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作文

2024-07-25

抗战胜利作文(精选11篇)

抗战胜利作文 篇1

回顾历史,我们应当铭记,那场战争是全中华儿女的民族抗战。“七七事变”之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戴安澜,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歌,用鲜血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史诗。

回顾历史,我们应当铭记,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的罪恶野心。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就是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不仅如此,从1前的“甲午战争”,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再到“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日本人处心积虑地侵略中国,奴役中国人民。在此期间,日本人还先后霸占朝鲜半岛和琉球,挑起日俄战争,发动太平洋战争,成为亚洲乃至整个太平洋地区最凶狠的战争猛兽。时至今日,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想蔓延,不能深刻反省历史错误,并持续发生“解禁自卫队”等危险举动,这不能不使人们高度警惕。

抗战胜利作文 篇2

一、《大公报》纪念抗战胜利的具体言论

1.1945年。1945年是抗战的胜利之年。在胜利的喜讯传来之后, 《大公报》于第一时间予以了回应, 表达了“真是欢欣, 真是感激, 在笑靥上淌下泪来”的狂喜及对穷兵黩武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蔑视, 并揭示了日本在屡次实施对外侵略后最终“蹶然倒仆了”的必然命运, 最为直接地向我们揭示出胜利者的心态。同时, 《大公报》又认为“我们对于日本民族, 只有悲悯, 只有哀矜, 而绝对没有骄狂之情”、“若冤冤相报, 无有已时, 那绝不是人类相处及世界安宁之道”;希望广大中国民众将普通日本人民和日本军阀区分开, 用一种“以德报怨”的心态来对待日本, 从而使日本民族“在民主世界的旷野上”[1]得到改造与复兴。这种认识, 可视为是受中国传统的谦谦君子之风的影响, 但同时也是强者对弱者宽宏气度的展现, 从而又在一个侧面表露了那饱满的胜利者之气。

除了以胜利者的身份对抗战胜利予以回应之外, 《大公报》还对胜利之后的国家前途和命运发表了看法。认为抗战虽然胜利, 但中国也丧失了大批的物质财富和宝贵人才, 而且抗战胜利也可能使人们普遍产生懈怠思想, 而“其结果就是人心大开闸”。因此, “抗战纵然胜利, 若不能够从事建国事业, 我们的国家还是不得了!甚至更危险”[2]。而至于该如何完成“建国”事业, 《大公报》也发表了很多具体的看法。诸如实行二五减租与减息、纪念并抚恤在抗战中死伤的军人及家属、废除以新闻检查为代表的一系列战时制度等。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实施诸如“保障人民身体言论出版及集会结社之自由”、“承认各政治党派”[3]等促进民主化的措施, 并且力争在即将到来的蒋介石与毛泽东的会面中“使国家的统一与团结完成于一席之谈”[1]。

2.1946年。按照《大公报》的期望, 1946年是中国走上战后建设道路的元年, 理应洋溢着万象更新的蓬勃朝气。然而, 这一年国内外局势的变化 (尤其是该年6月26日国共内战的爆发) 却使得他们的期望迅速地落空;因此, 当抗战胜利一周年的日子到来时, 《大公报》所发表的言论中充满了对于时局的失望之情。认为从总体上看, “这一年, 世事云诡波幻, 人心亦由兴奋转变为疑惑、失望, 甚至绝望悲观。由此更出现了社会风气的堕落与国民精神的低潮, 至于今日, 人心烦躁达于极点”[4], 并且以沉痛的口吻发出疑问:“八年吃苦, 千千万万人流血牺牲, 难道换来的应该是这样一个阴沉沉乱糟糟的局面吗?”甚至还颇为绝望地吁请人们“应该回想抗战的艰辛, 胜利的可贵, 拿出良心来, 挽救这几乎完全丧失的胜利”[5]。

在进行上述情感宣泄的同时, 《大公报》也较为理性地对造成局势急转直下的原因予以分析。在《大公报》看来, 局势之所以在仅仅一年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如此迅速的变化, 主要是由于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从内因上看, 胜利之后, 政府未能在接受敌产、恢复建设等工作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从而导致国内各方面情况迅速地恶化下去。这就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和民众失望情绪的上升, 并最终造成“土地收复了而人心几乎失尽”[5]的局面, 而内战爆发所带来的破坏和生灵涂炭则使得局势更加地不可为。另一方面, 从外因上看, 日本在战后的迅速恢复及崛起与中国局势的迅速败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就使得中国的胜利进一步打了折扣,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 “可以庆祝胜利的, 已不是中国, 而是日本了”[6]。

在对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进行论述之后, 《大公报》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 主张应从忍耐和踏实两个方面入手, 具体说来, 就是要“在逆境中打起精神, 勇猛迈进, 不沮丧, 不动摇, 不被险恶汹涌的巨浪所席卷所吞没”, “确定目标, 认清真路, 站在自己的岗位, 脚踏实地的工作”, 并认为“忍耐和踏实, 平实易行, 卑无高论, 而中国之建国复兴, 此实为其坦荡的大道”[4]。

3.1947年。1947年的局势在内、外两方面继续向着《大公报》所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在国内方面, 战事进一步扩大, 并且还发生了以台湾“二二八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动荡。而在国外方面, 日本则在美国的扶植下继续走在稳步恢复的道路上。这样一种鲜明的对比使得《大公报》不由得发出了“这两年, 在中日两国, 是胜败的转换期”的感叹, 并且进一步认为“胜利几乎是输却了的”, 而“若输却胜利, 其意味是两面的, 一面是日本倒而复起, 另一面是中国起而复倒”。同时, 在《大公报》看来, 这种主客异位的局面主要是因中国自己的不作为而造成的。具体说来, 中国在刚刚赢得抗战胜利的时候, 全世界都对其刮目相看, 而日本对其尤为敬重。如果那时能将中国“位列四强, 一跃而登上世界政治舞台”的条件加以好好利用, “于战后实现民主统一, 马上就向建国开步走”的话, 那么“成就必有可观”。然而, 由于中国的“自暴自弃, 执拗地糟蹋胜利”, 使得自己的元气更受损伤;同时也未能“影响美国的对日政策, 打消麦帅扶植日本的计划”, 因而“日本所得的复兴机会, 差不多全是中国奉送的”[7]。

4.1948年。1948年的局势则更令《大公报》感到不堪:国共两党间的战事近乎白热化, 最后的决战即将到来, “和平建国”的理想已经彻底破灭;而日本却在恢复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甚至公开叫嚷要援助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了。此番局面使《大公报》回想起三年前抗战胜利时举国上下“实在抑制不住要长长欢呼”的动人场面, 然而当发现民众们“无不相对愁颜, 满怀阴云”地度过抗战胜利三周年的纪念日时, 当年的那一幕便如同空中的楼阁一般虚幻。此时《大公报》也只能发出一声“三年似水, 胜利的大梦一觉, 星移斗换”[8]的长叹了!

