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说课

2024-07-28

观察物体说课(精选11篇)

观察物体说课 篇1

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二)教材简析

观察物体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由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因此,“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不相同,从活动中体验并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他们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并不完全相同,领悟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方法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物体。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准备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和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观察、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学有成功、学的愉快。

四、说教具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本节课要准备的教具:•数学新世纪多媒体课件一套,寓言故事光盘一盒,数码相片几张,一辆玩具小汽车,几个布娃娃,四把茶壶.•

学具有:•每个小组一辆玩具小汽车,布娃娃,一个有柄茶杯。可选带不易摔坏的茶壶.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

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直观感知。(5分钟)

第二层:表象认识、领悟方法。(15分钟)

第三层:概念形成、诱思转化。(10分钟)

第四层:深化迁移,拓展运用(10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1、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因此,我一上课,准备为学生创设了以下的情境。

(1)情境一:猜猜她是谁?(图片导入:背面-侧面-正面)

①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她是谁?

②师:“小朋友,我们刚才从那几个方向来观察的?

(设想: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我就从“猜”字入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一是复习前面所学的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二是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作了心理和知识方面的准备。)

(2)情境二: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活动结束后,我又从“趣”字入手,用光盘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师:“我知道,咱们班的孩子都很爱听故事。下面,老师就为你们讲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盲人摸象’,也叫‘瞎子摸象’,请看大屏幕”。(光盘演示)。

„„

学生看完故事后,在欢乐中,我提出问题:

“他们都说对了吗?”

“他们都摸了摸,为什么还说不对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我小结:“盲人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那么要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入新课“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想:这样的课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情境之中。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观察物体要全面,为学习新知引路。)

2、表象认识、领悟方法。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准备让学生6人一组,围成一个长方形而坐。先让学生坐在自己座位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各自说说看到的小汽车是什么样子;然后再推磨式的交换座位观察,再说说和第一次看到的是否一样。每次观察的结果都要在小组里交流,可以边指边说。这样,通过教师的适量启发与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会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深入。课件出示主题图创设一个情境:

淘气和笑笑周末准备去动物园参观,在马路上看到一辆小汽车,让学生说出淘气和笑笑分别看到的是哪幅图。

接着,我启发学生:“同学们,刚才从前、后、左右两边观察小汽车,淘气现在还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请同学们也站起来看一看你桌面上的小汽车,说说你看到什么?”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继续诱导学生:“那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呢?”

因为学生已具有了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的知识,所以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还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然后我让学生依次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看到的汽车是什么样子。

教学过程到此,我会适时提出以下问题:⑴你每次从不同的方位看到的汽车形状一样吗?为什么?⑵你现在知道小汽车是什么样子吗?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估计学生都能说出观察的感受)。接着,我会提出:“那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应怎样观察一个物体?”有了大量的亲身体验和感知,学生一定会总结出自己的方法。

到此,学生在教师由浅入深地诱导下,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探索出观察物体的方法,那就是要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观察,从而解决了教学的重点。

3、概念形成、诱思转化。

我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能力,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的教学活动:我出示布娃娃等物体,并不停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明白观察的角度不变,所观察的物体变换角度,观察的结果会所变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

第二层的教学活动:根据书上的练一练第一题我创设情境:淘气和笑笑一起来到动物园的熊猫馆,他们看到熊猫可爱极了,于是他们就给熊猫拍照,大家来看看哪一张相片是淘气拍的,哪一张相片是笑笑拍的?

第三层的教学活动:根据书上的练一练第二题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辨认物体。

⑴同学们,淘气和笑笑参观完熊猫馆,接着又来到新地方,大家想不想知道?请看大屏幕:(屏幕出示一头大象的尾巴)你们猜猜看。

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面与具有的生活经验,他们会为这究竟是一头大象、一匹河马、还是一头犀牛而争论不休。在他们热烈的争论声中,我提出问题:

“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意见不太一致,你们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动物吗?”

学生沉默一会儿之后,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老师,让我们再看看这只动物其他的特征”“那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法。”然后我就逐次出现鼻子、象腿、象牙、耳朵,让学生观察。

学生最后一致认为是大象。

⑵同学们,淘气和笑笑在大象馆看见了小猫和猴子也在观察大象,你们来看看小猫和猴子各看到什么。

最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会问学生:

“我们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不能只看一部分”。也可能会说:“不能只看一点”。或者说:“要从不同的位置看。”

此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进行教学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设想:这样设计练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方法的过程,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深化迁移,拓展运用。

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欲望最能得到满足。基于这一点,我准备进行两个层次的游戏。

⑴第一层次:根据13页的第三题“看一看、说一说”。我创设以下情境:淘气和笑笑从动物园回来,淘气邀请笑笑到他家做客,茶几上摆着一把茶壶,(电脑演示主题图)

我先让学生观察桌面上的茶壶,并把自己看到的形状说出来。再让学生边判断边连线,最后汇报结果。

第二层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带来的玩具、杯子变换位置来观察,简单地把自己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画不完可回家继续完成)

(设想:我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并表达出来,最后通过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又能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到此,整个活动过程基本结束,为了使每位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并通过本节的学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准备做如下延伸:让学生回家与家长自选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观察,并把自己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观察实践活动,因此,基本上不需要板书。所以此部分略写。

