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父与子

2024-07-23

作文 父与子(共9篇)

作文 父与子 篇1

风和日丽的一天,父亲和儿子正准备去动物园里看大象,在大象爷爷面前照好多相片,再给它们喂食。

这时,他们正走在街上,突然看到了一个正在搬家的人,吃力的走着上坡路。头上大汗淋漓,脚下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的向前走,眼看着车子就快倒了,乐于助人的父与子,急忙上前扶着车子。拉扯的人回头对他们笑笑,深表感谢。人们都喜欢得到别人的帮忙,但是这个人,在有利的状况下,开始了得寸进尺。原先,这个忘恩负义的人,看到父与子这么热情的帮忙他,也开始做起了他的白日梦,竟然什么都不顾的坐在了车子的前方,毫不顾虑的抽起了大烟,也丝毫没有下车帮忙父与子推车的想法。这时,父亲觉得不对劲,怎样越来越沉了,挠挠头皮,上前看看,这一看不得了,可气坏了父与子,父亲给了那人一个巴掌:“真是个不值得帮忙的家伙!我们好心帮你推车,耽误了我儿子的动物源之旅,你竟然自己安心地睡着了,让我们用劲推,你这是什么意思呀?”“对不起,我明白了,让我自己推吧。”

这篇故事里,我感受到父与子那颗纯真的童心。见到需要帮忙的人都会主动向前帮忙他,有些人不惜自己的所有去帮忙别人,就像父与子,不但没有得以相应的回报,反而遭到别人的蒙骗。这是因为什么呢?很简单,这些帮忙他人的人并没有弄清被帮忙的人是否值得帮忙。换句话说,这样的好心人实际上是愚蠢的人,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分辨潜力。

作文 父与子 篇2

《父与子》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漫画集, 作者用多幅连续性的漫画构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教材编写者从中选了一则作为作文素材, 并给这组漫画起名为《引人入胜的书》。原作共由六幅漫画构成, 进入教材时编者删除了最后两幅, 意图让学生依据前四幅图想象后两幅的内容, 再将其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笔者研读教材后认为, 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定位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就显得浅了些, 可在学生学习运用语言上多花力气。所以我将此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用添加语言描写的方法将一组漫画改写生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写文章时加入语言描写不是新知识, 但要真正将概念转变为能力, 则需要通过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才行。为此, 我设计了以下主要教学环节。

1.用一篇文言文和一篇学生改写的趣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引导其初步感知语言描写的作用。

2.组织学生用几句话描述、想象图意, 最后连句成段。

3.引导学生观察趣文中的语言描写, 复习语言描写的形式, 以及用动作、神态等描写充当提示语的知识。

4.基于漫画素材, 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语言描写指导。指导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 选择第一幅图, 出示句式, 引导学生想象人物语言。

第二步, 把图中人物想象成自己和家人, 再次想象人物语言。

第三步, 学生自选一幅图, 进行语言描写练习, 并交流。

5.学生完成习作。

教学若要有效, 一是教学目标要简明, “切口”要小。二是要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应该由多个步骤组成, 或是“新授、练习、巩固、反馈”, 或是由浅入深, 层次清晰。如此, 教师才能实现细致指导, 让学生从不会到会。基于这些思考, 我进行了看图作文《父与子》的教学。

【课堂实录】

资料铺垫,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大家学过文言文吗?

生:学过“杨氏之子”。

师:先请大家看一则文言文, 大家边看边听我读。 (学生站着听)

鸭子捉兔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 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 掷之使击, 凫不能飞, 投于地。又再掷, 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 杀而食之乃其分, 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 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 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 可以搦得他兔否?”

师:只看懂一两句的同学可以坐下。 (几个学生坐下) 只有一两句看不懂的可以继续站着。 (大部分学生都坐了下去) 请大家把掌声送给这几位自信的同学。请一位同学回答, 看懂了什么?

(生概述文言文大意, 略。)

师:真棒, 只是听老师读了一遍, 就把这则文言文的大意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有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 将这则文言文改写成了一个故事, 我再为大家读一下。

鸭子捉兔

以前有个人想去打猎。出发前, 他到集市上买鹘。可他不认识鹘。在一个小摊前他对小贩说:“我要去打猎, 帮我挑一只好一点的鹘。”“好嘞, 亲!”小贩一边答应, 一边心想, 给他一只凫。他这么二, 肯定不会发觉的。

那人兴高采烈地带着“鹘”去了郊外。突然一只兔子跳出草丛。“走你!”他扔出了“鹘”。可是可怜的小鸭怎么会飞呢?它“啪”一声掉落在地上。那人赶紧再扔, 一次, 两次, 三次……小鸭实在hold不住了, 叫道:“我的天啊!我只是只小鸭, 被人吃进肚子才是我该做的事。你扔什么扔啊?人家很痛的!”“什么?”那人叫起来, “鸭子?可小贩说你是鹘啊, 可以抓兔子啊, 怎么会是鸭子呢?”“啊?嘎嘎、嘎嘎……”小鸭举起了小脚, 说:“你看看我的脚脚, 明显是游泳的料, 怎么可能抓兔兔嘛!亲……”“太过分了, 回去我要给他一个差评!”那人愤愤地说。

师:刚才大家在听的时候笑了, 为什么笑?

生:因为文章里有很多网络语言。

师:这是网络上流行的“淘宝体”。再请一位同学说———

生:语言里用了叠词, 所以很好玩。

【点评:本板块的教学为后面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有趣生动的语言进行习作奠定了基础, 且妙趣横生!】

欣赏漫画, 想象结局

师:用了叠词, 句子就会显得很可爱。大家可以看到, 在写一个故事时, 加入有趣的语言, 能让文章变得很生动。读有趣的文章让我们发笑, 看漫画也会让我们发笑。 (出示漫画书《父与子》的封面) 《父与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漫画之一。今天老师选了一组给大家欣赏。 (出示漫画《引人入胜的书》) 这组漫画共有六幅, 老师先给大家看前四幅。请大家用一句话归纳第一幅图的图意。

生:妈妈发现儿子不在餐桌边, 就让爸爸去叫。

师:说得好。 (将句子板书) 第二幅图呢?

生:爸爸叫儿子。

师:叫儿子干什么?把话说完整。

生:爸爸叫儿子吃饭。

师:第三幅?

生:儿子走出房间, 爸爸看起了那本书。

师:第四幅呢?

生:儿子到了餐桌边, 妈妈发现爸爸又不见了。

师:谁能说得更简练一些?

生:等儿子来到餐桌边, 爸爸却不见了。

师:接下来, 请大家猜猜最后两幅图的内容。

生1:妈妈去叫爸爸吃饭, 妈妈也被书吸引住了。

生2:儿子去叫爸爸吃饭, 结果儿子又看了起来。

生3:爸爸拿着书来到餐桌边, 全家人一起看书。

……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虽然结果各不相同, 但都紧扣住了题目———“引人入胜的书”。

(出示原作, 让学生与自己想象的结果作比较。)

【点评:根据漫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为习作铺垫了合理的思路, 又为学生思维的拓展以及语言的推敲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细致指导, 练写对话

师: (出示依据漫画写的故事, 请学生自读。略。) 你喜欢看漫画还是喜欢看改写的故事?