二、此类言论所反映出的《大公报》情绪态度的变化

以上所介绍的这些具体言论虽然只延续了短短数年的时间, 但是其所反映出的《大公报》情绪态度的变化却是显而易见的:逐渐从热烈、积极趋于冷漠、绝望。这一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便可明显地看出。首先, 从言论的数量上看。在抗战刚刚取得胜利的1945和1946年, 《大公报》每年都要在有关的纪念日前后发表数篇针对抗战胜利的文章, 从多个方位和角度提出观点和看法。而在1947和1948两年, 直接针对抗战胜利的文章基本只有一篇, 且多是抒发主观情感之辞, 具体的实际意见已几乎消失。其次, 从言论的标题上看。在抗战刚刚取得胜利的1945年, 《大公报》某些言论的题目洋溢着欢快而饱满的情绪, 如当年8月16日社评的题目为简明而有力的《日本投降了!》。其后则变为诸如《胜利周年纪念日》、《日本投降二周年》等感情色彩较淡的标题。而到了1948年, 则以《三年似水纪念胜利》作为标题, 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绪充溢其间。最后, 从内容上看。在1945年抗战刚刚取得胜利的时候, 《大公报》的言论充满着希望和期待, 除了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欢庆心情之外, 还就应当如何展开战后的新局面这一问题提出了很多具体而详细的意见。到了1946年, 虽然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使其认为胜利已几乎要丧失殆尽, 但是其依然就如何挽回所面临的不利局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而在1947和1948年, 《大公报》则显得较为心灰意冷, 基本不再就时局提出具体的观点, 其所作的至多也就是“今天应彻底清算一下, 痛下决心, 真个把国家搞好, 达到富强康乐境地”[7]一类的泛泛之谈, 甚至还出现了“波茨坦宣言已是一张废纸了”[8]等绝望之言。

三、对于《大公报》有关言论的评价

《大公报》纪念抗战胜利的言论是其对所处的局势所作出的回应, 这些言论反映了《大公报》对于时局的基本主张。这些基本主张可以大致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一方面, 《大公报》对内希望政府能够抓住抗战胜利的有利时机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国共两党能够展开平等的民主协商, 消除内战的威胁, 从而完成国家的团结与统一, 实现和平建国与民主宪政。另一方面, 《大公报》对外则希望日本能够在民主的基础上完成和平改造, 从而在外部消除战争的威胁,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进一步的保障。这些主张在上文所介绍的《大公报》1945年刊载的有关言论中都有具体的反映。

《大公报》的这些主张代表了当时处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力量对于时局的基本要求, 他们希望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 消除党派和阶级分歧, 在妥协的基础上以和平改良方式完成国家的复兴与发展。而从当时的现实来看, 国共两党之间所进行的是根本性的意识形态之争, 这种争斗是不可调和的。加之美、苏冷战的大幕此时已徐徐开启, 这两个超级大国出于各自全球战略的需要而对国共之间的争斗施加了相应的影响, 更增加了局势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形下, 和平改良的要求更是只能成为一种奢望。而这就又使得《大公报》在国内实现和平建国与民主宪政的主张成为泡影, 进而导致美国放弃局势未定的中国而改为扶植日本作为其反共的堡垒, 由此便使日本在旧的体制和框架未得到根本清除的情况下迅速地得到恢复。因此, 上一小节所介绍的《大公报》的基本主张也就彻底无法实现, 《大公报》情绪和态度上的巨大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抗战胜利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气氛中, 《大公报》的这些主张则超越了当时大多数人所能承受的范围, 其只能如同无根的浮萍一般消逝。这是《大公报》自身的悲剧, 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而《大公报》刊载的这些言论也就成为了剧变前夜的绝响!

参考文献

[1]日本投降了[N].大公报 (重庆版) , 1945-8-16.

[2]由抗战到建国[N].大公报 (重庆版) , 1945-9-10.

[3]最后胜利与民更始[N].大公报 (重庆版) , 1945-8-17.

[4]胜利周年纪念日[N].大公报 (天津版) , 1946-9-3.

[5]挽救将要失尽的胜利[N].大公报 (天津版) , 1946-9-12.

[6]日本投降一周年[N].大公报 (天津版) , 1946-9-10.

[7]日本投降二周年[N].大公报 (天津版) , 1947-9-3.

纪念抗战胜利诗二首 篇3

李世宇

平型关大捷

八路首战平型关,

横扫千军败板垣。

开创敌后根据地,

砥柱中流挽狂澜。

远征军

十万青年十万军,

远征印缅建奇勋,

野人山麓埋忠骨,

胡康河谷祭国魂。

游红城

石建世

一别红城五十秋,

重游故地乐悠悠。

昔日朋辈喜相见,

注目遐想爱当头。

黔北名城展新貌,

凤凰山上红旗飘。

滔滔不尽湘江水,

高歌红城昨与朝。

同学梦

郭淑侠

离别匆匆四十年,同窗欢聚在今天。

人逢喜事精神爽,笑视斜阳白发添。

拼搏柳营情未了,沉迷军械意难偏。

紫金山下求知梦,莫恨无缘叹逝烟。

碧野黄花英雄冢

钟秀华

序列清明四野黄,游人淡伫遣忧伤。

不怜桃李春风老,但见丘坟碧草长。

积翠碑书曾壮烈,迎晨蝶舞愈疏凉。

寒郊有幸为邻友,抛却浮华净是香。

咏抗战精神

钟明山

寒梅昨夜战长风,雪暗云焦铁甲红。

矢志骠骑征漠北,羞颜霸楚失江东。

凭谁力挽千钧势,复我神州万里同。

窑洞山城争一诺,成仁极致便成功。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献给参加抗日战争的离休老干部

游泳

红旗漫卷屹雄峰,力挽狂澜见彩虹。

抗战八年驱日寇,勿忘国耻震长空。

望故乡·中秋

陆太平

望故乡,故乡客。几重峰头,几重月。青春犹绕慈母膝。刹那还,刹那别。月月又年年,朝朝又夕夕。记时光,数秋月,只恐年头还年尾。额上波痕,鬓角霜雪。

有关抗战胜利70周年作文 篇4

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而我们中国人只能在旁手握空拳,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在圆明园里拍照留影,放肆。南京大屠杀,多少中国人民死在了日本人的刀下枪下,我们却无能为力去帮助他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豪迈的声音,这是中华人民内心的呼喊!中国人民用壮志的口号,用顽强的行动让帝国主义者滚出了中国的领土!

但是,我们并不能忘记国耻,因为这样的事实有可能还会发生,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领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

抗战胜利日作文:战争 篇5

是什么?战争就是强者展现自己能力的时刻,也是弱者恐慌的阶段。在战场上,如果面对你的敌人你不去杀死他,那么你将会成为刀下鬼。这就说明在战场上

那么强者也并非一开始就是无敌系列,他们原来也是初手,在不断的训练中成长最终成为一个高手级别。那么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个人认为真正的世界大战已经不会再有了,但是我们周围随没有了硝烟气味但还是时有发生战争,

 

下星期我就要向大家证明谁才是强者,到底谁会小到最后,是我还是TA。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倾尽所有区拼一把。

我已经准备好了。Are you ready?

同学们,三年级抗战胜利日作文就到此为大家介绍完毕了,小编在这里祝大家都能早日写出一篇好的

相关推荐:

三年级

抗战胜利纪念日的作文 篇6

首先,当被人问及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时,你的回答可能有几种?至少有8月14日、8月15日、9月3日这三种,还有10月25日台湾光复日,甚至还有其他说法,因为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这几个时间没有说清楚,媒体可能也没统一说法,也许我们的历史研究者也还在争论。而无论是苏联还是俄罗斯即使政权更迭,可他们的人民都知道5月9日是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每一届政府每一任领导都隆重纪念。我们应该学学他们,至少要有一个统一的纪念日。

其次,无论是苏联还是俄罗斯,每一届政府几乎每一任领导都曾在5月9日这个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隆重纪念这个纪念日,今年也是他们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在俄罗斯不只莫斯科红场,莫斯科以外的其他城市也举行了阅兵式。同样是65周年纪念日我们国家只是中央九大常委和首都各界群众到宛平城献了花篮,更别说阅兵式了,我们的阅兵式只能在国庆多少周年时举行,而且从邓爷爷开始好像每一代领导只会举行一次。但大家想过没有,我们的国庆节只是国内战争胜利,政权更迭的纪念日,都是中国人,只是兄弟打架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也已经开始来往交流了。真希望我们的下一次天安门阅兵式能改在9月3日。

