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2024-08-29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共9篇)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篇1

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 简志华

摘 要: 本文结合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后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谈了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认为现代学徒制符合黄炎培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体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正确途径,提出了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在职业学校构建一整套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与方法的构想。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模式 思考 教学做合一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近两年来的探索与实践看,这一模式已经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但在探索与实验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困惑。因而当前对这种制度的推行,也引起了一些思考和议论。有的人把这种“半工半读”的现代学徒制和文革前后所进行的“教育革命”联系起来,担心重走以劳动代学习的老路,怕孩子学不到知识和技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现代学徒制做了一些研究,以解目前的某些疑虑。

一、“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正确途径

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适应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绝不单单是为了解决贫困学生求学的经济困难。其目的重在按照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去塑造和培养新型的生产一线的技术操作人员。

实施产教结合,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途径。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按照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人才模式、人才特点进行培养,才能真正完成这一任务。当前提出的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半工半读制度既有继承性,又有时代的区别。六十年代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一味强调人的思想改造,把一种教育和学习制度放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的背景之下,打上了很深的阶级烙印。其结果是把一场改革引入歧途,受“读书无用论”毒害,劳动成为学校的主要课程,且劳动是纯体力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劳动的目的被限定在思想意识和观念的改造上,给师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压抑。可见,把今天所提倡的半工半读与文革前后的半工半读相提并论是一种误会。因为这是在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下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模式。

今天倡导的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是在产教结合、企校合作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使学生既学习理论知识又参与实践,既能在企业内进行有效的技能训练,又能给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助。一年前,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就开始进行这样的试点。如何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产,既确保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又使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同时又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是试点初期面对的主要矛盾。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模式得到逐步的完善,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而且被逐渐认定为是一种有效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成功选择。试点初期,该校就已有100余名学生实现了这种教育。随着实验的逐渐成熟,现在每名学生不仅能合格毕业,而且三年内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这对于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来说,不能不是令举家欢迎的好事。改变了孩子,改变了家庭,也改变了困难的乡村。正如教育部有关领导所说:这种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制度的改革,而且也是最好的教育扶贫形式。

在半工半读过程中.学校始终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规定,对未满十六周岁的新生,不安排到工读班学习。对工读班,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保护措施等方面,一定做 2

到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

实践证明,学生一面学习,一面参加生产,实现了学有所成、学有所养、学有所得。学生边学习理论,边进行技能训练,边生产产品,融学习、训练、生产于一体。从教学计划看,基本符合教育部所提出的教学与实习对半安排的比例。并且实习安排在企业设在校内的车间里。这样提前介入企业,学生较早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经受了企业管理与生产过程的磨砺,逐渐成熟。对企业来说,既完成了一定的生产任务,又培养造就了一支充满朝气的新职工队伍,同时也打造了融企业、校园文化于一体的新的企业文化。

二、黄炎培关于“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精神

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在他的许多论著里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一面教、一面学,一面做,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重心在“学与做”的密切结合上。这实质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职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取决于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黄炎培先生说:“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一。”

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只有走进社会,走进企业,才能完成在校园内不可能完成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训练。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把企业引入学校,利用学校实训车间和康展集团下属的汽车修配厂的设施,与几家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在车间轮流交替上岗,企业派骨干技术人员指导学生,使学校实现了由消耗性实习变生产性实习。融生产与实习为一体。这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从生产与实习结合所取得的效益看,也恰恰印证了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客观性

与正确性。从根本上说,这也正是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的体现。

黄炎培先生还说:办职业学校最大的难关,就是学生的出路。怎样才使学生有就业出路?关键在于学校要和企业实现最为紧密的联系。实现这种联系的最佳选择则是半工半读。许多学生毕业后即就业的实例,证明了这一命题的客观性。笔者引用黄炎培先生的论述目的在于进一步说明: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有其历史渊源,是已经被历史上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三、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具体的、合理的职业教育实践

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是对英国现代学徒制、德国双元制等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借鉴和发展。英国从2003年起实施一种新型的国家现代学徒计划,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学校脱离企业的弊端,这是一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途径。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是在传统学徒制现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工读交替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做法是:整个学徒期4~5年,第一年脱产到继续教育学院的训练中心学习,以后的几年培训在企业进行。在完成整个学徒期的训练计划并经过严格考核后.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种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单纯的现场教学模式不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之后形成的。

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实施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种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诸多优势。德国双元制的实质是由企业直接担负培养学徒工的任务,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大部分时间在企业。企业承担了无偿培训学生专业技能的责任。目前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实施的“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借鉴了德国的经验。例如:学生到企业实训,企业师傅负责技术指导;学校负责管理。企业支付学生生活津贴,学校 4

安排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双方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四、实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构建一整套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与方法

