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水平

2024-07-25

高中历史水平(精选10篇)

高中历史水平 篇1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高中历史水平 篇2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 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 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逐渐从热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在的本质, 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那么,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初中历史教学回归本色,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1) 实现教学方法的更新

初中历史教学要从“教法”的研究向“学法”的研究转移, 教学活动围绕着如何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主演”, 学生充当的是“观众”。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 引导学生去学,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动脑思考,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中的“活动课”就是以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 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 切不可一手包办,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 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内容时, 把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场景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播放, 使学生进入历史情景, 接着用投影仪放映圆明园被烧的残迹的图片, 然后提问几个问题, 这样不仅可拓宽学生的视野, 而且可启迪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采用多种方式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巩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练习, 练习要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能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如问答题可练习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字归纳能力, 材料题能够练习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选择题能够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水平, 等等。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心得、课堂小结的方式来总结归纳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 对旧知识加工梳理, 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 清理知识间的联系, 找出内在的规律, 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清楚、完整和系统的印象。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得让学生听你的课, 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学会, 进而达到会学。因此, 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当然, 在讲到枯燥无味历史知识时, 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 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 即老师不再局限于向学生问问题, 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 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 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4) 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第一, 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和课堂上参与情况应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既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积极参与, 发挥主体作用, 又将历史学习纳入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中, 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在课堂这个封闭狭小的圈子, 而是放眼更为广阔的历史学习空间。第二, 采用“闭卷+开卷”的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 力求以反映学生的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 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选择题目来完成相关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式的题目, 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过论”等。第三, 学业成绩考核还要有实践活动。比如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课堂剧编演、手抄报编写、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 撰写历史名著读后感、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专题历史问题探究小论文、历史名胜小游记, 等等。

(5) 利用身体语言的艺术

要想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口头语言, 而且要有形象的身体语言。教师应充分利用眼神、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帮助教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无声言语, 若恰当利用眼神来帮助教学, 常常能收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当学生回答对了一个问题时, 一个赞许的眼神会给学生以莫大的鼓舞;当学生思维开小差时, 一个严肃的注视会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迅速改正。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一次苦口婆心的长谈, 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演员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也可以用面部表情来增强教学效果。学习中, 常常有疑惑、受阻、进展、成功的过程出现, 教学时, 伴随这些过程, 教师应运用面部表情来烘托和渲染气氛。如发现问题时就满脸狐疑, 而学生为想知道究竟会积极思索;遇到困难时, 可紧皱眉头而引起学生低头沉思;遇到挫折时, 可显得乐观、坚毅, 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信心;遇到成功时, 可眉梢一动, 露出舒心的一笑, 好像眼前真是一派“柳暗花明”, 学生也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演绎教材内容的深层次上, 要具有艺术表演的风范, 善于应用丰富的表情来展示教材内容,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哑剧演员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 课堂上教师的手势动作也能使课堂生辉。教师应善于以手势助说话, 复杂难懂的知识优势可用简单的动作解释得明明白白, 难以言传的内容可通过形象的动作直接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示出相应的举动和手势, 起到非常好的辅助教学语言的作用。

3. 结语

总之, 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 值得深入探讨。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初中历史教学回归本色,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勇.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7, (1) :152-155.

[2]冯宝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 2006, (3) :147-149.

[3]姜思敏.谈初中历史课堂的创新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 :1116-119.

[4]于有兰.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科学教育, 2009, (6) :120-123.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提高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27-01

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研究持续深入。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笔者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希冀能对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有所裨益。具体如下:

一、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但在很多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仍习惯于或热衷于单打一,把搬运课本知识当作根本的或唯一的任务。历史学科的功能和作用,不在于让学生们熟知和牢记那些残垣断壁与僵尸枯骸,以供其消闲怀旧,而在于通过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庞大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高考测试的着重点,也是在于考生自身的这种能力。高校选拔新生的要求,就智力方面而言,不但注重考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注重考生在今后学习深造和工作实践中可能发挥的潜在能力。所以说我们的历史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尤其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提倡学术研究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其主要包括了艺术精神、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充分利用其人文性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二、注意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意识。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多地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来获得;同时,还应当使学生在这种参与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一种合作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而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参与意识,教师首先应当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可以做得很好。

例如,在学习历史必修(Ⅱ)时,有位历史教师对所学的内容经过认真分析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先尝试着讲解其中的某些章节的知识(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师把这些内容课文分成几部分,让每个学习小组自行选择中的一部分进行研讨,然后请一位同学做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这样进行,既有参又有合作,结果同学们讲得都很认真。在讲关于陶瓷的发展历史时,有的同学还拿来了实物,并讲授自己在陶吧制作陶瓷制品的亲身历 ……这个过程中,也许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能详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历史内容,但最起码对自所负责的那部分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仅学到了有关的历史知识,还初步体会和掌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提高历史教学水平,也意味着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要不断转变和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比如,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目标总是定位在增进学生的“事实性”知识(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方面,相对而言,有关史学的“程序性”知识,如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因果关系、变迁和延续、证据效用等历史学概念和方法,则往往被忽略。其背后或许有着这样的假设:十几岁的学生只要具备足够的“事实性”知识,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就会理解、运用那些“程序性”知识;学生年龄尚小,那些史学概念与方法非他们所能领会,无须过早传授。然而,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事实性)知识的成长与儿童思考能力的提升并无直接关系。”闭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史实之外,适当传达一些历史学的概念和方法也非常必要。而且,历史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方法。

