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

2024-08-28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精选11篇)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 篇1

8月25日,我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学习,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2012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有如下几点重要的变化:

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1.《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

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新教材根据教材实验结果和教师们的普遍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统计与概率等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大幅减少,部分内容移到第二学段。如一年级上册“时间”这一单元,将原来的“教学整时和半时”改为只教学“整时”。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 篇2

一、“解决问题”的内涵

在以往的教材中, 所用到的“应用题”概念是指“根据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语言或文字表示数量关系的题目”。它并不是实际问题的原始素材, 而是经过人工提炼整理过的。这种应用题的最大特点是并非实际问题, 而是根据原始的实际问题进行人工加工的结果,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题目训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这种特点, 传统的应用题往往结构单一, 脱离生活实际。发展到最后, 应用题训练的主要是解题技巧, 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之后, “解决问题”替换了传统的“应用题”, 是指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 在教师指导下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强调心理认知过程, 而不是强调解题的技巧。一定程度上, 最终解决的结果不重要, 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中获得数学应用能力的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外延

“解决问题”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体包括的内容对象。在新课程理念下, 这个概念包含哪些外延呢?翻阅教材不难发现, 当前“解决问题”这个概念包括整数、小数、分数、方程式等的代数概念的应用, 空间与图形的问题解决, 概率与统计手段的运用等, 都是“解决问题”的外延内容。

三、“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一) 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 这些都是数学能力形成时所依托的基础知识, 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二) 注重学生的参与。

“解决问题”最终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能力并不能只靠间接经验获得, 更重要的是要靠直接经验获得。即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才能切实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 最终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组织解决问题活动时, 一定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

(三) 精心选择和设计场景。

“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要求有场景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执教时必须对场景进行精心选择和设计。如教学体积公式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到正在修的沟渠边上或自来水池边上, 量算需要挖的土方或能蓄积的水量。有些内容由于受现实条件的限制, 可设计相应的场景进行教学, 比如速度与里程方面问题的教学, 在现场生活中不便参与, 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 也可以在室外模拟场景中进行。

(四) 注意科学引导和评价。

教师在指导“解决问题”活动时, 要注意把握科学的指导原则, 切不可不指导或乱指导, 更不可包办代替。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对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有充分的认知。

(五) 注意循序渐进。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执行过程中, 切不可操之过急,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 遵照循序渐进和由易到难的原则作出安排, 让学生适当作出努力就能成功, 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要让他们感觉到有挑战性。

(六) 参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

在适当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切实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去年要在校园内铺一条路, 需要预算经费。笔者就带领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实地测量, 并到建材市场了解相关材料价格, 最终提出了一个合理的预算方案。该方案后来被校方认可, 令所有参与的学生兴奋不已。通过这次活动, 他们充分感受到, 数学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此后, 他们学习数学便有了更强的主动性, 并且常常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讨论。可见, 引导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 能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又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 不定期进行“解决问题”能力比赛。

在特定的时候,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比赛, 看面对实际问题时, 谁能提出更合适的解决方法, 谁的办法更有效率, 等等。

(八) 学会合作解决问题。

在当前时代, 合作精神很重要。因此,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活动实践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 让他们意识到合作解决问题的真正价值。

四、“解决问题”能力评价

“解决问题”能力考核的方式要力求多元化, 要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 要综合考虑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科学评价, 一般可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等四个等级。评价过程中, 对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嘉奖。

总之, “解决问题”取代“应用题”而出现在新课标中, 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上下工夫, 让他们切实形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解决问题”指学生在全新的场景中, 利用已获得的知识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终解决问题, 要求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采用科学的培养方法, 进行合理的评价。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设计思路

一、你是怎样理解新课标(2011年版)与旧课标(2001年版)的关系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1.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2.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和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4.“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5.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6.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7.实施建议的变化。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二、在新课标基本理念中,怎样理解“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特征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义务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积累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经验。

三、“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抽象、推理、模型。”对此,怎样理解的(有三个方面)

1.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数学思想是宏观的,它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数学方法是微观的,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直接具体的手段。一般来说,前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由于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知识最为基础,所以隐藏的思想和方法很难截然分开,更多地反映在联系方面,其本质往往是一致的。如常用的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集合思想和交集方法,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所以小学数学通常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2.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对小学数学各个年级各个版本各册教材进行梳理,小学阶段可渗透的思想方法有: 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等。

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提炼隐含于教材的思想方法,纳入到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四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新增的两基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重在理解和准确。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活动经验:在做的过程中积累。

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为什么要增加这两个维度的目标?

