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的乘法口诀 教案

2024-08-06

9的乘法口诀 教案(通用10篇)

9的乘法口诀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通过编制口诀使学生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9的乘法口诀,明白口诀的来源;

2.难点: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西游记》动画片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这段动画片还与我们的数学知识有关呢。所以请你认真看、认真听。(课件演示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

师:你找到了哪些和数学有关的知识?

生:3.72.81

师:它们都和谁有关?

生:9

师:9再加9是多少?

生:18

师:18再加9呢?

生:27

师:你们能找出这组数字之间的规律吗不?

生:都加9.师:现在谁能接着往下再加7次?

生自己算题。竖着写答案。

写完后,师生一起观察。一个9是9,二个9是18,三个9是27……比一比,谁最先记住这组数据。

生比赛。

师:我们都知道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你们会把它们写成乘法算式吗?

生写乘法算式。

二、由加法引入,自编乘法口诀。

师:今天我们就用前面学习口诀的方法自己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1、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自编口诀。

2、交流成果

学生说算式及口诀,教师出示,并问:你最喜欢哪一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理解口诀:如: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3个9加在一起就是27,9+9+9=27。

生:2个9是18,再加1个9就是3个9,得27。

学了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可以帮我们解决哪些乘法算式?

(师板书算式)

三、寻找规律、促内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算式及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9×1=9

一九得九

9×2=18

二九十八

9×3=27

三九二十七

9×4=36

四九三十六

9×5=45

五九四十五

9×6=54

六九五十四

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

九九八十一

生:算式的第二个数是从1~9。积的个位越来越小,十位越来越大。

生:每句的第一个数是按1~9的顺序依次排列;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9。

生:积的十位数与个位数的和是9。

生:后一句口诀的得数与前一句口诀相比,十位数大1,个位数小1。

生:1个9是9,比10少1;2个9是18,比20少2;3个9是27,比30少3;……  9个9是81,比90少9。

……

教师竖起大拇指:同学真是不简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找到许多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我们熟练记忆口诀。这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说了,如果还有想说的下课时可以讲给我听。

四、记口诀

师:现在给半分钟时间,看看你能把所学的口诀都记住吗?

问题1:你在记口诀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教师记录学生有问题的口诀,用白粉笔勾出)

过渡语:看看通过下面的学习能不能帮助你解决。

问题2:没有遇到问题的同学,我想你一定有什么小窍门吧!先和你的同桌交流。

(教师注意留心听与重点规律有关的内容,选择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3:你发现了哪些规律,讲给大家听听。(教师根据学生随机的发现进行引导和归纳性的指导)

1.记忆方法一──找规律。

2.记忆方法二──你身上的计算器。

3.记忆方法三──联想法。

检查记忆口诀:

1.师:有了这么多记口诀的方法,刚才那些遇到困难的同学这回再试试,看看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2.师:谁愿意给大家表演表演?

3.同桌之间互相听听。

五、练习

书上的练习题。

六、小结

今天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9×1=9

一九得九

9×2=18     二九十八

9×3=27     三九二十七

9×4=36     四九三十六

9×5=45     五九四十五

9×6=54     六九五十四

9×7=63     七九六十三

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     九九八十一

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始重激趣。

通过向学生介绍“九九歌谣”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

2、课中重引导。

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体验中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新知识,注重规律方法的概括总结。“记忆方法一”引导学生发现9的乘法口诀本身的规律;“记忆方法二”,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技能;“记忆方法三”,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发散的思维习惯。教师不仅要善于对所教内容进行点拨,更要在学习方式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和影响,使学生提高进一步学习的本领。

3、课间重交流。

教师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学生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品尝到合作创新的乐趣。由此产生的互动效应,能够激发学生继续参与合作的动机,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

4、课尾重拓展。

课尾再次回到

9的乘法口诀 教案 篇2

第一次试教片段实录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瞧, 二 (2) 班的小朋友正在为班上的中队活动布置教室呢。我们一块去看看, 好吗? (出示课本第48页的主题图)

2.探索新知

(1) 出示课本第48页的主题图, 收集数学信息。问:告诉老师你在图中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我们做了56面红旗, 要挂成8行。

生2:我们做了49颗五角星, 分给7个小组。生3:我们带来27个气球, 每9个摆一行。

(根据学生的回答次序, 黑板依次出示三组信息。) (2) 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 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 要挂成8行, 每行挂多少面?

(2) 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 分给7个小组, 每个小组得到多少颗五角星?