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就要了解和掌握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对学科教学理论的研习。

2、要丰富专业知识

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发展教学反思能力,学科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笔者认为,多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也是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形式。比如,教古代历史,只读几本通史类的书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还可以从现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如顾颉刚、陈垣、陈寅洛、傅斯年、钱穆、郭沫若、剪伯赞、周一良、唐长孺等人传世的学术论文中,精选若干篇出来研读。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历史高中学业水平考知识点 篇4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①原始商业:原始社会以物易物。

②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③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地位提高。

④秦汉到隋唐前: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限制。

⑤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⑥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

制也被打破。)

⑦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⑧明清:地域性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居民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的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发展成为的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在宋朝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发展的表现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表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现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对外贸易逐渐萎缩。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 篇5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高中历史水平 篇6

1.金文中的封”字,写作或對,邦”写作予。意为划定疆界,植树为帜建筑城堡,肚军守 土。其反映的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嫡长子继承制 2.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一统天下。“公元前221年”属于()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3.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的民主,而是本城邦成年男子的民主。这从本质上体现了古代雅典()A.男性地位普遍高于女性

B.男女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 C.男性具备从政的便利条件

D.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 4.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全国政府拥有国防外交等大权;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权,议会议员、政府首长由当地人民选举产生,大多数构成单位拥有自己的宪法。其阐释的是()A.联邦制

B.共和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5在论及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时,马克思说“看起来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倒起了警醒作用。”学者茅海建也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不能反映上述观点的是()A.坚船利炮促使部分国人“开眼看世界”

B.“师夷长技”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洪仁玕提出了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D.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6.“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写下这句名言,把人类的解放事业寄托在无产阶级身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源是()A.工业革命的进行

B.圣西门等社会改革家的实践 C.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的影响

D.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推动 7.2014年1月5日,河北省隆化县发现了一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印制的中国地图,地图正面详细标记了中国各地的交通运输、矿产、农副产品等信息,背面则印制了中国多处名胜古的照片。就民主革命而言,该地图的主要研究价值在于()A.发现当地历史变迁规律

B.为文物古迹复原提供重要依据 C.了解当时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D.揭露日本对华经济文化的掠夺 8.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是指(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人民当家做主新时代的到来 C.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业

D.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9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高 C.万隆会议 D第25届联合国大会 10.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下列与此描述 相吻合的是()A.翻车 B.曲辕犁 C.耧车 D.筒车 11.16世纪以来,欧洲的国际贸易中心逐渐从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转移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这主要是由于()A.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推动 B.新航路的开辟 C.意大利的衰落 D.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2.恩格斯说:“18世纪,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好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这场变革„„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这场变革”指()

A“商业革命” B.“光荣革命”“ C.工业革命 D.议会改革 13.1927-1936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史上最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A.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B.“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C.国家基本统一和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D.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 14.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 交不结矣。且

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 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据此可知,康有为()A.认为中国应该全盘西化入

B.主张在社会习俗方面与世界趋同

C企图通过”剪辫易服”推翻清政府

D.积极倡导制定宪法限制君权 15.1921年,苏俄政府退出拥有20名工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允许私人承租经营;准许私人开办 小型企业和 商店。这表明苏俄当时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16.1933年,美国农业调整署派出大量代表,说服农民毁掉1000万英亩棉田,屠宰二十多万头 大猪和六百多万头小猪,政府予以补贴。这种做法()A.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B.体现了政府的“以工代赈”

C.遭到农民的一致反对

D.为失业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17.近日央视热播的《转折中的邓小平》让我们对邓小平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四大

C.十四届三中全会

D.十五大 18.2014年10月13日,某世界性组织表示将在三年内向卢旺达提供73亿美元的援助,主要用于水电项目为主的能源领域、城市发展、农业发展以及社会保障。该组织是()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世界贸易组织 19.2014年9月28日,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了孔子诞辰2565周年祭祀大典,活动期间,2565名市民诵读了《论语》。下列孔子思想中有利于扩大受教育者范围的是()A.有教无类

B.为政以德

C.因材施教

D.仁者爱人 20.古代学者甲认为,要把握“理”,需要“格物致知”;学者乙则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只要内心反省就能体会。学者乙是()A.董仲舒