七、在新课改实验中,如何运用“诱思教学论”进行教学

观察物体说课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 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空间观念

1.看一看, 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形的一部分, 猜猜是什么? (教师课件逐步出示兔子、老虎、小路、蛇、电视、五个长方体组合的一部分。)

生1:兔子、老虎、小路、蛇。 (前面四种很容易, 学生很快猜出。)

生2:黑板、黑布、手机屏幕…… (电视出现的答案不一)

生3:正方形…… (第六个出现的答案更不一)

师:要观察出一个物体的全貌, 单观察物体的一部分, 有可能是错的, 看来, 观察物体还是很有学问的!你们想不想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想) 请接着往下看: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观察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为什么?【教师出示课件, 动画演示:“点” (构成“线”) ———“线” (围成“面”) ———“面” (围成“体”) ———“体”的过程。】【教师同时板书:点、线、面、体】

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三个面呢?这还得从“三维空间”开始说起。在影视制作的过程中, 都需要用到三维空间, 即:横着的一维, 纵着的一维, 竖着的一维。这个立体图形后面看不到的就用虚线表示, 所以我们最多只能看到立体图形的三个面。今天我们再次认真地一起研究“观察物体”, 好不好? (好)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授, 体验空间观念

1.根据课题, 确立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 看到课题, 你们打算学习“观察物体”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生1:怎样观察物体?

师:也就是观察的方法。 (教师板书:方法)

生2:朝什么方向观察?

师:对, 也就是观察的角度。 (教师板书:角度)

生3:能观察到什么?

师:对了, 也就是观察的结果。 (教师板书:结果) 今天, 我们特别还要学会:能够把一个“立体图形”看作“平面图形”, 从而实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对接, 如果这节课, 能够在你的脑袋里随时把“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 那么, 这节课的学习就成功了!

2.感受观察的同一物体角度与结果。

出示例1讨论:【在例题1的立体图的三个面上加上颜色 (原例题为同一种颜色———绿色, 创造性地改为三种颜色) 】黄色、红色、蓝色分别是在什么角度观察到的?每种颜色的正方形排列相同吗?各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汇报后课件分别演示 (如下图) 。

3.感受观察同一物体的方法

师:例1学到这里, 同学们还有没有看不出平面图形的?有没有?今天特奇怪, 许老师就看不出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是什么样子?谁有办法教教老师, 把老师教会? (留给学生思考时空)

(1) 转物观察法。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判断, 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没有一个人错。说明最好观察的是正面。那么, 朝上的那个面, 能不能发挥我们的空间想象力, 把它转动为正面, 不就很好观察了吗?谁想象出来了?

生:把上面向正面垂直翻转90度。 (教师用实物教具和课件演示向正面垂直翻转90度过程)

师:如果老师还看不出从右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是什么样子怎么办?谁来教老师?

生:把右面水平方向、顺时针旋转90度到正面观察就简单了。【教师用实物教具和课件演示:水平方向、顺时针旋转90度过程】

(2) 定物观察法。

师:刚才的水平方向顺时针旋转90度, 和向正面垂直翻转90度, 变成正面观察的方法叫作“转物观察法”, 那么, 小英到右面和小精灵飞到高空,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的方法同学们可以把这种观察叫作什么?

生:定物观察法。

4.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课件:1、2、3, 连一连:

同学们拿出答题卡, 自己完成。 (教师点名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答题卡进行集体订正。)

5.感受不同物体观察的角度与结果。

教学例2。

师:出示例2, 从上面看这三个物体, 形状相同吗?从左面和右面看形状又怎么样呢?从前面看呢?

生1:从上面看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

生2:从左面和右面看都是两个竖着的正方形。

生3:从前面形状不一样, 虽然都是四个正方形, 但下面有三个, 上面一个, 所以不一样。

教师引导得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从同一方向观察, 所看到的图形: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拓展空间想象

教师出示课件: (学生在答题卡上自己做, 然后教师集体订正。)

2.创造想象:从左面看得到竖着的两个正方形还有多少种立体图形?

第 (1) 小题的多种想象:从左面看, 得到竖着的两个正方形连在一起的平面图形有无穷多种立体图形。

第 (2) 、 (3) 小题多种想象:从左面看, 一样得到竖着的两个正方形连在一起的平面图形有无穷多种立体图形。

3.深度思考。

(1) 下面4个立体图形, 从哪个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是完全一样的?

(2) 透过这道题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观察的位置或者角度不同, 结果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同。

4.托物言说。

比如:表情图

师:请同学们看着这张图, 你看出了哪些表情? (让学生盯着这张转动的表情图仔细观察。)

师:同学们, 从刚才观察面孔的位置或者角度不同, 结果完全是大相径庭的, 难怪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这样叙述 (教师课件和录音播放古诗《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庐山的山岭可谓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看庐山:庐山则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状和景色。我之所以认不出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呀!

