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

2024-09-10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精选10篇)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 篇1

——读《课堂行为有效管理策略》有感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这本书分为8章114个小片段,跟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个建议》非常相似,都配有案例。虽然整本书比较厚,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句子有些冗长,表达方式也跟国内的书籍不太一样,但是我还是坚持把它通读了一遍。从中收获颇多,现一一道来。

启发一:准确记住学生的姓名

姓名是一个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姓名是教师在管理课堂行为时的有力工具。书中介绍了几种快速记住学生的名字:运用座位表、运用记忆系统、在花名册上做注释、为自己设立目标、开展一些与姓名有关的活动等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觉得直呼其名相对于不指名道姓课堂效果会更好,我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尤其对于初中的学生更管用,由于初中生的自尊心强,记住他们姓名更会让他们感觉受到尊重。

启发二:与学生讨论立规矩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由人制定,更要由人遵守。在课堂行为的“建立阶段”,包括师生之间召开的一些会议,这些会议有助于确定和决定我们的领导、权威、纪律及同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开始形成的班级凝聚力。设定规矩一定要让全班学生民主讨论,形成决议。大家都有一个共同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样才不会忽左或忽右,让学生无可适从。由于学生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积极、向上、有序的课堂规则,会使师生之间目标一致,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

启发三:注重管理的细节语言

管理的语言和纪律的语言运行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之中,管理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和我们所选择的短语、句子有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怀着尊重和自信的态度。我们要重视班级中的哪些日常事件,因为正式这些日常的小事件构成了课堂行为管理的大问题。

在课堂管理中注重一些技巧,如使用非语言性的暗示,附带性的语言、规则暗示,分散获奖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果断的命令、课后的跟进等等,在细微处关注学生,在交流中注重技巧,这样的课堂必将是有效的课堂。

启发四:老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是最好的老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大部分生活都和教师一起度过。教师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很喜欢把老师的行为当做榜样去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行,学生极易照样接受,很少去鉴别。所以 “言传身教”是品格教育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 “身教”胜于“言传”,身教是教师天职。教师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必须坚决不做。如果言行脱节,说做不一,或者是要求学生这样做,自己却那样做,只能引起学生反感,造成恶劣影响。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们讲卫生、东西摆放整齐,但有时我们的办公桌上杂乱无章、讲台上东西随便乱放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显身教的重要性。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言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取得长远的影响。

“成功的教学以来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用爱心、耐心、用心去精雕细酌品味每个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无限可能性。

粗读全书,我发现比尔.罗杰斯将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分成了四个阶段:课堂开始之前、课堂进行之中、课堂结束之后、特殊学生及教师自我的管理。

罗杰斯认为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对班级的管理有所建制。从班级公约到责任分工,从奖惩条例到座位安排,都必须清晰明了。这也对应了我校目前的德育理念,从学生的常规行为习惯抓起,先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做,该做到什么样的状态,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示范给学生看。只有有序的课堂、良好的习惯,才能造就学生优异的成绩和优秀的品质。甚至罗杰斯还认为在课堂开始前的三分钟是最关键的,一节课能不能抓住学生,往往就靠这三分钟。他认为在这三分钟里必须要求学生安静有序的做好,告诉学生眼睛开始看什么,耳朵听什么„„其实这恰好印证了我校对于课前准备的管理——桌面清、伏案静。而在我自己的课堂中,我也运用了这一理念。在新学期的第一课,我给每一个班级都提出了六个“必须”的要求。其中有两个“必须”就是“课前准备必须做好,课堂问好必须大声”,旨在通过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和大声的师生问好,迅速将学生从课外拉到课内。

罗杰斯认为课堂之内的有效管理策略重点是在有效教学上。他认为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应当对课堂中的每一个提问进行认真的准备,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话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才能真正的跟学生达成互动。我个人也认为一节课如果不能吸引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其间,那么一定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这节课的设计的问题,是老师提问水平的问题。因此,在我的备课过程之中,我尽量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样的知识或者方法该怎样才能让学生愉悦地接受。在上初三习题课的时候,我就思考怎样才能把枯燥无味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和掌握。于是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变式训练。从一道单项选择题开始变化它的选支、变化它的组合,逐渐变化成材料题,再变材料题的设问、变题目中的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在做题时需要注意什么,需要怎么解题,从而一步步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在课堂之上,我也尽量采取鼓励性、幽默性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发言。因此在我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当然也有我的。我也尽量的将自己融入他们之中,跟同学们打成一片。

罗杰斯认为课后同样需要管理。罗杰斯更多的认为课后的管理是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不佳的一种延续处理。他认为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有适当的“惩罚”或给予学生一定的“后果”,但这种“惩罚”一定要是有目的的,这种后果一定是要有预期的。也就是说惩罚学生不能一惩了事,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并且有改正错误的意识。所谓后果不是说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才知道才承担这个后果,而是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前或者是规则里明确告知如果某事则某后果。对于这一点,我也很认同。惩罚也好,后果也罢,这些都不是教师最终所要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去犯错,是让学生犯错了之后能加以改正。去年任教初一4班的思品课时,考虑到4班学生的基础弱,纪律差的现状,在第一课里我便告诉他们我的课堂规则,并且明确告知如果本周做得好,那么下周就全班看电影;如果本周做不好,取消看电影,并且严肃处理犯错的同学。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表现很好,并且在学期结束时得到了我的奖励——每人两颗糖。当然也有学生课堂捣乱不守纪律的,如蒋伟。在蒋伟犯错了之后,我会找一个机会走到他身边,悄悄的告诉他如果你下课后不想被我处理得更严重,那么你现在就不能再犯错了。课后,我会找他单独聊天,当聊天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我会严厉的处罚他,甚至会拿棒子抽他,但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布置一个作业给他,让他思考我为什么处罚他。由于经过课上的提醒,所以他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甘愿受到惩罚,并表示会改正,虽然这种改正可能只能维持两节课,但最起码这两节课上他的表现是好的。