B.程颜

C.朱熹

D.陆九渊 21.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融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而文化素养的是()A.宫延画

B.文人画

C.风俗画

D.宗教画 22.西方某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艳丽的感性色彩,而不是18世纪深沉的理性特点,崇拜权威,并且把崇拜的对象由中世纪推向了古代。下列人物属于该时期的是()瀑

A.薄伽丘

B.卢梭

C.牛顿

D.马克思 23.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冷静思考,文学领域掀起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潮。下列文学作品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是()A.《唐璜》

B.《西风颂》

C.《人间喜剧》

D.《等待戈多》 24.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学习西方,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下人物(康有为、黄兴)都

A.推行民主共和

B.主张君主立宪

C.要求废除君主

D.反对封建专制

25.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从网上购买商品,京东、亚马逊、淘宝等购物网站的商品销量与日俱增;从前乘坐火车出行都要到售票处排长队买票,现在更多的人从网上买票。这表明互联网()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决定了人类的命运

C.扰乱了社会秩序

D.消除了传统习惯

二、非选择题(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秦汉统治者认识到,在官僚制度确立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选官用人制度,以补充官僚队伍,保证这个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岳麓版

历史必修一

秦汉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途径繁多,但各种途径几乎都与荐举有关,尽管路途迁回曲折,但还是必须通过某种荐举之门才能入仕,这就为世家门阀提供了方便。——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议会选举仍实行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度,在选区划分和议席分配等方面也都没有改变。东南一些衰败的城镇,有的几乎无人居住,有的甚至已经淹没在茫茫的北海之中,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力。每逢选举,几个责族便划船来到这里进行“水上投票”,选出他们自己的议员;而西部和北部一些人口稠密的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向议会派出自己的代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获得通过。——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吉林梨树县四大家村的选举会场,新当选的村主任在发表就职演说。——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简述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影响。(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哪项政治制度?该制度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作用?(5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代顺治二年(1645)宣布废除“匠籍”,匠人才获得自由身份。——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境。1979年4月到192年12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失业率达到10.8%,失业人口数达到1200万。面对严重的“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

——摘编自《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图1粮票、布票 图2信用卡、购物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匠户制度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扭转经济”困境”,美国政府对经济政策所做的调整。(4分)(3)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你们曾经利用过无知、迷信、疯狂的时代,来剥夺我们的地产,把我们践踏在你们的脚下,用苦命人的脂膏把自己养得肥头胖耳。现在你们发抖吧,理性的日子来到了!——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3分)

(2)分析材料二中“理性的日子来到”的原因和历史作用。(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29.研究性试题(6分)

(1)史观是历史学习和研究基本方法。其中,整体史观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按照这观点,世界近代史开端应该是(2分.A.新航路的开辟 B.早期殖民扩张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中学举办历史剧表演活动,下面是四组镜头

①《秦始皇》中的百姓身穿麻衣 ②《诸葛亮》中有人在纸上写字 ③《李世民》中有人在喝玉米粥 ④《雍正帝》中有大臣在军机处办公 其中一组镜头不符合历史史实,请写出序号,并说明理由。(4分)

2014年12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答案

1-5.CD D.A.B 6-10.A.D.C.9.D.11-15Bc.C.B.B.16-20A.B..C.A.D 21-25.B.A.C.D.A

26(17分)(1)变化:察举制、征辟制到科举制。(2分)

(2)影响:科举制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稳定和谐;但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束缚了人们的思想。(4分,只要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2)背景:中世纪选举制度的弊端;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分,答出两点即。)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分,答出两点即可)

(3)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1分)作用:激发了广大基层民众参政的热情;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精神;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4分,只要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27.(14分)(1)趋势:政府逐渐放宽对匠户的人身控制,直至最终废除匠籍,匠人获得自由身份。(2分)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匠户没有人身自由,缺乏劳动创造性。(2)调整:由国家干预经济到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4分)(3)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

高中历史水平 篇7

一、发挥地方历史资源的作用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服务

1. 努力做到课堂讲授内容与地方史料资源紧密结合。

为了诱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积极性,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提高兴趣, 最好办法是让他们感受和发现身边的历史。为此, 授课教师要做到教学与地方历史的结合, 挖掘和利用所在地方的历史人物和史料以及一切资源。

