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答案

2024-09-10

马原第二章答案(精选4篇)

马原第二章答案 篇1

自在自然 自然界 客观世界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强调的是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来自于实践即“躬行”。A本身错误,CD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4恩格斯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决对的。”这表明

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真正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永恒的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是对相对性的否定和超越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原则的界限 真理包含绝对性,是不可被超越的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部,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承认绝对性并不否定相对性,BCD的说法均否定真理的相对性,因而是错误的。5“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这句话是孔子在知行观方面的典型观点,强调“行”(实践)在检验“言”(认识)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6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

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过程,当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些问题,符合题意的是D。

7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说明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人们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去实践

这种理论没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束之高阁,并不实行”。即不以实践为目的。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根本原则出发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Duoxuan 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正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来。”这说明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所有的认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 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归纳法的不完满性

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真理性的表述。归纳方法的不完满性,同样是强调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有些真理需要逻辑证明才能检验

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不同的人、不同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实践本身的历史性和不断发展性所决定的,所以选BC。D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把实践标准变成了主观标准。A否认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把有些真理划为逻辑证明,这也是不对的,逻辑证明是立足于实践证明基础之上的,是对实践证明的补充,它不能取代实践证明的唯一性。

“你永远不能控制大自然,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大自然如何工作,然后让它为我们所用”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有 一切从实际出发 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统一的 实践主体能够创造物质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之间的具体的、个别的反映,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价值是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表现在:①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来满足人的需要,这是真理的价值属性;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形成的。(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真理价值的功能:①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②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③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的一个环节。

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① 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② 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人们通过把变成现实的东西同原来的观念、思想加以对照,从而判明这个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使认识得到检验。

简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本质的理论意义。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意义:① 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② 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③ 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Lunshu 如何认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认识主体的三个特征。认识的客体从可能性上讲是整个物质世界,但从现实性上看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认识对象,即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客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马克思主义把主体和客体这一对范畴放在实践的基础上予以界定,从而批判和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错误。认识的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物质条件是指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物质性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精神条件是指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运用的既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通过认识中介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结构的形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是实践的主体,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认识的客体不是自发的、仅仅被认识主体直观认识的对象,而是主体实践和改造的对象。无论是物质性中介还是精神性中介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论述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及其意义。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认识规律。

现实意义: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

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以及群众路线的关系。

与党的思想路线关系:①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③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④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关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篇2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3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2分)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分)

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2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分)二是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分)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1分)四是企业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1分)4.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答: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分)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2分)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2分)

四、辨析题(下列3小题,每题必作。每小题6分,共18分)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分)因为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实践,社会生活各项内容也归根结底在于实践。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 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

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 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 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 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 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 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

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 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 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

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

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

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 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

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 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 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 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

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 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4、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案要点】

马原第二章答案 篇3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①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b.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a.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b.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c.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

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

d.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

(4)真理和谬误

①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他们是性质对立的两种认识;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2、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b.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c.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②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a.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b.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c.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及其特性

①“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两者的关系中形成的。

②价值的特征: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

马原第二章答案 篇4

【答案】ACD 【解析】A选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C选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经典的表述。D选项“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既是A与C选项中两种对立观点的体现,也同样是对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表述。只有B选项似是而非,从字面意上看,很符合题意。但实际上无此一说,属于干扰项。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A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B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C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贯彻D对它的不同回答是解决其他历史观问题的前提

【答案】BCD 【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与此相反。故B选项正确。而这个问题又正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故C选项与D选项也正确。但A选项不正确,不能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基本问题。只有哲学基本问题才满足A选项的条件。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A只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追究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B只考察人们的理性活动而未追究理性背后的感性因素 C只看到个人的历史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 D只看到上层建筑的作用而未深入研究经济基础的运动 【答案】AC 【解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故A与C两选项正确。B选项与C选项的表述均有缺陷,为错误选项。

4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所包括的物质要素有()A人口因素B生产方式C实践活动D地理环境