人生哲理:人们所处的位置和出发点不同, 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和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和主观成见, 才能纵观全局, 正确对待。

四、总结全课, 画龙点睛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

生2:我学到了观察物体有定物观察法和转物观察法。

生3:我学到了把一个立体图形看出平面图形。

师:人们所处的位置和出发点不同, 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和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和主观成见, 才能纵观全局, 正确对待。

注释

《认识物体》说课设计 篇3

(一)钻研教材

《认识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要求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本节课是学生对这些几何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开始,在学习这之前,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经验。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二)明确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立为: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并掌握它们的名称。

2.发展性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4.感性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究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并掌握它们的名称。

探究难点:使学生从直观物体抽象到平面图上,认识平面图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二、选择教法,突出主体

《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既要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能力的培养。

根据这一理念,这节课我采取个人评价,互评,教师评价,力求创设自主探索的条件,采用四人一绀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根据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并乐于与别人合作,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习方法,使会的学生教不会的,不会的学生向会的学习,有一种想法的学生可以听一听其它学生的想法,有多种想法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听一听,这种评价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探究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引入

师生谈话,讨论如何记住一个人的样子。或记住一种东西的样子。

(二)小组合作,复习旧知

小组分准备考好的学具,并说说分法。集体交流,比一比哪组想出的方法多。

(三)设置悬念,新课教学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1)出示一个袋子,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教师在袋子里摸长方体,说形状“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有什么特点?能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讨论长方体形状的特点并反馈。(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刚才认识的长方体是不是完全相同?哪里不同?找出来再给它起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形状特点,并反馈。(3)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辨认。并贴在黑板上。(4)联系实际,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2.认识圆柱和球。(1)小组交流圆柱和球的形状特点。并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哪些物体是圆柱,哪些物体是球;(2)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小老师,介绍圆柱和球的形状特点;(3)小老师出示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分辨,然后请学生贴在黑板上;(4)小老师请学生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哪些物体是球呢?

(四)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用10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多少种摆法?

2.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摆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五)小结所学,拓展延伸

课文《观察物体》说课稿 篇4

⒈教学内容:《观察物体》是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3页内容,本单元共安排2课时,这是第1课时。

⒉教材分析: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世界中,每天接触着形形色色的物体,在观察中思考,也在思考中进一步学会观察。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实物和立体模型,本课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从不同方位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物体的过程。旨在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空间几何图形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如下:

⒈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从不同方位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物体的过程。

⒉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魅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观察、想象,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看到的图形。

难点:使学生初步形成实物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通过引导发现法,为学生设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学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建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暖瓶、杯子等。

五、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播放舞蹈《千手观音》的录像,提问:①从正面观察,你能看到面孔的舞蹈演员有几位?②为什么只能看到1位呢?(因为后面演员的面孔被挡住了)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㈡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新知部分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小狗回家”与“画暖瓶和杯子”。

“小狗回家”板块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⑴观察

首先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观察是小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可以从整体和局部上考虑,如果学生没说到的细节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如:房子正面有门、窗户、信箱,侧面的窗户是圆形的,房顶是尖的。]

第二个层次⑵想象:引导学生想象4只小狗从不同方向回家,分别会看到什么?

独立思考后,请小组内学生相互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从正面观察比较好想象,从后面、左面、右面想象学生可能回答的不完整,如果有说不出的,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如:①哈利看到的树在它的哪边?②多多能不能看到树,能看到树的那一部分?为什么?

通过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经过讨论、交流,进一步丰富、完善学生的想象。对学生初步形成实物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个层次:⑶判断说理

出示4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判断这4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在此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画暖瓶和杯子”板块也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⑴画实物

按照教材中的情境摆好暖瓶和杯子,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画出你所看到的图像。

[预设:形象思维是小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通过摆实物、观察、画,来建立实物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师巡视,要求画简笔画即可,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第二层次:⑵交流、辨认、比较、反思

进行组内和组间的交流、欣赏学生的作品。把自己的作品和教材上的图比较,看一看和哪一幅相同,说一说自己是从哪个角度看的。反思、讨论:为什么画的同一组实物,画出来的却不一样?

[看图辨认部分,让学生充分的说明理由。在比较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倾听不同的想法,培养合作的意识。]

第三层次:⑶转换视角,想象、观察

提问:如果从上面看,会看到什么形状?让学生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学生回答后,教师并不直接评价。请学生从上面实际观察看到的是什么形状,比较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同桌之间再互相描述一下看到什么形状。

㈢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⑴练一练第1题

观察插图,想一想下面4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⑵练一练第2题

(创造性使用教材)下面是一组立方块(左面叠着3个,右面1个),想一想下面3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预设:第3幅图学生可能比较自然的想到是从左面看,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的话,教师可适当引导:如果从右面看的话,会是什么样子?为后面第2课时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⑶练一练第3题

(创造性使用教材)出示:电脑课件显示方桌上摆放着一个茶叶筒,引导学生观察方桌上有什么?谈话:观察物体不但需要观察能力,而且需要想象能力,有时眼睛也会欺骗我们?不信你们瞧――把方桌顺时针旋转90°、180°、270°,露出被挡住的茶杯。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叶筒和茶杯。

㈣课外延伸、联系生活

通过欣赏从不同角度观察建筑的图片,体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二年级上《观察物体》说课稿初稿 篇5

数学组公开课

二年级上数学《观察物体》说课

教师:汤昌江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90—91页《观察物体》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并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观察能力。为学生以后更好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奠定基础,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具体观察情景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教学难点: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理念,我设计如下3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用小猴和小兔的争执来导入新课,揭示课题。第二环节,这个环节是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从前面和后面观察教室,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玩具小猴。

