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的读书笔记参考

2024-07-01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参考(共8篇)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参考 篇1

《国富论》---亚当斯密,这已经听了太多次了,作为专业的必读书目,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老师都总是不断地提起这本名著,可惜我一直没有勇气去拜读,怕自己的水平读不懂,更是亵渎了亚当斯密这位伟人的心血。最近终于下定决心认真地看了,不过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亚当斯密的智慧,在那么多年前就已经能够写出直至今日依然是真理的经济的各方面的规律。《国富论》,其实看的起初还是觉得还算通俗易懂,可是一点点读下去了,真的发现自己的水平还是没办法很好的理解,可能真的经济学学得太不好了,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云了,甚至可以说是一头雾水。虽然没有很完整地读完整本书,但是书中的某些观点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感悟和启发。

一、关于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亚当斯密被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他虽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的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不是很新颖独特,但他是第一个将经济学理论完整化和系统化,首次提出全面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为经济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国富论》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领域研究的起点。台湾经济系教授——熊秉元这样说过,亚当斯密的地位就像神一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施蒂格勒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列举参加学术研讨会时经常听到的语录,其中两则:“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了”和“亚当斯密才没有说过这个!”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把亚当斯密当成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国富论》有着以下这样的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籍。《国富论》出版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他总结了那个时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作了全面的系统描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为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关于《国富论》的总体理解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最先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斯密认为增加财富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增加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的人数。

《国富论》的第一篇研究劳动生产率增进的原因以及产品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分配的顺序。首先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进而论述了分工的原因,但错把交换看成分工的起因,于是按着分析交换,认为人们天生有互通有无的倾向,并考察了分工和交换的相互关系。由于交换必须借助货币这个媒介才能顺利进行,因此跟着便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和机能。由商品货币交换又引出了价格和价值问题,于是考察衡量价值的尺度和价格的构成和变动。又因为斯密断言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价格的三个构成部分,所以随后便研究工资、利润、地租的性质及其变动规律。第二篇研究资本的性质、构成、积累和用途。在这里最先明确地说明了资本的构成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论述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别,资本的各种形态即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区别。第一二篇包括了斯密所建立的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篇考察了从罗马帝国崩溃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研究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对财富生产发展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只有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才有利于分工和国民财富的发展。

第四篇轮政治经济学体系,考察不正确的政策主张和学说怎样妨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在这里着重批判了重商主义政策,也评论了重农学派的一些观点,实际上是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研究的是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发展的影响。在这里强调必须采取合理的财政制度,使国家的收入超过支出,促进资本积累,才能增进国民财富。

三、关于摘抄与理解

1、“劳动分工的益处是人类智慧的结果,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人性中某种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必然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

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种倾向似乎是人类特有的。当然或许你会说,其他动物之间也有互相交换的行为啊,但是其他动物之间的这种行为与人类的这种交易在我看来是不一样的。动物之间很多时候出于自身的某种需要也会与同类或是其他动物做交易,但是它们之间仅是一种简单原始的物物交易,不会说计较其中的公平性和平等。也许你会反问,你又不是动物你哪知动物之间的事情,正如说,“汝非鱼,焉知鱼之乐也。”虽然我不是其同类,但是我没有看见哪两条狗很公平审慎地交换两根骨头,更没有发现哪种动物用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媒介进行平等的交易。而人类却在很早之前就已经通过契约规范,用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媒介进行交易,用货币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既然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给,人们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获得所需,这也就刺激劳动的分工。只有生产出来了的产品,才能被交换,而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造成了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不同分工。而这一劳动的分工也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更是验证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一人类特有的行为。

2、“霍布斯说:财富即权力。这并不是说明拥有大量的财富的人就自然拥有政治等权力,财富提供他的只是一种获得证券的手段。财富给人直接的权力,是购买力,是对市场上各种劳动或各种劳动产品的支配力量。财富的多寡与这种支配权的大小恰成比例;一种物品的交换价值,必然恰等于这种物品对其所有者所提供的劳动支配力量的大小。”

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社会,权利和财富越来越成为许多人一生追逐的梦寐已久的东西,沉醉于其间的纸醉金迷、呼风唤雨的快感中。财富与权力,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更是肆虐成风。有了财富,就可以用金钱换取更多的权力,像是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在政府部门还是在平时生活,处处都讲究关系,没有关系没有钱是寸步难行的。通过财富的贿赂或引诱,从而达到某种目的,例如在某项政府工程中夺标或是通过贿赂减免刑罚,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屡见不鲜也屡禁不止,不然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被判刑,多少富豪因贿赂陷于牢狱。但是金钱的诱惑是巨大的,即使风险很大,还是很多人甘心为之铤而走险。

同样权力也是一个使人爱不释手的东西,有了权力就相当于有了财富的源泉,有了众星拱月的虚荣感。利用权力强行变相勒索或是用权力进而藐视和亵渎法律的尊严,不然怎么今天还有那么多无可奈何的“红包”,不然又怎么会有红遍大江南北的“我爸是李刚”。

正是因为财富与权力的这种联系,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是不平等,以至于引发一系列的仇富恨官的现象。其实真的觉得财富、权力什么都是浮云,人生也就匆匆数十载,当化为一抔黄土的时候,这些一切也只是随风消散,何必如此执着,穷一生心力去苦苦追求,甚至还来唾骂,这又是何苦呢?