通过向学生提供发生在本地的史料, 引导学生研读材料, 接近历史的真实, 让学生自己在对史料思考和领悟, 达到以史为鉴和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终热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因此, 教师有必要在准备教学内容时, 补充一些地方史资料, 通过拉近时空距离增加历史的亲切感和说服力。地方史料内容有时比课本丰富翔实, 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筛选, 适当运用能体现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而且它生动真实发生在身边, 而使学生喜闻乐见, 能够减少学生与历史教材的隔阂和对历史学习的枯燥。近年来, 各相关机构、学者在挖掘地方史志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搜集和整理出大量的宝贵文史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甚至弥补了史学研究方面的一些空白, 还有助于促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科研的发展。其中某些资料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而这些素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运用, 更好充实教材内容, 进而拓宽学习和研究的视野, 从而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看得见、摸得着, 从而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如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时, 可以结合梧州地方史料, 将梧州开埠以来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进行对比, 使学生拓宽对该问题的观察视野, 并联系教材中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内容, 很好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同时, 地方历史资料来源于当地, 具有明显的乡土气息, 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和认同, 因此有助于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 学生对距离他们时空较近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感兴趣, 他们特别关注本地所发生的一切。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篇讲到“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时候, “一大”会址一定会浮现眼前, 这里可以展开讲解中共广西地委、特委旧址。中共广西地委、特委旧址是中共在广西早期活动纪念馆 (现梧州市建设路兴仁巷4号) , 它是广西最早的中共领导机关和活动史迹的革命旧址纪念馆。1978年地委旧址按原貌重新修复, 并在旁边新建两层楼房的革命事迹陈列馆, 共展出革命文物、历史照片、文献资料200多件, 展示广西早期中共领导机关活动的光辉历程, 介绍一批梧州革命烈士的事迹, 反映梧州工人、学生、农民、妇女运动及梧州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历史, 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学生听到老师这些讲解, 会产生亲切感, 便于他们学习和领会这段历史。

2. 当地政府、高校与地方历史资源点合作, 共建教学基地, 便于学生参观学习, 也可以作为历史古迹对外开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要开辟多种渠道, 与历史资源点共建共育教育基地, 签订共建协议, 培养讲解员和接待员, 切实来加强工作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共育活动, 充分利用教育基地组织的巡展、巡讲、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 组织学生听报告会、参观, 强化课堂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参观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历史纪念场馆。在参观前, 学生要认真搜集资料, 熟悉基本的历史情况, 确定参访时重点关注的主题。在实施过程中, 学生以班级为单位, 也可以以寝室为单位, 可以结伴, 也可单独行动, 参观梧州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纪念场所。在考察结束之后, 要求学生以调查报告、考察日记等形式汇报个人心得。利用主题班会, 安排部分同学在课堂上演讲, 其他同学参与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考核。从实际情况来看, 这种实地考察可以促进学生对地方历史的认知, 增进史识、启迪智慧, 不仅让学生了解所在地的优良革命传统, 同时也增强了对当地的自豪感, 与时俱进、具有当代大学生人文气息和使命感。

二、目前, 地方历史资源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有待加强。

所谓开发意识的加强, 是指不仅把教材和图书、影像视频作为课程资源, 要重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历史人物和其后代等等实践性地方历史资源的运用。在长期的“思政”教学中, 有些教师只满足于课堂上知识的讲授, 而不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针对这种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教师改变观念, 主动开发地方历史资源, 并充分利用地方历史资源, 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

2. 历史课程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 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 当前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研究能力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政治理论课程, 也是历史课程, 所谓论从史出, 要求任课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 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 而在历史学。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 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 还要进行知识更新、研究能力深化。历史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 当今的“90后”大学生涉猎的信息更加广泛, 作为任课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充实自己, 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二是具有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要走出教室, 走向社会, 通过利用地方文化遗产等地方课程资源, 精读地方社会历史与现实这本“活教材”, 让历史走进学生现实的生活, 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感受历史、认知历史和思考历史。三是教学手段的更新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为了使课堂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 需要添加地方历史资源的图片资料。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如灵活掌握Power Point;还应该掌握网络知识, 能快速准确地利用网络查找所要的资料等。有了精心准备、有了丰富内容教学要通过教师精彩讲课和正确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的和现实教学效果,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达到目的和效果“临门一脚”, 把这把握好那就是“画龙点睛”。

3. 教师在实践性历史资源运用中要正确地引导。

学生喜欢走出课堂, 去参观调查, 这是青年人思想活跃和好动的特点。但年轻的学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 对现象与本质的正确认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加强。所以,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正确历史观看待历史事件、人物。如关于对梧州思达医院和的认识问题。梧州思达医院, 于1903年创建至30年代期间建成, 这个时期正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者纷纷来中国“淘金”的时期。那个时候, 梧州被这些殖民者称为“小香港”, 而就是在那个时期由殖民者留下的, 对于近现代梧州的发展问题的认识, 不能因为梧州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广西的金融中心和工业、航运中心的“小香港”, 就去粉饰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行径,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殖民者的侵略、掠夺和压迫、破坏, 而不能得出“侵略有功”的结论。我们由正确历史观出发,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 认清侵略者的本性。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并不是想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 而是使中国成为他们的附庸, 成为他们廉价商品的倾销地和原材料供应地, 成为资本输出, 奴役中国人民。