课上通过提问:出示例题1中的两张图片,在教室前面和后面分别能看到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交流的认识,进行迁移,根据照片的不同之处,区分出哪一张是在前面拍的,哪一张是在后面拍的。四个小朋友为小猴照相,请学生联系自己的观察想象,交流辨别。分别组织在前后左右观察的学生说一说自己寻找相应照片的依据,其中要注意区分左右两人的不同之处。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第三环节,通过想想做做的练习和闯关游戏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这节课的板书很简单,一个课题“观察物体”,一句话“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但我认为也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行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观察物体说课 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物体》,它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完成教材第86-8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1-5题。

本课是在二年级学习观察物体:辨认前、后、左、右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教学使学生会认识

1、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感知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在什么位置能看到物体的两个面或三个面。

教学重难点: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课件,图书柜,正方体和长方体木块。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2、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辨别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并发展空间观念。

观察物体说课 篇7

一、教、学具准备要充分

数学老师上这样的空间与图形内容的课, 或是一些概念课, 特别是在低年级课堂中, 都觉得非常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学具。为上好这节课, 我课前除制作课件外, 还动手制作了很多大小一样的正方体教具, 给每位学生准备了这么多的正方体、学习单等学具。课堂上, 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些教、学具在为学生课堂数学活动中积累体验性经验、方法性经验、“数学地思考”经验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有了这些教学具, 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了;有了这些学具, 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也明显提升。有了这些学具, 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直观地观察, 丰富了学生的表象, 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体验性活动经验。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教、学具分配需适度

这样的空间概念的课, 重观察、重操作, 丰富学生的表象, 帮助学生积累体验性经验。那是必须的。这样的课, 我们老师还要重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需要优化学生的策略, 帮学生积累方法性经验。更要引导学生去概括, 去反思, 增进学生的内隐能力, 帮学生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如果, 数学课堂因为教、学具的过多, 或是人人一份学具, 那定是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活动的覆盖面广, 学生处于动手操作状态的机会很多, 数学课堂的活动味浓了, 学生体验性经验积累很丰富, 但数学的抽象味、思考味感觉淡了些。因为这些学具的吸引, 人人就只顾自己摆弄, 而忽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 学生们顾不上去交流摆放的方法, 顾不上去完成学习单去冷静地进行概括反思。学生方法性经验、“数学地思考”经验的积累感觉有所欠缺。

当然,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因为要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 要是小组只使用一份学具、或是同桌使用一份学具。学生转过来摆放观察, 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 两面同学会看得不一样。所以我考虑还是充分利用已准备好的学具, 人手一份, 但在学生学具管理与使用上作了一定的改进。学生活动操作、小组探究、教具摆放展示等环节作了修改。老师对学生学具在活动中使用的分配情况还是比较适度的。

三、教、学具使用有层次

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具到底怎么分配、使用才最优化?学习材料中的戴尔的“经验之塔”对我很有启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获得经验的最重要途径是参与具体的活动, 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制, 不可能事事都让学生“亲力亲力”, 教师提供的直观化可视化的材料, 如课件、教具等, 学生对此进行观察、思考, 也可以获得替代性经验, “替化性经验”和“直接性经验”同等重要。我今天的课堂教学就关注学生“替代性经验”, 每次引导学生借用学具操作活动的要求不同, 体现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梯度层次感。如学习活动单上的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 要求学生再添一个正方体, 使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形状不变。学生人人动手操作, 摆出六种摆法, 再让学生上台展示这六种摆法, 课件上再演示, 再让学生概括提炼摆的方法。第二次活动, 要求学生再添一个正方体, 使从侧面观察形状不变。我先让学生猜猜可以有几种摆法, 再小组合作, 借用小组长的一套学具合作摆, 并讨论完成学习单。让小组的同学参与一部分的操作, 避免每人操作活动过多, 一人摆一种, 看人家摆, 也是种“替化性经验”。学生们就有时间去观察, 去探究、去反思。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要求在逐步提升, 有了一、二次活动体验性经验, 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方法性经验了, 学习单上最后一次活动, 再添一个, 使从上面看形状不变, 就可以完全脱离学具, 让学生在头脑里想象摆出的样子, 小组合作探究概括出摆的方法。有困难的可以借用学具再摆摆。老师最后直接借用课件展示摆出的不同方法。三次活动, 从完全依赖学具操作, 到半操作并思考, 到完全抽象思维, 学具的使用显得很有层次感, 我觉得这样的学具使用, 学生方法性经验、“数学地思考”经验的获得是比较充分!