3、“利息对利润的比例,随着利润率的升降,低利润的国家同低工资的国家一样廉价出售商品;实际上,高利润比高利率更会抬高价格。商人和制造者,对高工资提高物价,从而减少国内外销路的恶果,大发牢骚;但对于高利润的恶果,他们却一字不提。对由自己产生的恶果,他们保持沉默,对由他人得利产生的恶果,他们则大喊大叫。”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高利润的商品一般都是比较稀少的,像是钻石、黄金和石油,这些东西因为比较少,而人们有所需求,其价格和利润都是比较高,越是稀有人们越是趋之若鹜,这一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哄抬了这类商品的价格,从而提升了其利润。有时候人为了得到这类商品更是不择手段,像美国为了石油资源而对利比亚发动战争。高利润的商品也可能是科技含量比较高而且有其独特之处,就像现在的iphone,一下子苹果久攻占了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苹果其极高的科技含量以及功能、设计的独特性,当然也不能否认苹果领导人的智慧和眼光。虽然iphone的价格比较高,但是还是吸引了很多人愿意为之勒紧裤腰带,而苹果系系列的疯卖也给苹果公司的股票一路飙升的绿灯,创下客观的利润。因为高利润的商品有着客观的收益,所以其总是掌握早少数人的手上,由于缺少绝对的竞争对手,其价格也决定在这少数人的手上,更加容易抬高价格。但是这是那些商人所愿意看到的,高利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收益。

然而,由于高工资而是价格抬高致使国内外销路减少的恶果,商人总是那样愤慨。因为高工资带来的后果是使其蒙受损失,商人总是为利益生存的,因而对这样的一个现象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

其实无论是商人还是我们这些普通的百姓,我们都有着同样的心态,对自己有好处的,我们总是那么欣喜,而当损害了我们的利益,我们总会心生怨恨。人总是追逐利益的动物。

4、“起因于职业本身性质所产生的不均等,它们使某些职业货币的微薄利益得到补偿,使得其他职业货币优厚的收益得以抵消:第一,职业本身的愉悦或不愉悦;第二,职业学习的难易,学费有多有少;第三,工作稳定与否;第四,职业所需担负的责任有重有轻;第五,成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人们常常讨论着,这个职业好那个职业没有前途,基本上好的职业总是有着这样的特点:工资高福利好或是稳定受人尊重;而被认为不会好的职业有着这样的特点:工资低福利差工作辛苦可能还要受人白眼。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造成这些职业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更没有深入探究两者之间有什么的联系。

原来真的很多东西都是有得必有失,有付出才有收获。我们总是羡慕老师律师医生这样的职业,这样的职业都被标榜为好职业,殊不知好职业也是有其原因的。以医生为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的医科大学,要读完4—5年的大学医科(有的6—8年),毕业了要实习1—2年,有的甚至3—4年。而且医生这一职业承担着很重的责任,很多时候病人的生命就掌握在你的手上,万一出什么意外,不仅家属会找你麻烦,可能你自己一生的前途也就毁于一旦,甚至会有牢狱之灾,多年来的努力刻苦都付诸东流了。所以,作为一名医生付出的是巨大的,多年的刻苦学习,沉重的责任担子,因而医生也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好职业的待遇。而与其他被认为不好的职业相比,那些职业主要都是依靠体力劳动,不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去学习更不会承担什么责任,所以少付出就必然少了收获,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不要埋怨,不要感到不公平,世界总是这样,没有绝对的公平,或许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但没有付出却是一定没有收获。如果真的想找一份好工作,从现在开始就好好努力吧。

对于职业,虽然说职业无分贵贱,但是起码我没有那么高尚那么无私去从事一些很辛苦工资不高还经常被人歧视的职业,我会尊重各行各业的人,但是有时候心里的一些虚荣心还是过不了这道坎。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我们总是担心着一毕业就失业,其实只要放得下身段,现在真的有很多职业可以选择,只是我们都太过骄傲。

5、“慎重的银行活动,以纸币代金银,比喻得过火一点,简直有些像架空为轨,使昔日的大多数通畅的大道,化为良好的牧场和稻田,从而,大大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有了这种设施,国内工商业,固然略有增进,但用比喻来说,和足踏金银铺成的实地相比,这样由纸币的飞翼飘然吊在半空,是危险的多的。管理纸币,若不甚熟练,不用说了,即使熟练慎重,恐仍然会发生无法制止的灾祸。”

在今天,纸币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是无可置疑的。纸币相较于金银使用的方便性是显而易见,这也是今日商业发展相较于以前有长足的进步的原因之一,其次,在我认为银行的迅猛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正是因为银行的发展,使得纸币的流通更为广泛,而银行的慎重与信誉给人们极大的信心,也使得银行积聚大量的纸币。就今天的形势看来,任何有钱的地方就离不开投资,银行也不例外。银行通过提高利率吸引人们进行储蓄,通过借用人们的钱进行一系列的银行活动,例如,各类的信贷、股票基金投资以及一些商业投资等。银行本意是通过慎重而专业的投资赚取更多的财富,但是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有收益必然有风险,即使再慎重的投资也无法规避风险。所以当过多的不恰当的投资出现了问题,后果是不堪设想,尤其是在今天泡沫经济到处泛滥的时代,一不小心就掉进那温柔的陷阱。这种银行的活动的危险性总是难以预料的,不然资本主义社会就不会定期发生经济危机了,一次次的信贷过剩造成一时繁荣的歌舞升平,可当泡沫破裂时,多少人倾家荡产,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即使实力再雄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都有可能成为炮灰,不然雷曼怎么会破产,多少富豪身家不断缩水甚至破产。

在这钱滚钱的金融世界里,有太多的冷箭暗枪,一时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了。而人们不能总是很理性地防范,看到金光闪闪总是会被蒙蔽双眼,盲目地向前冲,即使前面有毒蛇猛兽也毫不畏惧,因为这样的盲目危险无可避免,再加上在投机的世界没有谁真正能理解透,这样一来,危险更是无可预计的了。这种虚拟的投资里不想实在的投资,比如你承包了一个果园种香蕉,如果这一年里没什么自然灾害,没什么特殊的市场变动,基本上能确保是一个正常的收获。即使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出现也可以从现状做好心理准备做好防范措施,这样就不会说一夜之间无缘无故地就从富豪变成乞丐了。所以说,无论如何银行的活动其危险性是极高的,很多时候更是我们所预料不到,甚至没有给你任何心理准备的时间,就像天气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是什么天气,可能现在晴空万里,转眼间就可能电闪雷鸣。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银行的活动也是如此,因而需要一定的限制和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引导。

