希望这卷书的出版,能推动广大读者去阅读和研究它,也希望有助于争论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在这里我想介绍一段《前言》中的话: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出色地完成了当时历史所赋予的任务。它回击了马赫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澄清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内部的思想混乱。它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在总结当时革命斗争新经验和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着重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些重要原则。这部著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这段话,也可以说,就是我们对这部著作的总的看法,因此我们一直毫不含糊地说,这部著作没有过时,其中的理论也没有过时。它对我国当前的实践和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这里我想起恩格斯说过的一段话:

“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第26页)

今天我们阅读、研究列宁的著作,对列宁的论点作分析时,也应该如此,这才是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原著的态度。

下面我们想就以上问题展开来作一些探讨。

当我们研究一部著作时,都应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要了解它当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所起到的革命作用。我们都知道,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并不是平铺直叙地逐章节地来阐述哲学原理,而是写作手法很特别的长篇论战檄文。斯大林曾评价这部书是“一部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原理集成”,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翻开俄国的历史,了解到一九○五年十二月武装起义失败后出现了一种十分严峻的形势,革命走向低潮,沙皇政府解散了第二届国家杜马并镇压了社会民主党杜马党团,接着大力摧毁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大批的革命者遭到监禁和流放,甚至被杀害,在这种政治形势的影响下,思想理论战线发生了极度的混乱。一批时髦的作家、哲学家、理论家冒出来,讥笑革命,谩骂革命,从理论上谴责和批评马克思主义,这时俄国社会民主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对革命也产生了悲观、失望和动摇,对马克思主义表示怀疑,出现了一种抛弃马克思主义以寻求新的主义来取代的趋向。一时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流派,如召回主义、取消主义、寻神说、造神说,在哲学上追随唯心主义——俄国的马赫主义。马赫主义本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提出“物是感觉的复合”这一理论,否定物质是第一性的,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它从右边批判康德的“自在之物”,陷入不可知论。俄国的马赫主义者亦步亦趋,也跟着宣称相信外部世界的真实性是“神秘主义”,说恩格斯的辩证法也是“神秘主义”,他们也认为唯物主义已经过时了,应加以“补充”和“修正”,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评视为时髦。他们还把一九○五年的革命失败归之于“上帝的惩罚”,在群众中鼓吹创立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战线的这种混乱,严重地腐蚀人民的斗志,涣散了人们的革命情绪,直接阻碍了俄国革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和马赫主义之间的斗争已经无法避免,并且提到首要的地位上来了。怎么办?列宁决心拿起笔来进行这场特殊的战斗,这是一场艰巨复杂的战斗,能否取胜?如何取胜?列宁全身心地开始了科学研究工作,既深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同时也阅读了大量马赫主义者及其唯心主义理论前人的著作,掌握了大量的现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第一手材料及有关的最新文献。《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是这些研究和心血的结晶,这是一部十分尊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列宁自己在一九二○年第二版序言中提到:

“尽管这是一本和俄国‘马赫主义者’进行论战的著作,可是我希望,它作为一本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以及介绍从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所得出的哲学结论的参考书,将有所裨益。”(《列宁全集》第二版第十八卷第11页)

这本书出版以后,得到了积极的反响,就连受到列宁在书中批评的普列汉诺夫,也说这本书写得好。历史的实践也完全证明了这本书出色地完成它所担负的使命,澄清了理论界的混乱思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革命。如果这本书真是象有的同志所说的“一些基本思想”“本来就是错的”,那恐怕连一天都站不住,更谈不上这八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影响。《唯批》这本著作的战斗性和科学性是谁也抹煞不了的,正是这些特点使它放射着光辉。

