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认识

2024-08-25

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认识(精选8篇)

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认识 篇1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臶,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当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早在2010年GTP就超过了日本,现在稳居第二。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为了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总书记在哈沙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举措得到的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因为这是受益于参加这项战略布局的国家的,只要你参加就会获得利益。特别是发展中的国家,犹如东南亚的国家他们就很积极参与。

然而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经济复杂的时期,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停止不前的局面,还有可悲的是有的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的倒退,造成了大量人口的失业,社会**就此开始发生,中东国家就是典型的例子。国际经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变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应该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臵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发高水平、大范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互利的经济区域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添加新的正能量。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

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现在存在的经济问题是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然而中国始终秉承着共同、共享、共建的原则,在通路、航路的基础上通商,形成和平与发展新常态。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正在发生改变,现在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经济转型,为了符合以后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的经济调整是迫在眉睫的。以今年北京的出现的雾霾来看,我们国家的环境污染是很严重的,为了推进无污染、耗能低、信息化的服务型或工业性产业,中国在经济上对那些污染比较重的国企或者是民企、私营企业就行了查封。习近平说过,上一辈的人们把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只有骨头,我们也应该补这些骨头很好的处理掉。虽然现在经济出现了下滑,没有达到以前的8-10%,但是总体水平依然在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这样依然使得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GTP增长速度是第一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依然在不断上升。

“一带一路”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合作长廊,目前亚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共同为了实现世界经济稳步增长这一共同课题。不仅如此,这一思想正是世界各国人们心中落地生根的战略构想,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展开了宏伟蓝图,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有利于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先。

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认识 篇2

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一带一路”) 的重大倡议, 并将一带一路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一带一路”作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 沿线各国与中国扩大经贸合作、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和空间十分广阔。

这证明,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 各国间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加深。经济全球化不同国家税收管辖制度不同造成的矛盾日益突出, 国际重复征税的现象随之出现, 并普遍存在。

“一带一路”战略与“走出去”的税收问题, 有着共性和性质上的显著不同。一方面, “一带一路”规划囊括了不少过去已有的投资政策主张, 与“走出去”战略相辅相成。例如与中亚国家之间的能源管线建设, 与中亚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 跨欧亚的交通带建设等。另一方面,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不再是我国的单方主张, 内容也不仅仅限于单纯的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而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开展深层次合作的一种机制。

因此, 看待“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重复征税问题, 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认识国际重复征税, 以更宽广的视角去辩证的看待现行避免国际重复征税政策与方法。

二、国际重复征税基本概论

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跨国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1) 在理论和实践中将国际重复征税分为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和经济性国际重复征税。

而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点: ( 1) 属人管辖权与属地管辖权 ( 又称收入来源地管辖权) 之间的冲突。也就是指居民税收管辖权或公税收管辖权与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冲突。一国按照居民或公民税收管辖权征税另一国按照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征税。两者间的矛盾冲突, 会导致对同一纳税人的重复征税。 ( 2) 属人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之间的冲突。这类重复征税表现为三种: 居民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冲突 (2) ; 居民与公民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公民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冲突。 ( 3) 属地管辖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由于各国对所得来源地认定标准和方法不一致造成的。

三、国际重复征税的影响

( 一) 国际重复征税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和税收中性原则

一方面, 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税收负担在各个纳税人之间保持均衡, 使得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经济状况相适应。国际重复征税之所以违背了此原则, 原因是重复征税增加了跨国投资者的额外税收负担。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 中国与沿途各国贸易往来势必更加频繁, 经济交流更为密切。但国际重复征税却会挫伤及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和投资意愿, 使得本可以优势互补的各国经济因重复征税而制约其发展, 使得国际性专业分工举步维艰。

另一方面, 国际重复征税使得纳税个体税收负担增加。对于个体纳税人来说, 对于个人直接造成税收额意外的经济负担和损失。对于企业或其他纳税个体, 重复征税使生产成本增加,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势必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对人民的生产和消费产生巨大不良影响。因此, 违背了税收中性原则, 这会一定程度上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

( 二) 国际重复征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014 年中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为125 亿美元, 同比增长25. 2% 。在全球治理、经济和金融等改革方面, 需要话题与行动的支撑, 通过“一带一路”新的经济体系与经贸合作方式的建立, 可以把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变成一种中国标准化的经济和文化存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在加强。

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融合越来越多, 贸易与投资的转化也日益常见。跨国投资者必然会充分利用世界经济这个大市场来寻求更大的利益, 国际重复征税问题的出现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投资者的负担增加投资成本从而减弱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 国际重复征税对国际贸易、商品流通产生不利影响, 不利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 三) 国际重复征税不利于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分配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各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不可避免的出现国际重复征税的现象。它的出现, 主要因为各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 尤为突出的是税收管辖政策和相关因素的认定标准, 是影响征税的重要因素。它容易导致国家间税收权利和利益的冲突, 进而对国家间经济合作甚至国家间友好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在出现国际重复征税的情况下, 不同国家对同一征税对象征税时, 势必产生一国多征税另一国少征税的现象。最终造成各国间经济利益分配不均, 且发达国家容易占得优势。

四、消除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对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的解决方法主要有:

( 一) 免税法, 又称豁免法, 是指居民国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境外的所得或财产免于征税。 (3)

( 二) 抵免法, 是指居民纳税人在其居民国以其境内外全部所得为应税所得, 应税所得乘以应使用的税率减去该居民纳税人已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额为其在居民国的应纳税额。 (4) 它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全额抵免法和限额抵免法或直接抵免法和间接抵免法。

抵免法与免税法相比都具有消除双重征税的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免税法采用了减少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的思路, 在采用全额免税法时, 不仅减少了应税所得, 还降低了适用的税率; 抵免法采用的思路是扣减应纳税额。而二者在消除双重征税的效果上同样存在差异。限额抵免时, 当来源国税率高于居民国税率时, 纳税人境外缴纳的税款不能得到全部抵免; 对于免税法来讲, 在来源国地过的税率高于居民国时, 纳税人的境外所得也不会被居民国征税。同样, 二者在实现纳税人税负公平方面存在差异。抵免法能够保证居民纳税人的公平待遇; 但在免税法下, 只要纳税人到税率低于居民国的国家投资, 其总体税负就一定比相同所得均来自居民过的纳税人税负为轻。而二者同样对资本输出有影响。

( 三) 扣除法, 是指居住国对居民纳税人征收所得税时, 允许该居民将其在境外已缴纳的税款作为费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 扣除后的余额按相应的税率纳税。 (5)

五、我国现行消除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的弊端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均采用了抵免法, 但具体规定也存在差异。我国签订的税收协定中也规定我国作为居民国时采用抵免法来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一方面, 在现行税收抵免政策的规定下, 我国企业到境外投资实际上不能享受国外为吸引投资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便利。因为国外东道国提供了较低的所得税税率, 即使我国企业直接到该国进行投资, 其境外投资所得仍要按照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补税, 即其实际仍承担与境内投资相同的税负。

另一方面, 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抵免的层级规定分层不够细致, 对企业“走出去”形成约束。在三层级的税收抵免体系中 ( 除中石油、中石化等特例实行五层级税收抵免制度) , 企业所得划分不够细致, 对于境外资金链较长的企业十分不利。

六、消除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的政策完善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不再是我国单方面寻求“走出去”的主张, 内容也不仅限于增加海外投资, 而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深层次合作的一种机制。它促使国际贸易更加畅通, 加快了中国走出去的步伐, 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 经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消除国际重复征税、做好税收规划是必然选择。

( 一) 加强税收协定的谈签与宣传

目前, 解决国际重复征税问题最普遍和有效的方法是与相关国家或地区签订税收协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尚有11 个国家未与我国签订税收协定, 我国应该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沟通交流和税收协定的宣传, 让相关国家和企业了解它并主动利用, 以提高我国税收协定网络的吸引力。

( 二) 充分认识依法遵从、规范经营在税收规划、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有部分跨国企业对国际税收规则缺乏基本认识, 面对国际重复征税问题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不足, 将生产和税收成本在不同国家间认为归集和处理, 提高了引发税收风险的概率。少部分企业因法律意识淡薄或一味追求利益等原因, 在一些法制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利用法律漏洞谋利, 严重损害中国企业的形象。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 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税收协商进一步增加, 跨境企业逃税、避税的空间越来越小, 相关问题的解决呈良好的发展势头。

( 三) 简化税制, 节约征税和纳税成本

现行的双税率法和抵免法计算比较复杂, 一定程度上给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带来额外税收成本。与之相比, 具有同样减轻或消除重复征税效果的免税法在操作上更加简单易行, 会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当然, 免税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不能不加甄别的全部实行免税法。一方面, 应该对现有所得的性质确定更加明确、细致的划分标准, 根据相关所得性质的细致划分规定施行免税法的所得种类和范围。另一方面, 简化双税率法和抵免法的计算和操作程序, 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期、国际税收新规则的磨合期和中国税收职能国际化的拓展期在时空上的契合和叠加, 决定了中国税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崇高使命、独特作用和广阔空间。尽管我国现在对于国际重复征税的规制尚不健全, “一带一路”的新发展背景下的应变机制尚需完善, 但当前发展势头十分良好。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对国际重复征税政策的不断完善, “一带一路”战略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推动力。

注释

1 朱雪倩.浅谈对避免国际重复征税问题的认识[J].科技资讯, 2010.24.

2 即指鉴于各国对居民身份的认定标准不同, 导致跨国纳税人在两国均有居民身份, 而两国均按居民税收管辖权对同一纳税人的征税对象征税.