6、“一般来说,如果任何商业部门或任何劳动分工对公众有利,那么竞争越自由、越普遍,就总是会越加对公众有利。”

竞争越自由、越普遍,其质量就会越好,而价格也会越低,这样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产品,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有了竞争,商人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资源,一般情况可以通过这两个方面获得:(1)提高生产技术,生产更高品质的产品;(2)缩减成本,压缩利润,提高市场价格竞争空间。在有足够的选择的情况下,人们一般是愿意购买品质较好或是价格较低的产品,如果一个产品品质又好价格又低,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是一般不会有如此完美的结合。虽然这样的要求不能完全达到,但是商人为了赚取财富,一般会尽量地做到“价廉物美”来吸引顾客,这样顾客就能在竞争下享受优质的服务和消费了。但是也无可否认,现今的社会也还是有很多黑心的商人,不顾他人的生命安全,制造伪劣假冒产品。不过我相信,这并不会成为主流,市场因为竞争而变得完善,人们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这才是主流。

在现在经济发展的时代,竞争真的很必要,一旦没有竞争,垄断总是造成一系列的问题。说到大的方面,国家的垄断行业,电信、石油、银行等,这些因为垄断,其服务态度是极其的恶劣,每次去电信、银行缴费,那些工作人员总是爱理不理,还脾气超烂,动不动就骂人,像是我们这些人欠他们钱还是得罪了他们似的。再说石油吧,在别的国家石油降价的时候,我们国家在升价,别的国家小幅提升的时候,我们国家大幅提升,这么多年,石油的价格只见升不见降。人们都说,顾客是上帝,可是在这些国家的垄断行业里,我总是感觉他们是上帝。可能就中国的国情而言,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由国家来垄断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我希望的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政府才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有权也是值得受到更好的待遇的。再来说说小的方面吧,比如我们学校的电瓶车和饭堂的垄断式经营,等电瓶车的人总是看不到头,电瓶车的价格更是没有商量,因为垄断这些问题总是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再说说饭堂吧,相比其他学校,我们学校的物价比其他的学校高很多,饭堂也不例外,可是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贵就算了,质量还不能得到保证,常常听说饭菜里有不明物体,最近还闹出了中毒事件,这是很气人。所以真的是觉得我们学校需要一个自由竞争的平台,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有更优质的服务,再说我们只是学生,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花的恰当也就罢了,可是要拿父母的血汗钱来为这没必要的垄断花费,我是觉得很不值得的也不应该。退一步说,学校是一个育人成才的地方,不是一个享受生活地方更不是一个商业战场,我们学生是没有必要为这种商业性质的垄断去付费的。

7、“一种花用方式,因其总是会造成有价值商品的某种积累,因其更有利于私人节俭,从而能增加公共资本;因其维持生产性劳动者而不是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所以比另一种花用方式更有助于公共富裕的增长。”

一般来说,花在耐用品和日常所需的花销上,这会比花在奢侈品上的钱,这会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维持生存的费用,就像是富人家举办的一次豪华大宴会,一般会浪费很多名贵的菜肴,在这些菜肴一般会被白白浪费地倒掉;或是现在很多人追求奢侈品,会花上一些贫苦人家一年的生活费来买个名牌包包或是什么名牌化妆品等。要知道实际上,这些大手笔的花费足以维持许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假如富豪的那笔款待费若是用来雇佣泥水匠、木匠、机械工等,它就会在许多人中间分摊开来,而这些工人便会一点点地买食物和日常所需,就不会造成大量的浪费。用亚当斯密的话说,这种花用的方式维持了生产型劳动者,另一种花用方式则维持非生产劳动者。因此一种花用方式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交换价值,另一种方式则不增加这种花用方式。

8、“除了购买货币,货物还有其他很多用处;但除了购买货物,货币就一无所用。所以,货币必然追逐货物,而货物却不总是或无需追逐货币。”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万万不能。”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准确性,钱不是万能的,因为钱不能买到爱情、亲情、友情、健康以及快乐等,钱有太多太多的非物质上的东西是买不到的了,有太多的追求是买不到的了。但是,在今天,没有钱,却是一个很烦恼的问题,钱买不到许多非物质上的东西,但是却能买到我们生活中许多必须的物质上的东西,我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钱,甚至有时没有了钱,我们连基本的生存都维持不了,更不用说,要想温家宝总理说的那样,要活的有尊严。钱是一般等价物,一种货币,在我们最普通的需求里就是为了购买货物,满足生活上的基本需求,除此以外就差不多没有什么其他价值,这样的钱只是如同废纸一般而已,所以货币总是追着货物转。货物的相对于货币,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一定的主动地位,有了货物有时不一定就是得去市场上获取货币,就像你在家养花养鱼,可能只是出于一种爱好而不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卖钱。再把情况说得极端一点,假如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城市里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所有的一切都被破坏了,一下子回到了原始时代似的,钱已经成为一堆废纸,只有食物能够维持生存。这样的话,假如你的家里有大量的食物足以维持你的生存,这时候试问你还会去变卖食物换取货币吗?我相信,这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了。

9、“近代军队战斗命运,与其说是兵上使用武器的技巧和熟练所决定,倒不如说是纪律、秩序和迅速服从命令,而这种习惯,只有实行集体训练的部队才能养成。”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我们都要遵守法律,不能做违法的事,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学生,我们在学校要遵守校规,否则学校就会乱成一团乌烟瘴气,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育人的教育了。规矩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尚且那么严格,更不用说是军队了。在军队里,纪律、秩序和迅速服从命令是对每个士兵的基本要求,这些无论在哪个时代,对于军队都有着这些要求,只是近代显得更为严格。