生1:我喜欢漫画。漫画没有一个字, 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清楚。

生2:我也喜欢漫画。漫画能让我们产生很多联想。

师:这是因为漫画画出了人物的动作、神态。既然这样, 我们能不能把这篇小文章修改得好玩一点呢?加入动作、神态, 更重要的是加入漫画中没有的人物对白。修改之前, 请大家再看一下那篇“淘宝体”的小文章。 (出示《鸭子捉兔》, 把对话部分标红。)

师:观察文中红色的句子,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红色部分是对话。

师:对话的形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是的, 在写对话时, 变化提示语的位置很重要。 (把提示语也标红) 请大家再观察, 发现了什么?

生:红色的部分是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师:这说明提示语可以由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充当, 这样组合, 语言描写就更生动了。 (把描写语言部分全部标红) 请大家继续观察, 发现了什么?

生:红色的部分全是与语言描写有关的句子。

师:是的。文章的大半部分都被红色占据了, 说明描写对话是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好办法。接下来请大家看第一幅图, 图下有一句话:布朗太太便让布朗先生去叫小彼得吃饭。大家能否将它改成对话的形式?

【点评:用前面的范例引路, 教学重点便化难为易了。】

生:布朗太太对布朗先生说:“儿子怎么还不来吃饭?快去叫他。”布朗先生说:“好的, 我这就去叫。”

师:这就是一组完整的对话。能不能用上自己生活中的语言?

生:妈妈对爸爸说:“哎呀, 这孩子大概又在玩电脑, 快去把他叫来吃饭。”爸爸回答:“好的。”

师:这样的对话真是充满了生活气息。下面就请大家任意选一幅图, 用对话的方式来介绍图意。

(生写对话, 师巡视。)

师:请几位同学交流。

生1:妈妈生气地对儿子说:“你爸怎么搞的, 凭空消失了啊?快去叫他来吃饭。”儿子回答:“我就去叫。”

生2:“唉, 又要吃饭了。这本书太精彩了, 我真想看完再吃饭。”小彼得说着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间。布朗先生看了一眼地上的书, 说:“咦!这本书很有趣啊!”

师:这位同学写得真精彩, 开头就是语言描写, 先声夺人。

生3:爸爸对儿子说:“小祖宗, 这都几点了, 你妈妈都等急了, 快去吃饭吧。”

师:写得真好。你和前一位同学写的是同一幅图, 但是写法不一样, 所以效果也不同。下面请大家将这六幅图写成小故事, 第一个要求是加入人物对话, 让读者感到有趣味。第二个要求是可以用第三人称写, 也可以把自己放进故事来写。

【点评:选择学生的优秀范例进行即时点评, 既有助于学生的相互借鉴, 又有利于唤醒学生的语言积累。】

(生写作)

交流习作, 点评提升

师:现在请三位同学交流习作。

生1:该吃晚饭了, 妈妈端着香喷喷的饭菜说:“老李同志, 你去把小李同志叫出来吃饭。”“好的, 老婆大人。”爸爸走进我的房间, 催促道:“你就知道看书, 赶快去吃饭。”“噢。”我依依不舍地离开房间。爸爸看了一下我的书, 不禁说:“真是一本好书。”就趴在地上看起来。妈妈见只有我一个人出来, 说:“你爸呢, 快去叫他来吃饭。”我连忙走进房间对爸爸说:“妈妈叫你吃饭。”于是, 爸爸拿着书来到桌边, 边吃边看。这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啊!

师:这位同学用第一人称写, 使文章读来很亲切。她的故事结尾与漫画里的不同, 写出了自己的想象。

(生2读, 略。)

师:这位同学也写出了与原作不同的结局。儿子去叫爸爸吃饭, 发现爸爸在看自己的书, 于是就和爸爸一块儿看起来。真有趣!大家觉得这位同学的故事有什么优点?

生:她写得很细腻。

师:大家在听别人交流习作时, 要学会从“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两个角度评价习作。

生3:一天晚上, 布朗太太在准备晚饭, 她看见只有布朗先生在餐桌边, 就问:“咱们的宝贝儿子在哪儿?怎么不出来吃饭?你去叫一叫吧。”“好的。”布朗先生答应着。他走进房间, 看见儿子在看书, 说:“妈妈命令你去吃饭, 就现在。”小彼得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间。布朗先生扫了一眼地上的书, 自言自语道:“好像很好看啊, 让我翻一翻。”于是就看了起来。布朗太太见布朗先生一直在房间里, 就说:“儿子, 快叫你爸来吃饭。”小彼得见父亲在看书, 就凑上去一起看。布朗太太见两个人都没有出来, 只好自己去叫。走进房间, 见两个人都在看书, 也看了起来。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啊!”

桌上的饭菜也很好奇, 什么书这么好看?真想去看看, 就大叫:“让我们也看看。”于是三个人就把书放在桌上, 和饭菜们一同看。

师:这位同学的故事和其他同学有什么区别?

生:她把饭菜写成人了。

师:说得对。不过遗憾的是, 这样精彩的结尾作者没有读好。下面老师来示范读一下。 (师范读) 哪位同学表扬一下我?

生:你的朗读太生动了, 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许多饭菜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书。

师:谢谢你的表扬。可见, 我们不光要写得好, 还要读得好。今天我们用添加语言的方法把一个小故事改写得具体有趣, 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方法。下课。

父与子作文 篇3

在这本书中,蕴含着深深的父爱。虽然父亲有时会责罚儿子,虽然有时儿子会错怪父亲,但结果都会变得美好,都会有最幸福的结尾。

其中有一章叫《哄儿入睡》。漫画里,儿子又开始捣乱了,躺在小床上就是不肯睡觉。父亲想尽了办法,筋疲力尽,最后竟然与儿子一起睡着了。看到这对父子甜蜜地拥抱在一起,我高兴地笑了,想起了爸爸哄我入睡的情形,多么温暖,多么幸福呀!

父亲也有严厉的时候。在《寻找出逃的儿子》中,父亲“严厉”出场,将用足球砸碎了玻璃的顽皮儿子训斥了一顿,让儿子去罚站,但马上就后悔了。不一会儿,儿子又将足球踢进了屋里。这一次,父亲不但没有让儿子罚站,反而紧紧地拥抱了儿子。

父与子作文 篇4

妈妈正准备坐下来,爸爸忽然指着对面儿子的座位说:“老婆,那个臭小子呢?是不是又想被我揍屁股了?”

