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治理问题

2024-06-06

城乡结合部治理问题(共8篇)

城乡结合部治理问题 篇1

基本情况

*社区现有总户数1855户,其中常住户498户、外来户1357户;总人口5904人,其中常住人口1695人、外来人口4209人;汉族4835人、回族904人、维族112人、哈族17人,其他民族36人。住宅楼12栋,出租房屋1123间。

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镇建设取代了原有的农田设施,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农村征地、城市拆迁、医患纠纷、“三农”问题等等,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矛盾纠纷。因而,本文由此入手,对现阶段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进行了探析,着重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探究如何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有效减少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好城乡结合部地区乃至全社会的稳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评估和分析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和社会治安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治安工作的实践经验,适应现代化建设客观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治安决策。它是科学管理社会治安的行为,是立足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带有长期战略性的方针和政治任务,也是各行业、跨部门的全社会范围的系统工程,三十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社会治安就整体而言,离社会治安状况根本好转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局部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从根 本上确保社会稳定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从现今形势看,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人民内部也会有矛盾,而且矛盾的复杂性、敏感性和对抗性也在不断增强。这一点在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特别明显,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镇建设取代了原有的农田设施,城乡结合部由此而生,这不同于城市稳定的管理秩序,也不同于乡村淳朴的民风民俗,交界处的发展滋生了诸多问题,如:农村征地、城市拆迁、医患纠纷、“三农”问题等等,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矛盾纠纷。因此,面对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形势,如何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有效减少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好社会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定义和原则 2.1 定义

所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法律概念,其含义是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和预防犯罪,完善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人民权益,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严重影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问题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二是社会风气的转变和 精神文明建设。其实质是要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及时对违法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多环节的防治活动,根本目的是堵住导致违法犯罪的漏洞,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治理,不断减少和消除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长期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2.2 原则

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主要有四条:一是政策性、预测性与协调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明确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作用,明确政策导向,又要科学判断我国社会治安环境的变化趋势,制定出符合客观需要的综合措施。二是社会化、普遍化原则,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党、政、工、团、学校、企业、街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甚至家庭的作用。三是领导责任制原则,即对于各部门、单位、地区负贵人应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更强约束力。四是标本兼治原则,即“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既立足于当前现实,又考虑长远发展。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存在的问题

3.1.1刑事案件高发,新情况新问题多

一个时期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对 严重刑事犯罪的遏制,如: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治安状况良好,但在城乡结合部的刑事犯罪率始终居高不下,多个地区被列为社会治安复杂地区来进行综合整治。

就全国近十年的犯罪率来看,1999至2001年呈快速增长趋势,之后每年在高位保持相对平稳,到了2009年刑事案件发生率达到了最高点,治安情况不容乐观。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里有了钱,“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不禁又多了起来,“两抢”、“两盗”、高科技犯罪以及黑社会性质犯罪、毒品走私、诈骗等各类犯罪日益突出[8],大多是整治的风声一紧,一些不法人员就暂时躲避,风头一过,又卷土重来,因此影响群众安全的多发性案件和可防性案件在局部区域还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在这些案件之中,更不乏公安部规定的八类恶性案件以及一些涉毒、诈骗等高科技犯罪案件,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给公安人员执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给现行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立法和技术管理手段带来了新的挑战。

3.1.2 外来人员繁杂,治安管理压力大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到大城市中寻求发展。在上海的嘉定区、宝山区、松江区等区县都有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据统计,1983年上海的外来导入人口只有50万人,到了1993年升至242万人,而到了2001年,全国跨省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中,就有8%流入了上海[9]。从最新的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来看,全市常住人口超过2300万,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00 人,占39.00%,与上一次普查相比,十年间增长了159.08%,使得上海一跃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使人们在感叹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为上海发展提供劳动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嘉定区江桥镇4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超过15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小商小贩、摊位摊点到处都有,严重污染着周边的生活环境,而出租屋、同乡村的大量出现,也大大增加了执法人员排摸整治工作的难度。不少外来人员一无资本、二无技术能力,想到大城市来淘金就走歪门邪道,各种地下工厂、非法加工点、小作坊、黑店、发廊、废品回收站、无牌无证网吧等场所大量产生,他们制假售假、生产有毒食品,一些孤身出来闯荡,无依无靠的年轻人还很容易拉帮结派,由此产生一个个盗窃团伙、诈骗团伙、暴力侵占团伙、贩毒团伙、放高利贷团伙、拐卖妇女儿童团伙等,对经济秩序、社会风气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且由于外来人员人数十分庞大,对交通、物资供应、就医、子女就读、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民生的服务和保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时间 “人员流动杂”、“生活环境差”、“治安管理乱”几乎成了城乡结合部的代名词。

3.1.3 机制体制不够完善,执法工作缺乏抓手

城乡结合部往往是两区的交界处,随意占道、非法设摊、环境脏乱等问题相当严重,不法商贩利用城管人员“执法时间不同步”和“跨区域执法难度大”的特点,时常与他们打起了“游击战”。而执法队员也会以此为借口,相互推诿,将责任和整治任务推给他人,和不法商 贩打“持久战”,甚至是利用职务之便收取“保护费”,纵容各类违法行为的发生,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交界地区的一大顽症。

另外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对人的管理控制也随之减弱,在政策法规的执行上常会遭遇瓶颈,极大地影响了办事效率。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往往会发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手段、物质和法律法规保障,而使执法人员感到对违法犯罪分子无力打击的情况,常常是“抓了罚,罚了放,放了再抓”,一旦案件达不到起刑点或缺乏足够的人证、物证,就只能以思想教育和适量处罚为主,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这对于长效管理来说可谓是一大弊病。