(3) 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 每9个摆一行, 可以摆多少行?

(根据学生的回答次序, 板书有针对性的三个数学问题。)

(3) 解决问题

(1) 解决“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 要挂成8行, 每行挂多少面?”

(2) 解决“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 分给7个小组, 每个小组得到多少颗五角星?”

(3) 解决“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 每9个摆一行, 可以摆多少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你有什么发现?第二次试教片段实录

1.播放全景的主题画面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 (对, “六一国际儿童节”)

这是咱们自己的节日, 大家都会把班上布置得漂漂亮亮的。瞧, 这是二 (2) 班的小朋友, 他们在干什么呀?

生:在布置教室。

问:你们看看, 他们都准备了一些什么来布置教室呢?生:小旗、五角星和小汽球。

2. 讲解第一组画面 (课件出示第一组的画面, 有一行行的小旗)

师:好, 那咱们就先来看看第一组的小朋友, 他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做小旗) 那如果老师告诉你, 他们有56面小旗, 要你来支配你会怎样利用它来布置教室? (指名说)

(1) 教学56÷8=7。

生:我会像他这样一行一行的挂起来。

问:那你会挂成几行呢? (1行、2行、3行、4行、5行、6行、7行、8行……) 都可以。

师:你是怎么挂的?

生:有平均挂的, 也有不平均挂的。……

师:我很喜欢其中一个同学的支配方法:板书出示:有56面小旗, 挂成8行。

问:根据它的条件, 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 (平均每行挂几面?)

问:怎样解答? (生:56÷8=7) 谁来说说看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

生:因为是把56平均分成8份, 求每份是多少, 所以用除法计算。

问:那你在计算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想口诀 (七) 八五十六, 所以56÷8=7。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41页) 小结:刚才咱们中把56面小旗挂成8行, 平均每行挂7面小旗。那如果老师把它挂成7行呢? (出示:要是挂成7行呢?)

(2) 教学56÷7=8。

问:你们会解答吗? (会) 请同桌的互相讨论讨论, 看看怎样列式解答。 (让学生自由地讨论)

师:哪一组小朋友来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指名回答)

问:你是怎样列式?答案是几?你是怎么想的?生:用56÷7=8, 想七 (八) 五十六, 所以56÷7=8。

师: (再请一对同桌说说看) 你们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3) 对比。

师:那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在计算中有什么发现?生:这两道算式在计算中用的都是同一句乘法口诀。小结:真不错, 也就是说这一句乘法口诀解决了2道不同的除法算式。所以, 我们在计算除法的时候就要想到乘法, 看看除数和几相乘会得到被除数, 然后再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3. 课件又返回到总画面, 再出示一一出现第二、三组的条件 (分别进行解答)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口诀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3.将多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4.通过喜闻乐见的西游记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西游记》动画片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喜欢看动画片么?现在可以满足大家的愿望,但我有个要求,你们要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数字信息。播放动画片《一个师傅三徒弟》。

告诉我,你找到了哪些数字?

想知道孙悟空是如何用七十二变破解八十一难的吗?只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你就会揭晓答案。

二、学生合作探讨,引出9的乘法算式

1.(课件1)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格子?

你是怎样想的?(空了一个格子,就是比10少1,是9。)这是几个9?

能写出1个9的乘法算式吗?(板书1×9=9)看到这个算式,你还会想到哪个算式?

2.现在还能很快说出有多少颗星星吗?这是几个9?

1个9和10比,猜2个9和谁比呢?2个9比20少几?

说出2个9的乘法算式,得数是多少?

3.再往下看,这是几个9?(3个9)

相比几十少几?是多少呢?怎样写乘法算式?

4.9是一个特殊的数字,以此类推,猜4个9比几十少几?是多少?那5个9呢?猜下一个会是几个9?7个9呢?8个9?最后一个是几个9?

5.通过看图,老师写出了1个9,2个9,3个9的乘法算式,那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像老师这样看每句话中的前半句列式,看后半句算出得数么?

6.说出你的答案,师板书。

7.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都是9的乘法)师板题:9的乘法。

三、学生合作探讨,编出9的乘法口诀

1.为了方便,在计算9的乘法时除了用刚才与几十相比的减法来计算外,还可以用9的乘法口诀(板:口诀)

2.想一想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八十一难,是几个9?

