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

2024-09-07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通用17篇)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

内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给出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选择适宜的装置。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从药品状态、反应条件及生成气体性质等方面分析选择。

3、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

4、巩固提高

(1)、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2

由于是实验探究课, 所以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多动手、动脑, 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按新的教学理念, 我对学生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改进,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 不仅有组内的合作, 也有小组之间的协作,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学生探究问题, 积极思考, 小组合作, 设计方案, 表达交流, 实施方案, 归纳总结等环节都做得很好, 才算是完成本节课题的完整探究。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1. 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时, 直接给出了药品:大理

石 (或石灰石) 、稀盐酸;仪器:试管、导管、集气瓶等,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组装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并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设计, 虽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改正措施:如果先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进行回顾, 可以借助多媒体 (省时) , 再采用对比的方法, 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制取氧气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等, 再让学生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得出结论:制取二氧化碳, 药品是固体与液体进行反应, 而且不需要加热, 所以不能采用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这一点与氧气相同, 所以收集方法也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等。通过这样对比的方式, 学生很容易就会选取找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更有好处, 会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选择上, 学生只是

了解到可以用碳酸钙和稀盐酸, 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改正措施:可以再提供几组药品, 如: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钠、大理石和稀盐酸、硫酸。这些药品是否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然后, 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 并分组进行讨论, 看看学生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样学生就不会只局限于教材实验的机械模拟, 体现了开放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对于小组实验时出现的各种

问题没有进行很好的梳理, 不利于学生归纳和总结能力的培养。

如:长颈漏斗下口没有伸入液面下会导致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出气导管管口不应伸入液面下, 这样二氧化碳会把酸液沿导管压出, 无法收集气体;集气瓶瓶口应向上, 改用直形导管并把导管伸入锥形瓶底部, 才能把瓶内的空气完全排出等。以上这些问题, 都是学生在实验时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 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归纳和总结, 然后找出造成的不良后果及改正措施。这样的做法, 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纪实 篇3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我们探究了空气的组成,知道二氧化碳只占空气体积的0.03%,但我们不要小看这0.03%的二氧化碳,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使地球不是很冷,它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从而为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提供保障,说到这儿你是否想知道二氧化碳是什么样了呢?你是否想知道如何才能获得二氧化碳呢?(此处引用说课部分的导入语,板书课题。)

二、温故知新,慢慢求索

师: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请大家回忆回答以下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装置以及操作步骤。

生1:药品用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溶液。

生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和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不同的反应物可选用不同的装置。

师:两套装置分别适合用哪种药品制取氧气?这样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

生3:图甲适合高锰酸钾、氯酸钾加热制氧气,图乙适合过氧化氢溶液分解。

生4:图甲装置可加热,图乙适合液体参加反应。

师:请结合图乙回答制氧气的步骤。

(学生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药品(先固后液);收集验满。)

师: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大致相同。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

三、启发引导,获取新知

师:在复习装置选择时同学提到了选择装置的依据。请再看装置图。图甲除了可加热外,试管为什么横放?图乙为何没有酒精灯?

生4:因为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是固体,而过氧化氢分解在常温下进行。

师:你能否把选择装置的依据概括出来?

生4:看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师: 图中两种收集气体的方法又是依据什么呢?

生: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密度比空气的略大。

师:由此选择收集装置,先依据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选择收集方法再确定收集装置。

师:为了更全面具体,请看课本110页 。

师:我们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同样要确定药品、反应原理。再选择适当的装置进行制取。我们接触过哪些可以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

四、课堂总结,提升素质

师:请同学们总结归纳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生17: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确定制取气体装置的

生5:碳在氧气中燃烧,石蜡在氧气中燃烧都可以产生二氧化碳。

生6: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师:以上反应是否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生7:碳和石蜡分别在氧气中燃烧不适合,因为制得的气体可能不纯。

生8:碳分别与氧化铜、氧化铁反应都需要高温,反应条件较难满足。

五、设计实验、探究交流

师: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固体和两种酸溶液。固体和酸溶液间可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师:请利用试管作反应容器,利用老师提前准备的药品进行实验。注意观察反应的速率和反应进行的程度 。

(每相邻两组药品相同,分别为碳酸钠粉末、碳酸钾粉末、碳酸氢钠粉末和块状大理石分别与稀盐酸;碳酸钠粉末、碳酸钾粉末、碳酸氢钠粉末和块状大理石分别与稀硫酸。学生分组实验,分工合作,取加药品,记录现象。)

师:大家都完成实验。请使用不同的药品的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生9:我们组用的是碳酸钠粉末、碳酸钾粉末、碳酸氢钠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共同点是反应迅速、彻底,没有固体剩余。

生10:我们组用的是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共 同点是比他们的要慢一些,有些固体剩余。

生11:我们组用碳酸钠粉末、碳酸钾粉末、碳酸氢钠粉末与稀硫酸的反应,与用稀盐酸的组差不多,迅速、彻底反应。

生12:我们组用的是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与大家的不一样,反应很慢且一会就停止。

师:那大家觉得哪种药品组合更合适呢?

