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2024-07-15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精选8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篇1

岳成伟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学过程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意师生关系的转变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世界观、教改意识、教学理念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的创新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放手让学生共同探索物理知识,使师生的交流更加协调、平等、全方位。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种以自己为中心,家长式的,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不允许的做法。

二、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老师喜欢的程度。“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中应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声音,鼓励他们敢想、敢猜、敢说、敢做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表扬他们点滴的思维成果,师生间共同形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品质。

三、要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所有物理定律均来自于物理实验,并受到社会进步和新的物理实验所检验,并又有新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加强物理实验,这是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不少地方物理实验成了薄弱的环节,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口授、耳听、笔演”,解题成了学生学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是在手脑并用的科学过程中形成的,学到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僵死的东西,造成不少学生“高分低能”。这是培养学生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大力加强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动脑思考”,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家庭实验,要大力鼓励学生课外用生活用具、玩具做各种小试验,小制作,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物理并不深奥。

四、重视学法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了“钓鱼的本领”,具备了学习能力,学生才能成为善学者,才能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作为物理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去学物理教材,怎样听课、做摘记、怎样完成物理作业和课外小实验等。之外,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物理学习中特有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因为在物理学发展的道路上,成功地创造了一套绝妙的物理方法。例如:观察

实验方法、假说方法、模型方法、理想化实验方法、类比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物理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本身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去学习这些物理方法,领悟物理学家在探索知识过程中不畏劳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师的学法指导应战在完善思维过程和优化思维品质的高度,培养学生的排除干扰信息、捕捉本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概括地说,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物理观点,物理思想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个目标一旦达到,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素质就有了质的飞跃。

五、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许多发明创造是多人合作共同搞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同学之间互助互动互补,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开阔,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实验

百度百科中给“物理学”下了这样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式的自然科学, 简称物理。”诚然, 物理绝对是一门高深的学科, 也是一门相当有用的学科。“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先生运用自己的物理知识为祖国的物理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建立现代化国防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 学好物理绝不是一件易事, 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同学们亲切地称物理是“最头疼的科目”。初中生畏惧物理, 也学不好物理, 使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处于一个瓶颈阶段, 并且影响了学生进入高中后的深入学习。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 力图打破过去传统的僵硬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实践、探究、创新等综合能力, 普及素质教育, 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模式, 打造优质课堂,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学习物理的真理,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大多是纯理论的灌输, 学生只能被动地背公式、做习题, 难以有所突破。并且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具有多而且零散的特点, 包罗万象, 没有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界限问题。物极必反, 学生有时刚刚对某个知识点有了感觉, 但为了赶进度, 老师又开始教授新的内容了, 学生没有消化的时间, 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知半解。这样的物理教学只能说是在浪费教学资源, 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教学, 建立物理高效课堂, 不同的教师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方法, 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做起:

一、理论知识联系日常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初中生说到底还是一群心智不成熟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贪玩, 要求他们在课堂上枯坐40多分钟, 还得将高深的物理知识学进去, 的确有点为难人。但事情都有两面性, 乐观的是, 这群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只要教师找到突破点和结合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自然而然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去学习,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研究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最本质的事物, 牛顿因为一个掉落的苹果而发现牛顿定律,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也就是说, 可以将物理知识生活化, 还原物理最原始的面貌, 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不再因为难度大而排斥它, 取而代之的是主动接触它, 在探究多变的神奇自然现象中, 不断掌握物理知识, 建立高效的物理课堂。

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现象就包含着深奥的物理原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瓶口开着里面的水却流不出来。把一个倒满水的瓶子倒过来放到一个盛着水的盆里, 而瓶子里的水流不出来, 是因为大气压可以保证深度不超过10m以内的瓶子倒过来里面的水都流不出来。

二、重视学生差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恶、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教师首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 不可凭主观喜好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优劣, 而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学生因为先天条件的不同和后天关注点的不同, 会有学习成绩上的高低之别, 也就是所谓的优秀生和后进生。教师在做到不失偏颇后, 应该注重安排课堂教学, 难易结合, 突出重点, 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点, 尽可能顾及每个学生。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做到讲课浅显易懂, 还要在课下关心学生, 可以视具体情况调整帮助的形式。其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物理成绩,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团队意识, 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三、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 实验不仅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也是学好物理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展示严谨的物理实验, 让同学们感受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物理的非凡魅力。教师也可以鼓励同学们利用物理原理设计小实验, 同学们在设计的过程中, 经历了“提出疑惑、观察思考、动手设计、总结实验现象、归纳物理原理”的重重考验, 不仅收获了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 学会了独立思考。教师在此过程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和鼓舞者角色, 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 在实验过程中保证学生的安全, 并且在学生出现困难时适时给予学生继续下去的信心和及时的帮助。