再谈谈列宁在《唯批》中所阐述的反映论问题。因为这是争论中涉及最多的一个问题。上面我们已经提到有的同志认为列宁的反映论是直观反映论的观点,这个观点有一定代表性,那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何在呢?我们摘引一下他们的原话:“一般讲反映论都是根据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书反复强调的是:事物、现实独立于人以外存在,而人的意识是它们的反映、摹写、照相。列宁在这里是把‘反映’和‘摹写’、‘照相’作为同义语的。”这种概括未免太断章取义了,太不尊重原著了。那么,在相应的地方列宁是怎样说的呢?列宁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有的同志每次摘引时,总是把关键性前两句话删去,列宁的这段带有定义性质的话就被歪曲得面目全非了。前两句话恰恰阐明了“反映”这一概念的哲学内含。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所说的“反映”并不是指非生物有机体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反应,也不是指人之外的其他动植物的反映,而是指具有大脑思维能力的人的反映,人这个主体反映的方式根本不同于镜子的折射,也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感应”,人是“通过感觉去感知”外部客观世界,这就说明了人的认识活动决不是客体—→主体的单向被动活动,恰恰是主体能动地使认识由浅入深,由相对真理迈向绝对真理的活动。人是用大脑来思维的,人的大脑活动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决不可能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直观。恐怕文章的作者本人从来不会否认自己大脑活动的高级功能。凡是读过列宁的《唯批》的人,都会读到第一章第五节《人是否用脑思想?》,在这一节中列宁指出了恰恰是阿芬那留斯和马赫否认人们的大脑是思维的工具或器官,竟宣扬什么违反科学和心理学的嵌入说。

再说列宁所提到的“摄影”这个概念,我认为列宁仍然是指人通过“大脑、神经和视网膜”去摄取外部世界,这种“摄影”是经过感觉和思想加工的。就说我们的日常照相,似乎是机械作用的结果,但不要忘记,我们在拍摄人物或外景时必须靠人来调整光圈、速度和距离,靠人来从艺术的角度加以取舍,使之成为一部艺术作品,由此看出,我们日常照相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何况人的大脑这部“相机”去摄取外部世界时,怎能不包含“能动性”的因素呢?

在这里我们要谈一下列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并不是始于《唯批》,早在一八九四年《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列宁就批评了民粹派的唯心史观和主观社会学,民粹派认为“具有批判头脑的”杰出人物可以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他的自由意志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针对这种错误的唯意志论,列宁指出社会运动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识。列宁又说,历史的必然性“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行动构成的。”(《列宁全集》第二版第一卷第129页)但是任何杰出人物只有顺应历史的必然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一九○七年列宁又写道:

“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不同,它既能以非常科学的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进化的客观进程,同时又能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力、革命首创精神的意识,并且把这两方面卓越地结合起来。”(《列宁全集》第一版第十三卷第19—20页)

这难道不是具有深刻辩证内容的反映论吗?我们认为,说列宁的反映论是机械反映论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在道理上是站不住脚的。

在争论中还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关于实践的理论,不少文章论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在这里暂且不谈这个问题),而列宁的认识论是“物本体论”,认为列宁只看到物,不重视人在改造物的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列宁不重视实践的理论。有的文客章还说得稍微客气一点,如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也讲到了实践,但他只是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马克思赋予实践以重要得多的意义。”这里总算还承认列宁讲到了实践,但第二句话却把列宁关于实践的理论作了十分狭窄十分片面的解释,这种解释的目的仍然是要人们注意列宁完全忽视了主体的作用。那么还是让我们认真地读一读列宁的原著吧!列宁有一句著名的带有结论性的话: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这句话包含着关于实践理论的丰富内容。在《唯批》中列宁不仅用了整整一节的篇幅(第二章第六节《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集中阐述关于实践的理论,并且在其他章节中也有不少论述。列宁一直十分重视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的观点,特别着重研究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八四五年)和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八八八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英文版导言(一八九二年)这些著作中的论述。

列宁认为人的思维、人的认识是离不开实践的,只有通过实践,人的认识才能产生和发展。在谈到科学实验的例子时,列宁曾说过这样的话:

