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子夜》爱情悲剧

2024-08-15

浅析《子夜》爱情悲剧(共7篇)

浅析《子夜》爱情悲剧 篇1

摘要:《子夜》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自从它问世以来,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研究大多从政治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进行阐述。本文另辟蹊径,探讨它的爱情悲剧,突显了作者对萎弱、颓靡、腐朽的现代都市文化的深深失望,暗示了中国现代都市即将发生而且必须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一重大的社会主题。同时,作品中又透露出崇高而又悲怅的悲剧意识。作者能把相互矛盾的两者很好的统一于作品中,所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是伟大的,它将永葆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子夜》;爱情悲剧;悲剧性;

《子夜》作为30年代左翼文学的辉煌杰作,各种新文学史论理所当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整整半个多世纪的茅盾研究中, 人们运用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 从时代、社会和政治的角度高度评价了《子夜》对上个世纪30 年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它所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但是,由于大家处在一个价值观念相对一致的时代, 学界对《子夜》的评价也基本是一致的。到了世纪末, 由于时代的变革, 学界的文学观念、审美标准发生了深刻变化, 文学的价值尺度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因此, 对《子夜》的评论也出现了重新审视和价值重估的鲜明倾向, 不少评论甚至对其做出否定的评价。有的论者甚至觉得对工农革命的描写是《子夜》结构中的一处“败笔”。这些意见有些是需要商榷的。然而, 它却给人以启迪: 运用新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来读《子夜》, 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么说, 并不是漠视它对现实生活的“ 历史陈述”,也不想排斥被广泛认同的对应作者创作意图的政治性喻示, 更无意否认他的言说方式的写实性。而是试图切换阐释的视角, 以寻求文本中沉睡的丰富的话语资源。《子夜》中最震撼灵魂的是爱情悲剧的描写。

就像大部分人经历的一样,在爱情中,追求者会遇上最理想的追求目标,同时也会遇上不可克服的阻碍。“目标的理想化与阻碍的不可克服就决定了追求者的艰辛与苦味。一再追求而不得,苦就转化为悲,而理想的目标却在前面具体而缥渺地闪烁,仿佛能达到,实际上又达不到;实际上达不到,却又仿佛触手可及。这样一种渴望与焦灼的折磨就能使悲的意味逐渐浓重,弥漫为深深的悲哀追求者与追求目标双方自觉不自觉的理性压抑,使他们之间显出距离,其结果就是追求不得的悲剧。”

对于中国传统的女性,按照文化的理想,她们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夫妻关系。但是,按照传统的礼教,即使他们遇上不忠的丈夫,无爱的婚姻,不幸的家庭,他们也不能摆脱或推翻处于主导和权威地位的夫君,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传统的观念把她们抛入困境的时候,她们不是决裂和拼搏,不是以同归于尽的毁灭来抗议,而是自怨自艾,自甘沉沦。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重压下锲而不舍地追寻理想的爱情、婚姻的过程中就始终弥漫着这浓重的悲剧意味,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孔雀东南飞》,可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样的悲剧还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妙龄女性身上反复上演。在《子夜》中,茅盾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残酷现实中却不知奋起反抗的女性形象,深深打上了悲剧的烙印。

林佩瑶就是其中一位。曾经她也是新时期的女性,在那个“密司林佩瑶”的美好青春里,她去教会读书,和同学坐汽车去兜风,享受“五四运动”带给他们的自由。她有着父亲名士般的气质,有着自己短促的“仲夏夜的梦”,梦里有着空中楼阁,淡月清风,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于爱情,那时的她,满脑袋都是俊伟英武的骑士和王子。但是随着父亲和母亲的 相继急病而死,英勇的热烈悲壮的轰动世界的暴风雨---“五卅运动”风起云涌,现实的真味挤进了“密司林佩瑶”的处女心里。她迅速被现实打败,她藏起了学生时代从英文的古典文学所受的所酝酿的憧憬,嫁给了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会打算盘,会坐汽车,会给她丰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他不仅不会像中古时代的那些骑士和王子一样会击剑,会骑马,而且从来不用心关心少奶奶的生活,就算看到林佩瑶眼神的模糊不定,脸上的愁云,行动的迟缓,他也只是一掠而过,甚至泛不起一点涟漪。林佩瑶对于爱情,婚姻,家庭的美好愿望逐渐被磨灭,当年少时期几近中古骑士风的青年在突然失踪又重新出现在她面前时,“现实”和“梦境”在她的意识里刹那间成为永恒,她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当她想把她的空虚、苦闷寄托在雷鸣的身上时,但他已不是当年自已那个天真烂漫的恋人,而是一个已经变了质的,惯于玩弄女性的反动军人。所以林佩瑶一方面她对丈夫的没有感情的爱不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仍想做“忠实的妻子”;她对雷参谋有着无限的眷念,然而又怕多次遇见。所以,吴少奶奶虽然享受过“五四”以后新得的自由,对于丈夫的那种蛮横的封建家长作风,也作过几次小小的抗争。但她对于人生的意义毕竟理解得太狭窄了,加上缺乏勇气,因而尽管作家说她有“活泼”的个性,却终于不能跳出吴府的精神禁锢,只能在苦闷悲戚之中打发日月。在作品中,作者三次着重写到《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作者悲剧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于林佩瑶来说,爱情是他生活中的支撑点,书中间飞出的干枯白玫瑰使她身上反映出来的爱情悲剧达到极致。

可是,《子夜》中女性的爱情悲剧远远没有结束。我们看到了林佩瑶的影子---林佩珊,她活泼可爱,无忧无虑,养尊处优,生活在男性的包围和赞美中,生活在姐姐的用心保护下。对于爱情,她自己完全没有主意,她对范博文的追求不置可否,却被杜新箨玩弄于手掌之中。当范博文忐忑的表达对她的爱意后,她装作不懂,却急切的向姐姐征求意见。姐姐因为自身在爱情方面的悲惨爱情,鼓励妹妹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可是林佩珊觉得每个人都可爱,每个人又都不可爱,她怕自己如果和小杜结婚,心里一定会想念着别人。她是不知道如何去爱他人的,她要的只是那种受追捧的感觉。佩珊这个还未完全成年的姑娘,由于受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她生活空虚,脑子里充满浪漫和幻想。小说集中写了她在爱情上的自由和放任,也写到她的爱情最后的悲惨结局。如此相似的两姐妹,如此相同的爱情悲剧。

但是,《子夜》通过封建社会培养出来的“玉女”蕙小姐从悲剧爱情到奋起反抗,最终获得新生的这一事例让我们看到爱情悲剧里的一丝曙光,和积极乐观的主题相互照应。“长期幽居在乡村又受着伪道德的训诲,蕙芳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呈示蒙昧状态和封闭状态。初来上海时,曾对城市文明表示过隔膜和“头痛”。然而不到两个月的功夫,在灯红酒绿、男欢女爱之中,这个被封建文明薰陶出来的“玉女”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4】她开始追求糜烂的都市生活,用自己独特的内敛去幻想自己的爱情,竟在念《太上感应篇》时做起与范博文幽会的桃色梦来。她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所以,吴荪莆对她的约束,范博文对她的若即若离都造成了她强烈的苦闷,她的精神几乎走向变态、走向疯狂。诚然,环境是可以改造人的,四小姐由开始碰见因失恋而几乎投水做“屈大夫”的范一博文表示同情落泪,继而倾心于范,失身于范,龙疑是对封建礼教作了一次力所能及的反抗。但这不是公开的,也不是有力的。一当哥哥蛮横地干涉她的恋爱自由,她只能把脸垂到胸脯上,“一个字也没有”。直到两个月后,四小姐向来敛而不露的“刚强的天性”才喷发出来。蕙芳的追求包含了现代有关人性解放和人性

自由的思想,甚至包含着性爱自由的内容。蕙芳的变化既可以看作是现代精神的胜利,也可以看作是旧道德伦理的解体,它宣告了所有封建文明的非人性、虚伪性、脆弱性,使读者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浅析《子夜》爱情悲剧 篇2

主人公于连年轻俊美, 才华横溢, 渴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 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甚至不惜泯灭良心, 阿谀奉承借着爱情上位。然而, 封建势力的强大, 以及宗教面目的伪善, 却让身份卑微的他不但没能飞黄腾达, 反倒送了性命。因与市长夫人的私情被揭发, 气急败坏的于连开枪射杀市长夫人后入狱。经历了大悲大喜的于连, 幡然醒悟, 拒绝了两位恋人的多方营救, 从容地选择了不上诉, 坦然面对死亡。他因为爱情获得升迁, 却又因为爱情而导致死亡。他的爱情悲剧是其自身轻浮急躁, 图谋不轨的结果, 但究其根本原因, 则悲剧酿成的原因里也渗透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说, 在另一层面上, 它也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王政复辟时期风起云涌的时代缩影。