3.1.4 群体性事件增多,人民内部矛盾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发展经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某些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各级政府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引发了多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社会各阶层,涉及企业劳动关系、非法集资、军队退役人员、行政执法、企业改制、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基层利益分配、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8]。特别是因劳资纠纷、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另一方面,大多群体性事件有预谋、有策划、有组织,他们目标明确,分工具体,有人现场协调,有人遥控指挥,有人暗中指点,有人经济资助,聚、散、进、退井然有序,以静坐、罢工、游行示威、堵塞交通、暴力抗法,甚至冲击党政机关的方式与政府对抗,部分上访人员为达到目的,不顾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多 次超越理性聚集上访、越级上访,采取过激手段给政府施压,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这些社会矛盾和消极因素一旦得不到及时处理,往往会演变为社会治安问题。3.2 形成的原因

3.2.1思想认识不到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措施已有20年了,但有些部门、基层党政领导对社会治安工作仍存在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抓得不紧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迅猛,基层部门领导都想借着城市化推进的东风将经济建设搞上去,而忽视了安全管理和安全防范,给各类刑事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使各种治安灾害事故屡有发生。他们思想中仍然存在这样一个共同的错误观点,即社会治安只是公安政法机关的职责,作为非公安政法机关的单位应以抓经济建设为主。因而在行动上对综合治理工作缺乏积极配合与协调,群防群治队伍的人员和经费难以保证,往往使个别地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形成了公安政法机关单兵作战的局面,治理的力度自然是有限的[10]。

3.2.2制度仍不完善

法律有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性,这需要不断予以完善。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大了立法力度,加快了立法节奏,适时出台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各地方部门也根据区域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条例,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执法队员在治安管理活动中 仍遇到了不少对社会实际有严重危害而并无法律规范的情形,使公安机关欲严管而无据。

另一方面,有些基层管理队伍存在“三分钟热度”的问题,“重突击、轻长效”,一遇到上级检查,就采取突击整治的手段,在短期内控制住局面,一旦检查部门走后就放松了管理,各类问题又逐渐恢复原样,成为无法根治的顽症,这样周而复始,缺少一套法治化、常态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

3.2.3执法队伍素质不高

不少地区的执法人员多是下岗人员再就业或是贫苦农民工人出身,文化程度不高,整体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执法人员根本不具备做公安政法人员的基本条件,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薄,在办案中常犯低级错误;二是执法人员受“拜金主义”影响,以执法作为聚敛钱财的时机,往往贪赃枉法,破坏公安执法秩序;三是有的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往往受地方或上级领导“说情风”的干扰和制约,而不能严格、公正执法;四是少数执法人员贪生怕死,面对违法犯罪人员的威胁、恐吓而不敢管、不敢办;五是有些地方执法队伍中仍有一些特权自傲的法盲在混事。这些人年龄偏高,办案水平却偏低,参加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平庸,却骄傲得很,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些人往往不学法、不懂法、办事凭“经验”,常常执法违法[10]。

3.2.4缺乏宣传引导

在治安管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往往会“重手脚、轻头脑”,偏重于对管理对象“手脚”行为规范的约束、纠正、处罚,而忽视了对他们 思想、情操、修养等“头脑”中基本素质的教育、培养和正确引导。对于大量的外来人员多采用放任自流的管理模式,很少针对他们组织开展学习、培训和各类文体活动,特别是在科普、法律方面的教育力度明显不足,家庭教育有些畸形,学校教育有些偏向,社会教育有些无序[11],而当地百姓优越的生活条件、贫富差距悬殊等原因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在利益的驱动下逐渐走上歪门邪道。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个别问题早有苗头却没有及时地去解决,瞻前顾后,思来想去,直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而在处理矛盾纠纷的过程中,还经常缺乏耐心的解释、正面的宣传和积极的引导,言语用词不当易激怒对方,导致干群关系越来越紧张,事态发展越来越恶化。4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对策 4.1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根据犯罪社会学理论,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目前,我国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贫富差距还存在,这是现阶段社会不和谐现象的经济社会原因,也是产生突出治安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根本性原因 [8]。

要坚持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的自主创新路子,逐步发展当地经济。这样既能增加就业岗位,解决了当地百姓和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出路问题,又能改善群众生活,适当增加相关的福利待遇,稳定他们的情绪,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12]。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只有大力发展经济,跟上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全面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社会治安才会得到安定。4.2健全法律体系,完善考评机制

现代社会是法制的社会,一切政府行为都应该透明化,一切都要按法律办事。所以要加强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就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体制创新。可以在参照中央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地方立法来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有侧重点,有针对性,特别要加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如:2011年3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了《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对商业楼宇防范、流动人口管理、网络治安管理、大调解工作等方面作了规定,针对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重难点问题作了细化说明,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责任,明确行政执法程序,明确公民应尽的权利和义务。

另一方面,除了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外,日常工作的勤检查、勤落实也尤为重要。要构建一套完善的考评机制,认真研究制订和落实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工作程序,增强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的科学性、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级领导干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责任,不断完善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干部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的考核程序、考核目标和考核内容,切实把党政领导干部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能力和实绩与晋职晋级和奖惩直接挂钩,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晋职晋级和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把做好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工作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13]。4.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员素质

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原有单

一、单调的基础上,要以弘扬人文法治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公民素质为目的,以党政领导干部、一线执法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外来人口以及青少年为重点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14]。在内容上,要紧贴时代脉搏,转变观念,放宽视野,使宣传内容更贴近群众生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式上,可以借助微博、网络、手机信息平台等新兴媒体,开专栏对综合治理工作的经验做法、典型事迹、法律法规进行报道,还可以配合传统的黑板报、宣传册、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宣传。要利用一切手段,营造学习氛围,帮助百姓“学法、守法、懂法、用法”,从普法教育入手,逐步提高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

4.4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仅靠一两个部门是无法完成任务繁重的排查整治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应树立“打防结合、管治同行”的指导思想,把严打、严防、严管、严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广泛发动群众,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群防群治的队伍中来。

如上海市嘉定区实行的“大联勤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它将综治、公安、城管、工商、食药监、建交、房管、卫生等各类行政执法力量和城市管理资源有机整合,采取网格化区域管理模式,建立区镇村多级联勤工作站、联勤中队、联勤分队等队伍,共涵盖了6大 类77类事件。在政府部门“一元化领导、常态化管理、技术化支撑、社会化参与”的理念引导下,联勤工作队员利用“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问题迅速,为百姓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真正达到“环境联治、纠纷联调、治安联防、平安联创”的奋斗目标,使大联勤工作成为坚强、有力、有效的社会管理模式。4.5密切干群关系,共建和谐社区