比如教师在教授过“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点后, 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实验证实这一观点。让学生点燃一只蜡烛, 放置在玻璃镜的一端, 眼睛在这一端观察像, 用另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镜另一端寻找像的位置, 直到与像完全重合为止, 做好标记;再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 重复以上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得出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大小相同, 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是虚像等这一系列的结论。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绝对比老师的口授来的直观、印象深刻。这样既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又达到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是真正的高效物理课堂。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优化物理课堂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优化;课堂 Junior Physics “independent inquiry” Optimization of the physical classroom teaching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to enhance the basic quality of all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to enhance the autonomy and creativity of students and other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quality as a fundamental education. The goal is both to explore the content of science learning, but also a scientific way of learning. Experienced-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to explore, is the main way students learn scienc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mple opportunities for scientific inquiry, so that they, like scientists,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inquiry, to experience the fun of learning science, an increase of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y, access to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respect the facts, good question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to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Keywords】Self-exploration; optimization; class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24-01

《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的主编顾明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到: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得依赖创新性人才去实现,这就要求教育进行彻底变革,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培养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物理学科的主要责任。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新教材更加突出“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都存在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重视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成功所在。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往往是老师操作表演,学生观看欣赏。这样做,故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为学生做好实验起到良好示范作用,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将演示实验改为:老师指导,学生操作,或者老师学生共同操作,其效果会更胜一筹。还可能发现某些新的更加科学的操作方法和实验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自主探究是学生发现问提、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交流评估、分析归纳最后的出结论或规律的学习过程。同时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就应该让学生生动活拨的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步骤

1.1巧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利用故事、生活实例、图形、投影、实验、等各种方法设疑,巧设情景,力求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为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任务。使学生进入问题的情景之中,感到惊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提出疑问。

1.2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与假设,寻找与问题有关的相关因素,使学生体会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体验猜想与假设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所起的引导情的作用。

1.3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学会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并进行实验探究与收集数据,或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在实验探究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论证,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并能对自己与同学做出适当的评价。实验中要鼓励学生交流与合作。

1.4启发引导,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探究完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评价,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体系,体味成功的喜悦。

1.5运用实际,巩固深入: 对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急时巩固和运用,体会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贯穿物理教学的始终,并适当地进行知识渗透、学科渗透。

2“自主探究”模式优化课堂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大胆地、经常地利用“自主探究”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作用在创设情景、引导和指导探究。教师要尽量的少讲,让学生充分去思考、去探究、去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课堂会吵、时间可能不够、有的学生会偷懒等现象,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会很高,思维会很活跃,动手实验机会很多,能积极的和其他同学合作、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沟通。这比教师演示、包讲实验,学生听和看的教学方法要更胜一酬,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在自主探究课堂中,教师不一定要将探究的几个环节和步骤都要囊括,面面具到,走形式。课堂可以侧重某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侧重引导学生猜想:摩擦力可能与压力、粗糙程度、拉动的速度、拉力大小、接触面的大小等因素有关;教学还可重点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的进行现象交流。重力大小、动滑轮、定滑轮的探究侧重实验的操作和数据的分析。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可以自主探究的实验很多,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分小组去自主探究,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并扩展自主探究的范围。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液体压强规律的探究、惯性现象的实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等等。绝大部分演示实验都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完成。同时我们还可以增加适当的课外实验的探究,如什么样的鞋最防滑?。还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的探究,课外小制作、小发明,使学生养成常动手、爱观察、勤思考、爱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明的意识和能力。

“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为有效的是,它使学生自己实验并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亲自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逐步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和学习能力。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的“活”起来,做课堂的主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盈.《开放办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培养问题》.上海电视大学图书馆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4]《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关文信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年8月

初中物理的物理现象教学 篇4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现象,可更直观、形象地再现物理过程或情景,积极推动着物理学习。