《红与黑》不仅是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小说, 更是一部洞察爱情、展现内心纠葛的艺术杰作。于连两段揪心的爱情经历, 都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所呈现的利益关系。于连可谓是成也爱情, 败也爱情。本文就于连的悲剧爱情进行深入, 并得出于连的爱情悲剧不仅是个人悲剧, 更是社会悲剧。

一、于连的两段悲剧爱情

于连和德雷瑞尔夫人、马蒂尔德小姐的爱情故事贯穿了于连个人奋斗的始终。这两段爱情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掺杂了过多的世俗因素, 以致最终都没有一个好的下场。于连在两段爱情的选择初衷上都怀着“麻雀变凤凰”的心眼, 可惜这只睿智现实的“麻雀”却并没有“飞上枝头作凤凰”, 却最终因爱丧命。

1.与市长夫人徳雷瑞尔的征服之爱

司汤达曾在《爱情论》中说:“爱情所能赋予的最大幸福, 就是你第一次握你所钟爱的人的手。”于连在被聘为家庭教师的时候, 与市长夫人徳雷瑞尔之间产生的一段越轨爱情, 最初的萌发就是因为于连与德雷瑞尔夫人一次不经意的手的触碰。徳雷瑞尔夫人缩手的动作, 激发了于连对自身自尊心的维护, 在这种征服欲的作用下, 第二天晚上他放开胆子紧紧握住了德雷瑞尔夫人的手。而于连的这两次握手的初衷都是“阴谋”胜过“爱情”。正如司汤达自己也在小说中夹叙夹议写的这么一句:“在于连的心里则完全没有这种想法, 他的爱完全是出于一种野心, 一种因占有欲而产生的狂热。”于连与生俱来就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 对待爱情, 他也总是用阶级的眼光去看待, 正是这种阶级意识蒙住了爱的眼睛, 使他在爱情中迷失了方向, 从而给他的爱情蒙上了悲剧的色彩。

作为身份低微的木匠之子, 于连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满腹信心, 而这种信心甚至是建立在不择手段上的。被市长选作家庭教师的他, 关心的不是薪酬, 而是和谁同桌吃饭。在他在初次踏进复杂的社会时, 于连内心产生了强大的波动, 作为平民, 于连把嘲弄德雷瑞尔先生, 征服德雷瑞尔夫人这样的与他不同阶级的上流人士视为己任, 他把这当做自己征程的开始。在于连与徳雷瑞尔夫人的感情接触中, 他对这份感情虽然也抱着珍惜的态度, 但他心里始终铭记着在他与徳雷瑞尔夫人之间有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基于这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他把与徳雷瑞尔夫人的调情、约会看作是与“敌对世界作战”。这份跨越阶级的情被于连看得太重, 他从内心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出身, 而死心塌地去爱。所以, 当于连的引诱计划得逞后, 他高兴地认为自己“已完成了职责, 这是一个英雄般的职责”“赢得了一次战斗”。所以, 于连在第一段爱情中“欲”是大于“情”的。这种欲很大程度上是对贵族社会的报复欲望。德雷瑞尔夫人温文尔雅贤良淑德, 出身高贵, 并且拥有巨大的财富, 但其深感生活并不如意, 难遇知音。她的丈夫是个长相粗糙、粗鲁无礼、毫不懂女人心思的粗人, 她向丈夫倾诉衷肠得来的从来不是安慰而是粗鲁的嘲笑。夫人原本以为市长丈夫请来的家庭教师也会和他一样是个粗鲁的人, 谁知在见到于连后, 夫人竟然发现于连是一位面容俊美, 礼貌有佳的人, 不禁心生好感。所以, 在一次次与于连的接触中, 她对他有了一种暗藏心底的爱意, 而这种爱意却被于连的一次触手释放了出来。显然, 物质充裕的她, 在精神上是尤为空虚的, 在心灵上也一片贫瘠, 而于连——这个被她视为精神依靠的男人, 刚好填补了她内心这一块荒芜的空隙。

而于连是个生性敏感多疑的人, 并且自尊心极强。以至于当他与夫人离别时, 夫人因为矜持晚到了一会儿, 他就立马觉得夫人是打心眼儿里瞧不起自己。因此他将徳雷瑞尔夫人视为自己征服的对象, 借以克服自己的自卑, 赢得内心的安慰及获得胜利感。由此可见, 于连对市长夫人是源自于自卑引起的征服之爱。无论是握住夫人的手还是和夫人的秘密幽会, 都是出自于一个底层青年对贵族妇女的征服欲和报复感。

然而, 故事发展到后来, 这种征服之爱又慢慢发生了转变, “情”最终战胜了“欲”, 于连为了守护徳雷瑞尔夫人对自己这份真诚的爱意, 也是为了赢得自己在这份爱情里最后的自尊而选择了面对死亡。当他知道徳雷瑞尔夫人没有被自己杀死时, 他暗想道:“这么说, 她会活下去”“她会为了宽恕我、爱我而活下去……”正如司汤达在《论爱情》中所论述的:“如果你相信了一个女人的爱, 你才会去留心她是否美;如果你怀疑她的心, 你也就无暇顾及她的容貌了。”在某种程度上, 徳雷瑞尔夫人对于连纯粹真诚的爱意, 拯救了被物欲、权欲冲昏了头脑的于连。他对徳雷瑞尔夫人说:“你要知道, 我一直爱着你, 我只爱你一个人。”这也是对于连在经历世事沧桑后, 回归人性、回归真诚的一种肯定。

2.与马蒂尔德的利用之爱

于连之所以爱上冷漠的马蒂尔德小姐,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攀龙附凤”, 而马蒂尔德小姐之所以情愿尾随于连, 这里面更多的是贵族少女的任性、草率和猎奇, 是一种病态环境下的病态心理、病态感情;她与于连的结合, 也有政治投机的一面。她看出了这个年轻人在政治能力上的巨大潜, 认为时机到来, “他定是个丹东。”因此, 她可以宣称:“我绝不像我的表姐妹不断地怕发生革命……因为我选择的这个人具有个性和无限大的野心”。这样看起来, 两人的感情中, 两者相互利用, 互为政治筹码。

于连与马蒂尔德之间的爱情可以说是欲擒故纵, 绞尽脑汁的。《论爱情》中说:“一个聪明的男人在追求一个女人时, 常常只需做到使她联想起爱情来, 并且使她动心。她就会很好地接受这个给她以快乐的聪明的男人。于是他有了希望。”于连在第二段爱情中堪称用上了情场老手的伎俩和把戏。当内心冷酷的马蒂尔德一直对他置之不理时, 他听了朋友劝告立马去追求其他贵妇人, 以引起小姐的妒嫉和关注。

可以说, 他们双方在爱情上都抱着一种算计、互相利用的心态。马蒂尔德是公爵府的千金大小姐, 她年轻貌美, 但却冷酷无情, 傲慢无理。她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 又崇尚自由与个性解放。她厌倦了贵族青年循规蹈矩的为人处世, 渴望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男人出现在他的眼帘。而刚好于连的出现填补了自己内心理想对象的空缺。由于马蒂尔德“透露出一种内心可怕的冷酷”, 所以, 出于强烈的自尊和高傲, 于连不屑于与她讲话。这使得“外表冷漠、内心狂热”的马蒂尔德小姐感觉于连就是与众不同的绅士。沉醉于爱情小说的她认为, 只有与于连在一起时, 感情才被赋予了浪漫气息。马蒂尔德所爱的不过是自己幻想中的于连。而且, 二者爱情的初衷都带有一丝自私性。马蒂尔德愚昧、自私地谋划着自己内心世界的爱情天国, 而于连则在现实世界里登上社会高层, 而在爱情面前机关算尽。自私这一点在于连与玛蒂尔德的交往中一览无余, 他们两人没有真正的你侬我侬, 只有两个不同个性不同目的却又标榜真爱的灵魂之间的互相扯动。这种撕扯让两个人都伤痕累累, 但为了维系各自自私的利益, 他们宁愿痛苦地延续这一所谓的爱恋。