妈妈一脸茫然:“不是你刚才带他出去玩儿了吗?这会儿也许在书房看书吧。”说完就用手指了指房间。爸爸起身准备去找那个臭小子了。

爸爸气呼呼地走去书房,一边走一边想:这个臭小子,不知道老爸都饿了吗?只见儿子用手托着头,双脚在空中荡来荡去,像小鸟在空中飞翔一样。爸爸又好气又好笑:“你这个臭小子,快给我吃饭去。”儿子伤心地走出书房,小声嘀咕:“这个臭老爸,这么大火气。”

儿子来到了餐桌前和妈妈等了很久,饭菜都凉了。妈妈问儿子:“你老爸呢?他怎么把你叫来自己又不来了。”儿子委屈极了。妈妈大喝一声:“我命令你去把你老爸给叫出来!”儿子只好去执行妈妈的命令。

父与子作文 篇5

他是个讲究体面的人。不管工作回家后多累,他都会把孩子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烟瘾很大的他,像戒毒瘾似的戒掉了抽烟;只要不出差,总会带孩子到河边到郊外和孩子疯玩一天半天;但他却因为孩子的妈妈伤透了心,坚决不允许孩子在他跟前说妈妈一个字。让他欣慰的是孩子很懂事……

这次,单位让他出差,早上他把孩子喂得饱饱的,千叮咛万嘱咐:中午在学校托教吃饭,晚上自己顺着路边回家,注意安全,不要跟陌生人走;还把家里一枚钥匙挂在孩子脖子上,塞进衣服里;晚上自己泡包方便面,写完作业自己上床睡觉……自己要很晚才回来!

因为孩子上学还早,自己又要赶时间,他打个轿的就奔车站而去。一路上,他一直在想:孩子会不会过马路?会不会哭?心老是放心不下。即便到了出差的城市,也还是心不在焉,眼前总浮现出孩子孤独无助的神情……同事好友都劝他再给孩子找个妈,他总是摇头:“要是她对我孩子不好,孩子就更可怜了。”哎!事情总是不能两全!因为心里总是牵挂不安,他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了归途。

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睡熟,看着孩子安然的小脸,他才长长舒了口气。绷了一天的神经放松下来,他才感到满身的疲惫,起身洗漱了一下,轻轻掀开被子一角,躺了下去……

“哎呀……”他突然大叫一声,掀开被子去看,被窝里已经一塌糊涂了:自己躺下去时用力过猛,一枚熟鸡蛋压破了,一个面包压瘪了,还有半碗泡面也打翻了……

“臭孩子,你给我起来!”盛怒之下,他一把扯起刚刚吓醒的孩子,拿起拖鞋朝他屁股一阵狠揍,“这么淘气!这么不省心!谁跟你抢着吃了?你把吃的都藏被窝里,看看你把床弄脏了,怎么睡?!”

这是他自离婚后第一次揍孩子,他以为孩子会大哭着求饶,没想到孩子只是噙满眼泪,抽抽噎噎地说:“我……没淘气……我想爸爸出差回来会很晚,肚子会饿……我就把学校发的面包藏在书包里,鸡蛋是邻居奶奶给我的,泡面我要留一半给爸爸,又怕凉了……就……就用被子盖上了……”

作文 父与子 篇6

新课标指出, 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 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 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通过生命奇迹的创造, 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亲情的可贵;通过大地震相同事件不同结果的对比, 让学生明白事情的经过比结局更让人感动。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 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知识)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感受父爱的伟大。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4.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多媒体课件和1989年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 (板书:

地震) 师:同学们, 今年我国发生了5·12四川汶川大地震, 余震波及全国, 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学生谈论)

2. 师:

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 请看…… (学生观看《震撼世界的七日》视频片断: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一个父亲从下午就开始挖, 只用一双手, 一个人默默地挖, 很快他的双手就流血了。武警来了, 看着他掉光指甲的双手, 他们来帮他挖。父亲呼喊着儿子的名字, 挖了三天三夜, 第三天夜里终于挖到了他的儿子。他忽然笑了, 很温柔地笑了, 他的儿子已经死了而且被压得变了形。父亲把儿子擦干净整理好, 抱着儿子坐了一夜, 偶尔还亲亲儿子。天亮了, 运尸体的车把他的儿子拉走了。最后, 他一个人转身走了。武警战士说, 那个父亲两手食指的第一节骨头都挖断了。)

3. 师问:

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4. 揭示课题:

是啊, 地震是多么的残酷, 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 流离失所。1989年, 当大地震侵袭美国洛杉矶时, 有一对父子同样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 初步感知

1. 自由读文, 要求:

(1) 自由读文, 借助字典, 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 明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 在小组内交流。

(4)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 学生自由读文, 交流学习收获。

(教学意图:读通全文, 夯实字词;走进课文, 初步感受父爱。)

三、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

1. 小组内交流探究, 提出问题。

2. 全班交流, 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 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哪些描写最让你感动?

(2)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

(3)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 帮助教师把握学情。)

四、深入情境, 品读感悟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师生交流, 重点感悟使自己深受感动的描写。

(1) “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 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 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冲”字, 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 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大喊:‘阿曼达, 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 他感到极度痛心。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 该怎样读呢? (指名读, 评议, 齐读。)

(3)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 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句话中, 你感悟到了什么?那我们该怎样读呢?请大家讨论后练读。 (个人读, 评议, 齐读。)

……

(教学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重点句, 与文本对话, 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五、总结全文, 感受感动

1. 师问: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 学习后, 你有什么感受?

2. 师引:

在汶川大地震中, 坚持到最后的父亲虽然没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但他坚定的信念和对儿子的爱难道不让人感动吗?本篇课文, 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让学生感受事情的过程比结果更感动, 感动于这位父亲伟大的父爱、坚定的信念, 感动于他超乎常人的坚强。)

3. 师小结:

爱, 使人坚强和勇敢;爱, 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 更会创造生命的奇迹。今天, 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 同时, 父亲也用爱培养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我们最受感动的不仅仅在于结果的完美, 而且在于父亲那不离不弃、坚持到底的信念和对孩子深深的爱。

(教学意图:教师引导学生, 通过事件结果的对比, 让学生升华情感, 获得深度感悟。)

教学评析

一、创设情境, 深度感悟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为什么感动。课文不长, 即使没有教师的精心引领, 学生也完全可以把这篇课文读懂, 被“这位父亲”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所感动。然而这样的接近于奇迹的结局毕竟太具有偶然性了。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 假如这位父亲不顾其他人和警察的劝阻, 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后, 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 甚至在余震中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学生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所以要让学生思考:感动, 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 还是为事情的过程感动。所以我先入为主, 创设情境, 让学生观看了汶川大地震的视频, 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深度感悟。

二、抓住情感, 读中体验

《父与子》漫画作文 篇7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父与子》漫画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父与子》漫画作文1

在一个艳阳高照,骄阳似火的中午,大黄狗趴在树下———哧,哧地喘着粗气,知了在树上叫着。“好热,好热啊!”