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必须做好群众工作,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汇集了来自当地农村的村民、城市动迁的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人群,数量庞大、流动频繁。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团结起来,增强社区新家园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他们的认同感、参与感和归属感,进而改变以往综合治理过程中“重管理,轻服务”的局面[15]。

而更重要的是,基层管理部门应转变作风,利用开展“创先争优”、“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契机,多走访,多倾听,多关注民生。通过经常性的入门串户,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实打实地解决问题,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畅通社情民意的渠道,也进一步消除隔阂、密切干群关系,为辖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形成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强大合力,推动管理服务长效常态化的最终实现,共建和谐新家园。5 结语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随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涵的延伸和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对综治成员部门的要求越来越高[13]。

城乡结合部治理问题 篇2

1、公民治理意识增强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二卷第一章说:“主权者既然是公意的运行, 所以永远不能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生命, 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 但是意志却不可能转移。”现在公民通过大众媒体、网络手段、政府公告、BBS等媒体手段基本达到和政府行政人员同一时间知晓社会的变化, 了解各项政策, 当面对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 利益难以得到保障时能够快速对事情做出反应, 通过法律手段、上访、中介调解机构调解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2、社会对城乡结合部治理机制研究的氛围浓厚, 强烈促进该领域机制走创新之道

学界对城乡结合部治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公共卫生环境”、“流动人口的管理”等现实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虔诚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而各种措施的分析都蕴含着对城乡结合部治理机制的创新, 或者整体治理思路的转变。而目前再次面对征地问题时, 政府已经开始转变治理模式, 高度关注征地可能给农民带来的具体问题, 在实施征地之前设计解决各方面问题的方案, 全面保障公民的利益。

3、基层党组织对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视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阐述:“中国历史上讲到地方行政, 一向推崇汉朝, 所谓两汉吏治, 永为后世美称, 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汉代能够将地方治理的如此得体, 主要是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地方治理政策合理, 给后代留下美誉。如今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地方各种问题比较突出, 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和农村交接地带起着“桥梁”的作用, 该地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基层稳定。基层党组织逐步摸索适合本辖区的治理政策, 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模式, 治理方式上以创新治理机制为主, 以原有有效治理模式为辅进行综合治理。

二、目前城乡结合部治理面临的难题

1、失地农民利益有待进一步得到保障

城市化进程推动城乡结合部不断向城市的方向迈进, 征地成为城市化的必经过程, 目前失地农民的利益很难得以保障。城乡结合部土地征用赔偿费用过低, 赔偿方式科学化程度不高;同时失去土地而又遭遇技能短缺的农民, 面对高昂的教育成本, 子女教育培养将会成为家庭最大的困难。我国城乡结合部被征地的农民数量较大, 若能够有效将失地农民结合起来, 不但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维持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秩序, 提高治安管理;同时也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2、城镇卫生环境质量较差

城乡结合部卫生环境质量较差, 关键是卫生环境管理不善造成的, 我国全国各地城乡结合部卫生环境治理缺乏具有针对性、专业性, 居民住宅地存在“脏、乱、差”的环境特征。为了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当地政府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的策略, 而政府对引进的企业缺乏全面衡量, 工厂排除有害物质对当地大气、水、土地造成严重污染, 更有企业带来噪音污染。同时, 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数量庞大, 居住密集, 产生大量生活污水、零乱堆砌垃圾、房屋随意搭建, 缺乏统一规划标准等现象严重, 而相应的处理废弃物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及时处理各种污染的能力受到限制。城乡结合部卫生环境受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影响, 加上对污染处理技术设备滞后, 监督管理不力, 使得城镇卫生环境愈发恶劣。

3、流动人口缺乏统一管理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 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用假身份证的现象时有出现, 而相关部门在对身份证进行检验的过程, 缺乏对真实性的确认, 导致对流动人口基本信息的把握更加困难。总之, 对流动人口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管理流程复杂化;乱收费用的现象较为严重;对流动人口提供的信息缺乏监督, 真假未得到全面落实。随着城市结合部流动人口犯罪率较高、吸毒现象严重、治安管理条件较差等现象的出现, 对流动人口进行高效统一的管理, 将是城乡结合部机制创新的重点。

三、城乡结合部治理机制创新的思考

1、转变传统的管理机制, 引用城市社区化管理模式

在戴特·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中, 作者详细地论述一个好政府是社区拥有的政府, 政府是社区的掌舵者, 起着筹集社区各种资源, 转变原来提供专业型的服务, 让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政府对社区实施授权而不是服务的治理模式。我国传统管理模式采取问题出现时进行会议讨论, 通过的各种该方案还必须上报各级领导人批准, 进过几番周折, 问题演化得更加恶劣。授权给社区居民管理本社区遇到的问题, 居民比较清楚本社区各种情况, 灵活应对各种变化中的问题。

2、创新人口管理机制, 对流动人口推行“本土化”的机制

流动人口主要面对子女教育、就业、居住等问题, 利用基层社区组建专门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 解决流动人口的就业、居住、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卫生环境等问题。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样的待遇, 但被确定为流动人口的居民, 在享受现有居住地的各项优惠待遇, 应取消原居住地享有的待遇, 以此达到资源合理分配, 实现资源共享, 真正实现流动人口“本土化”。

3、以政府积极倡导就业, 公民转变就业观念为导向

征地和房屋拆迁属于地方整体规划政策范畴, 居民失业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结果, 政府面对居民失业。要转变原有给予居民一次性补偿而不考虑居民长远利益的管理思想, 解决居民就业问题才能保障生活得以继续, 政府和开发商不考虑居民就业问题, 使得居民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城乡结合部政府在进行经济建设, 大量引资招商发展本地经济过程, 要认识到加强本地经济的发展目的是居民生活条件提高, 经济收入增加, 对失地或者拆迁者积极倡导就业也是发展经济的目标, 因此转变原有管理思路,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 公民积极主动锻炼各种技能, 将自己推向市场, 把自己进行包装推销, 适应社会的变化, 而不是坐着等待被解决或者等着各种福利政策来解决基本生活温饱。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2011.

