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学法认识

2024-07-26

小学科学课教学法认识(共8篇)

小学科学课教学法认识 篇1

从自然课到科学课,对于教者来说是教学观念转变的过程。自然课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改造自然。而科学课则是在这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指教者基本的探究的教学,学生以探究为本的学习。而学生学习探究,就要要求教者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小学生的探究活动,我认为是仿照科学研究来学习科学内容。怎样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探究活动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

2.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学生通过亲身探究,思维才能受到锻炼。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4.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肯定会发现新问题,当一人难以解决新问题时,就需要大家的合作,交流,向别人去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审视和改正自己的观点,相互接纳,赞赏,分享所获得的成果,这样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作出决定,这样就应当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提供众多的实验器具,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注意了这三方面:

1.教师要根据教材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科研课题,上好每一节课,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每项实验。但不能因为实验难度大而放弃,那么这就需要教者耐心引导,这样学生在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就会非常开心,就不会忘记学到的知识,他们的创造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2.给学生创新的条件

学生搞使用离不开物质条件,所谓物质条件是指实验的材料,有了材料,创新活动就会顺利进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缺少材料,创造活动就是空中楼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要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3.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心理自由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他们造成一些心理障碍,会影响他们的创新,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也就是要求学生敢说,敢做,敢想,勇于探究,乐于创新,让他们无拘无束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小学科学课教学法认识 篇2

1. 培养浓厚兴趣, 让学生会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就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 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从而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兴趣, 使之真正发挥促进科学学习的作用。

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 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例如, 青霉素的发明者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曾深有感触地说:“我唯一的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观察周围的事物, 不仅能够看清事物的各部分是怎样的, 而且能够从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找出本质的东西, 保持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和敏锐性。

如教学《常见的植物》, 我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 “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其确定观察内容和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观察, 学习收集信息、交流汇报。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用测量的方式知道植物的粗、细、高、矮等有关信息;用文字、图画、采集标本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大家描述植物。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植物有了直接的认识, 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且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 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

2. 营造宽松氛围, 让学生敢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通常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是一个人优良创造品质的具体表现。只有自己发现的问题, 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只有让学生研究自己的问题, 才会调动全部的主动性。因此, 小学科学课应基于问题开展教学, 以问题作为课程的载体, 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大胆提出心中的疑问, 质疑自己和同伴, 甚至质疑老师, 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首先, 我们要积极营造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围, 真诚地对待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所表露的情感与想法, 理解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少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组织教学, 避免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紧张心理。其次, 努力愉悦、民主、和谐、幽默的情感氛围, 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 缩短师生距离,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等方式, 让学生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最后, 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具、环境布置、座位组合等手段, 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和表现的环境氛围。

3. 教会学生从身边的小变化开始探索

学生种下一颗颗凤仙花的种子, 种子发芽, 长高, 开出了红的、紫的、黄的花, 结出了一串串的果实, 果实成熟后, 将种子弹出很远很远, 好让它的后代遍布花园, 体验生命如此奇妙。学生将蝌蚪带回家, 蝌蚪尾巴变短, 长出腿, 竟然会跳到陆地上生活, 这就是两栖动物的成长过程, 明白原来动物就是这样生长发育的。找来一些杯子、水、盐水、橡皮泥等, 探究物体的沉或浮, 从而知道大轮船为什么是铁做的却能装载货物, 潜水艇为什么能在水下行走。用塑料杯、筷子、盐探究一杯水中溶解多少盐, 知道了从海水中提取盐的方法。找来电池、导线、小灯泡, 点亮了小灯泡, 认识了简单电路和串联、并联电路。收集各种各样的纸, 探索纸的秘密, 了解纸的不同用途, 为同学的生活服务。认识并使用温度计, 测量物体的冷与热用凸透镜、蜡烛、纸屏、火柴,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 知道了照相机、摄像机等成像原理;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点燃火柴, 从而联想到太阳能热水器的来由和制造原理。用尺子、橡皮筋、琴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会控制声音, 防止噪声污染;用沙盘、喷壶, 做流水搬运作用的模拟实验, 用石膏、种子、石子做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了解卵石、地层的形成。用烧瓶、红水、塑料袋、热水、冷水等探索气体、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 了解温度计的制作原理。用盐水、烧杯、酒精灯、盘子等探索水的三态变化, 了解云、雾、雨、雪、霜的形成。用雨量计、风向标、气温计等测风力、风向、气温, 用测量的数据预测天气, 告诫同学增减衣物, 告诉老师明天适不适合开运动会。