罗杰斯认为对于特殊的学生要特殊的处理,对于愤怒的自己也要学会调整。罗杰斯认为对于那些挑衅老师的学生,老师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定要避免和学生吵起来、僵起来。相反教师要在平缓的情绪之下,尊重的前提之下去解决矛盾、化解危机。我赞同罗杰斯的这一观点。因为我知道老师跟学生吵起来、僵起来一定不是一件好事。首先班级其余的学生都在观望,看看老师到底会怎么处理,如果你施以暴力,学生会鄙视你,如果你随即服软,学生会轻视你;其次学生都知道老师的底线,你能把我怎样,最多是喊家长。再次如果出现你叫他做他偏不做的情况时,那就真的僵住了,就真的没有对策了。所以在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自己首先调整情绪,然后智慧、艺术的处理问题。曾经在我的课上,因为我批评了一个学生,因此在写作业时,那个学生就当着全班表示不写作业。于是,我稍稍平缓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对全班同学说:“据我所知,这个同学最喜欢开玩笑了,你们看,今天又在跟大家开玩笑了”。转而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拿着认真严肃的眼神对着那个学生说:“你今天真准备不写作业了吗?你不会是真的不写作业吧?不写作业这一定不是真的吧”。这一连串看似幽默的提问,其实是在给他找台阶下,也是在缓和当时的气氛,而眼神里更是一种威严,让他知道我已经在找他台阶给他下了,他再这样下去后果就严重了。所以,最终这个学生自己嘿嘿一笑,承认自己是开玩笑的,继而认真写起了作业。

实践出真知,真知指导实践。纵观自己的教学经历,发现很多东西其实在实际操作之中已经慢慢地开始形成一些成功经验。而罗杰斯的这本书又一次在理论上验证了我的经验的可行性,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加促进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 雨花区 西善桥中学 佴海兵

“作为一名教师,从你踏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你就要一直忙个不停。要深刻的明白一日又一日的教学工作是什么。”我想,“深刻的明白一日又一日的教学工作是什么”也许就是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这本书就是一本帮助教师解决课堂行为诸多问题,实现有效教学的使用指南。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 篇2

一、探究英语精髓,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英语教师使用口语语言以及其他的方式将学科知识传达给学生的过程, 就是课堂授课过程, 它也是课堂主导者常用的一种授课形式。新课改模式下,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在整个教学环节, 英语教师的有效讲解, 能够最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协调课堂授课进程和授课的难易程度。规避非重点授课内容对于授课进程的影响, 按部就班, 靠近与教学相关的主旨, 同时, 也应当均匀地将授课指导实践分散在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上。

授课过程中, 需要师生间的一种有效互动, 学生耗费较长时间在单纯地听课, 不利于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制约授课进程。为了彰显有效课堂的优点, 有效地抵制不利教学的情况, 教师需要注重对于授课有利因素的充分运用, 实施有效授课措施。

二、注重课堂提问, 探究互动策略

高中英语课堂需要以课堂质疑的方式, 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这种课堂质疑的方式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本的教学策略。教师设置问题, 可以将可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出来, 强化其对于文本的理解, 提升其口语表达的水平。有效的质疑方式, 可以营造出充满奥妙的氛围, 引领着学生在思考中思绪飞扬, 将教学难点以及重点在一种按部就班设置的问题中, 逐渐让学生领会问题实质。将相应的问题设置在教学环节之中, 就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有效信息注重的敏锐感, 不断地提升有效回答问题的语言表达水平, 将师生之间的教授关系充分地彰显出来, 进而, 让课堂学生置身于丰富的英语课堂授课情景中, 感受英语知识的魅力。

1. 英语教师设计好质疑方案之后, 应当预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索时间。一些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 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慨叹, 就是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 很多问题都不能高效地解决, 倒不如将答案直接传达给学生或者由英语学科学习中相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完成。因此, 就会导致问题设置成为一种闲置的环节, 没有有效地发挥师生之间的作用, 师生在心理上都会滋生一种受挫感, 沉闷的课堂气氛也就会显现出来。问题预设之后, 大致可以预留12到15秒的思考时间, 这是White这位语言学者的观点。思考时间与对问题能有效回答的学生的数量以及问题的精减与复杂程度之间是成正比的。课堂主导者亲切的鼓励, 温暖的笑容, 不厌其烦的答疑辅助, 都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探究英语知识的积极性。自然, 这种思考的时间也不可过长, 这样只会滞后教学进程, 这就要求教师适应课堂节奏, 解决好这些矛盾。

2. 问题设置方式的变化。教学中, 不免会有学生很难作答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发挥启发作用, 消除冷场局面。比如, 当学生无法回答老师所提及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变化别的提问方式; 在此基础上, 学生仍无法顺利作答时, 英语教师就可以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借助学生互助、提示, 对之前问题进行重现等方法启迪学生探讨问题, 借助间接的方式将答案传输给学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缺乏信心, 英语教师就要做好鼓励工作, 使其将答案说出来, 维护学生自尊。

3. 优化问题的效能, 要借助多种形式的问题设置。假如仅将单一的程式进行英语问题的设置, 学生就会构思自己的答案, 不会去体味他人作答以及教师的解疑, 最终将置身于课堂有效参与的情境之外, 削弱了课堂问题设计的优化程度。

授课效能高低的直接影响因素, 就是优化问题设置。优化问题设置的影响因素包含教学的内容、环境以及目的等, 择取优化的问题设计方案, 提升问题水平; 英语教师在授课中还应当及时变化问题设置方案。在有效的课堂中, 优化问题设计, 对于学生英语能力提高有很大作用。

三、立足教学情境, 营造课堂环境

学生的心理环境、课堂氛围以及课堂的实物环境是课堂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实物环境包含教室座次布局以及内部环境等。因为教学氛围是课堂环境的直观表现, 所以授课要借助教学氛围顺利实施。唯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那种杂乱无序, 缺少纪律性, 人情冷淡, 缺少和谐氛围, 充溢着讥讽等气息的教学环境, 自然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实施。

