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24-05-19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精选8篇)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1

今年以来,我镇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按照区上对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结合全镇实际,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蔬菜种植业,加快发展以食草畜规模养殖为主的畜禽养殖业,鼓励发展以玉米制种为主的特色种植业,稳定发展劳务输出业,突出发展蔬菜运销业,引导发展城乡服务业,初步形成了我镇农民增收的“五项产业”。主要作法是:

一、制定合理规划,是抓好结构调整的基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根本、是基础。镇党委、政府从摸底调查入手,派18个工作小组,深入各村作好摸底调查工作,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多次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立足我镇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科学地制定了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在日光温室建设上,遵循“发放片见缝插针,提质增效,双树片加大示范,扩大规模”的思路;在畜禽养殖上,坚持走出庭院,人畜分离;五良配套,科学管理;牛羊猪鸡并举,养殖小区(场)化建设。在经济作物种植上,沿沙村组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和特色林果。在作好结构调整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品种结构的调整,主要是盯住市场干、围绕餐桌转,这样才能使调整真正实现增收的目的。同时还要注重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做好动员工作,是抓好结构调整的前提。就我镇而言,人多地少水紧缺,客观条件逼着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进行大调整。但部分

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丢弃老的生产模式,不愿意进行调整,对此,我们一是多次召开全镇村干部大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并吸纳部分种养大户参加会议,传达贯彻上级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让他们明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意义,明白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使村干部和群众认识到不调不行、不快调不行;二是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开拓干部的群众的视野,我们先后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到邻近县区乡镇等地参观,让村干部和群众亲眼看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给农民带来的效益,从而消除他们头脑中的思想阻碍,转变观念,使他们与镇党委、政府在思想上达到共识,在行动上步调一致;三是通过效益对比法,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通过算单方水效益帐、亩均收入账,农民的认识提高了,观念转变了,从而在全镇掀起了调整结构的热潮;四是合理流转土地,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把农户分散的土地合理地流转集中起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日光温室集约化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树立致富的典型,是抓好结构调整的关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一批过得硬、推得开、叫得响的典型,能够起到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作用。我们分别在蔬菜、畜牧、劳务、运销上培树了一些典型农户,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我镇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扶持龙头企业,是巩固结构调整成果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只有抓住运销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才能让农民看到结构调整的效益,树立结构调整信心。在蔬菜生产上,我们抓住发放蔬菜公司这个销售龙头,发挥运销网络点多面广的带动作用,为种植户提供产前种什么、产中如何管、产后帮销售方面的信息技术服务,目前,发放蔬菜公司直接服务的农户已达2000多户,每年销售30,000多吨。他不但服务镇内,还辐射到周边的乡镇。

五、打造特色农产品,是抓好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在打造特色产品,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上练好内功。重点在提质增效和标准化生产上下功夫,全力打造“贾双”日光温室千亩示范园区,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设备配套、新品种示范,节水技术推广各方面进行综合包装,提升万亩乡镇形象,提高综合生产效益。目前,已打通硬化贾家墩园区2.4公里道路,修建和改造管理房82座,安装太阳能杀虫灯87台、虫情观测仪1台。依据绿色防控要求全部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防虫网;在温室内悬挂黄、蓝粘虫板,后墙悬挂反光幕,设置土壤温度计;在管理房内悬挂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国家禁止用农药品种目录,并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建立蔬菜质量速测点一处。力争把贾双园区建成日光温室千亩精细蔬菜密集示范区,日光温室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日光温室瓜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日光温室建设培训基地,瓜菜新品种示范基地和新技术创新实用基地。通过这些综合配套措施,打造无公害特色产品,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富裕了一方群众。

回顾近年来的农业产业调整工作,效益和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引导是前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很好的引导,在已经确定的主导产业上加大引导力度,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只有政府引导得好,全镇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健康发展,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科技支撑是关键。没有科技支撑就没有市场的竞争,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关键在科技,只有不断地引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才能占领市场。

第三、资金投入是保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资金的投入是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资金好比催化剂、酵母菌一样,有了资金作保证,就向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活力和动力,就能调动积极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第四、运销龙头是载体。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注重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培养,已组建成立了四个运销合作社,他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示范引导是良法。示范引导就是典型带动,典型的带动作用是无声的命令。农民群众愿意跟着典型往前走,我们在全镇树立了几个典型。又建立了几个专业村,通过这些典型示范引导,调动农民产调的积极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第六、全程服务是保障。在结构调整调中全程服务,就是在各个环节上都要服务到位,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保障。近年来,各村选配了科技助理员,建立中介服务组织网络,从事农资、农技、运销的中介人员200多人,他们为农民的产供销做到全程服务。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2

一、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比重仍旧较大,且内部结构协调度不高

1. 通过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第一

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比重数值依旧很大,仍旧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纯收入来看,2009年从二三产业获得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04%,农业仍然是农民的主要收入,农民增收仍受到限制。

2. 内部结构不合理。

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较小:2000年以前的黑龙江省的种植业结构是粮饲不分的,这样的种植结构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但是从2002年开始,黑龙江省开始种植饲料作物,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14.9万公顷到2004年的29.9万公顷,可是从2005年开始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开始下降,从22.6万公顷下降到2009年的10.3万公顷,相对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13.3万公顷来讲,是微不足道的,饲料播种面积小,使得畜牧业、水产业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造成农业资源的非经济利用,人为的给粮食供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压力。

经济作物比重小。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仍旧较大,并出现逐年上涨的趋势,200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5.2万公顷,到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上涨到1313.3万公顷,比重也从2000年的84.17%上涨到2009年的94.68%,而2009年经济作物的比重仅占5.32%。

单一的粮食结构没有改变:粮食作物中谷物仍以玉米为主,2009年玉米播种面积485.4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6.96%,豆类中仍以大豆为主,2009年的大豆的播种面积是486.3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7.02%,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使得比较经济效益难以发挥,阻碍农民收入的增加。

3. 农产品产量高,品质差,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黑龙江省主要农产品产量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2545.5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4353.0万吨,年均增长212.66万吨,但是品质差,缺少高质产品和拳头产品。农产品品质差,导致农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造成积压,不仅给政府带来负担,也给农民造成极大的损失。

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特种作物的种植,技术低,产量不高例如2007年178公顷的枸杞,年产量才248吨,2009年的86公顷的龙胆草年产量仅是72吨。