4. 体现科学的本质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 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

科学课脱胎于自然课, 又有所发展, 是站在自然 (常识) 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是一门新的课程, 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科学》不同于《自然》的新的特点, 即在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科学的本质, 又要体现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特点, 在课程标准中用“科学素养”这个词表述。

我们对科学的本质界定有不少不同的理解, 不过一致认同的有这样三点: (1) 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既然科学是实证的, 就可以通过证实的、证伪的方法得出结果, 而且可以重复多次检验。 (2) 科学的结论是符合逻辑的, 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 科学的结论是有局限性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 其结论是可发展的。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其特质着重反映在科学家的身上, 比如说求实的精神;理性的精神, 对客观世界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主意识;探索的精神等。小学科学课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一些特点: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这种实证意识可以用多种方式培养;二是使他们的思考符合逻辑;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探索的过程中, 有的老师对科学课程的理解得比较到位, 在教学中能够自觉地体现科学课的要求;有的老师停留在原来的认识高度上, 往往在教学中忽略了科学课的特点, 停留在自然课的基础上。

5. 正确看待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以前, 教师往往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操纵着学生的活动, 用新的观点衡量, 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弊大于利, 自然不可取。但如果教师担心在课上指导就有限制学生探究的嫌疑, 完全放任学生自己探究也是不正确的, 因为, 我们面对的是10岁左右的孩子, 有些时候探究活动必须得到教师指导才能有效进行。

小学科学课教学法认识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1-0058-0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已经顺利进行了四个年头,在这期间,我们研训员为了每一次培训、每一次研讨活动的成功举办,可以说费尽了心血。新课程对于我们来说,同样也是需要从头学习,需要边实践边研究的。正因为有我们不懈的尝试与探索,现在不论走到哪所乡镇中小学,都不难发现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上的明显变化,师生参与课改的热情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但是,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达到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面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真穷,教师真苦,课堂教学真有问题”的现象,我们不得不再作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

今年暑期,湖北省长阳县教育局针对“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精神,明确提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水平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广大教师对乐教乐学,轻松愉快,高效低耗的教学模式充满企盼。研训员作为教学的研究者,作为教师教学的指导者、帮助者、服务者,要努力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搞好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了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也就达到了课改的一个根本目的。因此,尽快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低效或无效问题,帮助教师寻求一条轻负高效之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我们不得不再次追问:有效教学的必备要素是什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又是什么?对此,我们必须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多视角、多层面审视这些问题,并对我们已司空见惯、貌似合理的教学常规和行为予以深刻的反思。

一、多视角多层面认识“好课”

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1.能让学生有所得的课就是好课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从五个方面阐释了一节好课的标准:一是有意义的课,即充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扎实的课;三是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让学生有所得的课就是有效的课。现在课堂上普遍存在一些 “表面繁荣”,教学手段“先进”,形式花哨。就科学课来说,经常是“议论声、争辩声、操作声,声声入耳”,看起来似乎热热闹闹,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却往往搞不清自己在探究什么,为什么做这些活动,要观察哪些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怎样解释或者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就是无所得的教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对新课程理解有偏差。要知道,常规教育是课堂教学最为基本和重要的,放任的教育是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曲解和亵读。在2007年7月中旬《科学课》杂志社举办的福建武夷山全国小学科学教材教法研讨暨科学考察活动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理科室的黄主任在研讨会上以课标的修订为话题,介绍了新课程标准将把科学概念和知识目标放在第一位,将原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修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有利于扭转现行课标指导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盲目的、无意义的探究现象,从而使科学探究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纠正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2007年,我县组织了以“在科学课堂上如何开展有效性探究”为主题的系列研讨活动,为追求真实的课堂作了一些尝试。通过教师论坛、专题讲座、骨干教师示范课引领,让科学教师明白,科学课应以“活动-体验-表现”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同时也让他们弄清楚自己作为科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那就是要培养和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并努力寻找证据,积极探寻身边的自然现象、变化和规律,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在探究中获得较为全面的科学素养。只有教师先弄清楚科学课的特点和主要任务,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质疑和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这也正是课改专家们所倡导的。