而小东家是很凉爽的。慈爱的妈妈煮完饭,用洪亮的声音喊道:“吃饭了。肥壮的秃头大胡子爸爸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饭桌前坐下,闻了闻饭桌上的菜,“啊!好香哦!”大胡子爸爸情不自禁地说:“真是的,儿子去哪里呢?”小东妈妈说:“可能在屋子里吧!要不我去叫他。”爸爸说:“我去叫好了”。

小东爸爸走去小东屋前,打开门,说:“你在干什么?快去吃饭。”而小东却搭着下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书,根本没听到父亲的话,说了几遍像口渴喝盐水———徒劳无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于是,他大叫一声,都快要把屋子震塌了。小东才隐隐约约听见,出去吃饭,而小东爸爸却心想:咦?儿子到底在看什么书,有这么好看?而等了好久的妈妈和儿子,都说:“你爸爸在干什么呀?怎么还不出来吃饭,菜都凉了,不出来吃饭我就拿家法伺候”真是出门不戴口罩———嘴上一套,根本不会这样做。小东的妈妈叫小东叫他爸爸,小东心想:真是女儿穿娘的鞋子——老样子。

小东迈着矫健的步伐,大步流星地走到门前,打开门说:“爸,吃饭了。”而看到的是爸爸正在看自己的漫画书,而爸爸看得却像瞌睡磕枕头——正合意,如果叫的话,岂不是会被爸爸骂,不叫的话,会被妈妈说,真是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可是喊了几遍,老爸就是老榆木疙瘩——挪不动。小东和他爸爸真是相似,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父与子》漫画作文2

寒假里,我看了《父与子全集》这本漫画书,这本书有趣又生动,作品中一幅幅小巧精致的画里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其中的一些连环画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如《忘加葡萄干的蛋糕》、《输不得的父亲》、《不值得帮助的家伙》、《驯马的对策》、《假面舞会的化妆》、《画的照片》……,这些连环画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有时我笑得前仰后合,有时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还有时一发不可收拾,笑得我话也说不出来……。

这是一本以漫画的形式表述父子情感的书,秃头的大胡子得爸爸的和蔼、慈祥、幽默。留着刺猬头的淘气的儿子的调皮、聪明、可爱。漫画形象地刻画了一对父子的生活情景,他们时常在一起玩耍,一起搞怪,其乐融融。看完后,觉得这本书有着不同的“味道”。

在这里我给大家简单的说比较有趣的故事:《忘加葡萄干的蛋糕》,父亲在做一个蛋糕给儿子吃,等大功告成后,却又发现忘加葡萄干了,这该怎么办呢?正当父与子苦苦思索时,儿子抬头看见1把枪,灵机一动,有了一个好主意:他让父亲把葡萄干当成子弹发射到蛋糕里。看到这里,我感到了秃头的大胡子得爸爸的幽默,和留着刺猬头的淘气的儿子的调皮;《输不得的父亲》。父亲在与儿子下象棋,下着,下着,父亲输了,可是,他却把儿子一顿打。仿佛回到了童年,有了一颗“嫉妒心”;《不值得帮助的家伙》让我铭记于心。有一天,父与子正在街上散步,看到有一个人十分卖力地在拉一辆车,父子俩起了善心,要帮帮这个人,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人一开始还一起帮着推车,后来,他竟然自己坐在了车上,一边抽烟,一边唱歌。这可气坏了父与子,父亲给了那人一个巴掌:“真是个不值得帮助的家伙!”这本书中的故事里,我感受到父与子那颗纯真的童心。

快乐是金,快乐使我们健康、使我们幸福,让我们每天都怀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早晨的太阳吧!

《父与子》漫画作文3

在一个艳阳高照,骄阳似火的中午,大黄狗趴在树下---哧,哧地喘着粗气,知了在树上叫着

“好热,好热啊!”而小东家是很凉爽的。

慈爱的妈妈煮完饭,用洪亮的声音喊道:“吃饭了。”

肥壮的秃头大胡子爸爸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饭桌前坐下,闻了闻饭桌上的菜,“啊!好香哦!”大胡子爸爸情不自禁地说:“真是的,儿子去哪里呢?”

小东妈妈说:“可能在屋子里吧!要不我去叫他。”爸爸说:“我去叫好了”。

小东爸爸走去小东屋前,打开门,说:“你在干什么?快去吃饭。”而小东却搭着下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书,根本没听到父亲的话,说了几遍像口渴喝盐水---徒劳无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于是,他大叫一声,都快要把屋子震塌了。小东才隐隐约约听见,出去吃饭,而小东爸爸却心想:咦?儿子到底在看什么书,有这么好看?

而等了好久的妈妈和儿子,都说:“你爸爸在干什么呀?怎么还不出来吃饭,菜都凉了,不出来吃饭我就拿家法伺候”真是出门不戴口罩---嘴上一套,根本不会这样做。

小东的妈妈叫小东叫他爸爸,小东心想:真是女儿穿娘的鞋子---老样子。

小东迈着矫健的步伐,大步流星地走到门前,打开门说:“爸,吃饭了。”而看到的是爸爸正在看自己的漫画书,而爸爸看得却像瞌睡磕枕头---正合意,如果叫的话,岂不是会被爸爸骂,不叫的话,会被妈妈说,真是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可是喊了几遍,老爸就是老榆木疙瘩---挪不动。

小东和他爸爸真是相似,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父与子》漫画作文4

在一个静悠悠的美丽的傍晚,家家户户都点起灯,开始吃晚饭,有一家,也不例外。当妈妈在餐桌上摆好许许多多的美味佳肴时,儿子却不见了。妈妈似乎有些生气,对身材不均,体形不匀的儿子的父亲说:“快!把儿子给我叫来,吃饭了!今天晚上的晚餐可是营养、丰富的很啊!”父亲似乎拿到了一块“干活板”扭动滚圆滚圆的身子,挺着一个像皮球般的啤酒肚,大摇大摆地朝儿子的房间走去。

父亲走进自己儿子的房间,映入父亲眼帘的,是他的儿子正扑在地上津津有味地在看书,两只短短的小脚还翘了起来,不停地一前一后地摇动着,有时,头也情不自禁地点了点。父亲和蔼可亲地对儿子说:“儿子!快起来,吃饭去!今天你妈妈为你准备了一桌子的好吃的哦!”儿子拍拍小屁股,站起来,微微一笑,朝餐厅走去。父亲不明白,是什么书这么有吸引力,把儿子弄的神魂颠倒。他歪头一看,哦!原来是本漫画书啊!他也当不住好奇心地来到,好奇心驱使着他,父亲便也进金有味地看起了漫画书。

刺猬头儿子坐在餐桌前,总觉得好象缺了点什么,哦!爸爸也不见了。妈妈呆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来了一个,又不见了一个,真是搞不懂他们这对父与子。“儿子!快把你父亲给我叫来!饭、菜都要凉了!