[3]李玉兰.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问题初探[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1.

[4][美]戴特.奥斯本, 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公共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城乡结合部治理问题 篇3

摘要: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陕西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气与水资源的质量、噪音以及食品与环境卫生等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流动人口暴露健康风险大;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成效,但政策缺乏执行力;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意识和对策。研究提出对策:完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环境健康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和教育。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51-05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国家卫生计生委做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称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力量。由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因为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多数经济基础弱、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的流动人口首选的聚居区。

城乡结合部属于城乡各自的边缘地带,环境污染治理的非中心区,是各大小工厂的落脚点,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存在健康风险的集中区域。现在环境污染已明显引起了公共健康的负效应和经济损失,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一系列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表明预防和控制人口聚居区环境健康风险是当下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和我国国际形象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占中国总人数六分之一的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涉及到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作为调查研究切入点,以微知著,寄寓政府和社会对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应可行对策。

摘要: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陕西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气与水资源的质量、噪音以及食品与环境卫生等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流动人口暴露健康风险大;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成效,但政策缺乏执行力;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意识和对策。研究提出对策:完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环境健康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和教育。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51-05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国家卫生计生委做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称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力量。由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因为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多数经济基础弱、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的流动人口首选的聚居区。

城乡结合部属于城乡各自的边缘地带,环境污染治理的非中心区,是各大小工厂的落脚点,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存在健康风险的集中区域。现在环境污染已明显引起了公共健康的负效应和经济损失,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一系列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表明预防和控制人口聚居区环境健康风险是当下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和我国国际形象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占中国总人数六分之一的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涉及到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作为调查研究切入点,以微知著,寄寓政府和社会对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应可行对策。

摘要: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陕西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气与水资源的质量、噪音以及食品与环境卫生等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流动人口暴露健康风险大;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成效,但政策缺乏执行力;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意识和对策。研究提出对策:完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环境健康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和教育。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51-05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国家卫生计生委做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称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力量。由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因为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多数经济基础弱、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的流动人口首选的聚居区。

城乡结合部治理问题 篇4

为贯彻落实奇葆书记关于“环境治理工作要向基层延伸、村庄延伸、盲点死角延伸,攻坚破难,一抓到底”的指示精神,根据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关于开展河渠环境专项治理的部署,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突出加强城乡结合部、交通沿线、桥梁周边、房前屋后的各级河道、渠道的综合治理,通过两个月时间的集中整治,努力实现“四无”:河渠水面无垃圾漂浮、城乡河道无污泥堆积、堤岸范围无三乱、河道畅通无障碍,河渠环境明显好转。

二、治理重点

采取控源、截污、清淤、引流冲污、工程整治等多种手段,对河渠环境进行集中整治,重点是“三清一整治”:清垃圾、清淤泥、清障碍、整治河渠。

(一)清垃圾。以水电站、拦河水闸、水坝、涉河桥梁等为重点,集中打捞水面漂浮物。属各级水管单位管理的拦河水闸、水坝等,由水管单位负责;水电站所属拦河、拦漂、拦污闸栅、引水渠等,由水电站业主或运行管理单位负责;涉河桥梁、河道护岸边坡,由属地人民政府负责。

(二)清淤泥。结合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抓住渠道岁修、河道断流的有利时机,抓紧疏浚清淤整治。重点解决河道堵塞、污泥堆积、杂草丛生、水质恶化等问题,恢复河道引排能力,疏通水系、修复生态、改善水质。必要时,可调水冲淤。

(三)清障碍。加强河道、渠道管理,重点对河道管理范 围内乱搭建、乱倾倒、乱采挖等“三乱”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清理,严肃查处严重阻碍行洪、破坏河势稳定、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河道采砂规划,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四)整治河渠。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结合工程岁修,突出堤防除险加固和河道清淤疏浚,修复水毁工程,提高河渠的防洪和通水能力。注重与周围环境及生态景观相协调,加强河渠水系的贯通,妥善处理淤泥堆置问题,积极营造亲水环境,改善河渠风貌。

三、保障措施

(一)责任到位。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组建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将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摆上议程日程,自行增压加码,切实履职尽责,一抓到底。

(二)工作到位。各级水利部门和水管单位要按照专项活动安排部署,迅速组织人员打捞河渠道水面漂浮物,清理河渠道淤泥和边坡垃圾,存放在指定垃圾场,由政府负责清运。水利部门一周内要完成与当地政府签定河道管理责任书工作,都江堰管理局及相关水管单位负责成都市五条省管河渠道的打捞和清淤工作,要抓重点区域、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拓展工作纵深、延伸整治触角,大战60天,确保环境改善立见成效。

浅谈如何与城乡结合部问题学生 篇5

家长的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需要家长配合,工作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而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和家长“不土不洋”,作为教师和家长沟通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关系有点紧张。家长和老师因为学生的成绩问题,行为问题,责任感,公德心等一系列问题而相互埋怨。从而影响了对学生的培养。如果掌握好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过到有效衔接,教师与家长怎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开办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每年都要搞两次综合型的培训活动。学校聘请教育专家,整合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活动场所,帮助家长掌握最新的育人方法,了解最新的教育实践知识。特别是要通过培训,让家长了解孩子智力因素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有效途径,把家庭教育理论和操作常识作为主要培训内容抓好抓实。

六年级四班的学生罗阳红叶是一位十分聪明的学生。他说,爸爸妈妈参加家长学校后比以前更注重教育方法了,自己的好多坏习惯也改掉不少。(罗阳红叶:爸爸妈妈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一个管一个放,造成学生现在许多不良习惯)。