【答案】ABD 【解析】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故A、B、D三选项正确。C选项“实践活动”虽确为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物质性活动,但已经被包含在生产方式之内,将其与其他三要素并列是错误的。

5社会存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有范畴,其基本要素所包括的内容有()A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生态系统B从事物质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C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D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机构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存在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物质性存在,包括三方面的物质性要素,一是地理环境,它当然会形成生态系统。二是人口因素,它正是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三是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活动的两个方面:物质内容——生产力、社会形式——生产关系。因此,A、B、C三选项正确。D选项是政治上层建筑,不能包括在社会存在范畴中。

6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的各种物质生活条件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C社会的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A选项和B选项分别表述了社会存在的部分内容,它们合在一起则包括了社会存在的全部内容。C选项是生产活动中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D选项内容过于宽泛,超出了社会存在的范围。故A、B、C三选项正确。

7有一位著名思想家认为:“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这一观点的哲学基础是()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地理环境决定论 【答案】CD 【解析】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矿藏及动植物等等,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但不能把它夸大为决定作用,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哲学上是一种机械唯心主义观点。故C和D选项正确。

8一位伟人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这说明了()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重大作用B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中具有决定作用

C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D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AC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是毛泽东1949年9月建国前夕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说的,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天辟地,除旧布新,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但毛泽东在这里并不是从“人口”的角度去论述“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而是从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从历史创造主体的角度来论述人的因素的。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人”和“人口”,所指内容有重合,但角度完全不同。“人的因素”不等于“人口因素”。人是社会历史主体,人口则是社会存在的客观要素。人口因素虽是不可或缺的,但不能认为它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故B选项排除。D选项文字的内容本身虽正确,但与题干中毛泽东观点的角度不同,也予以排除。A、C两项与毛泽东观点相符合,为正确选项。

9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B、C错,否认了社会存在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10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说明()A理论的力量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B社会变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理论与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也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一个方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这一原理的确立,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这一原理()A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B由于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从而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C使事实上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的社会历史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D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答案】ABCD 【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的重大理论意义是:第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恩格斯说:“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藏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第三,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重要思想。第四,而在实践上,它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故正确答案是A、B、C、D。

12生产力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手段 【答案】ABCD 【解析】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实体性基本要素构成。而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故正确答案是A、B、C、D。

13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它发展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B在现代,科技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D它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

【答案】ABCD 【解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在现代,科技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它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过程,转化为生产力三要素的过程。这种转化会引起劳动者素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劳动者掌握现代科技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对象的新发现和新创造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新生产工具、新生产工艺的采用,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科技应用于生产组织管理则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2)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现代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生产,技术、科学这三个环节的关系和作用顺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近代,生产、技术、科学的关系是以生产为起点的,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已经一体化,形成了以科学为起点的科学——技术——生产双向

运动过程,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以至于可以把科技看做直接生产力。故正确答案是A、B、C、D。

14对经济活动追求消费者和生产者“双赢”理解正确的是()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D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答案】ABC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而题干材料中给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就是一对矛盾,但是由于“双赢”表明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再者,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是体现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生产和消费则又是一对矛盾,而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的同一性关系。因此,从矛盾同一性角度看,选项A、B是正确的;再从生产关系的本质看,选项C、D是正确的。故正确答案是A、B、C、D。

15马克思说:“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生产关系是第一位的B生产关系形成于生产过程中

C先产生生产关系,后产生生产力D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案】BD 【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中,生产力是第一位的,所以A,C两项是错误的。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并不是说生产关系优先于生产力,而是强调生产关系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是B、D。

1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意义表现在()A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B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C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D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依据 【答案】ABC 【解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意义包括:(1)这一原理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这一规律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对一切重大的社会现象的认识都可以从这一规律中追根溯源,从而得到科学的理解。(2)这一规律

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启示人们看到生产的社会化、经济全球化与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历史联系,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3)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基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目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实践,在人民中作用的好坏及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和起多大作用。故A、B、C选项正确,选项D属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意义。