3 刘剑文.国际税法学 (第三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52.

4 刘剑文.国际税法学 (第三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55.

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认识 篇3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是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文章在分析“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一带一路”的重要外部力量、沿线大国、沿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战略进行具体研究,并深入探索这些国家的利益诉求及与我国的契合之处,进而详细讨论了其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家;开放战略;利益诉求;启示

“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倡议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变化,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程度的重大战略决策,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这一战略构想已从顶层设计转到了具体推进和务实合作阶段,但由于其涉及国家数量较多,类别较广,沿线地缘政治关系和民族宗教矛盾复杂,使得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进程面临着一定困难和挑战。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近年来多数国家正不断寻求并提出各自的开放发展战略,以激发自身的经济活力。这又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了一定机遇。虽然我国与这些国家在制度、文化等领域存在着诸多差距,但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视角来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都是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各国开放战略在彼此经济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存在着较大影响。因此,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发展战略和利益诉求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在贸易、投资、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和特点,可为我国实现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战略有效对接和合作共赢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启示。

一、 “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合作网络,为研究方便,这里将其范围设定为沿线65个国家。该范围内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据统计,近35个国家人均GDP不足4 000美元,仅相当于全球的35.7%。在经济结构上,农业和工业增加值比重显著高于世界水平,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则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在贸易和投资上,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自1990年以来,这65个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约达到14%和17%,远远高于全球同期水平。从贸易来看,该范围内进出口主要表现为货物贸易,其服务贸易所占比例较小;其中,中亚、西亚、中东欧地区多以出口初级原料,进口工业成品和日用生活消费品为主;而东亚、东南亚则多以出口工业成品,进口初级产品为主。从投资来看,近几年来,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各国FDI的流入和流出量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对外资有着较强的吸引能力;中东欧地区FDI流入和流出发展态势相对稳定,且主要以俄罗斯和德国两个国家为主,其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总量占据整个中东欧区域的60%以上;而中亚五国地区则由于受到产业基础差、政局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对外资的吸引能力较差,且除哈萨克斯坦以外,其余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较弱。

二、 “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投资领域的竞争加剧和世界能源版图重心的转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不断发生深刻变革,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一带一路”国家纷纷提出各自的开放战略,以维持和提升其在这一地带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或寻求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

1. “一带一路”重要外部力量(美、日、韩)的开放战略。美国作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其战略利益的重点一直放在与自身政治和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地区。2010年,美国开始启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首轮谈判,试图重塑全球贸易投资新规则,以实现“重返亚太”的战略目标。2011年7月,美国又首次明确提出“新丝绸之路”的战略计划,进一步加快了其“重返亚太”的步伐。这一计划以“阿富汗”为着眼点,将南亚、中亚和西亚的经济一体化和跨地区贸易连接起来,成为美国试图掌控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导权的一项重要手段。从政治视角来看,美国“新丝绸之路”的构建意在限制我国对亚太地区的地缘经济影响。然而从经济视角来看,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存在着很多交集。如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美国“新丝绸之路”的目标主要在于实现中亚-阿富汗-南亚的经济连接,进而建成从中亚到南亚密切联系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和电力网络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道路联通”和“贸易畅通”的思想是并行不悖的。

日本是一个能源及矿产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及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1999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其能源企业纷纷进入中亚地区,与之开展了石油和核能领域的合作,并对这些国家提供一定程度的人才、技术和设备援助,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开发并获取这一区域丰富的油气资源。2009年以来,日本积极推行能源進口渠道及进口种类多样化的开放战略,逐步将其对外能源投资的中心从“中东”地区转向俄罗斯、中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这一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将对我国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韩国为加强与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及开放程度,于2013年10月提出了“欧亚倡议”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提升欧亚大陆的相通水平,并着力发展与中国、俄罗斯、中亚、蒙古、土耳其等国的经贸关系。这一倡议与我国的“一带一路”不仅在提出时间和推进方向上相似,而且在基础设施、信息通讯、产业园区等合作领域上也有着诸多交汇之处。

2. “一带一路”沿线大国(俄、印、欧盟等)的开放战略。俄罗斯和印度是与我国相邻的两个金砖大国,既和我国存在着地缘政治博弈,又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其开放战略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产生直接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提出构造“欧亚经济联盟”的设想,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主要目标在于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俄罗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遗余力地推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等组织,不仅能够获取和控制中亚能源及矿产资源,而且也可以在实施统一关税、非关税措施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与独联体国家促成合作。这些合作将提高其成员国在能源、工业品等方面与我国的议价能力,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向西推进增加了一定难度。

印度作为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国家,其地理位置在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非常重要,然而印度对此态度较为消极。2014年9月,印度推出类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季风计划”,该计划以印度为主力,推进环印度洋地区的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并促进经贸往来。此计划实际是规划了一个以印度为主导的海洋世界,在此之前,印度政府还曾推出过“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环孟加拉湾经合组织”等一系列开放战略合作机制,这些战略不仅与我国的海上丝路建设形成了竞争,也给我国的海上贸易带来了较大挑战。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和经济体,与我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有着广泛合作。2014年11月,欧盟推出总额为3 150亿欧元的“容克投资计划”,分别涵盖科技创新、能源、交通、社会基础设施、宽带网建设等五个关键领域。该计划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有众多契合之处,实现两大战略对接,不仅利于我国对欧投资,而且将为我国资本走出去创造更大机遇。

欧盟内部的荷兰、德国、法国是“一带一路”经过的重要国家,也是我国企业对欧盟投资的传统目的地。其中,荷兰作为欧洲的门户,主张自由贸易,在科研、环保、服务贸易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德国在金融危机后为提高本国工业竞争力,提出了“工业4.0”高科技战略,以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随后,法国也推出了“新工业法国”战略,目的在于解决其在能源、数字革命、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地处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以及地处东欧的波兰和匈牙利等国,为摆脱欧债危机、恢复经济增长而普遍推动国有资产私有化,同时为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多个国家已放开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项目建设的经营权。以上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 “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战略。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主要有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埃及等等,这些国家多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时期,面对国际经济格局的日益变化,它们也纷纷制定并提出了相应的开放战略。如哈萨克斯坦为振兴国内经济,制定了“光明之路”计划,致力于推进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涉及有交通、工业、能源、社会、文化等领域。巴基斯坦为促进本国出口,积极推进自贸区战略,不仅与中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签署了自贸协定,也与泰国、土耳其、韩国等国家展开双边互惠贸易谈判。印度尼西亚为发展港口和海洋运输以推动经济增长,提出了打造海洋强国的理念和建设“海上高速公路”计划,支持并鼓励外国投资者参加本国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土耳其提出“2023高铁战略”,以安卡拉为中心联系14个省的高铁网络,形成贯通东西并包括远东、中亚、东南亚、中东、北非五条战略走向的国际铁路走廊。同时,埃及政府也在着手酝酿一个“运河走廊”计划,以重点推进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虽然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皆从自身诉求出发,但均可找到其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契合之处,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对接已成为当前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 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从“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巩固和维持其主导世界或部分地区国际治理体系的垄断地位,而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加速推进改革、调整和转型的步伐,以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推动本国经济增长。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不仅对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具有借鉴意义,更对我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寻求战略对接的政策配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重視大国因素,协调战略冲突和实现利益共享。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外部力量或沿线具有关键影响的大国,受地缘政治影响,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与我国的区域合作倡议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甚至矛盾。“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举措,因此,我国应积极管控和协调与这些大国之间的战略冲突,充分彰显良性竞争,避免或制止恶性竞争,扩大合作空间,借鉴其开放战略的成功经验,完善自身的发展路径。

(1)如果“一带一路”建设受到美国的阻碍或反对,那么必将给这一倡议的推进带来较大难度。因此,我国应牢牢把握与美国的利益契合点,尽可能地使双方在战略方向上保持一致,积极推动中美在基础设施、能源供应、能源政策、运输安全以及新兴战略性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创造共同盈利的空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美国对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担忧和抵触。

(2)日本和我国之间存在诸多摩擦,其能源开放战略对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形成牵制。因而针对日本能源战略中心的转移,我国可通过建立多元体系的战略石油储备、参与国际能源贸易价格定价、加快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进程、加强中澳能源资源合作等方式予以应对可能带来的风险。

(3)俄罗斯推行的“欧亚联盟”与我国“一带一路”既存在地缘交叉,又存在本质区别。为确保“一带一路”顺利推进,我国应充分考虑“欧亚联盟”已经推行的规划与项目,以合理分享资源为目的参与其中,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和过度资源竞争。并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的能资项目合作等,实现多方互补互利、共同发展,以减少或消除俄罗斯对我国“经济扩张”的疑虑。

(4)印度主导的“季风计划”等开放战略,构成了对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竞争,面对此种情况,我国应积极在供给安全保障、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勘探海洋资源等领域加强与印度政府的合作,并将其融入到“一带一路”框架中去,以争取印度对“一带一路”推进的支持,进而保障我国海上外贸的运输安全。

2. 加大对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强化互联互通建设。我国作为产能大国,有条件且有能力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并带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具体可展开为以下几个方面:

(1)应积极参与欧洲的战略投资基金,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推动中国与欧盟的国际产能合作,促进欧洲东部路网设施与我国丝绸之路西端设施相互联通。

(2)抓住关键通道,畅通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瓶颈路段,推进与哈萨克斯坦“光明计划”的战略合作,改善其交通、能源、通信设施,与之建立统一的运输协调机制,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

(3)加强与东南亚等海洋国家的口岸设施和港口合作建设,建立陆水联运通道等;加快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带动我国与巴基斯坦在走廊沿线开展基础设施、信息通讯等领域的合作。