2.能把学生真正“卷入”的课就是好课

一线教师对好课的理解是怎样的呢?通过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我了解到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提问精简恰当,适时运用媒体,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整堂课从“引入”到“过渡”再到“高潮”最后到“小结”,可以说无可挑剔。但我认为这样精雕细刻的课未必是好课。因为在这样的课堂,许多教学环节只是追求了新课改课堂教学的“形似”,而不是“神似”。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什么?学习效果又如何?很难说清楚。一节好课,应该能把学生真正“卷入”到教学之中,能看到学生生气勃勃、积极勤奋、专心致志地与教师合作,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研讨应对自如,能有把握地了解到学生学到了什么,从而使教学过程在预设与生成中不断互补,不断完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平时,我对小学科学常规课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评价的:一是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状态;二是教学目标的把握;三是看是否符合科学课的特征,即尊重科学证据,符合科学逻辑,有质疑的精神;四是是否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求教师做到面面俱到,十全十美,只要是教学内容完成得好,学生学到了真正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这样的课,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面对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极为不稳定,学科骨干少而新任科学课教师又难于胜任的现状,我一方面鼓励科学课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开展“手拉手”研修活动,一方面组织教师参与学科研修沙龙、网络在线研讨等活动,为学校、为教师尽力搭建研学平台。但多次下乡听课,使我越来越感到任重而道远!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视导中,我听了一节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任课教师是刚从中学到小学的,是第一次接触科学课,他不了解科学课的特点,不清楚在科学课堂上怎样落实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也不准确,整堂课仅仅就书上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了一番观察与讨论,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也缺乏思维训练活动。这与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编者也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安排教材内容的。这一课主要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对空气已有的认识,探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使学生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它属于综合课型,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一个“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可惜的是这位教师没有这样做,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课前和课后也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调查搜集活动,这样的科学课是不可能将学生卷入其中的。

3.能把学和玩整合起来的课就是好课

毋庸置疑,我们的课堂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那小学生对好课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我从与学生的座谈中了解到,就科学课来说,他们所期待的好课就是既好玩,又能学到东西。这一点我们是能理解的。儿童天性好玩,他们希望在日复一日的学校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希望老师能把课堂和玩整合起来,在玩中学。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所主张的: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但想一想我们的课堂却往往是老师讲授的多,学生理解的少;老师教的多,学生发现的少。为了践行卢梭的理论,我有意安排了一些活动来引导老师们朝这个方向努力。

2007年4月份,我在高家堰镇组织了一次全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会上安排了四节研究课,其中庄溪小学唐永胜老师上的《力在哪里》一节,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了四个活动,这些活动如螺旋式上升,层层递进。第三个活动“争金夺银弹棋子”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个活动唐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科学课上不能说我知道了就行了,得弄清楚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玩过弹棋子游戏?(学生举手)哦,这么多同学玩过,怎么玩的?还想不想玩?

生:想。

师:好,我们就来玩“争金夺银弹棋子”的游戏。大家听要求。(师将“游戏规则”用小黑板挂在墙上)。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尽快到达终点?

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让学生两人一组到游戏中去验证自己的预测。

这下学生可开心了,一个玩一个当裁判,再互换角色。五分钟后,教师开始统计到达铜、银、金牌的人数,拿金牌人数最少。最后老师让学生交流玩中的体会。有的说,弹棋子的时候要注意用力的方向;有的说,要想尽快拿到金牌,每次都要注意用力的大小、部位、方向和时机……那节课学生真是学得轻松,学得自主。这样的课,我认为是成功的课。它的成功就在于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玩中学,学中玩,领会科学的乐趣,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上,教师将比较抽象的“力”这一概念以活动的形式,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浅出,最大程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效率很高。

二、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研训员,自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过一些培训,也组织了好几次教师培训,聆听过一些专家的讲座,也反复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参与过鄂教版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也指导过不同级别的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同时还听了不少外地的观摩课,我越来越觉得要达到专家们所构想的、孩子们所期盼的那种理想的、有效的常规课堂,必须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因为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航标。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教”不重“研”;重“教”不重“学”;重“灌”不重“效”;重“记”不重“思”;重“知”不重“能”等不良教学行为,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相悖的。因此,只有教师真正转变了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才会有生机和活力。