第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物理现象,可有效导入新课教学,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如惯性现象的演示实验,教师可把若干棋子叠放于一块,再手拿一把直尺,同学们,若老师在这些叠放的棋子中抽出最底层的一个,却可保持上面其他棋子不动,你们认为可能吗?于是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意境中。

第二、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当现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表象时,学生才可脱离具体事物,进行多种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开始于感知操作,若缺乏一定的感知,学生在脑海中则难以形成表象,无法激活思维,这限制了知识的内化,因而学生对知识往往是死记硬背。

如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实践,利用手指压下放于水里的乒乓球,使其亲自体会浮力的大小变化,然后指导他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以获得正确物理表象,从而为后面物理问题探究的做好铺垫。

第三、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观察方法与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能力之一。

当学生学会观察后,才会有增强对事物的敏锐感,从而把握事物本质属性,发现事物真正面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主要为:观察具有目的性,可辨析对象的特点,了解所观察对象的变化及相关条件。

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则需注意如下几点:观察需具有客观性、精准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目的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诱导学生,使其学会观察,积极思考,把握科学观察方法,形成正确的观察习惯。

如探究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像与放大像现象时,学生会疑惑:为何凸透镜能成多种像,其条件是什么等。

二、初中物理的物理现象教学策略

1、加强物理实验现象教学

由物理本身看,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同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实验现象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有效手段。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利用形象、生动的实验现象,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意识,让学生在分析物理问题时能够找出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为有效支撑点,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把握问题分析与研究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思维定势与前概念等影响,学生在认识物理现象上会出现一定的错误。

因而,教师需指导学生抛弃错误的或者片面的认识,构建科学认识。

如简单电路测量与连接问题,在做题时,学生出现的错误非常明显,譬如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可变化,在电源两极短接了电流表灯。

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些仪器缺少有效感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借助一定的物理现象加以展示说明。

另外,在新课导入时,教师也可借助小实验展开,以激发学生探究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当然,物象实验现象需要直观而简单,让学生易于感知。

如学习压力时,教师可演示玻璃瓶受力而形变的物理实验。

在施力前,教师可提出问题:以手来挤压玻璃瓶,玻璃管中的水柱会变化吗?这样,通过玻璃管中的水柱高度变化,展现了瓶体形变。

2、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

在物理现象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凸显物理过程的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物理现象与教学的关系,切忌侧重物理现象教学,而忽视了对现象的研究,弱化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育,不然,学生仅仅看到物理现象,却没有把握学习目标。

因此,在初中物理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展示的现象应与物理问题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如将一木块立于平面车上,当拉动小车后,这一木块也跟着车子共同运动。

而当小车碰到障碍物忽然停下运动时,小木块会从车上翻倒下来。

在此实验中,小木块翻倒,不能很好地体现物体将继续保持原运动状态。

因为,翻倒这一本身则是小木块运动状态变化。

而若在车上平放小木块,那么在车子忽然停下时,小木块则会“冲出”小车上,这一现象更贴合教学内容。

其次,在物理实验现象教学中,教师需展示的现象需具备直观性与目的性,并突显主要矛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学习需要的物理表象。

如滚摆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滚“滚摆运动变化”是观察对象,而“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则是观察目的。

另外,教师还需选取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在物理现象教学中,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课本插图或图片、生活事例等均是重要素材。

所以,在初中物理现象教学中 ,教师需要发掘多种有效的教学素材,并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物理现象。

此外,教师还需有针对性地进行物理现象教学。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篇5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尤其是还处在感性认知优于理性认知的初中学生。

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方式关系很大。我们可以比较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如下:

1.听教师讲授—学生能记住大约10%~20%;2.看到实物或实验现象—能记住大约30%;3.听教师讲,又看到实物或现象—能 记住大约50%;4.看到实物或现象,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能记住大约70%;5.既动手做,又描述能记住9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要使演示实验更有效,就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它们协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鉴于此,我提出了以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

一、多样化演示,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演示。

教师要根据实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使学生能听到、看到各种现象。如可见度差的,用实物投影演示;需要进行微观分析的,用电脑课件演示;实验要求较高、课堂条件不允许的,用视屏演示等。