(4)进一步完善我国高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土耳其等国家的高铁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我国高铁行业的整体优势,形成国际级产业力量;并加大与韩国的“欧亚倡议”的共赢合作,将亚欧大陆各个次区域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

3. 打造战略联盟支点,加强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区域内存在诸多经济合作机制,我国可利用这些组织打造战略联盟支点,推动高水平自贸区战略的实施。如启动中国与欧盟的自贸区谈判,加快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自贸区战略,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合作由贸易向投资和研发等领域转移;推进中国-东盟、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日韩以及中澳等区域性自贸区建设,并争取尽快达成中国与斯里兰卡的自贸区协定以打通中国与南亚联盟的贸易通道等等,为实现整个亚太自贸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加强国内自贸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上海、天津、福建、广东自由贸易区,做好先行先试工作,并倡导建立它们彼此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国际商品中转集散功能,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展示、销售及采购中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

4. 借助“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当前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具有一定的不合理之处,特别是美国通过两翼策略(TPP、TTIP)和诸边谈判推行的新一代贸易投资规则,广泛体现了美日欧等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这些新规则强调的高标准皆在WTO和APEC的现行规则之上,给我国带来一定机遇,也带来较大挑战。因而,对于符合我国改革发展方向的有关规则,如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方面,我国应密切跟踪且深入研究这些新规则重构的演进趋势,通过调整国内改革措施来适应这些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高标准规则;对于当前具有较大争议的相关规则,如劳工标准、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等方面,我国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共赢模式,联合拥有较多共同利益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并引领该区域的规则制定,以增强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公丕萍,宋周鶯,刘卫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5):571-580.

[2] 李东阳,杨殿中.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90-95.

[3] 欧阳向英.欧亚联盟——后苏联空间俄罗斯发展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4):76-80.

[4] 许培源,陈乘风.印尼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J].亚太经济,2015,(5):20-24.

[5] 俞培果.日本能源政策抉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2,(6):34-41.

[6] 吕承超,徐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非均衡及互联互通政策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2):44-53.

基金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项目号:20150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两大开放战略的协调机制与政策研究”(项目号:15AZD008)。

作者简介:孙乾坤(1987-),男,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李大夜(1981-),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寇埻(1982-),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 篇4

单位:学员五旅三队 姓名:刘天林 学号:20152063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这一建设战略受到亚欧国家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内相关省份也纷纷制定实施规划方案。但美国、俄罗斯、日本实施的力图主导地区事务的战略举措,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沿线各国应团结互信、合作共赢,努力打造亚欧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

关键词:一带一路、欧亚、美国、俄罗斯、日本

引言:“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宏伟战略已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给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规划了美好蓝图,为亚欧区域合作注入了新活力, 为世界发展繁荣提供了新路径。

(一)“一带一路”建设是续写古丝绸之路辉煌的必由之路

随着时代发展, 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他国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远及非洲、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等。数千年来,各国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教徒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川流不息, 沿线民众互通有无、互学互鉴,逐渐形成了沟通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古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走出来的。各国人民排除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以极大的毅力和勇气开辟了这条道路。古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新时代背景下,亚欧国家都面临着转变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动力的共同使命和挑战,需要沿线各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使这条曾经创造无数财富、凝聚各国人民友谊的传奇之路重现辉煌,成为惠及沿线各国人民的和平之路、合作之路、共赢之路。(二)“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正在推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合作倡议, 中国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1]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 西部地区积极实施赶超战略,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2]“一带一路”建设, 有助于西部地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进一步释放开发开放和创新创造活力。

(三)“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逐步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更好地推动沿线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促进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约 44 亿人口,经济总量约 21 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 63%和29%。”[3]通过 “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各国的发展对接起来, 把中国梦与沿线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对接起来,让周边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亚欧国家深化合作勾勒了宏伟蓝图,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崭新机遇,丝绸之路意识已在各国落地生根, 许多国家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有效对接。(一)“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亚欧国家积极支持和参与

中亚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2014 年 5 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同习近平主席会谈时表示:“哈方积极支持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拉动经贸、交通和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领域合作。”[4] 南亚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2014 年 5 月,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在同习近平主席会谈时表示:“巴中经济走廊建设进展顺利,巴方愿为加快实施有关项目提供便利,希望双方加强电力合作。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重要组成部分。”[5]6月, 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在同习近平主席会谈时表示:“孟方赞同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重要倡议。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孟方愿积极参与。”[6] 欧盟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2014 年 3 月,《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 “中欧加强交通运输关系潜力巨大,双方决定共同挖掘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盟政策的契合点, 探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开展合作的共同倡议。”[7]

阿拉伯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2014 年 6 月,《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指出:“阿方欢迎中方关于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双方愿进一步扩大中阿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并重点在以下领域积极开展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阿产业合作发展,特别是深化能源、金融、人力资源领域合作。”[8](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基础坚实

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合作基础坚实。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 各成员国之间加强了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促进了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能源、交通、旅游、安全等领域有效合作。中国与东盟之间合作基础坚实。目前,中国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合作基础坚实。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三)国内相关省份纷纷制定实施规划方案 陕西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陕西要“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以构建欧亚立体大通道为基础,以加强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先进制造、科技教育、现代农业等领域合作为重点,紧紧抓住机遇、积极主动作为,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努力把陕西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物流商贸枢纽、文化科教交流核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端生产要素聚集区。” [9] 新疆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新疆要充分“发挥亚欧大陆核心地带的地缘优势、四大文明交汇的文化优势、富集的资源优势,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 以及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10] 甘肃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甘肃要“着力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战略平台,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平台建设等六大工程,努力把甘肃省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经贸物流的区域中心、产业合作的示范基地、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11] 广西提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和新枢纽。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省区, 海岸线1595 公里,与东盟“一湾连七国”,拥有防城港、钦州、北海等北部湾良港。广西要深度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进一步开拓沿线国家市场,“充分发挥对东盟合作前沿窗口和桥梁作用,加速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面向东盟、走向世界的国际大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节点和重要平台”。[12] 除了上述省份踊跃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青海、宁夏、重庆、四川、云南、河南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海南等省份也都结合自身特点优势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规划方案。

三、“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挑战 由于 “一带一路” 沿线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近些年来,美国、俄罗斯、日本纷纷实施了力图主导该地区事务的战略举措,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美国实施“新丝绸之路”战略和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1999 年美国国会通过“丝绸之路战略法案”。2011 年 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印度参加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2011年10月,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有关国家的大使馆发出电报, 要求将美国的中亚、南亚政策统一命名为新丝绸之路战略,并将其向国际伙伴通报。这标志着新丝绸之路战略成为了美国的正式官方政策。”[13]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明显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意图。其主要目的是谋求在中亚地区的长期存在, 控制中亚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建立由美国主导的中亚、南亚新秩序,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这就给中国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非传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是由美国主导、共有 12 个国家参与谈判的一项多边自由贸易协议, 协议的内容和标准更多体现美国自由贸易理念及其战略利益诉求。TPP 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设置高门槛限制中国加入。从短期看,TPP 对中国参与推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合作构成现实制约, 不利于中国提升在亚太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从中长期看, TPP 的持续推进, 将使中国与周边大国关系趋向复杂,增加中国地缘政治与安全压力, 甚至可能危及中国长期谋求的和平发展环境。

(二)俄罗斯实施“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和寻求欧亚地区事务主导权 2011 年 10 月, 时任俄总理的普京在其纲领性文章《欧亚地区新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日》中提出了建立欧亚联盟的构想。他倡议由原苏联共和国组成“欧亚联盟”,建立一个类似欧盟的超国家联合体,在欧洲和亚太地区间起桥梁作用,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强大一极,跟美国、欧盟和中国三大中心平起平坐。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存在许多重叠之处,虽然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但俄罗斯传统上把中亚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不愿意接纳其他国家在这里扩张影响力。因此,如何发展好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寻找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之间可行的契合点,使之共同成为推进亚欧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引擎,这是摆在中俄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三)日本实施“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和搅局南海围堵中国

1997 年, 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 “丝绸之路外交”战略,该战略把中亚及高加索八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 并把这一地区摆在日本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位置。2004 年,日本推动设立了“中亚+日本”对话机制,这标志着日本同中亚国家的交往联系开始朝着常态化、多边化与全方位方向不断发展。日本推行“丝绸之路外交”战略的主要意图在于:在毗邻中国的地区培养“亲日国家”,谋求在中亚和高加索这个世界战略要地站住脚跟, 形成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进口方面牵制中国,延缓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同时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也形成牵制。日本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其实现政治军事大国野心的最大绊脚石,企图搭乘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顺风车,将日美同盟的干预范围扩大至南海,拉拢与中国存在争议、对中国存有疑虑的越南、菲律宾、印度等国家共同遏制中国,以实现其主导亚洲事务、抢夺海洋权益、围堵中国发展的目的。2014 年 6 月 11 日,“日本国会众议院外务委员会就南海问题通过一项决议案, 指责中国在西沙群岛进行石油钻探活动加剧紧张局势, 声称日本不会容忍中国单方面以实力谋求领土和海洋权益,并要求日本政府加强与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共同敦促中国遵守国际法。”[14]日本是一个典型的麻烦制造者, 其上述行为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严重威胁和挑战, 破坏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影响了南海正常的航运安全,损害了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

