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孩子一生的好品质

2024-07-10

决定孩子一生的好品质(共6篇)

决定孩子一生的好品质 篇1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当爸妈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当父母,不知道养儿育女难,尤其是要当个好父母绝对堪比一门精粹高深的学问。不怕笑话,不才我虽说当妈十几年了,直到遇见《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才真正懂了当个好父母的通晓之道。

为人父,为人母真不容易,把孩子一把屎一把尿一点一点的拉扯大,好不容易盼星星,盼月亮的把孩子送进学堂,交给学校老师教育管理,终于不用成天在眼前晃荡,好好放松一下了吧,可是前面刚进学堂,后面孩子的学习问题就来了。看着别人的孩子天天成绩拿优,自己的孩子却搞个零鸡蛋回家,说孩子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更要命的是老师的家长电话,家长会议还要一个劲的在你面前说:“小孩子不听话,学习成绩又很差,你要想当个好父母可要注意了呀,要好好的督促一下孩子,让他好好学习,提高成绩。”“嗯,嗯,好!好!”我就想犯错的小孩不断的点头称好,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醋,不是个滋味。

在我身边有很多人为了孩子头大!

孩子不爱去幼儿园,每天送幼儿园都又哭又闹;

孩子胆小,怕生,不爱跟同学玩,不爱说话,没自信;

孩子学什么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遇到困难就往回缩;孩子被爷爷奶奶惯了一身坏毛病,说破了嘴就是不改;

孩子自制力差,光知道玩游戏,不爱学习,一提学习就讨价还价;

孩子总是拖拉疲沓、丢三落四,得要大人跟在屁股后头提醒;孩子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没有目标,没有时间观念,磨磨蹭蹭;赏识教育过了头,孩子变得虚荣,自尊心极强,只能听表扬和好话,听不得半点批评,容不得说半句不好,受不得一丝挫折;

…… ……

孩子的教育问题真是头疼,当爸妈的谁不想当个好父母,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棒,可该说的也说了,该打的时候也打了,甚至自己都亲手辅导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上不来也没辙啊。尤其是现在孩子人大脾气长,普遍的存在着孩子的叛逆问题,你要是稍微的就成绩差等问题多说几句,马上就和你翻脸,争吵起来个没完,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一个偶尔的机会,看到陆惠萍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精彩讲座,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阐述的很是深刻,尤其是她的亲子教育给人印象深刻。当时陆教授讲了几个案例:

福娃群(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

1、在第18期的课程上,一个安徽阜阳的父亲说到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一直偷偷往他的喝水杯里放铅笔芯末想要“毒”死他的时候,一个七尺高的汉子在我面前失声痛哭,我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情景……

2、第25期的课程上,一个成都来的8岁孩子,光二年级就转了

三回学,最后被学校强行转到特殊教育学校……漂亮要强的妈妈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小时候人见人夸的聪明宝贝,怎么竟然会变成一个“弱智”?妈妈欲哭无泪,觉得无颜见人------她已经好几年没带孩子回过娘家了……

3、江苏泰州的姓姚父亲,为了挽救沉迷网络的儿子,辞去了银行的优越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从网吧找儿子,劝不动就打,打急了儿子也还手,父子俩一度大打出手,连小区保安都惊动了,儿子看他的眼神,连邻居看了都觉心惊肉跳。三年来,他跑遍了全市大小每个网吧,甚至还亲手画了一幅泰州市网吧地图,看着那张皱皱巴巴磨破了边的特殊地图,我被深深震撼了,那图上的一笔一划分明是一根根扎在他心头的针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

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为什么?

回想一下,几年前,当孩子刚出生时,我们内心是多么喜悦和骄傲啊,可是,为什么仅仅几年之后,心头肉就变成了心头刺,无比开心变成了无尽闹心,无上骄傲变成了无地自容,甚至感觉生不如死!作为一名从事亲子教育20多年的专家,我想大声告诉各位家长的一个真相和事实就是 :

做父母也需要 “资格证”!

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

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

我们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完全“无证上岗”,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凭着满腔爱和热,就可以无师自通地当好父母,于是,许多家庭冲突、人生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同时,作为一名母亲,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从事亲子教育20多年的经验心得,我还要告诉你的是:

父母完全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扇门,你只要找到进入孩子内心的那把钥匙和通道,奇迹就会发生。

之后我就一直对其关注。后来在淘宝的福娃群(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看到了陆惠萍老师的《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深受启发和感动,当即就给买了一套。

陆惠萍的《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果然很独特,让我们明白: 教育孩子不能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教育孩子更不能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潜藏着优秀的DNA和密码,关键在于父母会不会挖掘和引导!

我们绝对完全可以做到:

即便不能给孩子优越的条件,但完全可以塑造他的优秀性格!即便不能给孩子高贵的出身,但完全可以培养他的良好习惯!人过40岁后,大家比的就是孩子了,我们完全可以在40岁后以孩子为荣。的确,没有任何一项事业比创造优秀的孩子更伟大!

我们的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失败!

长远的培养才是真正的培养,一种好习惯的养成、一种意识的养成、一种思维的养成、一种特点的养成,这些都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陆慧萍老师让我明白,断章取义的教育教不但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反而会令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拔苗助长的方式是极不可取的。原来,育不能很大的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心态和做人处事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变得比以前更懂事,更能明事理,孝敬父母了。陆惠萍的《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真的让我改变了我孩子的一生。

名字决定孩子的一生 篇2

苏格拉底曾说:“把你的名字看作是你能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其价值就像一盆火焰,你一旦把它点燃,你可以很容易保有它……”

父母为孩子起名时,有一个好的寓意,这对父母教育孩子,会是一个好的心理暗示;对于孩子来说,更是一种好的暗示。像“济世安民”之类的名字,就有“爱”的暗示,往往会更有力量。

法官妈妈尚秀云告诉我,有一对父母老年得子喜出望外,给儿子起名叫“乾隆”。儿子穿的衣服称“御袍”,儿子用的笔称“御笔”,儿子的车子叫“御驾”,请个医生叫“御医”,用的餐叫“御膳”。把儿子当皇帝养。结果儿子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惯得不成样子,专横跋扈,无法无天,上中学参与抢劫,进了少管所,成了少年犯。

起名忌性别的异性化。现在女名男性化,男名女性化的趋势有所发展,尤其是一些父母给儿子起女孩名字,很不利于孩子的社会交往,常常会被人笑话。另外,起名忌用“繁难”字。一般人都不认识的字,老师一读就错,这样的孩子常常成为大家的笑料,不利于孩子成长。