真是搞不懂你父亲!”妈妈生气地说。儿子跳下凳子,朝自己的小房间走去。儿子走到门口,只看见自己的老爸像个老顽童似的学着自己以前看漫画书的样子,扑在地上,翘起两只脚,一前一后,一前一后地交错着,摆动着。手支撑着那个秃子大胡子头,看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儿子大声呼唤着父亲,可是父亲怎么“听”的见呢?他已经完全被这本漫画书吸引住了,他看得如醉如痴,仿佛置身在幻想境界里。

《父与子》漫画作文5

这是一本选材于家庭故事的漫画,它出自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之手。

该书主人公是一对父子,爸爸幽默搞笑,儿子淘气可爱,是一对世界著名的欢喜冤家。虽然这本书里没有文字,但其有趣的漫画,却让人更懂得了漫画的内容。父与子,他们过着无忧无虑,快乐温馨的生活,从一对普通的父子成了200万马克和宫殿的继承人,又漂流到无人的小岛,但他们那善良、淳朴的性格和深深的父子情一直伴随着他们到漫画结尾。这部漫画以深深的父子情感动了数亿读者,但其间又不失搞笑之风。那就让我来介绍 父子俩吧!|||爸爸 这位爸爸深爱着自己的儿子,虽然没有真正为我们说明,但在他的每一个举动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他非常善良,也非常幽默,同时带着一种傻乎乎的感觉,让人一见到他就有一种想笑的冲动。哦,对了,他还经常为了一些小错误,打儿子。不过,棍棒底下出孝子,儿子非常爱他的爸爸;俗话说;打是情,骂是爱。爸爸因为把孩子当做亲人,所以才打孩子。这是一位十分爱自己孩子父亲。|||儿子 这是一个聪明、淘气的小男孩,他时常会“捉弄”老爸,但同时他又会使用他的小聪明替爸爸解决问题。但有时却会被爸爸“误解”,招来一顿痛打。他爱他的爸爸,当他的爸爸受到别人嘲笑时,他总会替他的爸爸打抱不平。这个小男孩虽然有一点小聪明,却总是想找机会不学习,哦,对了,他还很贪吃。就像我一样,会偷偷拿零花钱买东西,他和我一样有着纯真的遐想,有着无限的幻想。我们唯独不同的是:他有的是快乐的童年,巨大的空间。这是一对快乐的父子,这是一对犹如兄弟的父子,这是一对搞笑幽默的父子。他们善良,他们淳朴,他们乐观,他们……他们就像是一对铁哥们(哦,比铁哥们还铁!),形影不离,最令人羡慕的是:他们之间没有隐私!

这就是父与子,一对不一样的父子,一对乐观善良的父子,一对令人羡慕的父子……不仅小说里,真实生活里也是有的哦!

《父与子》漫画作文6

一天中午,要吃饭了,调皮父亲和宝贝妈妈已经就坐了。

可看到儿子小刺猬头的位置上却没有影,调皮父亲于是就问:“我亲爱的老婆大人,您因该知道小刺猬头在哪吧。”宝贝妈妈指着书房说:“全地球人都知道。”于是父亲大步流星的向书房里走去,大声说道:“我的小刺猬头皇帝,该用膳了。”调皮父亲看里头没动静,便走进书房,打开书房门一看,小刺猬头正趴在地上专心致志的看书呢!调皮父亲就用手一把,把小刺猬头的耳朵揪了过去,大喊道:“哥们,该吃饭了,再不吃饭就不够哥们了。”小刺猬头故做害怕的说我的不良青年老大。”调皮老爸心想:这小兔崽子每天到这个时候都会去找人玩的,怎么这几天居然呆在书房里好好的看书,我这个聪明绝顶的父亲可要好好查查,什么《幽默大师》。说着就趴在地上、手托腮边,看起《幽默大师》起来。当小刺猬头坐在位置上时可调皮父亲的位置上却空空如也,宝贝妈妈发话了:“我们就再等一下秃头太监。”小刺猬头说:“喳,娘娘。”过了十分钟后调皮父亲还没有来。饭菜都凉了,宝贝妈妈又发话了:“小刺猬头,你给我去把秃头太监喊来。”小刺猬头心想:他刚刚恶整了我,这一次我要报仇。小刺猬头打开书房的门,看见调皮父亲像一匹马一样趴在地上,小刺猬头赶忙坐了上去嘴里叫着驾驾,还用手不停的拍打调皮爸的屁股。调皮父亲忙起来说:“大人,你把这本书借我看行吗?求你了。”小刺猬头仍然是不领情,父亲求了再求,小刺猬头终于答应了。小刺猬头便拿起“奏折”念道:“奉天成命,皇帝召曰,快去吃饭。”调皮父亲说:“喳!”

瞧!这对父与子高兴的出去了。

《父与子》漫画作文7

小区里住着一户三口之家,三个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今天是周末,母亲炖了一锅乌鸡汤,准备给每天努力上学的儿子和每天早出晚归上班赚钱的父亲好好儿的补一补。

父亲正坐在餐桌边的沙发上看球赛呢。他早就闻到了鲜美鸡汤的香气,心里暗喜道:老婆可是蓝翔技校毕业的,肯定很好喝的,多喝些!

不久,厨房里响起了甜美的声音:“吃饭啦!快来盛饭——”

父亲听见呼唤,立即放下遥控器,赶忙去帮着盛好饭,然后,安静地乖乖坐好了,以向母亲表现出自己的听话。

另一边,儿子的房间里门紧闭着,没有动静。这个吃货儿子今天有点异常。原来是一本漫画牢牢地吸引了他。你看,他正趴在地上,双手支撑着下巴,静静地盯着眼前的书。漫画书中的画页精彩绝伦,以致使他入了迷,甚至都没有听见妈妈的叫声,也没注意从门缝中钻进来的缕缕香气。

忙碌的母亲突然注意到了还没出现的儿子,便派父亲前去叫唤。

“儿子,吃饭啦!看什么好东西呢?”父亲推开门,拉起儿子,使了一个手势示意他出去。

他在看什么呢?好奇的父亲临出门前瞄了一眼书。没想到,这一瞄之后,那本书竟如有磁力一般把父亲生生拉住了,使他不由自主地俯下身去,然后慢慢坐下看起来,最后竟然就如孩子般趴着读起来,嘴角溢满微笑......此时,餐桌上,那碗乌鸡汤的香气诱得儿子口水直流。母亲看了儿子一眼,用手指了指房间,让儿子去把父亲叫出来。

儿子把门一推,发现了那个置身书中的父亲,竟与他方才没什么两样。

哈哈,这真是一对在同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父与子!

《父与子》漫画作文8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爸爸懒洋洋的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大喊道:“儿子,几点了?”爸爸等了半天,见儿子不理他,就急急忙忙穿上衣服,跑出房间。

“咣当”,原来爸爸不小心碰在妈妈身上了。爸爸一慌,连忙说:“l’m sorry,sorry!”妈妈见了,哈哈大笑:“你今天是怎么了?对了,今天中午我会给你和儿子做一顿丰盛的午餐。”爸爸一听,‘口水直流三千尺’,一下子就把儿子的事忘了。

中午,爸爸早早的就坐在餐桌旁等待着香喷喷的饭菜得到来。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爸爸等待已久的饭菜还没有来,就向厨房走去。刚走到门口,妈妈就大声招呼:“吃饭了!”爸爸一看,连忙说:“都饿死我了,赶快开饭!”爸爸和妈妈刚准备吃,妈妈就想:儿子呢?急忙说:“不能吃,儿子还没来,快去找儿子!”爸爸一听,便向房间走去。爸爸边走边想:这个小混蛋,都十二点了,怎么还不来吃饭,想饿死我么?