4. 加强各方协调, 赢得各方支持。

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开发和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遗址等地方资源时, 会出现新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 势必影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最终也会影响到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效果。所以要使地方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构筑一个立体的开发网络, 就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多方协调、配合, 达到理想的效果。

摘要:本文对如何发挥地方历史资源的作用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服务和地方历史资源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希望以此抛砖引玉。

关键词:地方历史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效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谈怎样提高历史老师的教学水平 篇8

【关键词】历史老师 教学水平 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后,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变自己落后的教学理念,要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历史老师要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历史老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

历史老师要充分理解历史教材的内容,这是历史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第一步。在理解历史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历史老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且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历史的发展。在理解教材中,要对历史教材知识进行不断的分析,同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补充新的知识,适当扩展史实,用以分析说明教材,既可以纠正教材中的错误,也可以对教材中的观点进行不同的争鸣,以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质量。对历史教材既要进行微观研究,又要从宏观上对其进行研究。在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它的科学性,又要注意它的阶级性,要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来看问题,又要用现在的角度来看历史,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历史老师要提高自己教学设计的水平

历史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首先,是提高自己写教案的水平。在教案中,要明白自己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历史老师掌握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理解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注意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握历史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重点和难点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注意教学设计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白内容的重要性。其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要根据讲解内容的需要安排各种教学手段,要综合运用教具,音像作品,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要突出教学的目的,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加强课件的制作水平,使学生通过课件很快的学习历史知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层次结构,明白各个事件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列出学生便于记忆的提纲,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确定教学的步骤。

三、历史老师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而努力创造条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中的“官渡之战”时,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官渡之战的始末给学生以初步的认识。随后,教师可选择表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的音乐或战斗的呐喊声的录音带,边放录音边详细介绍战争的经过。其间,教师随讲述播放CAI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听着老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所做的精彩描繪,感到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认识、分析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也有重要的作用。

四、历史老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历史老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自身的理论修养,满足学生对老师的不同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要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自己的语言、行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在平时的交往过程中,历史老师要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和蔼可亲、民主平等,要以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只有热爱班级,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投入更大的精力,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高大的形象,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结构的千篇一律,难以营造氛围。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的引导无疑也就没有发挥到最佳。因此,明确课堂上重点活动对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对于课程改革有极大的意义。在课堂中,课程的导入,精讲,议论以及练习是教学的一般步骤,虽然与传统教学方法基本相同,但在进行这4个过程之时,应该将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课程的学习;精讲应用释疑与启发引导的方法进行讲解;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练习就是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新知识、新概念。

六、总结

通过历史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终会使老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在老师辛勤的教育下,学生学习的目的比较明确,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得到快速地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娟.试论新课改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J].教育纵横,2009,(11).

[2]袁亚洲.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的功能定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3]熊辉.浅谈新课程教学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09,(23).

高中历史水平 篇9

1-5.CCDBA 6-10.CDCDA

11-15.CDBBA 16-20.CDDBC 21-25.ABBCA

二、非选择题

26.(1)A.李大钊 B科技文化 C.梁启超D国民党E.陈独秀

(2)洋务运动时,中国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开始向西方各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微信变法时,中国开始觉察到政治思想的不足,有向外国学习他们先进的政治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揭开了中国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篇章。

27.(1)制定了新的货币制度,发行新的货币;秦始皇又开创了封建主义制度。

(2)伯利克里描述的是古希腊雅典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给与了全体人民一定的权利,为后来各种权利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谁的发展。

(3)材料三的政治体系,体现了权利 相互制约的原则,总统有权管理国会和最高法院,国会和最高法院也可以限制总统,而国会和最高法院之间也可以相互制约。这样保证了美国最高层的权利平衡。三则材料展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逐步完善。28.(1)纺织业

工业

(2)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中国工矿业的迅速崛起,资本主义的发展。(3)欧洲各国对中国工业的入侵,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9.(1)主要是对经济发展的调整。挽救了金融危机;调控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各国注重社会保险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3)都是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整,意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0.(1)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安理会的地位,成为安理会成员国之一,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2)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材料一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为之后其他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奠定基础,同时,也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高中历史水平 篇10

(三)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通过妥协寻求一致利益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2.《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这主要反映了明代()A.法律体系臻于完善B.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 C.官员素质明显下降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3.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D.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4.《明宜宗实录》中写道:“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由此可见明朝政府()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 D.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激化

6.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包括()①城市化快速发展 ②交通工具数量和品种增多 ③电力技术广泛应用 ④计算机技术产生和普及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7.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然而美国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之后的1948年到1950年,美国给16个欧洲国家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材料分别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B.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 C.冷战政策、门户开放政策D.遏制理论、马歇尔计划

8.下表记录了英国人弗朗西斯·德雷克的活动。推动其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A.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B.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C.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D.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9.连环画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下图为某连环画中的一页,其中文字“就这样,杜聿明集团被围困在陈官庄一带方圆10余里的地区,打不出去,走不了。然而,30余万国民党军和随军而来的家属,吃饭成了大问题。撤出徐州时,只带了几天的粮弹。于是,30余万人的生命全系在飘飘忽忽的降落伞上了。”图中所示的战役的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徐州会战