生9:我们组的合适,因为反应彻底迅速。

生10:我们组的合适,因为速率适中,便于操作,而且大理石便宜易得。

生13:我赞同使用块状大理石分别与稀盐酸,的确比我们的便于操作。

师:我觉得也是这样。为什么大理石与稀硫酸不行呢?因为反应产生的硫酸钙在水中溶解的很少,会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把硫酸与大理石隔开,是反应停止。(板书药品和原理。)

师:我们确定了药品。这些反应都在常温下进行,我们该选怎样的装置呢?

生14: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相同。因为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都相同。

师:那收集装置呢?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选择什么收集方法合适呢?

生:向上排空气法。

师:请同学们利用提供的仪器组成制取装置。

(学生开始组合仪器,准备药品。)

师:组装后请同学们参考下图。

师:大家可参照屏幕上给出的步骤实验。

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药品(先固后液);

3.收集气体(验满);

4.检验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5.拆卸装置、清洗。

(学生每组分别制得一瓶二氧化碳。)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大家善于思考,善于表达。你是否还有疑问,希望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生15:为什么粉末状的碳酸钠、碳酸钾等反应迅速而块状大理石反应速率适中。

师:粉末状固体与盐酸接触面积大,而块状的大理石接触面积小影響速率。如果把大理石粉碎也会加快反应速率。另外碳酸钠、碳酸钾是纯净物而大理石是混合物。

生16:二氧化碳绝对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吗?

师:虽然水中会溶解一些二氧化碳,但也可以用,为减少损失通常不用。你可以课后做一下实验,验证一下。

师:请同学们总结归纳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生17: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确定制取气体装置的依据。

生18:实验探究找到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合适的仪器,并制取了一瓶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4

1师生同归纳化学反应原理自学指导2师生讨论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专题训练课堂小结综合训练

二、课后反思

1、对学情分析不到位:课的开始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所学的知识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由于时间长,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已经不太熟悉,所以在此环节时,耽误了时间,在后面教学环节时,就显得有些仓促,后来想想,如果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后面的教学就会很顺畅。

2、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细节问题

在完成自学指导1时,实验室制取CO2化学反应原理,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首先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然后碳酸不稳定分解,最后再归纳出总的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也是中考重要考点。

3、由于前面耽误了时间,所以后面在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时,时间不够充分,给人感觉就是很忙乱的完成了这一环节,而这一环节本身设计就是想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实验,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反思 篇5

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活动中,每个实验桌上都提供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试管、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U型管、橡皮管、单孔橡皮塞、带支管的烧瓶、玻璃导管、漏斗、铜丝、水槽、酒精灯、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铁架台等仪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选取上述某些仪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仪器,设计出几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应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

相互间讨论交流认为哪组装置是最理想的装置?为什么?哪一组装置与众不同?”此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图设计多组装置,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同学们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了各种各样装置,有的装置简单方便、易于操作;有的装置构思巧妙、富有创意;有的装置充分利用废弃仪器化废为宝;有的装置却是错误百出等等。然后组织学生们展示作品、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推选出几组比较有创意的实验装置供同学们学习参考。所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不要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要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反思 篇6

加强之处: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篇7

教师引导:下面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片段为例, 重点谈谈我在“设计实验、探究交流环节”是如何设计的。

请学生回忆,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及操作步骤。用屏幕显示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4.操作步骤。

(设计意图:学生在回答中复习学过的知识, 调动了激级性, 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 增强学生的信心, 为探求新知做铺垫。)

师:同学们知道制取氧气的药品和反应原理不同, 那么制取氧气的装置也可不同, 把两套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显示在屏幕上。那么这两套装置分别适合用哪种药品制取氧气?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 通过学生讨论, 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概括表达问题的能力, 符合学生随着年龄增长, 认知能力的提高。)

师:同学们的选择是对的, 相信你们的能力, 说出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肯定学生的能力, 激发潜能, 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不断进取的精神。)

师:反应物不同和反应条件不同, 发生装置不同。那么, 氧气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发生装置确定, 自然想到收集装置, 逐步引导从而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师: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大致相同, 那么我们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复习, 学生自然进入新课, 激发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由简单到复杂,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回答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选择的依据。我们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同样要确定药品、反应原理, 再选择适当的装置进行制取。我们接触过哪些可以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它们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符合学生认知过程, 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并得出均不适合的结论,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师:既然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都不适合制取二氧化碳, 就请大家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吧。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师:酸能和含碳酸根的物质反应, 下面分组实验, 药品分别为碳酸钠粉末、碳酸钾粉末、碳酸氢钠、块状大理石分别和盐酸、稀硫酸。