4. 畜牧业总体水平不高。

从2000年开始,黑龙江省的畜牧业产值跌宕起伏,但是总体还是上升的,2009年畜牧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38.65%,畜牧业养殖没有形成规模化,还是分散经营,饲养习惯还很落后。同时,畜牧业原字号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

(二)农村工业发展缓慢

1. 企业管理方法落后,思想落后。

近几年,虽然,农村工业得到发展,但是无论企业的规模大还是小,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都是“大而全、小而全”模式,乡镇企业管理人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思想保守,狭隘,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不能够及时作出反应,适时的调整管理战略。

2. 企业内部规模较小,技术落后。

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黑龙江省农村工业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2007年仅为32个,虽然到2009年企业数量增加到46个,但是农村规模大企业数量还是较少,46个企业全部从业人员数才为8675人,平均每个企业从业人员188个,这种布局,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乡镇企业大多数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多,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同时一些大型企业没有配备完善的排污装置和系统,利用工业废渣的能力比较差,对环境的污染较大。

3. 企业外部服务机制缺失。

乡镇企业外部,各种与之相匹配的服务机构和机制严重缺失。在投资领域,适合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投资机制机构和投资担保机制机构,也严重缺失。造成乡镇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

(三)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黑龙江省农村第三产业,即信息运输,交通运输,邮政等基础设施不完善,2008年农村集镇文化中心才689个,2009年有限电视入户率34.2%,农村文化生活、卫生事业水平低,新兴产业像金融、信息、保险等产业却不能够很好的为农村一二产业服务,使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牵制,同时业严重制约第一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严重滞缓,导致第三产业内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使得第一产业中,仍然大量滞留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二、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一)稳定发展农业,调整内部结构

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把单一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相结合的种植业结构。在保证粮食产量不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增加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畜牧业与种植业协调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消费结构也改变,转向肉、蛋、水产品等动物性食物以及水果、细加工食品等,粮食的消费量下降,肉、蛋、奶等粮食的消费量上升。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向导,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粮牧业共同发展的战略,把原来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济。调整畜牧业的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将产业链延伸到第二,第三产业。同时提高林业、牧业、渔业的在农业中的比重。

(二)提高农产品品质

首先,要提高认识,调整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改变一味追求产量而忽略品质的观念,农业发展要实现增产和增质并重,要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作为今后农业发展的目标。

其次,建立培育高质农产品的技术体系。保证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要想发展无公害纯绿色产品是离不开技术支持的,只有技术进步,农产品的高产和高质才能够并存。具体来讲:第一是加强高质产品的培育、引进和改良。第二是建立农业技术行业标准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标准监督,推动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高质。

再次,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可以消除生产者和消费者认识上的差异,对农产的高质认识上达成共识,同时,应废除有关收购部门的自检制度,采取第三方检验制度来对农产品整体进行集中质量检测。

(三)加快发展工业

坚持“抓大活小、择强扶优、典型开发、效益突出”的发展思路,选择优势产业和壮大骨干企业,全面推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为指导,突出新产业、新增长、新技术三个重点,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结合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和牲畜养殖情况,有针对性的引进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同时,使企业和农户签订订单,形成订单农业,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改变农民盲目种植的现状,在种植和养殖方面有针对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发展。

(四)发展服务业,完善农村服务体系

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以全面适应农村第一,二产业需要为发展目标,以最大限度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必然要改造传统服务业,建设流通网络和设施。

建设流通信息网络,具体措施以下几点:一是要建立内部经济信息中心。在一个地区,若干个龙头企业带头,建立一个经济信息收集中心,在全国的销售站点,建立信息收集站,进行信息收集、过滤、分析,做出科学判断,从而指导农民生产、销售。二是要完善经济信息市场的服务体系。内部经济信息网络和民间信息网络建设要同步进行,同时,民间信息网络建设要完善系统化服务功能,注重信息的使用价值,加快经济信息的传递速度,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更好的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三是要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农副产品信息的传递,要达到快、准、全、新、特的效果。

建设流通设施,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改善仓储条件;二是增强运营功能设施;三是要增加相应的加工设施;四是建立多层次,多结构的专业化市场。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发展农村信息、金融、旅游服务等行业,从而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在农村不仅要发展现代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业,而且还要发展农村现代金融和旅游业、邮政运输业。

农村服务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农业服务组织的建立健全,服务功能的不断强化,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就是要完善农村流通和科学教育体系;完善农村资金管理和法律体系等,规范政府的服务行为。农村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中,有农业服务组织、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农村集体服务组织等形式,其中,农业服务组织是政府办的,同时也是农村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力量。

(五)科技创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不断研究培育、推广一批优良的品种。以市场为导向、抓住信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效益为目标,推广高产高效技术,选准项目,引进高科技人才,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高质优效的产品,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

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实行农科教结合,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做好农民实际应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增加农民科技知识的储备,同时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农业科技研究的关注程度,增加科技研究的资金,确保农业科技研究的继续进行。

(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完善政策

由于市场在调节上存在局限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政府就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明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任务,制定指导性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和农村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做好农产品生产、价格、销售等信息的收集,并及时向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同时在贷款上进行扶持,实行利率优惠政策,税收上实行低税率。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特点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9(7):30-44

[2]陈杰,罗丹.中国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石子领.沈阳市东陵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科学辑,2011(1):40-46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3

摘要:目前,各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文化产业门类之一的旅游业出现了与现代农业融合的态势,乡村旅游业正是这种融合的产物。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一次战略性调整,它给农村、农业、农民带来的是深层次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业;文化产业

一、农村产业结构状况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农村产业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农村工业、第三产业农村服务业组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者之间及其各自内部不协调的地方进行调整,以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总的来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大,而农业中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比重偏小。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过大,经济作物比重小。(2)农业生产中,地区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特色经济不突出,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农产品品种、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农产品大路货多,专用品种少,名优产品、特色产品比例低,农产品销售不畅。(3)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即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比较低。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商业、运输业、餐饮业等服务业,开拓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目前,各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农村文化产业成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