10.《蒋介石年谱》记载,1933年3月,蒋电张学良,“明日恐不能起飞,而热(河)战紧急,兄须速往承德督战,不必待弟到平,免误战机”,这一电文发出的背景可能是()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 C.备战日寇D.“围剿”红军 11.罗马法规定,原告如有诈欺、胁迫等情事,被告如有可原宥(原宥,宽大处理)的错误,虽程式书中未列有抗辩,承审员也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这表明罗马法()A.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原则B.特别重视证据的作用 C.用法律手段防止司法不公D.重视审判结果的公平性 12.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古希腊历史和文化的是()A.地理环境B.生活方式 C.政治特点D.民族性格

13.南京某大礼堂,门外有“和平永奠”的牌楼,又有胜利屏一幅,上缀大红“V”字。门内正面悬挂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这一场景出现在()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B.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C.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D.渡江战役胜利后

14.义和团运动兴起前,其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后,其口号是“扶清灭洋”;运动被镇压后,其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的口号。这表明()

A.农民阶级的运动也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B.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C.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深入 D.义和团不断变换斗争口号,斗争目标不明确

15.20世纪以,在英国议会投票表决过程中,多数党组成的内阁会要求其议会党团服从党纪,议会党团的督导员则会指示本党议员如何投票,而多数议员因害怕失去党内任职机会也会接受督导员的指示,从而导致()

①下院实际权力的下降 ②上院实际权力的上升 ③内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议会内阁制名存实亡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1872年,如果德国的帝国议会准备通过一项不利于政府的法案,其结局应当是()A.帝国议会通过后即可生效B.联邦议会和皇帝不批准 C.经过宰相批准后才能生效D.联邦议会通过后即可生效

17.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当宣言出版时,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运动却恰恰相反。”材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奋斗的目标是()A.实现社会主义B.革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C.解放被压迫民族D.为工人阶级谋取利益

18.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短短8 天之内,俄国变成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自由”的含义是()

A.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B.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俄国人得到了面包与土地D.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

19.由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各成员之间经济互补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标志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0.2004年,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说:“台海的民主发展与台海的和平稳定,一直备受国际关注,个人要代表我国政府及人民再一次表达由衷的感谢。面对海峡对岸持续增加的武力威胁,盼望国际社会继续关注并协助维护台海的和平与亚太地区的稳定。”这一演说()A.取得了国际势力对台湾独立的支持 B.是对大陆“一国两制”的歪曲和误解 C.逐步地改变了海峡两岸的力量对比 D.严重违背了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

21.恩格斯说:“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这里的“纲领”指的是()A.《共产党宣言》B.《法兰西内战》 C.《马赛曲》D.《国际歌》

22.下列各项中,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 C.石油输出国组织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3.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运行规则要求,任何一项议案必须达到85%的投票通过率才能执行。而美国的两项投票权基本是16%和17%,据此可以推断()A.只要美国支持的议案就能够通过 B.美国完全控制了两大金融组织 C.只有美国支持的议案才能够通过

D.美国通过这两个组织对其他国家进行商品倾销

24.巴黎公社被称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早产儿”,主要是因为()A.它是欧洲的第一次大规模工人起义 B.它没有成功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C.它是在法国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爆发的起义 D.它是在准备不充分情况下发动的起义

25.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下列现象中与这一模式相符合的是()A.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B.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C.取消农产品的余粮收集制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6.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列强侵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27.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的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已占到支出总额的50%。1960年社会保障的支出为14.99亿英镑,1970年增加到39.27亿英镑,1980年猛增到235.08亿英镑,1983年更是达到339.91英镑。英国福利开支的不断攀升()A.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性 B.很大程度削减了经济增长动力 C.解决了社会上严重的失业问题 D.是应对经济“滞胀”局面的手段

28.1939年罗斯福政府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国际问题上。凯恩斯说:“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他认为()A.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改善了民众生活 B.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罗斯福建立军事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D.罗斯福新政没有起到彻底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

29.史料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依据和基础,图表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分析下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危机发生后生产和消费能力低 B.20世纪20年代工业持续稳定繁荣 C.经济危机前供求关系状况基本平稳 D.一战期间的经济发展态势非常良好

30.1960年和1979年,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尽管相距近20年,但调整的重心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这两次“调整”都()

A.面临有利的国际形势B.全面纠正了“左”倾错误 C.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D.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5.0分,共60分)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纵横双向发展说”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世界近代历史(1500~1900年)进程的一家之言。其主要观点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横向发展是指世界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取得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过程;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制约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从而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纵横双向发展说”。(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2(12分).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通商口岸社会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2)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33(18分).交通是现代社会的血脉,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各国铁路建设各不相同。1875年德国铁路里程是27960公里,1890年美国铁路里程是26900公里,同年的英国是32000公里,1894年中国铁路里程却只有483公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材抖二