一是要准确把握起点、确定目标。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证明,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这一教育模式的起点,既要按照企业生产与用工的要求。又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身体素质能力以及心理状况,要从确保学生身体、心理、学业、技术和能力的健康发展与成长出发,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且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所制定的劳动保护制度。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这样提出: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必须做到“三个不谈”:企业效益不好的不谈,安全卫生状况差的不谈,劳动强度过大的不谈。对选择参与这一教学模式学习的学生时定了三个标准:一是家庭困难的学生;二是必须年满16岁;三是要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品学兼优。这样做正是为了从根本上做到依法施教,真正全面实现培养目标。

二是重在教育教学和实操的过程。目前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旨在不断积累经验。要始终坚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标准,决不随意放松和降低要求。既不可用劳动代替理论学习.也不可以强化理论学习而削弱技能训练。应端正对学习的认识,建立这样的观念:读书是学习,参加生产实践也是学习,关键要做到两种学习的结合。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发展和身体成长的实际,一定要从学生身心成长阶段的特点出发。在这方面,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提出了四个“到位”:(1)教学管理到位。要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学兼顾,既有足够的学习与动手实践的时间,也有足够的供学生活动、全面发展、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时间。(2)企业文化渗透到位。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劳动保护教育和企业文化渗透,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信念。(3)工学补贴到位。按时按 5

质按量发放生活补贴。(4)监督管理到位。学校与企业各自明确责任.既要坚持对学生的管理,也要严格对企业职责的监督,确保学生在学习和生产实习中应该得的劳动保护,维护自己的权益。要充分考虑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的实际需要。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是以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对这一管理过程的严密督导为保障的。这些要求旨在帮助学生树立企业意识,按照企业对职工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作企业主人公的思想。

三是需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强化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企业人、社会人。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强化学校和企业的人文积淀.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用人类社会长久积累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哺育学生,塑造学生的高尚灵魂和健康心理。让学生学会做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也必须克服把学生当作纯劳动力使用的倾向。要把这种人文教育渗透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篇2

学徒制是职业技术学习最传统的方式,是使学习者以工作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学习,教学者从旁进行指导。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体现为以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学生在企业岗位上的实习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能够快速提高职业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探索。

二、现代学徒制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状态

由于现代学徒制能够使职业学校的教学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进步完全结合起来,因此,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将此教学制度作为一项培养策略,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现代学徒制应用的更为广泛,一旦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完,教师就利用一切教学时间推行这种教育模式,校企联合的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得到了深化的发展。然而,酒店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的“精英”仍是少数,很多学生在学徒制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善地发展起自身的职业能力,现代学徒制要想真正发挥作用,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讨论。

三、“现代学徒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策略

(一)改变学生管理方法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既有别于传统学徒制,体现在教学与学校课程设置相结合一方面;又有别于学校课堂教学,体现在教学程序方面。但是,现代学徒制在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即教学和工作实践的结合并不完善,这意味着学生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时间、强度以及管理模式,现代学徒制对于学生来讲,其教育意义不够精确。因此,要从学生管理方面进行改进。酒店企业应全程参与合作班级的教学,派遣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指派师傅担任学生的导师。学生在学徒期间,企业全程跟踪和教师密切配合,实施企业班组化管理模式,比如1个师傅带5个左右的徒弟,组成学习小组,确保学生切实掌握实习岗位所需的技能。同时还设立各类奖学金,激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企业储备人才。学校教师也经常与企业师傅研讨,开设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的校本课程。

(二)进行实训内容调整

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训进行实践检验,这是工作技能发展、巩固的过程。现代学徒制的教育重点在于以学校的课程设置为基础,将职业技术内容体现在实训期间的工作活动方面,然而,目前大多数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与企业联系或者形成校企结合的合作形式,为学生争取到的实训机会以及实际的实训内容,与教材并不完全吻合,甚至有些实训内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也有些突发事件以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的,例如酒店服务的过程中被客人刁难、酒店客人发生冲突、客人突发某种疾病、酒店突然断水断电遭到投诉等。这些发生在实训期间的细节性问题很难在授课中一一体现,那么,进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期间,为了使学生切实理解在校所学知识与实训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需要对实训内容进行调整。例如,酒店专业所对应的酒店企业岗位很多,可以将酒店专业分解成若干个岗位,每个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再次分解,这样把酒店企业各个岗位各种技能落实到具体的实习人员上。

(三)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

很多中职学校以及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认为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只能在实训期间使用,是一种对教学条件要求非常刻板的教学方式,但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则需要学校尽早实施此教学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有条件的中职院校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环境,使现代学徒制教学贯穿于中职学校校内教育的始终。如高星级饭店管理与运营专业,在校的学生模拟的实作室就必须按照高星级酒店的前台、中餐厅、西餐厅、客房标间、客房单间、商务中心、礼宾服务等各项服务设立实作室,这样高星级饭店专业的学生进入行业后,能很快的融入到行业的工作中去,让实习更得心应手。