再次,对外抵抗侵略的战争,不应该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或党派的不同而被忽视。我们一直到也就是抗战胜利60周年时才想到给国民党抗战老兵颁发勋章,获得勋章的老兵肯定会感到颀慰,虽然是迟到了。但更多的没能活到那一天,甚至就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们他们在九泉之下会有何感受。这几天新闻报到湖北发现三千国民党抗战战士遗骨,网络上居然还在热议怎么处理,这值得讨论吗?肯定是要让他们庄重地安息,甚至可以建一个抗战烈士陵园,三千多人啊,他们为国牺牲,却埋骨异乡,难道因为他们是国民党兵就不算烈士吗?如果对烈士不尊重,下一次国难当头时,又该如何让我们的军队去战斗。

抗战胜利作文 篇7

1945年, 美国选派马歇尔来华, 和平解决两党矛盾的可能性再一次出现。马歇尔来华的消息传来, 立即受到国共两党的高度重视, 一方面马歇尔地位重要, 另一方面国共双方各有难处, 中共军队装备训练明显不足, 阻止美式装备的国民党继续推进几乎不可能, 国民党对于美军提供的运输手段利用有限, 华北大部还不在自己手里。12月初, 中共做出姿态, 愿意再开和谈之门, 同时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58312月12日, 中央军委电示聂荣臻、贺龙要求结束绥包战役, 晋绥军区与绥蒙军区部队分别撤至东卓资山、集宁、丰镇一带。[2]340—341归绥、包头一带的绥包战役基本结束, 不得不说中央军委这一决定是除了受到战争本身的情况之外还受到时局变化的严重影响。12月27日, 国共双方开始首次接触, 周恩来提出两个建议, 其一为无条件停止内战。其二涉及到“应在政治协商会议指导下, 组织考察团, 分赴全国发生内战区域进行实地考察, 随时将事实真相提出报告, 并公布之。”

1946年初, 除了伊盟之外的绥远其他地区也比较“平静”, 1月初, 马歇尔来华调停, 政协会议的召开, 全国再次出现了和平希望。中共此时也要求各地停止战争, 毛泽东在1月12日发布“中央关于执行停战令的指示”, 要求各地区、各局13日前必须停止一切进攻, 但必须坚守阵地, 认真报告在停战后敌方进攻的细节。无论怎样中共也同意停战, 不管未来和平能否实现, 至少当下是停战的局面, 那么在绥远的策略与斗争手段也自然要发生一些改变。

停战令生效当天, 中宣部通知各局、各区党委“不要幻想蒋会真的变成民主派、不要幻想他会改变消灭解放区、八路军、新四军与共产党的企图, 不要幻想此后的政治斗争会松懈下来, 相反武装斗争基本结束以后, 政治斗争与秘密的特务斗争必将更加激烈。我们必须学会这些为我们所不熟悉的斗争形式, 否则就会失败。”同时印发了《解放日报》的社论“蒋介石元旦演说与政治协商会议”进行宣传。2月1日, 中央指示各地要求, 我党即将参加政府, 民主有了起步将要改变独裁….准备将全党的工作转到非武装的群众与议会斗争中去, 用心去学习与组织合法斗争及上层统一战线与下层统一战线工作的配合。这都表明进入1946年后中共在解放区的工作重心有所改变, 而且对当时的和平局势抱有一定信心。在绥远地区乃至整个内蒙古的策略也随着中央政策改变有所不同, 以争取群众的支持和政治斗争为主要方式, 特别是在国共对峙的绥远地区。《抗战日报》也刊登了“丰镇军民庆祝和平”和“绥蒙区铁路、公路运输畅通”的报道:“和平建设声中, 此间交通修复, 贸易发展, 平绥路西段自丰镇至卓资山于本月18日办理客货运输……”侧面表明了绥东局势的缓和。但在内蒙古地区若想做好中央要求的工作, 进行合法的政治斗争, 就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解决好民族问题和土地问题, 这个阶段蒙族人民最关心的也是自己的未来与走向。

由马歇尔、中共、国民党组成的三人停战小组成立后, 开始到全国各地调停, 1月中旬周恩来、马歇尔、张治中到达了绥远, 傅作义在绥远省政府招待他们, 停战小组商讨后划定了停战界线。[3]自此国共在绥东地区开始“和平”对峙的局面, 战争就不再是中共争夺绥远地区的主要策略与方式。但对峙局面的到来不代表彻底和平, 且局势也并不平静。所以中共这时期在绥远面对局势的变化和中央政策要求主要是通过争取民族支持、发动群众、争取绥西国民党占领区的蒙族上层和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随时准备应对国民党发动的内战, 稳固自己现有的根据地。况且中共此时也还未有绝对实力推翻国民党, 只有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二、在民众内的宣传策略

对绥远乃至内蒙古民族问题解决的同时, 中共在绥远地区的另一个策略就是对普通民众及干部的宣传、教育工作。绥蒙地区在抗战胜利后, 特别是在政协召开后, 对和平局面十分渴望, 而对中共的政策却并不是十分理解, 甚至还有误会。其中有人认为, “在中国政治上形成国共两个强有力的政党, 两党无论如何对立, 都是为中国繁荣”;“和平就好管你傅作义也好, 共产党也好, 都是中国人好商量。”;“内战责任两边都有, 打两边都不对, 不打中国不就好了么”姑且不说言论正确与否, 从中共角度来说是不利的, 中共处于劣势, 如果群众处在中间摇摆不定, 不理解和支持中共的政策, 那么中共争夺绥远的策略便很难实行。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傅作义在绥远统治多年, 期间傅作义坚持抗战、进行乡村建设、清剿土匪、整顿社会秩序、发展教育, 做出了稳定人心、安定社会、改善民生、保持廉洁作风的姿态。这些为其奠定了一定群众基础, 许多民众之前接触共产党少, 所以更愿意相信傅作义。

鉴于上述情况, 1946年3月, 中共晋绥分局要求“绥蒙区党委之丰镇、集宁及归绥附近, 均需要首先建立新华书店支店或分销社。”[4]通过书店、供销社发放宣传品。同时期还专门设置了宣传科进行各种宣传活动。大力兴办学校也是此阶段宣传策略之一, 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教育的同时还注重思想和政治教育。各种宣传媒介也广泛地在绥蒙地区出现, 5月13日, 中央要求“解放区加大土地改革的宣传, 各地报纸应尽量揭发汉奸、恶霸的罪恶。7月1日, “绥蒙日报”开始发行, 对绥蒙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生产活动、敌对势力阴谋进行了宣传报道。[2]385除报纸外, 中共还在文艺演出、标语宣传、黑板报、歌谣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这些容易理解的宣传形式使群众理解和支持中共的政策。[5]16—17在《年关政治攻势工作中几个经验的介绍》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众多宣传口号和标语。单在丰镇就开展了许多文化宣传活动, 文化界名人名社都到丰镇进行过演出宣传, 并协助建设了文化馆。[6]638在集宁不仅恢复了商店还增加商铺, 打消群众对共产党及某些政策的误解。

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工作首先是让当地群众对中共政策有所了解, 排除疑虑, 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自觉支持中共, 投入到反对国民党的行列中。使中共政策的推行得以顺利进行, 争取到民心。其次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了自己的党员干部。绥远地处偏僻, 干部思想先进性较差。这样的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干部的文化和政治素质。再次通过对中共政策的讲解, 缓和了一些蒙汉杂居地区的民族矛盾。特别是对土地制度、减租减息的宣传, 使蒙汉可以融洽相处。另外还起到了一定瓦解敌军的作用。部分敌军听说中共的政策宣传逐渐转向中共。如“七十一师向定襄、原平进扰中, 士兵逃亡之三百人, 六十六师在忻醇沿途抓壮丁六百人……故阎军出现空军班长、光棍排长等称呼。”以上可以看到宣传策略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加紧生产、减租、备战

