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心得

2024-06-22

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心得(共12篇)

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心得 篇1

之江中学张德旭

2011年9月16日,我来到四川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三个月培训学习。培训期间,我们除了能接受相关理论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可以0距离的接触到一些名师、专家的讲座,观摩优质示范课。也可以通过论坛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学员交流学习,因此受益匪浅。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自培训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丰盛的理论盛宴,使我在史学研究动态、课改新理念等方面获得了理论的升华。历史课是充满大智慧的课,不要着眼于历史年代、知识点记忆,而要着眼于历史观的培养。通过历史学习,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形成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育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态度。

二、教育思想的升华

教育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行业,它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及学生利益的充分关切:一是尊重,二是爱,三是宽容。培养学生遵循“成人—成才—成功”这样的顺序。明白教育的真谛就是感悟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

三、专业素质的提高

通过培训,使我明白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做一个有追求的历史老师:(1)寻找灵魂——做一个有价值观的老师;(2)寻找价值——做一个受学生爱戴的老师;(3)寻找激情——做一个有忧患意识的老师;(4)寻找个性——做一个有骨气的老师;(5)寻找品味——做一个有文化内涵的老师;(6)寻找位置——做一个有世界眼光的老师;(7)寻求智慧——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8)寻找动力——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

四、课堂教学的反思

培训期间,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扬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雄的一堂“参与式教学”的课例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王老师谈到了小组分工合作能提高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补充了小组分工、合作的多种方法,例如学生分组的角色定位——组长、发言人、评论员、监管员等,分工明确,有的放矢,让学生想做事、有事做,并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成都树德中学高建文老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等式:成长=经验+反思。培训只是一个开始,关键是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培训中所学的一些理念与理论,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使自己的教学能更上一个新台阶。

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心得 篇2

历史需要记忆年份, 记得多了, 难免混淆, 有没有好的办法呢? 有的。 比如,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日期处理:1839 (谐音, 一把香蕉)

联想记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时候, 一边销烟一边让士兵把吃完的香蕉皮扔进去烧了。

1840年 —1842年鸦片战争

日期处理:18 (十八罗汉) , 40 (司令) , 42 (烧鹅)

联想记忆:清朝的罗汉让英国的司令把鸦片放进烧鹅里, 引起不满, 引发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日期处理:18 (十八罗汉) 、41 (石椅) 、5 (钩子)

联想记忆:十八罗汉把英国侵略者 (英国军人) 按在石椅上, 用钩子从他的衣服里钩出三元 (三元里)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日期处理:18 (罗汉) 、44 (石狮)

联想记忆:罗汉骑石狮去美发 (美法) , 他要望下黄色床铺 (望厦黄埔) , 才签美发协议。

一下子抛出这么多串联的思路, 你是否有灵感了? 记住历史时间, 其实也不难吧?

如果你能够举一反三, 就可以尝试在“数字+关键词”的条件下, 增加多个关键词试试, 就可以应用到记忆历史的事件, 或者政治概念知识上。

二、以图激趣, 以情激趣

图文并茂是初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数量众多,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美图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很受学生青睐。 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 它具体形象, 不但给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提供丰富可靠的想象根据和判断根据, 而且插图中包含许多文字所不能包容的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插图,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探究色彩的问题,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例如我在执教七年级历史第1课《中华大地远古人类》时让学生观看了图一《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像》、图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图三《山顶洞人的骨针》、图四《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观察, 你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认真观察, 发表观点:北京人的眉骨高耸, 嘴巴外凸, 还保留猿的一些特征。山顶洞人的长相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我打趣地说:“瞧, 你的同桌多像山顶洞人。 ”学生会心一笑。 山顶洞人有了害羞之心, 爱美之心……

用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求教师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化理为情, 融情入理, 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才能触其灵魂, 震撼其心, 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