2.学生亲自做演示实验。

物理的实验教学应跳出教师唱“独角戏”模式,将演示实验更多地交给学生,增加他们动手参与的机会。对于简单、易成功 的实验,直接交由学生演示,以增强他们的实验信心。如“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可将这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布置下 去,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物件来进行实验,并让他们到课堂上来做演示。这样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 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3.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对难度较大或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可用师生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如“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实验中包括了相当多的实验技能,有仪器的使用和读数规则、使物质均匀的方法、数据处理的图像法,以及如何从图像结果中得到结论等。对它采用师生协作完成的方式进行演示,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分配工作,给学生简单介绍每项操作的要点,还可以腾出时间来向学生简单介绍图像法的作用和做法。这样学生便能在学习物理规律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4.将演示实验变成探究式实验。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它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很有利。但这类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则不太有利,它容易使学生忽略科学研究艰辛的探索过程,认为科研成果都是唾手可得的。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并且多质疑设问,多要求优化设计。如“声音的传播”中,关于声音可以由固体传播,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等。这些研究性实验,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协助下设立实验目的、研究步骤进行的一次探究性实验。这不仅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训练,还为将来高中的“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分组实验教学策略。

1.注重准备,防止拿来主义。

对于下面的一个现象,教师一定不陌生:在学习第六章的欧姆定律时,教师讲授了伏安法,并进行了分组实验。但在两周后进行第七章“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分组实验中,还是有一部分学生重复着“模仿”与“拿来主义”。这就是因为忽视了对原理学习和数据处理环节的后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伏安法,不懂得如何进行测量设计。实验教学,要教的除了仪器的操作外,还有实验方法,我们只有重视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后的总结工作,才能做到“授人以渔”。2.重组教材,切合教学需求。

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但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授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我们期望在最短时间里取得最好效果,但并不等于在教学培养中时间越少越好。分组实验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主要方式,它肩负着使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能力的双重责任,过程中应该注意能力学习的培养。能力学习的培养是需要过程的。

例如,八年级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果这个实验不成功,结论模糊或心存疑虑将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失去信心,至少也会对“凸透镜成像”这一知识形成心理障碍,很难掌握。八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没有丰富的知识基础,也没有独立学习物理的能力,他们还不懂得如何通过实验找到规律,如何正确进行实验等。

因此,如果这时候就将40分钟完整地交给他们“探究”,那后果将是:教师必须再花40分钟进行实验演示,然后重新给出结论,再然后学生在矛盾中“接受意见”,记住结论。这样不仅多花了时间,也并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效果。既然学生正处于“盘古开天”之际,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兴趣,克服困难,增强信心。教师应该以“引领者”身份出现,带着他们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妨这样做:

首先,告诉学生实验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及两倍焦距的数值。

第一步,要求学生在光屏上找到缩小的像,并测出此时对应的物距与像距,测三次(或收集三个不同小组的数据)把数据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

第二步,让学生在给定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的基础上,交流、评价,分析数据,使学生在每组测得的不同数据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即当物距满足什么条件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结论。

第三步,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第四步,找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在老师点拨的基础上进行)。

第五步,找出光屏上不能成像的条件。

第六步,找出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三个区域两个特殊点。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篇6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具和学具上,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设备,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讲单摆时,我让学生找来细线和小球,每人自制一个单摆观察它的运动。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如讲“受迫振动”时,我用“米花的舞姿”小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做法是:把六个涂成不同颜色的米花用线穿起,挂在衣架的横梁上。六根细线每两根等长,最短的挂在中间,最长两根分别挂在最外面。将一根橡皮筋拉长,从米花构成的弧下方穿过,并与米花悬线面垂直,用手指拨动皮筋,米花应声起舞。有条件的还可以将米花放在用布包紧的大口径低音喇叭上,当喇叭传出音乐声时,不同位置的米花以不同高度在上面跳跃。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公式S=1/2gt的平方,我在课堂上组织了“手握落尺测反应速度”实验。同学两人一组,从尺落下的长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出从尺开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时间,也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这个小实验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既动手又动脑,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一些对联、口诀、谜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从生活中和教学实验中搜集了许多对联、谜语应用到物理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他蹬地,地也蹬他,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横批:说清有奖于是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这一现象。

还有如:

未受外力运动状态永不变

没有摩擦机械能量总守恒

横批:注意条件

这副对联是描述惯性定律和机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下面这一对联:

两球落斜塔双音一响

八马拉半球一声双分

横批:学史奇观

上联是描述比萨斜塔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下联是描述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副小小的对联将物理学史上两大实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物理学中物理量数不胜数,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采用谜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如屡教不改——惯性;一对红——赫(赫兹);异口同声——共鸣;闹矛盾——摩擦;景德镇的作坊——磁抄„这些丰富多彩的对联和谜语,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现了由“厌学”到“爱学”的转变,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讲物理首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语法混乱、言不及意,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递以至影响教学。

2.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教学语言语速快慢、声音高低应恰到好处。语速太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语速太慢,学生又提不起精神。声音太高,神经容易疲劳:声音太低,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因此,课堂教学中语言应快慢适中,高低适宜。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取得最佳效果。对于物理来说:教学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篇7

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的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新课程的实施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 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的进展, 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经验就是要我们的课堂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 而不能脱节.