“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这个结论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列宁全集》第二版第十八卷第101页)

列宁恰恰认为实践是对不可知论和其他唯心主义谬论的最有力的驳斥。

列宁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有的同志仅仅承认的一点,在这些同志那里,把这句话说得何其轻描淡写。但是这些同志恐怕也不能不承认这是实践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理。要知道马赫主义者是不承认这个命题的,他们把“错觉”、“梦幻”和“现实”混同起来,把区别它们的实践标准放在科学和认识论的界限之外,根本不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列宁在阐述这条原理时说过:

“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正确的反映的结果,它证明这一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列宁全集》第二版第十八卷第196页)

这段话既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把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的这种关系说清楚了。

列宁又进一步论述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是一种非常辩证的看法。因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实践是曲折的,也不可能是一、两次可以成功的,在其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有局限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认为实践标准是“相对的”和“不确定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也就是说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许多理论和科学会得到证实和认可,许多今天不能解决不能回答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有答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又是“绝对的”和“确定的”。

我想不难看出,列宁把关于实践的理论放在何等重要的地位。除了《唯批》之外,列宁还写了许多关于哲学方面的论著,还有浩瀚几十卷的其他著作,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在所有这些著作中都贯穿了关于实践的理论。列宁本人的一生就是战斗的、革命实践的一生,他不仅仅只是从理论上解释世界,更重视于改造世界。

描写春天的成语 篇7

(一)暖花开”则重在“花开”,多形容春景宜人。

与春关联的成语和熟语:

大地回春 春回大地 万象回春 春回地暖 大地苏醒万物复苏 万木萌发 万象更新 蛰虫昭苏 春燕回巢 春生秋杀 春风骀荡 春风荡荡 春风煦煦 春风送暖春风曛暖 春风温煦 春风料峭 春色满园 满园春色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如海 春深似海 春色迷人春色撩人 春寒料峭 春暖花开 春暖花香 春色弥望 春山如笑 春和景明 韶光淑气 春日阳和 万紫千红 百紫千红 千红万紫 万红千紫 春花怒放 花红柳绿柳绿花红 柳媚花明 柳暗花明 花明柳暗 桃红柳绿 柳绿桃红 桃红李白 桃李争妍 桃李争辉 桃柳争妍 杏雨梨云 杏雨梨花 百花吐艳 百花争妍 百花齐放百卉含英 百卉千葩 飞花点 翠草长莺飞 莺飞草长 柳亸莺娇 莺歌燕舞 燕舞莺啼 花香鸟语 鸟语花香百鸟鸣春 红杏闹春 红杏出墙 红情绿意 绿肥红瘦 红瘦绿肥 绿暗红稀 一年之计在于春

乍寒乍暖

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乍:忽然。

乍暖还寒

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又例“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

草长莺飞

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莺:黄鹂。例:“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莺飞草长

形容明媚的春景。例:“莺飞草长谁为主?渺渺春江作歌苦。”

春光漏泄

原指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将至的信息。比喻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漏出来。例:“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也作:漏泄春光,漏洩春光

春光明媚

形容春天的景色十分鲜明美好。明媚:形容自然景色的鲜妍悦目。例:“时遇着春光明媚,人贺丰年,民乐雍熙。”又例:“行够多少山原,历尽无穷水道,不觉的秋去冬残,又值春光明媚。”

[辩析]“春光明媚”重在“明媚”,多形容春景美丽;“春春暖花开

春光和煦宜人,百花纷纷绽放。现也比喻大好时机。例:“后又杂植四方所贡奇花异木于其中,每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赏晏。” 亦作:春暖花香。例:“春暖花香,和风淡荡。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 [辩析]“春暖花开”着重于“花开”,多形容春景宜人;“春光明媚”则着重于“明媚”,多形容春景美丽。

春寒料峭

形容初春的寒冷。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例:“那是一个阴冷的漆黑之夜。春寒料峭,风雨凄凄。” 亦作:料峭春寒