在讲授“19世纪的文学艺术成就”时, 播放《命运》交响乐作为背景音乐, 用饱含激情的教学语言介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抗衡, 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 进行音乐创作的故事。 许多学生被他的顽强毅力感染, 此时教师抓住时机提问:“作为中学生, 我们从他身上学习哪些可贵的品质? ”学生们纷纷表示:学习他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向困难、命运低头的精神。 接着教师拓展:你能再举出古今中外通过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克服困难, 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吗? 教师这么一问, 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 列举了众多人物。 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在讲解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时, 我饱含热情地说:“在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上, 空缺着两位中国外交官的席位。 他们用无声的语言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无奈、失望、愤怒、抗议。 可以这样说, 在国内人民的斗争支持下,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人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说‘不’, 但没有同学们说的那样铿锵有力, 为什么? 因为今天的中国富裕了、强大了。 而昔日的中国积贫积弱、政治腐败。虽然说了‘不’, 但那么苍白无力, 对德和约明文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 辱国啊! ”引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共鸣, 爱国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

三、将史实故事化, 变枯燥为生动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 教师切忌照本宣科。 值得尝试的是, 将历史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之中, 把史实故事化, 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吸引学生, 学生有兴致, 易接受, 对教材的理解能加深。

例如讲《拿破仑的文韬武略》一课时, 为了突出拿破仑的一生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我整个课堂都以拿破仑一生的野史或正史里的传奇故事贯穿, 这样学生不但对课堂饶有兴趣, 而且对拿破仑的一生与其人有了更鲜活的认识。 接下来的是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更全面更真实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 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 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 补充必要的情节, 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 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四、巧妙构思导入方式, 激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生是好奇心极强的群体, 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 有极强的求知欲。 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入方式引入新课, 打动学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便成功了一半。 笔者在讲《伟大的转折》一课时, 这样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气般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设计如下问题: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喻指什么? 老人指谁?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又指什么? 让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声音, 寻找答案。

导入的方法是多样的, 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 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 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 上课一开始, 就让学生感到新奇, 有悬念, 有学头, 愿意学, 喜欢听。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了, 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 将学生带入知识海洋。

综上所述, 历史教学需要创新, 并且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学习历史, 引导学生汲取先人经验, 扬长避短, 服务于人民, 奉献个人力量, 升华人生价值。

摘要:历史是人类记忆中的一首回旋诗, 是启迪智慧的钥匙。本文首先论述了记忆时间的技巧, 其次解读了图画对学习历史的作用, 再次分析了历史的故事性特点, 最后分析了学生的好奇心对学习历史的作用。

浅谈初中历史复习课心得 篇3

个人觉得,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复习内容的纷繁复杂,即内容多,点、线、面大,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往往对背诵量大而学起来自己又理不清楚条理的东西会感觉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下手,这样老师就得在心理和方法上首先对学生进行疏导,即把他们认为很复杂的东西,在心理和认知上变简单一些,告诉学生其实学习历史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其实就是两个工作,哪两个工作呢?记忆力+方法和能力,即把重要的事件相关知识点记住,然后运用历史的方法去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对历史的分析和学习中,培养以古论今、以史明鉴、找出历史发展规律、促进今天历史发展进程的能力。而记忆就是要把最基本最重要最典型的事实记住,能力的培养则可以通过复习课,对史实进行归纳提升,认本质 ,找规律,及相应命题的解决来进行。

首先,怎样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一,恐怕还要告知学生,复习前应先把零散的知识点用知识框架去串连。历史知识要记忆的点很多,如果学生只是逐字逐句的去单独背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话,那只能是脱离理解知识本身和囫囵吞枣式的死记硬背,过不了多久肯定是要遗忘的,而且碰到灵活的知识应用也是无法全然应对的,所以有的学生觉得框架式的复习提纲看起来很复杂,好像没有1、2、3、……这种直接弄成要点式的、填空式的提纲简洁、明了,殊不知太要点化的提纲其实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它完全脱离了一根主干,不利于理解,也不利于长久记忆,所以还是框架式的复习提纲能像蜘蛛网一样,把散的知识点牢牢框在其间,前因后果、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看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利于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的久一点,也才能经常拿出来用,经常用的东西也就会越来越娴熟。第二,知识框架的构建,可以教会学生自己试着去进行,一方面看了书,熟悉了教材,其实也培养了能力。如:可让学生自己先说出教材每课大致讲的内容或每课标题,然后对这些内容归类,大致讲了几个板块,分好板块后,说出具体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再以时间为序列出这些重大的先后順序,再延伸出每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对今天的启示等等问题,让学生层层展开,体现出事件发生的时序性和知识点的条理性,实际也就是帮助学生清醒一下头脑和思维,利于记忆。第三,就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如联想法、联系法、口诀法、谐音法等等……第四,老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检测,加深学生记忆的映像,如小组抽背、挑战背诵、课堂默写等方式。