首先,要树立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节课,如果教师只考虑自己的教学环节完成情况,只在乎板书是否完整,只关注媒体运用是否正常,而不考虑学生是否有收获,这样的教学往往是只有“教”而没有“学”,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成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收获,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有“成就感”,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其次,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课的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为他们及时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建议。9月底我在李家湾小学听了一位老师的《空气里有什么》这节课。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科学课。在实验设备不配套、实验器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老师指导学生用去底塑料饮料瓶罩住蜡烛,并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瓶子。学生动手操作后认为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是很少,并且通过讨论,学生知道是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接着老师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拧紧瓶盖,蜡烛会不会熄灭、水会不会进入瓶子里去?学生根据前面实验的经验,都认为蜡烛会熄灭,但水不会进去。为了验证猜测,老师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蜡烛慢慢熄灭,一部分水涌进瓶子里去了。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莫名其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全班六个小组有五个小组实验成功了,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不时发出惊叹,可是还有一个小组实验失败了,这个小组的同学非常沮丧,他们多么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与点拨,然而,这位老师当时考虑的可能是教学进度问题,没有给他们以指导,甚至连课后补做的机会也没有给,就让学生进入到讨论环节。虽然学生后来知道了这一现象是由于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造成的,但那个小组的同学仍不免有些遗憾。这让我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心中时时要装着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

再次,要将知识灌输转变为 “学会学习”。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教师要解放思想,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规律或发现问题,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有“点金之术”,要通过启发使学生回答出一个个难度更大的提问,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这些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研究,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除了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好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创设一些轻松自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之外,还要研究教学方法,特别是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曾经在一次小学科学优质课竞赛中,看到有一位参赛教师采用“轻松‘小品’,趣味导入”的办法教授新课,使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轻松透彻,这样的教法就很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位教师上的是四年级《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开课之初,授课教师一边取出玻璃杯,一边介绍:“这是一只干净的杯子。”他又取出矿泉水,“这是一瓶矿泉水”。接着,他把矿泉水倒进杯子里,“杯子里的水能喝吗?”学生刚准备回答,教师已经端起杯子,痛痛快快地喝了一口——“味道好极了!”(学生先是惊诧,继而轻松地笑了)。接着,教师在杯子剩下的水里滴入墨水,问:“这杯水还能喝吗?”(生:“不能。”)“为什么?”(生:“水被污染了。”)

教师说:“‘污染’一词用得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和污染有关——《空气的污染和保护》。”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科学课的内容是严谨的,但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鲜活的。就象上述案例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那样,既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并通过“污染”一词,悄然揭示了课题,学生一下子就被融入到教学之中了。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最大范围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取真正理解的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人格塑造。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和体验,重视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有效的课堂不像工厂生产产品那样要求整齐划一,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作为研训员,我们应尽力解放教师的思想,帮助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正确解读新课程理念,正确认识一堂好课的标准,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少一些包办,多一些民主;少一些讲解、分析和总结,多一些引导、点拨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以一颗忠诚、敏感的心,去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地发现,从而在更为全面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

最后,我借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以[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3]史根林.新全球化时代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应有之思——从基础教育课程民族工作者说起[J].基础教育参考,2006(4).

[4]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严卫林.谨防课堂提问中的“虚化现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6).

[6]陈永仑.优质课评选中的点滴启示[J].科学课,2005(12).

作者单位 湖北长阳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小学科学课教学法认识 篇4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条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水。

师:所有同学都猜出是水了吗?

生:猜出!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认识一下水。

引出课题,板书:4 清清的水。

师:下面请看图片:海水很清澈,为什么不能喝呢?有预习过的同学就应该知道了。

生:因为海水是咸的。

师: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生:因为海水里有细菌。

师:海水里有细菌,喝了对身体不好,对不对?

生:对!

师:究竟海水为什么不能喝,我们等一下再来解答这个问题,好不好?

生:好!

【点评】:用谜语和海水引入今天的课堂,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究活动一:

活动1:哪瓶是纯水?

师: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前两位同学转到后面去,台面上有三个小瓶子,分别装有白酒、白醋和纯水。你能用什么方法找出哪一瓶是纯水吗?请先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

师:根据平时你对白酒、白醋和纯水的了解,有些同学说用鼻子闻,那还有哪些其他方法?(教师出示课件)

生:尝、看。

师:尝可以,看也可以。你要知道的是它们有什么不同?你要区分它。

生:颜色也可以。

师:它们都是什么色的呢?

生:白色。

师:白色的?一样的颜色,不行。尝行不行?同意尝的举手。

(学生举手)

师:怕不怕有毒呢?