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多年形成的传统,加强双基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学生数学基础好、数学成绩优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知识的快速增长,只是强调双基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必须在双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篇4

新课标中最受关注的是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正确价值观,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反映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及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以上表述,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隐性的教育价值体现,通过数学活动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遇到问题能理性的分析问题,并努力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并把这些解题的品质,延展到为人处事中。这也常常引导我们思考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去培养,为谁培养人?如果每个教师的心中都有这几个问题,相信我们的教育将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二、当前的数学教育生活体验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5

一、数学教学变化

1、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⒉强调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二、教师需要做的:

1、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更多的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原动力。

2、引发数学思考,感悟数学的本质和价值。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6

取得取得进步。

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初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导向,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努力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驱者、探索者和创新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不顾学生基本的学习感受和个体差异。在机械训练下,学生会感觉严重疲劳。老师只是单纯的复制知识,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心理是否正确,也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情绪。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但很多老师往往不理解有效教学的内涵,盲目地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不再喜欢数学,数学成绩也相应下滑。如果老师教学能力存在不足没有充分把握数学教材的意图,设计的教学活动就不能满足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精神,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教师只局限在教材的内容上,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活动。我们往往把期末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以成绩来评判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评价。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将部分巩固任务转移到课堂学习上,这将导致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没有学习更多的知识。初中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和兴趣是不同的。通过对数学课堂的仔细观察发现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有积极的表现,但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会表现出浮躁。因此,中学数学学习需要一个长期、渐进、完善的过程。

为了达到高效课堂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1、与信息技术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应是非常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话语中的理解和信息技术的处理。例如,学习乘除法的内容,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教师事先准备的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出相应的内容并标注重点,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的重点。另外,通过展示教学的相应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清学习的层次,把一些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点一点一点地整理出来,找出自己不熟悉不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合作与交流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集中展示向题让学生有更清晰的了解知识背景,让学生对知识的整体部分有更全面的了解。

2、开展数学课前

预设问题

我们应该给学生一种动力,让学生通过这种动力更加热情地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课前预设问题让学生有挑战的动力。例如,在学习一章新的知识前,老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上学生快速反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进行小组加分给与奖励,如果学生出现错误时,其他同学可以纠正加分,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

3、拓展教学

我们应打破传统思维,丰富教学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完成问题探究后,进一步拓宽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要注重角色的转变,不再把自己当作课堂的控制者,而是把主动权和话语权还给学生,成为学生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合作式教学

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讨论和互动。通过讨论,教师只需了解整体情况,针对难点问题给出具体的指导,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发不同的火花,甚至以教师没有考虑的方式思考。

5、分层次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只有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学习效率。

6、结合生活解决

实际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点部分,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将理论知识与具体事例相结合,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使学生计算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例如一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分配问题、利润问题等。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关系,写出相应的方程,最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 篇7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1]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超越纯粹的数学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有关的丰富的生活情境,建构学生熟悉的生活场面,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与数学学习内容有机整合,让数学课堂成为“绿色”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是十分必要的。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2]作为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数学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和推崇。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科学历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越来越广泛的数学应用,正在不断地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度发展的数学思维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数字的枯燥和死板,以及数学语言的抽象性,数学课堂被学生普遍认为是“黑色”课堂。下面我结合以操作型和应用型数学情境创设为例,剖析建构“绿色”数学教学的课堂的必要性。