罗阳红叶的爸爸说,参加家长学习后,自己学会了跟儿子沟通,知道怎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爸爸:我没有到家长学校之前,对孩子的教育摸不准方向,总认为孩子还小,不要给他压力,也不要管太多,以免将来孩子胆小吃不消,家长学校帮助我摸准了教育孩子的方向)。

从以上例子说明开办家长学校是很有必要的,因为:

(1)、开办家长学校有利于普遍提高家长教子的科学知识,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开办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可以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丰富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创造良好的、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3)、家长学校的开办,密切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联系在一起了,从而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更加和谐统一。

(4)、家长学校的开办有利于促进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借助于家长学校,能够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且促使家庭教育与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育相协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辅助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同时,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建立,有助于抵御社会的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从根本上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在另一方面,家长学校对学校教育也将形成科学的反馈和监督机制,让家长有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科学监督者。

二、培训学校教师,提高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水平。

方法:两条腿走路——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指到家长学校办得好的学校学习;请进来指邀请家教专家为教师、开办讲座;邀请关工委领导开设讲座。

比如我校组织教师到县区小学学习他们是如何召开家长座谈会,他们召开的家长座谈会对学生的评价实事求是。教师在会上用得最多的是倾听和鼓励,不抱怨。鼓励可以促进孩子增一个优点,家长增一份信心;抱怨则会失去一切。回校后,我们反思自己以往的家长座谈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长座谈会的“呆板性”。表现在时间一般在考试之后,内容也由此演变成学生成绩的汇报,形式也变成教师的独角戏。二是家长座谈会的“告状式”。教师把对学生的不满,包括言行、成绩一股脑告知家长。三是家长座谈会的“闪电式”。由于教师缺少经验,加之个别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又无精心准备,致使缺少与家长的互动,座谈会只是在教师的“完全设计”下结束。四是家长和教师互动的少。主要原因一方面家长面对教师不知从何谈起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家长有“后顾之忧”,担心把孩子的缺点或对教师、学校的建议说出来,会引起教师的反感。五是城乡结合部孩子的家长文化素质还普遍偏低,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不够,对学习也只是停留在对成绩的“关心”等,家长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还有待于转变和提高。通过外出学习别校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一直认为家长座谈会应从“精”入手,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会议主题,提高家长座谈会的针对性;以“细”为依托,认真做好会议准备工作,营造和谐育人氛围;抓好“落实”,确保家长座谈会的实效性。

人都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特别是当今的教师,因为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到办得好的家长学校进行交流活动,定期交流各家长学校取得的研究成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才能提高本校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技巧。达到学校与家庭的和谐,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邀请专家及关工委领导到学校开办讲座,培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学才能有所悟,避免教师与家长沟通过程中不必要的冲突,从而提高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整体水平。

三、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与家长友好交流。

家长座谈会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学生家长座谈会是实现学校、家长、学生三沟通的桥梁,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重要纽带。学生家长座谈会,是开发家长资源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它对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形成集体的教育智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家长教育座谈会,提高家长思想认识,我们通过举行“为了孩子做好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座谈会、“亲子教育培训”、“架起心灵之桥”家长座谈会,使家长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关爱点的利弊。

通过家长座谈会,教师和家长均自由发言,共同商量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有的家长根据平时孩子回家所反映的情况以及会上所见所闻,对学校和班级工作发表意见.既肯定成绩,也提出不够的地方和改进意见;有的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作法。教师的发言一面宣传教育理论,针对性地提出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提出某些具体要求请家长配合,如学生周末回家后。不要让他们一味的看电视,请家长督促他们按时休息;给钱孩子吃零食要从严控制;要定期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作些学习指导等等。从而学校教育得到家长的支持,学校教育才会更有成效。

实践证明,一次成功的家长座谈会,等于给教师增加几十名得力的助手,给全班学生增加了几十名明白的引路人。

四、用好家校交流平台——校讯通

校讯通是依托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致力于促进教育行业内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实现家校良好沟通的综合素质教育平台。为什么要用好家校交流平台呢?

首先对学校的作用

1.以“校讯通”的信息化平台带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现代化设备功能。

2.可以改进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3.为学校和家庭之间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互动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快捷、方便、及时的优点。

4.可以节省学校、教师的电话通讯费用的支出。其次对家长的作用

1.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到校、离校的时间,对保障孩子安全、家长安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2.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辅导,保障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的成长。

3.能够及时获得学校各种即时信息(如:召开家长会、活动通知等),以便家长掌握学校的教学动态、教学活动安排,使家庭教育有效的配合学校教育。

4.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与老师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节省双方的时间。5.可以节省孩子与家长之间通话所产生的费用。再次对于学生的作用

1.能够将自己到校、离校时间及时通知家长,使家长放心,也为自己能单独上学创造了条件。

2.在校时可以方便的与家长和亲友进行通话。

所以,教师能熟练的操作校讯通系统,使用校讯通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快速、方便、有效的“家校互动”。在这个系统里,老师、家长、学生组成了一个保持随时随地沟通的互动体系。以往要了解孩子情况,一般要等开家长会或老师家访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现在通过“校讯通”,老师一个信息发过去,孩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回家要完成的作业,家长该如何配合;目前要注意的事项等等,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不仅仅是这样,家长也可以把孩子的性格、喜好、对老师的建议发给老师,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导。“校讯通”的出现,搭建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这种及时、互动的交流让家校联系更紧密,更及时,对孩子的教育也更有效。

五、学年初与家长签订“家校合作协议书”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家长是子女的第一监护人,有管教子女的义务和职责,每个家庭都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教育好子女,所以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也应该首当其冲。为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的联合教育作用,明确各自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签订家校合作协议书是很有必要的。如:

家校合作协议书

甲方:教师 乙方:学生家长 丙方:学生

甲乙丙三方经协商一致,就关于学生学习事宜达成协议并自愿签订本协议书 :

一、甲乙丙三方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甲方教师尽职尽责,乙方家长全力配合,丙方努力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二、三方协商确定,三方的责任和义务如下: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如下