面对关外大打, 关内摩擦不断, 马歇尔的调停作用日益减弱, 国共对马歇尔的调停希望也越来越小的局面, 力量较小的中共在双方还未完全撕破脸的情况下不可能不提前做出相关的准备。所以争取中间力量的支持、舆论的主动、发动有理、有利的战斗;增强解放区的实力避免被吞食, 是这时期与国民党对峙地区的主要策略。为增强解放区的实力, 就要尽量拖延内战爆发的时间, 面对国民党每一次的进攻和摩擦都要争取战斗的有理、有利。绥蒙地区处在国共对峙地区, 双方常发生摩擦, 大环境发生变化, 绥蒙地区也要有变化。

1946年3月, 《抗战日报》发表社论“继续发动新解放区群众”, “要动员更广大的群众, 进入大规模的减租、减息、增资, 使群众运动前进深入一步。”随后丰镇城乡各区在反奸伪、恶霸、贪污讹诈的运动中, 同时展开了减租增资运动, 两者结合进行。但到了4月, 国民党的蚕食已经导致中共的减租生产政策无法顺利进行, 中央军委发出指示要求各解放区面对国民党的蚕食要采取积极的防御, 寸土不让, 但是防御反击要配合停战小组的调处。当国共东北大打的四平战役进入尾声, 关内各地对峙地带摩擦严重, 国民党重心放在了关内。如绥远这样的国共共占区域日后发生战争是避免不了的。15日, 中央要求各解放区至少推迟全国内战时间, 不向国民党挑战, 如遇到国民党进攻, 坚决击退, 收复失地。斗争要由执行小组加以调处, 使我处于有利有理地位。其次就是做好减租生产、练兵的工作。绥蒙地区周边不仅有傅作义部队, 还有阎锡山的部队, 稳固当前绥蒙解放区, 争夺绥远全省, 必须将中央政策结合当地环境来执行。面对傅和阎的蚕食, 依据中央政策绥蒙军区部队积极防御, 进行反蚕食斗争, 收复了被国民党抢占的村庄八十多个。绥蒙政府也制定了《绥蒙区减租赎地增资暂行办法》, 对于减租、赎地、增资等作了规定。[7]276但绥蒙军区更多也是防御与监视敌军动态, 对敌军攻击解放区进行积极防备。为落实减租、生产的政策, 3月, 晋绥行署公布了《新解放区特殊土地问题处理办法》规定凡敌伪组织侵占的私有土地应退还原主, 凭借敌伪势力非法抢占的公私土地应归还原土地所有者。[8]3124月, 绥蒙政府在丰镇召开会议要求今后要以生产为中心, 继续减租, 改造政权。为解决人民生产的资金问题, 绥蒙政府在春季发放了4 600多万元的农业贷款和种子, 解决困难, 在集宁恢复了二百余家的商店。[2]384这一系列的政策都是以争取民众支持、发展生产、减租减息的策略为中心进行的, 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际的利益更与国占区形成对比。除了加紧生产, 做好绥蒙地区应对内战的战略准备也是这时期中共在绥远的主要策略之一, 5月27日, 中央军委要求晋绥方面兵力应区分为两部分, 即以主力对傅, 位于凉城、卓资山、集宁, 准备俟顽来攻于运动中歼灭之。

到5月底, 虽然中共明显知道内战不可避免了, 但再次要求对国民党的进攻在防御的前提下, 提出正式申明与警告, 通过外交手续去报复顽军进攻与蚕食, 减少顽军发动全国内战的借口。对于实力弱于傅作义、阎锡山的绥蒙解放区这样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尽量争取时间不给敌方借口, 增强自己的实力。4月开始, 中共在绥远的策略与之前以民族问题为中心的策略有所不同, 受大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影响, 4至5月中共的策略与其他解放区基本相同, 不去主动进攻国民党占领区, 积极防御, 大力生产。一个月内战全面爆发, 与全国众多地区一样绥远地区也卷入内战当中, 但印证了这之前中共策略的正确性。

四、中共在伊盟地区的对策

伊盟位于陕甘宁边区的北部, 是边区的北边门户, 具有重要地位。如果该地区彻底由国民党掌握, 那不仅使蒙民生活遭受到压迫, 陕甘宁边区也直接受到威胁。那么中共对伊盟的策略就不同于绥远其他地方。11月以来, 根据当时全国形势, 中共中央分配了内蒙古地区的领导关系, 其中伊克昭盟和阿拉善、额济纳二旗由西北局负责领导。[2]360通过后期文件来看, 该地区工作主要由习仲勋负责。伊盟大部分由国民党统治, 但该地区领导人多是蒙族贵族和地方势力的中间份子, 如章文轩 (蒙族, 蒙古名札木杨什拉布, 又名尔利喇嘛) 既是活佛又是地区武装领导人, 自20年代一直统治该地区, 40年代傅作义任命其为伊南游击队司令。

1945年12月底, 全国走向缓和。加之伊盟地区敌我力量悬殊, 地区特点鲜明, 蒙族中间势力较多。这就不能在该地区引起战争事端, 所以中共在这阶段的策略主要以民族工作、统战工作为主, 给蒙族人民自治希望来争取中间进步势力。

12月初, 中共要求西北局要“努力做到蒙人与我亲善友好共处;由建立工作再渐次争取伊盟自治问题, 并且提出与章文轩合作四项建议, 一是军事互不侵犯, 并按时交换情报。二是政治上共同防御特务破坏。三是经济上互助协助, 并建立双方贸易关系。四是允许我方派人驻章处联络, 是并经章争取其他蒙旗与我友好。切实建立各组的工作基础, 以谋伊盟之实际为我控制。[9]982

章文轩本人一度也不反对与中共接触, 还与中共的工作人员周仁山 (1944年9月担任鄂托克旗工委书记) 拜把兄弟。[15]142但由于章文轩大肆挥霍钱财, 统治残暴, 引起下属顾寿山等人的不满, 内部矛盾日益尖锐。中央西北局得知这一情况后, 认为内部分裂容易给国民党可趁之机, 同时对蒙族人民也不利。西北局方面发给贺晋年电称“鄂旗问题如酿成事变, 则冯鸿达或其他部队必来, 因此应继续支持章文轩, 坚持团结, 揭露阴谋, 望即将情况查明妥善处理。”[9]98231日, 中共中央西北局令其上报伊盟工作方针的具体布置情况, 并要求按既定方针支持章文轩。[9]982不久, 鄂托克旗工委领导周仁山前去劝说章文轩争取内部团结问题, 继续争取章进步。[10]180

章文轩集团内部矛盾愈发尖锐的问题引起了中央西北局的重视。1946年1月4日, 西北局再次给赵通儒等人发电, 要求团结章文轩。由于地区、民族的复杂性, 西北局特意要求如果援助章文轩只能暗中相助, 决不能公开军事援助, 伊盟问题不是一二军事方法援助所解决, 应积极耐心开导。[9]9981946年1月, 顾寿山等人将章文轩囚禁并杀害。伊盟局势一下紧张起来。西北局指示贺晋年、赵通儒等:对于鄂旗问题, 西北局一直采取支持章文轩争取章文轩的方针……不宜扩大其内部分裂。此次章文轩“自杀”, 将会引起不良影响甚至恶果, 伊工委执行西北局方针是否有偏差, 望详细检讨见告。[9]994并且要求对奇恩诚宜争取, 尽量求得妥协避免对立导致分裂扩大。可以看出, 中共此时的策略依旧是继续寻找能够争取的中间势力, 保障其进步性, 确保为蒙人带来利益。