在以前的农业社会的时候,士兵很多时候都不是全职的士兵,一般是打仗的时候是士兵,而农忙时可能就是农民了。即使是都来社会发展了,意识到常备军的重要性,开始有了专职的士兵,但是由于当时的军事系统没有很完善,在管理上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时候也会因为纪律性的要求过于苛刻,没有考虑到士兵的承受能力,或是没有周全的决策团队,而发布一些错误的命令,造成兵力的浪费甚至无辜牺牲士兵的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兵在情绪上会有很大的反抗,甚至会聚众闹事。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对于纪律、秩序和迅速服从命令的要求不能很好地达到,而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这些要求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取胜的关键,这样的情况下军队的战斗力就大大下降了。而在今天的社会,有了那么多的历史作参考,各种的军事理论和决策团队等相较于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再加上科技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大幅度提高是无可置疑的了。

10、“司法权如不脱离行政权而独立,要想公道不为世俗所谓政治势力所牺牲,那就千难万难了。肩负国家重任的人,纵无任何腐败观念,有时也会认为为了国家的重大利害关系,必须牺牲个人利益。”

其实我很赞成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观点。首先人都有其劣根性,每个人即使是很大公无私的人,就算他可以对自己真的要求严格,可是当面对自己最亲最爱的人的和在正直廉洁之间作选择的时候,他是否就真的可以那么的刚正不阿了呢?在者如果司法权在行政权的庇荫下,当上级下达一个不合理的命令的时候,你是执行还是不执行,你能坚持第一次,那第二次第三次呢?政治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权力是个诱人的东西,有多少英雄为之折腰啊!在权力的的面前,太多人的劣性就会暴露无遗,当初一心一意想造福百姓的宏伟理想一时间显得那么渺小。

做一个假设,假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这时又会如何抉择呢?中国是一个注重集体利益的国家,在小时侯的政治书里就有教,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所以,遇到这样的时候在中国,很多时候都是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在许多人的观念里,这样是正确的更是高尚的,但是我却无法绝对的认同。在美国,政府可以为了尊重一个老太太的选择,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使高速公路改道;可在中国又为什么,为了铺一条宽敞的公路,而无视数十人的精神家园,强制拆迁,有时甚至没有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差别,但我不想过多地去批评或是埋怨,因为总会有一个“中国国情”可以解释。

国富论的读书笔记参考 篇2

一、记录读书过程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因此,读书笔记应成为真实记录学生阅读史的载体。透过学生的读书笔记,我们要能看到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进度和概括能力等情况。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每周读一本书”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书一个小时,同时要简单记下每天的读书过程,内容主要包括书名、阅读进度、阅读时间、主要情节等内容,也可以适当摘录一些优美的语言材料。例如我班一个学生某一天的读书记录是这样的:“2014年9月2日,星期二,《时代广场的蟋蟀》第一章,约3000字,读了半个小时。第一章主要写了可怜的玛利欧周六晚上替爸爸照顾报摊,整整一个晚上,只卖掉了十五份报纸和四份杂志。”记录读书过程,学生需要回顾故事内容,内化和运用文本语言,进行简要的总结概括,这其实就是一个反思和成长的过程。真实记录是基础,坚持每天记录是关键。

二、写下点滴感受

对于一本书而言,能触发读者思考的地方有很多。因此,教师不妨指导学生及时记下读书时产生的思维火花、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批注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注重训练他们学会运用批注,聚焦精彩句段,圈圈点点,把有感受的地方画出来;联系自身和生活想一想,把思考和发现及时记录在读书笔记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有感而发。如读《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玛利欧拉出了一张面巾纸,把蟋蟀放在上面,然后又拿了一张,用来掸掉它身上的尘土。他轻柔地拍弹着蟋蟀坚硬的黑色外壳,还有触须、六条腿和翅膀”,有学生圈点了“放在上面”“掸掉”“轻柔地”“拍弹”等词语,同时在读书笔记本上写下“这几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玛利欧的善良和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三、迁移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读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还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两个角度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比如,我班一个学生根据朱自清先生《匆匆》中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句子进行仿写,写下了“凝视的时候,日子从目光中溜走;谈话的时候,时间从语言中溜走;嬉笑的时候,时间从笑声中溜走”。学生从文本局部细节入手,不仅学会了排比句的写法,更感受到了时间的易逝与珍贵。再比如,我在班级开展“同读一本书”读书活动,要求大家在两周之内读完金波先生的《乌丢丢的奇遇》,同时完成一个创意读书笔记———模仿小说写一个章节。学生是善于模仿的,学生是喜欢想象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才情,他们写下了 《强盗感动了》《皆大欢喜》《蓝天下的小鸟》《自信的小乌龟》《挺立的玉米》等创意作品,从整体结构入手,迁移写作方法,文笔生动流畅,丝毫不逊色于作家。

读书笔记的写作指导 篇3

读书笔记主要包括读后感和赏析短文两种,这里笔者以指导“读后感”和“赏析短文”两种个性化写作形式为例,以修改学生文章为实践,来谈谈自己对写作读书笔记的理解。

一、读后感的写作指导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一)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1、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

2、读后感的一般思路:引——议——联——结。

①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②议——就自己“感”的重点、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③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

④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四部分中,“议”和“联”是核心;引和结为次要部分。

(二)一篇读后感只论述一个中心。

一篇文章可能有多个中心,如读《执竿入城》这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确立的感受中心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可确立以下多个中心,但写作一篇读后感时只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

鲁人的角度:①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束缚;②多想才能出智慧;③轻信盲从是可悲的。老者的角度:①好为人师要不得;②自作聪明者戒;③经验主义者行不通等。