(教师指导学生阐述各个反应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恰当的药品。)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 篇8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之后学习的另一种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是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必要知识储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及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而实验室制取氧气又为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提供了思路。本节课教学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验操作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的探究,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教学目标及现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智力发展程度,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重点: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难点: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四、学情分析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实验室气体的制备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因此,学生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并不困难。本节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学习化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循着科学的发展过程去体验化学的奥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此我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归纳的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思维变为直观,节约教学时间,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具的准备

仪器:锥形瓶、广口瓶、试管,单、双孔塞、橡胶管、长颈漏斗、集气瓶。

药品:块状大理石、块状石灰石、碳酸钠粉末、碳酸氢钠粉末、块状碳酸钙、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

七、教学流程

1.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我们探究了空气的组成,知道二氧化碳只占空气体积的0.03%,但我们不要小看这0.03%的二氧化碳,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使地球不是很冷,它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从而为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提供保障,说到这儿你是否想知道二氧化碳是什么样了呢?你是否想知道如何才能获得二氧化碳呢?

恰当的导入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暗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温故知新,慢慢求索。

教师引领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并激发学生思考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解决了哪些問题才顺利制取出氧气的?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会一一地解答出来。此时教师继续引导:实验室制取氧气首先是从药品、反应原理开始探究的,那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也不例外。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

由已知带动未知的探究,自然过度,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在这一环节中可以检查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为探究新知识做好铺垫。

3.启发引导,获取新知。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的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上述方程式是否适合制取二氧化碳。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后会得出均不适合的结论。思路中断,教师适时再次引导:既然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都不适合制取二氧化碳,那就请同学们自己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吧。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阐述各个反应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恰当的药品。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探究。

学生先回忆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方法,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分别投影出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图(略)。由学生分析、讨论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这一环节旨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

4.设计实验、探究交流。

活动:学生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组装仪器并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指导学生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学生在制取过程中,很快会发现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如何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满了是个难题,探究欲望再一次被激发。经过讨论、实践学生会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再一次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从中学生也会领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学难点随之突破,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5.课堂总结,提升素质。

请学生总结归纳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6.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我采用如下的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2.原理:CaCO3+ 2HCl = CaCl2 + H2O + CO2

二、实验装置

三、实验步骤

①连接仪器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入药品(先固体后液体)

④收集气体(验满)

⑤检验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⑥拆除装置、清洗

教学案例: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篇9

一、案例背景

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通过实验制取氧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自己做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分组实验。因此学生对实验室制取其它气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的学习,难度大幅度下降。

实验准备:1、仪器:锥形瓶、广口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双孔(单孔)带直导管(弯导管)的橡皮塞、水槽、铁架台。2、药品:大理石、石灰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

二、案例主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及气体的收集方法;

(2)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强化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装置。

(2)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更深入的认识人类生活,逐步学会关心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树立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三、案例分析

内容分析: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重点是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及实践制取。鉴于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有一定基础,已具备一些制备气体的简单知识,所以已具备了初步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技能。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到自主地探究。使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得到拓展和完善。

二氧化碳是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学习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二氧化碳这一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而且可以以此为模版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会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可为学生在后阶段学习其他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打基础。教材在第二章已安排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的内容,因此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演绎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突破实验室如何制取气体的这个重点和难点。

方法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化学课程应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应结合学生实际经验和生活素材设计学习专题,使学生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地得到发展,真正实现“教 为了不教”。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设计的不在是教师的教,而是设计让学生如何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的学习、学会学习。设计中主要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在现代信息技术和探究实验的支持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向研究性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二氧化碳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2)实验装置(3)实践制取二氧化碳三部分内容,设计教学时采用启发质疑──实验探究──总结实践三个环节进行。做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体发展教育。学习中提供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学会分享他人观点的平台,学会如何让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看法,并赢得对方的支持,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2、改变评价方式、内容。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注意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强调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既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体验,强调评价的激励、发展作用。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地、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人的表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程度。

3、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而不在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者、监督者。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做到有效地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基础。

四、案例过程与结果

教学引入: 我们前面探究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由学生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如何获得二氧化碳呢?