二、于连的爱情悲剧是个人悲剧

于连死时年仅23岁, 他热爱生命, 热爱自由, 不幸的是, 他把爱情与野心交织在了一起。于连的两段爱情悲剧, 与于连自身不纯粹的恋爱目的以及想走捷径的人生脱不了干系。在某种层面上而言, 他把她生命中的两个女人都当作爬上欲望巅峰的天梯。正是因为内心裹挟着不纯洁的爱情目的, 所以, 他的两段爱情都以悲剧告终。于连的个人爱情悲剧在于, 在封建等级观念和阶级观念的夹缝中, 他很难正常去追求一份单纯平凡的爱情, 只好靠阴谋诡计来骗取贵妇小姐的芳心, 然而, 这种阴暗侥幸的求爱心理, 也导致他在个人理想追求上耍尽了阴谋手段, 他把爱情当成实现“人生理想”的工具, 以致他在两段爱情中都颠覆了自己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最终酿成了爱情悲剧。

(一) 与市长夫人徳雷瑞尔的悲剧爱情

1. 自卑与虚荣驱使下的爱情

于连出身卑微, 而自尊心极强, 当于连第一次见到夫人的时候, 就被她独特的风韵所吸引, 并产生亲吻手的想法, 并警告自己不准胆小, 因为这个举动可以让夫人不再瞧不起一个刚从锯木厂出来的穷小子。底层青年对贵族妇女的自卑感促使他诱惑了夫人, 并让他铤而走险, 抓住了夫人的手并顺利地占有了夫人。“把这个女人搞到手, ”于连的虚荣心说话了, “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 因为如果以后我发了财, 有人嘲笑我曾经当过家庭教师这个低级差事的话, 我就可以冠冕堂皇地说, 我是为了爱情才教书的。”他视徳雷瑞尔夫人为赢得战役的筹码。于连爱的, 不过是占有徳雷瑞尔夫人后的快乐和满足, 证明穷小子也可以同高贵的市长一样拥有高贵、美丽的女人。

2. 对贵族阶级的报复

市长长相粗鄙, 粗鲁无比, 还有几分莫名其妙的偏执。他的本领是“讨起债来分文不能少, 还起债来拖得越久越好”, 这位市长由于地位、财产、出身当然是自恃清高的。自尊心强的于连受到市长的蔑视后, 决定为市长戴上绿帽子。亲吻夫人的手臂, 这让于连的内心觉得自己如同拿破仑一样取得了胜利。夫人成了他的报复牺牲品。此时他还要乘胜直追, 于是他向市长提出辞职, 没想到市长加薪挽留, 这让他不禁得意洋洋。于连最初对市长夫人的爱情, 并非是爱情, 而是成功的欢愉和对贵族阶级报复的喜悦。

(二) 与公爵小姐马蒂尔德的悲剧爱情

1. 对权势地位的疯狂渴求

马蒂尔德这个公爵小姐虽然是外表可人的大小姐, 但却目中无人, 傲慢至极。自尊心极强的于连自然不会喜欢她。但是在现实上于连还是屈服了, 他深深地明白, 要跻身上流社会, 不被人看不起就必须走这条捷径, 必须得到这段与公爵小姐的爱情, 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运用欲擒故纵的手段赢得了公爵小姐的心。但实际上内心对公爵小姐毫无情感可言, 只因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严苛的门第观念, 他不得不维护着这段将带给他无限好处的所谓的爱情。深思熟虑的于连其实很聪明, 他用冷漠和蔑视保护着自己和这段爱情, 最终似乎赢得了爱情的胜利。

2. 良心未泯下的放手及厌倦

枪击昔日情人后的于连, 在狱中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后, 认清了野心和热情与现实的格格不入, 冷静下来的他开始回想前程往事, 为自己的不择手段和恬不知耻而感到羞愧, 为自己的无知愚昧而感到懊悔, 他终于厌倦了你争我夺的生活和诡计多端的不平静日子。马蒂尔德本想奔赴监牢为营救于连展开一场英雄主义的爱情, 但于连早已厌倦了这种英雄主义, 他如受伤孩子般, 明白了自己最终将被埋葬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里。一次次禁锢上流社会的排挤, 出身卑微的于连明白自己根本实现不了所谓的抱负和梦想。此时于连万念俱灰, 他最终失去对生的渴望, 只为寻求一死。

三、于连的爱情悲剧是社会悲剧

作为评判现实主义的作家, 司汤达表现了在特定的畸型社会政治历史大背景下, 于连与徳雷瑞尔夫人、马蒂尔德小姐之间的畸型爱情。同时, 也通过这些异化的爱情揭示了封建贵族和教会的腐朽没落。这个社会的堕落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于连在爱情上的堕落。

1.缺乏公平竞争的时代背景让爱情无处容身

于连追念大革命时代, 崇拜拿破仑。因为那样的时代是他真正所向往的时代, 那样的时代才真正是属于于连的。因为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 在拿破仑时代有着数不清的机会, 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并且大显身手。

而现实是于连所处的这个时代, 是一个“门第决定一切”的时代。作为平民出身的于连, 不得不在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里穷困潦倒地生活。他可悲地意识到自己只是个没有人保护没有钱的“可怜虫”。但是, 于连骨子里天生就有着不服输的气质, 他拒绝一直过这种平庸单调的生活。所以, 他选择追求青年时代的英雄梦想一直在寻求实现自我的途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却恰恰身处在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朝复辟时代。如此, 他便只有依靠外力来达成自己的雄心, 然而, 由于物欲的膨胀, 这种雄心也慢慢演变为一种野心。无疑, 他生命中出现的两个高贵女人成为了他跻身上流社会的不二工具, 他对她们的利用之心要大过爱慕之心。

2.封建门第观念是熄灭爱情之火的坟墓

这是个动荡不安的社会, 有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严苛的门第观念。而所谓的上流社会, 他们的虚伪, 是无休止的勾心斗角, 和彻底无休止的腐化。

黑暗的复辟时代, 封建权贵与底层人民是格格不入的, 更不要说是这不同世界里人的爱情了。于连在初识徳雷瑞尔夫人时, 她是排斥他的。因为于连所处的社会职位低下, 她内心里不由自主地就恶性定义化了这个社会层面的人。另外, 由于嫌弃于连身份低微, 马蒂尔德小姐对待于连也是一种忽冷忽热的态度。只要于连稍微跟她套近乎, 她就厌恶他, 冷落她。直到后来, 于连耍尽各种伎俩, 才让她放松戒备。上层社会里的人的惯性思维是像于连下等人是永远不可能翻身做主人的, 他们永远都是奴才命, 而只有尊贵的血统才能让他们骄傲地生活着。

3.伪善的宗教势力扼杀人了面对爱情的本性

幼年时候的于连看到身披白色披风, 头戴黑色头盔, 从意大利威风凛凛凯旋而归的军人如痴如狂, 老军医讲的大战更是让他着迷。但是, 当他看到神父权利却在地方官员之上时, 他开始认清现实, 改变了内心想法, 一心一意地背诵神父借给他的拉丁文《圣经》。无论是拿破仑的轻骑兵, 还是教会神父, 都不过是于连渴望的借以助他出人头地的垫脚石。他渴望进入上流社会, 进入美女如云, 物欲横流的社交界, 然后用自己的成就赢得她们的青睐。目的性太强所造成的结果是:往往使自己的本心在奋斗过程中被折腾得面目全非, 就连最应该纯粹的爱情也被镶上了“阴谋”这种晦暗的字眼。

当看到雄鹰搏击长空时, 他十分地羡慕这种力量, 更羡慕它的独来独往的自由, 并渴望有一天可以如同着雄鹰一样, 展开双翼, 搏击万里长空。但是, 他还是在这种过分现实和虚伪的社会面前败下阵来。神学院本应是圣洁的, 但实际上那里面的人人梦想金钱, 个个崇拜权势, 明争暗斗, 尔虞我诈, 于连在这里了解了各种伪善和奸险。面对这样的“到处都是伪善, 到处是欺诈”的环境, 他决定“拿出勇气。至少把我的观感隐藏起来”。在这种扭曲的宗教文化的影响下, 于连的精神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受控的, 他对于爱情上的虚伪根源于他看透了这个世界所有的虚伪。

然而, 也正是这股伪善的宗教势力, 揭穿了于连的伪善爱情, 最终毁灭了于连。作为皮拉尔神父的得意门生, 他招致不少非议, 树敌众多。而神父并不是忠实的倾听者, 不是解救世人的使者, 而是魔鬼的化身。他诱使夫人写下忏悔信, 一通忏悔信寄到了公爵府, 于连的成功梦顿时灰飞烟灭。

而于连作为两段悲剧爱情中最典型的牺牲品, 不过是这个时代背景下个人悲剧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时代, 有千千万万个于连因为受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的压制, 而饱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痛苦, 以致他们难以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和爱情理想, 甚至自己沦为了那个时代的殉葬品, 导致了个人悲剧。而这种个人悲剧并不是个别式的, 它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必然的产物, 所以说它也是社会悲剧。这二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悲剧是社会悲剧的一个具有典型性的缩影和产物;社会悲剧一定程度上酿成了个人悲剧。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 司汤达描写了在特定的畸形社会大背景下, 于连与德雷瑞尔夫人, 马蒂尔德小姐之间的畸形爱情。同时也描绘出当时的社会缺乏公平竞争, 这个社会里的人都戴着面具, 怀着强烈的等级观念视人, 使得底层社会的人越难凭借真正的实力实现自己的夙愿。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把一个充满志向的年轻人的雄心, 蜕变成了勃勃的野心。使他觉得通过不光彩手段来获得的权位、物质都成了理所应当。底层青年想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被现实活生生地阻断了。强大的封建复辟势力, 森严的等级制度深深压制着有志青年。伪善虚假的宗教势力、作恶多端的封建势力让他们丝毫没有喘息的机会。于连的爱情悲剧, 说到底不过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王政复辟时期风起云涌的时代缩影, 也同时是个人悲剧、时代悲剧、社会悲剧的综合体。

参考文献

[1] (法) 司汤达.谢东方.红与黑[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0.