2月15日, 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出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鄂旗问题意见”。之后中共中央西北局召集赵通儒等人开会讨论伊盟工作, 会议认为“未来和平时期只要坚持我党正确的民族政策, 有正确方针, 不犯错误, 必能团结广大蒙古人民, 团结蒙古民族更加向前开展伊盟工作。”[9]1005对于伊盟的基本政策是“仍以民族自治为基本政策, 土地要完整, 内部要统一, 团结蒙古人民的统一基础上从区域自治开始, 实行地方自治。纯粹蒙古地区, 蒙古人自治, 蒙汉杂居地区组织联合政权, 蒙地内的汉人集居地区亦可汉人自治, 但统一在蒙古地方自治政府之下。”[9]1006很明显中共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合法的公开的群众和议会斗争, 为蒙人做实事, 自治的口号也更加坚决。可以说很好的顺应全国形势和发展, 满足了蒙人的实际要求。在大部分属于国统区的伊盟提出这样的政策无疑给蒙族人民无比的鼓励, 特别是东蒙地区的民族自治运动日益高涨的情况下, 使西蒙人民也看到民族自治的希望。

3月1日, 西北局在《习、赵关于东乌政策问题给高峰电》中再次表达了奇恩诚和四少爷是否能争取过来的问题。不久, 奇恩诚在来到定边, 受到中共热情接待, 且向奇讲述了中共的民族政策, 晓以民族大义。5月, 中共人员周仁山写信给四少爷、顾寿山写信揭露国民党阴谋, 虽然四少爷拒绝与中共合作, 但成功争取了顾寿山。可以说这阶段中共策略在伊盟地区的运用和重心改变产生很好效果, 为日后争取民族支持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1945年后中共在解放区的工作重心有所改变, 在绥远地区乃至整个内蒙古的策略以争取群众的支持和政治斗争为主要方式, 战争就不再是中共争夺绥远地区的主要策略与方式。中共开始提前做相关的准备, 争取中间力量的支持、舆论的主动、发动有理、有利的战斗, 增强解放区的实力。

赏漫画,学历史:抗战胜利 篇8

漫画1:漫画选自1938年出版的《抗战杰作选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于7月8日通电全国,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了承认我党合法地位的谈话。这样,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漫画中的大门象征着中国的国门,一个日本鬼子手持手枪正企图闯进中国,但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两只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将日本鬼子的头、一只手和一只脚死死地夹在门缝中,令其动弹不得。

漫画2:漫画选自《群众周刊》1939年7月2日第3卷第6—7期合刊。漫画中的“26年”、“27年”、“28年”是中华民国纪年,指的是1937年、1938年和1939年,表明它是为纪念全国性抗战爆发两周年而作。漫画中,日寇在共产党、国民党和各党各派筑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丢盔弃甲。

漫画3:漫画选自1999年出版的《中国抗日漫画史》。漫画中代表工、农、兵、学、商的五根手指紧紧捏住日本鬼子,要将其捏死。兵好比中指,站在抗战阵线的中心,队列最长;农、工好比食指与大拇指,学、商好比无名指与小指,位置在兵的左右翼,是兵的有力辅佐。光是一根手指,无法捏;光是大拇指与食指,虽捏得紧,但范围有限;光是无名指与小指,也捏得紧,但力气有限;除去中指,其他四根手指也捏得紧,但中间有个大漏洞,鬼子会乘机逃走。全面抗战中工、农、兵、学、商不可缺一,正同此理。

漫画4:漫画选自《南潮》杂志1944年第1期。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对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漫画左边最大的大炮代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盟国,右边两个小炮代表德国和日本。炮的大小说明盟国的力量大大强于德日法西斯的力量。倾斜的大炮正砸向两个小炮则揭示了盟军必胜、德日法西斯必败的命运。

漫画5:漫画选自《新生中国》杂志1945年第1卷第1期。漫画上方的四个炮口上画着四面国旗,从左到右分别代表苏联、中国、美国和英国。四个炮口指向漫画下方中间的文字“胜利”,其寓意是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漫画6:漫画选自2008年出版的《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周年之际,漫画家加藤悦郎以这幅漫画传达出一种普遍的情绪:战争曾经是多么愚蠢。漫画中的“八月十五日”指的是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停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漫画中,精疲力竭的男人和女人正在木然地收听天皇投降的广播。他们在回想,用救火的水桶、竹竿做的长矛和拖地用的拖把来抵挡原子弹是多么愚蠢!

漫画7:漫画选自1946年出版的《子恺漫画选》。抗战期间,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带着全家逃难到重庆。听到日寇投降的喜讯后,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画下了这幅漫画。丰子恺在《狂欢之夜》一文中说:“处处响着爆竹声。我挤向一家卖爆竹的铺子,好容易挤到了铺子门口。我摸出钞票来,预备买两串爆竹。那铺子里的四川老板正在手忙脚乱地关店门,几乎把我推出门外。我连喊‘买鞭炮,买鞭炮……把手中的钞票高举送上。老板娘急忙收了钞票,也不点数,就从架上随便取了两包爆竹递给我……他们的门就关上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漫画中的时间是8月10日,而不是8月15日,这不是作者的笔误,而是有原因的。1945年8月10日8点,正在成都电信局上班的曾子光听到“成都西安”电路上传来了紧急呼叫:“西安呼叫成都,这里有重要‘简便公电,请班长上机!”值班长陈子侯急忙抄录下来:“由于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广岛、长崎遭到美国原子弹的毁灭性袭击,所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请注意这是千真万确的消息。为此,让我们停机10分钟,以示欢庆!”面对这份电报稿,曾子光等人欣喜若狂,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个喜讯通过电波传给康定、拉萨、汉源、西昌、松潘……10日后的日日夜夜,各地男女老少纷纷涌向街头、场镇,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当然,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晚更是成为抗战史上的难忘之夜、狂欢之夜!

漫画8:漫画选自2005年9月2日的新华网。鸽子是和平的象征。1945年9月2日,最后一个法西斯国家——日本签字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以正义的胜利宣告结束。中华民族终于砸破了日本法西斯的牢笼,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值得珍爱!

漫画9:漫画选自2005年8月30日的新华网。1956年,45名日本战犯在沈阳和太原分别接受特别军事法庭的审判。每一个战犯均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甚至有人痛哭流涕地跪倒在地请求严惩自己。1988年,这些释放归国的日本战犯们在抚顺中国战犯管理所捐资树起了“向抗日殉难烈士谢罪碑”。战犯自愿立起谢罪碑,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3米多高的汉白玉碑上的碑文写道:“我们在长达15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中,犯下了烧杀抢的滔天罪行。战败后,被关押在抚顺和太原战犯管理所,在那里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政府和人民‘恨罪不恨人的人道主义待遇,开始恢复人的良心,没想到根据宽大政策,一名也没有处死,全部释放回国。正当抚顺战犯管理所恢复原貌之际,在这里建碑表示向抗日殉难烈士谢罪的诚意,刻下决不允许再发生侵略战争、为和平与日中友好的誓言。”

漫画10:漫画选自2005年7月1日的《环球时报》。二战后,我们的这位亚洲邻居小动作频频: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历史事实,却故意蒙眼不见、封嘴不说、闭耳不听。他们认为金钱万能,企图用金钱摆平很多事情,这只是日本人的美梦罢了!

二、学习探究

1.阅读漫画1到漫画5,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阅读漫画6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45年加速战争结束的事件。

3.漫画6和漫画7中的人物分别呈现出怎样的精神状态?出现这种精神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4.阅读漫画8,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有益的历史启迪?