1、确定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下面这些化学反应均能生成二氧化碳,写出它们的化学方程式

(1)碳在氧气中燃烧 :

(2)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

(3)碳还原氧化铜 :

(4)高温锻烧石灰石: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上述反应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交流与讨论

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动者和组织者。将学生回答的反应和教师补充的反应按一定规律简明扼要地记录在黑板上。这么多的反应中,哪个反应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呢?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再与全班同学交流。经过讨论的方式确定可以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同学们选的反应及药品中,哪个最合适呢?激发学生的思考,导入下一个环节。

活动探究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

已知:碳酸钠(Na2CO3)、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有效成分为HCl)(或稀硫酸(有效成分为H2SO4))等酸直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探究:从反应条件的难易、反应原料是否易得、反应速度快慢、产生的气体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进行比较,思考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什么原料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学生动手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石灰石、碳酸纳粉末,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再取两支试管,然后加入石灰石、碳酸钠粉末,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重点比较反应剧烈程度,由此归纳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实验编号

所用试剂

实验现象

稀盐酸和石灰石

稀硫酸和石灰石

稀盐酸和碳酸钠

稀硫酸和碳酸钠

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气体的发生装置:1、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液体)2、反应条加(不需要加热),因此选用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

气体的收集装置: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发生反应。故不能用排水法来收集。2、其密度比空气大,选用向上排空气法的收集装置。

确定了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根据实验桌上所给的仪器进行组装。

仪器:锥形瓶、广口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双孔(单孔)带直导管(弯导管)的橡皮塞、水槽、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玻璃片。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五、案例反思: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0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的选取、操作步骤,检验、验满及收集。② 初步懂得所选药品、装置的原因。

③ 提高和锻炼学生收集加工简单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气体制取的过程和方法;学会通过学生实验、讨论、阅读、实验方案等探究式学习,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解释收集到的信息---得出结论”整个参与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认识体会过程性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继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激发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②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严谨、合作的科学品质,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药品选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设计选择、操作步骤顺序

2、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

3、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CO2的装置,并制取CO2。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后,我们知道了制取一种气体,实验装置由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组成。

发生装置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条件:(1)反应物状态(固-固、固-液)(2)反应条件(加热、不加热)(3)收集装置的确定 排气法 讲解并板书:

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固体药品:石灰石和大理石 液体药品: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 l=== CaCl2+H2O+CO2↑(重点)注意:

(1)不能用H2SO4代替盐酸,因为CaCO3+ H2SO4 ===CaSO4 +H2O+CO2↑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表面,阻止了碳酸钙与酸接触,使反应难以进行。

(2)不能用Na2CO3代替大理石,因为碳酸钠粉末,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控制。(3)不能用浓盐酸,因为农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HCl气体使收集的二氧化碳不纯。

3、发生装置(固--液反应不加热)4、收集方法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5、验满: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的火焰熄灭,则证明收集的二氧化碳已满。

6、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把石灰石放在石灰窑里,经过高温煅烧,就值得生石灰,同时得到副产品二氧化碳。

CaCO3 === CaO+CO2↑ 7、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入大理石、塞紧塞子、发生装置内导管刚露出塞子即可(3)把反应装置固定好

(4)把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至浸没漏斗下端,液封(5)收集气体,到期不思念一定要插入集气瓶底部(6)检验是否集满

微型一氧化氮气体制取装置 篇11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3.039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将生成的一氧化氮收集则可做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相互转变的实验。考虑到一氧化氮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二氧化氮,不能采用常规的气体发生装置,从微型、实用的角度出发设计制取装置如下:

一、仪器装置(见图)

医用小药瓶(约15mL,配橡皮塞,医院中较常见)、输液管、注射器

长输液管连通A、B瓶,B瓶橡皮塞上还有一较短输液管,起平衡瓶内外气压作用。

二、操作步骤

1.将铜丝卷成螺旋状插入A瓶上的橡皮塞内并固定,向A瓶中小心加满水并盖上橡皮塞,保证A瓶中没有空气。

2.用注射器吸入3~4mL浓硝酸透过橡皮塞注入A瓶中,浓硝酸被稀释为稀硝酸,同时有一部分溶液通过输液管被压入B瓶中。

3.A瓶中铜丝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收集于液面上方,并将部分溶液压入B瓶中,随着反应的进行,当A瓶中液面低于铜丝下端时,反应逐渐停止。

4.使用时用注射器吸取一氧化氮,溶液由B瓶进入A瓶即可继续反应。

5.实验结束后,用注射器向A瓶中注入碱液和空气可中和多余的酸及吸收一氧化氮。

三、装置特点

1.装置材料易得,药品耗用较少,便于学生制作,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2.整个实验过程中现象明显,可清楚观察到A瓶中有蓝色溶液及无色的一氧化氮生成。吸入注射器中的一氧化氮可进一步做性质实验,将注射器活塞外拉吸入空气,注射器中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生成,再吸入少量水并振荡,红棕色气体又消失。

3.整套装置具有启普发生器的特点,生成的一氧化氮储存于A瓶中,随用随取。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2