(板:九九)齐读

九九八十一中前半句九九即是9个9,算式是9×9后半句八十一是得数。

那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几个9?所以说八九七十二(板:八九)

3.余下的口诀你会编么?先在书上84页从下边起填上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

结合板书继续往前编写其他口诀,生编写时师板书。

4.谁能介绍一下你编写的口诀,你是怎样想的?

5.观察9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思考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

规律:

每相邻的两句口诀积差9。

积的十位数字是从1到9,而个位上是从9到1。

9和几相乘就等于几十减几。

每句口诀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都得9。

有几句口诀,积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都得9。(课件2)

四、记忆口诀

1.让你记忆9的乘法口诀,你觉得哪句好记?

2.对口令记忆,同桌坐对,师生对。

3.猪八戒在计算5×9时,口诀忘记了,能帮他想想办法么?(课件3)

方法:一个9一个9地加,一直加到5个九、用50-5、用四九三十六再加9、用六九五十四减9。

4.其实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里,有一个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妙招,你想学么?(课件3-11)他的武器就是我们的双手。让我们试试:两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向上。从左到右,按1到10的顺序排列,算一位数乘9,只要弯曲起相应的手指,这个手指左边的手指数目就是积十位上的数,右面的手指数是积个位上的数。例如,计算3×9,就弯起左手左起第3个手指,左面的2个手指表示20,右面的7个手指表示7,所以3×9的积是27。

五、练习

1.学完了9的乘法口诀,我突然有了一个疑问,能帮我解答一下么?(课件12)

2.9不仅是一个特殊的数字,而且还是一个吉利数字。古代的皇帝被称为九鼎之尊,官员被分为九品,其中一品大元是最大的,九品却是最小的,官员家的花圃也是按职称的大小布置。(课件13,观察一至九品大元的花园)分别用哪句口诀计算?用手势表示。

3.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课件14)而他们师徒四人此时却被困在火焰山,愿意去解救他们么?只要破解这四个魔咒就会得到铁扇公主的八蕉扇灭掉熊熊大火,有信心吗?

(1)看第一魔咒,书法(课件15)

(2)走进第二个魔咒。阅读(课件16)

(3)看铁扇公主的第三招是什么?(课件17)

(4)让我们一起努力破除第四个魔咒。(课件18)

4.用我们的智慧破解了铁扇公主的四个魔咒,解救了唐僧师徒四人,可我要考考大家,(课件19)看到12、24、18你能说出几道乘法算式。选择其中一个数说一说。

六、小结

在今天的西游之旅中,你学会了什么?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最后让我们再次问候9的乘法口诀,看板书齐读口诀。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1×9=9 一九(得九) 9×1=9

2×9=18 二九(十八) 9×2=18

3×9=27 三九(二十七) 9×3=27

4×9=36 四九(三十六) 9×4=36

5×9=45 五九(四十五) 9×5=45

6×9=54 六九(五十四) 9×6=54

7×9=63 七九(六十三) 9×7=63

8×9=72 八九(七十二) 9×8=72

9×9=81 九九(八十一) 9×9=81

(作者单位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县小孤山中心校)

9的乘法口诀数学教案 篇4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合作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题

(1)、先出示方格图,让学生数一数每一行有几个空格,一共有几行。

(2)、出示第1行星。提问:共有几颗星,是几个9,1个9比10少几(闪动1空格),是几。

(3)、出示第2行星,提问:一共是几个9,比20少几,是几。

挂出小黑板,问:这个表格你们会填吗?

(4)、依次出示第3行、第4行、5行、6行……9行星。让学生填写第72页表格。

(6)、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演,学生共同订正。引导学生说出几个9就是比几十少几。

(7)、引导学生自由地读一读表上所填结果:1个9是9,2个9是18……

(8)、让有所发现的小朋友自由发表见解。

奖励表现出色的小朋友。

问:大家猜一猜,接下来我们将要干什么?

(1)、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填表的情况编出9的乘法口诀?把书中的口诀填完整,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9的乘法口诀、求商》。

(2)、指名学生口答口诀,电脑显示结果。

(3)、齐读一遍口诀,问:9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这么多的口诀怎样才能很快记住呢?

(4)、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好方法。

(5)、做小游戏。

三、巩固深化

1)、对口令

2)、做“试一试”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4)、出示“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提问:这首儿歌大家熟悉吗?那么你们知道这里面的“一九”“二九”是什么意思吗?

问:1)、“一九”有多少天?算式:1×9=9

2)、当“二九”结束时,一共过了多少天?算式:2×9=18

3)、81天之后,几九结束?算式:81÷9=9

四、总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能跟大家说说吗?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诀板书: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五、布置作业

9的乘法口诀 教案 篇5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37、38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2、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工具准备:课件和听算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精心地布置着教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1.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的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2、再认真倾听课件影音,你又知道了什么?