[2]邵晓芳.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悲剧[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09 (04) .

[3]杨晓莲, 郑警予.从《红与黑》看三种不同的爱情观[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4) .

浅析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篇3

小说于1982年在《收获》杂志第3期上发表后,很快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巨大反响,可以说影响是遍及全国。1984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路遥亲自编剧的电影《人生》也在全国上映了。

将小说搬上影视荧屏的编剧中,路遥并非是第一个,但在80年代能将文学文本与影视的编剧能结合得如此精妙绝伦的,路遥应该是为数不多的一位。文学思维和影视思维虽然都属于形象思维,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影视是声音和画面的艺术。而改编就是用影视创造的思维方式对原作进行一次再创造,既不能照搬,要有所改变、有所创新,但又必须尽量忠于原著。路遥既是小说的作者又是电影剧本的编剧,正是因为在两种角色间精准地把握好了分寸,协调好了文本的创作与影视艺术的创造的内在联系,才使得《人生》无论是文本还是电影里都深深的影响了一代人。那么笔者将从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中来分析主人公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一、高加林的性格矛盾

路遥最擅长刻画的人物形象就是处于“城乡交叉地带”中的知识者形象。而在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就是这一系列形象中的典型代表。高加林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他憎恨自己的出生,一心想摆脱黄土地的农村人的身份,向往着大城市里绚烂多姿的生活,但又对城市里的人的市侩气息不屑一顾甚至是唾弃。他有着对自己出生背景的深深的自卑感,但是又有着年轻人身上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种种的矛盾的种子就一直扎根在他的心里。他的性格展现了一个土地背叛者痛苦的灵魂,显现了“城乡交叉地带”的“边缘人”普遍的伤痛。这种苦痛是路遥对自己人生道路的一种反思。路遥之所以对于这一类人物刻画得如此精准,也是因为他自己也是这样的走过来的。

高加林骨子里透露出不愿与黄土地融合的情愫,起初他这样的情愫可以理解成他不热爱土地,但却又不能完全说明他是背叛土地的。他只是不希望一辈子做农民劳作在土地上,他认为做农民就是没出息的表现,也对不起自己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和自己身上所具备的文化素养。所以考上大学是高加林人生理想的第一步,他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是逃离土地的唯一出路。随着高考的落榜,高加林这条路被堵塞了。那么当民办教师,就成了他不得不回到土地但是又高于农民身份的一条途径。在当民办教师的时候,他心里依然在想,“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到那时,他再努力,争取做他认为更好的工作”。但这样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在高明楼和马占胜的密谋下,也幻化成泡影了。小说的第二章,写到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职业被下了之后,为了去适应自己即将要开始下地干活的农民生活,在家里闲散了一个月。作者写到了高加林进城卖馍的场景,对他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写得的十分到位。进城去卖馍的时候高加林觉得自己是个彻底的乡巴佬了,一个人躲在空旷的小沟里,尝试着让自己学着吆喝几声的时候,他感觉是像在众人的眼前学习狗叫一样的受到屈辱,当大山里回荡着他吆喝的回音时,他感觉那是悲哀的叫喊声。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将一个满腹的抱负、委屈和不愿屈从命运的年轻人虚荣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土地上劳作的日子里,由于巧珍的出现,以及巧珍所付出的真爱和关心才使高加林慢慢的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叔父的归来使高加林的人生道路出现了新的转机,高加林一下成了县委的通讯干事,变为人们眼中的公家人,于是开始在工作岗位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风采。无需自己多费力就可以捕获到城市女孩黄亚萍的芳心,在一切看来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又开始野心勃勃地酝酿着一个更大的梦想。进了县城工作的高加林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开始彻底地背叛土地,他抛弃了刘巧珍,然后又夺人所爱的跟城市姑娘黄亚萍在一起。高加林的县城生活就像是一场黄粱美梦在张克楠母亲的揭发下发生了转折,一切都回到了起点。高加林从农村来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农村,生活像一场戏剧一样的在矛盾的起伏变化中落幕了。

小说在故事发展的起伏中,牵动着读者们的心。可是冷静之后,我们可以静心思考。高加林人生中所有的改变都是外在的因素造成的,更多的时候他面对自己的命运是没有选择权利的。他满怀希望地教了三年书,就因为大队书记儿子的毕业,职位就被顶了下来,叔父的出现导致了他的命运的改变,可又因为一封检举信而再次回到了起点。高加林之所以能在自己命运不断的变化中去适应环境,也是因为自己的主观意识里,是存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他的身体进不了城灵魂又回不了乡,所以矛盾融合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才把他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在电影的故事情节和画面处理上将高加林这样一种矛盾的性格表现得更加的突出。影片的开头,首先映入观念眼帘的是一个空旷的全景图,粗犷的黄土地,错裂的高原,崎岖的褶皱,再配上一曲悠扬的陕北信天游的歌谣,勾勒出一幅封闭的陕北高原。苍凉的黄土高原暗示着主人公苍凉的人生画面,质朴粗旷的景色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电影的结尾,当高加林扯着铺盖卷从城市里再次回到农村时,重返土地的命运使他在人生岔道口又将作出新的选择,他的背影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索。

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在小说里,我们通过高加林的嘴里就知道刘巧珍的形象,“盖满川”、“头梢子”、“好果子”这都是对她俊美的外表的肯定。可以说巧珍是现代乡村文明的化身,她勤劳善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可以无私地奉献一切,她身上具备着农村女性的传统美德,但是她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因为自己没有文化,所以一心爱慕有文化的人。她对于爱情的专一和痴情让无数的人为之动容。在高加林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巧珍走进了他,可以说她们的爱情萌发在高加林的非常时期。用现在的话理解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所有这样的爱情必然的是悲剧。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是一种心灵上的默契与触动,应该说爱情是神圣的。可是高加林在巧珍的身上真的是爱情吗?

巧珍的出现对于高加林而言,只是担当了暂时的心灵安慰与精神补偿。高加林能接受巧珍的原因,是因为有了巧珍的安抚和不离不弃的情感,才让高加林一时忘记了自己做农民的痛苦,在最抑郁的时期帮助他寻找到了一点精神的慰藉。高加林在某些方面来说也是利用了巧珍的纯真善良和真挚的情感。他利用进城买漂白粉的机会骑着车载着巧珍,他就是要让一村满川的人看看,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温顺地跟在他的身边。他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高加林是以高傲的姿态接受巧珍的爱情的,并且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而巧珍是带着一种自卑、依赖、受宠若惊的心态跟加林交往着。巧珍满足于已获得的爱情,视爱情为她人生的全部,全身心投入到对加林的爱中。而巧珍所想的与高加林所想要的生活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精神上的隔阂注定了她最后被抛弃的结局。

电影里,巧珍帮助高加林卖馍回去的路上欢快的音乐以及她脸上掩盖不住的兴奋和幸福的表情。在高加林进城后,巧珍见他时的急切心情,在高加林给她一个大冷背时的无奈和最后在披上红头纱时那红纱上挂着的泪珠以及落山红霞衬出了一个痴情女子的悲凉命运。命运转折后的高加林遇见了他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女孩子黄亚萍。黄亚萍是一位现代女性,她见多识广,有能力、有思想,更有冲破世俗观念和对爱情、自由大胆追求的魄力。但是在爱情上却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尽管黄亚萍集很多优点于一身,但是却难以掩饰她自私的本质。高加林和黄亚萍基本上都是属于同一个类型的人,都有着自私的和虚荣的心,所以他们可以短暂的走到一起。黄亚萍读高中的时候就对高加林暗生情愫,但是由于年纪小的原因,而把自己对高加林的感情搁浅在读书的时期。毕业后因为高加林回到了农村,黄亚萍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因为爱而放弃自己的前途,张克楠的出现填补了黄亚萍感情上的缺口,慢慢的她们也成为了城里让人羡慕的一对了。随着高加林回到了县城工作后,黄亚萍自私虚荣的一面也逐渐暴露,大胆的表白和执着的追求虽然能得到心仪已久的爱情,可是这样的爱情却建立在伤害了张克楠和刘巧珍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引发了高加林自私野心的一面。

在电影镜头里,黄亚萍活泼的性格,自私的内心世界,在演员的表演下一览无余,虽然电影省去了很多黄亚萍跟高加林在一起时,如小说中写的在行动中付出的爱的情景,以及得知高加林被揭发后自私的表态,但是整体而言,黄亚萍始终是在高加林人生爱情路上的一个悲剧过客。

李杨爱情的悲剧范文 篇4

李杨爱情故事从古至今都在流传。李杨之间的爱情似乎是早已经注定以悲剧结尾,在政治江山面前,真的有真正的爱情吗?