春色撩人

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撩:撩拔,挑逗、招惹。例:“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

春色满园

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例:“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亦作:满园春色

春色恼人

春日美好的景色,反惹人烦恼。例:“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春意盎然

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

春意阑珊

春天的景象衰败凋残,指春天就要过去了。阑珊:将尽,将衰。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又例:“柳飞绵花瓢瓣,又一番春意阑珊。”亦作:春事阑珊

春回大地

1)春色降临到广阔的大地。如:“四月,春回大地,万紫千红”。

2)也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如:“落实政策同欢庆,春回大地喜安居”。亦作:大地春回,大地回春

花香鸟语

花儿散发着清香,鸟儿在欢唱。形容动人的春天景象。例:

“云雾渐淡,日色微明,四面也有人烟来往,各处花香鸟语,颇可盘桓。”又例:“春天一到,公园里花香鸟语,充满了生机。”

亦作:鸟语花香

惠风和畅

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惠:柔和;和:温和;畅:舒畅。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桃花流水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例:“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亦作:流水桃花。

春山如笑

形容春天的山景如微笑般明媚动人。语本宋·郭熙·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

[辩析]“春山如笑”偏重于春天的景物;“燕语莺啼”则偏重于春天的气氛。

燕语莺啼

燕子喃语,黄鹂歌唱。形容春光明媚。莺:黄鹂。例“绿树春深,燕语莺啼声断续,蕙风飘荡入芳丛。”又例“燕语莺啼,和风迟曰,郊外踏青,禁烟寒食。”

亦作:莺啼燕语。例“见百花盛开,莺啼燕语,触景伤情。”

[辩析]“春山如笑”偏重于春天的景物;“燕语莺啼”则偏重于春天的气氛。

燕舞莺歌

燕子飞舞,黄莺歌唱。形容春光明媚。同“燕舞莺啼”。例:“燕舞莺歌昼晷永,帘幕无人门宇静。”

亦作:莺吟燕舞。例:“日丽风和熏协气,莺吟燕舞皆欢意。”

亦作:燕舞莺啼。例:“此时正值暮春天气,只见一路上有的是红桃绿柳,燕舞莺啼。”

莺歌燕舞

描写说话的成语 篇8

【解释】:连珠:串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示例】:他妙语连珠地发言让大家捧腹大笑。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2、娓娓而谈(wěi wěi ér tán)

【释义】:连续不断地、生动地谈论。娓娓: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出处】:然而他并不拙笨,却也不矫揉造作,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示例】:在会议上他娓娓而谈。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健谈。

3、口若悬河(kǒu ruò xuán hé)

【解释】:若:如,像;悬河:瀑布。讲话像瀑布倾泻,滔滔不绝。形容能说会辩,口才很好,口齿伶俐。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贼,不由得不信。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8回:一个铺眉苫眼滔滔口若悬河,一个俐齿伶牙喋喋舌如干将。

4、口口声声(kou kou sheng sheng)

【解释】:形容一次一次地说,或经常说。

【出自】: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示例】:韩世忠带领人马已到城下,~要拿走二位王爷。◎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七回

【语法】:联合式;作状语;形容反反复复地陈述

5、说古道今(shuō gǔ dào jīn)

【解释】: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形容话题广泛。同说古谈今。

6、口蜜腹剑(kǒu mì fù jiàn)

【解释】: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示例】:这厮~,正所为慝怨而友者也。◎明王世桢《鸣凤记》第二十五出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7、婉言(wǎnyán)

【基本解释】:[gentle words] 委婉的话,婉言谢绝

【详细解释】:婉转的言辞。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严君怒犹未息,兄宜仍往 扬州。俟严君归里,婉言劝解,再当专札相招。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二章:‘算哩算哩!’ 郭振山 难受地婉言劝止。

8、危言(wēi yán)]