生:怕!

师:怎么办呢?

生:闻!

生1:看有没有泡泡。

师:放在那里怎么看呢?

生:把它摇一摇。

师:这也是一个办法。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办法,那现在请把它写在书上P28。先写先方法,闻是怎么闻?简单地写一下。然后转过身去,每个同学都尝试用自己的办法去区分哪一瓶是纯水?写完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写,教师巡视并指导)

师示范方法:轻轻地用手扇动瓶子上方的空气,用鼻子闻此空气。

师:为什么要这样呢?

生:因为怕闻到毒。

师:这个同学平时很关心这个,怕有毒气,对不对?

生:对!

师:所以我们用这种方法,轻轻地闻一下就好。这种方法叫扇闻,电风扇的扇。好了,先写好方法,然后组长先开头,把每个瓶子拧开来,扇闻一下,记录好结果。最后其他同学也尝试一下,看看大家的结果是否相同?好不好?

生:好!

师:那请转过身去,组长先闻。

(学生分别尝试闻气味,教师巡视检查)

师:大家有结果了吗?

生:有。

师:那结果相同吗?

生:相同。

师:我们知道,用扇闻的方法可以保护鼻子不受刺激,不怕中毒,对不对?下面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用扇闻的方法分别闻一下三个瓶子,并说说你怎么区分它们的?

生:(分别闻三个瓶子)是酒、水、醋。

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闻的方法对吗?

生:不对,太近了。

师:对,鼻子应该和瓶子距离远一点。让我们再找一位同学来示范一下。

生:(分别闻三个瓶子)是水、酒、醋。

师:我们看到了正确的扇闻方法了。那你知道闻到什么吗?

生:酒有香味。

师:有香味?

生:有酒味。

师:有酒味,有比较刺激的气味,对不对?

生:对。

师:那如果什么气味都没有,那是什么呢?

生:水。

师:有点酸呢?

生:醋。

师归纳:无色透明的,无气味的那一瓶是纯水,白酒有很刺激的气味,白醋闻起来有酸味。

师:白酒、白醋都是无色透明的,它们和纯水有什么不同?

生:把酒有刺激的气味,白醋闻起来有酸味,水闻起来是没有味道的。

师:还有吗?

生1:气味不同。

生2:水是没味道的,酒和醋是有味道的。

师:为什么有味道呢?

生:被加工过。

师:很聪明,那被加工过,是放了什么进去呢?

生:酒里有酒精。

师:那我们为什么看不见呢?

生:因为被溶化了。

师:酒里有酒精,醋里有醋酸,那么就能说明为什么海水不能喝,大家有答案了吗?

生:有。

师:白醋是酸的,因为里面有醋酸,那海水是什么味道的?

生:咸的。

师:那里面有什么呢?

生:盐、雨……

师:白酒、白醋用眼睛看起来和水一样,但是它们中都比纯水多了一些物质,只是这些物质已经溶解在水中了,用肉眼看不出来。海水虽然看起来清澈透明,但是,海水里面却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氯化钾等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进入人体内将对人产生不利的作用。所以,不能饮用海水。大家知道什么是氯化钠吗?炒菜的时候放的是什么?

生:盐。

师:对,盐就是从海水里面来的,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试一试糖水和盐水要怎样区分?

【点评】:通过交流,学生不但获得了很多观察研究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糖水和盐水的,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的无限。

三、探究活动二:

活动2:给水变个样

(1)玩水球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图片。你你喜欢玩水球吗?

生:喜欢。

师:分小组做玩水球实验,把水球捏成不同的形状,并在书本P29画出每次捏成的形状。

(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轻轻拿起水球,看它像什么形状?

生:一滴水。

师:压一压它会怎样呢?

生:扁了。

师:也就是说,你想它圆就圆,想它扁就扁,对不对?

生:对。

师归纳: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任意的形状。但是往气球里加水时,不要装过多的水,要把球口扎紧。(2)倒水游戏

师:请同学们看图,这个小女孩在做什么呢?

生:倒水。

师:对。我们的桌面上也有一杯水,这水是自来水。我们可以把它倒进桌面的其他两个烧瓶里。(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倒水的时候要紧贴两个容器慢慢的倒进去,水要倒满一些,明白吗?

生:明白。

师:我们可以在水槽里拿水,然后分成小组实验。

(学生做倒水实验,教师巡视检查)

师:看看水倒满烧瓶后是什么形状的?