唐玄宗是一个重色的人,杨贵妃曾是唐玄宗的儿媳妇,但是在一次洗温泉的过程中,唐玄宗无意间见到杨贵妃,被她的美所震撼,于是乎,让她做了自己的妻子。这放在当今的社会上,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可唐玄宗为了美色,仍是封她做了自己的妃子。杨贵妃一进宫,皇上便对他宠爱万分,后宫即使有美人儿三千人,皇上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足以见得唐玄宗对她的宠爱,就连她的家人也得到皇上的恩宠。从此民间出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现象。可即使是这样,唐玄宗真的对杨玉环就是真爱了吗? 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在逃亡的过程中,唐玄宗被迫下令让玉环自杀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高力士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所以就这样,在马鬼坡这对恋人生死相隔。就像李商隐所说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还不如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剧。

十大悲剧爱情故事 篇5

1、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个被伟大的莎翁在四百多年前用喜剧的形式改变出来的爱情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部极富人文精神的爱情史诗。几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在莎翁的笔下,爱情是超越一切的。甚至可以超越门第、地位、家族偏见等这些就是在今天还被普通的英国人所重视的东西。剧尾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这一对相爱的男女,由于误会而双双失去了生命。

2、维纳斯和阿都奈斯

这个来自于古希腊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个美少年阿都奈斯对自己所产生的爱情,一点也不比维纳斯对他的爱情更浅。唯一不同的是,维纳斯对他的爱,是任何社会都可以宽容接受的,虽然两者在身份和地位上有一点差别。可是阿都奈斯对于自己狂热的爱,却是难以被人理解。以至于后来人把他的这种行为叫做“自恋”(narcissism),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则被归为病态的一类。忘情的维纳斯遇见了无动于衷、铁石心肠的阿都奈斯,但她从她没有办法,她就是爱他。

3、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这是近代以来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爱情故事,直到如今还被广为流传。在不列颠帝国将近千年的历史中,还没有一位国王会主动逊位。而他下台的原因却是为了两个字——爱情。这位使得他抛弃自己应有政治地位的女人,竟然是一位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但任何事情就是这样,有一得必有一失。国王失去了他的王位和他的王国,得到了他最珍视的——爱情。为了爱情而抛弃王位的君主,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是不负责任,从人的角度来看,是把爱情当作自己毕生的信仰,是“人”这个概念的最完美的诠释。

4、罗伊和马拉

在伦敦的一座名叫华铁卢的桥上,一段美丽、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炮火的轰鸣中悄悄地开始,同样,这份爱情最终也是在这个桥上走到了终点。其实这段爱情没有结束,永远也不会结束。罗伊和马拉在桥头相遇的一瞬,伟大的爱情就开始了。罗伊在雨中望着上面的窗户,在他们的故事里,是点睛之笔。就在两个人在前往教堂结婚的路上,才互相问了对方的名字。一切看似那么的荒诞不经,但却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就是这一段闪电般成熟起来的爱情,却让一个人因为爱对方而献出了所有,让另一个人把这份爱情永远的放在自己的心里。

5、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是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爱情故事。不过今天的男女们不会像那时候的梁祝那么的傻,竟然会坐以待毙,双双化蝶。我们直到今天还是能够感觉到当时的那一对男女在相思时候的痛苦。其实这种痛苦在你回味的时候是很甜蜜的,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代价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任何东西所无法代替的。现代男女的爱情故事之所以没有办法成为伟大的爱情,就是他们付出的太少,绝对不肯为之献身。毕竟,生命,是现代人可以付出代价的底线,不是可以轻易超越的。画龙点睛之笔,就是里面的化蝶。

6、爱斯梅哈尔达和撞钟人

在阴森森的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撞钟人,被人们称之为野兽,那个为避祸逃到了里面的波希米亚女人,被人们称为美女。美女和野兽的爱情,本来就是一种不对称的爱情,并且反差如此之大,给人的直观感觉,并非像这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一样,那么令人动情,令人回味。但是在几百年以后的钟楼里,当人们看到了两具抱在一起的尸体时,一份感动,对爱情的感动,不禁油然而生。美女和野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抱在了一起,并且永远没有分开。也许这爱情不像其他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一样,那么让人易于接受,那么完美。但这也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且这个爱情故事还是那么的震撼人心,那么的超凡脱俗。

7、幸子和光夫

光夫和幸子的爱,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总是会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在两人得知他们是兄妹的时候,他们的爱情一下子转变成了兄妹之爱。还有一种就是,他们的爱是真正的爱,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处理,所以只好让其中的一个人死去。幸子最后在飘满樱花的湖中小船上,在光夫的怀里静静的死去,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他死在自己哥哥的怀里,一是他死在自己爱人的怀里。可怜一对相爱的人,他们为了爱情付出了很多,但没有多少人会理解他们,只有把那一份真挚的爱情藏在心底,一个辞世而去,一个面对一汪秀丽的湖水,回味着逝去的爱情。

8、莫瑞尔和保罗

莫瑞尔太太把自己身上涌动的激情,倾注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自己也从儿子的身上,获取从自己丈夫身上得不到的爱情感觉。对于这位莫瑞尔太太来说,在她心底里,早已把自己的儿子当作自己理想中的爱人,她照顾他,抚养他,所做的一切,都超出了一位母亲所能做的一切。她是真正把自己的儿子当作了自己爱的对象,这种爱,不是单纯的亲情之爱,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爱情的体现。而保罗,也在心目中把自己的母亲当作了自己的爱人,以至于他觉得,只要他母亲在,他在此生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爱人。因为这个爱人就在他身边,那就是他的母亲。

9、刘欣和董贤

刘欣,这个西汉王朝的昏君,竟然是一个至真至爱之人,在两人同榻而眠的时候,当他有要事要离开时,董贤的身体压住了他宽大的袖子,他不忍吵醒自己的爱人,断袖以离去,这一分细致,对爱人的那一份真爱,足以使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感到汗颜。当然他的另一半,董贤,也是一样,他在哀帝刘欣死去的第二天,就在家中自杀,死的时候,他还保留着哀帝留给他的玉玺。不幸的是,这一对恋人是两个男人,也就是被我们今天很多所谓的正人君子所不齿的同性恋。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一看到断袖之癖这个成语,都会理解成为不太好的方面,而忽略了其中对爱情的诠释。没有什么人规定了爱情是属于异性之间的专利,同性之间的爱情也许会更加真挚,更加荡气回肠。刘欣和董贤,就是属于这种爱情的代表。

10、美人鱼和王子

浅析《子夜》爱情悲剧 篇6

首先是韩子奇和梁君璧的婚姻悲剧。韩在梁家生活多年, 与璧可谓青梅竹马, 可似乎又是兄妹之情。然而灾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了, 他们还没弄清他们的感觉, 就走到了一起。现实是无情的, 他们结婚十来年, 日夜的繁忙让韩忽略了对梁君璧的关心和爱, 在他将出国的时候才发现梁君璧对他的爱是那么真挚。他走后, 璧独自带着儿子在战争的硝烟中她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 辛苦却充满期待。可是等来的却是丈夫和妹妹领着他们的女儿回来了, 丈夫的背叛, 妹妹的伤害让她几近崩溃, 但她还是坚强地挺住了, 甚至默默抚养丈夫和妹妹的女儿长大, 看似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其实像冰一样的冷, 夫妻二人分室而居, 丈夫以一种愧疚转而卑微的姿态在她面前若即若离, 不再有夫妻的恩情和甜蜜, 婚姻只余下一个名存实亡的空壳, 而丈夫在临死之前强烈的惦念的还是她的妹妹, 梁君璧真是可悲!

