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幼儿的心理辅导

2024-09-11

不合群幼儿的心理辅导(通用11篇)

不合群幼儿的心理辅导 篇1

[个案描述]

杨林宗今年6岁,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他8月入园,8月从原先的中班又转入到我们中四班,在我们这个大集体中生活了已近两年的时间。他喜欢读书、绘画,喜欢一个人独自、安静的活动,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合作游戏;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不爱劳动,而且对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还表现出嘲讽的意味;学习时有偷懒的行为,自己上课不专心听讲,然后做题时照搬别人的答案;在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

[原因分析]

由于爸爸妈妈上班,杨林宗没有人照顾,他经常一人在家,和同龄的孩子接触少,性格比较孤僻。爸爸妈妈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都尽量满足,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很少,不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我们老师在平时的保教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孩子们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

[采取措施]

1、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多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林宗早上入园比较早,我就经常委托他整理区角,摆放桌椅,并有意识的在大家面前夸奖他,让他体验劳动的快乐,增强他的集体荣誉感。

2、通过故事《狼来了》,对全班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幼儿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否则会失去大家对你的信任,都不愿意和你做朋友;做人要诚实,学习也是同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能自己欺骗自己,照搬别人的东西,要相信自己。

3、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励幼儿,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增进他与老师的感情。

4、平时多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游戏,让他和大家一起玩,教给他与大家相处的方法,体验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

5、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吸引其注意力。

6、取得家长的合作,请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取得效果]

不合群幼儿的心理辅导 篇2

绘画是深受孩子喜欢的活动, 也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绘画活动可以开发幼儿的心智, 并能展现出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表达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只要细心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便可以分析出他们的心理状况、情绪波动甚至潜在一些不健康心理。教师应从孩子的绘画中去发现、思考。正确地评价分析,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学派的理论:孩子内心无意识的东西是从绘画反映出来的, 所以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 一方面要从儿童的情趣、画面是否丰富, 是否体现孩子的创造能力入手;另一方面, 还要透过画面进行分析, 以充分了解画面投射了孩子怎样的心理, 只要发现异常的、有害的心理就要加以重视, 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茁壮成长。

问题提出及实验方法

(一) 在绘画中我们也确实发现了许多问题:有的幼儿喜欢用冷色调, 黑色、灰色充斥整个画面;有的幼儿用色很单一, 不会换色, 这反映出幼儿的情绪情感波动较大或比较沉默、喜欢独处;还有的幼儿把人画得很小放在一个角落, 这就表现出他的胆小与不自信;有的幼儿的画上画着一张张笑脸, 太阳、花、草、云都在笑, 很可能这样的幼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这就是“皮亚杰”的泛灵论的看法, 整个世界充满阳光;还有的幼儿在画面上画了许多东西, 看起来丰富多彩, 但他却不能完全讲述出来;而有的幼儿画面上没有什么东西却能讲得头头是道……如上的测查说明, 幼儿所接触的环境、所具备的生活经验、所具有的绘画经验是不尽相同的, 个别存在心理问题, 不敢说或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也大有人在。

(二) 实验方法

1.针对上述现象, 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理测试, 参加测试35人, 从5个项目进行。

(1) 有恐惧感, 缺乏自信

(2) 有攻击性行为

(3) 吸吮手指、撩衣服

(4) 性格孤僻

(5) 语言发展缓慢, 口齿不清

2.根据《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中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评价的有关内容进行调查。由本班教师了解调查、评定每个项目都有三个不同的水平。分别为A.1分 (很少) , B.3分 (有时) , C.5分 (经常) 进行记分。通过调查了解到有的抚育和抚养方式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按幼儿的不同行为问题对幼儿的家庭进行分析。

不健康心理状况的形成原因

通过调查结果:本班幼儿不健康心理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恐惧感、缺乏自信心:主要是由于这几个幼儿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 没有交往经验, 其中有一名幼儿在入学前班之前根本就没有走出自己家大门一步。

2.攻击性行为:幼儿在整个大家庭中是唯一的小皇帝, 受到特别的宠爱, 祖父母对其百依百顺, 经常被打但一声不吭。还有一个幼儿是家长怕孩子在外面吃亏, 让孩子主动攻击他人。

3.吮手指、撩衣服等神经性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幼儿缺少安全感, 父母教育不当。对孩子批评多、表扬少或工作忙经常让幼儿独自在家, 还有的是家庭关系不和睦。

4.语言发展缓慢、口齿不清:除遗传原因外, 主要是家长忙于工作、家务、交往, 对孩子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即使孩子出现语言发展有滞后现象也没有及时带孩子检查矫治, 还有一名幼儿好奇, 学结巴, 家长不以为然, 天长日久竟出现口齿不清。

5.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主要是父母与孩子接触少, 交谈的时间不多, 没有交往体验, 或父母离异由父亲带养。