【解释】:1.直言。

2.谓(行为)超过言语。

3.耸人听闻的言论。

4.犹慎言。谓不说自己的功劳才能。

5.吓人的话。

9、耳濡目染(ěr rú mù rǎn)

【解 释】: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染:沾染。)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好也指坏。

【出 处】: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宋朱熹《与汪尚书书》: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示 例】: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10、能说会道(néng shuō huì dào)

【释义】:形容很会讲话。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仗着他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

没有硝烟的战斗 篇9

即将拆除的26号栋与旁边的5号栋,位于神奈川县川崎市多摩区的明治大学校区内。这两栋被常青藤覆盖的破旧木造平房,曾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伪造中国纸币的工厂。

天于二战期间日本伪造中国纸币,日本媒体也曾有过报道。2008年3月,日本共同社称,二战期间日本陆军曾经成立专门伪造中国纸币的工厂,对中国秘密发动假币战。截至战争结束,共制造总额约40亿元假币相关资料显示,重庆国民党政府1937年法币总发行额为800亿。按照1936年的物价水平,100元法币可以买一头牛。

伪造中国货币是一段少为人知的史实。当年这个由东条英机亲自批准实施的计划,曾被日本陆军列为最高机密。负责实施这一秘密计划的是陆军第九科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位于登户车站附近,所以俗称登户研究所。

登户研究所隶属陆军行政本部,建于1937年,占地38万平方米,人数最多时超过1000人。建所初期主要从事无线电发报机、窃听器、乔装用具等谍报产品的研究开发。随着战争的延伸,开始研制能够远距离飞行炸毁目标的气球炸弹和伪造中国纸币。登户研究所是一个地图上没有标注的秘密机构,当地人始终认为这里只是~般的实验室。

“感动中国”人物王选,曾多年专注于侵华日军细菌战的研究,熟悉登户研究所的情况,

王选介绍:日本第九研究所主要研究秘密武器,包括谍报用的器具、毒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007用的那种奇怪的笔及很小的爆炸用的药。其中也有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它有一个部门第三科,专门研究伪钞,主要伪造中国当时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还有两台机器专门伪造共产党边区发行的边区券。

日本为什么要伪造中同货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计划呢?

近代中国,由于长期军阀割据,造成了货币的不统一。1935年,同民政府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进行币制改革。规定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只有这4家银行才拥有法币发行权。

金融改革后,法币拥有了,广泛的基础,在经济发达的华中、华北地区,足集中流通的区域。至1937年6月所发行的14亿法币中,有4亿流通于华北,8亿流通于华中。然而,中国货币改革的成功是当时的日本政府所不愿看到的。

法币制度不仅从上海的外国金融机构中回收了大量白银,而且对日本及日本扶植的所谓华北自治运动,都是一个沉重打击,致使他们手中握有的现银和地方伪货币无法继续在中国行使,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战略物资的外流。

侵华战争初期,日军除了扶植傀儡政权发行伪政权货币外,还在沦陷区强制使用军票。军票是一种由日本政府发行的,没有任何准备金作为保证的票证。实际上是日军依仗武力赤裸裸掠夺占领区物资的一种工具。法币改革的成功,成为日伪在沦陷区确立金融统治、推行伪政权货币和行使军用票的极大障碍。

随着中日战争的进展,1938年,日军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胜论”彻底失败,在对华大规模军事进攻停止后,被迫调整相应的对华政策,转而更加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开始设立专门机构从事所谓“经济谋略”,企图寻求在经济上为战争提供支持。

由于无法从军事上打垮中国,加之大小傀儡政权货币推行的不利,日本就此启动了伪造国民政府法币的计划。

事实上,伪造法币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计划。1936年,日本参谋本部从事中国经济研究的佐藤末次,就对伪造敌国纸币、扰乱敌国经济深感兴趣,并初步研究过实行的步骤。1938年,这一工作由山本宪藏接任。