其次,怎样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呢?第一,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归类,而知识归类复习的时候,最好分层次进行,不宜一开始跨度就过大,那样学生也反应不过来.最好先复习小专题,再复习大专题,比如:复习近代思想文化的解放运动及成就,就先复习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再复习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再引导学生归纳代表资产阶级的和代表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得出一个总体认知,培养学生由点—线—面的和微观到宏观的能力;第二,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延伸,即把今天和历史类似事件拿出来,由老师分析历史的,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今天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对比的能力;第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复习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后,老师可针对同样的一个答案,变化出很多种其他的问法或问题呈现方式,让学生回答,主要回答答题的思路,看学生对知识点是否理解透彻和到位了。第四,讲评典型的例题或错的多的作业,主要讲评方法,讲的时候可展示老师的思维过程即步骤,让学生明白该怎样审题,一步步答题,必要的时候老师可展示出答案的组织语言,让学生揣测答题的要点,最好能够讲评一个典型的题型后,同时准备一个相似题型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加深映象。

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培训心得 篇4

7月11日至12日,我们从各县市汇集在太原云顶国际酒店报告厅,观摩优秀一线教师的高效课堂,聆听资深专家的精彩点评,感受新教材洋溢的时代气息。此次培训历历在目,令人耳目一新,使我受益颇多。

一、此次培训解决了一些教学困惑。多年在初三岗位,对新的统编教材了解甚少,但对课标内容还是比较熟悉的。统编教材将新课标的许多新内容补充进去,给我们一线教师解决了很多困惑。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的新增内容有利于学生构建更完整的时序性。世界古代史中的庄园经济是个难点,两位教师的详细有深度的说课犹如及时雨,浇灌了课堂教学的沃土。对一些历史概念,历史评价:如“辛亥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夏朝是禹还是启建立的”,“近代化”等等,周老师和韩老师都给了我们清晰的解答。因此这次培训给我们一些教师搭建了一个方便高效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聆听专家的指导。

二、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自身知识储备和钻研精神的不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事先准备一桶水,甚至要一条河”.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备教材,备学生,树立意,理主线,明重点,筛史料……当看到老师们展示的课例,不禁感叹他们能把历史课上的有声有色,有理有据。她们的课堂为什么能做到有趣有料且有效呢?是因为他们有足够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要具有高深的历史知识起码要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广博的知识,还要要不断学习和追踪历史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和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课程,适应新教材。

三、培训让我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丁俊伟老师的《太平天国运动》从“筑梦-圆梦-梦碎”以时序为主轴教师启迪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奠定了基础。周继荣老师通过对新旧教材对比变化,分析历史统编教材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体现时序性特征。范老师的《百家争鸣》中把诸子百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价值观教育。几位老师教学案例的展示显示出的都是一种严谨的科学体系。史料教学贯穿于课堂,史料实证的精神扎根于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史料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史料,并学会概括提取有效信息,促进学生史料论证能力的提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让学生在每一节历史课堂中都有所思、有所想,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

这次培训引领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切实用好新教材;激励我们笃学深思,为自己充电,提升历史专业素养,争做专家型的教师,而非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相信前进的路上风景会更加美丽。

初中历史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篇5

——花张蒙初级中学安九红

2012年7月22至28日.县教育局对全县历史教师进行历史培训,主要内容是《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和《传统文化渗透历史教学》。通过学习让我受益非浅,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对历史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 “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语(传说、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要注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使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弘扬传统文化。