目前实验上对贵金属催化氧化乙二醛制取乙醛酸的报道很多,尤其集中在金和钯上。如李子敬[6]等人研究了Nano-Au/C上对乙二醛催化氧化生成乙醛酸,得到了较好的产率;Hermans[7]等人研究了Au-Pd/C双金属催化氧化乙二醛制取乙醛酸,发现其选择性可达到94%;苏琳琳[8]、牛卫永[9]等制备了纳米Pd/C催化剂并对其催化乙二醛生成乙醛酸进行了研究,发现产率均可达到30%左右,选择性也比较高,他们主要研究讨论的仅是催化剂的制备及反应条件,但对其催化机理并未报道;Alardin[10]等研究了Bi和Pb促进Pd/C催化氧化乙二醛制备乙醛酸的反应机理。而在理论计算方面,董华青[11]等人运用MS中的DMol模块研究了乙二醛在具有四面体结构的Pd4团簇上吸附、解离以及氧化反应的历程。但是仅仅研究了乙二醛吸附在Pd4团簇上后键的强弱,并没有解释乙二醛与氧气的反应机理。本文将采用Gaussian 09程序中的密度泛函(DFT)方法,研究钯催化氧化乙二醛的反应机理,并与实验研究进行对比。

1 计算方法

在M06[12]/6-31G(d,p)水平上优化了各条反应通道的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及过渡态的构型,Pd原子用赝势基组。用TS关键词猜测过渡态结构,通过振动频率分析所猜测结构是否只有一个虚频来判断是否为真实过渡态,所计算稳定结构均无虚频。通过内禀反应坐标(IRC)确认各个过渡态两边正确的连接关系。通过反应物和产物的能量比较,使用CCSD方法在6-31G(d,p)水平上计算反应势能面上各物种的单点能,并用M06/6-31G(d,p)水平上得到的零点振动能(ZPE)进行零点能校正。所有计算均采用Gaussian 09[13]程序完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CHOCHO及O2在Pd原子上的吸附

为了了解Pd催化剂对乙二醛及O2分子结构的影响,我们把CHOCHO和Pd原子放在一起优化后得到了两种吸附方式(A1和A2),当我们把Pd及CHOCHO和O2一起优化后发现,乙二醛与O2可以一起吸附到Pd原子上(A3和A4),为了讨论这四种吸附方式哪种对乙二醛生成乙醛酸更有利,我们把这四种吸附方式优化后得到的机构画出,得到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A1和A2两种吸附方式中,我们只考虑了Pd对乙二醛分子结构的影响。在A1结构中,乙二醛分子结构中的两个C-H键分别变为1.105和1.125,相比乙二醛分子中的C-H键长(1.113)一个略微缩短;另一个略微增长,达到了活化CHOCHO分子中一个C-H键的目的。在A2结构中,CHOCHO中的两个C-H键略微发生变化,两个C-H键键长分别变为1.107和1.116,但不及A1变化大。A3是在A1的结构中加入O2后得到的结构,氧气吸附在了金属Pd上。在这种结构中,CHOCHO分子中的两个C-H键键长变化不大,分别为1.1 1 5和1.1 0 5。而A 4是在A 2的结构下考虑O2的作用后得到的优化结构,这种吸附结构对CHOCHO分子中的两个C-H键的影响不大,分别为1.114和1.105。综上所述,在这四种吸附方式中,只有第一种吸附方式(A1)对CHOCHO中的一个C-H键有较大的拉长活化,所以这种结构为Pd催化乙二醛生成乙醛酸的最佳吸附方式。

2.2 反应势能面

2.2.1 Pd催化C HO C HO与O2的反应势能面

为了探索Pd催化CHOCHO与O2的反应通道,我们以A1吸附结构为初始反应物,对Pd存在时CHOCHO与O2的反应势能面进行了计算,用CCSD计算得到加入钯催化剂后的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及产物各物质的能量如表1所示,金催化氧化乙二醛的反应势能面图如图2所示。

从图2看出,Pd催化CHOCHO与O2存在生成乙醛酸和甲酸及CO2两条反应通道。CH OC HO首先通过A 1的吸附方式吸附在Pd催化剂上,形成一个比反应物能量更低的中间体IM1,比初始反应物能量降低了31.0 kJ/mol。中间体IM1有两条反应通道,分别为生成乙醛酸和生成甲酸及CO2。第一条反应通道(黑线所示,生成乙醛酸)速控步骤的能垒为215.3 kJ/mol。而对于第二条通道(绿线所示,生成甲酸和CO2)的控速步骤的能垒为296.1 kJ/mol。综述所述,在Pd催化作用下,CHOCHO与O2反应生成乙醛酸为主反应通道,而生成甲酸的反应为副反应,两者的能垒相差80.8 kJ/mol,反应主要以生成乙醛酸的通道为主。