小时候,最让我得意的一件事是为自己改名字。

我很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童年,他们没有给我们压力,他们一直支持我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尊重我的意见,让我产生自给自足的幸福感。

我家男孩的名字排“亮”字,女孩则排“华”字,我出生在阴历八月桂花盛开的时候,父母给我起名叫卢桂华。5岁时上幼儿园,我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好听,提出要改成当时开始时兴的两个字的名字。我妈很赞成,她召开全家人开了“家庭会议”,七嘴八舌地起了一大串:卢迪、卢芳、卢苇、卢琴……最后,我选了“琴”音,但改成了“勤劳”的“勤”字,家里人都说“卢勤”这个名字适合我,因为我从小就勤快。

改名当天,我高高兴兴去家门口“博士幼儿园”报名,我告诉老师,我叫“卢勤,是勤劳的勤”。

几天后,幼儿园门口贴出大红榜。我一眼就看到“卢勤”两个字,高兴得又蹦又跳,马上回家报告:“妈!我起的名字贴出来了啦!”妈妈放下手里的活儿跑去看,连连说:“这名字好,简单,好记,又勤快!”

改名字是“我能行”的第一次体验。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自己的主见被大人采纳,是最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另外,我也感到很幸运。5岁时也没料到自己会当“知心姐姐”。后来当上了,人家叫“知心姐姐卢勤”,听起来挺爽;我大哥说,如果叫“知心姐姐卢桂华”,味道就差多了。

正因为我的名字中有个“勤”字,所以我一生都很“勤快”。六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每日早出晚归,起早贪黑地辛苦工作,可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福,时常为自己给自己起的名字而感到骄傲。

我儿子出生后第三天,开始给儿子起名字。

病房里共有三位妈妈,同日同时生了三个男孩。她俩问我:“给孩子起个啥名?”

我说:“悦,喜悦的悦。我想让我儿子一生快乐、喜悦、舒畅。”

两位女友说,好,我们也希望儿子一生快乐,也叫“悦”吧!

结果,那两个男孩一个叫“侯悦”,一个叫“马悦”。出院后,我去看过这两个孩子,都白白胖胖,整天喜笑颜开。两个女友说,都是这名字起得好!我自然很有成就感。

说来也巧,我儿子是心态特好的人,他很幽默,同学们都称他是“笑星”,他不仅自己快乐,也常常给别人带来快乐。悦,象征顺利,他的成长道路还是比较顺利的。

儿子的儿子出生,我决定把起名权交还给儿子,儿子给他儿子起名叫“尚”。

“是时尚的尚。”儿子解释。

一天,我们全家去“大悦城”吃饭,隔窗一望,马路对面有个店叫“悦尚”,全齐了!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 篇3

每当我想起这些画面,我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

一、在第38期的课程上,一个安徽阜阳的父亲说到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一直偷偷往他的喝水杯里放

铅笔芯末想要“毒”死他的时候,一个七尺高的汉子在我面前失声痛哭,我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情景

二、第42期的课程上,一个成都来的8岁孩子,光二年级就转了三回学,最后被学校强行转到特殊教育

学校……她漂亮要强的妈妈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小时候人见人夸的聪明宝贝,怎么竟然会

变成一个“弱智”儿童?妈妈欲哭无泪,觉得无颜见人------她已经好几年没带孩子回过娘家了;

三、还有一位内蒙古包头的母亲生拉硬拽着孩子来参加我的课程: 孩子不愿上学,也不愿回家,从来不跟

她交流,只有在伸手要钱的时候才跟她说话,说急了还跟她对打,老公则埋怨她没把孩子教好……

母亲绝望憔悴的眼神、对整个生活都心灰意冷,也都深深印在我心里……

这些都是我所亲自经历的真实案例,数不胜数。

还有很多家长,急切地找到我,诉说他们的烦恼和困惑:

孩子不爱去幼儿园,每天送幼儿园都又哭又闹…

孩子胆小,怕生人,不爱说话,也不爱跟同学玩,甚至有轻微的忧郁症…

孩子自制力差,光知道玩游戏,不爱学习,一提到学习就讨价还价…

孩子平时成绩很好,但是一上考场就考砸,越来越没自信… 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嘲笑娘娘腔,很苦恼,不知怎么安慰…

孩子无论做作业还是其他事情总是磨蹭、拖拉、丢三落四,永远得要大人跟在屁股后头提醒…

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为什么,当在孩子出生时内心充满了喜悦和骄傲的父母,在仅仅过去几年之后,心头肉变成了心头刺,无比开心变成了无尽闹心,无上骄傲变成了无地自容,甚至感觉生不如死!

其实,作为一名从事亲子教育多年的专家,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做父母也需要取得“资格证”!

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

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

我们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完全“无证上岗”,而一旦上岗,我们却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做父母,于是许多家庭冲突、人生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同时,作为一名母亲,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从事教育20多年的经验心得,我还要告诉大家的是:

其实我们是绝对完全可以做到:

我们即便不能给孩子创造优越的条件,但我们完全可以塑造他的优秀性格!

我们即便不能给孩子提供高贵的出身,但我们完全可以培养他的良好习惯!

我们完全能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为他将来成功铺下最重要的第一步!

我们完全应该在40岁后以孩子为荣,人过40岁后,大家比的就是孩子了!的确,没有一项事业比创造优秀的孩子更伟大!

您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失败!

所以,当电视台找到我录制光碟并在全国播放的时候,虽然同事和朋友一再极力劝阻我,但我还是决定出版这套光碟,我想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我将只在13800元亲子训练营才讲的精华内容跟大家分享,我衷心希望所有的家庭都幸福美满,那种“小时把孩子养成“宠物”,长大把孩子逼成“废物”的悲剧不再重演!

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的一切!!

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一辈子只当一次父母!

我们不可能像我们父母那辈人,心存侥幸,慢慢摸着石头过河,期待“东方不亮西方亮”,万一这个孩子没出息,还能指望另一个!

而我们只能“孤注一掷”!

一个孩子成功了,就是100%成功!

一个孩子失败了,就是100%失败!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不要等到孩子已无可救药,才后悔不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我相信这套讲座光碟一定能帮到所有父母 让父母们能更早地唤醒孩的子天资,让每个孩子都更优秀、出息!

让每个父母都更智慧、快乐!