实验步骤

为了改善幼儿不健康心理, 在自然状态下创设各种教育情境, 以绘画形式将目标与幼儿的需要相结合, 我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实验研究, 以共同进一步改善幼儿不健康心理行为。

1.创造条件, 以绘画展览的形式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 本班幼儿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只要在室内活动, 一部分幼儿就会选择绘画, 每次教师让幼儿画自己的意愿画, 大多数幼儿就能很快静下心来, 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去。这是宽松的绘画环境引起了幼儿充分的兴趣, 幼儿在这种开放的空间里创新、创造得以体现, 但一小部分幼儿起初并不愿意绘画。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充分了解到幼儿不画的原因是:有的是对绘画主题不感兴趣;有的是不敢画。于是就此问题我们就以绘画展览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进行绘画指导过程中, 教师只需投来赞许的目光、惊讶的表情和动作、启发性的语言和提示, 如:“你们的想法真好, 要是咱们一起来开个绘画展览, 让别人也能看到你们的所有作品, 了解你们的奇特的想法, 那就更好了。”于是大家一起动起手来, 展览馆顺利地开业了, 迎来了各班来客, 如此的关注、如此的语言指导与提示, 很快起到鼓舞和激发幼儿想象与创造的双重作用。幼儿一旦成功, 得到老师的表扬与激励, 就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从而增加自信心。

2.以反面主题画的形式, 对幼儿进行激励教育。

幼儿年龄小, 理解能力差, 语言表达能力差, 尚处于发展阶段。在交往中, 当愿望得不到满足时, 幼儿往往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 如抢别人的东西, 出手打人等。针对这种幼儿的行为, 教师把幼儿的这种不良行为概括为一幅画, 让幼儿展开讨论:这种行为对吗?为什么?你周围有这种现象吗?通过大家激烈的讨论, 让幼儿深刻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正确性, 并以“我喜欢的小朋友”为主题展开绘画, 让幼儿充分发挥绘画能力, 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对于敢于表达、表述清楚、画面丰富的, 教师分别予以激励性评价, 如:“你真棒!”“画得真好!”“你能像画面中那样做就更好了!”

通过反面主题画的形式, 幼儿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是非观念更清晰了。同时强化了良性行为, 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善了他的心理状况。

3.以实物奖励的方法, 促使幼儿互动和互相感染,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在闲暇或思考时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如吸吮手指、撩衣服、啃笔、掰橡皮等。结合幼儿好模仿这一特点, 对表现好的行为给予实物奖励、树立榜样。如在以“我的愿望”为主题的绘画展览中, 张镇东小朋友把画面画得非常丰富, 在思考过程中没有出现上述不良行为, 并发明了“小蜜蜂飞机”“超级幻影飞机”, 并讲得头头是道, 于是教师在鼓舞他的同时, 并以小星星进行奖励, 并激发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与他一组共同学习他的良好行为。在他的带动影响下, 张宏远等小朋友不良行为出现的次数比以前逐日减少, 由于精神的相对集中, 也发明了“老鹰飞机”“云彩飞机”“隐形飞机”等。在这种互动和感染中帮助幼儿改善不良习惯的同时, 幼儿的各种技能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4.结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 改善幼儿不健康心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要能随机抓住孩子的各种心理需要, 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 才能把幼儿外在的行为转化为内在的动机, 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在这之中教师的态度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师要对幼儿的绘画作品给予肯定性评价, 并带动幼儿对其他小朋友的作品进行主动评价, 如在绘画系列活动中, 以“收购绘画”的游戏, 引导幼儿对他人作品进行自主、客观的评价, 促使幼儿相互取长补短,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实验结果

通过创设的各种情境的绘画活动, 幼儿在创设激情引趣问题的教育情境中善学, 创设探索实践的教育情境中好问, 创设交流分享的教育情境中合作, 经过半年的实验, 室内环境日渐丰富多彩, 心理氛围日渐宽松和谐, 本班幼儿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程度有了显著的差异。幼儿在积极的探索中主动学习, 进一步萌动激励了幼儿的创造兴趣, 表明了通过绘画这种手段不仅能改善幼儿不健康心理, 而且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维的广阔性增强了, 语言表达清晰、表现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 有的幼儿前后判若两人。

不合群学生心理辅导初探 篇3

班级是对不合群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第一站,班主任要关爱学生,加强同伴互动,让不合群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感知关爱和友情,让这些失落的学生找回孩子的天性、童年的乐趣,健康快乐地成长,个性得到完善和发展。

一、沟通心灵,在班本教育里架设友爱桥梁

学生的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等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也是学生自信心的源泉。班主任要注重发挥班级教师的团队协作作用,立足班级实际,架设桥梁,形成合力,为不合群学生提供情感支持。