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

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

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采用三级跳跃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灵活编排内容,以新颖的形式,制作精美的课件,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初中历史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古人云:“天下大势之所迫,人力之所能移也。”这句话是我从《饥饿的小女孩》一文中得到的道理。1982年至1984年,非洲发生了特大号饥荒,有1。5亿人口到1。8亿人口受到饥饿的威胁。书上有一张图叫“饥饿的孩子们”。受到饥饿威胁的孩子们,在一条泥泞的路上爬着找吃的,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再爬起来了,一个小女孩趴在公路上艰难,爬着、笑着,一步又一步,艰难的向前方爬去。突然,一只秃鹫飞了过来,它站在那里,等待着小女孩的死亡……我不由的惊叹:“天下大势至所迫,人力之所能移也。”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在自然的渐进中,有悲伤、有欢乐,当然也有可笑的。

《一世的清官,一次的错误》这个故事是有关于包拯的。包拯是宋朝鼎鼎大名的清官。他刚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案子。有一个人犯了罪,被抓进开封府大牢,案律要被罚处杖刑。要知道,当时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几杖下去,准会皮开肉绽,那犯人怕受皮肉之苦,于是,赶紧找人花钱买通了小吏,小吏一看这么多钱,鬼迷心窍便答应了。上堂的时候,犯人大喊冤,小吏为了配合,上杖便打,包拯见了,当堂训了小吏一通,而那犯人却少受了刑罚,从轻发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个人的优点如果被小人利用,也终将会成为缺点,所以越是平常有效的经验,越是要小心。

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心得 篇7

一、立足课堂, 注重效率

1.尊重学生、鼓励创新, 建构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1)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懂得尊重他人。同样, 学生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上, 有的学生可能喜欢“插话”, 此时, 如果遭到教师的冷眼、讽刺、挖苦, 试想, 有哪位学生在遇到这种情况后, 还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还愿意去积极思考问题呢?面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不妨先表扬这位学生的思维灵活, 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得到教师的尊重后, 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为教学工作的开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2) “新课改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历史课改中, 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奴隶的悲惨生活”时, 我让学生观察“商朝戴手梏的陶佣”图, 原本是想让学生看到奴隶在晚上睡觉都要戴上枷锁, 他们好比奴隶主的“会说话的工具”而已,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奴隶制的残酷。但是, 此时有一个好奇心强的小男孩问了这么一句话:“咦?老师, 这两个陶佣怎么会一个的手被拷在前面, 另一个的手被拷在后面?”我听了一愣:“对啊!这一点我以前怎么没考虑到?”于是, 我就让全班同学就小男孩的问题展开讨论, 说说自己的见解。最终, 有同学给了这样的答案:手拷在前面的可能是男性, 手拷在背后的可能是女性。我们暂且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但学生敢于质疑, 是难能可贵的。这时, 教师对他们的鼓励就是对他们学习动力的一种促进。课改就是要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我们教师要多关注学生, 不断鼓励学生, 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让智慧的火花不断萌芽、碰撞。

2.精心设计“导语”, 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导语”起了很大作用。导语犹如一首乐曲的“引子”或一出戏剧的“序幕”那样, 能够起到交代背景、渗透主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同时, 导语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调度, 以适应学习新课的心理需要和认知的需要, 最终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 历史教师要上好一节课, 就要先精心设计“导语”。“导语”应如点睛之笔, 应简单明了, 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授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以今寻古”导入法的运用, 它可以用当今重大的纪念日、节日或事例等作为导入。“今”与“古”是有联系的。现代史与近代史联系最为密切, 现代史中的许多现象就是近代史的发展和延续。用“今”导入, 不仅给“古”赋予了时代感、现实感和亲切感, 而且会从“古”中加深对“今”的了解。如讲“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 我们可以把美国当今现实同课题主旨联系起来。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 大家都很熟悉。他是迄今为止, 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黑人总统。在他就任总统之后, 他讲了一段话:“在我们纪念第16任总统诞辰200周年之际, 我能说我对这位伟人怀有特殊的感激之情, 是他让我的故事成为可能, 是他让美国的故事成为可能。”那么, 请大家思考一下:奥巴马所说的“他”指的是谁?奥巴马为什么说“是他让奥巴马的故事成为可能, 是他让美国的故事成为可能”呢?我们学习了本课后, 这个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这样的导入, 把书本上“死”的知识和现实中“活”的知识相联系, 做到思维与古今历史同步、延伸或追溯根源, 就能成为启人心扉的导入。所以, 历史教师授课之前, 一定要在“导语”的设计上多花功夫、多思考,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让他们迅速地、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样的导语, 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还能振奋教师的自信心, 开篇就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使历史课熠熠闪光, 为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带来的良好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巧妙设问, 推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1) 抓住学生的思维, 巧设悬念。