2004年国家统计局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其实,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文学艺术、广播影视业、文化教育业、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体育竞技业等在内的广大的产业系统,是公认的21世纪最有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的过程。河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且区域分布广泛。历史文化资源有:人文三祖文化、燕赵文化、西柏坡文化等。在河北这块古老的大地上,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魏县剪纸、易水古砚及衡水内画鼻烟壶等中外闻名。民俗文化有:安新高跷、昌黎地秧歌、皮影、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据统计,河北省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4个,新兴艺术品种76余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76处。这些文化资源涉及区域广泛,内涵深厚,大部分沉淀于河北农村,它既是河北延续至今的血脉,也是河北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肥沃土壤。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和农村发达的文化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一些大城市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目前,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即文化产业与农业出现了融合的态势。文化产业的门类之一旅游业与现代农业间的融合正在成为时尚。乡村旅游就是这种融合的产物。

乡村旅游也被称作休闲旅游农业,它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和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体验、娱乐等多项需求的农业经营形态。

我国的乡村游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首先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市场空间。2005年底,我国城市人口达到了5.6亿,也就是说13亿人有43%生活在城市。面对城市的喧嚣,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人们向往农村幽静的生活,清新的空气,希望回归大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乡村游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城里人回归自然的心愿。快速发展的经济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不断提高,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休闲时间的增加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时间保证。据统计,我国公众普遍享有国家的法定假日全年114天(含周六、日),加上国家正在倡导推行带薪休假制度,我们将有更多的时间休闲。休闲时间的增加,为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保证。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几乎村村通公路。目前,城市私人轿车的保有量迅速增加,很多人习惯自驾车出游。便捷的交通为城里人到附近农村观光休闲提供了条件。正因为如此,我国的乡村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河北省已有252个乡镇、1400多个村开发了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65亿元,分别占全省旅游收入和收入总量的36%和11.7%,带动就业26万人次。

乡村旅游是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产物。它融农业生产、观光、参与、体验、品尝、购物、娱乐、度假为一体,连接了城市和农村,激活了农村和农业。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不长,也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看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一次战略性调整,它给农村、农业、农民带来的是深层次的影响。

三、乡村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突破了原来纯农业的、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关联性的综合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要满足消费者观赏、购物、参与、娱乐、住宿、餐饮、交通等方方面面的需要,要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往往被赋予文化内涵。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农民会提供具有独特民俗民风的文化旅游产品;会把当地的初级农产品转变为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乡村旅游的开发必然要求农村道路和交通工具等农村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因此,乡村旅游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商业贸易、通讯、餐饮、娱乐、产品加工、工艺品制造、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即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村工业、运输业的发展,也因此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更加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当地农民与外界游客提供了交流平台,农民可直接了解游客的消费偏好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避免了农作物种植的盲目性,增加了农产品的特色化。长沙市千龙湖生态休闲度假村是湖南省著名的休闲农业企业,它与周边农民实行订单种植,发展无公害蔬菜、西瓜、果木基地2000多亩。在它的带动下,周边开了8家农家饭庄,新增客货运输车辆80多台,还出现了菜油加工等企业,2007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多元。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原来比较薄弱的农村服务业、加工业的发展。

2.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发展乡村旅游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国有近5亿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走出农村到城市打工,但到目前为止,农村还有1.5亿就业很不充分的劳动力。让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了餐饮、住宿、商业、娱乐、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提高了非农收入。据统计,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为1000个农民家庭增收。乡村旅游使单一传统的农业模式向集生产、加工、旅游、观赏、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比如,田园农业休闲模式,它增加了一般农产品不能实现的观赏、娱乐附加值,因而获得了以前没有的高额的经营收入。一般来说,乡村游项目可以利用已有的果园、林地、牧场等改建成各种农业观光项目,建设成本较低,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资源开发难度小,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3.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长沙大明山庄通过引导周边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的种养基地,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乡村旅游建立在花卉和蔬菜等特色农业基础上,带来了区域农产品的特色化。在经营过程中,采用了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的方式,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饮水、道路、卫生条件等比较差,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之一。乡村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原生的乡村生活和环境,包括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乡村风貌、农业生产、文化风俗、乡村土特产等,还需要宾馆、旅行社、交通、通讯、电力、商业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初期的乡村旅游可突出原生态,少投入,逐渐积累资金。乡村旅游的高回报率可在不长的时间内缓解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然后在客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提高农民收入,还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些地方政府为借乡村旅游,加大新农村建设,还制定财政支持政策。如“长沙市黄兴镇近年累计投放资金100多万元,整修入户道路,修建高标准厕所、垃圾站、停车场,极大推动了当地农家乐示范区的发展”。长沙市大明生态休闲山庄积极参与当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出资建立了村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工程和自来水管道工程,显著改善了村基础设施条件。因此,乡村旅游对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

5.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现代农民。一些省市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行业协会一般开展信息交流、管理咨询、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乡村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人员,素质比较低,缺乏管理经验、服务意识。通过协会、政府相关部门的培训,可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懂市场、有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通过乡村旅游,村民和城市居民接触、交流,有利于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了解市场需求。所以,乡村游提高的不仅是农民的收入,还有农民的素质。

总之,文化产业门类之一的旅游业正在与现代农业走向融合。乡村旅游业正是这种融合的产物。乡村旅游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和潜力,最有深远影响的产业。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完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同时提高了农民素质。乡村旅游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汪虹、王丽玲,《循环农业理念下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J],《农业经济》,2012.4

2.郭玉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7.9

3.柳敏河,《河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及模式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0

4.王帅帅、刘晓东,《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4

5.吴冬霞,《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乡镇经济》,2007.3

6.农业部乡镇企业局,湖南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基金项目:

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速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变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HB13JJ051)相关成果。基金项目来自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公室。

作者简介:

汪虹:女,1964年3月出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学位: 历史学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陈艳丽:女,1963年9月出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学位 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文学。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4

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办法(试行)的通知 2012年05月31日 17:58 来源: 【字体:↑大 ↓小】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促进广告产业发展加速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办法(试行)的通知朝政办发〔2012〕21号

各街道办事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经区政府同意,现将《朝阳区促进广告产业发展加速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的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二O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

朝阳区促进广告产业发展

加速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的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的《关于推进首都广告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优化朝阳区广告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广告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成立朝阳区促进广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服务管理工作,并推动全区广告产业发展。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朝阳区进行工商注册、纳税及统计登记且无违法经营记录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广告企业。对广告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其他企业,经批准亦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支持重点及标准

第四条设立朝阳区广告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以下简称“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广告产业升级发展、加速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

第五条支持范围

(一)新注册或新迁入的广告企业;

(二)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改

造升级;