1. 创设操作型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享受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3]为了改变我国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状况,标准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的关键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操作其实是思维的外化活动。“智慧从手指尖诞生”,就说明了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操作型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创设实验的教学情境,让孩子感知数学;可以有效组织小组合作教学游戏,创设游戏性的教学情境,让孩子喜欢数学。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可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创设操作型教学情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情绪倍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如下情境:对称图形美吗?那我们能不能也来创造几个漂亮的对称图形呢?怎样创造?我让学生合作讨论、动手画或折叠出对称图形,并加以辅导、指正。学生在讨论、制作的过程中领悟对称图形的性质———折叠后完全重合,同时把抽象的图形具体化,这样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对新知识的理解。这样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自主地研究、探讨、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师作为指导者、协作者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也更符合“绿色”数学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转化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中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教师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个个趣味性的游戏情境,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让学生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在游戏中,知识能得以巩固,能力得到发展,教学效果得以优化。如在概率学习中的“剪刀、石头、布”游戏、“掷骰子”游戏、“抛图钉”游戏等都是很好的游戏情境。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4]数学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而且能使学生对概率的认识更深刻。

目前活动教学亦是数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国内的操作型活动教学虽形式丰富,却往往是流于形式,外在多于内在,目的性差,缺乏思想性和科学性,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在设计操作型数学活动时,教师首先应明确目标,努力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不能偏离数学中心;其次,应明确内容,主要是围绕数量关系、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方面展开,即在活动中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最后,应明确方式,多采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即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经历过程、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操作型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启发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展开。

2. 创设应用性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体会数学

2009年数学高考考试大纲指出:能力要求中的“能力”涉及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等。其中应用意识指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向学生渗透应用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程广文博士在《数学课堂提问研究》一书中指出:数学知识是一种观念性知识,这些观念性知识来自生活世界但又不是它的摹写,是对生活世界的抽象和观念化。[5]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而数学又能广泛地被应用于生活。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

应用型的教学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设可以把学生熟悉的、现实的生活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感悟、体会数学的价值,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在五年级数学“统计图选择”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课前调查五年级各班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分别获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及团体总分等情况。我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并让其思考: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经过学生的调查活动,我将该节的教学放入了实际背景中,放入了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并对数据作出合理的分析,渗透了统计的原理,避免了单纯的制图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品尝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堂“绿色”课堂教学不仅能使教师焕发青春的活力、享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同时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的“魅力指数”。江苏省特级教师华应龙提出好课的标准是教师就像带着学生跳探戈,进退自如。[6]其中“退”,首先表现在课堂时间占有率方面,其次,表现在教师占位上,最后,表现在教师的追问和评价上;“进”,指教师要随时准备在必要的时候适时地站出来,重新走上讲台,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分析,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合时宜、合目标、科学地创设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绿色”,让大众数学的“普及指数”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本文基于对问题型、操作型、应用型教学情境创设案例的分析, 提出了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创设绿色数学教学课堂的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绿色数学,情境,新课标,创设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08, (1) .

[2]R.柯朗等.数学是什么[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5.

[3]王旭.创设教学情境彰显数学魅力[J].教育战线.

[4]徐艳.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四法[J].科研经纬.

[5]程广文.数学课堂提问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

新课标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26-01

数学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态度、情感和价值的存在,让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数学,从数学中感受生活,所以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材与生活元素的联系便成了广大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情境符合生活

为了教材编排的方面,数学教材在编写上大多是简化和抽象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即使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映射了实际的生活,但是其数字化和抽象化的特点仍然会让学生产生数学远离生活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减少学生的这一感觉,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就要尽可能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才能实现生活化数学。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以教材为主,让学生围绕教材的知识点和题目进行有关知识的学习,很多时候一旦题目难度加大,学生就很难快速反应过来。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即在教学中提供实物模型的展示,让学生清楚直观的“看”到数学。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30厘米和25厘米的长方形水箱中放入一个长和宽都为20厘米,高为1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水箱中原有的水面高度为10厘米,问铁块放进去之后,水箱中的水面会上升几厘米?”学生在拿到这个题目后第一反应就是将20厘米的长和宽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使得长方体铁块可以完整的进入水箱中,这样看来学生的答案似乎只有一个,让学生单凭想象去做数学题目,难度确实很大,所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为学生准备了对应的实物模型,让学生动动手亲自将铁块放进水箱中,学生在摆放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铁块除了以20厘米的长和宽为底的同时还有其它的摆放方式,这样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直观的“看”到了数学知识,很多在以往看来难以想象的抽象知识也变得直观和简单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大大的增加。