爸爸一进门,发现儿子在看书,便生气地说道:“快去吃饭!”儿子一听,不敢久留,急忙跑去餐厅吃饭。儿子走了以后,心想:儿子到底在看什么书,那么津津有味?爸爸一看,哇……

儿子到了餐厅以后,口水立马了里出来。正当儿子准备吃的时候,妈妈一看,爸爸呢?急忙说:“不能吃,你爸爸还没来呢,得等等你爸爸。”儿子一听,只好放下了手中的筷子。

10分钟,15分钟,20分钟,等待已久的爸爸却迟迟不来。妈妈一生气,对儿子说:“去去去,快去找你爸爸去。”儿子一生气,便向自己的房间里走去。心想:这个坏爸爸,还让我来吃饭,自己都不知道去哪儿了,哼!当儿子走到自己的房间的时候,发现爸爸也在看我的书。心想:原来爸爸也有一颗童心呀!

傍晚,当儿子一起这件事对我时候,全家洋溢着幸福的气味!

《父与子》漫画作文9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在电脑上看漫画《父与子》,我给大家讲一个里面的故事,叫《有趣的漫画书》。有一天,一家人该吃饭了,妈妈和爸爸坐到了餐桌上,爸爸说:“小明怎么不在呢?”妈妈说:“你去儿子的屋看看,儿子是不是在屋里呢?”于是,爸爸就去小明的房间看了看,小明趴在地板上看书呢!爸爸说:“你快点儿,妈妈等着你去吃饭,快吃饭去!”小明就听了爸爸的话去吃饭了。小明和妈妈坐好了,一看,爸爸怎么又不见了。妈妈就跟小明说:“去看看你的房间,是不是爸爸在你房间呢?”于是,小明就去了,一看,爸爸又在地板上看书,小明很生气:刚才爸爸让他去吃饭,结果爸爸还在看书。这个故事不是一般的笑话,是特别的搞笑,小明很可爱,爸爸也很可爱,他们可以演笑话了。

半个月前的一次教育活动观摩,让我看到了系列漫画书《父与子》的魅力,这是德国埃·奥·卜劳恩的一部经典之作,据说是作者与儿子的真实写照,简单的黑白线条,向人们展示了一对可爱父子的平凡又温情、幽默且诙谐的生活片段。受到那位老师的启发,让我认识到漫画作品的教育价值,看图——理解——讲述,在我们轻松一笑之后,父亲和儿子乐观、幽默地面对人生的态度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妙儿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生活中也缺少幽默感,这不就是一部很好的教材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不知道会一举几得呢!于是,从网上找了一些《父与子》的漫画图片,试着和妙儿一起看,今天看了其中的一集《有趣的圣诞书》,在看完图片后,妙儿呵呵地笑着,并主动要讲给我听,她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小明”,故事讲完后,还说:“这个小明和他爸爸太有意思了,真搞笑!”要不是因为时间关系,真想让她多看几集。今天算是首战告捷,妙儿对这部漫画很有兴趣,对画面内容理解也不错,只是不太注意有些小细节,另外,个别地方的语言使用不够恰当。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父与子》漫画作文10

紧张的一学期终于过去了,儿子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全班第一。爸爸知道了,很高兴,他就想让儿子放松一下紧张的学习心情。

放假第一天,儿子正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爸爸于是叫来管家,一起蹑手蹑脚的进入儿子的房间。他回头对管家轻声的说:“嘘!小声点,别吵醒了我的儿子,我想给他一个惊喜,让他醒来后第一眼就能看见大自然的美景。”然后他们就慢慢的走到儿子的床边,连人带床一起抬上了车。

走到半路,遇到一车人,他们看见了,就在那儿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这人怎么啦?半夜三更的,带着孩子出去!直接带孩子不就得了,还带着床,真怪!”另一个人说“哎——我说,他是不是坏人啊?咱们要不要报警啊?”这时走来一个警察,警察就问:“你要干嘛?”爸爸就把事情的经过简单的跟警察小声的说了一下。爸爸说:“嘘,小声点,别吵醒了我的儿子,我要给他一个惊喜!”警察也说:“你们别再吵了,要小声一点儿!”于是,其他人都闭上了嘴巴。

到了野外,爸爸把儿子连人带床抬到了草地中央。爸爸见儿子快醒了,就赶紧把车藏起来,自己也藏到了一簇灌木丛中。儿子醒来,看见这里好美呀!自己的身旁,牛羊在慢悠悠的散步,马儿在安闲的吃着青草,公鸡在捉着米粒,母鸡在教小鸡觅食,小兔子在那儿坐着晒太阳,鸟儿在自由的飞翔,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太阳射出万丈光芒,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儿子高兴地跳到地上,大声的叫:“这里好美啊!”开心的玩了起来。

漫画父与子作文 篇8

他们走到一棵小树前,儿子对父亲说:“爸爸,帮我量一下身高好吗?”“好的。”只见儿子挨着小树笔直地站着,爸爸在小树上留下一个标志,然后拿出钉子和锤子,蹲下身子,将钉子钉在小树上。儿子在父亲身后认真地看着。

秋去冬来,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地毯。公园里静悄悄的,落光叶子的小树依然笔直地站在风雪中。人们用积雪在小树旁堆了个雪人,它头戴一顶瓜皮帽,手拿一把大扫帚,像一个士兵,站在雪地中,可爱极了!

冬去春来,小树冒出新芽,长得郁郁葱葱。父亲和儿子又去公园散步,他们来到小树前,想和去年量的身高标志比一下。儿子站在小树旁一看,顿时大惊失色,他左思右想,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忙问父亲:“我怎么比去年矮了许多?”父亲愣了一下,忽然想到了原因,笑着说:“儿子,不是你变矮了,而是小树长高了。小树是有生命的,它和你一样,都会长高。”

作文 父与子 篇9

关键词:父与子,父权,弑父,顺父

早在古希腊时期, “父”作为一个鲜明的形象就已经诞生, 古希腊神话的宙斯, 乌拉诺斯等, 都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话语, 也正因此, 从《旧约》开始, 父与子之间的冲突就从未停止过。随着时代的发展, 众多新思想的汇聚, 西方传统文化遭到冲击, 以“弑父”为代表的各种学说猜想登上历史舞台, 这种激烈的冲突通过笔尖的转化, 直接体现在了众多现实主义文学家的作品之中。

然而, 弑父情结的泛滥和盲目普及化, 使得世界文学尤其是19世纪各国文学走入了一个非理论性错误的怪圈, 那便是激烈的文字思想变得过于先于时代, 以至于作品所承载的主题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所在国家的变革实际, “弑父”看上去成为了一种不可否定的、必须选择的时代进步手段, 这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 一个时代的先导应当由哲学阐述, 而并非普及意义的文学作品。