(四)确立相应的学业考评机制

现代学徒制教学是目前种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最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然而该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校内的课堂教学,也不是单纯的实训,而是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通力合作形成的学生职业技能发展平台,因此,需要有专门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学业考评机制,以验证其对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教育教学作用,这也是现代学徒制教学发展之必须。学校可以联合企业制定一套相应的考评机制,包括学校打分、企业打分、学生自评和职业技能测评四个方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认真地对待“学徒”的过程。

四、结语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篇3

一、内涵定义

现代学徒制“东莞模式”是在借鉴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成功推行并取得巨大成效的“现代学徒制”,同时,结合东莞实际的基础上,创新出的一种有别于传统职业教育的战略性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在东莞区域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背景下,在职业教育集团为实体的政校行企合作平台支持下,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契约合同为抓手,通过准确定位目标、校企共建课程、双导师资建设、工学交替教学、多元综合评价的“五环递进”路径,以培养技能与素养双优的工匠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范式。(如图1)有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的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成功破解莞企转型、职校发展和学生就业三方难题,成效明显。

如图1所示,现代学徒制“东莞模式”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总结,而是由各种要素互相联动组成的一个动态的人才培养系统,通过合理定位人才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教学实践、探究评价形式等环节层层递进、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

二、 核心要素

现代学徒制“东莞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确立了谋生手段、权益保障、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核心要素。

(一)掌握一门技艺

“东莞模式”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技艺获得谋生发展手段。营造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的学习环境和实训环境,譬如,通过引企入校、校企融合、共同培养,打造校企发展命运共同体,颠覆传统校主企附一元办学为校企双主体办学体制。结合专业特点,根据企业的技能培养要求,熟练掌握实岗需要的相关技术技能、生产标准,熟悉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出完全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企业上岗证书,从而掌握行业从业资格所需的技术技能。

(二)签订两份协议

“东莞模式”借助国家政策维护校企合作过程中相关主体的权益保障。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为中国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充分的法规政策保障。“东莞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具体来说,校企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签订联合办学合同,明确双方责任、权益和地位,规定学校负责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企业让师傅传授实操知识和完成实岗技能训练,并以企业师傅培训为主,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就业基地。另外,企业与学生签订实习就业协议,用法律契约的形式保证双方的权利、职责和义务,特别是明晰了学生即学徒的合法身份及相应的受教育权、劳动保护和社会福利等权益,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生产状况、考核制度、考证制度、毕业就业等方面均有相关的制度规定。

(三)实现工学交替

“东莞模式”推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成才。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时间得到了合理的分配,实行“1+1.5+0.5”学制,即学业生在一年级接受学校的文化基础、技能知识和职业素养教育,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第一学期进入校企合作专班深化专业学生和模拟实训,三年级第二学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完全在校企合作企业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实岗操作,接受企业和常规管理,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文化环境,提高育人质量和成效。

例如,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联想专班的学生,除了要学习计算机操作基础知识外,还要学习校企根据联想岗位要求共同开发的核心教材,并在“联想实训室”进行岗位实习,暑期下华南区各联想服务部进行顶岗实习,最后在服务站就业。初步形成保证学生第一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中间一年半的时间分到校企共建专班定点企业去体验实操知识和技能训练,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最后半年时间学生按照要求到专班定点企业去体验实岗工作情境,完成岗位所要的操作技能和产品要求,成为企业满意的“准员工”。

(四)学生获取报酬

“东莞模式”营造真实的实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训的积极性,由企业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根据企业学徒相关标准给予一定的工资薪酬或者按照产品的合格率进行奖励,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真正像企业员工一样融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中。另外,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只要拿到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即可毕业,而现代学徒制“东莞模式”培养的要求既要拿到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又要考取国家或者企业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特别是企业认可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更为重要。在整个现代学徒制“东莞模式”培养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除了完成正常的基础知识的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外,还要在企业的指导和监督下获得实岗要求的技能知识证书,方能获得毕业就业的准入条件。并且通过参加高级技工培训考证可以入户东莞,实现由普工转为技术工,由外来工转为莞籍工。

例如,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财经专业立信专班,在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中100%通过率。SMT专班、主板维修专班、天新专班等全部接受职业资格鉴定。近三年来,学校毕业生双证率一直保持在100%。专班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大学生同台竞争胜出,毕业生供不应求,实现了高对口实习,高平台就业。

(五)技能素养并重

“东莞模式”重视技能和素养的双重培养。“东莞模式”充分认识到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重视技能而轻素养的时代滞后性,结合企业用人的标准,以及中职学生内涵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并重的中职课程体系来培养“技能和素养双优”人才。