“对于孩子,爱和教育是两把不同的钥匙。”

为此,学校要求每个班级以班主任为龙头,副班主任为纽带,科任教师为主体,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不合群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心理、情感,强化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整体意识,并做好不合群学生心理健康记录。教师之间定期以班主任俱乐部、教师沙龙等形式进行沟通,互通有无,交流心得,以提供对不合群学生的全面支持。教师的关爱,会使不合群学生产生班级归属感,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

二、优化组合,在同伴互助中学会合作交往

同伴交往是学生学习并形成良好行为和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为不合群学生积极创设交流机会,搭建交往平台,

让不合群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培养集体合作精神,树立自信心。为此,学校积极发挥同伴教育功能,在班级设立心理观察员、信息员、引导员、咨询员和心理教育委员,让同伴之间互相观察、互相了解、互相教育引导,提供心理帮扶,让同伴互助成为自觉,成为习惯,成为品质。班级中的每一个同伴积极关注不合群同伴,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学习。在同伴的影响和感染下,使不合群学生将逐渐走出心理阴影,变得快乐起来。

在班主任精心搭建的交往平台上,在与同学快乐相处中,不合群学生拥有了自己的绿色生态环境。他们撇开“自我中心”的主观视野,提高了心理机能,正确面对成长中的烦恼,逐渐融入了班集体。学生渐渐学会了自我要求,自我分析,并从他人和集体的角度来完善自我,学会合作与交往。

三、巧设活动,在联盟互动中促进自我发展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个人在集体中恰如其分地成功扮演某种角色时,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心理作用和个体的心理作用。学校以班级为大組,每个小队为小组,组成了班级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盟。班主任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合作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发动和鼓励每位组员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积极挖掘潜能,让不合群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学校还利用校外资源,与其他学校建立合作,组织同年级学生的心理互动,组成校外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联盟。在心理教育联盟的旗帜下,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互不认识的学生走到一起,一起游戏,一起活动,这份亲切和多彩,使得不合群学生有了新的体验,开始接纳新事物,新同学。不合群学生走出校园,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打开心灵。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江苏南京 210031)

不合群幼儿的心理辅导 篇4

1不合群怎么办

1、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不合群,不爱跟小朋友玩这样一个问题,看样子还不少,有些是远远看,怎么鼓励都不跟小朋友玩,怎么训练他,担心孩子在幼儿园比较孤独。

2、极个别的孩子真的很难带动他跟小朋友玩。跟成人玩的经验,成人一直满足他,他也就很满足,没有跟小朋友交往的经验,他不会交往。就是前面说到,找会照顾他的,会满足他的,有选择性的交往比较好的一些朋友,然后来点燃他的兴趣,激起他跟同伴去交往的一个愿望。如果说一点都没有跟同伴交往愿望的孩子,基本上是有问题的,要特别关注一下孩子是否有孤独症倾向。若要培养与同伴交往兴趣,可增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快乐经验,包括选择同伴,玩一些很喜欢玩的特别的材料,请小朋友到家里,让他体验只有跟伙伴一起玩的时候才能玩到这些东西,才更好玩。这样的话能够促进他向同伴交往这个方面去迈进。

3、还要给他一些机会,这个很重要。因为孩子都是一个,作为父母或者老人带的特别多,孩子跟大人在一起满足感特别大,这样跟同伴交往的机会就比较少了,居住的.封闭性也缺少这种经验,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普遍,大家都需要让孩子先迈出一步,在我们大人帮助下。

2不合群的原因

1、缺乏交往动机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满足,而且总有人陪儿童游戏。当宝宝总有人陪伴在身边时,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还有些宝宝只愿意与成人交往,是因为成人总让着他,与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协调、商量,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为了“省事”,他宁可与成人交往。对于这类宝宝,父母应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断乳”。也就是说,家庭不要以宝宝为中心,而应“人人平等”。当宝宝长到3岁左右,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他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宝宝“心理断乳”的及早进行,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和同伴交往的动机,而且是促进其独立性发展的“关键策略”。实践证明,及早进行“心理断乳”,也有助于缩短宝宝刚入幼儿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时间。

2、有过失败的交往经历有些宝宝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同伴欺负过,而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他们采取回避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对于这类问题,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负过,父母不妨直接带领孩子与同伴交往两三次,为宝宝“壮壮胆”,当宝宝学习到交往技能,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后,父母就可以撤了。

不合群的天性散文诗 篇5

当他大吹特吹,团队精神,

用意在塑造一个集体气氛。

掩人耳目,编织一些鬼话,

版报和宣传栏也眼花缭乱。

十荣十耻,讲正气树榜样,

公司遇跛脚员工,拒加班。

幸好,加三小时才伍拾圆,

我并非得过且过之新员工。

入职此厂是我的使命义务,

忍辱负重可以是赴汤蹈火!