其次是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悲剧。战争的残酷, 初恋失败的痛苦, 奥立佛的死, 寄人篱下的飘零, 这些都是促使他们发现内心真爱的因素。以前因伦理道德的准则, 他们未曾往这上面想, 然而爱情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三十八岁的韩子奇第一次被‘爱’震颤者灵魂, 这是从来也没有过的情感”【1】, 而梁冰玉“我懊悔我们为什么没有更早的相爱?”【2】, 在国外, 他们可以自由恩爱地生活在一起, 可是回到古老的北京, 她别无选择, 只有离开。爱情是神圣的, 可是当它被置入现实, 却又是脆弱的, 不堪一击, 韩子奇没有勇气抛家弃子为爱而出走, 最后只是梁冰玉一人孤单地离去。爱情的火花像流星, 在那一瞬间是那么闪亮耀眼, 却陨落地很快很干脆。

韩新月这一形象倾注了作者对美好的全部诠释, 她自尊、自信, 却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人物。她自幼被生母抛弃, 养母对她不冷不热, 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命运之神终于垂青于她, 为她送来了年轻有为的楚雁潮以及炽热的爱, “他们从心灵到外貌, 从精神到肉提都自然而然地相互吸引、牵挂、思念…”【3】可是, 纵然她的生命不长了, 和楚的爱情是她活着的最大精神支柱, 阻力还是向她袭来, 养母坚决反对这隔着教门和师生伦理关系的爱情。最终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见到她最牵挂的楚老师, 悲凄地死去。

陈淑彦与韩天星的结合, 似乎所有人都是满意的, 陈温良贤淑, 天星敦厚老实, 还有韩家富裕的家境, 可是人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角, 他们是幸福的吗?陈尽管也有过对拜伦诗中浪漫的爱情的向往, 她还是嫁了闷葫芦似的韩天星, 天真地以为他们对新月一样的关心疼爱就能将两个人的心栓在一起, 。天星呢, “别以为倔小子永远笨口拙舌, 见人就怵, 在容桂芳面前也情意绵绵呢不觉到了半夜, 才依依而别。”【4】可是和陈却没有一句多说的话, 结了婚, 还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之中, 步入了母亲一手策划好的生活轨迹, 自己却不幸福。

所有这些悲剧看起来都与梁君璧有关, 那这个似乎总在破坏别人幸福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她很精明, 甚至是圆滑世故。丈夫不在家, 玉器行业不景气, “奇珍斋的买卖本来已经微弱得像个眼看要熄灭的蜡烛头, 韩太太竟然能让这火苗儿又闪了几闪……”【5】总能说服来打牌的贵夫人从奇珍斋买几件回去。她想给儿子办一场隆重的婚礼, 需要有强大的财力做后盾, 而韩子奇惜玉如命, 于是她找到韩子奇的软肋———新月, 以同意女儿上北大为条件与丈夫达成拿宝贝出来给儿子办婚礼的协议, 女儿与儿子被放在父母天平的两端做交易。为了维护所谓的门当户对【6】与不容儿子侵犯自己的威严, 想尽方法支走家里人, 给天星和小容子制造误会, 给天星和淑彦制造机会, 一手导致儿子婚姻的悲剧, 她是那么渴望一切都在自己预定的轨道中运转。

新月, 是梁君璧名义上的女儿, 实为养女和外甥女。“她好像又看见了妈妈的那阴晴难以捉摸的脸, 虽然也有过笑容, 也有过亲切的话语, 但更多的是冷漠甚至是冷若冰霜, 使她常常本能地惧怕妈妈, 回避妈妈……”【7】这就是妈妈给女儿的感觉。“……病恹恹的, 全家伺候着都不成, 还没忘了犯贱!这是从哪儿传下来的践根儿啊?”【8】这是优雅的妈妈对女儿恶毒的咒骂。母女关系从来都是人类最亲密的关系, 当被这样演绎出来时, 女儿感觉到的只有冷漠与无情。

以上可以看出, 是梁君璧的骄横自我亲手毁掉了儿子的幸

福, 冰冷了女儿的心, 让丈夫在她面前唯唯诺诺地活着而没有快乐, 似乎一切的错都在梁君璧身上, 可是她是原来就这样的吗?

“在叙事的发展过程中, 性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在叙事过程的某一阶段出现, 在另一阶段又可能消失或是被另外的特征取代。”【9】梁君璧的性格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幼时的她聪明能干, 很早就挑起了玉器坊里的重担。面对梁亦清的猝死, 她性格中的坚强立刻外化为果敢。在丈夫离开“奇珍斋”的日子里, 她独立养活一家人, 把家整理得井井有条, 非常能干。听了姑妈的诉说, “泪水浸湿了韩太太的手绢儿, 这位母亲的悲惨遭遇, 使她不忍心把孩子夺回来, 把这个妇人赶走…”【10】可以看出她原本也是善良且富有同情心的。就是这样一个坚强能干、孝顺善良的人为何后来成了其他人悲剧命运的促成者呢?

十年的等待, 等到的是丈夫和妹妹的背叛, 她对丈夫也是有爱的, 不过与韩子奇和梁冰玉的两性之间的爱相比较, 她对丈夫更多的则是一种母性的爱。“生活的苦难可以改变人本来的面目, 掩埋人身上美好的东西, 但也可以让这份美好的天性回归。”【11】在韩子奇因病倒下的时候, 她是那么的焦虑, 她跟儿子说“你爸爸哪天上班儿, 我这心不是跟了他去?”【12】可是她与丈夫文化水平和兴趣的迥异, 让他们不可能产生共鸣的爱情, 因此有了丈夫和妹妹的出轨。久盼归来的不是喜悦的团聚, 而是永远也挥不去的苦闷, 丈夫的情人竟然是自己的妹妹, 而新月的存在则让她永远蒙受着失败的羞辱。同时, 丈夫和妹妹的结合没有“古瓦西”是为穆斯林教规所不容许的, 而且《古兰经》中说:“真主严禁你们同时娶两姐妹。”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 这是对她心中的信仰的亵渎。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在她思想中的深刻烙印使她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婚姻, 所以她默默地接受了现实, 抚养丈夫和妹妹的孩子。

是生活的畸形使她变得丑陋, 是生活的苦难湮没了她的良知, 使她少女时期的刚强果断走向了专断独行和冷酷无情。在后来的十几年里, 她利用丈夫的内疚, 处处建筑自己高高在上的尊严, 以显示自身表面上的优越性, 从而来满足自己的报复心理, 填充心灵的空虚。然而, 她的内心却还是一片荒凉!她极力维护一个完整的婚姻, 疏不知这婚姻早已冰冷空洞, 她任凭这个无爱的婚姻销蚀掉自己的年华, 愚昧固执。

在对待儿子的婚姻问题上, 梁君璧明明是爱却以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丈夫对她的不忠, “为了补偿自己忍辱负重的漫长岁月里的委屈, 必用后天的道德威严, 强化自己的权威。”【13】因此她绝不允许儿子也脱离她预定的轨道, 她甚至惧怕“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古老预言, 于是巧设骗局, 让小容子对儿子心灰意冷, 让儿子与自己心仪的人结了婚。她活在自己虚拟的幸福快乐之中, 却不知她的爱让儿子感到恐惧和反感, 她实际上因为丈夫曾经的背叛毁掉了儿子的幸福, 一方面她不能接受儿子竟然绕过自己决定了婚姻大事, 另一方面和《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母一样惧怕最亲的儿子因爱人而疏远了自己, 这一层面其实与丈夫的背叛不无关系, 她要抓住最后的依靠。

对新月的冷漠, 并不是因为她本性冷酷, 其实她针对的只是夺夫生女的妹妹, 对她上北大和与楚雁潮爱情的阻挠也是对妹妹的恨的延续与转移, 以伤害一个替代品来发泄心中的怨恨。面对一个病危无辜的少女, 梁君璧的母爱被她曾受到的伤害蒙蔽了, 没有了母女情深, 只有报复的欲望和心灵的刺痛。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母爱对女儿的仇恨是她对留给她人生残局的男性的报复, 制造女儿的不幸便是对男性的象征性折断, 因此, 梁君璧对新月的恨, 亦是对韩子奇的的一种变相的报复!