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篇4

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甫洛夫曾经说过:“从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已经迟了两天。”科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后,大脑已经发育完备,具有反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这个阶段,孩子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教育开始得越早,越有利于潜在能力的发挥。与此相应的,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此做了印证: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三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

三岁之前的教育影响孩子一生

五种积极性&八种智能

家长对子女实行家庭教育,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五个积极性:向上的积极性,兴趣的积极性,自信的积极性,注意力集中的积极性和毅力方面的积极性。

要用观想描述的形象确立法,心理暗示的方法,欣赏、夸奖、鼓励、榜样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正面培养。同时,当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中表现出不向上、没兴趣、没自信、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毅力的时候,用逻辑中断法打断他旧的思维,中断他消极的自我判断。

智能有八个方面,包括观察力、记忆力、三种思维能力、听讲阅读能力、语言和操作的表达能力和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长主要是培养孩子在这六种能力方面的五种积极性。即是培养孩子观察、记忆、思维、表达、阅读和自我管理的向上心、兴趣、自信、注意力和毅力。

既要以正面培养为主:观想、描述、暗示、欣赏、夸奖、鼓励和榜样;也要用逻辑中断法中断孩子的错误思维,如不向上、没兴趣、不自信、注意力不集中和没有毅力。

重点是用欣赏、夸奖、鼓励、榜样的方法,这是最为有效的。

注意一字之差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要注意一字之差。

当你欣赏、夸奖、鼓励孩子时,不仅要欣赏、鼓励他爱观察,而且要欣赏、夸奖他会观察。

不要仅仅停留在欣赏、夸奖他爱记忆,要欣赏、夸奖他会记忆。

不要停留在欣赏、夸奖他爱动脑筋、爱思维,而要欣赏、夸奖他会动脑筋、会思维。

不要停留在欣赏、夸奖他爱读书,而要欣赏、夸奖他会读书。

不要停留在欣赏、夸奖他爱表达、爱讲话,而是要欣赏、夸奖他会表达、会讲话。

不要停留在欣赏、夸奖他喜欢自己管理自己,而是要欣赏、夸奖他会自己管理自己。

当你夸奖他会观察、会记忆、会思维、会阅读、会表达和会自我管理时,就比只是夸他喜欢和爱更积极,是更高的层次。你这样夸奖他,他的学习兴趣肯定越来越高,同时还鼓励他追求这六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你说我的孩子爱写字,他会觉得这种表扬还不够激动人心。你说我的孩子会写字,字写得特别好看,他就不仅越来越爱写,还老要琢磨着怎么才能写得更好。你说这个孩子爱跳舞,他受到的表扬是一般的。可是说他特别会跳舞,跳得好看,姿态优美,这种表扬才更有鼓动性,更能让他注意提高自己的水平。你说他爱动脑筋,孩子可能还在琢磨呢,我这个爱动脑筋,到底是聪明还是傻呀?问题分析得对不对呀?你说他会动脑筋,会想办法,这就比说他爱动脑筋好。

你说他喜欢读书,很多人都喜欢读书,这算不了什么。可是你如果说他会读书,孩子就尤其爱读书,还琢磨着怎么读得快,记得牢。

一字之差,效果非常不一样。

早教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首先讲一下婴儿的早期教育。

最智慧的出发点

第一个原则,不管多小的孩子,哪怕是婴儿,第一个原则,一定要相信他能够接受外界信息,能够接受影响,能够接受培育。要坚定地相信这一点,这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出发点。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太小,听不懂大人话。可不是吗,孩子自己还不会说话呢,听了也不会有太多的理解和反应。

错误!这种判断是错误的。

为什么现在讲胎教呢?就是因为胎儿都能接受外界信息的影响,更不用说已经出生的小婴孩。你越是相信他一切都能接受,一切都能学习,你对他的教育效率就越高。

你不仅要相信婴儿能接受教育,能听得懂,而且要相信这是孩子一生中学习、接受外界信息与知识最灵敏、最高效率的阶段。

真正懂得这一点,就抓住了早期教育最智慧的出发点。

当你觉得孩子什么都听得懂,什么都知道的时候,哪怕他只有几个月大,你都会不断地和他交流,把你对世界的感受、理解通过你的和言细语传达给孩子。这种时候孩子理解外部事物和学习速度特别快。

谁不相信孩子这个年龄能够接受大人通过语言传达的爱与知识,就把喂养孩子的时间浪费了。

科学研究表明,婴儿对外界信息是相当敏锐的,接受的速度也相当快。坚信这一点是婴儿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和出发点。

最聪明、最有接受能力的时期

第二个原则,一定要把婴儿当做最聪明、最有接受能力的孩子进行培养。你既然以为他是最聪明、最有接受能力的,你就知道,你现在对孩子的每一点教育都对他有影响。你说的每一句话,孩子都有记忆。你对孩子的每一种正确的态度,都可能成为他长大以后心理素质的一部分。

你可能念念叨叨对他讲一段人生的道理,念念叨叨地欣赏他,说他长大以后会聪明,说他长大以后爱学习。说他长大以后会观察生活,你看,他现在就在观察天空。说他长大以后记忆力强,说他脑子聪明。说他以后爱读书,现在就拿一本书在他眼前晃一晃。说他表达能力强,他在那儿笑,就是想表达什么,他已经在表达了。

这种欣赏、夸奖是对婴儿的一种培育。

深入潜意识的教育

第三个原则,家长的全部语言诱导对于婴儿都像催眠一样。

婴儿处于准催眠状态。如果朋友们研究过一点心理学,在催眠状态中,人的潜意识特别容易接受外来的暗示。

所以,对婴儿的各种说法,各种念叨,各种欣赏和夸奖,大人的所有表情,是微笑的?和蔼的?鼓励的?欣赏的?都会深深进入胎儿的潜意识,影响他一生的智力和性格结构。

这个时期,从心理学意义上讲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特殊时期。

大人每一个良性的语言:欣赏的、鼓励的、夸奖的,都对孩子有作用,都不白说。千万不要以为孩子现在还不会讲话呢,还听不懂大人的话呢,还不知道大人说什么呢,还不知道什么是杯子,什么是桌子呢,所以就不给他讲述。那你就错了。

你现在讲述的东西恰恰能够深入孩子的心灵。

懂得这些,就能成功地实施婴儿的早期教育。

对孩子施加影响的重要阶段

因此,要像对大孩子一样用描述的方法,用语言暗示的方法,用欣赏、夸奖、鼓励、榜样的方法,培养婴儿在学习方面的五种积极性。

五种积极性在早期对婴儿的教育中不但同样成立,而且有特殊的效率。因为这是给孩子施加良性影响的特别敏感、特别重要的阶段。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这个年龄,请你马上找到新感觉,马上这样去实施。你会发现,当你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时,你是一种眼光,一种态度。知道孩子什么都懂,只是现在还不能表达,还不能完全表现出来,你就有了新的眼光和新的态度。

因为你相信他,你和孩子的交流马上有了积极性。

家长有了积极性,全部交流就有了能量,就能深入孩子的心灵。

不要以为孩子不懂

家长们常常会犯错误,以为小孩子不懂大人的世界。错了!