二、引导自主探究新知。

(一)借助直观,自主探索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小旗图。

2.看着这幅图你会哪个数学问题?

3、你会列式吗?怎么算?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想:()八五十六 56÷7=8 想:七()五十六

4、你是怎么想到这句口诀的?

5、小结: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6、针对练习:课本38页做一做第1题。

7×4= 8×2 = 8×6 = 28÷4= 16÷2 = 48÷6 =

教案设计

28÷7= 16÷8 = 48÷8 =

(二)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加强练习

1、课件出示是怎么想的?

问题:每个小组得多少颗?

49÷7=7 想:七()四十九

2、课件出示:是怎么想的?

问题:可以摆几行?

27÷9=3 想:()九二十七

3、小结:在计算这道题的时候,我们也是先看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这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归纳出课题。板书课题。

4、听算。(课本39页例2后面做一做第1题。)7×9= 8×9 = 9×6 = 63÷7= 72÷8 = 54÷6 = 63÷9= 72÷9= 54÷9 =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猴子摘桃(动画课件),课本40页第4题。男女比赛,分个人、集体赛,有奖励。快速说出得数和相应的口诀。

2、西部枪手。(动画课件)说得数并射中目标。指名说应用哪句口诀。男女比赛,每组10环,有奖励。

3、帮算式排序。(动画课件)

四、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猜一猜:2014年2月有28天,合()个星期。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计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本身虽不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 却是这场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数学专题学习网站, 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 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专题学习资源, 也可以提供学生协作学习交流的工具。因此, 根据教学需要, 我们设计制作了《5的乘法口诀》专题学习网站, 并利用它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

本教学设计内容源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1页至53页的内容。学习任务包括:完成准备知识的铺垫, 自主尝试、协作交流编出口诀, 找规律记口诀, 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探索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与口诀相关的内容、课外知识。

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

(1) 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 熟记5的乘法口诀, 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3) 认识“5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 在动手摆实物图形和观察直观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归纳出“5的乘法口诀”,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运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交互的网络环境中, 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 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初步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1) 在丰富、直观的学习资源中, 生动、活泼、主动地探究学习; (2) 体验学习的成功, 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 (3) 养成勤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发现问题, 敢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编口诀的过程, 理解口诀含义。难点:找规律, 记口诀。

教学流程

1.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在《5的乘法口诀》专题学习网站的“准备知识”里, 为学生提供了巩固5的数数和计算的生活问题情境和游戏:填钟游戏、小熊过桥、买门票 (如图1) , 让学生尽情地进行游戏练习, 网站会及时生动地对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引出问题

练习后, 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生活中用到5的计算真的不少呀。”“买东西, 我们可以用加法计算, 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我觉得乘法计算简便些。”

师:“对, 用乘法简便些。前几天, 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 可在算乘法的时候用加法来想, 是不是太麻烦了呢?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学生静下来思考着,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口诀”。

师:“对, 乘法口诀是我们计算乘法的法宝, 只要记住乘法口诀我们就会很快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了, 想知道5的乘法口诀有哪几句吗?电脑会帮助大家编出乘法口诀。”

3.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尝试编乘法口诀

接下来, 学生应用专题网站“重点难点”一栏中提供的虚拟情景, 根据教师提供的引导自主探究, 尝试编乘法口诀。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 解决问题。如图2所示, 专题网站中虚拟了用5根小棒摆出不同图形的情境, 向学生提供了3种摆出的图形,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进入。

根据网页上小棒图 (如图3) 的显示, 编出5的乘法口诀, 遇到困难的可以点击界面上的“帮助”得到提示信息。

经过实践, 大部分学生都能成功地编出口诀。少部分不能成功编出口诀的学生, 能够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只要编出的口诀正确了, 电脑随即会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听到“对了, 你真聪明”以及鼓励的掌声, 兴奋极了, 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更强了。

4.小组合作, 查找规律;教师引导、记忆口诀

只要编对图3中提示的5的乘法口诀, 伴随着热烈的背景掌声, 网站自动链接到“找规律, 记口诀”一栏的页面 (如图4) , 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发现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界面上的“查看‘帮助’”一栏能给学生一些启发。最后, 学生们汇报各组编口诀、记口诀的情况。有的说:“每句口诀之间都相差5”, 又有的说:“五句口诀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还有的说:“‘一五得五’是表示1个五相加得5, ‘二五得五’就表示2个五相加得10……”就这样, 学生把编口诀的心得说出来, 然后, 教师根据这些规律和特点, 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背、齐背、对口令、拍手游戏等形式进一步记忆口诀。