例如,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于2008年与北京澜海源创公司合作首创以“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并重的中职课程体系,开发出团队合作、有效沟通、时间管理、企业生存等12门课程。通过企业培训造就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建立了职业素养教室和教学专区,编写了《职业素养能力训练一体化课程》教材,并将该课程纳入到学校整体日常教学安排中,通过学校的“百团大战”“百川荟萃”“技能月”“职业素养月”等德育特色活动平台“软着陆”,实现职业素养的内化过程,学校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除以上几点以外,现代学徒制“东莞模式”在校企联合的“双考核”质量评价机制、校企共建的“双课程”培养体系、校企共建的“双文化”育人机制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效同前面所述的各个方面加在一起,形成了东莞职业教育生机勃勃的整体气象。“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竞赛”。在2013年全国技能竞赛中,东莞市多名学生获奖,其中,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电子部3名学生荣膺全国计算机硬件检测大赛一等奖,实现东莞市中职学校国赛一等奖零的突破。并于2015年和2016年连续二年获得该项目大赛的一等奖;由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与东莞海霖动画公司联袂打造,由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师生共同制作的大型东莞本土原创动画片《吉祥宝宝》在央视开播;全国第一部中职学校师生参与的国内院线公映的3D电影《吉祥宝宝之我是食神》,打造出靓丽的东莞名片,将东莞动漫产业和电子科技学校带向全国。综上所述,足以显示现代学徒制“东莞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现代学徒制“东莞模式”虽然已经全面推行和实践,但仍处在探索、改进和完善阶段。关注“东莞模式”不仅要开展对“东莞模式”的研究探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拓宽国际视野,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的办学经验,推动现代学徒制“东莞模式”改革向高水准迈进。同时,调动多方资源,提高政校行企参与度形成办学合力,使现代学徒制“东莞模式”更加牢不可破,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篇4

【核心提示】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现代学徒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模式。

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演变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教。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学徒制”一词始于13世纪前后。在此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出现了学徒制这一技能传授模式。

工业革命对学徒制造成了致命冲击。机器部分代替了人的劳动,原有学徒制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的兴起取代了原有的学徒制。“二战”后,随着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各国也在汲取德国“双元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纷纷实施“学徒制”,并对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各国普遍将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这个阶段的学徒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革。如在英国,现代学徒制把培养目标划分为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三个层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多样的课程体系和国家职业资格课程;在学习方式方面,实施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学徒制的性质仍具国家性质,国家对学徒制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学徒制从萌芽到现代学徒制,其内涵和意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性”赋予现代学徒制新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

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这是基于对高职教育功能定位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深刻理解。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学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但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应职教育”。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过多强调社会需求,过分强调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较多关注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所以,在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应在凸显高职教育“职业性”而实现教育外在价值的同时不失其“高等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内涵,核心思想是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

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赋予现代学徒制的新内涵。

支撑现代学徒制的要素分析

1.学生、学校、企业的自觉约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表现为: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2.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重组——重建学习载体。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课程进校外“基地”及“基地”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应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安排,但这是目前高职院校都面临的难题,也是高职教育实现“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瓶颈。究其根源在于,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这虽然强调了“高等性”,却又弱化了“职业性”。此外,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缺乏以能力培养为逻辑主线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这显然也是强调了“职业性”却弱化了“高等性”。这均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现代学徒制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各专业必须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含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工”与“学”的交替——变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现行学校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工学交替。由于教学空间延伸由校内到校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做到工学衔接合理,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以他方为中心和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就是要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为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管理上的支撑。

4.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协作和互补——集聚教学团队的目标。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团队的特殊性。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也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

专任专业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工”与“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兼职教师是现代学徒制中“师傅”这一角色的主体,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教育教学方法及综合执教能力的培训,使其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对于专兼教学团队的管理,可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让专兼教师互相帮扶、取长补短,使专兼教师在专业建设、科研合作、课程实施等方面实现共同提高,促进专兼教师协同工作,整体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水平,实现团队目标的集聚效应,使团队效能最大化。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篇5

一、现代学徒制育人策略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传统学徒制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趋势。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其内在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赋予现代学徒制的新内涵,育人策略将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学校以服务社会为基本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区域经济、行业需求的发展要求相吻合。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学校、企业双主体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依据,使专业学习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相吻合。学校以合作企业的工作任务及其过程为依据,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参考企业工作流程,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二、纺织专业学徒制人才专业培养策略

基于以上阐述,笔者对我国纺织专业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1.校企共同开展纺织专业建设。校企合作,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是学校优秀教师与企业师傅一同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当代教学改革要求,符合课程改革建设趋势。学校要积极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将教学与生产实践进行直接接轨。