(三)读后感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所以应对众多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最顺畅的一个感点。

例如《滥竿充数》三个感点:①南郭先生行为——人要有真才实学,靠蒙骗过日子是不会长久的。②齐宣王行为——应当实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义。③南郭先生在两代齐王不同遭遇——应当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人混不下去。比较三个感点,对照当前的形势,我们发现第三个感点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最切合人们的思想实际,与现实联系最深。

(四)读后感的关键是议和联。首先。针对论点,进行多角度说理。比如例文论点“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讲诚信的人”,作者从两个角度摆出理由:①诚信是做人的一个起码要求;②诚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其次,可以运用正反对比说理来突出论点。比如例文论述“诚信是做人的一个起码要求”论点时,进行对比说理使论点更加鲜明。

例文:《亲近自己的双腿》中的残疾车夫坚决只收事先讲好的3元车资,不肯多收一分钱,即使多骑一站路。付出比别人多的汗水和努力,我觉得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样讲诚信的人。(引)

诚信是一个涉及人的道德修养和做人准则的问题。做人要讲诚信,要表里如一。要言而有信。(议)

诚信首先是做人的一个起码的要求,是人人都应具有的品质。试想,如果我们做人不讲诚信,那么我们周围的社会就将是一个尔虞我诈、彼此设防、充满虚伪的冷漠社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快乐么?(议、联)

其次。诚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信在高度文明的社会大环境中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议、联)

社会呼唤具有诚信品质的人,讲诚信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结)

(五)学生文章修改前后对照。

修改前:

我们要勇敢面对生命的暴风雨

张抗抗《窗前的树》的中洋槐,在夏日的暴雨中毫不动摇,“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让我感触颇深。

我们要像洋槐一样,勇敢面对生命中暴风雨的侵袭。由此我想到了贝多芬,他在耳朵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生命中常常会有暴风雨,软弱的人会赶快跑到避风港,把自己保护起来,而那些坚强的人,他们会迎着暴风雨前行,雨很大,风很大,但是刮不倒他们的信念和坚定,暴风雨在他们面前也因此变得软弱。

让我们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暴风雨,做一个坚强的自己。

修改后:

我们要勇敢面对生命的暴风雨

张抗抗《窗前的树》的中洋槐,在夏日的暴雨中毫不动摇,“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要像洋槐一样,勇敢面对生命中暴风雨的侵袭。(引)

人生中暴风雨是常有的,与暴风雨搏斗时一定是要受伤的,但如果这样就向暴风雨低头就将意味着将要停滞不前。(议)

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张海迪,在下身瘫痪,半身不遂的情况下,创造了轮椅上的奇迹,让世人惊叹于她那暴风雨后的美丽。霍金身残志不残,提出了黑洞学说,实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生命中常常会有暴风雨,软弱的人会赶快跑到避风港,把自己保护起来,而那些坚强的人,暴风雨在他们面前也会变得软弱。(议、联)

让我们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暴风雨。做一个坚强的自已。(结)

二、赏析短文的写作指导

写赏析短文是一种很好的学语文的方法,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赏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赏析展示的是学生不同的个性,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认识,它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艺术手法等的赏析。

如何写好赏析短文?

(一)明确鉴赏要点:

1、内容赏析: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表达格式:本文通过……,抒发了(赞美了)……,并流露出……(通常用在鉴赏短文第1段)

2、语言赏析

赏析短文的语言要做到通顺、流畅,力求生动、有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作时只有做到语言优美、有文采,才能有助于提高鉴赏的品位。也才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从语言角度:

(1)用词之美——本文中的……,抓住了……的特点,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把……写得惟妙惟肖,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例: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

来》)

之后,她捏紧了口袋中的安眠药。她想找个结束烦恼的地方,但她起不了身。

“捏紧”表现主人公已经陷入深深的绝望,下定了轻生的决心;“起不了身”表现了网友对她的鼓励、关爱和理解使她受到震动,不忍心草率地作出轻生的举动。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例: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张抗抗《窗前的树》)

“雪后的洋槐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赏析:运用了比喻、回环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雪后洋槐银装素裹的美丽姿态,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3)哲理之美——本文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几句,告诉我们……,使我们读后懂得了……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如:品析下列语句的哲理。(张洁《我的四季方舟》)

“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生命不可能重复,时间也不会再来,要认真对待生命,就要学会珍惜。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在人生的春季里,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春天去了还会来,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

3、艺术手法赏析

(1)表达方式角度:

①感官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②动静结合角度: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

③描写方式角度: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④描写内容角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2)表现手法角度:

以小见大、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卒章显志、首尾呼应……

(3)具体模式

①小中见大:选文从我们熟知的……人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如莫怀戚《散步》。

②象征:选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如张晓风《行道树》。

③托物言志:选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如周敦颐《爱莲说》。

④烘托:选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如曹文轩《孤独之旅》。

⑤卒章显志:选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如张晓风《春之怀古》。

(二)把握赏析注意点

赏析中肯与否,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文本,如果对所赏析的内容把握不准。或理解失误,就好比走路选错方向,赏析无从谈起;同时要选择好赏析的切入点,善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人手,只要合情合理,有自己的见解,都是可以的。

赏析短文的结构一般为“总-分-总”的形式,即开头总起,主体部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述,结尾归纳总结;也可根据实际写成总分或分总。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4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比如《论语》、《易经》和《楚辞》等不乏经典著作,可是我注意到在经济学领域的著作却不在我们的传统之内,甚至可以说与我们的文化主流格格不入。不错,中国古代确实出现过杰出的理财家,桑弘羊的“均输平准”法,还有《管子》、《史记》中的《货殖列传》等,但是所有这些都称不上是“经济学”,就如过去道教的术士们炼丹,终究不能从中炼出化学一样。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英国)1776年写成,也就是中国清乾隆41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经济理论,从根本上推翻了支配西欧各国达二百余年的以国家干预和贸易垄断为致富之道的重商主义信条,论证了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为西欧各国、尤其是英国的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发展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中涉及的经济学内容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时常看到,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社会实现了大转型,经济主导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在中国现有的经济政策中也有其身影,所以值得研读。当我第一次看到《国富论》这本书时,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就身受震撼,相恨见晚。200多年前就有这思想,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影