我想决意打破假团队精神,

撕去其装蒙面人的假面具。

给他们老大到时亮出底牌,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人。

给湖北老板之厂打工当心,

无论怎说,薪不能扣是真。

没有心计,没有对抗演练,

让那些嫌屎厌尿的老大疯!

我的立世传奇本色虎山行,

人到屋檐就只能先把头低。

以我之德去报他们对我怨,

我就铺开一条坦途给其用。

不合群的个性今生实难改,

吹牛拍车间老大马屁不通!

外来打工者,打碎牙吞下,

总有一个扬眉吐气的时机。

★ 不合群杂文随笔

★ 《不合群的小蝌蚪》教学设计之二

★ 《不合群的小蝌蚪》第二课时 之一

★ 宝宝在幼儿园不合群的原因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合群的小蝌蚪》的教案

★ 往往的近义词

★ 往往的近义词是什么

★ 不抱怨优秀精选

★ 人不如故的美文

不合群是什么原因 篇6

一是由于性格原因而导致的不合群。性格内向、孤僻、缺乏自信等,这样的人一般都不太合群。当然,造成这样的性格,原因也是方方面面的。家庭不幸;父母感情不和、缺乏家庭温暖;父母教育不当等等,都会导致人从小性格发展就不健全。这样的人心灵闭锁,一般不愿或讨厌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慢慢地这些人就会越来越不合群。

二是没有共同语言,使人不合群,常言道:道不同,不足为谋。在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穿行在茫茫人海里会倍感更孤独。当他进入一种寂静的创作环境时,他会感到充实。在茫茫人海里,你要么不认识别人,要么与他人打不上话,没共同语言,这样的人在一起,就象不认识一样,独来独往,而不合群。

不合群怎么办

学会一些交际技能

如果你在与人交往时总是失败,则由此而引起的消极情绪当然会影响你的合群性格。如果你能多学习一点交往的艺术,自当有助于交往的成功。例如,多掌握几种文体活动技能,如打球之类,你会发现自己在许多场合都会成为受别人欢迎的人。

学会和别人交换意见

合群性格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始于相互的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又要靠彼此在思想上和态度上的沟通。因此,经常找机会与别人谈谈话、聊聊天,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学会关心别人

如果你期望被人关心和喜爱,你首先得关心别人和喜爱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克服了困难,不仅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而且,由于你的关心引起了别人的积极反应,也会给你带来满足感,并增强了你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除了关心别人以外,有了困难你要学会向别人求助,因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你的心理当然就会从紧张转为轻松,这不仅使你懂得了与人交往的重要性;而且由于你的诚挚的致谢,别人也会感到愉快,这就沟通了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

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保持人格完整的最好办法,是在平素的接人待物中,把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态度明白地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别人就会知道你的作风,而不会勉为其难地要你做你不愿做的事,而你也不会因经常需要拒绝别人的要求而影响彼此间的人际关系了。

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你对自己的认识越正确,你的行为就越自然,表现也越得体,结果也就越能获得别人肯定的评价,这种评价对于帮助你克服自卑和自傲两种不利于合群的心理障碍是十分有利的。

不确定心理行为下的双边匹配 篇7

关键词:双边匹配,序数,不确定心理行为,TODIM,模型

双边匹配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稳定婚姻问题[1,2]、买方和卖方匹配问题[3,4]、员工与岗位匹配问题[5,6]、大学招生录取问题[7,8]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涌现出更多领域的双边匹配问题,例如房屋交易中的匹配问题[9,10]、风险投资中的匹配问题[11,12]。因此,双边匹配问题的实际应用背景非常广泛。

在双边匹配问题中,双方主体基于多种指标的考虑给出序数偏好信息较为常见。针对序数信息下双边匹配问题的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例如,Eriksson和Karlander[13]研究了婚姻模型和指派模型的共同点,即它们都保持了两个重要性质:稳定结果的存在性和稳定结果集合的格的性质。Mendes[14]使用来自葡萄牙全体公民的雇主和雇员匹配的数据研究了劳动力市场中员工和公司的协调匹配。Ma[15]说明了在婚姻问题中,学生最优算法可能产生一个均衡结果:从提交的偏好信息来看,它是学生最优匹配,但从真实的偏好信息来看,它是大学最优匹配。李铭洋等[16]针对基于序值偏好信息的一对多双边匹配问题,先将该问题转化为一对一双边匹配问题,然后在稳定匹配条件下提出了一种决策方法。乐琦[17]针对带有主体期望值的相同无差异区间型多指标匹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前景理论的方法。Chen[18]等还基于经济博弈的视角研究了双边匹配问题。