生:葫芦形,烧瓶的形状……

师:请把你认为水有哪些形状写在书本上。

(学生写,教师巡视检查)

师:(巡视并读出学生的答案)水有无数形状,水是没有形状的,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你们同意哪个同学的说法呢?

生:没有固定形状。

师:也就是说水倒进什么容器,它就变成它的形状,对不对?

生:对。

师:所以,我们认为,原来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3)认识液体

师出示概念: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板书)

师:想一想还有常见的液体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呢?

生:牛奶、蜂蜜……

师:在生活中,液体的离子有很多,它们也像水一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点评】:巧妙地让学生实验感受了水的形状,帮助学生加深了科学概念的理解,使知识更具体化。

四、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很认真。我们学习到了:海水是不能喝的,我们在喝水之前一定要注意那水是什么水,知道吗?

小学科学课教学法认识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理解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尊重关于太阳的科学依据,不迷信权威;能大胆想象太阳的概况,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关于太阳的图片,文字,课件。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课件出示:有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它暖融融,无它天阴冷。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太阳,它是我们的一个好朋友,你对它又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汇报一下自己的认识)

师:看来,大家对太阳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太阳,研究太阳。(板书:认识太阳)

二、交流资料,探讨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收集了吗?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收集的资料既丰富又全面。交流时,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师:哪个小组先来告诉大家你们所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学生发言。

2、教师将典型资料进行整理补充,以增强学生记忆,拓宽学生视野。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太阳的资料,想看吗? 边看课件边讲解。

(1)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讲解: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在天空中看到繁星点缀下有一条淡云薄雾般的白色光带,那就是银河。银河从侧面看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盘状,正面看是旋涡形,太阳就处在离银核2.3万光年的旋臂上。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一千多亿颗。

(2)太阳离地球的距离

那太阳离我们地球有多远呢?1.5亿千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人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行走,从地球走到太阳要走3500年;如果坐飞机,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从地球飞到太阳也要20多年。

(3)太阳的概况

太阳看上去像盘子那么大,它实际上是不是像我们所看到的这样大?不是。对,因为太阳离我们太遥远,看上去才那么小,实际上它的直径约为139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太阳和地球相比,就好像一个篮球和一粒绿豆。

太阳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年龄呢?是的,它的年龄大约有50亿岁了,估计寿命还有50亿年。

太阳是一个旋转的高密度的炽热气体球,它的大部分气体是氢气,其次是氦气,每秒钟大约燃烧400万吨氢气,产生巨大的能量。它的表面温度大约是6000℃,内部温度大约是1500万℃。

(4)太阳的结构 讲解:从结构上看,太阳可以分为日核、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5)太阳表面的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其实并不黑,只不过是由于它的温度比周围的温度低,看起来显得有些黑。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日珥是突出在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像太阳突然长出的来的朱红色大耳朵。

(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较差,搜集的范围可能较窄。在学生已经掌握部分资料之后,教师将知识进行系统性介绍,起到归纳、概括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通过交流资料,汇报资料和资料补充三个环节,充分让学生了解太阳,认识太阳。)

三、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太阳有了深一层的认识,那么谁知道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自由汇报。)

可以说是太阳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光明和温暖,哺育万物生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

假设没有了太阳,我们的世界又会怎么样呢?(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

小学科学认识固体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我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

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合作与交流。

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几种固体、几种液体;天平、小量杯、量筒、筛子、面粉、杯子、放大镜、锤子、擀面杖、记录表格、黄豆、玉米粉、绿豆、筛子。

学生准备:几种固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提问: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物体是液体?固体液体有哪些特点?

二、学习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将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铅笔盒、布、鸡蛋、勺子、石头、水、胶水、面粉。

(2)提问:你们能给这些物体分成固体和液体吗?

(3)学生分类并回答。

(4)教师出示牙膏。提问:牙膏是固体吗?

(5)学生讨论,产生疑问。

(6)出示面粉和水,“和面”活动。提问:和出的面糊是固体吗?