以上可以看出是因为丈夫的背叛激怒了梁君璧, 才使她日后变成了一个专断独行的人, 那为什么生活的变故对她造成了一生那么深远的影响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日常生活是怎么过的。她从小就随着母亲白氏每天坚持五次礼拜, 从未荒疏, 在“安拉独一”的意识里【14】认真地遵循着传统活着, 《古兰经》和传统伦理道德就是她活着的全部信仰。她实际上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守卫者。

而传统是不允许丈夫背叛妻子, 不允许妹妹爱上姐夫, 不允许子女不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擅自谈恋爱, 因此梁君璧为了捍卫传统的威严, 或者说是受思想中传统因素自觉驱使, 她努力地去摧毁这在她眼里不合理的一切, 最终破坏了别人的幸福, 也断送了自己。

同是奇珍斋主梁亦清的女儿, 妹妹梁冰玉与姐姐迥然相异。如果说梁君璧是传统的守卫者, 那么梁冰玉就是传统的反叛者, 现代的呐喊者。她跨越世俗, 勇敢爱上自己的姐夫, 甚至宣称:“我是一个活着的人, 我有权利生活, 有权利爱!”【15】面对姐姐的责问, 她表现的理直气壮, 说“她 (新月) 是韩子奇的女儿!她有权利叫她的爸爸”, “我爱他, 他也爱我”, “至于你, 我只知道你是我的姐姐, 也曾经是韩子奇的妻子, 但那已经是过去了”【16】这是她身上“人”的意识的觉醒, 在那样一个落后的时代里显示出了预见性和超前性, 因而在与姐夫的爱情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断与爱憎分明受到人们的赞许。如果璧能够像玉一样开明自主, 也许她和韩子奇就可以好和好散, 韩子奇和冰玉可以喜结连理, 韩天星也不会重蹈父亲的覆辙与一个自己不爱的人过一生, 而新月也不至于在弥留之际还感受不到母爱的温暖。然而她们的经历注定她们不会一样, 历史不是可以假设的, 历史也不是停滞不前的, 那些不利于历史前进的东西终将被遗弃。

韩子奇在临终前说出心中的隐秘:自己不是穆斯林!这对于虔诚的穆斯林信徒梁君璧无疑是当头棒喝, 自己竟然和一个“卡斐尔”结婚生子;汉族教师楚雁潮当着众穆斯林的面吻新月的遗体, 并冲破穆斯林的禁忌为新月试坑, 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汉族文化对穆斯林信仰体系的渗透【17】, 显示了现代对传统的反叛与解构, 梁君璧所受到的打击与重创正是现代文化分娩前的阵痛, 到了韩天星这一代就能够比较理智地对待回汉异族的问题, 更加懂得尊重人性, 他和妻子陈淑彦没有反对楚雁潮为新月试坑就显示出了其本身的进步。

一幕幕悲剧故事扣人心弦, 也令人深思, 作者将回族置身于中华民族这个参照系中, 在广阔的时空中上演人间的悲欢离合, 反映了回族在走向世界, 走向现代化的新征途上的困难与挣扎, 折射出作者对其民族命运的思考。

梁冰玉的出走, 韩子奇的妥协, 显示其代表的先进的潮流与思想在那样守旧的时代终究不能被完全接受, 梁君璧悲剧的一生又彰显了传统的不合理, 虽然自由人格向传统妥协了, 可是这只是因为时机和各方面的因素还不成熟, 历史将终究是向前行驶的, 文中的时事变迁和命运沉浮展示了传统与现代新旧交替以及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碰撞中的苦与痛。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自始至终都萦绕着一种悲戚的气氛, 文中的几重爱情悲剧潜藏着故事情节背后的主题——一曲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悲歌, 预示着传统中某些束缚人性的因素必将在现代要求个性解放的大潮中被遗弃。

关键词:悲剧,梁君璧,梁冰玉,传统,现代

参考文献

[1][2][4][5][7][8][10][12][15][16]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序[3]李跃红.理想价值的极地之光──论《穆斯林的葬礼》及在当前文学中的意义[J];学术探索;1995年05期;62-66.

[6][11][17]王俊忠.现代与传统的二难抉择——评《穆斯林的葬礼》的人物形象[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年02期;47-48.

[9][13]张雪花.欲上青天揽明月——《穆斯林的葬礼》之人物形象评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1期:55-59.

林肯的爱情悲剧 篇7

初恋情人早逝

1834年,25岁的林肯在伊利诺伊州纽沙勒镇一个杂货店当店员,老板的女儿安妮是他的初恋情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姑娘,蓝眼睛,褐色头发,芳年19。河岸、树林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对恋人的身影。林肯常常出神地凝视安妮美丽的蓝眼睛,而当安妮温柔的小手轻轻地触摸林肯时,他竟然兴奋得几乎窒息,仿佛享受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林肯步行到20里外的春田镇向一位律师借来法律书,利用工余时间,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法律,准备当一名律师。安妮答应在他读完法律课程正式执业时,就和他结婚。

可是,似乎上天有意和他过不去,就在幸福快到手时,不幸却降临了:1835年8月,安妮得了斑疹伤寒。她发高烧,身体热得像火,两脚却冷冰冰的,必须用烧热的砖头取暖。几星期以后,安妮的病不但没有好转,更是衰弱得连手都抬不起来了。接连两天,她一直轻轻地念叨着林肯的名字。虽然医生禁止任何人打扰她,这时也不得不允许林肯和她见面。林肯站在床前,痛苦地看着病重的安妮,两人默默地对视。第二天,安妮失去知觉,从此昏迷不醒,直至死亡。

安妮之死给林肯带来巨大痛苦。他吃不下、睡不着,远远避开人们,目光呆滞地凝视着远处,好像灵魂已随安妮而去,只留下一副空躯壳。他完全丧失了生存的意志,什么也不干,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每天一个人走到5里外的公墓去陪伴安妮。他在公墓待的时间太久了,朋友们担心他,就到公墓去劝他回来。暴风雨来临,林肯痛苦地泪流满面,他说,他不能让安妮的墓被狂风暴雨侵袭。人们看到他摇摇晃晃地在河边乱逛,口中喃喃地念叨着不连贯的字句,怕他会精神崩溃,怕他自杀,就拿走他日常使用的小刀,并且监视他,防止他跳河。

安妮的遗骨哪里去了

安妮的死使林肯完全变了一个人,忧郁症征服了他。日后与林肯一起工作的一位律师曾在谈起林肯的忧郁症时说:“20年间,林肯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他几乎成了全伊利诺伊州最忧郁的一个人”。他自己曾在安妮去世两年后对一位朋友说:“别人以为我已经大致恢复,可以痛痛快快享受人生了。其实,在人后我依然沮丧至极,甚至到了不敢随身携带小刀的地步”。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林肯非常喜欢有关悲哀和死亡的诗篇。他常常一个人呆呆地默然静坐很长时间,喃喃地念着《最后一片叶子》中的诗句:

长满青苔的大理石

盖在红润润被他吻过的

樱唇上;

他心爱的名字

多年前早已刻在

墓碑上。

安妮去世50年以后,发生了一件令世人迷惑不解的事:

1890年,曾有过一次迁墓。安妮的坟墓被挖开时,一位年轻时曾跟林肯一起工作的人在场。这个人和掘墓人都证实说,坟墓里没有安妮的遗骨,只有她临终时穿的衣服上的4颗珍珠钮扣。

安妮的遗骨哪里去了呢?

人们回忆起,安妮死后,林肯常常步行5里路到安妮的坟前,久久不归。难道是……

当然,这只是猜测,没有确凿的证据。

与玛丽相恋

安妮之死给林肯带来的巨大痛苦,持续了两年。两年后,1837年3月,林肯骑着一匹借来的马,到了春田镇,开始做实习律师。

当时他非常穷。订购一个床架,材料费17美元,他对家具匠说:“虽然不算贵,可我还是没钱买。如果你能让我赊账,到圣诞节,我的律师事业成功了,就可以还钱;如果失败,我可能一辈子都还不起”。他那忧郁的语气,打动了家具匠。他仔细端详着林肯,心想,我这辈子从来也没见过这么阴沉而忧郁的面孔。一股强烈的同情心在他心中油然而生。自那以后5年半的时间,他让林肯一直住在那个店铺里,分文未取。