2.校企共同制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纺织业劳动密度高,在中国产业中的地位高,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支持。因此,高校纺织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必须要结合纺织业的特点以及中国纺织业的形势,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课与技能课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课程内容岗位任务与生产技术是技术的核心要素,学校必须要以职业特点为基础,教师应敢于创新,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3.工学交替,实行弹性学制及累计学分制。校企合作中,学校要引入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徒制校企合作也是如此。国内纺织业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以此为切入点,实施弹性学制或者学分制,对原有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创新,探索全日制学历教学中的经验,制定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学校要结合企业制定不同专业的学徒管理方式,基于不同的学生特点,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4.校企教师互聘共用、专兼结合。学徒制学生培养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学校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与学习特点,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与师傅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与企业专业师傅的交流与合作,集思广益,相互补充,促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5.校企共建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在构建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必须要基于工学结合多年的经验,全面监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强化质量监控力度。校企共同合作,一同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课程管理,加快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规划与建设,为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支持。另外,学校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如职业技术证书、职业学习文凭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政府搭桥创新机制。政府要积极制定现代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政策。尤其是生源不足的学校,更需要依靠政府的各项支持。政府要对国内纺织产业半智能产业化生产进行大力宣传,创新教学机制与工作机制,构建高职、本科以及专业硕士一体化的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先招生、再招工,工学交替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必须要给予大力支持,落实人才共同培养、就业共同承担、资源共享的战略产业,全面推动我国纺织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三、结束语

本文从学徒制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始分析,提出在国内纺织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实工学结合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几项策略,希望能为国内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媛媛,匡瑛.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反思[J].江苏教育,2013[2]肖亚红.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思考[J].科技风,

[3]陈俊兰.中国学徒制的现实与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篇6

1.政府出台具体政策,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我国,虽然在一些政策和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实施现代学徒制,然而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制度,因此首先应该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中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进行宏观的调控,具体的办法包括:(1)从国家层面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立由多部门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现代学徒制用工关系条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施办法等政策,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系。(2)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区域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专业、学校和企业开展试点工作,由地方政府出面协调当地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财政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关系,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关系,保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提供指导和帮助。(3)教育部门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创新性地改革传统的学年制、学时制的教学模式,完善弹性学制、学分制,将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有机结合,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进行打造,为年轻人提供多样化的成才发展道路。

2.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

高职院校是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主体,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内涵建设,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办学理念、发展适合职业院校的本土化现代学徒制。(2)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建立配套的激励和考核体系。(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并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4)关注学生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利益诉求,坚持以人为本。

3.企业积极参与,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企业在获得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后,应积极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实际上,企业的积极参与可以为企业节约劳动力招聘成本,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应制定配套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明确师傅选拔和聘任的办法,和学校分工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同时也被视为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的新举措。但是其在推行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相关的工作者对其进行改革,积极发展适合自身的本土化现代学徒制,以更为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旅游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不断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同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整体部署了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也明确要求:校企共同参与招生,形成联合培养的育人机制,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在相关政策上给予鼓励与支持,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2015年,全国范围内确定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并实质性开展了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工作。在现代学徒制专业类别中,旅游管理专业试点数量排名第二,因此有必要结合试点情况,为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路径。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实践要素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职业人才培养机制。德国的“双元制”、瑞士的“三元制”、英国“三明治”教育模式、日本“产学合作”模式都是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实践。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它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1];它是学校教育和工作培训的紧密结合,学生(学徒)既要在学校接受职业理论教育,也要在企业学习专业技能,是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要素

从运行过程的实践要素来看,现代学徒制主要体现为:一份契约、两个主体、三个互动、四种变革[2]。一份契约指学校、企业和学生签订的三方协议,在招生(招工)的同时,明确三者职责权利和义务;两个主体指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达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人才共育;三个互动指具有双重身份的学生(学徒)在双元导师的教育下,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完成技能和经验的习得;四个变革包括人才培养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内容、评价模式的变革。因此,现代学徒制是给予学生双重身份、双元培养、双元管理以及双元考核。

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2015年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质性推广以来,很多学校已有了经验总结。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不断摸索、研究、实践和改进。

第一,国家缺乏对企业、行业的激励。政府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明确的经费保障明显不足;行业自身力量薄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第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都有所欠缺;企业师傅在选拔、培养、教学和考核过程中缺乏制度保障和监督,教学效果受到局限。

第三,学生(学徒)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学生(徒)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学习和工作,学生的学习情况、工作表现、生活管理、思想教育对校企双方来说都存在不小的难度。

三、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行(企)业和学校有效合作

第一,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目前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基本上是以学校为主动、学生顶岗实习为特点的单向合作模式,这与现代学徒制的“行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多方联动型”等校企合作模式格格不入。现代学徒制下的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均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政府可对参与现代学徒制教育的企业和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和补贴;地方政府应平衡多方主体利益关系,调动知名企业如旅行社、旅游网和酒店的积极性,促使其深度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快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企业是现代学徒制里重要的育人主体,企业是否有相应人才发展需要,是否能吸引家长和学生,企业的招生规模和资质能力,原有的校企合作基础是否顺畅和深厚[3],以及校企能否在持续的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实现共赢,都直接决定了现代学徒制实践的成功与否和人才教育质量的高低。