于是, 《父与子》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19世纪的俄国社会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地步, 一方面, 由于俄国封建制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而来, 使得俄国社会有着浓重的专制和宗法色彩, “沙皇”成为全俄国人民的父亲。另一方面, 资本主义浪潮的席卷使得俄国传统社会日趋解体, 俄国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知识分子和民主主义者,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屠格涅夫基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以“顺父”的独特笔触, 在刻绘历史的同时, 给看似不可调和的社会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出路。

一、人物命运象征批判隐喻

对于“顺父”的阐述, 屠格涅夫先由对子辈的批判开始, 而这种批判集中体现在了人物的命运转折上。

巴扎罗夫作为先进的知识分子, 激烈民主主义者, 他自称“虚无主义者”, 藐视权威, 信奉自然科学, 他在文中说到:“你们是贵族公子, 除了高贵的顺从和高贵的忿懑之外就无所作为了。但单单是顺从或愤慨是无济于事的, 举个例说, 你们不肯去斗争, 可自认为是盖世英雄, 而我们却要去拼搏。”他与阿尔卡季伯父帕维尔的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以至于最后两人不得不以枪械决斗的方式来结束争吵。另一方面来看, 巴扎罗夫是“无情”的, 推动他的是科学研究而不是伦理感情, 去阿尔卡季家, 是因为阿尔卡季的家庭环境更适合研究, 而不愿意在自己家停留, 是因为“父母家无法安下心来研究”。

同为俄国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父子冲突也有过描写, 在陀式的小说中, 其“父亲”形象却首先丧失了作为文化传统的内含。他们或者作为生活的不幸者, “抹布”似的父亲, 就象马尔美拉陀夫, 经常在睡意朦胧中被绝望的妻子痛打一顿以发泄心头的怨气, “她扯我的头发, 是由于她可怜我, ——我天生是畜生”;或者象卡拉马佐夫似的成为“丑角”。父亲本应是力量、权威与责任的象征,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 却早已斯文扫地、父之不父了。因而 , 其作品中“父与子”的关系, “父”或者被“子”所厌弃, 如《白痴》中的伊沃尔京;或被“子”所嘲弄, 正象《群魔》中的斯捷潘.韦尔霍文斯基, 对儿子彼.斯捷潘诺维奇, 几乎从未尽过作为父亲的责任。1基于整个社会来说, “弑父者”意味着颠覆传统社会秩序的人, 在陀式的小说里, “父”既被子辈否定, 也被子辈颠覆。

与陀式小说中的极端不同的是, 屠格涅夫笔下的“父亲”形象则显得充满必要性。阿尔卡季的父亲, 尼古拉 . 彼得洛维奇, 他善良, 温和, 思想古板但却懂得退让, 文章这样描写道:那天午饭后, 尼古拉.彼得洛维奇坐在哥哥的书房里说:“你我都已经落伍, 我们的戏该结束了…但让我伤心的是, 正是现在, 当我力图和阿尔卡季走在一起, 于他紧密相处的时候, 谁能想到我落在后面, 他却走到前面去了, 我们已不能相互理解。”可以看出, 屠格涅夫并没有将“父亲”至于一个可有可无的极端地步, 相反的, 在农奴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 他更加突出了父辈在思想伦理上的合理性, 即使从时代潮流的方向来看, 作者认同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但重要的是, 父辈的“存在”变得重要且不可或缺, 父辈成为了第一个“被同情者”而并非子辈。在故事的最终, 尼古拉与相恋已久的费多西亚结了婚,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更为保守的帕维尔也被送去了德国疗养, 虽然枯燥无味, 但人们也“尊敬他的绅士风度”。总得来说, 在《父与子》中, 父辈的命运经历了保守, 挣扎, 最终都趋于平缓。

而巴扎罗夫的命运却迥然不同, 在小说里, 屠格涅夫乎对巴扎罗夫的形象提出了讽刺式的批判, 在整个过程中, 巴扎罗夫一直符合着“虚无主义者”的特质, 他是言语上的巨人, 却又疏于行动;他反对现有制度, 却又不能提出新的合理的社会制度;他否定一切, 但对于否定之后社会到底是怎样, 却没有成熟的思考。可以看出, 对于巴扎罗夫的形象, 作者并没有像其他小说家一样持鲜明的肯定态度, 取而代之的是批判, 以及深深的不安。

在这种批判性的隐喻下, 巴扎罗夫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在一次宴会上, 他爱上了风姿卓绝的贵族寡妇奥金左娃, 然而在这之前, 巴扎罗夫却对爱情不屑一顾, 文中这样描写到:“巴扎罗夫“变化”的真实缘由, 在于他受到奥金左娃影响后感情有了转变。这种感情使他痛苦、恼火…巴扎罗夫喜爱女性, 喜爱女性美, 但是对理想式的爱情或他所谓浪漫式的爱情常嗤之以鼻, 认为是胡扯蛋, 不可饶恕的傻事;他把骑士式的爱情当作是一种残疾, 一种病症;他不止一次表示过惊奇, 为什么不把托更堡, 把行吟诗人和专唱爱情的歌手送进精神病院。”由此, 巴扎罗夫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他变得惶恐不安, 纠结于自己以往所深信不疑的观点, 甚至在奥金左娃家里忍不住冒失地像奥金左娃表白。可以说, 屠格涅夫对于巴扎罗夫的描写, 恰好是对当时俄国正处于社会变革背景下的“新人”形象命运的担忧。

然而, 巴扎罗夫的命运却没有结束, 屠格涅夫用一种更为激烈, 甚至有些冷酷的方式将矛盾彻底撕裂, 巴扎罗夫在一次诊断中不小心受伤感染, 而患上恶疾, 最终忧郁而死。信奉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最终死在了自然科学上, 虚无主义者并没有做出任何有价值的事而最终归于虚无, 凄凉、讽刺式的死亡表现出:子辈并不一定是先进思想的代表, 过于激进的政治主张未必能够真正促进社会进步。

作者对于另一主人公——阿尔卡季的描写则更加证实了这一想法, 同为青年知识分子, 阿尔卡季对于与父辈的相处显得平缓许多, 他尊敬父亲与伯父, 拥有着先进的思想, 却从不与父亲冲突, 最终, 阿尔卡季回到庄园, 做了农庄的主人, 并拥有了美满的家庭。

如果说巴扎罗夫一直在为“弑父”而苦苦挣扎, 那么阿尔卡季则是“顺父”的典型, 屠格涅夫通过对父子辈不同命运的对比, 向读者展示出父子矛盾——也是时代矛盾的另外一条出路, 即“顺从与理解”, 而在19世纪60年代, 俄国也的确走上了一条改良道路。