山本宪藏毕业于日本陆军会计学校,伪满洲国成立后,他来到伪满,从事中国情况的调查工作。他从小就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抱负,就是伪造钞票。来到中国后,他研究了中国法币的流通情况。经过一段调查后,成了一名所谓中国通,一个精擅中国钞票问题的专家。

山本宪藏在华中地区调查法币的流通情况时观察到,市面上通行的法币大都为中央、交通两家银行发行,印刷厂家为英国的德纳罗公司、华德路公司和美国钞票公司。这些钞票的防伪措施主要是水印和暗记,部分钞票中头像部位夹有红蓝丝线,伪造并不困难。山本宪藏信心满满地认为,中国民众的防伪意识淡薄,通过制造假币扰乱中国经济应该完全没有问题。

回到日本后,山本找到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经理井上源之承,向他谈了要伪造法币的构想,井上爽快表示,愿意在技术上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合作。

山本宪藏迅速将整个构想写成《法币谋略工作计划》,并且通过参谋本部第七科交给主管谍报的第八科。第八科对山本的计划十分重视,打破惯例直接递交到陆军省。

1938年12月,东条英机亲自下达命令,正式批准伪造中国货币。这个计划的方针是:破坏蒋介石政权的法币制度、扰乱其国内经济、摧毁该政权经济、抗战力量。由此,一场错综复杂的中日假币战正式拉开帷幕。

登户研究所的一些研究专著中均抄录了这项秘密计划的全文。其中第8条这样写道:“本工作要隐蔽地持续进行,主要目的在于扰乱中国经济,用伪造法币进行通常的交易,采购军需品或民用品。”

曾任汪精卫伪政府经济、军事顾问的冈田酋次,在其《日中战争内幕记》一书中道出了这一计划的内幕:“卢沟桥事变后,随着日军占领地区的扩大,华中金融市场旧法币还在流通,日本派遣军另发行了军票作为支付手段。日军不但要以军票在占领区来满足所需的军需要求,而且还有日本国内工业也要求从华中方面提供中国特产物资。但有些物资必须从军票流通区域以外取得,而这种物资价款支付所需的外币和旧法币却不易得到。于是山本宪藏以过去研究为基础,起草了发行伪法币在华中试行的方案,得到了上司的批准。”

根据东条英机的命令,山本宪藏调至登户研究所,专门负责伪造法币工作的实施。为了配合山本宪藏的行动,日军还在上海专门设立了秘密机关“阪田机关”。负责人阪田诚盛。

阪田诚盛曾在关东军参谋部工作,1937年调回参谋本部工作。1939年,阪田诚盛以名义上注册资金一亿日元资本在中国沦陷区开设诚达公司,下设53家分公司。表面上是一家贸易公司,实际是对华进行经济战的一家特殊公司。

公司工作的地点,在杜月笙的一个会馆里,称作田公馆。他们通过一个叫徐采丞的中国人一起办起了两个公司,以伪钞购买物资。所以也有日本研究者认为,杜月笙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事情。

如今,在原日本陆军登户研究所的原址上,除了标有“5栋”和“26栋”的假币印制工厂和仓库外,当年的遗存已经很少。尽管战后这里曾长期作为明治大学的教学用房,里面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样子,但它们的外观仍与70年前相同。

印制假币在当时是绝对保密的。事实上,登户研究所本身就是秘密机构,但在研究所内与印制假币相关的部分又被单独用高达3米的木板墙围起来。假币印制工厂和仓库是这一秘密机构的核心建筑。

为了保证假币的“质量”,日本调动了一切力量。登户研究所里配备了可与日本内阁印刷局相媲美的高级印刷机械,内阁印刷局本身也参与其中。日军还动员民间大型印刷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展研究。登户研究所印制的假币前后共有10多种,面值从5元到100元不等。