2.3 Pd催化反应历程及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产物的分子结构

为了分析钯催化氧化CHOCHO的反应机理,我们把其反应势能面上的各个反应通道单独画出来,并附加上每个驻点的结构,得到图3、图4和图5(反应物结构没有画出,而O2中氧氧键长为1.206,反应物单个的Pd原子也没有画出)。

2.3.1 P d催化C H O C H O+O2→CHOCOOH的反应历程

从图3看出,CHOCHO先以A1(图1)的吸附方式形成中间体IM1,放出31.0 kJ/mol的能量。IM1吸收215.3 kJ/mol能量后,O2分子进攻被活化后的C-H键,使得C-H键进一步拉长至1.436,同时氧气中的O-O键增长至1.279,而O 2中进攻C-H的9号O与H靠近,O-H距离为1.179,形成过渡态TS1。TS1中O2分子得到H原子后O-H键继续增强,键长变为1.004,而O-O键继续减弱,键长增长至1.312,放出111 kJ/mol的能量,形成IM2。IM2中的HO2基团的9号O进攻失去H后的3号C,使得Pd-C键断裂,形成的C-O键的键长为1.491,HO2基团中的O-O键拉长至1.595,而断键后的P d与9号O结合,生成P d-O键,键长为2.0 23,形成了过渡态T S 2,同时吸收2 9.5 kJ/mol的能量。TS2中9号O与3号C之间作用继续增强,键长缩短为1.299,生成目标产物乙醛酸,而原来HO2基团中的O-O键完全断裂,9号O以成键的方式吸附在Pd上,且与生成的CHOCOOH分子没有了任何相互作用,该过程放出291.7 kJ/mol的能量,形成P1。

2.3.2 金催化IM3→CO OH CO OH的反应历程

从图4发现,由于P1中Pd-O基团与产物CHOCOOH之间没有了任何作用,Pd-O可以自由移动到所要进攻的CHOCOOH中的醛基C上,形成的C-O键长为1.303,而C-H键长由原来的1.106增长至1.250,形成过渡态TS3,需要吸收70.4 kJ/mol的能量。TS3中C-H键继续减弱并断裂,断键后的H转移至原来的醛基O原子上(O-H键为0.970),C-O键继续增强(键长缩短至1.2 0 1),形成过度氧化后的产物草酸(P 2),放出3 3 5.7 kJ/m ol。

2.3.3 金催化C H O C H O+O2→HCOOH+CO2的反应历程

从图5看出,中间体IM1吸收296.1 kJ/mol能量后,O2分子中的8号O进攻3号C,形成C-O键键长为1.458,C-C键则由1.509拉长至2.013,形成过渡态TS4。TS4中8号O与3号C之间的C-O键继续增强,而C-C键完全断开,形成由两个基团(Pd-CHO和OOCHO)组成的IM4,并放出191.3 kJ/mol的能量。IM4吸收61.2 kJ/mol的能量后,OOCHO基团中的9号O靠近Pd-CHO基团中的1号C,C-O键距为1.756,而OOCHO中的O-O由1.315拉长至1.400,形成过渡态TS5。TS5中O-O键继续拉长并断裂,断键后的8号O与3号C之间的键长缩短至1.154,原来OOCHO中的4号H原子从3号C原子上转移至9号O上,生成新的O-H键,键长为0.965,OOCHO基团失去9号O和4号H后变为C O2,9号O继续进攻1号C,生成新的C-O键,键长为1.3 44,而原来的Pd-C键断裂,PdC H O得到9号O和4号H后,失去P d,生成HC OO H,同时放出629.5 kJ/mol的能量。

3 结论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3

[课题名称] 课题2 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 [适应对象] 农村一般学校九年级学生 [素养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收集、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O2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2)通过探究,设计出实验制取CO2的的装置,并能自己制取二氧化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制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教学用具] 电脑平台、制取二氧化碳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方法] 探究式、启发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浓缩](1)情景导入,提出新课题→(2)回顾O2制法,总结思路和方法→(3)分析CO2的制取原理,寻求装置设计根据→(4)学生自行设计制取CO2的装置→(5)选择最佳装置,进行制取实验→(6)知识技能小结→(7)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教学说明] 本教学设计在学校隐性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条件下(如没有化学实验室,没有电脑平台),也可以进行教学。解决办法:投影内容用普通的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分组实验替换为学生上讲台的代表实验。[板书设计] 课题2 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选择最佳反应原理。

2.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3.检验气体。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 CO2↑ 2.实验装置(供参考,见右图): 3.实验步骤:“查”→“装”→“注”→“收”→“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说明

情景导入(约1分钟)

微笑讲述:大家静静坐着等着老师上课,纪律真好,前面的同学的呼吸声我还听得见呢!在前面我们已探究过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的不同,知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但所含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吸入的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是我们熟悉的气体,也是我们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氧气制法我们已探究学习过,那么大家是不是也想探究二氧化碳制法?