1、按时,按要求批阅学生的各种作业。

2、对后进生进行课外辅导。

3、积极与家长沟通联系,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问题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体罚和变相体罚除外)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如下

1、家长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有义务有责任不间断地关注。

2、出现问题,积极与教师电话联系沟通,必要时亲自到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学生回到家,家长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必要时与教师电联或当面查证。

4、积极与教师保持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全力配合教师对学生的一切教育行为。

(三)丙方的责任和义务如下

1、及时、按时、准时完成教师布置的所有作业,无特殊原因(病假、事假)不得迟交作业或不交作业。

2、对于需要改错的作业,必须保证当天完成。过时不候,当作业未完成处理。三、三方协商确定,乙方、丙方对未履行责任和义务。

1、从签订协议起,学生有三次作业未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家长亲自到校与教师、学生当面沟通交流一次;学生写出深刻的检讨书或者保证书。

2、学生第四次未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家长亲自到校陪读学生半日(早晨),以便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学生第五次未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的,若经学校教导处同意,勒令学生停课两天回家反思,家长教育改正,方能回校上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签订家校合作协议书,学校和家长按章办事,最受益的是学生本人,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起着推动作用。

城乡结合部治理问题 篇6

摘要:课改前,教师对教学目标有着一致的认识即教学目标必须先于教学活动开展前完成且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根据已制定的教学目标按图索骥,最终达成教学目标。诚然,这种观念一方面让教学活动变得目标明确,教学活动开展依据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变得有序清晰,但我们也要看到教学目标先于教学活动完成,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了教学的多变性,势必会让教学步骤变得僵化,变得按部就班。课改后,教师有了思想上的转变,逐渐意识到教学目标可以预设但更应关注在阅读课堂实施操作中学生的生成,让课堂生成去修正、补充、完善教学目标。

关键词:城乡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学目标有可预设性和可更改性。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依照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时,由于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心理年龄、对语文阅读喜爱程度等都不同,在课堂上反应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案还要备学生。一堂好的课,教师要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复备,考虑学生会从哪些方面作答,教师应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如何激发学生思维,深入教学重点,点拨教学难点,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但,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甚至有时候会让教师惊讶。当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师的提问有自己见解和思考时候,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没有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恼怒,忽视学生的作答。教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从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他是根据什么得到这样的答案的?他的回答中有无教学价值?他的回答中是否与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一致?如不一致他回答中的内容是否完善了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想下去,教师才会抓住学生回答的重点,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同时在学生的回答里也能让教师完成预设教学目标的补充和完善,实现教学相长。如:在小学语文西师版第十一册第29课古文两篇中的《司马光救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预设的:“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2.感受文言文的表达方法。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4.能联系实际,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在设定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中,我最初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把课文通顺的朗读,感受文言文言简意赅的魅力就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是这样的:

师:哪个孩子能够连贯通顺的朗读全文?(抽生朗读)

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为什么“足跌没水中”你要这样读?(学生朗读与我预设的朗读的节奏是不一样,所以我追问学生。)

生: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脚下跌倒所以那个小孩才会被淹没在水中。“跌”和“没”连起来读,会让我觉得这个小孩跌倒和淹没在水中是前后紧接着的连贯性的动作。

师:是的,在文言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意思,你不仅理解得很深刻还根据课文事件的进展对课文朗读节奏方面进行了严谨的设计,真值得我们学习。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预设的句子划分是这样的“足跌/没/水中”,显然,我为了让学生达到“感受文言文的表达方法”这一目标,设计了此划分课文节奏的环节,我预设的句子划分只是单纯从文言文的表达方法上出发,生硬地将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而学生对这一句的划分不仅从文言文表达方法上出发,还结合课文具体的情节对其进行更恰当的划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补充和完善了我最初预设的教学目标,让我在课后复备和反思中将这一课教学目标改为:“2.能够结合司马光救友的故事情节,感受文言文的表达方法。”

课堂生成的问题是丰富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课堂生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所得,同时,教师也会发现,自己也会有所获,教学相长想必就是这个道理。

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学生多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熟悉,在阅读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引导学生“进课本”又“出课本”,把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阅读课堂才能实现其有效性。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在第七自然段学习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理解天游峰高、陡两个特点和老人攀爬的辛苦,我结合学生实际做了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到校之前要爬一路石阶,谁数过石阶有多少级?

生:67级。

师:这路石阶是我们每天到校的必经之路,每天我们都要爬一次。谁来说说你爬完后的感受?

生1:我感觉很累,心跳得很快。

生2:我气都喘不过来。

生3:腿会一直发抖。

生4:感觉身体很热,有时会流汗。

生5:我总会休息一下再走。

师:是啊,短短的67级石阶,我们每天只爬一次,却也让我们觉得很累。天游峰多少级石阶?

生:九百多级。

师: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但是游客攀爬都很吃力,而这位老人每天还要一级一级地扫上去,又一级一级地扫下来,这一扫就是一天,这一扫就是一周,这一扫就是一个月,这一扫就是一年……

这样的设计,我巧妙的把学生不能感知的天游峰同自己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感知到天游峰的高、陡,老人每天扫地的辛苦与坚持。这样,书读活了,学生感受更深刻了。

参考文献:

[1]徐璐.城乡结合部小学中段年级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山水小学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2-27.[2]周林.从自我意识中剖析元认知的实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2):95-97.作者简介:

城乡结合部治理问题 篇7

一城乡结合部及其特点

(一) 城乡结合部概念

国内外学术界目前对城乡结合部没有统一的界定。在国外, 1936年德国学者赫伯特·路易斯提出的城市边缘带, 即原处于城市边界, 后被建成区侵吞成为市区的地区并指出这一地带与城市建成区有许多明显差异;[2]威尔文将城市边缘带定义为在已被承认的城市土地与农业地区之间的用地转变区域;[3]普利尔认为城乡边缘地带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4]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期土地、规划界提出了城乡结合部这一名词, 之后国内不同的学者提出了相关的名称, 例如“城乡交错带”、“城乡过渡带”、“城市阴影区”、“城市增长边缘”。[5,6,7,8]结合一些文献对城乡结合部的研究认为城乡结合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地理位置上处于城区外围, 行政划分上隶属于郊区管辖, 受城市影响具有城市的一些特征和功能;农产业数量少, 有发达的非农产业;人口的密集程度在城市与农村之间。[9]广义的概念还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发展程度、人口聚集程度赶不上城市;二是与城市的发展和运营有着紧密关系的区域, 譬如内有高校、工业区、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的区域。[10]