数学课堂教、学具需要, 但不能为了热闹, 为了生动, 而少了数学的抽象味、思考味。学具使用适量、适度。

摘要:如果说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从事有明确的数学目标的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经验, 那么很显然的是, 使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前提和核心是要提供好的活动。《观察物体》这一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 是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本文通过《观察物体》为例进行对教与学的深刻阐述。

“观察物体”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2.在观察、操作、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思考。

3.学会与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在丰富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并对数学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并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合理推理,判断他人看到什么形状的物体。

教学准备:小汽车、玩具等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能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主要以“活动教学”的理念编排了这个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情景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操作、感知、思考、想像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说,积累的经验是零散的,思维是不够系统、全面的。为此,教学时教师应增强学生对观察物体的活动体验,如实物观察小汽车、玩具等活动,以此来拓宽儿童体验的渠道,让儿童自由充分地参与活动,形成正确、强烈的认知表象,促进推理的形成、数学观念的养成、思辨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教师拿出玩具小汽车,引起孩子的兴趣。

二、自主观察探究

1 本位观察。

(教师走到教室的中间,让各个方向的孩子都能看到小汽车。)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看到了小汽车的什么部分,

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生:我看到的是车牌号码。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

师: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哪个面,(师有顺序地变换方向来提问学生。)

生:我看到汽车的后面。

生:我看到了小汽车的前面,我从前面还看到了有车灯、车牌。

生:我看到了小汽车的左面。

生:我看到了小汽车的右面。

师:我们把左面和右面统称为侧面。(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2.换位观察。

(老师不动,两组同学互换位置。)

师:你现在看到了小汽车的哪个面?

生:前面、后面、侧面。

生:跟我刚才看到的不一样呀!

师:问得很好,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位置交换了。

师:那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形状。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玩具熊。

师:请分成4个小组,分别观察它的4个面,并试着把它们画下来!(生分小组进行绘画。)

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一组和第四组的画是相反的。

生:我们组和第三组站的位置是对面,所以是相反的。

3.自主建构知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屏幕显示:三个小朋友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并给出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小刚他们也在观察小汽车,他们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生:(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

师:小红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于是她乘热气球飞上天空。(屏幕显示小红乘热气球飞上天空的情境和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观察汽车买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用实物观察。)

师:那你一眼最多能看到汽车的几个面,

生:两个面,你看我可以看到前面和侧面。

生:不对,可以看到三个面的。

生:四个面。

生:不可能的,你看到上面的时候,看不到下面的。

师:一眼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4.小结观察的方法。

教师利用教室中已有的物品,如讲桌、茶壶等,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小结:同一物体,位置不同,观察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观察小组内同学的玩具。

2.找到不同的人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粉笔盒,用笔画出各个面的形状。

3课后练习巩固。

4.布置作业。

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看一件物品,说出你们分别在物品的什么位置,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反思:

数学课堂是一种生活,应该洋溢着文化气息。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现实的、饱满的、丰富的,同时也是可以活动的、体验的、享受的,整个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1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这一课中,为了联系儿重的日常生唐经验,我提供了大量的现实性的生唐背景,设计了多种观察物体的活动,如观察小汽车、毛绒玩具等,有效激活儿童的活动经验。让学生通过想像、判断、推理,作出合情合理的思考,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2 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汽车,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坐位,自由地观察小汽车,并且把看到的画下来。这一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学生要考虑从什么方向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么才能把这些特征表现出来等。我认为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3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对话性的平台。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的“对话”关系。本节课中,学生和老师之间都在交换意见,交流观点,没有“权威”和“标准答案”,有的只是“我认为”,“我有不同意见”。我只是一个倾听者;而当我有意见交厩时,学生是一个倾听者;当学生在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我是合作者。这样学生的思维创新的火花才不断地闪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不断得以生成,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4 回归生活,应用实践。

“数学生活化”要求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应用于生活。例如我给孩子们留的作业,就是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带到生活中去,养成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的好习惯。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有许多的问题,比如“如何让孩子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判断事物”、“有什么好办法来积累孩子的数学经验”、“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中展开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等,希望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

《巧测物体高度》说课稿 篇9

大家好!我要讲的课题是:《巧测物体高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教学生利用“在同等条件下,物体高度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这个规律解决问题的活动课。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过正反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等相关知识基础,还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物体高度和影子长度之间关系的活动,使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物体高度与影子长度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学会用正比例的方法解决相应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技能和素养。

2、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高度和影子长度之间的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从中掌握用正比例知识求出物体高度的方法。

3、通过测量、探索、应用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物体高度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掌握用正比例知识求物体高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高度和影子长度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本课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动画形式把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泰勒斯巧测金字塔高度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学习本课打下良好基础。

你看,这就是

二、分析讨论、探求规律

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经过浓缩、提炼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影子长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这个总问题,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并通过对实际测量数据的计算比较得出结论。

三、利用规律,巧解难题

我引导学生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道例题。

四、即学即用,巩固所学

学生尝试过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后,我设计四关的过关测试,由浅入深,巩固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对解题方法的运用。

五、延伸知识,加深理解

我提供了四方面的背景资料,一是方法之间的联系,二是不同方法,三是介绍方法的原理,四是相关数学家的故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浏览,这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的理念。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本课中运用信息技术后所体现的好处:

传统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根本的、突出的教学矛盾就是:教师只有一个,而知识水平各有不同、兴趣爱好差异明显、学习能力强弱悬殊的学生却有几十个。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处于一种齐步走的状态,从而导致所谓的“有的吃不饱,有的跟不上”的局面。

但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运用信息技术给教学实践带来的最大变化是1、极大拓展了教与学的广度与深度、空间与时间,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与效益。2、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关注面有限的问题,为更好地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了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本课中,通过电脑硬件和我设计的学习软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学习进程可回顾