听讲,并做填空式回答

创设教学氛围;回顾知识,引出问题。

提出课题

提问:如何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初步思考

教学环节过渡

回顾启发(约7分钟)

讲述:为了更好地研究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我们先一起回顾前面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投影(1)(2):(氧气的两套制取装置)提问:

1.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用什么把这两部分连接起来? 投影(3):(氧气的原理)

2.用氯酸钾制氧气和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可以相同吗?为什么? 3.用氯酸钾制氧气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可以相同吗?为什么? 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5.通过回顾氧气的制法,使我们知道在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之前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6.给你一个制取气体的原理,你能否设计出制取该气体的实验装置?

1.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导管。

2.不行。反应物状态不同,反应条件也不同。

3.可以相同。反应物状态相同,反应条件也相同,都需加热 4.氧气微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5.阅读课本P110“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确定”这部分内容,以自我解决问题 6.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的道理

为研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做准备

分析原理(约4分钟)

讲述:经过上面的知识回顾和讨论,我们来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就容易多了。提问:首先得搞清楚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和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投影(4):(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要求:分析反应原理,并填写P110表格内容

在课本中寻找答案

填表,慢慢形成设计方案

为节省教学时间,药品和反应原理的选择研究放在课后练习第5中进行。缓和教学速度,留足学生思考空间。

设计装置(约9分钟)

要求学生:选择P111提供的仪器,试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用大致的图形把装置体现出来,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教师台下巡视指导)

两位学生上讲台画出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其他学生也在下面画图,并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设计的乐趣

探 究 实 验 步 骤

(约6分钟)

投影(5):尽可能多地把学生设计的装置投影出来。

提问:有了药品和装置,我们就可以进行制取了。如果我们选择下面的装置进行实验,那该如何操作?

1.先回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2.那么如何检查二氧化碳装置的气密性? 投影(6):(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讲解:(讲解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如何装入石灰石和稀盐酸? 4.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如何验满? 5.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如何放置?

观看,思考 1.回答:“茶庄定点收利息”(说明:实验步骤的浓缩谐音记忆)2.学生茫然。听讲、思考。

3.先装石灰石或大理石,再沿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

4.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看是否熄灭,可判断是否盛满。5.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

培养学生思维开放性

投影演示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提高学生实验成功率

进行实验

(约10分钟)

讲述:药品和仪器都准备好,现在我们准备制取二氧化碳,由两位同学上讲台进行实验。行为:适时指导

台上学生合作实验 台下学生观看思考

体验探究喜悦;条件允许,可也应该做分组实验。

教学小结(约1分钟)

投影(9):(板书设计的内容)

知识点整体感知

小结学习任务

课堂练习(约6分钟)

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1、2题

完成任务

巩固基础,培养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布 置 任 务

(约1分钟)

一、作业题:硫化氢(H2S)是一种有毒气体,能燃烧生成两种常见的氧化物,且能溶于水形成氢硫酸(氢硫酸能跟碱液反应)。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与稀硫酸混合,在常温的条件下反应制得硫化氢气体,同时生成硫酸亚铁,试回答:

1.H2S 的相对分子质量

2.a.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化学方程式为

b.硫化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下面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a.制取硫化氢气体的发生装置可选用,收集装置用,进口应为。

b.做上述实验时,多余的硫化氢气体能否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如不能说明理由,并选择尾气处理的方案(在上面装置中选择)

二、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表课后由科代表分发给学生)

三、完成课后练习3、4、5题,结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的内容再次总结一些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完成课后作业 完成书写实验报告 巩固基础;反思探究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教学设计 篇14

一.本节课被评为2002年全国(华东片)初中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二.教学说明:

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为CO2的实验室制法。这是教材中已经学过O2和H2制法基础上,又一次的气体制取。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可能还只是停留在对制O2和H2的知识的识记阶段,并不一定能自觉地将两者的制法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就通过对O2和H2制法的比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能自觉地整理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此时,学生正处于知识升华的喜悦中,会十分乐意于将自己总结的思路和方法付诸于实践。那么,我们引入CO2实验室制法的探究,满足了同学们的需求。让学生掌握了反应原理后,通过分析反应物状态、条件、生成气体性质来选择合理的仪器组装实验装置。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最终设计出制取CO2装置图,初步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然后,进行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并在实验中利用分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组内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后,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师生通过对现有装置缺点的分析,使学生自发地萌生对装置进行改进的愿望。这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他们进行实验装置的创新,并及时对设计合理的同学进行表扬,让他们再次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最后,鼓励他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中自己动手组装实验装置。同时,提出一个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在课后对其进行探究,培养他们接受新信息、分辨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15

在中学化学的实验中, 二氧化碳的制取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应用中, 教材中选用的装置有很多不足之处, 笔者根据化学实验的要求出发和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实验室制取二样化碳的装置进行了创新设计, 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一、原装置的不足之处