二、实践紧靠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缩影,却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从生活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数学知识是数字化的、抽象的,教师教学的一大重任便是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来了解数学,掌握数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比如在学习“分类”这一单元内容中,除了教材中提到了分类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带着学生走进附近的超市,让学生认真观察超市的物品摆放方式,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分类”知识分析和归纳超市物品摆放的优势,同时也可以指出超市物品摆放存在的缺陷。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中会发现很多问题,“为什么生活用品和食物是分开摆放的呢?”、“为什么要将家具摆放在最顶层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上,教师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解决遇到的问题,数学课堂就会变得非常的活跃。再比如在学习“利息和利率”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零花钱存到银行中,并让学生将存款单带到数学课堂上来,第一次到银行存款势必会让学生感觉到一定的新鲜感,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的参与银行存款实践活动,在观察存款单中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疑问,“存款单上的利率和利息是什么意思呢?”、“存款单上的利息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为什么不同银行的利息都不一样呢?”学生们带着一个个疑问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这样学生在“利息与利率”的学习中可以时刻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机会获得大幅度的提升。

三、作业贴近生活

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便是课外作业,以往教学中,课外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和呆板,教师布置的作业多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很多题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感觉不到完成作业的快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形式和负担。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多以“某已知长方形”、“某已知正方形”或者是学生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接触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的作业内容难以勾起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事实上新课标对小学数学作业也提出了较为新颖的观点。新课标倡导要改变传统单一、呆板的作业形式,让生活走进课外作业,让作业与生活相融合。

比如在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到家里选择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将其表面积量出来,第二天上课前给学生几分钟的汇报时间。这样的家庭作业相对开放,学生的兴趣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有的学生在测量家里鱼缸的表面积时发现只需要测量五个面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在测量家里冰箱时发现冰箱侧立的四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再比如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我并没有让学生完成教材中重复的统计习题,而是让学生结合学习的统计知识,将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统计出来,并将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汇总,学生在统计、分析和汇总的过程中会再一次对在课堂上学习的统计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尽可能的将统计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去,如此贴近生活的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他们变得爱动脑,爱思考,对数学的探索精神也大大的提升,总之贴近生活的作业受到了学生的热衷和追崇。

综上所述,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在实践中体味生活、在作业中实践生活,让数学与生活处处相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活性和趣味性,从而为培养真才实干的有志之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文雅;让小学数学学习置身于活动中——教学《可能性》有感[J];科技资讯;2010年15期

[2] 赵喜梅;让数学回归生活[J];学周刊;2011年23期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9

2012年7月25日和26日,我参加了小学数学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我从专家老师们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学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

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四、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

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

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

心 得 体 会

谢 秀 英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 篇10

一、新课标的变化:

1、呈现三大亮点:拓展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强调核心素养。

2、落实根本任务:第一是立德树人。第二是实现学科融合,这是一个世界潮流。

3、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没有发生变化,为了更好适应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化总趋势。数与代数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学习。过去数与代数中的四个主题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数量关系,常见的量移入综合与实践。六个主题进一步整体化为两个主题数与运算、数量关系。图形与几何强调几何直观,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

统计与概率强调统计量,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综合与实践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生活、传统文化的联系注重知识的统整。学习变化与建议这部分内容,认识到“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以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重点强调数据的处理。收集、整理与表达是数据处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原课标中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一致,二者构成一个整体,都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准备。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统计离不开数据,二者都是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从而逐步形成数据意识。“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

4、增强了指导性。新的课标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做”的具体指导。

今后不仅要关注课标中的变化,还要思考课标中的“不变”,不变的恰恰是数学教学中最根本的东西,把“根”留住。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弄清楚课标变化前后的联系与区别,以便于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践行课标理念,赋能新课堂

(一)、潜心研究教材。教师要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看教材,用新课标理念作支撑点解读教材,用新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解读教材整体结构及编排体系,了解新旧知识衔接,注意预设与生成,把握知识点的纵横关系,要关注教材中的数学本质,探究数学的精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灵魂-数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渗透数学价值。研究教材可对不同教材版本进行对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尊重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关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拓展。