侦探小说能吸引读者, 主要是因为作者在故事情节中不断设下悬念。我们的教学过程何尝不是这样。其实, 我们每位教师就好比一位导演, 教学内容“编导”得好, “听众”自然就多, 教学内容平铺直叙, 好比催眠曲, 试想, 有哪位学生还会耐心地听上四十五分钟。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抛弃以前“一讲到底”的陈旧教学模式, 备课时要精心设计, 多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在备课时, 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 认真揣摩学生心理, 不断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 我希望教师怎么讲?把原来由教师讲, 而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 转变为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完成。比如, 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 当介绍完“‘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 我让学生看“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游船”图, 话音刚落, 一个小女孩问:“老师, 嘉兴南湖在哪?”我很高兴地告诉他们:“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它在浙江省。”于是, 我随即就问:“那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此时, 又有一个女孩举手说:“我发现了, 刚才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为何浙江嘉兴南湖游船又成为‘中共一大’的会址呢?”于是, 我让同学们就这一问题相互探讨。就这样, 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如同组织者、引导者”的新课改理念;准确定位了“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和以往我所用的平铺直叙地讲解“中共一大的召开是怎样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的?”相比, 让学生不会再被烦琐的史实所吓倒,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 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也变得乐学、愿学。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方式和接受式教学方式的明显差异, 前者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 利用教材中的故事, 巧设情景。

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设问应该多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历史情景中?如何让学生和史实进行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这就是我们课改中常说的情景教学法。如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 当讲到“秦朝建立后, 秦始皇采取什么措施巩固统一”时, 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 作为一国之君, 你会从哪方面采取措施来巩固你的统治呢?”学生展开讨论,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位学生说:“因战国时, 各国之间使用的货币、文字等都不统一, 作为一国之君, 为了方便各地之间的交流, 首先我要制定一条规定:让我的臣民都说汉语, 用汉字, 使用同样的货币。”另有一位男生说:“作为一国之君, 因为我是用战争的手段征服其它国家之后才统一了全国, 百姓的生活会很艰苦, 我会下令减轻他们的赋税, 降低物价, 让他们从心里感谢我这个皇帝, 这样他们就会拥护我的统治。”这些答案都是学生在没有学习“秦朝巩固统一措施”之前, 发自内心的一些想法, 不管他们的答案是否符合历史上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但是让学生和史实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学生参与度极高, 效果好, 也让学生的个性在相互讨论中得到了张扬, 从而, 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 也因此变得愿学、乐学。

4.让学生手脑并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推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在课堂上, 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 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空间。例如, 在七年级上册“原始社会”一课中, 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何区别?”这个问题若按书本讲解, 让学生死记硬背, 是很难理解掌握的。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让学生先看文中相关知识点, 然后根据所得到的相关信息, 以四人小组动手用橡皮泥捏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像, 最后让学生细心观察比较, 进行讨论、发言。结果, 学生对这段史实的学习, 印象比较深刻。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主体性也得到充分体现。

总而言之, 教学过程是“教无定法”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变幻莫测的。所以, 新课改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热情投入, 若我们能够根据教材恰当设计、大胆取舍, 大胆尝试教学过程, 我们会发现教学活动也是其乐无穷的。如“评价历史人物秦始皇”、“关于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侵华罪行”, 我们都可以让学生模拟法官、原告、被告, 分角色进行历史法庭审判。如讲“北伐战争”一课中武昌战役时, 共产党员班长、营长、书记三人的对话, 也可以让学生模拟历史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进行对话。除此, 还可以开展历史故事会、历史小辩论、历史文物仿制活动、“历史手抄报”等评比活动。新课改的第一个学期, 我校参加课改的三位历史教师设计了一个“我眼中的历史”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 学生的作品简直让教师惊讶不已, 很多同学设计的版面、书写的文字、选取的内容都很好。例如, 至今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一位男生画的“荆柯刺秦王”图, 历史人物在他的笔下被描绘得活灵活现, 画的旁边还附有一首充满豪言壮志的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这幅作品可以称为“佳作”。不难看出, 这些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张扬自己的个性。