(7)学生争论,教师讲解中间物质。牙膏和面糊都是混合体,称为“流体”。

2.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

(1)提问:你们都带来了哪些固体。

(2)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3)小组讨论选用那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4)教师提示学生要用各种方法观察(用眼看、用手摸、用工具研究),提示学生从各方面观察(如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5)分组实验,记录,师巡视。

(6)汇报研究结果,描述固体的性质。

(7)小结:固体都有一定的形状。

第二课时

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体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看看书上30页下图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让学生认识到因为不同的需要要把不同物体混合或分离。

(2)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要把固体混合或者分离的例子吗?学生说不出时,教师可引导或补充。(炒菜时把不同的菜和作料混合起来,把糖放进水里,把沙子从米里捡出来等)

(3)学生讨论、交流经验。

4.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情况。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重量变化。

(1)出示黄豆、玉米粉、绿豆。

(2)提问:把这些固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重量会怎么样?

(3)学生猜测。

(4)提问:怎样才能证明它们的重量在混合前后没有变化?

(5)说明使用天平的必要性和使用方法。

2.研究固体混合后体积是否变化。

(1)提问:把各100毫升的物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

(3)说明要使用量筒来测出体积。

(4)实验,并说明体积变化的原因。

三、巩固应用

1.布置任务:在1分钟内将混合后的黄豆、面粉、大米分离。

2.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们分离?

3.介绍工具筛子。

4.发筛子,实验。

提示:考虑固体的大小选用不同大小筛孔的筛子。提醒学生保持桌面清洁。

四、布置作业

小学科学课教学法认识 篇7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首次正式接触到乘法, 是表内乘法单元的起始课, 它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连加运算基础上教学的, 并为后续的学习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打下基础。本课虽属于概念课, 但又与概念课不尽相同。笔者收集了2000年至今发表在各类教学杂志上的相关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百余篇, 并以教学导入的切口, 进行了概括整理。

A类设计——重在感知乘法算式的简便

【片段一】邱学华老师的教学设计

1.出示口算题

让学生口算后, 把算式分成两类:

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第一类这样的加法算式, 它们的加数都相同, 像这样的加数叫“相同加数”。

2.学生动手写算式 (2人板演, 全班同时练)

(1) 一支圆珠笔8元钱, 买2支圆珠笔多少钱?

(2) 一支圆珠笔8元钱, 买8支圆柱笔多少钱?

(3) 一支圆珠笔8元钱, 买15支圆珠笔多少钱?

(4) 一支圆珠笔8元钱, 买100支圆珠笔多少钱?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用加法写100个8相加太麻烦)

【分析】这样的教学导入比较常见, 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对比两类加法算式, 既突出了相同加数的概念, 也为学习乘法做好铺垫工作,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第二部分, 教师选择从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实例导入, 从2个8连加开始递增, 使学生亲身体验随着相同加数个数的增加, 连加算式就开始变得麻烦, 而写出100个8连加, 学生情不自禁地冒出一个想法:这样的写法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有更好的办法吗?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乘法的需要, 更为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埋下伏笔。

B类设计——重在乘法意义的建构

【片段二】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 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 有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 那就是欢乐谷!你们想去看一看吗?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摩天轮、过山车、小火车上小朋友的数量, 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摩天轮上有5个吊箱, 每个吊箱上有4个小朋友, 一共是20人, 算式:4+4+4+4+4=20。

生:过山车的座位有6排, 每排坐2个小朋友, 一共有12人。算式:2+2+2+2+2+2=12。

生:小火车上的座位有4排, 每排坐3个小朋友, 一共是12人。算式:3+3+3+3=12。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算式写在黑板上)

2.探究体验, 建立乘法的表象

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加法算式。

生:所有的算式加数都一样。

师:这里的“一样”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加数相同”, 你能再编几个加数相同的算式吗? (生答, 师板书:6+6+6+6+6, 5+5+5+5+5+5+5+5)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太多了, 我只记得加数是5, 却忘了几个5, 这怎么办?

生:再说一遍, 5+5+5+5+5+5+5+5。

生:8个5相加。

师:同学们认为那种说法比较简单呢? (大部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表示赞同。 (同桌活动:把连加算式表述为“几个几相加”)

师:25个2会写吗?

生:会写, 但有些麻烦。

师:其实啊, 像这样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除了用加法算式, 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 (揭示课题)

【片段三】

1.写一写

师:看我手中的10支铅笔, 你能创造出多少加法算式呢? (学生列出各种算式)

师:这么多的加法算式, 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类, 引出“同数连加”)

2.摆一摆

师:5+5=10, 2+2+2+2+2=10, 你会用小棒来摆吗?想一想, 摆图形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摆一摆, 并思考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要想列出同数连加的算式, 图形的特点是每部分都相同。

学生自由摆图形, 同桌写算式 (或者学生说算式, 同桌摆图形) 。

3.说一说

师:将你摆的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说得很好, 谁再来重复一遍他的算式?