(四)国内省市争打丝绸之路牌引发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

国内各相关省市为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抢占发展先机,纷纷做规划、争地位、要政策,力求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定与支持,期盼在这一国家战略布局中争得一席之地。但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整体规划尚未出台,各省市“自弹自唱”的规划中难免出现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结构布局重叠、同质化无序竞争的弊病。仔细分析各相关省市的功能定位和规划设计, 就不难发现许多重复和雷同之处。从各地提出的口号来看,陕西、河南、重庆争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福建、江苏、浙江、广东争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各地开通的连接亚欧的国际货运专列来看,西安、重庆、连云港、郑州、成都、武汉、义乌等城市相继开通了类似专列,有“长安号”、“渝新欧”、“新亚欧大陆桥”、“郑欧”、“蓉欧”、“汉新欧”、“义新欧” 等国际铁路货运专列往返于中国与欧洲之间,但这些专列大都面临着始发地货源充足、返回地货源匮乏的困境,甚至出现“空担”现象,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要团结互信、合作共赢,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努力打造亚欧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福祉,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

(一)中国和中亚南亚国家、俄罗斯、欧盟国家共同建设 “一带一路”,形成亚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格局 中国同中亚、南亚国家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应以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坚持世代友好,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坚定相互支持,做真诚互信的好朋友;加强务实合作,做互利共赢的好伙伴。中国和俄罗斯要加强在联合国、20 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东亚峰会、亚信峰会等框架内的合作, 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双方要积极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和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可行的契合点,推进油气、核能、电力、高铁、航空、通信、金融等领域合作,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中国和欧盟国家“要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为世界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15]中国和欧盟国家要做和平伙伴,带头走和平发展道路;做增长伙伴,相互提供发展机遇;做改革伙伴,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做文明伙伴,为彼此进步提供更多营养。

(二)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 “一带一路”, 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国和东盟国家要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一是坚持讲信修睦。双方应真诚相待、友好相处,不断巩固政治和战略互信,在对方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二是坚持合作共赢。双方应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进一步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水平, 努力发展好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伙伴关系。三是坚持守望相助。双方应树立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对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存在的分歧和争议,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四是坚持心心相印。双方要促进青年、智库、议会、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等的友好交流,夯实双方合作的民意基础,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三)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不断深化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目前, 中阿都面临着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需要双方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规划中阿关系未来发展,不断深化全面合作。一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双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双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双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中阿人民, 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16]二是要做好顶层设计。要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促进资源要素在中阿之间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要深化合作论坛建设。依托合作论坛支点,增进中阿传统友谊,加强政策沟通,深化务实合作,不断开拓创新。(四)中国国内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伟的国家战略,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国家相关领导部门要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蓝图,明晰沿线各省区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资源整合等重大事项,加快形成区域产业协同融合、资源互补共享的良好发展格局。二是要加强道路互联互通。内陆城市要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 同时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三是要加强产业对接合作。西部地区要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 把扩大向西开放与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同时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国内产业与国外产业对接合作。综上所述, 中国梦与世界梦始终相通。曾经驼铃声声、舟楫络绎的丝绸之路,正在重现活力、大放光彩。“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人民只要团结互信、互利共赢,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就一定能够共圆丝绸之路新梦想。

参考文献:

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认识 篇5

2014年04月17日

从国家战略高度看新疆发展新机遇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思路已然清晰,新疆迎来了对外开放和自身发展的大好机遇。区域协同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国际协同看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破题在新疆。新疆经济体量、资源禀赋、发展速度和地缘特征在西北五省区中具有显著优势,即将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规划出台赋予新疆直接的政策红利。未来,虽然面临种种挑战,但是必须看到,新疆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大国方略:新疆成为国际协同的桥头堡

区域协同体现习主席的国家战略思路,国内协同与国际协同双管齐下。

国际协同看“一带一路”。2013年9月,习主席在访问中亚各国期间提出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随后,又提出与东盟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成为我国未来向西开放、向内陆发展的重要战略。

国内协同看京津冀。2014年2月26日,习主席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优化北京、天津和河北的资源分布,调整三地的人口和产业布局。发改委近期表态,首都经济圈规划会尽快出台,京津冀有关自贸区正处于申报过程中,区域协同发展的速度加快,力度超前。

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很多共性:

1)都是由习主席直接提出并大力推动的国家战略,非等同于普遍意义的区域发展; 2)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主旨,都是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上统筹规划; 3)协同与优化是主要方式。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区域边界,优化社会结构。4)都有一个亟需破题的地区。京津冀看河北,一带一路看新疆。

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政治地位最为重要。除西藏外,全国第二个由国家领导人就地区发展专门召开会议就是新疆。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直接反映当届领导人的治疆思路。首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于2010年5月中旬召开,时任国家领导悉数参加。胡锦涛明确“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发展的战略目标。温家宝表示在经济政策上对新疆给予更多的倾斜与支持,如率先启动资源税改革,对新疆困难地区部分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十二五期间投资翻番等,并部署全国十九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八十多个县的建设。

本届政府即将召开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在新形势下对新疆发展进行重新定位与布局,决定新疆未来几年发展路径,对于新疆、西北五省以及国家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维护社会稳定是治疆的首要任务,关乎国家安全

暴力恐怖事件多发,社会稳定当务之急。近三年来,每年都会发生与新疆有关的暴力恐怖事件,国土安全问题已经引发国内外普遍关注。习主席对6·26新疆鄯善县暴力恐怖袭击案和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我们认为,国安委将担当起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职能,新疆将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关键区域,新疆稳则国家安。当前,要站在国家安全的全局下考虑新疆的发展。

长治久安是当前治疆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后,2013年12月19日,政治局常委会专题听取了新疆工作汇报,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当前新疆工作的第一位任务。张春贤在新疆自治区主要会议上也多次传达。可以预见,本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将会明确治疆思路,社会稳定最为关键。

表2:当前治疆思路

时间 会议 治疆思路

2014年1月5日 自治区党委传达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举行常委(扩大)党中央确定的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来,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会议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上,作为第一位的任务;

20114年1月16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2014新疆政府工作报告,紧紧围绕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

1、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作为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切实履行稳定第一责任、第一政治任务。

2、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水平2014年1月21日 自治区干部大会

长治久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目标,是治疆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的重要实践。

1、要深刻理解“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论断,牢牢确立长治久安的指导思想,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基础、是前提,经济上不去、民生问题解决不好、民心抓不住,稳定最终也保不住。抓发展,以有利于长治久安为中心;抓改革,以有利于长治久安为目标;抓民生,以有利于增强长治久安社会基础为着眼点。

三、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中优势显著

新疆当前经济体量、资源禀赋、地缘优势以及发展速度均位于西北五省前列。我们重点比较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以及新疆五个省区。

图1:西北五省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定位

资料来源:民生证券研究院

首先,新疆地缘优势突出。新疆行政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06%,拥有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中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拥有国家口岸15个,省级口岸12个,具有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的地缘优势。第二,新疆经济体量大。新疆2013年GDP仅次于陕西省,达到8360.24亿元,其对外贸易总额更是占了西北五省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

表3:西北五省的经济现状

资料来源:wind,民生证券研究院

第三,新疆能源优势明显。相比西北其他四省,新疆煤炭资源储量全国第一,石油储量居全国第二,天然气储量位居全国首位,此外,新型能源太阳能位居全国第二,风力资源也是全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能源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生产力,新疆二产占比仅高于甘肃,未来开发潜力巨大。收入增速均大幅下滑,新疆财政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四省,跃居首位。

表4:西北五省的产业结构和能源优势

省区 能源优势 第一产业占比(%)

第二产业占比(%)

第三产业占比(%)

陕西 陕西省煤、石油、天然气三种支柱性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在全国位次分别为:煤全国第三;石油全国第七;天然气全国第二。

9.50 55.50 35.00

新煤炭资源预测储量位居全国首位。石油储量居全国第二,天然气探明资源

疆 量居全国首位。太阳能,居全国第二。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17.40 46.40 36.20

甘肃 风能资源丰富,风力资源居全国第5位;中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三个区域之一

14.00 45.00 41.00

宁夏 煤炭资源量大质优,储量居全国第5位。煤、水(能)、油、气齐全。

8.70 49.30 42.00

青海 水能储量在国内居第5位,居西北之首。光能丰富。化石能源丰富。石油资源量达12亿多吨,天然气资源量是全国四大气区之一。

9.90 57.30 32.80

资料来源:民生证券研究院

第四,经济转型升级期间新疆发展的弹性最强。近年经济走弱背景下,新疆的投资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长仍保持在西北五省前列。受益于援疆政策支持,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加速,2012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超过其他四省,达到32.96%,近三年投资增速波动性显著小于其他四省区。从财政收入增速角度来看,虽然各省2012年财政

图2:西北五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资料来源:Wind,民生证券研究院

图3:西北五省财政收入增速

资料来源:Wind,民生证券研究院

优势明显决定了新疆的清晰定位。新疆在西北五省中最明确提出要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五个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医疗服务中心。

相比来说,其他四省区的定位仍需明晰:甘肃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青海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宁夏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陕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

四、资本市场必须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本届政府启动了一带一路建设,但是必须认识到,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范围广泛且分散、缺乏有效抓手、短期效益回报不显著。尤其要注意到,第一,大国博弈长期存在。从国际范围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为了应对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为我国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承担大国责任、打造新的国际版图。大国博弈长期存在且动态变化,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也会应时调整。第二,协同发展需要协调各方利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的主要省区之间如何优化协同,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如何实现合作共赢,如何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经济发展,需要平衡多方利益,建立共享机制,非一方所能决定。

资本市场要分阶段客观看待“一带一路”主题。

短期来看,媒体报道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将于6月初召开,我们预计,新一届领导人部署未来新疆发展规划,直接利好新疆区域。“一带一路”规划目前仍处于制定过程中,发展思路,政策方向以及改革措施将惠及西部大部分省区,年内地图效应可以期待。