响人类文化100本之一的读物果然名不虚传。突然发现我们所学的很多内容几百年前的西方就有了,以前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价值劳动市场的一些概念,对马克思真是佩服。现在看来很多的思想在《国富论》里早已经提出来了,要知道《资本论》要比《国富论》晚91年才面世,下面让我们来看看200余年前的英国人亚当·斯密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惊喜。

一、论分工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再观现代工厂的生产不就用事实证明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最近我到天津三星工厂参观其生产车间,多则有十几人的生产线,少则2个人都可以成为生产线,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严密的分工就没有三星工厂现在的生产效率和控制生产质量的能力,因此几百年后的今天《国富论》理论一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还有汽车生产厂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因为改变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生产模式为流水线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而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流水线作业不正是分工理论在生活中的应

用吗?

二、“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著的《国富论》中写到:“有一支看不见的手,引导自私自利的个人,在自由市场竞争中,最好地促进公共利益。”作者举了一个例:屠宰业者、酿酒业者、面包业者他们提供的食物是为了赚取报酬,仅仅是出自他们自己的利益,无形中人人都把自己消费不完的劳动产物与别人进行交换,市场就自然而然形成了,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由市场利己才能利他,没有单纯性的利他,即使有也不会长久。再看看中国从计划经济成功转型为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国富论》与《资本论》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社会动荡、工人与资本家对立,资本家对劳动人民剥削成风,资本主义制度摇摇欲坠。马克思在《国富论》理论体系中受到启发,并看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所产生的严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原始资本主义危机将带来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在1867年马克思写成《资本论》,提出“剩余价值”一说,并阐述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不可调和,如由此下去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论》理论的提出极大刺激了整个社会及上层,1873年到1875年英国普通法和平等法的颁布,以及1890年美国反托拉斯法(反垄断、反大家族)的出台,挽救了资本主义。一是普通法系让整个社会认知平等。二是通过反托拉斯法让大众持股,让大家族退出历史舞台,藏富于民。三是通过法制化建

设重分配财富,化解资本家和大众矛盾。通过这三点化解了“马克思”的预言。所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挽救了资本主义,而如果没有《国富论》作为基奠也就没有《资本论》的问世。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5

第一章. 论劳动分工及分配

【概述】亚当斯密发现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对于财富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对于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这个概念。劳动分工首先使得生产力得以成倍的提高,同时,分工的深化使得人们对于劳动产品的交换变得迫切,而交换则需要通用的媒介—货币,就产生了。而产品的最终分配结果分为三项: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

第一节至第三节:分工。

分工,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最主要的原因。例:制针业

·但是,农业上所使用的不同种类的劳动不可能像制造业一样完全的分工,所以,农业生产力总是跟不上制造业生产力的步伐。对于一些最富裕的国家而言,必然在农业和制造业上都优于别国,但是制造业的优越程度一定大于农业。

·分工之所以提高效率的三大原因:

1. 每一个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得以提高

2. 节约了由一种工作到另一种工作的转换时间。其中包括:工具场地的转换,注意力的转换。

3. 分工使得工人们懂得如何完成一项工作是最有效的,并且创造了大量的机器,从而提高了生产

力。

·分工的起源:人性中物品交换的倾向

而这种倾向只有人才有,并且受到自利心的驱使。

插播:我们期望的晚餐并不是屠夫,酿酒师,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于自身利益的关切,我们并不是向他们乞求仁慈,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心,我们从来不想他们谈论自己的需要,而只是谈论他们的好处。

·分工,使得才能的差异比天赋的差异更加重要。这种才能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且分工,使得这种差异变得有用。

·市场范围对于分工的限制: 分工,受到交换能力范围-市场范围的限制。

在大城市,专才会比较普遍,而在小乡村,环境使得人们不得不掌握多项

技能.水运,拓宽了市场,因此,最初的改进,是在海岸或者通航流域产生。

第四节:货币

分工一旦明确以后,一个人自己的劳动所得只能满足自身很小一部分的需要,这时人们就依靠交换来生活,但是,物物交换的困难导致选用了某种商品作为货币,并且最后总运用了金属—耐久和可分。然而,一开始采用的粗条金属还是具有两大困难,称量,化验。

以后,便在金属上加印,来表示质量和纯度。

补充: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水和钻石.第五节至第七节:商品的价格

·商品的真实价格:劳动—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但是,一切商品均不是由劳动来衡量,因为劳动难以衡量.商品的名义价格:货币—自身价值不断变动的商品,绝不能作为衡量其他商品的精确尺度 ·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工资,利润,地租。

论商品的价格组成部分:

在还没有出现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的时代,劳动数量是唯一的价格尺度,并且劳动所得归劳动者所有.划线部分的意思:获得某种商品所花的时间,难易程度,特殊技能决定了这种商品的价格.但是,当资本积累出现以后,这些拥有资本的人—企业家,会向劳动者提供原材料,生活资料,利用他们的劳动来为原材料进行增值,这种时候,商品的价格就需要包含两部分:1.劳动者的工资 2.企业家提前预付的原材料费用和企业家的资本利润.换言之,劳动者为原材料的增值分为:1.劳动者的工资

2.企业家的资本利润.所以,除非企业家对雇佣工人的销售所得比投入的资本多很多,否则他不会有兴趣做这笔投入.关于资本利润:它是监督和指挥某种劳动所支付工资的别名.但是,资本利润和工资完全受不同的原则进行支配.对于工资而言,它可能和工人劳动时间,数量,技能成一定的比例