原装置如图1所示:

这两套装置, 反应不能随时发生, 也不能随时停止, 只要稀盐酸溶液加入到试管或锥形瓶内, 反应不能控制, 固液不能真正分离;不能自动排泄液体, 使用很不方便。

二、发生装置的创新设计

根据实验需要, 以及克服图1装置的不足, 新设计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如图2所示:

该装置克服了原装置的缺点, 并有两点创新之处。从性能上看, 反应能随时发生, 能随时停止, 固液能彻底分离, 排泄液体非常方便。由于在反应瓶B中, 玻璃弯管的创新设计, 固体颗粒不能进入弯管, 当需停止反应时, 夹上止水夹B, 能使液体全部自动回流到漏斗A甁中, 实现固液真正分离。这是利用了物理学中的连通器和气压原理设计的, 这是该装置的点睛之处。另外, 在排泄出反应余下的液体设计上, 也是应用了物理上的连通器原理和大气压的作用设计的。

三、装置的制作

该装置制作的材料采用250毫升的雪碧瓶为主材料, 漏斗甁A是截取饮料瓶的瓶口部分, 倒置安装而成, 在盖子上打孔, 倒插Y型玻璃管。反应瓶B是截取饮料瓶口部和底部, 底部先打孔, 安装上倒U型玻璃管和隔板。再在瓶盖上打孔, 插上玻璃弯管, 然后, 把上下两部分套接, 用胶粘接而成。密封处除利用了原瓶盖密封, 其余玻璃管和装置连接处均采用了玻璃管外套一小节乳胶管密封, 这样密封效果十分好。反应瓶中的多孔隔板用塑料版制作, 中间打上小孔, 穿插在弯管上, 由弯管固定多孔隔板。然后, 把反应瓶A中Y型管一个分支套上乳胶管, 加上止水夹, 作为泄液管。另一个分支用乳胶管和反应瓶下的玻璃管连接即可。

四、使用说明

1. 气密性的检验

将导气管用夹子夹住, 排液管也夹住, 从漏斗中倒入水, 倒些水后, 若漏斗中液面高度保持不变, 证明装置不漏气, 否则, 漏气。打开泄液管的夹子, 就能自动排泄净装置中的水 (反应瓶B的底部要高于Y型管的分支处) , 再用夹子夹上泄液管。气密性检验完毕。

2. 添加药品, 制取气体

先在反应瓶B中用镊子加入几块石灰石, 拧好盖, 再从漏斗中加入稀盐酸, 打开导气管上的夹子, 液体就进入反应瓶B, 反应开始, 制取气体。

3. 反应随时停止, 随时发生的操作

当反应进行时, 需要停止反应, 就用止水夹B夹住导气管上的乳胶管, 这时, 液体在气压的作用下, 就自动沿弯管回流到漏斗中, 固液就能彻底分离。当需要反应时, 再打开止水夹B, 液体回流, 反应继续进行。

4. 反应后余液的回收

反应进行完后, 调整支架, 使反应瓶B的底面高于漏斗底部Y型管分支处, 打开两个夹子, 液体在气压作用下, 自动流净。再取出余下的固体药品。清洗装置。

五、实践效果

经实践, 该装置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方便实用。添加药品后, 几天之内都能正常使用。我凭借这套装置参加许昌市教育局自制教具大赛获得了一等奖, 参加河南省自制教具大赛获得二等奖, 并获专家好评。

六、设计反思

该装置构思理念新颖, 具有一定创新性。制作材料来源广泛、易得。加工容易。使用方便, 不易破碎, 安全、可靠。可视性强, 易于观察反应现象和反应过程, 很适合初中生使用。倒U型弯管的设计, 创新性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启发、指导意义。笔者教的学生, 在指导下, 每人制作一套该装置。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世海, 高兆宏, 张晓谊.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篇16

长顺县威远中学 韦祥波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篇17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习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习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

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质疑——探究——交流——结论的过程致使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为什么要选择“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采用哪种(排水法、排空气法)呢,为什么?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形成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药来的深刻而透彻。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但是很遗憾为了“赶进度”我一句“这步骤可以省略”带过,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

最后,评价做的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实验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实验,缺乏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有部分学生是课堂的看客,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不参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大潮中去;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和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来,其他同学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自主导引五环”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的契合点,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想,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有犯错误,他才能从错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讲眼光放的长远些:去学习别的科目的教师是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他们的难点,学习别人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让学生理

解我们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每个老师的方法都不一样,与其让他困难的适应我们,不如我们改变一下自己,从他们的角度去传授知识,或许这样做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教学反思

——加热高锰酸碱制取氧气

上一篇:4月思想汇报:党校培训心得下一篇:对大学的感受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