(三)要素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广告企业上市融资;

(五)研发和创新行为;

(六)优秀广告和公益广告创作;

(七)广告人才培养;

(八)搭建广告产业交流平台。

第六条支持方式包括奖励、补助、贷款贴息和购买版权等。原则上同一企业的同一项目只采用一种支持方式。同一年度内,已享受朝阳区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再享受本扶持资金的支持。

第七条扶持资金原则上采取公开征集、项目申报、专家评审的程序运作。

第八条支持龙头企业向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聚集。

(一)对新注册并迁入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一定规模以上的广告企业,给予一次性

资金奖励。注册资本在2000万元以上的(含2000万元),奖励200万元;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2000万元以下的,奖励100万元;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1000万元以下的,奖励50万元;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500万元以下的,奖励20万元。

(二)新注册并迁入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龙头广告企业,在享受上述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可享受房租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年每平方米200元,连续补贴3年,单个企业补贴金额每年不超过50万元,房租补贴按年度拨付。申请房租补贴的企业,其租赁用房的租用期应不少于3年。

(三)支持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给予贷款贴息,或按总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补助比例最高不超过30%。

第九条 支持要素交易平台建设。对要素交易平台投资运营主体给予补助,补助资金额度最高不超过总投资额的30%。

第十条 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在朝阳区内注册的广告企业使用公共服务平台,平台投资运营主体按照核定价格的70%收取费用,其余30%的费用由扶持资金支付。

(二)同一企业使用公共服务平台优惠额度每年累计不超过30万元。

第十一条 支持广告企业上市融资。对拟上市企业的改制、上市工作给予一定补助。

(一)完成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后,给予50万元补助;

(二)完成上市辅导后,给予100万元补助;

(三)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的企业,给予200万元补助;

(四)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给予400万元补助;

(五)企业借壳上市或买壳上市,给予400万元补助。

第十二条 鼓励广告企业研发和创新行为。对广告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第十三条 支持优秀广告创作。对广告作品获得国家级或国际知名奖项的广告企业,给予一定资金奖励。

第十四条 支持公益广告创作。对公益广告作品获得国内外知名奖项的企业、个人给予奖励。以国家中心工作和重大社会事件等内容为题材的优秀公益广告创作版权,可由政府购买并组织刊播。

第十五条 加强广告人才培养。鼓励广告企业与有关高校建立合作机制,接收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鼓励广告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工作室、广告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并根据工作室或基地实际建设情况及企业效益,给予一定资金补助。第十六条 搭建广告产业交流平台,鼓励成立和引进广告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一)对广告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举办的5家(含5家)以上企业参加的,以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宣传推介、融资交易、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团体展览展示活动,对活动所需费用给予一定补助。

(二)支持广告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举办广告产业发展研讨会、论坛和广告创意推介会等行业交流活动,对活动举办经费给予一定补助。

第三章其他支持政策

第十七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新注册或新迁入的广告企业提供以下政策支持:

(一)对新注册或新迁入朝阳区的广告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办理相关登记、变更手续。

(二)对于新注册的跨地区大型广告企业或广告企业总部,名称中可不标注行政区划字

样。

(三)指导并帮助广告企业制定和实施商标战略,加强商标管理,培育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依据企业申请,对企业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在全市企业名称登记中予以保护。第十八条针对广告行业服务性、技术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推行国家、北京市对创新型服务业的管理政策,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

第十九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广告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广告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广告创意设计竞争优势的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扩大质押品范围,为广告企业获得融资提供支持。

第二十条支持广告企业举办大型会展活动,区相关部门统筹协调,依法依规简化审批程序。

第二十一条广告企业聘用的属本区紧缺急需的人才,可申请办理本市户口或《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由区人力社保局参照市区有关政策,协调相关单位予以办理。

第二十二条 入驻朝阳区有突出贡献的广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子女,需在朝阳区行政辖区内的义务教育学校入学的,可提出申请,由区教委参照市区有关政策,协调相关单位予以办理。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支持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引入。凡具有重要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重点企业入驻项目或重大广告投资项目,除享受上述条款规定的内容外,可提请区政府审议,给予重点资金支持或其他配套政策支持。

第二十四条已享受扶持资金支持的广告企业,需承诺5年内不得将工商注册、纳税和统计关系迁出朝阳区,否则将收回已发放的扶持资金。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未明确的事项,按照《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促进北京市广告业发展的意见》(京工商发〔2011〕131号)和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办法执行。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5

中共XX镇委员会 XX镇人民政府

在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科技局、农业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以来,XX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基地带动”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XX镇已初步形成了万亩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千亩优质稻、亩优质水果、亩立体水产养殖的农业布局,呈现出以优质水稻为基础,以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水产养殖为特色的生产格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镇粮经比例为4:6,其中全镇种植反季节蔬菜11700亩,产值达1361万元;水稻种植面积9000多亩,其中优质稻面积6500多亩,总产值 万元。

一、抓好基地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二、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效益。

XX镇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开展科技兴农活动,把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作为促生产、谋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第一要务来抓。今年上半年,XX镇先后组织专业技术讲座 次,开经验交流会6次,请专家授课2次,受训人数 多人;印发技术资料1000多份,将农业科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同时,镇农技部门通过牵线搭桥,千方百计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黑珍珠苦瓜等新品种。

加大农机推广力度。XX镇以朱岗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示范点,大力推广适用的农业机械,重点抓好犁耙田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全镇拥有各种农业机械 台,总动力 千瓦。农业机械化很好地解决了因农村外出打工导致土地撂荒的问题,又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山区农民种粮致富已不再是梦想。

三、发挥协会作用,促进商贸流通

XX镇农特产品流通协会成立于2000年,目前,协会有100多个会员。XX镇有关部门通过指导协会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等措施,构筑起一张覆盖全镇、组织完善的生产销售网络,使协会与蔬菜经销商、蔬菜经销商与农户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避免了各自为战和互相抬价、压价的无序竞争现象,保证我镇蔬菜销售工作的顺利进行。

【湖江村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简介】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6

一、西部农村产业结构及农民增收现状

(一) 西部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近几年,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仍然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农业生产条件差, 农民收入低;过分依赖资源开发, 市场发育程度低。这使得西部地区产品和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极大地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2006年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中,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17.6%, 42.7%, 39.5%。与全国相比,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与东部相比, 差距更大。