孩子都用自己特殊的眼睛在观察世界,用自己特殊的心灵在感受世界。

在婴儿早期教育上建立这个观点,不仅对于婴儿的成长有攸关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以后的幼儿教育、少年教育、青年教育同样是重要的。

不要以为孩子不懂,当你把婴儿看成对外部世界能够接受和理解的生命时,就尤其不会忽略五六岁的幼儿、七八岁的少儿、十几岁的青少年对世界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这样,家长对孩子实施教育就有了真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力的角度。

从诞生就开始的学习

大多数家长都是在婴儿会说话之后才开始教他认字。通常人们认为,认字要读出声来。实际上婴儿在不会发声的时候就可以教他认字了,而且非常容易实施,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意义巨大。

虽然婴儿还不会说话,但是手已经会移动。这时你拿来一支牙膏,点着它说,黑白牙膏,反复指点。孩子其实已经开始记忆了,他好奇地听着你的声音,看着你指给他的字。这时候的孩子特别爱学习。你就这样教他,不用教几遍。过一会儿对孩子说:“黑”,孩子就会把手指向“黑”字。你说“白”,他就指向“白”字。

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已经能够听懂大人的指示,已经有记忆力,而且特别有记忆的兴趣。

这是可以训练的。

在孩子认字的时候要欣赏他:对,说得好!

孩子稍微大一点,比如一岁多,你带他出去玩的时候,他就会张嘴了。他会说,爸爸,那是个什么字,妈妈,那是个什么字。外人一看,往往都会惊叹:这么小的孩子认识那么多字。

周围的赞叹、欣赏和夸奖就使小孩认字有了更大的积极性。

记得那时候我带着孩子坐公共汽车,看见路边的字,孩子就指着窗外念,周围的大人都欣赏他:哎哟,这个孩子这么小,怎么认识这么多字?因为这个,他特别爱坐车。

家长们一定要知道,婴儿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不要以为他不会说话就没有学习能力。

四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 篇5

各位家长大家好!

今天我们大家聚在这里其实只是一次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交流,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的家长会,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四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很多家长乍一听到这句话觉得有点“言过其实”,其实这是真真正正存在的一本书,正如书中所说“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好家长胜过一百个好老师”。我今天就我们四年级学生的情况和各位进行一次探讨,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家长给予指正!一、四年级,是孩子情感、情绪的突发期——防止孩子形成叛逆的个性

四年级的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心理,仍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父母作对。父母们不要认为孩子故意与你作对,只是单纯的不听话行为,其实背后隐藏着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层原因。四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期,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但由于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错误的,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这一情况,家长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方法一:找准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

四年级以后,孩子会出现“烦死了”、“好烦呀”之类的话语,而且这类话语的数量会一直上升。

例如:本学期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说说心里话”,我让孩子不谈学习,而是谈个人烦恼。

一个孩子说:“妈妈让我穿的衣服总是我不喜欢的;我喜欢长发,妈妈却让我剪成短发……妈妈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现。”

另一个同学说:“爸爸妈妈不让我和同学玩,不让我读我喜欢的那些课外书。他们好像永远都不相信我。”

其实,孩子的烦恼并不仅仅是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者是课外读物,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当孩子真正的到理解和尊重之后,他的一切消极、叛逆的情绪都会消失。例如:面对儿子并不如意的成绩单,一对明智的父母是这样做的: 四年级的xxx数学没有考好,他已经做好回家挨“板子”准备。回到家后,他把成绩单往客厅的茶几上一扔,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晚饭也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晚饭后,爸爸妈妈什么也没说,回到自己的卧室里看电视去了。王君实在坐不住了,他心想:难道是爸爸妈妈没有发现我的成绩单?于是,他悄悄地来到客厅,在他的成绩单旁边,爸爸妈妈给他留了一张便条。

儿子:

爸爸妈妈知道这次没有考好,你的心里也很难过。你不必紧张,爸爸妈妈不会惩罚你,因为惩罚孩子永远都不是目的。

爸爸妈妈相信你肯定不会放弃努力的,因此,在下次考试时,我们不要求你考得多么好的成绩,只要比这次的成绩前进一点点,我们就会很满意。

永远都支持你的爸爸妈妈 读了爸爸妈妈的便条之后,这个小男子汉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是轻易不流泪的,但我被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尊重感动得流泪了。在拿着成绩单进家门的那一刻,我都做好了与父母吵架的准备。但现在我知道了,那是没有必要的,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懂儿女的父母!是世上最好的父母!

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情感的突变期,他们容易生气、发火,但他们也容易感动。与送给他们奥贵的礼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让他们感动。

方法二:允许孩子适度表达自己的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10岁左右的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经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友谊将成为影响孩子精神但重要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科学的方法应当是这样的:面对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而此时,允许孩子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为孩子准备一个沙袋,允许孩子对着沙袋发泄情绪;允许孩子养小动物,当孩子不愿意向父母倾诉时,可以鼓励孩子对着小动物倾诉;鼓励孩子跑步、做运动发泄情绪...)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发泄情绪的好办法,但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父母要理解和认同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悲伤和软弱。

方法三: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四年级是孩子情绪、情感的突变期,也是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能力的关键期。

这时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对是非、爱好有了明显的分辨能力,然而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说不会与父母沟通,而这恰恰是促使他们情绪恶化的原因。

要想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父母最先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一点:有了负面情绪,没有关系,说出来,看父母有没有办法。

案例:在一个家庭中,有一个这样的约定:任何一个人情绪激动时都不允许说话,而当他自己感觉自己的情绪不能控制时,他要大声地喊“暂停”,然后用最合适的方法去发泄情绪,如做做深呼吸、到另一个房间里去安静一会儿、出去散散步、打打篮球等。当然,当有人大喊“暂停”之后,家庭的其他成员决不会去问他原因,或对他的行为做出任何评判,而是等他情绪稳定了,由他自己告诉大家,他情绪变化的原因。自从有了这个约定之后,他们爱发脾气的儿子从来没有情绪失控过。