因为法币采用美式规格,不像欧式钞票那样有复杂的底纹,只有正面需要凹印,背面则采用了平板胶印的方法。虽然当时已经发明了照相制版技术,但登户研究所发现,用这种技术印刷出来的假币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决定采用雕刻制版。军方为此特别从大藏省造币局秘密征调了两名雕刻技师,用放大镜一丝一缕地在钢印板上雕刻出人像、花纹和其它图像。随着日军在前方劫掠印刷法币技术与设备的增加,登户研究所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终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才伪造出了合格的法币。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军攻占香港。日军特高课查获了国民政府设在香港的造币厂的造币机器及其它器械,并且在香港九龙的中华书局查获了一批新印刷的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和印钞机器。

不久,日军又在商务印书馆查获了中国交通银行的一批半成品法币及印钞机、法币编码、暗帐底册等,这些物资被悉数秘密运往登户研究所,选派专人负责研究攻关。

1942年下半年,日本南洋占领军又截获了20亿元中国银行小额法币半成品。随后,德国海军在太平洋上截获一艘美同商船,查获美国造币公司为中国交通银行印刷的、仅未印上号码和符号的法币半成品10余亿元。日本利用德国的远洋潜艇运回了这批半成品。由此,日本陆续获得了印刷中国法币的全部秘密。自1939年到1945年的七年间,日本一共制造了假法币40亿元。

山本宪藏将假法币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变成旧钞后,秘密运抵中国,将其与真法币混在一起,分别交由日本特务机关和沦陷区的日本“商社”使用,这些商社有:上海的华新公司、民华公司、诚达公司。特务机关有:上海“梅机关”,广东“松机关”等。

假法币被运到中国后,一部分流入汪精卫伪政权及上海青帮手中,另一部分则用以充当侵华日军的军饷。日军使用假币在中国套购军需物资和收买亲日分子。当然,日军“经济谋略”的最大目的是企图让大量假币流入中国市场,造成中国通货膨胀和经济混乱,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面对日伪大肆伪造、使用假币,国民党政府为保证战时经济的运转,也采取了“以假对假”的策略,与日伪展开了一场殊死的“假币战”。这鲜为人知的一幕,反映出抗战时期中日对抗的多样性。

1942年1月,戴笠在给蒋介石的一份报告中建议:“为挫败敌伪阴谋,也应仿造敌在我沦陷地区使用的军用票和各傀儡组织所发行的“联银券”、“储备券”等,藉以吸取沦陷地区物资,破坏敌伪的金融。”

蒋介石对于戴笠的报告深感兴趣。随后,经过宋子文斡旋,得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首肯。于是,国民政府便密令军统局,与英、美两大国的造币公司达成印刷合作协议。为了确保“以假对假”策略能顺利实施,国民政府还不惜重金从美国购买纸张和最先进的印钞设备,挑选原中国银行造币厂的技术精英汇聚重庆歌乐山,昼夜研制。

1944年任军统北方区区长的文强,在《戴笠其人》一书中证实了国民政府在重庆印制假币的说法:“……后来经过一番核算,假钞如此笨重,运费又很贵,不如购买印钞机在渝自印。这就是后来在重庆缫丝厂大量印制假钞,源源不断地运到洛阳,交由第一战区调查室主任张严佛保管和运用……”

同民政府在美国和歌乐山印制的伪币统称为特券,主要是日军军票和中储券。

关于印制特券的地点,曾经众说纷纭。依据一些史料记述,国民政府也许建有多处秘密地点进行印刷。美国海军中将梅乐斯在《另一种战争》一书中,对印刷特券一事也有所记载,他认为特券的伪造是在上海附近的中美合作所营地进行的。

事实上,国民政府印制特券的计划极端保密,参与决策的人员级别都很高,但他们都没有留下回忆文字,致使事情的真相一直湮没无闻。一些中下层参与者,尽管参与了一些发行特券的具体事宜,但对整个计划的全貌并不了解,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许将来随着大量历史档案的解密,以及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这一历史真相才能最终浮出水面。