教学环境对于提升英语授课效果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师生互动积极参与到良好的授课氛围的营造当中, 群策群力, 推出有创意的教学环境, 应当发挥学生间的互助合作, 构建起良好的道德体系。为了彰显英语特色, 课堂设计时, 可以借助简明扼要的词汇, 将师生的期望与需求传达出来。达到了对课堂的监管以及传达出Classroom English以及School English的意旨, 为英语教学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四、分析英语特点, 优化作业设计

英语教学中的作业训练是对于教学实效的检验, 有助于教师对学情的充分掌握。作为文本内容的拓展, 其理应引发教师的重视。唯有创新性地设计出有效的作业, 才会引发学生主体的重视, 落实教学的实效。具有实效的作业设计, 需要教师对于文本的内涵有深刻的领会, 择选出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出有效的施教方案为前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动固然重要, 不过因为学生较多, 课上时间有限, 学生个体均获得参与是不现实的, 因此借助作业形式, 就是落实学生主体参与的根本方式。学生学生个体在完成作业时, 要借助自身的思索、探究环节, 充分挖掘了学生个体的智慧以及创新思维潜力, 锻炼了学生个体将学科知识指导作业的能力, 同时构建起良好的作业习惯。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英语的作用更加彰显。在高中英语新课标的引领下, 探究了实施有效课堂的意义, 论证了有效课堂对于落实课堂规划、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准则的重要作用。将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对于学生融入课堂互动, 从而提升情感以及认知水平, 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参考文献

[1]梅冬贵.有效教学的情境创设方法.新课程, 2010, (3) .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英语教师课堂有效话语行为的策略 篇3

【关键词】教师话语;学生中心;学习兴趣;提问策略;反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15-02

作者简介:钟雅(1983-),女,四川外语学院2010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现代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与其课堂教师的话语和课堂互动有关系。正如Dulay 所说的,“Teaching a second language means creating for students a part or all their new language environment. The entire responsibility for creating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falls on the teacher who is teaching a language that is not used in the community. ”①可见,教师话语对于学生习得第二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教师话语,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或教学所用的话语。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有别于其他课堂教学。在第二语言的课堂中,语言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媒介,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分析研究教师课堂话语行为,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师话语策略显得特别重要。

1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从整体上规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因此,有效的教师课堂话语行为首先要取决于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可视为一个交互过程。②交互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一种是学习者接触和理解第二语言;另一种是学习者练习使用第二语言。③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必须以“学生”对第二语言的接触、理解和使用为根本。教师的话语是否有效,就要看是否确保了这一点的实现,更进一步,还要看其实现的程度。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多。我们在这里举两个例子:

课堂教学中安排小组活动。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间相互对话的时间。在这里,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分组,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分配任务,各小组可以不同或由小组自定话题;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

游戏活动。比如:make a story;chain -story;riddle 等。采用chain -story 游戏活动,学生依据老师或某个同学提供的部分故事情节,发挥想象力,依次将故事接续下去。在讲故事时,设置悬念,提高兴趣;在组句时,练习使用各种句型,并注意语法的准确性。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交流的积极性。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可以从根基上确保教师话语不是无效的,又可在思想上提高教师对话语的认识。课堂是一个话语群体,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阵地。面对着具体的课堂活动环境,教师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应该要有所了解,还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作出调整。

2 能够激起学生对第二语言兴趣的话语

古人云: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要接触、理解和使用第二语言,就得让他们对第二语言产生强烈的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教师的话语。如果连教师在说什么都不知道,也就谈不上兴趣了。Krashen的“输入假设”认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途径。Long的“交互假设”肯定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有重要作用。同时,又强调了意义协商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他认为“双向交际”比“单向交际”更有利于语言习得。因为在“双向交际”中,当一方无法理解另一方时,会有机会告知对方,这将促使双方进行意义协商和交互调整,从而提高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All Wright也认为“可理解的输入”必须与“交互”相结合,才能为语言习得创造有利条件。具体又该怎么做呢?Chaudron在对教师的有效话语作过全面的调查研究之后,得出以下结论:④

a. 语音方面:发音较响亮、清楚,且略带夸张;较强调元音以及辅音连缀,出现较多的标准的“书面”发音,很少有不标准的发音。

b. 词汇方面:对于词汇本身很少作修饰,较多地使用中性色彩的基本词汇,较少地使用缩写词,很少使用“口语”化表达法。

c. 句法方面:对于程度较差的学习者,较多地使用短句,较少使用从句;句中大量使用结构较规则的句子,且大多是用一般现在时,很少使用过去时等时态。

d. 语篇方面:较常使用第一人称;对程度较低的学习者,多次进行重复。

e. 其它方面:从总体上来看,教师话语大约占了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其主要功能是解释、提问以及命令学生回答问题。当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较低时, 常常出现较长时间的停顿,或减慢说话的速度。

可见,教师话语犹如“妈妈语”,常常会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作出调整,以适应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同程度的需要。

其次,第二语言的文化。美国认知心理学家B.F.Brunner 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要使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学生感到值得学习。因此,教师除了为学生选择优秀教材外,还应在课堂上使用文化价值含量高的话语。不仅用语言去感染学生,更要用文化去征服学生。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展现异国他乡的独特风貌。使学生在领略目的语国家的文明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领悟。

3 教师的课堂提问话语

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参与,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

课堂的提问,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封闭式的,另一种是开放式的。封闭式的提问,能够使课堂教学保持连贯和流畅,但是它也剥夺了学生抓住要点和找出问题的机会。这种课堂交流,对于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只能起到相当有限的作用。在教师所设置的路径上去思考,学生已经丧失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这一特定的交流场合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提问,会使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相互影响。教师话语时时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学生的话语,而学生的反应又影响教师下一步的话语。这势必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极强的应变能力。开放性的问题,给师生营造了真实的交际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师生各有自己的观点,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探讨问题、反馈问题。这种交流环境,才会促进师生利用对方的反馈信息去积极思考,共同协商处理交流中的障碍,达成共识。