这个方法妙就妙在它允许孩子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同时又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出去。二、四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父母应告诉孩子,他在为谁以及为什么而学习

四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很多孩子开始讨厌学习,讨厌写作业,甚至对父母常说的“要好好学习”等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这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在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会更多地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从不会过多的去想“为什么”,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但是,到了四年级,孩子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他们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好能怎样呢? 由于自我意识刚刚出现,这时候的孩子固执地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父母的唠叨和命令不仅会令孩子感到厌烦,而且会给他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学习时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他在为父母而学习。在这种错误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如果父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的特点,能够采取措施让孩子明白,他在为自己而学习,并引导他找到学习的乐趣,那孩子就会动力十足地学习。

其次,这与父母不了解小学阶段知识的难度发展规律有关。到了四年级,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很多孩子都会感觉到对学习力不从心。如果父母还总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厌恶学习,从而产生很强烈的厌学情绪。

做父母的,不管你的孩子正处于哪个年龄段,你要想教育好他们,必须提前了解他们的心理。就拿四年级这个关键期来说,做父母的就应该提前向孩子灌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这个观念。这样,对于思维正在高速发展的四年级孩子来说,这将会促使他们的成绩稳步前进,而不是厌学。父母要对孩子多些鼓励,少些抱怨;多些表扬,少些批评。

孩子在四年级之前,或者在读四年级的过程中,父母还应该提前知道哪些知识呢?或者说,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呢?

方法一: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他是在为父母而学习。父母越是逼着孩子去认真学习,越可能给孩子创造了拒绝学习、反驳父母的机会。

案例:

一天,妈妈下班回家,看到晓宇拿着课本在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书。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勃然大怒,逼着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看书,而是跟孩子打过招呼后,就开始忙自己的家务。一会儿,晓宇沉不住气了,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考语文。”妈妈“嗯”了一声,就没再理他。他还在继续试探妈妈,说:“可是,妈妈,我还没有复习完呢!”妈妈还是“嗯”了一声,又开始忙自己的事情。晓宇有点失望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怎么不理我呀?你是不是不关心我了呀?”妈妈放下手里的家务,认真对他说:“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书。妈妈当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绩了,可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去看书,在哪看书,是应该由你自己来决定的事情。”从此以后,晓宇对妈妈的态度深信不疑了。

当孩子试探父母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定,说不参与就不参与。如果面对晓宇的试探,妈妈用责备的口气对晓宇说“再不好好看书,就会考试不及格”“考不好会被老师惩罚的”……那么,晓宇会继续与妈妈玩这种“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学”的游戏。

让孩子明白“学习时自己的事情,孩子才会真正地去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方法二:告诉孩子,你要为理想而学习现在有很多的家长这样劝孩子好好学习: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娶不到媳妇(找不到好老公)!”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会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就要过很艰苦的生活!”

......也许父母们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来说服孩子要好好学习,然而,父母们却忽略了这一点: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的高速发展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他们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学习。

在帮助孩子树立理想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一点,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例如强迫孩子把某个不喜欢的职业当做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根据还子的特长和爱好,帮助孩子树立理想。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

“如果这次你考好了,你想要什么,妈妈就给你买什么。” “考了这么少的分,我都替你感到丢人,你还好意思要这要那!”......这种教育只能是害了他们,或者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蛮横不讲理,或者使他们的成绩大幅下降,郁郁寡欢,甚至走向抑郁或自卑。

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用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成绩。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学习好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事情。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种各样的物质来奖励她,这样只会让你的孩子有个错觉:学习是为家长学的。对待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首先不能打骂他们,其次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帮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并告诉他们:“只要学习一直在进步,成绩是次要的。”

家长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如与孩子一起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成绩、放学后就催促孩子去做作业,这样只能让孩子有种错觉:他是为成绩而活。

方法四:父母对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不要太过严厉 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孩子是没有理性思维能力的,父母要求什么,他们就会做什么,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会听什么。此时,父母的严厉可以起到作用。但到了四年级,孩子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自我意识,当父母再严厉地要求他们去学习、再规定他们每次考试必须达到的名次时,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学,或者刚刚读小学的孩子来说,父母们不要急于教会他们多少知识,也不要要求他们考多么好的名次,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对10岁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总结的很好: 多问快乐,少问学习;

多问“这次考试中,你细心了吗”,少问“这次考试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问“你喜欢学……”,少说“今天我教你学……” 三、四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 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四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一个关键期——那些成绩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学习成绩会一直保持“好”的记录;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很难变得出色。

在四年级,如果孩子总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能够经常品尝到好成绩带来的乐趣,那么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就能建立起来,就会喜欢上学习。对于那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不爱思考、粗心等,也会积极地配合家长和老师去改掉这些坏习惯,进而培养一些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好习惯。但是,如果孩子在四年级成绩很差,或成绩平平,他们就不会体会到成绩所带来的的成就感,进而就不会对学习产生信心,也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只能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有信心。

由此可见,孩子只有在四年级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才能爱上学习,进而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都保持优异。

在孩子读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多问孩子快乐、少问学习,但到了四年级,家长就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学习,每天都要对孩子提及学习的事情。而是说,在四年级这个学习成绩即将定型期,家长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兴趣、帮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在四年级这个关键的时候,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呢?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方法一:经常给孩子“积极地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来自于他们的自我激励外,还需要来自于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家长说他聪明,他就聪明;家长说他笨,他真的会变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暗示”作用。

消极的暗示:

“哪里呀,我家孩子不行”; “我家孩子的功课不是很好”;

“我家这孩子,成绩还可以,就是记忆力不好”;......即使是家长对别人谦虚客套的说法,孩子听到耳朵里,也会认为这是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在这种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变笨、变差了。正确的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记忆力不好,在学习方面真的有缺点,家长也千万不可轻易批评孩子。

积极的暗示: “你很聪明”;

“你在妈妈心中是最棒的!” “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大人物。” 方法二: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父母逼孩子去学习,虽然有时可以达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法不能产生长效,而且孩子绝对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尤其是到了四年级,如果父母再逼着孩子去学习,孩子就要产生逆反心理了。明智的父母不是逼着孩子去学习,而是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父母的言传身教、创造一些学习的神秘感,都是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方法三:父母要谨慎对待“陪读”

很多家长每天晚上都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种陪读现象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最大“杀手”。

案例:

一个作业次次都得“优”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个不及格,看着满是红叉的试卷,老师找来男孩对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心里话:“每天晚上做作业时我都想快点做完,因为只有做完了作业才可以上网。”

“那你不怕作业出错吗?”老师问。

“不怕,因为妈妈每天都要检查我的作业,有一点点的错误,妈妈都会发现。”男孩自豪地说。

“那你遇到很难做的题怎么办?”