(二) 西部农民增收现状

2006年, 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2 588.37元, 比上年增加209.46元, 增长了8.8%。其中, 家庭经营收入1 381.3元, 增长12.63%;工资性收入573.0元, 增长8.71%;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136.6元, 增长8.9%。总的看来, 各项收入都取得了历史性的增长。从各构成项目对西部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来看, 2006年工资性收入的贡献率为21.66%, 较往年有所下降;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为73.10%, 取得了较快的提高;财产性收入的贡献率很小, 只有0.85%;转移性收入的贡献率为4.44%, 扭转了上年下降的局面, 但回升幅度很小。这说明直到2006年, 西部农民增收仍然主要是家庭经营性收人的增加所致。

二、西部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一) 西部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 第一产业基础十分脆弱, 且生产结构单一

虽然西部区域农业资源比较丰富, 农业发展潜力较大, 但目前农业状况仍较为落后。一是粮食亩产较低;二是农业产值低;三是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四是农产品市场化开发不足。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为17.6%, 而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为7.9%, 全国平均比重为12.6%。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比整整高了9.7个百分点, 同时也高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地处农、林、牧交错与过渡分布地带, 除青藏高原区以游牧为主外, 其余地区长期迫于人口压力, 不适当地毁林毁草发展种植业, 形成了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如黄土高原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80%以上, 经济作物比重仅占10%左右, 是全国粮食作物比重最高而经济作物比重最低的地区。在农业总产值结构中, 农业比重高达65%以上, 而牧业比重只有20%左右, 也是全国一级农业区中农业产值比重最高而牧业产值比重最低的地区。

2.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为39.5%, 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为40.5%, 全国第三产业比重为39.9%。和东部相比, 西部第三产业比重低1个百分点, 与全国相比, 也相差0.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 西部第三产业发展获得较快发展, 但是与东部相比差距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市场化程度低。除商业、服务业、运输业中的陆运等传统产业外, 其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产业, 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问题严重。如金融、保险、电信、铁路、航空、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等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限制经营状态。就产业发展落后的状况看, 首先是旅游业发展滞后, 对西部旅游资源利用和开发不足。2006年, 西部海外游客仅占全国总数的13.4%, 创汇额占11%。其次是现代服务业水平低, 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及金融服务业严重滞后。第三, 教育文化产业落后, 教育文化消费水平低, 产业资源开发不够。2002—2005年, 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了33%, 但其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在同期仅提高了4.3%, 而农村第三产业在同期其产值只提高3.1%, 但其就业比重则提高了6%。农村工业发展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性不协调, 从而阻碍了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的提高。

3. 市场发育滞后, 流通渠道狭窄

西部农村的商品市场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与东部地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市场网点比较少, 影响了商品的流通速度。与东部密布的农村集市相比, 西部地区的农村集市比较少, 商品交换的速度明显偏低。二是交通不便,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商品的流通。

4.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经过长期建设, 西部12个省市的基础设施状况目前已有较大改善, 尤其是交通网络与其他地区差距不大, 交通网络从总量上看居于前列, 但从密度上看水平较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主要表现为:一是通信设施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中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二是交通设施的密度稀, 通达深度差, 公路网等级低。

(二) 西部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农业增收的空间缩小

(1) 耕地资源日益稀缺, 导致西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西部地区今后耕地资源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即使不减少, 增加的可能性也不大;另一方面当前西部正在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以及经济结构性调整也会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与此同时, 在粮食栽培技术没有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下, 单产水平也不可能很快提高, 因此, 近期粮食产量增加的空间有限。受粮食产量制约, 畜牧业生产也不可能持续快速发展。

(2) 受国家财政支持能力和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的制约, 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空间不大。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短期内难以出现大的变化;二是目前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今后即使汇率向下走, 在若干年内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空间也不大。

2.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量虽然继续增加, 但增势趋缓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统计结果显示, 东部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输入地, 西部和中部则是主要输出地。其中, 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最高的是四川和重庆, 达到了30%以上, 其次是甘肃、贵州、陕西、青海、广西和宁夏6省市区, 达到了20%~30%。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为缓解西部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然而, 随着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和高新技术的利用, 所需外来劳动力在不断减少, 虽然近几年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继续增加, 但增势明显减缓。

3. 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 造成农业生产本身劳动力的弱智化

根据农业部 (2006) 对西部12省所属116个农村固定观察点村庄的5 805个农户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的调查, 西部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大多数是男性青壮年。在西部地区外出劳动力中, 男性占73.4%。此外, 西部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毕业为主, 远高于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当前, 西部许多省 (区、市) 的山区, 人力耕种仍占主导地位, 而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留下的“老弱病残”劳动力根本无力耕种或者难以很好地耕种土地, 广种薄收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 由于留守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 文化知识贫乏, 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大大削弱。西部农业生产本身劳动力的弱智化, 不仅使西部地区农业的现代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三、影响西部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

1.不断恶化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偏失的收入结构, 加大了农民增收难度

西部大开发已有六年, 国家对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投入了不少, 但仍未实现根本性的改变。据《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披露:2005年西部地区土壤侵蚀面积为410km2, 占全国总量的83.3%;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在西部;全国水力侵蚀面积超过10万km2的省区有七个, 西部占六个;草原超载过牧问题突出, 内蒙古、新疆、甘肃和四川等省区天然草原家畜超载40%以上, 宁夏草地退化高达97.37%, 陕西为58.55%, 甘肃为45.17%, 西藏为30.36%, 草原退化非常严重。从农民收入结构看, 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体, 在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所占比重偏大。由于农民收入对农业的依赖性较大, 受农业风险影响, 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 农民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的质量和速度。

2.农业投入不足, 阻碍了农民增收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不高, 2003年为7.12%, 2004年为8.28%, 2005年比2004年又略有降低。从西部省市区地方财政支出来看, 2004年用于农业支出最高的是宁夏, 比重为5%, 最低的是重庆, 仅2.9%, 比重在3%~4%的有内蒙古、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2006年, 虽然各省市区地方财政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但农业支出比重仍然较低。由于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 加之农民收入基数低, 自身投入弱, 使得西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脆弱, 农机动力水平、农村用电水平、农用化肥投入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结果是:占有全国耕地面积38%的西部提供的农林牧渔总产值, 少于同类比重25%的东部和37%的中部。在“政策好、天帮忙”的2004年, 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3 623.8亿元, 东部、中部、西部占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3.5%、32.6%、23.9%。这充分说明, 长期的农业投入不足, 致使西部农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均低于东部和中部。