已有研究为解决基于序数信息的双边匹配问题提供了理论层面与方法层面的借鉴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已有研究大多从稳定性角度进行研究,其中主体通常被认为是完全理性的;而现实匹配过程中,大多数主体是有限理性的[19]。此外,由于个体偏好和所处环境等的不确定性,这种有限理性有时表现为不确定主体心理行为。因此,大部分已有研究尚未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考虑不确定主体心理行为的基于序数信息的双边匹配问题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双边匹配方法。

1 问题描述

针对考虑的双边匹配问题,依据文献[20,21],给出相关变量的符号说明如下:

M={1,2,…,m}:下标(或序数)1,2,…,m的集合;

N={1,2,…,n}:下标(或序数)1,2,…,n的集合;

P={P1,P2,…,Pm}:一方主体集合,m≥2;

Pi:集合P的第i个一方主体,i∈M;

Q={Q1,Q2,…,Qn}:另一方主体集合,n≥m;

Qj:集合Q的第j个另一方主体,j∈N;

OP=[oPij]m×n:集合P到集合Q的序数矩阵;

oPij:主体Pi将主体Qj排在第oPij位,oPij∈N;

:主体Pi给出的期望序数(不确定序数信息),ePLi≤ePUi∈N;

OQ=[oQij]m×n:集合Q到集合P的序数矩阵;

oQij:主体Qj将主体Pi排在第oQij位,oQij∈M;

:主体Qj给出的期望序数(不确定序数信息),eQLj≤eQUj∈M;

μT:匹配主体对集合,即μT={(Pi,Qσ(i))|i∈M};

μO:单身匹配主体对集合,即μO={(Qj,Qj)|j∈N{σ(1),…,σ(m)}};

μ:双边匹配或匹配方案,即μ=μT∪μO.

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依据序数矩阵OP=[oPij]m×n和OQ=[oQij]m×n、及期望序数,如何通过一个有效方法,获得匹配方案μ.

2 双边匹配

针对考虑不确定主体心理行为因素的双边匹配问题,下面阐述基于TODIM的双边匹配决策。

2.1 价值矩阵

鉴于期望序数能较好的反映主体的心理感受(例如,若主体Pi与排在其期望序数之前的主体Qiσ(i)匹配,即oPiσ(i)<eiPL,则主体Pi的心理感受为收益,且序数oPiσ(i)越小,主体Pi的收益也越大,反之亦然),且期望序数作为参照点能够较好的继承前景理论的各种性质[22],因此,本文以期望序数作为参照点。

然后计算相对于参照点的益损值。一方面,序数oPij与参照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定义为

进而可建立集合P到集合Q的相对于参照点的益损矩阵GP=[gPij]m×n,其中gPij表示序数oPij相对于参照点的益损值,表示为

注1:式(2)中,当oPij<eiPL时,gPij可视为oPij相对于参照点获得的收益;当oPij>eiPU时,gPij可视为oPij相对于参照点产生的损失;当eiPL≤oPij≤eiPU时,gPij=0表示oPij相对于参照点的益损值(收益或损失)为0。

另一方面,序数oQij与参照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定义为

进而可建立集合Q到集合P的相对于参照点的益损矩阵GQ=[gQij]m×n,其中gQij表示序数oQij相对于参照点的益损值,表示为

注2:式(4)中,当oQij<ejQL时,gQij可视为oQij相对于参照点获得的收益;当oQij>ejQU时,gQij可视为oQij相对于参照点产生的损失;当ejQL≤oQij≤ejQU时,gQij=0表示oQij相对于参照点的益损值(收益或损失)为0。

考虑到主体对收益和损失的不同风险态度,依据TODIM[23]思想,将益损矩阵GP=[gPij]m×n转化为集合P到集合Q的价值矩阵VP=[vPij]m×n,其中价值vPij表示为

其中,θiP>0,θiP越小表明主体Pi的损失规避程度越高。

类似地,依据TODIM[23]思想,将益损矩阵GQ=[gQij]m×n转化为集合Q到集合P的价值矩阵VQ=[vQij]m×n,其中价值vQij表示为

其中,θJQ>0,θJQ越小表明主体Qj的损失规避程度越高。

注3:在实际问题中,通常而言主体对损失比收益更敏感,因此θiQ<1,θJQ<1。

2.2 匹配模型

依据价值矩阵VP=[vPij]m×n和VQ=[vQij]m×n,下面构建匹配模型。设xij为一个0-1变量,其中,则依据文献[21],以双方所有主体的价值之和及最大为匹配目标,以一对一匹配约束和为匹配条件,可构建如下双目标匹配模型(7):

2.3 模型求解

考虑到vPij,vQij∈[-1,1],则采用线性加权法对模型(7)进行转化。设wP和wQ分别表示目标ZP和ZQ的权重(wD反映了目标ZD(D=P,Q)在实际双边匹配问题中的重要程度,它可由中介考虑多种因素给出),满足wD∈[0,1],∑wD=1,则运用线性加权法[24]可将模型(7)转化为单目标匹配模型(8):