在集体学习后,学生如果对某一部分自己感到理解得不好的,可以操作电脑回头去看当时的环节,重新学一次,这在常规教学中是较难做到的。

2、每人都能得到个别辅导,自己掌握学习速度

在本课中,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做过关测试,做完电脑会给出评价,不会做的可以向电脑请教,电脑会给出提示,还有成绩表记录自己各题做的情况。这就相当于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做了个别辅导,解决了教师关注面有限的问题。学生做题速度自定,不用等别人也不用追别人,使得学生的学习更自主、更符合个体实际。

3、自由选择拓展知识,更好地促进个体发展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说课稿 篇10

固镇县石湖中学 李晔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上一节,我们已经进行了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而下一节我们将要研究《牛顿第二定律》。因此,这节课是由牛顿第一定律到牛顿第二定律过渡性的一节,也是关键性的一节。即要进一步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又要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建立作好准备。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并且对惯性和有关惯性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牛顿第一定律中提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却没有涉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怎样的具体体现;还比如说上节说到物体不论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却没有解释影响物体惯性的大小有哪些因素。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理解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以及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而上述两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新课题的引入方面,我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复习引入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地考虑了本节在整章中的位置和作用。一方面复

习了上一节中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顺理成章的提出新的问题: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但过程上要求老师适当的引导、设疑,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相结合,力求简约而不简单。

对于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要求(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关键是如何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我采用的是举例法。首先,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现象,并从中选出若干例子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如,列车出站、汽车转弯和抛出的手榴弹。通过对上述事例的分析可得: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意味着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而速度的矢量性也使速度的改变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即速度的大小改变、速度的方向改变或速度的大小方向同时改变;由于物体速度的改变,物体就会具有加速度。所以,在这里可以形成结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意味着物体具有了加速度。接着对例举的三种运动状态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机车出站、汽车转弯和抛出的物体它们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所受到的外力之合不为零。对上述研讨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明确: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刚才进行的讨论也可以理解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跟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关。我这时提出质疑: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还可能跟物体的质量有关。从而引入问题: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对于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我采用的是试验法。提供试验器材:

遥控汽车、重物、胶带和秒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取一遥控汽车放在光滑的长木板上,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用秒表测量汽车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B所用的时间T甲,然后在小车上用胶带固定一重物,重复上面的操作,记录汽车从A运动到B的时间T乙。比较发现,两车均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并发生了相等的位移,由于T甲<T乙可知甲车的加速度大于乙车加速度;说明甲车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上述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论:在相同的力作用下,质量小的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小。质量大的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小,运动状态难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大。当学生确切的理解这一点后就不难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从而实现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突破。

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进一步澄清学生对惯性的错误认识。同时,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后还会对这一个问题继续进行的讨论。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相信学生已经知道了影响加速度大小的两个因素,这就为下一节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作好了准备。

此时,我还安排了两个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提升学生对本节所涉及理论的认识。

例1:下列哪些情况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了改变?()

A. 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变化

B. 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变化 C. 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变化 D. 运动物体的位移方向变化 例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受合外力越大的物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大 B.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可能保持不变 C.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D.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本节课的小结部分由学生进行总结,老师适当进行补充 和完善,并使学生形成:Fam的认识。

在作业布置方面,为了体现物理学科学习的活泼和严谨,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对惯性的应用写一篇小文章,谈谈对惯性的认识。

宇航员观察到的发光物体 篇11

弗雷德·斯捷克林在自己《我们在月球卜发现了外星人基地》一书中写道:“我们被再三告知月球荒无人烟,可是资料表明的却是另一种情况。在宇航世纪来临之前,天文学家在地图上记下了,成百上千个奇诡的‘圆形顶盖’,发现了一些‘成长的城市’,而星星点点的火花、爆炸以及那些规则阴影,不仅专家,就连天文爱好者都多次看见过……”

1970年11月,弗雷德·斯捷克林和儿子一起用望远镜看到在阿基米德环形山中的三个长达22千米、宽达5千米的巨型雪茄状物体,它们在环形山中停留了几小时后飞走了。

就这样,还是有一些美国宇航员在执行“水星”、“双子座”和“阿波罗”计划时拍下的照片和影片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公布,发表在一些专门报道不明飞行物的书刊中。对上述计划的分析和一些美国宇航员的言论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很多宇航员在近地轨道、近月轨道和月球上面,是观察到某些奇怪的发光物体的。下面,我们将这些发表在众多不明飞行物报刊上的信息搜集成统一的信息集。

1962年2月20日,“水星”计划的MA—6任务(乘员:约翰·格伦,美国的第一次轨道飞行):三个物体先是跟踪飞船,然后以不一样的速度超过飞船。1962年5月24日,“水星”计划的MA—7任务(乘员:斯科特·卡彭特):拍下了像火一样的物体和碟状不明飞行物照片。

1962年10月3日,“水星”计划的MA—8任务(乘员:瓦尔特·施艾拉):拍下在印度洋上空正燃烧的庞大物体。1963年5月15日,“水星”计划的

MA—9任务(乘员:戈尔登·库勃):观察到奥地利上空一个拖着尾巴的红色物体,向与所有卫星相反的方向飞行并被地面跟踪机中构记载下来。

1965年6月3日,“双子座4”号(乘员:詹姆斯·麦克迪维特、爱德华·怀特,怀特太空行走20分钟):拍摄下在飞船上方飞行的带天线的圆筒状物体和蛋形UFO照片。麦克迪维特对物体进行了观察。