除了提问需要注意之外,还有一个学生答问的时间问题需要留心。教师提问后,等待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太短。根据Rowe对课堂提问等待时间的调查分析,教师如果把等待答问的时间延长片刻,就会出现以下的变化:⑤答问的长度增加;恰当答问的比例提高;答不出的机率减少;增加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与推测;相互间的交流、探讨增加;推理性的答问增加;提出了更多的疑问;相互间口头交流的机率与时间增加。

这说明了教师等待回答时间的延长,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留白”也可以成为教师话语有效性的表现方式之一。语言学家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过多的教师话语会使学生们在课堂内开口说话的机会大大减少。

4 教师的课堂反馈话语

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知识、有判断力的学生话语群体,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教学语言要具有反馈性,课堂上,教师注意力的中心应放在学生的思维状况上,从而根据课堂的反馈情况,作出适当的话语调整。

教师的反馈话语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师应多给予学生表扬、肯定的反馈,鼓励、促进学生。即使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全对,教师也应该用婉转的语气给予评判。例如可以说:“It’s your opinion, maybe it’s right?”、“You nearly hit the point, but will you please……?”等等。尽量避免用直接否定的反馈,它往往会使学生感到羞愧而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对于错误问题,教师应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内容方面。例如,用错词的纠正应以重构为主,不过分强调纠错,它不利提高学生流利地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

注释

① Dulay, H. et al.Language Two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10

②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581

③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95

④ Chaudron, C.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research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⑤ Rowe, M. B. Pausing phenomena: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inst ruction [J].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1974: 203-224

参考文献

[1] 郭宝菊.中学英语教师话语调查与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 林琼.教师话语与第二语言习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

[3] 裴学梅,李敏.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模式和教师话语抽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5).

[4] 王银泉.教学方法和非语言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5] 伍红.合理运用教师话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

[6] Cullen, R. Teacher talk and the classroom context [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7] Chaudron, C.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research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8] Dulay, H. et al. Language Two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9] 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 York: Pergamum Press, 1982

[10]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4

《学生课堂行为管理》读后感 篇4

作为一名老师,最大的成就在于得到学生的认同与喜爱,学生学有所成。而这归结于老师的本身的专业水平和管理学生的能力。作为一名好老师,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善于管理学生的行为,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们学习。如果你能根据欧队课堂行为管理方面的问题应付自如,生活就会很轻松,您就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要做的事情,教给孩子们必要的东西。在一个纪律良好的班级和课堂中,教学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之一。

仔细阅读《学生课堂行为管理》这本书后,我认为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其目标明确:帮助一线教师提高管理学生课堂行为的能力和技术。书中具体从教学伊始、教师和教学、学生、环境等方面进行细致独到与专业的分析,书中源于真实课堂生活的案例和情境令人再熟悉不过,而与此相应的大量策略和技巧,均来自包括著者在内的众多一线教师,因而能保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由来已久且经过世人多年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与实用性。而在本书中,又再次验证了这一教育教学理论。比如在“学生”这一部分的章节中,分析了学生为何出现行为问题?从学校和学习来看,有可能是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感到无聊;缺乏学习动机;对学科缺乏兴趣;从学生方面来看,可能存在着特殊需要,当一个孩子奋力与功课较量之时,教师如果不给予辅导帮助,那么他必然会出现行为问题。如果一个学生确实存在学习障碍,比如读写能力障碍,您就有责任去深入了解,并且体谅他的困难。另外还有同伴压力;缺

乏自制力等原因。随着年龄的渐长,我们已经意识到,若想获得生活的成功,就必须拥有自制力。但凡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在学校中都毁感到不适。而有些学生至今都不懂的如何自控,他们的自制力差,因此这是学生的引导与训练就显得至关重要。再从教师方面来说,有些教师(可能是所有教师)确实对学生的行为问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他们绝非有意为之。

紧接着问题的提出与发现,书中分析不同类型的学生,并就不同类型的学生及其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探讨可以采用的方法。如有学生存在注意力障碍,我们可尽可能忽略这些学生的轻微行为问题,一旦他们表现良好,要特别给予关注,并且大肆表扬,以鼓励这种积极行为重复出现;或者设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多样;也可以交给这些孩子一些志愿者工作或任务,使他们有机会离开座位,并且以积极有益的方式在教师里参与活动;进行注意力训练;在整节课中,为有注意力障碍的孩子设立很小的、非常容易实现的目标,运用各种视觉的标示来帮助孩子们理解时间的流逝------

有效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 篇5

一、创建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积极的课堂环境与学生纪律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许多课堂管理问题与教师能否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关。教学实践也表明,正是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造成了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惹是生非或畏缩不前的行为。因此,课堂管理只有通过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积极课堂环境,才能确保学生作出积极的、教学目标导向的行为,形成良好纪律。

创建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需求,应注意以下几点:(1)分析学生需要满足情况,弄清问题行为产生的环境原因。(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当代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切实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激励人。(3)营造人性化的积极课堂环境和氛围,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对学生情感、意见和内在反应的真诚尊重、关注、接纳和移情理解,营造人性化的课堂心理氛围,满足学生情绪安全感。第二,通过情感化的教学、科学设置建设性的课堂环境、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等途径,营造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氛围。第三,建立自然、和谐的教学生态。课堂管理要重视班级社会、心理和生理环境建设,努力创建在情感上互相支持、教学上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中相互关注的课堂微观生态系统。(4)接纳学生,努力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5)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自信需要。(6)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许多学生都渴望承担责任、自治和独立,同时也想拥有与老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力。因此,教师要通过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方法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

二、运用有效沟通技能,改进交流方式

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健康的交流方式和有效的沟通技能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也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策略。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有效沟通技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倾听。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

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课堂管理的肢体语言理论认为,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有助于课堂秩序的建立。