在美国印刷的特券被陆续运到重庆,包括5元面值和10元面值,总数在几千万元。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将这些特券打人沦陷区,抢购各种急需的物资。这一任务,由戴笠亲自掌握的“对日经济作战室”负责。1943年4月,经蒋介石批准,成立财政部货运管理局,与军统一起负责抢购沦陷区的物资。

然而,出乎戴笠意料的是,由于在美国印制的这批特券过于精良,反而成了致命的软肋。特券第一次在日伪沦陷区使用时,因为购物数额巨大,钞票编码系统不符,钞纸质地大大优于毛糙的伪中储券,而引起日伪中央银行的怀疑。

为了阻击国民政府的特券,日伪政权专门制订了《战时伪造法币治罪暂行条例》。条例规定,对特券的伪造者处以死刑;收集、交付及运送者处以无期徒刑;提供伪造场所者处以3年以上有期徒刑。同时,又以高额奖金鼓励民众告密检举,规定凡破获伪造机关者奖励10万元以上酬金;抓获贩卖特券者奖励5万元;检举使用特券者奖励3万元。

日伪的一系列防范和恐吓手段,使得特券在沦陷区内的流通受到一定影响。但从总体看,特券的打击效果还是显著的。据统计,在华中和华北地区,每一千元日伪发行的中储券或联银券中,就有一元是军统伪造的特券,应该说数额巨大。截至1944年3月,特券在华中地区的使用金额达到4000余万。从时间上看,则从1943年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没有间断过。

日军在竭力破坏国民政府金融秩序的同时,也将造假的黑手伸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晋、冀、鲁、豫边区曾发现假“冀币”达二三十种之多,印刷和伪造的秘密地点十余处。1943年,日军还在山东制造了大量的假北海银行券,利用投靠日伪的商人潜入根据地,高价收买粮食和其它物资。

敌后根据地的民众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但是,在敌后艰难的环境中,各根据地欲以精良的技术防止抗币被假冒很难做到。各根据地民众便发明了“用落后的技术防止假冒”的办法。事实证明,粗糙的纸张和落后的工艺也能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1942年2月,华中抗日根据地总结并推广了以下经验:首先,用自造的土纸印钞票,尽可能在自造的土纸中加点有颜色的纤维或土水印等特殊工艺,敌伪要假冒,就必须先花费大量的时间仿造土纸,大大延长了伪造的周期。

土纸的使用期一般只用半年。破旧后,老百姓便会自动要求兑换新票,旧票很快得到回收。这时只要将旧票的颜色变换一下,新上市的抗币就变成另一种了。日本伪造一种新纸币起码要费时半年以上,却不知半年后另种票的颜色。这样,伪造的抗币一进人根据地,马上就会被发现。

边区银行也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应对假币。每逢集市日,银行工作人员就将假币贴在布上,进行宣传,以增强民众识别假币的能力。

事实上,在这次金融对决中。国民政府主要的伪造对象是伪币和日军军票,而对于日元的伪造则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涉及很少。因为当时日元使用的桑皮纸中加入了若干日本特有的植物纤维,很难在其它地方仿造。

专家认为,日本以举国之力,伪造别国货币,以达到掠夺别国资源的目的,这种行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不同于强虏劳工和慰安妇等问题,由于伪钞谋略工作没有特定的受害者,所以直到目前也没有针对日本这一罪行的诉讼工作。因此,日本政府也从来没有承认过制造伪钞的事实。

中日双方依靠制造假币扰乱对方经济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由于无法应对中国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加之国民政府运用法币系统主动或被动的应对措施,最终使得山本宪藏提出的经济谋略计划远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45年法币的总发行量达19004L元。日本印刷的区区40亿假币没能达到目的,山本宪藏后来曾经为此哀叹道:“中国实在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国家”。

上一篇:秦文君宝贝当家读后感下一篇:企业先进科室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