中长期来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以及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等规划有望逐步落地。国际协同有利于提高我国外贸出口,输出高铁、通信等技术型产品,增加国际竞争力。但是体现到资本市场上,落地难度大。

五、新疆基础设施大有可为,混合所有制有望破题

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必然要求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机场、特高压输电线路、油气管网、通信网络以及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将会拉动地方投资。4月11日,新疆召开会议强调抓住二季度这个施工关键期,抓好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我们预计,新疆稳增长措施利好市政建设、水泥建材、铁路设备、管道等行业机会。

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认识 篇6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5-06-16 07:12:38 来源:和讯网

作者:人大重阳 林民旺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然而,在地区大国中,印度却一直持谨慎或怀疑的态度。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考察印度智库、媒体、学者对“一带一路”的基本看法,以及对于印度是否应该加入中国“一带一路”的争论。从研究中可以发现,印度社会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主流的分析都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大战略,可能由此导致中国进入印度的南亚“后院”,给印度带来长远的战略忧患。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林民旺在《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五期发表题为《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的文章,如下:

导言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人在外交上采取了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加大了对周边外交的工作力度。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提出后,得到国内外各方积极响应,逐渐发展为中国的国家大战略,中央还为此专门设立了高规格的“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5年3月底的博鳌论坛上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在推进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周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支持与否就成为观察其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的重要指标。换言之,支持“一带一路”的国家普遍认为,中国崛起带来的是自身的发展机遇,而犹豫或拒绝的国家则更明显倾向于认为对其构成了战略挑战。“一带一路”辐射中国周边的西、南、北三个方向,这些地区中的大国是否支持,是影响这一战略推进的关键因素。“一带”提出之初,俄罗斯颇为谨慎,国内各方都表现的相当冷淡,甚至持质疑的消极态度。然而,乌克兰事件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整体下滑,使得对中国的战略需求得以提升,加上中国展开的增信释疑工作,很快就化解了俄的担忧。到2014年5月普京访华时,俄罗斯就明确表示“中方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非常重要,高度评价中方愿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考虑俄方利益。双方将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和将建立的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可行的契合点。双方将继续深化两国主管部门的合作,包括在地区发展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实施共同项目”。显然,俄罗斯的态度已经从消极质疑转变为积极参与。

印度的态度却显得颇为值得玩味。2014年9月14-19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对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后,展开了对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南亚三国的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问南亚,也是印度新总理莫迪上台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访问,对于勾画中印关系新局面、拓展中国西南周边外交新格局,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访问过程中,“一路”得到了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的积极响应。马尔代夫称,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富有远见,完全支持并愿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斯里兰卡也表示,中斯两国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对双方来讲都是重大的发展机遇,愿意积极支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然而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却显得多有保留。

在此次访问中,印度总理莫迪认同将自身经济发展战略同中方的“一带一路”深入对接,将中国优势和印度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承诺将积极研究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但是在双方的联合公报中,却并没有写入“一带一路”。更有趣的是,莫迪在随后访美中,印美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却称,“双方强调需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地区经济走廊的建设,以促进南亚、东南亚以及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美方强调,通过其‘新丝绸之路’计划和‘印太经济走廊’计划,美将推进印度与其邻国以及更广阔地区实现互联互通,以实现商品和能源自由流动。”显然,印度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和美国的“新丝绸之路”之间,偏爱了后者。

为什么印度对“一带一路”采取消极质疑的态度呢?虽然难以接触到印度政府内部的信息,并了解其内部的战略忧虑,但是印度学界、媒体的讨论却似乎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我们提供部分答案。本文首先将对印度智库、媒体和分析人士的评论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把握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总体认知。其次,从印度对是否加入“一带一路”的讨论中把握印度态度的内在原因。最后是对中国应该采取的政策进行讨论。

一、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意图的判定

自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以来,印度智库、媒体和学术界就注意到了中国外交的这一新提法、新举措,逐步出现一些介绍性的评论。直到2014年2月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7轮会谈在新德里举行时,当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邀请印度共建“一路”后,印度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讨论突然增加起来。其中,“一路”是印度媒体、智库学者讨论的重点。

对任何国家战略、政策的解读,必然会在一定意义上涉及到对其战略意图的判定。习近平主席上台后,为什么会推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是印度媒体和分析人士首先提出的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意图的判定,也就是对“一带一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的判定。例如,尼赫鲁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狄伯杰(B.R.Deepak)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不少疑问:“一带一路”既引起人们的期待,也带来人们对中国的怀疑。即便古代确实有丝绸之路,那么它和现代这一倡议之间存在什么相关性?这些倡议与中国外交的目标如多极化、反霸、共同安全等等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是否这是中国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或“跨太平洋(601099,股吧)经济伙伴(TPP)”的对抗方案?或者是中国正在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重塑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架构的规则?

然而,即便在所谓“客观的”研究中,学者们也常常倾向于基于某种意识形态理念或者个人的情感偏好,对国家意图做出甚至截然相反的判定。印度媒体、智库和学者对“一带一路”意图的研究显然受到不同研究偏好的影响。佐拉沃middot;道尔雷middot;辛格(ZorawarDauletSingh)在考察印度对“一路”的认知中,发现至少存在四个派别,分别为地缘政治派、新现实主义派、马汉主义派和新自由主义派。各个派别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他们都分别从自己的理论预设出发,就得出了不太一致的结论。就“一带一路”的讨论而言,常常首先发问的就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意图主要是经济性质的区域整合,还是政治性质的大战略?换言之,“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地区经济合作的倡议,还是属于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归纳起来,印度智库、媒体和学者主要持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一带一路”是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中国需要重塑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格局,特别是需要扩展地区经济上的互联互通。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的印籍研究员拉吉夫middot;拉詹middot;查特维迪(RajeevRanjanChaturvedy)就认为,就经济维度上说,“一路”倡议的目标是促进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合作和海上贸易。同时,这也为中国公司和资本进入到国外投资提供了渠道,中国要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要么制造业外迁。这样的对外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推动基础设施领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化解产能过剩,并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印度孟买智库GatewayHouse的卡兰middot;普拉汉(KaranPradhan)和德夫middot;利维斯(DevLewis)也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经济大战略。他们认为,中国一直是地区互联互通的动力所在。目前中国的地区互联互通战略主要依靠三种方式:一是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中国经由中亚与西欧连接起来,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部的福建省福州市出发经由印度洋连接威尼斯,将会连接南亚的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的港口。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从地理上将四个国家连接起来,而中巴经济走廊将使中国进入阿拉伯海。这样,到未来十年后,中国将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庞大的网络。二是向这些计划提供金融资金的支持。在APEC会议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将投入400亿美元作为丝路基金。在此之前,在中国的领导下,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与金砖国家建立了金砖发展银行。三是通过贸易协定扩大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量。为此,中国积极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曼汉兰(NManoharan)博士也同样认为,中国提出的“一路”是对“一带”的补充。“一路”倡议是将亚洲、非洲和欧洲联系起来,通过中国建设的港口将沿线的国家串接起来,连接了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非洲之角、波斯湾、红海和地中海,最后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汇合。

显然,他们都主张“一带一路”的背后动机主要源于经济逻辑。还有部分学者虽然主要也是从经济角度理解“一带一路”,但是赋予了“一带一路”在对外经济安全中发挥的作用。例如,印度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谢刚(SrikanthKondapalli)认为,中国之所以提出“一带一路”,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要求中国与国际社会有一个长期有效的合作平台和战略方案,而中国的贸易运输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瓶颈。“中国今天依赖于这些路线与各国贸易,并使其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000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大约10万亿美元。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从2002年的6200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3.8万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贸易数字的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海上运输,通过陆地边界的过境贸易很少。这种对海运压倒一切的依赖增加了对海运领域的需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上贸易运输迅猛发展,成为海上运输大国。“中国拥有的世界级商船队、集装箱的生产和港口吞吐能力的扩大,都越来越凸显了它继续对海上运输的依赖。在拥有商船队最多的20个国家和地区当中,中国排第九名。按设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母公司拥有的总吨位排名,中国位居第四。中国总共拥有超过5000艘远洋商船。中国的集装箱产量也占世界的90%以上。鉴于浦东经济特区出口大量货物的能力,上海港在世界五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名列第一。

第二,“一带一路”具有更深层次的安全内涵。持这一立场的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国一方面需要解决自己的“马六甲困境”,确保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要缓解其他国家对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特别是海上力量崛起的担忧,以借此顺利进入印度洋海域。例如,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格普雷特middot;库拉纳(GurpreetSKhurana)就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外交的杰作。虽然中国提出“一路”概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上的需求所致,尤其是海上贸易互联互通的需要。2013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其中40%的对外贸易需要通过印度洋,而且这一比例目前还在日益上升。因此“一路”的提出显然是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意在确保中国商品的海上运输安全。另外一个动因源于保障中国海外原油的供应。2013年中国将近60%的石油进口(来自非洲和西亚)需要通过西印度洋的海上咽喉,这是中国在战略上的重大脆弱之处。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特舒middot;辛格(TeshuSingh)也认为,“一路”是中国在印度洋的软实力战略,将有助于中国解决马六甲困境,有助于加强中国的“珍珠链战略”。中国不是南亚国家,但是它要寻求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因此中国开始利用“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工具来推进自己在南亚的存在,借此寻求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合作,在这些国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保障中国的海上通道安全。