但是对于资本而言,比如它占有全部利润的10%,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可能赚得相差悬殊的利润,进而企业家获得利润不同,但是,他们所付出的劳动可能基本相同.当任何国家的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劳动者在对于土地的使用之前,必须向地主支付地租,这也就构成了价格的第三部分—地租.所以,商品的价格是由: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构成(至少一种)

换言之,一个社会在一年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收入也来自于这三种构成要素中的一种或者全部.·商品的自然价格:商品的价格不多也不少恰好等于工资,利润,地租之和。

商品的市场价格:实际出售的价格

当: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大于自然价格

供等于求--市场价格等于自然价格

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小于自然价格

任何商品价格的偶然波动或者暂时波动,对于地租的影响不是太大,对于其他而这影响更大些----------------------------分割线

第八节至第十一节探讨:工资,利润,地租

关于劳动工资:

·首先,劳动者和雇主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雇主们比劳动者们更加容易团结

因为:人数,法律,坚持时间

·其次,即使出于对立的关系,雇主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也要超过维持生活的基本要求,因为 他们还要赡养家室,传宗接代。

·那只“看不见的手”也在调节着劳务市场。需求增加 –》工资增加

·国民财富的增加=国家收入和资本的增加=对劳动者需求的增加=劳动工资的增加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6

在第一章里,斯密阐述了商业或重商体系的原理。在普通语言中,财富和货币被看作是同义语。任何一个国家都把积累金银视作是通向富裕的捷径,因此所有欧洲国家都试图积累金银,起初是通过禁止出口的方式。后来,商人便发现这种禁止极其不便,他们的理由是出口金银并不总是减少国家金银数量,而且这种禁止并不能完全阻碍金银的出口,因为存在走私;同时他们提出只能通过对贸易差额(顺差)的适当关注才能阻止这种出口。商人的议论取得了成功,“财富由对外贸易取得”变成了公认的信条。两个原则一经确立——财富由金银构成,出口价值大于进口价值时才能进口,政治经济学的伟大目标必然变成了尽可能减少供国内消费的外国商品的进口,尽可能增加国内工业品的出口。因此,促使国家富裕的两大引擎在过去就是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

斯密紧接着在第二章到第六章中分别对过去认为是促使国家富裕的两大引擎——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利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批判。

限制进口措施的有两类:一是限制进口国内能够生产的供国内消费的外国货物,不论这些货物来自何国,一律禁止;二是限制进口与本国有贸易逆差国家的所有货物。

通过高关税或者绝对禁止以限制国内能够生产的外国货物的进口,这样就多少保证了国内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业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毫无疑问,这种垄断会鼓励特定的产业,引导社会劳动和资金流向享有这种垄断的产业。然而,这种引导并不都是有利的,它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促使人们利用资本在国内生产能够从国外廉价购得的货物,显然这很愚蠢;极少时候这种引导也是有利的:当某种劳动是国防所必须时,以及对本国同类制造品课税时,这时对外国商品施加某些负担一般来说将是有利的。

至于限制进口的第二个措施,即使按照商业体系的原则,这些限制也是不合理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以英国限制法国进口的现状为例。首先,即使在法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是自由的,贸易差额将有利于法国,也绝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这个贸易将不利于英国,或者说英国的全部贸易总差额将因此更加不利于英国。其次,英国从法国进口的货物可以一部分再向其他国家出口,在那里由于可以卖得一个更好的价钱,也许可以带回一个与全部进口的法国货物的原始成本完全相等的回报。最后,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能够判断任何两国间的贸易差额究竟是在哪一边,或者说其中的哪一国出口达到了最大的价值。根据其他原则,这种特殊限制便更为不合理了。因为贸易差额论本身就是最为荒诞的东西。

对于出口的鼓励,有时是靠退税,有时是靠奖励金,有时靠与外国签订的有利商业条约,有时是靠在遥远的国家建立殖民地。

斯密认为在所有鼓励出口的措施中,“退税”是最为合理的一个做法了,因为其可以保持社会劳动的自然分工和分配。不过,退税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有利的,退税只在下列情况下是有益的,那就是给予退税的出口货物是真正地向某一外国出口,而不是暗中又进入我国。

在英国,常常有人要求对出口给予奖励金,而且有时对国内产业的某些部门也给予奖励金。因为不能强迫外国人购买本国产品,于是提议付钱给外国人,让他们购买。重商主义正是建议以这种方法来使整个国家富裕,通过贸易平衡的方法把钱放进所有人的口袋里。然而,大家普遍承认奖励金应该只给予那些没有奖励金就不能经营的贸易部门。如果不靠奖励金维持商业,那么商人就会很快改变自身资本劳动用途转向其他领域。在谷物贸易中,斯密说强制的输出必然导致国内市场谷物的减少,提高国内价格,而且人们又必须为奖励金纳税,最终造成人们的负担。谷物价格支配了一切原材料的价格,也就支配了一切制造原粮的价格和劳动的价格,所以谷物价格的升降会带来原料、劳动力价格的升降。谷物在国内价格提高,不利于生产发展,最终造成国民财富的减少。

商业条约对于受惠国必定是有利的,但对施惠国不利。斯密以英国和葡萄牙两国之间签订的商业条约为例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斯密在这一章还提到了铸币。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构成国家财富,鼓励货币生产是富国的手段;但实际上,并不能无节制地铸币。