5.漫画9反映了一部分日本战犯的心态,但今天的日本真正忏悔了吗?根据漫画10并结合近些年来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史实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实行全民族抗战;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各成员国之间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2.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派遣其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

3.日本人是沮丧无奈,中国人是兴高采烈的精神状态。出现这种精神状态的原因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4.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团结和统一是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法宝;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和平发展是硬道理,要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护和平;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与自信气概;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国方能御侮,落后就要挨打;等等。

抗战胜利75周年心得感悟作文 篇9

走过一段青粒石子铺成的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高高地耸立在广场上。广场四周蓝黑色调的外墙赫然地写着一个看了让人心痛的数字:“300000”!外墙下面是一组组雕塑,向人们讲述着当时南京市民在日本人屠刀下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情状。尤其是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她衣衫不整、表情惊恐,仿佛在向世人控诉着那段屈辱的岁月,控诉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

看着这一幕幕,我的眼前似乎又呈现起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情景来:城外长江边,一批批手无寸铁的居民被捆绑起来,他们成批地倒在了日军的机枪下,倒在了日军的刺刀下…,无数的尸体阻塞了长江,江水被血水染红;城内,日军烧杀抢掠,成千上万的无辜同胞在日军屠刀下面惊恐地四处奔逃,屈辱地挣扎,全城充斥着日军狞笑声和我同胞的哭叫声;到处是爆炸声,到处是烟火,六朝古都成了一座人间炼狱。

纪念馆内有一处“遇难同胞遗骨坑”,就是俗称的“万人坑”。馆内光线很昏暗。透过暗淡的灯光。我看到了累累白骨。他们呈各种各样的姿态,或立,或卧,层层堆叠,而那散落一地的碎骨,有的上面明显带着枪眼,显然他们都是非正常死亡。我想他们死前一定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尤其是那些孩子们,他们带着懵懂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的人生画卷还没来得及展开,他们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留恋…。死者长已矣,生者当警惕悲剧重现。在冥思厅的照壁上,有这样的祈福语,表达了善良人们的祈愿:

让白骨可以入睡,

让冤魂能够安眠,

把屠刀化铸警钟,

把逝名刻作史鉴,

让孩童不再惊恐,

让母亲不再泣叹,

让战争远离人类,

让和平洒满人间。

抗战胜利作文 篇10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以其应有 的作用和地位走向世界,这是中华民族振兴的良好开端。

一个民族要走向振兴,就必须挣脱枷锁走向世界,争取国际荣誉,争取国际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 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不 仅受到世界人民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自身地位空前提高,具体表此刻:首先,废除了 不平等条约。1942年10月9日,英美政府分别通知中国政府,声明愿意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 关权益。之后,经过谈判,于1943年1月11日完成了 中美 中英新约,并于是日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字。英美两国取消不平等条约,促使在中国享有 特权的国家仿效。其次,收回了 大部分失地。由于战争的胜利,不 但收回了 抗战以来被日本侵占的大片领土,而且光复了 已被日本割占半个世纪的台湾 澎湖列岛,除了 香港 澳门外,一切由帝国主义租借或占领的领土均被收回。外国列强攫自中国的殖民地,终又回到祖国怀抱。再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得到加强。1942年1月1日,中国以重要成员国的身份签署了 [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作为战争中的三个大国之一与英美共同参加了 开罗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钻研与确定对日作战,处理战后日本问题的重要会议。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由中 苏 美 英4国发起,邀请[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和参加国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 联合国制宪会议。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而载入史册,中国还成为这个最广泛的国际组织的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实现了 自民国以来一直未能实现的统一与团结,这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前提。

一个民族要走向振兴离不 开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民族的大团结。抗战前的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各种政治势力。除了 国共之间的对立和战争外,还有 国民党各派系之间,中央政府和各地方实力派之间的斗争,地方实力派相互之间也是你争我夺,混战不 已。在山河破碎,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各种政治力量 各个阶级最终摒弃成见,共同团结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民族敌人,实现了 中华民族的自我振兴。

国共两大党的合作是全民族团结的要害。国共两党原先处于你死我活的斗争之中,但在民族责任感的驱使下,中国共产党主动改变策略,一再提出团结抗日的主张,并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不 惜作出重大让步。国民党开始则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但在国内外各种力量的作用下,最终接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共产党一起战斗,形成中国军队一致团结在抗日大旗下共同对敌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得到锻炼,更加成熟,更加坚毅,政治威望空前提高,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主要领导力量。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 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 方针 政策。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一致奋起,开展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不 久,中国共产党制订并发表了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必须发动全民族参加抗战的完全正确的全面抗战路线。同时,中国共产党还从斗争的实际出发,提出反对教条主义 反对关门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作用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立的原则,表现了 一个成熟政党的睿智。

抗日战争造就了 我国一代科技人才,他们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宝贵财富。

大批科技人员聚集战时大后方,埋头苦干,潜心科研,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巨大的爱国与献身热情,成为推动中华民族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抗日战争造就了 整整一代科学人才。李四光 茅以升 竺可桢 周培源 吴大猷 严济慈 卢嘉锡 苏步青 华罗庚等业务骨干逐步成为学科带头人。他们不 仅自己潜心钻研,而且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中央钻研院地质钻研所所长李四光带领科研人员对广西 湖南西部 湖北西部及江西 福建等地区地质矿产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标本,还绘制出广西二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在“钻研工作毫不 正常”的情况下,写出专著[多原分子之结构及其振动光谱]及19篇论文,进行了 光谱学实验。浙江大学校长 闻名科学家竺可桢在抗战期间发表了近40篇文章,地理学 气象学 物理学等学科钻研都取得较大进展。

中印油管:托起抗战胜利的希望 篇11

“一滴汽油一滴血”,曾经是抗战时期中国的真实写照。当时,中国是个贫油国,维持现代军事装备正常运转的油料都依赖从外国进口。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依托西南大后方继续抗日。为了给国民政府输血打气,盟国的军事援助陡然剧增。1938年,作为中国当时主要对外联系通道的滇缅公路建成通车,路上往来车辆运输的大都是油料,尽管成本甚高,运输车辆途中耗油量可观,但为了前线不断油,以“南侨机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为骨干的司机们义无反顾地奔波在这条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生命线”上。

1942年,日军从暹罗(泰国)攻入缅甸,击败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和英国为主的盟军,继而横扫中缅边境地区,而中国军队则守住了怒江天险,阻止了日军继续进犯,保证了西南大后方的稳固,不过,滇缅公路也由此中断。为了维持中国的军需供应,中美联合开辟了空中走廊——驼峰航线,用飞机向中国运输油料等援助物资。可是,飞机耗油量远超公路上的汽车,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以英、美苦心经营多年的印度为根据地,从印度反攻缅甸,从缅甸攻入中国滇西,开辟新的中印公路,与此同时,沿着公路走向,修造便捷的输油管道,通过油管给中国供油。于是,在中美等国从印度出发展开战略反攻的时候,边反攻、边筑路、边铺油管的宏大情景,在中缅印三国接壤的茫茫原始森林中上演了。

胎死腹中的“自主创意”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就有人献策,认为针对“缺油”这一战略致命伤,应当着眼于开辟西南境外的油料输送渠道,修建涉外油管。他,就是鲜为人知的郑华。我在云南腾冲寻访史料期间,不经意间,从当地文史资料中打捞出这一令人眼前一亮的线索,久久地为被尘封了数十年、富有预见性的郑华建议备感惋惜。

我在云南省政协所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和牟之先所著《史迪威公路》中,看到两则与其有关的史料,指向的都是郑华为了自己心目中的那条尚无条件修建的油管而奔走呼号的身影。