3.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不利于农民增收

农民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但增幅很低, 农民素质低是其主要因素之一。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13日发布的《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的报告显示, 2005年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8.2%,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47.6%、24.6%和1.3%;全国农村劳动力文盲率为6.9%, 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79.5%,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仅为13.6%, 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在人口素质方面, 东部和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差距为80.3%, 中部和西部差距为66.9%, 发展水平差距在十年以上。

4.政策增收和粮食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

2004年和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较大, 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源于“三补贴、两减免”政策的执行;二是粮食价格的上扬。200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其中以粮食、肉类、蛋类最为显著, 全年粮食价格涨幅在30%左右。但粮价上扬也引发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增长, 其上涨幅度高于粮价涨幅, 一定程度冲抵了政策补贴和粮价上扬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力度。2004年, 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10.6%, 由此导致平均每667m2投入增加17.1元, 其中化肥上涨12.8%, 直接影响了种粮收益。2005年, 农资价格涨幅超过了粮价涨幅, 国家政策扶持给予农民的实惠有78.3%被农资涨价因素抵消。

四、西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 调整优化西部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1. 调整种养植业结构。

调整种植业结构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关键是在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四者统一的基础上, 突出调整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和品种品质结构,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首先, 要调整种养植业区域布局。东部重点发展高效创汇农业, 中部发挥粮食和养殖业生产优势, 西部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其次, 要调整种植业作物结构。一是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劣质滞销和低产粮食播种面积;二是适当调减棉花, 稳定糖料, 发展油料;三是其他作物按照市场供求情况, 该减的减, 该增的增, 主要是优化结构, 丰富品种, 满足需求。第三, 要大力调整品种、品质结构。粮食要大力发展优质粮, 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 淘汰劣质品种, 实行粮食轮作计划, 大力推进优质品种的生产。

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仍很大。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 中国不到8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都在90%以上, 中国只有20%~30%;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和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重大约为80%, 中国不到30%。西部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工业, 逐步把出卖初级农

3. 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

从目前情况看, 重要的是要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 加快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 加快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一是积极扶持发展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主要是肉食、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二是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品出口。目前, 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精深加工产品出口只占20%,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潜力很大, 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大的作为。三是大力发展有机安全食品。据专家预计, 今后十年内国际市场有机安全食品的销售额将从目前的每年100亿美元增加到1 000亿美元。

4.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农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特别是在科技体制、成果转化、投入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 普及率仅有30%, 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 而一些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已经达到70%~80%。中国农业科技总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左右, 远远低于世界1%的平均水平和一些发达国家5%的水平, 这种状况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5.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能够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 是解决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的有效方式, 是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有效途径, 也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

(二) 以产业集群为依托, 促进农民增收

1. 加快工业化进程, 引导专业化产业的发展

农村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 西部只有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大量地转移为非农业劳动力并伴随着产业聚集和要素流动, 不断地向城镇集中。在这个过程中, 要改变以往发展工业化时那种“离土不离乡”的模式, 在县域范围内选择几个条件较好的、有优势的城镇作为中心城镇, 结合当地资源、区位等实际, 首先确定能发挥各种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建立工业开发区, 鼓励并扶持一个具有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发展前景的关键性企业, 通过该企业衍生、裂变、创新, 吸引周围分散的企业、人等要素向城镇集中。

2. 结合乡镇企业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以企业集团推动产业发展

民营经济由于产权清晰, 机制灵活, 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 西部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 一定要与乡镇企业制度改革及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对那些规模较小, 效率不高的乡镇企业, 可采取改组、租赁、承包等形式进行改造, 鼓励私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或兼并、破产、收购、合并、参股和控股方式参与乡镇企业改造。与此同时, 通过建立企业集团的方式, 冲破各地农村因行政分割所造成的乡镇企业社区所有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有权与使用权无法分开的限制, 打破束缚产业发展的不合理因素, 提高各地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形成产业集群;引导分散化、独立化的民间投资相对集中, 发挥群体优势和集聚效益, 以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摘要:西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主要存在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市场发育滞后等问题。而不断恶化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偏失的收入结构、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投入不足等因素也进一步影响西部农民持续增收。只有以产业集群为依托, 调整产业结构, 才能促进农民增收。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7

打造“千亿产业”

以“釉下五彩”为特色,全面打造产业品牌。醴陵要充分利用“釉下五彩”这个特色资源,加强品牌推介,推行品牌经营,鼓励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有品牌或原始设计生产转变,实现从自主品牌到知名品牌、国际品牌的提升。

以“填空补白”为主手,健全陶瓷产业门类。在做强电瓷电器、做精日用陶瓷、做细工艺陶瓷、发展工业陶瓷的基础上,承接珠三角建筑卫浴陶瓷产业转移,引进大型建筑陶瓷企业,健全陶瓷产品结构。

以“上拉下拉”为方向,完善陶瓷产业链条。从材料源头、机械装备、物流运输、信息共享、销售网络和产业文化上,不断做大,完善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一个以电瓷电器、日用陶瓷、工艺美术瓷、建筑卫浴陶瓷和新型陶瓷材料生产产业为核心,以装备制造业、瓷泥采掘业、色釉料业、包装业等配套产业为延伸链条,产值突破千亿元的陶瓷产业集群。

建设“百亿园区”

立足以“百亿园区”支撑“千亿产业”,大力推进园区建设,逐步形成“大园+小园+工业小区”的园区布局,提高园区经济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贡献力和带动力。

加快醴陵陶瓷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培育园区内配套产业和配套企业,吸引资本、科技、人才向产业园区聚集,努力提高园区的科技创新、创业辅导、企业孵化、示范带动功能。园区以电瓷电器、釉下五彩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和建筑卫浴陶瓷为主导,重点发展“电瓷电器园中园”、“艺术瓷园中园”、“工业陶瓷园中园”、“建筑卫浴陶瓷”等特色园区,通过孵化一批科技型中小陶瓷企业,发展15家以上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积极建设浦口电瓷园、阳三陶瓷工业小区和沿106国道陶瓷工业经济带。

培育“十亿企业”

以陶瓷行业的重点产品、名优品牌和核心骨干企业为依托,加速资源整合,在炻瓷、电瓷电器、文化艺术陶瓷、工业陶瓷等领域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力争“十二五”末扶持一批年产值过十亿的产业“旗舰”。