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目的。并说明外来资金、技术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2)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对外开放体系形成的过程。

注:表中数据摘编自《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 材料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铁路建设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3)据材料三,从交通方式、动力、工具等方面概括四川交通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其变化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3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都是大中城市。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的,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指的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区分好恶,A项正确;任何国家外交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排除B项;C项中“放弃……冲突”,D项中“妥协”都不正确。故选A项。2.【答案】D

【解析】材料中“《大明律·吏律》”“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反映的是明朝加强对官吏的管理,意味着君主专制日趋强化,D项正确。故选D项。3.【答案】D

【解析】柯乐柏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说明新中国承认其“总领事”得身份,这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原则,即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4.【答案】B

【解析】朝贡贸易一般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由官方主持,与材料“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可知明朝政府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的信息无法得出倭寇侵扰沿海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加强外贸税收管理,故D项错误。5.【答案】B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但仍然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不能说“丧失”,A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崛起并走向一体化,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发生在文化领域,没有反映“政治冲突”,C项错误;美国与法国等欧洲国家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它们之间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而非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D项错误。6.【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为时间为1914年,可见应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正确,④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不符合题意,故排除④,选D项。7.【答案】A

【解析】根据“之后的1948年到1950年,美国给16个欧洲国家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我们可知这是二战后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马歇尔计划。而政治上是抑制社会主义的杜鲁门主义。按照顺序选择A选项。8.【答案】A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材料中提到黑奴贸易、野蛮掠夺和商业战争,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英国早期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源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开放性,所以选A;弗朗西斯·德雷克是协助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舰队,排除B;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于17世纪,排除C;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排除D。

9.【答案】C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题目叙述的是国共内战的情景,由“撤出徐州时,只带了几天的粮弹”可判断为淮海战役。徐州会战是抗战期间中日之间的会战,不符合题意,故选C。10.【答案】C

【解析】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故A项错误;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故B项错误;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故C项正确;1933年红军仍然在南方地区反抗国民党统治,故D项错误。11.【答案】D

【解析】从材料“原告如有诈欺、胁迫等情事,被告如有可原宥(原宥,宽大处理)的错误”“承审员也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中可以看出,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审判结果的公平性。A、B、C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D。12.【答案】A

【解析】从题干和选项的关系看,B、C、D三项是希腊历史和文化的具体表现,而A项正是影响这三者的客观原因。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和平永奠‟的牌楼、胜利屏、大红„V‟字、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此场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仪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中国远征导入缅作战是在1942年,渡江战役是在1949年,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14.【答案】C

【解析】本题对义和团运动不同时期斗争的口号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了农民运动的基本特点。解题时要用阶级的眼光来分析。从义和团运动口号的不断变化中,可看出农民阶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入。15.【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了由下院多数党组成的内阁在议会选举中作用增强,而英国内阁要对议会负责,但多数议员却接受议会党团督导员的指示,实际反映了下院权力的下降,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干材料无关。16.【答案】B

【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具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如果德国的帝国议会准备通过一项不利于政府的法案,联邦议会和皇帝不会批准。17.【答案】D

【解析】抓住关键句“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可见最确切的解释就是马克思、恩奋格斯斗的目标就是为工人阶级谋取利益。故答案选D。1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俄国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这符合题干中说的“自由”,正确的选项是B项,A项是俄国对外政策,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之后人民才获得了面包和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排除C、D项。

19.【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弄清这三个标志所代表的组织,①代表欧洲联盟,②代表北美自由贸易区,③代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都是由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各成员之间经济互补。20.【答案】D

【解析】A与题意无关,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一国两制”,排除B;“逐步地改变了海峡两岸的力量对比”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C;陈水扁只强调台海的民主发展与台海的和平稳定,这是在搞“两个中国”,背了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故D正确。2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社会主义文献”、“工人公认”等信息可以判断这里的“纲领”指的是《共产党宣言》。所以答案选A。2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欧洲联盟,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故A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不属于政治联盟,故B项错误;石油输出国组织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组织,故C项错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合作领域只限于经济,故D选项错误。23.【答案】C

【解析】根据“美国的两项投票权基本是16%和17%”,也就是说,任何一项议案,只要美国反对,都不会得到85%的支持,所以,本题选C项。24.【答案】C

【解析】因为当时无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还没有达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故应选C。25.【答案】A