第三,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现代学徒制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但学校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坚持教育本义。学校教育应避免“以企业利益为本”的片面教育导向,兼顾学生的再就业、岗位迁移等因素,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现代学徒制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依据市场需求,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培养的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要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学校和旅游企业应在合作中反复协商,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遵循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制订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有专业特色的学生培养体系。

第二,构建符合现代学徒制要求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是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既要符合校企双方的需求,也要体现出能力本位、工学融合的科学性。校企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合作项目,确立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就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课程体系应由旅游职业素养养成模块、旅游类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旅游技能强化模块和从业者职业持续发展模块四部分内容组成。该课程体系定位明确,旅游职业素养养成模块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旅游类技能基础课程模块让学生全面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技术,构建知识体系;旅游技能强化模块包括专项基础技能、综合实务技能等内容;从业者职业持续发展模块包括旅游行业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强化教育。这样的课程体系既满足了旅游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又使得培养的学徒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建立多元参与、注重过程、弹性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在多元参与方面,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效率,政府部门、行业、学校、企业、学生和家庭等都应参与质量评价。政府部门要发挥引导决策作用;行业要承担指导、诊断和认证的作用;学校和企业直接负责全程质量监控;学生和家庭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直接客观地反馈。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可以有效地参与质量监控。其次,应注重过程评价。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对学生的评价要兼顾“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4]。考核应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组织,侧重对学生(学徒)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评价,不但要检查学生对技能掌握、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还应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态度,例如团队合作意识、协作配合能力、个人责任意识、职业素质等主观工作能力。第三,在弹性教学评价方面,应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技能。校企双方一般会围绕学历教育标准、企业用人标准、行业技术标准来确定评价标准。除此之外,也可应用一些弹性评价制度。学生毕业时是否获得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导游资格证书;通过行业、企业组织的考试或技能比赛,如导游大赛、旅游综合技能比武;以及取得旅游行业内同类企业所认可的专业技能证书与获奖证书,都应作为评价标准和依据。

(三)提升培养层次和质量

第一,注重实践教学内涵的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是承载现代学徒制教学的重要场所,既是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实践的平台,也是联通学校和企业、社会的桥梁。现代学徒制实践基地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设备等教学资源,形成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以“实训—实战—实体”为实践教学要义。与以往单薄、单向的实训、顶岗实习相比,“实训—实战—实体”实践教学要义集教学、培训、研发、技术服务、社会服务为一体,展示出对人才技能和能力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实训”主要指学生对校企合作课程的学习;“实战”主要指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项目和工作任务,例如旅游类商业项目实践、旅游知识竞赛;“实体”主要指学生通过做中学、研中学,进行科研服务和创业,进一步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例如,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智慧旅游成为一大趋势。旅游类学生的实践不应仅限于为实体旅行社提供导游、计调等一线实训项目和服务,完全可以通过“厂中校”、“校中厂”的方式为网络旅游行业企业提供呼叫中心、订单预处理中心、虚拟旅行社、旅游产品营销等产品和服务。在旅游业飞速转型的背景下,“实训—实战—实体”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更多地面向新兴产业,能够提供新兴产品和服务,通过“实训—实战—实体”训练培养“眼界宽、思路广、勇创新、敢创业”的旅游人才,这对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第二,应用刚柔并济的教学过程和管理运行方式。一般说来,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校和企业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大约一半以上(70%)的时间用于企业培训学习,其余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旅游行业与制造业不同,有着明显的周期性、时间性特征。在现代学徒制实际教学运行中应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和企业特点,采用不同的循环周期安排学校和企业学习时间。对于业务量平稳、不存在阶段性变化的企业(如酒店业),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时间可以进行大或小周期循环设置,比如一学期在企业学习,一学期在校学习;对于业务量存在典型阶段性变化的企业(如旅游、会展业),应对接企业需求,旺入淡出安排学习时间,对于旅游业来说,可以根据企业课程特点,结合旅游行业的季节性特征,在旅游非繁忙阶段进行学校课程教学,在企业岗位需求量较大的高峰期(如4、5、6月,8、9、10月)安排相应的实训、实战和实体式教学,“旺入淡出”地灵活安排实践学习时间;对于会展业来说,可以在正常实训期间,根据本地区大型博览会,如园博会、农博会、茶博会开展时间,为学生安排为期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实战式实践教学。这种教学运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休息日制度,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既解决了企业的周期性用人需求,也能让学生有效地得到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实现实岗育人和校企双赢。

第三,贯穿情境认知、理实一体的教育理念。情境认知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习者也可将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真实的情境问题的解决。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情境教学中,教师围绕真实的工作任务开展“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教育规范和技术规范相融合[2]。学徒在职业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能扎实掌握旅游专业相关技能。

参考文献

[1]刘静慧,关晶.我国“现代学徒制”实践的现状研究[J],职教论坛,2015(25):21-27.