第三,“一带一路”具有明显的战略内涵,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不谋而合的。不少印度著名学者都倾向于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大战略,或者是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缘战略的研究者们认为,这一战略的核心源于中国统治精英想要通过经济、文化和政治影响来主导周边和地区,是中国意在构建周边影响力的战略举措,通过加强地区一体化,提高周边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此来提升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中国通过建设公路、铁路、港口和能源通道,能够加深与周边国家的贸易经济联系,以抵消美国的影响力,并且将印度洋沿岸国家拖入中国的势力范围之内。

印度著名战略分析家拉嘉middot;莫汉(RajaMohan)就明确表示,习近平正在试图提出一个更为宏大的战略框架,以使中国的海军崛起显得更不具有威胁性。而在习的这一大战略中,“一带一路”是核心,其中“一带”面向中亚与内亚地区,而“一路”则面向海上国家。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格普雷特middot;库拉纳同样也认为,“一路”可能是中国扩大其影响力的大战略的一部分,以缓和其他国家对其海上崛起的担忧,破解“珍珠链”理论。同时,“一路”有助于中国海上力量打破西太平洋的地理限制,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给中国带来的军事上的压力。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特舒middot;辛格则将“一带一路”上升为“中华民族复兴”大战略的构成部分,认为中国正在采用各种策略来构建稳定与和平的环境,服务于它的“和平发展”战略。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这一策略的一部分,本质上说,这是中国在印度洋的软实力战略。同时,这也是中国发展周边的广泛交通网络——公路、铁路、港口和能源通道——的更大战略的一部分。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拉吉夫middot;拉詹middot;查特维迪研究员同样认为,今天的中国正在重塑海洋历史的进程,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的海洋复兴”。中国在世界海洋方面的“大跃进”是显而易见的:日益增长的海上贸易、在全球造船业上崛起、港口及港口设备的建设和管理、以及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深蓝海军”。“一路”倡议事实上是中国试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以促进中国的持续发展,因此它具有中国大战略的重要特征。

第四,“一带一路”的出台,是中国为了应对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而产生的。刺激“一带一路”的直接刺激来自美国,尤其是中国试图摆脱美国主导的联盟在第一和第二岛链内对中国的孤立,有效地拓展中国的海上空间,以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同时,这是中国力图重塑亚洲的地缘政治态势,为中国创造更广阔的战略空间,提升中国地缘战略地位,并“瓦解美国同盟”的一种努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拉吉夫middot;拉詹middot;查特维迪研究员就认为,“一路”源于北京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政策的担忧,并试图消除“珍珠链战略”带来的消极影响。中国与东南亚不少国家存在海上争议,通过“一路”还可以创造复杂环境发展更加良好的邻国关系,并给中国周边外交政策注入新的活力,缓解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正如中国自己所声称的那样,“一个强大的中国将给周边带来机遇,而不是威胁”。他认为,中国政府声称,要通过自己的“丝路外交”,增强不同国家、地区、宗教之间的交流,探索交流和合作的潜力,巩固人民间的友谊,积极促进亚洲的和平与发展。“一路”将有助于某些战略目标的实现。例如,支持中国的伙伴和代理国、抵消其他海上强国的类似战略倡议,或者展示中国海上力量的崛起。

简言之,以上四种看法可以说是印度社会的主流看法。单纯从其中一条来看的学者并不多,绝大多数观察家都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不仅是基于经济原因,也是基于战略、安全和美国的因素而产生的,只是每个人的偏重有所差异而已。印度政府的看法显然与智库媒体、学者的看法存在一致性。而这种普遍的消极看法对官方也将会产生反作用。下文将具体分析。

二、印度如何应对中国的“一带一路”

南亚处在“一带一路”辐射的范围之内,因此印度智库学者自然而然地对“一带一路”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估。事实上,从“一带一路”提出来之后,印度媒体、智库、学者就开始讨论这一问题:印度是否应该加入?印度应该采取何种策略进行应对?

拉嘉middot;莫汉认为,中国邀请印度加入“一路”这一招非常高明。但是,新德里却可能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需要与中国在海上领域合作,另一方面却需要长期限制中国在印度洋海域的影响力。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维杰middot;沙胡加(VijaySakhuja)也同样认为,新德里似乎陷入“丝路困境”。一方面,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印度制造”计划,另一方面由于中印在边界争议的解决上的进步太小,边境军事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以及中国在西藏部署指向印度的导弹,这使得决策者感受到的“中国威胁”越来越大。

很多学者都在猜测印度为什么没有明确表态。如狄伯杰就说到,虽然中国已经强调印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了,但是印度为什么却对这一邀请仍旧保持沉默?是否安全分析家们将这一倡议看作是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围堵(stategicencirclement)”,并且将“一带一路”看作和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未来中国与尼泊尔、不丹可能建设的跨喜马拉雅山经济区(Trans-HimalayanEconomicZoneofCooperation)是一样的?是否正是基于担忧“战略围堵”才导致印度在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上的犹豫不决?印度的安全部门和战略界总是认为,印度不能将敏感区域让中国进入。但是新上台的政府是否可能在这一问题上换一种思维呢?它的这一疑问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上,目前印度大致存在三种看法。

第一,印度应该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例如,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维杰middot;沙胡加就认为,中国的“一路”给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机遇,有助于缩小印度在海上基础设施上的技术差距。印度可以利用中国的生产能力建造高质量的船只,建设世界级港口,开发海上能源、潮汐能等等。同时也有助于推进印度和东盟的海上互联互通,因为印度的这一倡议受制于基础设施的匮乏。

拉吉夫middot;拉詹middot;查特维迪也主张,对印度而言,积极回应中国的“一路”邀请是符合印度利益的。“一路”给印度提供了诸多机遇。中印都是全球安全的重要行为体。它们的共同努力将有助于打击非传统威胁。鉴于两国海军将越来越多地在相同地区行动,通过建立信任的措施,如共同打击海盗和减灾演习等,来协调彼此行动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中印在海上领域存在很多其他的共同利益。此外,印度也迫切需要推进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尽管印度已经在口头上多次谈及,但是却没有多大的实质进步。相反,中国却提出了海洋经济的概念,沿海省份在经济发展和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去数十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海上强国,正在向友好国家提供海上基础设施。印度需要在发展海上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重大的政策变化。因此,“一路”可以看作是印度的发展机遇。然而,一些学者却视“一路”是中国对印度在印度洋区域“权威的挑战”。

同样,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在2014年12月召开“确保印度在印度洋的利益”会议,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进行了解读。会议讨论认为,印度和中国在印度洋具有相似的目标,基于印度的自身安全考虑,印度看重中国在印度洋的活动。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对印度而言,利大于弊,利益超越了对海上通道造成的麻烦。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里,印度不应该狭隘地看待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而应该从更加广泛的视野出发来看待它。

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艾提玛尼middot;布拉(AteetmaniBrar)则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印度发展自己的海上基础设施,并且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他认为中国的造船业已经超过韩国,印度可以从中国的造船业的技术和经验中获益良多。中国也可以通过将部分造船业外包给印度,利用印度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从而获益。深海采矿是中印海上经济合作的又一潜在领域。印度在1987年就率先开始深海勘探,获得了大量的经验。而中国的蛟龙号可以在海底7000米下进行作业。虽然由于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双方不大可能进行海床的共同开发,但是深海采矿的技术共享却是可行的。还有一项可能的合作领域就是“海洋经济”。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曼汉兰博士也认为,印度需要改变自己的海洋发展战略。中国已经懂得利用海洋发展自己的权力潜力,但是印度对自己的海洋潜力却没有战略评估。印度需要在海洋基础设施、近海资源开发上做出重大的政策调整。当前印度缺乏海上基础设施和技术来开发海上能源矿产,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一路”于印度而言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

第二、印度不应该加入“一带一路”。主要原因是“一带一路”将导致中国大肆侵入印度的南亚后院。根据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维杰middot;沙胡加研究员的看法,印度战略界目前普遍认为,“一路”将可能有助于巩固中国海军进入并立足印度洋的战略,支持中国海军未来的军事行动。“一路”根本上说是中国化解“珍珠链战略”的花招,消除印度洋上的“中国威胁论”,为中国参与“一路”沿线海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合法性辩护。印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尼赫鲁大学的谢刚教授也认为,中国已经积极地向印度洋沿岸国家推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既是为了反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印度洋影响力的大战略。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将有助于中国进入马尔代夫、斯里兰卡这样的印度洋沿岸国家。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执行主任格普雷特middot;库拉纳则认为,如果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任其发展,最终将会在印度洋地区形成一个轴辐(HubandSpokes)的地区架构。这个架构将以中国为轴心,印度将在这一架构中被逐步边缘化。印度前外秘坎瓦尔middot;西巴尔(KanwalSibal)则更为直接,认为在可见的未来,“一路”将导致中国海军舰队伴随着中国经济利益的追求而来。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高级研究员维杰middot;沙胡加的观点可能是“悲观派”的典型,他认为中国的“一路”让印度战略界感到恐慌。印度大量文章、评论及讨论都认为,“一路”不过是中国要在印度洋上获得“落脚点”的花招,反映出中国在这一地区逐渐加强的影响力。他认为,印度的恐慌也是相当正常的,因为中国已经颇具“侵略性地”在印度洋上的友好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推进建设海上基础设施的做法。这些工程被认为有利于支持中国海军未来在印度洋的军事行动,同时也是中国试图“包围”印度。

根据印度海事基金会的执行主任格普雷特middot;库拉纳的看法,印度没有加入海上丝绸之路是基于安全的考量。印度担心这一倡议将会对它的地区战略伙伴造成何种影响。另一种看法是,如果印度同意参加“一路”,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参与海上合作和扩张。而印度前外秘坎瓦尔middot;西巴尔则非常直接,认为印度需要谨慎对待中国的倡议,因为中国总是过于“自私自利”,不值得印度去支持。