3、恰当反馈与赞扬。给学生提供具体、清晰、详尽的反馈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

4、正面诱导。教师对待学生的行为方式可分为有意负面诱导、无意负面诱导、无意正面诱导、有意正面诱导等四种类型。

三、坚持健康课堂管理思想,实施健康课堂纪律

1、实施健康纪律模式,通过激发动机控制课堂。课堂纪律的实施模式主要可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健康型三种模式。专制型模式要求强制而无视尊重,放纵型模式注重尊重而放弃强制,而健康型纪律实施模式则力图在强制与尊重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2、有的放矢地矫治不同误设目标行为。作为拥有强烈归属欲望的社会生物,学生的所有行为都表现出要求被接纳和被重视的愿望。当课堂环境不能满足这些需要时,学生就会将自己的行为引向寻求关注、寻求权力、寻求报复、规避失败或表现无能等错误的目标,错误地选择各类违纪行为来满足归属等普遍的心理需要。

3、积极鼓励引导,恰当使用惩罚。针对课堂管理中存在的批评惩罚多、鼓励关怀少的现状,教师应坚持积极鼓励引导、恰当使用惩罚的教育原则。

四、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 篇6

【摘要】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有效的课堂组织管理策略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新教师最关注的领域之一,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它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它包括课堂教学之前的有效组织管理策略,课堂教学环节中的有效组织管理策略。

【关键词】 新教师 有效 组织管理 策略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课堂组织管理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新教师最关注的领域之一,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它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良好的课堂组织管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现在的学生,比以往更难管理,更难教育,本人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发现许多的新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很难自如地驾驭学生,有效调控课堂,因而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对于新教师来说,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课地进行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一、课堂教学之前的有效组织管理策略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组织管理也是如此。一些干扰课堂教学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上课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玩小玩意儿、动动同座的衣服、头发、告状等。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事情,往往会使我们教师耕费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几十分钟的上课时间,能够真正有效利用的教学时间为此而损耗了一部分。而学生投入学习时间也相应减少了许多。因此,课堂教学之前的组织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1.让学生明白你上课的规则

一个班级的组织管理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抓紧,特别是对新教师而言。这里我还是主张一开始要从严,当有了更多的经验,了解了学生的时候,就可以放轻松些了。每接一个班,或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自己上课的规则,比如上课必须怎么坐,眼睛必须看老师,书怎么拿,站起来回答问题姿势怎样?等等一系列的规则。比如:第一天见到学生的时候,一定要等每一个学生都完全安静地坐好了,并好好地看着你的时候才开始讲话,否则千万别开始。一定要在一开始就让他们养成这样的习惯,让他们明白只有他们保持安静,老师才会开始讲话或者上课。还有训练他们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先举手,班级才不会乱哄哄的,可以提醒学生“如果能回答这个问题的请举手”。每次上课开始,不急于讲课,应该用眼睛迅速观察整个课堂动态,待各方面都属正常再开始讲课。

我认为这些都是班级组织管理中最基本的。此外还要告诉学生违反这些规则将会面临的惩罚,规则一旦建立,教师首先要严格遵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已的威信。若前后管理不一致,则可能会使课堂纪律恶化,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2.避免消极刺激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课堂上我们要尽量避免出现影响注意的外界刺激物。我们经常发现低年级小朋友有这些现象:如刚买来的文具或文具盒,上课时总忍不住去摸一摸,不顾听课了;有时上课还会 把抽屉里的饮料、小玩意儿等拿出来喝一口或玩一下,学生就没有心思听课了。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最好的办法是避免无关刺激物的出现。就是上课前老师提早几分钟进教室,让学生把书桌拉整齐,把跟本节课无关的东西拿走或放到桌板底下,塞进书包里,课桌上就放课本等该用的东西,避免消极刺激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以免引起注意力分散。

3.有效的师生问候。

上课铃声召集学生进入课堂,有人把它喻为战斗的冲锋号声,学生在铃声的召唤下明确上课开始,心情开始安定。上课开始的问候并不单单是礼貌问题,它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开始,能进一步安定秩序。有的人对课始问候漫不经心,其实是放弃了这一有效的管理环节。课始问候时,师生双方精神饱满、行动整齐,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反之,疲疲沓沓、参差不齐,必然影响教和学的情绪。

预备铃一响,教师先用眼神暗示学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上课铃一响要立即登上讲台,此时应环视全班学生,观察学生情绪如何,同时,还应以自己饱满的热情,严肃的态度,做好示范,暗示学生振作精神,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4.必要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举止、神态代替语言,借以达意表情的沟通手段之一,是通过身体的动作与接触而进行的感情交流。肢体语言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其产生和运用要早于有声语言。在有声语言产生以后,它是传递信息,增加表达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用语言来表述之外,还可以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对学生加以教学暗示,微笑着点头则表示赞赏、同意、肯定以及理解。举手、招手等动作都传递着某种含义的语言。这种无声语言即是肢体语言,它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更好效。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可见形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在孩子们语言知识还不成熟的小学时期,肢体语言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更具有发展空间。讲起课来或铿锵有力,或娓娓动听,表情眉飞色舞,神采飞扬,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点头的赞许,一个肯定的手势,一句赞美的语言„往往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的几种方法:

A、声音控制法:声音控制法指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例如,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也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比如,在重点内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容的教授中,我会适当的提高我的音量,放慢我的语速,学生就理解了,这个时候老师讲到重点了,要凝神了!再比如,在讲习题的时候,老师激情飞扬,热情高涨,学生不自觉的就被老师所吸引,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我经常讲的很投入,可以说手舞足蹈,学生被我的情绪所感染,枯燥的讲授也显得那么的活泼、生动。

B、表情控制法:丰富的表情变化也可以起到控制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教师的表情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期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教师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及身体的移动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沟通师生间的交流,调控学生的注意力。班里有个学生,上学期的成绩不是特别的好,但是这学期有明显的进步,只是偶尔课上还是会做点小动作,这个时候,我就朝他摇摇头,他很快就领会我的意思,坐的相当好!