[2]成洁.试论现代学徒制试点要素及学校实践模型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5(21):72-76.

[3]关晶.开展现代学徒制应选什么样的企业[N],中国教育报,2015,11.16.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中等职业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提出是在2011年,江西新余等地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经验,开展了一系列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制定了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实施方案,协调政府、企业、学校三者关系,实现良性互动,为解决经济发展、企业效益和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借鉴。随着国家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从酝酿到出台,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实践也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创新点。教育部更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将“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列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抓手,是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的新举措。

一、西方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主要举措

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主要有以下举措。

1.建有完善的现代学徒制结构框架

英国政府于1993 年11 月开始实施现代学徒制计划,1994年9月首次在14个行业部门试行该计划,到1995年9月54个行业部门参与了现代学徒制计划。至1997年,全国共有72种现代学徒制培训框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培训在本国不受国家法规的管制,各行业的学徒制度没有统一的学徒培训框架,雇主可自行决定培训期限、内容与标准。2008年建立代表英国国家性的学徒制管理机构——英国国家学徒制服务中心,负责在英国大幅推进现代学徒制。

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则是在一个全国统一的培训框架下开展的,新学徒在以统一框架指导下的“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为基础的新学徒培训项目下完成培训,获得相关行业认可的技能。 “培训包”由国家级产业培训委员会开发,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能力标准、职业培训标准与考核评估标准三大部分,内容高度统一。

2.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英国现代学徒制实施国家职业资格(NVQ),与全日制职业性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s)以及全日制学术性高级水平资格(A-level)可沟通并等值,侧重于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给学徒选择高等教育的机会。

澳大利亚新学徒制资格证书框架涵盖了所有的教育类型和基础教育后所有的教育证书、文凭和学位,侧重于对学分制度和先前知识的认可。政府规定新学徒将和雇主签订正式培训协议,学徒期满可以获得全国认可的、与学历文凭互通的资格证书,根据实际能力和优秀表现可以获得高级文凭,将来仍可以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学习。

3.开发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

英国现代学徒制课程强调“关键技能”(通讯能力、数字运用能力、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

澳大利亚新学徒制课程强调市场导向,在课程开发中更注重能力标准的统一性以及将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由市场决定课程设置。由国家各相关专业培训理事会及其顾问组织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信息、就业市场信息、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与标准来确定开设具体课程,并且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修订。

4.政府提供经费保障

英国和澳大利亚政府对学徒培训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只要经过国家认可,任何机构、企业和个人都可承担学徒培训,政府一视同仁地给予经费支持。对社会急需的职业培训政府重点支持,拨款高于其他职业。对招收学徒培训的企业,则给予一定的补贴或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经过培训的学徒很快能获得全职工作,提高就业成功率,这就充分调动了雇主、学徒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5.培训方式灵活

采用“灵活教学”和“用户选择”的方式是新学徒制培训的主要特点。“用户选择”是指雇主和受培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等级的技术技能培训,不同的培训时间、地点、方式和教师。学徒可以在就业前参加培训,掌握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事全职工作,也可以上岗后参加培训,获得岗位技能,从事半职工作。学徒制全年开放,学徒随时均可申请,培训期限不固定。学徒只要完成了整个学徒训练计划,并顺利通过相关考核,就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西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特点

1.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完成对学徒的培养。学徒制的实施把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强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职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增强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

2.校企双方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行业企业是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之一,行业企业参与学徒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的制定,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这样既解决了职业学校专业设备条件不足、师资缺乏等矛盾,又解决了学生的专业实习问题,还可使学生掌握实际岗位工作需要的技能。学徒制模式强调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3.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现代学徒制采用校企双方合作提供培训课程,强调岗位需求的只是技能模块学习,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使学生上岗前得到良好锻炼,提高职业素养,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人才,实现“零距离上岗”。endprint

4.学徒学习积极主动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是一种真实的情境教学,学徒培养在真实的工作情境或仿真实训环境下进行,并接受教师和师傅实际岗位技能的培训,是具体工作任务和项目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5.学徒招收范围广泛

英澳各国对学徒的年龄限制较小,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学徒培训,学徒培训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由传统的行业向信息、医药、零售业、旅游和服务业等发展。既可以完成类似于我国义务段的学习后直接参加学徒培训,也可以就业后到校参加培训,所以学徒的范畴远比我们的职业院校学生要广泛,相当于我们所讲的大职教的范畴,即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学生。

三、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面临的困难

1.国家整体教育框架不够完善

我国普职学校之间没有很好融通,中高职继续教育体系没有建立,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有待解决。如果将现有学历特点的职业教育改造成职业培训,让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不论初中、高中毕业还是大学、研究生毕业,如果要进入技术、技能岗位就业,就必须通过学徒制接受职业培训,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水平证书,那么学徒制的实施就有支撑。