由此可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历史教师敢于“放手”, 敢于大胆尝试, 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 尽量促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历史课堂氛围。只有学生真正地愿学、乐学, 才能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但是, “历史”让学生总觉得是过去的、古老的事情, 总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如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呢?“新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为此, 我们历史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历史课外活动, 也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 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辅助作用。

二、开展活动, 拓宽视野

历史课外活动是让学生“触摸”历史, 感悟历史真谛的很好机会。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1.借助“乡土史”教学。我们历史教师就是这一平台的搭建者。比如, 我们学习七年级上册“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时, 我说:“我们楚雄也有一个美称———‘铜鼓之乡’, 你想知道这美称从何而来吗?”同学们都肯定地回答“想”。于是,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有的去参观博物馆, 有的去图书馆查阅史料。之后, 学生上交给我各小组调查报告, 其中有同学这样写道:万家坝是鹿城南郊的一片台地, 它与雁塔山紧紧相连, 100多年前它曾是楚雄的旧城址。1975~1976年在这里的79座古墓中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 铜鼓有5件。万家坝所出土的铜鼓与目前所知国内和世界上所有出土的铜鼓相比, 年代最早,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90年左右, 它说明当时这里的社会已进入到青铜器时代。因而, 今天的楚雄也因此获得了“铜鼓之乡”的美称。看过这位同学细致的调查报告后, 我特意让他在历史课堂上给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展示他们小组的课外学习成果。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 把课堂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为家乡悠久的历史感到骄傲。通过学生亲自去体验身边的历史, 不仅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增长了见识, 也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学生非常愿意参与。学生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为今后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适时开展学生课外调查活动。比如, 针对初一同学, 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寻找历史”的活动。经过尝试, 我发现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 他们找来了邮票、粮票、铜钱、第一版人民币、老字典、绣花鞋、“三寸金莲鞋”、毛主席的像章等等。这些活动学生愿意主动参与,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特别是直接兴趣, 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有兴趣地学习。”通过参与, 学生也认识到历史文物的珍贵, 唤起他们保护历史文物的责任感, 也为老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并且, 学生也真正地感受到历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的重要性, 这一教法充分体现了“学校与社区的互动, 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这一课改理念。

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篇8

作为所谓“副科”教师,一般一周只与学生接触两节课,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培养师生情感,并进而培养起其学科兴趣,比起语、数、外等學科教师来,我们的难度相对要大些,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以笔者的认识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师才”可在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1.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接触和交流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恰恰是最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和专业性的。一些被学生反映为“不会教书”或“教得不好”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专业不过关,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既无合理的教材处理也无深入浅出的教材分析,一俟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或涉及学科新成就和较深层次的问题就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久而久之,在学生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况且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学科的多元化趋势也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种联系性无论是在教学过程的教材处理中还是在高层次的考试中都处于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在这几年的高考中文科的语文、政治和历史三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求之高历史上尚无出其右者。

而政治与历史间的联系则更进一步,历史课上所传授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即是政治课的内容,尤其是现代史部分,由于紧扣时代脉博,如果历史教师对政治学一知半解或有反向的理解,则会给历史教学的客观性产生导向上的副作用。

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现阶段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经过各级高中等师范院校深造后才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因此这方面的“师才”问题似乎不太突出,而在下述两方面,教师素质的个体之间差距则十分巨大。

2.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板书、板绘和使用电化教具的技能与技巧。

此外,经验丰富的老师还善于采用身体语言和直观教具来诱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准确地捕捉信息,并在脑中形成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是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言和其他表现同时并存的。学生正是在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对使自己获取知识的老师产生信任和崇敬。

因此,作为教师是否具备这一方面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学生的信任,在每堂课之前能否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期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效果,这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这种求知欲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获得这些课余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的书刊和报纸,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获取的。虽然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科的包容性极强,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提高。