5.练习测试, 巩固口诀

为了巩固刚刚学过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进入专题网站中的“练习测试”页面, 进行自主游戏化学习并自我测试。实践显示, 学生在这个环节非常积极主动, 学习兴趣很高。在网站的“练习测试”一栏的游戏乐园中, 设有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游戏 (如图5) 。初级有“对口令”、“转盘游戏”, 中级有“超级水果店”、“唤醒满满”、“可乐加工厂”, 高级有“e时代学堂”游戏。

这些游戏难易程度不同, 趣味性浓, 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如:初级游戏的“对口令”, 网络课件虚拟了麦当劳里选购食物的柜员机, 只要选择喜欢的食物, 再把口诀补充完整, 食物就可以成功地放进购物袋了;游戏资源的来源也不同, 如高级游戏链接了“e时代学堂”网站里二年级程度的数学游戏, 供学生选择, 进行练习。在“练习测试”的页面中, 学生从图片库中了解“5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在“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图中, 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了问题。学生最后独立完成了测试 (一) , 点击“我要查看结果”就能知道得到的红花数, 就是答对的题目数, 还可以查看答案, 反思自己错题的原因。

6.拓展延伸、进一步提高

课堂学习结束以后,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中“学习资源”栏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资源”一栏中点击“应用例谈”、“课外阅读”, 并通过搜索引擎查询所需信息, 同时, 也可以使用网站提供的实验工具拓展探究学习的内容。

7.交流讨论, 共同进步

学生把学习的疑惑和体会, 在网站的论坛中展开讨论和交流, 把自己的收获记录在“成长小脚印” (图6) 中, 与教师和同学分享。如:“今天, 我要写关于5的乘法日记。我想了想, 每人有2只手, 1只手有5个指头, 双手10个指头。2×5=10。”“我家有4人, 每人吃5个香蕉, 请问一共吃多少个香蕉?乘法口诀:四五二十。答:一共吃了20个香蕉。”“我学了5的乘法口诀, 在生活里面有许多问题。我有5张5元钱, 一共有多少元?5×5=25 (元) 。”

课后, 学生完成“考考你”栏目的思考题“脑筋蹦极”, 利用乘法口诀训练游戏软件, 加强练习, 还可以用相关的小知识和图片制作成数学电子报, 写数学小日记, 上传到网上跟伙伴交流。

教学实施效果

关于乘法口诀教学的思考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 乘法口诀 以学定教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9

因参加优质课比赛,所以选择了经典课题——“7的乘法口诀”。我选择课题后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参,翻阅教辅杂志,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教师对“乘法口诀”的教学思路大多都是“创设情境——看图列式——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这样的教学思路与流程,虽然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学生掌握和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却又想不出来,心里很迷茫。于是我写了个初稿后进行试教,整节课学生配合得非常默契,问到哪儿都能给出标准的答案,仿佛演练过一样。

教参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这样描述的:经历编写口诀的过程并熟记口诀。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背出口诀了,教学重点还要确立为编制口诀吗?我思考后豁然开朗:“问题的症结出现在研究方向上,试教偏重研究教材,忽略了研究学生。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口诀,那么在教学中就不再让学生自主地去编写口诀,而是把关注点引到对口诀本身所包含的内涵意义及特征发现上,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于是我改进教案,进行第二次试教。

教学片断: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试着自己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并解释验证自己的口诀”,课始学生展示预习作业)

生1:我是画图(略)编口诀的。

师:这样画图,能形象直观地看出口诀的意思。那在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心得?

生1:画图时,发现数大时有点麻烦,所以我就画竖线来表示,这样能快一点。

生2:画图太麻烦了,我是用加法计算(如右图)的,几个7就几个7相加!

生3我是根据上一个结果再加7,这样计算更加方便、简单,所以下面一句口诀比上面一句口诀多7。

师:如果忘了五七是多少,怎么办?