C、停顿吸引法:适当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产生明显的刺激对比效应。喧闹中突然出现的寂静,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停顿的时间以三秒左右为宜。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停顿时间不可过长,长时间停顿反而会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课堂中经常会有小朋友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和同桌偶尔讲几句话,通常这个时候,我会停下来,望着他们,课堂很快安静下来,这时候讲话的同学也会意识到全班都在等他们,这样不用一句话就能使课堂保持安静!

D、目光注视法:教师的目光注视可以在学生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可以巧妙地运用目光注视来组织课堂教学。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使学生情绪安定下来,愉快地投入学习。再如,课上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用目光注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等。

五、手势示意法:在英语课上,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会交头接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双手向他们做出一个暂停的动作或将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安静的表示,以示意这部分学生保持安静或终止违纪行为。

学生的肢体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适时的观察学生,正确读懂他们的肢体语言,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课堂教学环节中的有效组织管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处理好问题行为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处理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一)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1.尊重学生、表扬为主。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用上激励性的语言:“老师喜欢专心听讲的同学,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老师喜欢的好孩子,现在我来看一看谁最专心听讲。”或者树立榜样:“看,××同学坐得最端正。”其他学生自然就端正坐好了。根据情况运用善意的批评矫正学生的行为,比如说有的孩子很顽皮,一直就没坐好,这时教师说:“同学们看一看,××同学今天坐得多端正呀!”这时,孩子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及时调整。如:“某某同学刚才的行为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老师很不满意。”“某某同学这样做,老师很为他高兴。”

2.间接暗示,提醒学生

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课堂纪律情况,谁做小动作,谁思想开小差,谁讲闲话,谁在睡觉等等,教师都要看在眼里,及时提醒学生。相对而言,教室后面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纪律问题,究其原因,教师与他们的空间距离大了,心理距离也大了,而教师的影响力却小了。特别是多媒体进入课堂以后,一些教师把鼠标当成了羁绊与学生交 流的绳索,更难走下讲台。我建议教师要走到学生身边去,相对近距离地对学生进行暗示,施加影响。如:每次齐读或提问的时候,我都会走下讲台,用动作暗示没拿书的同学捧起书,拍拍没坐正的学生的背,用眼神暗示没听的同学等等。当学生不专心听讲或在课堂上偷看其他书时,我一般通过提问该生的同桌或近邻的同学来提醒和警告他,这样可以避免因突然直接提问该生可能引起的小麻烦,避免因毫无准备而显得惊慌失措,答非所问,进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造成课堂纪律的松散。

3.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

一般来说,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除了内部动机外,表扬、奖励等外在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原因,了解和利用学生的外在需求,并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是进行纪律管理的有效手段,如:“这么多同学举手,老师现在要请一个刚才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的小朋友回答。”“你刚才的发言很精彩,老师想把小红花奖励给你,可是小红花不愿意,它告诉我,它不喜欢不守纪律的孩子。”“谁更遵守纪律,我就请谁来回答问题。”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产生纪律的需求,从而逐渐养成自觉地认真听课的习惯。

(二)课堂如何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有效地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高兴的事。例如:在开讲时,根据教材尽量使用儿童喜闻乐见,富于情趣的语言进入新课,设计一些儿歌、故事、谜语、引起学生争议和思考的问题等,使学生自然进入教学状态。

2.语言、声调、动作、表情感染

教师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的情绪,利用体态语言和表情变化,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多形式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同桌赛读、开展朗读竞赛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持注意力集中。回答问题不拘于单一的形式,有时我在课堂上就说:“请会读这些音节的同学站起来读给大家听。”“现在我们就站在舞台上,请大家站起来一起朗诵。”学生都很爱表现,结果全班都起来声情并茂地大声地朗读,通过这一站、一读,学生的精神面貌顿时有了新的改观。此外,教师还可运用多种音量的技巧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讲到关键句子和短语时提高音量或降低音量,通常能达到更佳的效果——“高声私语”能使言语更传神,有时还可运用感叹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重点。

3.适时调节学生的精神。

当发现全班同学精神不振作,学习疲劳时,可暂停讲课,引导孩子表演一段诗歌朗诵或是做一些律动:“拍拍你的手,摇摇你的头,大家伸伸手,注意听讲精神好。”对于一些儿歌教学还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拍着手,和着节奏来朗诵或是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来朗诵,都可以起到振作学生精神的作用。当学生比较乱的时候,利用课件可以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集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要求学生用眼认真观察,耳朵认真倾听,大脑认真思考等。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1.认真备课,备好各个环节,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

教学的过程应组织得严密、紧凑,在知识学习上要满足学生的要求,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下。反之,一堂准备不充分,教学环节不清楚,松弛零乱的课堂教学,常使学生课堂上无所适从或是无所事事,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提问时要留意全体同学的反映,及时调整问题设计和让学生回答的方式。教会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2.具备教育机智,随机应变。

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有偏颇引起骚动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安定课堂纪律。对于上课时外界的突发事件,教师要随机应变,作适当的处理。如上课中,突然从窗外飞进来一只小蜜蜂,学生顿时秩序哗然,眼睛都盯着这只蜜蜂。这时教师安定学生情绪可以说:“你们看,这只小蜜蜂来看我们大家上课了,他准备看看谁是上课最专心听讲的好孩子。”这样富于情趣的语言使学生易于接受,及时地调整了听课情绪。较之强行的制止:“请认真听讲”等等效果就好得多。

3.爱学生与严要求结合,树立教师威信。

赞科夫说:“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成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有威信的教师,可以用轻轻一句话甚或一个眼神使乱哄哄的课堂刹那间安静下来,威信不高的教师,即使大声训斥也不能使学生信服和听从。赫尔巴特认为:“除了这种威信外,学生不会再重视任何其他的意见。”加强修养、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等,都是一个教师树立威信所必须的。实践证明,一个威信高的教师上课时学生能认真听课,对老师所讲坚信不疑,并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反之,学生会持相反的态度。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教师的威信有不同的体验,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偏重于兴趣和情感方面。因此,教师活泼爽朗的性格,关心爱护、严格要求学生就容易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易于建立教师的威信。