17下列哪些制度、设施及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A法院B《红楼梦》C化工厂D生产资料所有制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C属于生产力范畴,D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18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A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B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C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D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本题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夸大了社会意识的能动性,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19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正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承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说明()A社会发展过程没有决定性B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C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多种可能的途径

D虽然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但是社会发展不是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

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主体选择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所以A、B错误,正确答案是C、D。20下列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的是()A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B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C要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D要社会革命和改革等的方式

【答案】CD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1)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要采取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等多种方式。(3)正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这些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中,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使社会得到全面进步。A、B选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故正确答案是C、D。

2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A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B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C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D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答案】AB 【解析】各个阶级间根源于经济利益对立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社会中一种必然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发现阶级斗争并不是马克思的新贡献,在他之前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已提出。C、D项在马克思之前就有思想家提出过。马克思的新贡献在于他深刻揭示了阶级斗争的社会根源及其历史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22社会革命的实质是()A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B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C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D对现存社会结构的局部改变: 【答案】ABC 【解析】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故正确答案是A、B、C。

23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下关于改革的理解正确的是()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B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C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D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案】ABCD 【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但改革不是要改变原来社会的根本制度。因此,正确答案是A、B、C、D。

24“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答案】AC 【解析】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首先,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一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质的变革;其二使人们的劳动形式产生质的提升;其三使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其次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最后,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历史变革中的决定性力量,从客体方面讲是生产力,从主体方面讲是人民群众,所以B项错误;自主性力量一般指人,所以D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25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如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一观点表明()A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B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D利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技的双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其发生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还有社会制度、社会管理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并不能把“全球性问题”的直接原因归结为科技发展;科技也不是导致人“非人化”的根源,人的“非人化”更多的需要从经济基础,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从劳动分工寻找。所以选项B、D错误。故正确答案是A、C。

26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包括()A脱离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个体

B凌驾于自然、社会及其客观规律之上的思辨的大脑 C是现实的人D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 【答案】CD 【解析】作为唯物史观的科学概念,“人”既不是脱离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个体(旧唯物主义的理解),也不是凌驾于自然、社会及其客观规律之上的思辨的大脑(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解),而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指: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故正确答案是C、D。

2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的有()A“苦了我一人,富了千万家”B“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C“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D“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表现。一方面,没有个人便无社会,所以个人的社会价值并不排斥个人的自我价值,并不排斥个人的获取、享受和消费;另一方面,没有社会也无个人,所以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其满足又是社会性的,个人的自我价值,归根到底要以个人的社会价值为根据。B选项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个人主义人生观和利己主义观点,所以它是根本错误的。与我国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相悖。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在第一位,就会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故正确答案是A、C、D。

2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历史不是神创造的B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C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D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答案】AD 【解析】对于唯物史观历史创造者的原则理解应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坚持“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以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唯心史观划清界限。B、C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2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

A个别——一般——个别B实践——认识——实践 C群众——领导——群众D团结——批评——团结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群众路线的“群众——领导——群众”,这三个公式是一致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30杰出人物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A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 B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

C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D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 【答案】ABCD 【解析】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2)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4)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故正确答案是A、B、C、D。

31狄慈根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德国工人哲学家。他通过刻苦钻研,几乎在不依靠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不依靠黑格尔的情况下独立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这说明,一种新世界观的出现根源于历史本身的发展,体现的是历史必然性,而发现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A纯属偶然机遇,是千载难逢的极小概率历史事件 B仍然只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狄慈根只是爱好者 C的具体人物有偶然性,没有马克思,会有其他人 D的过程体现了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答案】CD 【解析】狄慈根是一位德国制革工人。中学二年级后便辍学在家劳动和自学。坚持钻研哲学,写下了《人脑活动的本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等著作,独立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若干原理,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赞扬。列宁曾满怀热情地说“狄慈根的作用在于:他表明了工人可以独立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这说明,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首先,任何杰出人物的出现和作用都体现着历史必然性。是“时势造英雄”。其次,具体的杰出人物的出现及作用则具

上一篇:构造情境化知识管理体系解决下一篇:华师大网络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