在殖民地这一章,斯密分成了三部分对其进行阐述,分别是建立殖民地的动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美洲的发现以及好望角到东印度的通路的发现给欧洲带来的利益。殖民活动的目的是欧洲大陆对财富的追求,是宗教扩张的追求,也是扩大市场的需求。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大规模的殖民活动。殖民者为殖民地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使殖民地的开发建设,从而带来殖民地的繁荣。至于欧洲从发现和拓殖美洲得到的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欧洲的一般利益。一般利益包括欧洲居民享受的增加,即出口欧洲的美洲剩余生产品给欧洲居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商品;使其他国家工业得到扩张,因为可以把货物出口到美洲。第二类,欧洲的特殊利益。特殊利益也有两种:各帝国从所属殖民地得到的一般利益;那些从向欧洲的美洲这样具有特殊性质的殖民地那里得到的特殊利益。一般利益包括各领地对保卫帝国所提供的兵力,以及各领地对帝国政府提供的维持的费用。垄断则是唯一的特殊利益,斯密对此表现出了极大地厌恶。

第八章是关于商业体系,即重商主义的结论。在重商主义体系之下,国家采取的政策始终只有一个最终目的,那就是通过贸易顺差使国家富裕。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是体系下的两大引擎,但是对于原材料它采取了一个相反的政策:鼓励进口,限制出口。斯密对该体系所作的结论是:“要确定谁是整个商业体系的设计人并不十分困难。我们可以相信决不是其自身利益全然被忽视了的消费者,而是其利益一直受到了如此小心的关注的生产者。”制造业者的利润一直受到了最特殊的关注;而一直为它作牺牲的,其中虽然有消费者的利益,但更多的还是其他某些种类生产者的利益。无疑重商主义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帮助国家积累财富,但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国交流不断加深,世界范围的分工进步时,其局限性逐渐显露。重商主义强调的国家严格控制经济的做法不符合资本主义急速扩张的要求,违背了自然,国家控制中的种种不合理条例和法规也成为资本主义的绊脚石。

第九章研究的是农业体系,也即重农主义。重农主义把土地生产物作为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财富的唯一或者主要的来源,并且把社会中的人分为三个阶级。第一个是土地所有者阶级,第二个是耕作者、农民和农村劳动者阶级,第三个是工匠、制造业和商人。其中第三个阶级是“完全非生产阶级”,他们不像土地所有者那样提供土地改良获得地租,也不像农业生产者那样生产社会主要产品,而只是“使其自身价值继续存在,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价值”。这一看法是片面的,现实生活中的第三阶级,如今的确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重农主义还是一个没有任何国家采用过的体系,所以不值得去做更为详尽的研究。但是这一理论将土地生产物视作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财富的唯一或主要来源,就这一点来讲,重农主义还是可以借鉴的。

读书笔记的三种方式 篇7

一.圈点式笔记, 快速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

在书上作圈圈点点标注, 有一个前提, 书是自己的, 若书是借来阅读的, 不可取。自己的书, 可在书上用直线划出精彩的句子, 用圆圈标出重点词语, 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疑问号, 还可根据自己平时的阅读习惯作上自己熟悉的记号。可用不同颜色的笔作标记, 如重点词句下划蓝线, 难点词句下划红线, 也可在书的“页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简短感悟, 如“很重要”、“有哲理”等。

在书上圈、点、划, 阅读的速度快, 能节省时间, 便于快速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学生课余时间也随时能拿得起、放得下, 不会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

二.长片式笔记, 集中提炼名著的妙语佳句

读名著时, 可把一些精妙的的词语、句子、语段及有特色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摘录在卡片上, 卡片上的项目、卡片样式也可自己个性设计。

现摘抄学生卡片式笔记示例: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 知识的积累也更丰富, 等到卡片积累到一定数量, 便可以用周末或假期分门别类整理, 按装帧孔装订, 同时把摘录的内容反复诵读、反复品赏, 对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综合式笔记, 全面记录读者的读书感悟

语文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 要求学生寒暑假阅读课本指定的名著 (注:教材要求的有19部) , 并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阅读书目把一些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 家长也应要求孩子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及部分外国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假期, 空闲时间较多,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名著, 且可充分考虑作品涉及的各个要素, 做好综合式读书笔记。

现摘学生综合式读书笔记一则示例:

记综合式读书笔记, 应抓住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把握作品的整体内容, 同时也应拓展作品涉及的相关知识, 注重记录阅读者个人的心灵体验及感悟, 培养自学、思考、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读书,请做读书笔记 篇8

钱钟书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狂”绝不是轻狂,他敢睥睨天下,是因为他学问非凡,又性情率真,固守“文章之德,真理之勇”的学人信念,不惺惺作态。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识都是读书做笔记得来的。他离世后,夫人杨绛整理他的笔记,仅外文笔记就有34000多页,“日札”(随意写的读书心得)也有23册2000多页。

对照钱钟书,我以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如果真想学习,做到学业有成,进而做学问,还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静下心,认真读书;二是不怕烦,扎扎实实做读书笔记。

有的同学说,现在是网络时代,资讯检索很容易,哪里还需做读书笔记!这是不对的。网络检索得到的信息,一般只能停留在“了解”“知道”这一低级层面,往往转瞬即逝,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很难积淀深化为思想和智慧,不是真正的学问。做笔记会迫使我们深度阅读、感悟,这样,我们就有了深刻的体验。如果能再不断回顾、更新,融会贯通,便会积淀成为学问。

我曾教过一位小卢同学,女孩子,个子不高,小小的年纪,性格沉静得像一湖水。我很惊异地发现,她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显得是那样的出类拔萃。原因很简单,她从小学就开始坚持做读书笔记。她有三本并不太厚的笔记本,内容大多是摘抄的优美词句,间或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甚至还记录了对文章中人物、事件、思想的思考、评判。她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痕迹。

朱永新说,阅读和思考是达到精神高峰的唯一途径。撇开有些功利色彩的“学习”“做学问”,毫无疑问,读书有益于人的成长,而做读书笔记则使我们在成长的“途径”上走得更加坚实,更快更好。

所以,读书,请认真做读书笔记。

上一篇:小小班反思下一篇:广告代言人对广告的影响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