“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诉妈妈我不会做,妈妈就给我讲。” “妈妈给你讲了,你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会做吗?”

“我当时很明白,但是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在妈妈的提醒下我会做,要是没人告诉我用哪种方法,我就不会做了。这次考试就是这样,看着这些题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么方法来。”

10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想快点把作业做完,以便去玩,于是很多坏毛病便从他们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如:粗心马虎、不认真思考问题、考虑问题不全面……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就会为此而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挨老师的批评。

但是家长却剥夺了他们承受自然后果的权力,家长在为孩子检查作业时,把他们的错误都指出来了。这时,孩子就懒得去思考了,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就照着父母所说的答案写上了,更不用说去改正坏毛病了。并且,当孩子有了依靠时,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都会明显地降低。四、四年级,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 注重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坏习惯的改正

国外一位研究行为学的专家做了这样一项调查: 专家分别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这次测试的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测试的结果令这位专家很惊奇,因为他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

专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而四年级是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说,在四年级或四年级之前如果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这些好习惯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在四年级之后,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恶习,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四年级是关键:

首先,从习惯养成的特点来看,四年级是强化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关键时期,过了这个关键期,这些坏习惯将不会轻易改掉。

其次,从孩子意志力的发展特点来看,尽管四年级的孩子意志力发展还只是初步的,并且是不稳定的,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意志力发展开始由弱到强,由他律到自律过度。孩子会通过克制自己,主动培养一些好习惯和改正一些坏习惯。因此在四年级,好习惯的培养和坏习惯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第三,孩子在10岁左右,由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孩子行动的动机开始由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转化。孩子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性评价。

家长在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说,必须具备哪些教育观念呢?

方法一:给孩子创造好习惯形成的好环境 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任何一种坏习惯的改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父母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真理:孩子的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方法二:四年级,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习惯

10岁左右,孩子的大脑进入一个迅猛发展期,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再遇到问题,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理智思考、换角度思考了。

例如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即是妈妈主动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体谅妈妈的辛苦,当孩子年龄已大,他们懒惰、不体谅他人的习惯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样暗示,相比都是无效的。而在理性思维刚刚出现的四年级左右,父母的这种暗示则是非常必须且必要的。

多方教育专家通过细心地观察和研究发现,孩子在四年级或四年级左右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往往更具有持久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在四年级左右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比孩子在其他年龄段养成的好习惯更持久、更易深入孩子的心灵。

生活习惯:勤劳、讲卫生、讲礼貌、有爱心、能够体谅他人; 学习习惯:爱思考、细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性格:坚强、勇敢、乐观、积极。

方法三: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好习惯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做家长的不能企图孩子“一口吃个胖子”。利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法原则,让孩子慢慢来。

坏习惯也是一点点改正过来的,这样做不仅能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增。

方法四: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家长的权威和毅力

父母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必须有一定的权威,在征得孩子统一的基础上,给孩子制定出一些“纪律”和“规则”。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但是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比21天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面对孩子的耍赖、软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妥协。五、四年级,是孩子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和社会评价能力

与小时候相比,到了四年级,孩子的道德情感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的差异:

1、在道德认识方面,由具体、肤浅的认识,向本质的认识过渡。

2、在道德评价方面,由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向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过渡。

方法一:克服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偏差

1、预防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家长对孩子产生了某种固定的看法,对孩子的评价总受这种固定看法的影响。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孩子的行为。

2、克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就是以偏概全的意思。也就是说,由于孩子出现了某些缺点,就弥盖了孩子所有的优点,认为孩子“一无是处”;由于孩子有了某项优点,就弥盖了孩子所有的缺点,认为孩子“一切都好”。

如果家长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总是误解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十分叛逆。

方法二:杜绝打骂,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偶尔打一打孩子,可能会震住孩子,起到快速教育孩子的效果。过后,父母再找个机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你的”,也许很快就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爱。但是,当孩子到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父母再打骂孩子,孩子就要记仇了,并且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促使不良道德行为越来越多。

从道德情感方面来讲,父母的粗暴会使他们越来越叛逆,道德水平越来越糟糕;而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则会使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从而使孩子的道德水平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方法三:在孩子的行动问题上下工夫

一般来讲,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分析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开始具有一定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冲动,并懂得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孩子,他们在思想上懂得这些大道理,但他们的行动却往往会跟不上。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让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四年级,孩子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言行不一致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时候,他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而不是责怪和批评。

方法四:利用潜移默化的暗示法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喜欢处于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崛起,他们的自尊心也在一点点增强,这个时侯,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让孩子接受。暗示教育法,能够满足四年级的孩子日益强烈的自尊心;能够满足四年级孩子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能够使孩子感觉到平等、感觉到尊重,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以快乐的心情去与父母父母合作。

武志红:母婴关系决定孩子一生 篇6

内在婴儿,是婴儿时期在我们内心中的留影,是我们内在最深、最真实的那部分。武志红认为,中国是一个成年人普遍处于婴儿状态的“巨婴”国度。由于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母婴关系,大多数人在婴儿阶段都没有得到满足,甚至受到严重的伤害,心理年龄卡在了婴儿期。所以,当“巨婴”成为母亲时,她们不知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而做出一些糟糕的行为,无意中伤害了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而了解自己的内在婴儿,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真实的自己,而认识是疗愈心伤的第一步。

当身边没有妈妈时,婴儿就是死的

为了让大家“碰触”到自己的内在婴儿,武志红发明了一个小练习,方法非常简单:安静,闭上眼睛,花5分钟感受身体。足够放松后,想象一个婴儿在你身边,它会在哪个位置?它是什么样子?什么神情?看着它,它会和你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它,便是你内在的婴儿。

他曾经多次带领学员做这个练习。每次结果都差不多:不到1/3的内在婴儿还不错,但是其中健康活泼的少;1/3左右的内在婴儿是中性的,但是体温偏冷,活力不足;还有超过1/3的内在婴儿形象是令人恐怖的,比如死了或满身怨气、身体残缺不全的婴儿等等。

有位心理学家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婴儿这回事,有的只是母婴关系。”所以,当妈妈不存在的时候,婴儿也不存在;当身边没有妈妈时,婴儿就是死的。

有一位女士做练习时,看见的是一个死的婴儿,轻轻碰一下他的身体,都感到刺骨的冰冷。当武志红引导她进入婴儿身体进行感受时,她感受到的是非常可怕的绝望和仇恨。这位女士很困惑:“我为什么会看见这么恐怖的情景呢?”