2.劳动准入制度难以全面推行

我国许多行业几乎没有入行门槛,各地劳动用工需求不平衡,东南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用工荒”问题严重。企业用工技能、技术含量非常低,只需几周甚至几天的训练就可上岗,难以达到相应国家职业资格水平要求。在岗人员职业技能水平较差,同时失业或隐性失业人员数量较多,存在着就业难问题,完全推行劳动准入制度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3.课程建设不够完善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还不尽如人意。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不够,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的对接欠佳,校企合作较多停留在部分学校自身与企业间的交流,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类似于澳大利亚“培训包”形式的课程。

4.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缺乏含金量

目前社会上推出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已达上百种,其中既有国家认证,也有地方认证,还有行业协会组织、专业学术团体的认证,可谓琳琅满目。一些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为了占领市场,甚至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放松把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缺乏含金量。所以国家需要建立起信誉良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

5.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政府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的引导、经费的投入上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特别是对接受学徒培训的企业进行经费支持,能向西方国家一样给予学徒制培训的补贴或税收等政策的优惠。同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让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层面,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学徒制课程开发、标准制定与考核,确保学徒制有效推行。

四、西方现代学徒制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的条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及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政府要为学校和企业间的联系活动、学校的学徒制课程发展、培训项目等不断地提供专项资金支持,能让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获政策扶持和经费的补助。同时为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建一条畅通的沟通渠道,提供合作平台,让企业与学校能找到合作的双赢切入点,从而促使校企各专所长,共同培养学徒的专业成长。

2.加快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模块化改革

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变革学生学习的载体,需要对课程进行重建。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制订专业培养方案,能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与岗位有效对接,建立岗位教学模块化课程。并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组织学习和训练,强调学徒学习的“职业性”,从而达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3.整合学校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需要将教学空间从校内延伸到校内外结合,需要学校和行业企业多方参与,在教学管理运行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不再是以学校为主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因此要求学校改革现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以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满足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管理。可以讲,中等职业学校的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跨界管理的一种模式。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徒在企业实训期间,师傅的指导将直接影响到学徒的学习成效,关系到学徒制最终的实施结果,所以建立好高素质足够数量的企业师傅队伍,是整个学徒制实施过程的主要内容。在企业的精心推荐下,通过行业主管部门考察、学校公开招聘、学徒推荐等多种形式,将能工巧匠、业务骨干聘请为兼职教师。同时要加强对师傅的培养和考核管理,提高师傅的教学指导能力、师徒沟通能力、学徒管理能力。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沟通合作,共同完成对学徒的教育教学指导工作,是其学习企业师傅知识技能、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良好时机。

5.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考核评价体系

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试点专业实施过程中的考核项目进行细化考核、合理评价,建立激励学徒人生追求和文化自觉机制,是规范和指导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有力保障。通过对改革过程中的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企业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和考核,真实反映学徒制实施的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是一种创新,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特别是校企双方深度、有效的合作,找到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和用工需求的共赢点,建立起现代学徒制的长效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出新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俊涛.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启示[J].西北职教,2008(8).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海忠,陈贵青.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改革[J].职教论坛,2004(1).

[4]劳动保障部培就司赴澳考察团.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J].中国培训,2003(5).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篇9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产教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形式;是将以理论知识学习和素养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经验技能和岗位能力培养的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从院校拓展到企业,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与社会,实现了学生能力素养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为此许多职业院校在招生招工形式、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渠道、教师与师傅双向交流机制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与河南信息工程学校等中职学校立足自身特点,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在现代学徒制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一、校企合作政策的有利引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对促进职业教育更务实、更健康的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办学环境一是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倾斜,并给予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或者专项资金补助,补偿企业因校企合作所付出的成本。2013 年河南省批准了学校的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校建设方案,2015 年河南省批准学校开展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试点建设方案,省财政提供专项资金,较好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环境。二是校企双方要加强岗位安全意识教育,要求企业应支付学生合理劳动报酬,并为实习生购买“责任保险”,切实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的权益。三是在政府引导和监管下,开展PPP 合作机制的探索与试点工作,促进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的整合。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办学体制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河南省按照产权制度要求,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的意见》,探索多元体制办学形式,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体制改革;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鼓励和支持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与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依行业办专业,建专业馈行业学校以“立足地方,依靠企业,服务行业”为原则,和中铁电化局设计院、中铁电化局三公司、北京通号工程有限公司、洛阳电务段等多家企业就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分配机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积极沟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建设集铁道信号、铁道通信技术和电气化铁道供电等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演练场;与中铁建电气化局、中国铁路通号总公司等单位加强合作,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学校专业实训的需要,充实了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同时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周边地区,为企业、其他院校学生提供培训服务。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题库下一篇:预备党员培训班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