(二) 城乡结合部特点

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又异于乡村, 其是介于城市与乡村间的特殊区域, 是一个新的独立地域实体, 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概括起来为:

1. 紧邻城区, 交通便利。

城乡结合部得以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方便的地理位置, 但同时, 这也是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 人口变化较大, 人员复杂。

城区人口大量离心迁移的同时, 区外流动人口大量聚集, 而且实际上其中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 这就使得人口流动性大的同时, 人员变得复杂。

3. 土地利用性质变化较快, 建设用地比例急剧上升。

城乡结合部的地价相对于城市的地价较低, 这就使得各种资本来此运营发展。同时, 农民看到了土地带来的利益积极转让手中的土地, 这就使得建设用地比例急剧上升。但是,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与严格的管理, 这些被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11]

二、我国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空置严重

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致使城市用地出现危机, 土地价格出现节节攀升的趋势, 从而造成城市中各类的企、事业单位将目光纷纷转向城乡结合部, 而乡镇企业更是利用其独特的自身优势盲目占地, 但这些土地大都最终会造成闲置或者浪费。同时, 不少城乡结合部基本可见到处都是被砖块围成的一直未被利用的工业园区。再或者鲜有人关注的在城乡结合部建成的别墅、花园式建筑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的另一道“风景”。大量农用地被毁, 而由农用地改变成建设用地的又未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并未产生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 土地收益流失严重

城乡结合部房屋出租率居高不下, 且租金相当可观, 而这些出租屋通常为超标的建筑房屋, 并且出租人与承租人基本上都是私下交易, 同时由于村民的交税意识不强或者故意逃脱税收再加上税务部门对此监管不力, 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同时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各种体制措施没有城市那么完善, 势必会造成各种土地的私下交易, 这些都会造成土地收益的严重流失。

(三) 土壤污染触目惊心、生态环境情况逐渐恶化

污染生态环境的工业企业从市区迁移至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这样不仅对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而且同时使得各种垃圾存留在农用地中。近年来, 市区人口以及工业企业都视城乡结合部为“缓冲带”, 使得人口集中、工业企业密集, 同时由于交通方便且紧邻城区, 城乡结合部会建大量的副食生产基地。城乡结合部自身所产生的大量工业垃圾、生活垃圾以及生产垃圾再加上部分城市垃圾疏散至城乡结合部, 使得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四) 农用地非农占用过度, 土地利用格局混乱

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 既是城市化发展必须经过的地带, 也是乡村经济和宅基地争抢的地区, 同时还是城市资源抢占农用地资源最激烈的区域。农用地非农占用过度, 土地利用格局混乱。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城市方面, 迅速外延的粗放型城市建设用地以及即将失去控制的各类开发区占地规模;城镇方面, 擅自占用农用地的乡镇企业以及迅速扩张的小城镇;乡村方面, 屡次调整的农业生产结构以及超出规定用地农村宅基地。农用地过度被其他用地占用尤其是被建设用地占用。土地利用格局混乱目前是我国城乡结合部较为突出的土地利用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是城乡二元体制, 而非城乡一体化, 这是造成我国城乡结合部出现上述问题的本质原因。其中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我国特殊的城乡非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在我国城乡结合部形成之前, 村民因为户籍的限制而跟不上我国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而在我国城乡结合部形成之后, 村民由于户籍的限制无法快速融入城市, 只能寄居在城乡结合部;二是城乡非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以及无论是我国城乡结合部形成之前还是形成之后, 土地一直是农民最基本的保障也是最终的保障;三是城乡非一体化的公共投资制度:显而易见城市与乡村的公共物品投资明显不同, 更不用提教育投资, 这就造成主观上以及客观上制约着农村的彻底城市化, 从而造成我国城乡结合部的长期存在以及土地利用问题的凸显。

(二) 政策不完善

关于政策的不完善以下用博弈论进行分析。城乡结合部的利益主体为农民、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从现在的政策来看, 中央政府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要求地方政府和农民加强对农地尤其是耕地的保护, 但是这仅仅是政令而已, 效果甚微, 毕竟在保护农地上, 地方政府不仅得不到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而且会付出保护农地的管理成本, 而农民得不到直接的利益再加上土地是其最根本也是其最终的保障, 反而会扩大宅基地的面积从而带来更多的问题。总而言之, 中央政府的政策出发点是好的, 但由于政策不完善, 不解决问题的同时还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三) 管理不完善

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管理主体的职能限制:城乡结合部的土地本应由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但由于现在城市土地的稀缺性, 造成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升值, 使得地方政府为了获得利益, 擅自干预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二是管理措施的老套: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复杂程度不同于城市土地, 也异于农村土地, 这就要求创新土地管理措施, 而老套的管理措施自然不适于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三是管理技术的不完善: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技术应运而生, 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技术还不完善, 尚且不能及时地监测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格局。

四、解决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的对策

(一)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以完善制定、严格执行、土地供应严格把关

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 必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要有利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要不阻碍乡村正常的土地利用,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力求使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城市用地与农村用地达到平衡。总体规划再好, 不严格执行也是起不到作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 就必须加以严格执行, 对于不依据土地使用总体规划而利用城乡结合部土地的行为必须从严处理, 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12]同时要严把土地供应关, 对于不符合国家用地、集约节约用地控制指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地, 从而提高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率。