生3:用四七二十八再加7,即28+7=35。

生4:

……

反思与总结: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不由自主地习惯于对知识本身的思考,而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现状、会怎样学等方面则较少思考。

1.改变备课习惯,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生长点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绝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许多学生已经会背7的乘法口诀了。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后,我布置了预习作业:试编7的乘法口诀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解释、验证自己编写的口诀,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思路与方法,为学习7的乘法口诀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同时,由于乘法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所以学生经历每次加7的过程,既感知了這些得数的特点,为自己编乘法口诀做了充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2.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因此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目标。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地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如让学生自己编口诀、自己画图列式研究口诀的含义、集体共享研究结果等,从而使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研究味是那样的浓郁,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总之,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9的乘法口诀 教案 篇8

整理与复习(1-9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新人教版第3册,第六单元本第90--91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乘法口诀表,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每一句的含义,能较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

3、能根据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解决有关乘法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能较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教学难点:解决有关乘法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前独立学习支架整理与复习(1-9的乘法口诀)

一、学习目标:我已经学习了第六单元,今天我就来回顾一下这个单元我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学习准备

1、我在第六单元中学会了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还会整理出1-9的乘法口诀表

(二)、堂合作学习

1、组内交流前学习结果,初步沟通学习收获。

2、组间汇报,互动质疑。

3、用口诀。(1)做本91页第1题。以比赛的形式展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又好,就能赢得一朵红花。教师“开始”令下,学生同时动笔计算。算完后,四人小组订正。组长汇报情况。教师小结: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既要看清运算符号,又要看清数,书写应整洁、美观。(2)完成91页第2题。教师出示蛋糕图。让学生在本中独立完成。指名说说题意,确定算法的理由。(每个蛋糕切成6块,有8块蛋糕可以切成多少块?就是求8个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3)完成91页第3题。出示水上芭蕾图。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运动吗?(水上芭蕾。)你们觉得怎么样?(很美。)你们能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吗?你们能解决问题吗?学生独立在本中完成。订正时,指名说说确定算法的理由。

4、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1)、出示以下信息。学校评选优秀绘画作品,一年级评选出4份,二年级评选的是一年级的2倍,三年级评选出6份。五年级评选的是三年级的4倍。小组交流:根据给出的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计算?说明道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在解答时,让学生着重说清“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义。(2)、90页第2题。出示第2题题目。小组交流:一辆小汽车最多可乘人是什么意思?一辆大客车最多可乘的人数是小汽车的9倍。是什么意思?怎样进行计算?说出自己的思路。指名汇报,说出想法。(3)、做91页第4题。出示第4题题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提出一个数学问题。重点解决“参加乒乓球小组的人数,就是4个6人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

(三)、综合练习。

1、对口令。同桌互对口令。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

2、把口诀补充完整。()六十八

六()五十四三四()

七()五十六()五二十五

()四得八八()七十二

二()十四学生将口诀补充完整后,让他说清每一句口诀的意义,说出两道相应的乘法算式。

3、你知道吗?指导学生阅读90页“你知道吗?”布置学生回家寻找有关“九九歌”的资料,在后交流。

4、创新练习自己编出自己心中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9的乘法口诀 教案 篇9

商》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

1、第39页例2,第40页练习八第1、2题。

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学好这部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有了第二单元学习的基础,学习本单元不会有任何难度,但是要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教法、学法:

本节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归纳出求商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并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原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商并说出运用了哪一句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堂上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为要解决的生活问题,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具体,更容易让学生明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入生活问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便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练习

×8

7×9

9×4

7×3

6×8

8×8

7×8

3×6

9×9

6×7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

()八五十六

三()二十七

六()五十四

七()六十三

二()一十八

()七二十八

3计算下面各题。

24÷6

(想:四六二十四,商是4)

÷3

(想:三五十五,商是)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我们前段时间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那大家觉得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不是一样呢?

二、探究新知

谈话引入新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2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怎样挂小旗整齐?你会怎样摆放这些小旗?

(每行挂7面,总共挂8行)

你能根据这种摆放方式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有多少面小旗?列式得出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有6面小旗,怎样挂小旗整齐?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果挂8行,每行有多少面小旗?

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6÷8

(4)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每行挂七个,能挂几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3练习: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38页做一做。

4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学生观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每9个摆1行,可摆几行?

摆成3行,平均每行摆多少个

学生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样得出商的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2题。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3题。

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用1—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以后大家遇到除法问题时,就可以想有关的乘法口诀,求出商了。

五、堂作业: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7×8=6

口诀:七八五十六

6÷8=7

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6÷7=8

想:七八五十六,商是8

27÷9=3

想:三九二十七,商是3

27÷3=9

“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10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上一篇:在物流运输公司的实习周记下一篇:小学语文知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