初中历史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9

今天我阅读了《中国历史》中的六册,其中一篇“宁可对不起天下人”是我印象深刻。主要讲了汉武帝去世后汉献帝继位,因国家大乱汉献帝无能治理不了国家,自己都没吃没喝的,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曹操看见后帮助并且保护汉献帝,让他安稳的住在自己的国家里,住在宫殿楼宇里,让他吃好的东西。可曹操却带领兵队去征战四方,占领了大西北,他心怀远大的梦想想要统一国家,不受打仗的战乱影响,让人们都过上安稳的日子。

我觉得曹操是一个勇敢、有追求,能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人,他以前也是一个读书人,凭自己的本事从一名读书人变成一名战士,从战士变成将军,我非常佩服他。他说过别人要对的起他,他可以对不起别人。从这句话中似乎觉得他是个坏人,但实际上在乱世中,这是一种生存方式,实际他是个保家卫国的将军,是一个希望和平,希望没有战争的人。

让我懂得做人要善良,要心胸宽广,不能做坏事,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同胞!

初中历史适岗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我参加了湖南省初中教师专业适岗网络历史培训,此次的培训学习活动,让我收获颇丰。这次培训为打造一名优秀历史老师设置了学习的平台,让我从中了解到平时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我们 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多渠道多领域的了解历史信息、传授历史知识。

我是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到了二坊坪九年制学校以后,因为工作的需要,改教了历史。记得刚上历史课时,我是将历史课当语文课那样上的。由于自身知识的匮乏,多是以课本知识为主,书上怎样写,我便怎样教,有时只是让学生把我自认为重要的知识做上记号,方便日后背诵。这样教了一段时间,发现教学效果不理想,就算学生们当时记住了那些历史时间和意义,但隔不了多久便又忘记了,或是出现了张冠李戴这样可笑的局面。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我认为是学生没有记牢的缘故,而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是出在教者自己的身上。学习历史是为了丰富知识,分析问题,并带有前瞻性,做到能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机械性地背诵上。

而自从参加了本次历史培训,我更认定了自己的看法。通过本次培训,在丰富了历史知识的同时,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学生没有学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者的授课。而教者的授课除了授课方式手段是一重要环节外,教师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当教师对历史知识了解后,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做到游刃有余。丰富的文化素养,能深刻影响学生,将学生的学习引到一定的深度;能拓开学生的视野,达到历史学习的广度,同样,当教师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后,所准备的课便会趣味盎然,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丰富的历史知识,会让我们在传授历史知识时融会贯通,教学生自己系统的归纳知识,学着前后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能力,丰富了知识。再次,丰富的知识,让我们更具人格魅力!众所周知,学生都爱知识渊博的老师,那样的老师更值得学生敬仰,也更有人格魅力。试想,一位在课堂上神采飞扬,知识渊博的老师,他的感染力不是最强大的吗?学生又有什么理由不爱学,不

乐学呢?这样,不断的学习,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了文化素养,更提高了自己教育教学质量,这应该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

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心得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是历史教师,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变,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夯实专业知识,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化角色

传统观念中,历史学科是简单的、只需背诵的、学生单向接受的科目。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熟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重大历史事件,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既是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体验与质疑者,又是历史知识的评议与运用者,还是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者。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而更多的是激励思考,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让教师成为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当作研究者,而不是接受者。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

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识,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再对新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形成新的观点。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者,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分享彼此之间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对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教学和反思,我们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不在于教师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述和眉飞色舞地表演,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是否和教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境,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为了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讨论环节中,偶尔组织两次小辨论。每次辩论前,设计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教师看。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在转变了学生观念后,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得多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过去的从属地位成为主体地位。在采取了新的教学方法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使课堂形成融融的学习氛围,而且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师生和谐的关系得以巩固。

四、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

语言是人们之间交流的工具,教师是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要文明用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热情的话语是鼓舞学生上进的力量。因此,教师的语言更要文明。

2.要有情感,富于启发

情是语言的本质,又是语言的先导,教师的语言必须富于情感,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也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富于启发,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才能符合现代教学的需要。

3.有条不紊,言简易赅

科學知识的逻辑性是很强的,教师要通过语言将诸多知识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层次输送给学生,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讲课时有条不紊、言简意赅。