(二) 完善耕地保护的经济机制

一方面, 要明确各种有关土地各个方面的税收加强税收监管。另一方面, 加大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成本的同时, 加大保护耕地的财政补贴力度, 且将补贴直接落实到农地所有者, 这样可以直接调动农民更加积极主动地保护耕地。完善耕地保护的经济机制, 既能避免一定的土地收益的流失又能刺激农户对城乡结合部耕地的保护。

(三) 重视环境问题, 加强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切实落实对土地利用生态和环境的多层次、全方位、多途径地建设和保护, 我们可以采用法律手段、经济措施、行政方法等。法律上:通过完善法律体制, 加强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的宣传, 使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经济方面:通过拓宽投资渠道, 以环境保护为原则做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和增减挂钩工作;行政方面:通过强制手段加强整治污染源, 做到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监测和治理, 从根本上杜绝污染问题的恶化。

(四) 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 保障农用地的合理利用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不少问题也随之而来, 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还不健全, 尤其存在于城乡结合部这一特定的区域, 无疑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滞后性。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 城乡结构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也使得城乡结合部的数量在现阶段呈现增加的趋势, 受利益的驱使, 在此过程中违法、违规建设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因此, 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以及土地管理措施的完善势在必行。此外,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特别是在对农用地被过度非农占用这个问题上, 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3S技术在土地管理方面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要想使土地管理愈来愈科学化、合理化, 一定要着眼于新技术新手段的开发和利用, 保障土地资源科学、有效、合理和可持续地利用。

参考文献

[1]Aitchison J.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m positional data (with discussion) [J].J Roy Stat Soc Ser, 1982.

[2]R.B.Andrews:Elements in the urban fringe pattern.Journal of Land, Publics Utility Economics, 1942.

[3]Weaver, David B;Lawton, Laura.J Resident Perceptions in the Urba-Rural Frin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28, Issue:2, 2001.

[4]R.J.Pryor.Def fining the Urban-rural Fringe.Social Forces, 1968, 47.

[5]李勤志.城乡结合部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 2006 (5) .

[6]顾杰.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 2001 (7) .

[7]谢蓉.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开发与整治, 1999, 9 (1) .

[8]周学义.关于我国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研究[J].经济纵横, 2003 (9) .

[9]黄文娟.基于城乡统筹理论下的城乡总体规划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9.

[10]司马文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11]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3.

城乡结合部治理问题 篇8

城乡结合部是中国进程化的产物,笔者任教的学校位于烟台市芝罘区黄务镇,是一所接收外来务工子女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学校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当地的独生子女,还有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来自四川的、贵州的、河南的、黑龙江的,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烟台下属的县级市,如莱阳、海阳等。因而学生既不同于城市学校的学生,也不同于农村学校的学生。

一、问题

2014年芝罘区启动了初中“活力新课堂”改革。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为配合芝罘区的课堂改革,我校推出了“315活力新课堂”,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形式。在开始实施合作教学之初,教师和学生的热情都比较高,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合作学习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课堂中显现出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阻碍。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及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合作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

学生数学知识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数学成绩的差别上,也表现在知识结构的差别。众所周知,现在实行多个版本的教科书,如人教版、浙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学制上也存在五四制和六三制之别,知识在排列上存在差异。而学校的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一些学生是从小跟随父母在烟台上小学,他们的数学知识体系与现在用的教材是接轨的,有一些学生是小学三四年级转到烟台来上学,一些学生是小学在外地上的,到了初中才来到烟台,他们的数学知识体系与现在的初中数学知识相差较大,如烟台现在小学数学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一些地区这部分知识是在初中学习,学生在数学知识上的差别,对合作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学生两极分化严重造成合作学习小组分组的困难

学生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是造成合作学习困难的原因,由于各种原因每个班级中都有为数不少的数学学困生。他们中一些学生的数学入学成绩是个位数,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不及格的。在进行分组时很多小组中有一半的学生是数学学习中的学困生,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存在很大困难,一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不会课堂的知识。这些学生在分组时没有人愿意和他们一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没有发言权,并且被视为小组的“累赘”,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在心理上也不期望小组合作,甚至产生了自卑逃避的心理。

3.以小组为单位的奖惩机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

现在国内外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很多小组合作学习都是以小组的成绩来作为评价标准,如“STAD”是以小组成员的提高分计算小组得分,合作学习中是以小组的整体表现作为奖惩的标准。不可否认,这种方法的确会形成一种个体责任,小组的成功取決于所有成员个人的学习,会督促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努力地进行学习。但这也会给小组中的学困生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一些学生在数学上的差距很大,小学数学的知识掌握不好,必然会给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造成困难,他不是不想学会,而是以他的基础和能力根本就学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也会给他施加压力,使他对合作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而优等生自己的努力不能得到认可,因为组里的同学使他失去奖励的机会,对他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负担,努力得不到回报,久而久之,也会对合作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二、建议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在这些情况下很难发挥出来。笔者现在任教八年级的数学,并且担任班主任,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究,对城乡结合部的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提出如下建议。

1.选择负责任的同学担任组长

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对于小组的合作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一些负责任的组长会积极组织组员进行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在需要大家进行合作分工时,也会积极进行分工合作。当然对于组长,教师应及时进行培训,教给他们管理、调动组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在组长和组员出现矛盾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节,使小组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2.调整评价机制,使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只是一贯地以所有小组成员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很有可能会使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学生因为小组其他成员,永远得不到奖励,从而滋生小组成员之间的矛盾。而所谓的“学困生”在这种压力之下更不愿意来进行合作学习了,使他们更加厌倦学习。如果能够采取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机制,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更加融洽。

3.对于小组成员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关注

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师应及时进行了解,对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排解,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了解和小组的凝聚力,使小组成员乐于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总之,合作学习在运用过程中势必会存在着一些困难,但通过实践研究也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乐于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作为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内容应该因地制宜,让合作学习更能够适合于所任教的学科和学生。

参考文献:

[1]斯莱文.合作学习的研究:国际展望[J].王坦,译,山东教育科研,1994(01):75-79.

[2]裴娣娜.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J].河南教育,1999(01):14-15.

[3]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01):32-35.

[4]赵红洋.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现状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下一篇:在地震中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