林肯和史都华律师合伙办案。头半年,他们只收了5笔律师费,一共42元5角,和充当酬劳的大衣一件。林肯心灰意冷,甚至想放弃法律,改行当木匠。

可是,就在这十分艰难困顿之际,却有女人来找他了。此人就是玛丽·陶德,有着高贵的气质,家族中祖父辈和曾祖父辈出过将军和州长,其中有一位还当过海军大臣。玛丽本人曾在一所由法国流亡者办的学校读过书,会说巴黎腔的法语,能跳法国贵族在凡尔赛宫跳的八人舞和圆圈舞,因而自以为比别人优秀,常显露出一付高傲的神气,还自信会嫁给一个日后能当总统的人。也许是老天赋予她一双能预见未来的慧眼,她先前追求的当时已是美国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道格拉斯,1860年和林肯一起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可是,两人进展得很不顺利,于是玛丽转而追求林肯。她本想以此举引起道格拉斯的嫉妒,好重新把他抓在手里。可是,她这一招在道格拉斯身上并未奏效,倒是真的征服了林肯。林肯为她那高贵的仪态和女性的聪明伶俐所倾倒,而玛丽听了林肯在自由党聚会上的政治演说,也兴奋地夸奖林肯说,他是个大演说家,将来有一天必会登上总统的宝座。她从内心以他为荣……他们决定于1841年元旦结婚。

逃婚

可是,随着婚期的临近,林肯却一天天看清楚玛丽各方面都和他相去甚远:教育、出身、脾气、嗜好、见解……因此,彼此经常惹对方生气。林肯反复考虑后决定,必须解除婚约。

玛丽坚决不同意。这个虚荣心极强的女人怎么能让已经捏在手心里的未来的总统溜掉呢?她在林肯面前痛哭流涕,那种痛苦的样子让林肯受不了。他的心软了,把她抱进怀里,并且吻了她。他对朋友们说:“算啦,我认了。事情已经发生了,我只好遵守诺言。”

日子一天天过去,婚期飞快地逼近了。林肯却一天天地更加忧郁、沮丧、失魂落魄。他常常一个人在屋里呆呆地坐着,不去办公室,也不去参加州议会的会议。有时候,他半夜三更起床,到楼下点上壁炉的火,独自对着炉火坐到天亮。他吃得很少,体重一天天减轻,身体一天天衰弱。他躲着每一个人,不愿跟任何人说话,精神近乎失常。

婚礼的日子到了。新娘家一切都准备好了,客人们也都到齐了,只等林肯一到,就举行婚礼。

可是,林肯却临阵脱逃了。直到晚上9点半,还不见他的身影。玛丽伤心欲绝。人们不安地猜测:他遭到什么意外了吗?也许是自杀了?大家提着灯笼,到镇上他常去的地方和通往乡间的道路上去寻找他。

人们焦急地从一个地方找到另一个地方,所有估计他可能去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未见他的踪影,直到天亮前,才发现他坐在办公室里,嘴里喃喃地念叨着语义不明的话语。人们见他神志不清的样子,立刻把医生叫来。医生吩咐,要密切注意他,并拿走他随身携带的小刀,惟恐他自杀。

林肯逃婚3周后,在写给他的合伙律师的信中说:“现在我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人。如果将我的悲哀平分给全人类,世上就没有一张愉快的面容了。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转,也不能总这样继续下去。看来,如果我不能好转,就只有一死了。”

这段时间的林肯经常想到死亡。他渴望死亡,还写过一首以自杀为题材的诗。

这一切表现,就和安妮死时一样。所不同的是,那是恋人的死,而这次是对结婚的惧怕。

往后的事实证明,他惧怕得有理。

为道义而结婚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林肯对玛丽不理不睬,希望她能转而看上别人。可是玛丽仍然不肯放过“未来的总统”,她的骄傲和自尊,她的做总统夫人的美梦,都在她心中大声命令她:你一定要让亚伯拉罕·林肯娶你!

命运再一次与林肯作对。他为其写社论的那家报社的总编的太太,虽已年过40却仍无孩子,于是便把其爱心转移到青年男女身上,自命为春田镇的媒婆。她要为玛丽圆这个梦。

1842年10月的一天,林肯应邀到这位太太家做客。进入会客厅,他惊讶地发现玛丽坐在他面前。

这一次,玛丽除了使用她的惯常武器——哭以外,还利用了林肯道德观念强的“弱点”,向其进攻。她说,在道义上,林肯必须娶他。因为他曾说过要和她结婚,一个讲道德的人怎么能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林肯屈服了。

一个月后,林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勉强向玛丽求婚。

玛丽要求当天晚上就举行婚礼。有了上一回的经验,她要迅速有力地把她心目中未来的总统缚牢,以免梦想再次化为泡影。于是,只经仓促的准备,这两个“好”事多磨的“情人”就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踏上了婚姻的祭坛。

不幸的婚姻

在林肯穿上他最好的一套衣服,把破旧的皮鞋擦黑,准备做新郎倌时,曾有个孩子天真地问他要到什么地方去,林肯回答他说:“我猜,大概是要下地狱去吧”。

林肯的婚姻真像他所猜测的那样是地狱吗?

林肯夫妇的房东莱尔太太说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早晨,林肯夫妇正在吃早餐,林肯不知哪一个举动触怒了妻子,她当着正在用餐的全体房客的面,气冲冲地把一杯热咖啡泼到林肯脸上。林肯一言不发,屈辱地呆坐着。照顾用餐的房东莱尔太太拿来一条湿毛巾,把他的脸和衣服擦干净。

这件事可以作为象征,说明林肯夫妇二十几年的婚姻生活状况的悲剧性质。

林肯害怕回家,害怕和妻子共处在同一个屋顶下。律师职业为他提供了离家的借口,每年有半年时间,他都在外地巡回办案。他宁愿住在条件恶劣的乡下旅馆里,也不愿听玛丽没完没了地唠叨,乱发脾气。连邻居都说:“她折磨林肯,把他弄得魂飞魄散。”“林肯太太尖锐的大嗓门连街上都听得见。凡是住在附近的人都听过她对林肯连续不断的怒骂……”

林肯不修边幅,生活琐事上不拘小节,这些习惯和举止玛丽很看不惯,常常引起她的唠叨和不快。林肯的驼背、步态也引起玛丽的不满,她嫌林肯的鼻子长得不够直,下唇突出,面有肺痨之色,手脚太大,胳臂太长,像长臂猿,而脑袋却太小了。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林肯想邀请继母来家中过圣诞节(林肯9岁丧母,他的继母对他非常好),竟遭到玛丽的反对。她看不起林肯的继母和他们全家人。23年间,林肯的继母一直住在离春田镇70里的地方,林肯曾去探望她,而她却从未获准踏进媳妇的家门。

1860年,林肯竞选总统成功,玛丽终于实现了她当总统夫人的梦想。可是,她的脾性并未改变,她继续折磨林肯。

按照惯例,在白宫举行的招待会上,总统要选一位女士绕场开舞,这位女士当然不能是总统的妻子。林肯太太不能容忍这种做法。她不但不允许林肯跟别的女人绕场开舞,甚至和别的女人说几句话,她都会用嫉妒的目光盯着他,厉声苛责他。为防止发生使大家都不愉快的事,参加招待会以前,林肯必须先去请问他嫉妒成性的妻子,他可以和谁讲话。林肯太太提到一个又一个女人时,总是说她讨厌这个,憎恨那个,好像这世界上的女人没有一个能够中她的意。

她还想干涉总统的工作。一次,她威胁林肯,若不提升某一位军官,她就要当着大家的面倒在地上。还有一次,她在重要的访谈时间冲进林肯的办公室,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话。林肯什么也不说,默默地站起来,抓住她的臂膀,把她推出房间,回到屋里,锁上门,继续谈话,只当未发生这回事。

南北战争胜利后,林肯太太写信给战功卓著的格兰特将军,邀请他与总统夫妇一同乘车兜风,观看灯火。可是,她没有邀请格兰特太太。

几天以后,她安排了一次戏剧欣赏,邀请格兰特夫妇和战争部长史丹顿夫妇到总统包厢观赏演出。史丹顿太太赶紧去找格兰特太太,问她去不去。她说:“如果你不接受邀请,我就不去。你不在场,我可不愿跟林肯太太一起坐在包厢里。”格兰特太太立刻说她不敢去。因为她知道,当格兰特走进包厢时,观众一定会起立喝采,欢迎这位打败南军的将军。那时,谁知道林肯太太会作何反应呢?如果她闹出丢脸和伤感情的事,该如何收场呢?

就是在那次演出中,林肯被刺杀了。

是爱情之哭吗?

林肯被刺后,林肯太太躺在白宫她的住处哭了5个星期。当时一直守在床边的一位女士事后回忆说:“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场面——心碎的嚎哭,凄厉的尖叫,恐怖的痉挛,发自心灵深处的悲鸣……”

她哭的是什么呢?是为丈夫的死而痛心呢,还是痛惜自己仅仅5年的总统夫人生涯过于短促了呢?

她的哭是爱情之哭吗?她的哭如果不包含爱情,会那样深沉、剧烈吗?

上一篇:电子商务期末试卷a下一篇:XX局AB岗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