后来,她从母亲那里了解到,在她婴儿期时,家里很穷,母亲工作非常辛苦,爸爸经常不在家,身边还没有老人帮忙。母亲每天上班前,把女儿放在床上,围了一圈被褥,防止她摔下去。没有妈妈在身边,她得不到足够的照料,长时间孤独。即使哭得再用力,妈妈也不会回来,渐渐地,她不再哭闹,变成了一个很乖的孩子,因为她的内心已经绝望了。而长大后,她变成了一个超级好的女人,人畜无害,连只蚂蚁都舍不得踩死。

这位女士的人缘很好,以前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可是,当她做了妈妈后,开始恐惧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在做想象练习时,这位女士发现自己与孩子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球”挡在中间。武志红问她:“如果把这个球拿掉,你和孩子直接碰触的话,你感觉怎么样?”她说:“我感觉非常慌,感觉自己会崩溃!”

这位女士渴望和孩子亲密,也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因为她自己从来没有从母亲那里享受过亲密,所以,如果突然之间让她和孩子亲密,就会引起很多的反应。绝望、仇恨等婴儿时期被伤害的记忆和感受全被唤醒了。她非常害怕,本能地回避亲密关系。

对于这种情况,武志红非常熟悉。他的老家在河北农村,很多妈妈出了月子后,就把孩子放在炕上,自己下地干活。有一天,妈妈回来,突然发现:咦,孩子会走路了!很多孩子就是伴随着这种无助和孤独长大的。

武志红说,1岁之前的婴儿,假如让他自己待着,就等于让他时刻待在地狱里!因为婴儿什么行动能力都没有,哪怕是一只苍蝇、蚊子攻击他,他都会觉得无能为力。而这种无助极其可怕,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那里捱着。这样长大的人,心理往往会有严重的缺失,把自己防御得特别严密,难以和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患上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者躁狂症等。

武志红接待过一位男来访者,他经常会做一个噩梦:在一个巨大的房间里,有一只像航母一样巨大的苍蝇。他躲在地毯下面,只有脑袋露出一点点。苍蝇就站在他的身上,紧紧地盯着他。他吓得一动不敢动,感觉只要一动,苍蝇就会一口把他的脑袋咬下来……这个梦反映的是他在婴儿时期对世界的感知:婴儿时期的他躺在房间里,觉得房间超级大,而自己特别渺小。很可能,有一只苍蝇严重骚扰过他,对他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所以长大后,他把外界对他的侵扰,都视为苍蝇。假如当时妈妈在身边,那只苍蝇早就被拍死了,不会让他如此无助和恐惧,而且一直蔓延到成年。

如果长期得不到妈妈的照料或者心理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内在婴儿也可能是一身怨气、形象恐怖但很有活力的婴儿。它会有两个内心:一个是绝望,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爱我;另一个是仇恨,我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如果它的活力可以自由流动,那么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仇恨,恨不得把一切毁灭,非常恐怖。

内在婴儿是这种的人,往往会压制自己的活力。做了妈妈之后,恐惧自己孩子的活力。因为婴儿时期的创伤,让她们把活力等同于绝望、仇恨、破坏、毁灭。另外,由于自己在婴儿期没有安全感,她们认为外部世界是破坏性的、不可信的,如果自己一不留神,孩子就会有危险。所以,她们要求孩子听话、顺从,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甚至用暴力的方式,拼命压制孩子的活力。武志红的母亲就是如此,她最常对儿子说的话就是“安静,别吵”。而孩子之所以遵守规则,不是因为出于爱,而是出于恐惧,活在时刻要被惩罚的感觉里。

活力,是一种生命力,连接着很多美好的事物,比如爱、创造力、个性等等。有活力的孩子,将来才更有创造力,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拥有活力的基础是有一个良好的母婴关系,这样妈妈才能接纳孩子的活力。

遗憾的是,因为从小受到父母压制,中国人普遍丧失了活力。对伴侣的情感表达,都是含蓄、被动的;很少肯定孩子,不肯热情洋溢地表扬孩子,做出爱的表达……这些都是活力丧失的表现。这些人,如同《魔戒》里的半兽人,每天被坏巫师用鞭子抽打着,努力地工作,带着恐惧奔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如同《英雄》中的秦兵,列队整整齐齐,但一个个面目僵硬,犹如行尸走肉。

被妈妈极度忽视的婴儿,有一颗破碎的灵魂

武志红说,如果一个人在婴儿时期被妈妈极度忽视,那么,他(她)的内在婴儿可能是身体残缺不全的。因为,妈妈是婴儿的镜子,只有妈妈看见婴儿,婴儿才知道自己存在;如果妈妈对婴儿本身是什么样子毫无兴趣,只能看到婴儿的一部分,那么婴儿的自我形象就是破碎的,残破不全的。

一位妈妈对武志红说:“在孩子1岁之前,我对他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完全没有进入做妈妈的状态!有一次,我带孩子去商场购物,居然把他落在了购物车里……”这位妈妈的内在婴儿就是残缺的。她和内在婴儿处于严重隔离的状态。这是我的孩子,是从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孩子的一呼一吸都会牵动我的心—她完全没有这种妈妈的感觉,不能跟孩子之间建立依恋。她必须通过头脑拼命地意识,才能够知道孩子在这里。

这位妈妈出生在一个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5个,她是老四。母亲既要照顾瘫痪的婆婆,又要照顾一大堆孩子,每天忙得团团转。当她还是婴儿时,母亲经常忙着串珠包赚钱。做手工需要全神贯注,而且很费眼睛,所以母亲的目光很少在孩子的脸上、身体上停驻。在婴儿期被母亲严重忽视的她,自己做了妈妈后,也一样极度忽视自己的孩子,仿佛是一种生命的轮回。