作为津浦铁路工程师,郑华目睹了铁路运油的种种局限,为即将到来的中日全面大战、沿海通道被封锁而忧心忡忡。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铺设中缅油管的建议,即从缅甸仰光的运油船上将油卸下,通过铁路列车,运至腊戌,从腊戌开始通过油管,输送油料进入中国,经昆明、贵阳一直到重庆。他设想中的这条中缅油管,全长2256公里,采用3英寸和4英寸两种口径的油管,由缅甸到贵阳段用4英寸管,贵阳到重庆段用3英寸管,沿途设站管理,配备50匹马力抽油机50部,分段加压抽油,建成后,预计每天可输入油料400吨,足以满足西南地区万辆汽车之油料供应。初步预算,油管及运油专用车辆,需要进口,需650万美金;国内安装则以法币结算,工程费17000万元,管理人员工资及管理费2200万元。在他的设想中,一旦确定方案签订合同,材料设备2个月内运输到位,铺管工程线路分10段,同步开工,4个月即可完成,如果再加上其他零星用时,从开工到输油,6个月就能全面完成。

史载,1937年5月5日,郑华的方案呈送至行政院,行政院批交经济部审议,犹如泥牛入海,未被采纳。日军全面侵华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0月6日,郑华按捺不住焦急的心情,直接将建议呈送军事委员会运输总司令部,该司令部经过讨论,提出7大质疑,郑华一一作了书面解释,该司令部遂将其一并转交交通部审核。交通部征询了美国顾问谢安的意见,认为一无此财力,二未必能征得英缅当局同意供油,只能束之高阁,留待后议。但郑华并未打消念头,1940年10月,他干脆直接将自己补充完善的方案呈给蒋介石。蒋介石倒很是认同,指派财政部长宋子文与美国洽商,请求美国派遣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并提供部分贷款,似乎一线曙光出现。美国政府出于全球战略考量,同意支持,派专家霍尔等人来华,在滇缅公路沿线考察后,决定先铺设由腊戌至昆明段的油管,此段全长1146公里,技术、资金、油源等均由美国协调解决。但是,就在中缅油管紧锣密鼓筹备之时,日军1942年2月占领仰光,中国通过仰光出海的通道被彻底截断,中缅油管计划只能搁置。

代价高昂的“应急举措”

郑华的方案,其实是与滇缅公路同时走向末路的。滇缅公路断了,中国的油路也随之中断。

中国的各种汽车本来就不多,缺乏油料支撑之后,汽车运输大受影响,甚至到了被迫自行改造,改用酒精、木炭和煤炭的地步。1942年5月滇缅公路中断后,各种油料价格蹿升,供应短缺,西南地区的酒精厂纷纷涌现,酒精产量大幅增加,还是供不应求,只好在汽车上改装炭炉、煤炉,所有这些替代燃料,根本无法跟油料相提并论,使用以后,汽车机件损坏相当严重。汽车零件也需要进口,油料供应不上,直接导致汽车故障增多,使用效率下降,运输能量锐减。后来,一个悲怆的口号喊出:一滴汽油一滴血!相应,军用汽油被刻意调成血红颜色。

滇缅公路断了之后,被迫采用“驼峰航线”应急。然而,“驼峰航线”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

胡文义在《中印油管》中这样描述:“据报导,自川西空军基地起飞轰炸日本的重型轰炸机‘空中堡垒’,因耗用油量过大,缺乏足够的储备汽油,不能随时出击。轰炸日本的飞机用油,须先从印度运到四川西昌,运油飞机本身消耗大量汽油,运输机从印度起飞时,油舱已装满,汽油在去来一趟耗用后,只剩下20%至30%,一架飞机要来去印度一星期才能储存够一架‘空中堡垒’轰炸日本一次之用,影响了军事的进展。”

由此可见,“驼峰航线”只是应急举措,随着战事不断扩大,有必要另辟蹊径,开辟向中国供油的新渠道。

一劳永逸的“彻底解决”

几经踌躇,以美国为首的盟国终于痛下决心,准备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彻底解决中国战区油料不足的难题。1943年8月,中、美、英三国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会议,决定美国出资,中印缅出力,铺设从印度加尔各答至中国昆明的输油管道,当年12月开始动工。值得注意的是,在史迪威将军的统一指挥下,一年前,即1942年12月,从印度雷多开始向缅甸和中国滇西延伸的雷多公路已经破土动工,这就是后来名闻遐迩的“史迪威公路”。

nlc202309041332

中印油管为什么起点选在加尔各答呢?与当年滇缅公路终点选在缅甸仰光一样,都是看中了那里的港口外运优势,便于远洋货轮装卸物资。只要油管修通,运油船从中东等产油国的炼油厂运来油料,很简便地就可以灌油入管,输送中国。

所用的油管,是美国新研发出来的“高科技产品”。著名新闻记者孙克刚先生在所撰《缅甸荡寇记》中对此进行过描述:油管的装置,是一节一节联结的,它是一种口径4英寸大小的钢管,每节长20英尺,节与节之间,用钢夹夹着,再用螺丝扭紧。中印油管所用的是轻便式的一种,可以很快地敷设起来,也可以很快地拆除运走,有许多自动开关的活门和调节油量的装置,据说这种轻便式的油管,还是最新的发明。

在前方军人浴血奋战打通的公路通道上,油管设计与施工人员繁忙的身影开始出现。在漫长线路上,中美等国派出的工程师、民工乃至工兵,抛洒汗水,争分夺秒,努力尽早将制约中国作战能力的油料短缺问题彻底予以解决。铺设油管的材料,先用运输机运到印度,再装车载运到雷多公路上,分段铺装。作为战时公路,雷多公路建造仓促,路况不佳,有很多地方还留有死角,延伸不到,可油管铺设需要遵循截弯取直的建设原则,遇到绝壁悬崖、险要地势,只能依靠民工和工兵肩扛人抬,徒步跋涉,翻山越岭。

我们在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中,看到了美国摄影兵拍摄的几幅泛黄的老照片。二战后期,在中印缅战区活跃着这样一支非常具有专业精神和牺牲精神的特殊队伍,他们从特殊的视角,为后人记录下了真实的历史现场。

有一幅照片,画面是民工们两人一组扛着粗粗的油管,行进在山路上的情景,油管两头的大螺丝清晰可辨。据说,在中印缅战区,但凡有美国人介入、由美国人投资的建设项目,工资优厚,准时发放,甚至为了避免中间环节有贪官中饱私囊,还日清日结,因此民工很乐于应募。另一幅,公路上,骡马运输队在行进,远处还有两名中国士兵在持枪警戒,路旁杂草丛生的沟壑里,一根根用螺丝连接起来的油管,循着公路向前延伸,一名美国技术人员正蹲在旁边检查衔接管口。还有一幅图片是一条在密林中延伸的轻便轨道上,一辆载满标准油管的平板运输机车正在行进,车上全是美军工兵,炎热潮湿的气候,让这些美国大兵脱掉了上衣,带着施工用的大手套,正在忙碌;耐人寻味的是,车头赫然架着一挺高射机枪,随时准备开火的架势,折射出当时油管铺设是在危险的战争环境之中进行。

油管铺设,面临复杂的环境,不仅有随时可能发生的日军袭击,更有难以抗拒的自然困难,这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是巨大的考验。孙克刚回忆称:油管在加尔各答的起点是海平,到雷多也不过海拔130多米,再往前爬上野人山,就随着史迪威公路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忽而上升,忽而下降,有时因为公路曲折太大,又另从便道,采取直线,架过几里路后,再与公路会合;有时因为迁就地形,不得不深深的埋在地下,或是高高的架放木桩上面。由于这些起伏地形所给予油管的激烈影响,油管工程处特在沿线各抽油站分段加以大小不同的压力,使它保持一定的流速,以免除上坡时流不动,下坡时流得太快,甚至有将油管压破的危险。

作为随军记者,孙克刚在当时历史现场所作的记录,应当是第一手的真实叙述,足以还原中印油管的真实面貌。

由于油管设计先进,铺设统筹规划得十分合理,工程进展顺利。油管从加尔各答起,经汀江、雷多、密支那、八莫、畹町,至昆明,蜿蜒3200公里,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道。不过,整条油管,截弯取直的最终结果,就是导致其比比肩而行的史迪威公路少了200公里。