总之,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管理是课堂教学的纽带。良好的组织管理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制约因素。组织管理得好,效率就高;反之,就低。它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教师决不放弃课堂组织管理。课堂组织管理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管理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 篇7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基本概念及现状

(一)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概念

课堂教学行为主要组成就是教师行为,包括了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1]。其中教学行为是主体部分,一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会精心设计教学行为,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行为,达到教学目的。辅助教学行为是为教学行为服务的,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课堂教学等。教师课堂行为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据教育理念、课程设计、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等因素对教学中的媒介、环境、学生等可控因素进行利用、组合和监控的工作行为。教师课堂行为是以教师语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师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等因素为载体的,对语文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行为隐含了教师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对语文教师这个岗位的态度、对课堂行为技术的掌握和对社会的文化观念等[2]。

基于此,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就是指教师在有效时空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规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获取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标。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现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影响教学效果。相关研究表明,不同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尤其是教师行为,好的教学行为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3]。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有显示行为中的演示行为,如传统的板书和现代的多媒体课件;讲解行为,这种最为主要的教学行为,同时也是较为缺失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行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不合理。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教学中过度强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目标设置不全面。

2.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诗歌、散文、小说、阅读、写作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学中仍然采取同一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综合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3. 教学评价的片面性。教学评价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但是现实是很多语文教学评价较为片面,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都不够全面,影响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科学策略

(一)促使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提高教学观念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十来年,很多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课堂教学行为上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树立正确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一旦教师形成一种教学理念后,就会长期甚至永远伴随其教育生涯,影响着其在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一开始就要重视教学理念,形成科学、正确的教学理念。

其次,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树立教学理念时,可以对新课程标准和教育理念认真探索,与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比较,深入理解新理念的本质,以帮助自己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

最后,教师要科学践行教育理念,建立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长效机制。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必须经过理解、评价、判断、实践四个阶段,因此,教师要想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必须经过不断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4]。通过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理论的有效性,同时为初中语文课堂实际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有效的教学活动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如在《生命·生命》一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上,通常教师会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引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够有力,且对教学重难点也没有很好的指引,这样学生就很难真正理解文章,达到应用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更有针对性、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揣摩文章中有感染力的语言,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这样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炼课堂讲解语言和内容,提高讲解行为的有效性

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行为必须要求教师的讲解语言要流畅、准确、科学 ,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旧事重提》和《朝花夕拾》两个题目哪个更好,来引导学生对两个题目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讲解,运用准确艺术的词语将一些学生没有表达出来的意识进行深入讲解和补充。教师可以用艺术性和哲理性的语言对该问题进行总结,如“作为历史的见证,在作者成长的青葱岁月中,历史到底见证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呢?”这不仅提高了语言的有效性,还调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对教学内容的包括上要包括生活、思想、行为、价值观和情感等,要设置具有教育性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教学中,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紧抓文章的细节,如“文章三四段中爸爸将摘好的花戴到瘦鸡妹妹的头上时”这温馨的动作细节,教师可以利用好该内容,将其与现实中父母用物质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进行比较,引发学生对父爱表达方式的思考。通过设置这样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对子女不当的感情方式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发人深省。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本身教学内容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不利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综合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技术创设合理化的教学情境,有效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

如在《蜡烛》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10分钟,利用多媒体导入有关二战相关历史故事、图像或者视频,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文章的氛围中,学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也能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等进行科学分组,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从开头到‘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从‘方场的一边’到‘回到地窖去了’”“从‘拂晓前’到结尾”,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设置问题“理解文章多次提到炮火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的意义,你认为老妇人舍身掩埋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等。

让每组学生带着问题分别对自己部分的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进而组内讨论交流,获取答案。最后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你认为,作者以蜡烛为题的原因是什么”,以调动学生更加充分地发挥探究力和想象力。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力;通过采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整节语文课的总结和反思,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以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做出教学评价,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提问、对话、讨论进行评价、指正和鼓励[5]。

如在《我的母亲》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设问:“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论述了与母亲之间哪些故事,并归纳出我的母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回答。

学生1:每天天刚亮,母亲就会把我叫醒,跟“我”说“我”昨天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要“我”认错、用功读书,每每说到父亲的好处时,就会落泪,我认为母亲是一个慈祥的人。

学生2:有次母亲拿了一件小衫让“我”穿上,“我”随意说了一句浅薄的话“娘(凉)甚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晚上,母亲就罚我跪下,重重的责骂了我一顿,我认为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

两个学生的概括都很比较准确,这点教师要及时肯定,然后可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可以结合两个学生的观念,阐明“我”的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要在内容、手段、过程、管理等方面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等进行综合的评价。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又要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价,升华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三、结语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 篇8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现状分析

1.类型不同的教学行为取得的效果不一样

据有效的调查显示,教学有效性的高低与不同类型的教学行为有关,一些比较好的教学行为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有效性,提升我国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呈示行为中的演示行为,如多媒体课件和板书。讲解行为的有效性却有明显缺失。调查显示,90%以上的同学表示,他们最喜欢的课堂讲解形式是教师多讲有启发性的、有针对性的课外资源。此外,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中也有部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所偏失。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片面化,有些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从而片面重视能力的培养。其次,课堂讲解行为的有效性较低。最后,教学形式单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论是诗歌教学、散文教学、小说教学还是说明文教学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很少被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策略分析

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什么事情,要想做好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于教学行为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从而增强教学质量。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限定、指引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发展目标,使教师教学行为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2.运用更多形式的教学方案

为什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很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们极易产生疲倦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们应该选择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穿插的教学方案,从而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灵活地选择教学形式,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语文素养。其次,语文课程承担着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任,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对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建立自身的认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个性。