有一个优秀的女孩告诉武志红,她看见的内在婴儿,脸是不完整的,身体也不全,样子很可怕。她连走上前抱一抱婴儿时期的自己都不敢。事实上,这种破碎、残缺的感觉,充斥着她的整个生命。为了对抗破碎感,她选择用完美主义来保护自己。结果因为她太完美,把追求者都吓跑了。而她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有很大的隔阂。完美主义就像一个硬硬的壳,把她严严实实地包裹在里面,让人看不到她柔软的内心。然而如同蜗牛的外壳一般,看起来很坚硬,其实不堪一击。咨询后,武志红发现,这个女孩在婴儿时期,也是极少得到妈妈的关注。

恐怖的内在婴儿,诉说对妈妈爱的渴望

恐怖的内在婴儿,并不局限于以上这几种意象。无论多么恐怖,它诉说的都是受伤的心灵,对妈妈爱的渴望。武志红说,妈妈决定婴儿,妈妈改变得越早,对婴儿越好。如果妈妈已经错过婴儿期,也可以努力补救。建议妈妈多陪伴孩子,构建亲密、快乐的关系,化解孩子内心深处的绝望和仇恨;让孩子的活力用良好的方式表达,在爱、温暖、理解、接纳、亲密中流动。

虽然,妈妈任何时候改变,对孩子来说都是好事,但是建议最好在孩子青春期前。因为到了青春期,孩子会变得独立和叛逆,有心事也不愿意跟大人讲,母子亲密不容易建立。而在青春期之前,孩子是比较依恋妈妈的,补救相对容易一些。

如果受伤的婴儿已经长大成人,甚至做了妈妈,那么她自己内在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婴儿是什么样的。假如是浑身怨气的婴儿,意味着自己的内心是充满绝望和怨恨的。绝望的背后,是爱的渴望;因为没有得到爱,所以才会怨恨。可以把内心的怨恨和绝望表达出来,让内在的东西流动起来。先把毒流出来,才能出现纯净的对爱的渴望。

如果内在婴儿是个健康的婴儿,只是离自己比较远,那么,可以在想象中往前走一步去抱抱它。多次练习后,现实中的自己也会发生一定改变。假如婴儿的形象很恐怖,这表明妈妈的内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这不是做一个小练习就能够治愈的。

另外,很多父母以为孩子3岁之前不记事,怎么对待他都行。武志红坚决反对这种观点:“如果在3岁之前,妈妈和孩子分离超过两周,那么孩子的被抛弃创伤将是不可逆的。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伤害就越难以弥补!所以,建立良好的母婴关系,让妈妈能够碰触到婴儿的心灵,这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支持妈妈,妈妈支持孩子

武志红发现,很多妈妈之所以不能积极地感受、关注、回应婴儿,是因为她们没有从家庭中获得支持,丧失了爱的活力。“家庭”,既包括婚前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原生家庭,也包括婚后和丈夫一起建立的核心家庭。

有一次,武志红带领工作坊里的所有学员做练习,很多女学员看见的内在婴儿竟是男孩。显然,她们在内心深处不接受自己的性别。如果一个女孩,从胚胎和婴儿时期,父母对她的期待就是男孩,那么,长大后,她自然而然地会觉得,身为女孩是一个错误,希望自己成为父母所期待的男孩。但是,如果连自己的性别都接受不了,那么,又怎么接纳自己的母亲角色呢?这样的妈妈,很让武志红担心。

现在有很多年轻妈妈,学习了心理学后,开始有意识地构建良好母婴关系,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假如妈妈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与自卑,那么,即使她们很用心,也很难成为一个好妈妈;她们的孩子,很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武志红的母亲,就在丈夫家族中没有得到尊重。由于长期受到婆家人的欺负,她处于严重抑郁的状态。只要一和婆家人有冲突,就会气得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虽然,她成为全村唯一的全职妈妈,一直抱着武志红到1岁4个月,喂奶到5岁,但是,他们的母婴关系质量却不高。因为,她经常是有气无力地躺在儿子的身边。儿子有需求时,常常无法回应。不触摸、不说话、不笑……不能和婴儿进行互动的妈妈,是“不存在的”。所以,这样努力想爱孩子的妈妈,依然给武志红的心理留下了被抛弃的创伤。

我们都知道,最应该给妻子支持的人是丈夫。一般在婚姻中,往往是妻子先觉醒。可是,假如只有妻子一个人觉醒,那么她就太累了。最理想的状态是,丈夫也能觉醒,给妻子有力的支持,让她感觉被重视和被爱,给她提供安全和保护的环境。这样,等妻子做了妈妈后,就能够把自己得到的这份爱、能量和情感传递给孩子,建立一个美好的母婴关系,养育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

让武志红感到遗憾的是,目前来找他做咨询的人,女性与男性的比例是7:3;来上课的男性,更是寥寥无几。男性很容易陷在固有的逻辑里,经常会成为新式养育方法的最大反对者。

比如,有一位妻子跟武志红学习了“爱和自由”的理念,想和孩子构建亲密关系。丈夫却不理解:“你干吗整这么多事!孩子这么小,你就溺爱孩子,你爱过头了!”她与坚持传统育儿观的婆婆也发生了冲突。丈夫就更不高兴了:“你给我妈找麻烦!你就是因为学了心理学,所以事才这么多!”这位妻子虽然坚持自己正确的理念,但是内心却很沮丧、无力和悲伤。虽然,她是笑着陪伴孩子的,但不可避免的,孩子依然能感到妈妈的悲伤。

另一方面,好的母婴关系和“爱与自由”的教育理念,会让孩子充满活力,比其他孩子更加活泼、有个性。而这意味着,父母需投入的精力,要比其他父母多得多。如果妈妈把大部分的关注和精力给了孩子,那么,丈夫可能会觉得自己被妻子忽视了。在中国,很容易出现孩子出生后,丈夫出轨的现象。

最简单的方法是,让丈夫参与进来。爸爸、妈妈和孩子,构成三角关系的亲密,这是最好的亲密。

前段时间,武志红去旅游,在法国塞纳河畔,他看见很多父母带着孩子一起玩耍。父母和孩子的感觉都特别放松,全身心地投入,有一种安住在当下的感觉。这让他非常感慨:在国内,父母和孩子玩时,总是匆忙地要带着孩子奔向下一个目的地,虽然他们也不知道,下一个目的地会有什么。

上一篇:初二10分钟即兴演讲稿下一篇:石硐小学假期禁毒教育活动简报 moban