4.要有美感和节奏感

教师的语言应该和诗一样富有美感,语韵和谐,加之语言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给学生留下美的熏陶和暗示,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教学语言除了美感外,还要求掌握语言的节奏,既不太快,也不太慢,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

五、夯实专业知识

第一,应系统学习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

第二,应具备历史知识广度。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索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应具备扎实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初中历史新课标倡导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初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所授初中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作指导。

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广泛爱好和良好语言素养的教师,会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前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值得学生信赖的形象取得学生的信任,这对提高课堂效率和对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历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谭小林.校本教研的实质及其意义[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2]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

(10).

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心得 篇12

一、历史教师要利用人格魅力, 增强师生情感交流和学生的向师热情

当今教育界公认:教育者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包括学识、能力、特别是人格魅力。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信息时代, 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渊博、气质高雅、谈吐不凡、坚韧顽强、正直不阿、无私奉献。。。。。。教师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言行举止, 无不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和作用, 教师的一举一动起着巨大的精神力量, 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 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自我完善, 提高自身的素质, 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学中, 教师要精神饱满, 情绪高昂, 语言富有感染力, 问题富有吸引力, 形象富有亲和力, 以自己的语言、行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师生交往过程中, 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和蔼可亲、民主平等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只有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 投入情感教育, 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高大的形象, 才能激起学生的向师热情, 从而克服学生对历史的怠学心理。

二、重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 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

目前初中所开设的课程中, 就培养学生素质的责任而言, 历史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立足现实, 了解过去, 展望未来”的学科特点, 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起着特殊作用, 而且对学生的性格、气质、思想品德等基本素质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学史使人明智”, 只有学生认识到掌握历史知识对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才能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学科的求知欲, 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推动功能主要表现在学习目的上:一个没有学习目的的学生, 在学习上是没有进取心、主动性、自觉性的;相反, 一个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 在学习上有进取心、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一旦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 就会有巨大的精神动力, 能克服学习上、情绪上、习惯上的种种困难, 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 历史教师在教学时, 应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学习历史知识是一种迫切的个体和社会的需要, 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这对调适学生的怠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知指向与情绪状态。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好奇心, 他们一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专心致志地学习它、钻研它。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 而且应该使学生有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这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就是学习兴趣。因此, 对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能有效避免各种类型怠学的发生, 使学生不受外界的干扰而持之以恒地学习。

三、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与历史的“亲近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告诉我们,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传统的“一言堂”, “填鸭式”, “满堂灌”等教学方法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 少数历史教师在实行开卷考试以后又将生动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勾书”、“罗列知识点”等来应对考试, 成为学生怠学的一大诱因。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来设计, 既要丰富多彩, 又要不断更新。如“探究式学习”、“分层次教育”、“合作学习”、“辩论会”、“情景剧”等等。在实践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运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在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 “情境创设”指对人能够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者具体的社会环境。如何创设情境?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这样论述:“ (1)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2)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3) 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4) 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5)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6) 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7) 结合实际优化情境。”这些论述完全适合于我们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这样的设计打破了历史与己无关, 使过去的、陈旧的、死的历史变成鲜活、现实、生动、具体的历史, 能调动学生主动去体验历史情境, 增强与历史的“亲近感”, 同时, 用情境创设中的情节推出问题, 渲染烘托气氛, 可以使枯燥的历史生动化, 使遥远的历史形象化, 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削弱对历史的怠学心理。

四、结合历史教材的资源优势, 加强对“怠学”者的人格熏陶, 激励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也纷繁芜杂。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 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使学生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 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还要广泛搜集、深入挖掘与学生的实际密切关联、具有典型性与鲜明性的教育素材, 引起学生的信任与共鸣。如对历史人物的分析, 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 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岳飞精忠报国的壮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情怀;为推翻封建专制、反抗外来侵略、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品格;华盛顿“提剑三尺, 开疆万里, 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天下为公的表率作用;爱迪生、牛顿贵为天才却低调谦虚的为人态度等等, 既可让学生感知怎样的人格才是健全、高尚的人格, 又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2018年04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及答案下一篇:测量学实习安排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