【解析】“斯大林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A项是其表现之一。B、C、D三项虽是一些经济政策,但与题干无关。26.【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外国纺织品的输入导致“女红失业”,煤油等产品的输入导致“桕树皆弃为不材”,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然经济在外国的侵略下逐渐解体。27.【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英国的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已占到支出总额的50%。1960年社会保障的支出为14.99亿英镑,1970年增加到39.27亿英镑,1980年猛增到235.08亿英镑,1983年更是达到339.91英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福利开支的不断攀升产生负面影响,很大程度削减了经济增长动力,故B正确。滞胀现象从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变得日趋严重,无法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性,故A排除。福利开支的不断攀升并不能解决社会上严重的失业问题,故C排除。应对经济“滞胀”局面的手段是以货币主义为主的政

策措施,不是增加福利开支,故D排除。28.【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开始于战争之前,故B项不符合史实。“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说明新政虽然缓和了经济危机,但没有让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故选D。A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29.【答案】A

【解析】从图表看出,1929年—1932年工业生产与零售物价指数都为负数,说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生产和消费能力低,故A正确;根据图表1920—1929年数据看,工业生产指数起伏很大,故B选项“20世纪20年代工业持续稳定繁荣”错误;C不符合材料;1914—1918年一战期间的经济发展态势非常良好不符合材料。3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两次“调整”的比较,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60年的“调整”是针对“大跃进”之后的国民经济所做出的措施,是有助于经济发展的;1979年的“调整”是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也有利于经济发展。A选项错误,1960年国际形势不利于中国;B选项错误,1960年并没有全面纠正“左”的思想;C选项错误,1960年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实现体制转型;D选项正确,两次调整都有计划经济的特点。

31.【答案】(1)1500年~18世纪中后期:(纵向)15世纪前后,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横向)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带来的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纵向)18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英法美等国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横向)伴随着殖民扩张和商品输出,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的联系和交往,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冲击了其他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向)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资本主义统治日益巩固;(横向)同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解析】首先提炼观点:世界近代史发展是由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构成。接着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纵向发展可以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史以及对外殖民扩张进程加以阐述,横向发展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两方面史论结合,时间则从15~18世纪中后期、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以阐述。

32.【答案】(1)资本主义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或资本主义列强侵略)。(2)

【解析】第(1)问解题的关键,即在于把握住材料一中心句,即“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从中把握住“资本主义列强经济侵略”维度,围绕以上维度展开,言之有理即可。第(2)问首先应根据材料归纳概括观点,材料二概括西方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客观有利影响,材料三说出西方侵略的双重作用。概括其中一点即可。其次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论证自己观点,切记论述要有针对性。

33.【答案】(1)原因:中国社会制度和经济落后;观念保守;科技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控制。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

(2)信息: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建设持续发展;近代铁路的发展与列强侵略关系密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铁路建设获得一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高速发展。(3)变迁:①方式:由水陆运输发展到水陆空运输; ②动力:由畜力、水力和人力发展到机械力、电力;

③工具:由马驮、木船发展到火车、轮船、飞机;范围:从国内扩大到国际。

原因:政府的重视;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思想观念的变化。(4)认识:交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交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数据,“差异”是指中国铁路发展缓慢而西方铁路发展迅速。回答差异的原因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思路进行,并且应该从两方面回答: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和西方铁路发展迅速的原因。比如政治方面,中国是封建制度,十分落后,而欧洲很多国家已经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方面,中国是小农经济,贫困落后,而欧洲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方面,中国人观念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而西方思想开放;文化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十分落后,而西方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外交方面,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西方列强侵略和控制等。

(2)归纳表格信息的方法,可以从整体和局部来收集信息,也可以从表现和原因方面来归纳信息。从整体看,中国铁路在不断发展,从各个阶段看,1894~1911年中国铁路里程达到九千多公里,原因是列强的侵略,因为其中中国自己控制的铁路不到7%,在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时对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也进行了激烈的争

夺,可见,中国铁路发展与列强侵略关系密切;1927~1945年中国铁路发展主要得益于国民政府的推动,可见,在国民政府的推动下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45~1978年铁路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78~2006年铁路迅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

(3)第一小问变迁,要求从交通方式、动力、工具三个角度回答,回答“变迁”应该回答“从……到……”的变化过程,即要答出变化的前后状态。根据上下图片来寻找相关信息。交通方式主要是指交通类别的划分,其变迁从图片看,是从水陆交通发展到水陆空交通;动力的变化是从过去利用人力、畜力、水力到利用机械

力和电力(高铁);工具是指具体用的器物,过去用马、木船到后来用火车、轮船、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第二小问原因,即问现代交通发展的原因,可以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传统的答题思路去回答。例如政治上党和政府对发展交通事业的重视,经济上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思想上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文化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上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交通运输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4)综合以上材料谈认识,首先要把材料内容进行归纳综合,再谈认识。三则材料都是围绕铁路的发展展

开的,故认识也应当围绕铁路展开。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得出一个中心思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影响着铁路建设的发展;而铁路建设的发展又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围绕这一思想谈认识即可。34.【答案】(1)目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引进技术,推进经济现代化。

上一篇: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下一篇:万方数据库论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