根据多目标规划理论可知,模型(8)的最优解是模型(7)的有效解。

2.4 匹配步骤

综上所述,不确定主体心理行为因素下的双边匹配步骤如下:

步骤1:依据式(1)和式(2),将序数矩阵OP=[oPij]m×n转化为益损矩阵GP=[gPij]m×n;依据式(3)和式(4),将序数矩阵OQ=[oQij]m×n转化为益损矩阵GQ=[gQij]m×n;

步骤2:依据式(5)和式(6),将益损矩阵GP=[gPij]m×n和GQ=[gQij]m×n分别转化为价值矩阵VP=[vPij]m×n与VQ=[vQij]m×n;

步骤3:依据价值矩阵VP=[vPij]m×n与VQ=[vQij]m×n,构建双目标匹配模型(7);

步骤4:运用线性加权法,将双目标匹配模型(7)转化为单目标匹配模型)8);

步骤5:求解匹配模型(8),获得匹配方案μ*.

3 实例分析

考虑一个员工与工作任务的双边匹配问题。南昌某汽车制造厂装焊生产线承担汽车车体的装焊生产工作。该厂装焊生产同一系列的产品。该生产线近期拟安排5个工作任务(即P1,P2,…,P5),7名员工(即Q1,Q2,…,Q7)经过初步筛选进入最后的匹配阶段。每个工作任务负责人从焊接准确性、部件测量准确性、强度检测能力、实践经验和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对7名员工进行评价;每位员工从劳动负荷强度、持续性和任务水平等方面对5个工作任务进行评价。集合P到集合Q的序数矩阵OP=[oPij]5×7和期望序数,如表1所示;集合Q到集合P的序数矩阵OQ=[oQij]5×7和期望序数,如表2所示。最后由该生产线管理部门进行匹配决策。

下面简要说明使用所提方法的计算过程。首先依据式(1)、式(2)和式(5),将序数矩阵OP=[oPij]5×7转化为价值矩阵VP=[vPij]5×7;依据式(3)、式(4)和式(6),将序数矩阵OQ=[oQij]5×7转化为价值矩阵VQ=[vQij]5×7,其中θiP=θJQ=0.8。其次依据价值矩阵VP=[vPij]5×7与VQ=[vQij]5×7,构建双目标匹配模型(7);假设wP=0.55,wQ=0.45,则模型(7)转化为单目标匹配模型(8),其中系数矩阵V=[vij]5×7=[0.55vPij+0.45vQij]5×7,如表3所示;通过求解模型(8),可得匹配方案为μ*=μT*∪μO*,其中μT*={(P1,Q7),(P2,Q1),(P3,Q2),(P4,Q6),(P5,Q5)},μO*={(Q3,Q3),(Q4,Q4)};即P1与Q7匹配,P2与Q1匹配,P3与Q2匹配,P4与Q6匹配,P5与Q5匹配,Q3和Q4未匹配。

为进一步说明本文所提方法的意义,给出如下分析。

若不考虑不确定主体心理行为因素(即不考虑双方主体给出的期望序数),则依据序数矩阵OP=[oPij]5×7与OQ=[oQij]5×7,可建立双目标匹配模型(9),其中模型(9)是以最小化为目标,其约束条件与模型(7)一样。设wP=0.55,wQ=0.45,则模型(9)转化为单目标匹配模型(10),其约束条件与模型(9)一样,且系数矩阵V′=[vij′]5×7=[0.55oPij+0.45oQij]5×7如表4所示。通过求解模型(10),可得匹配方案为μ′*=μ′T*∪μ′O*,其中μ′T*={(P1,Q5),(P2,Q1),(P3,Q3),(P4,Q4),(P5,Q2)},μ′O*={(Q6,Q6),(Q7,Q7)}。

使用本文所提匹配方法(方法I)与不考虑不确定主体心理行为因素的匹配方法(方法II)所获得的匹配方案,如表5所示。从表5中可知:若考虑到不确定主体心理行为因素,则Q3和Q4未匹配,若不考虑,则Q6和Q7未匹配。这说明了不确定主体心理行为对匹配方案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4 结论

你是职场中不合群的白领吗? 篇8

工作合群的人与集体生活是太小了,都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一下了。不善于与人沟通的职员往往从小就比较孤僻,家庭环境中沟通少,从来没有真正学会了与人打交道的艺术。

这样的职员到了工作岗位,缺乏沟通会在家乡的工作,始终贴近他们希望别人主动,然后,他不会主动与人沟通,时间长了,同事觉得他不爱说话,将逐步放弃与他交往,然后,他会感到被边缘化,感到孤独,心理压力会增加。

现代社会的很多工作都需要同事之间配合,打团体战,不善于与人交往的职员往往不善于与人合作,可以单打独斗,不能使用其他人的资源,所以,做同样的工作,努力和付出比其他同事大得多的压力。