事实表明, 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 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 教学就越有效.例如, 农村的孩子经常听高音喇叭广播“通知”, 他们觉得高音喇叭熟悉而又神秘.它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声音是怎么通过电线传播过来的、它又是怎么产生声音的、声音是怎样传导我们的耳朵里的、为什么做成这种特殊的形状, 喇叭烧坏了又是怎么回事?象这些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神秘”的事件, 他们的心理早想弄个明白.传统的教学, 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 忽视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因此, 通过数年的物理课程学习, 孩子们心中的疑问不但没有得到解决, 探究的欲望消失了, 甚至连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丧失.对物理学科留下的印象就是“物理太抽象了, 物理难学.”想想, 这不是物理教学的悲哀么!

由此层面分析, 物理课程要关照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世界, 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

二、物理教学内容要面向学生, 面向社会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

1、实践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的物理教学, 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爱学、乐学.另一方面, 由于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 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 我们的教学越接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 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奇特的实验、游戏故事, 并配以简练、生动的讲解语言.物理教学中可以设计出很多符合上述要求的实验.例如用烧瓶烧开水, 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用带有导气管和夹有夹子的乳胶管的橡皮塞塞紧, 用冷水浇烧瓶身, 可以看到烧瓶内壁有较大的水珠生成, 清楚地显示降温液化的现象;如果实验时将烧瓶倒置, 并将乳胶管浸入用红墨水染色的盛水烧杯中, 松开夹子可以看到形成奇异的喷泉.现象奇特美丽,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作适当的解释:瓶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使瓶内气体分子急剧减少, 造成瓶内气压降低.又如通过纸杯烧水--纸杯未燃而水可以烧开的实验, 说明水汽化时需要从纸杯吸收大量的热量.又如纸杯覆水, 用鸡蛋做惯性实验, 用大铁球岩石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 实验有惊无险, 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 这些实验取材于生活又富含丰富的物理道理.还可以设计制作“水火箭”, 取材方便, 来自生活中的雪碧瓶、胶木塞, 气门芯等, 通过室外实验来吸引学生参与, 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研究物理现象、进行科学创造的积极性.来自生活的实验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不合常理”的现象是为了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 教师的讲解却却就是使学生在对物理现象充满好奇的基础上, 把其好奇心引向物理知识, 由对物理现象的好奇转为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2、践行从物理回归生活的教学思想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学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分析物理现象, 利用身边的物品, 进行物理实验,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习的体会.利用课外兴趣活动, 课外观察活动, 课外小实验等形式, 学习身边的物理.例如讲授汽化液化知识后, 补充一个课外实验:把刚煮好的鸡蛋从锅内捞起来, 直接用手拿, 虽然比较烫, 但还可以忍受, 过一会儿, 当蛋壳上的水膜干后, 感到比刚捞上时更烫了.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生活中的现象, 加深了对生活中现象的理解, 还初步学会了说理.学习了影响蒸发快慢的知识后, 引领学生探讨热风干手器、农民晒粮、妈妈晒衣服, 大树移栽时修剪繁枝茂叶等现象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通过明渠输水与管道输水的对比分析等将物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实现物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

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 并最终走向社会, 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 了解科技的发展状况, 对他们的现在和将来都是极其重要的.物理教学中, 带领学生研究太阳能热水器、冰箱、近年上市的具有致冷功能的电扇、从光的三基色看彩色电视机的图象, 认识家用电器的功率、额定电压, 研究电饭锅保温加热的原理, 研究电热毯使用不当造成火灾的原因等, 将物理由纯粹的科学世界回归为生活的世界, 在生活中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现象所遵循、包含的物理规律;诸如对假如声音的速度降为0.01m/s、假如没有摩擦、地球没有引力, 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现象的探讨, 可以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探讨如何争取在拔河比赛中获胜、如何使声音传播的更远、从什么角度看体温计可以如何较快地读数, 如何正确地使用高压锅, 如何调节弦乐器的音调等, 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在学习身边的物理, 我们是在学习有用的物理, 也就是学习“我们自己的物理”.