3.提炼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炼教学内容,让内容变得精简,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教师经过自己的解读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给学生,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讲解的内容直接受教师个体的学识、修养、人格等个人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讲解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讲解行为的有效性。

4.完善教学的评价体系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 篇9

第一节 当前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语法教学三维目标不够明确;2.语法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不足;3.刻板化的语法练习与批改;

(二)专家论语法的本质及语法教学的本质

Thornbury 认为语法学习至少有两种意义:体验感知世界的表意和人际间关系; Larsen Freeman指出语法应该是一种动态的语言技能;

塞尔斯·穆尔西亚和Larsen Freeman提出从交际的角度看待语法,重视Form,meaning和use三方面;

第二节 解读语法教学的目标

(一)解读各级语法教学的目标

小学毕业二级、初中毕业五级、高中毕业八级;

语法项目涉及词性、句子、篇章三个环节,教学中应该全面关注;

第三节 对比框架使用的案例

(一)有效的词汇教学技巧的思路:

1.点拨所教语法项目的语法特征;

2.明示所教语法项目的三维目标;

3.预测学生学习该语法的难度;

4.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活动(促使语法知识向语法技能转化);

(二)案例

以2008年沪教版八年级上册A 87页的教学为例,对比是否使用“英语语法教学策略的思路框架”的区别;

第四节 运用语法教学的策略

1.课本常见语法教学任务;

2.英语语法教学反思清单及解决途径

3.如何点拨英语语法特征;

4.如何确定语法三维教学目标;

5.如何预测学生语法学习难度;

6.如何组织语法练习活动;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 篇10

一、教学相长,构建民主型数学课堂

大多时候我们都讲传统教学模式成为单向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指数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进行被动式接受,这一种教学模式使初中生容易形成自身被动式的学习意识,他们会认为:课堂是老师自己的事情,教学是老师自己的任务,自己要做的就是在下面听讲。这样也就导致了学生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和现状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数学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引导,并且要通过这一合理的引导将学生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进行培养。如果我们想要达到新课程理念中这一根本目标,我们就必须要将过去那种数学课堂教师独裁现状进行彻底改变,从而构建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信任,并且将他们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进行协调和调动,最终实现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诱发主动学习

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是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学习热情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会最大限度的去表现和发挥。师者不可高高在上,视学生为不懂事的“小不点儿”,从而与之疏远,则课堂必然会趋向紧张,造成师生之间拉开距离,产生陌生感,学生也因此不敢大胆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学生很乐于与老师亲近,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因此,在课堂上要努力尽量对学生微笑,以友好赏识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一个微笑,一句笑话,一个轻触摸,一个游戏,一下子就会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情绪。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课堂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三、用心管理,发挥教学管理的情感效应

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能忽视班主任的指导作用,在日常的学习中,班主任必须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情感效应充分的发挥出来。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把自己最好的心态呈现给学生,不断地挖掘出中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把关心、理解、微笑、热情带给学生,在平时加强与学生沟通,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与学生做朋友,走进学生的心里,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于班级里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应该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分析其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对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帮助,同时,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不孤单,让他们感到温暖。此外,由于初中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会犯错误,教师应该对这类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教育的手段不能过于强硬,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让他们自己说出自己犯错误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让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真正的成长起来,对他们将来的人生发展创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刚柔并济,强化课堂有效教学管理

有效合理的课程教学管理是提升数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的重要时期,其性格发展趋于理性化,抽象思维正由“经验型”转化成“理论性”。同时由于其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的不断成熟,他们已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加之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脆弱、依赖、孤独、焦虑等心理障碍。因此在课程教学管理过程中应遵循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数学学科特色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数学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1.纪律管理—刚柔并济

有效教学应该是在民主的课堂纪律的基础上,纪律指学生和教师保持一致的倾向。允许学生积极投入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所谓民主的课堂纪律包括刚性的制度管理和柔性的自主管理。(1)刚性管理—立规矩,注重习惯养成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决定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同于其它学科,数学课比较有效的管理方法就是制定课堂管理公约。明确规定课程教学中学生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并采取适当的奖惩办法。这其中需要注意几点问题:一是执行的长效性,立规矩就要执行,否则会成为一纸空谈起不了效果。二是执行的人性化,执行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冷酷强压会造成负面影响。三是注重规则的更新和修订,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应多和学生交流来制定合理的课堂管理公约。总之,立规矩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也保证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2)柔性管理—多交流,培养自主管理多交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是课堂管理的出发点。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和他们一起探讨课堂管理的规范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想法与用心,明白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还可以总结出一套全班学生都能接受的管理规范。自主化。教师在课程教学管理上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目的是激发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管理的潜能。我认为实行“轮换班长制”的课堂管理模式就很有效果。“轮换班长制”顾名思义就是每一节课一名轮换班长管理本节课的课堂秩序。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一名领导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可以有进行班级管理的机会和权利。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熟知课堂管理的规范,同时也锻炼了管理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很强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2.组织管理—教学兼修

(1)教师管理—重学习,提升教师素养课堂管理的艺术,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艺术。作为数学教师应当不断的学习,提升和完善自己,用高尚的修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信服。使得学生主动配合和学习信息技术,学生爱学了,课堂管理也就不用太费精力了。(2)教学管理—重方法,教学融入管理运用适合的数学课程教学策略让学生身心都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他们能积极的参与和认真学习,这样会一定程度杜绝课程教学的不良行为。正所谓无为而治,但实际上已经将课堂管理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了。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沟通交流的艺术,还要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做到刚柔并济、教学兼修,将数学课堂打造成有序、民主、有朝气的地方。从而,在班级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班级的竞争力和凝聚力,让班级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华.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5(3):2-3.

[2]于敏,董玉轩.有效课堂的教学反思——针对课堂提问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34):193-194.

[3]罗大培.有效教学原则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22-23.

上一篇:跟踪审计的依据下一篇:应聘销售的英文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