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员工往往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这并不是说他们愿意做,有很多人也很渴望能像那些交际明星一样,会说话,但长期封闭,让他们不明白别人的心理和情绪,说起话来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使得他们很难与别人建立真正良好的关系,而只能感到,我巴结别人还巴结不上,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不善与人交往的员工在职场中经常会感到被伤害。

他们往往非常敏感,未经治疗的个体具有良好的复杂工作场所,希望别人像呵护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呵护他。

但这种期望是不现实的,一旦他们在碰壁的关系,将更加回来,别人会觉得伤害了他。

其实,别人可能没有故意伤害他,但他没有接受自己,所以,人们不会接受他的感觉,时间长了,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这也是让他感到有压力的原因之一。

我不合群,但我活出了自己 篇9

这学期又到期末了,似乎身边每位同学都开始紧张起来了。昨日,和一个班里的同学一齐吃饭的时候,随口聊了几句。从她的口中我才恍然明白,这个学期我已经不知不觉的被班里的同学贴上了不合群的标签。

大学里的班干部在班级同学跟辅导员之间有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我作为班干部,闲下来想想我怎样不合群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合群了

到了大二似乎不怎样忙了。大一的时候每次公休总是被强迫着参加这个活动,参加那个讲座的,觉得大一的自己像是被人操控着的木偶,不得不去,不得不做。到了大二忽然却闲了下来,除了务必要参加的几个活动,一般听讲座等都是看自己的兴趣,因为有了新的大一,他们在执行者我们上一年的指令。大二了,闲了,班里的人也开始散了。

翻开我的工作日记,静下来开始审视自己,从学期开学到此刻,参加了校里大骨班的培训、组织了班里的评优评,先奖助学金、带动班级做的先锋杯团日活动、大学生挑战杯项目....这事情一件件数下来,都还历历在目,也恍若隔世。

我不明白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合群的,也想不清楚。可能是在室友们打游戏的时候我在办公室为班里的事在辅导员身旁忙前忙后,可能是每个周末别人还在睡懒觉我六点爬起来跟着导师去调研深夜归来,也可能是他们在追剧的时候我在运动训练,可能是在她们沉溺在感情的温柔乡里我在看数以百计的专业论文。我还是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时候。

我想,这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吧。

他们不理解我大二了为什么不追求自己的“生活”,还在老师跟前忙来忙去。我是为了整个班群众也是为了我自己。整天在老师面前晃悠,帮忙老师完成些一作,也使我的办公软件操作的如行云流水,我也顺利的透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去往校里送材料,去的多了,也认识了好多校里的领导。有什么好的事情老师也先想到我,像校园开大的论坛,来的很多行业内的大佬,老师领导们也让我去接待,受到了不少表扬,也认识了几个专业内的大佬。

专业老师可能也是觉得和我比较熟,让我找几个人跟他做项目,我们这做项目少不了调研。周六周末下基层去调研,一天下来劳累不说,整个人都是灰头土脸的,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回来。这份苦差事班里没人想去,好不容易到了休息日,大家都想着放松一下,谈个恋爱,看个电影。有时候没办法推脱,我就跟着老师去。晚上回来的时候,室友们都在兴致勃勃地追剧、打游戏,而我赶紧洗个澡,整理一下一天调研的材料,然后累瘫在床上,不到一分钟就睡着。

说到娱乐放松,我喜欢旅行,也喜欢运动,也喜欢听老年人讲故事。没事的时候找个好天气,带上好情绪和室友们一齐出去走走。让整个人都放松下来,漫步洛水之滨,赏古城之美。我喜欢运动,在宿舍里一边做瑜伽一边听《道德经》已经成了习惯,那种自我世界里天人合一的感觉个性美妙;我也喜欢跑步,喜欢一个人跑步,戴上蓝牙耳机,让风在每个毛孔里绽放,感触与风融为一体的自在。渐渐的,似乎觉得自己的身体机能也好了很多。周六周日也会和朋友们一齐去养老院做自愿者活动,陪他们聊天解闷,听他们讲年轻时候的故事,也是一种生活的幸福。

到了大二,我也开始慢慢的把自己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专业课上来,闲着没事的时候看看论文,思考一下公共文化的明天。在别人看论文还是感觉枯燥坐不住的时候我看论文就像是在读小说,能简单的get到作者的想法与思路。因为我学的这个专业是校园新开的,做为调剂生,我是第一届,我们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方案也在不断变化,专业课老师有时候也不明白要从哪方面给我们讲课。可能是看的论文多了,我能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有时候也搞的老师猝不及防;我的问题也给老师的授课计划添了不少资料,此刻有两门课的课程都是按照我的计划来上的。作为大二的学姐,在大一课程的安排上我也带给了一些帮忙。