孙克刚所言“油管工程处”,是印缅地区油管铺设的负责单位,归属史迪威麾下的中印缅战区美军供应部。至于同时开工建设的中国境内油管,则由设在昆明的美军供应部第三前方分部统筹负责。从两个方向齐头并进,相对而行,最终在中缅边界交汇衔接。

到底有多少人奋战在油管铺设工地上呢?据档案记载,“油管工程处”在印度就地征募了7000多名劳工,第三前方分部在中国征调的劳工,准确数目不详,但肯定远超这个数字。据中国驻印军新1军翻译官王伯惠在回忆录《中印公路是怎样打通的》中记述:“中国境内则由美军技术人员协同中国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工程局组织军工2000人和民工万余人负责施工。”

中国劳工在机械短缺的情况下,很多都是纯粹手工操作,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给美国技术人员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据牟之先《史迪威公路》一书记载:“在无水、无盐、无蔬菜的生活条件下,美方人员吃罐头,中国职工吃粑粑、饭团。油管铺至森林地带,先以刀斧开路,驱走毒蛇猛兽。在距村庄和公路较远的地方,夜晚不能回宿,美方人员建起帐篷,中国职工烤火度过寒夜,次日仍精力旺盛地积极工作。中方职工能适应艰难环境,在羊肠小路扛一根近百磅重的油管,能安然走过,而美方人员空手步行尚感危险。美方人员对中国工程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极为佩服。在中美合作铺设油管的全部工程中,因气候恶劣,疟疾流行,各工程队虽配有医务人员和药品,患病缺勤者仍多,美方因病死亡有6人,我方死亡者12人。”

昙花一现的油管供油

孕育胜利希望的中印油管,在万众期盼中一点点地向前延伸。通油前,先加压试水,效果非常理想。1945年4月,油管铺到昆明。5月5日,在华的美军供应部司令戚夫士少将,与印缅战区美军司令柯维尔少将一道,发表联合声明,宣告中印油管业已全部完工,即将供油。消息传出,中国的大后方沸腾了,深受油料短缺之苦的前线将士欢声雷动,尽管抗战以不可逆转之势正在接近尾声,但曾经作为奢侈品的油料汩汩涌入,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还是令很多人雀跃不已,这给正在迎接胜利的中国军民无疑提供了动力,大大地鼓舞了人心士气。

5月31日晚,月朗星稀。一场中印油管通油联欢晚会,在昆明市篆塘新村举行,人们载歌载舞,欢庆珍贵的油料源源不断地供应中国这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夜空是那样的美好,再也不用担心日本轰炸机窜犯了,制空权早已被美国“飞虎队”(即陈纳德指挥的第十四航空队)所掌握,强弩之末的侵略者再也无力发起有效的空中攻击了。

nlc202309041332

6月1日,中印油管全线正式供油。一度捉襟见肘的中国汽车运输恢复了元气,曾经萧条冷落的西南公路,奔波着载满各种物资与人员的车辆。最解恨的莫过于,云南不少军用机场开足马力运营,“飞虎队”的战鹰频繁地起降,腾空而起的往往是骄人的战绩;令日本闻风丧胆的“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加足油料之后,可以径直飞往日本列岛,扔下惩罚侵略的串串重磅炸弹。

中印油管在有效运营期间,到底给中国输入了多少油料呢?据战后国民政府行政院编纂的《十五年交通概况》一书统计:“自1945年6月起,每月由中印油管输入我国的油料为18000吨,每天平均约输入600吨,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至当年11月停止输油,总共输油时间为7个月,输入汽油、柴油、润滑油等油料,约10万吨。用油管输运油料,半年输入的数量,相当于滇缅公路用汽车运油一年半的数量,较之飞机空运之油量更为巨大。”

解决了能源供应,也就解放了运输能力,大量原来用以运输油料的汽车和飞机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可以腾出手来运送更急需的物资,这对战时中国经济结构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更新与调整。

“油耗子”偷油,是笼罩在中印油管上的一道阴影。抗战期间,发国难财者不绝如缕,偷盗油管的油料,很快成为不法之徒牟取暴利的捷径。一经通油的中印油管,就屡遭破坏和盗窃。通油首月,情况最为严重。据统计,仅6月1日至25日,被盗油料即达2946大桶。盗油行径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形象,危及油管及通油区域的安全。国民政府中国陆军总司令部颁布军令,明确规定,不论军民,牵涉盗油,均以汉奸论处,军法从事,决不宽贷。各地加强了油管沿线的巡逻保卫工作,查处了一批案件,严惩了一批罪犯,这才遏制住了盗油的浊浪。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3日定为中国抗战胜利日。胜利的喜悦,浮现在蒙受苦难的中国民众脸上,但如何处理中印油管的隐忧呢?刚刚通油不久的中印油管,难道要随着战事的停止而迅速结束自己的使命吗?

美国以战争已经结束、中印油管的任务已经完成为由,力主停止供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心有不甘,战后百业待兴之际,离不开金贵的油料啊。几经交涉,美国就是不松口。1946年1月4日上午9时,中印油管停止了油料供应。一条因战争而生的油管,因战争的结束,而骤然停止了呼吸。油管中曾经欢快涌动、充满生机的汩汩油料,从这一刻起,荡然无存了。

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这条油管,真正承担起输油任务,不过区区7个月时间。代价高昂,寿命极短,其短暂荣光的生命,足以令后人唏嘘不已,感慨万端。周勇在《从怒江峡谷到缅北丛林》一书中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只有在战争的情况下,人们才可能会铺一条这样昂贵的不计成本的管道。这是战争时期的‘经济学’!”

好端端的油管就这样废弃不用,岂不可惜?于心不甘的国民政府并未放弃最后一线希望,他们决定躲到幕后,扯线木偶一般,调动前台人物活动。当时美国在中国开办的三家企业,亚细亚、美孚、德士古,经营业务都与油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手向美国政府提出“租用”中印油管,以期让这条油管继续发挥作用。其时,国共内战的阴霾,已经遍布饱经沧桑的中国大地。美国政府不愿意在中国陷得过深,遂坚持原来的政策,坚拒中印油管的使用。

中印油管“寿终正寝”之后,其管件就成了废品,很快被处理一空。美国“对外清理委员会”按照废旧金属的价格,将这些崭新如初的钢质油管以及抽油站、储油池的设备,一并廉价卖给了印度的一些贸易公司。中国境内的管件及设备,除了被当地农民拆做零用之外,大多拆运至甘肃,供正在紧锣密鼓勘探和开采油田的玉门煤油公司选择使用。

曾经在抗战最后关头发挥了重大作用的中印油管,渐渐地走进了历史深处。它曾经的风韵以及围绕它而发生的诸多故事,也被越来越浓重的历史迷雾所遮掩,鲜为人知了。

中印油管废弃已经60多年的今天,当年的中印油管是否荡然无存了呢?不尽然。虽然中国境内已经难觅其踪,不过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缅、印两国交界地区,依然可以寻觅到这条油管残存的骸骨。2008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毅所著的考察纪实《雷多公路——穿越世纪的历史与现实》。在该书中我们得以一窥中印油管历经岁月洗礼之后的残迹剩影:“二战结束后,雷多公路虽然从一条闻名遐迩的公路沦为一条丛林土著的通道,可是毕竟它仍在使用,它的历史并没有完全结束。而中印油管却真正退出了历史。此刻,它像一个历史的遗骸陈列在缅北丛林里,与丛林里的世界几乎没有关系。在雷多公路沿途的村落里,我们看到那些废弃的油管成为土著们引水的水管。那是战争遗物与热带雨林里的日常生活惟一可以发现的联系。”

上一篇: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感下一篇:致我最爱的外婆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