以华联瓷业为核心,收购国光、群力、红官窑、醴陵电瓷厂等国有企业,兼并一批中小型炻瓷企业,组建华联瓷业集团;以华鑫为主体,联合湖电兼并一批中小电瓷电器及配套企业,组建华鑫电瓷电器集团;以泰鑫瓷业为主导,带动电子陶瓷、化工陶瓷、高温陶瓷材料、陶瓷模具等工业陶瓷的发展壮大,组建泰鑫工业陶瓷集团。

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建筑卫浴陶瓷产业转移,引进并建成投产2家投资规模达亿元的建筑卫浴陶瓷企业。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尽快促成华联瓷业、华鑫电瓷成功上市,及早谋划其他陶瓷企业上市。※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8

“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发展,建设富裕岐山”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我县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积极探寻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最近,县政协组织调研组,由各主席分别带队,深入到全县14个乡镇,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讨论,并组织县发改局、县农业局、县工信局、县文广局等11个职能部门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有目共睹的成绩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关天规划实施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强工业壮农业、兴文化活旅游、强基础建城镇、重民生抓保障”的发展方略,强力推进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突破蔡家坡、打造凤鸣文化旅游名镇、促进东北片崛起“三大战略”,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据统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已达到96.74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3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8.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9.8%、10.1%;三大产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9%、60%和25.1%,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文化旅游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1、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以良种补贴项目、设施瓜菜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养殖为突破口,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南桃北果中瓜粮菜”的农业产业布局。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农业产值14.92亿元,同比增长9.6%,林业产值0.32亿元,同比增长8.8%,畜牧业产值7.64亿元,同比增长4.8%,渔业产值0.12亿元,同比增长3.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02亿元,同比增长5.3%;建成200亩以上连片设施蔬菜示范园35个、千亩示范园1处,蔡家坡宋家尧500亩日光温室、大营乡南郭村300亩大棚温室示范园成为全市发展设施蔬菜的亮点;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已发展到2196户,其中年销售额过亿元企业3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4户,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4户,先后注册“天缘牌”香醋、“文王牌”西瓜、“鲜阳洋牌”瓜菜、“秦岭牌”猕猴桃等农产品商标16个,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一村一品”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规模企业持续增长。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3.6亿元,工业增加值32.9亿元,实现利润3.36亿元,实缴税金1.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15%、15.2%和31.6%。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54户,实现营业收入60.5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利润1.08万元,同比增长116.4%。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增长势头强劲,截止2010年底,累计完成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9221万元,入园企业总数达到6813户,实现营业收入64.5亿元、实现利润3亿元、实缴税金1.8亿元,其中入园工业企业927个,实现营业收入46.2亿元。目前全县中小企业、非公经济总产值的83%来自工业园区,园区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关联度日益提高,已成为我县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

3、第三产业加力提速。近年来,我县充分利用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届周文化艺术节和首届岐山名吃美食节,带动旅游业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稳步增长。2010年,全县各旅游景点接待游客量达到了1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7亿元,同比增长20.8%,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县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周公庙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西岐民俗村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陕西省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宝鸡市十大最美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带动了餐饮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据统计,目前全县在册餐饮企业500多户,特色食品、小吃加工企业60余户,年均营业额达到5亿多元。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5亿元,年均增长20.8%以上。同时,商贸流通繁荣活跃,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各项事业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不容忽视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县区相比,我县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经济规模总量偏小。我县经济实力虽然在宝鸡东五县排名前列,但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综合实力有待增强。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截止2010年底,全县非公经济实有企业29458户,其中工业企业8102户,仅占非公企业总数的27.5%,难以形成支撑作用。而且目前全县仅有9户亿元企业,2户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企业,工业完成增加值只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0.6%,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二是第三产业增速缓慢、发展不平衡。主要是为大企业、大项目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为旅游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发育不足。三是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集群规模相对较小,科技型产业集群偏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核心竞争力较弱,产业关联度不强,大部分产业集群只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简单“扎堆”。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全县目前已形成的五大支柱产业绝大部分属于传统产业,主导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产品以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为主,对我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一是自主创新意识淡薄。民营企业经营者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即满、贪图安逸等思想,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特别是一些从事机械加工制造的企业,很少经营自己的品牌,导致大量利润流失。二是创新动力不足。多数企业还停留在“重设备更新,轻人才引进;重眼前效益,轻人才培训;重市场营销,轻科研开发”的认识水平,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普遍不足,大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研发的高科技含量产品,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少企业存在技术“空心化”倾向,明显制约了我县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

3、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全县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低水平重复,综合竞争力不强。一是传统型农业占据较大比重。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传统型农业占比高达61.6%,“粮食”主导的基本生产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设施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整体效益不高。二是工业产业层次较低。工业发展主要以机械加工、纺织、造纸、建材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少,产业链较短,初级产品和低档产品多。而且在我县主要城区的新投资项目中,生产性项目偏少,房地产项目偏多,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严重制约了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不够发达,商品流通市场发展缓慢,不仅影响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和优化升级,更重要的是一、二产业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

4、要素制约依然突出。一是人才缺乏问题日益明显,特别是精通企业管理的专业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全县人才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土地制约问题愈发突出。建设用地匮乏、土地流转和征用难度大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县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三是金融机构贷款政策日趋严格,而全县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也导致了县域企业的融资难现象普遍存在。四是一些职能部门服务企业发展、服务项目建设的意识不强,部门利益至上,办事效率不高,致使一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好政策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本土企业家成长比较艰难,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优化。

来自各界的建议

调结构、促转型是党和国家在我国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当前摆在我县各级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全县上下要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解放思想,强化举措,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县域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力争早日跻身全省经济十强县。为此建议:

1、以“六大园区”为平台,调整产业布局拉动转型。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联动”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拓展发展空间,调整产业布局,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形成以六个示范园区为支撑,多点布局、多极发展、协调联动的经济发展格局。一要加快园区规划建设。在大力发展蔡家坡汽车工业园、凤鸣镇西岐风情园、祝家庄建材工业园三大园区的基础上,要统筹调整全县土地使用规划,为园区建设储备一批生产用地,以土地吸引项目入区落地。要尽快建设雍川制造业产业园,积极引导蔡家坡新上项目向塬上集中,拉大蔡家坡副中心城市发展空间。要依托益店镇作为县域东部门户的区位优势,规划建设商贸物流产业园,推动全县商贸物流业的大发展。要立足大营、故郡等乡镇的现代设施农业基地,规划建设以有机食品精加工为主导产业,集生产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食品工业园,努力构筑全县各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二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拓展园区骨架、完善配套设施、服务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牢牢把握“精品园区、特色园区”的目标定位,全面推进各大产业园区的道路、给排水、供电、供热、通讯、土地平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园区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等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三要推进园区转型升级。要抢抓东部产业向西部梯次转移的历史机遇,瞄准重点产业,引进重大项目。尤其是蔡家坡汽车工业园、祝家庄建材工业园等重点园区要以陕汽通家、众喜水泥等重大项目落户为新起点,依靠优惠政策和产业集聚优势吸引客商投资,促进产业链条向高端扩张,形成以大企业为中心,带动一大批生产配套型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各个园区都要树立错位竞争的理念,在引进重大项目上求突破,在培育特色产业上成气候,促使园区真正成为我县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自主创新的核心基地和高新产业的重要载体。

2、以“三化建设”为目标,调优农业结构助推转型。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从经营产业化、基地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入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等,集中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化种养基地,实现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一要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运行质量。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按照“粮食为基础、畜牧为主导、果菜为特色”的发展思路,在我县加快建设塬灌区优质粮田、旱腰带畜牧养殖、秦岭北麓无公害猕猴桃、千山南麓优质苹果和城镇郊区精细菜五大产业带,着力在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方面狠下功夫,重点推广“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同时要通过转包、租赁、季节性流转、互换等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二要集约化发展,扩大产业基地规模。紧紧抓住我县被列入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项目的有利时机,以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沿岐蔡东线和西线一带建立优质农副产品基地,主要扶持大营、故郡、蒲村、枣林、雍川等乡镇,切实抓好设施蔬菜、大棚西瓜、紫皮大蒜、红萝卜等基地建设。同时,要依托华祥、斯美特、天和乳业、天缘醋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和良种奶牛、奶源基地,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步伐。三要市场化培育,激发产业发展潜力。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规范农产品从投入、生产、加工到销售全过程的行为,培育名、优、新、特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优势品牌,主动参与竞争,提高市场份额。要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和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信息传递、市场引导、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要有计划地在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建设一批标准高、功能全、辐射面广的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不断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有序发展。

3、以“三项工程”为抓手,调强工业优势深化转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专用设备制造、新型建材和有机食品四大工业支柱产业,突出自主创新,抓好三大工程,强化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向研发设计与营销品牌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与产业竞争力。一要推进“腾笼换鸟”工程。针对我县大部分县属企业生产效益不断萎缩的现实情况,建议以产权臵换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对县属企业存量土地和闲臵资产的处臵工作,有效盘活现有资源。同时,对不符合全县产业布局规划、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以及土地利用率低、内部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建筑质量差的厂房(商铺),全面开展有计划的升级改造,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二要推进“强基固本”工程。以推动信用担保业发展为重点,打造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政府、银行、企业协调互动机制,着力解决全县非公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积极引导非公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联合创办企业研发机构,提升非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创建自主品牌。鼓励非公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突破家族管理模式,放手放胆聘请一些高层管理人才,进行体制创新,逐步实现社会化管理、多元化融资、股份式经营、集团化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县非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要推进“借势发展”工程。抢抓关天规划实施的重大机遇,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等多种方式,为“西机”、“七O二”等驻岐国有大型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促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要发挥“西机”在电子专用设备研发方面的优势,招引国内外客商在岐山投资兴建一批电子配套大项目,催生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电子类企业,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填补我县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改变工业产业的单一结构,建立多元化经营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主动加强与驻岐大企业的有效对接,充分利用大企业在人才、技术、设备方面的优势,主动在大企业的生产环节中找准产品定位,发展配套产业,与之建立稳定的技术开发合作关系,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不断促进配套企业由“低、小、散”向“专、大、强”方向发展。

4、以“文化旅游”为龙头,调高三产档次促进转型。要把文化旅游业放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放在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以打造特色、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升素质为着力点,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引领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一要狠抓项目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实施旅游大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周文化、民俗文化、三国文化、佛教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重点推进润德泉水景恢复工程、西岐民俗园、诸葛亮庙、崛山森林公园等一批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不断提升全县景区的档次和品位。要积极借鉴开发法门寺景区的成功经验,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周公庙、五丈原等主要景区的深度开发,加强人文、自然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打造一批独具魅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提高我县旅游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二要加快发展餐饮业,着力打造陕菜之乡。要建立和完善优惠扶持政策,依托丰富的周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优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岐山美食一条街、岐山名吃产业园、西岐民俗饮食观光园等,引导餐饮业集聚发展,促进餐饮业与旅游购物、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良性互动。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餐饮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组建大型餐饮龙头企业集团,对岐山美食进行科学研发,加强技术交流合作,积极开发有地方风味特色、营养价值高的特色菜品和名特小吃,不断提升岐山美食品牌的竞争力。三要强化基础建设,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坚持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并举,积极筹措资金,改造升级城乡商业网点和集贸市场,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和支持综合超市、专业店等零售业态快速发展。同时依托蔡家坡、凤鸣、益店、五丈原等乡镇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集中投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发展一批功能全、档次高的酒店、宾馆和商贸物流市场,建立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相适应的物流服务体系。

5、以“组织引领”为保障,调新体制机制服务转型。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改进作风、落实责任,不断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我县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保障。一要提高思想认识。以开展“和谐岐山建设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着力转变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破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创新工作理念,以思想的大解放来推动发展方式的大转变。要立足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把制约和影响全县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找出来,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我县制定政策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二要优化服务环境。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思想,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在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基础上,实行“配送式”、“保姆式”服务,想方设法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产品,超前考虑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需要,主动谋划促进企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建议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一次重点整治“铺张浪费”、“吃拿卡要”和“治庸治懒”的专项活动,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公开曝光典型事件,认真查找在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预防问题发生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廉洁自律、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三要落实目标责任。及时制定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年度计划,县财政每年要安排适量资金扶持重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全程监督项目进展情况,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要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列入年度考核指标,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加强督促落实,严格奖惩兑现,真正做到以发展论优劣,以实绩定赏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下一篇:经典阅读主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