第三,印度政府已经在“一带一路”上采取了相应反制的政策。2014年2月10日-12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7轮会谈上,国务委员杨洁篪邀请印度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印方代表、印度安全顾问梅农口头上接受了中方的邀请,并对海上丝绸之路做出积极评价。然而,到印度副总统安萨里五月份参加北京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纪念活动时。当时中方曾向印方提出过,但是据印度媒体报道,安萨里回答:“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节,才能够全面地研究是否加入。”“依据中印友好和合作的框架,中方的这一倡议必须透明,以免引发误会。”换言之,印度认为,中方的“一路”缺乏战略透明度,需要告知印度中国倡议包括什么,做什么,如何做?同样,当印度外交部长在媒体问她“为什么印度不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时说,印度并不需要给中国的计划开个“空头支票”,并且补充说印度会与中国在利益汇合的地方进行合作。印度官方的立场仍旧是等待中方提供更加详细的具体细节。而印度外交部发言人阿克巴鲁丁在面对媒体提问时,也着力表明,不论是印度的“季风计划”还是“香料之路”都不是和中方的“一带一路”相对的,二者并非平行或互相取代的关系。从中也可以看出,印度的官方态度是,不希望印度政府自己的“季风计划”或“香料之路”被解读为对抗中国“一带一路”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有印度媒体和学者认为,印度事实上已经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做出了反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印度提出的“季风计划(ProjectMausam)”。不少媒体和分析家乐于将此看作是对中国“一路”的某种回应。“季风计划”原本是拉吉夫middot;甘地中心的文化交流项目,恰逢莫迪上台才趁势将它做大。这一计划主要是指,以环印度洋区域深远的印度文化影响力以及环印度洋国家和地区间悠久的贸易往来史为依托,以印度为主力,推进环印度洋地区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海洋资源,促进经贸往来等。就现有信息来看,尽管“季风计划”尚缺具体内容及战略设想,但从其定名来看,它蕴含着印度政府的远大战略追求,即在从南亚次大陆到整个环印度洋的广大区域内打造以印度为主导的地区合作新平台。

(2)印度提出的“香料之路(SpiceRoute)”。这是印度政府与“季风计划”同时推出的另一个倡议。与季风计划一样,目前具体内容和构想还尚未明确。在古代,“香料之路”是沟通亚、非、欧三洲之间贸易往来的主要海上通道。特别是十五世纪欧洲人发现海上新航路后,葡萄牙人、荷兰人将大批香料运入欧洲市场,而这条将香料从东南亚诸岛运往欧洲市场的海上航路就被称为“香料之路”。显然,印度作为世界上公认的香料王国,也正是想利用这一名头来拓展印度与东南亚国家、欧洲国家的经贸文化往来。

(3)印度与伊朗重新翻新查巴哈尔港口(Chabahar)。印度政府去年批准参加建设阿拉伯海边伊朗东南部的查巴哈尔港翻新计划,为此约拨出8千6百万美元,由印方对海港进行加深以接纳深水船舶。由于中国援建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距离查巴哈尔港不到200公里(另一说为70多公里),且两个港口都定位为中亚国家的主要贸易出海口。因此,很多印度分析家认为,这是印度试图遏制瓜达尔港的某种举动。印度以此加强控制阿拉伯海路,保障从伊朗等国进口石油,对中巴经济走廊形成遏制之势。

总之,关于印度是否应该加入“一带一路”的讨论中,观点的分歧其实也很大。以经济理性上看,印度完全有理由加入。但是从安全角度看,印度的战略家们就犹豫了。显然,这与中印之间的安全互信是息息相关的,也与印度的地区霸权野心是分不开的。至于说“季风计划”、“香料之路”和伊朗查巴哈尔港口建设是反制中国,则有点言过其实了,毕竟这些计划都还在具体制定当中,甚至印度自己也弄不清到底要如何完成这些计划。

三、中国的政策选择

南亚地处“一带一路”辐射的范围之间,地缘战略位置尤为重要。其中,马尔代夫、斯里兰卡位于中东和东亚之间的印度洋通道,是中国海上贸易运输的必经之地,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按照《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阐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显然,南亚分别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两条线路的区域范围之内。

在建设南亚“一带一路”过程中,印度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尽管有学者认为,中国大可不必争取印度参加“海丝(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因为“海丝”如果在印度洋站稳了脚跟,印度的参加是早晚的事情;而“海丝”如果站不住脚,印度参不参加,就都无所谓了。然而,该文作者其实自己也很矛盾,一方面是很希望印度参加的,另一方面又怕中国将争取印度参加“海丝”成为政策。不论何种看法,没有人能否定印度对于中国在南亚地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影响。南亚的地理结构使得印度成为整个次大陆的核心,而印度的整体经济实力占据了这一地区的80%以上,使得它在南亚所享有的影响力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匹敌的。但凡印度反对的事情,其他国家必须有所顾忌。另外,“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构建开放型的周边经济架构,如果缺失庞大的印度市场的加入,无疑是一大憾事。此外,更直接的原因是,当前南亚很多国家政府都是亲印派主导,如斯里兰卡、孟加拉,而莫迪上台后的邻国优先政策(NeighbourFirst)将更可能影响这些国家的政策走向。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争取印度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也存在能够争取印度参加的可能,毕竟印度在事实上已经一只脚踏进了“一带一路”的门槛里了:因为印度已经加入亚投行、金砖银行等“一带一路”的融资机制,已经与中国、孟加拉、缅甸共同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更重要的是,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中国已经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切割开了,二者是分别独立的。印度之前无法公开接受“一带一路”是与中巴经济走廊经过巴控克什米尔有关。所以,未来印度支持“一带一路”并不会构成它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支持。而且,在印度南亚邻国纷纷加入“一带一路”的情况下,印度选择置身事外是有悖于其长远利益的。正如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曼汉兰博士认为的,在南亚国家中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巴基斯坦已经同意加入“一路”。深入理解印度邻国如何看待“一路”,并且认真考察中国是如何在这些国家推进“一路”的,有助于印度更好地做出决策。印度如果长期“特立独行”,也与其采取的地区政策明显相悖。如此看来,当前最大的困难是化解印度在战略上的忧虑,同时保证印度在经济项目上“有利可图”,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有钱可用”。因此,试提出以下几个政策选择。

首先,中国的“一带一路”要寻求与印度“季风计划”、“香料之路”的对接。目前,印度的这些计划内容尚不完善。未来可以就南亚地区发展交通和基础设施与印度共同实施项目,找出彼此利益的契合点。关于这一点,可以借鉴中国与俄罗斯在“一带一路”上的经验。事实上,“一带”提出之初,俄罗斯也颇为谨慎,国内各方都表现的相当冷淡,甚至持质疑的消极态度。可是到2014年5月普京访华时,俄罗斯的态度已经从消极转变为积极参与。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一带”建设中,俄罗斯获得了一定意义上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而且双方明确承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项目要和“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契合,在地区发展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中俄要“实施共同项目”。中印之间同样可以采取类似的合作方式。双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寻找出彼此利益的契合点,进行共同项目的合作。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拉吉夫middot;拉詹middot;查特维迪研究员也认为,对中国而言,重要的是制定计划,确定重点和优先,并与其他伙伴国家共同合作监督并协调项目的进步。2014年12月外交部长王毅访问尼泊尔、孟加拉时,宣布了中方的一系列援助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此前的2014年11月南盟峰会上,印度也在积极推动南亚国家进行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如以合作而非冲突的观点来看待二者在南亚推进的建设,则能够找到大量的项目对接空间。

其次,建立较为松散的非正式磋商机制。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担忧显然是印度洋的战略安全方面的考虑为主。而这种担忧并不是近忧,而像是远虑。正如拉嘉middot;莫汉所言,鉴于中国到印度洋的漫长补给线,中国并不会对印度在印度洋上的地位造成直接威胁,但是中国的长期意图才是新德里真正关心的问题。虽然中印之间存在一些双边的对话机制,但是却明显缺乏与南亚国家的多边对话机制。印度对中国与斯里兰卡、孟加拉、马尔代夫建设“一带一路”并不放心。如果推动在南亚建立多边对话机制,显然给予了印度知情权、磋商权和一定意义上的决定权。实践也证明,在国际政治中,多边主义的非正式磋商机制常常能够起到一定的释疑效果,例如东盟地区论坛。在中国目前尚未加入南盟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多边的平台进行沟通。2014年12月王毅外长访尼泊尔时,就已经提出中方愿适时探讨中尼印三方合作的可能性,称三国之间是好朋友、好邻居,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一起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共同为本地区的振兴做出努力。近期报道称,3月26日习近平主席近日会见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时,曾提议中方与斯里兰卡、印度举行三方会谈。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答时说,“斯里兰卡和印度都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重要和友好邻国。我们希望中斯关系、中印关系都能良好发展,也乐见斯印关系不断发展,三方关系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对三方有利,对地区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也有利。我们愿与斯方和印方共同努力,推动彼此关系积极良性互动。”这是迈向多边对话的良好开端。