(二)、聚焦目标达成,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引领着教学的方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版)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与11个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每一领域的教学应把握最终的落脚点。坚持目标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生活,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等,致力于落实核心素养。

(三)、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促进深度学习。义务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位的单位的教学设计,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素养导向下教学实践中要突出整体化、结构化、一致性,以“主题”统领,实现深度覆盖,促进融会贯通。学习方式可以是前置性作业学习、单元学习、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让儿童在全身心参与的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数学的价值、数学的力量。唤起儿童的兴趣、信心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1)前置作业学习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集中体现为先学后教。前置作业是学生在生活和课程之间的行走。前置作业的设计要具有广度,不要局限与一个小的知识,要重在学生的经验积累,注重学生通过前置作业沟通学生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2)单元主题教学就是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一个主题单元,通过对核心知识内容进行集中的深度探究,解决与之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强调学科大观念、大主题组织内容,以大项目或大任务完成学习,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本质、蕴含的思想以及学生素养的培养。

(3)项目化学习的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进一步积累思维方法和活动经验,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理想效果。

以上这些学习方式都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思维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可以把以上学习方式进行融合,以任务为驱动,开展“主题”或“项目”学习,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儿童在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优化作业设计催生课堂变革

培育核心素养的数学教育不是碎片化的知识死记硬背,更不是重复机械地刷题,而是注重真实情境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整体知识结构的建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培养学习力。在双减政策下,我们要减的是统一、重复、机械训练的作业,为学生设计有趣的、需要学生情感与思维卷入的作业与活动,增加拓展型、探究型、实践型为主的作业,让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能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而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在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用教材教,从创造性加工教材开始,对教材科学地重组、合并、放大、缩小、添加、删除,让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口味。生活中当下发生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素材。面对当下发生的事,我们可以提取切适的成分,或者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借着这一棵“树”来认识广大的森林。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在逐步的加大,越来越多人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小学数学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尤其是2003年推行新课标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更加重视。我国教育部门针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分析了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结合实际的教学环境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希望可以以此来推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笔者结合自己实际的工作经验与工作环境提出了几条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希望可以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一、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指出,现代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新课标提出的最为根本的改革。在现代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之中也应该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不仅仅是由新的课程标注决定的,同样也是由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特点决定的。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是学生进行各项学习的一个基础和入门阶段,而且数学是一个自然学科需要学生进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的学习,这个特点进一步的决定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之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到各个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应用自己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最为透彻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推进现代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生为主体,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之中应该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加强小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合作

古语有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就是说在实际的生活与工作之中应该积极的加强合作,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当然这里的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生之间的合作,还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让学生从老师那里更快更好的获取相应的数学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这是教学过程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略,其实这也是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合作学习或者小组学习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交换学习心得与学习方法,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方式。

三、学校领导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投入

要想实现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就必须转变学校领导的思想意识,让领导从内心深处对小学数学课程予以充分的重视,并不断地加大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投入。领导对于学校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和改革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之中,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关于领导的思想观念与意识问题,要引导学校相关的负责人对思想政治课程予以充分的重视,正视小学数学课程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的采取相关的措施促进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不断加大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投入,当然包括课时的投入和教师资源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双管齐下,促进我国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快速进步。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使得教学变得轻松而愉快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多媒体教学已然已经成为老师们不可或缺的助手。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实现教学,但也不是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在进行小课堂和小组教学时,普通的板书教学则又显示出其高效而快捷的效果。借助多媒体手段老师能够把数学中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通过大量的形象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三维的、抽象的、枯燥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揭示数学本质特征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充分的利用第二课堂,在实践中学习

学以致用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也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通过结合社会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与改革。想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就必须依靠第二课堂,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式。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静不下心来,注意力无法集中,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贪玩,不能一心一意的进行学习。小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就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我们应该积极的利用学生对于社会的好奇与向往,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巩固相应的数学知识,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形成。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推行之后为我国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在实际的工作之中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的工作环境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包德力格尔胡.蒙古族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刘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及微型实验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3]员阁.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高中在读证明中英文下一篇:装修道歉信-道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