1965年12月4日,“双子座7”号(乘员:弗兰克·波尔曼、詹姆斯·洛威尔,第一次为期两周的宇宙飞行):拍搬下两个蘑菇形物体的照片,它们一会儿靠近飞船,一会儿飞高飞船,波尔曼观察了物体。

1966年7月18日,“双子座10”号(乘员:强·杨、迈兜尔·科林斯):拍摄下一个大的圆简状物体的照片,两个小物体伴随飞行。

1966年9月12日,“双子座11”号(乘员:查尔斯·康拉德、理查德·弋登):拍摄下旋转的圆筒状物体,距飞船9.6千米,发黄光,射出红色和绿色光线,物体靠近飞船,穿越飞船轨道并消失,

1966年11月11日,“双子座12”号(乘员:詹姆斯·洛威尔、巴兹·奥尔德林):拍摄下距飞船1000水并排成一排飞行的四个UFO。

1968年12月21日,“阿波罗8”号(乘员:弗兰克·波尔曼、詹姆斯·洛威尔、威廉·安德斯):第一次载人月球飞行,在月球轨道行走,飞行时间147时1分。飞船两次受到来自UFO的影响。第一次观测到了碟状物体,它以11000千米/时的速度与“阿波罗8”号平行飞行。随着UFO的出现,飞船所有操纵系统失灵,与休斯敦指挥中心联系中断。后来物体用强烈的光罩住飞船,这时飞船摇晃起来。同时出现刺耳的声音,让全部宇航员的耳朵感到疼痛。几分钟后,UFO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消失,此后噪音和光线立即停止了,但是“阿波罗8”号的“飞行方向被破坏”。为修正飞行轨道,宇航员不得不点燃发动机3秒。

很快,“阿波罗8”号旁边出现了另一个碟状UFO,它比第一个还大,同样射出明亮的光。“阿波罗8”号再次偏离方向,操纵系统开始失灵。随着这个物体的出现,宇航员感到胸部和头部剧痛,双手发颤,呼吸困难,出现幻觉。和这个UFO的接触持续了11分11秒,然后它也和第一个一样突然就消失无踪了,和休斯敦的联系也马上恢复了。

为修正飞行轨道,宇航员被迫再次手动点燃发动机(以上资料引自德国和美国发行的书籍,未得到官方正式确认)。

1969年5月18日,“阿波罗10”号(乘员:托马斯·斯塔福德、约翰·杨、尤金·塞尔南):飞行时间192时3分。5月22日,当“阿波罗10”号在月球上空110千米高处时,在斯密特海以东324千米的地方,位于和飞船分离的登月舱中的宇航员斯塔福德和塞尔南用电影胶片拍摄下一个高速垂直飞行的不明白色物体(这段影片的拷贝有一份在列宁格勒奇异现象委员会)。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乘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克尔·科林斯、巴兹·奥尔德林):地球人第一次月球飞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停留了21时36分,搜集了28千克月球土壤。飞行开始时和整个2天,“阿波罗11”号都有UFO陪同左右,而已经登上了月球的机组成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面上也观察到了奇怪的庞大不明物体。美国航空航天局既不承认,也不推翻这个信息。

巴兹—奥尔德林在近月轨道上拍摄的影片中那些记录下一大一小发光球状物体的镜头,成为出版物的财富。这两个物体开始在飞船旁飞,后来结合成一个,最后又分开。否认UFO存在的人认为那是飞船舷舱的重影。但是这不是事实,因为在播放影片时可以清楚地看见,两个融为一体的球状物体在一瞬间释放出激光一样的光线,先在空中中断,然后很快吸入物体内(类似性质的物体在地球大气层中也被发现过)。

在1990年给D.布什和戈尔巴乔夫的回忆录附件中,引用了阿姆斯特朗于1989年写的信。根据这封信,在离月球1/4路程的地方,有三个不明飞行物接近到距离“阿波罗11”号很近的地方,连不明飞行物中外星人的影子都能看到。宇航员给这些UFO拍照并报告了休斯敦指挥中心。但当“阿波罗11”号飞到月球轨道上后,UFO消失了。

当登月舱从主船分离并开始降低高度以便登月时,三个直径15米—30米的UFO降落在环形山边缘,从里面出来几个穿宇航服的外星人。休斯敦给阿姆斯特朗发出指令,让他不要出去,因为不清楚外星人的意图。但是阿姆斯特朗没有服从指令并踏上了月球。也因为这件事,阿姆斯特朗在之后的宇宙计划中被除名。所有发生的事都拍在了电影胶片上。

美国航空航天局前任局长,一位比较有威信的、值得信赖的专家——克里斯托帕赫·科拉弗特,在离开美国航空航天局之后将休斯敦和“阿波罗11”号之间的谈话公之于众:

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上说话):“这是个巨大的东西。不,不,不……这不是光学幻院。对此毫无疑问。”

飞行指挥中心(在休斯敦):“什么,什么,什么?你们那里见鬼是怎么回事?出什么事了?”