师:有更好的说法吗?

生:5个3的和是15。

师:5是什么?3是什么?

结合图形和加法算式让学生发现:3是相同加数 (每个图形是几根小棒) , 15是总数, 5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摆出的图形个数) 。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描述自己摆的图形 (用几个几的和是几表示) 。

教师板书: () 个 () 的和是 () 。

4.练习描述

师:60个2相加, 算式是怎样的呢?教师展示写着60个2连加的算式。

师:这只是60个2连加的算式, 如果是100个2, 1000个2呢, 怎么办? (揭示乘法)

【分析】上述两个片段的导入比较长, 但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篇幅呢?教师是要让学生通过这几个环节来主动建构乘法的意义。编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写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在说与写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用加法算式表述连加时的麻烦, 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去思考:怎样说容易记住?怎样书写才更简单?能不能说成“几个几相加”?而且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了乘法运算形成的数学化过程, 展示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 进一步沟通了相同加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操作→表象→加法算式→乘法算式”的思维过程。片段三还是选用了“数形结合”的小棒图, 有效沟通了“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两大领域的联系, 更易使学生形成数学模型, 建构乘法的意义。

C类设计——重在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起点

【片段四】朱国荣老师的教学设计

1.呈现语文课上刚学的古诗《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这首诗, 语文课上刚学过, 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也要来学一学。请你从数学的角度解读信息。

生:我发现这首诗共有两句, 每句都有14个字。

生:我发现每行有7个字, 共有4行。

生:我发现每列有4个字, 共有7列。

生:我发现了它的标点使用规律:逗号、句号、逗号、句号。

2.提出数学问题

师:这首诗, 不算题目, 也不算标点符号, 一共多少个字? (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一个一个地数, 不少学生还用手指点着屏幕轻声地数了起来。这时, 教师迅速提出了要求)

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这首诗的总字数吗?请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反馈:

生:7+7+7+7

生:14+14

生:7×4

教师请学生板书这个乘法算式, 并随机教学“乘号”的写法和乘法算式的读法。 (揭题)

师:“7×4”表示什么?

【分析】朱老师在课后反思中指出, 熟悉的才是最好的。确实, 这里呈现的学习材料贴近学生学情, 语文课上刚学过, 内容也不容易干扰学生, 教师简单的几句点拨就能让学生的精力转移到数学上来。这样有趣的学习材料不仅更容易接受, 而且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观察并列式, 使这个过程显得特别生动、有趣。当学生提出“7×4”时, 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掉进”乘法中了。

有人不禁会问, 这样的导入太具特殊性了, 学生没有学过乘法, 一般不会列出这样的算式。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笔者针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对城乡12个班共计48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有88.9%的学生已经知道乘法, 信息渠道主要来自于父母与书本;有84.0%的学生知道“×”表示乘号;更让人惊讶的是会运用“4+4”或“2+2+2+2”来计算“4×2”的学生达到了43.3%;甚至有36.7%的学生能从多幅图中正确找出表示“4×3”的那幅。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在学习乘法前并非是一张白纸, 学生的知识起点远比想象中的要高得多, 既然如此, 为什么不可以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呢?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更有效、更简洁的导入。

以上是笔者搜集到的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的典型导入, 当然, 这节课本身就存在特殊性, 不少重点内容是在导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或者说这节课的导入也是新课探究的一部分。但无论是哪种导入方式, 只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起点, 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课堂教学也只有像这样做到“以生为本”, 才能让探究学习更有效。

小学科学课教学法认识 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25-01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一、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学生,根据他们好奇心强、贪玩的心理特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制定好教学计划,积极调动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教学工作就已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我认为快乐体育应该强调情感、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这对学生的受益是终身的。教师一般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中的早期影响者,尤其是小学的体育教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是处于学习兴致的兴奋期,对于接触新鲜事物的兴趣非常大,而且有很好的可塑性。

1、儿童化。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的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1、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要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

3、耐力素质。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

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儿童少年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小学体育教学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我们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探索适应当今学生健康发展的科学的教学策略,只有真正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才能把教学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DB/OL]. 2005-8-19.

上一篇:泗县农委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下一篇:《令人难忘的数学节》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