三、牢固树立“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指导并促进初中物理的教学工作

物理教学生活化就是要靠近生活实际, 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完成自主的知识建构,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借助实验观察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将学生的常识转化、提炼为物理.物理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形成学生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 应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 而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紧密集合, 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通过参观、研究性学习、科技活动等形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将物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技术、科学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陶冶情操, 发展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 选取结合实际的事例, 丰富和充实物理课程的内容.尤其应提倡学生自己去进行研究和调查、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会从网络, 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去收集有关的科技发展的资料, 了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经历科学探究和科学决策的过程, 培养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物理情境;创设与应用

物理与其他科目不同点在于,更关注学生理解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熟记各类物理定义是不能帮助其顺利解题的,必须将知识点活学活用才能得心应手。而知识点一般都具有抽象特点,传统“填鸭式”教学法,根本不能帮助学生加强理解能力,使其缺乏独立思考,对物理学习逐渐丧失自信心。

一、“物理情境”创立教学优势

1.加强学生理解能力

如上所提,物理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理解应用能力培养,为学生创立情境,就是为物理知识提供应用背景。让学生明白,物理原理在论述起来虽然很抽象,但其发现过程还是由于受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场景启发,如万有引力定律发现,只是因为一颗苹果刚好砸在了牛顿的头上,才会让他去思考物体为什么是向下落而不是向其他方向。学生通过情境创立,会将知识点主动与一些生活场景相联系,加强了知识点应用能力,所联系到场景越多也代表其理解程度越深。

2.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探究能力与学生学习兴趣呈正相关,也是学生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基础动力。“物理情境”创立也正是利用了这个学习特点,通过情境带入,抛给学生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为学生介绍密度时,可以为学生创建密度影响浮力情境:在同样液体中木块是漂浮状态,石块会下沉,而鸡蛋为什么是悬浮状态。让学生自主分析这三类物体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与液体间的关系,得出密度对物体沉浮条件影响结论。

二、初中物理情境教学创设与应用

1.创设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师在创设物理情境时,一定要将其与课程重点相互结合进行设置,情境创立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加了解重要知识点,因此要有目的性,也能帮助学生抓住课程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2)熟悉性原则。情境创立是为了给抽象知识提供背景,使其具象化,因此,在创立过程中要挑选学生熟悉的场景,如光的折射、反射等,使其很容易被情境带入,找到实际生活与物理原理相关联性。而且也会让学生觉得物理原理广泛存在于生活点滴中,感觉到其真实性,降低畏难心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深入学习。

(3)激发性原则。这项原则是对探究能力培养的保证,教师在创立好情境后,必须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其主动思考,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得出物理结论。

(4)发散性原则。教师在设计场景时,既要烘托出设计重点,又要将该知识点与其他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展现出来,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理清知识间关联性,如上述例子中物体沉浮条件与密度、质量、重力都相关,这几个知识要素就可以构成一个小知识系统。

另外,教师在情境创立时要依照班级整体学习情况来设计,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跟随教师思路得出答案。

2.设计应用

(1)在导学教学中应用,“物理情境”创立按照不同教学需要,其使用时间也不同,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要依照实际情况配合教材灵活应用。在导学中,一般不需要太长情境导入,如在学习北师大教材第一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古往今来各类测量仪器,以及单位演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重难点讲述时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有两类辅助工具:①教学手段;②配套教材。教师可为教材中重难点知识设立情境,或是结合教材内容创立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如,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材“小灯泡”功率一节中,教师可以按照教材引导,向学生提出问题,得出假设结论,帮助学生制订计划,让学生在课下搜集证据,第二堂课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总结原理,让学生参与到物理原理探究过程中,掌握重难点。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加深,各学科教学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越来越注重兴趣教学,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法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强理解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路.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梁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情境的创设与运用[J].科技视界,2013.

[3]谭家平.试谈初中物理课堂的情境教学模式[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总第1辑[C],2015.

[4]廉焕芹.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情境的创设[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上一篇:成都先锋志愿者调研报告2300字下一篇:圣诞节活动广告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