宇航员:“它们在这里地表下面。”指挥中心:“什么在那里?(联络中断)……指挥中心呼叫‘阿波罗11’号。”宇航员:“我们看见几位‘客人’。它们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在检查设备。”指挥中心:“请重复你们最后所说的内容。”

宇航员:“我说的是,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呈一条直线停在环形山另一方。”

指挥中心:“请重复……请重复!”宇航员:“请允许我们探测这个空间……625到5……自动手柄接好了……我的双手抖得厉害,什么也做不了。把这个取下来?我的天,要是这些倒霉的镜头拍下些什么来,那会怎样?”指挥中心:“你们能进行拍摄吗?”宇航员:“我手边没有胶卷了。‘飞碟’开了三次火,或按它们的说法这玩意儿叫什么,把胶卷都弄坏了。”

指挥中心:“恢复监控!它们在你们面前吗?能不能听见UFO的噪音?”宇航员:“它们在这里登陆了!它们在这里,它们在监视我们!”指挥中心:“镜子,那些镜子……你们能调整它们吗?”

宇航员:“能,它们在需要的位置。可是修这些飞船的‘人’可能明天会来并把镜子拿掉,永远拿掉。”在这次登月中,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静海)留下由74种文字写成的牌子和美国航空航天法律的片段。飞行总时间为195时20分。

1969年11月14日,“阿波罗12”号(乘员:皮特·康拉德、理查德·戈登、艾伦·宾):第二次月球考察。11月14日,一个不明飞行物重复飞船的动作,突然出现并粘在飞往月球的“阿波罗12”号后面。在《宇宙世界》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1977年第2期),詹姆斯·奥别尔格列举资料表明,有两个不明发光物体在75 000千米的路程中一直伴随着飞往月球的“阿波罗12”号。另外,在“阿波罗12”号绕月三圈时,另一个UFO跟踪了飞船。数以百万计的电视观众听见了当时飞船乘员和指挥中心关于这些物体本质的激烈争论。尽管如此,飞行还是顺利完成,宇航员在风暴洋区域登月。皮特—康拉德和艾伦·宾在月球表面度过了31时31分。总飞行时间244时36分。

1970年4月11日,“阿波罗13”号(乘员:詹姆斯·洛威尔、杰克·斯威格特、弗雷德·海斯):宇宙飞船主舱事故。“阿波罗13”号被神秘的火光跟踪,4月13日,飞船上的储氧器突然爆炸,宇航员不得不放弃在弗拉—毛乌洛环形山区域登月的任务。因主船上切断电源和氧气不足,宇航员被迫转移到登月舱。有说法认为氧气罐是不明飞行物引爆的,目的是阻止美国人将核弹运到月球上进行地震研究。事故导致的结果是,宇航员克服了重重困难才重新进入地球轨道并返回地球。当时全世界都非常担心,一直关注着这次降落。

1971年1月31日,“阿波罗14”号(乘员:艾伦·谢泼德、斯图尔特·罗萨、艾德加·米切尔):第三次到月球。艾伦·谢泼德和艾德加·米切尔在月球表面停留33时30分,总飞行时间为216时2分。飞船在弗拉·毛乌洛环形山旁登月,艾伦—谢泼德和艾德加—米切尔在环形山坡上迷路。在指挥中心认为他们宇航服中的备用氧气已经用完之时,他们才挤入狭窄的飞船船舱。

在月表上由“阿波罗14”号拍摄的照片也非常有趣,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巨大的拉丁字母“s”(美国航空航天局14—80—10439号照片)。同样的照片美国“Lunarorbiter—3”卫星也拍摄到过。

1971年7月26日,“阿波罗15”号(乘员:大卫·斯科特、阿尔弗莱德·沃尔登、詹姆斯·艾尔文):第四次到月球。大卫—斯科特和詹姆斯·艾尔文在月球停留66时55分,总飞行时间295时12分。沃尔登在月亮舱里看到了巨大的UFO在月球表面上空飞行。宇航员斯科特和艾尔文首次乘月球车在月面行走。

1972年4月16日,“阿波罗16”号(乘员:约翰·杨、肯·马丁利、查尔斯·杜克):第五次到月球。使用了“洛威尔”号月球车,在月表停留71时2分,总飞行时间265时51分。宇航员观察到月表上空一个巨大的圆柱形UFO,两端又大又尖。在一座月球环形山的上空,这个物体被拍摄下照片(美国航空航天局目录号N16—19238)。

“阿波罗16”号在杰卡尔特环形山附近登月。杜克和杨观察到月球上有些奇怪的物体沿着月球山斜坡移动,他们将摄影镜头对准物体并报告给休斯敦?杜克和杨关于所看到物体的对话保存了下来,他们的声音异常亢奋。

杜克:“你看,这些物体的结构真是不可思议。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杨:“是呵,真是奇迹。可是,你看,它们往上走了!”

体斯敦指挥中心:“两个物体都看得很清楚……”

此外,杜克和杨还看到月表有一个大的UFO在飞。和他们同时看到的还有另一个飞船乘员,当时停留在近月轨道上“阿波罗16”号主舱里的马丁利。

1972年12月7日,“阿波罗17”号(乘员:尤金·塞尔南、罗纳德·埃万斯、哈里森·施密特):第六次上月球。尤金·塞尔南和哈里森·施密特在月表停留了75小时,乘月球车行使了35千米,带回地球110千克月球土壤。登月位置在静海旁边。

上一篇:是美丽的高中生作文600字下一篇: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合同(投标书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