也许,我就这样“脱离”了那个安逸的、舒适的群体,我觉着我并没有脱离他们,我只是开始真正的认清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有人问我,你快乐吗?我问自己,我快乐吗?只要在想要在到达自己目标的路途中我觉得都是快乐的。我能够为分析一份数据而查资料到图书馆闭关保安大叔敢人,也能够为做一个项目到宿舍的自习室里敲字敲到深夜,也能够为也出一篇能发表的论文不断推翻不断重来。我相信我能够的,我不惧怕别人的眼光。

不合群幼儿的心理辅导 篇10

前几天,堂姐跟我发牢骚说,孩子太胆小,在幼儿园总是一个人待在角落里,不合群,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甚至和别的孩子出现矛盾,无法和睦相处,但是一回到家里,总是黏在她和姐夫的身边,片刻不离。其实这就是孩子性格孤僻的表现,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会使孩子发生社交障碍,进而使其性格冷漠。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做好引导,让孩子逐渐开朗起来。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在国外的一些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这些人们主张从小就建立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在生活中,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孩子除此做的事情也许做不好,父母要加以指导和分析,千万不要跟孩子说着件事情你做不好,我来帮你做吧。这样会打消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获得成长,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判断。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在当今的社会中,具备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悦纳别人,所谓悦纳别人,是指自己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愿意接受别人。父母要教会孩子看并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诚心诚意地加以赞美。

在这过程中,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经常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进一步教会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孩子也能在这过程中开朗起来。

不要妄加指责孩子

孩子不合群,有时候仅仅是因为父母一个错误的教育方式,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注意,比如现在出现了某个错误,我们应该冷静下来,不要严厉斥责孩子,而是对孩子解释和改进的机会,不能毫不留情的严厉斥责。

要知道,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父母有时候不经意的一个行为,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敏感,让孩子产生一种,自己做什么事情父母都不对的错觉,渐渐的孩子就不喜欢交际,不喜欢做事,内心非常的敏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为孩子酿造自信

不合群的孩子很多是因为自己的性格,比如孩子害羞、内向。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就要鼓励孩子,引导他与周围不同年龄人的接触、交往。

比如,在见到邻居的老爷爷老奶奶的时候,主动打招呼;在看到邻居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鼓励孩子参与进去。

在孩子做这些事情的同时,父母要适当的赞美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经常和孩子交流

交流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孩子的世界与想法是和大人们不同的,当孩子很认真地告诉你什么时,你轻蔑或不相信的态度,只会伤害孩子,而且以后也不再跟你谈了。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样孩子才愿意把心里话讲给父母听,孩子也就比较容易向你诉说他的心情、感受与看法了。如果他们遇到迷惑困难的时候,也会说给父母听,这时,父母就要把握孩子正确的心理,引导孩子。

结束语:

合群的造句 篇11

2、换句话说,你更有可能和一个很讨喜欢的人做朋友,而不是不合群者。

3、这包括在更舒适的笼子里喂养它们,允许像狗那类喜欢合群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尽量减少这些动物可能经历的烦恼。

4、与此同时,这个年纪的孩子越来越在乎其他人,特别是他们的同伴对他们的看法,并且会竭尽全力地跟大伙儿合群。

5、“每次我和同学一起参加聚会或活动,我都感到没什么好说的,而且我永远都是那个不合群的人,”陈银泽说。

6、整个互动持续时长平均约五分钟,不足以产生永久性行为变化,但许多孩子在房间里跟机器人呆一起时变得更合群,更爱出声。

7、尽管这篇文章总体上是关于怎样更合群,这里我要谈论的相同规则已经改善了我的约会生活,包括我即将要去见面的女性。

8、艾伦不是一个合群的高尔夫和网球选手,不像别人似地“走哪儿都带着球拍”。

9、变得更合群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在酒吧与最有魅力的人发生性关系,也不是拥有一群追随你的`朋友。

10、他曾是个乐观合群的孩子,为了提高棒球比赛水平而摄入了类固醇。

11、在此定义中,情感上的症状包括抑郁症、咆哮、易怒、焦虑、精神错乱及不合群之类症状;

12、这款软件让米亚变得更加合群了。

13、外倾性是积极的、有好的、合群的个体。他们寻出互相间积极的合作。

14、索姆费尔德说,学生们倾向于发较少的钱给那些被描述为“令人讨厌的守财奴”或“吝啬鬼”的人,而发较多的钱给那些“慷慨的玩家”或“合群的玩家”。

15、但独生子女并不必然就会孤独,不合群并且淘气。

16、她是个合群的孩子,跟谁都有话说.

17、我是很合群的人,喜欢和别人在一起。

上一篇:2024年法院、检察院招录公务员考试《法律基础知识》真题下一篇:生活新变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