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认识 篇7

一、自身发力:提升海陆空枢纽辐射带动能力, 抓好支柱产业对接和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开辟了广阔空间, 而且对河北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建议河北省紧抓“一带一路”横跨欧亚、面向全球的平台优势, 充分利用河北省连通南北、西进东出的特殊区位优势, 全方位提升河北省海陆空枢纽辐射能力, 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河北省“外经、外贸、外资”联动新机制, 助推河北开放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 融入京津, 切实发挥临港临空优势, 构筑海陆空一体化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临港临空产业集群是世界各国融入区域乃至全球化大生产、提高自身产业竞争力的一个基本经验。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 发展临空临港产业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河北省在临港经济方面:唐山港、秦皇岛港双双入围2014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十大港口, 分别排名第4位、第9位。但在2014年中国港口前十大外贸吞吐量排名的城市中, 仅唐山入围, 位列第5。而在2014年中国港口前十大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的城市中, 河北省无城市入围。在临空经济方面, 石家庄正定机场2014年上半年完成货邮吞吐量1.95万吨, 而与河北省相邻的郑州机场同期完成货邮吞吐量17.9万吨。这反映出, 河北省海港和空港枢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临港临空产业聚集度不够高, 辐射能力不够强, 对所属地市和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使河北省充分享受“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红利, 助力河北省相关企业最大程度参与“一带一路”产业分工, 实现沿海地区率先崛起、打造特色临港临空产业。建议由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商务厅等部门密切配合, 以河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沿海港口转型升级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的意见》为指导, 加快建设全国知名大港, 实现唐山港与天津港的紧密发展、形成“双核”, 将唐山港建成国际贸易大港;秦皇岛港、黄骅港依托“双核”, 在向多功能现代化大港转变”的过程中, 挖掘协同京津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契合点, 将河北省三大港口建设成为欧亚“新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同时建议廊坊市会同上述有关部门在参照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发展的意见》抓紧研究首都第二机场对河北省发展临空经济的重大意义, 尽快制定出台河北省临空经济区规划及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打造河北省“外经、外贸、外资”联动新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二) 明确深度融入战略着力点, 重点抓好河北省支柱产业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河北省消解过剩产能,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从国家层面来看, 中国当下对外合作的重点是服务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及本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将重点支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即“‘一带一路’建设将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同时“一带一路”沿线是全球能源资源重要生产地和转运站, 能源资源领域的合作被视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内容。这与河北省以钢铁、能源、水泥为主导的产业布局相互契合,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有效促进河北省钢铁、水泥、能源等原材料及商品输出, 化解产能过剩危机并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因此抓好支柱产业对接是河北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着力点。目前河北省相关企业已开始上路, 如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商英利集团正着手规划新疆和国外的产业布局, 河北钢铁集团启动了中国钢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布局。但相关企业向东出海、向西拓展仍出于行业或部分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 尚未形成规模和“打包”效应。建议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河北省钢铁、能源、建材、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方案和扶持政策, 并以省政府的名义印发全省。以此进一步整合河北省产业优势资源, 凝聚产业规模集聚竞争力;进一步激发河北省支柱产业企业的海外投资热情, 助推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

二、巧用支点:挖掘河北省“一带一路”历史、善用援疆跳板、活用国际或区域交流平台, 多形式参与“一带一路”

历史上的河北与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关联度高, 可挖掘的历史极为丰富。河北对口援助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无疑是河北省向西拓展的前沿跳板。此外河北应以承办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为契机, 活用国际或区域性合作交流平台, 为河北省多渠道、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创造更多机会。

(一) 挖掘河北省“一带一路”历史文化, 成立研究中心。河北与“一带一路”的历史密切相关、休戚与共。有学者指出, 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而言, 河北有三个地域可以纳入丝绸之路的重点研究范畴:张家口的张库大道 (张库大道是一条古商道, 是典型的草原丝绸之路) 、沧州黄骅市海丰镇遗址 (黄骅市海丰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邯郸邺城 (邺城附近的魏晋南北朝墓群, 出土了不少来自西域、西亚的文物, 是丝绸之路标志性的符号) 。此外, 河北是古代丝纺织技艺最辉煌的地区, 盛唐时期河北为丝绸之路贡赋的丝纺织品全国第一, 缺少了河北, 中国的丝绸之路就成了无本之源、无根之木。由于各种原因, 河北省关于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不够, 专著成果不多。建议河北省整合省直有关部门和省内相关机构成立河北省“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旅游局、省作协、省博物院、省内有关高校等有关部门要深入挖掘河北省与“一带一路”的历史, 大力加强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和传播工作, 切实发挥历史文化对商贸的促进作用, 为河北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实现经济互联互通营造良好软环境。

(二) 以援疆为跳板, 突破河北省向西拓展的“瓶颈”。河北省区位优势明显, 向东出海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向西拓展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存在着地理上的天然屏障, 突破向西拓展的“瓶颈”应成为河北省对接“一带一路”规划的着力点之一。因此, 河北省应充分利用对口援助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这一前沿跳板, 打通河北省西进通道。建议省委省政府派出党政考察团主动对接新疆自治区, 强化两省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等部门应积极与新疆自治区沟通协调寻找彼此利益的共赢点, 充分利用新疆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省份的纽带作用, 为河北省重点企业布局新疆, 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 活用“2016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在河北省召开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2014年9月, 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全面合作的实施意见》, 把中东欧国家作为河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区域之一, 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重点突破。2014年12月, 中东欧16国共同发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确定了2016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将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这为河北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 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提供了国际性舞台, 有助于促进中东欧国家乃至整个欧洲, 深入了解河北省的投资环境、产业优势和发展规划等。同时, 地方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支撑。建议省外事办事先积极与外交部和参会的中东欧国家驻华使馆积极协调沟通, 切实发挥河北省“主场优势”, 促成中东欧国家或地方领导人在会议前后到访河北省相关地市或重点企业, 以此促进了解, 强化河北省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预期和机会。省政府应责成省直有关部门或单位认真研究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相关领域合作的契合点, 力争在会议期间签署一批省州合作协议。此外, 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重点企业等部门或单位应提前筛选出一批合作前景较好的项目和产业, 供参会的中东欧的国家或企业领导参考、甄选, 并促进相关合作协议的落地。

三、主动沟通对接:用好上层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认识 篇8

首先,可以使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成熟。中韩两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取向,决定两国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以及朝核问题等各个领域实现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去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时发表的《中韩联合声明》,高标准地将两国关系定位为“实现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伙伴、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习近平对韩国寄予厚望:“相信中韩合作不仅会成为两国自身发展的加速器,而且会成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稳定器。”

其次,可以起到某种平衡美国对华制衡的作用,缓和中美冲突和分歧。韩国是美国的重要同盟国家,又与中国建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对美国和中国都能说得上话的国家。韩国在两国间执行平衡政策,在朝核问题等影响东北亚安全和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有助于缓冲和平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推动韩国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战略支点国家,可以争取韩国在美国与中国之间继续保持平衡态度,争取韩国对美国与日本关系过度密切保持冷静观察和谨慎应对的态度,从而避免美日同盟、美韩同盟进而扩展为美日韩同盟。

第三,有助于韩朝关系的改善和朝鲜半岛的稳定,韩朝关系的改善也将使中韩关系更加密切。中国在朝鲜半岛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对韩国和朝鲜都能说得上话的国家,中国的地位决定中国能够推动和促进韩朝关系的改善。中韩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合作是稳定半岛局势的重要因素,中国为推进韩朝关系的改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中韩关系的升级无疑将有助于韩朝关系的改善和朝鲜半岛的稳定。

第四,韩国可以在“中朝韩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特殊的作用,推动四国共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笔者主张中国应倡议建立“中朝韩俄经济走廊”,利用目前中韩关系大幅提升以及中俄关系、朝俄关系、韩俄关系都在走近的优势,促使中朝韩俄的经济合作与东北振兴实行联动,使“一带一路”建设延伸至朝、韩、日三国。韩国可以担当推动朝鲜参加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角色,韩国对此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责任,其强大经济实力也使其有条件、有实力担当这个历史重任。韩国应将推动朝鲜“弃核”与推进朝韩经济交流同步进行。韩国积极参加“中朝韩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并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第五,可以推动中日关系、韩日关系和中日韩关系的发展,有助于东北亚共同体的建设。中韩FTA达成协议,日本大受震动,韩日FTA、中日FTA、中日韩FTA谈判由此可以加速进程。韩国加入亚投行,也使日本受到无形的内外压力。中日韩三国理应走向密切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为此,中国周边外交应尝试将对韩国外交的经验和做法施及日本,推动中日关系常态化,加大建设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力度,将日、韩视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伙伴国家,共创东北亚美好的未来。日本应向韩国学习,改变与亚洲国家共处的惯性思路和做法,回归亚洲。韩国能做到的,日本也应该能做到。

韩国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战略支点国家,有四个层面的工作可以付之努力:第一,推进“阳光政策”时代的既有成果——开城工业园区和金刚山旅游区的恢复运营,营造南北经济交流的良好氛围。第二,全面落实“六一五共同宣言”和“十·四共同宣言”以及双方已经达成协议的各项经济合作事业,将韩朝双方的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第三,朝韩全面的经济合作,韩国的优厚资本、先进技术和朝鲜的优质、低廉劳动力结合,实现南北获益共赢,逐步与朝鲜共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行列。第四,加盟“中朝韩俄经济走廊”建设,开通南北铁路联运,打通“韩朝中”和“韩朝俄”两条经由中国的欧亚大陆交通线,全方位加入“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发展实现合作共赢,韩国可以大有作为。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周边合作,将最终落实于朝鲜的融入东北亚区域合作和日本“回归亚洲”、加盟东北亚共同体建设,其间推动韩国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战略支点国家,将是最为关键的举措。

上一篇:《胖瘦与高矮》教案设计下一篇:在情趣中彰显魅力与深度——古诗词教学情趣课堂组织形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