二、不再必然的上帝——维护父权

《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 . 萨姆沙因父亲破产而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紧张繁忙而枯燥的旅行推销员工作累得他身心疲惫, 所以他想以“变形”方式从“儿子”所必须承担的苦差事中得到解脱。结果他也同样遭到了父亲的严惩, 并被彻底放逐, 再也不能回“家”。尽管这两个儿子并没有像卡尔那样去偷吃禁果, 但他们都企图扰乱恒常的父子关系、试图取代或摆脱“父亲”, 其本质上均属“原罪”, 如卡夫卡所言 :“我们企图把我们自己有限的小世界置于无限的大世界之上。这样 , 我们就干扰了事情的正常循环。这是我们的原罪。”2

《罗马书》第5章第12节写到:“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 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 因为众人都犯了罪。”基督教认为, 人是有罪性的。原罪, 即指人与生俱来的, 洗不脱的罪恶。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 :“如果上帝不存在, 那么一切都是允许的。”, 后世的尼采采纳了陀式的观点, 创立了不同于理性价值体系与宗教价值体系的一种个人价值体系, 并提出著名的“上帝死了”与“权力意志”。萨特也秉承这一观点, 将其应用与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的责任之中, 这种关于上帝的讨论在近代的西方社会文化环境中得到了强化, 在文学形象和宗教观念上形成了微妙的连接, 即“父亲——上帝”。

典型当属上文提到的卡夫卡, 书中如是描写:他毫无保留地认同了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克尔恺郭尔和尼采的思想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他的“父亲情结”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西方世界以“弑父”或反叛权威为显著特征的文化传统和“对上帝的思念和对罪孽的惧怕大大地淡薄”。3也就是说, 众多西方作家对于“父亲”形象的描写, 其实隐喻着对作家宗教观念的另一种阐释, 而随其发展而来的“弑父”观则是推理作家对人与上帝博弈之下的一个逻辑三段式, 因为“父亲”往往象征着权利, 而万能的上帝显然也具备无上的权利。

而在更早的屠格涅夫那里, 对于“父亲——上帝”观念其实已经形成。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原罪的探讨, 是从人的“苦难”开始的, 既然原罪伴随着人的出生, 那么苦难便是一种合理, 一种宿命的安排, 在《地下室手记》里, 主人公以“苦难”为乐, 甚至于“苦难”成了生活的必需。而在屠格涅夫的小说里, 宗教色彩被隐藏, 取而代之的是, 对于信仰问题, 我们对于上帝的出路问题, 在他的小说里似乎永远寻求不出答案, 因此, 屠格涅夫的小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浪漫、细腻的笔触

2) 田园牧歌式的环境风情描写

3) 人物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所以, 不难理解, 在屠格涅夫的小说里, 人物最大的对手不是上帝, 不是苦难, 不是对神灵不可抗的敬畏, 而是死神——即时间的流逝, 生老病死, 生命必然的衰亡。而死亡, 也是屠式作品里的常客, 《罗亭》里, 罗亭找到了值得付出的事业, 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前夜》中, 英沙罗夫与叶连娜终成眷属, 可是英沙罗夫却在与妻子赴解放运动途中不幸因病去世。《父与子》中, 饱怀热情的巴扎罗夫, 居然在一次普通的诊断过程中患上恶疾, 最终郁郁而终。在他人的小说里, 人历经苦难下, 只能信仰上帝, 否则将是永劫不复。而屠氏则更像一片温暖的大地, 他用平等的目光审视着孕育的各种生灵, 以至于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活的灵魂。

回到《父与子》的时代背景下, 故事发生在1859年, 而在1858~1860改革期间, 俄国爆发了200多起大大小小的工人运动, 在众多人眼里, 这正是一个“父辈”褪去, “子辈”即将胜出的年代。而对于此, 屠格涅夫却并未给予人物对于上帝的“苦难”, 虽然他并没有否定上帝存在, 但无论是阿尔卡季还是巴扎罗夫, 他们既没有对“父亲——上帝”权利的畏惧, 也没有对“弑父”行为的原罪的畏惧, 巴扎罗夫思想极端, 否定当下的一切制度, 但他并没有视上帝与无, 相反, 当他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决斗中不小心打伤了“死对头父辈”帕维尔, 他仍然义无反顾地为帕维尔疗伤。屠氏在肯定民主主义者否定一切的革命态度时, 并没有把他们提高到战胜贵族——父辈的高度。

书中如是形容巴扎罗夫 :“仆人对他几乎都有好感, 尽管有时要挨他的取笑, 他们觉得这人不是老爷, 而是自己人”、“他有一种使下人信赖的特殊本领, 虽则从不迁就他们, 说话的口气也是懒懒的。”可见, 对于“父辈”与“弑父者”而言, 屠格涅夫更多地把之放为“人”的角度进行刻画, 也因此, 人物在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下, 感情的细腻与丰富才得以真实地表现出来, 这也是屠氏特有的现实主义笔法。

至此, “上帝”变得不再必然, 上帝作为一个无法被证明的事实, 其对于人生选择, 生命意义的困惑将永远不会停止。而承载着“上帝”意义的父亲, 不再只是一个权力的主体, 在“子辈”与“父辈”的博弈中, 人伦情感成了人物关系的纽带, 这几乎符合于后世存在主义对个人选择的描述 :人之所以作为人而不是一块石头, 是因为人具有比一块石头更高的尊严, 在种种境遇下, 人的选择是自由的, 但必须为选择付出代价。也正如上文所说, 这种“代价”, 体现与巴扎罗夫, 为“死亡”, 也体现在更多的屠氏的小说里, 然而, 死亡并不是博弈下的失败, 只是时代洪流的产物、命运罢了。在某种特定历史下, “子辈”所寻求的出路, 不应只有“弑父”, 而应寻求“顺父”的可能。

读者的阅读行为, 或者说阐释过程, 绝不应当象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所主张的那样, 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 一部文本的读者也并非只是文本存在的被卷入者和被束缚者。相反, 读者应当是具有审美自由的、有自己独特的期待视野的、能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从而, 文本的含义也总是由读者个人的、特殊的暂时视界所决定, 在一个相当重要的范围内, 文本的含义总是意指现时、此地、为我。现时的读者完全可以用重新建构作者的语言、文学、文化条件的方法, 确定过去写定的一个文本中的言语含义。同时, 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他的时代里、在个人和社会的情景下, 为文本的稳定言语含义添加永远可变的意味。4值得一提的是, 在许多评论家眼中, 《父与子》仍是一篇赞扬了青年民主主义者“弑父精神”的小说, 当然, 我们并不能说, 屠氏在写作《父与子》时, 对于文化弑父呈全盘否定的态度。拙文对“顺父论”的阐释也并非牵强附会的误读。毕竟屠格涅夫的小说笔法宛如被自然浸润过的毛笔, 在丰富细腻的笔调下蕴藏着多种多样的文化解读, 也正是因此, 屠氏的小说才未被淹没于时代洪流之下, 成为供后世品味的经典。

参考文献

[1]《“父亲”:文化的隐喻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论》[C], 何云波

[2][3]叶廷芳著《卡夫卡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第五卷, P366, P344

上一篇: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反思下一篇:五年级语文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